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透明细胞癌(共7篇)
卵巢透明细胞癌 篇1
卵巢透明细胞癌临床较少见,约占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5%~10%,多见于绝经过渡期妇女。卵巢透明细胞癌常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常与其他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同时存在,如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等。文献报告[1]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发现卵巢透明细胞癌的免疫组化显型更接近于卵巢浆液性及子宫内膜样癌,由此提示上述卵巢肿瘤有共同的组织起源。我院从1982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收治70例原发性卵巢透明细胞癌,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折,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82年1月至2001年12月 ,本院共收治卵巢透明细胞癌70 例。患者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8岁。年龄大于40岁47例,占67.1%;小于等于40岁23例,占32.9%。 以腹痛、腹胀、盆腔肿块就诊56例,占80%;以绝经后阴道流血、盆腔肿块就6例,占8.6%;以痛经为主要症状者8例,占11.4%。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法进行手术病理分期:Ⅰ期44例、Ⅱ期13例、Ⅲ期13例 。组织类型:单纯透明细胞癌42 例,占60%;混合型透明细胞癌28例,占40%,其中合并浆液乳头状囊腺癌9 例,子宫内膜样癌13 例,恶性Brenner2例,原发子宫内膜癌4例 。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9例,均为Ⅰ期、Ⅱ期患者;单纯卵巢透明细胞癌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混合性透明细胞癌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
1.2 治疗方法
70例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全部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按残余瘤灶≤2 cm与>2 cm分为满意与不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Ⅰ期、Ⅱ期患者57例均接受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Ⅲ期患者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5例,不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8例。70例患者术后5例未接受化疗。65例于术后1~2周内进行辅助化疗。化疗方案:铂类加紫杉醇(PT)方案16 例,化疗疗程均≥6疗程;铂类加多柔比星加环磷酰胺(PAC)或铂类加环磷酰胺(PC)方案 26 例,化疗疗程≥6疗程18例,<6疗程8例;其他化疗方案:长春新碱加氟尿嘧啶加环磷酰胺(VFC)或长春新碱加顺铂加环磷酰胺(VPC) 23例,≥6疗程17例,<6疗程6例。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生命表法统计5年生存率,χ2检验及四格表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患者不同临床情况5年生存率比较
本组总的5年生存率48.97%。Ⅰ期5年生存率为59.14%,Ⅱ期60.58%,Ⅲ期7.69%。Ⅰ期、Ⅱ期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Ⅰ~Ⅱ期(59.14%)与Ⅲ期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Ⅰ期、Ⅱ期卵巢透明细胞癌伴与不伴子宫内膜异位症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χ2=0.4458,P>0.05
卵巢单纯透明细胞癌42 例,5年生存率为45.06%; 卵巢混合性透明细胞癌28例,5年生存率55.42%,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年龄>50岁,5年生存率为62.24%;年龄≤50岁,5年生存率为62.22%,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70患者全部进行手术,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共62例,不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者8例。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与不满意肿瘤细胞减灭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61.52%、7.69%,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术后65例进行辅助化疗患者中,PT方案5年生存率92.86%。PAC(含PC)方案:≥6疗程者5年生存率67.57%;<6疗程者5年生存率61.37%(P>0.05)。其他方案(VFC、VPC):≥6疗程者5年生存率为23.52%;<6疗程者5年生存率为49.99%。
2.2 随访及复发情况
70例中失访3例,随访期间死亡23例,其余存活至今。70例中复发19例,复发率为27%;复发时间6~42月,平均19.5月;复发部位主要以盆腔为主;Ⅰ期7例、Ⅱ期4例、Ⅲ期8例。复发癌病理类型:单纯透明细胞癌9 例(21.42%),混合性透明细胞癌10 例(35.71%),卵巢单纯透明细胞癌与混合性透明细胞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
3 讨 论
3.1 卵巢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
卵巢透明细胞癌是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的一类肿瘤,占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5%~10%。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率低,确诊时有60%~70%患者己属于晚期。而卵巢透明细胞癌与其他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不同,临床早期所占比例大,但预后差。本文70例中Ⅰ期、Ⅱ期透明细胞癌约占总数80%。卵巢透明细胞癌常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报道,年轻的卵巢癌患者更容易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小于50岁和大于50岁的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5%和28%,并且患者病史都比较长,本文最长病史为14年。临床Ⅰ期、Ⅱ期卵巢癌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高于Ⅲ、Ⅳ期者,分别为20.5%和0.90%。Fukunage等报道卵巢透明细胞癌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为18%~54%,并且在临床Ⅰ期患者中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60%,前者预后明显好于后者。认为内膜异位症与透明细胞癌具有相关性,即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恶变可能是卵巢透明细胞癌的主要来源之一,并且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常分化成较好的病理类型[2,3,4]。本资料显示卵巢透明细胞癌合并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为27%,并且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透明细胞癌的预后无相关性,因此对伴与不伴子宫内膜异位症在治疗上应同样重视。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程长短与恶变存在一定的关系,认为病程越长恶变发生率越高[5],因此,在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应认真对待,特别对于长期保守治疗的病例,应严密随访,以免漏诊可能早期发现的癌症。
3.2卵巢透明细胞癌的治疗方法及预后
当前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已成为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一线化疗方案[3,6]。本文70例,术后除5例放弃化疗,其余65例均于术后1~2周内开始化疗。以铂类为主联合化疗53例,非铂类药物化疗12例。在以铂类为主化疗方案≥6疗程患者中,Ⅰ期、Ⅱ期行PT化疗方案者有更好的5年生存率。且本资料结果表示,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中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对化疗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Ⅰ期、Ⅱ期患者57例,均行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Ⅲ期患者13例,不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8例,残癌最大直径8 cm,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5例。70例随访,失访3例。随访期间23例死亡,其余至今存活,最长已存活11年。虽然经过手术加化疗,但仍有19例复发,复发率为27%卵巢透明细胞癌虽然经手术、化疗等完善治疗,其早期的5年生存率仍低于其他上皮性肿瘤,本组Ⅰ~Ⅱ期5年生存率为59.14%,而其他上皮恶性肿瘤Ⅰ~Ⅱ期5年生存率为82.3%,67.7%[4,7]。日本透明细胞癌研究组认为,Ⅰc期较Ⅰa期明显预后不良,与术中破溃导致癌细胞扩散有关,认为肿瘤的扩散程度是主要的影响预后因素。总之,卵巢透明细胞癌对化疗不敏感,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和术后以铂类为主的有效辅助化疗可以改善卵巢透明细胞癌的预后,但其治疗效果与其他卵巢上皮癌相比仍较差。
摘要: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特点、预后及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对70例原发性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治疗方法、对化疗的敏感性和生存率,以及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和生存率。结果:根据FIGO分期,70例中Ⅰ期44例,Ⅱ期13例、Ⅲ期13例。70例总的5年生存率为48.97%。患者全部进行手术,其中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62例,占88.6%(62/70);不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8例,占11.4%(8/70)。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61.52%和7.69%(P<0.05)。术后5例放弃化疗,65例于术后12周内进行了以PT、PAC等共3至8个疗程化疗。是否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化疗的敏感性和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卵巢透明细胞癌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的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其临床分期早,化疗不敏感,易复发,预后差。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否与预后无相关性。
关键词:卵巢,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异位症
参考文献
[1]Kennedy AW,Biscotti CV,Hare WR,et al.Ovarian 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J].Gynecol Oncol,1989,32(3):342-349.
[2]Fukunaga M,Nomura K,Ishikawa E,et al.Ovarian atypical endometrio-sis:its association with malignant epithelial tumors[J].Histopathology,1997,30(3):249-255.
[3]曹泽毅.妇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73-886.
[4]彭素蓉,张彤,陈小祥.20例卵巢透明细胞癌临床分析及治疗[J].江苏医药,1999,25(11):867.
[5]张蕴玉,黄惠芳,连利娟,等.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9):545-546.
[6]连利娟主编.林巧雅妇料肿瘤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39.
[7]石敏,张羽,沈铿,等.卵巢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特点[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161-163.
肾透明细胞癌MRI表现 篇2
关键词:肾癌,透明细胞,磁共振成像
肾透明细胞癌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因其血供丰富, 恶性程度高, 血行转移早, 故临床预后往往不佳。笔者收集临床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透明细胞癌18例, 分析其MRI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中男13例, 女5例, 年龄37~78岁, 平均52岁;1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 6例因腰痛、血尿及腹部肿块就诊。
1.2 MRI扫描方法
采用Philips Intera 1.5T Power MRI扫描机, 腹部体线圈。患者取仰卧位, 先行横断位T1WI/SE、T2WI/TSE及冠状位抑脂相 (T2WI/TSE/FS) 平扫, 后行冠状位动态增强扫描 (皮髓早期:对比剂注射后20~30 s;皮髓晚期:对比剂注射后40~50 s;实质期:对比剂注射后100~120 s) 及横断位、冠状位T1WI/TFE序列延迟扫描 (排泄期:对比剂注射后360~480 s) , 取对比剂Gadolinium-DTPA 30 ml, 于肘静脉快速推注。
2 结 果
2.1 MRI平扫检查
本组18例患者均为单肾发病, 其中左、右肾各9例;16例患肾体积增大, 局部轮廓改变, 2例患肾体积无明显增大。病灶最小为1 cm×1.5 cm×2 cm, 最大为7 cm×8 cm×8 cm;9例病灶长径小于4.0 cm, 9例病灶长径大于或等于4.0 cm。T1WI呈等信号13例, 混杂信号3例, 等低信号2例;T2WI呈均匀较高信号2例, 混杂信号14例, 均匀等信号2例。抑脂相病灶信号减低不明显。16例患肾T2WI及抑脂相可见完整包膜, 仅2例患肾包膜显示欠清楚 (图1、2) 。
2.2 MRI动态增强检查
18例患者中16例病灶在皮髓早期有较明显强化, 强化程度低于肾脏皮质, 高于肾脏髓质;实质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12例病灶以边缘强化为主, 病灶内不均匀强化, 可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动态增强扫描各期均无强化, 4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剩余2例患者中1例病灶皮髓早期无明显强化, 实质期轻度均匀强化;1例病灶皮髓期明显均匀强化, 实质期病灶信号减低 (图3、4) 。
2.3 MRI延迟扫描检查
16例病灶延迟信号均较正常肾实质减低。3例病灶向肾盂内生长, 肾盂、肾盏受压、破坏。1例病灶下腔静脉右肾静脉汇入处可见附壁癌栓形成 (图5) , 1例后腹膜淋巴结转移。
3 讨 论
肾透明细胞癌起源于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 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大小不一, 呈圆形, 表面血管丰富。肿瘤生长缓慢, 与相邻肾实质分界清楚, 有假包膜;肿瘤中央有纤维索条将其分隔成不规则的小叶;瘤内可有坏死、囊变、出血和钙化;所以, 肾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极为多样。
2004年WHO公布了肾肿瘤新的组织学分型法, 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结合基因改变及肿瘤起源将肾细胞癌 (RCC) 分为以下10种亚型:透明细胞癌、多房性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髓质癌、Xp11易位癌 (Xp11.2易位癌/TFE3基因融合相关RCC) 、RCC合并神经母细胞瘤、黏蛋白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及未归类RCC[1]。在上述10种亚型的RCC中, 透明细胞癌、多房性透明细胞癌 (多房囊性RCC) 、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和未归类癌约占98%, 其中透明细胞癌约占70%。
较小的肾透明细胞癌 (长径<4.0 cm) 因肿瘤组织无明显出血、坏死、囊性变, 且其T1与肾脏髓质T1时间相似, 在T1WI为均匀等信号, 肿瘤T2时间略长于肾髓质T2时间, 在T2WI为均匀略高信号。肿瘤生长缓慢, 对周围肾组织压迫及纤维组织环绕, 形成假包膜, MRI上表现为T1WI、 T2WI环绕肿块低信号, 尤以T2WI显示明显。假包膜为诊断低度恶性肾癌可靠的征象。有资料显示, 长径<4.0 cm 的肾癌假包膜发生率远高于>4.0 cm者, 且病灶越小发生假包膜的概率越高 。本组16例假包膜中9例均见于长径<4.0 cm的病灶中, 病灶均为圆形或类圆形, 病理报告肿瘤均为低度恶性。由于较大肿瘤 (长径>4.0 cm) 的恶性程度相对较高, 生长迅速的肿瘤中心供血不足, 引起肿瘤出血、坏死或囊变, 且肿瘤向周围肾实质内浸润生长, MRI上信号不均匀, T1WI为混杂信号 (如有出血, 细胞外高铁血红蛋白缩短T1, 可见有小片状高信号) , T2WI为混杂高信号 (囊变区信号更高) 。本组有2例病灶T1WI为均匀低信号, T2WI为均匀高信号, 增强后不规则环状强化, 为囊性肾癌, 其病理基础是肿瘤坏死、囊性变彻底或同时癌栓引起肾小管或肾小动脉阻塞, 另外, 起源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肾透明细胞癌亦会以囊肿形式生长。
有学者[2,3,4]认为, 肿瘤的强化程度是鉴别RCC亚型最有用的参数。肾脏透明细胞癌为富血供的肿瘤, 注入对比剂后, 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肿瘤实质均能明显强化, 尤以皮髓期强化弱于肾皮质, 高于肾髓质, 信号对比最强烈, 显示小肾癌最分明。随增强时间延长, 肿瘤信号逐步升高, 约1 min后达到峰值。Gd-DTPA为肿瘤细胞外间隙分布的造影剂, 廓清较慢, 延迟后病灶仍保持长时间增强效果, 不同于CT延迟增强表现。Fujimoto等[5]分析了直径≤5 cm肾癌的CT增强结果, 认为皮髓期显示明显强化只出现在透明细胞癌 (75%) 而不出现在其他类型的细胞癌。Wildberger等[6]根据肿瘤大小、边缘、形态及强化情况来区别肾癌亚型, 认为区别透明细胞癌和其他亚型敏感性约为72%。Sheir等[7]认为在皮髓期及排泄期, 透明细胞癌比其他亚型强化明显。Kim等[4]用定量的CT值区分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 认为透明细胞癌的明显强化是因为病理上有富血管及小泡状的结构。
彭令荣等[8]研究发现, CT值是诊断肾癌亚型的非常有价值的参数, 特别是对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 其准确性在皮髓期高达97.3%, 实质期达90.4%, 排泄期达88.5%。在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 透明细胞癌比其他两种类型的癌肿强化明显。肿瘤的强化形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即97.3%透明细胞癌显示不均匀强化或主要周边强化。本组病例时间信号曲线显示:病灶皮髓期有较明显强化, 实质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排泄期病灶较正常肾实质信号低。这一结果与彭令荣等[8]研究结论相符。
肾窦内脂肪在T1WI为高信号, 肾窦有无侵犯于T1WI显示最分明。MRI特有血管流空效应, 肾静脉流空效应消失, 代之以软组织块影, 则为肾静脉癌栓。
T1WI腹腔及腹膜后脂肪为高信号, 而转移淋巴结为低信号, T2WI的脂肪抑脂相 (T2WI/TSE/FS) 转移淋巴结为高信号。T1WI及T2WI/TSE/FS均是观察淋巴结是否转移的很好的检查序列。笔者认为, T2WI/TSE/FS不易漏诊肿大淋巴结, 腹腔及腹膜后脂肪信号均抑制为黑色, 肿大的淋巴结显示为较高信号, 异常分明。
MRI有多种成像参数, 且软组织分辨率高, 能明确显示假包膜, 可多方位成像 (准确显示邻近结构有无侵犯及肿瘤起源等) 。较大的肾癌不需增强扫描就能明确诊断, 即使作增强, 因造影剂Gd-DTPA在细胞外间隙分布, 几乎无肾毒性, 尤其适合于对碘过敏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检查, 亦无电离辐射损伤。其不足之处是:对钙化显示不如CT明显, 检查时间较长 (新开发的MRI机检查时间已很短) ;另外, 部分患者有MRI检查禁忌证。
RCC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与组织类型密切相关, 透明细胞癌的预后较差, 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5%~76%和70%[2,3,4]。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 无症状的RCC及小RCC的检出比例在不断提高。对部分体积较小、预后较好的RCC亚型可以选用保留肾单位的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肿瘤剜除术或冷冻、射频消融术等非外科手术方法治疗[9]。治疗前如能明确RCC的亚型, 将有助于预后的判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参考文献
[1]Eble J N, Sauter G, Espstein J I, et a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pathology&genetics, tumours ofthe urinary system and male genital organs[S].Lyon:IARCPress, 2004:9-43.
[2]Amin MB, Amin MB, Javidan J, et al.Prognotic impact of his-tologic subtying of adult renal epithelial neopalsms:an experi-ence of 405 cases[J].Am J Surg Pathol, 2002, 26:281-291.
[3]韩希年, 刘光华, 王俭.肾细胞癌的不典型CT、MRI表现[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5, 26:38-41.
[4]Kim J K, Kim TK, Ahn HJ, et al.Differentiation of subtypes ofrenal cell carcinoma on helical CT scans[J].AJR, 2002, 178:1499-1506.
[5]Fujimoto H, Wakao F, Morijama N, Alvelar architecture of clearcell renal carcinoma (<or=5.0cm) showhigh attention on dy-namic CTscaning[J].Jpn J Clin Oncol, 1999, 29:198-211.
[6]Wildberger J E, Adam G, Boeckmann W, et al.Computed tomo-graphy characterization of renal cell tumors in correlation withhistopathology[J].Invest Radiol, 1997, 32:596-602.
[7]Sheir K Z, Mohamed E, Mosbah A, et al.Differentiation of renalcell carcinoma subypes by multislic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J].J Urol, 2005, 147:451-458.
[8]彭令荣, 韩希年, 单鸿, 等.16层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对肾癌亚型的诊断价值初探[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7, 26, 476-480.
肾脏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该病理科进行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16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05例, 女58例;年龄36~83岁, 平均年龄 (57.5±2.4) 岁, 所有患者均匀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血尿、肾区痛和肿块等症状, 均符合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标准[4]。
1.2 方法
按照病理科标本取材[5], 标本全经过福尔马林浸泡固定, 石蜡包埋制成切片, 然后经不同的方法染色显微镜下观察。
2 结果
163例患者中, 肾透明细胞癌Ⅰ级56例, 占34.4%, 肾透明细胞癌Ⅱ级43例, 占26.4%, 肾透明细胞Ⅲ级35例, 占21.5%, 肾透明细胞癌Ⅳ级29例, 占17.7%。见图1。
图1肾透明细胞癌镜下见肿瘤细胞体积较大, 圆形或多边形, 胞质丰富, 间质富有毛细血管和血窦
3 讨论
肾透明细胞癌是一种恶性程度相对较低, 发展程度相对较慢的肿瘤, 早期一般无临床症状, 在肿瘤体积增大时才被发现。肾透明细胞癌多发生于男性, 特别是男性激素衰落的高龄男性易患此病, 有资料表明性激素与肾癌的发生有关[6]。有研究表明[7], 吸烟者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1.7倍, 吸烟量和危险性之间有直接和显著的关系。吸烟的程度, 烟龄的长短都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率呈正相关。肾透明细胞癌从癌细胞核的形态分级标准可分为4级, 其中Ⅰ级细胞核直径小于10 um, , 核仁形态不明显;Ⅱ级细胞核直径大于15 um, 核形不规则, 可以看到核仁;Ⅲ级细胞核直径大于20 um, 核形不规则, 核仁明显;Ⅳ级细胞核的直径与形态基本同Ⅲ级, 细胞核异型性明显, 见核分裂像。
肾脏透明细胞癌常表现为实质性圆形肿物, 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脂质, 切面淡黄色或灰白色, 常见灶状坏死、出血或软化等改变, 切面可呈现多彩状。肿瘤压迫周围组织, 可见假包膜。镜下可见肿瘤细胞体积较大, 肿瘤细胞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浆, 胞膜清楚, 由薄壁血管构成的网状间隔, 低分化的肾透明细胞癌内的肉瘤样成分, 呈现梭形细胞和瘤巨细胞的组织象;高分化的肾透明细胞癌瘤细胞呈实体巢状排列, 部分呈管状, 腺泡状或乳头状排列, 细胞体积大, 呈立方形, 圆形或柱形, 胞浆内含大量脂质, 呈透明状, 间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并伴有出血。在病理上需与如下疾病相鉴别: (1) 肾母细胞瘤, 镜下可见瘤细胞呈巢状, 条索状弥漫侵润性生长, 瘤细胞为小圆形或卵圆形原始细胞, 胞浆稀少, 核大深染, 形状不规则, 异性明显, 核分裂像多见, 部分瘤细胞形成原始肾小管, 肾小球样结构, 瘤细胞团可见梭形成纤维细胞呈束状弥漫生长。 (2) 多囊肾, 囊肿呈球形, 大小不一, 重量明显增大, 外形光滑, 切面可见梭状或柱状囊肿, 呈放射状分布, 肾盂和肾盏因压迫而变窄、变小, 具有家族聚集性, 男女均可发病, 与有关报道相似[8]。
从该科的研究中发现, 163例患者中, 肾透明细胞癌Ⅰ级56例, 占34.4%, 肾透明细胞癌Ⅱ级43例, 占26.4%, 肾透明细胞Ⅲ级35例, 占21.5%, 肾透明细胞癌Ⅳ级29例, 占17.7%。笔者认为, 对肾脏透明细胞癌及早进行病理诊断分析, 预后较好, 可以大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Sejima T, Iwamoto H, Masago T.Oncolog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after radical nephrectomy for renal cell carcinoma: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prognostic fact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ology, 2013, 21 (1) :382-389.
[2]刘学玲, 周建军, 张利军.双能CT单期扫描碘值测量对直径≤3 cm的肾脏透明细胞癌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2, 31 (10) :164-165.
[3]Sun Jun, Xing Wei, Chen Jie.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of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for Evaluating Intratumoral Hemorrhage Compared with Pathology:A Preliminary Study[J].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2014, 33 (2) :2-9.
[4]吴翔, 李涛, 高祥勋, 等.肾脏肿瘤穿刺活检病理分型与组织学分级诊断准确性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 (15) :4185-4189.
[5]刘强, 张琼.趋化因子受体4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32-33.
[6]赵伟平, 张志根, 汪强, 等.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分析及其与VHL基因突变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附17例报告) [C]//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华东六省一市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2011年浙江省泌尿外科、男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杭州: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2011:21-22.
[7]兰晓鹏, 蒋伟, 孙桢, 等.各年龄段 (青年、中年、老年) 肾癌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J].泌尿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3, 33 (4) :135-136.
阴道腺病恶变透明细胞癌1例 篇4
患者,59岁,因绝经后阴道流血6月于2012年9月16日入院,患者2003年绝经,6月前患者出现阴道点滴流血,色鲜红,外院就诊诊断为“宫颈糜烂”,予宫颈激光治疗后阴道流血未好转,遂行阴道镜检查,取组织活检提示阴道癌,我院病理会诊:阴道壁透明细胞腺癌,伴灶性出血、坏死,遂转入我院。3年前因外阴出血于当地某三甲医院行外阴活检,诊断外阴“良性病变”(具体不详),未予处理。1+月前外院诊断高血压,尼群地平、卡托普利口服治疗,血压控制可。G3P3。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血压147/89 mmH g,神清合作,右腹股沟扪及大小约2 cm×2 cm质硬淋巴结,活动。专科查体:外阴发育正常,毛发分布正常,外阴皮肤未见新生物或溃疡,已婚已产式,阴道右侧壁距处女膜缘约1 cm处有一大小约2 cm×2 cm×1.5 cm新生物质脆,触血;宫颈萎缩,光滑,无触血,宫体萎缩,质软,表面光滑,双附件未扪及异常。白带检查正常。入院诊断:(1)阴道透明细胞癌;(2)高血压。2012年9月21日全身麻醉下行经腹广泛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全阴道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术中见:阴道右侧壁距处女膜缘约1 cm处有一大小约2 cm×2 cm×1 cm赘生物,质脆,表面溃疡,因术前右腹股沟淋巴结增大,遂同时行右腹股沟淋巴结取样术,取出淋巴结3枚,均为反应性增生。术后诊断:(1)阴道腺癌Ⅰ期;(2)高血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1)阴道壁:阴道腺病恶变透明细胞腺癌形成,侵及阴道壁<1/2;未转移至所送各组淋巴结;(2)外阴轻度慢性炎;(3)慢性宫颈炎及宫颈内膜炎伴糜烂、鳞化及腺体扩张;(4)子宫内膜生理性萎缩;(5)左右卵巢白体,左右输卵管生理性萎缩。术后1月,于我院选择TP方案化疗[紫杉醇210 mg静脉滴注d1+顺铂(DDP)70 mg静脉滴注d2],至2013年2月共行化疗4次。患者术后定期随访至今预后良好,无复发。
2 讨论
阴道腺病(vaginal adenosis)是指阴道发育完全后阴道壁、阴道浅表基质层等出现残余苗勒管腺体。阴道腺病是一种罕见疾病,该病的发生与患者母亲孕早期服用已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密切相关。有相关报道称[1]阴道腺病可发展为不典型阴道腺病,不典型阴道腺病是一种癌前病变,可发展为阴道腺癌。孕期摄入己烯雌酚的产妇女性后代阴道和宫颈腺癌的发生率为1/1000。阴道腺病和阴道透明细胞癌被认为是苗勒氏起源的疾病,且常常发生在宫腔暴露于已烯雌酚数年后[2]。截止2002年5月,文献报道的阴道腺癌约有750例,60%的患者有DES用药史,但30%患者明确无服药史,10%患者服药史不详。
本例患者无DES用药史,阴道腺病恶变透明细胞癌具体病因不清,高龄、多次妊娠、生活经济水平低可能是发病的高危因素。
2.1 临床特点
阴道腺病一般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多为白带性状和量的改变,如白带增多,血性白带等。症状上也可表现为性交后出血、阴道不适感等。阴道检查可见病灶多位于阴道上1/3前后壁或弯窿部,且多表现为红色结节,结节形状可为草莓状或砂粒状。阴道腺病从病理学上可分为隐匿型、囊肿型、斑点型和腺瘤型[3]。
本例主要表现为绝经后反复阴道流血,但患者既往外院诊断为宫颈糜烂,并行激光治疗,延误了相关治疗。因此,应提高医务工作者对阴道腺病的认识,提高阴道腺病的检查率,并对相关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定期复查,必要时阴道镜检和活检等,提高阴道腺病恶变的早期诊治率。
2.2 诊断
阴道腺病的诊断要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及活检病理检查等,确诊依赖组织活检。对于母亲有DES使用史者,有相关临床表现如白带形状及量的改变,性交出血等,应考虑阴道腺病的可能性,查体时重点检查阴道,必要时阴道镜检查和组织活检等。
2.3 治疗及预后
阴道腺病如无临床症状,可不进行治疗,但应进行定期复查,复查时应进行阴道检查和脱落细胞学检查,必要时阴道镜检查。对于有症状患者,其治疗方法多为改变阴道酸碱度,使阴道呈酸性反应,以此促进阴道腺上皮磷化,具体方法可有己酸孕酮局部注射,10%~20%硝酸银溶液或0.5%醋酸冲洗阴道等。对于病灶位于浅表范围较广或散在患者,在排除恶变后可行激光、冷冻、透热、烧灼或电凝等物理治疗。
阴道腺病恶变临床上极为罕见,对其治疗的研究多为回顾性个案报道,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对于恶变或重度不典型增生阴道腺病患者,应按阴道癌原则处理,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一般情况,肿瘤部位、大小和临床期别等综合考虑选择相关治疗方案。早期患者(I期)多选择手术治疗并辅助放疗、化疗,其中手术治疗根据病变部位主要有广泛全子宫切除、部分阴道或大部阴道切除术及双侧淋巴结清扫术[4]。少数ⅣA期患者或放疗后中心性复发的患者可行盆腔器官廓清术。化疗在阴道癌治疗中处于辅助地位,目前对于阴道癌的化疗方案的研究以同步放化疗及新辅助化疗为主,且研究发现这两种治疗方案对于提高疗效和延长生存期意义重大[5]。阴道癌的放疗手段包括体外照射和近距离放疗,应根据不同期别和相关病情来进行选择,但放疗的并发症较多,有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关于阴道腺病相关预后,相关报道称[6]部分阴道腺病患者在长期随访中,阴道腺体组织可转变为正常鳞状上皮或病变范围缩小,亦有部分患者病灶持续存在。阴道癌5年总生存率仅约52%,但阴道DES相关透明细胞癌通常预后良好,总生存率为78%。本例患者临床分期为I期,予广泛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全阴道切除术。患者术后予TP化疗,随访至今未复发。
参考文献
[1]Robboy SJ,Young RH,Welch WR,et al.Atypical vaginal adenosis and cervical ectropion-association with 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 in diethylstilbestrol-exposed offspring[J].Cancer,1984,54(5):869.
[2]Yon JL Jr,Lutz MH,Girtanner RE,et al.Adenosis andadenocarcinoma of the vagina in young women:a review[J].Gynecol Oncol,1974,2(4):508-517.
[3]陈忠年,杜心谷.妇产科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47.
[4]刘霞,陈妍,沈扬眉,等.阴道腺病恶变为腺鳞癌1例并文献复习[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8):612-613.
[5]沈铿,崔恒,丰有吉.常见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5-26.
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的MRI诊断 篇5
关键词:肝癌,透明细胞,反相位,磁共振成像
肝透明细胞癌是肝细胞癌的一种特殊细胞类型,据统计约占肝细胞癌的10%,其病理与肝细胞癌明显不同,癌细胞呈透明及空泡状,细胞内含大量中性脂肪或糖原,早期小肝癌常合并脂肪变性或透明细胞变性,故透明细胞癌多数组织分化程度高,预后较好,早期诊断至关重要[1]。相关的影像学诊断研究较少,目前普遍认为B超及CT检查对病变的定性诊断困难[2],MRI检查对病变定性有所帮助。笔者报道1例经病理证实的肝透明细胞癌的MRI检查所见,并作文献复习以期提高临床工作中对本病的认识。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69岁。1年前体检B超发现肝右叶结节灶,复查B超发现病灶范围较前明显增大,建议行MRI肝脏检查。患者既往体健,无明显不适主诉,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阴性,甲胎蛋白(AFP)阴性。B超检查:肝右叶类圆形4.0 cm×4.0 cm略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其内可见血流信号,肝血管瘤可能。
MRI检查:采用GE SIGNA HD超导型1.5T磁共振仪,八通道相控阵体线圈,呼吸门控,检查前对患者行呼吸培训,扫描序列:AX T2WI压脂及非压脂序列、AX T1WI双回波序列、COR FIESTA、肝脏动态双期增强扫描、COR T1WI延迟扫描序列,造影剂采用钆喷酸葡胺,剂量0.2 m L/kg,行肝脏动态增强双期扫描。检查所见:肝右叶前上段类圆形略长T2(见封三图1~4)、等/略短T1(见封三图5、图6)信号团块影,大小约4.2 cm×4.0 cm,边界清晰锐利,病灶内信号欠均匀,中央可见小片状不规则短T1长T2信号区(见封三图1~6),T1WI双回波扫描反相位(见封三图7、图8)病灶主体信号明显减低;动态增强双期扫描动脉早期(见封三图9~12)病灶轻度强化、动脉晚期(见封三图13、图14)明显强化,较邻近正常肝实质呈明显高信号,静脉早期(见封三图15、图16)病灶信号明显减低,静脉晚期(见封三图17、图18)病灶较邻近正常肝实质呈相对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见封三图19a、19b)呈明显流出型曲线。
2 讨论
与国内大多数原发性肝细胞癌有肝硬化背景有所不同,肝透明细胞癌多发生于非硬化的肝脏,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及组织化学诊断,术前明确诊断困难[3]。病理诊断宜靠细胞索间存在毛细血管,胆汁淤积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苏丹Ⅲ染色来确诊[4],癌细胞富含糖原,呈透明状,癌组织在1/2以上区域由该细胞组成方能诊断[5],早期小肝癌常伴有脂肪变性或透明细胞变性。组织学研究认为透明细胞是肝癌糖和(或)脂代谢障碍在形态上的表现,这一变性能阻碍AFP的形成[6],故临床AFP检查多为阴性或低值。既往普遍认为B超及CT检查对本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有限。
通过本例肝透明细胞癌的MRI检查我们发现有以下特点:(1)T1WI病灶主体较正常肝实质呈等/略低信号,周边可见宽窄不一的低信号环,T2WI病灶主体信号明显增高。(2)T1WI双回波扫描反相位病灶主体信号明显减低,表明病灶内含有较多水脂混合成分,符合肝透明细胞癌癌细胞内含有较多糖、脂成分的组织学特点。(3)动态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晚期病灶明显强化,较邻近肝实质呈明显高信号,静脉早期信号明显减低,延迟期较邻近正常肝实质呈明显低信号,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明显流出型曲线,符合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的组织学特点。(4)实验室AFP检查阴性,符合大多数肝透明细胞癌AFP阴性或低值表现。(5)有文献指出早期小肝癌部分常合并脂肪变性,本例病例内部我们未检出明确脂肪信号,可能与病灶较大,脂肪变性几率下降有关。MRI影像学检查依据病灶呈明显肝动脉供血特点及病灶与肝实质间假包膜形成诊断为:肝右叶前上段占位,肝癌可能性大。
有研究表明肝透明细胞癌T1WI病灶主体与肝实质几乎呈等信号,周围有宽窄不一的低信号环,T2WI信号明显增高[7],我们的观察与此发现相符。同时我们认为,肝透明细胞癌的组织学特点决定了其影像学特点:癌细胞富含糖脂决定了其在T1WI双回波扫描反相位图像病灶信号明显减低的特点;癌细胞糖脂代谢障碍导致的脂肪变性或透明细胞变性阻碍AFP的生成从而造成实验室检查AFP多为阴性或低值;病变与周围正常肝实质间假包膜的形成,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呈肝动脉供血的特点则有利于肝细胞癌的诊断。本病例明显肝动脉供血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与邱乾德等肝透明细胞癌慢进慢出[8]的血流动力学观察结果不符;病灶因邻近肝门,无明显周围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化疗后复查病灶明显缩小,至今患者生存状态良好,与唐瑞峰等肝透明细胞癌较一般肝细胞癌分化好、预后佳[9]的观察结果相符;有关小的肝透明细胞癌常合并脂肪变性,尚有待于进一步发现。
鉴于病例数量有限,我们的发现尚有待于大样本病例的进一步证实,肝透明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尚需进一步总结。但我们认为,肝脏MRI检查对肝透明细胞癌的检出与定性较CT及B超检查有明显优势,应作为肝透明细胞癌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范智慧,陈敏华,戴莹,等.超声造影对透明细胞型肝癌诊断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7,16(1):55-58.
[2]彭承宏,唐喆,吴育连,等.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五例诊治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18(10):634-635.
[3]李志杰,李结媛.肝透明细胞癌1例影像学分析[J].现代医学,2008,8(12):54.
[4]王学春.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6例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1992,13(1):102-103.
[5]丛文铭,张树辉.肝细胞癌少见类型介绍[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5):457-460.
[6]吴绮明,胡明华,谭云山.血清甲胎蛋白阴性或低值大肝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观察[J].江西医学院学报,1996,36(2):7-9.
[7]戴平峰,孟延峰,金梅,等.肝脏透明细胞癌一例[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5):558-559.
[8]邱乾德,郑祥武,孙龙伟,等.透明细胞型原发性肝癌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8):890-891.
肾透明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患者中男14例, 女6例, 年龄33~70岁, 平均51岁;1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 8例因腰痛、血尿或腹部肿块就诊。20例均为单侧发病。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采用GE公司8排螺旋CT机扫描。患者常规禁食8h, 检查前30min内口服温开水600~800mL, 应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射造影剂碘海醇80mL (300mg/mL) , 注射速度2.5mL/s。扫描范围为横隔至髂前上棘, 层厚10mm, 间隔10mm, 螺距为0.75。扫描过程中嘱患者屏气。CT平扫完成后注射对比剂, 分别进行皮质期 (扫描延迟时间为20~30s) 和实质期 (扫描延迟时间为80~90s) 增强扫描。
MRI检查采用GE公司1.5T MRI扫描机, 腹部体线圈。患者取仰卧位, 平扫包括FSPGR T1WI脂肪抑制序列横轴位、冠状位及同反相位、FRFSE T2WI脂肪抑制序列横轴位和FIESTA脂肪抑制序列冠状位。动态增强采用对比剂Gd-DTPA, 10~20mL经肘静脉团注 (2mL/s) , 采用3D/LAVA原始+重建横轴位及FSPGR T1WI脂肪抑制序列冠状位, 扫描时间分别为注射对比剂开始后20~30S、40~50S、100~120S, 扫描层厚为5mm, 间隔1.5 mm。
2 结果
2.1 CT扫描
平扫见肾脏形态改变14例, 8例肿瘤边界不清, 呈浸润性生长, 肾盂、肾盏受压变形, 其中2例肾盂及输尿管上段受侵。6例因肿瘤直径较小 (均<3cm) , 肾脏形态正常, 未见明显改变。肾癌在CT平扫中密度不一, 病变呈低密度14例, 混杂密度4例, 等密度2例;2例肿瘤内见钙化斑, 伴有肾盂积水6例。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呈中等度至明显强化, 其中17例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伴有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瘤栓者3例, 1例胰腺尾部转移, 2例肝脏多发转移,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者4例。
2.2 MRI扫描
MRI检查平扫显示肿瘤信号变化较大, T1WI呈等或等低信号、混杂或略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稍高或稍低信号。7例可见假包膜征, 1例见不完整包膜。增强扫描13例呈不均匀强化 (经病理证实瘤体内部有出血、液化、坏死) , 5例呈均匀强化, 3例呈轻度强化。MRI显示患肾形态、轮廓及肿瘤大小与CT所见相符, 同样能清晰显示腹膜后淋巴结。
3 讨论
肾细胞癌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 以透明细胞癌最常见, 大多单发, 多发者不足5%。男性患者多见, 可发生于肾实质的任何部位, 但以上、下极多见, 少数侵及全肾, 两侧发病的概率均等, 两侧同时发病的概率为1%~2%, 本组病例全部为单侧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尿、腰痛及肿块三联征。
多层螺旋CT平扫可见肿瘤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 大小不一, 肿瘤>3cm者多引起肾轮廓改变。密度接近或低于正常肾实质密度, 密度不均, 其内常伴有坏死、出血、囊变或钙化, CT对钙化非常敏感, 肿瘤内见到钙化对肾癌的诊断有提示作用。大部分边缘欠光滑, 并向肾实质外突出, 较大肿瘤可使肾盂及肾盏受压、变形。肾透明细胞癌血供丰富, 血流量大, 血流速度快, 增强扫描后, 肿瘤内对比剂短时间内达到高浓度, 皮质期表现明显强化, 与邻近的肾皮质相似或更强, 呈现不均匀强化 (病理证实为出血、坏死、囊变等) 。实质期肿瘤强化开始迅速下降, 与正常肾实质对比表现为相对低密度, 与皮质期显著强化形成鲜明对比, 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模式, 这种“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与肾癌的多血供有关。是肾癌的一大特征。CT除了能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及浸润程度, 还能显示肿瘤和周围器官的关系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情况。
肾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大致与CT相符, 表现为信号不均匀, T1WI呈等或等低信号、混杂或略高信号, 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稍高或稍低信号。如肿瘤伴有囊变, 则表现为T1明显更低、T2明显更高信号;瘤内出血在T1WI及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MRI能明确显示假包膜, 表现为T1WI、T2WI环绕肿块低信号, 尤以T2WI显示明显, 假包膜为诊断低度恶性肾癌可靠的征象[5]。增强扫描表现为肿瘤的不均匀强化, 主要为瘤内出血、钙化、囊变等所致。
CT被认为是目前肾癌的最佳检查方法, 其无创、分辨率高, 且可以发现无症状的和未侵犯肾盂肾盏的肾癌, 对于钙化的显示有明显优势, 为肾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更大的可能。而MRI有多种成像参数, 且软组织分辨率高, 能更好显示肿瘤内出血、囊变、假包膜, 可多方位成像 (准确显示邻近结构有无侵犯及肿瘤起源等) 。综上所述, 肾癌的CT及MRI表现各具有特征性和优点, 两者结合能更有助于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 为临床治疗提供更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肾透明细胞癌的螺旋CT和MRI表现, 以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螺旋CT和MRI表现, 20例均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肾透明细胞癌20例, 6例病灶直径<3cm, 14例病灶直径≥3cm。7例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 8例病灶表现为边界不清。CT平扫病灶呈等或低密度, 增强扫描均可见不同程度强化。20例病灶MRI检查均有异常表现, 与CT表现大致相符, 能更加清晰显示出血、囊变及假包膜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 CT对于肾透明癌的发现率较高, MRI则能更好显示肿瘤内出血、囊变、假包膜, 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均有一定特征, 两者结合有助于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 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参考文献
[1]赵增喜, 陈宝霞, 张瑞, 等.肾透明细胞癌CT与病理的对照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11, 27 (3) :76~81.
[2]王国庆.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 :108~109.
[3]刘振翠, 陈宏伟, 龚彦东, 等.16层螺旋CT与B超对肾癌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6, 9 (3) :233~234.
[4]季景田.螺旋CT对早期肾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17) :61~62.
卵巢透明细胞癌 篇7
在不同的MMPs中,MMP-2和MMP-9是最多被研究和最重要的因子,它们影响不同癌的恶性程度和生存率[4]。在RCC,有研究者发现MMP-2和MMP-9的过度表达与高侵袭性和预后不良有关[5,6]。除了这两种,MMP-1、-3、-7、-11、-12和-14也在RCC中过度表达[7,8]。MMP-10也称作基质降解酶-2,降解ECM的多种成分或间质结缔组织和胶原Ⅲ和Ⅳ[9]。有研究者报道在不同的癌MMP-10的过度表达并影响它们的恶性侵袭性[10,11]。然而,目前还没有人RCC组织MMP-10表达的报道。肾透明细胞癌(CCRCC)是肾细胞癌的主要类型(60%~85%),因此,我们将对CCRCC患者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来阐明MMP-10表达的临床病理的意义和它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5年1月~2010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112例CCR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排除手术前已经进行治疗的患者。pT分期和分级通过组织病理学验证。分期和分级基于2002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级,核分级基于Fuhrman等[12]标准。统计分析中,肿瘤基于T期分为2组:低期(T1和T2)和高期(T3和T4),此外,核分级分为2组1~2级为低级,3~4级为高级。复发或远处转移通过临床和X射线照相来评定。单独一个病理学医生完成所有病理组织学检查。
1.2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标本石蜡包埋,5μm切片,脱蜡入水,抗原热修复,采用SABC法染色。一抗:MMP-10(兔多克隆抗体1∶500;RnD),4℃孵育过夜,依次用生物素化二抗,辣根过氧化物-卵白素-生物素复合物孵育,DAB显色,用磷酸盐缓冲液替代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判断标准:所有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基于肿瘤区域光镜结果,半定量MMP-10免疫染色评定,染色强度分为(-、+、++、+++、++++),癌细胞免疫染色(+++)、(++++)为阳性染色细胞,癌细胞超过50%为阳性,则认为MMP-10表达阳性。每张切片取血管密度最高的5个视野进行测定,所有半定量分析由2位不知临床特点和生存率数据的研究者在不同时间评估2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χ2检验用于评价MMP-10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单变量分析用KaplanMeier方法,统计学显著性用log-rank检验。多变量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MP-10主要表达在细胞浆(图1、2),在分析112例免疫染色的CCRCC标本后发现:53例(47.3%)阳性,59例(52.7%)阴性,统计学分析显示,MMP-10表达与pT分期(P=0.004 1)和核分级(P<0.001)相关,笔者未发现MMP-10的表达与转移(P=0.215 9)有关(表1)。多变量分析显示MMP-10表达在高pT分期是一个重要和独立的因素。多变量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包括分期、核分级、年龄和MMP-10表达)显示MMP-10表达在CCRCC患者高pT期是一个重要和独立的因素(表2)。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笔者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MMP-1 0 在CCRCC中的表达,发现MMP-1 0阳性与pT分期、核分级相关,与转移无关。许多有关MMP-10表达在不同的恶性肿瘤如食管癌[10]、肺癌[13]和前列腺癌[11]的研究显示与恶性程度和肿瘤的进展有关。虽然表达在人肺癌细胞MMP-10蛋白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但其与肿瘤的进展包括肿瘤分期和转移无关[14]。此外,Kerkela等[15]报道在皮肤癌MMP-10表达与恶性侵占性包括侵袭和转移无关。因此,在实验中,笔者采用多变量分析研究了MMP-10在RCC高pT期的独立的作用。分析显示MMP-10表达在肿瘤侵袭中,是一个重要和独立的因素。另外,我们也推测MMP-10在人CCRCC细胞侵袭中起重要作用。
本研究显示MMP-10的表达与转移无关,在多变量分析中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转移的过程非常复杂,除了与癌细胞侵袭性有关外,多种因素参与其中[16]。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少,其确切机制需进一步探究。以MMPs为靶点的抗癌药物的研制已经开始,也得到了一些临床实验数据。然而,关于它们抗癌作用的结果、生存率的延长、副作用等还不尽如人意[17]。这种结果令人失望的一个原因是药物对分期和/或癌症类型的广谱性。近年来,在恶性肿瘤的防治上,许多研究者把焦点投向副作用少的特异性的MMP抑制剂[18,19]。基于本研究结果,笔者认为MMP-10抑制剂可能会在CCRCC方面有潜在的作用。
总之,笔者研究了CCRCC的MMP-10的表达,通过单变量和多量的分析,发现MMP-10表达与pT分期和核分级密切相关。尽管MMP-10在CCRCC中的生物学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揭示,笔者的结果提供了有关MMP-10在CCRCC中的新的资料。
摘要:目的:探讨MMP-10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112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MMP-10的表达,通过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MMP-10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不同的参数之间的关系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结果:MMP-10主要在癌细胞胞浆内表达,53例(47.3%)CCRCCs MMP-10阳性。MMP-10表达与pT分期(P=0.004 1)和核分级(P<0.001)相关,多变量分析显示MMP-10表达在高pT分期是一个重要和独立的因素。结论:MMP-10表达与pT分期和核分级有关,表明其在肿瘤侵袭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