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癌论文

2024-05-14

非小细胞癌论文(共7篇)

非小细胞癌论文 篇1

关键词:临床药师,非小细胞肺癌,培美曲塞,药学监护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我国已经成为第一位的癌症死因。对于晚期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以综合治疗为主, 化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目前主要化疗方案是含铂类两药联合方案, 可以联合多西他赛、吉西他滨、长春瑞滨、培美曲塞等。现通过对1 例晚期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过程的药学监护, 探讨临床药师在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的作用。

1 病例概况

患者, 女, 53 岁, 因咳嗽、咳痰、喘憋2 月入院。患者2 月前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 为阵发性非刺激性咳嗽, 咳少许白痰, 夜间症状重, 无痰中带血, 感胸闷、憋气, 活动时明显, 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无胸痛、咯血, 无心悸及心前区疼痛, 行胸部CT检查示: 1. 慢性支气管炎并感染。左下肺结节, 建议增强扫描, 除外占位。2. 纵隔淋巴结肿大。为进一步诊治入院。

入院查体: PS0 分, 可触及左侧锁骨上肿大淋巴结, 约3cm × 2cm左右, 质硬, 无压痛, 边界不清, 双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 心律齐, 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腹软, 无压痛, 双下肢无水肿。

主要治疗经过: 入院后行胸部增强CT示左肺下叶主动脉旁可见结节影, 形状不规则, 密度不均匀, 不均匀强化, 最大径约2. 5cm, 与主动脉分界不清。纵隔内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印象: 左肺下叶肺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 多发肝转移瘤。肿瘤标志物示CEA: 1000ng/ml, CA-125: 425. 2U/ml。行颈部淋巴结活检术, 术后病理示左锁骨上淋巴结见腺癌转移, 免疫表型符合肺腺癌转移。无化疗禁忌, 给予培美曲塞0. 9g d1 + 顺铂40mg d1 - 3 方案化疗1 周期, 同时给予5-HT3 受体拮抗剂托烷司琼预防胃肠道反应、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保肝等治疗。

2 主要药学监护点

2. 1 评价治疗方案患者肺腺癌诊断明确, 并且出现肝转移, 根据国际肺癌研究协会2009 年第七版分期标准, 有远处转移, 属Ⅳ期。对于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以全身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该患者病理类型为肺腺癌, 可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 但患者由于个人原因未行该项检测, 因此暂不考虑进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结合NCCN指南及患者病史, 可进行含铂两药联合方案化疗, 可联合应用长春瑞滨、紫杉醇、吉西他滨、多西他赛、培美曲塞等, 该患者应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化疗, 视为合理。

2. 2化疗药物用药先后顺序、配制及滴注时间该方案包含2 种化疗药物: 培美曲塞和顺铂, 按培美曲塞说明书建议的给药顺序, 应在培美曲塞给药结束约30min后再给予顺铂, 临床药师提醒护士注意培美曲塞和顺铂的用药间隔时间。每500毫克培美曲塞应用20ml的0. 9% 氯化钠注射液溶解, 再进一步用0. 9% 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ml, 不得用含钙稀释剂溶解, 包括乳酸林格氏注射液和林格氏注射液, 稀释后的溶液静脉输注10min以上, 临床药师提醒护士注意药物滴注时间。

2. 3 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大多数抗肿瘤药物都可出现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 其中培美曲塞引起的3 和4 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23% 和24% , 3 和4 度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7% 和5%[1]。顺铂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0% , 一般在3 周左右可达高峰, 4 ~ 6 周左右恢复[2]。故化疗前后均需监测患者的血象变化, 该患者化疗前血象正常, 化疗后第6天复查血常规正常, 未出现骨髓抑制。

恶心呕吐是化疗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不良反应, 该患者在化疗前预防性应用5-HT3 受体拮抗剂托烷司琼。该药为高选择性拮抗剂, 具有双重阻断作用, 不但选择性抑制反射中枢外周神经系统的突触前5-HT3 受体的兴奋, 还对迷走神经传入后区有直接影响, 并且作用维持时间长, 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呕吐的作用[3]。该患者的化疗方案中, 顺铂为高致吐化疗药物, 该患者在化疗过程中, 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 在化疗第2 天, 患者出现呕吐2 次, 给予地塞米松10mg临时静脉注射处理, 临床药师查阅患者病历, 患者血糖正常, 可以应用。在此后化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呕吐反应, 有轻微恶心症状。

肾毒性是顺铂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 与剂量有相关性, 主要预防方法为水化处理。由于顺铂主要经肾脏排泄, 水化处理可降低肾小管中顺铂的药物浓度, 从而达到减轻肾脏损害的目的。接受中等剂量顺铂治疗者, 当天液体入量应≥1500ml, 接受大剂量顺铂治疗者, 当天液体入量应≥3000ml, 其后2d应≥1500ml[2]。该患者顺铂总量120mg, 分成3d给予, 每天40mg, 化疗第1 天临床药师查房时发现当日液体总入量为800ml, 建议医师增加液体入量, 医师采纳后补充液体250ml, 其余嘱患者经口补充。

2. 4其他辅助用药由于培美曲塞的药理作用, 其可导致体内还原型叶酸的缺乏, 而还原型叶酸时机体多个重要生化反应中一碳单位的供体, 故应用培美曲塞期间需外源性补充叶酸。叶酸的补充方法为治疗开始前7d内至少口服5d, 整个用药周期内应连续服用, 直至末次用药结束后21d才能停止。叶酸的推荐剂量为每天0. 35mg ~ 1mg。还应同时补充维生素B12, 补充方法为首次治疗开始前1 周内肌内注射维生素B121mg, 治疗过程中每3 个周期即每9 周肌内注射1 次。该患者化疗前1周开始服用叶酸每天0. 8mg, 同时给予维生素B121mg肌内注射1 次。为减少皮疹的发生, 与应用培美曲塞前日、当日及次日分别给予地塞米松片口服, 每次4mg, 每天2 次。

2. 5 患者用药教育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是药学监护的要点之一, 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治疗的认识, 以便于更好的配合治疗, 于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可引起脱发, 提前告知患者, 并告知患者化疗停止后一段时间可再生新发。 ( 2) 该方案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提起给予预防性用药, 嘱患者化疗期间宜清淡饮食, 避免异味刺激等来减少恶心、呕吐反应的发生。 ( 3) 由于化疗方案中有培美曲塞, 在应用过程中需同时服用叶酸来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告知患者叶酸应持续口服, 直至末次化疗结束后21d方可停止, 并且注意药物剂量, 目前市售叶酸片有2 种规格, 分别是0. 4mg和5mg, 在院外自行购买时需注意。 ( 4) 预处理药物包括地塞米松片, 告知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影响睡眠, 如果严重可适当服用镇静催眠药物。患者于化疗前1d夜间睡眠差, 次日临床药师查房时建议睡前可服用地西泮片帮助睡眠, 患者对镇静药物认识误区而拒绝服药, 临床药师及时给予解释, 增强患者用药依从性。 ( 5) 化疗方案中有顺铂, 鉴于其肾脏毒性, 嘱患者化疗期间多饮水, 减轻肾脏毒性。 ( 6) 院外需定期复查血学规, 监测有无血常规低于正常的情况, 如出现低于正常需及时回院处理。

3 讨论

该患者肺腺癌诊断明确, 本次入院给予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化疗, 治疗方案选择合理, 治疗药物存在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肾脏毒性等药物不良反应, 因此化疗前后需注意监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胃肠道反应, 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 暂未出现骨髓抑制、肾脏毒性等不良反应, 顺利完成本周起化疗。

在本例治疗中, 临床药师参与患者化疗全过程, 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药学监护。临床药师从对治疗方案的评价、不良反应的防治、用药注意事项、患者用药教育等方面入手, 融入到治疗团队中, 与医生及护士沟通, 提出合理化建议,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与患者进行沟通, 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 详细讲解用药注意事项以及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理等,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通过对此例患者的药学监护过程, 总结出临床药师利用自身药学专业知识对肿瘤化疗患者进行药学监护, 不仅能增进与临床医护的沟通与合作, 还可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药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孙燕.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758.

[2]金有豫, 高润霖.中国国家处方集[M].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570-571.

[3]陈光强, 王谦, 郑一.神经外科开颅术后患者呕吐及预防用药的临床问题[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9, 9 (5) :375-376.

非小细胞癌论文 篇2

肺癌患者中,80%以上为肺腺癌和肺鳞癌这样的非小细胞肺癌。由于早期症状的隐蔽性,约75%的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不能手术切除。因此,人们习惯将肺癌视为存活期很短的致命性疾病。

医学发展:肺癌患者生命可有效延长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治疗肺癌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以目前的医疗水平,将肺癌作为一种慢性病处理已具可能。让患者与疾病长期安全共存,提高生命质量,而不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制剂研究活跃

目前临床常用的化疗、放疗和手术切除等肿瘤治疗方法,都存在杀伤正常细胞的“弊端”,因此出现了对恶性肿瘤“定点清除”或称为“靶向治疗”的新思路,也就是说用针对性药物作为“子弹”,瞄准肿瘤细胞这些“靶”,然后有针对性地击毁。“癌症靶向治疗”在杀伤癌细胞时,基本上不损伤正常细胞。下面以靶向制剂特罗凯为例介绍药物与肿瘤细胞的作用关系。特罗觊以肿瘤细胞膜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靶点,通过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不仅可以抑制肿瘤的血管新生,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并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降低肿瘤细胞的黏附性,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Ⅳ期研究之一TRUST的最新数据显示,特罗觊可给广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这些获益包括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改善、疾病症状控制和癌症进展控制。

目前,全球有近80种“靶向治疗”制剂已经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与肺癌相关的有近50种,主要集中在非小细胞肺癌上。过去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活1年以上的概率低于30%,大部分患者在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后的8-10个月内就过世。现在运用靶向治疗手段,超过50%的肺癌患者能够存活1年以上,2年生存率提高到了30%~40%。

靶向制剂的疗效因人种不同而有差异

由于东西方人种的基因表达不同,靶向制剂的疗效对东西方患者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上也有所区别。以靶向制剂特罗凯为例,前文所提及的最大规模的非小细胞肺癌研究显示,运用特罗觊的全球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4.1周,疾病控制率为69%;而亚洲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长达25.1周,同时疾病控制率达到了78%,说明特罗觊对亚裔患者疗效明显。

靶向制剂使肺癌被当作慢性病处理成为可能

非小细胞癌论文 篇3

1 护理

1.1 健康教育

主动耐心地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非小细胞肺腺癌的基本知识, 这其中包括疾病的常见症状、预防措施和相应地治疗原则, 提高患者和家属对该病的认知。同时, 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培美曲塞的作用机制和毒副作用, 并告知一些基本的临床护理知识, 嘱咐患者在化疗期间多饮水、清淡饮食, 并保持病房的安静整洁等, 使患者及家属对该病的治疗和护理有客观总体的认识, 并积极配合化疗的顺利开展[4]。

1.2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对该病的认识不足, 同时对化疗药物的昂贵和对化疗预后的不乐观, 特别当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出现诸如脱发、过敏、胃肠道反应等毒副作用时, 容易造成患者的心存顾虑, 产生焦虑、紧张和恐惧等不良心理, 影响化疗的顺利开展以及治疗的效果[5]。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疗效的好坏, 但医护人员往往会忽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因此, 医护人员需耐心地向患者说明化疗的必要性, 告知通过化疗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且通过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 可以显著降低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 使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积极进行化疗。汤红端等[6]研究也表明, 化疗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说明进行化疗的原因和相关注意事项, 可以明显改善或消除患者焦虑、紧张和恐惧等不良心理, 使患者能以更积极的态度来配合化疗的开展。

1.3 完善各项生理检查

化疗前, 医护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药物过敏史, 避免在化疗期间出现对培美曲塞的过敏反应和多脏器的不良反应, 完善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和心、肝、肾功能等各项实验室生理检查, 同时做好化疗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预案[7]。

1.4 用药护理

药物的使用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来执行。培美曲塞为白色粉剂, 使用时应用0.9%氯化钠溶液缓慢溶解, 溶解后应为无色或是黄绿色澄清溶液, 如有异样则不能使用。同时在静脉滴注时最好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后再进行, 时间也应大于10min, 而顺铂静脉滴注应大于2h。在行静脉穿刺时尽量让有经验的医护人员来做, 选择粗直血管, 穿刺尽量做到一次性成功, 避免药液的外渗。同时医护人员还应注意, 培美曲塞具有细胞毒性, 使用该药物时应带手套, 如药液不小心接触皮肤或黏膜时, 应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冲洗。

1.5 化疗不良反应护理

1.5.1 口腔溃疡护理

由于培美曲塞具有抗叶酸代谢的作用, 易造成化疗患者发生口腔溃疡[8]。对于口腔溃疡的预防护理, 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口腔卫生的宣教, 使其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嘱咐患者尽量使用软毛刷刷牙, 多饮水, 杜绝进食辣椒、大蒜等对口腔黏膜有刺激性的食物, 必要时可采用嘌醇漱口和碘伏口腔擦拭等措施进行治疗护理。

1.5.2 皮肤毒性反应护理

相关文献报道, 在化疗过程中培美曲塞的皮肤毒性反应的发生比例高达60%, 而预防性的服用地塞米松可明显减少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降低严重程度[9]。因而,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保证患者床单的清洁, 注重皮肤护理。嘱咐患者当皮肤出现瘙痒时切勿挠抓, 同时尽量穿柔软舒适的棉质内衣, 减轻对皮肤的刺激。

1.5.3 胃肠道不良反应护理

培美曲塞化疗时会引起恶心、食欲不振和厌食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在联合顺铂化疗时则表现的更加明显[10]。为减轻患者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可预防性的使用含8mg昂丹斯琼的10ml 0.9%氯化钠溶液行静脉推注, 或是化疗后服用10mg胃复安缓解症状。同时嘱咐患者少食多餐, 多食富含矿物质、膳食纤维素等清淡和易消化的食物。

1.5.4 骨髓抑制护理

骨髓抑制是患者进行培美曲塞化疗时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 因此, 在护理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液学检查结果, 并及时给予积极地治疗和护理[11]。同时指导患者注意保暖, 卧床休息, 减少外出活动。当患者出现出现Ⅱ度及Ⅱ度以上骨髓抑制时, 在进行相应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对患者增加保护性隔离等护理措施, 严密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预防继发感染的发生。

1.6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回家后在短期内应尽量保持与医院相一致的生活方式, 避免有较大的变化, 这样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同时由于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 往往会产生悲观、焦虑的情绪, 特别是当化疗过程中出现了过多的毒副作用, 会使得患者丧失生存的希望, 严重影响化疗效果。因此, 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后可向其列举治疗成功的病例, 帮助和鼓励患者对未来充满希望, 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指导患者保持一个稳定和乐观的心态, 使其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消除患者和家属心理情绪上的不安和对将来生活的惶恐。

2 护理体会

非小细胞癌论文 篇4

关键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癌胚抗原,全身转移

在我国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 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80%以上, 且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1,2]。随着肺癌流行病学的变化, 非鳞状细胞癌在相对年轻人群和不吸烟妇女中持续增加[3,4]。肺癌绝大部分是局部晚期或高级类型, 但是其相关转移及进展的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 有关肺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不仅对部分胸部影像和病理等检查难以确诊的可疑肺癌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而且对判断肺癌的治疗效果、预后及复发等情况也具有一定价值。研究表明, NSCLC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可以提供预后信息, 在现有可利用的肿瘤标志物中, CEA是一个明确的和长期的肿瘤标志物, 一直被广泛地用于临床实践中, 有研究发现其与NSCLC患者的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5,6]。之前的研究对血清CEA在肺癌的临床有效性进行了重要探索, 阐明了血清CEA用于诊断或治疗的作用[7,8,9]。确定了高血清CEA水平与IV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诊断时限显著相关[10]。但CEA在预测NSCLC患者全身转移能力的价值仍不十分明确, 本研究旨在阐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和全身转移能力的关系, 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3月-2014年1月来本院治疗的初治IV期NSCLC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 诊断依据参照肺癌的诊断标准和第7版肺癌TNM分期诊断标准[11,12]。其中男86例, 女74例, 平均年龄 (59.31±12.71) 岁。研究指标包括年龄、身高、体重、性别、组织学分类、肿瘤分化、CEA水平、吸烟状况、骨转移、淋巴结转移、胸膜/积液转移、颈部转移、软组织转移、脑转移、全身转移得分及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根据患者CEA水平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 正常组 (CEA水平<5 ng/m L) 和高水平组 (CEA水平≥5 ng/m L) 。完全告知患者这项研究的性质, 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术后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为IV期NSCLC;有详细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EA信息;进行全身代谢显像检查。

1.3 排除标准

术后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为小细胞肺癌及继发性肺癌;术后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为非IV期NSCLC;无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EA信息;无全身转移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抽取清晨空腹血3 m L, 离心分离血清, 实验仪器为德国西门子CP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仪, 试剂选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原装配套试剂。经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仪器自动检测, 获得结果。全身代谢显像检查全身转移程度, 包括整个胸腹CT检查或磁共振成像 (MRI) 、脑CT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检测, 优先进行大脑的核磁共振成像。脊柱MRI以精确地确定骨转移的区域。符合临床指征时进行胸腔或心包积液细胞学检查。对于反应性的区别或炎症的转移变化鉴别较难, 因此, 由经验丰富的核医学医师和放射科医师进行成像报告的解读。本研究参考Lee等[10]的方法对患者全身转移情况进行评估, 包括全身转移得分及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 全身转移得分从1~6分, 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从1~7分。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组患者的人口数据和肿瘤特征

患者年龄<65岁86例, ≥65岁74例;身高 (169.47±13.58) cm;体重 (63.37±10.24) kg;男86例, 女74例;组织学分类, 腺癌114例, 鳞状细胞癌32例, 大细胞癌7例, 其他7例;肿瘤高分化13例, 中分化82例, 低分化65例;CEA水平<5 ng/m L 72例, ≥5 ng/m L 88例;吸烟53例;骨转移84例;淋巴结转移90例;胸膜/积液转移74例;颈部转移88例;软组织转移3例;脑转移48例;全身转移得分1分40例, 2分47例, 3分43例, 4分21例, 5分8例, 6分1例;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1分8例, 2分37例, 3分48例, 4分41例, 5分17例, 6分8例, 7分1例。

2.2 不同CEA水平患者的临床参数和病理特征比较

不同CEA水平患者的性别、组织学分类、骨转移、淋巴结转移和脑转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年龄、肿瘤分化、吸烟状况、胸膜/积液转移、颈部转移和软组织转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高CEA水平组患者的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组织学分类、骨转移和脑转移是影响患者高CEA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 见表2。

2.4 根据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的CEA水平比较

血清CEA水平从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1分中的2.7 ng/m L上升至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7分中的374.1 ng/m L (P=0.003) 。低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 (评分1~3分) 与高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 (评分4~7分) 比较表现出CEA水平显著降低 (P<0.001) , 见表3。

ng/m L

2.5 不同CEA水平组患者全身转移得分和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的比较

血清高CEA水平的比例从全身转移得分1中占37.5% (15/40) 上升至全身转移得分6中的100% (3/3) (P<0.001) 。血清高CEA水平的比例从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1中占25.0% (2/8) 上升至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7中的100% (1/1) (P<0.001) , 见表4。

3 讨论

肺癌为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就诊时多为晚期, 目前临床上常将肺癌分为NSCLC、小细胞肺癌 (SCLC) 两大类, 其中以前者最为常见[13,14]。目前, 诊断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表明, 高血清CEA水平可能在非小细胞肺癌四阶段成为增加全身转移潜能的更好的替代标记。研究探讨了增加转移潜能的可能性与异常血清CEA水平的关系[15,16]。然而, 尚无临床研究证实是否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身转移潜能与异常血清CEA水平相关。鉴于CEA的特征, 癌症转移可以与增加的血清CEA水平有关, CEA的功能可能是作为一种黏附因子和趋化因子[17]。研究表明, CEA可以激活Kupffer细胞并刺激白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 从而促进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诱导入侵的黏附分子, 还可以促进肿瘤的转移[15,16,17]。目前的研究表明异常血清CEA水平增加肿瘤的转移潜能。

肿瘤转移程度分类是依据全身转移区域和转移总面积得分为基础, 结果表明, 不同CEA水平患者的性别、组织学分类、骨转移、淋巴结转移和脑转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肿瘤分化、吸烟状况、胸膜/积液转移、颈部转移和软组织转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血清CEA水平从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1分中的2.7 ng/m L上升至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7分中的374.1 ng/m L。低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 (评分1~3分) 与高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 (评分4~7分) 比较表现出CEA水平显著降低。血清高CEA水平的比例从全身转移得分1分中占37.5%上升至全身转移得分6中的100%。血清高CEA水平的比例从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1分中占25.0%上升至LN-调整全身转移得分7分中的10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性别、组织学分类、骨转移、淋巴结转移和脑转移是影响患者高CEA水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组织学分类、骨转移和脑转移是影响患者高CEA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

虽然有关血清CEA的预后和预测价值已有多项研究报道, 几乎未见转移模式与血清CEA水平有关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高血清CEA水平可能在IV期非小细胞肺癌增加全身转移潜能, 最初诊断作为可靠的指示性标志物。此外, 对转移性淋巴结状态进行了评价, 血清高CEA水平与骨转移、脑转移、淋巴结转移和肺转移显著相关。大量的最近研制的CEA肿瘤疫苗现在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以确定这些疫苗在癌症治疗中的最终角色[6]。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展 篇5

1 外科治疗

1.1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仍是NSCLC的主要治疗方法。按肺癌国际TNM分期标准可将肺癌分为:0~Ⅳ期, 0期为原位癌, 而Ⅳ期为有远处转移的肺癌。NSCLC的Ⅰ期、Ⅱ期及部分ⅢA期均是外科治疗的适应证[3]。广泛的N2及ⅢB宜行术前化疗或加用放疗, 再考虑手术治疗, 局部治疗 (手术或放疗) 之前行化疗称之为新辅助化疗, 被看作为一种细胞减量治疗, 即通过术前化疗, 缩小肿瘤体积, 减轻肿瘤负荷, 从而提高手术完全性切除率, 延长患者生存期[4]。Ⅳ期不适用于外科治疗。手术方法有肺叶切除, 一侧全肺切除, 袖式肺叶切除, 气管隆凸再造, 气管-肺动脉成形术等手术方法。同时需高度重视淋巴结清扫, 只有通过系统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才能达到完全切除和标准分期的目的。

1.2 电视辅助的胸腔镜手术 (video-assist thoracic surgery, VATS)

这是一种微创外科新疗法, 与开胸手术相比, 术后并发症少, 手术相关病死率低, 老年和高危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更快。主要用于肿瘤能够完全切除但由于身体状况等原因不能耐受开胸手术的患者[5]。Waller[6]认为, 电视胸腔镜下行亚肺叶切除、肺段切除术将是此类手术治疗的发展方向。

1.3 机器人外科技术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胸部肿瘤外科已将机器人外科技术作为VATS的延伸, 引入到了胸外科手术中, 这揭示了未来胸外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7]。

2 化疗

肺癌术后辅助化疗有益提高5年生存率。2006年和2007年ASCO上相继报告的3项大型荟萃分析 (2006年的LACE荟萃分析, 2007年的Stewart荟萃分析和Le Pechoux荟萃分析) , 特别是LACE和Stewart的荟萃分析采用了基于个体患者资料 (IPD) 这一可信度最高的分析方法, 最终确立了术后辅助化疗的地位, 5年生存率绝对获益4%[8]。目前化疗方案大致可分为两类:

2.1 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双药方案

该方案为首选方案[9]。顺铂或卡铂联合一些新药包括吉西他滨、长春瑞滨、紫杉醇、异长春花碱、多西他赛、伊立替康和吉非替尼等等。化疗疗程以4~6个疗程为宜。

2.2 非铂类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是紫杉醇、多西他赛 (多西紫杉醇) 、泰素帝、吉西他滨等。铂类药物易产生消化道不良反应, 一些敏感人群甚至不能坚持到疗程结束;另外, 长期应用铂类药物会产生耐药性, 这些限制了铂类药物的应用。对此, 可采用非铂类药物。多西他赛 (多西紫杉醇) 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用于临床的一类抗肿瘤药物, 具有特异性细胞周期作用, 抗微管, 促进微管聚合, 阻止微管解聚, 使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 其稳定微管作用比紫杉醇大2倍, 能将细胞阻断于M期。体内外抗癌试验表明, 其作用较紫杉醇强1.3~12倍, 作为一线药物还是二线药物治疗NSCLC, 均可获较好疗效, 且有增强放射敏感性的作用[10]。含多西紫杉醇的非铂类方案尤其是联合吉西他滨, 治疗晚期NSCLC同样有效, 可作为不能耐受含铂类药物方案的替代方案[11]。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方法是“TXT” (泰索帝) 75 mg Pm2 (毫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 单一药物治疗, 其TTP (中位缓解时间) 、MST (中位生存期) 、1年生存率, 分别为10.6周、7个月及29%, 优于支持治疗的6.7周、4.6个月及19%[12]。

3 放疗

单纯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的效果不理想。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规放疗的5年生存率为3%~10%, 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11个月[13]。目前主要放射疗法有肺癌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BRT)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3D2CRT) 及近距离放射治疗, 逆向调强放射治疗 (IMRT) 、四维放射治疗 (4DRT) 等。125Ⅰ粒子植入内放射治疗也有一定应用。对手术中无法根治切除或疑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术后经CT检查, 证明治疗有效, 肿瘤均缩小[14]。

4 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治疗目前主要在放化疗的辅助治疗方面。能降低毒副反应,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轻患者的症状和痛苦。目前主要有复方紫菀饮, 加味四君固本汤, 艾迪注射液、康艾注射液、紫龙金片等。复方紫菀饮主要由沙参、黄芪、紫菀、半支莲、白花蛇舌草等中药组成。加味四君固本汤由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仙鹤草、白花、蛇舌草、山药、鸡血藤、田七粉、补骨脂等组成。艾迪注射液是将中药人参、黄芪、刺五加和斑蝥中所含的抗肿瘤免疫活性物提纯制成的抗癌制剂, 能刺激骨髓, 使白细胞升高, 增强机体免疫力。康艾注射液是由人参、黄芪、苦参素中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的新型中药复方抗癌制剂。紫龙金片主要由黄芪、白英、龙葵、郁金、紫杉等组成。

5 介入治疗

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bronchial arterial infusion, BAI) 和支气管栓塞治疗是支气管肺癌的主要介入治疗手段。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可有效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 同时又可以减少或阻断肿瘤的血供, 使其缩小、坏死。也可通过介入放支架解除肿瘤引起的中心气道狭窄或阻塞, 对继发于肺癌的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置入支架是较好的方法。

6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分子靶向药物是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分子细胞生物学上的差异, 采用封闭受体、抑制血管生成、阻断信号传导通路等方法作用于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 特异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促使肿瘤细胞凋亡。正是因为利用这种差异, 使分子靶向治疗比传统的化疗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因此毒副作用小, 是今后肿瘤治疗的新趋势[15]。

主要有三类: (1) 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是一种跨膜蛋白, 为原癌基因Eer B1 (Her21) 的表达物, 主要分布在血管和表皮细胞膜上, 它包括膜外区、跨膜区、膜内区三个部分。这类药物包括易瑞沙和埃罗替尼等。易瑞沙在女性、不吸烟者、腺癌患者、东方人中疗效较好。 (2) 作用于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这类药物主要有贝伐单抗等。它是一种重组人源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 由培养在含庆大霉素培养基中的中国仓鼠卵巢哺乳细胞表达体系生产, 分子量为149 kD。它是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中第一个显示出有疗效与生存期改变的临床试验。但它最严重的不良事件是肺部致命性大出血。这种严重的出血发生突然, 表现为大量咯血或咯大血块。进一步分析发现, 鳞癌可能是贝伐单抗治疗中出现咯血的危险因素[16]。 (3) 多靶点治疗药物, 如ZD6474等, 它是一种口服多靶点治疗药物, 能选择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依赖的肿瘤血管形成, 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但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中。靶向治疗作为本世纪肿瘤治疗中最具潜力、最有希望带来突破的新疗法, 将为肿瘤的传统治疗模式带来新的突破。

7 物理治疗

主要有热疗、冷冻消融、纤维支气管镜下介入冷冻治疗等。可以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且无明显并发症和副作用, 易为患者接受, 是一种新的具有发展前途的姑息治疗手段, 对晚期非小细胞癌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物理治疗目前研究相对较少, 是姑息治疗的一个发展方向。

8 免疫治疗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免疫学及分子遗传学迅速发展, 发现肺癌的发生与基因的改变及免疫功能的下降有密切关系, 因此肺癌的免疫治疗已成为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部分。目前肺癌的免疫治疗主要分为主动免疫疗法、被动免疫疗法和基因治疗[17]。主要还处于临床研究或实验室研究阶段。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是目前的热点。

9 结束语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研究 篇6

1 NSCLC分期和手术选择

按肺癌国际TNM分期标准[1]可将肺癌分为:0-Ⅳ期, 0期为原位癌, 而Ⅳ期为有远位转移的肺癌。在1997年由CliftonM ountain报道, 有20%为ⅠA, ⅠB, ⅡA、和ⅡB的NSCLC患者, 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其中的50%~80%可获得5年的生存期;约有40%的患者为ⅢA、ⅢB期, 这一阶段的疾病已十分严重, 但仍局限在胸部而没有远位转移, 对于ⅢA期和ⅢB期患者, 采用外科手术的可能性是不同的, 对于ⅢA期患者, 有可能采用切除术治疗, 但有很高的复发可能性, 其5年的生存期仅为10%~30%, 然而ⅢB期被认为是绝不可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的, 因而Ⅲ期NSCLC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各种联合方式的治疗;IV期患者是不宜手术的, 因为此期的病灶已不再局限在于原发部位, 而有了远位转移, 大多数转移部位在肝脏、骨骼、肾上腺、脑和双侧的肺部。所以, 对于ⅢB期和Ⅳ期患者均不适宜手术治疗[2]。

2 可切除NSCLC的治疗

手术切除仍是早期NSCLC患者初始治疗的金标准。对于没有淋巴结受侵的T1、T2期病变, 肺叶切除是标准的手术术式。肺癌研究组进行一项试验来研究T1N0M的NSCLC患者手术切除的最小范围[3]。该研究将276例ⅠA期NSCLC患者随机分组, 分别接受楔形切除、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可以观察到前一组患者复发率增加75% (P=0.02) , 局部复发率增加3倍 (P=0.008) 。因此, 对可切除的NSCLC患者只要能够耐受手术, 肺叶切除术应作为首选。尽管与其他单一治疗手段相比, 手术可为能够切除的NSCLC患者提供最佳的疗效, 但有报道指出:仅接受局部单一手段治疗的80%存在微转移灶并将出现复发。显而易见, 应考虑使用附加的治疗以根除局或远处残存的微病灶。

3 放疗

单纯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的效果极不理想,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规放疗的5年生存率为3%~10%, 中位生存时间为6~11个月[4]。根据恶性肿瘤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加速再增殖的理论而提出的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 由于加速超分割放疗缩短了总治疗时间, 相对提高了生物剂量效应, 从而提高了疗效[5]。γ刀和X刀采用射线几何聚焦方式, 通过精确的立体定向, 将经过规划的一定剂量进行高精度放疗, 提高了靶区剂量, 治疗中与治疗后发生的副反应及放射性损伤均较小, 近期疗效显著。但由于肺部随呼吸而运动, 因此γ刀和X刀难以继续提高其治疗精度, 近年赛博刀应用于临床, 它可以对肿瘤进行跟踪放疗, 治疗精度大为提高, 是一种较有前途的治疗方式。放疗可以单独进行, 但多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4 化学治疗

化疗在肺癌的治疗中应用广泛, 可以单独应用于晚期肺癌病例起姑息治疗作用, 更多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与放疗、手术等联合治疗。化疗可以防止癌肿转移、复发, 提高长期生存率。根据美国的CAL GB9633和加拿大的BR102项研究显示早期患者、第三代化疗方案、足够的周期数和按时完成化疗是NSCLC完全性切除术后辅助化疗成功的重要关键因素, 术前化疗可降低肿瘤分期和提高手术切除率。铂类联合新药是目前治疗晚期NSCLC的首选方案, 这些新药包括吉西他滨、长春瑞滨、紫杉醇等。

5 介入治疗

近年来, 介入支气管学日益成熟, 腔内治疗方法逐步完善, 可以经纤维支气管镜行激光、微波、冷冻、内置支架、后装内放疗及高频电刀、氩气等离子、球囊扩张等治疗肿瘤导致的中心气道狭窄或阻塞, 对继发于肺癌的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置支架是较好的方法。

6 肺癌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肺癌多学科治疗中新的研究和应用热点, 恶性实体瘤的靶向治疗大体可分为受体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信号传导的阻断剂或拮抗剂、基因靶向治疗、瘤苗靶向治疗和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剂5类。其中以受体靶向治疗和抗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剂的靶向治疗研究较为深入, 部分产品已经上市, 多项研究进入临床Ⅰ~Ⅲ期试验。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易瑞沙最早获准进入临床应用, 至今全球共有20多万例的应用经验, 总体有效率为10%~19%, 症状改善率为35%~43%, 85%的肺癌患者的症状在10 d内缓解, MST约为11个月, 毒副反应较轻 (主要为皮疹、腹泻) 。2004年12月一项1656例进展期NSCLC患者的易瑞沙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ISEL) 结果显示, 易瑞沙在缓解率方面高于安慰剂组, 但其缓解率的优势并未转化为生存优势, 一者总体生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靶向治疗药物与传统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方面, IN TACTⅠ和IN TACT Ⅱ二项研究提示, IRESSA与德西他滨 (GEM) +DDP及TAX+CBP方案联合治疗并未显示有任何协同或相加作用, 因而人们对化疗药物与靶向治疗联合仍存有疑虑。2004年ESMO会议上法国肺部肿瘤研究组对泰索帝单药或联合IRESSA作为NSCLC一线方案进行了Ⅱ期随机对照研究, 该试验以一线化疗失败的44例进展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 结果显示化疗+IRESSA组的MST较单纯化疗组延长2个月。是否不同的化疗方案与靶向治疗联合存在差异值得关注。

生物靶向治疗虽然为肿瘤治疗增添了新的治疗手段并充满了新希望, 但要充分发挥靶向治疗的最大效果仍有许多需要解决的临床现实问题。但不可否认, 靶向治疗作为本世纪肿瘤治疗中最具潜力、最有希一望带来突破的新疗法, 将为肿瘤的传统治疗模式带来新的突破。

7 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的治疗特点为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强调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 扶正治疗与抗癌治疗相结合, 既可作为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 又可作为一种多因素结合基础上的组方治疗, 具有多靶点全面兼顾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是一种综合治疗。目前以虚补解毒、祛痰化瘀为主, 主要用于肿瘤化疗的辅助用药, 具有抗癌、升白、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可以改善生存质量, 延长生存期, 临床上华蟾素应用较多, 具有驱除癌毒, 消积定痛、软坚散结功效。同时其也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主要作用于s期。康莱特、艾迪在临床上也有较多应用, 但由于中医对肺癌中医的证型标准化研究尚无定型, 疗效判断没有统一标准, 其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

8 结语

肺癌的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等在临床治疗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治疗方法的多样化使得临床医师有较多的方法可以用于治疗, 但多种治疗方式的有机结合, 综合治疗成为摆在临床医生面前的一个课题。手术对于早期患者的疗效已经有目共睹, 对于晚期患者还有争议。放疗在与手术联合的过程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靶向治疗是肺癌多学科治疗中新的研究和应用热点, 日益受到重视, 有望带来新的突破;同时中医中药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也将得到进一步肯定。

摘要:肺癌是发病率及病死率增长最为迅速的恶性肿瘤。现代医学认为, 肺癌是一种由细胞突变而来的克隆性疾病, 在肺癌组织当中, 通常有一种恶性细胞占主要地位。尤其是Ⅲ期NSCLC治疗很棘手, 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癌细胞的血行播散及局部复发, 因而, 加强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研究十分重要。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1]张季平.临床内科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88.

[2]ferrigno D, Buccheri G.Second-line cliemotherapy for recurren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do newagents make adifference.Lung Cancer, 2000, 29:91.

[3]GinsbergRJ, Rubinstein L.Arandomized trial of lobectomyVS limited resection for patientswith Ti No non-small cell lung eaner.Ann Thorae Surg, 1995, 60 (3) :615-622.

[4]Choy H, AkerleyWsfran H.Multiinstitutional phase II trail of paclitax-el, carbop latin and concurrent radiation 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 Clin Oncol, 1998, 16 (10) :3316-3322.

非小细胞肺癌基因研究方面进展 篇7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大突破和快速发展, 对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开始进入到分子水平, 以基因工程为基础, 在肺癌的基因水平取得了新突破, 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1 癌基因

ras基因、COX基因的发现。Ras基因是细胞重要的第二信使, 参与生物信息的跨膜传递、启动细胞分裂。在肺癌中主要为K2ras基因突变, 与肺腺癌相关。COX22是炎症过程中前列腺素合成的重要限速酶。COX22仅在细胞受到刺激后, 迅速合成, 参与多种病理过程, 包括炎症及肿瘤的发生、发展。

2 基因lunx对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

LUNX是通过m RNA差异显示技术分离的一个人类肺组织特异性基因。LUNX m RNA不在间叶组织和正常淋巴结中表达。因此, 若在肺癌患者的淋巴结中检测到LUNX m RNA的表达则表明存在癌细胞转移。姚舒洋等研究LUNX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过程中证实LUNX m RNA可作为检测NSCLC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因此, 要提高微转移检测特异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在于利用基因筛选肿瘤特异性标志物。

3 抑癌基因

癌胚抗原相关的细胞粘附分子 (ceacam1) , 在多种上皮细胞起源的肿瘤中起肿瘤抑制作用, 是免疫超家族基因中的一员。袁榴娣等人对非小细胞肺癌中肿瘤抑制基因ceacam1选择性拼接的调控研究证实:当小白鼠的ceacam1被转入鼠的肠癌或乳腺等细胞时, 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 恶性程度降低。因此ceacam1的胞内端对抑制肿瘤的生长是必需的。

4 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基因蛋白

4.1 Fas基因蛋白

Fas基因蛋白是TNF超家族成员, 它与其配体 (FasL) 构成的Fas系统能够引起细胞凋亡, 是目前所发现的能够调控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之一。褚晓源等人对非小细胞肺癌Fas/FasL基因蛋白的表达研究表明:Fas/FasL与肺癌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均无关, 但FasL与肺癌的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

4.2 基因超家族CKLFSF

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 (CKLFSF) 是新近克隆的一个新基因超家族, 该超家族中的CKLFl、CMTMl、CMTM2和CMTM4在人类染色体16q22.1形成一个基因簇, 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被证实是一个潜在的抑癌基因家族。卜梁等人对人类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进行研究表明:人类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成员具有趋化免疫细胞功能, 能够参与宿主抗肿瘤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国外也有报道证实了超家族成员具有明确抑制肿瘤活性的作用。

4.3 葡萄糖转运蛋白 (GLUT 1)

葡萄糖转运蛋白 (GLU T) 是葡萄糖转运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 在细胞的跨膜转运中起重要作用。在肺癌中GLUT1的表达与肺癌的18F2脱氧葡萄糖 (FDG) 摄取有密切关。T akayasu k等研究显示GLUT1在肺癌组织中的染色阳性率与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相关。陆国华等人研究表明GLUT1蛋白在肺癌组织中有高表达, 并与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有密切关系。

5 基因诊断和治疗技术

目前, 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主要有免疫组织化学 (IHC) 法, 组织微阵列芯片研究 (TMA) 技术。TMA+IHC综合技术开始被应用于临床, 将为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提供借鉴。而非小细胞肺癌的基因治疗主要是采用DNA基因修复, 基因芯片、基因敲除等。另外, 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也逐渐成为了热点, 并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 新一代的分子靶向治疗将越来越被重视。

总之, 随着肺癌细胞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意识到了基因的强大力量。然而要想得到一个有效的基因治疗方法却还很难, 最好的方法是在肺癌的发病早期, 通过有效的、可以量化的诊断早发现, 早治疗。

摘要:近年, 肺癌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 肺癌诊断和治疗不再只是从表面摸索, 开始真正深入到癌细胞的内部世界, 从基因的角度着手, 不断深入并取得了许多惊人的成绩。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癌基因,基因蛋白,诊断治疗,微转移

参考文献

[1]陆国华, 钟秀君, 丁伟, 周建英.葡萄糖转运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 2008, 37 (2)

[2]卜梁, 姜冠潮.人类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8, 25 (9) :1126-1127.

[3]褚晓源, 陈龙邦.非小细胞肺癌Fas/FasL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3, 16 (2) :83-85.

[4]程晶娟, 白明.非小细胞肺癌中肿瘤相关抗原RCAS1的表达和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 (14) :1604-1605.

[5]孙海波, 杨桦.非小细胞肺癌的基因芯片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 2007, 10 (6) :534-536.

上一篇:实习下一篇:粉煤灰加气砌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