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透明度

2024-09-23

供应链透明度(精选4篇)

供应链透明度 篇1

1 引言

节约资源和绿色环境使得含有逆向物流的闭环供应链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Fleischmann系统总结了逆向物流研究的主要领域、使用的方法及发展趋势[1]。文献[2]、[3]、[4]、[5]采用动态规划等基于时域的方法, 对具有产品返回流的库存系统进行了研究。然而由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 以往的研究在描述模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识别系统结构特征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此外,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求得生产和再造的最优控制策略方面, 而未考虑产品返回流所引起的供应链系统的动态行为变化。

相对于时域方法, 控制理论在研究复杂系统时具有较大优势。 黄小原建立了基于再制造的具有不确定性的闭环供应链动态模型, 分析了系统的鲁棒运作, 给出了闭环供应链的鲁棒H∞控制策略[6]。Tang等将APIOBPCS (Automatic Pipeline, Inventory and Order Based Production Control System) 订货系统进行扩展, 采用控制论方法研究了一个包含制造和再制造的供应链系统的动态行为, 并根据对再制造过程信息掌握的程度, 对比分析了三种不同信息透明度系统的特性, 研究表明信息透明度越大, 系统鲁棒性越强[7]。Li等也采用控制论对具有再制造环节的供应链进行了研究, 指出再制造过程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8]。上述模型多为线性建模, 线性模型虽然能够较方便地应用各种控制方法, 但隐含有“允许退货”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假设。本文针对文献[7]中的模型增加了不允许退货和回收受能力限制的约束条件, 建立一个非线性再制造闭环供应链模型, 以便更好地再现和分析真实的再制造系统。通过分析非线性约束导致系统动态行为发生的与线性系统不同的变化, 以及对比不同参数取值时不同信息透明度对系统动态行为的影响, 得出对指导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结构设计有意义的结论。

2 三类非线性再制造供应链模型

本文建立非线性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如图1所示, 图中灰色部分表示在原有的线性系统基础上增加的两个约束环节。其中一个环节是回收量受最大回收能力限制的约束。目前一般消费品生命周期终止后并无强制全部回收的规定, 回收量是不确定的。回收产品经过检查符合要求后才能进入再造环节, 回收能力限制了产品回收数量。为节约生产成本, 制造商会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回收比例, 因此就需要较大的回收能力, 但如果实际回收量小于最大回收能力, 则过剩的回收能力就会造成浪费。合理设置最大回收能力是制造商再造前要考虑的决策因素。另一个约束环节是制造商的订货不允许被退回, 这是符合一些物流中实际情况的, 此约束条件在文献[9]等正向供应链的研究中经常被采纳。

根据对再制造信息掌握的不同程度, 将图1中的系统分为三种类型, 分别为Ⅰ类、Ⅱ类和Ⅲ类系统。图中实线路径是原APIOBPCS框图, 加上图中标号为1的路径则得到Ⅰ类系统框图;在Ⅰ类系统框图基础上再加上标号为2的路径则得到Ⅱ类系统框图;以Ⅱ类系统为基础再加上标号为3的路径则得到Ⅲ类系统框图。从图中看出l, 从Ⅰ类到Ⅲ类系统, 系统信息透明度依次增强。Ⅰ类系统能够获得的关于再制造环节的信息最少;Ⅱ类系统充分考虑再制造过程订单对新制造产品订单的影响, 再制造过程的信息透明度更高;Ⅲ类系统在Ⅱ类系统的基础上, 进一步考虑在制品的制造过程和再制造过程, 最大程度地利用再制造过程的信息, 从系统整体角度来讲对再制造过程的信息掌握最多。

三类系统统一假设条件为:进入市场的所有产品在寿命到期后由于不确定性只有一定比例的质量达到再造要求的产品被回收;回收产品于下期进行再制造;优先考虑用再制造产品满足消费需求, 不足部分才通过生产新产品来满足;制造商定期盘点可用品库存, 根据库存水平和需求信息制定下一期的定单。

采用离散控制论方法, 使用差分方程建模。本文使用的变量符号定义为:AINVt为第t期的实际库存, AVCONt为第t期的预测需求, WIPt为第t期的在制品量, COMRATEt为第t期的正向到货量, RCOMRATEt为第t期的再制造过程到货量, CONSt为第t期的市场需求, ORATEt为第t期的订货量, RORATEt为第t期的再制造生产订单, RWIPt为第t期的再制造过程在制品量。Ta为指数平滑预测参数;Tp为正向过程生产提前期;Tr为再制造生产提前期;Tc为产品消费周期;αSαSL分别为订货策略中的库存调节参数和在制品调节参数;β为目标库存参数;λ为最大回收能力;η为回收比例。

2.1 Ⅰ类系统模型

Ⅰ类系统是最简单的含有再制造环节的非线性闭环供应链系统。逆向物流始于产品回收, 进入市场的所有产品Tc期寿命终止后只有η比例的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被回收, 而且回收量受最大回收能力λ限制。回收产品都于下期期初进行再制造, 并将其看成再制造过程的生产订单。再造后的到货量与正向到货一起作为实际库存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正向物流中, 制造商先收到到货, 满足消费需求后, 采用文献[10]描述的指数平滑法进行需求预测, 期末盘点库存和在制品进行订货。Ⅰ类系统的主要差分方程如下:

AVCΟΝt=1Τa+1CΟΝSt+ΤaΤa+1AVCΟΝt-1 (1) RΟRAΤEt=min (ηCΟΝSt-Τc, λ) (2) RWΙΡt=RΟRAΤEt-1 (3) RCΟΜRAΤEt=RWΙΡt-Τr (4) CΟΜRAΤEt=ΟRAΤEt- (Τp+1) (5) AΙΝVt=AΙΝVt-1+CΟΜRAΤEt+RCΟΜRAΤEt-CΟΝSt (6) WΙΡt=WΙΡt-1+ΟRAΤEt-1-CΟΜRAΤEt (7) ΟRAΤEt=max[0, (1+βαS+ΤpαSL) AVCΟΝt-αSAΙΝVt-αSLWΙΡt] (8-)

2.2 Ⅱ类系统模型

在Ⅱ类系统中只有订单的计算方法与Ⅰ类系统不同, 式 (8-Ⅰ) 修改为下述 (8-Ⅱ) , 其他差分方程不变。即Ⅱ类系统中把再制造过程的订单量从新制造产品的订单中减去, 使对再制造系统的建模更符合实际生产情况。

ΟRAΤEt=max[0, (1+βαS+ΤpαSL) AVCΟΝt-αSAΙΝVt-αSLWΙΡt-RΟRAΤEt] (8-)

2.3 Ⅲ类系统模型

Ⅲ类系统中把正向和逆向在制品量综合起来看成系统在制品, 反馈到系统订货量中, 系统将最大程度的利用来自再制造过程的信息, 信息透明度最高。Ⅲ类系统的差分方程与Ⅱ类系统区别仅是正向在制品计算量不同, 即式 (7) 修改为下述 (7-Ⅲ) , 其他差分方程同Ⅱ类系统。

WΙΡt=WΙΡt-1+ΟRAΤEt-1-CΟΜRAΤEt+RWΙΡt-RCΟΜRAΤEt (7-)

上述模型构建中, 式 (2) 蕴含了逆向物流中的回收能力限制约束, 式 (8-Ⅰ) 和式 (8-Ⅱ) 则蕴含了不允许退货的非线性约束。

3 三类非线性供应链系统动态行为

线性系统的长期动态行为一般表现为稳定、周期震荡或发散。Tang的分析表明线性条件下不同信息透明度的三类系统均处于稳定状态, 不同之处在于进入稳定状态的峰值和调节时间有区别[7]。对非线性系统进行分析时, 线性指标已不再适用, 因为非线性约束会导致系统出现诸如准周期、混沌等复杂动态行为。

本文采用相图和时间序列图来描述系统的复杂动态行为。相轨迹上每个点都表示系统的一种状态。库存和订货量是生产系统中的重要变量, 因此本文选择二者构成的相空间来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设系统需求为单位阶跃函数, 给定参数组合Ta=5, Tp=8, Tc=3, Tr=15, αS=0.8, αSL=0.2, β=1, η=0.7, λ=0.6, 采用数值模拟仿真方法求系统相轨迹, 共运行1100期, 剔除前300期的暂态数据, 三类系统相轨迹如图2所示。

从图2看出, 非线性约束条件下系统动态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 不再是稳定的, 而是呈现准周期运动。在给定参数组合下非线性约束也并未导致系统一定出现混沌现象, 即非线性是混沌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线性系统的行为不会呈现准周期运动, 为了对比准周期运动和周期运动, 图3给出了三类系统库存变量的时间序列图, 为使图形清晰, 只取了后150个点的数据。从图中看出, 三类系统库存时间序列从长期看都是周期的, 每隔30个点出现一个波形, 但是从短期看又是有波动的, 每个周期的第k个点和其他周期的第k个点取值有一定的差异。准周期运动表现为系统演化的长期运动轨迹是相似的, 而周期运动表现为系统演化的长期运动轨迹是完全相同的。

图2和图3都反映出三类系统处于准周期运动, 而且图2中三类系统的相轨迹在相空间中处于不同的位置, 这和图3吻合。图3中Ⅰ类系统库存波动上限和下限都高于Ⅱ类和Ⅲ类系统, Ⅰ类型系统始终不会出现缺货现象, 但Ⅲ类系统存在严重缺货状态, 这对于整个闭环供应链的运行是非常不利的。由此可见, 信息透明度越大并不意味着系统动态性能就越好。

4 阶跃需求下系统参数对三类非线性供应链系统动态行为影响

为比较系统参数对三类系统动态行为的影响, 本文分析不同参数下, 三类系统中库存、在制品和订单波动上下限的变化。

4.1 再制造提前期Tr对系统动态行为的影响

其他参数不变仅把Tr从1变化到30, 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线性条件下, 文献[7]得出三类系统都对Tr的变化不敏感。从图4看出, Ⅰ类和Ⅱ类系统对Tr的变化的确是不敏感的, 无论库存、在制品还是订单波动上下限都保持不变;但Ⅲ类系统却是敏感的, 随着Tr的增大, 库存波动的上下限都在降低, 在制品波动上下限都在增加, 只有订单波动具有和Ⅰ类、Ⅱ类系统相同的变化趋势。从系统结构看, Ⅰ类和Ⅱ类系统的在制品量只考虑了新制造环节的在制品, 因此Tr的变化对其并没有影响, 而Ⅲ类系统的在制品量同时考虑了新制造和再制造的量, 因此Tr的变化必定对WIP产生影响。仅考虑Ⅲ系统, 降低Tr可以降低在制品量, 但是过小的Tr带来更大的库存, 过大的Tr会导致系统产生更大的缺货, 因此必须适当控制Ⅲ类系统的Tr参数, 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对三个系统的对比分析表明, Ⅱ类系统库存低于Ⅰ类系统, 其他两个变量一样, 所以增加信息透明度能够带来优势。但是Ⅲ类系统和Ⅱ类系统对比, 虽然库存上限下降了, 但是库存下限也就是缺货量也变大了, 从管理目标来看, 很难判定Ⅲ类系统与Ⅱ类系统的优劣。

4.2 回收比例η和最大回收能力λ对系统行为影响

关于回收比例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线性条件下文献[7]分析得出:从库存看Ⅲ类系统对回收比例的敏感性不如Ⅰ类和Ⅱ类系统, 则从库存成本角度考虑Ⅲ类性能更好。在非线性约束条件下, 回收比例对三类系统动态行为影响的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

在模拟中最大回收能力λ保持0.6不变, 因此从图5看出, 当ηλ时, 逆向物流受λ限制, 库存、在制品和订单波动都保持不变。当η<λ时, 随着η的增大, 库存波动上限随之变小, 下限随之变大, 意味着系统中有更低的库存和更小的缺货, 这从管理学角度考虑是有益的;从在制品看, 在制品博动上限也随之变小, 只有Ⅲ类系统的在制品下限随之变大, 其他两类系统在制品下限一直保持0不变, 这是因为Ⅲ类系统的在制品考虑了逆向物流中的在制品;从订单看, 三类系统订单波动上限也随之变小, 下限不变。因此, 当系统回收受到最大回收能力限制时, 制造商要想办法增大回收比例, 促使回收比例和最大回收能力相吻合, 充分利用回收能力, 才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管理效益。

对三个系统的对比分析表明, Ⅰ类系统虽然库存上限最大, 但是其缺货最小;Ⅲ类系统虽然库存上限最小, 但是其缺货最大;Ⅱ类系统介于二者之间, 因此要根据管理目标选择合适的系统。

最大回收能力是模型中非线性约束的系统参数, 研究其变化对系统动态行为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式 (2) 可以看出, 当系统需求为阶跃响应1时, 再制造过程订单就是在回收比例和最大回收能力之间取小, 二者任何一个保持不变, 仅把另外一个从0.1变化到1, 式 (2) 的结果都一样, 因此阶跃需求下, 最大回收能力对系统动态行为的影响和回收比例对系统动态行为的影响一样。

5 随机需求下三类非线性供应链系统动态行为

阶跃输入往往作为系统应对外界变化的测试信号, 但其不能够反应真实的需求。下面研究三类系统面临均值1、标准差0.2的正态分布需求时的动态行为, 用牛鞭效应来度量系统对参数的敏感性。根据式 (2) , 当需求是随机模式时, 回收比例和最大回收能力对系统动态行为影响不会完全相同。图6给出了随着回收比例或最大回收能力从0.1变化到1时三类系统的牛鞭效应示意图。

文献[7]阐述了线性条件下随着回收比例增加, Ⅱ类和Ⅲ类系统的牛鞭效应降低, 而Ⅰ类系统的牛鞭效应增加, 且Ⅲ类系统的牛鞭效应最低, 所以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带来了益处。非线性约束条件下, 本文的研究结果和其有区别, 如图6所示, 当回收比例η低于0.4时, 随着η增加, 三类系统的牛鞭效应都下降, 且三类系统的牛鞭效应基本相同;之后随着η变大, 三类系统的牛鞭效应都是波动的, 且没有任何一类系统是显著优于其他系统的。

最大回收能力对系统行为的影响趋势和回收比例的影响趋势相同, 即随着最大回收能力的增大, 三类系统的牛鞭效应先下降后波动, 且下降阶段三类系统牛鞭效应基本吻合。但是三类系统在最大回收能力影响下的牛鞭效应值都小于在回收比例影响下的牛鞭效应值, 显然回收比例比最大回收能力对三类系统动态行为的影响大, 这是因为回收比例直接对波动的需求施加影响, 使得不确定性加大。此外, 当最大回收能力λ>0.3时, 多数情况下, Ⅲ类系统的牛鞭效应值在三个系统中是最低的;当λ>0.5时, Ⅰ类系统的牛鞭效应值远高于Ⅱ类和Ⅲ类系统, Ⅱ类系统的牛鞭效应值大多数都高于Ⅲ类系统的值, 这时体现出信息透明度越高系统性能越好。

关于再制造环节中再制造提前期和消费周期变化对系统的影响, 文献[7]的结论是随着时间增加, 三类系统牛鞭效应增加, 而且Ⅲ类系统优于另外两种系统。但非线性约束下, 二者的变化对三类系统的影响和线性条件下不同, 如图7所示。当Tc位于1~5时, 三类系统的牛鞭效应随着Tc的增加而增加, 但当Tc>5时, 随着Tc增大, 三类系统的牛鞭效应并不是单调递增的, 而是波动的。此外, Tc变化时比较三个系统的牛鞭效应值, 每类系统都有处于最优状态的参数值, 所以三类系统无法体现出信息透明度的价值。Tr变化对三类系统牛鞭效应的影响也不再是线性条件下的递增趋势, 而是波动的。总体来看, Ⅰ类系统牛鞭效应最大, Ⅲ类系统多数时候优于Ⅱ类系统。

图7的分析还表明, 三类系统在消费周期Tc变化下的牛鞭效应值都高于在再制造生产提前期Tr变化下的牛鞭效应值, 即Tc对系统影响更大。Tc一般是和产品本身特性相关的, 是制造商不易改变的因素, 对三类系统而言, 尽量降低Tc能够降低系统的牛鞭效应。

结合图6和图7可以看出牛鞭效应值最高可以达到12, 但是在线性系统中, 文献[7]给出的牛鞭效应值不超过1.2, 即非线性系统中的波动是线性系统中波动的10倍, 这是因为非线性系统中除了随机输入产生的震荡外, 还多了非线性因素导致的震荡。

6 结论

本文在文献[7]的基础上, 建立了包含再制造的非线性闭环供应链混合生产系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非线性约束导致三类不同信息透明度的系统都呈现出与线性系统完全不同的动态行为。在阶跃输入信号下, 无论再制造提前期、回收比例和最大回收能力哪个参数的变化, 都不能够严格体现出信息透明度越大系统性能越好的现象, 需要根据企业的管理目标来确定选择哪类系统。在随机需求下, 非线性约束会“放大”系统的波动, 且回收比例变化比最大回收能力变化对系统动态行为的影响更加严重;消费周期比再制造生产提前期对系统行为影响更加严重。现实中再制造系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复杂程度会超过本文的假设, 因此对于非线性系统, 需要根据管理目标的不同, 合理地采用不同的系统并设置适当的参数, 从而使系统呈现更好的运行效果。

摘要:在APIOBPCS (Automatic Pipeline, Inventory and Order Based Production Control System) 订货系统基础上, 建立具有非线性约束再制造过程的闭环供应链系统, 根据对再制造信息不同程度的掌握将系统分为类、类、类三种类型, 信息透明度依次增强。应用控制论和系统仿真方法, 在输入需求信息分别是阶跃信号和随机信号的情况下研究再制造提前期、回收比例和最大回收能力的变化对系统动态行为的影响;并对具有不同信息透明度的闭环供应链模型的动态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三类系统的动态行为在非线性条件和线性条件下有显著的区别, 非线性约束导致系统产生更大的波动和更高的牛鞭效应值。而且系统的动态性能并不一定随着信息透明度的增强而增强, 信息透明度最强的类系统并不严格优于其他两类系统。在不同的参数取值下, 三类系统各有优劣。

关键词:管理工程,动态行为,系统仿真,非线性,再制造供应链,信息透明度

参考文献

[1]Fleischmann M, et al.Quantitative models for re-verse logistics:A review[J].European Journal ofOperational Research, 1997, 103 (1) :1~17.

[2]Inderfurth K.Simple optimal replenishment anddisposal policies for a product recovery system withlead times[J].OR Spektrum, 1997, 19 (2) :111~122.

[3]Van der laan E, Salomon M.Production planningand inventory control with remanufacturing and dis-posal[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7, 102 (2) :264~278.

[4]Minner S, Kleber R.Optimal control of productionand remanufacturing in a simple recovery model withlinear cost function[J].OR Spektrum, 2001, 23 (1) :3~24.

[5]Kiesmuller G P.Optimal control of a one product re-covery system with lead times[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3, 81~82:333~340.

[6]黄小原, 邱若臻.基于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动态模型及其鲁棒∞控制[J].控制与决策, 2007, 22 (6) :667~669.

[7]Tang O, Naim M M.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transparency on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a hybridmanufacturing/remanufacturing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4, 42 (19) :4135~4152.

[8]Li Zhou, et al.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hybrid in-ventory system with a Kanban policy in remanufac-turing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34 (6) :585~598.

[9]Erik M, Jakob L L.Nonlinear dynamic phenomenain the beer model[J].System Dynamics Review, 2007, 23 (2/3) :229~252.

[10]Dejonckheere J, et al.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 offorecasting induced bullwhip in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2, 78 (2) :133~144.

供应链透明度 篇2

1 技术趋势:RFID替代条形码

目前在零售业中广泛使用的识别技术是条形码技术,当年沃尔玛推动它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大量的人工作业,提高了商品的流通效率,创造了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条形码技术具有标签价格低,实施费用小等优点,但技术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如标签破损后,不具体纠错功能,即扫描器不能扫描进标签内容,进而不能正确识别物品。而且,条形码所容纳的信息量较少,只能记录产品厂商与商品类别,而且随着商品种类的大量增加,已经出现条形码不能满足商品编码的现象。

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出现了替代条形码应用的RFID技术,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即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加以识别,也常被称为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传递信息和交换信息的混合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并不是新鲜的技术,它最早应用于二战时的军事物资管理,近年来在民用方面才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通常一个典型的RFID系统一般由RFID标签、读写器、天线以及计算机系统等部分组成。在实际的应用中通常需要其他软硬件的支持,每一个RFID标签都有一个与UPC相类似的“电子产品编码”(EPC),它是一种可为单个物品提供全球唯一标识、并采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进行自动识别的新型物品标识技术。

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读写器通过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RFID标签进入读写器工作范围时,其天线产生感应电流,使RFID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并向读写器发送出自身编码等信息;读写器接收到来自标签的载波信号,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后送至计算机主机进行处理;计算机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标签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RFID标签的数据解调部分从接收到的射频脉冲中解调出数据并送到控制逻辑,控制逻辑接收指令完成存储、发送数据或其他操作(如图1所示)。

与目前供应链中广泛应用的条形码技术相比,RFID技术具有较多的优势,因此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FID相对于条形码来说主要有以下的特点(见表1)。

结合表1,可以将RFID的特点总结为无屏障读取、重复使用性、高存储量、耐环境性、便捷性、安全可靠性。

RFID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进行物流跟踪定位。实现模式是将RFID标签贴在托盘、包装箱或元器件上,标签记录着物料的相关信息。标签与读写器间通过自动的信息传递,使得人工手持条形码读卡器对元器件和在制品进行逐个扫描条码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遗漏的发生,并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沃尔玛RFID战略实施案例

2003年6月份,沃尔玛宣布2005年1月1日为供应商完成RFID革新工作的最后期限时,供应商们都大吃一惊,一些人甚至不知道RFID是什么。到2007年7月止,沃尔玛已在其6 500中1 000商店应用了RFID技术,覆盖了200 000件货品,涉及了600家制造商[1]。

沃尔玛从2004年开始在物流供应链环节应用RFID技术,经过实地检验,沃尔玛的零售商场和配送中心应用RFID技术后,其货物短缺率和产品脱销率降低了16%,商品库存管理效率提高了10%左右,商品补货速度较之以前提高了3倍左右。商场(超市)补货效率加快63%,零售商场和配送中心的商品平均库存量降低了10%。

而在此之前供货更新周期为半个月或者1个月,导致的结果是可能出现大量待售的商品长期积压在商场或者连锁店的仓库内;现在,沃尔玛要求供货商缩短供货周期,增加小批量、多品种和大范围产品的供货频率,只能提供不超过5天销售量的商品。

沃尔玛从RFID应用中获得了如下收益:商品管理/仓库管理成本下降,管理准确度上升;员工工作效能大幅度提高;供应链实时度、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及时反应能力提高;顾客满意状况显著改善。对零售行业而言,沃尔玛掘到了RFID“第一桶金”;同时,沃尔玛在RFID应用领域的掘金之举也带动了其他零售巨头的“动作”,包括麦德龙和百思买等在内的企业RFID发展计划都已启动并进入实施环节。

3 对沃尔玛RFID战略的思考

正如上面的案例所描述的,沃尔玛实施RFID战略取得的成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沃尔玛的成功被认为是因为将尖端科技和优质服务巧妙结合在一起,即构建高效的供应链和物流管理体系,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不仅为沃尔玛获得了成本上的优势,而且加深了它对顾客需求信息的了解,提高了它的市场反应速度,从而为其赢得了竞争优势。沃尔玛的RFID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业界公认的阻碍RFID发展的三大问题成本、标准和技术,同时沃尔玛作为大规模应用RFID技术的首个“吃螃蟹者”,遇到了一些独特的情况,这些个性特征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3.1 制约沃尔玛RFID战略实施的因素

(1)标签费用制约了RFID发展,一般认为RFID标签的价格居高不下,导致标签适合于那些单价比较昂贵,如汽车和高档服装等商品,却不适用于那些单价相对较低的快速消费品。

(2)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制约了RFID突破企业界线。一直以来,各企业采用的大多都是专有技术,所使用的频率、编码、存储规则等都不尽相同。读写器和标签通常不能通用,企业与企业之间无法顺利进行数据交换与协同工作,从而把RFID技术的应用范围局限在了企业的内部。

(3)不成熟的应用技术是制约RFID普及的另一重要原因。RFID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需要RFID硬件制造、数据通讯与网络、数据自动收集与挖掘等技术,还必须与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等结合起来,否则很难充分实现RFID带来的收益。

(4)制约沃尔玛实施RFID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供应商的虚与委蛇。在强势沃尔玛面前,供应商们大多只是部分遵循沃尔玛的规定,只有当货物要被送到那些当地有沃尔玛配送中心地方时,才在货物上采用RFID电子标签。这是因为沃尔玛对RFID的要求将使得每个供货商每年增加910万美元的成本,对此供应商们难以应对,因为如果犹豫不定,等待RFID成熟后再采用该技术来降低成本,那便会惹恼沃尔玛,导致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由此便出现了供应商阳奉阴违的现象。

3.2 供应链透明度的提高

从上文中我们看到沃尔玛RFID战略实施遇到的一些难题,其中有些目前还难以克服,但单就目前取得的效果来看,RFID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RFID战略的实施给沃尔玛带来了许多竞争优势,其中最大优势是:提高了供应链的透明度,使得整个供应链流程都变得更加透明和精确,加强了对供应链的控制能力。

对于RFID如何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其过程可描述如下:供应商依照配送中心传来的订单分捡产品,随即交付运送;在配送中心的入货口,运货设备通过时由门上的RFID识读器自动完成盘点并传输至数据库;配送中心按照各门店所需种类与数量进行配货;商品装车发送门店途中,借助GPS定位系统,准确了解商品的位置,同时获知运抵时间;运抵门店后,车辆直接经过安装RFID识读器的入货口,商品即清点完毕,直接上架;由于顾客改变购买决策而随意放置的商品,可通过店内的RFID识读器准确地找到并进行归位;随着商品的销售,可以自动提醒进行补货;选购结束后,只需推车经过装有RFID识读器的通道,商品统计即自动完成;系统可将商品变动的信息迅速反馈给供应商,供应商可根据货物的销售情况安排生产计划,并主动积极备货。随着RFID的广泛应用,以后会出现RFID自动扣除款项的应用,这样也就解决了我们通常所看到的购物后排队付款的问题,提高了效率,方便了顾客。

在图2的商品与信息运动过程中,实线代表商品信息与货物的流动,虚线代表信息的流动。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的相关信息都是透明的,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节点(一般是货物交接点)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节点上自动化采取到的商品信息,管理者随时随地知道商品的状态,同时RFID技术的自动盘点,准确定位,自动的信息反馈,减少了人工成本,降低了库存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供应链上合作的水平。

随着技术的进步,阻碍RFID应用的技术问题逐步地得到了解决,比如RFID标签的成本问题,根据RFID报最新的报道,目前市场上已经推出5美分左右的标签,这个成本对许多企业来说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价位,必将有力的推动RFID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4 结论

RFID为沃尔玛提供了对供应链进行整合的强大工具,提高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弱化了供应链管理中常见的“牛鞭效应”,提高了供应链中企业间的合作效率。沃尔玛实施RFID取得的成就,增强了其他企业参与到RFID浪潮的热情,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态度,RFID作为未来识别技术的趋势不可抗拒,我们只有积极的投身其中,才能在新的市场机遇中占有先机。

摘要:RFID技术作为21世纪十大技术之一,凭借着在识别领域的诸多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首先介绍RFID技术内容和它自身的优势及特点,然后分析RFID技术如何发挥作用来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最后结合沃尔玛RFID战略的实例进行论证。

关键词:沃尔玛,RFID,供应链透明度

参考文献

[1]耿雪霏.RFID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05(7):79-81.

[2]石新泓,石志华.RFID——沃尔玛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新武器[J].物流技术,2004(1):5-7.

[3]李曼.RFID:后条码时代的先锋[J].江苏论坛,2007(1):48-49.

[4]李宏,李蒙蒙,李苏剑.RFID在物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04(11):22-24.

信息时代下的透明供应链研究 篇3

关键词:透明供应链,合作,信息共享

2010年11月5日~6日在北京举行的“2010财新峰会:中国与世界”会上。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亚太及中东地区主席杰夫.吕迪安明确提出:中国保证供应链安全的同时需保持透明。2011年3.15消费者权益日, 娃哈哈通过网络和报纸媒体, 向全球同步发布了《爱迪生配方奶粉供应链透明化白皮书》, 将“透明供应链”话题“明明白白地摆上桌面”。这标志着供应链透明管理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所谓“透明供应链”, 就是通过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打造的“可视性”供应链。信息时代下, 信息化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一个供应链中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必要条件, 残酷的市场竞争使信息化管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新法则和新技能。一个企业能否数字化、信息化建立或融入透明供应链, 事关现在, 影响未来。

1 供应链透明化的推动力

1.1 企业追求利润的推动

物流被公认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如何获取这笔利润一直是物流业界苦苦追求的目标。供应链管理是挖掘物流利润源的根本出路。要实现高效的物流管理就必须建立有效的物流供应链, 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透明供应链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物流管理网络, 使企业能够顺利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和共享, 并在决策过程中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1.2 政府和社会监管的推动

焦点话题:截至2010年2月1日, 雪碧中毒事件在北京多次发生, 到底是饮料在流通过程中遭人为故意破坏, 还是易拉罐本身含有汞超标, 我们无法知晓。据悉, 在2010年“五一”之后, 为查出肉类、水产品、水果等的产地、营养成分、安全性等信息, 增加物流环节的透明性, 实现信息“从农场到餐桌”的透明流动, 北京超市在农产品打上可追溯标签, 从而实现信息的可追溯。

随着对供应链管理的提升、经济的发展, 这种需求开始向更多的产业领域扩展, 而不是仅体现在食品、药品、危化品、保税物流等领域, 这也需要企业采用各种可行技术对整个供应链过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监控和管理, 从而实现供应链透明化。实际上, 透明度 (transparency) 一直是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简称CSR) 论述的中心概念之一。为了确保生产流程、供应链是合乎企业社会责任的, 是经得起政府与民间社会的监督的, 供应链、供应厂商的透明化乃是必要的。

在国际民间社会的强大压力之下, 不少国际知名成衣及运动鞋品牌商已经公布他们的供货商名单, 如此, 才能够有效查核所有供货商确实遵守企业社会责任, 并在发生违反社会责任事件时迅速找出问题的来源。

1.3 消费者的推动

Nike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国际品牌, 大家只注意到是哪个明星代言, 鞋子穿起来是否舒适, 但是消费者却不知道其幕后的辛酸。经过媒体的揭露, 大家才发现你我脚上穿的鞋子, 都是经过不人道的方式所生产出来的。就如同血钻石的剧情, 大家都只看到光鲜亮丽的那一面, 没有看到后面的辛酸。

若被揭露的厂商没有改善, 将会使其品牌形象受损。消费者也会发起抵制的行动, 呼吁大家不要购买此商品。市面上应该还有许多像Nike这样的例子, 可能只是现在还没有被揭发而已。Nike事件, 应该成为一个警惕, 厂商应该主动透明化其供应链。不然, 等到被揭发时, 将会重创其企业形象。或许, 要真正落实供应链透明化, 有一定的难度。但若不积极改善, 最终将会被消费者抛弃。

特别是在食品方面, “苏丹红”和毒奶粉等事件让我国食品企业供应链风险问题变得十分突出。甚至可以说, 供应链不透明对信用的损害对企业来说是致命的。

2 供应链透明的优势

2.1 透明供应链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贡献

为了确保生产流程, 供应链是合乎企业社会责任的, 是经得起政府与民间社会的监督的, 供应链、供应厂商的透明化乃是必要的。在国际民间社会的强大压力之下, 不少国际知名成衣及运动鞋品牌商已经公布他们的供货商名单, 如此, 才能够有效查核所有供货商确实遵守企业社会责任, 并在发生违反社会责任事件时迅速找出问题的来源。由毒奶粉事件看来, 食品业应该要尽快加入供应链透明化的行列。

若是企业将其供应链透明化, 除了政府机关能够有效查核所有供货商是否确实遵守企业社会责任, 一般大众和民间团体也能够同时监督, 给予企业压力, 以改善企业的生产制程。如果企业发生违反社会责任的事件, 因为流程已透明化, 也能够迅速找出问题的来源。

同时, 企业可以透过产业的道德供应链管理行动来稽核自己的供货商成员来达到透明化, 一方面可以整合同业的资源来提升知名厂商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 也可以避免缺乏企业责任态度的同业对手, 以非公平性的方式来竞争, 必须要与同业一起提升供应链社会环境责任的绩效, 才能减低外包厂商在资源配置上的恶性循环, 减少对劳工有不当措施和压榨的情形发生, 并减轻自身与供货商在社会稽核上的压力, 透明化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让公司有成长的机会, 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诉讼风险。

2.2 消除供应链不透明导致的“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普遍存在于供应链结构中, 当各级供应商进行供应决策时, 如果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销售商的需求信息, 由于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使得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 并产生扭曲且逐级放大的现象, 导致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需求信息存在较大的出入。由于这种需求放大变异效应的影响, 导致上游供应商通过维持比下游需求更高的库存水平来应付销售商订货的未知性, 从而人为地增大了整个供应链中的风险, 使上游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风险也大大增加, 甚至导致生产、供应、营销的混乱。

而供应链透明化即是以电子化的方式建立一个系统, 对于供应链的整个过程包括运输、通关、仓储等进行信息共享, 以便实时了解商品运输状况, 掌控整个物流过程, 达到降低物流过程中有关库存天数和延迟到货的损失, 避免紧急送货的需求与成本。也就是说, 通过打造透明供应链, 我们可以实现信息透明化, 即在交易伙伴之间形成充分的信息共享, 消除“牛鞭效应”。

3 透明供应链的实现路径

3.1 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

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就是形成一种企业间紧密协作的业务模式, 从产品需求的角度, 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 形成一个虚拟供应链, 实现市场与企业行为更紧密的结合, 从而降低经营风险, 提升企业营运效率。

研究表明:合作对供应链进步的贡献率为40%;合作性计划可以有效减少库存15%;使开支减少20%~30%;使运输成本节约3%~5%。

企业合作下的信息共享程度提高可以有效提高供应链信息的透明度;供应链合作关系水平的提高可有效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增强可有效增加供应链成员的价值。因此, 强化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 在不同的阶段供应链管理具有不同的内容 (如表1) 。

3.2 构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化系统

供应链物流信息化系统不只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 实际上它包含了三个要素:网络、通讯和计算机技术, 也就是三网合一, 简单地称为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在网络运行中, 必须把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三者之间联网。互联网 (Internet) 的效率高、成本低, 而企业内部的局域网成本的投入却比较高。因此,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及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便捷性、普遍性、及时性、共享性这些特点来为服务于我们的物流行业, 来完善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 通过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

同时, 中国物流业要充分利用通讯技术, 通过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改善物流系统。因为运输、仓储、各种车辆的运行等各种费用, 都要通过数据库来运行,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各种各样的数据库, 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流程和数据库, 还可以成立管理信息系统部门, 专门对整个企业的所有信息加以整合, 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物流信息化系统。

3.3 充分采用最新的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 (The Internet of things) 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其定义是:按照约定的协议, 通过射频 (RFID) 、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 把互联网与任何物品连接起来, 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的一种网络。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概念有两层意思:第一,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其核心和基础应是互联网;第二, 其用户端扩展到了所有物品与物品之间, 其目的是实现所有物品与网络的连接。

贯穿全覆盖的物联网, 整个供应链呈现了两个字:透明!另外, 通过物联网, 仓库的管理变得高效、准确, 人力需求大大节约。在大型高等级仓库, 甚至可以实现除了入口收验货人员, 仓库内实现“无人”全自动化操作, 仓库仅安排计算机屏幕前的监控人员。展望未来, 一个高效精准、实时透明的物流业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4 结语

信息时代下, 信息化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必要条件。通过合作和信息共享打造的透明供应链, 才能真正创造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成高亮.破解物流供应链信息化“终端迷局”[N].中国商报, 2011-03-15.

供应链透明度 篇4

供应链管理主要通过对所有节点企业的资源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 来达到在准确的时间、特定的地点, 以最低的成本向客户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目的, 并以此获得稳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 是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协调的思想, 这一思想贯穿供应链管理的始终, 供需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起因, 也是最终目标。

面对日益普及的“制造商责任延伸制”的挑战, 全球制造商在整合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的过程中, 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概念——闭环供应链管理 (Closed loop supply chains management) 。

Harold Krikke等学者认为, 闭环供应链包括正向的供应链和逆向的供应链, 可以通过若干种方式来封闭, 比如产品的重新利用、零部件的重新利用和原料的再利用。大多数闭环供应链都包括若干种再利用的方式, 各种回收的产品通过最有价值的方式进行再处理。

Moritz Fleischmann 和 Jo A.E.E. van Nunen (2003) 认为, 正向的产品流动和逆向的产品流动的分离, 使得研究人员可以用一种全面的方法来从整体上研究相互关联的企业的内向物流和外向物流, 这就被称为“闭环供应链”。从物流角度讲闭环供应链实质上是通过产品的正向交付与逆向回收再利用, 使“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的凯欢过程变成了“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冯志俊等, 2003) 。它实质就是基于正向/逆向供应链整合而成的网状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 闭环供应链的具体运作可以分为若干个环节, 通常包括四个典型的活动。回收:从市场重新找回产品, 以及相应的物理回收过程。对回收产品的时间、数量、质量和组成的管理需要和靠近顾客的供应链伙伴进行紧密的合作。分类和测试:根据质量和构成进行分类, 根据检测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再处理:通常有六个处理方式, 直接使用、修理、翻新、再制造、焚烧和废弃、再配送和销售。

2 闭环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障碍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为了博弈中利润的最大化, 追求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 为了应对全球激烈的竞争, 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运作, 期望获得最低程度的利润, 因为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个企业在市场上的单打独斗, 已经变成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面对这种局面, 企业被迫加入供应链体系中, 按照“利润均分”原则进行利润的共享。

另一方面, 作为“理性人”假定的企业个体, 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安于现状, 因此, 即使加入了供应链运作, 自身与其它成员之间的博弈仍然在继续进行, 只不过这种博弈带来的竞争程度降低了而已。

第三, 由于供应链结构自身的不平等性, 分成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两种类型, 同时在利润分享时带来的成员企业和核心企业不平等现象, 又促使成员企业在供应链运作的同时, 又在追求博弈中的信息优势, 以期改变自身在供应链结构中的地位, 寻求更大的利润。由此带来的是, 博弈双方往往会同时采取行动谋求获取更多信息以形成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不对称优势, 期望使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并取得更大竞争优势。

2.2 成员企业之间信息利用能力差异

信息能力的核心是实现信息效用能力 (或称信息利用能力) 和信息创造能力, 信息流沿着一种螺旋曲线上升的过程, 不仅是信息效用能力和信息创造能力交替循环的过程, 也使得信息利用主体在持续的信息利用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信息能力。供应链上各企业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 由于其依据成本效用对等原则操作, 因此必然造成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在信息利用能力上出现偏差。

一方面, 供应链管理运作上体现出来的订单信息流、需求信息流、库存信息流、发运出货信息流等[2], 使得整条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在信息搜集和整理上已经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 原因在于, 供应链上的下游成员企业依赖上游成员企业的物资流动, 而进行想当然的正向信息反馈, 由此该成员之间的信息反馈结束, 进而沿着供应链上物流的走向, 与其下下游成员企业进行物流活动, 然后得到信息反馈, 依次进行, 今后完成物流的活动, 就是在这样一个彼此交互的信息传递过程中, 由于不同成员在信息利用能力上的偏差, 进而使得反馈信息流呈现一种双峰的现象, 如图2所示, 最上游企业传递的信息最多, 最靠近终端用户反馈的信息最多, 其余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较少, 这就使得真正想利用信息的企业得不到足够的信息支持, 进而产生信息共享障碍。

另一方面, 如图1所示, 闭环供应链结构中的回收、测试/分类、再处理、再配送等环节的运作, 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应信息流, 又会使各成员企业承担巨大的信息利用能力风险, 原因在于, 在闭环供应链中, 信息的走向变成了双向交流, 虽然有时效的差异, 但是不同的信息量在经过同样的信息传递渠道时, 又会增加信息的敏感程度以及信息的耦合, 经过不同成员企业的整理、加工、传递, 使得信息量在传递给下一个信息利用者时, 其已获得的信息利用能力经验成为了一种限制, 反而不利于相邻信息利用者的共享, 依次类推, 只能是信息量在交互传递的过程中不断衰减, 不断地变异。

2.3 信息异化和供应链不稳定现象的存在, 降低了企业信息共享的积极性

信息作为一种商品, 其价值在于信息自身的使用效用, 作为企业而言, 由于其本身对信息利用能力的不同, 所获得信息量也就不同, 知识社会中如果不慎走失了企业的机密信息, 必然会使企业在后续竞争过程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局面, 因此成员企业又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增加信息被再次利用的难度。

一方面, 信息异化现象的客观存在, 使得企业自身限于企业信息传递不安全的圈套。所谓信息异化[3], 是指主体创造了信息, 但信息在生产、传播和利用等活动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干扰, 导致信息丧失原有内涵, 反客为主演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 反过来变为支配、统治和控制主体的力量。由于企业惧怕信息不安全给自身带来的危害, 通过供应链上整体企业担忧的放大效应, 使得各成员纷纷降低信息共享的积极性, 进而使得信息共享机制形同虚设。

另一方面, 由于供应链本身存在的变数, 决定了成员之间互信低下的局面, 由于成员之间往往会因为利益的不均等产生矛盾, 进而造成原有的供应链断裂, 但原来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获得的信息, 却不会因为该供应链的中断而消失, 加上成员本身的学习能力和系统自适应能力, 必然会将原有的信息带到新的供应链系统中, 进而给现有的供应链带来巨大的竞争劣势。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柔性、速度、革新等状况, 供应链管理必须克服上述信息共享障碍, 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 才能适应新竞争环境下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3 建立信息透明窗口, 突破闭环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共享瓶颈

3.1 完善闭环供应链信息传递模式, 建立供需信息集成中心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虚拟形态, 包括了供应链上的供需信息和管理信息, 伴随着物流的运作而不断发生。有效地供应链管理在于及时在供应链各成员之间传递需求和供给信息, 提供准确的管理信息, 从而使供应链成员在实时信息的指引下, 形成统一的计划和行动为最终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为一种网络化管理模式的供应链管理, 信息的传递不是沿着企业内部的递阶结构, 而是沿着供应链不同的节点方向 (网络结构) 传递。供需信息本身的实时性特质, 为闭环供应链信息共享提供了基础。尽管信息具有衍生性, 但供需信息的瞬态性, 决定了供应链成员之间不可能针对这种类型的信息进行博弈, 因为成员之间博弈的重点在于管理信息。但供应链成员所依据的指导方针, 恰恰就是供需信息。因此, 有必要在成员之间进行供需信息的导引, 避免成员之间进行误判, 从而使博弈双方背离主体, 进而失去最佳平衡策略, 造成供应链管理的内耗。针对供需信息, 供应链应该增加一个新的功能节点——供需信息集成中心, 它具有供需信息存储、处理、搜集与发送的功能。闭环供应链中各节点的主要供需信息被搜集于此, 形成供需信息共享源, 同时把节点上的大部分信息处理功能独立出来, 由供需信息中心集中处理。通过供需信息中心协调闭环供应链中的交叉信息反馈流, 不仅可以使节点企业能够专业化运作, 而且可以减少彼此“留一手”的不利局面的发生。

3.2 增加闭环供应链管理中管理信息透明报告发布, 减少信息博弈

供应链管理在于依赖成员的努力, 谋求快速满足市场的需求。由于博弈的存在, 致使供应链管理必须花费巨大的信息成本, 谋求一个个动态的平衡结果。其结果是一方面成员之间有了一定的利润保障, 另一方面成员之间的信息成本花费巨大, 造成收益和成本出现倾斜, 进而使供应链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博弈双方进行博弈时, 依赖的是各自的管理信息, 因此, 作为闭环供应链来说, 为了增加供应链成员的收益, 在收益不变的前提下, 唯一的结果就是消除成本, 换句话来说, 就是消除博弈双方花费的管理信息成本。

具体而言, 在闭环供应链中, 按照物资的流动方向, 通过上游的核心企业发布自身的管理信息透明度报告, 按季节、半年度、年度时间节点进行顺向传递, 统一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判断。按照回流方向, 通过靠近最终端客户的核心企业, 发布逆向管理信息透明度报告, 时间节点同上。通过两个方向核心企业管理信息的发布, 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 统一各节点企业的信息认知, 进而平衡各节点企业对于管理信息的臆测。

3.3 强化成员企业的管理信息利用能力, 消除信息异化

成员企业应该投入相应的成本, 增强自身的信息利用能力。通过对闭环供应链两个方向的透明度管理信息报告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掌握, 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博弈成本, 以节省的成本更好的服务企业用户以满足闭环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而且有利于更科学、高效地识别并组织企业的有效信息资源。

闭环供应链中的信息异化来源于成员企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形成的人为保护,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保护, 表面上的信息安全成为其借口, 但实际上是成员企业对于闭环供应链中的管理信息和需求信息界定不明确产生的原因。因此, 必须加强成员企业自身的信息意识, 按照能够充分保障物流快速运作的前提, 相邻成员企业之间对其自身的管理信息形成一定的交集, 各成员之间应该增降识别、挖掘彼此管理信息的能力, 进而增强彼此的信息共享信心。

参考文献

[1]赵杰.闭环供应链管理及其战略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 2008 (19) :23-25.

[2]孙亚明.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共享研究[J].商业现代化, 2007 (11) :56-58.

上一篇:非对称加密技术下一篇:学习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