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系统

2024-05-09

林业生态系统(共12篇)

林业生态系统 篇1

1 林业产业集群

林业产业集群是相互联系的多个林业企业的集合体, 与生物种群极为相似。林业产业集群由一定的种类组成, 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关系, 有一定的资源共享性, 拥有一定的集群环境,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产业集群的本质是同一区域中由同一类企业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企业及组织之间的合作共生所组成的集合体。

2 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2.1 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的内涵

产业集群是一个由多种环境要素组成的有机复杂体, 每种环境要素都不同程度地对集群的发展起着推动和制约作用。这些要素与集群及构成主体一起构成了以持续发展过程为中心的具有特定的内部结构、功能机制和作用表现的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

林业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产业之间相互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经济结构中元, 它是一种产业种群生态系统, 通常包含至少一个主导产业, 还有与之相互配套、相互支持的关联产业, 这些产业在特定区域范围内, 相互依存, 相互依赖, 集群成员通过复杂的群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是由顾客、市场、产品或服务、经营过程、组织, 利益相关者、社会价值和政府政策等利益相关方组成的价值交换和利益相关的复杂系统。林业产业集群系统的运行过程实际上是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通过组织和市场进行的价值交换过程, 组织和市场既是这种价值交换的平台和媒介, 也是实现系统中各方的利益的具体形式。组织与市场从群体的本质上说是生态型的, 它们与人口———经济环境、技术———自然环境、政治———法律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并且受环境变迁的影响而演化。因此无论从系统内部构成的角度上, 还是从其运行的机制的角度上考察, 都可以将林业产业集群系统看成是一种生态系统。

2.2 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的特征

2.2.1 动态性。

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始终与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教育系统、科技系统、文化系统等存在着不同形式的互动联接, 吸收这些系统提供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因子, 不断优化集群生态系统的结构型态与功能机制, 通过输出相关产业的产品、技术和服务, 不断适应和满足外部市场需求及变化, 进而对外部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2.2 区域性。

表现为产品区域特色化和服务区域特色化。区域特色是区域专业化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既可以优化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 也可以提高集群外部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2.2.3 网络性。

在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内部, 存在诸多相互间具有关联性又各自独立的企业和组织机构, 这些构成要素聚集并形成特有的“生境”, 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是一个交易网络、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相互交织的网络化系统。

2.2.4 调节性。

为了保待内外环境及相互关系的平衡,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需要在内部层面上合理协调要素结构关系, 有效搭配要素组分, 在外部层面上优化整合与外部环境的物能输出, 增强动态适应能力。

2.2.5 延续性。主要表现为技术的延续性和专长的延续性。

3 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体系构成及其结构

3.1 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体系

林业产业集群除包括林业企业的聚集外, 还包括市场中介如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 以及金融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和各种环境因子等, 实质上已构成一个完整的组织生态系统, 称为“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

企业集群系统分为核心要素系统、支持要素系统和环境要素系统。核心要素系统包括供应商、竞争企业、协作企业和客户四个因素, 它们之间通过产业价值链、竞争———合作或其他内部联结模式实现互动;支持要素系统是指为集群的核心要素提供网络资源和基础设施, 如知识、技术、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支持;环境要素系统指集群系统所处的地区和行业的宏观环境, 包括国家、地方政府的法规、政策;社会文化环境、自然资源环境和外部市场环境等, 其职能或通过不断完善支持要素系统。

3.2 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

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的结构关系可以概括为:核心要素系统是集群创新系统的最核心的部分, 供应商、企业和用户之间通过产业价值链、竞争合作或其他内部联结模式实现互动, 构成一个密集的企业关系网络, 包含垂直关系网络和水平关系网络两部分;支持要素系统部分主要是为核心要素系统提供有力支持的价值网络, 不仅为集群成员企业提供格式化的、一般性的科学知识, 还负责协调集群成员之间的联系, 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结和支持;环境要素系统, 或直接通过有关规制的建设, 或通过其他间接的作用方式, 影响着核心要素系统的行为和相互联结方式, 实现集群区域创新。

3.3 林业产业集群的组织生态链

产业集群生态链是聚集企业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新的商业模式, 与传统商业模式不同的是, 它向用户提供服务的不是一个企业, 而是几个具有互补性的企业联合起来, 形成一种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链条关系。

林业产业集群生态链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主要有:

a.生态链的完备程度:如果出现链条的缺失情况, 整个产业的生态环境将大受影响。

b.生态链各环节的匹配关系:上、中、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之间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上应该是相适应的, 如果某些链条之间出现过大的落差, 将会对整个产业链的状况造成消极影响。

c.生态链各个节点企业富集的程度:在每一个节点上, 必须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才能平衡产业链之间的供求关系, 但如果企业富集的程度过大, 就会引起恶性竞争, 反过来破坏产业生态关系。

摘要:本文阐述了产业集群的本质, 分析了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特征, 提出了影响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林业产业集群,特征,组织,生态系统,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刘天卓, 陈晓剑.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与行为特征研究[J].科学研究, 2006 (2.)

[2]陈宇菲, 丁静, 刘志峰.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结构、演化及运作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4]张聪群.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5]魏双盈.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林业生态系统 篇2

建设生态文明 林业勇挑大梁

党的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并将其作为执政纲领写入党章,还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林业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元素。近年来,我国加快建设现代林业,把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作为林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主攻方向,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林业肩负着光荣而重大的使命,力求更大的作为。

展望未来,生态文明将引领我国现代林业建设新方向,促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

人类文明的演化、进步,总是离不开森林的呵护与支撑。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发达的林业、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著名林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说,林业兼有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功能和绿色生产的经济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发展林业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加快现代林业发展,充分发挥了林业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的主体作用。但目前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70%,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分别超过国土面积的1/5和1/3。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劣、生态承载力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此,国家林业局提出,今后要围绕保护和改善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文化,不断完善林业规划体系,拓展生态利用空间,优化生态建设空间布局。继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湿地保护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并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在生态区位重要和脆弱地区,加快构筑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和保护体系。

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是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优美环境、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安全生态和绿色产品等。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生态产品生产及生态服务能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相对于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我国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并没有同步提高,在一些地区甚至有所减弱。我国的生态产品供给,承担着最多人口和最快经济发展的双重巨大压力。未来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环境恶化态势虽然有所减缓,但整体持续恶化趋势尚未扭转;生态产品等生态需求快速增长,供给不足将常态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逐步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转向“要生态”。

建设生态文明,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的迫切愿望和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进步,绿色和生态日益成为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成为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生态产品的生产作为重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

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必须努力建设和保护好林地、湿地、沙地及森林植被,充分发挥它们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沈国舫院士说,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突出林业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森林植被的制造氧气、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噪音、吸碳固碳等功能和作用,依托林业这一规模最大的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体,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王焕良说,山清水秀但贫困落后不能支撑百姓的幸福生活,富裕发达但生态破坏、生存受到威胁更会使百姓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失去幸福。生态文明不是拒绝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在改善提高中坚守顺应自然的准则。建设生态文明,既要有金山银山,又要有绿水青山,才能保证经济增长和幸福持久,才能让人们在仰观蓝天白云、俯视青山绿水、行呼清新空气的同时,摆脱贫困和落后,走向富裕和幸福。

林业是美丽中国构建的核心元素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天空以清新蔚蓝,还百姓以绿色家园。

林业是自然资源、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集大成者,拥有大自然中最美的色调,是美丽中国的核心元素。“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共和国首任林业部长梁希的这一宿愿,一直是中国务林人的不懈追求。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鄂云龙教授认为,没有森林建设和保护,就没有生态文明。没有绿色中国,就没有美丽中国。如果林业和绿化搞不好,还谈什么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林业生态系统 篇3

关键词: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2.062

1林业生态文明概述

林业生态文明是现代化林业科学发展精神成果及产业物质生产成果的综合体。其涵盖范围较广,包含了森林、植物、动物、草原牧场等所有林业资源之间的关系,是人们长期实践活动的经验及反思总结,也是与自然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在生态文明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1]。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能够让林业生态系统更为和谐地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这与可持续发展观不谋而合。从林业生态系统及资源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发现生态与文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性。人类文明的发展往往会限制生态发展,甚至可以说近百年来,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为了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必然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则是重要途径之一。

2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林业生态文明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系尚不够成熟,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一是意识缺失。很多地区无论民众还是政府官员,对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并不重视,这也体现了区域林业生态文明宣传工作不到位。部分地区还是过于偏向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林业生态保护,在林区开发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二是林业产业结构有待完善。很多地区在发展林业经济时,主要停留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由于技术水平不够,导致出现“初级产品多,高级产品少”的情况,未能让生态文明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也未能充分开发出第三产业,例如生态旅游等;三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要加快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必然离不开相关基础设施的支持。但部分地区林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相关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林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制约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

3 加快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相关建议

3.1加大资金投入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资金扶持,如果仅仅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显然是不够的。除了要完善政府资金渠道,还应该吸引民间资金及社会资金投入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从本质上来看,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承载了一定的公益性,是典型的利民工程,其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但整个过程较为漫长。所以地方政府需要给予一定政策扶持,为促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宽松的发展环境,并适当奖励改善林业生态文明的行为。政府通过发挥引导作用,使社会资源得到积极调动,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实现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2加强林业生态文明监督工作

一是对林权所有制进行改革。通过林权所有制改革,让林地逐渐向集体林、个体林方向转变。以个体林为例,承包个体林能够为林农带来一定经济效益,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把剩余劳动力投入到林业经营生产当中,既可缓解就业压力,又可促进林业经济增长[3];二是要加强林木开采监督,以防止过度开采森林资源,使植被受到破坏。对于违规生产及违规开采的企业及个人要给予严惩,严厉打击走私林木行为。在保证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让市场秩序也得到妥善保护;三是要加大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使人们形成绿色消费观,增强其环保意识。同时,要加强相关法律建设,并加大执法力度,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出健康的法治环境。

3.3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旅游

林业资源是林业生态旅游的核心基础,只有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才能将林业生态旅游的特色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提升林区经济效益,让生态保护与林业经济共同发展。各级林业部门要加强沟通、合作,对林业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链,并基于该生态链打造出健康生态旅游项目。要充分发掘林区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关联起来,打造出具有特色的林业生态旅游品牌。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加大林业生态旅游推广力度,将其打造成特色产业。

4结语

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林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通过相关措施使经济与生态能够协调发展,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绍志,周海川.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定位与实施路径[J].中州学刊,2014(07):91-96.

[2]许传德,侯晓雁. 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与探索——林业生态建设30年回眸[J].林业经济,2009(01):59-63.

[3]赵树丛.中国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国土绿化,2013(07):5-8.

林业生态系统 篇4

1.1生态林业体制的建立

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处于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 需要一个新的体制来进行科学的规划。改革体制要适合社会的发展, 并涉及到生态林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建立新体制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好其他各个方面的关系, 这样才能使其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求。生态林业体制的建立是整个生态林业发展的基础,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有效的发挥生态林业建设的作用。

1.2生态林业建设创新工艺

传统的林业发展已经适应不了当前生态林业建设的需求, 因此, 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环境来设计出新的施工工艺, 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原来的技术基础上改革和改良, 来保证生态林业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还要充分的利用高科技因地制宜设计出树种林种合理的布局, 实现其机构的多样化。

1.3生态林业环保意识的培养

人作为生产和发展直接操作和执行者, 一个人的意识决定着事情的成败。因此, 在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中要加强培养工作人员生态意识, 让员工能够从心里上认识到生态林业的必要性, 这样才能使员工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建设中。只有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将生态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 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 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趋势

2.1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农林业建设的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林业建设的这种发展必须要依照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去实施。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 从而危害到不可再生资源、环境等。生态林业建设要在可持续性发展的状况下, 结合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科学的设计生态林业建设方案, 合理的规划林业建设的布局, 这样才能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生态林业系统主要由森林系统中海岸线、自然保护区、天然树林等组成, 还包括防护林体系诸如沿河防护林、道路旁树木、农田周围树木、村子中树木等。生态林业是网络状呈现片、点、带、网的紧密结合, 这种森林生态体型主要的特点是主次分明。能够合理的布局整体上生态林业的设计, 利用生态林业的优势来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2.2生态林业建设的稳定与多样化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就要求生态林业建设必须以稳定与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的发挥生态林业建设的作用。各个地区的气候、环境、生态、经济之间有着巨大差别, 其林业的发展模式诸如林牧式、林工式、林渔式、林林式都会存在于建设中, 在生态环境中有着多种的生物物种、机构层次也不相同, 就要求生态林业建设必须适应这种多样性, 林林的资源也要合理的利用起来。

2.3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生态林业建设要想在社会经济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就需要看其是不是能够适应当地生物圈中森林资源基础状况。生态林业的生态效益必要发挥出它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来合理的布局, 打造一个完善的设备功能的生态林业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当地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要实施一个均衡的发展状况, 才能有效的进行林业的建设。

2.4生态林业整体化发展

生态林业建设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的, 每一个环节都要发挥出自己的功能。生态林业整体化发展才能够防止生态被破坏、改善自然环境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还能够带来更多的生态效益和提高经济的效益,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林业体系。生态林业建设不仅仅是一个表现在有经济目的的人工生态的系统, 还表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系统。生态林业的功能比较多, 要把生态林业系统中各种产业结合到一起, 实现其整体化的发展把加工业、运输业、种植业、养殖业等都融合到生态林业的规划设计当中。生态林业还能够在经营的方面提供木材产品;还能够改善生态的环境, 保持水土完整性、防止风沙的侵袭等作用。在保证森林承载力的前提下,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出整体化发展的林业体系。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生态林业建设已成为了当前重要的任务。要建设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结合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趋势, 面对决林业建设中的问题, 制定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使生态林业建设能够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洪雪, 杨清福, 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 2006 (5) :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2) :195-196.

林业经营与林业生态发展对策 篇5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注重森林的自然资源属性,忽视了它的环境资源属性,因此也就导致了林业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进而造成了如今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形。

宁河县林区同样未能幸免,也存在着类似的过度开发和生态失衡问题。

现代林业经营决不能再走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的老路,必须在追求林业经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必须深刻认识到维护森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1 宁河县林业经营、生态现状和发展目标

1.1 改善环境,促进林区生态平衡

生态失衡,主要是由于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所致。

因此,要改善宁河县当前的森林生态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的环境,科学规划宁河县的林业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森林生态平衡发展。

1.2 保证社会需求

林业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它首先要满足社会需求,所以必须保证林业资源丰富、优质,以便能够持续和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提供林业产品。

尤其是在现代商业社会,林业资源常常还担负着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岗位、改善民生的重要责任。

1.3 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对宁河县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开发,推动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各种生产、生活类产品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以当地森林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业、畜牧业、水利业等相关产业,从而全面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2 宁河县林业经营不善和森林生态失衡的原因

2.1 森林管护难度大

宁河县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这也引发了很多非法的砍伐现象,这给林区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带来了很大难度。

之所以维护难度大,原因在于,当地林业管理部门配备的人员数量,相对于林区广袤的范围,管理维护起来实在是捉襟见肘。

加上我们国家长期对森林管理维护工作不够重视,普遍存在管理经费低、管护条件差等实际的问题;另外,林区的管理和维护中,还时常涉及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纷争,更是增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护难度。

2.2 缺乏专业的科技开发人才和科研设备

由于宁河县当地林区的管护条件差、薪资待遇低等各种原因,林区一直都缺乏专业的科技人才从事林业资源开发利用,高科技人员更是极为稀缺,再加上缺乏先进的科研设备,导致很多科研无法顺利进行,也无法吸引外来资本的投入,导致当地林业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3 林业资源产业化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观念,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国家对生态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天然林资源乱砍滥伐的行为将遭到严厉惩处,宁河县林区也只能顺势而变,按照国家规定转变林业经营方式。

这些保护措施虽然在短时间内保护了林业资源,增加了林木覆盖率,却也因过低的产业水平恶化了林区的经济效益。

林业生态系统 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发展;美丽中国

1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实行了全面的改革开放。社会各界重视经济发展的程度提高到了历史最高点。各个行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只重视了如何快速的发展,往往忽略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近年来,从那时积累的生态问题逐渐暴露,我国内蒙古,宁夏等西北地区,沙漠化日趋严重,都是由于过度放牧,滥砍滥发造成的;我国南方地区,酸雨严重,都是由于过度进行有色金属的开采,林业破坏导致的。除了我国,整个地球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北极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全球变暖也越来越剧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在科学发展观中着重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国更加重视林业生态的发展,通过林业生态发展水平的提高,实现美丽中国的最终目标[1]。

2 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1)生态林业建设在北方有助于防风沙固土,防止沙漠化加剧,减少沙尘暴。在北方,由于天气干燥,降雨量较少,加之植被覆盖率较低,导致北方沙漠化严重,并且导致了严重的沙尘暴。在北方加强生态林业的建设,非常有助于提高植被覆盖率,进而固定尘土,同时,生态林业还能够净化空气,是城市的空气净化器。

(2)生态林业建设在南方有助于减少地质灾害。南方空气湿润,降水量较大,加之南方地形奇特,山地较多,又处于地壳交界带,容易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生态林业建设有助于固定山地上的松散沙石,进而减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可以说生态林业的建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生态林业的建设有助于吸收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净化空气,进而减少酸雨的生成。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是大自然的“调度师”,生态林业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同时还具备调节小气候的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的根基,是社会稳定的外部保障。由此,生态林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必然要加强生态林业发展,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三位一体的,同时这三者必然要实现协调发展,只有将这三者的关系进行很好的统筹,才能够实现我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建设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的相关措施

建设生态林业與民生林业是当今社会的需求也是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必要举措,建设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对我国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究竟如何建设生态林业,提升我国精神文明?笔者总结以往经验,对此进行分析。首先就是要通过制度改革的方式建设生态农业[2]。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取得的成就,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的功劳都是改革所带来的。虽然相对刚才所说的几个方面来说,林业改革现处于初级阶段,任务十分艰巨,但是一旦做好林业改革的规划,那么不仅可以惠及每个中国人民,而且将会给整个中国带来长远的利益。所以,紧抓林业改革,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做积极的准备。其次,建设生态林业要依靠科技的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以推动整个林业产业的进步。遵循科学的指引,借助科技的力量推进林业生态的进一步发展。科技可以有助于预测和解决生态灾害,进行新型的生物产业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科技还可以减少建设生态林业时的成本与投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提升生态建设效率。最后,建设生态林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保障人民生活。林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努力,在提高林业水平的同时,必须注重林区人民的生活。我们不难发现,往往林区人们的生活远远不及其他城镇农村的生活,经济发展还很落后,而在建设生态林业的漫长过程中,林区人民可以说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面对这种不平等的待遇,我们不能不予顾及。建设生态林业,不能够将其建立在林区人民的痛苦上,不能以牺牲林区人民的利益为代价。所以,在推进生态林业的过程中,要首先解决好林业人民的生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态林业的建设铺平道路,提高人民自觉进行生态林业管护的热情,为生态林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4 总结

改革开放带动了我国精神文明的追求与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生态文明的建设。我们当今面临严峻的生态形势,建设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刻不容缓。关于生态林业的建设,我们已经做了积极的努力,每个人都应认识到建设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的重要性,它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让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上一并取得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树丛.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 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2012 年12月27日).中国绿色时报.

林业生态系统 篇7

1 生态林业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生态林业不仅仅是单纯的林业发展, 而更是一种结合了经济学后, 将生态学和环境学有机的融入的一种科学。它的理念更是符合我党针对我国的现阶段的各种发展中的问题所指定的, 是一个更加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林业发展理念和方式。基于它的特殊性, 我们在发展的时候, 应该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才能达到效果:第一, 优化组合的原则。即根据自然搭配的理念来选择和组合林业中的各种树种, 才能达到优化生产和自然环境的目的。因为只有符合自然规律的, 才是最合理的。第二, 因地制宜的原则。仍然要根据自然规律, 选择最合适的林种和树种, 该原则主要指的是根据该地区的具体情况来栽植树木。第三, 注重效益原则。这里指的效益不仅仅是经济效益, 还是生产的效益, 也就是林业的总体的产出情况的综合评估。第四, 综合发展的原则。即要在发展的过程中, 注重对周围环境以及其他的产业的协调发展。

2 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新的体制的规划和调节。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的改革必须要从各个方面入手, 因为每一个发展理念都涉及到发展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所以, 我们要调整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要从根本上改革体制和制度, 使其符合新的发展要求。所以, 调节和规划体制是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其次, 新的工艺的设计和改进。再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 我们要根据当地的情况, 改革和改良原有的各种发展技术, 结合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和栽培方法, 将林业建设的工艺发展水平调节到与生态临也的发展相适应的情况。

第三, 培养和调控生态意识。任何的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操作和管理, 而人的种种行为都是基于自己的意识和理念的指导。所以, 我们只有加强了人的意识的培养和宣传, 才能使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认识到生态林业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3 生态林业建设与发展前景

3.1 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生态林业之所以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是因为可持续发展是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一种发展理念。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而断送了长期发展的道路。生态林业建设在整体的发展过程中, 如果想达到这一效果和目的, 就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调整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方式, 才能达到生态环境和人的和谐持久的发展关系。我国的生态林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并且有很多的地方已经开始落实这一政策和理念。各种自然保护区的形成以及生态区的建立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

3.2 生态林业的稳定与多样化建设

生态林业的发展的最佳模式就是达到自然和生态的稳定的发展, 保持原有的和谐的状态就是一种稳定的表现。其多样性则表现为形式的多样性, 即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将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其发展的体系中。虽然林业发展的主体是森林和树木, 但是我们可以适当的开展各种其他形式的物种的共同发展模式。

3.3 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任何事情都要控制适当的度的问题, 不能因为生态林业的方式新颖, 成效显著, 我们就一味的大力发展, 否则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还会适得其反。在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要始终坚持适度的原则, 将生态林业的发展步伐控制在社会经济和林场经济可接受的范围内。以防止因不协调的发展而造成的生态林业的超前或者滞后导致的生态林业的发展不平衡和不适应。

3.4 生态林业的整体化与功能齐全化建设

生态林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能够充分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建设生态林业不仅能够改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还能够显著地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形成了一个前后内外、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的合理林业体系。生态林业既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 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生态林业在自然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显著优于不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林业应当具有齐全的功能, 合理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应当将多种产业整合为一体, 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纳入到生态林业的发展规划当中。在经营方面, 生态林业可以向社会供应木材等林产品;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 生态林业能够发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二氧化碳等作用。在森林承载能力范围内, 科学地规划、逐步建设具有齐全功能的林业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和促进, 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发展林业时, 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 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 提供林产品方面, 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 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 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 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 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 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 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 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 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 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 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洪雪, 杨清福, 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 2006 (5) :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2:195-196.

[3]王嘉发.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 2005, 30 (3) :46-48.

[4]郭志伟, 代力民.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 2003, 16 (4) :1-6.

林业生态系统 篇8

世纪之交的1998年, 一场持续百天的全国性特大洪水, 冲毁了无数良田、家园, 洪峰频率之密、洪水流量之大、流域范围之广, 百年罕见。全国共有29个省 (区、市) 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受灾人口2.3亿人, 死亡人数超过3000人, 各地估报的直接经济损失2484亿元。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 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10余次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 造成部分地区机场关闭、交通中断, 其频率之高、来势之猛、影响范围之大, 不断刷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沙尘暴和沙尘灾害纪录。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面积的冰雪灾害, 叫人不得不联想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大洪水的背后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的背后是沙漠化、荒漠化;气候变化背后是气候变暖, 极端天气增加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事实上, 中国的生态危机远不止此, 当前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沙漠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温室效应加剧等六大生态危机, 在中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六大生态危机, 每一样都与森林的植被破坏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以木材生产为主一直是中国林业的首要任务。中国林业的状况产出多于投入, 中国生态的状况破坏大于治理, 总体形势十分严峻。

2 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20世纪末, 随着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相继启动, 我国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局部乃至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但是, 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森林生态基础还十分脆弱, 生态建设的速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相协调, 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呈上升趋势, 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 极端性天气增多等。主要原因:a.我国森林资源底子薄, 表现在总量不足, 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人均森林蓄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质量不高, 平均每公顷林分蓄积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分布不均, 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 西部森林资源极度匮乏;经营水平低, 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 树种单一, 林木过量采伐现象依然存在。b.人口、经济高速增长带来对森林资源的高需求, 森林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相当尖锐, 带来森林资源的巨大消耗。c.林业投入长期不足。近年启动的国家林业六大生态工程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债资金, 国家财政资金所占比重不高, 生态建设投入保障体系尚未建立。d.林业行业各项改革滞后于其他行业, 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顺, 影响社会资源向林业行业的集中, 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e.我国主要林区90%为山区, 森林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还没有完全协调好。中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 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 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3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森林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另一方面, 要求在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 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换言之, 既要做到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又要参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里面既包涵要不断发展林业产业,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林产品的需求, 又包含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满足社会对生态的需求。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林业整体中的两个方面, 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因果关系。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 始终伴随着如何认识和协调两者关系的问题。而且, 随着人们对森林功能多样性认识的深化和对森林不同效益的追求, 对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生态和产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互动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1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 这种矛盾与制约关系主要是由人们在林业生产过程中, 不同的利益取向和与劳动者自身利益关系不同造成的。在林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 投入和耗费一定的劳动, 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可能是负效益) , 但这两种效益被劳动者感觉到的时间先后和直接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林业产业主要产出体现的是经济效益, 劳动者的获得是直接可见的, 与劳动者之间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关系;而生态建设主要产出的是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的体现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觉到的。

3.2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 更主要的是依存和促进的关系, 这种依存和促进的关系同样与人们对森林、林业产业及林业生态的认识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a.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两者统一以森林为基础。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恢复森林植被, 增加森林的数量, 提高森林的质量, 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离开森林也就无所谓林业生态建设;而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以森林资源为前提的, 没有森林资源, 就没有林业产业, 更谈不上发展, 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b.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关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决定的。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森林的主体植被是木本植物, 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种环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等工业原料的基地, 是动物的栖息场所, 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 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 在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 有“环境卫士”之称, 是天然的“过滤器”, 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林业产业发展, 说到底是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 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 改善和利用森林资源, 把森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使林业产业的生产力结构同森林生产力结构实行最佳组合。c.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 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质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生态经济学讲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 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 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 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既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又可在产业高速发展中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 达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泽慧.中国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68-69.

[2]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286.

[3]曹建华, 王红英.林业政策模拟模型研究——一个分析的框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 :602-606.

[4]王兆君.关于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协同运行的思考[J].林业经济, 2001, (1) :43-49

[5]雷加富.关于相持阶段的林业产业发展问题[J].绿色中国, 2005 (8) 12-17.

林业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 篇9

关键词:林业,生态经济,生态文明

1 林业生态经济的内涵

所谓生态经济是指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充分发挥产业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提高其经济效益。对于林业产业而言,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森林面积,将其公益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以达到改善自然环境,发展绿色产业,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发展目标。林业生态经济具有生态、经济的双重属性,但是两者的内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就要对其做出准确定位,避免出现盲目性、片面性的问题。由此可见,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为基础,而非一味掠夺资源、污染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2 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原则

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荒漠化严重、河流干涸、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并逐渐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生态环境修复建设中,林业是主要措施,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要发展林业经济,就必须首先突出其生态性。其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生态林业担负着经济建设的重任,如果一味地强调林业的生态效益忽略了经济效益,会导致林业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失衡,对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极为不利。要发展生态林业,就必须在注重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以产业体系建设为根本,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林业管理体系,坚持生态优先、经济并重的原则,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目标。最后,全面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森林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是保证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只开发、不保护,会破坏生态平衡,反而制约经济发展;反过来如果只保护、不开发,则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当前环境下,也无法保证森林资源的保护效果,因此,要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就要做到全面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在严格提高采伐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将木材产业、森林保护及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经营公益林。

3 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打造生态文明

3.1 完善林业经营管理体系

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森林分类经营是促进森林资源增长、林分质量提升最有效的手段及方法,因此,要对林业经营管理体系予以完善,将其分为商品林与生态公益林2部分,其中生态公益林可以通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保证其质量、数量的发展。所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分级建立专项基金,以当地经济发展速度为依据,确定补偿标准,针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做出合理补偿。生态公益林具有显著的公益性,因此,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主要来源就由政府部门投入,并通过收取相应比例的生态消费税等措施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此外,还要对公益林的利用审批进行严格管理,保证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

3.2 发展林业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已成为林业产业的重要发展内容,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与林业产业有机结合,也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不会对森林资源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反而可以增加林业的经济收益,并且通过生态旅游还可以加大林业生态保护的宣传,不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实现旅游业、林业的双赢。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要结合当地林业资源的发展特点,突出其资源优势统筹发展,提高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要以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加强申报、管理的监督,在创造更大旅游价值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林区的保护。

3.3 促进工业园区与园林城市的协调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也是林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人、更多单位积极参与到“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县、单位创建”活动中,动员全社会力量,提高绿化效果,营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其次,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生态圈绿地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随处可见非法侵占绿地作为建设用地的不合理现象,要加强这部分城市绿地的生态保护,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最后,做好工业园区的生态规划。基于建设生态城市的角度建设工业园区,对部分山体、植被、水系等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以维护工业园区良好的景观环境等。

林业生态系统 篇10

1 甘肃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甘肃省林业生态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等系列重大林业工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成效显著。但是没有准确的数字性评估结论,对其综合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也只是定性的描述,因为缺乏效益观测的数据,所有评价结论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信服力便会受到质疑,也为推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造成客观性障碍。因此,将林业生态效益监测列入林业建设内容,加快甘肃省林业生态效益检测体系,开展林业生态效益监测工作,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根据《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规划(2008-2020年)》,在甘肃省布设了14个生态定位站,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8个,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站4个,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站2个。目前,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民勤荒漠化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和敦煌西湖湿地生态定位研究站已经建立运行,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已获国家林业局批复,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白龙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已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论证。上述生态定位站的建立,将为甘肃省林业生态效益监测提供基础技术平台。同时,甘肃省是全国首个开展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监测的省份,在全省布设7个监测点,从2003年起,持续监测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积累了大量数据。2012年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效益实时监测,标志着甘肃林业生态效益监测迈入了新的阶段。

2 加快甘肃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按照甘肃森林类型,布设森林、荒漠和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站,建立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对主要林区和重点林业工程区林业生态效益开展长期性科学监测,将有力推进甘肃林业建设,提升重点林业工程科技含量,并为实现甘肃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一是探索林业建设宏观决策理论,发挥科学指导的需要。进行林业生态效益监测,有助于依据科学详实数据回答甘肃省林业建设中遇到的涉及全省林业发展宏观决策、规划制定的基础性科学问题,譬如甘肃省主要林区和林业重点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演替趋势、主要林区和林业重点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功能及其对该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典型生态脆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机理、区域资源利用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和有效调控等问题的解答,都要依靠林业生态监测站点,对各大林区和重点林业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进行长期观测,取得一系列观测数据,应用对数据的分析研究成果,为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生态建设策略,完善林业发展思路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为甘肃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的需要。随着林业生态工程的不断实施,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理论的支撑,对林业基础理论和应用性研究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通过生态监测体系这一平台开展研究工作,能够为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研究典型区域生态建设需水定额、土地承载力、林种搭配、森林经营技术等工程建设难题提供理论支撑。

三是准确评价甘肃典型生态区和林业重点工程效益的需要。通过对甘肃森林、湿地和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林业重点工程效益进行监测,就可以依据科学、准确的数字性结论,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后的成效进行评价,也为社会评判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意义提供有说服力的佐证。通过对林业工程实施前后各项监测指标的动态变化,直观地反映出工程的效益。建立甘肃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的,开展长期性监测,积累的大量观测实验数据,将成为评价全省林业工程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数据。

四是为核算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贡献率提供科学依据的需要。通过长期观测,可准确地开展甘肃省不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深入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功能作用和动态变化趋势,建立森林、荒漠和湿地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体系,准确测算生态系统功能物质量及其价值量,为核算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提供科学依据。

五是为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提供科学依据的需要。林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不仅体现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原材料的基础产业特性,也体现在林业的公益性行业的特性上。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评估:森林是陆地最大的贮碳库,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固定的2.48万亿t碳有1.15万亿t贮存在森林中。同时,森林还是巨大的吸碳器。据专家测定,森林通过光合作用,每生长1m3木材,约吸收1.83t二氧化碳,释放1.62t氧气。全球森林年均吸收二氧化碳占生物固碳总量的80%。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了78.11亿t,每年仅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10.01万亿元。因此,推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首先是清楚得知森林生态系统的效益价值,要得知效益价值只能通过林业生态效益监测取得。

3 加快甘肃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路

甘肃林业生态效益监测工作起步较晚,技术标准低、基础相对薄弱,尚未形成与气候、土壤、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变化相关联的科学观测体系。构建甘肃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在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森林、荒漠和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对科学评价甘肃省生态环境特征,预测其演变过程,指导甘肃省林业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加快甘肃林业生态效益监测体系建设,必须遵循“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开放共享;统一标准,高效运行;依托项目,带动建设”的原则,紧紧围绕国家和林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以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为手段,以提升甘肃省生态监测体系观测与研究能力为重点,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甘肃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的指导思想,制定《甘肃省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整合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等监测站点和技术力量,形成统一的监测技术队伍,建立高标准监测基础平台。

同时,应加大对林业生态监测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充分用好国家生态定位站建设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其他项目资金支持,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目标技术要求,将定位站建设成为监测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操作标准规范、数据科学准确的监测平台。已经建成运行和获得国家林业局建设批复的省级生态定位站,要加强生态监测体系制度建设,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保证生态监测体系有相对稳定的人员专职负责生态站的管理和科研工作,维护生态站基础设施和观测仪器的正常运行,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质量,保障生态站资金使用安全、高效、透明,依照现行的行业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对生态站的监督和评估,实行严格的建设标准和运行制度,保证林业生态监测工作正常运行,确保监测数据的翔实性和可靠性,为准确科学评价森林生态效益和服务功能价值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林业生态系统 篇11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生态林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作为地球资源中最重要的环境资源,它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了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不仅能够提供宝贵的生产生活原材料,更能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消除噪音、减轻或防止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同时孕育着各种飞禽走兽和珍贵的药材等等,这种“绿色能源”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发展生态林业,必须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目前而言,传统的资源管理方法早已不能满足今天社会的需求,如何保障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协调统一,如何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的水平成为了广大林业工作者探索的重点。鉴于此,本文对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的发展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1.森林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提出森林资源管理理念以来,我国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在这些相关管理工作上下了大功夫,制定了一系列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制度和规范,改善了森林资源监管体系,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几十年虽然为国家建设累计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耗材量达惊人数据50多亿m3,但总体上我国的森林资源仍然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良好趋势,目前森林覆盖率比建国初期的森林覆盖率翻了一番,由最初的8.6%增加到现在的16.55%,这种趋势与全球森林资源总体下降的情况正好相反,显示了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的美好未来。

虽然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资源不断增长的良好态势,但目前的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我国地域辽阔,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森林资源管理不周,力度不够,局部破坏严重,超额度砍伐、毁林开荒和滥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现象仍然不断发生。严重损害国家和集体的森林资源财产,危害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注重眼前效益,没有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森林资源的长远发展,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全国很多林区经营森林都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只注意到眼前利益,对于森林资源保护及生态环境的观念不强,没有规划滥砍滥伐,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减弱地方洪涝灾害的抵抗力,这使得森林没有充分发挥其他方面的效益,保护森林资源便成了一句标语式的口号。

(2)国家森林资源管理制度、法律、规范不够完善。在制度、法律、规范方面,目前还处在“人治”状况,森林资源管理法规的不配套会给不法分子制造钻漏洞的机会,有法不依的现象无处不有;另外,没有处理好责、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得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分配不均、流失过多。

(3)管理手段不当,技术不高。目前仍然找不到切实可行的森林资源管理技术体系加以实施,森林资源管理集调查、统计、规划、设计、管理、监测、采伐一体化,需要建立健全的森林资源管理技术体系,使得这一系列管理信息得到全面共享。要实现快速准确的调查、统计,全面的规划、设计,高效的管理,有力的监测,科学的采伐仍然有长远的历程。

(4)大部分林区缺乏科学的森林经营方案。由于各种主观的、客观的原因,我国大部分林业经营单位还没编制可行的森林经营方案,这样使得确定年森林采伐限额时出现定量不准等问题。

2.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所谓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良性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正面影响,经济效益则是发展林业,把其当做生产原材料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收益。普遍来说,一般认为森林具有三方面的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生态效益的价值远超过作为原材料的经济价值。但是,林业发展所带来的三种效益中,由于经济效益能让人感受到,往往其最先受人关注,而生态效益则容易被人忽视。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如今生态效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也意识到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效益实质上孕育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如果过分追求林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尽管在初期经济效益可能收获较大,经济增长速度在短期内迅速增长,但是到后期,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导致环境恶化,其造成的损失会使经济发展停滞或萎靡。

3.林业可持续发展

要想实现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的协调统一,要想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的水平,就必须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生态支持力、经济能力和社会合力三个方面。生态支持力是指生态的承载力、自我调节力等。经济能力是指资源储量、资源使用效率、效益和增长率等。而社会合力则是指人口容量、素质和意识、文化道德、体制等方面。要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科学发展

协调统一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必须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改变以前粗放式发展模式(即以环境为代价),实现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的科技含量,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发展为核心竞争力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从而促进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实践检验科研成果这一真理,然后将经实践检验了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林业生产实践中去,起到指导作用,从根本上解决林业生产与科学研究严重脱节的难题。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鼓励技术人员采取技术承包、转让、服务等手段及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3.2实践中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目前,林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有效协调的措施,包括有:

林农结合。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建立林农结合的多样化经营,综合开发利用的林业发展新模式,使其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如林草结合、林药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种植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生态效益也得到提高。

规模化造林。规模化发展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林地,同时快速提高经济效益、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

3.3建立完善法律机制

法律是最有效的保障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目前建立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完善森林资源利用管理、森林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实行强有力的执行力度,从“人治”转变为“法治”。

实施强有力的政策、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和完善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林业政策、法规、法律方针,逐步由“人治”过渡到状态。

4.结束语

森林资源管理在林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协调统一森林资源和生态林业,需要用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真正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科]

【参考文献】

[1]吴清文.谈如何加强森林资源管理[J].科技:科技天地,2011,(17).

[2]闫玉国,邵凯先.谈对生态林业发展的分析[J].中华民居,2011,(1).

林业生态系统 篇12

1 正确面对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不可估量, 对大自然索取的多, 保护的少, 产生的价值解决了人类发展的需求。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 缺少环境的保护, 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对环境的破坏不成正比, 造成现在的林业生态系统十分的脆弱, 林地退化、荒漠化、湿地减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减少, 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不到发达国家的二分之一。

目前, 党和国家政府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我县三年清收林地19.6万亩, 并全部设计还林,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 还要进一步开展林业生态工作, 对流失的林地进行清理还林, 打击毁林开荒、非法占用林地、乱砍滥伐进行严肃的处理, 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力度, 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

2 林业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和责任

国家和政府越来越对生态建设予以重视。我县也加大了对林业生态建设人员、资金配备的投入, 成立了罗通山森林公园、三仙峡森林公园、哈尼河保护区、大甸子湿地保护区, 生态建设取得成效。对林业生态进行保护的同时, 也加大了对林业科技的利用和发展, 以林养林的思路发展林业生态建设, 林业资源是绿色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 要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功能的同时, 大力发展木材培育、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花卉苗木、林业生物、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利用, 玄武岩开发利用。通过各项绿色产业的发展, 带动生态林业建设保护开发和利用, 建设美丽的家乡。以绿色生态建设为本, 努力为大地铺绿、加快荒山绿化、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增加森林的覆盖率、森林的碳汇量, 使我们生活的土地山清水秀。

3 林业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

上一篇:贫困生的管理与服务下一篇:可能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