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风险

2024-08-03

供应链风险(精选12篇)

供应链风险 篇1

1 引言

面对21世纪的全球性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仅仅依靠自身的单打独斗是远远不行的,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和协调才能为其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于是,供应链管理(SCM)成为企业决策者关注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新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大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但事实上,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并不多。因为供应链涉及的参与者众多且彼此联系紧密,使供应链系统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很容易遭受各种供应链风险的攻击。任何一个环节的突发问题都可能给整个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了多起重大的供应链中断事件。“9.11事件”、印尼海啸、“苏丹红”事件、美国西海岸工潮等等,这些突发事件给相关行业造成了重大的打击。面对供应链风险,不同的企业表现出了不同的应对风险的水平。飞利浦公司在美国新墨西哥洲芯片厂是爱立信和诺基亚共同的芯片供应商。2002年该工厂的火灾中断了二者的芯片供应。爱立信失去芯片供应,新款手机无法生产,白白失去了市场,市场份额从12%降低到9%。而诺基亚及时有效的风险管理保住了市场,坐稳了手机市场的第一把交椅。可见,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对提高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供应链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新焦点,为其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注是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开始的。

关于供应链风险的分类,Juttner(2002)将供应链风险划分为供应链外部风险、供应链内部风险和网络风险。外部风险包括政治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以及行业/市场风险;内部风险包括从劳动力、生产到IT系统的各种企业内部不确定性;网络风险是指供应链成员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风险。韩景丰和丁建时(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链外部环境风险、供应链系统风险和供应链资源流风险。王燕和刘永胜(2008)从三个角度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分类。按照供应链风险起因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按照影响程度可分为偏离风险、中断风险和灾难风险。按行为主体可分为供应商风险、生产商风险、批发商风险、零售商风险和物流服务上风险。

关于供应链风险管理,国外学者Norrman和Jansson(2004)详细描述了爱立信公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国的丁伟东等(2003)结合模糊评价方法和风险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评价供应链企业可靠性水平的具体步骤。刘永胜和白晓娟(2006)提出按照灵敏性、灵活性、综合性、定性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四个原则构建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给出了供应链风险预警的综合评价方法。刘志华(2008)总结了风险处理的几种方法,包括规避风险、减少风险、接受风险、共担风险和保险转移风险。

目前对于各个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的分类还很不统一。另一方面大多数学者也主要将目光放在单个供应链风险管理环节。文中将供应链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层面,并对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进行了更全面系统的探讨。

2 供应链风险及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定义

2.1 供应链风险的定义

供应链风险是指对一个或多个供应链成员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行效率,甚至导致供应链中断和失败的不确定性因素或意外事件。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供应链风险进行了定义,角度不同,但都体现了其核心内容。我们不难总结出供应链风险的基本特征,即(1)不确定性,供应链风险的不确定性是指我们无法准确判断风险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出现以及其后果如何;(2)传递性,风险因素的传递性主要体现在,风险因素不只是影响当事企业,由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关系紧密,它还会给上下游企业造成损失,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2.2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定义

供应链风险管理(SCRM)是指通过与供应链成员的协作,采用风险流程工具识别、评估供应链内外部风险,并建立包含监控与反馈机制的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综合处理供应链风险,以降低整体供应链的脆弱性。

要进行有效的供应链风险管理,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为供应链风险管理提供组织基础。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来统筹协调风险管理活动。该部门的人员组成应当包括各相关部门的代表。(2)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系统。该体系应提供完整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流程,并与企业的其他业务流程相整合。同时要采用与企业自身情况相适应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工具及方法。(3)加强供应链上各成员的合作。供应链风险会对供应链上的其他成员造成连带影响,因此,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成功需要各成员企业的合作。首先,应当通过走访游说各成员企业,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以保障企业的供应链风险管理顺利实施。更积极的做法是使成员企业也都实施供应链风险管理,并对有效的工具和方法进行分享。

3 供应链风险的分类

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分类为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方法、工具的研究提供统一的分析基础。了解并识别这些风险因素对参与供应链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国内外的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的分类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标准。国内的学者大多比较认同将其分为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两类。总的来说,各个学者对外生风险认识的一致性程度较高。对于内生风险的理解则存在较大差异。

文中认为,按照风险来源可以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链外部风险、供应链上各企业内部风险和企业间的合作风险。

供应链外部风险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中的意外突发事件,通过影响供应链上的一个或多个成员造成供应链中断。对于这一类风险,企业无法避免,更难以预测何时会发生,只能通过采取及时有效的行动将不利影响减至最小。

企业内部风险来源于内部各个职能部门或运营流程中的不确定性,通过影响企业自身的运营效率和合同履行程度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脆弱性,使得这些企业成为供应链中最薄弱的一环。

合作风险是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广泛采用而逐渐凸现的风险类型,它是供应链各个成员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合作伙伴的选择和伙伴关系的维护都隐藏着风险。不同于供应链外部风险,供应链成员可以通过调整战略、改善伙伴关系、加强信任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合作风险,避免由于合作风险导致供应链的中断。

三种风险来源的关系如图1所示:

4 供应链风险管理

供应链风险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发生频率低,但是一旦发生,却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会威胁到企业自身和其它供应链成员的生存。因此,有必要首先将供应链风险管理提升到企业的战略高度,从资源规划入手,确定供应链战略,以应对供应链风险。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流程进行日常供应链风险管理。

4.1 供应链风险战略选择

4.1.1 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

一般来说,企业构建供应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正常交易、纵向一体化和战略联盟。在正常交易方式下,供应链上的企业通过传统的市场交易手段联系起来,共同实现供应链的物流功能。但是这种短期的安排无法带来长期的战略优势。纵向一体化可以强化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控制,增加其价格谈判的优势,但是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挥,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

战略联盟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是指供应链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等特定的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条件下,而建立的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解琨,刘凯,周双贵,2003)。供应链战略联盟中的企业之间是基于价值链的竞争性合作关系,目标是在长期的合作中实现共赢。

企业进行战略联盟是为了获得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各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加强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建立战略联盟也可以规避风险。很多文献提到可以通过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加强供应链成员的相互信任等手段进行风险防范。但是这些措施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实现,与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尤其是主要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则为其提供了组织基础。因为战略联盟中的企业之间是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彼此的合作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信息高度共享,同时还可以保障信息安全。互通信息和规避风险本身就是战略联盟形成的动因之一,可以有力地缓解了前面所提到的道德风险、信息风险、信任风险等合作风险。一旦突发事故发生,战略联盟成员之间也可以迅速沟通,进行共同决策,共同采取应对措施,将事故对供应链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战略联盟中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承诺,当突发事故影响物料供应时,战略联盟中的制造商可以对供应商“施压”,使需求首先获得满足,避免物料供应的中断。另一方面,建立战略联盟,可以促使各成员均实施风险管理,促进风险管理中各种有效的方法和工具的共享。

然而没有一种策略是可以一劳永逸的。供应链战略联盟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缓解某些风险,另一方面,它又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由于战略联盟中企业建立的是长期合作关系,不可避免的会承受成员“锁定”风险。成员间相互依赖性增加,更容易被其它成员牵连。因此,如果不能对供应链战略联盟进行有效管理,战略联盟就无法发挥其减少风险的作用,变得名存实亡。

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供应链战略联盟进行有效管理,使其在规避风险、实现共赢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科学谨慎地选择联盟伙伴

在供应链战略合作中,供应商的选择不仅仅依赖于价格,还应当考虑战略目标、企业文化、技术革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能否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决定着战略联盟成功与否。因此,企业应当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选择与自身优势互补、能力匹配、企业文化和发展目标一致、运作效率较高的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促使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充分发挥,同时还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质量。

(2)签订完善的协议条款

签订界定严格、目标明确、兼顾各方利益的协议是维护伙伴关系、保障联盟高效运行的前提。在合作协议中,联盟各方应当确定权责利关系,信息沟通的渠道方式,信息共享的范围,还要签订保密协议,既能保证联盟内的信息高度共享,又可以保障信息安全,避免重要信息泄露。

(3)建立激励和收益共享机制

通常,每个企业都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时甚至不惜牺牲供应链其它企业的利益。因此,为了使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能够采取对整个供应链有利的行为,企业应当对合作伙伴进行激励,提高他们的合作积极性,避免他们的机会主义行为。收益共享的基本要求就是在联盟成员间进行公平的利益分配。只有实现收益共享,才可能实现供应链的风险共担。

4.1.2 建立柔性供应链

在新经济环境中,企业广泛采用“精益生产”、全球采购、业务外包、集中化等策略,这些策略以流程精简、成本节约、准时供应为核心,却不可避免地使供应链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容易受到风险的影响。建立柔性供应链成为供应链发展的新趋势。建立柔性供应链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建立动态联盟

与供应链上的成员建立战略联盟可以缓解大部分合作风险,但是也难免会增加成员“锁定”风险和能力风险,对于这一点,企业可以引入动态联盟。这里所说的动态联盟是指,联盟企业不断对合作伙伴进行跟踪评估,确保合作伙伴的各种能力能够支持供应链的高效运行。当共同的能力和利益相对变化导致的战略目标的调整超过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应当考虑结束旧联盟,寻找替代伙伴建立新的联盟。

(2)建立柔性合同体系

柔性合同在内容上提供了许多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和合同进展情况而定的灵活性选择条款,与传统的确定性合同有很大不同。合同的执行是分阶段进行的,根据前一阶段的执行情况确定下一阶段执行的条款,一般不采取一次性合同。在工作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合同形式,有效规避风险。

(3)设立具有柔性的多头供应链体系

为确保产品的稳定供应,供应链上应该避免独家供应商的情况,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必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除了设立多供应商外,还应设立多供应渠道,它包括多种付款方式、物流方式和采购模式。设立多头供应链体系是解决供应链瓶颈、预防供应链风险的重要举措,保证了产品的稳定供给。2008年年末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天然气之争使欧洲多国断了天然气来源,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及生产,尽管已经恢复通气,欧洲各国仍不得不考虑开辟新的输气线路,避免新的风波导致天然气供应中断。类似的例子在企业中更是屡见不鲜。

但是这里的“多”并非多多益善,这与精益生产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企业应当维持少数几家高质量的供应商,同时还应当寻找供应商作为后备供应商,使得供应中断时可以迅速获得新的供应来源。

4.1.3 营造供应链风险管理文化

做好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是企业人人都重视风险。爱立信公司的哲学就是“人人都是风险经理”,足见其风险管理已深入人心。因此企业应该营造一种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提高全员的风险意识,普及有关风险的知识。当风险事故发生时,能够得到员工的重视,积极面对,迅速采取行动,而不是相互推诿。最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告知相关风险管理人员及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

4.2 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

企业日常进行管理的过程一般包含四个环节,分别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风险监控。风险识别是识别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的过程,风险评估主要是评估风险的性质、重要性以及对公司的影响,风险处理是事先制定一系列应对风险的措施。另外在日常管理中要持续对风险进行监控,以便防范风险发生或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4.2.1 风险识别

风险分类是进行风险识别的基础。风险的种类很多,各个企业基本情况不同,所面临的风险也有差别。企业可以通过仔细考察自身的业务流程,发现影响企业供应链安全的主要风险,针对这些风险有的放矢地制定应对措施。

广泛应用于财务风险识别的技术也可以用于供应链风险的识别,包括情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流程图法。情景分析法是从诸如采用新技术、组织结构变革等当前发生的事件中挖掘可能存在的风险。历史分析法则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识别潜在风险,但是历史事件并不会频繁发生,而且使用历史分析法很难发现从未发生过的潜在风险。流程图法通过清晰地展示整个供应链的工作流程,对每一个环节的深入分析,更完整地识别出风险。虽然流程图法较前两者要复杂的多,工作量大,但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4.2.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所识别的风险因素采取适当措施的必经一步。通过风险评估,企业可以对其面临的风险进行排序,对风险程度高的风险要给予重点关注。

风险程度可以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风险事件对企业影响大小两个维度来衡量。由企业内外部的专家从概率和影响两方面对不同的风险因素评分,使得风险程度数量化,便于比较。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主要依据经验进行主观评定,风险商业影响则可以从财务角度衡量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例如,可以首先预计生产恢复时间,用生产恢复时间内损失的利润、设备闲置成本、其他零部件的库存成本等的总和作为商业损失,以此评定对企业的影响大小。

4.2.3 风险处理

这一阶段是为重要的风险事先制定一套应对措施。风险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规避风险、减少风险、接受风险、共担风险和保险转移风险。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及风险的性质,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企业的风险经理为某一特定风险制定应对计划时需要分析风险来源、可能影响、发生概率,并提出若干处理措施,对比这些措施成本和收益,从中选择更合理的措施。通过进行推测和计划工作,保障事发时及时采取行动。

4.2.4 风险监控

对于那些风险水平高、减轻风险难度大的风险因素需要进行严密的日常监控。风险监控不是某一企业的工作,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都应当重视。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是风险监控的行之有效地办法。预警的体系依赖于风险评估的实施,并通过建立警戒线,将风险评估值与警戒值比较,了解供应链当前的风险状况,对潜在风险进行预测、预报。一方面可以尽早发现隐患,进行风险控制;另一方面当意外事故发生也可以保证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

5 结语

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整个供应链的企业的风险。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可能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中断。企业应当建立风险意识,加强供应链风险管理,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企业要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首先应从战略层面对供应链战略进行调整,其次还要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开发适应企业需求的风险评估方法及工具,制定风险计划,并加强日常监控。需要强调的是,供应链风险管理不是单个企业的责任,而是依赖于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相互支持与协作。

供应链风险 篇2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对风险信息的了解、沟通。通过对潜在意外和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以最小成本最优化组合对风险实行有效规避,实时监控,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连续和效率。

5.5供应链风险具有“牛鞭效应”

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相对封闭,造成链上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曲解会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出现,即所谓“牛鞭效应”。实践中,供应链生产源头和终点需求之间总会存在时间上的延迟,这种延迟导致反馈误解。由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多依据比邻企业的需求进行决策,而并不探求其他成员信息,造成这种曲解从一点微小差异最终传递到源头时出现不可思议的放大。供应链越长,中间非价值生产过程越多,牛鞭效应越严重,供应链效率越低下。

5.6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

供应链风险传导模式研究 篇3

摘要:供应链作为一种扩展型虚拟组织,由于利益链关系使供应链风险客观存在。全球供应链风险事件的频繁发生及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使供应链风险传导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从风险传导的基本元素出发,通过归纳分析得出供应链风险的传导机理。以此为基础,以供应链风险的传递方向为依据,可以推出供应链风险的5种传导模式,即供应链链式正向传导模式、链式逆向传导模式、网络辐射式传导模式、网络集中式传导模式和网络交互式传导模式及其各自特征。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基本元素;传导机理;传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2.007

近几年发生的全球风险事件,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较大影响,引起国外企业及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的关注。例如,2005年“苏丹红”事件震惊全中国,除了以“苏丹红”为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商损失惨重外,以其为纽带的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零售商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肯德基中国1200家店在这一事件中4天至少损失进账1200万元;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公司损失1400余万元。2008年牛奶和鸡蛋“三聚氰胺”事件,除了牛奶厂商和鸡蛋生产厂家损失惨重外,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时至今日,中国乳业仍没能走出三聚氰胺阴影,其间接损失仍无法估量,形成了典型的串联式多米诺效应。环顾全球供应链风险事件,供应链风险传导严重影响了供应链企业持续安全运作及响应客户和满足客户的能力,这使供应链的风险传导研究成为全新而又急迫的重要课题。

一、国内外供应链风险传导研究现状

进入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尽管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在不断发展且比较深入,但目前对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国外对供应链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研究方面。cranfield认为供应链风险来源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由于供应链企业相互依赖,任何一个企业出现问题都有可能波及和影响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使风险放大。Suh and Kwon认为供应链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合作伙伴之间信息的共享。Roshan Gaonkar&N.Viswanadham;(2004)指出供应链风险的三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为偏离(deviation)、中断(disruPtion和灾难(disas—ter)。Lindroth提出了三维供应链风险初步分析框架,包括供应链单元分析、供应链风险类型和供应链风险控制。Deloitte管理咨询公司将SCRM过程主要归结为4个阶段:识别风险,决定SCRM战略和行动,执行和实施行动,监控SCRM过程和结果。但Deloitte将重点放在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既考虑核心企业内部风险,缺乏可能会影响核心企业效益的供应商、客户、环境的风险。Cranfield也提出了一个四阶段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框架即:供应链范围和构成要素描绘、供应链脆弱性和风险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价和供应链风险管理。

国内研究在借鉴国外风险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供应链风险的概念与分类研究:二是供应链风险的产生机理及识别研究;例如,三是供应链风险的评估及预警机制研究;四是结合案例的供应链风险控制策略研究。在供应链的概念和分类方面,丁伟东认为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给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李晓英、陈维政将供应链风险分为系统风险、管理风险、信息风险和市场风险;张炳轩将供应链分为:市场风险、合作风险、利润分配风险、利润波动风险、技术与信息资源风险、道德风险。在供应链风险产生机理和识别研究方面,傅少川等从管理学角度、经济学理论、系统论分析了供应链信息风险形成的机理;浙江大学马林分别从计划、采购、制造和配送四个流程构建了一个基于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的供应链风险识别模型;张以彬、陈俊芳通过因子分析和分层分析法从供应中断、供应延迟、协调中断、协调延迟、需求中断、需求延迟六个方面识别供应链风险。供应链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方面:于瑞峰等应用BP神经网络法,提出了基于供应链企业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发了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李莉通过实例验证了构建的基于模糊熵的集群式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李丽君等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方法考虑了双方的收益目标后,建立了双边道德风险条件下的质量控制模型。另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蒋家东等近几年来重点关注供应链质量风险的研究,将供应链质量风险划分为信用性质量风险、技术性质量风险、需求性质量风险3种形态,指出供应链质量风险具有传递性、时滞性、评价的主观性等特征。近年来,学术界和实业界开始关注企业风险传导的研究,研究成果也多借鉴金融传导理论。例如,沈俊(2006)等基于热传导原理将企业风险传导分为企业内部风险传导和企业间风险传导,并剖析了企业风险传导的条件;叶厚元(2007)等提出了风险传导中常见的5种介质。邓明然等重点探讨了企业风险的传导的定义、机理、稳态性以及路径和载体进行了研究。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成果,供应链风险研究是目前学术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由于研究时间较短,研究内容还不够系统,集中表现在:其一,研究成果以供应链某一特定研究为主,对供应链存在的各种风险和采取的防范措施讨论得比较多;其二,定性分析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过程这两个方面,定量研究很少;其三,风险传导研究开始引起关注,但现有研究主要进行定性概括和介绍企业风险传导,定量分析企业间或供应链风险的传导过程、衡量方法和影响程度的研究较少。

鉴于供应链风险研究的重要性和现有对供应链发风险传导研究的有限性,本文试图从供应链网络角度探讨其风险传导的模式,为丰富和拓展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提高供供应链管理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风险传导的基本构成元素及传导机理

(一)风险传导的基本构成元素

传导现象在自然科学中比较普遍,例如热传导、电传导、神经传导等。社会学中的传导主要是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传导原理,对知识的传导和金融现象传导进行研究,近年来,开始关注风险传导的研究。不管哪种传导现象发生,都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风险传导成功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元素:风险发出者、风险助推剂、风险传导载体和风险接受者。

1风险发出者。风险发出者是风险传导的基本动力,其风险大小将影响风险控制的难易程度和最后形成损失大小。风险发出者并不等于风险源,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在于两者都是风

险发出者,区别在于风险源是风险的最初发出者,而风险发出者可能是风险源,也有可能先接收来自其他地方的风险,然后再将风险传导出去。

2风险助推剂。风险助推剂是推动或阻碍风险运行的一种力量。风险传导是风险不断前行的过程,其前行必需具备一定的发动机制即风险助推剂。风险发出后,如果没有一定的推力(或阻力)推动风险前行,则风险传递将终止。

3风险传导载体。风险在运动过程中,除了有推动风险前进的助推剂外,还必须依附于一定载体前行。风险载体是风险传导成共的必要条件,风险必须依附某一载体才能将风险发出者的风险顺利导入风险接收者。风险传导载体主要体现为技术、资金、人才、信息、价格等。

4风险接收者。风险是一种收益和损失为最终表现形式的双刃剑,即如果风险没有转化为危机,就可能获取收益;否则则会带来严重损失。不管表现为哪种结果,风险发出后都必须有接收者才能将最终结果体现出来。风险接收者是明确风险的最终去向,即风险发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传递,风险到了哪里。如果发出去的风险没有接收者,风险就不会带来收益或造成损失。风险接收者的确定有利于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传导的基本元素是风险传导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下文将在风险传导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分析风险是如何传导成功的,即风险传导机理。

(二)风险传导机理

经济系统内部的关联性导致风险传导的普遍存在性且动态传递:宏观上产业链条风险的继发性,现在次贷危机的波及效应等;中观上供应链节点企业的风险传递;微观上企业内部采购一生产一销售过程之间的风险传递等。受风险助推剂的推动,风险发出者不断将风险依附于某一载体传递给风险接收者。其传导机理如图1所示:

图中空间I外围实线代表封闭空间,空间II、空间III外围虚线代表非封闭空间(以下同),风险发出者为某个供应链节点企业,风险接收者为另一个供应链节点企业。

风险最初存在于一个特定的封闭空间,企业I的风险在某种风险助推剂的推动下依附风险载体并通过一定的传递时间将风险传递给企业II。风险传导结果表现为风险运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集成。风险运动方式表现为时间上呈现的多种复合复杂过程,风险运动状态表现为在空间上所展示的形态。企业I发出的风险被风险载体植入了企业II后,其风险的表现形式既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维持原状。其大小可能发生变化、也可发生不变,风险传导所带来的最终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故企业将面临3种风险可能结果:其一是由于风险转移到接受者(供应链企业II)后,风险发出者(供应链企业I)的风险暂时不存在;其二是由于风险已经被传导到风险接收者企业II中,使风险存在的空间变得更大,导致企业面临更大风险;其三是风险接收者(供应链企业II)由于风险控制能力较强,使导人的风险不会继续传导,风险传导终止。

风险传导的基本元素分析和传导机理的分析揭示了单一风险发出者如何将风险成功传导单一风险接收者的基本过程。实践中,少有风险事件的发生只涉及单一风险发出者和单一风险接收者,而以多种风险并发、并行传导为主。例如,供应链的风险传导,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供应链风险传导呈现复杂和多样性。虽然风险传导的基本元素和传导机理趋同,但供应链多风险发出者和多风险接收者的可能性直接影响到了供应链风险传导的不同表现形式,即:供应链风险传导模式。

三、供应链风险的传导模式分类

供应链风险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总是离不开供应链风险的传递。其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供应链风险传导的过程。从供应链风险的特殊性出发,考虑是由n个上游节点企业、核心企业和n个下游节点企业组成的供应链,根据风险传导的机理分析,以风险传递方向为依据可发现,供应链风险传导主要有5种模式。

(一)供应链风险链式传导模式

1供应链风险链式正向传导模式。链式正向传导模式是指供应链风险由最初节点企业沿着固定方向向消费者传递,即风险从某个或者多个节点企业发出,通过风险助推剂将风险逐渐向核心企业、下一个节点企业传递,并最终传递到消费者。其传递模式见图2。

图2中,实线和虚线的含义与图1相同。供应商风险可能来自其他风险源,也可能本身自己就是风险源。传导过程中,不同传导阶段的风险载体j与风险助推剂与下一阶段的风险载体和风险助推剂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风险助推剂可能加速风险向前推进成为正催化剂,也有可能缓解甚至完全截断风险继续向前成为负催化剂。不同阶段风险传导时间不一定相同。

该模式的主要特征如下:方向性,风险传递方向单一,风险由上游逐渐向下游传递;潜伏期长,短期很难看到风险的危害性;成长性,风险分阶段性依次传递,风险逐渐增强,由于风险扩散使风险存在空间扩大,一旦转为危机,危害面更广;隐蔽性,抗风险能力低,风险刚开始时不易被察觉,当变得清晰时风险已经传导整条供应链,风险控制难度加大,很难避免。

供应链风险链式正向传导模式在供应链管理当中比较普遍,产品质量风险就属于链式风险正向传递。例如今年中国牛奶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供应链风险正向传递模式的一个典型例。此案例中,风险传导的第一阶段,风险载体是原奶,风险助推剂是奶站质检人员的侥幸心理;传导第二阶段,风险载体仍为原奶,风险助推剂是牛奶加工厂对奶站的信任;传导的第三阶段,风险载体是成品牛奶,风险助推剂是免检制度,风险最后在到达消费者时被引爆,致风险被无限扩大。

2供应链风险链式反向传导模式。链式反向传导模式与链式正向传导模式大同小异,主要的异质点在于风险传导方向发生了变化:正向传导模式中风向由上游节点企业依次向下游节点企业传递,直至消费者;逆向传递模式中,风险是由下游节点企业逐次向上游节点企业传递。传导模式见图3。

该模式的传导特征表现为:方向性,风险传递方向单一,风险由下游逐渐向上游传递;风险阶段传递,风险源易查性;风险逐渐减弱,抗风险能力增强,由于风险从下游传给上游,风险存在空间逐渐减小,易于控制。

供应链的链式结构使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条供应链崩溃,市场需求引发的风险就属于链式逆向传导模式的一种,摩托罗拉旗控股的铱星公司生产的高科技移动通信电话,由于经不起市场检验,最终使铱星成为流星。铱星公司对铱星手机的期望值远高于市场,最终结果由于使用该手机的人太少无法支付公司巨额运营及投资费用导致破产。

此案例中,第一阶段的风险载体是不准确的市场信息预测,风险助推剂是消费者对铱星手机的不正当使用;第二阶段铱星将风险传给供应商,该阶段风险载体是资金,风险助推剂是供应商和银行的逼债行为。最终,铱星公司很快被迫宣布

破产,供应链瓦解。

(二)网络式传导模式

1网络中心辐射式(发散式)传导模式。网络中心辐射式传递是指风险由某个节点企业向上游和下游节点企业传导,由于风险发出者的风险可能不止一种,故传给上游企业的风险和传给下游企业的风险并不一定是同一种风险。其主要原因是某一风险的发生,同时引起多起风险事件发生,使风险事件产生的影响在多个维度上扩散和多次叠加,见图4。

图中,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直线箭头代表风险载体,曲线箭头代表风险助推剂,最后节点企业的直线箭头代表风险开始传导到最终端(以下同)。该传导模式中,被传递的风险可能是同一风险,也可能不是同一风险;第一次传导的起始时间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每次风险传导其载体也不一定相同;所有次生风险又再次产生辐射传递,加上受辐射传递的影响,辐射式传递极大地增强了风险传递的复杂性。该模式的主要特征其一是风险传导过程的复杂性,同一个供应链节点企业既是风险发出者,又是风险接收者,两个节点企业之家风险传导时风险载体和风险助推剂不一定相同;其二是核心性,风险发出者是供应链核心企业;其三是动态性,风险传递过程当中风险大小,风险扩散等不停变化。

例如在国内汽车业,整车厂为了规避风险,将风险转给上游零配件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整车厂宣称实现了“零库存”,而零配件供应商的仓库却很“饱满”。“零库存”对于整车厂来讲节约了整车成本,但对于零配件供应商来说却只会使自己的库存最终变成无法逆转的成本。其本质是整车厂为了防止计划变更所产生的风险,一方面要求供应商垫高安全库存,而不是利用供应链优势,做好整车生产计划,从而达到通过减少生产波动来降低供应链整体库存;另一方面由于汽车价格每年都呈递减之势,整车厂又把降价压力转嫁给零配件供应商,每年都会要求零配件供应商降价,这对零配件供应商无疑是严峻的成本考验。在经销商方面:整车厂以代理权为诱饵签订“霸王条约”,一方面不合理地实施压库行为;另一方面国内的经销商与厂商签订的合同没有针对退出的内容,经销商退出之后没有任何保障。其结果是整车厂将风险全部转嫁出去。

2网络集中式传导模式。与网络辐射式不同,供应链风险集中式传导模式是指各种不同风险同时传递给某一个节点企业,见图5。

从图5可见,其传导的主要特征是:环境性,外部环境对供应链风险传导有重要影响;风险源复杂性,风险源由外部传人供应链,外部风险多而复杂,风险源查找不易;动态性,外部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内部风险传导过程的变化使风险处于动态传递。供应链中某些节点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可能占用上下游企业大量资金,如果其财务状况不够稳健,将随时导致对整条供应链的致命打击。该类风险的助推剂是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信用,风险载体是资金。由于各企业需要在反应速度和效率之间进行权衡,一旦有一家企业出现资金危机,则上游提供品不能正常输出,下游则会因输人品供应不及时而影响生产,最终导致链条某一环断裂,一环的断裂又以极快的速度传遍整个供应链,整个供应链面临崩溃。

以制造业中的核心企业为例,供应商将风险传递给核制造商,例如以次充好或供货中断,使制造商产品质量降低或产量受到限制;分销商和零售商信息传递延迟将导致上下游企业沟通不充分,对产品生产及客户需求在理解上出现分歧,制造商生产的产品不能真正满足市场需要,导致过量的库存产生“牛鞭效应”,最终集风险于一身。

3交互式传导模式。供应链风险交互式传导模式是指由某一风险事传递给供应链中另一个节点企业,接受风险的供应链节点企业又引发若干其他风险,并将新生风险反过来又传递给原有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见图6。

该模式的传导特征表现为:其一,循环叠加性。交互式风险传递是双向的,具有交互性,风险发出者将风险传递给风险接收者时,风险接受者又因风险的位移引发新的风险事件,将原风险截反质变传给原风险发出者;其二,复杂性。多种风险往往交互传递相互影响和助长,使得风险防范的难度大大增加;其三,传染性。交互式使风险在整条供应链范围内迅速传播,风险一旦产生,就会借助风险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而迅速扩散;其四,系统性。供应链的扩展虚拟组织的特性使供应链节点企业风险单向传递的可能性相对少见,供应链中的风险传递更多的属于风险在供应链中交互式传递。

例如2002年—2003年之间,思科曾将供应商由1350家锐减至650家,以此希望从每家供应商那里购买更多的零部件以享受到更大的价格折扣。但由于促使思科利润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库存减少实际上是以增加供应商库存为代价,使思科与其供应商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思科将风险转移给供应商的结果并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风险最后又回到了自己身上。

四、结语

从对5种传导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传导模式有着不同的传递途径,体现出不同的传导特征,准确把握这些,有利于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为供应链风险控制提供有效的实践参考。

供应链风险 篇4

中国能源战略为“科学、绿色、低碳”,加快调控转型,强化节能优先,实行总量控制,保障合理需求,优化多元结构,实现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节能、提效,合理控制能源需求。煤电能源供应链形式特点呈现“耗电→耗油耗电→耗煤→电能损失→耗电”的循环过程[1]。煤电能源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组成的多环节、多主体、多阶段、多区域的复杂系统[2],链条中各环节之间相互依赖,任何环节出现风险都可能波及上下游其他环节,甚至使链条风险被传递、延展,最后导致整个链条断裂[3,4,5]。煤电能源供应链外生风险因素的出现、内部主体投入产出的变化都会形成风险[6],风险递展一旦超出供应链弹性临界就会威胁到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特 征与其他 供应链风 险特征具 有很大的 区别[7],本文针对中国国情,研究过程是对一般供应链风险理论的细化。

就供应链风险管理 ( SCRM) 而言,供应链风险源于不确定性[8]。Milliken ( 1987) 将不确定性分为状态不确定性、效果不确定性和响应不确定性[9]; Krickx ( 2000) 分类的结论是主观不确定性 ( 认识不确定性) 和客观不确定性 ( 随机不确定性)[10]; Blackhurst et al. ( 2004) 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进行描述方法划分为区间分析、模糊方法与规划及概率分析[11]。一些学者认为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源于供应商、生产商和顾客[12,13]。供应商原因包括提前期的不确定 ( 生产延迟、供给延迟和运输延迟) 以及订货量的不确定; 生产商原因包括系统可靠性问题 ( 产品库存和需求处理方式) 、设备故障以及执行计划偏差; 顾客原因包括需求预测偏差、购买力波动、从众心理以及人性特征。但是, “不确定性”是价值中性的, 既包括收益的机会,又包括损失的可能; 供应链风险可视为可能的后果和相关不确定性的组合, 分为随机性风险、危险因子和深层不确定性[14]。Tang ( 2006) 从运营风险角度,将供应链不确定性分为供应管理 ( 供应网络设计、供应商选择、订单分派和供应契约) 、需求管理 ( 时间、需求和产品转移) 、产品管理 ( 生产方式) 和信息管理4个角度[15]。综上所述,可将煤电能源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存在形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环境的不可预见性”[16]; 另一种是内部风险性,即“个体生产率计量的困难”[17]。风险主要包括市场不确定性、规制不确定性、行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等[18,19]。

1 问题描述

1. 1 供应链部门关系

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的部门关系,如图1所示:

( 1) 煤炭行业准入管制相对复杂,产业组织中一方面是大量“小、散、乱”的小型煤矿,另一方面是相对规范的大型煤炭企业。中国煤炭生产过程存在规模经济,煤炭市场中仅有少量的具有有效规模的煤炭企业可提供有效供给。2013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对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的决定,对煤炭行业取消煤炭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经营资格证。煤炭经营许可证颁发的初衷在于维护煤炭经营秩序,但随着煤炭市场化和煤炭物流产业的发展,继续利用集权经济手段干预市场反而增加交易成本并产生行政寻租。

( 2) 解决“市场失灵”的矛盾,首先需要解决煤炭运输问题[20]。运力交易市场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是交易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重点合同煤与铁路运输计划挂钩,而非重点合同煤运输则要自筹运力,由此导致的点车费、加车费等运力“寻租行为”推高了煤价。没有“重点煤”合同销售 量指导的情况下,基于煤、电企业市场份额的运力配额分配方法谈判相对冗长,大型煤炭生产商的运力配额受到新政策影响的程度较小,而小型煤炭生产商可能更难参与竞争以维持其运力配额。

( 3) 中国现有的煤炭储配中心包括: 社会储配中心 ( 如曲靖市、大同市、青岛市、三门峡市、九江市等) 和电厂煤场。煤炭储配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应对不确定性因素,从而确保煤炭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近年来,中转港口、接卸港口和电厂煤场存储过多,加之中国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煤价一路走低,电力企业也出现“回避储配中心、转购市场煤”的行为。

( 4) 燃煤发电产业是中国50% 以上煤炭的需求者,属于高物流、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因此,发电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实现其利润最大化,而且应该履行燃煤发电企业社会责任、减少对环境系统的负外部性影响、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发展要求。由于价格管制,使得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无法在价格上达成统一,所以,多数发电企业依靠专用性政策获得利润,致使其管理水平无法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相对较弱。

( 5) 电网公司的职能包括输电、变电、配电及调度。中国电网结构相对薄弱,电力负荷高峰时段电力系统的零备用运行致使电网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其主要存在问题包括: 电网建设长期滞后、交流弱联系统稳定性较差、二次系统安全性较差、电网输电能力不足 ( 如电磁环网问题) 、电网无功补偿容量不足、负荷中心电源支撑不足、外力破坏以及部分装备质量较低。

( 6) 电力终端用户是煤电能源供应链的最终环节。为深化资源性商品价格改革,根据国家发改委通知 ( 2013) ,将逐步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根据用电负荷特性,政府将现行居民生活、非居民照明、商业、非工业、普通工业、大工业、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等八类销售电价逐步归并为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工商业及其它等3个用电部门,并按其电负荷特性进行分档。

( 7) 政府对煤炭市场和电力市场的规制局限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规制的作用容易随之受规制煤炭企业和燃煤发电企业活动的类型以及规制形式的变动而改变; 另一方面,在规制被取代前,必须针对煤电双方的经济活动,对其替代措施的特性进行评估。但是“市场化”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不干预电煤交易,相反地,有效的规制 ( 如价格限制、激励计划或促进竞争等) 还可赋予政府比较大的相机行事权利。政府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才是实现政府内部权力优化配置, 以及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措施 ( 李克强,2013) 。

1. 2 风险源传递关系

( 1) 煤电能源供应链的管理应以煤炭市场和电力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理想状态下,生产、运输、配置和销售都应建立在能源需求完全信息的基础上。但是,政策工具及市场环境作用于宏观经济后,同时也增强了消费者偏好的不确定性, 使需求预测的难度加大,从而导致能源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有效的煤电能源供应链管理,不仅应反映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的联动关系,而且应反馈市场变化趋势和消费者偏好。

( 2) 2004年,国务院国资委将经济增加值 ( EVA) 纳入中央企业的考核体系,每年对其进行测算; 并从2010年起,以EVA取代净资产收益率 ( ROE) ,作为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在价值度量上,与传统绩效度量指标 ( 净利润和股东权益回报率等) 相比,EVA可体现风险与价值的联系,所以,以经济资本计量为基础的EVA是风险与价值驱动型管理合理的考核维度[21,22]。

( 3) 在供应链 风险管理 中,将EVA作为VBM ( Value - based Management) 普遍的中期性价值化绩效度量标准[23]。由于EVA受到相互依存的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价值驱动树 ( Value Driver Tree,VDT) 可作为一般性框架来说明运营杠杆和价值性绩效指标 ( 如EVA) 之间的因果关系[24]。VDT的作用包括: 1将顶级绩效分解到运营杠杆层面,如图2 ( a) ; 2通过风险调整资本成本和风险调正绩效指标 ( Risk - adjusted Performance Metrics,RAPM) ,将风险因子纳入绩效指标,如图2 ( b) 。Walters ( 1999) 从中期规划角度定义了3个运营性价值驱动因子[25],包括1营业利润率 ( 供应链销售量的增加和协同) ; 2资产利用率 ( 改进生产管理可提高成本效率) ; 3经营性现金流 ( 运营资本管理可缩短现金周转周期) 。

1. 3 指标体系构建

假设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中的决策者均为风险规避型,企业主要通过3种关键的驱动因素来创造价值,即: 利润的增长、发掘新的价值空间和提高资本的功效。此时企业价值的驱动因子从功能上可体现行业特色,同时可反映市场的需求。利用VDT对EVA进行分解,得到9个风险源 ( 需求不确定性、供给不确定性、政策不确定性、资源衰竭、能源质量、设备安全、资金获取能力、偿付能力和财务监管能力) 和1个其他风险。再根据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的实际情况与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煤、电产业的各位专家的意见,通过定性分析对指标进行筛选。最终形成“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指标体系” ( Coal - Electricity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Index System, C - ESCRMIS) 。具体步骤: 1通过VDT分解风险源,从两个维度对各级指标进行拆分; 2把数据无法获得的指标替换或删除; 3将高度相关的指标进行合并。

为了构建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评价测度模型, 需要厘定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源传递关系及指标结构 ( 图3) 。在指标分解图中,从两个维度对煤电能源供应链的风险进行分类:

维度1: 中断风险和运营风险。中断风险包括R1、R7、R8、R9、R10、R11和R12; 运营风险包括R2、R3、R4、R5和R6。

维度2: 内生风险和外源风险。内生风险包括R1、R2、R3、R4、R5、R6和R7; 外源风险包括R8、R9、R10、R11和R12。

2 数据及模型

2. 1 数据收集

2. 1. 1 问卷设计

( 1) 对研究变量进行定义,将各个指标的含义进行简洁的定义与解释;

( 2) 通过与能源经济、产业经济、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分析讨论,对问卷中的表述进行修改和完善;

( 3) 选择部分专业人员进行问卷的预调查, 对调查问卷中不合适的内容、用词或排版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 4) 通过邮件、电话和实地调研等形式,正式发放调查问卷;

( 5) 定期回收问卷,为确保问卷的质量,根据搜集到的样本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及模型的拟合。

问卷调查所需收集的数据涉及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指标,因此应选择对相应行业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将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煤炭企业、政府部门及科研单位等设为答卷人的选择范围。问卷的结构安排上包括说明信、 答卷说明、答卷人背景信息、对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指标的解释、结束语等5个部分。问卷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涉及被调查人的工作单位、工作年限、职位等信息; 第二部分针对各个指标进行调查,指标打分采用五分Likert量表。其中,1为“非常不重要”,2为“不太重要”,3为“一般重要”,4为“比较重要”,5为“特别重要”。

2. 1. 2 样本容量选择

Boomsma ( 1982 ) 与Gerbing et al. ( 1988 ) 通过研究证明样本容量最低应达到100,大于200的效果更佳[26,27]。邱政皓等 ( 2002) 研究认为, SEM分析所需的样本容量至少比待估参数的个数多50[28]; 何晓群 ( 2004) 也从χ2检验的有效性角度进行分析,认为100 ~ 200为适合的样本容量[29]。为了保障SEM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本文的样本容量拟定为300。在保证需求的范围内, 最大限度的提高统计结果的精确性,将政府部门、煤炭企业、发电企业、电网公司、科研机构及其他部门 ( 运力部门、储配中心和金融系统) 的样本容量的分别拟定为30、50、90、50、60和20。

2. 1. 3 统计性描述

本次问卷调查历时近5个月 ( 2013年12月到2014年4月) ,实际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74份,回收率93. 50% ,其中有效问卷329份, 有效率为82. 25% 。对问卷回收所搜集到的样本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内容主要为调查样本的个人信息 ( 表1) 。

注: 电力企业员工 ( 149) 包括火力发电企业员工 ( 96) 和电网公司员工 ( 53) 。

2. 2 数据分析

2. 2. 1 探索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目的是对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指标进行分类。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是利用SPSS 19. 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录入数据后选择Analyze,在Data Reduction的Factor中进行如下操作: 在Descriptives中选择KMO and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在Extraction中选择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并将最大迭代次数设置为200; 在Rotation中选择最大方差旋转法Varimax。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风险指标的经济意义和实际作用,对各个主成分进行定义和分类:

1定义“主成分1”为“经济风险及意外” ( C1) ,包括: 财务风险 ( R6) 、经济周期 风险 ( R8) 、市场需求风险 ( R10) 和意外灾害 ( R12) 。

2定义“主成 分2”为“主观 性风险” ( C2) ,包括: 道德风险 ( R1) 、信息传递风险 ( R2) 和企业文化差异 ( R7) 。

3定义“主成分3”为“流程风险”或 “客观性风险” ( C3) ,包括: 生产供给风险 ( R3) 、采购风险 ( R4) 和物流风险 ( R5) 。

4定义“主成分4”为“体制风险” ( C4) , 包括: 制度法律风险 ( R9) 和政策风险 ( R11) 。

2. 2. 2 信度分析

信度 ( Reliability) 分析即可靠性分析,可体现测验结果的可信度与稳定性,即测量的一致性程度。信度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 重测信度法 ( 时间一致性稳定系数) 、复本信度法 ( 形式一致性的等值系数) 、折半信度法 ( 项目内在一致性系数) 和α信度系数法等。其中,α信度系数法兼具其他信度分析方法的优点,且适用于态度或意见问卷的信度分析。

若问卷整体信度可达到0. 8以上,则为理想, 信度最低要求应至少达到0. 5以上[31]。一般情况下,Cronbach'sα小于0. 35为低信度; 介于0. 35和0. 7之间为中信度; 大于等于0. 7为高信度, 即属于很可信范围[32]。运用SPSS 19. 0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做Cronbach'sα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由检验结果可知,问卷的整体属于高信度, 分类部分属于中信度,均符合信度要求。

2. 2. 3 效度分析

效度 ( Validity) 分析即有效性分析,是指测量工具所能测量出样本特质的程度,即衡量工具能否真正衡量到研究者所要衡量的问题,包括: 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主要是检验样本数据的代表性; 准则效度是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1; 结构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体现出来的结构与测量值之间的对应程度。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的模型拟合系数与标准化因子载荷是比较适合分析结构效度的指 标[33]。在模型拟合较好的情况下,标准化因子载荷达到效度要求的最低标准为0. 45,大于0. 71时则表明其效度较高。本文将进行KMO ( Kaiser - Meyer - Olkin) 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判断变量可否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2. 3 模型拟合

2. 3. 1 测量分析

测量分析的目的是检测概念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将经过处理的样本数据 ( 包括329个样本和12个观测变量的数据) 代入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考察模型的可行性,以便进一步的修正。运用LISREL 8. 80软件对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得到模型,如图4所示。

在验证性因子分析基础上,进行二阶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表明: 除政策风险 ( T - value为0. 37 ) 外, 其余因子 的T - value介于7. 01 ~ 11. 73之间; 但根据其经济意义和实际作用,不予以剔除。二阶因子分析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是可以接受的,结果如表5所示。

2. 3. 2 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的目的是度量一阶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别建立C1、C2、C3和C4的结构模型,并对T - value小于1. 96 ( 显著性0. 05) 的路径进行修正 ( 表6) 。由图5可知: 主观性风险、流程风险和体制风险可共同影响经济风险及意外 ( 标准化路径系数0. 42、0. 19和0. 43) ; 且经济风险及意外又可反作用于主观性风险 ( 标准化路径系数0. 67) 、流程风险 ( 标准化路径系数0. 45) 和体制风险 ( 标准化路径系数0. 62) 。

2. 3. 3 模型修正

高阶因子分析的系数就是高阶因素的路径系数,该参数反映了高阶因素对初阶因素的解释力, 代表了一阶因子对于二阶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标准化的路径系数估计值模型如图6所示: 经济风险及意外 ( C1) 、主观性风险 ( C2) 、流程风险 ( C3) 以及体制风险 ( C4) 等4个一阶因子在“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管理” ( SCRM) 二阶因子的标准化路 径系数分 别为1. 04 ( T - value为7. 91) 、0. 65 ( T - value为6. 68) 、0. 44 ( T - value为5. 09) 和0. 60 ( T - value为4. 03) 。

1经济风险及意外 ( C1) 是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测量变量财务风险 ( R6) 、市场需求风险 ( R10) 和意外灾害 ( R12) 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 53、0. 58和0. 59,均大于最低可接受值0. 45; 经济周期风险 ( R8) 的因子载荷为0. 43,但根据其经济解释,决定予以保留。

2主观性风险 ( C2) 是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次级最主要影响因素。测量变量道德风险 ( R1) 、信息传递风险 ( R2) 和企业文 化差异 ( R7) 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 60、0. 73和0. 46,均大于最低可接受值0. 45。

3体制风险 ( C4) 是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直接性影响因素。测量变量法律风险 ( R9) 和政策风险 ( R11) 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 43和0. 93。

4流程风险 ( C3) 是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基本性影响因素。测量变量生产供给风险 ( R3) 、采购风险 ( R4) 和物流风险 ( R5) 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 57、0. 66和0. 69。

2. 3. 4 测度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中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实质上可反映各个观测变量与相应的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鉴于此,根据“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CRITIC) ,将标准化因子载荷归一化处理,即可得到各指标对应的权重。

其中,ρij为一阶因子Ci的第j个测量指标的相应权重; λij表示因子载荷。

其中,ξ代表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系数,βi 代表一阶因子Ci的权重,Rij代表一阶因子的第j个测量指标的指标值。M表示一阶因子对应的相应指标数目,M = 2,3,4。

由此得到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评价测度模型” ( Coal - Electricity Supply Chain Risk Evaluation,C - ESCRE) 。计算得到“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指标体系权重分布情况如表7所示。在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煤炭企业、火电发电企业以及电网企业可根据该指标体系权重系数表进行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系数评价。

风险测度模型如公式 ( 3) 所示。由测度模型可知: 现阶段,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的主要风险源为政策风险 ( R11) 、意外灾害 ( R12) 和市场需求风险 ( R10) 。在其他风险源的影响效果相对较弱的情况下,政府部门、能源企业及科研机构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重点针对政策、市场和意外灾害等3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机制安排、框架设计及策略选择。

3 案例分析

3. 1 案例描述

本节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评价的算例,以分析评价模型的效果。

假设存在2条煤电能 源供应链 ( SC1和SC2) ,其中涉及到煤炭企业、运力部门、储配中心、燃煤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的各个环节 ( 图7) 。由于在每条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同等级的风险。现做如下假设:

【假设1】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均是风险规避型的。

【假设2】能源的输配属于物理过程,不考虑能量的损失,且在终端市场消纳; 企业均掌握自身企业的相关信息,且供应链的信息传递需要交易成本; 资金同样受到外生变量 ( 如市场和政策) 的影响。

3. 2 结果与讨论

根据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掌握信息,对供应链SC1和SC2进行打分 ( 图8) 。利用公式 ( 3) ,对SC1和SC2的风险系数进行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 ( 1) 虽然SC2的结构与SC1的结构相比相对复杂,但是其风险系数相对较低; ( 2) 对于SC2,虽然其财务风险、道德风险的信息传递风险均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较大,且高于SC1,但是经过加权计算后,经济周期风险和市场需求风险对SC1的影响会增加系统的不确定性,且其影响效果更明显,所以SC1的风险系数高于SC2的风险系数。由此可知,SC2的系统安全性高于SC1; SC2可作为投资再生产的最优选择。

4 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针对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的风险管理问题,基于供应链部门关系和风险源传递关系的梳理,构建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指标体系,研究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风险评价测度模型。研究结论如下:

( 1) 从技术经济层面,基于VBM理论,利用VDT对EVA进行分解,从营业利润率、资产利用率和经营性现金流的角度,将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的风险源分为需求不确定性、供给不确定性、政策不确定性、资源衰竭问题、能源质量问题、设备安全问题、资金获取能力、偿付能力、 财务监管能力和其他风险源; 并由此构建适合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指标体系,包括: 道德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生产 ( 供给) 风险、采购风险、物流风险、财务风险、企业文化差异、经济周期风险、制度法律风险、市场 ( 需求) 风险、政策风险和意外灾害等12个风险因子。

( 2) 从数量经济层面,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SPSS和LISR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将12个风险因子分为经济风险及意外、主观性风险、流程风险和体制风险等4类风险集; 测量分析的结果表明12个风险因子对相应的风险集的影响取决于其因子载荷; 结构分析的结果表明4类风险集之间的影响取决于其路径系数,主观性风险、流程风险和体制风险可共同影响经济风险及意外,且经济风险及意外又可反作用于主观性风险、流程风险和体制风险; 经济风险及意外、主观性风险、体制风险和流程风险,按其对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影响程度进 行排序,且路径系 数分别为1. 04、0. 65、0. 44和0. 60。

( 3) 从理论及应用层面,利用CRITIC方法, 构建了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风险评价测度模型 ( C - ESCRE) ,且得到道德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生产 ( 供给) 风险、采购风险、物流风险、财务风险、企业文化差异、经济周期风险、制度法律风险、市场 ( 需求) 风险、政策风险和意外灾害等12个风险因子的系数分别约为0. 08、0. 10、0. 05、0. 06、0. 06、0. 06、0. 08、0. 07、0. 10、0. 15和0. 11。其中,信息传递风险、市场 ( 需求) 风险、政策风险和意外灾害的影响程度较大; 道德风险、经济周期风险和制度法律风险的影响程度次之; 生产 ( 供给) 风险、采购风险、物流风险、财务风险和企业文化差异的影响程度再次之。

基于以上的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电力不能储存,生产与消费需要保持时时平衡; 电力投资高度密集、回收期长。如果电力发展严重“超前”就会造成电力设施的闲置成本, 反之,如果发展“滞后”又会导致缺电带来的国民经济损失。电力发展的忽高忽低也会带来煤炭发展的忽高忽低,如“电力短缺带来: 扩建电源→扩建电网→增加煤炭生产规模”,而“电力过剩带来: 减少电源投资→减少电网投资→压缩煤炭生产规模”,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条的每个环节投资都需要一个周期,周期的不同步就会带来煤电产业投资链的一次次起伏,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国有投资损失一般又会通过价格转嫁给社会用户。

电力产业是煤炭产业的最大用户,煤炭是发电所用的重要能源,二者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如果电力中断,几乎所有的产业都不能正常运转。煤电能源供应链的协调发展可以保证电力的正常运转,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稳定提供保障。近几年,随着国际煤炭价格的走高、发电装机的扩展迅速,煤炭需求出现激增,导致煤炭市场价格不断上涨。而发电企业电价由政府管制,煤价又构成了发电运行成本的70% ,利润会随着煤价上涨而被压缩,甚至出现亏损,于是,每年的煤电价格之争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一些燃煤发电商由于亏损宁可放弃发电,带来电力供应出现结构性短缺。尽管国家发改委2004年底出台了“煤电联动”政策,由于煤、电两个利益集团对价格联动的科学依据均存质疑,已经无法执行。可见, 煤电价格关系风险控制问题有必要进行研究以减少煤电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

供应链中断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篇5

关键词:供应链 中断 风险 评价

引言

现如今企业所处的市场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供应链的运作出现了从消费者到零售商再到制造商的拉动模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其不确定性在增强,竞争日益加剧,加上供应链节点的增加,供应链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潜在风险。近些年来发生的一些突发中断事件,如飞利浦工厂火灾 事件、苏丹红事件等,企业都为之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在前些年的fm global 和harris interactive的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到,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全球领先企业中,超过一半的首席财务官、出纳和风险经理认为与财产相关的风险和供应链中断是对主要收益来源的重大威胁。这也揭示出供应链中断风险管理需要被提上日程,变为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供应链风险管理概述

目前在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从本质上来說,供应链中断风险是供应链风险的一种类型,所以供应链中断的某些因素和供应链风险的一些因素相互重合是必然的。

(一)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国内关于供应链中断风险的研究多数表现为定性的综述性文章,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马士华把供应链风险因素归纳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大类;丁伟东等提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独家供应商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物流配送风险、财务状况风险、市场波动风险、合作伙伴风险和利润分配风险。

(二)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sunil chopra教授把中断视作供应链风险的首要威胁,并认为自然灾害、劳资纠纷、供应商破产、战争和恐怖袭击、依靠单一供应商等诸如此类的风险驱动事件都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的发生。

paul r.kleindorfer则归纳出了三类引发供应链中断的因素:一是运营风险,主要指设备故障、不可预料的供应中断、劳资纠纷引起的人力问题;二是自然灾害;三是恐怖事件与不稳定的政治环境。

现有文献的研究一般集中在供应链风险的协调与控制方面,在研究供应链风险的识别、评估这样等风险管理的基础方面的文章相对较少,针对供应链中断风险评价的研究就显得更少。针对这样的研究现状,本文基于需求主导的拉动式供应链模式,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

供应链中断风险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供应链相关定义

2.动态性。供应链是在市场环境多变、竞争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其结构和功能需要动态的改变,才足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核心企业的战略变更。

3.面向用户需求。客户的需求触发整条供应链中生产活动的产生,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也随之流动起来。

4.交叉性。供应链中的每个节点企业可能同时与另外几条供应链上的企业存在供求关系,他们同时会服务于多条供应链。因此,大多数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是相互交叉的。

5.协调性。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的关系正在向着合作双赢的趋势发展,整条供应链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应该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以核心企业为领导,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协调性,以期获得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6.层次性。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可以划分为核心企业、主体企业和非主体企业,具有层次性。

供应链中断常表现为供应链物流、生产、信息流、资金流的暂停或失败,或供应链系统结构根本上的改变。本文根据拉动式供应链的特点,选择以整条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暂停或者失败为出发点来探究引发供应链中断的因素。出于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及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选取以下指标作为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依据。

(二)物流方面存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顾名思义,物流指的是产品(有形产品或者无形产品)的流动,首先必须有满足订单的产品,其次必须组织相应的运输方式才可以构成供应链中的物流。因此,本文从产品的供应和运输这两个视角来选取物流方面的中断风险评价指标。

1.供应中断风险评价指标。企业上游的供应商不能满足下游客户对产品或零部件的要求,即供应中断风险,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安全库存不足风险。在精益生产的指导下,很多企业追求零库存,但是安全库存不足造成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安全库存直接影响缺货率,缺货率越大,顾客服务水平越小,则安全库存不足的风险越大。缺货率=年缺货次数/年订货次数;二是单一供应商风险。信息时代产品趋于同质化,企业在采购时若仍然采取单一供应商模式则可能造成买卖双方价格上面的不对称。一旦所选择的供应商的运营出现问题,采购企业便不能获得所需的产品,形成供应中断风险。

2.运输中断风险评价指标。指产品在从供应商到客户的运输途中出现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风险因素:

产品途中受损风险。将产品完好无损地运输到客户手中是运输的关键,物流途中需要做好各种防范措施。运用一段时间周期内的产品受损率来表示此类风险:产品受损率=产品受损数量/总交货量。

送达不及时风险。如何能够将产品及时送达到客户手中是衡量运输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运输的途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如运输设施故障等负面的影响因素。在此用一段时间周期内的产品准时送达率来作为运输风险的衡量指标之一:准时送达率=准时交货次数/总订货次数。

(三)资金流方面存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资金的顺利流动对于企业良好的运作十分重要,然而现代企业运作中资金流与物流往往不是同步的,再加上供应链节点的增加,运营环境的复杂性增强,这就使资金方面中断风险的发生成为可能。本文选取财务状况风险和金融环境风险两个指标作为评价资金流方面中断风险的依据。

1.财务指标。相关的财务指标可以反映供应链中相应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赢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本文选取以下两个主要财务指标作为风险评价的标准:一是净资产收益率低风险,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供应链中的企业运用投资取得回报的能力,此项指标值越高表示企业运用净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低,净资产收益率=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同期净资产;二是资产周转率低风险,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经营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此项指标值越高表明来年利用相同的资产收益也越多,财务风险越低,资产周转率=一定时期内的销售收入/同期资产总额。

2.金融环境指标。包括两个指标:一是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物价的上涨,这给企业的购买和销售活动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货膨胀率越高,风险越大。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二是汇率波动风险,对于一些进出口的贸易,还需关注汇率波动风险,汇率波动越大,风险水平越高。

(四)信息流方面存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1.信息获取风险。如今信息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略的生产要素,然而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的复杂性使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选取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客户需求骤变风险。在拉动模式的供应链中,生产活动是围绕最终客户需求展开的。需求急剧增大,则供应会产生不足;需求急剧减少,则产品会过剩,额外的库存管理费用和产品变质的损失都会产生,从而形成供应商下游节点之间的中断。

二是需求预测偏差风险。供应商希望下游企业的采购是大量且稳定的,下游企业则希望上游供应商能够保证灵活的供应以实现柔性化的生产和销售。因此,准确的需求预测能够帮助供应链中这一冲突的协调。需求预测偏差是衡量企业对市场需求敏捷反应力和预测准确能力的指标。需求预测偏差率=|预测需求量-真实需求量|/真实需求量。

2.信息传递指标。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共享难以有效实现,使信息发生扭曲而逐渐放大,从而影响上游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和营销计划。此项风险称为牛鞭效应风险,它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现象,选取其作为该项风险的评价指标。

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

供应链中断风险的综合评价是一个涉及到多因素的问题,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本文选择了ahp(层次分析法)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来进行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对定量指标根据具体数值和企业自身的风险等级划分的情况引入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对定性指标采用模糊统计法,进行专家调查得出模糊评级矩阵之后再进行信息的综合处理,从而实现定性和定量的相结合。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本文的模糊评价指标集r由三层因素构成,具体指标构成如图1。本文采用五级评价集来表示专家对评价对象作出的评价结果,v=(v1,v2,v3,v4,v5),其中依次代表风险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对相应的等级赋值:u=(u1,u2,u3,u4,u5)=(10,8,6,4,2)。

(一)确定各指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即隶属度

一是定性指标模糊评价矩阵yk。对于各项定性指标x1,x2,&,x16,请专家对它们对应于哪一个风险评价值进行评价,综合各个专家的意见,得出评价矩阵y=(yij)16x5,其中yij表示对指标xi作出第j级评语的专家人数占总参评人数的比率。

二是定量指标引入模糊概念。将各项定量指标的可能取得的值域划分成五个区间,分别对应上文确定的风险五级评价值ui,然后计算出指标的实际值。将指标的值视作某个区间里的点,该区间中点的隶属度为1,相邻两个区间中点的隶属度为0,其隶属度函数为:

其中,mi-

1、mi、mi+1分别表示区间中点的值,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该指标值落在第j级评价上面的概率,从而得出定量指标的评价矩阵。

(二)计算模糊综合隶属度值集d

案例分析

a公司是一个家电行业的企业,通过对公司历史资料的查阅,以及对市场、财务及其物流相关员工发放问卷的形式,搜集整理到下列数据(定性指标是通过问卷调查,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量化分析):

(一)模糊评价法计算风险评价矩阵

1.如表1所示,定量指标:缺货率x=4%,根据隶属度的计算公式:y3=(4-2)/(4.5-2)=0.8;y4=(4.5-4)/(4.5-2)=0.2 ;未准时送达率 x=2%,同上,根据公式计算得出y3= y4=0.5 ;受损率x=0.8%,y4=0.3,y5=0.7;净资产收益率x=6.9%,y2=0.17,y3=0.83;净资产周转率x=1.05,y3=0.2,y4=0.8;cpi=6.35%,y3=0.95,y4=0.05。

2.定性指标专家打分法。邀请该公司物流、市场已经持续改进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一些资质比较老的员工进行打分,整理得到表2。

所以,从各项指标值可以分析得出,该公司的供应链中断风险处于一般偏高水平,应该引起注意并且根据相应的风险指标进行改善。

结论及建议

供应链中断风险是供应链风险中的一种比较严重的风险,一旦发生将会给整个供应链系统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所以对供应链中断风险进行防范成为供应链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研究了企业供应链中断风险评价的指标并给出了量化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可以判断这项指标所在的风险水平,帮助企业尽早发现供应链存在的中断风险并为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供参考的基础。企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防范供应链中存在的中断风险:

第一,建立定期核查各项指标的制度,以便于及时发现其所在的供应链系统中的问题。如果风险得分超出了正常水平可以及时纠正,以免中断事件的发生,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

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研究 篇6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研究

一、引言

最近媒体陆续揭露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说明我国企业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并不过关。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的大系统。任何一个节点或合作者的变动都有可能对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一种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同时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风险识别与预警防范机制,使得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达到整体最优并,实现其链条上相关农业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二、农产品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来源

农产品供应链风险既有来自农产品供应链内部的运营风险、又有农产品供应链合作风险、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以及农产品市场风险。但是农产品供应链各个部分各自为政也是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當然,并不排除供应链中各风险具有其独特的风险属性。

1.农产品供应链内部运营风险。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其内部建立可靠的、相互支持的有机链接、对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撑的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据有关实地调研发现:不少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尚处于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状态,不能形成链条、整体。表现为结构上的松散性,结构上所存在的天然缺憾。

2.农产品供应链合作风险。农产品供应链合作要求各节点企业将私有信息完全共享出来,只有掌握了系统中各个成员的具体信息,才有可能求得供应链整体的最优解,但供应链成员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虽然有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但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供应链成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时会故意隐瞒或谎报数据,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从而危害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影响供应链的效率最大化。

3.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农产品原材料污染风险和农产品产成品污染风险。农产品原材料污染风险是指农产品原材料在加工成半成品或产成品之前在运输、存储、销售过程中受到污染的风险。农产品产成品污染风险是指农产品产成品在运输、存储、销售过程中受到污染的风险。

4.农产品供应链的市场风险。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比较分散,经营者难很难取得垄断地位。同时,市场信息分散,人们难以全面把握市场供求关系及竞争者与合作者的信息;另外,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合理分配,其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加大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调节的难度,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结果,一方面增加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供应链整合中的机会主义倾向。

三、农产品供应链风险防范措施

农产品供应链风险防范是指在保证供应链活动顺利达到最优效果的前提下,规避工作中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同时通过行业协会对供应链风险防范绩效进行评估,进一步有效指导供应链农户和相关合作伙伴风险防范措施。

1.农产品供应链内部运作风险防范。对于供应流程中采购的风险。企业应该从战略的角度选择供应商,并且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外,还要对供应商产品的质量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检从而确保供应链稳定进行。物流配送方面的风险可通过优化自己的配送网络,在适当情况下将一些业务外包,提高配送绩效;此外,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兴技术来提高交货的速率和效率,降低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减少农产品供应链因技术原因而造成的农产品损失,改变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的现状。对于财务控制风险,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必要时,建立财务监督从而减弱财务的风险,同时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金融政策支持,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农产品供应链合作风险防范。一方面,建立信任机制,培养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促进农户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提高加工供应与服务的柔性,提高对方的责任感,谋求双方的共同利益,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对于供应链合作双方来说,增强合作的长期性,降低风险,使得供应链企业之间,通过信号传递获取委托人的了解与信任,从未来的长远利益来看,形成供应链企业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真正地达到供应链管理的共赢。另一方面,发展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降低组织管理风险。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自身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保证现有供应商良好的战略

合作伙伴关系,同时还应开发后备供应商;(2)采用大客户的网上直销方法,直接获取需求信息,降低供应链风险;(3)建立一种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农户利润受损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

3.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防范。加强生产监管,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完善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公司加农户、合作社加农户等多种经营方式,促进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建专销网点,积极推行产品分批次包装上市,产地标识追溯和质量承诺制度。遵循从产品种植到农产品产成品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供应链记录制度,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至其源头。完善食品安全供应组织,降低质量安全风险。

4.农产品供应链的市场风险防范。提高农产品供应链间的合作默契,进行外部环境分析及行业环境分析,准确把握消费需求,积极了解农户及市场行情,熟悉法律法规,做好自我约束,互相监督。对于自然风险,可以利用保险来达到防御减轻化解、风险的目的。科学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由于各个企业资源能力有限,企业需要考虑合作伙伴时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评估机制,运用科学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合作伙伴进行筛选,并选择与核心企业业务密切相关且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通过提高农产品供应链伙伴间的抗风险能力,每一个合作伙伴都要以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风险防范工作,减少自身向外传递的风险,增强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这样可以为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运营打造一个坚实的基础。通过农产品供应链的一系列资源整合,可以有效地使农产品供应链向新的有序方向转变,对保障人民日常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 考 文 献

[1]叶成利,蒙少东.农产品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文献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2~25

[2]喻晓燕,黄立平.供应链环境下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1:34~37

[3]韩景丰,章建新.供应链风险的系统性识别与控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6,256,44~48

绿色供应链风险分析 篇7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起源于制造业中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了环境因素。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于1996年首次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它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 其目的是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随后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美国克拉克大学的Sarkis指出绿色供应链应包括如下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物流和采购、物料管理、外部物流、包装和返回物流。Berman则是在供应链模型中注重考虑环境因素, 提出了更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模式, 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经营指标, 包括资源回收率、废物比、生态有效性等。Handfie1d和Nichols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绿色供应链是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同商品及信息的流动和转移相关的所有活动, 物流和信息流都是贯穿于供应链的上下游。

国内学者蒋洪伟和韩文秀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环境保护意识, 并把“无废无污”、“无任何不良成分”和“无任何副作用”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中。汪应洛、孙能民则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系统的观点与集成的思想出发解决制造业与环境之间冲突的有效方式, 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模型, 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张曙红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 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 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 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负作用) 最小, 资源效率最高。

绿色供应链风险分类

外部风险:主要为供应链外部所产生的风险, 是指由于外部环境不正常变化而造成的风险, 通常短期内不为企业所控制的变量构成。供应链的外部环境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以及外部性所导致的风险。

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当国家经济政策和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时使供应链传递产生阻碍, 往往会对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 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如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措施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调整、修订等不确定性;对自由贸易之限制以及绿色壁垒的压力;国外税制与其变动以及外汇汇率变动与管制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对于企业较难避免或控制, 都可能对现有的绿色供应链运转产生负面效应。

市场风险: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 市场竞争的激化, 大大增强了消费者需求偏好的不确定性, 因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 强调个性化, 使准确预测的难度加大。造成供应上不断创新求变, 以满足顾客之需求, 而且现今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使产品线受到影响, 如果不能获得正确的市场信息, 会导致投入巨资的绿色供应链获得可观的回报落空。这就是市场风险, 是最根本的风险所在。

自然风险:来自于天然灾害或是偶发性意外, 如地震、水灾、火灾、爆炸、政治动荡、意外战争等等, 此类风险虽为偶发性风险, 但一旦发生都会引起非常规性的破坏, 所造成的损害难以估计, 从而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 使生产经营过程遭受损失等。

外部性所导致的风险:供应链内的各行为主体的行为可能出现外部性, 这与绿色供应链与环境相容的目标存在冲突, 负外部性使得环境恶化、污染严重, 而正的外部性 (技术与知识的创新) 使得供应链内成员不存在动机去实施绿色技术与知识创新。

内部风险:为绿色供应链企业本身就能完全控制的风险。包含了组织风险、存货风险、采购风险、配销风险以及财务风险。

组织风险:指供应链企业内部组织的问题, 现代企业生产组织强调集成、效率, 这样可能导致生产过程刚性太强, 缺乏柔性, 对组织而言, 若某个环节上出现问题, 如在制造流程中公司是否因采用节省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 而造成生产设备或技术上的改变, 因而产生其不确性, 很容易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损失。

存货风险:存货是用于支持生产、生产相关活动及满足顾客需求时所需使用到的要素, 包括原物料、零部件、备用件、在制品、半成品与成品。而存货的存放地点、种类、数量及补货方式, 都必须与整体供应链相结合, 风险则存在其中。当预测失真、偶发性流程问题、支持调度或存货系统出现问题时, 均可能造成损害。而为降低成本, 企业追求“零库存”方式, 更容易导致风险。

采购风险:采购原料、半成品、在制品等所存在的风险。采购目的必须要以最适当的成本, 在适当的时间与正确的地点, 以最有效率的方式, 将产品或服务顺利交给需求单位。在采购的每一阶段隐含着风险, 如绿色原料或半成品采购成本过高, 就可能使自身降低竞争力, 无法满足顾客需求。

配销风险:配销主要目的在于使产品流动, 达到快速响应顾客所订产品及符合生产进度。若发生运输设备故障或人为状况、缺货率严重, 导致无法迅速响应配送, 或是沟通不畅, 以致于配送信息错误, 均可能影响到配送风险及成本。

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整体供应链中, 当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和物流活动实现以后, 如果资金流没有很好地完成, 如某个特定债务人不履行契约, 且缺乏一种保障机制时, 还有某些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可能会占用上下游企业大量的资金, 如果其财务状况不够稳健, 都会产生供应链财务风险, 随时导致对整条供应链的致命打击。

中间风险:为企业不能凭藉自身能力解决, 须经由与上下游厂商的合作, 才能处理的风险。包括合作风险、供应商风险、分销商风险、利润分配风险以及信息风险:

合作风险:供应链一般由多家成员企业构成, 各企业之间在技术水平、经营理念、文化制度、员工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会导致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 存在分歧, 采取不一致的工作方法, 最后ANALYSIS分析

输出不同的结果, 造成供应链的混乱, 影响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利润水平, 导致供应链产生风险。

供应商风险:供应商风险就是由供应商原因造成的供应链风险。在众多的供应链风险因素中, 供应商是供应链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

分销商风险:分销商是市场的直接面对者, 要充分实施有效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必须做好分销商的选择工作。在供应链中, 如果分销商选择不当, 会直接导致核心企业市场竞争的失败。也会导致供应链凝聚力的涣散, 从而导致供应链的解体。特别是现在不少企业倾向选择实力雄厚的独家经销商政策, 更存在着巨大风险。

利润分配风险:供应链整体利润是以各企业利润为基础的, 在整体利润一定条件下, 各企业利润分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某些企业获利水平低会导致其要么拒绝合作, 要么在合作中消极, 不利于供应链的高效运行。

信息风险:在供应链中, 要使供应链能够担负起对最终用户需求的快速反应, 前提条件是供应链必须建立起一条贯穿所有节点企业的信息高速公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把与供应链运作有关的信息实时传送到信息高速公路上,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总集成, 使节点企业在实时状态下知晓与自己有关的信息, 同时进行快速反应。若资料库故障或是系统错误, 再或是人为地将相关信息当作商业秘密加以封闭, 不愿与上下游企业共享, 都会严重影响供应链间信息的传递, 信息风险随之产生。

供应链风险研究概述 篇8

供应链风险概念的提出, 最初是基于对供应风险概念的研究。它是风险在供应链领域应用的一个特例, 至于供应链风险的定义, 相关的说法很多, 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 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风险进行了界定。

根据Deloitte咨询公司2004年发布的一项供应链研究报告, 供应链风险是指对一个或多个供应链成员产生不利影响或破坏供应链运行, 使其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导致供应链失败的不确定性因素或意外事件。

Cranfield School of Management把供应链风险定义为供应链的脆弱性, 供应链风险因素的发生通常会降低供应链运行效率, 增加成本, 甚至导致供应链的破裂和失败。有效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将使供应链运行安全, 降低运行成本, 提高供应链的运行绩效。

关于供应链风险的定义, 《Decision Makers Direct》上的一篇《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将其界定为:一切能够扰乱供应链正常运作的威胁。

Paulsson在其文章中指出脆弱性 (Vulnerability) 、混乱 (Disruptions) 和干扰 (Disturbances) 都是用来描述供应链负面影响的术语。

我国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马士华教授侧重从供应链外在环境和内在结构的不确定性出发, 认为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过程中, 存在着各种产生内生不确定和外生不确定性的因素.并认为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就存在一定的风险, 不确定性总是和风险联系在一起。

王燕 (2008) 指出, 作为一种特定领域的风险, 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在运营过程当中, 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使供应链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的大小及可能性。

丁伟东 (2003) 等指出供应链风险是一种供应链潜在的威胁, 会导致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 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 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失和损害。供应链上的各环节是环环相扣的, 彼此依赖, 相互影响,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可能波及其他环节, 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2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涵义

Cranfield School of Management (2002) 给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定义是识别和管理供应链风险, 协调供应链成员从整体上减少供应链的脆弱性。从而消除、减轻和控制供应链风险。

Chapmen (2002) 等将其定义为:通过协调供应链各成员, 识别和管理供应链内外生风险, 以从整体上减少供应链的脆弱性。C.S.Tang认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调或合作来确保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利益和连续性;Paulsson认为, 供应链风险管理就是与供应链中的各方共同协作或独自进行, 运用风险管理的工具去处理那些由物流或相关活动引起的或受其影响的供应链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根据Deloitte咨询公司2004年发布的一项供应链研究报告指出,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贯穿于供应链运作的始终而寻求供应链战略、技术与知识、业务流程和人力资源等优化构建设计的协同过程。它的目标是为达到供应链的安全持续运行, 实现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而控制、监督和评估供应链风险。

宁钟 (2009) 指出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识别潜在的风险, 并采取适当的行动以规避或消除风险, 因此把供应链风险管理可定义为:通过供应链成员之间协作, 识别和管理供应链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来降低整体供应链的脆弱性。

3 供应链风险的来源

关于供应链风险来源的分类方法, 研究者们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

Cranfield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心的供应链柔性研究报告总结出供应链风险来源的16个主要方面, 包括企业的管理活动和行业趋势, 主要有准时化生产、过度关注成本的降低、全球化采购、单一供应商、集中分销、外包等等。

Suh and Kwon (2000) 认为供应链中的风险的主要来源是合作伙伴之间信息的共享, 如果合作伙伴滥用其他供应链成员的信息其危害是巨大的。

Norrman和Lindroth (Norrman, Lindroth, 2001, 2002) 指出供应链风险类型包括:需求不确定, 上游事故的冲击, 由于外包而发生的角色和责任的转变, 上下游业务特征的不匹配, 供应链产能风险, 信息与合作风险, 产品周期和上市时间的缩短及准时递送时间及提前期的缩短。

Harland等人 (2003) 认为供应网络复杂性的增加是供应链风险的主要来源, 而引起供应网络复杂性增加的主要动因是产品服务的复杂化、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发展、外包的扩大以及全球化。

Juttner等人 (Juttner, et al, 2003) 按照供应链风险的来源、结果、驱动力和缓解策略, 把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分成三类:环境风险、网络风险和组织风险。

Paulsson (2003) 在其评论文章中还提到了导致供应链风险的因素:过分关注效率而不是效果、供应链的全球化、集中生产和集中配送、外包增长的趋势、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缺少可见性和控制手段。

Morgan James (Morgan, James, 2004) 对各种风险类型的重要性进行排名, 名次从高到低依次是经济风险、恐怖主义相关风险、政策风险和其他风险。

Kleindorfer & Saad把供应链风险分成两类:第一类指的是调节供给和需求一致性的风险, 第二类指的是影响供应链正常营运的风险, 例如天灾、恐怖袭击, 或是罢工都可算在此类。

Sunil和ManMohan (Sunil, ManMohan, 2004) 。他们对各种供应链风险进行了总结, 把风险的类型归结为中断、延期、信息、预测、知识产权、购买、应收账款、存货、产能。

比较全面和具有代表性的是Mason-Jones & Towill的观点, 他们认为供应链中应该有五种风险源, 分别是环境风险源、需求风险源、供应风险源、程序风险源以及控制风险源。

(1) 环境风险源:

环境风险源主要是由外部环境不确定所构成的, 大致可以分成政治 (如伊拉克战争) 、天灾和社会性 (如恐怖袭击) 三类风险源。

(2) 需求风险源:

任何在外向物流中可能会发生的风险, 都可以归类为需求风险。

(3) 供应风险源:

Zsidisin认为供应风险是多维度的概念, 他将供应风险源大致分成两类:一方面是供货商方面, 这类风险主要包含了供货商无法掌握需求变动、供应商方面的质量问题以及供货商无法跟上科技变化等等。另一方面是供应市场特征导致的风险, 主要包括了单一供应源以及市场产能的限制等导致的风险。

(4) 程序风险源:

程序风险源指的是在供应链中各伙伴间合作的执行方式, 随着产品特性而采用不同的供应链策略时, 特定供应链上的合作关系及执行方式也会随之改变。若是能随着不同的产品及市场特性采用适合的供应链合作程序, 将可以大大降低风险。

(5) 控制风险源:

控制风险源指的是在供应链中决策的机制、政策, 或是规定, 其范畴很广, 诸如订购量、批量或是安全库存等都包含在里面。

4 供应链风险的评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供应链也日趋复杂, 供应链中断事件的频繁发生及其严重后果使得供应链风险评估方法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供应链风险评估是在单个风险水平估计的基础上确定供应链整体风险水平的过程, 是估计单个风险的性质, 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发生时间及其后果影响的大小, 然后再进行综合评价来确定供应链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风险能否被接受的过程。

Pater (2001) 提出了跨国供应链的评分方来度量风险, 并用5个案例研究来展示他们的方法。在其文章中定义了供应链暴露 (supply chain exposure) 的概念, 并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评分方法来进行评估。这种方法对于初步评估跨国供应链的风险是有意义的, 可以让企业迅速认识到脆弱性的来源是什么, 而且如何改进。但方法的主观因素很大, 其使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人的素质。

丁伟东等 (2003) 利用模糊风险因素分析法进行供应链风险评估, 并通过计算供应链系统的可靠性来衡量供应链系统的风险, 提出了供应链可靠性评估矩阵, 具体有4个步骤:①选定评估因素, 构成评估因素集;②根据评估要求, 划分等级, 确定评估标准;③对各风险要素进行独立评估, 得出评估矩阵和权重矩阵;④进行数学运算, 计算出每个企业的风险评估结果, 定义企业的可靠性。这种定量研究的方法虽然简单, 但是没考虑到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而且也没有具体说明采用什么方法来评估风险因素的风险值。

Hallikas (2004) 研究了网络环境下的风险分析和评估, 以及供应商网络风险管理过程, 文章关注的焦点是网络协作产生何种风险, 以及如何在网络协作中进行风险管理。Hallikas从风险事件的概率和结果的角度半定量化地研究供应链风险评估, 主要是从财务角度进行评价, 同时考虑到一些非物质结果, 例如信任、荣誉、知识的退化等一些难以货币化的因素。将概率和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 并将结果以一种风险图表的方式表示出来。这种评估能加强企业对内外环境的理解。Hallikas的半定量化的研究方法为供应链的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框架和思路。

5 供应链风险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1) 定量研究的加深。

目前所提出的各种供应链风险防范措施和方法大多属于定性的, 定量研究成果较少, 已有的定量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供应链风险的测度和最优化风险决策上, 从总体上讲存在模型的适用性需要改进的状况。

(2) 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

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的研究已在其他领域广泛展开, 鉴于其他领域的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在防范和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 有关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的研究也必将很快展开。

(3)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供应链中组织间的信息共享和知识转移将引起大量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改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让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获得充分而真实的信息, 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实现, 如互联网、信息技术, 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丁伟东, 刘凯, 贺国先.供应链风险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 13 (4) .

[2]宁钟, 孙薇.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评述[J].管理学家, 2009, (2) .

[3]王燕, 刘永胜.供应链风险管理概述[J].物流技术, 2008, (8) .

[4]周艳菊, 邱莞华等.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进展的综述与分析[J].系统工程.2006, 24 (3) .

[5]Chapman Peta1.Identifying and Managing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J].Logistics and Transport Focus, 2002, 4 (4) .

[6]Chfistophen S.Tang.Perspectives i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S].Production Economics, 2006, (3) .

[7]Cranfield Management Schoo1.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R].Cranfield University, 2002.

[8]Deloitte.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R].2004.

[9]Harland Brenchley and Walker.Risk in supply networks.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O03, (9) .

[10]Kleindorfer P R, Saad G H.Managing Disruption Risksin Supply Chains[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5, 4 (1) .

[11]Juttner U, Peck H, Christopher M.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Outlining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3, 6 (4) .

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 篇9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控制

一、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分析

1. 外部风险。

(1) 自然环境和恐怖威胁。一些突发的人为不可抗拒的事件, 都会对供应链的正常运转产生巨大的影响。 (2) 政策和法律风险。供应链运营管理中所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一切与法律相关的风险。 (3) 经济波动风险。指在经济领域中各种导致供应链的经营遭受损失的风险。市场经济环境的周期性变化, 使准确预测的难度加大, 从而增加了整条供应链的风险。

2. 内部风险。

(1) 企业文化风险。在供应链管理中, 由于涉及多个不同的企业, 无法实施单个文化的管理, 不同企业、不同国别的文化差异常常带来沟通的障碍甚至冲突, 而大部分的管理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沟通。在跨文化的背景下, 个体的文化、组织的环境、管理的风格和技巧都有可能造成沟通和协调的障碍。这种障碍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不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2) 库存风险。库存能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质量, 但同时也意味着对宝贵资金的挤占, 增加了厂商的成本和经营风险, 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要使成本和服务保持均衡必须优化库存策略 (包括适当的库存量和库存地点) , 减少库存风险。

3. 关系风险。

(1) 投机风险。由于各合作企业没有上下级的控制关系, 合作伙伴之间是等同于一次博弈的有限次重复博弈, 投机现象时有发生, 从而增加供应链的风险。 (2) 信任风险。供应链是个动态战略联盟, 企业之间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 彼此之间既存在信息的公开共享, 也存在着企业本身机密的安全问题, 供应链伙伴企业间容易出现相互不信任、不规范行为, 因此带来企业之间的信任风险。 (3) 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 供应链成员为谋取短期利益而伤害供应链长期共同利益的风险, 导致的道德败坏行为造成损失的风险。 (4) 契约风险。从概念上讲, 供应链契约是指通过提供合适的信息和激励措施, 保证买卖双方协调, 协调销售渠道绩效获益的有关条款;即使供应链达不到最好的协调, 也可能存在Pareto最优解, 保证每一方的利益至少不比原来差。而供应链契约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契约的一方从另一方那儿得到剩余的收益, 使契约破裂, 导致供应链的危机。

4. 资源流风险。

(1) 物流风险。物流风险是指与供应链上的运输、搬运、仓储、加工、制造等活动相关的风险, 如运输时间的改变或中断、商品的损坏或灭失、生产物流的间断等。 (2) 资金流风险。资金流风险是指与投资、现金的流动和结算等活动相关的风险, 如投资失误、电子支付系统的安全和供应链上的成本透明度等。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互相提供信用, 各企业都需要在反应速度和效率之间进行权衡, 一旦哪一家企业出现资金危机, 这就导致链条某一环的断裂。 (3) 信息流和知识流风险。如何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与效益最优化, 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信息的不确定, 以及信息在供应链传递过程中的扭曲失真引起供应链的效率下降、成本增加, 称之为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

二、供应链风险的控制

1. 采用延迟战略、增加市场柔性来改进响应能力。

通过产品设计和工艺的标准化、通用性和模块化来延迟产品的差异化, 为减少风险提供杠杆, 以防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中断。另一方面, 通过市场柔性, 用定制来同客户建立密切关系, 可以在供应链中建立柔性、实行快速交付。在正常情况下, 通过延迟柔性来应对通常的需求波动;而在出现中断时, 延迟柔性可以为恢复供应提供有效的应急计划。

2. 制定发生供应链风险的应急措施。

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 首先通过各种风险控制工具, 在风险发生之前, 尽量消除各种风险隐患, 减少风险发生。但供应链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的系统, 往往难以避免发生一些风险事件, 所以供应链企业要对风险事件的发生有充分的准备, 提早预测各种风险的损失程度, 制订应变措施和应对风险事件的工作流程, 建立应变事件的领导小组, 以便在风险难以避免和转嫁的情况下, 企业有能力承担最坏的后果, 将损失有效地控制在企业自身可接受的范围内。在风险事件出现后, 要运用各种风险控制工具, 对损失的后果及时进行补偿, 促使其尽快恢复。

3. 供应链再造。

(1) 对于供应风险, 核心企业应该从战略的角度选择供应商, 并与主要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同时还应开发后备供应商。 (2) 对于需求风险, 核心企业可以采用接近客户的网上直销方法, 这不仅有利于缩短上市时间而且可以直接获取需求信息, 降低供应链风险。 (3) 对于流程风险, 核心企业应尽量简化供应链, 即节点企业应按照供应链流程需要进行组织流程重组, 建立跨越企业和职能边界的团队, 合作制定日常生产计划和战略规划, 同时应使产品的零部件标准化。 (4) 对于网络风险, 核心企业有必要建立一种利益协调机制, 对为了实现系统目标而使个体利润受损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 (5) 对于供应链上的物流风险、资金流风险、信息流风险和知识流风险, 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手段管理并优化整个供应链体系, 通过实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成员能够进行协同工作。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一方面提高了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供应链上潜在的风险, 为规避风险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赢得宝贵时间。 (6) 对于供应链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存在的关系风险, 核心企业必须在供应链上建立供应链远景, 从而防止供应链成员短期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另外, 核心企业必须在供应链上建立这样一种理念, 即任何成员企业的风险都是整个供应链的风险。

参考文献

[1]Jiang, B., et al., An analysis of job dis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to reduce global supply chain risk:Evidence from China[J].J Operations Manage.2007:1-16

[2]Schoenherr, T., et al.Assessing supply chain risks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Providing decision support for the offshoring decision by a US manufacturing company[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08:1-12

[3]张以彬陈俊芳:供应链的风险识别框架及其柔性控制策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8, 1:47-52

[4]李民李天生:供应链风险评估及其防范[J].科技广场, 2006.10:53-54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研究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对策

一、供应链金融现状

最早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是1803年荷兰一家银行开办的仓储质押融资业务[1]。在国外, 世界排名第一的船公司马士基、快递公司UPS都是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参与者, 该块业务已经成为其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在金融业, 法国巴黎银行、荷兰万贝银行等都对大宗商品提供融资服务、以销售收入支付采购贷款等[2]。在国内, 深圳发展银行是供应链金融的先驱, 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以及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也相继逐步涉及供应链金融业务。

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虽是降低融资风险的一种有效工具, 但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 管理者对物流业资金监管不力, 金融手段落后, 导致供应链金融不能跟上物流发展需要, 存在许多问题。

(一) 法律缺失产生的风险

目前, 中国的供应链金融仍处萌芽阶段, 虽有《担保法》和《合同法》等法律进行规范, 但针对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条款却不完善, 另外, 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操作进行规范整合, 因此, 业界利用法律漏洞谋取利益, 产生法律风险的几率不低。同时质押物所有权问题以及合同的条款规定等, 由于业务涉及多方主体, 质押物所有权在各主体间流动, 产生所有权纠纷的可能性很高。

(二) 融资企业产生的风险

1. 融资企业信用风险。

融资企业多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 信用缺失成为制约其信贷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客户的业务能力, 商品质量以及客户之前的商业信誉等形成了供应链金融的潜在风险。同时, 中小企业在融资时面临许多不利因素, 如规模小、制度不健全、透明度差、资信不高等。据调查, 50%以上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 60%以上信用等级是3B或3B以下[3]。这些都让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风险变高。

2. 质押物风险。

质押物选择风险。并非所有的商品都适合做质押物, 合适的质押物应具有质量稳定、适用广泛、价格波幅小、易于变现、保存和监管等特征, 比如钢铁、有色金属等。由于质押物市场价格波动, 汇率变动造成的变现能力改变等, 使企业无法按原计划销售产品而产生的质押物产品市场风险;当融资企业无法按时还贷时, 银行有处置质押物, 获得补偿的权利。若质押物变现能力差或变现成本高, 银行在处置质押物时, 可能出现质押物变现价值低于银行授信敞口余额或无法变现等而产生质押物变现风险。

(三) 金融机构产生的风险

1. 操作风险。

中国的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间短, 风险管理经验不足, 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贷款工具缺乏灵话性, 内部监控系统不完善等。同时对质押物的估值是否客观公正、准确, 方法是否科学, 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损益。因此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 银行存在着很大的操作风险。

2. 银行内部管理风险。

主要包括银行管理机制完善程度, 监督机制严格程度, 管理水平, 决策正确与否, 以及银行工作人员素质高低、业务操作失误率而带来的风险。

(四) 物流企业产生的风险

1. 质押物监管风险。

物流企业开展相关业务时, 一般要与银行签订《不可撤销的协助行使质押权保证书》, 对质押物的丢失或损坏负责。而银行同物流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或信息交换不及时等情况都会影响决策的准确性。物流企业管理是否科学, 监管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是否有提前预警机制等都对质押物监管风险产生影响。

2. 控制质押物存量下限的风险。

由于质押物的流动性, 有进有出, 因此要求物流企业不仅要对质押物的种类、数量、规格型号进行有效监管, 还要使质押物的库存数量保持规定额度。否则, 一旦控制质押物存量不力或质押物进出库时出现提好补坏、以次充好现象, 将给整个业务链带来很大风险, 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进行。

3. 仓单风险。

中国《合同法》中虽规定了仓单上必须记载存货人的名称 (姓名) 和住所、仓储物的品种、数量、质量、包装和填发时间等内容[4], 但现在企业多以不具有有价证券性质的入库单作质押, 同时中国目前使用的仓单多数仍由各家仓库自行设计, 形式很不统一。从而使操作困难, 容易发生失误和内部人员作案等风险。

三、应对供应链金融风险对策

(一) 完善法律法规, 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

由于受到诸多限制, 且动产质押、权利质押的规定不完善, 政府部门应加快修订和完善中国《担保法》和《合同法》等法律法规, 包括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准入资格、行业管理办法以及操作指南等, 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奠定法律基础, 促其健康有序发展;另外, 从法律角度保护相关人合法权利方面, 尽力简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程序, 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 降低合同谈判成本。

(二) 应对融资企业风险措施

1. 多方努力, 建立信用机制。

针对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物流企业及融资企业应充分合作、信息共享。首先, 融资企业应从大局和长远出发, 提升自身能力, 提高自身信用度。在供应链组建之初, 核心企业选择合作企业时, 应对各拟加盟企业严格筛选, 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 尽量避免摩擦;其次, 物流企业应发挥其掌握融资企业及质押物第一手资料的优势, 对融资企业信用进行评估管理;再次, 银行要完善其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方法, 建立相关制度, 如客户资料收集制度、资信调查核实制度、信用动态分级制度、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 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最后, 银行要严格审查质押物原始发票、付款凭证、交易合同及权属证书等凭证, 对其权属进行认真的静态和动态审查, 避免质押物所有权在不同主体间流动引发权属纠纷。

2. 建立信息收集和监控机制。

针对质押物市场风险和变现风险, 商业银行应根据市场行情正确选择质押物, 并设定合理的质押率。一般来讲, 选取销售趋势好、需求弹性小、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的产品作为质押商品, 并建立销售情况、价格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 及时获得产品市场资料, 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风险和变现风险。

(三) 应对金融机构风险对策

1. 优化方案, 建立应急机制。

对供应链金融实施方案进行优化。商业银行在有约束条件或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时所制定的决策方案, 进行局部优化, 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优化方案。

2. 加强素质培养, 强化内部控制。

加强银行内部人员素质培养。定期对内部员工进行金融、管理、法律等知识进行培训, 全面提升员工业务素质;订阅相应报纸、杂志, 使员工对商业银行的基本架构、业务范围、经营管理、风险合规等有清晰的认识。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 是为完成既定工作目标, 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一种方法。要强化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内控机制建设, 首先要搞好“三道防线”建设, 严禁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等失控行为的发生;其次要遵循内控的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原则, 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5]。

(四) 应对物流企业产生风险的对策

1. 加强监管, 实施物流保险。

加强对融资企业抵押货物的监管, 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和信息化, 并完善质押物入库、出库的风险控制机制, 根据服务方式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制定操作规范和监管程序, 预防因内部管理漏洞和不规范而引发的风险。

随着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的扩张, 物流公司有必要利用各种风险控制手段, 提高自身的风险保障。而寻求专业化的物流保险产品, 转嫁风险损失, 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 国内物流公司广泛应用的保险险种主要是财产保险和货物运输保险, 这两个险种都是针对物流过程中某一特定过程进行的保险, 易出现延误、漏保和不足额投保的情况, 难以满足供应链金融业务对物流品种高速周转的要求, 专业化的物流保险产品的创新将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长远发展的有力后盾[6]。

2. 确定存量下限, 严格管理。

银行根据所提供的信用额度、融资企业所交保证金及折扣比例来计算确定最低库存下限, 其公式是:最低库存下限= (银行提供信用额度-融资企业所交保证金) /折扣比例。同时物流企业要对质押物的存量下限进行严格控制, 满足库存量按确定比例折扣后的价值加上保证金后不能小于银行提供的信用额度, 当质押物的存量达到规定限度时, 要采取通知、警告、冻结等有力措施。随着供应链金融业务量不断增多, 仅仅通过人工的手段控制存量下限难度越来越大, 因此, 企业可以应用具有存量下限控制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 辅助操作人员进行仓储物的管理。

3. 统一仓单, 专人管理。

为避免操作的复杂性和交易的风险性, 应对仓单内容、格式等进行统一的规定;同时派专人对仓单进行管理, 严防内部人员作案, 减少操作失误, 保证仓单的真实性、唯一性和有效性。

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这不会阻止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对供应链金融特别是它有可能产生的风险, 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利于我们利用好这个工具, 为供应链和金融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方立.供应链金融——值得关注的金融创新[J].金融纵横, 2007, (20) :30-32.

[2]唐少麟, 乔婷婷.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讨之一[J].物流技术, 2006, (2) :99-102.

[3]申风平, 刘玉莹, 周燕.物流银行业务效能及风险防范研究[J].商业银行实务, 2008, (8) :30-31.

[4]曹艺.关于物流银行业务中风险防范的思考[J].物流科技, 2007, (10) :126-127.

[5]杨宴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 2007, (10) :42-45.

石油石化企业的供应链风险研究 篇11

关键词:石油石化企业;供应链风险;措施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企业与企业之间正走向集团化、连锁化与网络化运营。由于供应链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从而产生供应链风险。石油石化企业掌握着国家的国民经济命脉,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成败兴衰,而且石油石化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石油石化产品的储存、销售、运输往往都是以供应链的模式运行的,因此有必要展开对石油石化企业供应链风险的研究。

二、供应链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供应链风险是指某种不确定的损失在供应链领域中产生的可能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所有影响供应链正常安全运行的因素,并对供应链企业产生危害。供应链风险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动态传递性

供应链风险会伴随内部外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而产生风险,供应链风险是与供应链的运作动态存在的,而且这种风险会传递给整个供应链企业。

2效益背反性

效益背反指的是供应链某一节点企业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节点企业的利益损失,因此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往往会产生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衡而导致的供应链不稳定的风险。

三、石油石化企业的供应链风险来源

1信息传递风险

石油石化企业往往供应链体系比较庞大复杂,涉及的供应链环节较多,因此容易在供应链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产生信息不对称或信息反馈不及时的风险,并进而导致石油石化企业产品积压。生产物料供应断档,市场销售竞争力减弱等危害,从而降低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企业间的利益分配风险

供应链体系的建立,是为了使整个供应链体系获得效益最大化,但这并不是代表这一体系上所有的成员的利益也都是最大化,有时候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会减少这一体系中某些企业的利益,当利益损失一旦加大,就可能导致企业间利益的风险产生。对于石油石化企业而言,也同样存在着利益分配风险,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衡而进一步导致供应链联盟的瓦解。

3企业库存风险

在石油石化企业的供应链中,各级企业都是按照其供应的生产和零售商来进行决策的,而这种方式有可能造成不真实的信息在供应链内部进行传递,并且在传递过程中被逐级放大,等到达最上级的供应商时,信息已经和实际情况产生了很大的偏差。由于这种信息不真实的影响,以及应对需求不确定性的需要,上游的石油石化企业往往保持着比下游零售商需求水平高许多的库存供应,从而会加大石油石化企业面临的风险。

四、石油石化企业供应链风险控制的措施

1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建立战略联盟

石油石化企业要注意加强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降低信息传递带来的风险。首先,石油石化企业要加大供应链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之中,运用现代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在石油石化产品原材料供应商、物流服务供应商、企业内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之间实现联网,通过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的信息传递与共享,防止发生信息传递不对称的情况。其次,石油石化企业要与整个供应链体系上下游企业之间构建战略联盟关系,做到与供应链企业充分的分享信息,并及时的了解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信息情况,并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反馈和调整,为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和降低信息风险打好基础。

2完善供应链体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对于处于供应链核心的石油石化企业来说,要加强供应链的稳定性,降低供应链的利益分配风险,除了建立战略联盟之外,还要完善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可以通过签订业务合同的方式实现,例如:以物流服务企业为例,石油石化企业可以通过与其签订物流外包合同,在合同中明确物流外包的内容,对物流服务商进行绩效评估,如果其按照合同内容保证供应链产品运输环节正常运行,满足各项服务指标,则根据其绩效进行奖励,而如果没有保证供应链运输环节的正常运行,则根据合同扣除相应的服务费用,从而对其进行约束和激励。

3构建敏捷供应链体系,减少库存风险

论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篇12

1 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1. 1 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

基于贸易融资的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与其具有相似之处。所谓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基于真实发生的贸易,以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为开端,针对供应链上的资金流,银行利用各种管理和控制手段来进行合理调配,并对监管、筛选和共享物流信息,从而将融资服务提供给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金融模式。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合理配置其产品的走向就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供应链金融就是为了实现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效率,银行针对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来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运作过程。

1. 2 供应链金融的作用

第一,供应链金融体系能够改变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资金失衡问题,从而帮助各方企业有效分析并整理其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解决各方一直以来面临的融资难问题; 第二,根据供应链上的应收、应付账款以及现金和存货情况,银行可以将其进行整合并加入银行信用,进而增强企业的商业信用,帮助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加强协作,最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并实现其稳定发展; 第三,银行为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从而能够构建真正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使得所有企业各取所需,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能力。

2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2. 1 基于存货融资的风险分析

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存货所有权,而且在企业整个资产中,存货占有很大份额。那么如果存在闲置的存货,就会影响到企业整个资产的使用情况。当前存货融资方式被我国很多企业所采用,银行会根据企业抵押的货物量来进行放贷额的考虑。因此,如果银行得到虚假提单的话,整个供应链上就会出现一种提单风险。而这种模式下风险是由存货引起的,金融风险会受到存货价格、数量以及质量的影响。

2. 2 基于应收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产品转为现金的时间被应收账款所拉长,从而使得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但是同时,企业经营成本也增加了,这样一来也就相应增加了账款的风险。另外,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应收账款融资的质押融资业务也就有了很大风险。这种融资方式的风险成因主要是应收账款质量恶化、金额降低,以及借款人的欺诈行为。

2. 3 基于预付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由于供应链金融在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存货不足、供不应求以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因此对于预付账款,我国很多企业都将资金集中于此。此外,基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企业产品还要对其退款政策、货源充足情况、运输在途风险以及发货时间准确和及时情况进行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当由生产商将商品交付给购买者时,商品的价格很可能会和预期价格不一致,从而带来一定的价格风险; 当银行授信其预付账款贸易时,虽然双方签订了授信合同,但是当时并没有产生真正的贸易行为,从而存有较大的贸易风险。再加上,当银行发放贷款之后,上游企业因各种原因,如信息交流不畅等并没有及时发货或出现发货错误的情况,这些都会给整个供应链金融带来一定风险。

3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3. 1 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控制体系

3. 1. 1 银行贷前风险防范

在进行放贷之前,银行认真评估其授信企业的风险,综合衡量和考虑其风险成因和风险系数,这是最初和最有效的风险防范环节。因此银行应当综合考虑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息传递风险、企业文化差异的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因素,从而努力提高从源头实现自我控制以及识别风险的能力,为供应链提供一个较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另外,还要培养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不断完善自我控制机制,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3. 1. 2 做好贷中实时风险监控

加强贷中风险监控,在供应链金融授信风险防范过程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环节。一般情况下,信贷业务产生之后,银行就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的具体情况。而当贷款放出之后,银行就没有了直接控制资金的权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整个供应链企业金融运行过程中,银行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且银行在贷后进行持续监督管理的活动也因信息不对称以及其地位的变化出现一定的难度。如果根据信贷业务运行周期来划分时限,那么信贷决策时间就会缩短,相应就会延长业务发生到账款收回的时间。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加大对风险信号的发现和处理能力,就能够有效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有效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

3. 1. 3 建立健全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尽早、及时发现并确定风险来源、范围、程度以及风险趋势,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针对特定的经济主体来做延续性、系统化的监测,从而能够提出预防和处理风险的方法体系,这就是所谓的风险预警机制。这种预警机制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具有很大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提高风险搜索准确性和系统性,而且能够帮助银行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另外其风险分析技术也能够随之不断提高和完善。由于在供应链的金融运作过程中,风险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供应链的上下游相关企业如果存在金融风险,那么就会影响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因此根据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这种特点,银行必须加大对风险预警工作的重视力度,建立健全贷后风险预警机制,防止风险的发生和扩散。

3. 2 不断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3. 2. 1 对供应链内控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

供应链融资在内部控制原则上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对企业的管理评价以及资产信用审核方面。如果仅仅通过简单分离这些审核过程,其并不能实现对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金融风险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所以针对这一情况,供应链要想降低这一方面的风险,必须设立一个特定的,且经过授权的部门,专门针对授信资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实施双重核查管理。另外,要建立一个定期的审核制度,专门针对一些循环贷款产品进行监督和管理。

3. 2. 2 对风险转移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风险转移技术包括外包操作环节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两种类型。国外供应链方面的操作风险很大部分都是采用保险形式来进行风险转移,但是在我国国内对于这种风险转移方式还没有推广。因此,在供应链物流管理环节上,应当加大对类似风险转移渠道的构建,保险公司同时要支持推出相关业务。另外,银行还可以通过与第三方物流进行有效合作,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成本。

3. 2. 3 促进供应链信息中心的建立

对于供应链的操作流程来说,建立信息中心能够将其全部集中到中心系统中去,而根据相关要求,信息中心的业务操作人员要收集并汇总企业的相关信息,另外还要监督和管理企业的相关信息。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促进供应链操作过程的系统化、信息化和制度化,而且还增加了操作流程的透明性,从而使得供应链金融运转对于操作人员个人能力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供应链信息中心的建立对于错误纠正能力以及风险预警能力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从而降低了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风险。

3. 2. 4 不断改进供应链的业务流程

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银行应当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成因并对症下药。为了使银行能够更好地适应供应链业务发展的需求,可以对金融产品、服务的监督和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和革新,有效降低业务流程上的风险。

3. 3 加大对供应链现金流的控制力度

3. 3. 1 对金融产品进行科学选取

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特点以及现金的走向和回收等来看,如果能够有效控制供应链现金流循环过程,就能够实现对其金融风险的防范。例如,可以通过制定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或者对付款人、付款账号进行指定的办法来加大对风险的防范力度。另外,作为限制性条款,这些控制方式都可以在审批意见中进行明确,从而加大对整个业务流程的有效监督。

3. 3. 2 对供应链业务流程进行严格规范

对于现金回流的有效保障,可以通过在协议签署相关约定以及在合同中签订相关条款来进行控制; 另外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对于出示的相关合同、发票以及证明等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核查; 还可以给企业设定保证金账户,从而最大力度的管理和监督现金流。

3. 3. 3 加大对供应链财务报表的关注力度

供应链现金流向可以通过连续性的财务报表体现出来,因此贸易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其资金以及资产负债情况都能够通过相应的财务报表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如果加大对企业应收、应付账款以及销售情况、存货情况和资金流动情况的监控和管理,也就能够实现对现金流的控制和监督,从而有效防范现金流方面的风险。

4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发展模式逐渐由内部纵向一体化转变为供应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来发展,不断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供应链金融也就由此产生。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服务产品,供应链金融逐渐发展成为金融机构中的一个新领域,且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但是在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如果不注意对其严加防范和控制,就会给整个供应链条上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加大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参考文献

[1]白瑞.中小企业融资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2]朱广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J].物流技术,2014(7).

[3]文慧,邓爱民,李红,等.供应链金融风险及其可视化控制[J].物流技术,2015(4).

上一篇:钢筋的绑扎与安装下一篇:空间访问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