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风险分析(通用9篇)
绿色供应链风险分析 篇1
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 资源稀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更加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绿色制造、清洁生产以及绿色供应链应运而生。目前国内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还存在许多障碍, 很多企业在是否实施绿色供应链上犹豫不决, 这也表明绿色供应链战略运作流程复杂而且具有很大风险。因此, 这就使得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风险进行测评、规避和控制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起源于制造业中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了环境因素。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于1996年首次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它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 其目的是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随后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美国克拉克大学的Sarkis指出绿色供应链应包括如下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物流和采购、物料管理、外部物流、包装和返回物流。Berman则是在供应链模型中注重考虑环境因素, 提出了更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模式, 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经营指标, 包括资源回收率、废物比、生态有效性等。Handfie1d和Nichols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绿色供应链是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同商品及信息的流动和转移相关的所有活动, 物流和信息流都是贯穿于供应链的上下游。
国内学者蒋洪伟和韩文秀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环境保护意识, 并把“无废无污”、“无任何不良成分”和“无任何副作用”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中。汪应洛、孙能民则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系统的观点与集成的思想出发解决制造业与环境之间冲突的有效方式, 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模型, 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张曙红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 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 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 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负作用) 最小, 资源效率最高。
绿色供应链风险分类
外部风险:主要为供应链外部所产生的风险, 是指由于外部环境不正常变化而造成的风险, 通常短期内不为企业所控制的变量构成。供应链的外部环境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以及外部性所导致的风险。
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当国家经济政策和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时使供应链传递产生阻碍, 往往会对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 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如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措施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调整、修订等不确定性;对自由贸易之限制以及绿色壁垒的压力;国外税制与其变动以及外汇汇率变动与管制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对于企业较难避免或控制, 都可能对现有的绿色供应链运转产生负面效应。
市场风险: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 市场竞争的激化, 大大增强了消费者需求偏好的不确定性, 因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 强调个性化, 使准确预测的难度加大。造成供应上不断创新求变, 以满足顾客之需求, 而且现今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使产品线受到影响, 如果不能获得正确的市场信息, 会导致投入巨资的绿色供应链获得可观的回报落空。这就是市场风险, 是最根本的风险所在。
自然风险:来自于天然灾害或是偶发性意外, 如地震、水灾、火灾、爆炸、政治动荡、意外战争等等, 此类风险虽为偶发性风险, 但一旦发生都会引起非常规性的破坏, 所造成的损害难以估计, 从而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 使生产经营过程遭受损失等。
外部性所导致的风险:供应链内的各行为主体的行为可能出现外部性, 这与绿色供应链与环境相容的目标存在冲突, 负外部性使得环境恶化、污染严重, 而正的外部性 (技术与知识的创新) 使得供应链内成员不存在动机去实施绿色技术与知识创新。
内部风险:为绿色供应链企业本身就能完全控制的风险。包含了组织风险、存货风险、采购风险、配销风险以及财务风险。
组织风险:指供应链企业内部组织的问题, 现代企业生产组织强调集成、效率, 这样可能导致生产过程刚性太强, 缺乏柔性, 对组织而言, 若某个环节上出现问题, 如在制造流程中公司是否因采用节省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 而造成生产设备或技术上的改变, 因而产生其不确性, 很容易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损失。
存货风险:存货是用于支持生产、生产相关活动及满足顾客需求时所需使用到的要素, 包括原物料、零部件、备用件、在制品、半成品与成品。而存货的存放地点、种类、数量及补货方式, 都必须与整体供应链相结合, 风险则存在其中。当预测失真、偶发性流程问题、支持调度或存货系统出现问题时, 均可能造成损害。而为降低成本, 企业追求“零库存”方式, 更容易导致风险。
采购风险:采购原料、半成品、在制品等所存在的风险。采购目的必须要以最适当的成本, 在适当的时间与正确的地点, 以最有效率的方式, 将产品或服务顺利交给需求单位。在采购的每一阶段隐含着风险, 如绿色原料或半成品采购成本过高, 就可能使自身降低竞争力, 无法满足顾客需求。
配销风险:配销主要目的在于使产品流动, 达到快速响应顾客所订产品及符合生产进度。若发生运输设备故障或人为状况、缺货率严重, 导致无法迅速响应配送, 或是沟通不畅, 以致于配送信息错误, 均可能影响到配送风险及成本。
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整体供应链中, 当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和物流活动实现以后, 如果资金流没有很好地完成, 如某个特定债务人不履行契约, 且缺乏一种保障机制时, 还有某些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可能会占用上下游企业大量的资金, 如果其财务状况不够稳健, 都会产生供应链财务风险, 随时导致对整条供应链的致命打击。
中间风险:为企业不能凭藉自身能力解决, 须经由与上下游厂商的合作, 才能处理的风险。包括合作风险、供应商风险、分销商风险、利润分配风险以及信息风险:
合作风险:供应链一般由多家成员企业构成, 各企业之间在技术水平、经营理念、文化制度、员工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会导致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 存在分歧, 采取不一致的工作方法, 最后ANALYSIS分析
输出不同的结果, 造成供应链的混乱, 影响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利润水平, 导致供应链产生风险。
供应商风险:供应商风险就是由供应商原因造成的供应链风险。在众多的供应链风险因素中, 供应商是供应链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
分销商风险:分销商是市场的直接面对者, 要充分实施有效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必须做好分销商的选择工作。在供应链中, 如果分销商选择不当, 会直接导致核心企业市场竞争的失败。也会导致供应链凝聚力的涣散, 从而导致供应链的解体。特别是现在不少企业倾向选择实力雄厚的独家经销商政策, 更存在着巨大风险。
利润分配风险:供应链整体利润是以各企业利润为基础的, 在整体利润一定条件下, 各企业利润分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某些企业获利水平低会导致其要么拒绝合作, 要么在合作中消极, 不利于供应链的高效运行。
信息风险:在供应链中, 要使供应链能够担负起对最终用户需求的快速反应, 前提条件是供应链必须建立起一条贯穿所有节点企业的信息高速公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把与供应链运作有关的信息实时传送到信息高速公路上,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总集成, 使节点企业在实时状态下知晓与自己有关的信息, 同时进行快速反应。若资料库故障或是系统错误, 再或是人为地将相关信息当作商业秘密加以封闭, 不愿与上下游企业共享, 都会严重影响供应链间信息的传递, 信息风险随之产生。
(马丽娟:上海大学)
供应链管理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篇2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效益风险措施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对于供应链管理,有许多不同的界定,如有效用户反应(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ECR)、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QR)、虚拟物流(Virtual Logistics,VL)或连续补充(Continuous Replenishment)等。这些界定因考虑的层次、角度不同而不同,但都通过计划和控制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合作,实质上它们一定程度上都集成了供应链和增值链两个方面的内容。
伊文斯(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菲利浦(Phillip)则认为供应链管理不是供应商管理的别称,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
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
二、供应链管理实施方式
供应链管理实施方式主要有两种:中枢式、平台式。
中枢式的供应链管理实施通常由重点的某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巨头牵头。这少数的几个企业往往是某行业或某地区的核心企业,在某些方面是具有领导性或是垄断性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实施的原始目标或者是为了解决这几个企业间的协同作业问题,或者是为了解决核心企业与外围供应商及代理间的协作问题。核心企业通常是供应链管理的投资方,当然也是收益最大方,因为在协同作业的模式上往往由其主控。外围企业通过参与这种供应链管理也是收益方。这体现在:它们同核心企业协同作业带来信息共享、通过参与造成自身的管理提升。
平台式的供应链管理实施通常由某行业协会或行业联盟牵头。其采用的模式通常为ASP,即由第三方定义协同作业模式,由其实施,并由其进行管理。企业是这个平台的使用者,并按照服务协议缴纳服务使用费。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供应链的参与者不具有太强的垄断性、供应链管理模式由多方参与定义、ASP方作为经营者投入高额成本。
其实供应链管理实施的两种方式是各得益彰的,有时候在运作模式上也是相互借鉴的。比方说在东南亚的电子与半导体产业就两种模式都有。台湾的Liton、威盛OEM厂商同Intel和Dell的供应链协同就是用中枢式模式;同样在东南亚较有名的E2open就是采用平台式模式。
三、供应链管理的效益
PRTM(Pittiglio Rabin Todd & Mcgrath)公司进行的一项关于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调查(调查涉及6个行业的165个企业,其中化工25%、计算机电子设备25%、通信16%、服务15%、工业13%、半导体6%)表明,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企业可以达到以下多方面的效益:
1.总供应链管理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降低10%以上
2. 中型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
3. 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
4. 中型企业的增值生产率提高10%以上
5. 绩优企业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
6. 中型企业的库存降低3%,绩优企业的库存降低15%
7. 绩优企业在现金流周转周期上具有比一般企业少40天~65天的优势
而戴维德·霍尔(David Hole)认为通过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在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新分销渠道、改善售后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程度、降低库存、后勤成本、单位制造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获得满意效果。
四、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分析
在激烈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就存在一定的风险,不确定性和风险总是联系在一起。
所谓不确定性,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引入时间因素后,事物的特征和状态不可充分地、准确地加以观察、测定和预见。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产生内生不确定性和外生不确定性的因素。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比如说,如果合作伙伴选择不当,合作方有较强的“败德”意识,将会导致在供应链运行中较大的风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道德风险。再如,委托代理之间形成的合同是否恰当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合作双方相互讨价还价、协商的结果也具有不确定性;供应商的交货状况会有不确定性、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也产生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是导致供应链管理中出现各种风险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道德风险的根源。因此,规避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就非常重要的。
五、供应链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针对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及其特征,应该采取不同的防范对策。对风险的防范,可以从战略层和战术层分别防范。
1.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企业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有合作伙伴,形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因此,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应与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它是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求供应链的成员加强信任。其次,应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第三,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2.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决策过程
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来消除信息扭曲,从而降低不确定性、降低风险。
3.加强对供应链企业的激励
对供应链企业间出现的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通过尽可能消除对信息不对称性,减少出现败德行为的土壤,同时,要积极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和机制,使合作伙伴能得到比败德行为获取更大的利益,来消除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4.柔性化设计
供应链管理中存在需求和供应方面的不确定性,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企业间在合作过程中,要通过在合同设计中互相提供柔性,可以部分消除外界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传递供给和需求的信息。柔性设计是消除由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变动因素的一种重要手段。
5.风险的日常管理
競争中的企业时刻面临着风险,因此对于风险的管理必须持之以恒,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要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发出预警信号。其中“临界值”的确定是一个难点。临界值偏离正常值太大,会使预警系统在许多危机来临之前发出预警信号;而临界值偏离正常值太小则会使预警系统发出太多的错误信号。必须根据各种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选择能使该指标错误信号比率最小的临界值。
6.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在预警系统做出警告后,应急系统及时对紧急、突发的事件进行应急处理,以避免给企业之间带来严重后果。针对合作当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的应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多层次考虑这个问题。通过应急系统,可以化解企业合作中供应链管理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出现的风险,减少由此带来的实际损失。
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所做的研究是一种新的探索,在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目前我国供应链的基本研究思路都是基于国外的研究体系,而我国的具体实情与国外的供应链管理结构体系有一定距离,照搬国外模式,并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多元化经济成分这一国情。今后一段时间有必要开展我国的供应链管理与目前经济运作需求的匹配度研究。
绿色供应链风险分析 篇3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风险因素,传递函数,模糊熵理论
1 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令全球瞩目的问题, 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焦点。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与学科研究了如何降低制造业对环境的负影响, 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从某一方面来研究环境管理并不足以全面解决企业供应链与环境冲突的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从供应链角度研究如何提高制造业对环境的相容性问题[1], 如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在进行“环境负责制造 (ERM) ”研究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认为绿色供应链是环境意识、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 其目的是使资源利用效率最高, 对环境影响最小和系统效益最优, 研究将环境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两者的研究集成起来来满足更有效率和更环保的商业需要。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这些因素对其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我们称之为风险因素, 本文将用过程传递函数来研究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然后运用模糊熵理论进一步分析风险因素对系统熵的影响, 并基于此做仿真分析。
2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为寻求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 而对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中 (不论企业内部, 还是企业外部) 的各种竞争能力和资源进行集成, 并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同步化、集成化管理, 从而形成高度竞争力, 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2]。供应链及其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一系列强大的竞争优势, 但这种以核心企业为设计中心的供应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造成严重的负外部性以及难以跨越的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 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 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 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 对环境的影响 (负作用) 最小, 资源效率最高。GSCM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 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 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3]。
2.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绿色供应链主要涉及四个管理领域:①采购与制造领域, 主要包括企业建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等问题;②流通领域, 主要包括绿色营销、逆向物流及正向物流等;③信息领域, 主要包括互联网、分布式对象技术及信息技术等;④再制造领域, 主要包括再制造过程及废物处理等。绿色供应链的管理领域如图1所示:
GSCM符合闭环循环论, 能量在绿色供应链内各子系统之间循环做功, 直到变成熵为止。熵是指最终被消耗的不能再做功的能量总和, 熵越大, 人类活动所消耗的该能量总和越大, 说明其活动对环境的负影响越大。
对于绿色供应链内的各行为主体, 其活动同样要受到循环原理的约束。任何经济活动或者社会活动均不可能使地球的总熵减少, 而只能加速或者延缓总熵的增加。但是, 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可以充分的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的因素, 通过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使熵减少, 或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4]。
2.2 GSCM的影响因素分析
供应链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多层次的, 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生产周期、企业绩效标准、企业的环保实践等各个方面, 以及这些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如对其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进行研究, 选择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相对重要因素, 将推进绿色供应链的管理。
在美国2009年2月的一份调查报告[5]中对Simonds International、Stepan Company、Strickland & Company等9个公司关于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因素的调查中, 我们可以看出产品制造、配送、原材料、产品设计、有毒材料管理、废物处理、废物产出、回收设备、能源消耗、员工理念、电子订单以及在线目录在调查问卷所涵盖的52的细分变量中占主要方面。美国Srikanta Routroy教授[6]在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制造环境中的主动驱动因素里分析了绿色原材料、绿色设计、绿色运作、绿色包装、逆向物流、绿色创新这几个主要方面。
根据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考虑绿色供应链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健康为前提, 将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因素分为:产品生命周期因素、生产周期因素、企业绩效因素、企业的环保实践因素及其它因素。其中不同的因素又包括若干个变量,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分析, 并且依据变量选择的目的性 (即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保持一致) 、重点性 (绿色供应链管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在变量选择的过程中不可能将所有的情况统统考虑进去, 只能在研究和决策过程中, 针对具体企业, 重点选择能反映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指标) 、可行性 (变量的数据易采集, 采用便于理解和应用的方法表示, 尽量使其量化, 其变化特点应具有明显的可度量性, 并具有可比性, 方便管理人员的操作) 原则, 由制造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供应链管理的常规变量分析如下:对于原材料方面, 包括原材料成分及供应商的环境认证等;对于产品设计, 包括对能源、采购过程、生产工序、配送及传输运作网络、废物处理以及包装的设计;对于生产运作, 包括生产制造、能源消耗、有毒物质、废物产生、排放物等;对于包装, 包括包装的用料及其多少问题;对于回收物流, 包括回收设备、废物处理等。加入这些因素不仅是绿色供应链的最好支持, 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7]。
3 GSCM风险因素模型分析
根据上述国内外对绿色供应链研究的诸多因素中选择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12个关键因素, 模拟给出其因果关系, 建立风险因素管理过程图。如图2所示:
由图2所示的风险因素的管理过程, 可将其管理过程传递函数分别定义如下:
原材料过程传递函数F2:在图2中总设计r (k) 下, 建立原材料函数e (k) , 即e (k) , 式中, ε (k) =r (k) -c (k-1) , e (k) 为二元组e (k) = (e2.1, e2.2) 。
生产运作过程传递函数F3:根据原材料函数e (k) 生成生产运作函数p (k) , 即p (k) =F3e (k) , 式中, p (k) 为五元组p (k) = (p3.1, p3.2, p3.3, p3.4, p3.5) 。
包装过程传递函数F4:根据生产运作p (k) 生成包装函数d (k) , 即d (k) =F4p (k) , 式中, d (k) 为二元组, d (k) = (d4.1, d4.2) 。
配送过程传递函数F5:根据包装d (k) 生成配送函数c (k) , 对环境产生影响, 即c (k) =F5d (k)
回收物流过程传递函数F6:通过回收物流过程产生结果b (k) , 即b (k) =F5c (k) , 式中, b (k) 为二元组b (k) = (b5.1, b5.2) 。
对于该闭环系统传递函数Fs, 整个风险因素管理系统的输出c (k) 可以表达为输入r (k) 的函数:
4 基于模糊熵的GSCM风险因素分析
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与风险因素管理体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一种动态变换的关系, 即它们之间经常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这一部分我们将基于模糊熵理论进一步分析绿色供应链管理风险因素。
4.1 基于模糊熵的EMS的风险因素管理过程分析
假设GSC系统中各风险因素过程可能处于m种不同的状态, 并设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Pj (j=1, 2, …, m) , 则该系统的熵就可以定义为
假设X={x1, x2, …xi, …xn}是绿色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的决策空间, 当管理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时, 这些过程决策变量的波动都应当满足正态分布的假设。对于某一环境管理子过程xi (i=1, 2, …n) , 有xi~N (μi, σi) , 对应的概率分布密度函数
而当供应链风险因素管理过程的监测间隔达到足够小时, 就可以近似为连续过程, 其概率密度函数为f (x) , 则相应的系统熵E=-∫bif (x) lnf (x) dx, x∈[a, b] (4)
对于供应链风险因素管理过程传递函数的状态参数X={x1, x2, …, xi, …xn}, 其熵值
若X={x1, x2, …xi, …xn}, 则对应的均值向量μ={μ1, μ2, …μi, …, μn) 。
相应的标准差向量σ={σ1, σ2, …σi, σn}
模糊化后,
X={x1, x2, …xi, …xn) 对应的模糊均值向量
相应的标准差向量
则供应链风险因素管理过程xi的模糊熵估计值
对于供应链风险因素各级管理过程X={x1, x2, …xi, …xn}指标可以根据过程熵值的不同, 求得不同的权重:
最后, 根据各过程X={x1, x2, …xi, …xn}的权重求得供应链风险因素管理过程X总指标:
假定图2中所有过程传递函数均由下一级子过程指标求得模糊熵指标, 则整个供应链系统可以用熵函数表达为
这就表示供应链风险因素管理过程可以表达为模糊熵的函数, 来进行定量管理[4]。
4.2 实例分析
供应链绿色管理的影响因素所处的状态不同, 本着一般性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这里模拟由以上所讨论风险因素组成的供应链对其绿色水平进行分析。我们取决策空间X的风险因素xi的多个状态值, 计算出其均值和标准差, 模糊化后根据式 (7) 计算其熵值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服从不同正态分布的风险因素的系统熵值在不断变化, 其变化随着正态分布的均值与方差的不断减小而减小, 也就是说, 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因素值与其对系统熵的影响成正比关系, 风险因素值越小, 其熵值越小, 用Matlab软件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以均值1.5处为分界点, 前半部分为配送和回收物流环节, 后半部分为原材料、生产运作及包装环节, 可以看出原材料、生产运作及包装环节对供应链体系所生成的系统熵值比较大, 并且其影响趋势很明显, 也就是说这三个环节的风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所以需重点控制原材料、生产运作以及包装这三个关键环节。
5 结论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必须在实施前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理论研究, 才能减少风险, 确保成功。本文用闭环控制图表达绿色供应链影响因素管理过程的循环性符合实际情况, 并对这些风险因素管理过程之间的传递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考虑实际管理中风险因素重要性的不确定性, 运用模糊熵理论研究各个环节因素对整个供应链环境体系的系统熵, 提高了控制能力及其量化评价的可行性, 也对风险管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及评价探索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1]WALTON V S, HARDFIELD R B, MELNYK S A.The green sup-ply chain:integrating suppliers in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1998 (4) :2~10.
[2]张成海.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BAOQIN YU, CUI SUN, XU ZHANG.The green supply chainmanagement based on EMS.[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ICAL, 2008:2199-2204.
[4]张玉华, 蔡政英, 梅晚霞.基于模糊信息熵的环境管理过程控制能力[J].管理学报2007, 4 (6) :743-747.
[5]SRIKANTA ROUTROY.Antecedents, Drivers for Green SupplyChain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in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J].The Icfai University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9, VI (1) :20-35.
[6]Goal:A Green supply chain.[J].Purchasing, 2009, 2:46-47.
[7]薛斌, 王京芳, 葛晓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内部因素的动态分析[J].工业工程, 2007, l0 (1) :72-76.
绿色供应链风险分析 篇4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供应链;信用风险;评估
一、权重测定方法
如何更好的进行权重的测定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权重方法测定的研究中,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可行性的方法是结构熵权法。程启月(2010)[1]根据熵理论提出了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将采集专家意见的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与模糊分析法相结合,形成“典型排序”按照给定的熵决策公式进行熵值计算、“盲度”分析,并对可能产生潜在的偏差数据统计处理,根据主客观结果加权平均值的方法测定了最后的权重,这种方法保留了主观方法的可说明性的同时又强调了数学方法在逻辑上的重要性,本文权重的测定方法将引用结构熵权法。
(1)专家意见收集及排序矩阵的形成
首先选定专家组成员,对专家发放指标体系权重测定反馈表,每位专家采取德尔菲法的规定和程序,对每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重要性由1-N。现有N个专家对M个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其中a11表示第一个专家对第一个指标重要性排序,其数值(1-m)由小到大表示重要性的逐渐降低,同理am1表示第1个专家对第m个指标重要性排序,amn表示第n个专家对m个指标重要性排序,根据最后的排序形成典型排序矩阵A。
(2)偏差度的纠正
由于每位专家由于所出的工作或研究领域不同,对每个指标的认识程度也不同,因此所形成的数据会产生一定的偏差,为了降低偏差的程度和不确定性,需要将上式的数据进行偏差度的纠正。对上一节的排序矩阵进行转化,定义排序转化的隶属度函数为:
F(amn)=-ηpn(amn)lnpn(amn)
其中,pn(amn)=t-amnt-1,取η=1ln(t-1),将pn(amn)=t-amnt-1 和η=1ln(t-1)代入公式并化简求得θmn=-ln(t-amn)ln(t-1),本文将θmn称为amn对应的隶属度函数值,取t=m+2,当指标的最大数为4时,t=6。θmn为专家排序数amn的隶属度,称Bmn为隶属度矩阵。
视n个专家对第k个指标(k=1,2,…m)的“话语权”相同,即计算n个专家对第k个指标的“一致看法”称为平均认识度,记作Bk;将专家对第k个指标在认知方面的偏差称为“认知偏差度”,记作Ck;
令Bk=(θk1+θk2+…+θkn)n;
Ck=max(θk1,θk2,…,θkn)-Bk+min(θk1,θk2,…,θkn)-Bk2,定义n个专家对于第k个指标的总体认识度Rk=Bk(1-Ck),则n个专家对m个指标的总体认识度向量R可写作矩阵R=R1,R2,…,Rm。
(3)归一化处理
为了求得第k个指标的权重ωk,需要对Rk=Bk(1-Ck)进行归一化处理ωk=Rk∑m1Rk,顯然,∑m1Rk=1,ωk≥0,本文将所求出的ωk称之为第k个指标所占的权重。
二、风险评估步骤
在灰色理论中,灰色关联分析是分析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关联度或相似程度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关联的程度对所评估目标进行排序。灰色关联分析是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对样本的数量没有严格的规定,同时样本也不需要服从某种数学分布。
(1)专家评分阶段
请每位专家按照评估指标的选项对选中的目标进行评估,设评估的等级为1、2、3、4、5,数字的大小说明该评估目标在其中某一指标的表现,数值越大表示表现的水平越好。设评估指标有m个,选取专家k人(本文默认选取专家的学识水平、相关经验上的水平都是相同的),则根据专家的评分可对所评估的每个目标构成一个m×k的评分矩阵A。
(2)对比矩阵的构建
灰色关联分析的首要条件是选择一个参考数列,设所评估目标结果对应的最优评估指标集F* =f*1 ,f*2 ,…,f*m ,其中f*k 表示第k个指标的最优值,k=1、2、…m。其中,fnm表示第n个企业在第m个指标的平均评估值,fnm=am1+am2+…+amkk;将最优指标集与对比矩阵合并,形成一个新的矩阵。
(3)指标值的规范化处理
在评判指标里通常有不同的量纲以及数量纲,因此一般不能进行直接比较,为确保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对上述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
设第k个指标的变化区间为fk1,fk2,fk1为第k个指标在所有被评估融资企业中的最小值,fk2为第k个指标在所有被评估企业中的最大值,那么可以采用下式将上式中的指标数值转换成无量纲值Cik∈(0,1)。Cik=jik-jk1jk2-jik,i=1、2…n;k=1、2…m,由此矩阵D'转换成矩阵C
D'=f 11f 12…f 1mf 21f 22…f 2m…………f n1f n2…f nm;C=C*1C*2…C*mC11C12…C1m…………Cn1Cn2…Cnm
(4)计算综合评估结果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将C*=C*1,C*2,…,C*m作为参考数列,将C=Ci1,Ci2,…,Cim作为最优的对比数列,用关联分析法求的第i个企业第k个指标与第k个最优指标的关联系数εi(k),即:
εi (k)=minminC*k-Cik+ ρmaxmaxC*k-CikC*k-Cik+ ρmaxmaxC*k-Cik
ρ为分辨系数,一般取0.5,ρ∈(0,1)。由关联计算方法可以得到关联矩阵E:
E=ε1(1)ε1(2)…ε1(m)ε2(1)ε2(2)…ε2(m)…………εn(1)εn(2)…εn(m)
这样综合评估结果为:R=E×W,即ri=∑mj=1W(k)×εi(k)。式中R=r1,r2,…,rnT为n个被评估企业的综合判断结果向量;W=w1,w2,…,wmT为m个评估指标的权重分配向量,其中∑mj=1wj=1。
若关联度ri越大,则说明Ci与最优指标C*最接近,亦即第i企业优于其他企业。据此一方面可以排出供应链金融模式下融资企业相适应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或存货质押下的关联度次序,也即关联度越大,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越小。另一方面可以反映某一融资企业对应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或存货质押下的关联度,也即可以作为商业银行评估内容之一为融资企业指导供应链金融模式适用度。(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绿色供应链风险分析 篇5
一、国奥会政策与北京百年绿色奥运的内涵
国际奥委会政策导向为申办国在申办、组织、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以及在受奥运会直接影响的举办奥运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能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绿色、环境绿色、物质绿色和意识绿色等几大方面。2008北京百年奥运三大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要求把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和系统的保障制度;广泛采用环保技术和手段,大规模多方位地推进环境治理、城乡绿化美化和环保产业发展;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自觉选择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项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大幅度提高首都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
二、北京绿色奥运中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北京奥组委在北京奥运行动规划当中提出2008年奥运会要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要突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并要求奥运的组织工作高效、创新。北京奥运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奥运三大理念的重要体现和竞赛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在奥运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还相对的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我们又没有举办奥运会的经验,因此我们借鉴国外的经验,优化2008年北京奥运物流系统配置,制定供应链和采购绿色化管理规划。
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防止企业因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消耗人类社会的有限资源,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确切定义,目前理论界对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总的观点是指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把“无废无污”和“无任何不良成分”及“无任何副作用”贯穿整个供应链中,这就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因此,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当今时代与绿色奥运的迫切要求。
2.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的选择、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包装(环保包装)、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绿色回收。绿色设计:称环境设计、生态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绿色材料的选择:是指具有良好使用性能,在制造、加工、使用乃至报废后回收处理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中能耗少、资源利用率高、对环境无污染且易回收处理的材料。可以选用可回收重用材料、可再生材料、可降解材料、易处理材料、分类设计材料、生物降解材料、无毒材料等。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工艺规划就是要根据制造系统的实际,尽量规划和采用物料和能源消耗少、废弃物少、对环境污染小的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绿色包装(环保包装):是指在商品包装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突出考虑了环境保护问题的包装,一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商品包装,都可称做绿色包装。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其主要包括消费无污染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的产品。绿色回收: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生命周期结束之后,若不回收处理,将造成资源浪费导致环境污染;绿色产品回收要考虑产品及零部件的回收处理成本与回收价值,确定最佳的回收处理方案,获得最高的回收价值。
3. 北京绿色奥运中供应与采购的特性
据专家预测:2008年奥运会直接相关的物流量约为417.2亿元;间接相关的商品物流量为4.91亿元;直接相关的废弃物物流量为10.8亿元;3项相加,预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关的商品、废弃物的物流总量约为432亿元。为国外游客提供的旅游服务,能够引发3500万美元的餐饮和购物消费,每天要为这些游客提供450吨的食物和10万吨的生活用品,奥运会期间每天在奥运村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垃圾是30吨,总共有600~900吨的废弃物需要处理等。
奥运物流内容不确定性强:奥运物流不仅量大,不确定性也强。在奥运会举行期间有许多与物流有关的意外事件发生,而且这些事件发展迅速,需要尽快解决。因此物流管理者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计划失灵的各种情况及采取应急措施。在储存方面的不确定性更为明显。据研究,一般奥运会举行期间,40%的仓库用来储存比赛器材,60%的仓库用来储存未知的物品。由于需求不确定性,物流管理者必须不断调整仓库物品的摆放以适应新的存储需求。
三、2008北京绿色奥运中供应链和采购绿色管理的基本对策
1. 科学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完善奥运绿色采购机制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运用管理学及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物流运作管理的方法,研究北京市奥运物流系统的运营主体选择、运营所遵循的原则、运营目标。供应企业应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分析自身的状况,结合绿色奥运的特点,明确认识实施目标。科学规划绿色供应链管理完善绿色采购机制。
2. 成立综合物流指挥中心将业务流程重组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机结合
业务流程重组(B P R)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其核心是从本质上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按职能部门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有效地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变按职能部门划分进行“内部横向型任务管理”的机制,为“跨职能部门的纵向型任务流程管理”。降低由于环保不达标而导致的供应链中断或延误的风险,减少企业的损失,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因此,北京奥委会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成立一个有组织协调能力的综合物流指挥中心,确保奥运物流绿色通畅。
3. 注重奥运中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制定完善的采购计划
北京奥组委要保证比赛期间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需要改变企业的管理理念;奥运期间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中,应寻找资信度高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企业内管理专家和业务骨干人员共同组成总体规划组,对企业的领导和员工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培训,提供新的管理模型,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成功率。制定出相应的采购计划,确保比赛顺利进行。
从国际奥委会政策导向和2008北京奥运理念可见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管理的全新理念,是全球管理的新趋势。绿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体育赛事也要树立绿色管理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绿色管理思想、制定绿色管理策略,为绿色奥运成功举办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余华.绿色供应链的管理[J].天地文化,2002,(11):86-87.
[2]汪应洛,王能民,孙林岩.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国工程科学,2003,(11):83-87.
[3]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8-19.
[4]白震.北京奥运物流系统规划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19-21.
绿色供应链的SWOT分析 篇6
一、绿色供应链优势
(一) 生产高绿色度产品, 提高企业形象
绿色供应链生产的产品区别于普通产品之处在于它具有更高的绿色度, 能满足资源和环境的要求, 我们称之为绿色产品。公司的产品就是其最好的企业宣传, 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可以向广大社会公众表明本企业重视社会责任。其产品也是安全可靠的, 对消费者和环境没有任何危害。这样就可以树立正面良好的企业形象, 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二) 规避环境管制, 跨越绿色壁垒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直接依赖于其所使用的资源和所处的环境;同时也依赖于政府出台的各种环境管制和各种壁垒等。随着资源面临枯竭以及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环境管理制度和绿色壁垒也会相应地增多, 绝大多数国家会征收绿色关税、颁布相关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绿色技术标准。例如, 1995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实施“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 要求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体系;随后欧盟启动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产品从制造到销售、使用以及最后的弃后处理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还有一些如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以及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为了能在严厉的环境管制和绿色壁垒下使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立于不败之地, 供应链必须实行高度的绿色化,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环境管制的要求, 实现跨越绿色壁垒。
(三) 强化顾客忠诚度, 创造竞争优势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增强了环境意识, 乐于购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供应链生产的绿色产品, 这样绿色供应链中的企业就能赢得市场份额, 并且通过满足顾客的绿色需求, 进而强化了顾客的忠诚度;最终形成了竞争优势。
二、绿色供应链的劣势
(一) 生产成本增加
绿色供应链的生产成本高于普通供应链, 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因为普通供应链在生产过程中只考虑如何使成本降到最低;而绿色供应链除了考虑成本还要考虑资源保护与环境影响, 从原材料的供应链到生产过程中, 都需要不断地考虑到节省资源和环境友好, 这就会相应地增加一定的成本;而绿色供应链中的废弃物品回收商通过回收处理本供应链的产品, 使其能够不威胁环境并得到再利用, 需要强大的技术和人员支持, 也需要巨大的成本。
(二) 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消费者逆向选择
绿色供应链中的企业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的绿色度是很清楚的, 而消费者由于种种原因却不能掌握产品的完备信息, 所以对绿色供应链所生产的产品的绿色度比较模糊, 这就会产生消费者在绿色产品与传统产品之间的逆向选择问题, 导致绿色产品不能有效地占领市场, 绿色供应链也就难以发展壮大。
(三) 绿色技术还不成熟
“绿色供应链”概念是在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上提出的, 到现在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绝大部分的研究只停留在理论上, 而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例如废旧物品的回收和再造利用、新产品的开发等。
三、绿色供应链面临的机遇
(一) 政府的监督与激励支持
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 各厂商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往往忽略或根本不考虑环境因素, 所以政府有必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此类生产厂商进行管制与监督。对于绿色供应链来说, 其生产出的产品既满足环境友好又节省了资源, 从而不受政府设置的种种规章制度限制。同时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还会给予绿色供应链某些税收减免或补贴等作为激励。
(二) 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偏好
随着全球资源面临枯竭以及日益突显的环境问题, 消费者也越来越关心购买的产品是否环境友好, 是否可以回收再利用等。绿色供应链所生产出的产品正好符合了广大消费者的要求, 这就使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产生了一定的偏好和忠诚度, 这一点也成为绿色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四、绿色供应链面临的挑战
(一) 绿色供应链的目标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存在冲突
为了保证绿色供应链内的成员企业在活动过程中能与环境相容, 就必须考虑到资源、环境、废旧物品回收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极有可能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相冲突。这就要求企业乃至整条绿色供应链放弃短期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综合考虑利润、资源、环境等因素;在长期中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 绿色供应链内成员间知识与技术水平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技术与知识障碍
整条绿色供应链是由原材料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顾客、回收商以及外部环境组成, 这些合作伙伴中极有可能产生知识与技术水平不一致的现象, 这样可能影响产品的质量, 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这就要求绿色供应链核心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一定要仔细考察其他成员的知识技术水平能否达到要求。
(三) 缺乏对创新成果的保护
整个绿色供应链担心新投资开发的与环境友好的生产制造技术会被其他生产商乃至供应链所使用。所以在生产合作过程中, 不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或者最近的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不能为整条供应链服务, 这样就没有达到效率最大化。因此应在供应链中设立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对提供共享技术者给予一定的补偿与激励, 从而避免创新和知识共享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总的来说, 为了使绿色供应链能发展壮大, 必须抓住机遇, 发挥自身的优点, 使其转变成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能民, 孙林岩, 汪应洛.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涛, 孙林岩.供应链不确定性管理:技术与策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王小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探析[J].管理理论, 2005 (5) .
[4]王冬冬, 达庆利, 张钦.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讨论[J].东南大学学报, 2004 (5) .
绿色供应链风险分析 篇7
绿色供应链 (Green Supply Chain, GSC) 最初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1996年提出的, 自此以后受到世界各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绿色供应链是在一般供应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联系:都强调系统性, 强调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强调链上成员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等。但相对于传统供应链而言, 绿色供应链更强调环境因素, 强调采购、生产、销售甚至回收等消费活动的环境兼容性。随着绿色供应链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检验, 绿色供应链的内涵被逐步的扩大。但从绿色供应链概念的提出, 10多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从个人角度出发, 认为Jeremy Hall的观点比较全面。他在2000年的时候提出绿色供应链是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 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 直至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 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 使整个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 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绿色供应链概念的提出, 掀起了供应链管理的革命浪潮。目前国外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 如通用汽车、福特、惠普、宝洁、耐克等许多企业就积极研究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理论的管理模式, 其中, 通用汽车还被美国环保局 (US-EPA) 认定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在国内对绿色供应链的引进和研究开始于2000年左右, 尚处于起步阶段, 远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故影响国内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的因素分析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面。
2 导入绿色供应链的驱动因素分析
企业之间竞争加剧的同时, 企业管理的模式已经慢慢向供应链方面发生着转变。把环境保护、资源稀缺的观念逐步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中迫在眉睫。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导入可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 在中国实行绿色供应链已势在必行。企业在导入绿色供应链的过程中存在障碍, 导入效率低下, 最终导致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不能实现, 为了实现最终目标, 在导入阶段可通过适当驱动因素加以解决。
2.1 外部驱动
(1) 政府有利干预
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导入绿色供应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环保法规来保护环境资源, 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健康导入和成长。为了规范全球环境标志工作, 全球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O14000系列等标准。且 “绿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公共产品, 易出现市场失灵, 政府通过提供干预性和激励性的“制度安排”, 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绿色竞争的规则需要,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和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益。
(2) NGO有效推力
NGO, 即为非政府组织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NGO) 。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从1978年诞生兴起至2003年渐趋成熟至今, 截至2006年4月共统计出中国现有各类环保民间组织2768家。尽管环保组织在发展中存在某些瓶颈, 但在职能方面, 与政府、企业、媒体之间的关系保持在有效的临界点上, 充分发挥着的监督作用。其次, 绿色供应链上需要很多操作性的工具, 某些NGO如果能够开发一些实用的, 让采购方、供应商都能够使用的, 比如说绿色供应链透明追踪Dashboard, 让各方都能够在线对自己的表现有全方位的了解。再次, NGO可以作为公众道义的“代言者”。做企业的监督者, 能够把企业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的事情, 通过一定的媒体沟通, 倡议游说, 把需要向公众澄清的事情说明白, 显现出公正、公平、公开。
(3) 消费者的需求
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 把消费者按照绿色需求的程度可划分为深度绿色消费者、轻度绿色消费者和漠视绿色消费者三类。其中深度绿色消费者是指能够为绿色车产品支付更高价格的消费者;轻度绿色消费者是那些会购买带有绿色标志的产品, 但不会支付更高的价格的消费者;而漠视型消费者是在作出购买决策的时候, 从不把环保作为考虑的因素的消费者。在欧洲进行的一项关于绿色消费者类型的调查显示, 绿色消费者占总消费者的比例为60%左右。2002年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秘书处先后对北京、武汉、广州和成都四地消费者的调查显示, 只有不到8%的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改善而支付较高价格。虽然中国消费者的绿色意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处于“初级阶段”, 但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开始了绿色消费, 这个趋势是明显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消费者的地位日益重要, 消费者把自己的意愿和偏好等消息, 通过市场机制, 传达给了企业, 企业根据消费者的“旨意”安排产供销等各环节。从而适应消费环境的变化。
(4) 企业自身利润的驱动
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 可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水平。在绿色供应链中可与上下游企业进行整合, 优势互补, 强强联合, 为整个供应链带来更多效益。增加客户价值。绿色产品不仅保护环境, 也为客户带来绿色收益, 可赢得顾客的长远信任。提升企业绿色形象。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可以树立产品的安全可靠、重视社会责任的信息, 赢得顾客青睐。可规避绿色技术贸易壁垒。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重视生态问题, 并为此设立了相应的技术条款和环保法规。而企业要长久生存就必须使产品达到相应的绿色标准, 而要达标, 导入实施绿色供应链是方法之一。
(5) 企业的社会责任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 资源是稀缺的, 环境资源也不例外。环境对经济活动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在一定条件下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和提供的自然资源量是相对有限的。如果企业再生产与资源再生产发生冲突, 不仅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将陷入困境。企业为社会成员中的组织成员, 在绿色企业的行为过程中, 应担负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绿色制造就相应成为一种有效途径。制造业从传统制造方式转向绿色制造已成必然, 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制造, 只有在绿色供应链环境下才能顺利实现。故在此驱动下导入绿色供应链。
2.2 内部驱动
(1) 政府激励
绿色供应链在运营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这些因素会导致绿色供应链的运营效率低下或者绿色供应链的目标不能实现, 企业会采取谨慎的态度来对待是否应该导入绿色供应链等问题。为了加快我国导入绿色供应链的进程, 政府会采取一些激励方式来鼓励企业先行先试。首先, 政府绿色采购。所谓“政府绿色采购”, 是指法律承认的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以下统称采购人) 等利用财政资金进行采购时, 在技术、服务等指标同等的条件下, 优先购买对环境影响较少的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广泛, 几乎涉及了政府办公的所有环节。小到室内电话、电脑等, 大到室外车辆、起重机等。政府采购规模巨大, 每年以500亿规模的水平递增。如2003年达到1500亿元, 2004年政府采购突破2000亿元。只要政府机关将环境准则纳入其采购模式, 立即会对相关的供应商产生积极影响, 从而带动并产生绿色消费市场, 对绿色供应链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积极性起到经济刺激和鼓励作用。其次, 产业政策的引导。为了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政府对物流产业提供发展支持和管理。加快对物流网络的建设 (如高铁的建设) 和物流信息化研究经费的支持。对资源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综上, 刺激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
(2) 企业绿色竞争需要
生产绿色产品, 实行绿色包装等很可能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事实上, 很多消费潮流都是企业推动的, 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可以培育市场, 教育消费者, 将市场做大, 为了满足消费终端的绿色竞争的需要, 企业从根本抓起, 实行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和信息化, 为前者打下基础。
(3) 领导者的道德和责任感
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出发, 处于人的本能“做正确的事情 (Do the Right Thing) ”的道义和责任感。绿色供应链的导入既有社会意义也有经济意义,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领导者, 明确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并愿意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承担, 投身于环保事业, 进而起到连带作用, 唤醒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4) 企业主体的自利行为
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并赢得他们的偏爱会利用漏洞借机炒作。不完善的市场机制, 不完善的绿色供应链理论, 不完善的政府规范等, 总能够让某些企业有漏洞可寻, 投机取巧, 冠上绿色供应链的美名, 打着生产的是绿色产品的旗号, 迎合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也开始导入所谓的绿色供应链, 实际是企业利润的驱动, 忽视真正的供应链的建设, 追求短期利益, 误导消费者。现实中, 绿色供应链概念在21世纪初才开始出现在中国, 理论发展不完善, 政府在这方面的监管力度也不够,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消费指南, 能够告诉消费者, 产品的绿色追踪机制, 这个产品的追踪机制, 在国外尤其是欧盟已经在实施, 欧盟的WTO项目, 就是帮助建立这个追踪机制, 中国能否出现帮助消费者发现产品绿色轨迹的组织或规范?
3 导入绿色供应链的制约因素分析
绿色供应链管理之所以在我国企业中发展缓慢, 除了以上分析的驱动因素的影响以外, 还需要考虑其制约因素。主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存在的障碍因素来进行分析。
3.1 内部制约因素
(1) 成本和收益的困扰
实施绿色供应链具有局部低效率, 整体高效益的特性。导入绿色供应链固然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资源消耗, 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 在降低社会总成本的同时, 也给社会带来较好的生态环境。但对于我国还没有建立环境成本核算制度, 全社会资源型核算体系也不健全, 市场机制尚不完备, 导入绿色供应链对企业而言是低效率的。两者此消彼长, 必然会带来财务的负效应。绿色供应链虽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成本, 但绿色回收和废弃物的再处理却要花费巨大的代价。两者相抵可能会使企业财务出现亏损。
(2) 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矛盾
绿色供应链链条式的节点企业, 如果合作, 可顺利的导入绿色供应链;如果出现了节点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技术溢出、利润分配等问题就会导致其间不合作的负效益的出现。再加上正式投入实施过程中还可能存在诸多困难, 实施成功后利润回收率不能保证等前提下, 使得某些企业有心无力。即使有些企业导入了绿色供应链, 也局限于比较浅的层次, 如供应链的某些环节, 仅注重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如绿色生产, 而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其他环节关注较少如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回收等。很难达到对绿色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的整合和协调。
3.2 外部制约因素
(1) 绿色意识没有得到普及
这里的绿色意识特指对象是企业及与其相关的外在的利益相关者。供应商绿色意识的缺乏, 企业决策者和成员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不够深入, 对当今构建绿色供应链的紧迫性意识不够等。考虑短期利润, 困在所谓的“困境”中不愿意尝试, 有一种思想在牵引着他们, 就是等待。没有从战略高度来看待绿色供应链管理和导入绿色供应链的必要性。
(2) 相关的法律体系、行业标准欠缺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完善, 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是有目共睹的。市场规制不健全, 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等, 且与次密切相关的物流行业没有形成成熟的物流行业标准, 同时各地各部门还有自己的标准, 缺乏统一标准。致使我国企业在导入绿色供应链时会犹豫再三。
(3) 配套的技术缺乏
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 自然需要引进先进的污染处理技术和生产技术, 这都是在引入绿色供应链的前期的准备工作之一, 绿色设计研发、采购、制造、销售、包转、逆向回收等环节, 环环相扣。要求企业要对自己已有的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造升级。而对中国技术薄弱的企业来说, 由于缺乏这种先进的技术支撑, 仅此就可以导致把导入绿色供应链的想法挡在门外。
4 国内制造型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的主导力量分析
企业在导入绿色供应链的过程中, 有些企业主动接受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理念并进入实施阶段进行导入, 而有些企业却是跟风操作。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国内制造型企业居各行业之首导入绿色供应链。那么在此类企业中引导他们主动导入绿色供应链的主导力量究竟是哪些呢?从上述我们对导入绿色供应链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中, 概括出主要有四种力量:企业自身, 消费者, 政府和环保NGO。考虑到中国国情, 环保的话题虽然更多的被公众提及并认可, 但在环保活动的组织与环保意识的宣传普及上, 环保NGO的重要还是没能发挥出来。经济压力、专职人员的短缺、资金来源有限等原因, 使得中国国内的NGO组织大多处在成长的初期, 在引导企业开展环保方面的力量显得格外的微弱, 在此我们只考虑三个主要力量:企业, 消费者, 政府。
(1) 绿色供应链中的企业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环境绩效日益提上日程, 国内的制造业意识到环境管理对其重要性, 少数企业, 资金雄厚, 绿色开发能力比较强, 领先探索绿色供应链管理之路, 导入绿色供应链, 但毕竟处在初期, 缺乏相应的指导。而国外一些著名企业如GE、IBM、福特汽车等已经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给国内的制造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使得国内的企业可以获得国内环境标准和出口国环境标准, 突破绿色壁垒, 推动企业的发展。
(2) 绿色供应链中的消费者
从需求层次理论得知, 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 安全、健康需求就是公众所追求的。就日常生活中的辐射而言, 手机在接通时, 产生的辐射比通话时产生的辐射高20倍, 因此当手机在接通阶段, 使用者避免将手机贴近耳朵, 能减少80%至90%的辐射量。同时, 手机放置的位置也应该避免靠近心脏, 因为较强的电磁场会影响人的身体状态。消费者对绿色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绿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 绿色供应链中的政府
政府在引导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中, 对企业和消费者同时采取环保意识的引导。同时, 与政府激励相比, 在环境政策方面对企业更多的是强制性的要求执行, 环境标准ISO14000系列的出台, 给国内制造企业增加了一道出厂门禁, 在国内目前对企业的激励主要在政策采购的倾斜方面, 至于税收优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政府除了引导以外, 还通过建立信息平台, 加大认证力度来加快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
5 结 论
总之, 对于制造类企业而言, 政府的引导和施压是推动力量, 消费者的需求是拉动力量, 企业自身寻求更长远的发展是最主要的驱动力量。环保NGO组织虽然现在的力量薄弱, 但不远的将来, 将会成为一股洪流, 其力量不可阻挡。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实证的分析考证, 以后需要进一步完善。
摘要:文章在对中国绿色供应链实施现状的分析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影响中国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及主要针对电子制造类企业, 并对该类企业愿意导入绿色供应链的主导力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可对中国其他类型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提供参考。
绿色供应链风险分析 篇8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政企博弈
1 概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急剧上涨, 为此,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需求的不断增长, 农业企业不得不为此增加投入, 从而提升了农产品的成本。近年来, 我国相继出台各类法律法规, 对农业企业生产过程提出了更加严厉的要求, 并责令农业企业对农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中的质量负责。这就要求农业企业必须积极健全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将绿色化管理融合至整个农产品供应过程之中。因此, 政府部门要对生产原料供给、产品生产、出售及废弃材料回收的整个流程进行有效监管, 才能真正实现整个供应链条的农产品绿色化管理, 进而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不是某一单独主体的行为, 只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 通过各参与主体协调运作才能实现。所以, 在整个供应链中, 协调、整合农产品绿色管理各方主体的关系, 对于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和推广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建立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政府部门与农业企业的博弈模型, 对不同的博弈结果进行分析, 以探寻政府部门与农业企业双方实现长期共赢的途径。
2 博弈模型的构建及结果分析
农业企业对农产品绿色化管理决策有被动、主动两种模式, 主动激励因素有农业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竞争长处, 被动激励因素主要来自政府行政部门、立法机关。两种模式在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进程中既相互激励, 又存在一定发展障碍。
2.1 博弈模型构建
2.1.1 参与人
政府部门、农业企业
2.1.2 假设
在实施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行为之后, 一方面农业企业需要加大相关投入, 另一方面农业企业也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
政府部门会对积极实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农业企业给予诸如产品优先采购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及税收补贴;否则, 企业将会接受政府部门的相应现金惩罚。
2.1.3 行动
农业企业在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可以选择农产品绿色化供应管理行为 (本文简称“实施”) , 也可以不选择农产品绿色化供应管理行为 (本文简称“不实施”) 。在对农业企业进行监管时, 政府部门也同样会有对农业企业检查 (简称“检查”) 与对农业企业不检查 (简称“不检查”) 两种选择。即农业企业= (实施, 不实施) , 政府部门= (检查, 不检查) 。
2.1.4 策略组合
第一种策略组合 (检查, 实施) ;第二种策略组合 (检查, 不实施) ;第三种策略组合 (不检查, 实施) ;第四种策略组合 (不检查, 不实施) 。 (参见表1)
2.1.5 收益
企业实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 需付出成本为Cb, 收益为Pb。政府部门检查成本为Cg, 检查成本主要由探寻农产品质量所产生的信息成本、查处劣质产品所耗费的成本组成。如果农业企业实施了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行为, 政府部门就会给予其现金补助、税收折扣、贷款利息优惠等补贴 (Pg) , (为计算方便, 各类补贴均以现金计量) 。如果企业没有实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 企业将受罚款 (Gb) , 同时政府需支付污染处置成本 (Ug) 。综上所述, 政企双方四种策略组合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
(1) 策略组合 (检查, 实施) 情形下, 政府部门与农业企业收益情况:
政府部门:-Cg-Pg, 即政府部门付出检查、监管费用的同时, 会对积极实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行为的农业企业进行必要补贴。
农业企业:-Cb+Pg+Pb, 即农业企业获取政府部门的相关补贴收入、积极实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而产生的农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额与农业企业为此行为而付出的投入之差。
(2) 策略组合 (检查, 不实施) 情形下, 政府部门与农业企业收益情况:
政府部门:-Ug-Cg+Gb, 即政府部门付出检查成本, 获得农业企业罚金。
农业企业:-Gb, 即农业企业受到惩罚。
(3) 策略组合 (不检查, 实施) 情形下, 政府部门与农业企业收益情况:
政府部门:0, 即政府部门检查费用为0, 收入为0。
农业企业:-Cb+Pb, 即农业企业在支出相关成本的同时, 因有效采取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行为, 提升了农产品销售收入。
(4) 策略组合 (不检查, 不实施) 情形下, 政府部门与农业企业双方收益情况:
政府部门需要付出产品治理成本 (-Ug) , 农业企业收入为0。
2.2 均衡分析
假设在短期均衡中, 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对彼此的策略空间、相应效用均相互了解, 并根据完全信息进行静态博弈原理进行决策。
当Ph-Cb>0时, 也就是说农业企业在选择实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行为的过程中, 其增加的收入大于农业企业为此所支出费用。此时, 纳什均衡结果为: (不检查, 实施) 。
当Ph-Cb<0时, 也就是说农业企业在选择实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行为的过程中, 其增加的收入小于农业企业为此而付出的费用。这时, 存在以下两种情形:
(1) 若Gb<Cg, 当政府部门对农业企业进行检查时, 对没有采取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行为的企业给予相应惩罚, 当惩罚数量小于政府部门为此行为所支付的费用时, 此时纳什均衡结果为: (不检查, 不实施) 。
(2) 若Gb>Cg, 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惩罚数额大于政府为检查所支付的成本。第一, 农业企业实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成本减去企业因此而增加的收入与政府补贴额之和大于农业企业受到的惩罚金额 (原因为不实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 此时有唯一的纳什均衡 (检查, 不实施) 产生。即由于实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相关支出成本过高, 农业企业宁可选择交罚金, 也不愿意选择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第二, 纯策略纳什均衡结果不存在。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双方应该选择混合策略, 本文暂不论述。
2.3 结果分析
在完整的信息静态博弈决策中, 政府部门、农业企业之间的博弈产生三类均衡解, 即: (不检查, 实施) 、 (不检查, 不实施) 、 (检查, 不实施) 。
2.3.1 (不检查, 实施) 情形
只有 (不检查, 实施) 此均衡解的产生更加符合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该结果是博弈双方最佳策略, 此结果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农业企业实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相关收益额要大于其为此而支付的投入。因此, 为了顺利开展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行为, 农业企业必须不断提升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带来的收益。
2.3.2 企业选择不实施情形
改革开放初期, 政府部门过分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农业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管理力度, 同时, 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 政府部门与农业企业之间的博弈均衡状态为: (不检查, 不实施) 。此均衡状态准确的栓释了我国些地方农业企业绿色产品质量管理的现状, 由于处罚力度不够与补贴数额偏少 (或没有得到补贴) 。同时, 由于相关管理经验的缺乏, 对农产品绿色化管理后, 农业企业所得到的收入提升数额并不明显 (成本偏高) 。
从经济视角来看, 即使因不实施农产品绿色化管理措施而受到惩罚, 农业企业受到的惩罚成本远远小于实施农产品绿色化管理行为收益抵减后的成本。而 (检查, 不实施) 此均衡恰恰反映了政府部门对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失灵, Cb-Pg-Pb>Gb情形的出现, 已表明政府对农产品绿色化运作监管力度不够, 对生产劣质农产品的农业企业起到震慑力度不够, 结果, 无论政府部门是否检查, 农业企业实施绿色化供应链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从长期来看, 实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行为是农业企业管理的最佳选择, 这需要政府部门与农业企业两者协同努力, 在不断提升Pb的同时逐渐减少Cb, 只有这样, 农业企业实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行为之后经济收益才会明显提升, 相关付出成本才会减少。
3 政策建议
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及博弈分析结果, 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加强政府监控
政府要不断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通过法律手段保障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同时, 应完善相关配套装备, 强化相关执法机构与执法队伍的执法、监控力度, 为相关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农产品质量。同时, 国家应制定激励性政策, 通过经济杠杆来激励和引导绿色农产品管理主体的行为, 如绿色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优先采购等, 使之在经营活动中向绿色化方向发展。
3.2 提升用户消费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全民消费意识, 通过观念的转化、行为的转变, 提高广大群众对绿色农产品消费认知。绿色农产品消费量的增多不仅可以减少消费行为对农业生产资源的浪费, 还可以从根本上遏制粗放式经营的生产方式, 对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更加有利, 对于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度的中国而言, 更有着长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曹海英, 温孝卿.基于博弈分析的政府主导型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11, 2:33-37.
[2]窦一杰.绿色供应链管理博弈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6.
[3]彭素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D].中南大学, 2010.
[4]吴冲迪.关于绿色供应链的研究[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 2002, 19 (2) :15-17.
[5]杨瑞.长株潭都市农业多功能定位视角下农产品关联供应链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6]朱庆华, 耿勇.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与绩效关系统计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5, 25 (5) :13-19.
[7]郭忠行.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 2012.
[8]顾丽娟.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经济, 2010 (9) :30-32.
[9]李广鹏.基于绿色供应链企业合作满意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06.
绿色供应链风险分析 篇9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指出:“企业如果只考虑经济利益,而忽略了消费者和社会性的长期利益,不重视环境保护,将最终被淘汰”。我国纺织服装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面临着环境方面的挑战。一方面,绿色消费潮流深刻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消费偏好,消费者对纺织服装产品的安全性、卫生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绿色生态纺织服装产品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世界性的消费热点;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以后,发达国家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配额限制正逐步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绿色贸易壁垒来阻碍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目前,关于纺织品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针对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影响而设置的壁垒,这类壁垒广泛存在而且影响巨大,仅德国颁布的对118种有害偶氮染料的禁令一项,就使我国纺织品出口受阻面积达到15%;第二类是针对从纺织品的设计生产到废弃物回收全过程对环境所设置的壁垒;第三类是关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这种趋势下,我国纺织服装业必须积极应对,构筑纺织服装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网络,加强对供应链中各个节点的考核与监督,才能有效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纺织服装业绿色供应链组织模式
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很长,涉及棉花种植、棉纺、梭织、针织、染纱、后整理、面料开发、产品设计、制衣、技术检测、面料与辅料测试、洗水、印花及绣花、品牌策划、市场营销等多个环节。而纺织服装产品具有多变性、流行周期短、时效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纺织服装业要能够对市场信号作出快速反应。纺织服装业的这些特点,使得拥有强势品牌和市场拓展能力的服装企业成为整个产业链条中的核心企业,像大家熟知的耐克、阿迪达斯等公司都是典型的核心企业。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基于核心企业展开的管理,纺织服装业也不例外。绿色纺织服装供应链是围绕服装核心企业组织的,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即从采购面料开始,经过制成服装产品的生产环节,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活动过程,将上游的棉花种植、纺纱、面料生产、面料染整企业与下游的销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
绿色纺织服装供应链较之普通供应链,增加了原材料的获取过程和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理过程,使原来的由原材料供应商为起点,消费者为终点的直线式供应链结构变成了闭环式绿色供应链结构。绿色纺织服装供应链上的任何企业、部门产生的废丝、废料、废品都必须回收处理,产品退出使用期,也须回收处理。绿色纺织服装供应链的起始点为原材料生产商,整条供应链没有终点。当废弃纺织品经回收处理后,如还可作为纤维材料或半成品重新使用时,绿色纺织供应链是循环的;当可作为生产其他产品的原材料时,回收处理节点是另一条供应链的起点;如需进行焚烧等报废处理时,回收处理节点才是绿色纺织供应链的终点。绿色纺织服装供应链以达到绿色生产为目的,各节点企业分别集中财力、技术、精力去巩固和提高其绿色生产核心能力和业务。它既保证各生产环节的绿色生产,又保证整条供应链的协调运作,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绿色纺织品。绿色纺织供应链中的物流是“绿色”物流;其信息流中大量流动的是有关绿色纺织生产的“绿色”信息。核心企业通过考核、评价、监督各环节企业的生产及其产品的绿色性,协调和控制整个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绿色性,使资源、能源利用率、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综合最优。图2是绿色纺织服装供应链组织联系图。
三、纺织服装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
在纺织服装产业中实施绿色供应链的组织与管理,其大的目标有3个:即保护环境(针对环境系统)、资源优化配置(针对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增加社会福利(针对消费者)。纺织服装企业在具体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涉及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宏观目标进行分解,建立具体的管理目标和监管重点,笔者结合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特点,提出了一些推动纺织服装业绿色供应链顺利运行的关键监管点。
(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针对纺织服装企业绿色供应链组织的特点,生产及物流运输的过程要求:(1)纤维、染料、辅料的获取过程未受环境污染,也不影响环境;(2)尽量减少各加工工艺对环境的污染,直至做到“无过程污染”;(3)在设计产品时就考虑到产品的废弃方式或处理工艺,使废弃工艺不(或少)污染环境;(4)原材料、中间产品和终成品的运输、存储、销售过程不会污染环境,也不被环境污染;(5)产品在使用和废弃过程中于人、于环境有益无害;(6)纺织机械设备振动小、噪声小、渗漏少、防尘好等。
(二)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
绿色纺织服装供应链要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有效提高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这要求:(1)原材料、工艺具有能减少后续工序或使后续工序方便、简捷的性质,如天然彩色棉纤维,在其后续加工过程中无需染色;(2)使用能源、资源消耗少的工艺技术,如可大幅度节水的等离子印染技术;(3)最终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少,性质稳定。如防污易洗服装,可减少洗涤过程中水、电的消耗和洗涤剂的使用量,也减少水处理代价;(4)纺织品废弃后可最大限度地回收重用或循环再用;(5)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产品在其使用和废弃阶段的能耗,并设计相应的工艺,使这部分能耗降至最低,等等。
这些要求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技术支撑:一方面要加强研发与设计工作与服装生产的协调性,如开发、生产绿色纤维;充分利用纤维的绿色特性设计绿色终产品;开发、应用绿色染料、助剂;采用绿色辅料;采用高效、节能的纺织机械;开发、应用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工艺技术,包括纤维生产、产品加工、污染处理、废弃处理等工艺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基于核心企业的内外部信息平台的建设,这要求核心企业要与上、下游企业保持信息共享与畅通,这样才能提高生产柔性,加速上、下游企业的生产和交货,有效降低库存,使产品快速上市,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三)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绿色纺织服装供应链要想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增进社会福利,就要求:(1)服装产品的面料要符合安全、环保的标准,尽量降低甲醛、偶氮等有害物质的含量;(2)增强绿色供应链对新产品开发的生产柔性;(3)提高绿色供应链对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的时间柔性;(4)服装产品尽可能的使用绿色包装,降低在消费和流通环节的资源耗费,以增加客户价值;(5)绿色供应链中企业要考虑消费者对破旧和过时衣物的处理,增强服装产品循环再利用的能力,为消费者节约资金。
四、纺织服装业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
纺织服装企业要想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就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笔者结合纺织服装企业绿色供应链的组织模式,围绕绿色供应链要实现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的目标,根据纺织服装业绿色供应链的监管重点,构建了适合纺织服装业的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下面从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构建的纺织服装业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四个一级指标构成,分别是核心企业业绩水平指标、客户服务水平指标、供应链管理水平指标、供应链环境保护水平指标,四个一级指标又可细分为34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现就上述指标做简要的说明。
1. 核心企业业绩水平指标
核心企业的业绩水平可以反映直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带给服装核心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推动绿色供应链实施和发展的源动力。笔者将核心企业的业绩水平指标从盈利能力、增长能力和营运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解,以便详细地反映核心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二级指标有生产销售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这些指标值越大,说明核心企业的财务收益状况越好,基于核心企业的绿色供应链整体竞争力越强。反映企业增长能力的二级指标有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这些指标值越大,说明基于核心企业的绿色供应链整体发展状况越好。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二级指标有现金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速动比率,现金周转天数和存货周转天数越短,速动比率保持在1:1的水平,说明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能够保持良好的贸易和合作伙伴关系,核心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高。
2. 客户服务水平指标
客户服务水平可以反映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带给终端客户的价值增值情况,这是纺织服装业基于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的体现。笔者将客户服务水平从服务状况和市场反映两个方面加以评价。
反映纺织服装业绿色供应链服务状况的二级指标有客户满意度、客户订单实现率、客户订单等待时间。客户满意度指标可以通过对客户的回访或客户的留言统计获得其值,客户订单实现率指标是指客户订单履约数与客户下单数之比,客户满意度越高,客户订单实现率越高,说明绿色供应链整体信誉水平高,服务质量好。客户订单等待时间是指从客户下单到企业履约交货的时间间隔,客户订单等待时间越短,说明绿色供应链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越快。反映纺织服装业绿色供应市场反映的二级指标有产品市场占有率、客户保有率、新客户增长率。产品市场占有率指标反映了市场对绿色供应链提供的产品的忠诚度和喜好度,客户保有率和新客户增长率指标反映了客户对企业的认知度和依赖度。产品市场占有率越高,客户保有率和新客户增长率越高,说明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绿色供应链整体的垄断程度高,市场对其提供产品的依赖度大。
3. 供应链管理水平指标
供应链管理水平可以反映基于核心企业的绿色供应链整体运行情况,笔者从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的协调程度、供应链整体成本收益两个方面评价纺织服装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体现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的协调度的二级指标有订单完成的总循环期、准时交货率、质量合格率、信息交流频次、信息传递质量、供应链产量柔性、供应链产品柔性。订单完成的总循环期是指从接到客户订单开始到该订单的生产任务在绿色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安排之下直至最后完工交货全过程所用的时间;准时交货率是指绿色供应链中的企业按照客户规定的时间按时交货的订单比重;质量合格率是指绿色供应链中的企业按照客户规定的质量要求完成的产量比重;信息交流频次是指绿色供应链中的企业浏览或回复节点企业信息的次数;信息传递质量可以用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比重来衡量;供应链产量柔性分为向上的柔性和向下的柔性,向上的柔性侧重于考察生产厂商的产量供给弹性,可以用在没有事先计划下增产20%所需要的天数来衡量,向下的柔性侧重于考察经销商的产品供给弹性,衡量的标准是在没有存货和损失的情况下能够承受30天的提前运送订单减少的百分比;供应链产品柔性侧重于考察绿色供应链中的企业应对产品需求变化的能力,可以用在没有事先计划下安排新产品所需要的天数来衡量。这些二级指标分别从产品交货速度、产品质量、信息共享程度以及业务流程柔性四个角度评价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在绿色供应链实施过程中的协调程度。
体现供应链整体成本收益的二级指标有供应链整体库存费用、供应链整体运输费用、供应链整体信息开发和维护费用、供应链产能利用率、供应链生产附加值率。供应链整体库存费用、供应链整体运输费用、供应链整体信息开发和维护费用这三个二级指标分别衡量了绿色供应链运行过程的库存、运输以及信息成本。供应链产能利用率是指业务流程平均流转率与理论流转率的比值,反映整个绿色供应链的生产能力和利用程度;供应链生产附加值率是指绿色供应链整体创造的价值与付出的成本的比值。供应链产能利用率高、生产附加值率大,说明纺织服装企业绿色供应链整体增值能力强,管理水平高。
4. 供应链环保水平指标
供应链环保水平指标是绿色供应链整体业绩评价的关键指标。笔者从环境承载度、环境质量成本、循环利用程度及公众认可度三个方面反映绿色供应链的环境绩效。体现环境承载度的二级指标有有毒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单位产值资源消耗量。有有毒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可以用一定考核周期内排放的累积和来衡量。单位产值能源、资源消耗量是将绿色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单位产值的能耗量。体现环境质量成本的二级指标是环境维护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环境维护成本主要发生在环境尚未破坏之前,包括环境预防成本和环境监测成本,环境损失成本主要发生在环境被破坏之后,包括环境内部损失成本和环境外部损失成本,像污染发生后的企业治污成本、企业缴纳的环境罚款金都属于这一类成本。体现循环利用程度及公众认可度的二级指标有原材料及能源的再利用率、废旧产品的回收率、消费者对产品的绿色认同度。原材料及能源的再利用率是指单位原材料、能源消耗中关于原材料、能源的再利用程度,比率系数越高,则原材料、能源再利用效果越佳;废旧产品回收收益率指标主要反映产品的回收效益,如指标为负,表明绿色供应链产品回收的成本高于收益,如指标为正,表明产品回收带来了一定的利润,比率系数越高,则产品回收的效果就越好。
(二)选择绩效评价方法
1. 确定各指标权重
由于不同的纺织服装企业面临不同的经营环境,对各个方面和指标的重视程度也会不同,同时一个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管理重点,因此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也因不同企业不同阶段不同环境而不同。对于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选用层次分析法(AHP)建模,该方法需要评价者对照相对重要性函数表,给出因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等级,既体现了决策者的意志,又具有可靠性高,误差小等特点。
2. 指标值的计算
指标值的搜集和处理是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关键,评价者可以从企业财务报告及企业内外部管理资料等信息来源中搜集,并计算出各项二级指标的数值。然后在利用线性插值法对各个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转为百分制,具体操作如下:当指标为正指标,要求“越大越好”,采用上限效果测度,计算公式为:
当指标为负指标,要求“越小越好”,采用下限效果测度,计算公式为:
(1)式和(2)式中:
Xi为某项评价指标;
Pi为企业对应于统计指标的原始数据;
Pmax为企业在该项指标评价标准的最大值;
Pmin为企业在该项指标评价标准的最小值;
u为该项指标得分的下限,在此取u=60;
v为该项指标得分的上限,在此取v=100。
3. 综合评价得分
按照各二级指标的属性构成的准则层权重和二级指标对应的权重,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加权值,最后综合得到纺织服装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值。
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某项评价指标得分该项评价指标权重(3)
在纺织服装业中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方法,不仅能够得到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值,而且可以清晰地反映绿色供应链在实施过程中有关核心企业业绩水平、客户服务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环保水平等方面的信息,这对企业改善绿色供应链管理、加强局部的监督和控制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五、结束语
纺织服装企业从传统生产方式转向绿色清洁生产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企业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这一过程的顺利实施,必须依托服装核心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组织系统,并在核心企业领导下,明确供应链管理目标,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在绿色供应链运行之后,核心企业还要做好供应链的管理工作,对各环节企业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并及时把结果和要求改善的信息反馈给他们,促使他们持续不断地改善,实现供应链整体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摘要:纺织服装企业正面临着消费需求偏好的改变和绿色贸易壁垒等来自环境方面的挑战,依托服装核心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时时监控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运行情况,是有效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徐团结,王硕,潘海青.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绿色度评价[J].巢湖学院报,2006,8(2):61-65.
[2]CAO M.Application of Benchmarking in Ware-house Logistics System[C]//.Systems,roceeding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 EMSys-tems,2005:263-265.
[3]李书娟.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05(12):48-52.
[4]朱庆华,赵清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5(7):93-98.
[5]吴迪冲.关于绿色纺织供应链的研究[J].丝绸,200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