肺癌脑转移瘤

2024-07-26

肺癌脑转移瘤(共8篇)

肺癌脑转移瘤 篇1

肺癌是临床上多发的恶性肿瘤, 肺癌患者发生颅脑转移的报道较多。据统计, 脑转移瘤中有40%~60%的患者为肺癌脑转移瘤[1]。多数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预后较差, 生存质量低下。临床上对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多采取放射治疗, 以控制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病情发展, 使生存时间延长[2]。有报道显示, 全脑照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同期推量放射治疗方案对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疾病控制率和预后有益。然而, 现有报道对2种放射治疗方案的具体临床效果并不统一[3]。基于此, 2种放射治疗方案对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探讨,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213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107例和对照组106例。所有患者均有原发性病灶且有占位病变。对照组中男61例, 女45例;年龄42~80 (58.9±3.7) 岁;其中, 小细胞肺癌5例, 鳞癌29例, 腺癌72例。观察组中男63例, 女44例;年龄41~80 (58.7±3.6) 岁;其中, 小细胞肺癌6例, 鳞癌28例, 腺癌7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固定患者的头颈肩, CT进行连续扫描, 确定颅内转移病灶。对照组采取全脑照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方案, 有针对性的设置工作参数和药物剂量, 转移灶为60Gy, 全脑为40Gy。观察组采取同期推量放射治疗方案, 设置2.5Gy/次为全脑剂量, 3.5Gy/次为转移灶剂量, 每日1次, 每周5次, 转移灶等效生物剂量为59.1Gy, 全脑为39.1Gy。随后可依据病变部位给予合理剂量的药物进行放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的临床效果, 住院时间和中位生存期。

1.4 评定标准[4]

显效:肿瘤体积缩小≥50%, 且持续4周以上未出现新病灶;有效:肿瘤体积缩小<50%, 或增大≤25%, 持续4周以上未出现新病灶;无效:肿瘤体积增大>25%, 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6%, 高于对照组的78.3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住院时间和中位生存期比较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中位生存期长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医学诊疗手段的不断发展,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检出率日趋升高。肺癌脑转移瘤多是血道转移[5]。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常因原发肿瘤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从而发生再转移或者脑部肿瘤复发等因素导致死亡。多数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生存时间短, 预后较差, 生存率低, 生存质量低下。有研究对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进行了为期3年的跟踪随访, 发现3年的生存率常不足10%。据统计,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自然生存期是1~2个月[6]。近年来, 临床上对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多采取放射治疗, 以控制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病情发展, 使生存时间延长。有研究证实,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经过同期推量放射治疗生存期一般为4~6个月[7]。通过对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肺癌脑转移瘤患者治疗方案的相关文献, 发现采取全脑照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病灶的控制率高[8]。但有报道显示, 同期推量放射治疗方案在对病灶控制和延长生存期的同时其剂量学的优势突出。此外, 对患者的不良病证控制情况较好, 且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 缩短住院时间, 有助于预后良好[9]。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综上所述, 同期推量放射治疗方案用于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放疗方案对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213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107例和对照组106例。观察组采取同期推量放射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取全脑照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方案。观察2组的临床效果, 住院时间和中位生存期。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6%, 高于对照组的78.30% (P<0.05) ,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中位生存期长于对照组, 差异均显著 (P<0.05) 。结论 同期推量放射治疗方案用于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肺癌脑转移瘤,同期推量放射治疗,全脑照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预后

参考文献

[1]张波, 苏胜发, 欧阳伟炜, 等.放化疗联合脑转移瘤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16, 8 (1) :22-26.

[2]孙红梅, 陈文彰, 燕丽香, 等.60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生存与预后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7) :1273-1274.

[3]刘莲花, 杨晓峰, 贺方学, 等.肺癌脑转移瘤放疗方案比较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4, 21 (2) :143-144.

[4]石艳.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全脑放疗联合立体定向放疗的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24) :5600-5601.

[5]应申鹏, 单国平, 于长辉, 等.全脑放疗联合同期推量调强技术治疗多发脑转移瘤7例[J].肿瘤学杂志, 2011, 17 (1) :42-45.

[6]刘莲花, 杨晓峰, 贺方学, 等.肺癌脑转移瘤放疗方案比较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4, 21 (2) :143-146.

[7]周远, 王先国, 李宇.分析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方法与患者预后的关系[J].中外医疗, 2015, 19 (3) :34-35.

[8]任立杰, 韩慧, 党升强, 等.三维适形放疗对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8, 15 (3) :279-281.

[9]肖创映, 韩光, 周晓艺, 等.不同放疗方案在肺癌脑转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6, 23 (1) :14-16.

肺癌脑转移瘤 篇2

【关键词】肺癌脑转移;早期诊断;CT 特点;首诊

脑转移瘤见于多种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其中,以肺癌脑转移最为多见,发生率为25.4%~65.0%,占脑转移的40%~60%[1],约72%的脑转移发生在癌症诊断后的1年之内。约1/3 的脑转移患者无任何症状,不能早期诊断。其中,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几率最高,也可见于未分化大细胞肺癌,腺癌和磷状细胞癌等[2]。为提高临治过程中肺癌脑转移的诊断准确率,选取我院2011 年1 月—2013 年1 月收治的90 例患者進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10 例病例中,男性8 例,女性2 例,年龄45~75 岁,平均年龄:(61±5)岁,病史中8 例男性均有吸烟史,2 例女性均有长期被动吸烟史及长期接触厨房油烟史。其既往史中:慢性支气管炎5 例,肺气肿2 例,肺结核1 例,脑梗塞2 例。

1.2 临床表现

该组病例均以脑转移为首发表现,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呕吐8 例,单侧肢体偏瘫5 例,语言障碍2 例,癫痫2 例,视物不清2 例。

1.3 检查方法

10 例均完成头部及胸部CT 检查,5 例完成头部增强CT 检查。颅脑层厚5 mm,胸部层厚5 mm,摄取肺窗及纵隔窗。

2 结果

脑转移瘤单发7 例,多发3 例,中心型肺癌4 例,周围型肺癌6 例,伴纵隔淋巴转移6 例,伴肝转移2 例,伴骨转移1 例,病理结果:腺癌6 例,小细胞肺癌3 例,鳞癌1 例,头部CT 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高密度或等密度及混杂密度影,其瘤体大小不等,瘤体周围多有片状水肿表现,而以额叶,颞叶,顶叶多见,其他可分布在小脑及脑室周围等部位,一部分有脑室受压及中线向对侧移位表现, 头部CT 检查瘤体均有不同程度强化,瘤体中心常液化坏死,低密度病灶和脑梗塞难以区分,及易误诊。

3 讨论

从该组临床资料可以看到肺癌的发病率以男性居多, 而该例中所有男性均有吸烟史,说明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且90%以上的肺癌是由于主动吸烟或被动吸“二手烟”所致[2]。还有一部分与电离辐射及空气污染,职业致病因子和遗传因素等有关。肺癌的发病年龄多集中在中老年患者,但据统计,目前肺癌的发病年龄渐趋向于年轻化。该组病例中可见周围型肺癌发病率高于中心型肺癌,这与文献报道相似。脑转移瘤中最常见的就是肺癌,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血流丰富,胸腔随着呼吸压力变化时易于使肺部癌细胞脱落,随着血行及淋巴转移到脑部,引起转移性脑瘤或瘤卒中,从而神经系统症状[3-4]。脑转移瘤病灶分布多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灰白质交界区为多, 这与供血动脉在灰白质交界区突然变细,肿瘤细胞容易种植有关。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是脑转移瘤及其灶周水肿所致颅高压引起,也与其瘤体所在部位有关,表现各不相同。常以颅内转移灶为首发表现,而肺部表现不明显或轻微,对于颅内单发病灶需排除原发性脑瘤,可通过立体定位切片检查以及开颅切片后做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肺癌患者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3 个方面:①患者对肺癌或脑转移癌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认识不足,等发现肿瘤时通常已经是晚期, 错过肿瘤治疗的最佳时机。对策: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及广度。至少每2 年组织1 次常规体检。②医务人员对疾病早期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通常考虑常见病,多发病,而忽略了肿瘤的早期诊断。对策:对临床上长期咳嗽咳痰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好转,之后又反复发作患者,或者咳嗽性质变化,同一部位反复感染及无明显原因的胸痛咳血患者均应常规行胸部CT 检查和肿瘤全套检查。③一部分肺癌患者早期表现不典型,甚至无任何临床表现,发现时已经是肿瘤晚期,伴随多器官转移,生活质量差,生存周期短,通常几个月时间就死亡。对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联合放疗及化疗治疗,提高患者生存时间。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上,对于单发脑转移患者,身体条件允许时可以考虑行手术治疗联合放疗化疗, 对于延长生存时间及提高生活质量有实际意义[5]。对于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提高治疗效果,可以颅内放疗联合全身化疗,通过放疗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通过全身化疗增加治疗效果[6]。另外,中医药治疗肺癌脑转移具有药效温和,不良反应小,患者易于耐受等优点而作为肿瘤晚期治疗的一种选择。中医治疗肺癌脑转移, 是通过中医的辩证论治原理, 重在治疗肿瘤本身,对于症状则是辅助治疗,中药通过调补气血、益其脏腑,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达到使肿瘤萎缩甚至消失的目的。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延长生存时间。有文献报道我国自行研制的抗癌中药榄香烯注射液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中药鸭胆子油也有中枢神经系统通透性强的特点,且可选择性作用于肝、肺、淋巴结等器官,药物针对性强,不良反应小,适合辅助治疗。临床实践中有一部分肺癌脑转移患者在很长时间内停止进展,考虑可能是进入脑实质及脑膜的肺癌细胞在脑内生长过程中,出现凋亡与增殖达到平衡,不再继续生长,甚至死亡,或者休眠几月,甚至几年,最长可达几十年。其深层次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丽昆,徐光川,刘国贞,等.COAPC 方案联合脑部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J].癌症,2003,23(4):407-410.

[2] 王吉耀,廖二元,黄从新,等.八年制内科学[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0):117,120.

[3] 刘武,何珩,莫膨涛.以脑转移为首发症状肺癌26 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8):1945.

[4] 魏增俊,张西方.以神经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肺癌39 例临床观察[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6):62.

[5] 何安泰,蔺素芹,岳秀玲.肺癌脑转移的预后因素分析[J].肿瘤,2006,26(4):406.

肺癌脑转移瘤 篇3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 49岁, 缘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 体温波动无规律, 最高达39.2℃, 伴有盗汗、咳嗽、咳痰, 痰中带血, 为鲜红色, 量少, 当地医治考虑为肺结核, 遂于2012年1月17 日入某省胸科医院。既往体健。查体:T 36.9℃、神清, 双肺呼吸音粗。检查:胸片 (入院前2个月) 示:右肺中野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 可见空洞形成, 考虑右肺结核。初步诊断: (1) 肺部感染; (2) 肺结核? (3) 肺脓肿?诊治经过:入院后给予异烟肼、利福平行诊断性抗痨治疗, 入院第2天肺CT:右肺上叶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 边缘不清, 密度不均, 可见厚壁透亮区, 并可见气液平面, 纵隔居中, 未见肿大淋巴结, 考虑肺脓肿可能性大, 停用抗结核药物。第3天患者突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 呈喷射状, 无抽搐及意识不清, 颈抵抗, 双侧病理征 (-) , 考虑颅内感染, 给予抗感染及降颅压治疗。第4天头颅MRI示:右侧枕叶、额叶、顶叶多发大小不一类圆形长T1长T2稍高信号影, 边界较清, 周围见大片状水肿带, 同时增强后, 右侧枕叶、额叶、顶叶病灶呈明显环形强化, 周围水肿带无增强, 脑膜无强化, 考虑脑转移瘤可能性大, 影像学资料经北京某专家会诊后亦考虑肺癌脑转移, 服用盐酸埃克替尼靶向药物及中药, 期间查肺癌标志物均阴性, 4次痰病理均未见瘤细胞, 痰培养均非耐药菌, 经吡阿培南、左氧氟沙星、甲硝唑治疗8d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咳嗽、咳痰及胸闷、头痛均减轻。第12天转入某省肿瘤医院行放疗术, 2d后行肺MRI:右肺上叶可见多发空洞样影, 洞壁较薄, 边缘不光整, 可见毛刺及胸膜牵扯, 边缘可见结节影及片状稍高密度影, 右肺上叶尖段可见囊状透亮区, 考虑肺大泡。放疗3次后体温高达40℃, 并出现烦躁、言语不利、走路偏斜、反应迟钝、斜视、睡眠障碍, 第6次放疗 (入院13d) 后出现意识模糊、胡言乱语, 第16天出现昏迷、呼吸困难, 头CT示:右侧侧脑室前方结节样病变, 多发颅内水肿, 考虑为转移瘤。因患者生存希望渺茫, 遂转回当地县医院脑外科, 给予降颅压、退热、继续服中药等处理, 6d后神志转清, 此后病情逐步好转, 第30天后康复出院, 继续服用中药治疗, 2013年10月28日复查头、肺部CT均未见明显异常。目前患者工作生活正常。最终诊断: (1) 慢性肺脓肿并脑脓肿? (2)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

2 讨论

患者从“病入膏肓”到转危为安, 可谓一波三折, 最初误诊为肿瘤的主要原因是肺和头部影像学表现。

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肺占位的病例, 由于家属拒绝或无法行病理检查, 仅仅根据症状和影像学表现而诊断为肺癌, 甚至进行放化疗治疗。其实许多疾病, 如炎性假瘤、肺结核、肺部真菌病、肺炎、淋巴瘤等都可有肺部占位表现, 如何鉴别成为难题。具体到本病例, 可以肺空洞[1]为突破点进行分析, 鉴别要点: (1) 空洞的大小; (2) 空洞壁的厚度; (3) 空洞的内缘; (4) 空洞的外缘; (5) 空洞周围; (6) 空洞腔内容物; (7) CT增强表现。该患者肺CT示多房空洞, 可见气液平面, 外缘不光滑, 有毛刺和胸膜牵拉表现, 周围可见结节影及片状高密度影, 符合肺脓肿的影像学表现, 但不除外隐球菌肺炎的可能。

“消失的头部转移瘤”-头颅MRI扫描的环形强化[2,3]多见于:恶性胶质瘤、转移瘤、脑脓肿、脑结核、脑真菌感染、脑出血吸收期、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4,5]。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与脑脓肿在CT上很难区别, 但在MRI、T1WI上血肿内呈高信号, 与一般的脑脓肿完全不同, 极易鉴别, 但与合并出血的脑脓肿无法区别。由此可以推测该患者颅内环形强化影不能除外脑脓肿和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患者突然出现神经症状, 似乎不能单纯用脑脓肿、脑结核、转移瘤来解释, 更符合脑血管病可能, 可能与血肿增大到一定程度或有新鲜出血有关。

回顾病例, 考虑慢性肺脓肿并脑脓肿可能性大, 不除外脑脓肿与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同时存在的可能。

关键词:肺部感染,颅内占位,误诊,肺癌,脑转移瘤

参考文献

[1]蔡春水.肺内空洞性病变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5) :571-572.

[2]易志军, 冯朝燕, 郑海军, 等.颅内环形强化病变的MRI诊断〔J〕.实用临床医学, 2014, 15 (2) :91-92, 96.

[3]秦建, 朱建忠, 何艳丽, 等.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MRI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 (1) :11-14.

[4]尹变利, 任向阳, 周旭峰, 等.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的MRI及临床表现特征〔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13) :2136-2137.

肺癌脑转移瘤 篇4

关键词:常规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脑转移瘤,护理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正迅速上升,肺癌脑转移瘤是肺癌常见转移途径之一,肺癌脑转移占30%~40%。有些还是肺癌首发症状,常累及脑实质、脑脊膜、脑神经和颅内血管等。三维适形放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我科近3年来在常规全脑放疗的基础上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可以杀伤局限性肿瘤周围的弥漫性病灶,明显减轻脑部症状,控制肿瘤,减少复发。取得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3年我科接受全脑放疗加三维适形放疗的脑转移瘤患者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28~80岁,平均年龄(61.5±5.8)岁。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肺癌,其中鳞癌9例,腺癌15例,小细胞癌6例,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进行CT、MRI或PET/CT确诊有脑转移。通过临床评估,无放疗禁忌证。卡氏评分≥70。25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言语不清,精神症状等,其中17例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瘫痪,抽搐等,5例无神经系统症状。

1.2 治疗方法

常规全脑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两侧水平对穿野照射,3Gy/次,5次/周,总剂量30Gy。常规放疗30Gy后,再行三维适形放疗。通过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应用XD膜固定患者行CT扫描,将CT图像输入计划系统进行治疗计划设计与优化,用共面或非共面2~5个野照射,处方剂量在90%~100%等剂量区线内,DT20/10f,单次剂量5Gy~10Gy(中位剂量6Gy),总剂量30Gy~48Gy(中位剂量40Gy)。放疗期间根据病情辅以脱水、激素、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各病例分别于放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CT或MR检查。

1.3 疗效评价

放射治疗结束6个月行增强MRI检查,与治疗前的增强MRI检查做对比,确定肿瘤退缩情况。采用WHO制定的实体肿瘤评价标准[1]:(1)完全缓解(CR):病灶完全消失;(2)部分缓解(PR):病灶缩小50%以上或出现失增强效应及瘤体囊性变;(3)病灶稳定(NC):病灶缩小不及50%,或增大未及25%;(4)病变进展(PD):病灶增大25%以上或靶区周边复发。将1、2、3级病灶纳入治疗有效组,4级病灶纳入治疗无效组。

2 结果

30例患者均完成放疗计划。症状完全消失7例,部分缓解12例,病灶稳定8例,总有效率90.0%,神经系统症状临床缓解率92.0%(表1)。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脑转移瘤较其他肿瘤给患者的心理压力更大,常有强烈的恐惧、忧郁、愤怒、绝望等情绪反应,这些负性情绪对治疗极为不利,如对放疗认识的不足往往导致对治疗缺乏信心[1]。本组病例中在护理过程中观察到26例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的表现。按照优质护理的要求,实施“因人而异、因情而别”的原则。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主动介绍自己职责。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耐心细致地解释和开导,并鼓励患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2)配合主管医师熟悉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心理问题,使患者在病房有亲切感,尽快认识管床医师护士,适应环境。(3)在护理记录中详细做好心理护理记录,当发现患者出现的心理变化及需求时,及时汇报和疏导。速根据放疗规范制定护理计划,对一些复杂病例实行特殊的护理措施。

3.2 放疗前准备的护理

放疗前注意休息,做好照射术野的准备,需剃头发,保持照射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挠抓、擦洗、热敷等,穿舒适全棉柔软衣服,可戴布帽以防日光照射。放疗前应戒烟酒、清谈饮食和合理营养调配,不进食油腻和辛辣刺激性食物。责任护士向患者详细解释放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预防和处理方法。

3.3 放疗期间的护理

3.3.1

放疗部位局部皮肤要保持清洁干燥,禁止任何化学或物理的刺激,如冷、酸、摩擦、碘油、热、碱、紫外线照射、外贴橡皮膏药和外伤等[2]。照射野皮肤用温水和柔软毛巾轻轻沾洗,禁止用力擦洗。禁用刺激性和含金属的洗涤与护肤用品及碘酒、酒精等刺激性药物。放疗野皮肤血液循环不良时对辐射的抵抗力降低,故应注意头皮保暖。

3.3.2 饮食护理

调整饮食结构,摄取营养丰富全面的食物,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放疗前半小时避免进食,不需刻意强求就餐时间,可少量多餐。放疗期间鼓励患者多饮用绿茶,以减轻射线对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3]。摄入有利于排毒和解毒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冬瓜、西瓜等促使毒物排泄。避免食用含有致癌因子的食物。腌制品、发霉食物、烧烤烟熏类食物食品添加剂、农药中毒污染的农作物。有颅高压症状时,限盐和饮水,避免颅内压增高。

3.3.3 对白细胞降低的护理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表现为血白细胞下降[4]。本组中9例在放疗前白细胞轻度下降予以升白细胞药口服后恢复。治疗过程中,每周查血象一次。其中3例白细胞降低至3.0×109/L,暂停放疗,遵医嘱予以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观察患者血常规的变化,并加强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3天后均恢复4.0×109/L以上。放射治疗期间保持病房清洁,定时进行病房内空气消毒,每日通风30分钟,保持空气清新。注意保暖,防止着凉,适当活动,避免劳累。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各项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如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必要时给予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

3.3.4 放射性脑水肿治疗的护理

肺癌脑转移瘤放疗过程常见并发症为放射性脑水肿,是由于放射治疗后脑微细血管结构及循环损伤,管壁通透性改变引起周围脑组织水肿[5]。因此护理方面除了遵医嘱及时进行脱水、激素治疗外,应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尤其注意语言及肢体情况,必要时心电监护,吸氧,进一步了解有无头痛、头痛发作时间及伴发症状,有无视力改变或视力模糊等症状。为预防使用激素而引起消化道出血,监测大便隐血情况,同时给予消化道粘膜保护剂,饮食注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宜低盐饮食,补充含钾高的食物。另外,颅神经对放射线非常敏感,尤其照射额叶、枕叶时更为明显。因此放疗期间应注意保护眼球。

本组有5例在放疗后出现头痛加剧、呕吐等脑水肿症状,经及时对症处理后缓解。有1例出现了视力模糊,给予特殊护理照顾,症状缓解明显。

3.4 放疗治疗后健康指导

保持稳定的心态,重建良好的生活规律,注意锻炼身体,随着体力的恢复,可以重新工作,实现个人价值。放疗后继续保护头部射野皮肤,避免肥皂擦洗,勿在太阳下暴晒,外出活动需戴遮阳帽。加强营养,注意身体锻炼,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6]。按出院医嘱服药,1个月后复查。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放疗后局部或全身可能出现不适反应,如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

4 讨论

放疗作为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逐渐形成常规[7]。本文通过对30例全脑放疗三维适形放疗对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结果说明此放疗方法是较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同常规放疗相比,三维适形放疗能最大限度的提高针对性,根本目的是给肿瘤区域以足够的精确的治疗剂量,增加肿瘤局部控制率,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所受照射剂量最少,减少周围正常组织放射并发症及减少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在治疗期间患者能否成功完成放疗,除了医师、物理治疗师、放疗技术员的相互配合外,护理人员在放疗前、中、后的积极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殷蔚伯.肿瘤放射治疗学[M].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2007:1200.

[2]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43.

[3]胡雁,陆葴琦.实用肿瘤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5-200.

[4]马建萍,折虹.立体定向放射配合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院报,2006,28(9):660.

[5]傅志超,程惠华,赖红斌,等.125例胶质瘤术后三维适形放疗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7,27(2):164-167.

[6]Guerrero UMT,Mubata C.Assessment of acustomised immobili-sation system for head and neck IMRT using electronic portalimaging[J].Radiother Oncol,2005,77(1):39-44.

肺癌脑转移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7 月—2013 年7 月安阳市肿瘤医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60 例, 均无明显脑水肿, 功能状态评分0 ~ 2 分, 预计生存期不少于3 个月, 无其他严重的内科疾病; 排除严重心、肝、肺及肾功能障碍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各30 例。对照组中男17例, 女13 例; 年龄36 ~ 68 岁, 平均 ( 57. 6 ± 3. 3) 岁; 合并症: 脑外其他部位转移17 例, 骨转移8 例, 肝转移7 例, 肾上腺转移2 例。治疗组中男16 例, 女14 例; 年龄38 ~ 69 岁, 平均 ( 58. 1 ± 3. 3) 岁; 合并症: 脑外其他部位转移15 例, 骨转移9 例, 肝转移5 例,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全脑放疗治疗, 利用CT扫描定位, 行全脑扫描, 层厚为3mm; 定位后在CT图像上勾画照射范围, 注意保护脑干、眼睛、视神经和视交叉等重要临近组织; 调整好各项参数后开始放疗, 采用6MVX线照射, 患者体位不变, 采用水平野左右对穿照射法, 单次剂量为2. 0Gy, 1 次/ d, 5 次/ 周, 总照射剂量为40Gy。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莫唑胺 ( 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0637) 治疗, 放疗第1天口服替莫唑胺75mg·m- 2·d- 1, 2 次/d, 连续服用4 周, 休息4 周后口服替莫唑胺150mg·m- 2·d- 1, 连续服用5d, 停药23d后重复给药, 以28d为1 个疗程, 1 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耐受程度, 若耐受良好则增加剂量, 即口服替莫唑胺200mg·m- 2·d- 1。最多治疗6 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近、远期临床疗效、毒副作用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生存质量。

1. 4 评定标准 ( 1) 近期临床疗效: 治疗2 个月后根据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评定, 治愈: 肿瘤完全消失, 且持续4 周以上未出现新病灶; 显效: 肿瘤体积缩小≥50% , 且持续4周以上未出现新病灶; 有效: 肿瘤体积缩小< 50% , 或增大≤25% , 持续4 周以上未出现新病灶; 无效: 肿瘤体积增大> 25% , 或出现新病灶[2]。总有效率= ( 治愈例数+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总例数 × 100% 。 ( 2) 远期临床疗效: 治疗后20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中位复发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中位复发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采用Kaplan - Meier法计算。 ( 3) 毒副作用: 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NCI - CTC3. 0 版对患者进行周期评价, 包括头痛、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 ( 4) 生存质量: 采用Karnofsky ( KPS) 评分标准进行评价[3]。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中位复发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采用Log - rank检验。以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近期临床疗效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2 远期临床疗效两组患者中位复发时间、中位生存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

2. 3 毒副作用两组患者头痛、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3) 。

2. 4 生存质量治疗前治疗组患者KPS评分为 ( 67. 6 ± 4. 4) 分, 对照组患者KPS评分为 ( 67. 5 ± 4. 3) 分;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KPS评分为 ( 82. 7 ± 2. 4) 分, 对照组患者KPS评分为 ( 73. 5 ± 2. 3) 分。治疗前两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KPS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3 讨论

脑是非小细胞肺癌最主要的转移部位, 约35% 的颅脑外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脑转移, 其中肺癌约占64%[4]。大部分脑转移患者呈多发性特点, 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患者预后极差。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病情严重, 其平均生存期多在3 个月, 故要及时采取积极治疗, 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为放疗。有研究表明, 肿瘤在脑转移过程中破坏血- 脑脊液屏障, 全脑放疗可开放血- 脑脊液屏障, 使化疗药物能顺利通过血- 脑脊液屏障进入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并杀死肿瘤细胞[5]。全脑放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但大部分患者放疗后的生存期仅延长了半年以下。很多化疗药物难以穿过血- 脑脊液屏障而到达病灶, 是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血- 脑脊液屏障是脑组织、脊髓毛细血管和神经组织前的一个调节界面, 由毛细血管、神经胶质细胞和基底膜构成, 细胞紧密连接, 血液物质无法从细胞连接空隙中通过, 故化疗药物难以通过血- 脑脊液屏障而直达病灶[6]。

全脑放疗时患者口服替莫唑胺, 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替莫唑胺是新型的第二代烷化剂, 生物利用率高达100% , 能轻易穿过血- 脑脊液屏障, 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替莫唑胺含有咪唑四嗪, 其自身无活性, 但在生理p H值条件下可迅速转化为活性化合物甲基三氮烯咪唑酰胺, 并发生水解, 产生5 - 氨基- 咪唑- 4 - 酰胺和甲基肼, 作用于肿瘤细胞分裂的各个阶段[7,8]。临床研究表明, 替莫唑胺的毒性蓄积对骨髓抑制无影响, 治疗时出现骨髓抑制的情况较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中位复发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 KPS评分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两组患者头痛、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 无显著差异。表明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延长患者复发和生存时间,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安阳市肿瘤医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全脑放疗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莫唑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近、远期临床疗效、毒副作用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中位复发时间、中位生存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头痛、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KPS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延长患者复发和生存时间,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癌, 非小细胞肺,替莫唑胺,化放疗,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石磊, 习隽丽, 曾伟.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27) :3002-3003.

[2]石艳.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全脑放疗联合立体定向放疗的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24) :5600-5601.

[3]宋志雨.替莫唑胺同步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4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6) :167-168.

[4]刘英光.全脑放疗联合局部调强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 47 (8) :975-977.

[5]杨妤, 杨新辉, 苏加利.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疗效[J].广东医学, 2013, 34 (7) :1115-1117.

[6]孙红梅, 陈文彰, 燕丽香, 等.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以及预后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13, 21 (3) :568-571.

[7]Minniti G, Clarke E, Lanzetta G, et al.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for brain metastases:analysis of outcome and risk of brain radionecrosis[J].Radiat Oncol, 2011 (6) :48.

肺癌脑转移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5月我院确诊并收治的10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 根据患者的首发症状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的首发症状为中枢神经症状;对照组患者的首发症状为呼吸症状, 对两组患者均行MRI常规扫描和增强检查。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MRI扫描技术

所有患者均行德国Siemens 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检查, 扫描位置包括:颅脑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常规头颅线圈;扫描参数:T1WITR1784ms, TE21ms, T2WITR2800ms, TE103ms, FLAIR TR 8602ms, TE126ms。层间距为8mm;层厚为7mm;矩阵256×256;视野20×20MM。增强扫描参数如上, 增强所用的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胺 (Gd-DTPA) , 注射剂量为0.1mml/kg (体重) , 注射途径为静脉注射。

1.3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以x2检验, 并以 (%) 表示, P<0.05, 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P<0.001, 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强化程度, 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 见表1。

3. 讨论

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症状与转移瘤所在部位、所处相应神经的功能与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 其临床症状可不典型。分析原因为: (1) 肺组织血供丰富, 癌细胞侵入邻近小静脉或毛细血管形成瘤栓后, 经血液循环到远处器官形成转移; (2) 肺血管与椎静脉丛之间存在大量吻合支, 癌细胞也可不经过毛细血管的过滤作用由肺静脉、颈内动脉、椎动脉进入脑组织; (3) 癌细胞也可经淋巴管入血形成转移[4]。

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病灶血供少或者病灶内部已经出现坏死、出血、囊变, 强化方式主要以不明显强化及斑片状强化为主。对照组的强化方式主要表现为均匀强化和环形强化。以上结果符合相关报道。

经MRI影像学分析, 以中枢神经症状为首发的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 容易漏诊。在临床中若遇到中老年患者, 出现长期的眩晕、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 要想到脑转移瘤的可能, 并尽快完善相关检查, 做到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参考文献

[1]高燕, 王安武, 李欠云, 等.原发肺癌脑转移瘤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 28 (2) :185-189, 192.

[2]董鹏, 王滨, 孙西河, 等.肺癌脑转移瘤瘤周水肿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6, 22 (1) :57-59.

[3]何江波, 何光武, 耿道颖, 等.MRS在单发肺癌脑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8 (1) :8-10.

肺癌脑转移瘤 篇7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CT和CT/MRI来源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肿瘤靶区,评价CT/MRI融合靶区容积应用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时,靶区剂量及周围重要器官组织剂量变化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1~75岁;鳞癌11例,腺癌9例。单发病灶13例,双发病灶7例。

1.2 CT/MRI检查

CT定位扫描:所有病例仰卧位予热塑面罩固定后行横断面CT增强扫描,使用德国西门子definition AS128层螺旋CT逐层扫描整个颅腔,扫描层厚和重建层厚均为3 mm。MRI扫描:不能使用面罩固定,采用与CT扫描时体位尽量一致的仰卧位,使用MAGNETOM Avanto 1.5T核磁共振扫描仪采集图像,扫描范围同CT,扫描层厚亦为3 mm,采集T1、T2及Tl增强序列图像。

1.3 影像融合方法及靶区勾画

扫描后将CT及MRI图像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VARIN Eclipse version10.0),进行CT和MRI图像融合和三维重建。然后由一位放疗科副主任医师分别对每例患者增强CT图像及CT/MRI融合后的图像进行靶区勾画:GTVCT、GTV 1CT/MRI勾画。融合后勾画靶区GTV(不包括水肿带)。然后勾画肿瘤周围的危及器官:脑干、眼睛、视交叉、视神经。分别用CT图像上的GTV和CT/MRI融合图像上的GTV1做3D-CRT的治疗计划。肿瘤靶区的处方剂量为60 Gy,90%靶区容积达到60 Gy。比较以上两个计划中95%靶区容积(D95)所受的剂量,和5%正常器官容积(D5)所受的剂量。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GTV体积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GTV体积比较

在CT图像上的平均体积为21.61 cm3,在CT/MRI融合图像上的平均体积为26.22 cm3。CT/MRI上的肿瘤靶区平均比CT上的肿瘤靶区大21.32%。CT图像上GTV平均值(21.61±4.12)cm3,CT/MRI融合图像上GTV1平均值为(26.22±4.73)cm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P<0.01)。

2.2 两个治疗计划的比较

给予肿瘤靶区60 Gy的处方剂量,在CT上的GTV得到平均D95的剂量是60.25 Gy,而CT/MRI上的GTV得到平均D95的剂量是50.51 Gy。说明CT图像勾画肿瘤靶区有部分肿瘤遗漏。而用CT/MRI上GTV1做三维的治疗计划时,GTV和GTV1分别得到平均D95的剂量是60.98 Gy和60.21 Gy(见表1)。周围正常组织的D5剂量CT/MRI比CT上的要大,见表2。

Gy

Gy

3 讨论

脑转移瘤是临床肿瘤治疗难题之一,未做治疗的肺癌合并脑转移患者一般在出现症状后2~3个月内死亡[3]。对于身体状况较差、不愿手术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S)是一个较好的选择,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4]。SRS仍为数目较少、位置局限、颅外转移已控制的脑转移患者的标准治疗[5,6]。精确确定肿瘤靶区容积和周围敏感器官容积是精确放疗必要的前提条件。CT图象是精确放疗的基础图像,它对高密度组织较敏感,但对软组织,尤其是对浸润性肿瘤边界无法清晰显示[7]。在脑瘤研究中发现:在MRI上显示的肿瘤靶区大于在CT图像上肿瘤靶区[8]。MRI成像取决于物质的质子密度,对软组织特别是对浸润性肿瘤比较敏感,图像边界清晰[9]。转移瘤脑水肿发生率和程度均较脑内其他肿瘤更常见、更严重[10],而CT图像对水肿带与病灶边界不清,颅底骨的骨伪影,病灶的强化效果不佳等都会影响靶区勾画的准确性[11]。笔者认为CT图像上和MRI图像上的靶区体积不一致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由于MRI图像在软组织内比较明确地分辨出肿瘤的浸润范围,发现比较早期的肿瘤,而CT图像上无法清晰显示出来。(2)由于肿靶区勾画者对肿瘤浸润范围认识程度,对解剖的熟悉程度以及读片水平等主观差异导致肿瘤勾画上的误差。(3)由于图像融合导致误差[12]。位于幕下区肿瘤因行CT定位时颅底骨性结构影响肿瘤显示和GTV勾画误差较大有关[13]。(4)部分容积效应有关[14]。

有研究结果提示高剂量与生存期呈正相关[15]。精确肿瘤靶区的勾画是放射治疗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笔者将CT及CT/MRI融合图像来源的靶区做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时发现:CT图像来源肿瘤靶区的剂量会较低,部分肿瘤组织遗漏,从而导致肿瘤复发。而用CT/MRI融合图像来源的靶区做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时,肿瘤靶区的覆盖剂量较好,能满足治疗剂量的需要。

因CT/MRI融合图像来源的靶区较CT来源靶区大,脑干、眼睛、视交叉、视神经等周围重要器官组织的受照剂量相对较高。本研究正常组织放射性损伤在可接受范围内。

综上所述,CT与MRI的图像融合技术有助于提高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靶区勾画的精确性,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肿瘤靶区的遗漏,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上的肿瘤靶区剂量分布足够,融合图像能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更利于精确放疗的实施。

摘要:目的:比较CT图像和CT/MRI融合图像来源的肺癌脑转移肿瘤靶区,评价CT/MRI融合靶区容积应用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时,对治疗剂量的影响。方法:将2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增强CT和MRI扫描的图像传送至图像处理工作站,在CT和CT/MRI融合图像上分别勾画GTV和周围重要的器官。每个病例分别在CT图像和CT/MRI融合图像都做1个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肿瘤的处方剂量为60&nbsp;Gy,比较2个治疗计划中肿瘤靶区的95%容积(D95)受照平均剂量、周围正常组织的5%容积(D5)受照平均剂量。结果:CT/MRI融合图像上的肿瘤靶区平均比CT上的肿瘤靶区大21.32%。用CT上勾画的靶区有一部分肿瘤处于低剂量区,CT/MRI融合图像上的靶区D95剂量分布较好,但在周围重要器官的剂量分布较高。结论:CT/MRI融合图像有助于靶区的确定,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上的肿瘤靶区剂量分布足够,能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更利于精确放疗的实施。

脑转移瘤37例的CT表现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7例患者, 男25例, 女12例, 年龄最小16岁, 最大73岁, 平均年龄51岁, 40岁以上31例, 占83%。患者病程7 d~0.5年。临床表现;15例患者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14例患者以头昏、嗜睡, 肢体无力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类似脑卒中症状为主;4例表现为共济失调伴意识障碍等;4例分别以失语及视乳头水肿引起的症状为主。本组病例中, 23例曾经进行过原发恶性肿瘤手术切除;8例经手术病理确定诊断;经临床检查及活检证实原发病灶为恶性肿瘤6例。经CT扫描直接诊断为脑转移瘤34例, 正确率为92%;因CT表现不典型而误诊3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东软Neu Viz Dual双层螺旋CT机, 以头颅听眦 (OM) 线为基线向顶部轴位连续扫描, 层厚为5 mm、层距为10 mm。37例中, 32例均先行平扫后增强扫描;其余5例直接行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瘤灶数目、分布及部位

本组病例共显示79个肿瘤病灶, 其中多部位发现25例 (67.6%) , 单部位发现12例 (32.4%) 。肿瘤病灶以脑皮质及皮髓质交界区分布居多, 共计24例 (64.9%) 。肿瘤位于幕上27例 (73%) , 其中9例为单部位发现, 肿瘤病灶有2处及以上多发的有18例;其中9例肿瘤病灶分布于额顶叶, 6例分布于颞顶叶, 以枕顶叶为主3例;部位分散有9例。肿瘤位于幕下4例, 3例分布于小脑半球及蚓部, 病灶位于脑干的1例;其中多发1例, 单发3例。肿瘤散发于幕上、下的6例。

2.2 瘤灶形态, 大小及密度

本组所发现的79个肿瘤病灶形态主要表现为类圆形及圆形实性结节影, 单环状及囊状影也较多见, 其表现大多比较规则且边界清晰, 而表现不规则的结节影少见;多环状影及边界模糊的现象也不多见。单发的肿瘤病灶最大直径5.5 cm, 最小3.0 cm;多发病灶直径多为0.7cm~3.0 cm。单发灶多比较大, 多发灶相对较小。CT平扫, 病灶显示为等密度, 不均及稍低密度结节及囊状影25例 (67.6%) ;有9例肿瘤病灶密度明显高于脑皮质;囊状病灶内伴有出血2例, 1例囊壁可见弧线状钙化影。

2.3 灶周水肿及强化

肿瘤病灶为直径2.0 cm~4.0 cm的结节及囊状影灶周水肿多见, 且比较明显, 本组有21例;13例病灶周围水肿较轻;另有3例未显示水肿征象。位于幕下的肿瘤常无或形成轻度灶周水肿, 幕上较小或过大的瘤灶周围水肿也较轻。增强扫描时, 35例肿瘤病灶显示强化征象, 未显示强化的2例。单发结节病灶及混合密度的囊状病灶周围及实性部分强化明显, 单环囊性病灶靠近脑皮质侧的囊壁可显示增厚。所示强化的征象中, 以环状强化多见, 有23例 (62.2%) ;显示均匀强化的7例;5例强化不均匀。

2.4 伴随征象

本组病例中, 32例伴有明显的颅内占位效应, 表现为脑室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2例未形成占位改变;有4例显示脑室积水扩张征象;伴颅骨破坏2例。

3 讨论

脑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 发病高峰年龄为40岁~60岁, 发病率男稍多于女。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和视乳头水肿等, 有时表现极似脑卒中, 极少数表现为痴呆。原发肿瘤以肺癌最多见, 其次为乳腺癌、肾上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胃肠道肿瘤等。病理上, 原发灶以腺癌最多, 其次为鳞状上皮癌。肺癌脑转移最常见的原因是第一肺癌本身发病率高;其次肺癌栓子可经肺静脉直接进入脑部;而其他脏器的肿瘤须先通过肺部的毛细血管床, 然后才能进入脑循环[1]。转移部位以幕上多见, 约占80%, 大多数为多发, 多位于皮髓交界区[2]。本组脑转移瘤多发灶占67.6%, 病灶位于皮髓交界区的占64.9%, 幕上的占73%, 基本符合。

大部分脑转移瘤的血管结构、血供情况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其形态、密度及周围水肿的形成、强化的程度关系密切[3]。一般实性结节分化较好, 而环形囊变分化较差;增强后强化明显说明肿瘤的血供丰富;肿瘤周围水肿的程度与其内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及血脑屏障破坏密切相关。形成瘤周水肿越重, 其破坏程度亦重。位于幕上的脑转移瘤瘤周水肿多较重;由于小脑体积小及蚓部和双侧齿状核灰质块的限制, 所以幕下肿瘤的瘤周水肿常较轻。

大部分脑转移瘤有典型的CT表现, 多发圆形, 形态规则, 等密度或低密度结节, 分布于皮髓交界区, 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及环状强化。瘤灶内伴有小的囊变、坏死区以及小病灶、大水肿之特征者诊断不难;脑内单发、密度混杂、灶周水肿无或较轻及部位特殊的不典型CT表现的转移瘤, 则不易诊断。应从多方面去认识并加以鉴别。单发转移瘤一般较大, 形成瘤周水肿较轻, 大多形态较规则, 边界清晰;单发均匀实性瘤大部分瘤体内可见小的囊变或坏死区, 且少见;单发囊实性混杂瘤灶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周边强化明显;囊壁厚薄不均匀的单发囊性瘤灶, 其靠近脑皮质面常有增厚改变。本组3例误诊中, 2例单发灶误诊为胶质瘤, 误诊原因系因二者在形状、边缘、密度、坏死区、强化表现和灶周水肿等方面都较相似, 参考发病过程, 注意找原发灶有助于鉴别;1例误诊为脑脓肿, 系因囊壁较薄且较均匀不易鉴别之故。鉴别诊断应全面分析CT征象, 并参考患者年龄、体征及病史, 特别是肺部肿瘤。对于少数征象不典型及部位特殊的病例, 应依靠病理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脑转移瘤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脑转移瘤患者的CT影像特征。结果 本组多发性脑转移瘤25例, 单发12例。发病年龄集中在40岁60岁, 原发病灶多来自肺癌。CT特征为脑转移瘤幕上多见, 大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多为略低密度结节, 伴有出血、坏死、囊变, 一般无钙化, 均有不同程度强化, 灶周水肿显著。占位效应明显, 肿瘤大小与水肿程度不成比例。结论 CT扫描对脑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脑转移瘤,CT诊断,灶周水肿,原发肿瘤

参考文献

[1]龚洪翰, 肖香佐.颅脑病变CT与MR对比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14-215.

[2]许达生, 陈君禄, 黄兆民, 等.临床CT诊断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8:29-30.

上一篇:协同高校教学发展下一篇:中职生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