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透明度论文

2024-05-11

盈余透明度论文(精选3篇)

盈余透明度论文 篇1

自从安然和世通公司事件以后, 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透明度, 保护社会公众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公司治理革新的热门问题。作为公司治理改善中的重要方面, 信息披露透明度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开始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行为间的关系, 并提供新的思路。

一、文献回顾

从国外文献来看, 针对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信息不对称为媒介分析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按照信息披露-信息不对称-盈余管理的逻辑思路进行分析, 分别研究信息披露与信息不对称之间的关系。Glosten和Milgrom (1985) 分析了公司信息披露与信息不对称间的关系, 他们的模型证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随着公司披露水平的提高而降低。Welker (1995) 用实证方法验证了这个结论, 他发现以买卖价差计量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随着披露水平的上升而减少, 市场流动性随着披露水平的上升而上升。Lang和Lundholm (1993) 发现规模大的公司, 业绩好的公司以及盈余-收益率关系较弱的公司具有更高信息披露水平。他们使用盈余与报酬率之间的关系作为计量信息不对称的指标, 二者相关性越弱表示公司价值的信息中有较少的部分被信息披露所揭示, 剩下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就相对较高。Lang和Lundholm (1993) 认为信息不对称程度很高时, 公司有更强的动机去披露更多的信息以减轻逆向选择。他们的结果与Glosten和Milgrom (1985) 提出的信息披露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Lang和Lundholm (1996) 还发现了更透明度的信息披露政策可以带来更多的分析师跟随, 更准确的盈余预测、分析师之间预测偏离程度的降低, 以及更低的预测修正波动性。

2、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

Gerald J.Lobo和Jian Zhou (2001) 利用联立方程的方法检验了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负向关系, 结果显示:披露程度的提高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抑制作用。Hirst和Hopkins (1998) 认为更透明的信息披露会导致更容易分辨出盈余管理行为。Lee等 (2005) 发现那些通过证券销售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会选择更不透明的信息披露方式。Hunton (2006) 采用实验方法, 综合收益报告的更高的透明度将减少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对62名财务经理和CEO设置不同的条件, 通过决定销售何种可售证券, 当预期利润低于一致预测时, 参与者将销售能够增加利润的证券, 然而, 对综合收益报告格式更加透明会显著降低盈余增加和盈余减少的盈余管理。在更加透明的条件下, 参与者认为盈余管理会被报告使用者识别, 不利于股票价格, 损害报告声誉。而在透明度较低的条件下, 参与者认为盈余管理不会被识别, 并有利于股票价格, 对管理者的声誉也没有影响。Hoje Jo和Yongtae Kim (2006) 通过分析SEO公司发行前的信息披露频率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 发现披露信息越频繁的公司, 其透明度越高, 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 并且股票发行后的业绩越好。

从国内文献来看, 对于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实证文献还较为缺乏, 信息披露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方面, 如汪炜、蒋高峰 (2004) 首次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数量作为信息披露透明度的粗略替代研究了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的关系, 结果发现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能够显著地降低融资的资本成本。方军雄、洪剑峭 (2006) 在《信息披露透明度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一文中, 以深交所2001~2003年期间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结果, 初步探讨了信息披露透明度对会计盈余相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能够显著地改善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这反映出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能显著地改善盈余报告的质量, 从而使得报告盈余更加接近经济利润。

二、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理论分析

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可以降低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影响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主要分析信息披露透明度对线下项目利润操纵、应计利润操纵和实际业务利润操纵三种盈余管理方法的影响。

从实施成本和隐蔽程度上来看, 线下项目利润操纵、应计利润操纵、实际业务利润操纵, 其隐蔽程度逐渐增加, 可识别的风险逐渐降低。对于非经常发生的线下项目, 如投资损益、营业外收支项目, 由于其在利润表中单独披露, 报表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分析当期利润的构成来进行识别。因此, 这种盈余管理行为被投资者识别出来的风险最高。对应计项目的操纵, 如虚增收入, 操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调整预提待摊项目等方式操纵利润, 这种盈余管理方式并不在报表中单独列示, 报表使用者很难识别出这种行为, 但是这种方式往往是审计机构审计的重点。企业需要经过大量的准备工作, 如制作虚假证明材料等以证明给审计机构, 所编制的财务报告是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因此, 应计项目的操纵是一种实施成本较高同时隐蔽性也较强的一种盈余管理方式。当前关于盈余管理方法的研究主要关注应计项目利润操纵。实际业务利润操纵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误导某些利益相关者使其相信财务报告目标通过正常业务活动已经达到, 而做出的偏离正常业务活动的行为。这种偏离并不能提高企业的价值, 而只能使管理者达成财务目标。如果企业的某项经济活动仅是为了实现粉饰报表, 而并不是企业经营的必要活动, 即并不是为提高企业价值而进行的活动, 那么就可以看作为实际业务盈余管理行为。如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企业的过度生产行为、酌量性费用的操纵、突击降价进行促销等行为。这种盈余管理方式往往可以避开会计准则的约束进行盈余管理, 因此其隐蔽性也更强, 审计机构对这种方式往往也无可奈何, 其中除了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逐渐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投资人的重视, 出台了愈加严格的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要求外, 对其他实际业务操纵由于很难与正常业务活动进行区分, 因此其研究文献和法律规范也比较少。

从各种盈余管理方式来看, 虽然其实施成本与隐蔽程度各有不同, 但是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通过财务报告的操纵以误导外部股东的决策。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 这些盈余管理方式并不会提高企业价值, 而仅是为了满足少数大股东或者管理者利益要求的行为, 不利于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公司透明度的提高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以增强外部投资者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 同时, 作为一种外部制度约束, 可以促使管理者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

从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上来看, 利用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由于实施成本和隐蔽性较低, 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可以增强投资者识别这种盈余管理的能力, 判断它的影响。盈余管理的另一种方式是操纵应计利润, 应计利润是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通过预提、待摊等方式确认的利润, 这种方式往往改变当期利润而不改变当期现金流量, 如坏账损失的确认、摊销期限的延长等。管理者通过改变当期的计提、摊销项目金额来调节当期利润, 通过正向的非正常应计利润调高当期利润, 通过负向的非正常应计利润调低利润。管理者选择向上或向下的盈余管理是根据自身的报酬情况和经营状况决定的, 如果企业的业绩下降到可能威胁自己的职位或影响自己的薪酬时, 管理者就会选择向上管理盈余。相反, 如果业绩已经接近绩效顶部, 管理者进一步提高业绩对自身的薪酬影响很小, 此时管理者就会选择向下的管理盈余, 将当期盈余部分转移到下一期。通常董事会习惯于根据上一期盈余制定下一期的绩效阈值, 当期的高盈余会提高董事会对未来的预期, 造成下一期过高的利润目标, 此时管理者为避免使当期的盈余过高, 也会向下管理盈余。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对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方式也会产生影响。

企业除了可以使用应计利润来操纵利润以外, 还可以使用实际业务操纵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实际业务操纵是指管理者为了误导某些利益相关者使其相信财务报告目标通过正常业务活动已经达到, 而做出的偏离正常业务活动的行为。这种偏离并不能提高企业的价值而只能使管理者达成财务目标。实际业务操控可以增加当期利润但是对未来的现金流量有负向影响, 因此实际业务操纵会降低公司价值。为了检验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这种利用实际业务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我们使用Sugata Roychowdhury (2006) 的方法进行检验。这里, 我们只关注以下三种方法:

1、过度生产。

各国会计准则普遍要求企业采用完全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 因此制造类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生产比预计需求量更多的产品以提高账面利润。由于产量的提高, 固定制造费用可以分摊给更多的产品, 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只要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的减少低于单位产品边际成本的增加, 单位产品的成本就会下降, 从而在销量既定的条件下会引起产品销售成本的下降, 进而提高经营毛利水平。即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产品的产量来控制利润, 这也是完全成本法的不足之处。过度生产会增加企业的非正常生产成本, 因此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过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增量生产成本会引起单位销售额的生产成本增加, 即过度生产会导致相对于销售额的产品生产成本的非正常上升。

2、降低可操纵费用。

可操纵费用包括研发费用、培训费用、广告费用等管理者可以操纵的当期费用, 管理者可以减少这些费用以增加利润, 管理者通过降低可操纵费用来达到目标利润将表现为非正常的可操纵费用水平降低。降低可操纵费用可以减少当期的现金流量, 因此对当期的经营现金流量有正向影响, 但是这种正向影响是以可能降低未来的现金流量为代价的。企业过度压缩研发费用, 对当期利润和现金流量是有利的, 但会牺牲未来的现金流量。降低可操纵费用会导致相对销售额比非正常可操纵费用更低。

3、销售操纵。

这里的销售操纵是指管理者通过提供过度价格折扣或者更宽松的信用条件来临时增加销售额的行为, 例如企业可能通过在年底提供限时的高价格折扣来增加当期销售额;企业也可以通过在年底向经销商提供更长的信用期限来促进当期销售, 利用渠道囤积操纵利润。销售操纵往往会降低单位销售额的现金流量, 或者增加单位销售额的生产成本。

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对于企业利用实际业务进行盈余管理也会具有一定的作用。从理论上, 信息披露透明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取决于管理者对特定信息披露透明度条件下的盈余管理的风险与增加的收益之间的权衡, 信息披露透明度越高, 其社会公众识别盈余管理的风险越大, 如果假定各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收益是相同的, 那么, 管理者将倾向于使用识别风险更低的盈余管理方式。从这个角度讲, 识别风险较低的实际业务盈余管理方式受到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影响应该较其他两种方法更小, 但信息披露透明度仍会降低这种盈余管理方式的程度。

参考文献

[1]董锋, 韩立岩.中国股市透明度提高对市场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 2006.5.

[2]曹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缺陷与对策.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2.

[3]曾颖, 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经济研究, 2006.2.

公司透明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篇2

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对报告盈余在时间分布、金额上的人为调整。一方面, 公司内外存在对盈余管理的需求。Dye (1988) 认为盈余管理的内部需求在于降低代理成本, 使管理者的目标与股东的预期一致;外部需求则是现有股东想通过盈余管理后的会计信息影响潜在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预期。无论是内部需求还是外部需求, 都源于公司管理者无法完全准确地传递私有信息给现有股东和潜在投资者, 存在契约摩擦。Schipper (1989) 则基于信息观认为, 契约摩擦和信息交流受阻是盈余管理的必要条件。无论契约摩擦还是信息交流受阻均是信息不对称的具体体现, 因而也可以认为信息不对称是盈余管理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 管理当局也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或者传递其关于真实盈余或未来盈余的私有信息 (被称为“传递私有信息盈余管理”) , 或者为攫取自身或关联方利益而滥用报告盈余调整权 (被称为“机会主义盈余管理”) 。

然而管理当局出于特定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的能力也会受到外部和内部的约束。外部的约束如会计准则 (Hunton, 2006) 和独立审计机制 (De Fond和Jiambalvo, 1991) ;内部的约束如公司治理层对报告盈余的态度。盈余管理还受管理当局自身的信息披露策略的影响 (Lobo和Zhou, 2001;Kasznik, 1999) 。

二、盈余管理被识别的可能性及其后果

盈余管理能否发挥出管理当局预期的效果, 关键在于盈余管理是否能被外部使用者识别。

1. 盈余管理能否被识别。

盈余管理是否能被外部使用者识别, 并没有获得一致的证据。Hand (1993) 的研究表明投资者能够辨认那些为了税收利益在进价上升期间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公司, 对其报告盈余下降反应比较温和。Sloan (1996) 发现当期盈余包括大量应计项目的公司的未来股票回报是负的, 而当期盈余包括少量应计利润的公司的未来股票回报是正的, 说明投资者似乎能识别应计项目。然而Dechow (1996) 发现, 那些因盈余管理问题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调查的公司被初次宣布有盈余管理行为时股价平均下降9%, 这似乎说明投资者在此之前并没有完全识别出盈余管理。Beneish (1997) 以违背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GAAP) 的公司为样本的研究表明, 在违背GAAP后两年, 公司获得了显著的负的非正常回报, 这说明投资者在当时并没能完全辨别盈余管理, 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识别出来。

2. 公司透明度的提高加大了盈余管理被识别的可能性。

尽管盈余管理不一定能被外部使用者识别, 但公司透明度的提高会加大盈余管理被识别的可能性。最有力的证据之一来自于Hirst和Hopkin (1998) 的实验,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公司透明度越高, 外部使用者能获取的高质量信息越多, 与管理当局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 在判断真实盈余和未来盈余前景时对报告盈余的依赖性就越弱, 因而更容易识别报告盈余对真实盈余的偏离程度。

3. 盈余管理被识别的后果。

一旦盈余管理被外部使用者识别, 其后果包括:

(1) 外部使用者对盈余进行还原, 消除盈余管理的影响。盈余管理发生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外部使用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外部使用者无法有效识别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 不加还原地基于报告盈余进行相关决策。当外部使用者有能力识别盈余管理时, 会过滤掉管理当局对盈余的“管理”, 不再简单依据报告盈余进行相关决策, 因而盈余管理无法发挥出管理当局预期的效果。Shivakumar (2000) 发现理性的投资者能够事前推断IPO (首次公开发行) 公司存在盈余管理并有效消除其影响。

(2) 盈余管理被识别将导致股价下跌。盈余管理被识别后往往会导致股价下跌。这是因为外部使用者并不总是能有效识别盈余管理, 而且即使能识别也无法有效判断盈余管理到底是机会主义行为还是传递私有信息的行为。这需要通过事后效果加以检验, 而且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得验证。因此外部使用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无法有效区分是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还是传递私有信息的盈余管理时, 通常会将盈余管理视为机会主义盈余管理, 从而做出消极反应。

(3) 盈余管理被识别将损害管理者声誉。盈余管理被识别, 但无法区分是机会主义还是传递私有信息时, 会损害管理者的报告声誉 (Hunton等, 2006) 。这使得人们会怀疑管理当局发布的其他信息的真实性, 使管理当局与外部使用者之间的信息沟通面临失效, 再次形成Schipper (1989) 所说的沟通障碍。

三、管理当局的反应

1. 调整信息披露策略。

公司透明度是管理当局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函数。内部因素是管理当局主动选择的信息披露策略;外部因素, 要么对管理当局信息披露策略的选择施加约束, 要么对所披露信息的传递和接收产生影响。

当导致盈余管理被识别的风险 (即高透明度) 主要来自于已有的信息披露策略时, 管理当局为了对需要实施的盈余管理行为“保驾护航”, 可能调整自身的信息披露策略以降低特定盈余管理行为被识别的可能性。

2. 减少盈余管理行为或采取更隐蔽的盈余管理方式。

如果公司透明度提高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或者不容易调整信息披露策略时, 管理当局的反应是减少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盈余管理行为或者采取更为隐蔽的盈余管理方式以避免被轻易识别。Hirst和Hopkins (1998) 发现, 随着综合收益披露透明度的提高, 分析师更容易识别该领域的盈余管理。Hunton (2006) 进一步检验了经理人员对此的反应, 发现当以更透明的方式报告综合收益时, 经理人员会减少该领域的盈余管理行为, 或采用更为隐蔽的盈余管理方式。

四、小结

1. 公司透明度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公司透明度的提高会加大盈余管理被识别的概率, 而盈余管理一旦被识别则将产生消极后果, 因而管理当局在不易对公司透明度进行调整时会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这便是公司透明度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完整机制。Richardson (2000) 证实了这一机制的存在, 他发现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 盈余管理程度也越低。

2. 公司透明度对盈余管理行为的一个假设。

公司透明度是管理当局的信息披露策略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上述机制的存在, 外部因素所导致的公司透明度的提高对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抑制作用。然而管理当局自身信息披露策略特别是预测性信息披露策略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却很复杂, 如披露预测信息既可能诱致盈余管理行为 (Kasznik, 1999) 也可能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杨德明, 2005) 。

尽管如此, 公司整体透明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能抑制盈余管理行为。本文据此得出公司透明度对盈余管理行为影响的假设:

H:公司透明度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公司透明度与盈余管理行为是相互影响的, 国内现有文献单方面检验公司透明度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的证据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偏差, 为消除这一影响, 应当就公司透明度与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更为系统的检验, 以获取全面的证据。

参考文献

[1].夏立军, 鹿小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信息披露质量相关性研究.当代经济管理, 2005;5

客户/供应商集中度与盈余透明度 篇3

供应商和客户分别位于企业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是企业重要的非财务利益相关者,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上市公司关于披露主要客户/供应商信息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从证监会强化上市公司对主要客户/供应商信息的披露可以看出,企业与主要客户/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客户/供应商集中度逐渐成为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赵秀云等(2014)研究表明,客户集中度越高,企业对客户的依赖度越高,面临的客户风险越大,这样的企业更倾向于持有更多的现金来防范客户流失风险,以及有足够的资金履行对客户的承诺。Jennifer Itzkowitz(2012)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还指出供应商获得现金是通过发行股票而不是负债和留存收益。林钟高等(2014)以客户/供应商集中度来衡量关系型交易比例,研究了关系型交易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为了降低会计盈余的波动性,越依赖客户/供应商的企业越倾向于盈余管理,即:客户/供应商集中度与企业的盈余管理幅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Kartik Raman等(2008)认为,机会主义的盈余管理可以影响客户/供应商对企业的预期,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客户/供应商的关系型交易与可操控性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盈余的波动性以及较大盈余增长的频数显著正相关。总的来说,会计方面客户/供应商集中度的研究已经从现金持有水平、盈利能力和盈余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虽然已有,但是还没有从盈余激进度和盈余平滑度的角度出发,研究客户/供应商集中度对盈余透明度的影响,本文就从盈余透明度的角度来研究客户/供应商集中度对其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视角来说,由于搜寻信息成本的存在,维护一个已有客户和供应商,比开发一个新客户/供应商的交易成本要低得多。Emshwiller(1991)发现,许多美国公司转变企业战略,不再仅仅根据价格选择客户,而是选择与主要客户建立持久的交易关系,通过供应链管理来降低交易成本。郑军等(2103)研究发现,企业与主要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网络有助于节约交易成本和提升企业价值。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无法观察到主要客户/供应商的内部信息),很难预测主要客户/供应商是否以及何时突然终止交易,一旦失去主要客户,会引起企业现金流的较大波动,还会引起企业信用额度的降低,这些都会加剧企业的财务困境;一旦失去主要供应商,企业产品的生产会受到影响,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违约风险。因此,重要客户/供应商对于企业来说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客户/供应商集中度越高,企业面临的这种风险越大。

由于企业与主要客户/供应商之间的供求关系,彼此之间可能会被要求提供关系专用资产投资。专用资产在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这种特定的关系之外很少具有市场价值,而重新部署和调整原先的专用性资产要耗费更多的成本,因此,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越容易形成双方锁定(Klein等,1978)。Titman&Wessels(1988)指出,若企业发生了财务危机或破产清算,这种专用资产也就失去了价值,客户/供应商也会因企业清算而承担更高昂的成本。因此,为了规避风险,客户/供应商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较高的要求。Graham等(2005)发现,一旦受到来自客户/供应商的压力,企业更倾向采取盈余管理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非财务利益相关者的预期,以维持和改善彼此之间的交易关系。因此为了维护与客户/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企业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来满足客户/供应商对企业的预期(Maksimovic&Titman,1991;林钟高、郑军、彭琳,2014)。

本文将盈余管理可以分两种:一种企业的实际盈余较差,为了满足主要客户/供应商对企业盈余的预期进行盈余管理,给重要客户/供应商传递企业盈余较好的假象。盈余激进度是指上市公司推迟确认损失和加速确认收益的倾向,其结果是增加应计盈余。一般而言,盈余激进度越大,说明企业越有可能利用应计制会计政策选择的巨大弹性,进行盈余管理以掩盖公司实际盈余,从而增加企业盈余的不透明度。另一种是企业实际盈余的波动性较大,为了让主要客户/供应商认为企业的经营较稳定而进行盈余管理。盈余平滑度指公司降低盈余波动偏离正常盈余水准的程度,通过盈余管理故意隐藏企业的盈余波动,能给主要客户/供应商传递公司经营状况稳定的假象,从而增加企业盈余的不透明度。本文借鉴Bhattacharya等(2003)和雷光勇等(2009)的方法,分别采用盈余激进度(Earnings Aggressiveness)、盈余平滑度(Earnings Smoothing)和其加权后的综合指数(Comprehensive Transparency)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盈余透明度(Earnings Opacity)的替代变量。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客户集中度越高,企业的盈余激进度越高

假设1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客户集中度越高,企业的盈余平滑度越高

假设1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客户集中度越高,企业的盈余激进度与盈余平滑度加权后的综合指数越高

假设2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应商集中度越高,企业的盈余激进度越高

假设2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应商集中度越高,企业的盈余平滑度越高

假设2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应商集中度越高,企业的盈余激进度与盈余平滑度加权后的综合指数越高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为了避免2006年准则对本研究的可能影响,以及盈余平滑度的计算需要滞后3期的数据,本文以2010-2014年沪、深两市的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制造业上市公司,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对于不同行业的公司来说,它们的客户/供应商集中度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会导致样本的可比性较差,因此,为了消除行业因素的影响,选择制造业公司进行研究,这是现有文献的普遍做法(Banerjeeet等,2008;赵秀云等,2014;王雄元等,2014)。(2)对于制造业公司来说,它们的主要客户/供应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更换主要客户/供应商的成本较高,因此主要客户/供应商对它们的影响可能更大,这更便于研究客户/供应商集中度对公司盈余透明度的影响。

本文除了客户/供应商集中度数据之外,其他所有数据均来源于CSMAR数据库,客户/供应商集中度数据是从巨潮资讯网上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所披露的“前五名客户合计销售金额占年度销售总额的比例”和“前五名供应商合计采购金额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例”通过手工整理得到。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对数据做了以下处理:剔除被ST的上市公司;剔除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表1和表2说明了客户集中度和供应商集中度的样本基础是如何得到的。因为盈余平滑度的计算涉及到滞后3期的数据,所以本文最终使用的是上述5年都存在的上市公司做样本基础。

(二)变量定义

(1)盈余透明度的定义。借鉴Bhattacharya等(2003)和雷光勇等(2009)的方法,用对盈余激进度(EA)、盈余平滑度(ES)和其加权后的透明度综合指数(CT)作为企业盈余透明度(EO)的替代变量。本文中,盈余激进度(EA)的衡量是借鉴Bhattacharya,Daouk&Welker(2003)中的方法,通过企业当年经年初资产调整过的总应计利润来衡量。EA的值越大,表明盈余激进度越高,企业的盈余透明度越低。反之,EA的值越小,表明盈余激进度越低,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高。其计算公式如下:EA=(当年净利润-当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当年年初总资产本文中,盈余平滑度(ES)的衡量也是借鉴Bhattacharya等(2003)种的方法,用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变异程度与利润变异程度之比来衡量。ES的值越大,表明盈余平滑度越高,企业的盈余透明程度就越低。反之,ES的值越小,表明盈余平滑度越低,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高。其计算公式如下:ES=公司在(t-3,t)期间内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当年年初总资产之比的标准差÷公司在(t-3,t)期间内净利润与当年年初总资产之比的标准差,其中t表示第t年。本文中,综合指数(CT)的衡量是借鉴雷光勇等(2009)中的方法,对盈余激进度和盈余平滑度分别赋予50%的权重来衡量。CT的值越大,表明企业的盈余透明度越低。反之,CT的值越小,表明的盈余透明度越高。其计算公式如下:CT=50%*EA+50%*ES。

(2)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定义。文中的自变量是客户/供应商集中度,用上市公司年报中所披露的“前五名客户合计销售金额占年度销售总额的比例”和“前五名供应商合计采购金额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例”来衡量。在下文的研究模型中,借鉴罗进等(2012)和雷光勇等(2009)的做法,对除了客户/供应商集中度之外可能影响企业盈余透明度的因素进行控制。本文控制了企业规模(SIZE)、财务杠杆(LEV)、无形资产比率(INTAN)、现金比率(CUR)、经营风险(OPRISK)、营业利润率(OPR)以及净资产收益率(ROE)等因素。本文各个变量定义如表3所示。

(三)模型构建

为检验上文中所提出的假设,建立了以下多元回归模型:

其中,被解释变量是盈余透明度(EO),包括盈余激进度(EA)、盈余平滑度(ES)和透明度综合指数(CT),解释变量是客户集中度(CUSTOMER)和供应商集中度(SUPPLIER)。为使检验更为准确,对其他影响企业盈余透明度的因素进行了控制。根据假设1,在模型(1)中,本文预期CUSTOMER的系数显著为正。根据假设2,在模型(2)中,预期SUPPLIER的系数显著为正。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4为本文所使用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由于客户组和供应商组样本不同,有些变量的最小值、最大值和均值并不相同。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观察到变量SUPPLIER的均值超过了30%,CUSTOMER的均值也超过了27%,这说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对主要客户/供应商存在依赖。此外还可以观察到CUSTOMER和SUPPLIER的最大值(均为100%)和其最小值(均小于2%)之间的差距较显著,这说明各个企业在客户/供应商集中度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二)客户集中度对上市公司盈余透明度的影响

从表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从盈余激进度(EA)的角度来看,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明,CUSTOMER与盈余激进度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1a得到验证,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客户集中度越高,盈余激进度越高,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低。OPR和ROE均与盈余激进度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OPR和ROE越高,盈余激进度越高,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低;CUR和OPRISK均与盈余激进度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CUR和OPRISK越高,盈余激进度越低,盈余透明度就越高。SIZE、LEV和INTAN的显著性水平均高于10%,表明这三个因素与盈余激进度并无显著相关性。从盈余平滑度(ES)的角度来看,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明,CUSTOMER与盈余平滑度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1b得到验证,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客户集中度越高,盈余平滑度越高,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低。OPR与盈余平滑度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OPR越高,盈余平滑度越高,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低;SIZE、OPRISK和ROE均与盈余平滑度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SIZE、OPRISK和ROE越高,盈余平滑度越低,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高。LEV、INTAN和CUR的显著性水平均高于10%,表明这三个因素与盈余平滑度并无显著相关性。从透明度综合指数(CT)的角度来看,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明,CUSTOMER与透明度综合指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1c得到验证,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客户集中度越高,透明度综合指数越高,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低。LEV和OPR均与综合指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LEV和OPR越高,透明度综合指数越高,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低;SIZE、OPRISK和ROE均与综合指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SIZE、OPRISK和ROE越高,透明度综合指数越低,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高。INTAN和CUR的显著性水平均高于10%,表明这两个因素与综合指数并无显著相关性。

注:表中所有括号内为t值,***,**,*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三)供应商集中度对上市公司盈余透明度的影响

从表6可以看出:从盈余激进度(EA)的角度来看,模型(2)的回归结果表明,SUPPLIER与盈余激进度的显著性水平大于10%,假设2a未得到验证,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应商集中度与企业的盈余透明度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OPR和ROE均与盈余激进度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OPR和ROE越高,盈余激进度越高,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低;SIZE和OPRISK均与盈余激进度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SIZE和OPRISK越高,盈余激进度越低,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高。SUPPLIER、LEV、INTAN和CUR的显著性水平均高于10%,表明这四个因素与盈余激进度并无显著相关性。从盈余平滑度(ES)的角度来看,模型(2)的回归结果表明,SUPPLIER与盈余平滑度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2b得到验证,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应商集中度越高,盈余平滑度越高,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低。LEV与盈余平滑度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LEV越高,盈余平滑度越高,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低;SIZE、OPRISK和ROE均与盈余平滑度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SIZE、OPRISK和ROE越高,盈余平滑度越低,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高。INTAN、CUR和CUR的显著性水平均高于10%,表明这三个因素与盈余平滑度并无显著相关性。从透明度综合指数(CT)的角度来看,模型(2)的回归结果表明,SUPPLIER与综合指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2c得到验证,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应商集中度越高,透明度综合指数越高,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低。LEV与透明度综合指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LEV越高,透明度综合指数越高,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低;SIZE、OPRISK和ROE均与透明度综合指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SIZE、OPRISK和ROE越高,透明度综合指数越低,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高。INTAN、CUR和CUR的显著性水平均高于10%,表明这三个因素与综合指数并无显著相关性。

五、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客户集中度与盈余激进度、盈余平滑度和透明度综合指数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客户集中度越高,盈余激进度、盈余平滑度和透明度综合指数越高,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低;供应商集中度与盈余平滑度和透明度综合指数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供应商集中度越高,盈余平滑度和透明度综合指数越高,企业的盈余透明度就越低。值得注意的是样本公司的盈余平滑度的系数和显著性水平均大于盈余激进度的,说明客户/供应商集中度较高的企业,其盈余平滑动机要大于高报盈余的动机。客户/供应商集中度较高的企业更多时候是利用盈余管理进行盈余平滑,达到降低盈余波动的目的。供应商集中度与盈余激进度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透明度综合指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与盈余激进度相比,盈余平滑的动机较大引起的。本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不能准确判断制造业上市公司每年前五大客户/供应商的交易数量是否包括了企业关联方的交易数量。

摘要:本文以我国2010-2014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盈余激进度、盈余平滑度和其加权平均的透明度综合指数三个指标作为上市公司盈余透明度的替代变量,分析了客户/供应商集中度对上市公司盈余透明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客户集中度与盈余激进度、盈余平滑度和透明度综合指数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供应商集中度与盈余平滑度和透明度综合指数之间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企业的客户集中度越高,其盈余激进度、盈余平滑度和透明度综合指数越高,其盈余透明度就越低;企业的供应商集中度越高,其盈余激进度与盈余平滑度和透明度综合指数越高,其盈余透明度就越低。

关键词:客户/供应商集中度,盈余透明度,盈余激进度,盈余平滑度

参考文献

[1]赵秀云、鲍群:《供应商与客户关系是否影响企业现金持有水平》,《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2]林钟高、郑军、彭琳:《关系型交易、盈余管理与盈余反应》,《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3]郑军、林钟高、彭琳:《法律环境、关系网络与交易成本》,《财经研究》2013年第6期。

[4]杨之曙、彭倩:《中国上市公司收益透明度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11期。

[5]雷光勇、裴阳:《司透明度改进与股权分置的有效性》,《当代财经》2009年第8期。

[6]罗进、李延喜:《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盈余透明度的实证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11期。

[7]Bhattacharya,U.,Daouk,H.and Welker,M.The World Price of Earnings Opacity.The Accounting Review,2003.

上一篇:高中物理情感式教学下一篇:兼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