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

2024-08-29

小细胞肺癌(共11篇)

小细胞肺癌 篇1

小细胞肺癌 (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 在肺癌中所占的比例20%~25%, 据近年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该类型已有下降的趋势。SCLC由肺Kulchitsky细胞恶变而来, WHO将其又分为燕麦细胞型、中间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3种。该病男性多发于女性;发病部位以大支气管 (中心型) 居多。临床特点为:肿瘤细胞倍增时间短, 进展快, 常伴内分泌异常或类癌综合征;由于患者早期即发生血行转移且对放化疗敏感, 故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应以全身化疗为主, 联合放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综合治疗系治疗小细胞肺癌成功的关键。但是化疗会引起各种严重副作用, 对患者身体打击较大, 在联合中药化疗后能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 提高化疗耐受性,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1], 胞肺癌的单药有效率为20%~26%, 与顺铂联合具有相互协同或叠加的作用[2], 所以我们采用开普拓+DDP方案, 现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40例患者开普拓+DDP方案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20例和在开普拓+DDP方案下加用涤痰方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20例患者进行对比, 具体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4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 其中男性29例, 女性11例, 最小41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59.8岁, 40例患者均有明确病理诊断为小细胞肺癌, 按国际联盟1997年TNM分期标准, Ⅱ期10例、Ⅲ期21例, Ⅳ期9例, 40例患者都是无法行根治手术, 进行卡氏评分为50~90分, 有化疗适应证, 并且预计生存期大于半年, 随机平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 两组资料在年龄、性别、临床分期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随机平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 两组都采用相同的开普拓+DDP方案联合放疗, 1个月为一个疗程, 治疗组在应用化疗的同时加用涤痰方 (姜半夏、胆南星各8g, 橘红、茯苓、枳实各6g, 人参、菖蒲各3g, 竹茹2g, 甘草1.5g) 加生姜、大枣, 水煎分服。

1.3 评价标准

根据1979年WHO肺癌疗效的评价标准进行, 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NC) 和进展 (PD) , 治疗有效率为完全缓解 (CR) 和部分缓解 (PR) , 化疗后的生存质量按Karnofsky平分标准进行,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予以评价。凡较治疗前增加10分或以上者为改善, 无明显变化者为稳定, 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减少10分或以上者为下降。按WHO抗癌药物反应分度进行毒性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P>0.05认为无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见表1。

注:两组间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2.2 生活质量的结果

见表2。

注:两组间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2.3 Karnofsky平分比较

治疗组Karnofsky平分增加级稳定程度为90%;较对照组的60%有明显提高, 具有可比性有统计学意义, 有显著性差异性 (P<0.05) 。

3 讨论

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基本类型之一, 属于未分化癌, 其病理类型包括燕麦细胞型、中间细胞型和复合燕麦细胞型。1/5的肺癌患者属于这种类型。小细胞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 生物学行为恶劣, 预后凶险。以同样播散范围比较, 小细胞肺癌较其他类型肺癌诊断前的症状期短, 确诊后的生存期亦短。如不治疗, 小细胞肺癌患者自诊断起的中位生存期不足3个月, 2年生存率<1%。发病年龄较轻, 多见于男性, 多数患者有吸烟史。一般起源于较大支气管, 大多为中央型肺癌。小细胞癌分化程度低, 生长快, 较早出现淋巴道转移和侵入血管经血道广泛转移到身体远处器官组织, 因此在各类肺癌中, 小细胞癌的预后最差。小细胞癌对放射治疗及 (或) 抗癌药物治疗敏感度高。治疗上一般不主张手术, 以全身化疗及放疗为主, 该类型肺癌恶性程度较高, 预后较差。患者有发热、咳嗽都是肺癌常见的症状, 对于小细胞肺癌患者, 西医主要用化学疗法治疗, 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方法是化疗, 化疗的疗效大多出现在治疗开始后的12周以内, 其后很少能看到疗效的进一步增加。一般的说, 使用中度强化化疗比常规计量化疗效果要好;但使用大剂量强化治疗并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反而使更多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配合应用放射疗法;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发展,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中、晚期肺癌是近年来肺癌治疗的新途径[3]。中医治疗本病则以辨证施治为主, 多配合化疗进行, 我们采用涤痰方 (组方:姜半夏、胆南星各8g, 橘红、茯苓、枳实各6g, 人参、菖蒲各3g, 竹茹2g, 甘草1.5g) 。功用主治:豁痰开窍, 理气调中。用于顽痰胶结、痰厥、眩晕、胸脘痞塞及中风痰厥等症。亦可用于肿瘤患者具有痰证表现者。开普拓+DDP方案同时联合治疗, 研究表明涤痰方可以促进人体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殖, 增强免疫力, 还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抑制TS细胞功能, 从而使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人参、甘草还具有保护脊髓及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4]。因此, 合理有效的化疗方案, 联合涤痰方治疗, 减少化疗对患者的各种毒副作用, 提高化疗耐受性,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经济实用, 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涤痰方联合EP方案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本组一共4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 随机平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 两组都采用相同的开普拓+DDP方案化疗, 1个月为一个疗程, 治疗组在应用化疗的同时加用涤痰方 (姜半夏、胆南星各8g, 橘红、茯苓、枳实各6g, 人参、菖蒲各3g, 竹茹2g, 甘草1.5g) 加生姜、大枣, 水煎分服。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疗效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是治疗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和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及肺部的咯痰咯血发生率要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涤痰方联合EP方案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可减少化疗对患者的各种毒副作用, 提高化疗耐受性,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涤痰方,化疗方案,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鹏辉, 廖国清.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7, 29 (3) :259.

[2]Sotoparra HJ, Gavina R, Antonelli G, et a1.Superiority ofthree wek VSfour week schedule of cisplatin (CDDP) and gemcitabine (GEM) :re-suits of a randomized phase II study[J].Lung Cancer, 2000, 29 (Suppl1) :501.

[3]蒋国梁.现代肿瘤放疗学[M].上海, 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 2003.

[4]孙燕, 周际昌.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小细胞肺癌 篇2

IL—2联合GP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及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

作者:蒋泽文 许德昌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33期

[摘要] 目的 探讨IL-2联合GP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近期疗效及免疫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患者使用GP/3+IL-2方案治疗,并与40例使用GP/4方案治疗的患者比较近期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两组疾病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发生恶心呕吐和血小板减少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治疗组CD3和CD4的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同时治疗组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IL-2联合GP方案治疗NSCLC患者临床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且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小,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48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临床分析 篇3

【关键词】 手术;非小细胞肺癌;TNM分级

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常见类型[1],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上升。手术治疗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为探讨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本文收集我院2006年5月——2007年3月手术治疗的4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随访和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集我院2006年5月——2007年3月手术治疗的4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男37例,占77.1%,女11例,占22.9%,男女之比为3.6:1,年龄29-81岁,平均67.5岁。根据TNM分期进行划分:ⅠA期20例,占41.7%,ⅠB期18例,占37.5%,IIA期3例,占6.25%,IIB期3例,占6.25%,IIIA2例,占4.2%,IIIB期2例占4.2%。

1.2 方法 依据患者的病理分期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全肺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18例,占37.5%,肺葉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21例,占43.75%,扩大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5例,占10.4%,袖式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4例,占8.3%。

2 结 果

2.1 48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20.2±13.5)min,术中出血(195.3±44.1)ml,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为(2.6±1.2)d,术后镇痛时间为(3.1±1.2)d,住院时间为(12.1±2.1)d,发生并发症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5%。

2.2 随访情况:经过5年的随访,其中1年生存36例,1年生存率为75.0%,3年生存26例,3年生存率为55.7%,5年生存11例,5年生存率为22.9%。

3 讨 论

非小细胞肺癌的Ⅰ期Ⅱ期及Ⅲa期的患者仍然以肿瘤切除术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为主,手术方式有部分肺叶切除,双侧肺叶切除全肺切除术和袖珍肺叶切除等,不同的手术方案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及适应症,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理分期来决定肺叶切除对于一般患者来说都能够耐受,是指将肿瘤组织的肺叶及其引流的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一同切除,双侧肺叶切除主要用于周围型肺癌癌肿跨叶裂侵犯者必需要将双肺叶切除才能将肿瘤组织完全切除,当肺叶切除无法将肿瘤组织切除干净时,可考虑行全肺切除术,但是该术式的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较其他手术明显增加,袖珍式肺叶切除术是指将患侧肺叶与相连的一段主支气管或肺动脉切除,然后再将支气管或血管进行端端吻合,该术式既可以保证将肿瘤组织尽可能的完全切除,又能最大限度的保留肺组织,较全肺切除术的并发症下而在肺癌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适合于老年心肺功能较差,不能耐受全肺切除的患者[2],但是术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即:尽量将肿瘤组织以及肿瘤所侵犯的部位切除干净以保证切缘阴性,同时应该尽量保留肺部的正常组织,术中操作应轻柔,避免造成肿瘤组织的破坏和医源性肿瘤的播散,从而达到清除病灶,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肺功能的影响,争取临床缓解,减少肿瘤转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术后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组织病理学分期,淋巴结受累情况来决定下一步是否在继续加用化疗或放疗。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48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20.2±13.5)min,术中出血(195.3±44.1)ml,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为(2.6±1.2)d,术后镇痛时间为(3.1±1.2)d,住院时间为(12.1±2.1)d,发生并发症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5%,经过5年的随访,其中1年生存36例,1年生存率为75.0%,3年生存26例,3年生存率为55.7%,5年生存11例,5年生存率为22.9%。

综上所述,外科手术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方案,该技术以日渐成熟,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逐渐再向以外科为主,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方向发展应该根据患者的各种因素综合分析来决定患者术后的进一步综合治疗,科学合理的手术。

参考文献

[1] Swanson SJ,Herndon JE 2nd,D'Amico TA,et al.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lobectomy:report of CALGB 39802-aprospective,multi-institution feasibility study.J Clin Oncol,2007,25(31):4993-4997.

小细胞型肺癌误诊1例 篇4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性, 66岁, 因间断性胃脘部胀痛伴恶心、呕吐6个月, 加重1周入院。患者于6个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胀痛伴恶心、非喷射性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严重时可出现周身乏力、纳差、嗜睡等症状, 自诉多进食咸菜等高钠食物后症状可减轻, 但症状时常反复发作。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胀痛, 就诊于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 查电解质:Na+110.7 mmol/L、Cl-78.6 mmol/L, 上消化道造影:诊断为胃炎、低钠血症, 给予补充电解质、抑酸等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患者胃脘部胀痛伴恶心、呕吐, 四肢肌肉时有轻度震颤, 神疲乏力, 纳差, 夜眠欠安, 大便尚可, 小便正常, 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既往慢性胃炎病史2年, 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 否认呼吸系统疾病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无产后大出血病史。体格检查:T36.2℃, R 17次/min, P 63次/min, BP 125/70 mm Hg, 神志清楚、精神差,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形体偏瘦, 步入病房, 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及黏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颅无畸形, 眼睑无下垂, 结膜无充血, 巩膜无黄染, 双瞳孔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灵敏, 颈软, 无抵抗, 气管居中, 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 双肺触觉语颤对称, 叩诊清音, 双肺呼吸音清, 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前区无隆起, 心尖搏动不明显, 心率63次/min, 律齐, 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软, 上腹轻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莫菲征 (-) , 腹部未触及包块, 肝脾肋下未触及, 肠鸣音正常存在, 双侧肾区叩击痛 (-) , 双下肢无水肿, 双足皮温正常, 双足背动脉搏动尚可。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 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生化:总胆固醇6.8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5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4.61 mmol/L、白蛋白51.8 g/L、肌酐35μmol/L、尿酸59μmol/L、尿素4.6 mmol/L、Na+117.0 mmol/L、Cl-79.7 mmol/L。甲状腺功能检查示:促甲状腺激素2.23μIU/m L (0.27~4.2μIU/m L) ,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59 pmol/L (3.1~6.8 pmol/L) , 游离甲状腺素13.11 pmol/L (12.0~22.0 pmol/L) ,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15.07 IU/m L (0~34 IU/m L) ,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14.0 IU/L (0~115I U/m L) 。性腺功能检查示:卵泡生成素6.70 m IU/m L (16.74~113.59 m IU/m L) , 黄体生成素16.9 m IU/m L (10.87~58.64 m IU/m L) , 雌二醇78.0 pmol/L (73.4~146.8 pmol/L) , 孕酮1.70 nmol/L (0~2.48 nmol/L) ;睾酮2.1 nmol/L (0~2.6 nmol/L) ;泌乳素64.8 m IU/L (58.1~416.4 m IU/L) 。心脏超声示:室壁运动欠协调, 左室舒张功能降低。腹部超声示:肝、胆、胰、脾、双肾未见明显异常。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左右叶低回声结节。胸部正位片:双肺未见明显异常。立位腹平片:腹部平片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律, 心率63次/min, 正常心电图。入院后诊断:1.慢性胃炎, 2.低钠血症。

入院后诊疗经过:入院后给予I级护理、限水、浓盐水补充Na+、Cl-等对症治疗, 静脉滴注3%~5%高渗氯化钠溶液, 在输注过程中严密观察神志、心肺功能、血钠、尿量等, 酌情调节输注速度, 输注完毕后观察1~1.5 h, 在输注高渗盐水同时静脉注射速尿20~40 mg, 增加水排出, 减轻脑水肿和心脏负荷。为排除继发于肿瘤原因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syndromeof inappropriate anti diuretic hormonesecretion, SIADH) , 给予双肺增强CT检查, 结果显示:右肺中叶可见0.4 cm×0.5 cm×0.7 cm类圆形肿块, 肿块边缘不规则, 可见网格状影, 未见空洞及空泡, CT值平扫HU, 增强后HU, 肿块周围未见明显血管牵拉, 其余肺野内未见阴影, 提示右肺中叶肿块、周围型肺癌。纤维支气管镜:中叶外侧段-亚段呈外压性狭窄, 黏膜无充血、水肿。内侧段-亚段内可见局限性突起。病理诊断: (右肺) 小细胞癌, 更正诊断为:右肺小细胞型肺癌, 查无化疗禁忌证, 给予足叶乙甙100 mg、D1-5+顺铂40 mg、D1-230 mg方案化疗1个疗程, 期间患者复查电解质示:低钠血症, Na+最低110.7 mmol/L, 上报危极值并给予静脉及口服补钠治疗, Na+上升至129.6 mmol/L, Cl-95.5 mmol/L后准予出院。

2 讨论

低钠血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 临床上常见于胃肠道疾病[2]。呕吐、腹泻引流、大量消化液的丢失, 应注意鉴别胃肠道疾病有无并发低钠血症;其次不论急性或慢性肾衰竭都可致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障碍, 使水、钠代谢发生紊乱, 可根据病史、尿钠及尿常规的检查, 肾功能测定应予以鉴别;另外肾小管酸中毒时由于肾小管泌氢和回吸收碳酸氢盐的功能降低, 而导致低钠血症。可根据高氯血症性酸中毒、碱性尿、血尿素氮与肌酐正常, 血清钾、钠、钙、磷降低和碱性磷酸酶增高进行诊断。必要时做氯化铵试验以确定其类型;还有一种特发性低钠血症[3], 特发性低钠血症常伴发各种慢性病的结核病、癌、营养不良、年老体衰, 血钠降低程度较轻, 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正常, 但限制水的摄入不能纠正低钠血症。此外还应与精神性烦渴、糖尿病酮症、甲状腺功能减退、Addison病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失常综合征相区别, 它们也同样可以引起低钠血症。本例患者就诊时无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及胸痛, 无声音嘶哑, 活动后气促、发热, 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 实验室检查支持低钠血症, 进一步检查后确诊为小细胞肺癌, 且经过化疗后血钠能保持稳定, 这就启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确立正确的诊断思维, 全面详细地询问病史, 及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认真仔细地进行体格检查, 不放过任何异常信息, 并准确地综合分析其结果, 及早确诊, 降低误诊率、漏诊率, 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徐坤鹏, 姜达.以低钠血症性脑病为首发症状的小细胞肺癌1例[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0, 15 (3) :287.

[2]赵晨光, 宋世辉, 张鹏.小细胞肺癌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1, 17 (2) :222-223.

小细胞肺癌 篇5

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非小细胞肺癌最有希望的治疗策略。与传统化疗药物不同,分子靶向治疗可以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某些特定位点,高度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杀伤或很少损伤正常细胞。安全性和耐受性好,毒副作用轻微,临床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中,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应用最为广泛。代表药物为易瑞沙和特罗凯,两者原理、疗效相当。但可惜的是,并非每个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都适合分子靶向治疗。只有经过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检测判断,符合用药条件的患者才能从中受益。因此,使用EGFR-TKI之前应当进行EGFR突变检测。据了解,我国肺癌患者中EGFR酪氨酸激酶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大约为30%左右,主要发生在EGFR的外显子19和21,各占突变总数的54.5%和40.3%。

临床实践表明,只有患者的EGFR突变,易瑞沙和特罗凯才能有效。在易瑞沙应用早期,曾经一度因有效率过低而被叫停,就是因为当时还不知道需要做此种突变检测。现在欧美国家已经明确要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选用易瑞沙、特罗凯治疗前,必须做EGFR基因突变检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易瑞沙更适合于东方、不吸烟、女性腺癌患者,原因之一就是这类患者存在较高的EGFR突变率。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展 篇6

1 外科治疗

1.1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仍是NSCLC的主要治疗方法。按肺癌国际TNM分期标准可将肺癌分为:0~Ⅳ期, 0期为原位癌, 而Ⅳ期为有远处转移的肺癌。NSCLC的Ⅰ期、Ⅱ期及部分ⅢA期均是外科治疗的适应证[3]。广泛的N2及ⅢB宜行术前化疗或加用放疗, 再考虑手术治疗, 局部治疗 (手术或放疗) 之前行化疗称之为新辅助化疗, 被看作为一种细胞减量治疗, 即通过术前化疗, 缩小肿瘤体积, 减轻肿瘤负荷, 从而提高手术完全性切除率, 延长患者生存期[4]。Ⅳ期不适用于外科治疗。手术方法有肺叶切除, 一侧全肺切除, 袖式肺叶切除, 气管隆凸再造, 气管-肺动脉成形术等手术方法。同时需高度重视淋巴结清扫, 只有通过系统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才能达到完全切除和标准分期的目的。

1.2 电视辅助的胸腔镜手术 (video-assist thoracic surgery, VATS)

这是一种微创外科新疗法, 与开胸手术相比, 术后并发症少, 手术相关病死率低, 老年和高危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更快。主要用于肿瘤能够完全切除但由于身体状况等原因不能耐受开胸手术的患者[5]。Waller[6]认为, 电视胸腔镜下行亚肺叶切除、肺段切除术将是此类手术治疗的发展方向。

1.3 机器人外科技术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胸部肿瘤外科已将机器人外科技术作为VATS的延伸, 引入到了胸外科手术中, 这揭示了未来胸外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7]。

2 化疗

肺癌术后辅助化疗有益提高5年生存率。2006年和2007年ASCO上相继报告的3项大型荟萃分析 (2006年的LACE荟萃分析, 2007年的Stewart荟萃分析和Le Pechoux荟萃分析) , 特别是LACE和Stewart的荟萃分析采用了基于个体患者资料 (IPD) 这一可信度最高的分析方法, 最终确立了术后辅助化疗的地位, 5年生存率绝对获益4%[8]。目前化疗方案大致可分为两类:

2.1 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双药方案

该方案为首选方案[9]。顺铂或卡铂联合一些新药包括吉西他滨、长春瑞滨、紫杉醇、异长春花碱、多西他赛、伊立替康和吉非替尼等等。化疗疗程以4~6个疗程为宜。

2.2 非铂类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是紫杉醇、多西他赛 (多西紫杉醇) 、泰素帝、吉西他滨等。铂类药物易产生消化道不良反应, 一些敏感人群甚至不能坚持到疗程结束;另外, 长期应用铂类药物会产生耐药性, 这些限制了铂类药物的应用。对此, 可采用非铂类药物。多西他赛 (多西紫杉醇) 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用于临床的一类抗肿瘤药物, 具有特异性细胞周期作用, 抗微管, 促进微管聚合, 阻止微管解聚, 使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 其稳定微管作用比紫杉醇大2倍, 能将细胞阻断于M期。体内外抗癌试验表明, 其作用较紫杉醇强1.3~12倍, 作为一线药物还是二线药物治疗NSCLC, 均可获较好疗效, 且有增强放射敏感性的作用[10]。含多西紫杉醇的非铂类方案尤其是联合吉西他滨, 治疗晚期NSCLC同样有效, 可作为不能耐受含铂类药物方案的替代方案[11]。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方法是“TXT” (泰索帝) 75 mg Pm2 (毫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 单一药物治疗, 其TTP (中位缓解时间) 、MST (中位生存期) 、1年生存率, 分别为10.6周、7个月及29%, 优于支持治疗的6.7周、4.6个月及19%[12]。

3 放疗

单纯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的效果不理想。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规放疗的5年生存率为3%~10%, 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11个月[13]。目前主要放射疗法有肺癌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BRT)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3D2CRT) 及近距离放射治疗, 逆向调强放射治疗 (IMRT) 、四维放射治疗 (4DRT) 等。125Ⅰ粒子植入内放射治疗也有一定应用。对手术中无法根治切除或疑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术后经CT检查, 证明治疗有效, 肿瘤均缩小[14]。

4 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治疗目前主要在放化疗的辅助治疗方面。能降低毒副反应,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轻患者的症状和痛苦。目前主要有复方紫菀饮, 加味四君固本汤, 艾迪注射液、康艾注射液、紫龙金片等。复方紫菀饮主要由沙参、黄芪、紫菀、半支莲、白花蛇舌草等中药组成。加味四君固本汤由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仙鹤草、白花、蛇舌草、山药、鸡血藤、田七粉、补骨脂等组成。艾迪注射液是将中药人参、黄芪、刺五加和斑蝥中所含的抗肿瘤免疫活性物提纯制成的抗癌制剂, 能刺激骨髓, 使白细胞升高, 增强机体免疫力。康艾注射液是由人参、黄芪、苦参素中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的新型中药复方抗癌制剂。紫龙金片主要由黄芪、白英、龙葵、郁金、紫杉等组成。

5 介入治疗

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bronchial arterial infusion, BAI) 和支气管栓塞治疗是支气管肺癌的主要介入治疗手段。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可有效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 同时又可以减少或阻断肿瘤的血供, 使其缩小、坏死。也可通过介入放支架解除肿瘤引起的中心气道狭窄或阻塞, 对继发于肺癌的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置入支架是较好的方法。

6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分子靶向药物是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分子细胞生物学上的差异, 采用封闭受体、抑制血管生成、阻断信号传导通路等方法作用于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 特异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促使肿瘤细胞凋亡。正是因为利用这种差异, 使分子靶向治疗比传统的化疗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因此毒副作用小, 是今后肿瘤治疗的新趋势[15]。

主要有三类: (1) 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是一种跨膜蛋白, 为原癌基因Eer B1 (Her21) 的表达物, 主要分布在血管和表皮细胞膜上, 它包括膜外区、跨膜区、膜内区三个部分。这类药物包括易瑞沙和埃罗替尼等。易瑞沙在女性、不吸烟者、腺癌患者、东方人中疗效较好。 (2) 作用于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这类药物主要有贝伐单抗等。它是一种重组人源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 由培养在含庆大霉素培养基中的中国仓鼠卵巢哺乳细胞表达体系生产, 分子量为149 kD。它是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中第一个显示出有疗效与生存期改变的临床试验。但它最严重的不良事件是肺部致命性大出血。这种严重的出血发生突然, 表现为大量咯血或咯大血块。进一步分析发现, 鳞癌可能是贝伐单抗治疗中出现咯血的危险因素[16]。 (3) 多靶点治疗药物, 如ZD6474等, 它是一种口服多靶点治疗药物, 能选择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依赖的肿瘤血管形成, 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但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中。靶向治疗作为本世纪肿瘤治疗中最具潜力、最有希望带来突破的新疗法, 将为肿瘤的传统治疗模式带来新的突破。

7 物理治疗

主要有热疗、冷冻消融、纤维支气管镜下介入冷冻治疗等。可以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且无明显并发症和副作用, 易为患者接受, 是一种新的具有发展前途的姑息治疗手段, 对晚期非小细胞癌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物理治疗目前研究相对较少, 是姑息治疗的一个发展方向。

8 免疫治疗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免疫学及分子遗传学迅速发展, 发现肺癌的发生与基因的改变及免疫功能的下降有密切关系, 因此肺癌的免疫治疗已成为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部分。目前肺癌的免疫治疗主要分为主动免疫疗法、被动免疫疗法和基因治疗[17]。主要还处于临床研究或实验室研究阶段。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是目前的热点。

9 结束语

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 篇7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肿瘤疫苗

肺癌是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转移性肺癌的5年生存率低于5%[1]。 肿瘤免疫疗法是继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被称为癌症治疗的第五大疗法。 它是通过免疫介导杀伤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意在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或利用各种方法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反应来抵抗肿瘤细胞[2]。 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全面阐述近年来有关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是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维持自身耐受并保护周围组织的免疫抑制性通路,肿瘤细胞利用这一特性逃避免疫细胞的攻击[3]。 目前肺癌中研究最广泛的两个免疫检查靶点即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程序性死亡(PD-1)受体。

1.1 CTLA-4

T细胞的活化受多种信号因子的调节。 T细胞表面的CD28 分子与APCs表面的CD80/CD86 发生特异性集合,激活T细胞发挥杀伤肿瘤的效应。 但是,T细胞激活后表面高表达的CTLA-4 与CD80/CD86 结合,阻断T细胞的进一步活化[4]。 2011 年针对此靶点的药物Ipilimumab获得FDA的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晚期黑色素瘤。 Ipilimumab是可与CTLA-4 特异性结合的单克隆抗体,能够有效防止CTLA-4 与相应配体结合,使肿瘤对相关抗原产生快速的免疫应答[5]。

Salvi等[6]对81 名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在非鳞状上皮组织中CTLA-4 过表达, 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关系Lynch等[7]对204 名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晚期应用Ipil imumab联合紫杉醇和卡铂可提高NSCLC患者的ir PFS和PFS,OS改善无统计学意义。 但在亚组分析中发现, 鳞癌患者的OS更长, 这促进了Ipilimuma在NSCLC中应用的进一步研究。 Golden等[8]对一名64 岁、 有吸烟史的高加索男性肺癌患者应用Ipili mumab联合局部放疗进行治疗,发现不仅肺部局部肿块得以控制,远处转移(肝和骨)也得到惊人的控制这个案例为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可能有助于提高晚期转移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支持。

1.2 PD-1

PD-1 是由PDCD1 基因编码的1 型跨膜蛋白,是T细胞表面重要的抑制性受体。 PD-1 的配体有PDL1 和PD-L2[9]。 受到T细胞攻击的肿瘤细胞高表达PD-L1 和PD-L2, 并与T细胞上的PD-1 受体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 阻碍T细胞对肿瘤的抑制效应,诱导免疫逃逸。 目前有关PD1/PD-L1 通路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与T细胞上的PD-1 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细胞上的PD-LI与之结合,即PD-1抗体; 另一类是抑制肿瘤细胞表面PD-L1 蛋白的表达,即PD-L1 抗体。 在NSCLC中,目前研究的PD-1抗体主要包括nivolumab、pembrolizumab;PD-L1 抗体主要包括BMS -936559 (MDX1105)、MEDI4736、MPDL3280A。

Nivolumab (BMS -936558、ONO -4538) 是完全的人Ig G4 单克隆抗体,是针对PD-1 免疫检查点的抑制剂,其主要通过干扰PD-1 介导的信号通路,恢复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Ⅰ期临床研究发现Nivolumab治疗晚期NSCLC(129 例)的m OS为9.9 个月、RR为17%、中位持续反应时间(DOR)为17 个月,总体耐受性较好,3/4 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10]。 Borghaei等[11]比较了Nivolumab和多西他赛对以铂类为基础化疗中或化疗后仍进展的非鳞状NSCLC患者的疗效, 发现经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仍进展的晚期非鳞状NSCLC患者,应用Nivolumab治疗较多西他赛患者OS获益更多(12.2 比9.4 个月)(P=0.002)。 随后Brahmer等[12]比较了Nivolumab和多西他赛对以铂类为基础化疗中或化疗后仍进展的晚期鳞状NSCLC患者的疗效(272名), 与多西他赛组比较,Nivolumab组的OS改善更加显著(9.2 比6.0 个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基于以上研究,Nivolumab于2015 年3 月获得美国FDA批准应用于治疗在经铂类为基础化疗期间或化疗后发生疾病进展的转移性NSCLC。

Pembrolizumab (MK-3475,lambrolizumab) 是高选择性抗PD-1 的人单克隆抗体。 Ⅰ期临床试验表明pembrolizumab治疗NSCLC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疲劳、皮肤瘙痒和食欲下降,与用药剂量和方案无显著联系,m PFS为3.7 个月,m OS为12.0 个月。 值得关注的是, 在至少50%肿瘤患者中PD-L1 的表达与pembrolizumab提高疗效相关[13]。

目前处于临床试验中的PD -L1 抗体在治疗NSCLC的亚组分析中ORR从10%(5/49)到23%(12/53),研究者发现既往吸烟或正在吸烟的NSCLC患者对MPDL3280A的治疗反应较从未吸烟患者好(42% 比10%,P=0.4229)[14,15]。 此外,MPDL3280A治疗反应与肿瘤浸润的免疫细胞表面的PD-L1 表达水平相关(P=0.015)[15]。 MEDI4736 是能与PD-LI特异性结合阻止其与PD-1 和CD80 结合的人Ig G1 抗体,在NSCLC的亚组分析中ORR为16%(9/58),12 周时DCR为35%[16]。

2 肿瘤疫苗

肿瘤疫苗是通过激活人体的免疫细胞特异性地攻击癌细胞。 目前已研发出多种针对NSCLC的疫苗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 但在Ⅲ期临床试验中的效果不佳,这可能与肿瘤细胞复杂的免疫逃逸和免疫耐受机制相关。

L-BLP25 是针对MUC1 的脂质体疫苗,可激发机体产生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Ⅰ期临床试验发现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患者的m OS分别为5.4 个月和14.6 个月,总体耐受性较好[17]。 随后一项ⅡB期临床试验发现与单纯接受最佳支持治疗(BSC)相比,L-BLP2联合BSC的m OS延长了4.2 个月(17.2 比13.0个月)3 年生存率提高了14%(31 比17%), 且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18,19]。 然而,一项评估L-BLP25 作为维持治疗对手术不可切除的NSCLC患者生存期影响的Ⅲ期随机双盲临床试验(START) 结果显示虽然LBLP25 治疗组的m OS较安慰剂组延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3)。 不过亚组分析发现对既往接受过同步放化疗的患者,L-BLP25 治疗组的m OS较安慰剂组延长(30.8 比20.6 个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20]。

TG4010 是一种携带MUC1 和IL-2 的c DNA的重组病毒疫苗[21]。 Ⅰ期临床试验发现在接受TG401治疗的3 例NSCLC患者中有1 例表现出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22]。 随后进行的Ⅱ 期临床试验发现TG4010 联合一线化疗(顺铂+长春瑞滨)治疗晚期NSCLC较单用TG4010 组的m OS延长(14.9 比12.个月)[23]。 Quoix等[24]进行的ⅡB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进一步证实了TG4010 可增加晚期NSCLC化疗的疗效,TG4010 联合化疗组的6 个月PFS较单纯化疗(GP方案)组有所提高(43.2%比35.1%)。

MAGE-A3 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SCI) 是由重组融合蛋白(MAGE-A3 和流感嗜血杆菌D蛋白)和免疫增强辅助系统共同构成。 一项评价MAGE-A3 辅助治疗可完全切除且MAGE表达阳性的 Ⅰ B/Ⅱ 期NSCLC患者疗效的随机双盲 Ⅱ 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比较可发现MAGE-A3 组治疗的有利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 随后的一项Ⅲ期临床试验(MAGRIT)结果却表明MAGE-A3 治疗并未延长MAGE阳性NSCLC患者的DFS[26]。

Belagenpumatucel-L是由4 种肺癌细胞株培育出的同种异系细胞疫苗,可促进局部免疫反应,抑制TGF-β2 的活性[27]。 在Ⅱ期临床试验中发现接种Belagenpumatucel-L疫苗的细胞数量与患者生存率相关,m OS为14.5 个月,5 年生存率为20%, 药物耐受性较好[28]。 然而,随后开展的STOP研究发现Belagenpumatucel-L并不能提高一线化疗后无进展NSCLC患者的疗效。 但回归分析发现,一线化疗后12 周内接受Belagenpumatucel-L治疗和已接受过放疗的患者生存期有所提高, 这为进一步研究NSCLC疫苗治疗带来了希望[29]。

3 展望

小细胞肺癌的CT特征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5月~2010年12月本院经病理证实的小细胞肺癌患者58例,男43例,女15例,年龄28~76岁,平均63岁。病理诊断途径包括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下活检、刷检、经皮针吸活检以及术后病理。其中纤支镜病检确诊41例,穿刺活检证实9例,手术病理确诊8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咯血、胸闷、胸痛、颜面浮肿、声嘶。病程1个月~1年,平均2.2个月。

1.2 方法

CT扫描方法为先平扫,再增强:采用美国产GE Highspeed双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120 kv,200mA,层厚10mm(患者取仰卧体位,在吸气末屏气,自胸廓入口至肺底连续扫描);31例作了增强扫描,增强使用碘氟醇100~120ml,以2.5ml/s流率经肘正中静脉团注增强;33例加做病变层面层厚为2~5mm的薄层扫描,采用肺窗和纵隔窗观察病变所在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强化表现、病变周围继发改变、纵隔大血管受侵及肺内、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淋巴结肿大标准:淋巴结长轴>1.5cm短轴>10cm。

2 结果

58例小细胞肺癌CT表现如下:(1)中央型小细胞肺癌49例(84.5%),其中34例出现肺门、纵隔旁肿块(图1、图2);4例表现为肺门周围的支气管、血管纹理增浓,薄层CT扫描可见支气管管壁增厚、凹凸不平或杵状增粗;11例兼有上述两种表现(图3、图4)。43例可见肺门淋巴结增大(图3),34例出现纵隔淋巴结增大(图1)。增强扫描可见癌块与转移淋巴结不均匀轻中度强化,中心坏死区域无强化。详见表1,2。周围型小细胞肺癌9例(15.5%),CT表现为肺实质内结节影或团块影(图5、图6),病变范围为2.5~7.9cm。大部分边缘光滑锐利;3例出现周围支气管血管束受压推移征,薄层CT扫描可见支气管中断3例,同侧肺门或纵隔见增大的淋巴结7例。增强后病变轻中度强化。详见表2。

3 讨论

小细胞肺癌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影像学表现。小细胞肺癌(SCLC)的肿瘤细胞起源于支气管黏膜基底层的嗜银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3]。约80%的SCLC起源于三级以上支气管,因此,小细胞肺癌在影像上多表现为中央型[4,5],约90%~95%发生于叶支气管或主支气管。本组58例中49例为中央型,9例为周围型,分别占总例数的84.5%和15.5%,体现了上述病理发生部位的特点。小细胞肺癌病理上分为燕麦型、中间型和复合燕麦细胞型,燕麦型病灶其肿瘤细胞多向黏膜下生长,表现为包绕单个支气管形成明显的腔外肿块,一般不累及黏膜表面,支气管管腔狭窄却通畅[6],病变边缘为清晰的波浪状或浅分叶状。中间型以侵润管壁生长为主,但常侵及黏膜表面,表现为管腔被包绕并腔内结节或息肉状物,此型还常沿多个支气管壁蔓延,支气管镜可见“多支受累”征象[7]。复合型具有以上两种特点。本组病例符合燕麦型、中间型及复合型的分别为34例(69.4%)、4例(8.2%)及11例(22.4%)。肿块均位于肺门及纵隔旁,多数呈长椭圆形,部分边缘呈波浪状,相应部位的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变窄,部分管腔截面呈点状低密度影(尚通畅),肿块较大者邻近多支支气管受累管腔变窄。本组病例伴阻塞性肺炎、肺不张者分别为11例(22.4%)、6例(12.2%),且均出现在晚期,即使早期肺门肿块较大,其阻塞性肺炎亦较少见。其中一例复合型病变(图3),其远端的多支支气管略扩张,内呈液体密度影(图4),推测由于近端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支气管内充满粘液栓,但远端肺野内尚未出现阻塞性炎症。

周围型小细胞肺癌表现为周围肺野内的孤立实性结节影,这类肿瘤是潜在的可以采用外科方法治愈的肿瘤。少数呈葡萄状[5],类似于腺癌的伏壁或蔓延式生长。小细胞肺癌的另一个病理特点是瘤体细胞密实、纤维成分少,较少出现坏死、空洞、空泡及支气管充气征象。本研究结果与上述一致。病变血供相对丰富,周围肺组织呈压迫性肺不张,临近肺血管、支气管也可呈现让位、推移的表现[8]。即使病灶很小,周围型小细胞肺癌也可以侵犯相邻血管[9]。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因离大气管较远,即使肿块较大时也可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还有部分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呈炎性改变,仅表现肺野内孤立小片状阴影,约5%~10%周围型小细胞肺癌没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易误诊。本组9例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图5、6),表现为肺内实性结节影,均为单发结节,边缘清晰,其中5例(55.6%)可见分叶,多数边缘光滑,1例(11.1%)边缘可见毛刺,未见明显棘突、指状突,2例边缘呈绒毛状。病灶内未见空泡、空洞及钙化。3例(33.3%)可见支气管血管推移征,体现了上述病理特点。本组病例未观察到支气管充气征及胸膜牵扯现象,与部分文献[5]不符,可能与本组病例数较少有关。本组病例中仅有一例出现病变远侧的阻塞性炎症。

小细胞肺癌在就诊时约有80%以上患者出现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融合[10,11]形成“冰冻纵隔”。小细胞肺癌细胞倍增时间短,当肿块在≥3cm时,其生物学行为可能出现转变如细胞生长代谢加快、肿瘤血管增多、侵袭力增强、出现转移等[4],具有原发灶小,纵隔转移灶大的特点(图1),亦有原发灶不明显仅表现为肺门纵隔淋巴结融合的肿块影。本组病例体现了上述特点。肿块和肿大的淋巴结常包埋并侵犯肺动静脉、上腔静脉等,使其变形、狭窄,造成肺淤血、缺血及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等改变[12]。本组部分病例中肺动、静脉及腔静脉被肺门肿块及纵隔肿大的淋巴结压迫、包绕及侵犯,管腔明显变窄,部分显示不清,与上述特点相符(图1、2)。小细胞肺癌的增强表现与非小细胞肺癌相似,部分病灶内可以出现点状及斑片状坏死,强化程度减低。病灶的增强程度反映了肿瘤的血管生成情况,而血流丰富的病变对正确的化疗是敏感的。Choi等[13]的研究显示,在CT上增强程度越大,对治疗的反应越好,增强后CT值增加超过30HU提示病灶对治疗会有一个良好的反应,但是增强程度低的病灶更倾向为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

鉴别诊断:中央型小细胞肺癌需要和中央型鳞癌、腺癌鉴别,此二者病变边缘不整齐、毛糙,原发病灶与转移性淋巴结的直径比值相对较大,病变内部可见坏死、空洞,鳞癌主要表现为腔内菜花状肿物,故阻塞性肺炎、肺不张等发生较早。对于原发灶体积较小的中央型小细胞肺癌,需要与淋巴瘤、转移癌及纵隔淋巴结结核鉴别,另外结节病、支气管内膜结核等均有各自的特点,有时需要与小细胞肺癌鉴别。周围型小细胞肺癌需要与以下进行鉴别:(1)周围型腺癌:多表现为实性结节,分叶状,周围可见毛刺及棘突,生长速度较慢,病灶内可见空泡征。早期淋巴结转移少见,且新近转移淋巴结体积较小;(2)周围型鳞癌:较少见,病灶内可出现空洞,较小时病变内部即可出现坏死改变,增强扫描后强化不均匀。病灶体积很小时,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3)错构瘤:边缘光滑锐利,典型者内部可见脂肪密度影及钙化,其钙化多为爆米花样。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4)结核球:边缘多光滑、清楚,类圆形多见,可有点状、斑片状钙化,可见边缘性小空洞或裂隙状空洞,周围多可见卫星灶。增强扫描无强化或环状强化;(5)炎性假瘤,下肺野多见,临近胸膜或叶间裂,纵隔窗观察病灶可呈锯齿状,可见“桃尖征”、“平直征”,病灶边缘多发空泡征,病灶下缘多发结节征,临近胸膜增厚、粘连,无胸腔积液及胸膜钙化。

综上所述,SCLC患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中央型以肺门区实性肿块为主,多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周围型病变缺乏毛刺、空泡等恶性征象,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灶较大。可以根据CT表现结合临床症状、病程进行综合分析,及早确立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的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病理证实的小细胞肺癌的CT特征。结果:58例SCLC中,中央型SCLC 49例(84.5%),以肺门或纵隔旁实性肿块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的CT特征表现,支气管阻塞征象出现较晚。多数周围型小细胞肺癌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结节或肿块影。结论:小细胞肺癌多表现为中央型,认识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特征有助于及时确立合理的治疗方案。

小细胞肺癌相关预后因素的分析 篇9

1 小细胞肺癌的特点

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咯血等, 或由于病灶生长扩散压迫腔静脉或食管, 并引起神经性疼痛、疲劳、厌食和副肿瘤综合征等。它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 具有分化差、增殖快、倍增时间短、恶性程度高、血行转移早且广泛等生物学特点。临床上60%~7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有广泛转移。据报道中位生存时间未经治疗的为2~4个月, 1年、3年、5年、8年生存率分别是48.4%、12.5%、10.7%、9.6%[3]。尽管SCLC的一线治疗效果很明显, 但复发率高, 远期生存时间不长, 其发生转移的常见部位是大脑、肝脏、肾上腺、骨骼和骨髓。

2 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

在治疗方面, 经标准的肿瘤分期检查确定为I期 (T1-T2、N0) 的SCLC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 但据统计能接受手术的早期SCLC患者比例<5%。局限期SCLC应用化疗联合放疗为标准治疗, 尽管如此, 仅有20%局限期SCLC患者可能被治愈, 平均中位生存期仅20个月[4]。对局限期SCLC患者进行的回顾性研究发现, 接受与未接受预防性脑照射 (PCI) 治疗的患者相比, 2年、5年及10年生存率均有改善[5]。对于广泛期SCLC患者联合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其化疗缓解率为40%~70%, 中位生存期为7~11个月, 2年生存率<5%。尽管诱导化疗有较高缓解率, 但多数完全缓解的患者90d内会出现病情进展[6]。

在分子生物细胞遗传学方面, 小细胞肺癌在DNA进行复制时有几个显著异常, 包括指定c基因特征表达、identifi阳离子的自分泌增长循环、原癌基因的激活、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基于小细胞肺癌发生中不同靶点进行干预的靶向治疗, 为其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化疗药物联合靶向药物的治疗成为目前SCLC治疗另一个研究热点。Cediranib联合EP方案、舒尼替尼联合EP方案及拓扑替康联合贝伐单抗, 均为Ⅰ、Ⅱ期临床试验[7]。分子靶向治疗为SCL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血管生成抑制剂、酪氨酸和Src家族激酶抑制剂、重组分子、bcl-2抑制剂、sonic hedgehog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的研究结果显示了靶向药物在SCLC治疗中的可能性。

3 小细胞肺癌的相关预后因素

Albain等[6]根据SWOG (美国西南肿瘤协作组) 的患者数据库进行Cox多元分析, 结果显示:对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 预后好的因素包括一般状况好、女性、70岁以下、白种人及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 水平正常。而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良好预后指标则有:乳酸脱氢酶正常、足量联合方案化疗史及单发转移灶。

3.1 一般特征与预后

ECOG评分在许多临床研究中显示其对SCLC患者的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 为SCLC独立的预后因素[8]。ECOG评分≥2的患者可能因为有明显的肿瘤相关症状;也可能因为合并症随年龄增加而表现为机能状态的下降。对于这部分患者, 虽然化疗可减轻其肿瘤负荷, 但也可因化疗疗效不佳或化疗副作用而对患者产生间接危害, 其预后通常较评分低的患者[9]。

Wolf等[10]发现男性SCLC患者的预后较女性差这一结论限定在60岁以下的女性, 多数研究认为, 性别与SCLC患者的预后关系不大。许多研究表明年龄不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年龄较轻的患者较年龄大的患者预后好一些, 可能是因为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研究[11]示无论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 均提示年龄、性别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不大。

Lagacos[12]比较了635例各组织类型非手术肺癌患者体重下降不同程度的中位生存期, 结果显示, 治疗前半年内体重下降不足5%与超过5%的患者, 预后有明显差异, 前者预后优于后者。

3.2 实验指标与预后

小细胞肺癌是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 (SIADH)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文献[13]报道低钠血症在SCLC中的发生率为44%~68%, 且有研究认为SIADH是小细胞肺癌预后不良的征象, 无论是局限期还是广泛期SCLC患者, 肿瘤对化疗药物发生有效反应后, 低钠血症也随之得以纠正, 低钠血症的持续存在和反复出现, 提示化疗无效和疾病的进展, 能对SCLC的早期诊断、疗效和预后的判断提供帮助。

LDH作为客观预后因素的指标, 在广泛期SCLC中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预后相关因子, 与化疗疗效、生存期密切相关, 也与肿瘤负荷有关, 在广泛期的患者升高明显。对于起病时LDH已明显升高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并注意观察治疗后LDH的水平变化, 若有明显下降可能提示肿瘤负荷减轻, 若无下降甚至较前升高则提示治疗效果不佳。

NSE是烯醇化酶的亚单位, 用于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54.1%~62.5%、59%~80%[14], NSE水平在治疗前与肿瘤大小相关, 在治疗中开始往往由于肿瘤细胞溶解而至NSE升高, 以后则会降至正常, 治疗后NSE水平明显升高提示肿瘤的发展与复发, 其值越高, 疾病恶性程度越高。

3.3 治疗手段与预后

SCLC的主要治疗为联合化疗, 目前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最常用EP方案。使用EP方案化疗可使中位生存期提高到6-11个月[15,16,17]。单纯化疗有效率不高, 配合放疗或手术, 其有效率、1年、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均明显提高。根据NCCN指南, 对于局限期患者, 建议一般情况好者行同期放化疗, 对于一般情况差者, 采用化疗加放疗的综合治疗。Murray[18]的一组随机分组研究, 早放疗与晚放疗, 两组局控率相同, 远期疗效观察早放疗优于晚放疗组, 3、5年生存率分别为26%、22%与19%、13%。放疗的最佳时间应在化疗开始后六周内给予[19,20]。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加同期化疗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能为绝大多数患者耐受, 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建议达到CR或接近CR的患者行脑预防照射 (PCI) 。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病程中会有呼吸道阻塞、转移淋巴结、纵隔的压迫和远处转移器官受累。放疗可以有效控制上腔静脉综合征、脊髓压迫症、脑转移、骨转移[21]。对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 在化疗的基础上进一步行放射治疗可提高近期疗效, 并能改善生存质量, 延长患者生存期。

吴清泉等[22]研究提示手术结合化疗治疗SCLC能带来获益, 手术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达33.2%, 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达63.8%。再次证明手术治疗能使局限期SCLC患者, 特别是早期患者获益, 其中行肺叶切除+系统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能获得最好的预后。

4 小结

小细胞肺癌 (S C L C) 是肺癌的一个未分化癌分型, 由肺Kulchitsky细胞恶变而来, WHO将其又分为燕麦细胞型、中间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三种, 发病部位以大支气管 (中心型) 居多。大多数小细胞肺癌诊断时已为广泛期, 局限期仅占1/3。临床特点为肿瘤细胞倍增时间短、进展快、常伴内分泌异常或类癌综合征。国内外研究均提示:单因素分析显示分期、ECOG评分、有无手术、化疗、放疗以及乳酸脱氢酶 (LDH) 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无手术、ECOG评分、有无放疗、LDH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所以, SCLC应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局限期患者强调早期放疗、手术与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 广泛期患者行姑息性放疗及包含二线方案的多周期化疗。

5 展望

小细胞肺癌 篇10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化疗联合恩度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2年01月~2015年01月期间,6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抽签法将他们平均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已经化疗联合恩度进行临床治疗,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结果:统计学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近期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6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59.38%),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3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25.0%),组间比较的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化疗联合恩度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低,安全性高,因此,它是一种更为有效、安全、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恩度;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reatment and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Endostar o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Methods: during the January stochastically in January 2012 to 2015, 64 cases of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draw method will on average, they a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Groups using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have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Endostar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treatment and effect of comparison,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Results: statistical comparison show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recent clinical treatment total efficiency (90.6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59.38%), adverse reaction incidence (9.38%)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25.0%),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by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Endostar, its clinical effect significantly, adverse reaction of lower, high safety. Therefore, it is a more effective, safe and ideal clinical treatment.

[Keywords]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chemotherapy; endostatin; clinical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02-02

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肺部肿瘤,具有扩散转移缓慢、发现时间较晚以及死亡率较高等特点。它的发病高危因素一般同生活环境、“二手烟”、遗传因素以及电离辐射等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生命健康的危害极大[1-2]。因此,必须要加强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诊治。本文选择2012年01月~2015年01月期间,我院肿瘤科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4例。将他们根据抽签法进行随机平均分组,即: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32例患者,采用化疗联合恩度方案进行治疗,并对比、分析和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及效果。现将具体情况进行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选2012年01月~2015年01月之间,在我院肿瘤科接受化疗治疗的6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年龄32岁~70岁,平均55.1±6.5岁;女性27例,男性37例;腺癌42例,鳞癌16例,腺鳞癌6例。按照抽签法将患者平均分组,即对照组32例,观察组32例。

1.2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方案进行临床治疗。即治疗第1d,给予患者静脉滴注80mg/m?顺铂以及25mg/m?长春瑞宾,并在第8d再次给予患者静脉滴注25mg/m?长春瑞宾,共治疗6星期(3星期为一个周期)。

1.2.2 观察组 对患者采用化疗联合恩度进行临床治疗。即在常规化疗(方法同对照组一致)的同时,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恩度,15mg/次,1次/d,连续用药2星期。

1.3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采用X?检验表示计数资料。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统计学分析显示,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59.38%(19/32),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63%(29/32)。观察组的近期临床疗效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的差异性不大,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经过临床分析,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3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5.0%),两组对比的差异性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化疗是目前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其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吉西他滨、恩度等。顺铂的治疗效果虽然较好,且具有抗癌谱广等特点,但单独使用时的不良反应较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预后[3-4]。恩度,即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提取自大肠杆菌工程菌发酵产品,是一种新型的抗癌治疗药物,通常配合NP化疗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进行治疗,不仅有效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还明显的降低了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5-6]。临床研究显示,在本次随机选取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采用化疗联合恩度治疗患者的近期疗效(90.63%)明显优于采用常规化疗的患者(59.38%),并且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9.38%)也明显少于常规化疗患者(25.0%)。由此可见,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化疗联合恩度进行治疗,其临床疗效更佳,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且不良反应较低,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保障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张俊萍,毛光华,史天良等.DC-CIK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1,18(04):424 -429.

[2]赵卫刚,胡世莲,王峰等.恩度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10):1144-1150.

[3]刘文静,曾宪涛,刘晓晴等.恩度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 (11):1268-1279.

[4]田艳,胡光欣,赵停婷等.恩度联合含铂类化疗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02):151-157.

[5]黄德良.恩度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07(14):168-169.

小细胞肺癌 篇11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26例, 女14例, 年龄31~65岁, 平均49岁。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小细胞未分化癌, 其中4例肿瘤组织存在非小细胞肺癌成分, 无淋巴结转移21例, 有淋巴结转移19例;低分化34例, 中高分化6例, 3例合并有类癌等小细胞成分;临床分期Ⅰb期5例, Ⅱb期10例, Ⅲa期25例。全组中单纯手术3例, 术前及术后均未化疗和放疗, 手术与化疗放疗相结合即综合治疗者37例。

术前诊断明确的SCLC 29例均接受EP方案的新辅助化疗:1周期10例, 2周期19例;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行化疗后再视病情放疗, 化疗方案:EP方案 (4~6个疗程, 每次间隔半个月) , 放疗与化疗交替进行, 术后放疗一般为40~50Gy, 本组均无预防性头颅照射。

2 结果

本组中心型为27例, 周围型为13例。全肺切除患者29例, 肺叶切除术7例, 肺叶支气管袖状切除术4例。术后并发症2例:支气管胸膜瘘1例, 切口感染1例, 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

3 讨论

目前, 对于SCLC是否应该手术治疗, 仍有争论, 虽然化疗对SCLC的近期疗效肯定, 有效率达80%~90%, 但患者仍有较高的复发率, 化放疗后的局部复发率可高达30%~70%。外科手术的适应证问题目前仍有争议, 但由于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 随着综合治疗措施日益成熟, 外科技术水平的提高, 患者生存期较前明显延长, 近些年关于外科参与SCLC的综合治疗的报道较多, 而且效果好, 外科治疗在SCLC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多数学者认为[2,3,4], Ⅰ、Ⅱ、Ⅲa期无围手术期死亡危险病例患者均适宜手术治疗。近年国内外进行了大量放化疗辅助手术的临床试验,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强调SCLC治疗应采取手术前化疗术后放化疗, 术前化疗可使肿瘤缩小, 提高切除率, 并可消灭远处的亚临床转移灶, 预防手术和术后因机体免疫功能受到削弱而导致的病变扩散;手术能切除化疗后可能存在的混合细胞中对化疗不敏感的细胞成分;也能切除化疗后残存的癌组织, 术后继续放化疗的目的是预防复发和转移, 明显提高肺癌的生存率。

综上所述, 我们以为, 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Ⅲa期内SCLC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TNM分期是决定SCLC生存长短的重要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综合治疗小细胞肺癌 (SCLC) 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胸外科1997至2002年治疗的40例SCLC进行分析, 其中术前诊断明确的29例术前化疗1~2周期, 手术后再化疗或 (和) 放疗;手术后病理确诊11例, 8例术后进行EP方案化疗或 (和) 放疗, 另外3例术后无化疗和放疗, 单纯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结果 TNM分期5年生存率Ⅰb期为80%期;Ⅱb期为32%;Ⅲa期为16%;单纯手术5年生存率为0。结论 有手术参与的综合治疗对SCLC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肺癌,燕麦细胞,外科手术,化疗、放疗

参考文献

[1]张湘茹, 孙燕, 黄镜, 等.小细胞肺癌术后化疗的远期结果分析 (附65例报告) [J].中华肿瘤杂志, 1997, 19 (2) :137-139.

[2]何枝生, 阴兵林.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87例报告[J].山东医药, 2007, 47 (36) :11.

[3]李兰芳, 王华庆.肿瘤规范化、标准化诊治第10讲 (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策略) [J].中国医刊, 2008, 43 (5) :8.

上一篇: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下一篇:吸附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