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建设若干思考

2024-06-11

林业生态建设若干思考(共10篇)

林业生态建设若干思考 篇1

前言

林业生态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工程, 其涵盖了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 从当前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出发, 将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而进行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过程。其以生态理论为核心, 通过工程措施而进行的林业生态系统建设。森林作为自然界中功能性较为强大的资源, 其不仅可以起到保持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等多项生态功能, 同时还有降低噪声、美化环境、降低环境污染等功能, 所以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对林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1 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现状

1.1 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 我国林业一直被人们当作一项产业来进行看待, 而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则缺乏重视, 一味的寻求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供给量, 从而造成森林的过度采伐, 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同时相应的政府管理部门也对林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所以在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缺乏落实和贯彻的力度, 从而导致建筑工作进展缓慢, 对一些建设成果也缺乏保持力度, 没能将林业生态工程的意义体现出来。

1.2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资金投入欠缺

我国幅员辽阔, 森林资源存在着不均匀的分布状况, 森林人均占有率处于世界较低的水平, 从而导致各地与生态改善的要求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另外,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开展的面较广, 任务较重, 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但由于国家投资的总量有限, 这就导致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资金更是很难落实到位, 从而导致建筑工作整体进展较为缓慢, 没有达到预期的生态治理效果, 没有能将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遏制住。

1.3 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偏低, 林业生态项目效益低下

由于国家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工作, 所以在短期内一些地区有大量林地需要进行种植, 这样在前期没有对良种生产供应情况进行计划的情况下就导致大量的劣质苗木被栽种, 同时在施工方式上还处于粗放式的管理, “粗植滥造”的问题时常发生, 从而使造林的质量水平较低, 存在着大量的补植任务需要完成, 不仅导致造林的成本增加, 同时造林的质量也无法得以保证。

1.4 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我国还没有对公益林所有者营林成本或经济损失的补偿机制, 其林业生态经济补偿资金主要是对管护者的补助, 而所有者得不到补偿, 这就在导致所有者在营林管理和投入在的积极性降低, 影响了公益林的发展。另外我国林业生态补偿资金来源较为单一, 补偿标准较低, 不仅林木所有者无法得到补偿, 就是管护费用的补助也达不到标准。

2 加强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要加大森林管护力度

森林资源重要看管理和保护, 为了达到有效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的目的, 需要林业管理人员从上至下签订层层责任状, 将具体的管护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 制订完美的责任制, 并进行进行考核, 建立奖惩制度, 打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每一位管护人员应认真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全面的加强森林管护工作。在依法治林和强化林政资源管理上, 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凭证运输、凭证经营加工制度, 严格审批征占用林地, 规范了行政审批。

2.2 将补植补造工作落实到实处

将补植补造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 落实到退耕农户, 确保造林成效;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管护;认真贯彻落实管护措施,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狠抓“五个结合”, 结合实际, 把国家用于基本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禁牧舍饲圈养”等项目资金与退耕还林工程紧密结合, 真正发挥巩固成果的作用。

2.3 提高造林质量

在造林生产中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组织施工, 确保规划落到实处。要规范造林技术, 完善造林机制, 提高造林质量, 充分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造林后的管护工作要及时跟上, 建立健全管护机构, 组建管护队伍, 购置管护设备, 建立管护制度, 确保管护工作落到实处。

2.4 进一步抓好林政资源工作

一是规范林业行政执法活动。进一步理顺委托执法、委托许可工作, 审查执法人员资格, 切实规范林业行政执法活动。

二是强化林政管理。切实加强林木采伐、木材运输和经营、加工管理工作, 进一步规范森林采伐和流通秩序。

三是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 严把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关, 促进林地的合理开发利用。

四是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认真执行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本地应急机制,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 确保病、虫不成灾, 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同时按上级要求做好中心测报点的日常工作。

五是加大森林案件查处力度。充分发挥基层林政管理机构的快速反应的作用, 开展执法人员学习教育培训活动, 增强办案效率, 强化林区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 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活动。

六是做好民用材指标的办理和采伐的监管。

2.5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森林防火是人们经常提起的话题, 森林防火工作意义重大。在日常林业管理过程中, 对于一些枯枝烂叶, 需要适时开展计划烧除, 从而使森林燃烧性有所降低, 对重点地区, 重点时段需要由专人进行负责, 死看死守, 不放过一丝蛛丝马迹。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动员村民加入到防火的队伍中来, 在林区实行村民专职巡山、护林制度和村民轮流挂牌值班制度, 稳定专业打火队人员, 加大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

2.6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建设激励机制

对于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 需要采取多方措施进行多渠道的筹集, 实现以政府为主导, 地方补偿、生态效益受益者合理承担的补偿基金制度。不仅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政策体系支持, 从而调动起多方的积极性, 使工程建设得以稳定的进行。

3 结束语

随着林业地位重要性的日益体现, 国家对林业的扶持力度不断的增加, 林业的发展速度得以不断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应该以高新技术为依托, 加大推进改善森林结构及提高森林质量, 充分发挥森林的整体效能, 提高林业科学总体水平, 从而促进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由于我国林业内部体制改革的进度较慢,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林业都处于低靡的状态。后来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 再加之国家的特别关注, 林业开始进行生态工程建设, 这已成为当前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形式, 所以在当前, 需要转变传统的观念, 加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步伐, 从而推动林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现状, 并进一步对加强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问题,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永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2009.15.

[2]龙跃光, 郝忠勋.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及发展对策[J].林业科技情报, 2010, 42.

[3]张建勇, 申宝卿.林业生态经济补偿机制的探讨[J].河北林业科技, 2009.

林业生态建设若干思考 篇2

摘 要:在现在我们国家的新形势下,国家提倡科学发展观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一系列号召,我们应该要更好地发展林业。如今,在社会发展当中林业发展的地位也日益加重,这就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任务也是越来越重。为了更好地完成林业建设,根本的对策就是深化改革、引进更好的科学技术。

关键词:林业;问题;改革;科技

林业作为提供生态产品的产业,它既是基础产业也是公益事业。新时代当中要求我们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要求是?`行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中,发展林业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一、县级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

林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业务指导主要由上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来进行,并且,它接受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对于县级林业工作站的人员调配和考核以及晋升等工作,一般是需要充分听取所在区域县级政府的意见。而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则主要负责解决县级林业工作站的人员和业务经费。

2.经费保障

一般来讲,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相关机构和工作站的一些相关人员经费以及工作经费被纳入地方财政的财政预算当中去。为了解决逐年增长的技术推广经费,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积极争取得到财政的支持,这样才能为技术推广、培训以及技术服务等项目设立相关的专项资金从而解决资金的问题。同时,为了改善基层林业工作人员的相关工作以及生活条件,增强其技术服务能力,一定要加强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对相关办公设备及时进行必要的更新换代,要配备相关的交通工具及工作所需的检验检测仪器,还要不断加强并改善对相关技术的培训条件,还可以建立相关的服务热线以及配套的信息网络。

3.人员管理

林业局应该要严格运用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方式对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选拔。参加选拔的人员应当具有与林业相关专业的大专以及大专以上的学历。而县级林业技术推广的相关工作人员其学历也应在中专及中专以上。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还应严格推行资格认证制度,实行持证上岗的方式,还要加强对基层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加大专业培训的力度,确保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在考核过程中,要完善相关考核评价制度,制定一套科学的考核办法并确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尤其是工作人员的工作成绩以及口碑要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而且要将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奖惩情况与评价结果相结合,这样能有效促进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可以对其优先评聘,必要的还可以晋升其相关职务。

二、县级林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1.组建林业产权交易所

在县级林业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关的林业产权交易所,为了建立完整的县级林业产权交易体系,要在当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林业产权交易中相关的环节,还要通过会员制的方式对原有产权机构进行整合。与此同时,我们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建设林业实体市场及虚拟市场,要将周边县区的林业产权交易所统一起来,设立一个统一的机构并逐步健全相关的市场规则。

2.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

为了做好中央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要加大对森林火灾保险的宣传力度,并大力支持森林火灾保险,从而建立一个中央森林保险制度。保险相关的保费补贴财由政为其安排并对已经纳入了县级补偿的生态公益林实行全县统保。为了提高林农的防火意识,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公益林防火责任机制,并对一定时间为无出现险情的公益林其所有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还可以针对实际情况推出不同形式的保险方式,鼓励林农自主参保,并且对这些林农进行适当的补贴。

3.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制度

森林采伐不分起源和消耗结构,其限额按照公益林和商品林这两大类来进行编制。商品林的采伐类型如今简化为三类,分别是抚育伐、主伐以及其他采伐。如果在同一个采伐限额期内其砍伐指标有剩余的,则可以结余至后期采伐期内使用。具体砍伐管理工作交由经营者自主管理,不再由林业工作站来承担,林业部门仅提供相关服务并进行监督。为确保经营者合法的林木处置权及收益权,要严格按照商品林资源所占的份额和分类排序的原则合理进行采伐资源分配。

4.加强县、村多级专业扑火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就近处理突发林区火灾的能力,各林区所在县级单位都应该建立一个与村级联防队相结合的半专业救火队,其人数为二十人。队内要保持人员的固定,为了提高他们的救火能力,必须定期对他们进行扑火技能培训并且要配备相关的专业扑火工具。对于达到建设要求的县、村级扑火队装备建设,市及县级单位应该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助。

5.加快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改善林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各级政府在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应该要包括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林区道路、水电、通讯及广播电视等方面都应该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纳入其所属各行业发展规划当中去。同时,为了改善国有林场当中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必须要切实做好林场内的危房改造及重建工作,并且要制定有利于林区职工的优惠政策。

三、结语

为了实现“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为了更好地为林业发展做出贡献,我们要对县级林业进行深化改革,并且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发展并提高农民收入,一定要坚决做好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工作。要想形成全民动手搞林业的良好局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的领导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并且要做到落实责任。要想发展生态林业,做到以上几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我们更加的努力,为林业发展贡献一份我们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关于生态林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字:生态林业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产业结构法律保障

前言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全面启动,林业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可持续发展的,以理论为指导的,全面推进的跨越式的林业发展阶段。此阶段林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加大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国家实施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逐步展开。林业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变革,那就是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形成全社会办林业的风气。笔者对生态林业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对以下观点加以阐述。

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是生态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時,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山体滑坡等,这些都是自然反作用于人类的结果。生态林业遵循生态经济学和生态规律发展林业,适当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促进林业发展,并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创造最佳环境状态。生态林业是具有动态平衡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领导人提出林业建设要以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转型。这是促使生态林业形成,建设和恢复生态系统的重要策略。

生态林业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的重要功能,是改善当前恶劣自然环境的重要保障。2007年6月5日,国家林业局在局216会议室召开了国家林业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主题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建设与森林保护的贡献”,响应联合国环境开发署倡导的“十亿绿树行动”。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介绍了中国政府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为改善中国生态、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取得的积极成效。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林业将通过继续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保护区建设等林业措施,到201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在降耗减排上做出积极努力,为保护全球生态、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的贡献。由此可见,我国领导人在生态林业改变自然环境方面给予厚望。

林业生态建设在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的要求

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是生态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

生态林业建设的核心是生态和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相结合。林业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为环境、人口、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在林业经济建设中,第一产业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第二产业是要大力开发新产品,促进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的步伐;第三产业是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建设中,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使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调整企业布局,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产品加工走专业化、科技化道路,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建设生态林业,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

三.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是生态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林业建设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林业的生态效益能给林业的发展带来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效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效益是眼前的,在经济社会更是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生态林业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相互矛盾的关系,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并重。如果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效益,会使环境遭到破坏,自然资源匮乏,最终导致经济滑坡。如果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经济增长,会导致生态效益失去经济支撑而无力维持下去。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生态林业建设中,要二者并举,利用生态效益创造经济效益,使当期的经济效益快速提升,而后期经济增长不受到环境破坏和资源匮乏的影响,达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四、完善法律机制是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法律健全的社会,才能保障社会的正常秩序,生态农业建设同样要健全法律机制,重视法律约束的力量。1998年以来,各地出台法规规章300多件,初步形成了以《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为核心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体系。在我国《森林法》中体现了建设生态林业,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其中,第11条规定了“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在第二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第18条规定了“占用林地时的处理”有关内容;第三章规定了“森林保护”的内容;第四章明确了“植树造林”的内容。这些规定都体现了“建设生态林业,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反映了我国法律对建设生态林业的重视和关注。

我国虽然设立了林业法律制度,也起到了一定的法律约束和引导作用,但在生态林业建设中也体现出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在立法思路、原则、执法、检测、诉讼、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不同的欠缺之处,应该相应的加以补充和和完善。例如:我国的林业立法,应该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林业立法原则需要创新,建立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体系。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使生态林业建设有法可依。

结束语

关于生态林业建设的思考 篇4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1 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生态林业建设是建立在经济学和生态学基础上的一种林业生产方式, 它是包含了多方面的知识和内容的可持续发展工程。这一工程是保证在破坏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多样性的基础上, 向林业系统中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 提升生态林业系统的生产力和输出。在进行生态林业建设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1 优化组合

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不同物种之间的组合, 保证林业物种之间的搭配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促进和支撑, 最终实现共同发展成长的目的;

1.2 因地制宜

生态林业建设应该遵循基本的生物和环境原则, 合理的规划设计林业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做到林、渔、牧、农有机的结合, 保证林业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结构;

1.3 重视效益

应该在保证生态林业系统承受范围的基础上, 尽量将生态林业的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从而获得最大化的产出;

1.4 综合发展

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应该从生态环境的基本原理出发, 构建起多树种、多林种以及多层次的复合林业生态系统。

2 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的有效对策

2.1 依法实施生态林业建设的保护

不断加强对各种森林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进而提升普通群众的森林保护和生态意识, 积极推进依法护林进程。逐步健全森林执法体系, 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 提升执法的水平和力度, 通过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来对森林的资源和动植物进行保护管理, 对各种乱砍乱伐及违法狩猎活动进行严厉的打击。此外, 对各种森林防火防治病虫害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对各种火灾及病虫害危害消灭在萌芽阶段。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宣传建设, 将生态林业保护纳入到法制化的正确道路上来。

2.2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社会及经济发展对生态林业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 生态林业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发展的基本内容, 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在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保证社会经济文明建设以及环境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充分保证环境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目标, 从而实现人们对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同时又不会对子孙后代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产生影响。在林业生态补偿制度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建立以林业生态补偿促进生态发展的林业保护思路, 是对我国滞后的林业产业市场完善和传统林权保护的变革。

2.3 充分利用科技来提升生态林业建设的成效

在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创新及产业技术提升的作用, 建立起一套生态林业建设创新体系。

2.3.1 建立相应的林业科研服务体系, 加大对新技术、新品种

的引进和研究, 并重视其推广应用过程, 保证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和转化成果;

2.3.2 建立生态林业建设与产业建设的实验基地, 对相关的科

研人员及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培训, 并鼓励科研技术人员通过技术承包、咨询、参股、创办企业等方式来直接参与生态林业建设, 从而使新的生态林业建设技术得到最大化的推广和应用;

2.3.3 不断加强与先进国外经验技术的交流合作, 通过技术及

观念的引入, 使生态林业建设结构趋于科学合理, 提升生态林业建设的整体质量,

2.4 不断完善林业生态补偿配套措施

一般而言, 相关政府具有财政预算和转移支付的能力, 所以, 可以利用以下的方式来完善林业生态补偿配套措施:建立相应的政府财政预算制度, 在相关的财政预算项目中增设林业生态补偿预算项目, 从而哼财政支出中有稳定的林业生态补偿支出;利用政府的信息资源, 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国外政府的优惠贷款和援助;财政转移支付, 将林业补偿机制列为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支持对象。把因林业生态补偿而造成的当地财政减收, 作为安排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重要因素。

2.5 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产业建设

按照“区域化布局, 定向化培育, 集约化经营, 市场化运作”原则, 坚持发展乡土树种和引进外来树种 (杨树、日本花柏) 相结合, 新造林和改造现有林并重, 采取有效的经营方式, 确保基地相对集中连片, 形成以大基地带动大企业, 大企业带动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总之, 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是一件造福当代, 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 我们应该积极努力探索更好的建设我国生态林业的方法策略, 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忠儒.谈谈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5) .

[2]高德荣.对生态林业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6) .

林业生态建设若干思考 篇5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74-2

0 引言

生态林业是一种在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原理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林业生产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一个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生态林业能够因地制宜地构建具有多样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合理发挥人对林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以获取最大的林业资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生态林业建设意味着林业生产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的必由之路。

1 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生态林业是一种在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原理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林业生产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一个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在不破坏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的情况下,向林业系统中投入物质、能量等,以提高生态林业系统的输出,从而使得生态林业系统拥有较高的生产力与能量转换率。在建设生态林业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第一,优化组合的原则。生态林业建设应当进行不同类型的种间组合,在生态林业系统内合理搭配物种,是不同的物种能够在同一个生态林业中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合理发展。第二,因地制宜原则。遵循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规律,因地制宜地规划安排生物种群。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合理布局,做到生产结构多样化,林种树种多样化。第三,注重效益原则。建设生态林业应当在生态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积极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协调利用生物、环境、森林等资源,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第四,综合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特异性和生态位原理,建立多树种、多林种的有机组合,构建多层次的经营结构的复合林业生产生态系统。

2 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是追求系统功能的协调和总体关系的和谐,注重在一个区域内和谐、高效地发展林业经济。生态林业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首先,生态林业体制的规划和调节。因为人力、物力的投入,在发展过程中生态林业系统内部形成了多种关系。其中,从局部看有些关系是合理的,但是用发展的、全局的眼光看却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要想实现生态林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分配,就必须对生态林业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管理技术等进行适度地调整,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从而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生态林业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为了提高违背利用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和林业资源的转化效率,就应当模拟自然生态原理,科学地设计、规划以及调控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中的工艺流程、生产要素关系,构建一套科学的生态林业布局体系,将先进现代技术和生态林业技术融合运用,疏通、扩展物质能量流通渠道。第三,培养和调控生态意识。实现生态林业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自我调控的关键是人的行为。发展生态林业离不开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有积极地宣传生态林业的政策规章,宣传生态林业的相关知识,才能改变人们传统的林业利用观念,促使人们建立生态林业发展观念,自觉地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

3 生态林业建设与发展趋势

3.1 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生态林业的建设、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不危害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建设能够满足当代人需求的生态林业,使得林业资源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人们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生态、生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林业建设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有机会有步骤地建设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挖掘林业资源的生态林业。我国的生态林业通常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海岸线和风沙带沿线等森林系统构成,还包括了库渠、村旁、道路、农田周围、沿河支流等防护林体系。生态林业呈现点、片、带、网相结合的网络状分布,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森林生态题型,能够从整体上保证生态林业的合理布局,能够充分发挥生态林业的各种优势,满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3.2 生态林业的稳定与多样化建设

生态林业的系统结构较为稳定,能够有效地发挥最优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因为不同地区的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林林式、林牧式、林工式和林渔式等林业发展模式广泛地存在于全国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具有不同生物种类、不同层次结构的生态林业能够充分保证林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多样性与稳定性,能够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

3.3 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生态林业能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否适应当地森林资源的基础状况,决定其在生物圈体系中的发展程度。生态林业的建设要想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經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合理布局,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构建具有完备功能与整体效益的生态林业系统。能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林业资源保持均衡的生态林业系统应当是动态发展的,要有计划的分区域、分阶段进行生态林业建设。

3.4 生态林业的整体化与功能齐全化建设

生态林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充分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建设生态林业不仅能够改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还能够显著地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一个前后内外、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的合理林业体系。生态林业既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生态林业在自然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显著优于不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林业应当具有齐全的功能,合理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应当将多种产业整合为一体,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纳入到生态林业的发展规划当中。在经营方面,生态林业可以向社会供应木材等林产品;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生态林业能够发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二氧化碳等作用。在森林承载能力范围内,科学地规划、逐步建设具有齐全功能的林业体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林业时,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提供林产品方面,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洪雪,杨清福,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6(5):52-53.

[2] 张建国.生态林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第2版:195-196.

[3] 王嘉发.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 30(3):46-48.

[4] 郭志伟,代力民.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3, 16(4):1-6.

对彭阳县生态林业建设的思考 篇6

1 建设成效

1.1 通过禁牧封育等措施, 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通过全面实行禁牧封育, 杜绝了点上治理、面上破坏, 局部治理、整体破坏的现象, 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自2003年5月1日开始实行禁牧封育, 彭阳县做出了禁牧封育、舍饲养畜的决定, 走出了一条“人工种草、牛羊进圈”的生态牧业路子, 为促进生态植被恢复奠定了基础[1,2,3]。为了切实加强禁牧封育工作, 及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 并抽调工作人员组成禁牧工作督查组, 昼夜巡查整治偷牧行为。同时, 为全县12个乡镇配备了80多名护林员, 进一步明确责任, 细化措施, 狠抓落实, 有力推动了禁牧封育工作, 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的安全。

1.2 加快林业工程建设, 植被得到有效恢复

(1) 把还林还草作为生态建设的核心措施, 全面推行“山顶沙棘、山桃株间混交, 隔坡地埂苜蓿、柠条, 山坡桃杏缠腰, 土石质山区针阔混交”的林草配置模式和“88542”隔坡反坡水平沟整地标准, 提高生态建设质量[4,5,6]。在工程管理中, 结合国家年度核查验收, 把退耕补植补造工作列入政府的中心工作, 对全县所有退耕地每年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 对不合格面积全面进行了补植补造, 以有效提高退耕地质量。

(2) 加大城乡大环境绿化工作。坚持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将重点林业工程建设与城乡绿化、绿色通道建设相结合。近年来, 实施治理了县城北山、悦龙山、店洼水库至皇甫新村北山、城阳南山流域、县城周边的“四个一万亩”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古城高庄万亩刺槐林、乡镇生态提升工程以及县城至青石的通道绿化提升等重点工程, 优化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县城。通过重点工程的实施, 区域内生态环境和生产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1.3 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生态建设得到有效巩固

彭阳县将生态环境建设与主导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立足光热水资源优势, 通过退耕后续产业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项目的实施, 采取流域生态经济沟、庭院经济、设施栽培和嫁接改良4种模式, 大力发展以杏子、核桃、花椒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截至目前, 全县已建成以杏子为主的生态经济林3.73万hm2, 建成长城塬、麦子塬等流域集中连片发展优质高效经济林6 666.67 hm2, 嫁接改良低产山杏5 333.33 hm2;发展设施林果80.00 hm2, 引进浙江温州绿源果品有限公司, 在城阳乡杨坪村新建千亩设施果树园艺示范区, 林业总产值达到7 900万元。开发生产的精杏脯、五香杏仁等产品, 远销区内外。大力发展苗木产业, 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苗木产业逾3 333.33 hm2。引进西安金林景观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在古城镇流转土地68.67 hm2, 投资5 200万元建设了六盘山景观苗木示范园, 重点发展城市景观绿化大苗, 并通过智能温室、日光温室等技术培育高中档花灌木, 年可培育出各种花卉苗木逾180万株, 年产值达到1 000万元以上, 同时带动了红茹河流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仍很艰巨

由于受自然条件、气候等因素影响, 造林难度不断加大, 造林成本不断提高。彭阳地区气候干旱, 大部分地区造林成活率低, 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区块需要补植补造。建议将退耕还林工程全部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 并提高补偿标准。同时, 争取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 加快推进困难立地条件下造林,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2.2 林牧矛盾比较突出

全县推行了禁牧封育政策, 加大了生态管护力度, 但由于北部个别乡镇羊畜数量大, 加之草畜产业发展缓慢, 舍饲圈养措施不到位, 退耕地产草量下降, 草畜不平衡矛盾突出, 局部偷牧现象时有发生, 禁牧封育时有反弹, 生态治理成果巩固任务繁重[1]。因此, 建议在彭阳区长期实施禁牧封育, 加大禁牧封育力度, 对养殖户加大项目扶持力度, 以实现禁牧封育后养殖户的收入不减, 确保“禁得住、不反弹”的目标。

2.3 林业资源开发效果不明显

特色林果业灾害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滞后,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综合技术服务能力较低, 后续产业的开发和培育有待进一步的加强。部分群众思想观念滞后, 依赖性强, 参与林业建设与工程管理意识不强, 特别是对新建经济林、退耕地抚育管理等认识不够, 积极性不高。建议通过政府协调, 将彭阳县杏子产业纳入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项目, 进行扶持发展。

2.4 生态工程建设经费不足

部分国家投资项目,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 配套资金难以落实, 林业资金投入不够, 标准低, 总量严重不足。建议提高生态建设项目标准, 弥补地方配套资金缺口, 以提高造林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丽娟.合水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18) :236.

[2]胥剑宇.加强生态林业建设,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对蛟河市生态林业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35) :253.

[3]丘志明.对生态林业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J].科技风, 2013 (24) :263-264.

[4]葛凤琼, 江丽君.加强生态林业建设,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生态林业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资讯, 2012 (11) :128.

[5]孙玉兰, 张洁.加强生态林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 2010 (7) :176, 50.

林业生态建设若干思考 篇7

关键词:民族地区,林业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

林业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的主要构成部分, 二者相辅相成, 通过长期实践, 林业生态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出林业的生态和经济功能, 以实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增加地区经济收入, 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林业生态建设为核心, 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林业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 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

林业生态建设是解放和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其可以为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林业是基础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 可以延伸和完善林业产业发展链条, 提高农村整体生产力。除此之外, 森林建设有助于缓解自然灾害问题,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从而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业稳产高产。

1.2 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就是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通过长期实践发现, 林业建设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例如, 可以建立以林业产业为依托的林果业、花卉业、森林旅游业、林下种养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业等。

1.3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动力

林业是农业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 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 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同时, 注重绿色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 以节省资源, 增加经济收益。需要注意的是, 在进行民族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综合考量生态发展影响因素以及和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和谐关系。森林的价值体现在其是生态系统的支柱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包含现代农业发展, 而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建立在森林生态系统的长远发展基础上, 这样才能改善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建设落后的现状。

2 如何加强现代林业建设

2.1 加大林业财政支持

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合理配置资金, 对于林业的重点工程项目, 需要提高投资力度, 以实现部门和项目的有效整合, 最大限度发挥出资金的价值。同时, 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功能建设, 并对税收、贷款等方面予以完善, 可适当给出优惠和奖励政策, 从而吸引社会外界的关注。也可以通过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 为非公有制林业等注入新的动力, 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共同参与林业建设工作, 加快地区新农村建设进度, 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推广林业技术

推广林业技术需要从2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而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也需要注重工业和农业建设, 如种植经济效益高的果树, 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同时, 还需要提高民众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林业建设, 维持经济发展和林业发展的平衡状态;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林业技术推广制度。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出台林业发展规章制度, 并加强林业制度改革的技术改造, 以有效指导林业技术发展。

2.3 加强森林抚育经营

需要引进新型技术, 提高造林营林机械化水平, 促进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森林抚育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高造林营林产量和质量。需要注意的是, 需要通过实践对森林抚育经营模式加以完善, 根据地区的环境条件, 如立地条件和乡土树种等, 选择适宜的抚育经营方式。可以实施分类经营, 以保证特定林种效益为核心, 综合多种影响因素, 依据森林经营规模等对林分进行改造, 可进行自然混交, 而商品林的发展也需要以造林技术为基础, 以促进抚育经营。

3 结语

综上所述, 长期实践证明, 通过林业建设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充分发挥出地区资源的优势, 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林业生态建设的适用性, 符合地区发展要求, 实现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周业森.广安区林业发展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四川林勘设计, 2012 (2)

林业生态建设若干思考 篇8

1 彭阳县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从考古和历史记载反映,彭阳各历史时期生态环境总体良好,特别在气候温暖湿润时期,先后有众多游牧民族在此活动。而当今大面积的荒山,主要是受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过度放牧、开垦、砍伐和战争)等影响而形成。自然气候变化是环境演变中最活跃的因子,在时间尺度不长的情况下,其他自然要素的变化主要受制于自然气候变化。自然气候变化是影响彭阳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气候干冷时期,雨量减少,易出现严重干旱和蝗灾,对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等有较大影响,生态环境(森林、草原植被)易受到破坏。人类活动是影响彭阳生态环境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战乱频繁,彭阳的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同时受到气候异常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弱,诸多原因导致彭阳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又加剧环境恶化。

2 生态彭阳建设思路的确定

1983年建县以来,历届县委、政府立足县情实际,科学规划发展,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和“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坚持不懈地改土治水,治穷致富,初步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目标,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多年来,县委、政府在认真分析论证、不断深化县情认识、逐步理清发展思路的基础上,确立了“生态立县、科教兴县、特色富县、工业强县、依法治县”的20字建县方针,把“生态立县”置于建县方针之首,提出了10年初见成效,20年大见成效,30年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构想。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以来,彭阳县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生态建设的思路,尤其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立足县情实际,提出了建设“生态型新农村”,并全面启动实施了生态建设“813”提升工程,力争将彭阳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生态人居名县”。2009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以“大花园、大果园”为蓝图的“生态家园、致富田园、和谐乐园”的宏伟构想。这些思路的提出,不仅从方向上确立了生态建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而且找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拓宽了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以生态为特色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日益明晰和完善,工作成效日益明显,有效推动了全县生态建设快速发展。

3 林业在实施生态彭阳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彭阳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建设生态彭阳对推动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林业是山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发展林业才能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改善山区的生态环境。林业在实施生态彭阳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全面推进林业建设,才能将生态彭阳建设落到实处。

3.1 发展林业能够使农民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林产品具有生态自然、绿色环保的显著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的变化,林产品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好。市场上甚至出现了工业品过剩,生态产品供不应求的现象。大力发展林业经济,生产林产品,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彭阳县仅仅依靠耕地增加经济收入,已经不能满足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应该将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放在发展林业经济上。彭阳县森林资源丰富也为发展林业经济提供了前提和基础[1,2]。

3.2 林业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实施生态彭阳建设,发展当地林业经济,不但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获得生态、社会效益。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方面的作用,发展林业能够美化农村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在发展生态林业的同时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把林业作为生态彭阳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解才是全面的。只有经济富裕,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绿色小康,才是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3]。

参考文献

[1]远闻海潮澎湃起,近观林海苍茫风——浙江三门生态林业:建设巡礼[J].防护林科技,2012(6):F0002.

[2]赵亚敏,张玉书,张杰.郑州市林业生态村建设模式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2,42(5):78-81.

林业生态建设若干思考 篇9

林业生态工程是一门近年来新兴的工程, 是一门综合了林业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 以保护自然资源, 促进可持续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工程。进入21世纪,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取得飞速的发展, 同时, 对林业的发展也日益变得越来越重视, 在此基础上也加大了对林业生态工程的投入力度, 本文将针对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投入经济活力的问题展开讨论。

2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中, 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三北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体系涉及了全国12个省、市, 总面积为389万hm2, 约占我国陆上总面积的40.5%。该体系使得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水土得以保持, 抵御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但是,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同时, 同样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1 森林资源严重匮乏, 地区分布不协调

据最近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 世界各国的森林覆盖率, 日本为68.5%, 韩国为64.3%, 而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却仅占国土面积的21.6%, 森林覆盖率极低。而在地区分布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绝大部分的森林资源集中在东北、西南等丘陵、山地地区, 而西北的新疆、青海等地区的森林资源却十分缺乏, 这是造成新疆、青海这些地区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我国的人均森林占有率在世界上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这与我国辽阔的国土面积非常不协调, 所以,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当前要改善生态环境必须要做的。

2.2 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低, 监管力度不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经济目的, 只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森林资源, 过度砍伐森林, 却忽视了森林资源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造成了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同时政府对破坏森林资源的惩罚力度也不够, 没有将防护工作切实做好, 长此以往,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便逐渐降低。

2.3 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工程质量总体偏低

由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一项见效时间慢的工作, 工作量比较大, 要覆盖的面积也很广, 对资金的需求自然是非常大的。但是国家的资金投入总量有限, 不足以弥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大缺口, 特别是对于新疆、青海这样的边远地区, 投入工作更难切实做好, 这就导致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进程缓慢。再者, 一些地区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 会在没有切实做好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调查的基础上盲目地进行林木的种植, 林木的质量的不到保证, 还会增加建设的成本。

2.4 职能主体与实际不符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一项带有公益色彩的建设, 政府在林业生态工程的投资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处于投资的主体地位。但是, 从我国近年来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看来,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投资建设主体主要是集体, 政府投资所占的比重很小, 这就导致了职能主体与实际不相符合。

3 增加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经济活力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经济活力是根本, 加大资金投入是手段

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经济活力能从根本上解决投入力度不足的问题。新的经济活力能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国家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可以弥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大缺口, 使其能顺利正常的运行。加大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工程建设者和工程设计者之间的矛盾, 既能达到生态效益, 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3.2 加大执法力度

党和国家要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 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 对非法开采森林资源的行为要严加惩治, 从立法工作方面减少乱砍滥伐等现象的发生。

3.3 提高造林的质量

要切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根据本地的土壤特性和地理特征, 合理选择适应本地土壤的树木, 避免盲目造林, 要严格按照设计规划实施, 还要提高造林水平, 切实提高造林质量。同时要协调树木种类的比率, 提供多样化的树木类型, 综合各种树木的优点, 提高森林的稳定性, 提高森林的防护能力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3.4 增加经济林的种植比例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提高经济林的种植比重, 既能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落到实处, 又能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 对经济林的市场需求很大,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林、用材林供不应求的趋势, 推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

4 小结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一项耗费时间长, 见效慢的事业,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因此, 国家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不断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经济活力, 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摘要:当前, 我国的森林资源又十分匮乏,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历史和现实的迫切需要。我国不断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 到现在为止, 已经建成了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等, 对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经济活力,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 洪雪, 杨清福, 张光华.“三北”平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森林工程, 2006 (4)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10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 全局性, 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旨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和约束机制, 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旨在通过全面审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 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方法与手段, 进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过程, 是一个再反思、再认识和再提高的过程, 有助于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发展方向。

(二) 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标准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要制定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 今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这是今后一段时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行动指南。

(三) 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约束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深刻、持久和重大的社会改造运动, 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必要的制度创新来调整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行为。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水平还不高, 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还不强, 特别需要基本的生态文明制度来调节人们的意识和行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发挥约束和监督作用, 促使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

(四) 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

生态文明制度是在全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规定及准则的总和, 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包括建立干部考核制度, 督促和激励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科学合理地修改相关法律;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 促进民间环保组织的全面健康发展等等。这些将从生态文明建设参与主体、动力机制、法律保障等各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持。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 政府行政制度不科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其中的突出原因就是政府长期以来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与政府行政制度的导向和约束机制存在极大的关联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行政机构职能分工不合理。我国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不同的部门, 部分职能存在交叉管理的难题, 部分职能则存在管理真空的可能性。二是政绩考核制度不科学。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领导干部考核片面强调GDP, 只考核经济增长的“量”, 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质”, 生态环保指标权重低, 造成一些地方的工作以GDP为中心, 不惜以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 追求快速增长。

(二) 资源环境市场化机制不完善

资源环境市场化机制不完善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又一困境,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环境产权制度不健全。我国现行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存在资源环境所有权形式过于单一, 资源环境的外部性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以及资源环境市场失灵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二是资源税作用有限。我国资源税一直处于地位低、功能弱、税额少、幅度小、调节无力的尴尬境地。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资源损失浪费的现象十分突出, 在消费使用环节上表现为大手大脚。。

(三) 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虽然已经陆续出台诸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 但是在制度上的缺陷不可忽视:一是生态环境违法惩罚力度较轻。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 与现在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平比, 严重不协调, 已经影响了其警示和震慑作用的发挥。二是环境执法不严。中国环境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但鲜有受到应有的惩戒。很多地方政府, 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甚至甘当企业环境破坏的保护伞, 使环境监管流于形式。

(四) 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

我国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参与的程序、途径和方式也不明确, 导致了社会公众参程度不高, 参与领域狭窄, 一方面把许多百姓挡在了参与的大门之外, 另一方面导致部分百姓采用非正常的表达方式, 如散步、游行、跪求等多种方式。

三、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加强生态文明的行政制度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的行政制度建设, 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切实加强领导, 及时研究和统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要有效整合管理资源, 完善行政手段。要全面梳理现有管理资源分布情况, 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和划分管理责权, 优化行政资源及相应的财政资源配置。二是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考核机制。要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将领导干部在节约资源、生态环保方面的工作实绩纳入指标考核体系, 并将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任免和奖惩联系起来, 从而逐步确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二) 完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的市场化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还要创新经济手段, 充分体现市场供求关系, 发挥市场在生态和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这就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做好资源环境产权界定和量化的基础工作, 加快资源环境产权的立法工作;二是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统筹各种资源税费和环境税费的改革, 建立统一的资源税费和环境税费体系;三是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坚持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 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真正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三) 健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依法治理的轨道:一是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科学合理地修改与制订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应当更多地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污染环境者和破坏生态者的法律责任, 索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维护公民环境权益,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二是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在完善相关法律的同时, 要加大执法力度, 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四)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力量源泉,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一是要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信息披露制度, 维护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知情权。二是要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创新社会管理。培育和发展政社分离、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生态环境保护类社会组织, 将其作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三是要畅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 设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诉机构。鼓励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 增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性。

摘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中央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相关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精心部署。笔者通过从政府行政制度建设、资源环境市场化机制建设、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反思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探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春华.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制度维度[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3 (2) 28-31

[2]陈旭.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创新[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3 (2) 5-7.

[3]胡守勇.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14条建议[J].重庆社会科学, 2012 (12) :107-109.

上一篇:环境会计的必要性下一篇:新课程下的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