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审计的若干思考

2024-10-25

低碳审计的若干思考(共10篇)

低碳审计的若干思考 篇1

摘要: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的出现使人们越来越重视低碳环保。如今,“低碳”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文章从低碳环保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低碳会计所具有的新特点。面对低碳会计和人们的环保意识,我国在政府、企业自身和社会方面应采取措施。低碳会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有限,制度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不重视,人才不专业等问题是我国会计业所要面临的重大难题,我国会计人员应尽快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会计之路。

关键词:低碳会计,环境会计,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社会,企业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经济危机过后,企业急需一些新的经营方式来降低成本,减小风险。环保是企业节约成本,发展壮大和改革创新的新源泉。环境的压力正迫使企业界发生永久性的变革,绿色浪潮正悄然逼近。毋庸置疑,无论是否情愿,企业必须在应对当前经济挑战的同时,应对当前以及长远的环境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威胁,更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正因如此,低碳会计应运而生。

一、低碳会计

(一)低碳领域

1.低碳的含义

低碳,英文Low Carbon,“碳”,狭义上是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化石能源燃烧所产生的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低碳则要让碳的强度降低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有效配置和与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2.国际局势及构建低碳会计动因

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人类正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如今,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理念,家电类产品更是抓住了消费者的环保心理,以节能省电作为销售的卖点之一。人们的目光朝向了一个新的领域———低碳领域。

2009年12月1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并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二)低碳革命

绿色是颜色中的一种,人们用它来代表高质量的环境,例如“绿色食品”,就是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品。低碳会计作为绿色会计的一个分支,先在本地区,继而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三)低碳会计

1.低碳会计的含义

由于对低碳会计理论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上属新兴学科,所以学术界对此并无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个人认为,低碳会计是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种计量手段,依据相关的会计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反映和监督主体中与碳的排放有关的经济活动,并为企业管理者和投资决策者提供与环境有关的低碳排放量的新兴会计学分支。

2.“低碳会计”闪亮绿博会

2010年11月24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了为期四天的“2010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简称“绿博会”)。此次博览会的主题是“绿色经济,互利共赢”,旨在引导企业转向“绿色经济”。

“ACCA资深会员,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财务总监孟岚女士指出,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大大突破了传统资金核算的范畴,它所考虑的是除资金以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及生态循环价值。因此,绿色会计增加了自然环境的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相结合,对设计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并予以正式记录报告,为各经济单位进行经济及环境决策提供帮助。这也对会计标准的细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思考。”

二、传统会计与低碳会计的区别

(一)会计目标

传统会计目标就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金运动,并没有体现企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低碳会计的基本目标是降低碳的排放量,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过程中,要自觉地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碳的排放量,减少环境的负荷,少投入多产出,谋求发展生态经济。具体目标是帮助企业提高环境效果与低碳环保经济效益。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的企业,在关注自身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环境效益,承担社会环保责任,努力做到保护环境与追求利润协调发展。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围绕低碳环保及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力争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达到环保效果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会计假设

传统会计的假设是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是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低碳会计对会计主体进行了新的诠释,在原有定义的基础上,融入了环境法规对每一会计主体的要求。具体来说,对于碳的排放,企业应当出具有关方面的报告。从环保的角度加大对高碳排放部门的责任追究。对于某些可再生资源的清理与回收,不应该单单是社会的责任,企业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会无限期的延续下去。会计分期假设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分为较短的相对等距的会计期间。

低碳会计赋予了持续经营假设更广泛的含义。这是一种建立在环境责任风险履行基础上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在低碳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不仅要考虑自身内部的经济性,还要结合法律法规及时制定企业环境责任和风险考核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至于会计分期假设同样适用于低碳会计核算。将企业各个时期的环保经济效益及时对外公布,有利于提升大众对企业的综合印象。

3.货币计量假设

传统会计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低碳会计则采用多种计量方式,在使用货币计量方法记录经济业务的同时,也使用非货币的方法记录购买的材料、销售的产品等,例如“含碳比”。采用多重计量形式能给人们提供更直观、更形象的信息,便于人们理解,有助于人们对货币指标的进一步理解。

(三)会计报告的编制与披露

传统会计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包括财务报表和附注,其中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低碳会计财务报告在原有财务报表基础上,增列了许多和低碳有关的会计项目。附注中也增加了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比如在资产中可以增加“存货———碳含量”、“固定废弃物处理”等会计科目。总之,企业会提供例如能源消耗强度等非财务指标与信息,便于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碳足迹。

三、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方面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企业碳排放量的监督与管理,可以设置“碳审计”部门。其审计监督的范围要从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扩展到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和固体废弃物治理等相关审计领域。对希望看到的现象要加以鼓励,对不希望发生的现象予以惩罚,从而达到对碳排放量的控制,力争做到事前预防,事后解决。还可以高薪聘请环境专家,配合相关审计人员,检查公司碳信息数据的可靠性。定期组织专家对各公司领导进行低碳环境保护意识培训,增强环保概念,让全社会关注环境保护、重视低碳问题。在实践中协调环保、财政和监管部门的工作。

财政部门在制定碳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时,要多参考其他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建议,充分利用环保部门提供的有关环境方面的数据,把有关环境问题的各项指标也纳入到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体系中来。并且还应该制定有关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的法律法规,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许可、分配、收费、交易、管理等内容做出规定。具体来说,可以对可再生能源进行税收优惠,提倡使用更新型的能源网络,安装清洁水系统和其他降低污染的项目等等。

(二)企业自身

企业不能因为自身利益与环保措施有冲突,就不顾其发展对环境的危害。公司的财务部门则应严格遵照国家的政策和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对本单位的碳会计信息做到披露及时、准确。各部门要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共同打造低碳会计信息监管与披露的软环境。

另外,企业可以在原有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增设或单独列报与低碳有关的项目。比如在资产负债表“存货”下,可单设“碳含量”科目,“无形资产”下设“环保专利技术”科目,“负债”下设“用于预防环境的借款”、“用于治理环境的借款”科目,“股东权益”下设“吸收低碳环保投资”。利润表中“营业收入”下设“环保费用”、“环保收入”,其中,环保费用包括排污费、环保机构经费、因违反环境法规而发生的罚没罚款,对职工特殊工作环境的补偿等费用。环保收入包括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收入和利用“三废”获得的减免税收入,国家对企业环保成效显著给予的奖金,环保专利收入等等。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设“低碳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包括“销售低碳产品收到的现金”、“收到低碳产品税费返还”、“使用低碳材料带来的能源节约”、“收到其他与低碳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购买低碳材料、能源所支付的现金”、“购买低碳技术和设备所支付的现金”、“支付其他与低碳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等等。

(三)社会方面

现在,低碳型的专业会计人员稀缺的很,作为会计人才的我们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对相关教程学科知识的普及与学习理解,致力于绿色经济核算的钻研,多关注与参与有关生态与环境保护学科的培训与讲座,开拓眼界,建立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眼光,及时关注国家的信息,响应国家环保的政策,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低碳达人”,利用自身所学,效力于企业,贡献于社会,让低碳环保和企业盈利紧紧相结合。相关部门应提倡环境技术人员和会计人员共同参与公司低碳环保事项,让低碳不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

四、低碳会计任重而道远

目前,有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对低碳环保仍存在误区,觉得环保会使公司花费很多金钱,这是阻碍公司环保发展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其实环保本身并不会提高成本,反而会降低成本。追求环保的思维方式与追求其他的商业策略从本质上来说,并无差别。

低碳会计的理论与实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有限,在为我们会计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制度不完善,法律不健全,大众不重视,人才不专业等都是我们面临的难题。这为我国实施低碳会计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障碍。我国会计人员应尽快摸索出一条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低碳会计之路,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行规划,研究出中国本土化的低碳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孙桂娟,殷晓彦,等.低碳经济概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肖序.环境会计制度构建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强殿英,文桂江.构建企业低碳会计体系的思考[J].会计新视野,2010(08).

[4]安德鲁·温斯顿.低碳崛起[M].张天鸽,译.中信出版社,2010.

[5]李百兴.推进我国低碳会计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12.

[6]田翠香,李玲.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维度分析[J].财务分析,2010(02).

[7]赵志卫,李翔.环境会计研究述评与前景展望[J].财会通讯,2011(01).

低碳审计的若干思考 篇2

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思考

曹艳娟

摘要:2000年9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在教育系统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自此,高校开始大规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目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作为高校内部审计的一项常规审计。通过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与发展进行研究,论述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之间的关系;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范围的界定;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以及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与应用。

关键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责任范围;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高校内部管理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鉴证和评价高校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高校内部管理领导干部,具体包括高校的财务部门负责人、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建设工程管理部门负责人、校办企业负责人、基建部门负责人、后勤集团负责人、院系所负责人和其他部门或单位负责人。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及发展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时间较早,但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4年12月21日印发的《国家教委直属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试行办法》和《国家教委直属高等学校校办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说明开始重视并在教育系统开展离任审计。1996年根据审计署发布的24号令,发布了《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十七条规定“教育内部审计的事项中包括所属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内部审计工作。1997年12月31日又颁布实施《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有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但是九十年代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高校很少。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是在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下简称两办《规定》)之后,教育部发出《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在教育系统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高校财务、校办产业、基建、后勤管理部门和院、系、所的主要行政负责人。规定指出:凡任职期满或因工作调动、离退休、辞职、免职、撤职等原因在离开现职岗位前的领导干部,必须依法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通知指出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在任期间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业绩与问题,分清对存在问题所应承担的责任,促进完善工作,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单位经费的使用效益,并为学校组织部门提供考察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2006年颁布的新《审计法》,进一步扩大了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单位范围,明确了依法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经济责任审计得到不断规范和完善。2009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出台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专列一章《经济责任审计》详细阐述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要求。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此情况下,各高校结合实际,纷纷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并制定了大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或规定。这些法规规定的颁布实施,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对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和其他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在经济责任审计出现之前,我们接触比较多的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现在又出现经济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责任审计,这样就使得有些审计人员不能正确的认识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李金华同志指出,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针对某个单位、某个法人,审计结果是对某个单位、某个法人做出审计决定或者提出审计意见,并且做出处理。经济责任审计是要把对这个单位、这个法人的审计结果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去,落实到具体人的具体责任上。所以说,它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人格化。从审计内容、审计的方法上看总体上是一致的。所以说,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时候,必须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人手,向经济责任审计延伸;实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时候,必须为经济责任审计做好准备,打好基础。我们在做审计工作时,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好像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没有关系,或者各搞一套。否则就会出现重复审计,重复劳动,浪费资源。

三、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范围的界定

目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明确、不规范的情况,许多领导在任职期间不甚了解自己的经济责任,而学校也没有明确规定,审计人员也不甚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由于经济责任人所处单位不同,有的在党政部门,有的在教学单位,有的在校办产业或二级法人单位,因此,审计内容的侧重点也应不同。

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建立健全高校各部门、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根据两办《规定》,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的审计是由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提出委托建议书或由人民政府下达审计指令,审计部门依法实施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不单是审计部门的工作,需要上述部门共同协调、积极配合,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共同建立任职审计档案,任职前进行财经法纪教育、谈话,明确任期的主要经济责任,并将任期内发生的重大经济决策及经济活动,在日常审计中及早关注与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事项,与离任审计的材料一并归入任职审计档案中,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加注重过程与实质,做到事前经济责任明确,事中有监督,事后评价实事求是,严格分清经济责任,做到奖惩分明,避免走过场。

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目标还停留在对是否存在违纪违规现象进行评价,对于损失、浪费、挥霍现象不够重视,至于资金使用是否恰当、是否有效,没有过问和追究。其实不然,对于那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者,也要追究责任,因为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前途。因此,审计目标的重点应有以下几点转变。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由过去单一的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是否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的查错型审计,向反映、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业绩情况绩效型的审计转变。对那些依法行使权力,有效使用权力,努力干事业,不懒惰、不消极怠工、不推诿拖拉,以积极认真、尽职尽责的态度对待工作的干部应给予肯定。对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资金使用的适当性及可靠性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的基础上,对各部门(单位)对国家的依赖程度、筹措资金能力和自我发展程度等也应进行评价。比如,评价财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经济管理指标有人员经费支出比率、公用经费支出比率、生均事业费支出率等;评价高校校办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经济绩效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年人均利润额、成本费用利润率、不良资产比率、上缴学校利润完成率等;评价高校后勤集团主要负责人的经济绩效指标主要有经费自给率、上缴学校利费指标完成率、生均后勤支出率、水电支出增长率等。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功能将由目前审查单个项目效果向追求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整体效果转变。评价各部门(单位)是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部门岗位责任、工作流程、业务程序、控制标准、奖惩机制等。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责任人及所在单位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得管理部门更有效、更合理地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使用资金、分配资源、提高效率,从而更好地改进工作,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五、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与应用

两办《规定》第38条指出“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规定》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经过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和校领导批准后,将已经生效的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告,可以采用在学校内部网站或学校审计处网站上公告、在经济责任人所在部门(单位)公布或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重要干部会议上通报的形式进行公告。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以对高校其他职能部门和院系领导起到预防、警示和规范作用,使其对照审计结果公告的问题,积极组织自查和整改,促进单位管理规范化,同时可以发现教职工反映的问题与审计结果不符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审计小组要严肃对待,认真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重新审计。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要得到有效运用,必须得到高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高校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内部审计人员认真审计,通过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组织协调,在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等部门间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交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情况,互通有效信息,研究处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意见。组织、人事部门应该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和使用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如被审计经济责任人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比较好,内部控制比较健全且有效执行,经济责任人业绩突出,无违法乱纪的行为等,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肯定、表彰和奖励,对于拟提拔、转任、续任的高校领导干部应予以重用。对于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比较差,如高校的经济责任人所在部门(单位)有违纪违规问题但是性质较轻,要进行谈话、批评教育并限期改正等。纪检监察部门应根据审计结果报告及相关审计报告文书,及时分析并查处违纪违规问题。

参考文献:

低碳审计的若干思考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2月15日我国出台的新审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正式实行。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和本质特征、是审计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1989年杰里·D·沙利文在《 蒙哥马利审计学》一书中指出 “任何一个公正会计师,无论其能力如何,只要丧失了独立性,那么他对财务报表的意见,对那些将倾听其意见的人们——无论是客户还是信贷提供人、投资者和政府机构——其价值都将甚微”。独立性在审计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新准则处处体现着“独立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务必“客观、公正、独立”。

但是,如果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得不到维护,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地位得不到明确以及相关的保护机制无法有效运作,新准则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将从审计独立性角度对新审计准则执行问题加以探讨,希望对新准则的有效实施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新审计准则有效执行的若干建议

(一)提高审计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是否得到提高与维护是新审计准则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受自身利益和政府介入角色错位的威胁,要剥离利益对独立性的弱化,关键在于转变审计委托模式,构建审计付费新模式。要想政府介入与独立性成正向关系发展,重要的是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

1.构建审计付费新模式

目前我国的审计委托模式实际上是由管理当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来审查自己,并支付审计费用。在这种委托模式下,管理当局的权力很大,当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发生冲突时,管理当局对注册会计师最大的威胁就是提出变更审计人员。国外采用的在上市公司中建立审计委员会,在缓解管理当局对注册会计师的压力、提高审计独立性方面将会发挥重大的作用。针对我国现有委托模式暴露的弊端,借鉴国外的审计委托模式,转变现行审计委托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可以公司董事(主要是外部董事)定期轮换的形式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来承担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支付审计费用等职责,并作为审计人员与管理当局之间的纽带与会计师事务所讨论审计范围、直接交换审计意见及探讨重大审计问题,对变更事务所等重大情形必须经审计委员会讨论通过,以减少管理当局对事务所施加压力的“权力来源”。

转变审计委托模式后,源于管理当局的压力相对减小,但要从实质上削弱这种权利经济压力,还需构建审计付费新模式。即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费用支付者应采用多元化模式,改变原有的由客户管理当局支付审计费用的单一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注册会计师获得经济上的相对独立,避免注册会计师潜意识的或无法抗拒的站在管理当局的一边。首先,国家作为审计报告最大的使用者,应从其征收的所得税中拿出一部分设立审计基金,作为国有银行和政府部门使用审计信息的费用。其次,广大投资者作为审计报告的直接受益者,应该按照投资者从股票市场上获得的投资收益与受益于其利用已审的会计报表信息获得收益的一定比例支付审计费用。广大投资者的付费可以以证监会为支付中介。最后,会计报表经过审计后,有利于提升广大投资者的信心,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因此,上市公司必须自己承担主要的审计费用。为避免管理当局利用支付审计费用威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管理当局不应该直接支付审计费用,而应该通过财政部门间接支付。财政部门可以通过评估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来确定审计费用支付的金额,这样就可以剥离注册会计师与客户的经济利益依附关系。

2.转变政府介入角色

由于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很多被包装上市)的利害关系并未从实质上分清,政府容易为企业“求情”。作为监管者的政府反而成了企业的庇护者,大大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是一台“监控器”,监管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是否严格贯彻执行了审计准则,是否有违规、违法、舞弊等情形。在审计结束形成审计报告时,政府是一台“鉴证器”,应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为基础,对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财务报表进行抽查鉴定;对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财务报表进一步追查,若确属舞弊行为,应依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只有把握好这两个过程、两个角色,政府的介入才能有助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这是新审计准则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

(二)发挥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保护功能

1.加大宣传力度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向社会加大宣传工作,使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减少因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不理解而把一切职责归咎于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的现象。比如,定期举行注册会计师审计讲座,解析注册会计师审计与政府审计的区别,明确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应有的职责,讲解会计审计专业术语,特别是新审计准则引入的许多新的专业名词,例如:职业怀疑态度、舞弊审计三角理念等。

2.加强自身建设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要加强自我整顿,做注册会计师名副其实的“父母官”。中注协要加强对会员特别是股东的素质教育,增强其社会荣辱观。同时,注册会计师协应该从半官方组织转变为民间自律性组织。

3.建立广泛的司法介入机制

注册会计师协会要加强与司法界的联系与沟通,建立起广泛的司法介入机制,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行业协会的监管从行政性向自律性转变。要与司法部门沟通,形成共识,在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建立与注册会计师监管相配套、与司法界的相关法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及诉讼机制,从而使注册会计师的权利与义务相制衡,以合理认定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司法界受理审计案件的执行者中必须有懂得会计审计专业知识的人员。

(三)建立有效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利益机制

在优化审计委托模式、付费模式,转变政府角色等措施有效运作后,一个有效的保护机制将随即建立。这个保护机制需要政府部门(财政部门、证监会、税务部门、政府审计)、工商部门、金融部门、司法部门、信息管理部门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参与。这些部门都应该以遵守法律法规为执业前提,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为基础,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督管理,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

以下笔者就注册会计师利益保护机制运用模型进行说明。(如图1)

(1)由企业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要与注册会计师、财政部、证监会协定审计费用)委托事务所审计,提供注册会计师审计所需的资料。

(2)注册会计师按新审计准则对企业进行审计,审计过程中必须保持独立、客观、公正;政府等监管部门行使“监控器”的职能,督促注册会计师依法执业;各监管部门还应相互监督,以免某些部门因地方性利益而滥用职权或者越位监管。

(3)事务所把了解到的企业基本情况和审计结果、企业是否欲变更事务所等报送信息管理部门,由他们为企业建立诚信档案 。

(4)信息管理部门把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协会报送的企业基本情况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果及其他情况上交给政府等部门,并把政府等部门下达的是否进一步追查的命令传达给事务所。

(5)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把审计结果等资料送交注册会计师协会备案,或作为日后诉讼的证据。

(6)注册会计师协会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咨询与服务,并根据其执业情况(是否按审计准则开展业务、是否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建立信誉、品牌档案。

(7)信息管理部门把政府等部门下达的命令传达给注册会计师协会,由注册会计师协会进一步协助、指导注册会计师抽查或追查。

(8)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私”的代表对政府等部门进行制约监督,参与政府决策、维护协会成员利益;同时作为“公”的代表,协助政府对其成员进行管理。

(9)政府等部门行使“鉴证器”的职能,对信息管理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报送的情况进行鉴证。证监会、金融部门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调节企业股票发行价格、银行贷款利率等。

(10)当企业和注册会计师发生冲突引发诉讼时,由政府等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向司法部门提供相关资料、证据,以合理认定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11)司法部门提供与各部门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及诉讼机制,并配置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受案小组。

这个保护机制若能成功建立,相信注册会计师必能 “理直气壮”地严格执行新审计准则。

三、结语

钢铁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 篇4

一、我国钢铁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1. 能源需求仍趋增长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对重化工产品形成巨大需求, 进而转化为对能源消费的增加。未来一段时期, 包括钢铁工业企业在内, 我国能源需求仍呈增长趋势, 二氧化碳减排 (简称碳减排) 任务十分艰巨。

2005年以来, 我国钢铁企业一直在大力节能减排, 并取得显著成效。重点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由2005年的715公斤标准煤降到2008年的628公斤标准煤, 下降12.2%。但这几年钢铁行业消费的能源总量持续上升, 已由3.29亿吨标煤上升至4.84亿吨标煤, 增长47%。与此同时, 钢铁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也在持续上升, 已由过去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5%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国民经济发展对钢铁的需求量持续增长, 导致钢年产量持续上升, 已由2005年的3.55亿吨上升到2008年的5.1亿吨, 增长43.6%。经济快速增长势必造成能源消耗的持续增长, 从而直接影响钢铁企业碳减排的力度。

2. 能源结构导致“高碳”特征

我国能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 从而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 煤占27.8%, 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 而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重高达69.5%, 致使我国经济发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碳减排强度高、难度大。

2005年我国钢铁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结构为:煤占78.28%, 电占20.45%, 油占0.58%, 天然气占0.39%;2008年煤占79.97%, 电占19.86%, 油占0.4%, 天然气占0.54%。上述变化应从三个角度去解读分析:一是电的比重有所下降, 下降了0.54%, 这主要是钢铁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利用企业内部焦炉、高炉、转炉煤气和余热进行发电, 外购电减少;二是油的比重有所下降, 下降了0.48个百分点, 主要是一些钢铁企业把轧钢加热炉由烧油改烧气, 因此, 在油的比重下降的同时, 天然气的比重有所上升, 上升了0.15个百分点;三是煤的比重不仅没有下降, 反而上升, 上升了1.69个百分点, 这充分说明钢铁企业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结构更加突出。

3. 生产方式难以改变

全球钢铁工业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碳排放量5%, 而中国则要接近12%。

当今世界钢铁生产主要有两种流程:一是以矿石为主要原料的高炉转炉长流程, 能源消耗以煤为主;二是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短流程, 能源消耗以电为主。

我国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耗结构以煤为主。据世界钢铁组织统计:长流程吨钢碳排放量在1.7吨, 短流程吨钢碳排放量在0.4吨左右。而据我国统计, 长流程吨钢碳排放量在2.2吨, 短流程吨钢碳排放量在0.8吨左右, 这与我国长流程吃废钢少、短流程吃热铁水多废钢少有关。

短流程碳排放量低。我国钢铁工业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理应多采用短流程, 少采用长流程, 为什么做不到呢?一般认为,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社会废钢存储量少, 目前美国社会废钢存储量在80亿吨左右, 日本在50亿吨左右, 而我国仅在32亿吨左右, 这就决定了我国国内废钢资源不足。加上我国电费比工业发达国家高, 从而导致我国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短流程发展不起来。据统计, 2008年世界电炉钢比平均为32%左右, 其中美国为58.1%, 比2000年上升11.3个百分点;中国为12.37%, 比2000年下降2.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在今后5至10年间, 我国以长流程为主的钢铁生产流程难以改变, 碳减排的任务异常艰巨。

4. 低碳冶金技术刚刚起步

低碳经济是一个技术问题, 必须以科技为基础才能发展起来。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上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是低碳技术涉及能源、资源、绿色制造、绿色消费等许多方面, 需要有较大配套投入进行系统开发研究, 而目前投入不足;二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关键性技术成果少, 适应不了各方面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

我国钢铁企业尚未把发展低碳经济正式提到议事日程。2009年11月, 中国金属学会名誉主席徐匡迪指出, 欧洲15国制定有“超低二氧化碳制钢”计划, 日本有“低二氧化碳排放钢铁工业技术路线图”, 而我国没有。他建议中国及早制定二氧化碳减排路线图, 并建议在非化石能源占50%左右时 (2050年左右) , 推出下一代钢铁生产技术——氢冶金。

与此同时, 宝钢董事长徐乐江在谈到宝钢将环境经营战略作为二次创业的动力和源泉时, 强调其核心力量就是技术创新, 探索高碳企业的低碳路线。为此, 他们首次提出要发展“低碳制造技术”这一战略研究课题, 正在编制2010年~2015年发展规划, 着力开发绿色产品, 推进清洁生产和环境链, 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力争在中国钢铁业中率先走出一条低碳路线来。

二、我国钢铁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

实现钢铁企业低碳化目标, 第一步是在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条件下, 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 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千方百计地减少碳排放量;第二步是在逐步加大使用清洁能源, 优化能源结构的条件下, 大力探索新一代钢铁生产方式, 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量, 确保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

1. 观念创新

钢铁工业企业应结合实际, 切实把发展低碳经济放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参与世界新能源革命、新科技革命和新生活方式变革的高度, 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高度, 放在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 把它当做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实际运作时, 要从具体情况出发, 从科学实验入手, 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全面、由低到高, 一切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2. 战略创新

企业发展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创新。目前, 许多钢铁企业把发展战略重点放在做强做大上。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 钢铁企业应增加和加重企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把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创建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上, 以此来确保企业的做强、做大和做久。

3. 结构创新

钢铁企业必须要抓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个机遇和挑战, 以低碳经济这条主线来调整优化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不再片面追求数量规模的扩张, 真正突出品种质量、效率效益和环保, 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模式上来。

4. 科技创新

科技进步是解决日益严重的资源能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出路。钢铁企业要尽可能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新能源, 必须早谋划、早安排。一方面要创造条件推广应用已有的最佳实用技术, 淘汰落后技术, 推动产业升级, 实现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另一方面要大力研究和开发新技术, 如绿色制造技术、高效碳减排技术、再生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 积极探索和推行全氧高炉技术、氢冶金等新工艺,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能源利用效率、钢材使用效率和生命周期, 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 为把钢铁企业创建成低碳企业、把钢铁的周边地区建成低碳社会而努力。

5. 环境创新

我国钢铁企业环境治理, 要深入发展循环经济, 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搞好“三废”的治理;与此同时, 要按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要求, 积极改善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

6. 生活方式创新

我们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应是全方位的, 它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也是一种生活和消费方式。我们要倡导职工进行生活方式变革, 走进低碳生活, 如多骑自行车、乘公交车, 少用小轿车;坚持开展节省一滴水、一滴油、一张纸、一块布、一斤煤、一度电活动, 积少成多, 以实际行动为企业应对气候变化做贡献。

7. 管理创新

钢铁企业还应在管理上创新。一方面可组织专家仔细核算企业的“碳足迹”, 建立科学合理的“碳核算”制度, 有条件的还可参与“碳交易”, 争取获得交易方对企业走低碳经济给予的技术和资金方面支持。另一方面, 要制订有关碳减排的统计、监测以及考核办法, 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 以确保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收到应有的成效。■

低碳审计的若干思考 篇5

【关键词】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问题;措施

当前,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会计审计在其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越发的重要。所以,要求公路管理单位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新会计准则,不断增强会计信息质量与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持续健康的快速发展。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首先指出了新会计准则下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制定了有效的问题解决措施,旨在为同行们提供相应的借鉴。

一、新会计准则下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会计审计缺乏必要的认识。从我国现阶段公路管理单位发展情况上看,内部会计制度观念滞后问题屡见不鲜,特别是对会计审计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审计的基础知识也是了解的不充分,致使会计审计工作依旧处于“防弊纠错”这一初级阶段中使得会计审计具有的宏观管理服务作用难以得到全面发挥。(2)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就目前来看,由于相关工作者未认识到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而内部审计部门又缺乏相对独立的编制,这样一来,就使得审计工作属于财务、监察处、办公室范畴,审计独立性无法实现,而且对监督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造成了严重的阻碍。(3)专业技术与专业人才缺乏。现阶段,由于我国单位内部会计审计环境还不够完善,部分会计依旧是通过账面资料来查错纠弊,技术十分的单一和滞后,很不利于现代化内部会计审计工作水平的提升。由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实施的《内部审计标准说明》中明确要求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对财务、管理、会计、计算机、法律、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充分了解与掌握,从而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及质量水平。

二、增强会计审计水平的措施

(1)加快审计工作建设力度。首先,公路管理单位应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予以必要的认识,以促进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使审计结果可以对单位各项活动予以公平、公正的评价,将单位生产经营状况全面如实的反映,帮助单位领导者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其次,编制一套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落实到实处,坚持财经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做好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工作,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责任,以防止有“控制真空”现象的发生。(2)加强会计审计独立性。对于公路管理单位而言,会计审计是其自我约束过程中的关键手段,同时,还是加强内部管理、防止各种风险发生和获取较大经济效益的前提所在。要想保证会计审计的监督、咨询等职能及时有效的发挥,关键点在于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此外,要求会计审计主体要呈现出一定的权威性,唯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其职能作用的真正实现。(3)健全审计方法和手段。首先,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及时找出审计存在的薄弱环节,同时在财务收支的基础上,通过会计收支审计结果对单位所有经济活动是否有效、合理进行一番详细的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其次,科学的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办事,对于有浪费国家资源的行为应严惩不贷,确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和单位内部资产的良好利用,划分各岗位、各部门职责权利;另外,在做好经常性审计工作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核心项目、重点资金的审计工作,以将单位内部的审计时效性与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经常性的进行审计,认真全面的审核财务人员所保管的现金、有价证券、白条等,做好现金账核对,保证账簿记录与实际相符;再有,加强固定资产审核,对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加以认真审查,及时的搜集、分析和整理相关资料,以从中获取真实可靠、价值高的信息,并对单位内部办公室、公用设施等变化情况予以观察,关注员工福利待遇,对审计结果的真实有效性予以审核,将公路管理单位的审计作用成分发挥。(4)培养专业的审计人员。一是公路管理单位内部应构建完善的学习制度,促使会计学习各项业务知识,并加强新会计制度、计算机操作等知识的培训力度,从而将会计审计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是将理论和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审计工作者每完成一次审计工作,都要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这样,才会不断的进步,并加强案例分析,提升自身问题处理能力;三是对会计审计工作加强管理,让审计工作者实际工作过程中有坚定的立场与原则,业务工作必须是有计划、有要求、有考核,以构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并对审计人员的思想动态加以观察,力争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同时又有坚硬的政治思想的专业审计人才队伍。

参 考 文 献

[1]刘亚芹.基于公路财务管理实践、强化预算分析和控制[J].魅力中国.2010(28)

关于低碳城市规划的若干思考 篇6

1 简述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最早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理念之中, 这里的低碳思想就是采用最少的能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所在, 低碳城市的规划理念运势而生。想要了解低碳城市的概念, 必须清楚低碳城市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之内, 注重低碳城市建设, 事实上也是追求生态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的建设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 是采用缩减碳排放量为主旨。低碳城市的概念就是把建设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理念相互结合, 达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系统, 进而创建出低碳型生态城市。

2 规划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

2.1 高效性

城市是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 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水平各部相同, 对所追求的东西也有所不同, 生存竞争比较激烈。低碳城市的高效性主要表现在城市的运行、生产确保低能耗处于最小化, 城市物质与能源获得最高效利用率, 很好的提升城市规划的持续性。低碳城市内容的高效性则表现在城市能源的有效率, 提升城市转换系统的效率和效率。

2.2 循环性

循环性是有很大生命力的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低碳城市的循环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城市不同层面的良性循环,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规划城市不同系统的循环速率, 确保整个城市的循环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2) 建立明确堵塞城市循环机制, 可以快速辨别、解决阻碍城市良性循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 依照自身完善的生态系统, 为有效改善整个城市生态循环系统发挥积极的作用。

2.3 和谐性

规划低碳城市的和谐性, 首先, 这里的和谐性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之上, 人们热爱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之中, 城市和自然相互结合和谐发展;其次, 低碳城市也展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 低碳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采用自然景色修饰居住环境, 从而建立关心人、陶冶人, 实现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状态。这里的和谐性很好的展现出低碳生态城市的特征, 也正是规划低碳城市需要达到的效果。

3 低碳城市规划设计要求

3.1 资源低碳化应用

相关研究表明, 我国的产业机构存在较大的减排潜力。我国在发展低碳城市中, 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能源消费结构, 进一步缩减化石能源的比重, 合理开发应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性能源, 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对产业、建筑、交通城镇三类碳排放主体, 合理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绿色节能建筑确保达到产业、交通、建筑低碳化发展, 从整体上缩减城市碳排放情况。

3.2 扩大绿源碳汇使用

碳汇就是采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于生物碳库的过程。依照城市规划布局情况, 依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固碳效益相关要求, 加大森林、耕地、草地的碳汇, 科学合理的设置低碳城市人工生态系统。

4 低碳城市规划必须解决的问题

4.1 科学处理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

生态和低碳城市是目前世界各地关注的重点, 这二者建设理念和规划内涵具有密切的联系, 必须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思想上必须保持一致, 都必须关注生态环境相关的问题。同时这两者之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生态城市更加重视自然环境、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建设, 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全球气候变化, 由此可知生态城市范围更加广泛、综合性更强, 低碳城市重点关注如何缩减碳排放情况, 提升碳汇, 从大范围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子集中的一个。所以, 有关学者给出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 把低碳当做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概念进行叙述。

4.2 合理定位低碳城市规划

为确保低碳城市规划更加深入, 必须对低碳城市的规划给予合理的定位, 。依照我国城乡规划体系, 可以采以下几种编制类型, 现行城乡规划体系之外的低碳城市规划, 这是一种新的规划模式;当做现在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展开编制, 采用独立的编制形式规划到低碳城市设计之中;把低碳理念合理应用在城乡规划编制系统之中, 确保城市各个规划内容达到低碳效果, 把低碳理念落实到交通、用地布局、产业设施等多个模式之中。那低碳城市理念融汇在现今发送城乡编制系统之中, 把发展低碳城市规划作为创新的主要方面。

4.3 创建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进行规划设计的主要掌控手段, 是把低碳城市规划理念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创建低碳城市必须重视一下几点: (1) 界定指标体系的范围, 规划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无法包揽全部, 重点在于是否达到减碳和固碳这一要求, 确保指标体系更加明确、简化; (2) 发挥指标体系的实效性:低碳城市的各项指标运用在城市规划模式之中, 进行合理的控制和操作, 发挥有效的控制效果;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3) 因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资源环境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各个发展地区应建立不同的指标数值, 确保指标体系更贴近实际, 确保指标有利的实施和推广; (4) 确保指标体系的可考评性能:依照常规的办法对城市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 为城市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 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对城市规划方案碳排放量进行评估, 这是考虑不同发展战略的因素之一。对各个地区碳排放量进行评估, 确保城乡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评价作为本次分析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城市规划编制中, 实现合理开发土地和生态绿色系统这两个概念进行整合评估。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分析, 规划出生态敏感区域, 创建生态安全网络系统。在已经规定的开发土地上, 对基础建设、在建项目、已有规划等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 从而确保城市的布局和规划更加合理。

5 结束语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较快、经济也处于迅速发展的状态, 碳排放量日益增多, 建设低碳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文中以低碳城市规划为研究依据, 概述了规划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 分析了低碳城市规划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姗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低碳城市规划创新体系研究[J].新材料新装饰, 2014 (2) :415-415.

[2]叶祖达.建立低碳城市规划工具—城乡生态绿地空间碳汇功能评估模型[J].城市规划, 2011 (2) :32-38.

[3]袁贺, 杨.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 2011, 27 (5) :11-15.

[4]张洪波, 陶春晖, 庞春雨, 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低碳城市规划创新体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2, 38 (5) :302-305.

[5]孙强.临港新城低碳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 2011 (5) :24-29.

对审计管理的若干思考 篇7

一、当前审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加强了对审计管理的重视程度, 对审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但是, 由于审计管理在我国的运用时间较短, 各项工作都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 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

(一) 审计环境存在先天性不足

目前,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沿袭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 审计对政府首长负责。在这样一种管理体制下, 审计难以保持其最基本的属性, 即独立性较差。一般而言, 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是密切相关的, 只有在保障审计质量的基础上才能降低审计风险。但是, 受双重领导的制约, 审计机关往往会以牺牲审计质量为代价来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事项。这种先天不足的管理体制是导致审计环境较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审计思路不够开阔

当前审计主要采用审查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传统的审计方法, 缺乏内查外调等手段, 特别是在不法分子作案手段愈来愈高明的今天, 这种单纯以账查账的做法很难发现错弊以及违纪事实。这种重财务审计, 轻财经法纪和经济效益的审计, 既不利于打击侵占国家资产的行为, 也不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 又难以帮助单位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三) 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审计质量的高低。当前审计机关的现状是人员结构不合理, 专业知识比较单一, 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第一, 审计机关中大多数审计人员所学专业是会计和审计专业, 从事财务收支的审计人员较多, 而计算机、工程预决算、金融、法律等专业人才很少。其次, 审计机关内部人才交流较少, 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教育不够, 缺乏长效、系统、专业性的知识培训和更新, 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加强审计管理的若干建议

(一) 创新监督机制, 拓展审计新思路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 审计的本质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 它要充分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要创新审计理念, 打破传统审计的思维方式, 不能仅仅围绕账簿搞审计, 要通过深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职能履行情况、内部管理情况、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外部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在审计过程中通过揭露问题, 进一步分析各种问题的表现、性质和原因, 从源头上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 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制度建设, 提升管理水平。

(二) 建立科学管理机制, 提高审计质量

要提高审计质量, 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第一, 推行主审负责制, 实行末位淘汰制。确立主审, 公开选聘第一助审, 审计组成员实行双向选择, 优化组合, 主审选助审, 助审择主审, 一年一优化, 一年一组合。第二, 推行质量考核制, 质量完全否决制。对审计组的审计项目质量考核实行百分制, 按照审计项目的作业流程来细化考核分值。对出现质量事故的组和个人一票否决, 取消考评资格。第三, 推行岗位责任制, 全员动态管理制。对全体工作人员从德、学、勤、绩、廉全方位考评, 细化分值, 量化考核。从股室负责人、审计组长到一般人员, 一年一考评, 一年一选聘, 打破任职终身制, 全部实行动态管理。

(三) 强化审计执行力, 防范审计风险

在审计执行的各个方面, 都要有不折不扣的刚性。首先是审计项目计划的执行, 必须坚决地、全面地完成审计计划规定的项目数量、审计目标、审计质量要求和时间节点规定。其次是审计程序性规定的执行, 《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的各项程序性规定, 例如有关审计文件送达的规定, 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对象意见的规定等等, 必须严格执行。再次是审计方案规定的实体性审计查证内容的执行, 不能重程序轻实体, 形式上, 该走的程序都执行了, 但是该查出来的重要的违规问题却在眼皮底下“溜”走了, 这样的“执行”只是在走过场。最后是审计决定和审计整改建议的执行, 要克服“审计执行难”的畏难情绪, 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坚决落实审计监督的实际成果。

(四)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业务素质

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 特别是计算机、金融、工程预决算和AO系统操作培训。同时, 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 对审计干部队伍进行优化, 可以增加审计编制, 把地方优秀的财会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充实进审计队伍, 还可以分期分批送审计人员到大专院校深造。通过定期的业务培训、政策激励等手段, 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 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理论素质。通过多种渠道, 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专业全面的复合型审计队伍。

参考文献

[1]王波.关于提高审计质量的几点思考[J].绿色财会, 2011, (1) .

现代网络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篇8

关键词:网络审计,局限,对策

网络审计就是基于互连网,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运用专门的方法, 通过人机结合, 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远程审计。网络审计是对以往电算化审计的时空观的又一次突破, 是现代审计在电子商务时代的新发展, 也是电子商务的内在需求。

1 网络审计的局限

1.1 非法篡改数据, 不留痕迹。

无纸化交易和财务处理自动化, 使得各类信息存储在磁盘或光盘上, 舞弊者可以非法修改或删除原始数据, 而不留有篡改的痕迹, 使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无法保证。

1.2 计算机黑客和病毒侵入。

计算机黑客和病毒不受时空限制地威胁着网络化企业的安全, 有时甚至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黑客出于各种动机, 欺骗性地进入目标网络系统, 窃取重要的数据资料和商业秘密, 破坏关键数据, 使网络系统处于瘫痪状态。

1.3 电子商务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 交易双方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活动, 但目前在法律、会计上对交易双方身份的确认有不完善之处。更重要的是, 交易的货币结算一般是以数字货币与网上虚拟银行方式进行, 数字货币的出现也产生了许多通过网络进行的金融犯罪和各种舞弊行为。因此, 如何保证电子商务的真实性、收支结算的安全性成为电子商务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环境下, 如果数据维护、系统管理和数据输入、数据核对等岗位不作适当的分离, 就会有人利用网络的弱点故意修改数据、舞弊或窃取企业机密。越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审计的风险就越大。

2 克服网络审计局限的对策

2.1 应用审计软件, 对相关网络系统进行实时跟踪。

首先, 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系统进行评价, 并利用专用的审计对比软件, 将存放于数据库不同地址的同一种数据进行自动比较, 以形成相应的记录文件, 并对有差异的文件数据进行详细审查;其次, 对被审计单位的自动检测数据库软件和恢复软件进行审查和评价;再次, 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异常贸易, 通过网络进行预警提示, 以降低审计风险。

2.2 加强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进行审计。

在网络中运行的信息安全性 (即可靠性) 和保密性构成了审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重点。首先, 对网络系统职责分离情况进行审查, 遵循的原则仍为不相容职责必须分离, 但侧重对数据的输入、输出, 软件开发和维护及系统程序修改或管理等之间的关系处理进行审查;其次, 对被审计单位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与评价, 以确认防范黑客侵入的能力;再次, 对被审计单位的系统容错处理机制, 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保密技术等作深入的了解, 以评价其系统安全性的等级, 从而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2.3 加强内部控制测试, 降低控制风险。

从手工会计发展到网络会计, 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内部控制审计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网络财务环境下内部控制更强调防止发生错误功能, 审计人员可将控制风险定在最高水平制定工作计划, 再展开审计测试工作。内部控制测试应着重检查各种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网络使用是否授权、操作日志是否建立、检查数据是否备份、应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等。

2.4 树立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 提高人员素质。网络审计是一种

新兴的审计模式, 因此首先要树立审计人员区别于传统审计的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其次, 网络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 审计人员必须定期接受相关业务培训和在职教育, 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降低审计风险。

2.5 加强网络审计立法。

网络审计立法是保障网络审计正常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有必要加快网络审计立法工作的力度和进度, 使人们在开展网络审计工作时有章可循。如对电子证据、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电子货币等网络经济工具的合法性及其使用规定, 都需要立法来加以明确, 使得网络审计工作尤其是进行合法性审计时有法可依。另外, 对于目前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适用于网络审计的应遵从其规定, 不适应的需进行修改和完善。

3 实行网络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的诞生给审计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 我们应当组织力量对未来审计进行研究, 寻求对策, 迎接挑战。

3.1 针对“无纸化”, 为了解决审计线索问题, 从而更有效地审计计算机会计系统, 应注意下列问题:

(1) 在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必须提出审计要求, 系统的各种数据文件都应留下审计线索, 除应保证会计数据文件的打印输出外, 还应将会计数据文件以可审计的形式进行存储保留; (2) 审计人员可利用计算机方便地获取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文件, 通过必要的数据转换, 使其成为审计人员可识别的数据文件形式, 再进行各种数据的重新组合和处理, 以达到审计目的; (3) 借助于最新研究开发的跟踪软件等。

3.2 由于网络审计内容和范围的扩大, 因而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对于审计内容, 注意原有审计业务的深度发展, 考虑更深层次的审计要求, 如无形资产的计算机软件的审计等。 (2) 注意对系统的审计, 尤其要考虑以下事项a审查和检测系统程序;b审查系统本身是否合规合法;c对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d审查是否健全了机房管理制度。 (3) 由于网络中更多公众的参与, 还应关注相关公众的审计。

3.3 针对网络审计对人才的挑战, 一般可以尝试以下解决方法:

(1) 系统学习审计风险方面的理论知识, 掌握新的审计方法。重视从审计立项到审计结论的每一个步骤, 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使每一个环节的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 (2) 更新审计监督观念。入世后, 审计监督的重点应从有形资产审计转移到无形资产审计, 重视管理方面和社会效益的审计, 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 并促使其快速成长。 (3) 树立竞争观念, 培养创新意识。知识经济条件下, 科学信息化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 应提高审计人员对信息经济的认识, 树立面向经济的竞争观念。

3.4 作为一个经济服务领域, 审计应注意以下问题:

(1) 要充分利用和维护已有的适应于自己的维系共同利益的法律体系; (2) 审计服务由于要处处体现其独立性, 从而存在其自身的特征, 因此迫切需要一套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法律来规范, 这就需要建立起规范网络审计的审计准则。就新的审计准则而言, 必须做到既有独创的一面, 又有沿袭传统的一面。说它独创性的一面, 主要表现在规范审计企业的网络信息系统为中心的一整套制度以及电子版本的业务约定书、管理层说明书、审计报告等电子文件的合法化, 这些制度具有浓厚的网络特色, 这与传统审计准则具有明显的不同。

低碳审计的若干思考 篇9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 通过对自然资源最大限度的节约使用, 限制高耗能产业的过量发展, 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关键环节是清洁生产, 实质是转变粗放式能源利用为集约式能源利用,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实现GDP绿色增长,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1]低碳市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也是国际社会主流的经济战略保障。同样, 我国也加入到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浪潮中, 全国各省市也纷纷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到“十二五”规划中。

二、国外低碳经济法律保障机制现状

(一) 英美模式

英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法律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促进作用, 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框架。从最初在环境法中对碳排放进行一定程度的规制, 到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的专项立法。《2008年气候变化法》明确设立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并通过气候变化委员会建立碳预算体系和排放贸易体系, 规定更为透明的报告机制和有力的监督机制。

美国在2007年制定的《低碳经济法案》中, 通过创建排放权交易机制、排放配额与减排信用, 奖励碳捕获和碳储存技术, 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鼓励科技投入。2009年, 奥巴马宣布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确立以发展新能源为投资重点,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

(二) 欧盟模式

欧盟一直致力于能源环保领域的开拓与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并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社会是欧盟各国的必由之路, 同时认为能源问题从另一个侧面也是环境问题, 将低碳排放、环境保护作为能源法律政策的重要目标。

1.积极推进能源多元化,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能源多元化的核心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 加大风力发电、氢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制定可再生能源的法律法规, 采取相应措施激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2.强化能源管理, 厉行能源节约和提高能效

2006年欧盟制定了“能源效率行动计划”提高能效, 该行动计划提出了覆盖建筑、运输和制造等行业的75项具体措施, 围绕限制汽车排放量、提高发电厂能效、鼓励能源效率投资, 建立刺激节能的税收制度等10大优先领域, 力争在2020年前实行减少总能源消耗20%的宏伟目标。[2]

3.鼓励“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

2008年11月, 欧盟制定《欧洲能源技术战略规划》, 进一步强调低碳技术将在提高能效和环境保护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战略规划的主要目标即是加快发展和部署低碳技术;在能源工业领域积极投资, 提高技术开发活力和创新能力;成立欧盟战略能源技术小组, 协调统筹各成员国间的法律和规划。

三、完善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保障机制的若干思考

法律保障机制, 即由法律保障主体、保障客体、保障行为 (包括保障方式和保障过程) 结合起来的整个系统的内部结构、内在联系和运作方式的统一。笔者试图以法律保障机制的基本内涵为视角, 对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保障机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 从而促进低碳经济持久、有效地发展。

(一) 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主体和保障客体

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主体即低碳经济法律保障关系的参加者, 指在这一法律保障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笔者认为, 在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各法律意义上的主体都参与了其中, 包括自然人、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国家机关以及国家等主体。值得一提的是, 在低碳时代背景下, 随着企业的环境责任不断加大, 如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工作。

低碳经济法律保障的客体是指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且符合国家法律允许进入到低碳经济法律关系成为其客体的利益。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 低碳经济法律保障的客体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

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应满足一定的逻辑关系, 首先客体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 其次客体应是主体能够控制和支配的“为我之物”。

(二) 低碳经济法律保障行为

1.深化政府主导机制

市场经济时代, 政府主导的实质是政府以市场化的、财政的手段以及非市场的行政力量, 通过制定法律法规 (和政策) , 推动、调控和引导低碳经济市场化。在这一过程中, 既要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又要弥补市场经济的失灵, 以完成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3]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关键在于构筑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防线。

我国在有关低碳经济领域已经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 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 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上不完善, 目前没有对低碳经济的专项立法; (2) 一些规定过于笼统、概括且缺乏健全的程序保障机制; (3) 缺失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激励机制。

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规定, 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完善我国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1) 制定一部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法, 统一协调分散于各部门法或单行法中有关促进低碳经济法律制度的规定。该部法律以可持续发展原则、“3L”原则 (“3L”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为指导, 涵盖低碳能源法律制度、清洁发展制度、低碳消费法律制度等内容。

(2) 通过前文对国外低碳经济法律机制成功经验的介绍可以看出,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节能减排机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我国在借鉴的过程中, 应细化以下内容:在行政机关设立专门机构全面负责工作并重点发挥法律监督职能, 定期提出工作报告, 在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生产生活模式、提高能源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和策略;完善相关主体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体系, 以环境权利为本位, 正当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强化责任与纠纷处理机制, 促进低碳市场稳步发展。

(3) 详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激励机制。在解决未来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上, 低碳技术进步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力度, 采用期权、期股等激励方式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开发;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手段使企业或个人自愿进行低碳技术引进、低碳技术成果转化等行为;由政府出资管理碳基金项目, 帮助企业或公共部门减少碳排放、优化碳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从根本上提升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和高度。

2.强化企业环境责任机制

紫金矿业废水污染和松花江水污染等事故的发生, 给我们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划上一个又一个惊叹号, 企业环境义务的适当履行关乎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与否。企业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遵守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必须尽可能地维护环境利益, 对环境污染和破坏采取预防、治理等措施, 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4]

目前我国有关企业环境责任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各单行法律法规中, 尚未形成一定的法律体系, 且相关的法律规定存在实用性不强、问责机制不健全、惩处力度不够等问题, 造成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 从而不计后果, 以身试法。笔者认为, 目前我国应建立起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核心, 节能减排和碳排放交易为双翼的企业环境责任机制。通过构建企业环境责任衡量标准体系, 规范碳排放交易市场秩序, 建立起包括碳税在内的环境税制度, 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鼓励全民参与机制

政府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舆论媒体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 让人们重视环境问题及其衍生出的种种危害。增强全民参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 培养公众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环保的低碳生活方式, 并将公民的低碳消费权利和义务上升至法律层面;建立公众监督机制, 如公众对企业低碳经济信息的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 通过对企业展开的外部监督和媒体引导, 引导企业科学部署生产经营活动;在涉及低碳发展的立法、司法、行政活动中, 引入公众听证机制, 集中民智, 使上述活动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

四、结语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低碳经济法律保障机制既要着眼长远, 更要立足当下。我国目前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产业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矛盾, 在协调区域发展平衡、优化行业分布、改革产业结构的过程中, 要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共同责任”, 同时, 各主体之间的差异性使我们更要关注到其所各自承担的“区别责任”。总之, 在完善低碳经济法律保障机制的过程中, 紧密联系我国国情, 注重本土化研究, 最终使我国走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 在世界经济大战和环境保护中发挥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①刘婷婷.低碳经济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 2010, (06) (下) :114.

②ACTION PLAN FOR ENERGY EFFICIENCY, [EB/OL].http://ec.eu-ropa.en/energy/action plan energy efficiency/index en.htm.

③杨维松, 范开丽.论低碳经济的法律调整机制[J].理论学界, 2010, (05) :16.

低碳审计的若干思考 篇10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及发展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时间较早, 但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4年12月21日印发的《国家教委直属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试行办法》和《国家教委直属高等学校校办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 说明开始重视并在教育系统开展离任审计。1996年根据审计署发布的24号令, 发布了《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 第十七条规定“教育内部审计的事项中包括所属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 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内部审计工作。1997年12月31日又颁布实施《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有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但是九十年代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高校很少。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是在1999年5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以下简称两办《规定》) 之后, 教育部发出《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在教育系统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主要是高校财务、校办产业、基建、后勤管理部门和院、系、所的主要行政负责人。规定指出:凡任职期满或因工作调动、离退休、辞职、免职、撤职等原因在离开现职岗位前的领导干部, 必须依法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通知指出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在任期间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业绩与问题, 分清对存在问题所应承担的责任, 促进完善工作, 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提高单位经费的使用效益, 并为学校组织部门提供考察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2006年颁布的新《审计法》, 进一步扩大了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单位范围, 明确了依法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 经济责任审计得到不断规范和完善。2009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出台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专列一章《经济责任审计》详细阐述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要求。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 要求进一步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此情况下, 各高校结合实际, 纷纷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并制定了大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或规定。这些法规规定的颁布实施, 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也对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和其他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在经济责任审计出现之前, 我们接触比较多的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现在又出现经济责任审计, 这样就使得有些审计人员不能正确的认识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李金华同志指出, 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针对某个单位、某个法人, 审计结果是对某个单位、某个法人做出审计决定或者提出审计意见, 并且做出处理。经济责任审计是要把对这个单位、这个法人的审计结果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去, 落实到具体人的具体责任上。所以说, 它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 他们之间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 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人格化。从审计内容、审计的方法上看总体上是一致的。所以说, 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时候, 必须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人手, 向经济责任审计延伸;实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时候, 必须为经济责任审计做好准备, 打好基础。我们在做审计工作时, 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 好像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没有关系, 或者各搞一套。否则就会出现重复审计, 重复劳动, 浪费资源。

三、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范围的界定

目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明确、不规范的情况, 许多领导在任职期间不甚了解自己的经济责任, 而学校也没有明确规定, 审计人员也不甚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由于经济责任人所处单位不同, 有的在党政部门, 有的在教学单位, 有的在校办产业或二级法人单位, 因此, 审计内容的侧重点也应不同。

为解决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 建立健全高校各部门、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根据两办《规定》, 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的审计是由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提出委托建议书或由人民政府下达审计指令, 审计部门依法实施审计。因此, 经济责任审计不单是审计部门的工作, 需要上述部门共同协调、积极配合, 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将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 共同建立任职审计档案, 任职前进行财经法纪教育、谈话, 明确任期的主要经济责任, 并将任期内发生的重大经济决策及经济活动, 在日常审计中及早关注与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事项, 与离任审计的材料一并归入任职审计档案中, 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加注重过程与实质, 做到事前经济责任明确, 事中有监督, 事后评价实事求是, 严格分清经济责任, 做到奖惩分明, 避免走过场。

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目前,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目标还停留在对是否存在违纪违规现象进行评价, 对于损失、浪费、挥霍现象不够重视, 至于资金使用是否恰当、是否有效, 没有过问和追究。其实不然, 对于那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者, 也要追究责任, 因为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前途。因此, 审计目标的重点应有以下几点转变。

第一, 经济责任审计由过去单一的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是否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的查错型审计, 向反映、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业绩情况绩效型的审计转变。对那些依法行使权力, 有效使用权力, 努力干事业, 不懒惰、不消极怠工、不推诿拖拉, 以积极认真、尽职尽责的态度对待工作的干部应给予肯定。对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资金使用的适当性及可靠性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的基础上, 对各部门 (单位) 对国家的依赖程度、筹措资金能力和自我发展程度等也应进行评价。比如, 评价财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经济管理指标有人员经费支出比率、公用经费支出比率、生均事业费支出率等;评价高校校办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经济绩效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年人均利润额、成本费用利润率、不良资产比率、上缴学校利润完成率等;评价高校后勤集团主要负责人的经济绩效指标主要有经费自给率、上缴学校利费指标完成率、生均后勤支出率、水电支出增长率等。

第二, 经济责任审计功能将由目前审查单个项目效果向追求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整体效果转变。评价各部门 (单位) 是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包括部门岗位责任、工作流程、业务程序、控制标准、奖惩机制等。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对责任人及所在单位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使得管理部门更有效、更合理地使用资金、分配资源、提高效率, 从而更好地改进工作, 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五、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与应用

两办《规定》第38条指出“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规定》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的要求, 经过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和校领导批准后, 将已经生效的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告, 可以采用在学校内部网站或学校审计处网站上公告、在经济责任人所在部门 (单位) 公布或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重要干部会议上通报的形式进行公告。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可以对高校其他职能部门和院系领导起到预防、警示和规范作用, 使其对照审计结果公告的问题, 积极组织自查和整改, 促进单位管理规范化, 同时可以发现教职工反映的问题与审计结果不符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审计小组要严肃对待, 认真分析原因, 必要时进行重新审计。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要得到有效运用, 必须得到高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需要高校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 内部审计人员认真审计, 通过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组织协调, 在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等部门间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 及时交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情况, 互通有效信息, 研究处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意见。组织、人事部门应该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和使用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如被审计经济责任人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比较好, 内部控制比较健全且有效执行, 经济责任人业绩突出, 无违法乱纪的行为等, 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肯定、表彰和奖励, 对于拟提拔、转任、续任的高校领导干部应予以重用。对于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比较差, 如高校的经济责任人所在部门 (单位) 有违纪违规问题但是性质较轻, 要进行谈话、批评教育并限期改正等。纪检监察部门应根据审计结果报告及相关审计报告文书, 及时分析并查处违纪违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干部审计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0.

[2]李金华.深化经济责任审计[J].中国审计, 2001.

[3]刘国权, 等.经济责任审计专题与案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

[4]吴振广.经济责任审计与业绩综合评价[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5]李江涛.经济权力审计监控研究———以经济责任审计为视角[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9.

上一篇:绿色供应链风险分析下一篇:宫颈癌的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