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质量评价

2024-05-09

盈余质量评价(共8篇)

盈余质量评价 篇1

一、盈余质量概述

1. 盈余质量的内涵

至今业内对盈余质量的定义尚未统一, 本文综合了主要几个权威观点, 将其定义如下:

在信息层面上, 盈余质量是会计报表在被定义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 收益数据能由会计报表使用者放心使用和直接使用的程度。在经济层面上, 盈余质量是指企业收益水平和收益能力的高低。

2. 盈余质量特性

(1) 盈余的真实性。真实性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 质是指盈余必须是完整、适当并谨慎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量是指会计盈余应尽可能地与经济学的盈余即真实盈余接近。

(2) 盈余的持续性。持续性主要反映的是历史会计盈余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是否能够在未来得以延续。

(3) 盈余的现金保障性。在当今的经济潮流中, “cash is king”, 如果会计盈余不能转化为足够的实际现金净流入, 高的会计收益也仅仅是“账面富贵”, 从而蕴含较大的风险。

(4) 盈余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对企业盈余质量进行评价, 必须充分关注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大小, 在会计收益数量水平相同的情况下, 企业所面临风险越大, 其稳定性与安全性越差, 盈余质量越低。

(5) 盈余的成长性。在会计盈余与数量水平相同的情况下, 成长性好的企业由于其有良好的盈利前景而表现出高的盈余质量。

3. 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

(1) 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运用。企业采用过于激进的会计政策会使收益虚增, 而采用过于谨慎的会计政策, 则使收益虚减, 两者从不同方向影响盈余质量。而通过运用会计政策, 公司也可以操纵报告利润的水平, 这种操纵使报告收益与实际业绩的相关性减少, 降低了盈余质量。

(2) 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虽然相关会计规范对披露的最低限度提出了要求, 管理人员仍拥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所以, 信息披露质量也是体现会计盈余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3) 风险因素。一般来说, 收益和风险成正比, 高风险带来高收益, 但是这种收益是不稳定的, 所以风险也就降低了盈余的质量。

(4) 资产质量与外部环境。一般来讲, 流动性强的资产所占比例越大, 其资产质量越高, 这也说明当期盈余的质量较高。而同时盈余质量也受企业外部因素影响, 这些外部因素会使盈余的可信度发生变化。

二、盈余质量评价及评价体系

1. 盈余质量单项评价指标体系

(1) 会计盈余质量单项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 收益持续性指标: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

(2) 现金保障性指标:营业利润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营业利润

(3) 成长性指标:销售成长率= (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4) 安全性指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2. 盈余质量综合评价

单项指标评价法简单且易于操作, 但由于会计盈余质量受众多因素的影响, 单一指标显然难以胜任对企业的会计盈余质量水平的全面评估, 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从会计盈余的核心质量要素出发, 就每一要素选择一定数量的重要因子指标, 然后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数, 构建出一个会计盈余质量的综合指数, 从而对会计盈余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①指标的选取。从会计收益质量的核心要素出发所设计的单项评价指标体系, 为企业会计收益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但并非每一个指标均需纳入综合评价指数。由于会计收益的真实性难以由会计信息使用者直接验证, 且难以定量表达, 投资者一般从持续性、现金保障性、成长性、安全性四个方面来对会计收盈余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②指数权数的赋予。通过上述方法选取出来的指标, 需要以一定方式加总起来, 才能最后得出我们所需要的会计收益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但在对各个指数进行加总时, 也存在对各个指数如何进行赋权的问题。与进行指标选择这项工作时一样, 目前人们也主要是采用研究人员自定、专家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来对指标权数加以确定。如果用Wk表示各指标的权数, 那么构建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EQI则

三、结论

现行会计收益确认模式下的会计收益总额只能表明企业盈余的总体数量水平, 而不能揭示其潜在的收益能力和内在质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应该是数量与质量评价的结合, 因此, 必须在传统的财务指标基础上, 构建会计盈余质量评价指标, 才能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而由于会计盈余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需要构建一个综合评价指数模型才能对一个企业的会计盈余质量水平作整体评价。对于综合评价模型中的变量因子的选择, 需根据理论推演的结果与数量分析结果相结合来加以确定。

参考文献

[1]秦志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透视策略[J].会计研究, 2003 (7) :45~48

[2]储一昀, 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J].会计研究, 2000 (9) :88~90

[3]王化成.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100~222

[4]黄世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会计研究, 2001 (10) :180~189

盈余质量评价 篇2

一、引言

盈余管理通常是指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让个人或者企业获取利益,企业的管理层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对企业的业务进行调整等一系列的手段对企业的盈余产生影响,使企业无法真实公允地在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而独立的审计机制就是为了制约企业管理当局控制盈余和粉饰财务报告的行为而存在的,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并且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并且,审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审计对盈余管理的制约力度,审计的质量越高,越容易发现并且限制企业管理层的会计错误以及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而更有效率地控制盈余管理。薄仙慧、吴联生(2011)对审计意见类型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发现企业当期盈余管理水平与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审计师没有显著揭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审计质量偏低。本文通过新的数据,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试图用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来检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查出重大错报、漏报问题时,会因为审计风险合理地做出审计意见报告。同时,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也会选择提升执业人员的执业水平,提升审计质量。由此看来,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中的审计意见类型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有着一定的关联,注册会计师是否对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现象出具了恰当的审计意见,决定审计质量的高低。对此提出本文的假设(H1):注册会计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对于过分盈余管理的企业,则不会发表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

(二)样本与数据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样本来自2014年至2015年的上市公司,在防止被不同股票类别影响时,也尽量确保足够的样本容量。其中,剔除了一些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以及盈余情况不稳定的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公司信息。由此得出2015年的473个上市公司的样本观测值。依据国泰安数据库中展示的审计报告,2015年得到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样本公司有459家,而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样本公司共14家。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主要运用MicrosoftExcel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筛选、统计。在实证研究部分,则通过SPSSStatistic统计分析软件对筛选后的样本数据展开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三)构建模型

本文采用的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是修正的Jones模型,总应计利润包含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为更精准地测量盈余管理水平,还将应收账款的情况加入研究。并且,修正的Jones模型也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水平。构建模型:TDAt=NIt-CFOtTDAt/At-1=α1(1/At-1)+α2[(△REVt-△RECt)/At-1]+α3(PPEt/At-1)NDAt/At-1=α1(1/At-1)+α2[(△REVt-△RECt)/At-1]+α3(PPEt/At-1)DAt/At-1=TDAt/At-1-NDAt/At-1其中,TDAt表示第t年的总应计利润;NDAt表示第t年的不可操纵应计利润;At-1表示第t-1年的资产总额;NIt表示第t年的净利润;CFOt表示第t年的经营现金流量净额;△REVt表示第t年的营业收入变动额,即第t年的营业收入额减去第t-1年的营业收入额;△RECt表示第t年的应收账款变动额,即第t年的应收账款减去第t-1年的应收账款额;PPEt表示第t年的固定资产总额;DAt表示第t年的可操控应计利润的绝对量;DAt/At-1表示经上一年资产总额调整过的可操纵应计利润的相对量,即盈余管理水平。

(四)多元回归模型

关于假设(H1),注册会计师对于过分盈余管理的被审计单位,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会很低。审计意见作为模型的因变量,用以表示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包括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的类型用虚拟变量OP来表示,假设被审计单位获得的是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OP=1;反之,OP=0。模型的自变量则是盈余管理水平,由此,建立模型:OP=β0+β1|DAt/At-1|+ζ。其中,OP表示审计意见;β0表示截距;β1表示系数;ζ为残值。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1中看出,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最小值为0.***65,几乎为零,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最大值为2.009201445026,样本均值0.050***,最大值较样本均值极高,说明存在大量的上市公司有着程度不高的盈余管理,而有着极高盈余管理行为的只存在于极少数的上市公司,这与我国市场的现实情况及理论分析相符合。另外,对比表2与表3分析发现,2015年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盈余管理水平的均值为0.049517176,极小值为0.***65,而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的均值为0.07***8,极小值为0.0***,由此可以大致表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更为严重。并且,从极大值角度出发,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样本盈余管理水平的极大值为2.009201445026,而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样本盈余管理水平极大值仅为0.***9,这里又表现出了审计的局限性,即存在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但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出具适当审计意见。

(二)Logistic回归检验

将计算出的盈余管理水平代入公式OP=β0+β1|DAt/At-1|+ζ,并对OP应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水平的系数为-1.984,系数为负,注册会计师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的可能与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即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越不容易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由此可以验证假设(H1):注册会计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对于过分盈余管理的企业,则越不会发表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

四、结论

本文利用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利用Excel以及SPSS软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由此得出结论,注册会计师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的可能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注册会计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识别出盈余管理,并对其做出适当的披露。对于越是过分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越不可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报告,而是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报告。

参考文献

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篇3

关键词:盈余质量,定量评价,主成分分析

盈余质量评价, 是指从投资者的角度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盈余信息的质量特征即对盈余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判断。盈余质量评价的目的应该服从于财务报告的目的, 即进行盈余质量评价应有利于投资者透视报告盈余的可靠程度及其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进而指导投资决策。具体来说, 盈余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判断同一公司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时期不同公司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差异, 并且发现公司盈余信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

一、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构建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理论为指导, 按照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即相关性与可靠性选择和设计评价指标。在借鉴国外盈余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以及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后,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且将各指标依次设为Xi (i=1, 2, 3, …, 12) , 见表1。

表1中, 指标性质“+”表示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是指经济含义上与盈余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的评价指标。

上述指标体系将以往研究中对盈余质量的度量统一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框架之下, 既可以较准确地体现盈余质量的内涵, 即盈余质量的本质是盈余信息的质量特征, 又可以较完整地涵盖盈余质量的外延, 即盈余质量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盈余的持续性、稳定性、真实性及现金保障性。

二、盈余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

依据上述指标综合评价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之前, 必须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即将上述指标值进行正态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 得到标准化的数据矩阵用于后续的研究, 经过预处理后的指标代码不变。由于上述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之间以及评价指标内部均存在强相关性, 为此, 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得到每个样本的盈余质量评价指数EQ。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数学变换方法, 它把给定的一组变量 (X1, X2, X3, …, Xk) 通过线性变换, 转换为一组不相关的变量 (Y1, Y2, Y3, …, Yk) 。在这种变换中, 保持变量的总方差 (X1, X2, X3, …, Xk的方差之和) 不变, 即令Yi= (Xi-Zi) /Si (其中, Zi, Si分别为指标Xi的样本均值和标准差) 。同时, 使得Y1具有最大方差, 称为第一主成分, Y2具有次大方差, 称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 有k个变量, 就可转换出k个主成分。在实际应用中, 主成分个数的选择视分析需要而定, 本文希望百分之百保留原来的信息含量, 因此选取全部的主成分。

在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时, 还要在上述计算的基础上, 将多个主成分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 并加总得到一个综合指标EQ, 其计算公式为:

EQ=λ1Y1+λ2Y2+…+λkYk

式中:Y1, Y2, Y3, …, Yk分别为第1, 2, …, k个主成分表示式;λ1, λ2, λ3, …, λk分别为各主成分所能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

此过程利用SPSS软件自动完成。EQ得分越高, 盈余质量越好。

三、盈余质量评价模型的应用

1. 样本公司选择。

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巨潮资讯数据库, 以上市公司宝钢2004~2007年财务报表作为研究样本。为了便于进行数据核对, 数据处理及分析在Excel和SPSS软件中完成。

宝钢全称为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600019) , 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主要经营国务院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 开展有关投资业务, 其拥有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控制权。宝钢主要经营业务范围为:钢铁、冶金矿产、化工 (除危险品外) 、电力、码头、仓储业务和与钢铁相关的运输业务以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管理咨询业务, 外经贸部批准的进出口业务, 国内外贸易 (除转项规定外) 及其服务。

宝钢2007年期末股本总数为1 751 200万股, 2006年期末股本总数为1 751 200万股, 2005年期末股本总数也为1 751 200万股, 2004年期末股本总数为1 251 200万股。宝钢2004~2007年主要会计数据见表2 (数据存在四舍五入) 。

单位:万元

2. 数据描述。根据宝钢2004~2007年的年度报表数据, 通过定量分析, 得出相关指标值如表3所示。

3. 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Factor (因子分析) 对公司的盈余质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得出相关系数矩阵 (见表4) 、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 (见表5) 、主成分载荷矩阵 (见表6) 。

对全部主成分进行分析, 将表6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的平方根, 便得到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由此得到:

Y1=-0.220 8X1-0.264 4X2-0.360 4X3-0.327 0X4+0.341 0X5+0.349 0X6-0.009 5X7-0.307 3X8+0.259 1X9+0.259 1X10+0.298 5X11+0.297 4X12

Y2=0.416 1X1+0.220 7X2+0.175 9X3-0.059 2X4-0.232 8X5-0.222 4X6-0.048 3X7+0.231 1X8+0.412 7X9+0.412 7 X10+0.346 6 X11+0.351 2 X12

Y3=-0.260 2X1+0.425 5X2-0.037 3X3-0.349 5X4+0.117 4X5-0.045 0X6+0.700 4X7+0.300 3X8-0.092 8X9-0.092 8X10+0.090 7X11+0.078 1X12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 得到主成分综合模型如下:

EQ=0.579 2Y1+0.252 3Y2+0.168 5Y3

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即可计算综合主成分值, 并对其按综合主成分值进行排序, 即可对各地区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比较, 结果见表7。

4. 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宝钢的盈余质量水平与其综合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表示综合评价指标确实反映了公司的盈余质量水平;12个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中, 仅有每股净资产及每股未分配利润与公司的盈余稳定性和存货指标与盈余真实性关系不明显, 大部分盈余质量评价指标对盈余质量水平都具有较强的评价能力。虽然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应该反映公司的获利能力, 但事实上根据当年财务报表揭示的相关会计盈余信息, 通过综合评价盈余质量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会有相当的解释力。因此, 盈余质量评价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孙晖, 李峰.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6;12

[3].侯晓红.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六维分析.财会月刊 (会计) , 2006;9

企业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4

一个健全的盈余质量评价体系, 有利于提高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盈余信息的综合评判, 合理利用财务信息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盈余质量, 进行相关决策。一个完整的盈余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客体、目的、标准、方法、指标、报告等要素, 而其中评价指标是整个评价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一、现行企业盈余质量评价指标的不足

1、没有专门的企业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对企业盈余质量的评价被包含在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 从财务报表的盈余数据对盈余质量进行分析, 用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反映企业盈余。相关部门尚未制定一套公认的评价企业盈余质量的指标体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盈余与传统的企业业绩分别作为对企业两个不同方面的评价功能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有限的几个包含在业绩评价中的指标的盈余评价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2、以“应计制”为基础, 忽视现金流量信息。

由于受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等因素影响, 会计盈余并不能提供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最有价值的信息。现行的会计盈余是基于权责发生制衡量企业最终经营成果的产物, 它是以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基础, 即有收入时就记录, 有费用发生时也记录, 不论在报告期内是否同步发生现金的流入或流出。市场经济条件下, 竞争异常激烈, 企业要想站稳脚跟, 不仅要想方设法把自身的产品销售出去, 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回笼货款, 以便以后的经营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现金流量信息更能体现公司的综合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 更能透视出公司的盈余质量。

3、主要针对企业的历史盈余, 对企业的未来盈余能力关注不够。

盈余具有持续的成长性是盈余质量良好企业的一个关键特征, 当期账面盈余数额较高并不能说明企业具有良好的盈余质量, 高质量的盈余水平不但当期盈余表现良好, 而且盈余在未来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现行的评价指标只反映己经实现的历史收益, 排斥或忽视其它未实现的价值。如果企业当前的盈余水平很高, 但缺乏持续性, 仍然是盈余质量不高的表现。

二、企业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很多, 评价指标的构建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本文希望基于合理实用的原则, 在现行的主要反映企业历史盈余相关指标基础上, 引入衡量盈余的变现能力和未来盈余预测的指标。

1、企业历史获利能力指标。

获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 它是企业的重要经营目标,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该类指标是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 反映企业的历史盈余。

(1) 资产报酬率

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

(2) 股东权益报酬率

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总额

(3) 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收入净额

(4) 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净额

(5) 成本费用净利率

成本费用净利率=净利润÷成本费用总额

2、盈余的变现能力指标。

市场经济条件下, 竞争异常激烈, 企业要想站稳脚跟, 不仅要想方设法把自身的产品销售出去, 更重要的是要及时收回销货款, 以便以后的经营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基于现金流量分析企业盈余质量能弥补权责发生制下确定盈余的不足, 既具较强的稳健性, 又比净利润等指标更能体现企业的综合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 了解公司的净利润由多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作为保障, 更能透视出企业的盈余质量。

经营活动是公司的主要业务活动, 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是公司现金流量的主体。从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来看, 经营活动是确定企业净利润的主要事项, 它可以说明企业在不动用企业外部筹得资金的情况下, 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里是否足以偿还负债、支付股利和对外投资。因此, 引入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分析, 对于评价企业盈余质量是十分有必要的。

(1) 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市场经济条件下, 商业信用被广泛应用,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评价其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企业在一年内应收账款的周转次数, 可用来分析企业应收账款的变现速度及其管理效率。一定期间内, 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 周转次数越多, 表明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速度越快。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越高, 资产流动性越强, 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同时, 较高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可有效地减少收款费用和坏账损失, 从而相对增加企业流动资产的收益能力。反之, 较低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则表明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较低, 企业需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催收工作。

(2) 营业利润现金比率

营业利润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营业利润

该指标反映经营活动所创造盈余的现金保障水平。企业在业务稳定发展阶段, 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应当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对应的利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一般情况下, 比率越大, 企业盈余质量就越高。如果比率小于1, 说明本期营业利润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企业盈利, 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而使企业面临财务危机。

(3) 股东权益现金比率

股东权益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股东权益平均总额

该指标反映企业股东获取现金性投资报酬的能力。比率越大, 说明股东获取投资报酬的现金性保障越大, 如现金股利的分配。相反比率越小, 说明股东获取投资报酬的现金性保障越差。

3、未来盈余预测指标

对未来盈余的关注是相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这涉及到企业盈余的持续性和发展。未来盈余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盈余结构与盈余发展趋势。因为主营业务是企业的基本业务, 它的变动性相对其他业务较小, 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总是力求保持主营业务的稳定性, 其结果也会使盈余水平相对稳定。主营业务带来的盈余最具持久性, 它是企业最稳定、长期的盈余来源。所以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在企业盈余中所占比重, 可以反映出企业盈余结构稳定性的强弱, 进而对企业盈余的成长性产生影响。

(1)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率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率=营业利润÷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中营业利润属于持续性盈余, 营业外收支则属于一次性盈余, 不具有持续性。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越大, 企业盈余持久保持的可能性越大, 盈余质量越高。

(2) 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率

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率=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

该指标实质是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 是衡量盈余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营业务利润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主要活动所创造的利润, 它是企业净盈余的源泉。因此企业要能持续发展, 只有扎根主业, 锻造核心盈利能力, 不断提高主营业务利润的比重, 才能增加企业的价值。

(3) 销售增长率

销售增长率= (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销售增长率是体现企业成长性的一个最重要的指示器, 销售增长率的高低可大体反映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一般而言, 处于初创和成长期的企业销售增长率较高,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销售增长率较低, 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销售增长率为负值。显然, 销售增长率越高, 表明企业未来盈利增长的空间越大, 盈余质量越好。

(4)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本期主营业务利润-上期主营业务利润) /上期主营业务利润

该指标体现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历史增长态势。从中短期来看, 企业的未来很可能是过去的延续, 除非外部环境出现有利于该企业的重大变化, 或该企业拟进行根本性的业务、资产、制度、管理重组, 如果缺乏这方面的佐证信息, 我们只能合理推断在未来一段时期内, 其主营业务利润仍将延续历史的增长态势。

盈余质量的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综合分析以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还应该结合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等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定性分析, 才能得出适当的判断。

摘要:基于盈余质量的内涵, 应从企业历史盈余能力、盈余的变现能力及未来盈余能力等三方面评价其盈余质量。与此相应, 企业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应根据这三个方面来构建。

关键词: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变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化成, 佟登.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应系数的考察, 《会计研究》, 2007.2

[2]、李娟, 吴国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电子财会》, 2007.2

盈余质量评价 篇5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产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着国家社会、经济的稳定与进步。毫无疑问, 农业上市公司代表着该产业的先进生产力, 同时也是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板块, 事关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局。

一、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农业上市公司”是指中国证监会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界定的农林牧副渔的A股上市公司, 不包括食品、饮料行业, 通过Wind资讯软件筛选农业样本上市公司, 剔除了2014年财务指标数据不全和数据异常的上市公司, 最终选择41家农业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为研究样本, 运用SPSS19.0, 进行综合绩效的因子分析, 构建绩效评价模型, 并进行综合评价。

(二) 变量选取及定义

为综合反映评价样本公司的盈余质量, 本文选取12个财务指标进行分析, 具体见表1:

二、综合绩效评价的实证结果

(一) 数据处理

首先, 为了排除偶然性的影响, 先对样本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 由巴特利球形检验值为原始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提供判断。实证检验的巴特利球形检验值KMO=0.592>0.5做因子分析。

根据41家农业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资料和12个财务指标, 运用spss19.0软件, 进行

标准化处理, 按照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方法, 选入5个公共因子, 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3.56%, 即反映原有信息的83.56%。

(二) 计算农业上市公司绩效因子综合得分

设盈余质量评价函数为Y, 利用主因子对方差的贡献率占累计贡献率的比例进行加权, 可以得出:

根据原始指标的标准化值计算各样本的各主因子的值, 再将各因子得分带入绩效综合评价函数中可得出41家农业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绩效综合得分以及排名表, 见表2。

就农业上市公司整体而言, 盈余质量并不乐观。22家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收益的评价函数Y大于0, 19家农业上市公司小于0, 且正数也多集中于0.02-0.46, 盈余质量普遍偏低。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结论

(1) 公司的盈利能力是盈余质量的基础。

(2) 合理的资本结构、突出的主营业务是盈余质量的保证。

(3) 收入的质量以及是否有效利用的资产盈余质量的表现。

(二) 政策建议

(1) 提升公司盈利能力。通过扩大资本规模、延长产业链条, 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 配以优化内部管理等措施, 可以有效提高资本回报率和持续盈利能力。

(2) 优化资本结构。充分发挥债务的契约效应。

(3) 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充分利用现有实物资产流。

参考文献

[1]Wind NET.上海万得咨讯科技有限公司.1994-2015.

[2]王学民.应用多元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264-266.

[3]财政部.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J].财会月刊, 2002, (6) :54-58.

盈余质量评价 篇6

1 盈余质量评价的意义

盈余质量评价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盈利的真实状况。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盈余,是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对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各种经营业务进行确认、计量的结果。目前,上市公司披露以及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主体关注更多的是公司盈余方面的数字信息,而对盈余质量信息重视不够,没有深入挖掘盈余质量在价值分析与预测研究中的内涵。上市公司越来越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商业信用、公司上市、保持配股资格、偷漏税等,粉饰会计报表、调节盈余、增加账面盈余,因此必须从质量方面对公司的盈余作出科学分析和判断,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1]。

盈余质量评价能较好地弥补会计准则的不足,完善公司财务评价体系和效能。由于会计准则具有时滞性,即使是新会计准则体系,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对于许多特殊项目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上市公司仍可以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来调节利润[2]。基于这种情况,通过选择系统的盈余质量评价方法、指标、标准,能对公司的盈余情况作出全面反映。

2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方法

目前理论界、实务界对于盈余质量评价的方法很多,但大体上可以以评价基础为标准分成两类:一是基于公司财务数据所进行的直接评价,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盈余持续性的评价、与现金流量关联度的评价、基于应计利润的评价和财务指标评价。二是给定证券市场有效,通过股价对会计盈余的反应所进行的间接评价[3]。

盈余质量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全面正确地分析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只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是不够的,一是因为很多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是无法通过数据来表达的,比如行业环境、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等;二是因为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并不完善,它是否是一个强式有效的市场,市场对信息的反应是否正确及时等等问题,目前尚无定论。因此在进行数据分析的同时,不能离开对政策、环境、管理水平等等因素的定性分析。针对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的特点,我们拟采用定量的财务指标体系计算与定性的公司基本状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分析方面,基本思路应该是:用两种计账制度,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考察盈利指标,如利润和净现金流量进行对比、净利润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进行对比来设计指标;用盈余的构成情况来设计指标;用盈余及资产的增长情况来设计指标。这些定量指标主要是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的现金保障性、持续性和成长性,同时也能判定盈余的安全性是否在合理界限之内。分析的指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利润现金比、现金营运指数、主营业务鲜明率、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比率、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销售增长率等。从定性角度看,应该关注上市公司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行业发展情况、上市公司基础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基础以及是否有违规操作的迹象等等,作为评价上市公司盈余的真实性、安全性及成长性的补充。

3 实施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产生了显著影响[4,5]。

3.1 新会计准则对盈余质量的积极影响

会计准则的变化影响着公司业绩特别是净利润的变化,但并不会影响公司的实际业绩。这是因为,实际业绩是由经济业务决定,而并不因会计准则的变更而变化,只是会计准则的变化使实际业绩反映得更准确,公司报告的盈余数据信息更能真实地体现实际业绩从而质量更高。新会计准则较大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范围,规范和控制了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对盈余质量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1)存货发出的计价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后,使得企业不能再使用变更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的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耗费,反映的都是实际的历史成本,而没有人为调节因素,便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比较,提高了盈余信息的使用价值。

2)对长期资产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年度不得转回。这一变革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实质性差异,但符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对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进行盈余管理设置了很大的障碍,从而大大提高了盈余质量。

3)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以非现金资产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旧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不记入利润表而记入资本公积,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权宜之计,而债务重组收益实质上是由于债权人的让步而产生的实实在在的收益,现在是还其本来面目,使盈余信息囊括了应该囊括的信息,同时也体现了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会计处理的对称性。考虑到一些无力偿还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新准则中规定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的前提条件是“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了滥用新准则、利用债务重组收益操纵利润的现象。

4)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上,强调了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区分。新准则实施前,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形式上是按双方确认的公允价值确认,而在实质上并没有经过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即并非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新合并准则对此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人为的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新准则考虑了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实质的不同而分别进行规范,防范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了盈余信息的质量,特别是合并损益的质量。

5)扩大了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对于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规定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化将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产生较大影响。这一做法遵循了会计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的子公司的债务,并会使一些隐藏的或有债务显现,这样也就减少了母公司通过与某些特殊子公司的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可能性,阻断了企业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的一些途径。

6)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和限制。实施新准则后,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唯一原则,同时,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但是,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它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规定采用公允价值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例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运用公允价值的两个前提条件是:该项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以及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这些前提条件,将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操纵利润的行为,切实提高盈余质量。

此外,新会计准则填补了原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很多空白点。如投资性房地产、衍生金融工具、股份支付、企业年金、政府补助等,从而规范了企业会计行为,提升了盈余信息的质量。这些具体举措使上市公司盈余信息提供更加规范、合理,人为因素的干扰有所消除,盈余质量提高,盈余质量评价的客观环境得以改善。

3.2 新会计准则对盈余质量的不利影响

但实施新准则后,上市公司仍有一定的盈余管理空间。

1)公允价值可能再度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新准则体系在各方面采用公允价值时极为谨慎,但考虑到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上市公司借助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并且在具体执行时,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上市公司可能会因趋利本性而将公允价值作为工具操纵利润。

2)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因为债权人的让步即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关联方债务豁免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获得巨额利润。投资者和信息使用者应谨慎地分析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注意识别出债务重组包装获得的利润。

3)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没有硬性指标,上市公司可能通过主观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的界限而操纵业绩,进行盈余管理。

4)在固定资产方面,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与原估计有差异,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业绩进行调整。

5)上市公司可使一些存货的借款利息支出以及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进而扩大费用资本化的范围,达到提升企业利润的目的。

6)上市公司可能通过想方设法使关联方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即通过与上市公司之间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等形式的非货币性交易,进而改变上市公司的盈余数据。

7)上市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变更合并报表范围,将合并对象置于同一控制下,或对合并范围内公司之间的交易不做充分抵消,人为调节盈余水平。

这些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必将降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不利于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注册会计师要重点审计,而报表使用者也要加强辨识。

4 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有效途径

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受到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作为目前证券市场的关键影响力量,政府有责任从宏观方面入手,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引导和鞭策上市公司提高自身的盈余质量。

4.1 完善股票上市及退市制度

许多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是因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注重的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建立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余质量并重的评价体系,引进盈余质量指标作为上市公司入市、退市的考核指标之一,完善股票上市、暂停上市、退市制度,就可以发挥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促使上市公司提高盈余质量,促进股票市场的良性循环。

退市机制有利于降低市场的系统风险,保护大部分投资者的长远利益,有利于股票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2001年2月证监会依据《公司法》发布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2001年12月发布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新的退市办法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批准权限、批准程序、股票交易等方面进行了重要修改。在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完善。一是建立退市预警。具体做法是:以能反映盈余质量的指标作为预警指标,建立警戒标准,当某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逐渐向此标准靠拢时,就应当预警以便及时提醒广大投资者。二是按照上市标准与退市标准一致的原则,确定退市标准。如果某上市公司连续3年的盈余质量都在警戒线以下,就应摘牌。即使该公司有重组前景,也应该市下重组。

4.2 完善公开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

1)相关性。

所有的信息披露后,由于其同相关利益者使用目的相关性的不同,产生了其有用性的差别。以资产重组为例,企业发生的资产重组行为究竟是为了产业结构调整、分散经营风险、实现规模效益呢?还是为了对收益产生表面上的影响?投资者对此是难以分辨的。所以,信息的公开披露必须注重相关性的完善,也就是说,当企业进行某些交易、这些交易有可能成为操纵盈余的手段时,我们必须获得足够的相关信息以明了企业进行该项交易的真实目的。因此,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必须得到加强。

2)及时性。

会计信息之所以会对相关利益人有着某些价值,是因为其具备有用性,但有用性是基于在某一个时间范围内的,所以信息的提供必须迅速及时。仍以资产重组为例,根据规定,公司对于所完成的资产重组事项对当期损益、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方面的影响在定期的报告中应有所反映和披露,如果重组是在中报或年报刚刚报出后完成的,就只能等到下次出报告时再予以披露了,这样往往几个月都己经过去了,该项信息的披露就会严重滞后。尽管上市公司会对己经完成的重大事项对当期损益的影响发布临时性的重大事项公告,但是这种临时性的公告在内容的深度和详细程度上都难以和正规报表相匹敌,难以满足广大投资者决策的需要。

3)充分性。

投资者进行投资是看好公司的将来,而不是投资于公司的过去。投资者所关注的是公司未来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等等。在我国资本市场十多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公司前瞻性研发信息、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以及分部会计信息等,作为信息的需求方均要求信息的供给方能够予以充分披露,

4.3 推广行业自律,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

深原野、琼民源、银广夏等事件,不仅对证券市场和投资者造成巨大伤害,同时也给CPA行业和自身招致灾难。其表面原因是社会经济环境不佳,法律不全,执法不严,惩处不力,无法约束人们的各种不良行为,根本原因则是人们的职业道德标准下滑。法律只是针对表面的违法行为,而法律管不到的不良行为唯有依靠道德方能从根本上加以自律和监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在批准之前,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只有注册会计师行业讲究职业道德,推广行业自律,坚守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监督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才有可能讲一步提高。

盈余质量评价仅仅是对一个上市公司整体投资质量评价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而且该项评价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活动,风险偏好不同的分析者对同一公司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将盈余质量和自身风险偏好以及企业的整体环境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恰当的决策。

摘要: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是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等信息使用者关心的问题。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既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有积极影响,也仍然存在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政府要采取措施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上市公司本身也要采取措施提高盈余质量,以提高盈余质量的决策相关性。

关键词:盈余质量,盈余质量评价,新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李琳.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J].中国农业会计,2006(6):12-14.

[2]葛家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几个问题[J].财会通讯,2002(7):3-6.

[3]储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J].会计研究.2000(9):31-36.

[4]刘泉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6(3):7-10.

盈余质量评价 篇7

高鸿股份 (000851) 自2003年与原ST七砂资产置换上市以来, 近十年未进行过任何形式的分红。但是自2007年起该公司进行三轮融资积极扩大净资产规模, 融资额达到18.91亿元。2007年该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显示当年末未分配利润为2110.73万元, 之后各年稳步上升, 2011年合并资产负债表显示未分配利润为7450.46万元。这样良好的业绩为什么十年不进行分红却一直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扩大规模呢?笔者推测, 该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盈余质量较差而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本文选取高鸿股份2001年~2011年间共计11年的相关财务数据 (数据来源于和讯网及高鸿股份2001年~2011年年报) , 利用前文提出的“修正的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高鸿股份2001年~2011年间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对于盈余管理和盈余质量的检验, 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研究, 到现在已形成较成熟的研究方法, 通常使用Healy模型、De Angelo模型、Jones模型等对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实证检验来反映盈余管理的情况。Dechow和Dichev (2002) 通过实证方法检验证实了可操作性应计利润与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 指出企业进行日常交易时, 盈余会以实物形态或者债权债务形态 (即应计项目) 存在而未发生相应的现金流, 现金流的确认存在滞后或者提前的情况, 这使得发生交易当期虽产生盈余但没有相应的现金流作支撑, 产生的盈余可能因变现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的加大而出现质量下降的情况。即应计项目是为潜在现金流的时序问题所做的暂时性调整, 这使得在以后期间现金流与该笔交易的配比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坏账等情况, 使得交易发生当期的盈余质量变差。同时, 也指出盈余的波动性越大说明公司的销售状况或者宏观环境存在不稳定因素, 盈余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质量较差, 此时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大。

(二) 国内文献

我国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时间较短且主要借鉴国外经验从应计利润的角度进行计量检验。近年来, 有学者提出利用财务指标体系对盈余质量进行检验, 判断其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王艺臻 (2011) 提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关键性指标体系, 并结合丽江旅游为例对关键性评价指标进行了实际应用。从盈利的持续、稳定发展性指标, 现金保障性和安全性指标两个方面, 使用销售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和净收益营运指数, 及销售获现比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和财务杠杆系数八个指标检验盈余质量, 对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评价。

我国学者构建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仅有部分指标与现金流相关, 且仅从盈利的持续稳定发展性和现金保障及安全性两个方面做出评价。笔者认为, 完善的指标体系需要从影响盈余质量的相关因素入手进行分项检验, 同时结合对盈余质量起支撑作用的现金流进行分析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 笔者尝试对现有的盈余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修正, 将财务指标与现金流指标相结合, 从收益质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投资者反应四个方面对盈余质量进行评价。

三、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收益质量

本文选取营运指数指标对盈余质量进行检验, 旨在发现该公司是否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营运指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经营所得现金

其中:经营所得现金=净利润+非付现费用+非经营损失=净利润+ (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财务费用+投资损失)

营运指数反映当期与经营活动相关的收益对应的现金流状况, 营运指数小于1时表示有一部分收益没有取得现金收入, 而是处于实物形态或是债权形态。该指数越大表示收益取得的货币资金越充足, 盈余质量越高, 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二) 偿债能力

对偿债能力的检验通常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进行, 通过用以偿还每单位负债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多少来反映该公司面临的偿债压力大小, 压力越小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小, 程度也越低。

(1) 短期偿债能力。

用现金流动负债比衡量, 该指标越大表示该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有保证, 短期偿债压力越小。

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2) 长期偿债能力。

用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衡量, 该比率越高, 偿还总债务的能力越强。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利息费用

(三) 盈余稳定性与持续性

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是公司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使用销售净利率和营业现金比率对盈余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进行检验。

(1) 盈余稳定性。

用销售净利率衡量, 指标每期变化不大, 表示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

(2) 盈余持续性。

用营业现金比率衡量, 只有有足够的现金流作保障, 经济循环才能够持续的运行下去。

营业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

(四) 投资者反应

选取市盈率 (静态、动态) 和市净率指标, 通过个股指标与相关行业指标进行对比, 从投资者的角度反映该公司相对的短期、长期发展前景。

四、案例分析

(一) 收益质量检验

从表1可以看出, 除2003年外, 高鸿股份各年营运指数均小于1甚至为负数, 企业的盈余缺乏足够的现金流支撑, 盈余质量较差, 存在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二) 偿债能力检验具体如下:

(1) 短期偿债能力检验:现金流动负债比。表2的数据显示:公司2001年~2011年现金流量比率均低于1, 而且有六年是负数, 反映该公司的经营活动未能带来资金偿还短期债务, 短期偿债压力较大, 短期偿债能力较差。

(2) 长期偿债能力检验: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表3的数据显示:公司2001年~2011年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波动很大, 2003年高达56.32, 2004和2007年却低到-10以下。这说明公司承担着较高的财务风险。

综合来看, 该公司偿债压力较大、偿债能力较差, 可能导致公司通过借款或者资本市场融资来还债, 因债务问题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大。

(三) 盈余稳定性与持续性具体如下:

(1) 盈余稳定性:销售净利率。表4的数据显示:公司销售净利率呈逐渐下滑态势。

(2) 盈余持续性:营业现金比率。表5的数据显示:营业现金比率波动较大, 11年中有六年是负数;指标绝对值变化较大, 反映出公司营业收入中应计项目比重较大, 存在坏账及变现的风险, 盈余质量较差, 营运资金的供给存在一定的风险。

(四) 投资者反应检验

表6的数据显示:投机者看好高鸿股份在短期内的发展, 但是投资者该公司长期的发展持观望态度, 这种反差可能与盈余质量低有关。

通过以上的计算和分析, 笔者认为:高鸿股份之所以长期不进行分红系因现金流问题导致没有足够的货币资金进行分配, 高鸿股份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

五、结论和评价

本文设计的指标体系从盈余管理行为动机的判断到收益质量的检验及影响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分析, 并从投资者的反应观察公司行为的信号传递效果, 层层递进, 引入现金流指标为盈余质量评价提供更可靠的质量保证。

当然, 该修正的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存在其自身固有的缺陷: (1) 指标的选择。财务指标检验的缺陷之一就是指标自身的不完善, 每个指标由几个因变量构成, 指标的构成、每个因变量的取值范围等都会影响指标的准确性。 (2) 修正的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只能对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检验, 对于盈余管理的程度无法给出定量的分析, 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受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JenniferJ·Jones, EarningsManagementDuringImportRelief Investigat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29, No.2 (Autumn, 1991) , pp.193-228

[2]Patricia M.Dechow&Ilia D.Dichev, The Quality of AccrualsandEarnings:TheRoleofAccrualEstimationError[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77, Supplement:Quality of Earnings Conference (2002) , pp.35-59

[3]ERVINL.BLACK&THOMASA.CARNES&VERNONJ.RICHARDSON, The Value Relevance of Multiple Occurrences of Nonrecurring Items[J],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15 (2000) :391±411

[4]王艺臻:《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年18期。

[5]张菊香:《基于动机视角的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6]陈晓、戴翠玉:《A股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与手段研究》, 《中国会计评论》2004年第2期。

[7]高鸿股份:《2001-2011年年度报告》。

盈余质量评价 篇8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一次提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重视,并突破领域的限制,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中。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三重盈余”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三重盈余”概念最早由Elkington于1997年在“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Century Business”中提出。他认为一个健康的企业在追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同时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三方面的平衡发展,需要在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都取得显著的绩效,即企业的“三重盈余”绩效模式。也就是说,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需要兼顾企业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三个方面。因此,三重盈余也被称为投资回报的三重底线,企业只有不超出这三重底线,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是对一个企业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进行评价,当今企业仅仅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置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于不顾,使得企业无法进步,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顺应了当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使仅仅关注经济效益的企业逐渐改变其现有的生存模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外对于三重盈余的相关研究都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二、国外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的研究进展

自1997年“三重盈余”被首次提出后,1999年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发布了第一个基于三重盈余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2000年发布了正式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并于2002年进行了修订,称为G2指南(温素彬, 2009)。GRI在2006年发布了《可持续报告指南》的最新版 (简称“G3指南”)。G3指南采用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底线” 理念,将指标分为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层面,规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谢良安,2009)。

G3指南在学术上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在西方发达国家,有的企业已开始进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披露。比如,美国物质排放清单要求排放超过一定限值的化学物质必须予以报告。

对三重盈余进行新的解读,能够提高其普遍性和适用性。将制度约束与三重盈余的三个方面看成一个“四面体”,当且仅当四个方面共同进步时才能让整个四面体实现可持续发展(Martin O’Connor,2006)。也有学者从三维的角度对“三重盈余”进行了重新解读,把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作为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通用方法,这种三维解读可以作为该方法的核心原则(Wynn Chi Nguyen Cam,2013)。

通过使用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报告,一个企业能够获得五类收益,即成本收益、节约营运成本、提升品牌价值、 提高市场知名度以及密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Dwyer, 2005)。成功的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报告能够使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明晰,并让所有利益相关者看到该企业计划未来在经济 绩效 、社会责任 和环境保 护方面的 改善(A. George Assaf,2012)。企业越大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活动开展得越多,中小企业没有很大的压力去从事这些活动, 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也是微乎其微(Cristina Gimenez, 2012)。

虽然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在理论上来看是相当诱人的,但是在行业量化和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可比性这两方面始终存在问题。因为每个行业都是一个需要用特定参数来表现的复杂的系统,都需要单独 分析其中 的个体和 整个行业(Sneddon et al., 2006)。也就是说,虽然G3指南发布了很多指标,给各个公司提供了一个基于三重盈余的绩效评价模式的指南, 但是它的适用性和普遍性有待提高。比如,在加拿大的94家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指标中,G3指标虽然被很多公司采用,却无法作为一个通用的标准(Laurence Clément Roca,2011)。基于三重盈余的G3指标,虽然给公司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绩效评价的方式,但是要成为普遍使用的指标还存在困难。

虽然现在度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准以及大量分散风险的战略都在不断地发展,但是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单独影响上,并没有提出一个领域的改善会对另一个领域造成什么样的具体影响,或者促进,或者阻碍,以及其影响程度。

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可比性和可量化性在应用中始终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有学者证明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中,行业标准所占比重的变化对评价公司的名次几乎不会产生影响(Carlos Eduardo Durange de C. Infante, 2013),但是将贝叶斯网络和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相结合形成的可持续发展计分卡,就能够作为一个解决全球层面仅仅运用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问题的工具。以澳大利亚乳制品行业为例,其试用计分卡的结果表明,这种结合的计分卡可以修订为有地方特色的评价工具(L. Buys,2014),从而为以后的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型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大多数关于三重盈余的研究不再处于初级和选择评价指标的阶段,已经逐渐发生改变。特别是单一地研究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学者越来越少,他们逐渐倾向于实际应用性研究。有学者将三重盈余和丰田生产模式相结合,来探讨基于三重盈余的标准和可持续性发展条件下,不同的丰田生产模式设计对企业产生的影响(Amy L. Bergenwall,2010)。也有学者分析加工行业之后发现,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进行供应链评估对三重盈余绩效没有影响,但是进行供应链合作却能够改善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结果(Cristina Gimenez,2012)。有学者针对旅馆行业展开实证研究,发现旅馆对于财务、环境和社会责任报告的强化对企业绩效具有重大的影响(A. George Assaf,2012)。

国外的研究已经进入如何提升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普适性阶段,主要研究都集中在分析三重盈余在各个行业的适用性和特定性,有实证研究也有理论研究。如对于供应链管理,应用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管理能够对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型进行相应补充(Stefan Gold,2011); K. Devika(2014)等学者则以玻璃行业为例,分析如何设计一个基于三重盈余的供应链网络。有的学者则研究了企业的活动可能对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结果产生的影响, 如Cristina Gimenez(2012)利用企业内外部活动来分析企业的三重盈余绩效。

三、国内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的研究动态

相较于国外对于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的研究,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不多。

当今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四种社会责任报告模式中, 全球报告倡议是最合理并且易于执行的全球报告(温素彬,2009)。日益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报告模式必然会向全球报告倡议发展,我国企业必须看清眼前的形势,摆脱竞争劣势,更新发展理念,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业绩(彭海珍等,2003)。现代企业不仅是经济实体,更是生态经济实体。生态环境系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基础(方拥军,2010)。随着经济逐步全球化,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已然成为重要指标。三重盈余评价模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体现了现代企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准确反映了现代企业的本质(宋荆、顾平、席娜, 2006)。三重底线意识促使企业管理层定期对经济、社会、 环境三方面做出报告,能够促进公司治理水平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降低企业风险,不断增加的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增强股东对公司的信任。在此背景下,投资者愿意不断地对该公司进行投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共赢关系。

结合当今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应向构建“三重盈余”和谐绩效评价体系的方向发展(赵喜仓、周曼,2007)。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和已有的研究为基础,三重盈余评价模型应不断创新。就当前我国国情而言,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G3指南中理性选择适合我国的评价指标,不断完善企业“三重底线”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三重底线”指标(谢良安, 2009)。

我国已经有不少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构建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如,由静态绩效评价、静态平衡性评价、动态协调性评价所构成的结合了静态绩效和动态绩效的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模型(温素彬、薛恒,2005)。“三重盈余”也可以视为一种分析框架,用以衡量和评价与企业经济因素表现相对应的社会和环境因素(赵佳荣, 2010)。以“三重盈余”框架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构建基于“三重盈余”绩效模式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框架(宋荆、顾平、席娜,2006)。虽然“三重盈余”评价模型从本质上反映了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关系,突破了传统业绩评价模式所反映的单一的经济利益关系,但是此评价方法难以操作(麻晓艳,2007)。如果将“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指标与平衡计分卡模型指标相结合,使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相关因素成为平衡计分卡模型指标体系的一部分,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评价模式。该模式从战略全局上考虑了企业的社会绩效与生态绩效,结合平衡计分卡对企业经济绩效的科学评价,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企业综合业绩的度量与考核(林则毅、于悦,2008),让三重盈余评价模式能够更广泛地运用于各行各业。

通过对已有“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分析和改进,我国学者开始研究针对不同行业的绩效评价模型。赵佳荣(2010)构建了用于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三重绩效”评价模式,并且以湖南省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李永臣、何军石 (2012)则分析了当前电网企业绩效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三重绩效”的电网企业绩效评价模式。

不难看出,三重盈余的理论研究在我国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研究企业效益必须从传统的“成本 —效益”分析的经济层面推广到社会和环境层面,不仅要计算企业的社会和环境成本,而且要计算企业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赵佳荣,2010)。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三方面的平衡发展。同时,应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对不同行业构建“三重盈余”评价模式,特别是资源型的行业,运用“三重盈余” 绩效评价模式来评价企业绩效更是当务之急。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运用于实践,并逐步展开将三重盈余与平衡计分卡评价模式相结合的研究,意欲推动我国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发展。

四、述评

全球报告倡议的目标是编制一套可信并可靠、供全球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可供任何组织使用,以便组织能够像会计准则一样清晰而公开地披露其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方面的内容(温素彬,2009)。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型离它最初设立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通过前述分析不难看出,国外学者近年来都着重于不断提高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在不同行业的适用性,或者更具体地研究影响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结果的因素。

而国内学者对于三重盈余的纯理论研究逐年减少,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基于三重盈余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型,通过运用各种统计方法来改进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从林泽毅(2008)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创新之处,其尝试将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与其他模式相结合; 之后的学者更注重基于行业和我国国情的研究,旨在不断提升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在我国的可操作性。

上一篇:加工途径下一篇:室内给排水的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