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管理

2024-10-23

林业生态管理(精选12篇)

林业生态管理 篇1

近年来, 我国对林业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植树造林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然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人们对于林业资源的使用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样也影响了我国林业资源的发展, 但是发展林业资源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因此未来林业资源的发展也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这也是我国林业资源管理发展的重要基础。

1林业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林业资源管理中包括了多种不同的内容, 其中有林木管理、林地管理以及林权管理等, 在林业资源管理中, 不同的管理内容也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每一项管理工作都需要保证科学性、合理性, 这样也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健康发展。

1.1林木管理的主要内容

由于林业资源的重要的自然资源, 在社会资源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对于地球生态系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森林树木的管理工作也可以更好的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并且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目前, 很多地区都存在着林木砍伐过度的现象, 并且乱砍乱伐的现象也屡禁不止, 这也违反了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虽然森林的覆盖面积还有着一定的数量, 但是还需要我们通过更好的手段和措施来对乱砍乱伐现象加以控制, 并且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来加以控制。而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有着不同的情况,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科学的编制管理方案,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1.2林地管理的主要内容

对于林地的保护是保证林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也影响着我国林业发来发展的前景, 并且也决定着现代园林生态建设的质量, 因此要做好林地资源的管理还需要加强对林地的管理。而目前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过多的追求经济效益, 这样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过度的开垦和侵占也导致了林业资源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林地资源的损失也在不断加剧, 林地管理的重要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然而国家在颁布林地使用许可以及限制的同时, 还需要对林地资源进行相应的调控, 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地的避免林地资源出现过大的损失。而为了更好的降低工程建设过多的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林业资源, 还要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和使用之间的矛盾进行有效的平衡, 同时科学的制定出有效的林地资源规划, 这样才能够最带限度的提高林地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从而更好的提高林业资源建设的质量。

1.3林权管理的主要内容

林权管理也是林业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现代林业资源管理中林权管理能够有效的保持目前林业制度的规范性以及文明性, 而在林业资源管理中, 林权管理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制度来保证社会对林业资源使用和占有的规范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 林权管理工作也要科学化, 并且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 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现代林业文明的发展进步。

2提高林业资源管理质量的相关措施

2.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强化队伍建设

做好基层林业工作站的管理, 通过加强高技能素质队伍的建设来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 林业站是林业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机构, 在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国家政策的宣传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且还可以对林业生产以及林业规章制度等进行监督和管理。在强化林业队伍的过程中也要按照当地的实际要求来进行, 并且林业建设的执法队伍建设也需要相应的提高对林业资源管理的资金投入, 从而更好的保障林业队伍建设的质量和稳定性。这也是建立健全管理结构、强化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2.2更新管理设备与技术

林业资源管理离不开管理设备和管理技术的支持, 通过林业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 对于管理部门的工作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 而管理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升级也是林业资源管理中最为关键的部门, 同时也可以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这样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肯定。

2.3健全林业法规, 将其落实到位

对于林业资源的管理我们还需要通过健全的林业法规来保证林业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我国虽然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 但是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在林业资源不断发展建设的过程中, 林业法律法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加以改进和完善, 比如对于湿地保护以及林权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国家都没有足够的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规范, 这样在进行林业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所以, 我国的林业法律法规必须要加以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同时加强对林木、林地以及林权方面的管理和控制,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使我国林业资源生态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4做好林政资源防火管理工作

2.4.1监控火源, 对于野外用火予以严格控制

规定任何人不准以任何理由进行野外用火, 对于各个单位也有明确规定, 在林区或者其周边禁止烧火、抽烟、点香、放鞭炮或者野炊等活动。对于禁火区域一定要明确标示, 起提醒之效。要严格防范火种禁止其进入林区, 若出现违规现象, 则一定要当即进行制止或处罚。在清明节一定要严加防范, 增设岗位, 增加人员, 加大巡查力度, 避免上坟时点蜡烛或者烧香对林区造成损害。

2.4.2增加防火物资储备, 做好后勤工作

为了防范火灾, 以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 应在诸多乡镇均建立防火物资储备站, 购置大量的扑火拖把、砍刀、喊话器、风力灭火机、手电筒以及防火服装与手套等, 将其分配至各个乡镇。还成立应急小组, 对其灭火技能予以培训, 这样即使发生火灾也能够予以及时扑救, 避免烧毁森林资源。

结束语

保护森林资源就相当于保护人类自身及其主要生活环境。而林业资源管理, 即管理相关机构依据国家所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或者政策, 计划、组织、指挥以及监督林政资源的相关生产或者经营活动, 因此提高管理效率, 提升管理水平, 有效促进生态林业的健康发展。

林业生态管理 篇2

(一)林业管理技术薄弱

1.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以往传统的林业管理并不适合林业资源的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林业管理技术也比较落后,有时会造成资金和资源的严重浪费;2.同时,林业资源管理对技术的投入不够重视,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创新,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陷入困境,难以解决和应对;3.目前林业资源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扶持,政府一旦停止资助,就会使林业资源的管理资金失去最重要的资助渠道;缺乏行之有效的社会支撑体系,进而没有培养起一定的社会力量,社会大众的重视和支持度也不高,大大制约着我国林业资源的健康发展。

(二)林业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

一些林业管理人员大多数为年龄较大或者退休的人员,“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1];而且新增的基层林业管理人员对于树木的种类、栽培以及防虫防害等方面并不在行,进而很难保证林业的高质量、高标准。此外,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在林业资源的管理中,多数人员的技术水平都比较低,也没有过多地管理经验,一定程度上使林木缺乏良好、高效的养护。

(三)我国森林资源总量正处于逐年下降的状态

我国的森林总量覆盖率较低,人均森林面积更是少之又少,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所以明显地加剧了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难度性

二.生态文明下加强林业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的统一和领导的重视程度

我国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林业系统工作的重视程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林业资源进行管理;同时要加强宣传力度,对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深入和强化;积极开展林业管理的宣传工作,进行宣传教育,可以既可以借助传统四大媒体,例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又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方式,来提高社会大众对林业工作的认知和了解,在不断地熏陶中,加强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投身于林业管理模式中来。

(二)对林业资源管理进行准确、合理的定位分析

我国国土国土面积辽阔,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导致森林总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因此,在进行林业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科学、系统、高效的管理方案,使我国的林业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和运用,从而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三)建立健全林业管理制度[2]

建立健全林业管理的有关制度,要做到科学安排,有重点、有突出,可以成立林业资源管理领导小组,对负责人的管理区域和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积极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与此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以便于在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处理和反馈。要不断完善社会监督与管理,要大力加强激励和惩罚机制,社会大众要发挥监督的社会角色,对于管理人员的失职行为要及时举报或予以提醒。借助一定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可以大大约束林业管理人员的行为习惯,进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

(四)完善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国家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并将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法制建设中来,增强其法制性和规范性[3]。与此同时,还要对我国现行林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改良,要与林业的发展建设共同进步,保证林业资源管理制度要符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16字方针。

(五)提高我国林业管理的科技化水平各级政府和林业的相关部门要不断引进外国先进的林业管理技术,但是切忌照搬照抄,要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探索出适合我国林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另外。我国要加大自主研发的手段和能力,要与“绿色科技”相关联,将林业管理规划到我国的战略部署中来,不断吸纳、不断探索,从而不断实现我国林业系统的科技化管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较为系统、复杂的工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领导和部门要加大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管理经验,明确内部管理职能,并且要极大技术投入,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我国林业管理的整体效益与整体质量,既要落实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针,又要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契合,从而保证我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覃超和.生态文明下的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3):167-168

林业生态管理 篇3

关键词:现代森林生态工程;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4.069

1 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机制的特点

林业生态工程在实际的工作中保障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同时更好地为我国的生态建设添砖加瓦,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固有的一些自然或经济上的规律,同时还要在社会生活中对生态工程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予以管理,对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因素都要用统筹的观念去处理,从而实现总体的目标。

从某种程度上说,森林生态工程的复杂性相对较高,这样也就更需要在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中将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在管理当中也要设置一个更加科学的结构,此外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自我改正和自我完善,所以一定要对市场予以仔细的鉴别,管理好市场、企业和政府这三种角色。

2 我国现代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的不足

当前,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在整体上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发展,但是在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工程自身缺少一个必要的规划,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很多部门和环节都不能充分地做好协调工作;如果站在微观的角度上去分析,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以及必要的资金便没有一个良好的保证;如果站在工程管理的角度上来分析,我国对林业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规划上还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且林业生态工程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风险的类型也大不相同,这也使得管理的总体目标很难实现,工程建设和经营者在建设的过程中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激励。

3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短缺的国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风沙危害不断加剧,已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国家之一。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缓解森林资源危机,维护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作用,我国先后确立了以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扩大森林资源为主要目标的六大森林生态工程。并且我国在生态工程中研究与处理的对象,不仅是自然或人为构造的生态系统,而更多的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这一系统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半人工生态系统。其结构可以分成为3个主要集合。具体见图1。

4 完善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机制的措施

林业生态工程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非常强的工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会在很多方面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它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生态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4.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因为林业生态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复杂性,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多,这就需要对林业工程建设予以严格的规划,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结合我国目前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所出现的特征,政府对林业生态工程管理阶段应进行宏观调控和约束,采取直线型的职能结构,在国家和省、市、县设立专门的森林工程领导管理办事机构。

4.2 发挥政府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程的约束作用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离不开政府部门监督管理职能的发挥,为了能够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规范性,政府部门应该在审计和设计规划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方案以及建设的规模进行指导性管理。林业生态性建设对于资金的管理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管理,尤其是在国内和国外的资金注入方面进行监管。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确保林业生态性建设的良性发展,对于工程建设中的问题能够协调解决,不断加强政府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可以有效推动林业生态性建设的进程。

4.3 发挥市场对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更好地顺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充分的利用市场竞争的机制使得林业生态建设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大幅度提高。因此,可以按照市场的招投标程序来对林业工程进行运作,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来优选林业工程的施工承包人和相关的工程监理单位,通过合同的管理方式共同去营造一个林业生态工程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实现建设管理目标可靠性得以提高,同时也促进林业工程的施工单位、企业不断去改进管理机制,不断去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也可以积极探索、推广“先建后补”的工程管理模式,即先由林农按工程设计进行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按工程投资标准给予补助。

5 结语

当前,我国更加重视的是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也成为了很多工作当中需要坚持的一个宗旨,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做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工作。从整体上来看,这项工作已经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为了更好促进其发展,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

参考文献

[1]林政.现代中国森林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4,(2):32-36.

[2]赵小华.现代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机制问题分析[J].现代园艺,2011,(11):114-114.

林业生态管理 篇4

1 林业资源管理的重点

1.1 林木管理

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树木的存在, 生物在丛林中栖息生存, 那时起对于陆地生态系统而言, 森林就已经成为其主体。树木是构成森林的主体, 而当前在不少地区存在过度砍伐树木的情况, 违反森林法的相关要求。虽然部分地区的林业资源依然没有减少, 处于资源丰富状态, 但还是要采取相关措施对采伐现象进行控制, 可实行采伐限额管理及科学经营措施。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对其经营方案予以科学编制, 便于分类经营管理。

1.2 林地管理

对林地进行科学保护是促进林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也是开展林业现代生态建设的关键点。当前, 人们处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不断毁林开垦, 侵略林地资源, 导致林地资源损失逐渐增加, 由此便对林地管理的正常运行形成阻碍。可依据国家颁布的林地使用许可制与限额制, 对林地予以宏观调控, 可避免林地流失过多。为了缓解部分工程建设方因追求经济效益而大量占用林地, 导致林地保护与使用需求之间出现的矛盾现象, 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林地规划, 促使林地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从而更有利于开展林业生态建设活动。

1.3 林权管理

林权管理是保持现代林业制度规范性与文明性的重点, 也是林业建设的目标之一。众所周知, 无规矩不成方圆, 有制度来规范社会才能够更加文明, 对于林业来说亦是如此, 只有林权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效果突出, 才能更好地建设现代林业甚至是生态文明。

2 加强林业资源管理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强化队伍建设

要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队伍建设, 林业站作为基础机构则应该做好保护森林资源、宣传国家政策、推广林业科技、组织林业生产活动以及执行林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工作, 还要创建流动监管与巡查机制。强化队伍建设。要依据工作实际, 建立一支与其林业建设相符的执法队伍。而后, 当地政府要扩大林政资源建设投资渠道, 增加资金投入, 以维持队伍的稳定性。要保证队伍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精湛的林业技术、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严肃的组织纪律, 从而实现依法治林的目标。

2.2 更新管理设备与技术

当前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 其改革幅度也在逐渐加大, 为了促使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能够更科学化、权力使用更规范化、建设目标更民主化以及行政审批更高效化, 需要对管理设备与技术进行更新升级, 从而提升思南县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效率, 以促进现代林业生态建设。

2.3 健全林业法规, 将其落实到位

由于林业是我国基础性建设, 为此国家制定和颁布了诸多法律法规, 诸多领域都有所涉及。然而, 随着现代林业建设脚步的加快, 在林业法规方面也暴露一些不完善之处, 例如湿地保护与林权管理等方面国家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由此在开展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时产生了一些阻碍。因此, 需要健全我国林业法规, 以加强对林木、林地以及林权方面的管理和规范, 促使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步入规范化与法制化的轨道中。

2.4 做好林政资源防火管理工作

2.4.1 监控火源, 对于野外用火予以严格控制

规定任何人不准以任何理由进行野外用火, 对于各个单位也有明确规定, 在林区或者其周边禁止烧火、抽烟、点香、放鞭炮或者野炊等活动。对于禁火区域一定要明确标示, 起提醒之效。要严格防范火种禁止其进入林区, 若出现违规现象, 则一定要当即进行制止或处罚。在清明节一定要严加防范, 增设岗位, 增加人员, 加大巡查力度, 避免上坟时点蜡烛或者烧香对林区造成损害。

2.4.2 增加防火物资储备, 做好后勤工作

为了防范火灾, 以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 应在诸多乡镇均建立防火物资储备站, 购置大量的扑火拖把、砍刀、喊话器、风力灭火机、手电筒以及防火服装与手套等, 将其分配至各个乡镇。还成立应急小组, 对其灭火技能予以培训, 这样即使发生火灾也能够予以及时扑救, 避免烧毁森林资源。

2.4.3 加大检查力度, 遏制隐患发生

在春节、清明等节假日前后最易发生火灾, 因此对于重点区域一定要加强防范和把守, 定期予以全面巡查。在防火期一定要制定24h值班制, 一旦发生隐患则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

3 结束语

保护森林资源就相当于保护人类自身及其主要生活环境。而林业资源管理, 即管理相关机构依据国家所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或者政策, 计划、组织、指挥以及监督林政资源的相关生产或者经营活动, 因此提高管理效率, 提升管理水平, 有效促进生态林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林业作为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的重要自然资源, 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里, 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 做好林业资源的管理工作不仅对于林业本身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还能创造巨大的生态财富。本文根据工作实践, 对于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关对策, 旨在促进林业资源管理工作。

林业生态管理 篇5

建设管理的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市级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级生态公益林,是指区位特殊,对环境影响较大的,而在国家级、省级生态公益林未能覆盖的森林。具体包括: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红树林等;特种用途林——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内的森林和风景观赏林等。

第三条

市级生态公益林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科学经营、严格管护的方针。

第四条 市级生态公益林的编制规划,应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市级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应与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协调。

市级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由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 市、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和检查监督。第六条

在我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与市级生态公益林有关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七条 市级生态公益林区内的宜林荒山、沙滩、滩涂,由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划限期造林,沿海基干林带宜林地段应成带造林,不留缺口。

市级生态公益林规划区内现有的针叶纯林,郁闭度在0.3以下的疏残林地,应进行补植、套种或更新改造。

市级生态公益林的郁闭度应逐步达到0.7以上。

第八条 市级生态公益林规划必须落实到地籍小班,实行小班经营。其原来的权属不变,受法律保护。

第九条 市级生态公益林划定后,实行生态公益林效益补 偿制度。第十条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风景观赏林、国防林、母树林、科研林等的建设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第十一条 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市级生态公益林的封育管护工作,按每200-500公顷划定综合管理责任区,落实管护人员。并根据地形、地势,开设防火线或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加强防火、防病虫害工作。生态公益林区内火灾、病虫害发生率不超过省定的标准。

第十二条 市级生态公益林原则上禁止采伐。因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要采伐市级生态公益林的,须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实行专项限额管理和采伐许可证制度。

第十三条 因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以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需要对市级生态公益林进行更新改造的,由森林、林木的所有者逐级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市级生态公益林内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应于当年或次年内完成更新造林。对市级生态公益林进行更新改造,参照《广东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更新改造工作的通知》(粤林〔2013〕43号)执行。

申请更新改造市级生态公益林,必须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提供更新改造的可行性报告。

第十四条 市级生态公益林应当不得征用、占用。因国家建设项目需要征占用市级生态公益林林地的,须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五条 市级生态公益林不得擅自变更,因规划调整、征占用林地等原因需要调整市级生态公益林的,须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 在市级生态公益林区内开展旅游和其它经营活动,经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与生态公益林林地、林木所有者签订合同。改变林地用途的,须征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在市级生态公益林内,禁止从事砍柴、采脂、铲草、放牧、狩猎、筑坟、开垦、开矿、采石、挖砂、取土及其他毁林行为,禁止非法修筑建筑物和其他工程设施。

第十八条 违反森林保护法规,破坏市级生态公益林的,依照《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和《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查处。

林业生态管理 篇6

关键词:林业;生态模式;栽培管理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土壤、矿产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其中,对于森林的破坏较为严重,在影响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这种现象下,人们开始重视生态问题,同时也说明对于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1 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林业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起着不可替代作用。因为资源短缺、资源浪费等现象越来越严重,细化到林业这方面来说就是过度开采造成水土流失等灾害,阻碍林业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加强对林业的管理,提高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水平十分必要。林业经济中重要部分,林产品是生产的重要原材料能丰富并满足人们的生活去求;与林业相关一些产业随着林业发展而发展,不仅也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也能增加就业机会解决社会就业难题,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除此之外,还有例如发展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等等作用[1]。

2 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相关研究的现状

近50年以来,中国有关林业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猛发展着,在一定程度上看,摆脱了原来旧社会那种林业严重滞后状况。而在有关连夜的研究中,对于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是在近二三十年较为发展的,各项研究提出了各种栽培技术和科学管理技术,有效提高了栽培管理技术水平。

2.2 存在的问题

林业相关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林业的相关研究中仍然存在着问题。(1) 从思想上看,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较为淡薄.传统的思想观念由于时间较长,在人们心中占有根深蒂固的地位,并不是非常容易就能被改变的。例如,可能在传统观念里,人们对于林业的认识更多的是木材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很少有人重视林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意义;有的林业管理人员管理不严等问题。(2) 从资金上说,资金支持不足.目前我国林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资源不足并且分布不均匀。无论从总量还是人均上来说都低于世界水平。这些都表明林业生态建设任务艰巨,需要资金大力支持。

3 提高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的措施

提高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是改善林业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三者统一的有效途径。

3.1 林木、牧草、牲畜复合式林业生态经营的模式中的栽培管理技术

所谓复合式复合式林业生态经营的模式是指多种产业结合在一起发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2]。(1) 树木的栽培管理技术.对于树木的栽培和管理首先应该注意对树木的品种的选择,对于不同的树木有不同的选择标准。其次,针对不同品种的树木栽种距离以及施肥状况不同。(2) 牧草的栽培管理技术,对于牧草的栽培和管理除了要注意上述树木栽培的要求还应注意对于牧草的管理问题,例如种植牧草之前应该对土地进行翻土工作,浇水、施肥等要求也较木材较高。(3) 牲畜的管理问题.牲畜虽然不像木材和牧草那样需要栽培,但也需要管理,才能和前两者一起实现利益最大化。对于牲畜的管理应注意与普通牲畜管理的不同之处。例如,复合模式下的牲畜管理要与木材、牧草的栽培管理相适应,无论从量上还是时间上。

3.2 瓜果、蔬菜复合式林业生态经营的模式中的栽培管理技术

在瓜果蔬菜的复合中,葡萄树以及油菜是人们较为喜欢选择组合。对于葡萄果树的栽培与管理问题,应该注意葡萄树之间的间距一定要控制好,并且要在适当时机对树枝进行修剪。此外,调整温度、适当浇水、定期打药都十分重要。而油菜的栽培管理较为容易,其中最为重要是定期打农药预防害虫[3]。

3.3 枣树、粮食作物复合式林业生态经营的模式中的栽培管理技术

枣树的栽培和管理,与前面讲的差不多,无非就是一些关于翻土、浇水、施肥的问题。而粮食作物的种植,由于枣树较高,考虑到空间利用的问题,应该选取较矮的粮食作物,如花生、土豆、地瓜等等。应嘎注意的是,要适当拉开枣树与粮食作物之间的距离。

3.4 以技术创新为主,实现跨越式发展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由相对落后追赶上或超过先进地区。主要措施如下: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突出无公害等特色,例如核桃樱桃等都可以试一试;国家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大力发展有关林业的栽培管理技術。

4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的发展无论是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还是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应该对各种复合式的林业生态经营模式加以合理的发展和拓展。这样才能有效达到经济利益、社会和谐、与生态环境利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于小丽.林业生态环境发展[J].农林建设,2010,(21): 23.

[2] 杜永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5):148-149.

林业生态管理 篇7

生态林业是指遵循生态经济学和生态规律发展林业, 是充分利用适当地自然资源和促进林业发展, 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环境的林业生产体系[1]。它是多功能、多目标、多层次、多成份, 也是结构有序、组合合理、内外交流、开放循环、能协调发展、具有动态平衡功能的巨大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林业具有可持续性、稳定性、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多功能性和多层次性等特点。生态林业的建设要统筹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要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要具有优化合理的结构, 要保证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平衡,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坚持服从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

2 推进生态林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 并将其作为执政纲领写入党章, 还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和林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战略思想是推动林业事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根本指针, 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 就是要加快发展生态林业。林业功能广泛, 核心是生态和民生, 改善生态是林业多种属性的本质属性, 发展生态林业是林业发展的必然选择[2]。推进生态林业健康发展, 既是林业资源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也是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 更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的重要保障。展望未来, 生态文明将引领我国现代林业建设新方向, 促进生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而生态林业的健康发展必将为改善生态环境和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推动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和生态基础。

3 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林业资源管理工作, 不断改善林业资源管理手段和措施, 但在林业资源管理中作中, 还存在林业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缜密的长远规划、林业科技及专业水平较低、林业资源采育不均衡、林业补偿机制不健全、林业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违规采伐情况严重、林业行政执法能力薄弱、监管督查不到位、可持续发展理念认识不到位、林业生态化观念不强等问题。此外, 长期以来, 一些地方重造林、轻管护, 重利用、轻保护, 形成了大量低效低质林, 经济效益和生态功能都不明显, 造林绿化成效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在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提升森林质量方面的投入力度还是不够。特别是经过多年造林, 剩下的林地条件越来越艰难, 人工林生产力低下、结构单一、不稳定的问题比比皆是[3]。我国林业改革整体滞后, 如刚刚起步的国有林区林场改革、需要继续完善的集体林权制度和创新水平依然很低的林业体制机制, 已经成为制约林业管理和生态林业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

4 强化林业资源管理推进生态林业健康发展的策略

4.1 打破机制束缚加强造林绿化

要敢于打破束缚生态林业健康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 逐步建立健全生态资源产权、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生态修复、生态监测评价、生态资源监管、生态资源市场配置和调控、生态补偿、财税金融扶持等各项制度, 修改完善体制机制, 为发展生态林业提供可靠机制保障。不断扩大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规模, 加强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工程。

4.2 健全法律体系深化制度改革推动

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林业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推进生态林业健康发展。全力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工作, 解决国有林区林场产权虚置、责权利不一致问题, 使林场的工作重心由过去的造林和采伐, 转变为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完善国有林场和国有林权经营管理体制, 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和监管体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提升林业发展活力和效益。开展木材采伐经营、打击危害森林资源和生态建设行为专项整治行动。

4.3 加快转变林业建设和发展理念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 林业必须创新发展理念, 补齐发展短板, 完善发展举措, 加快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和发展。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观,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构建最严格的生态林业保护制度。坚持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 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4 加大生态林业建设的宣传教育

各级林业部门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关, 通过召开会议、签订责任书等形式加组织领导, 通过电视、文件、公益广告、广播和标语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教育,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林业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结束语

生态林业建设是林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 是林业资源管理的关键领域, 而我国在林业资源管理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必须强化林业资源管理, 以满足生态林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宣进, 李小会.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林业健康发展[J].北京农业, 2015, (7) :95.

[2]郭雨民, 李平.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林业健康发展[J].林业科学, 2015, 35, (6) :88.

林业生态管理 篇8

1当前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总结

1.1我国林业建设现状分析

生态的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特别与生态发展密切关联的林业建设领域的波动更为明显。在改变传统林业资源管理模式的情况下, 当下国内林业建设、发展的模式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传统模式的痕迹过重, 现代化林业建设形式的本质模糊化。也就是说, 在市场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林业资源管理机制的调整速度已经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增长速度, 脱节情况的出现, 难免会造成我国林业整体健康、可持续生态发展的阻碍。本文对林业资源管理机制的调整及完善方面做简单阐述。

就林业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 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 我国在林业资源管理模式上的调整由来已久, 各方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也不断加强。在相关学者、专家、工作人员的努力下, 拟定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完整的林业资源管理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内, 已经有效改善了林业建设初期的混乱局面, 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兼顾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但尽管效果不错, 但随着此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这套方案已经不足以与现状匹配, 不断的问题开始涌现。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国内现有林业资源地狱范围较广, 现有林业资源管理模式无法做到最大范围的覆盖, 这就造成了林业建设中出现空白区域, 对林业建设及资源开发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此外, 就现有我国林业资源的分布情况而言, 呈现出一种不均匀分布的形式。在林业资源管理机制不全面的情况下, 不均匀分布的林业资源客观条件, 难免造成林业建设的力度不足的现象。某些区域因过度采伐开发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资源资产的利益。

1.2我国林业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2.1林业建设的实质是经济利益的提升, 而国内林业资源管理模式的问题也可以说归结于此。目前一些林业资源管理者过分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 对生态发展的认识不足, 造成了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 影响了生态平衡, 将会造成林业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 根本结局将会是利益的重大损失。

1.2.2国家在林业资源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也制约着我国林业建设的可持续生态发展的速度。相关制度、法规、规范的缺失造成了林业资源管理局面的混乱, 难免造成林业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 相关法律的不够完善也滋生了不法分子违法开采林业资源的土壤。

1.2.3在当下林业资源管理模式中, 在发现林业资源管理模式存在问题时, 相关的管制措施不完善, 换言之, 管制方式缺乏科学性及有效性, 基本上还采用传统手段进行, 降低了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体系的不合理难免造成这部分工作失去原有意义。

2林业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所谓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良性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正面影响, 经济效益则是发展林业, 把其当做生产原材料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收益。普遍来说, 一般认为森林具有三方面的效益, 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生态效益的价值远超过作为原材料的经济价值。但是, 林业发展所带来的三种效益中, 由于经济效益能让人直接感受到。往往其最先受人关注, 而生态效益则容易被人忽视。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 环保意识的增强, 如今生态效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也意识到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 生态效益实质上孕育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两者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如果过分追求林业的经济效益, 而忽视生态效益, 尽管在初期经济效益可能收获较大, 经济增长速度在短期内迅速增长, 但是到后期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导致环境恶化, 其造成的损失会使经济发展停滞或萎靡。

3林业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想要完成林业资源管制以及生态森林的有效结合, 想要保证经济以及生态利益同时有所提高, 就一定要完成森林的永续前进。林业的永续前进重点体现在社会合力、生态支撑力、经济状况三方面。社会合力就是讲人口数量、道德与品质、文凭、体制等情况。生态支撑力就是生态本身的调控能力以及承载状况。经济能力就是资源存储情况、资源运用效果、利益增长状况等。要想完成林业的永续前进就要搞好以下三个方面的事情。

3.1科学发展观在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体现

协调统一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必须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改变以前粗放式发展模式 (即以环境为代价) 。实现科技兴林, 不断提高林业的科技含量, 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

3.1.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发展为核心竞争力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从而促进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 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 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 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3.1.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实践检验科研成果这一真理, 然后将经实践检验了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林业生产实践中去, 起到指导作用, 从根本上解决林业生产与科学研究严重脱节的问题。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鼓励技术人员采取技术承包、转让、服务等手段及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3.2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分析

现在, 人们越来越重视森林资源带来的生态以及经济利益。在实际工作中获取了许多有用的协调手段。包括:林业与农业联合, 使用合理的管制手段, 创建林农联合的很多运行方式。集中探索使用林业开发的新形势, 使其拥有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利益。例如林草联合、林药联合、林禽联合、林菜联合、林果联合等栽植形势。调节产业构造, 促进经济增收, 同时生态利益也有所提升。集中栽植开发经济果林以及速生丰产林等, 并且能够迅速提升经济、生态、景观利益。

法律是最有效的保障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目前建立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的道路上, 还需要不断完善森林资源利用管理、森林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等, 实行强有力的执行力度, 从“人治”转变为“法治”。实施强有力的政策、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和完善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林业政策、法规、法律方针, 逐步由“人治”过渡到法治。

结束语

林业资源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与提高是符合可持续生态发展背景下的必经之路。在不断加强相关机制的健全性的同时, 相关从业者需要巩固、提升自我技术水平与行业从事能力, 实现林业资源管理体系与林业建设生态发展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吴清文.谈如何加强森林资源管理[J].科技:科技天地, 2011 (17) .

[2]邵凯先.谈对生态林业发展的分析[J].中华民居, 2011 (1) .

林业生态管理 篇9

一、林业财政资金概况

2012年, 预计中央安排用于林业方面的资金超过1 400亿元。按照支出内容分,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林业重点工程专项资金。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以下简称天保工程) 专项资金、退耕还林工程资金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资金等。

2.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中央财政对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安排补助资金。2012年补偿面积为13.85亿亩。

3.林业补贴资金。包括森林抚育补贴、造林补贴和林木良种补贴试点补助资金。

4.林业保护与恢复补助资金。包括湿地补助资金、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补助费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等。

5.林业改革补助资金。主要是指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补助资金。

6.林业科技与林业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包括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等。

7.其他用于林业方面的专项资金。包括石油价格改革补贴资金、贫困国有林场扶贫资金、现代农业油茶改造补助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资金、基本建设贷款贴息资金等。

8.与林业生态保护有关的转移支付补助。包括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天保工程转移支付、退耕还林工程转移支付和育林基金减收转移支付等。

二、现有林业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

按照现行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其共同管理要求主要有:一是要明确制定资金管理办法的目的和依据。制定林业财政资金管理办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资金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依据是《预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二是要按时报送资金申请报告和工作总结。除了天保工程专项资金和退耕还林工程资金外, 其他林业财政专项资金均要求按时报送资金申请报告和上年度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总结。三是要专款专用或专账管理。四是要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 应当执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五是对违反办法规定以及截留、挤占、挪用或造成资金损失的行为, 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国务院令第427号) 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六是要制定实施细则。

(一) 天保工程财政专项资金

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11]138号) , 要点如下:

1.天保工程财政专项资金包括森林管护费、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森林抚育补助费、社会保险补助费、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费。天保资金实行专款专用。

2.财政部于每年9月30日前, 将下一年度天保资金中的森林管护费、社会保险补助费和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费等指标提前通知各省财政部门。省、市、县级财政部门要将提前通知的指标, 层层落实到实施单位, 并全额编入下一年度预算。

3.省级财政部门可按照有利于统筹安排的原则, 在森林管护费、社会保险补助费、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费之间进行适当调整。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省级林业部门将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调整方案, 抄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

4.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于每年4月30日以前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报送上年度天保资金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上年度天保工程进展情况, 天保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地方财政投入和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林场改革情况。

5.国有林管护费标准为每亩每年5元, 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地方公益林管护费补助标准为每亩每年3元。

6.天保工程区森林抚育补助费标准为每亩120元。

7.社会保险补助费, 以各省2008年社会平均工资的80%作为社会保险年缴费工资总额, 补助比例合计为缴费工资总额的30%。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补助比例20%、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比例6%、失业保险补助比例2%、工伤保险补助比例1%、生育保险补助比例1%。

8.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费是指专项用于各级实施单位承担的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 包括教育经费、医疗卫生经费、公检法司经费、政府经费、社会公益事业经费、改革奖励资金。教育经费的标准为人年均补助3万元;医疗卫生经费的标准为: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人年均补助1.5万元, 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人年均补助1万元;公检法司经费的标准为人年均补助1.2万元,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人年均补助1.5万元;政府经费的标准为人年均补助3万元。社会公益事业经费是指各级实施单位承担的消防、环卫、街道、广播电视、供水、供热等社会公益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 主要保障人员经费支出;改革奖励资金是指对有关省剥离实施单位办教育、医疗卫生职能给予的延续补助资金, 以及支持国有森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得力、取得显著成效给予的奖励资金;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 实施单位政策性社会性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公检法司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的相关补助资金, 以及改革奖励资金, 重点用于补充地方政府接受剥离机构和人员的经费等巩固改革成果支出, 具体用途由省级财政部门商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研究确定。

9.省级财政部门商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抄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

10.随着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和物价变化, 财政部将会同国家林业局在充分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适时研究调整天保资金有关标准。

(二) 退耕还林财政资金

退耕还林资金包括退耕还林原政策未到期补助资金、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三部分。根据《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退耕还林财政资金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10】547号) 、《财政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国家粮食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禁牧舍饲粮食补助改补现金后有关财政财务处理问题的紧急通知》 (财建明电【2004】2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 (国办发【2004】34号) 、《财政部关于印发〈退耕还林工程现金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2】156号) 、《财政部关于印发〈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7】339号) 、《财政部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发展改革委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7】327号) , 要点如下:

1.退耕还林原政策未到期补助资金。 (1) 退耕还林原政策未到期现金补助是指中央财政安排的用于退耕农户退耕后维持医疗、教育、日常生活等必要开支的专项补助资金。各级财政部门要对现金补助使用情况进行总结。省级财政部门应于每年3月底以前将上年度现金补助使用管理情况总结报送财政部。各省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并报财政部备案。 (2) 退耕还林原政策未到期粮食补助资金要专户存储, 专款专用。粮食补助资金实行农业发展银行专户拨付和管理。中央财政对省级财政的粮食补助资金通过“国家储备粮油补贴”专户拨付。省级财政部门收到中央财政拨入的粮食补助资金后, 通过“国家储备粮油补贴”专户, 逐级拨付到县级财政部门在农业发展银行开设的专户。2012年5月30日, 《财政部关于清理整顿地方财政专户整改意见的补充通知》 (财库【2012】63号) 就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管理问题做了补充通知:凡利用国家储备粮油补贴资金专户核算管理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的地区, 开户名称冠有“国家储备粮油补贴专户”字样的, 应变更为“××财政厅 (或财政局) ”。省级财政部门应及时将账户变更情况报财政部 (国库司) 备案。退耕还林粮食补助政策执行到期的地区, 应及时清算核算管理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专户中历年结余和滚存利息。

2.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 (1) 中央财政在原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满后, 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补助标准: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 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现金补助, 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 并与管护任务挂钩。管护任务的认定、检查和验收等具体办法, 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商省级财政部门研究制定。 (2)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 结合本地实际, 可在国家规定的补助标准基础上, 再适当提高补助资金的补助标准, 超出国家规定标准需要的资金由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自行解决。 (3) 为简化手续, 提高效率, 从2008年起, 对原补助政策尚未到期的现金补助, 由原规定财政部根据退耕还林计划任务落实情况、工程进展情况和资金申请报告核拨补助资金, 改由财政部根据国家林业局核查结果核拨补助资金。 (4) 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 (5) 省级财政部门商省级林业主管部门, 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并报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备案。

3.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 (1) 由各省包干使用, 从2008年起分8年安排, 逐年下达。 (2) 按以下先后次序安排: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补植补造、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基地建设, 开展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高寒少数民族地区退耕农户直接补助。 (3)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4) 各省财政部门商同级发展改革委、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 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并报财政备案。

4.退耕还林三项资金提前下达与清算拨付。 (1) 财政部应当在每年9月30日前, 将中央财政下一年度退耕还林财政资金预计补助数指标通知省级财政部门。省、市级财政部门要参照中央财政的办法, 提前对下通知退耕还林原政策未到期补助资金和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指标, 层层落实到县级, 并编入下一年度年初预算。 (2) 国家林业局分别于每年3月31日和9月20日之前向财政部报送对当年未到期退耕还林面积的正式核查结果和阶段性核查验收结果, 财政部据此分别对上年提前通知的补助资金进行清算, 并对其中不合格面积的补助资金在当年通知下达补助指标中扣除。 (3) 有关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下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计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汇总审核并于下年度3月31日前下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计划。

(三)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9】381号) , 要点如下: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指各级政府依法设立用于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资金。中央财政补偿基金重点用于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与管理。

2.国家级公益林是指依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 (林资发【2009】214号) 区划界定的公益林林地。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依据国家级公益林权属实行不同的补偿标准。包括管护补助支出 (4.75元或9.75元) 和公共管护支出 (0.25元) 两部分。

3.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管护补助支出, 用于国有林场、苗圃、自然保护区、森工企业等国有单位管护国家级公益林的劳务补助等支出;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管护补助支出, 用于集体和个人管护国家级公益林的经济补偿。

4.公共管护支出由省级财政部门列支, 用于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开展国家级公益林监测、管护情况检查验收、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

5.各省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于每年4月30日之前, 联合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报送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申请, 申请内容包括上年度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使用管理情况、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和征占用等资源变化情况等 (国家林业局要求相同) 。《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 (林资发【2009】214号) 第22条则规定:“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于每年3月31日前向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报告上年度国家级公益林资源变化情况”。

6.各省、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存在以下问题的, 财政部在下一年度一次性调减其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公共管护支出的20%, 用于对资金使用管理规范、成效显著的省奖励: (1) 违反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使用和国家级公益林管护有关规定, 问题严重的; (2) 上报征占用国家级公益林等资源变化情况弄虚作假的; (3) 连续两年逾期1个月以上不报送资金申请, 或报送的资金申请内容不符合规定的; (4) 经财政部认定需调减资金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7.补偿基金实行专项管理, 分账核算。

8.各省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备案。

(四) 造林补贴试点资金

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2012年造林补贴试点工作的意见》 (财农【2012】59号) , 要点如下:

1.试点原则仍为“谁造补谁、自愿、公开、四到省”原则。

2.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各省, 包括兵团, 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 (林业) 集团公司。

3.补贴对象为使用先进技术培育的良种苗木在宜林荒山荒地、沙荒地人工造林和迹地人工更新, 面积不小于1亩的农民、林业合作组织以及承包经营国有林的林业职工。

4.造林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直接补贴是对造林主体造林所需费用的补贴。乔木林和木本油料经济林每亩补200元, 灌木林每亩补助120元, 水果、木本药材等其他经济林和新造竹林以及迹地人工更新每亩补助100元。间接费用补贴为中央财政造林补贴总额的5%, 用于对试点县组织开展有关政策宣传、作业设计、检查验收等工作所需费用的补贴。

5.造林补贴分两次拨付。造林主体完成当年造林任务后向试点县提出造林成活率验收申请, 试点县依据造林作业设计、合同、检查验收技术规定等组织检查, 达到规定要求的, 拨付造林补贴资金的70%, 造林主体完成造林任务3年后, 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组织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开展造林保存状况检查, 验收合格的, 拨付余下的30%资金。间接费用补贴由中央财政一次性拨付。

6.各试点省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应于2013年3月31日前联合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报送2012年造林补贴试点工作总结。

7.造林补贴资金分账核算, 专款专用。

8.试点省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按照上述有关要求, 制定本省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五) 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资金

根据《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农【2010】546号) 、《财政部关于拨付2012年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资金的通知》 (财农【2012】95号) , 要点如下:

1.补贴对象:对承担森林抚育试点任务的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林场等国有林业单位以及村集体、林业职工和农民给予的森林抚育补贴。天保工程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对象为天保工程区国有中幼林 (含公益林、商品林) , 其中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公益林抚育仅限在限伐区;其他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对象为集体和个人所有公益林中的人工林, 以及非天保工程区的国有中幼林 (含公益林、商品林) 。试点任务安排要相对集中连片, 具备一定规模, 便于抚育设计、施工和检查验收。国有林抚育任务应由林业职工完成, 重点帮助解决职工就业和生活困难等问题;集体抚育任务原则上由村集体或农民自己完成, 以促进增收。要充分尊重村集体和农民意愿, 在其自愿的前提下安排抚育任务。补贴标准为平均每亩100元。

2.补贴资金主要用于森林抚育有关费用支出, 包括间伐、修枝、除草、割灌、采伐剩余物清理运输、简易作业道路修建等生产作业的劳务用工和机械燃油等直接费用以及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档案管理、成效监测等间接费用。

3.试点省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 每年3月底之前向财政部报送补贴资金申请文件, 并总结上年度森林抚育任务完成和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 同时抄报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于每年4月底前向财政部提出补贴试点任务建议。

4.间接费用不得超过补贴资金的5%。

5.省级财政部门商林业主管部门, 分两次拨付补贴资金:试点省批复试点单位森林抚育试点方案后, 拨付40%;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核查验收后, 再拨付60%。

6.森林抚育补贴资金分账核算, 专款专用。

7.试点省财政部门应当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的要求, 制定补贴资金具体管理办法, 并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备案。

(六) 林木良种补贴试点资金

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2012年林木良种补贴试点工作的意见》 (财农【2012】60号) , 要点如下:

1.林木良种补贴试点坚持“强农惠农、突出重点、政策公开”原则。

2.试点资金主要用于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补贴和林木良种苗木培育补贴。

3.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补贴。试点对象为第一批131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以及第二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中位于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的, 以及核桃、沙生灌木类型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6处, 共157处。补贴标准:种子园、种质资源库每亩分别补贴600元, 采穗圃每亩补贴300元, 母树林、试验林每亩分别补贴100元。

4.林木良种苗木培育补贴。试点对象为全国各省以及内蒙古、吉林、龙江森工 (林业) 集团公司国有育苗单位使用林木良种, 采用组织培养, 轻型基质、无纺布和穴盘容器育苗, 幼化处理等先进技术培育的良种苗木。每个省育苗单位原则不超过15处, 补贴树种数量不超过10个, 每个育苗单位补贴树种数量不超过3个。补贴标准:油茶、核桃、油橄榄每株良种苗木平均补贴0.5元, 其他树种每株良种苗木平均补贴0.2元。

5.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补贴资金, 主要用于良种培育、采集、处理、检验、贮藏等方面的人工费、材料费、简易设施设备购置和维护费, 以及调查设计、技术支撑、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等管理费用和必要的设备购置费用;良种苗木培育补贴资金, 主要对国有育苗单位因使用良种、采用先进技术培育良种苗木所增加成本的补贴。

6.试点省林业主管部门要对享受补贴的良种苗木, 提出销售指导价, 实行限价销售, 并优先用于林农和林业重点工程造林。

7.各省林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于2013年3月31日前联合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报送2012年林木良种补贴试点工作总结。

8.林木良种补贴资金实行分账核算, 专款专用。

9.试点省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 各负其责, 紧密配合, 认真组织落实试点任务, 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七) 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

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9】291号) , 要点如下:

1.贴息对象。 (1) 林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 立足于当地林业资源开发、带动林区与沙区经济发展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产品加工贷款项目; (2) 各类经济实体营造的工业原料林、木本油料经济林以及有利于改善沙区、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种植业贷款项目; (3) 国有林场 (苗圃) 、集体林场 (苗圃) 、国有森工企业为保护森林资源, 缓解经济压力开展的多种经营贷款项目, 以及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开展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 (4) 农户和林业职工个人从事的营造林、林业资源开发和林产品加工贷款项目。

2.贴息率和期限。中央财政对各省年贴息率为3%, 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林业集团公司年贴息率为5%。贷款期限3年以上的, 贴3年;不足3年的, 按实际贷款期限贴;对农户和林业职工个人营造林小额贷款 (小于30万元) 5年以上的, 贴5年;不足5年的, 按实际贷款期限贴。

3.时间要求。一是省级林业部门于每年12月31日之前, 向国家林业局报送下年度林业贴息贷款计划申请和《林业贴息贷款项目计划备案表》。二是省级财政部门会同林业部门于每年10月31日之前, 向财政部报送本贴息年度贴息资金申请报告和《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项目备案表》。三是省级财政和林业部门于每年3月31日之前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报告上年度林业贷款贴息项目的效益情况和贴息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 填报《林业贴息贷款项目效益情况表》。

4.省级财政和林业部门要根据本办法联合制定本省实施细则, 明确林业贷款贴息项目申报条件、申报程序、检查核实、效益评价和审核标准等, 落实贷款项目监管主体和贴息资金申报材料审核与档案管理部门和管理责任等, 并上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备案。

5.留存的档案资料包括贷款经办行签章的借款合同、借款凭证复印件以及项目实施总体情况报告等。留存材料一般保留不少于5年。

6.贴息资金必须专款专用。

7.地方财政可比照本办法制定相应的财政贴息政策和管理规定, 所需贴息资金由当地财政预算安排。

(八) 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

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9】290号) , 要点如下:

1.用于林业部门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 支出范围: (1) 保护区自然资源本底调查、社会经济情况专项调查, 以及野外专项调查所需的专用材料费、小型设备购置费、人工费、燃料费等支出的补助。 (2) 保护区自然资源及区内生态环境监测所需的专用材料费、小型设备购置费、人工费、燃料费等支出的补助。 (3) 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救护所需的简易救护设施、药品器械、饲料、燃料费等支出的补助。 (4) 与保护区保护、监测、管理等相关的设施维护, 以及简易设施建设、小型设备购置费等支出的补助。 (5) 保护区管理人员管理培训、业务人员技术培训所需的培训费, 以及科普宣教等公众教育所需的印刷费等支出的补助。

2.各省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 每年3月31日之前联合向财政部报送资金申请, 抄送国家林业局。资金申请包括上年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年度任务计划、预计整合地方资金数额及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数额等。

3.财政部根据各省资金申请和国家林业局提出的全国保护区年度任务计划和资金分配建议方案确定各省补助资金额, 并直接落实到保护区。

4.各省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 结合本省保护区实际情况, 制定实施细则。

(九) 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资金

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农[2011]423号) , 要点如下:

1.主要用于林业系统管理的国际重要湿地、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及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相关支出。支出范围: (1) 监测、监控设施维护和设备购置支出。具体包括监测和保护站点相关设施维护、巡护道路维护、围栏修建、小型监测监控设备购置和运行维护等所需的专用材料费、购置费、人工费、燃料费等。 (2) 退化湿地恢复支出。具体包括植被恢复、栖息地恢复、湿地有害生物防治、生态补水、清淤等所需的设计费、施工费、材料费、评估费等。 (3) 管护支出。湿地所在保护管理机构聘用临时管护人员所需的劳务费等。

2.各省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 每年3月31日之前向财政部报送资金申请, 并抄送国家林业局。资金申请包括上年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年度任务计划、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数额等。

3.国家林业局每年4月30日之前向财政部提出资金分配建议方案。

4.财政部于每年6月30日之前下达预算文件。

5.补助资金实行分账核算。

6.各省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 结合本省湿地保护实际情况, 制定实施细则。

(十)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

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9]289号) 和《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农[2011]3号) , 要点如下:

1.科技推广资金支持对象为承担林业科技成果推广与示范任务的林业技术推广站 (中心) 、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林业专业合作社、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林场和国有苗圃等单位和组织。

2.科技推广资金使用范围主要包括林木新品种繁育、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示范、与科技推广和示范项目相关的简易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的专用材料及小型仪器设备购置、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支出。

3.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于每年3月31日之前发布立项指南, 确定当年支持重点, 明确各省科技推广资金控制规模。

4.对立项指南中确定的跨区域重点推广示范技术, 由国家林业局负责项目的组织申报、评审和批复立项工作。对立项指南中确定的其他推广示范技术, 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负责项目的组织申报、评审和批复立项工作。

5.项目的申报单位对项目的真实性负责, 评审和批复立项单位对项目的合规性负责。

6.经过评审合格的项目列入科技推广资金项目库。当年未安排科技推广资金的项目滚动至下一年度, 可直接作为下一年度备选项目。

7.省级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于每年4月30日之前, 联合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报送资金申请及评审确定的项目文本。

8.省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9.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分为省级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指标 (包括组织管理、资金管理、监督管理、项目绩效和信息宣传5个方面10项指标) 和项目绩效评价参考指标 (包括项目组织、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档案管理、实施效果5个方面15项指标) 两类。总分100分, 划为A (大于等于85分) 、B (大于等于60分, 小于85分) 、C (小于60分) 三个等级。

(十一)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

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5]44号) , 要点如下:

1.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苗正常生长、造成灾害的病、虫、鼠 (兔) 和植物等。

2.补助费主要用于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 购置药剂、药械、工具的开支;除害处理的人工费补助;治理区发生检疫检验的材料费、小型器具费。

3.省级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 联合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上报补助费申请报告和防治预案。确实需要中央财政给予补助的, 国家林业局审核后向财政部提出补助费分配建议。

4.补助费采取因素法进行分配。当总评系数大于或等于55时, 再通过相关系数计算补助费的安排数额。相关系数包括面积系数、种类系数、寄主系数、技术系数和治理系数等。

5.各省财政部门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十二) 边境草原森林防火隔离带补助费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边境草原森林防火隔离带补助费管理规定〉的通知》 (财农[2002]70号) , 要点如下:

1.补助费是中央财政为支持边境草原、森林生态环境建设, 预防外火入境、内火出境而设立的专项资金。

2.补助对象为承担边境草原森林防火隔离带开设、营造任务的防火站、草原站、林业场站、森林消防队等单位。

3.补助费用于在国界线内侧开设、营造草原、森林防火隔离带。

4.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农牧业、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省区的草原、森林防火隔离带营造任务, 于每年3月底之前分别联合向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提出资金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内容应包括隔离带开设情况, 地方各级资金投入情况, 上年度补助费安排使用情况等。

三、进一步加强林业财政资金管理的基本思路

总体上看, 林业财政资金管理比较规范, 资金使用效益明显,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制度不够完善, 有的资金管理办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有的以《工作意见》或《暂行规定》替代管理办法, 有的规定条款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预算执行进度偏慢, 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不够规范, 违法违规使用和截留套取林业财政资金的现象依然存在等等。

加强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既是财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林业计财工作的基本要求。财政部《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 (财办【2009】37号) 对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作了全面部署。《国家财政“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赵树丛局长2012年2月在全国林业计财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资金管理, 做到用制度管钱管人管事。

进一步加强林业财政资金管理, 提高认识是前提, 完善政策是基础, 健全制度是核心, 强化管理是关键。

(一) 提高认识

1.要充分认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 不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也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森林固碳减排, 具有投资少、综合效益大等优点, 是赢得国家排放空间和发展时间、抢占经济竞争优势的巨大潜力所在。大力植树造林, 加强森林保护, 强化森林经营, 已成为我国增加森林碳汇总量、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必然选择。2009年9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 争取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2011年9月, 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强调:加强林业建设, 发挥森林多种功能, 深化区域合作。

2.要充分认识林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了林业的“四大地位”和“四大使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提高森林覆盖率, 增加蓄积量, 增强固碳能力。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发展目标, 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 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推进植树造林, 新增森林面积1 250万公顷。”《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提出, 2015年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要比2010年底增加1.5个百分点, 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2020年贫困地区林林覆盖率要比2010年底增加3.5个百分点, 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

3.要充分认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

《林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林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 森林覆盖率21.66%, 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以上, 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力争达到84亿吨, 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5万亿元。林地保有量达到3.09亿公顷;国家级公益林保护面积达到1.13亿公顷;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到1 000万公顷以上;湿地面积达到4 248万公顷, 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5%以上;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稳定在13%左右;90%以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80%以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火灾率稳定控制在1‰以下,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 科技贡献率达到50%。同时提出, 构筑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等十大屏障, 发展林产工业、木材及其他原料林培育等十大产业, 建设一批重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教育基地。贾治邦局长在2011年12月29日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提出了当前9项林业重点工作, 深化林业改革、推进造林绿化、加强资源保护管理、增强林业应急能力、发展林业产业、繁荣生态文化、强化科技创新、夯实发展基础和提升林业行政能力等。

4.要充分认识公共财政支持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领域和政策导向。

“十一五”中央对林业的投入比“十五”时期增加1 347亿元, 增长82.5%。《国家财政“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逐步推进建立跨省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公共财政支持林业的重点领域包括:主体功能区生态建设、林业重点工程、造林绿化和森林抚育、森林保护与生态修复、林业灾害救助、林业科技等。

(二) 完善政策

完善的政策是资金科学管理的基础。政策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影响资金的运行效率。

1.完善林业税收政策。

完善包括林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进口种用野生动植物种源增值税和天保工程区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收政策。

2.完善财政扶持政策。

一是完善天保工程政策。包括对一次性安置职工社会保险补助、重点国有林区两级管理费等政策。二是完善林业补贴政策, 逐步扩大造林补贴范围, 提高造林补贴标准, 强化补贴资金监管。三是完善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政策。逐步实行分权属分级补助。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四是研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补助试点政策。五是研究支持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和林下经济政策。

3.完善金融信贷政策。

研究妥善化解国有林场债务问题, 加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力度, 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

(三) 健全制度

1.完善现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将《工作意见》或《暂行规定》修改为正式资金管理办法。做好不同资金管理办法之间的衔接, 如为避免与林业补贴和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重复, 适时修订天保工程资金管理办法, 删除该办法中有关森林抚育和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内容等。

2.制定新增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对新增的专项资金, 包括国有林场改革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天保工程区一次性安置职工社会保险补助资金等, 抓紧制定资金管理办法, 做到每项林业专项资金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

3.推进林业财政专项资金整合。

一是制定林业补贴资金管理办法, 将造林补贴、森林抚育补贴和林木良种补贴合并为林业补贴资金, 制定统一的资金管理办法。二是推进国家林业局部门预算项目支出整合。经初步整合, 2013年国家林业局“一上”项目为57个, 比2012年64个减少7个, 减少10.94%。三是继续推进涉农专项资金整合, 支持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

(四) 强化管理

1.加强预算编制管理。

一是要调整优化林业财政支出结构;二是要细化预算编制, 提高预算年初到位率;三是增强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上级财政要提前告知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预计数, 专项转移支付安排要尽早细化到具体项目, 并提前告知预计数。中央财政于每年9月底向地方提前告知天保工程资金、退耕还林资金和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预算。地方各级财政在科学编报本级预算收入的同时, 要完整编报上级的各项补助收入, 进一步提高本级财政预算编报的完整性。

2.强化预算执行管理。

一是建立预算支出执行责任制度。林业部门是预算支出执行的责任主体。各级财政的部门预算管理机构要把督促部门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作为日常工作重点, 与林业部门一起强化预算执行工作。及时掌握和分析本级各部门预算执行进度和项目绩效情况, 定期对部门进行考评通报。将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 把上一年的预算执行情况作为编制下一年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 避免“两张皮”。中央财政对下的专项转移支付拨付后, 地方财政要及时将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二是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均衡性。加强用款计划管理, 完善项目支出资金预拨制度。三是加快转移支付执行进度。在中央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拨付到位后, 省级财政要尽快下达并落实到具体项目, 同时比照中央财政的下达比例和进度, 结合本地实际和管理需要, 确定省本级对下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年初和各季度的预算到位率, 并逐年提高到位比例, 确保基层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能够及时执行预算。四是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3.严格财政监督。

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初探 篇10

1 档案管理工作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

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主要是对林业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声像、图表、林场工程测量等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储存与应用。及时准确地对与林业资源相关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归档与立卷, 能够使林业部门对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有更清晰的了解, 从而对接下来的工作做出更具科学性的规划与布局。

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是可有可无, 做好林业档案管理工作对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做好林业档案管理工作, 有助于真正将国家的法规与地方性政策落实到林业基层工作中, 增强林业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林业档案管理工作有利于上级机关对各个地区的林业工作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防止林场工作中出现盲目、盲干及资源浪费等情况, 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林业档案管理工作, 有利于加强林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交流管理经验, 提高工作质量。在当前的林业工作中, 对林业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科学化梳理, 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 及时进行纠正, 对林业品种的数量、分布及采伐等情况有深入了解, 从而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 更好地开展造林工作[2]。通过对林业生态环境情况的真实记录与对各项资料的有序整理, 为林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依据与保障, 促进林区安全、和谐与稳定。

2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的对策

2.1 强化意识, 提高对林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林业档案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林业部门工作成果的体现。在林业档案管理中出现的众多问题, 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因此要想做好林业档案管理工作, 促进生态建设, 就需要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特别是管理阶层, 一定要对该项工作给予足够重视,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 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要转变林业档案管理人员的传统管理理念, 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并要带领档案管理人员到档案管理工作做的好的单位进行观摩学习, 部门领导要带头学习档案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自上而下的提高对林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2.2 分类整理, 建立健全林业档案管理制度

林业档案管理只有实现标准化和专业化才能满足经济与林业发展需要。因此,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办法与制度是必然要求。要把《归档文件整理规则》、《档案法》作为制度制定的依据, 结合当前林场工作的发展情况,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3]。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出详细规定,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和存档, 使得林业档案管理工作有制度可遵循, 有标准可参考, 并要确保制度能够真正实施落地。在档案整体过程中, 需要根据档案的内容、类别及形式等进行分类整理, 分别按照永久、30a、10a等不同保管期限进行保管, 保证资料归档的时效性。由于林业档案资料种类较多, 内容丰富,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尽量减少档案资料的重复率和信息的冗余率, 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效果。要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相关监督部门要认真核查验证, 及时发现并剔除不真实资料, 确保档案资料真实、完整, 减少补记、后记和造假等情况的发生。根据制定出的规章制度, 对档案材料形成的各个阶段进行严格把关, 及时归档、妥善保管, 促进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3 注重培养,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林业档案管理人员每天都要与众多的档案进行接触,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档案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 特别是在现代化管理工作的今天, 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要定期的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培训, 使其对原有的技能进行巩固, 对林业科技和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还要不断对其进行管理技术的升级和创新, 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操作和使用, 以此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努力打造出一支专业技能高、安全意识强、纪律严明、业务精通的新时代林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团队。

3 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规划

3.1 精细化管理, 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

林业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 需要按照制度原则来进行精细化管理。统一管理标准, 规范整理, 可以按照林权改革、林业生物灾害、森林资源、退耕还林、保密信息等来进行分类整理, 并要细化管理规则, 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作为林业档案的管理人员, 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 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改善服务态度, 并要按照档案的建立时间、内容和性质等做好档案的分类, 从而为档案资料的管理与查询提供方便。管理人员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 防微杜渐, 避免不利因素对档案信息造成的损坏, 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在网络环境下, 要注重信息化技术在林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大力研发档案检索工具, 增加现代化管理技术和设备的引入, 逐步实现林业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促使档案资源更好的为林业发展服务, 为林业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2 明确数据使用范围, 实现林业生态资源有效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 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尤其是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建立, 为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但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信息资源都可以被任意使用, 由于林业工作的某些特殊性原因, 有些数据信息不能公开和调用[4]。为此, 国家林业及相关部分需要展开合作, 共同探讨, 制定出可行性标准规范, 明确有关林业资源数据使用范围, 加强信息数据保护。要想使档案信息为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持。因而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时, 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的表面, 需要转变思维模式, 进行深入研究, 在档案管理类中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积极推进实践, 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 依据档案管理现状, 仔细研究分析各种档案的特点, 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服务, 实现档案资源的有效共享, 充分发挥出档案信息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4 结语

档案管理是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新时期, 对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工作要有足够的重视。针对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 完善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大科技投入, 与时俱进, 突破创新, 全面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 大力推动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摘要:档案管理是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期, 如何规范林业档案管理、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实现档案资源的有效共享, 已经成为了林业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从档案管理工作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入手, 分析了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的对策, 对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作了规划, 旨在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档案管理, 全面推动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管理,信息化,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徐亚莉, 王明力.新时期林业档案管理探析[J].陕西林业, 2013, 11 (4) :37-38.

[2]李长春.林业生态建设中文书档案管理的种类和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0 (8) :12-13.

[3]聂芹, 刘广涛.林业生产管理系统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36 (16) :167-168.

林业生态管理 篇11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管理

黑河市爱辉区从2001年开始实施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随着该项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工程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人员配置日趋合理,建设资金持续补充,为开展全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特别是为监测预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必要的条件。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促进林业生产发展担负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任务。我区有林地面积1791万亩,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近五分之一,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约三分之一,是全省最大的地方国有林区,森林覆盖率为71%。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和治理上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随着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的实施,人工纯林面积逐年增大,加之全球气候变异,近几年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面积有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区森林资源安全。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是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目前采用传统的调查方式,已不适应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需要,现行的监测预报运行管理模式、网点布局方式、调查方法、测报准确率、信息传递速度和监测理念都直接影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防治效果。

1.将管护队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点合二为一,进行合理分区和布点,明确责任范围

黑河市爱辉区有林地面积1791万亩,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管护经营)面积660.4万亩。按照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的有关要求,根据林分状况、交通情况及地理位置等条件,全局共建立137个管护队,安排专职管护人员1319名(其中管理人员121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人员参与管护工程日常管理工作,林场及防火站的主管副场长、兼职测报员同时担负本单位的资源保护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是实现森林资源“四无”(即无森林火灾、无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无乱砍盗伐和重大刑事案件)目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积极落实“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新的防治方针,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在发生初期则是长期的治理目标。在林业局长与各有林单位一把手签订的《森林经营管护责任书》中明确规定:管护员负责管护辖区内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管护员是深入林地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人,在其职责中明确规定要宣传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相关要求,并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协助相关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与此同是,各单位一把手与管护员签定的合同书中要明确规定:各责任区的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必须由此责任区的管护员在4-9月的每月5日前以书面报告形式上报区林业局森防站,对于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要及时汇报区林业局。管护队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点“合二为一”,可以提高监测网点布局的合理性,扩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覆盖面,充分发挥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人力和财力资源的作用,从而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落实管护与监测预报责任,实行严格的责任奖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运行管理模式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从监测、调查、统计、上报资料汇总和信息传输等必须有一整套的制度作保障。要因地制宜地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纳入森林资源管护之中,把责任和任务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建立调查监测制度、病虫鼠情报告和核查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和责任奖惩制度,保证各级测报人员能够随时掌握自己辖区内的林业有害生物动态。

3.组建监测和防治专业队伍,提高应对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既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社会性工作,必须有专业队伍作支撑,鼓励林区群众积极参与,坚持监测预报专业化与社会化紧密结合的道路,才能确保其时效性和准确性。根据林区自身的特点,在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人员进行严格的责任考核的同时,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奖励基金,对发现并及时报告尚未发现的林业有害生物的管护员和林区群众给予适当的奖励。

4.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的“软件”建设力度

要利用国家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时机,以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为契机,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大对全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人员的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由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又强调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因此,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的关键是提高测报人员的综合素质即运行“软件”。运行“软件”包括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工作作风、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工作方法等,直接影响着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质量和效率。按照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的有关培训安排,除公共知识外,局森防站人员、林场主管领导及专兼职测报员以及全体管护人员都要定期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技术培训,定期进行业务知识更新。主要内容包括《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法规文件汇编》、《中国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操作规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组织与管理》专业理论及实用技术等。在工作程序方面也要作严格的要求,管护员要对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定时进行外业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并作好原始记录,以及对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做定性详细调查,及时向区林业局汇报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建立一支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相对稳定的监测预报队伍,形成一个快速准确的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和决策反馈系统,及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为科学制定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森林健康监测新理念,大力推广PDA监测系统

监测预报工作是针对林业有害生物开展的,在充分了解林业有害生物种群与数量以及相关影响因子的基础上,经过经验预测、实验预测和统计预测,目前初步进入信息预测阶段,开展了发生趋势和发生量等预测工作,以科学决策和科学防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林业有害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是可持续经营的对象,以生态系统原理为基础的生态治理对策 逐渐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者所认识,森林健康是当前国际上经营森林的一种先进理念,已融入新的有害生物防治方针中。森林健康监测是培育健康森林的重要前提和不可缺少的手段。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大力推广PDA监测预报系统,不断拓展监测的内容,提升测报的准确率,推动我区的测报工作由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向森林健康监测方向转变。

6.加强组织与领导,强化政府行为

由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工作涉及面广,既关系到森林资源的安全,又影响到农业收成,因此应象抓森林防火那样抓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工作,强化政府行为,提高全民意识,必须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保障森林资源的安全而保驾护航。

7.小结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防治方针,逐步形成“制度健全,责任明确,工作到位,奖惩兑现”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格局,以提高防灾、控灾和减灾能力,实现持续控灾为中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以完善防治体系为基础,快速步入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运行轨道。实行“站队合一”的运行机制,强化责任意识,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有效遏制林业有害生物大发生的势头,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我区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的良性发展;为我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的发展 篇12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

森林资源是我们所生存的地球资源当中最为重要的环境资源, 它不仅构成了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和现代社会的最重要基础。它不仅能够提供很宝贵的生活生产原材料, 同时也能够消除噪音, 调节气候, 保持水土, 减轻或者是防止旱涝, 风沙等自然灾害, 更是孕育了无数的珍贵药材和飞禽走兽。森林资源在人类发展的历程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当中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 发展生态林业, 一定要实现森林资源和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森林资源管理的办法早就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了, 如何能够确保生态效益的, 保证生态林业和森林资源管理协调统一, 提升经济效益的水平。基于这个现状, 本文对于生态林业的发展和森林资源管理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1 森林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从提出了森林资源的管理理念以后, 我国相关的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在相关的管理工作上面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 制定了一系列森林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和规范, 已经改善了旧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 并且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绩。在近几十年以来, 虽然已经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森林资源仍然是在保持着总量不断增长的良好趋势, 当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比我国建国初期的森林覆盖率翻了不止一倍, 已经由最开始的8.6%提升到了现在的16.55%, 而在全球地区的森林资源总量正在不断的下降, 这正表明了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的力度以及美好的未来。

虽然说我国的森林资源呈现总量不断增长的良好态势, 但是当前我国的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说:森林资源管理不善, 力度不够, 森林资源分布不公, 滥砍滥伐, 超额度砍伐, 局部破坏等现象仍然不断发生, 这些现象严重损害着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危害生态环境, 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1 只注重眼前效益, 生态意识薄弱, 没有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森林资源的发展

全国有很多的林区森林都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 只关注眼前的利益, 并不注重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 导致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滥砍滥伐, 减弱了地方的洪涝灾害的抵抗力, 这就使得保护森林资源只是成了一句标语式的口号而已。

1.2 森林资源管理的法律, 制度和规范并不够完善

在法律制度和规范方面, 目前还只是处在“人治”的状况, 而这些法律法规的不配套会给不法分子制造了钻漏洞的机会, 处处存在着有法不依的现象。同时还应为, 责权利3者之间的关系, 使得个人, 国家和集体3方的利益分配不均衡, 流失很多。

1.3 管理技术不高, 手段不当

在当前仍然没有很切合实际的森林资源管理技术体系, 森林资源管理是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森林资源管理技术体系, 使得调查、规划、统计、设计、检测、管理采伐一体化的信息能够得到全面共享。而要实现准确快速的统计、调查、全面的设计、规划、科学的采伐、有力的监测、高效的管理, 仍然有很长远的路要走。

1.4 大部分的林区都缺乏科学的森林经营方案

由于很多客观、主观的原因, 我国大部分的森林管理单位并诶有编制可行的森林经营方案, 这样就会使得年采伐限额出现很多的问题。

2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所谓的经济效益就是要发展林业, 把其当作生产原材料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效益。生态效益就是指林业的良好发展可以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正面影响。一般来说, 森林资源具有3个方面的效益, 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中生态效益的价值要远远超过经济效益。但是在这3种效益当中, 只有经济效益让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 所以往往最先受到人的关注, 而生态效益最容易被人忽视。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环保意识增强, 生态效益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人们也正逐渐认识到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实质上, 生态效益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如果只是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 而忽视了生态效益, 在初期可能经济效益的收获比较大, 在短期内, 经济增长速度迅速增长, 但是如果到了后期, 可能因为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 造成的损失就会使经济发展萎靡或者停止。如果说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 不仅能够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 还能够保持良好的势头。因此在管理森林资源的同时, 必须要注重经济林业和生态林业的统一协调, 这样才能够支撑生态林业的良好发展, 保证强有力的经济实力,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林业可持续发展

3.1 可持续发展

统一协调生态林业和森林资源管理, 必须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 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 要实现科技兴林, 不断的提高林业的科技含量, 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3.1.1 要建立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竞争力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的林业创新科技体系, 从而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现在有一种“数字林业”的概念, 也就是说要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 来推动林业管理和经营的科学化和精确化, 来加快林业的现代化。

3.1.2 要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要始终不渝的坚持实践检验成果这一真理, 将检验过后的成果积极主动的应用到林业的生产实践当中, 从根本上解决可续研究和林业生产相脱节的问题。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来鼓励技术人员实现技术的服务, 承包和转让等手段, 以及创办经济实体, 联合开发等不同的形式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3.1.3 要加强林业应用技术和基础学科的研究

要做好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 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 同时还要加强研究壮苗良种的培养技术, 充分利用栽培技术来抓好树种布局、结构的调整, 提高壮苗良种的成活, 研究陷阱的木材制造, 加工和利用技术来代替传统的技术, 提升林产品和木材的社会经济价值, 提升木材的总体生产技术水平的速度, 来增强林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

3.2 实践中要协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当前,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做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 主要包括:

3.2.1 林农结合

要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 建立多样化经营, 综合开发利用的林业发展新模式, 要使其具有生态, 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说林药结合, 林草结合, 林果结合, 林菜结合, 林禽结合等种植模式, 在增加经济收入, 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 生态效益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3.2.2 规模化造林

要规模化的发展速生丰产林, 经济果林等经济林地, 同时也可以快速的提高景观效益,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2.3 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机构

要实施强有力的法律, 政策, 法规, 不断的完善和加强资源利用, 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等林业的法规、政策、法律方针。

4 总结

在林业发展过程当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就是森林资源管理, 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要想统一协调生态林业和森林资源, 必须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真实实践, 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态服务功能和国民经济发展功能的需求, 真正的实现, 森林资源管理,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协调。

参考文献

[1]吴庆文.浅谈如何加强森林资源管理[D].科技天地, 2010, (03) .

[2]邵开贤, 严玉国.谈对生态林业发展的分析[J].中华民居, 2010, (03) .

上一篇:高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下一篇:教学研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