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林业的建设(精选12篇)
生态林业的建设 篇1
1 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
世纪之交的1998年, 一场持续百天的全国性特大洪水, 冲毁了无数良田、家园, 洪峰频率之密、洪水流量之大、流域范围之广, 百年罕见。全国共有29个省 (区、市) 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受灾人口2.3亿人, 死亡人数超过3000人, 各地估报的直接经济损失2484亿元。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 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10余次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 造成部分地区机场关闭、交通中断, 其频率之高、来势之猛、影响范围之大, 不断刷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沙尘暴和沙尘灾害纪录。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面积的冰雪灾害, 叫人不得不联想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大洪水的背后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的背后是沙漠化、荒漠化;气候变化背后是气候变暖, 极端天气增加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事实上, 中国的生态危机远不止此, 当前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沙漠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温室效应加剧等六大生态危机, 在中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六大生态危机, 每一样都与森林的植被破坏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以木材生产为主一直是中国林业的首要任务。中国林业的状况产出多于投入, 中国生态的状况破坏大于治理, 总体形势十分严峻。
2 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20世纪末, 随着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相继启动, 我国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局部乃至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但是, 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森林生态基础还十分脆弱, 生态建设的速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相协调, 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呈上升趋势, 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 极端性天气增多等。主要原因:a.我国森林资源底子薄, 表现在总量不足, 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人均森林蓄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质量不高, 平均每公顷林分蓄积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分布不均, 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 西部森林资源极度匮乏;经营水平低, 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 树种单一, 林木过量采伐现象依然存在。b.人口、经济高速增长带来对森林资源的高需求, 森林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相当尖锐, 带来森林资源的巨大消耗。c.林业投入长期不足。近年启动的国家林业六大生态工程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债资金, 国家财政资金所占比重不高, 生态建设投入保障体系尚未建立。d.林业行业各项改革滞后于其他行业, 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顺, 影响社会资源向林业行业的集中, 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e.我国主要林区90%为山区, 森林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还没有完全协调好。中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 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 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3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森林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另一方面, 要求在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 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换言之, 既要做到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又要参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里面既包涵要不断发展林业产业,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林产品的需求, 又包含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满足社会对生态的需求。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林业整体中的两个方面, 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因果关系。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 始终伴随着如何认识和协调两者关系的问题。而且, 随着人们对森林功能多样性认识的深化和对森林不同效益的追求, 对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生态和产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互动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1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 这种矛盾与制约关系主要是由人们在林业生产过程中, 不同的利益取向和与劳动者自身利益关系不同造成的。在林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 投入和耗费一定的劳动, 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可能是负效益) , 但这两种效益被劳动者感觉到的时间先后和直接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林业产业主要产出体现的是经济效益, 劳动者的获得是直接可见的, 与劳动者之间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关系;而生态建设主要产出的是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的体现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觉到的。
3.2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 更主要的是依存和促进的关系, 这种依存和促进的关系同样与人们对森林、林业产业及林业生态的认识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a.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两者统一以森林为基础。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恢复森林植被, 增加森林的数量, 提高森林的质量, 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离开森林也就无所谓林业生态建设;而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以森林资源为前提的, 没有森林资源, 就没有林业产业, 更谈不上发展, 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b.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关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决定的。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森林的主体植被是木本植物, 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种环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等工业原料的基地, 是动物的栖息场所, 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 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 在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 有“环境卫士”之称, 是天然的“过滤器”, 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林业产业发展, 说到底是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 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 改善和利用森林资源, 把森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使林业产业的生产力结构同森林生产力结构实行最佳组合。c.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 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质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生态经济学讲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 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 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 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既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又可在产业高速发展中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 达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泽慧.中国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68-69.
[2]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286.
[3]曹建华, 王红英.林业政策模拟模型研究——一个分析的框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 :602-606.
[4]王兆君.关于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协同运行的思考[J].林业经济, 2001, (1) :43-49
[5]雷加富.关于相持阶段的林业产业发展问题[J].绿色中国, 2005 (8) 12-17.
[6]张大红.中国林业经济发展问题:基点、视角、途径[J].林业经济, 2005, (1) 24-28.
生态林业的建设 篇2
1森林的重要性
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我国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林业产业化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功能,产业发展种类多,所形成产业链较长,因此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改善我国当前僧多粥少,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有利于促进我国轻工业,平衡轻重工业比重,优化工业结构,森林资源不仅有极高的经济附加值,能够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社会安定和谐,国家整个工业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森林作为环境助手,对生态有多方面的保护。首先,森林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森林是一种庞大的植物,自身总有极强大的空气净化功能,是一个巨大的.自然空气净化器,对我国各种严重的空气污染进行有效清洁,改善大气环境。其次,防风固沙。森林具有极强的吸附力和凝聚力,可以抵挡沙预防尘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减少水土流失。
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困境;对策
0.引言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多年来,我国各地营造生态林大多沿用用材林标准,纯林多、混交林少;单层林多、乔灌草复层林少。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建在生态脆弱地带,在建的林业生态工程经济林比重高达85%以上,严重影响了森林生态功能的稳定发挥。因此,合理规划生态林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本文就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1.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1.1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的地方思想和行动没有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仅仅把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单纯看成是林业部门一家的工作,地方政府没有真正落实主体责任。因而在筹措建设资金、解决建设用地、调剂林木种苗等重点问题上严重乏力,工作严重滞后。
1.2工作开展不平衡
部分地方林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向党委政府汇报不直接,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不到位,存在观望和畏难情绪。有的地方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信心更不足,碰到困难问题绕着走,未能主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推进工作较为缓慢。从统计数据上看,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进度缓慢;有些地方森林碳汇工程仍处于备耕开始阶段,既无雨点、也无雷声,进度明显迟缓。
1.3工程施工质量不高
部分地方没有严格按照作业设计施工,工程质量监管不到位,整地打穴达不到设计要求,基肥不放或少放,造林株数不够、密度过低,存在偷工减料现象。
1.4政策理解掌握不透
有些林业部门知识学习不够,了解不全,钻研不深,存在片面理解的现象,导致地方规划与省规划难以对接;个别地方对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政策了解不够,掌握不透,导致不能充分利用好竞争性谈判方式加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1.5资金筹措不足
按照工程建设规划,市、县财政必须拿出较大的配套建设资金。但是,目前许多地方工程建设配套资金不落实,或者落实了一小部分,导致工程建设资金缺口非常大,捉襟见肘。
2.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特点
2.1系统性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很多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又具备特定的功能,这就是系统论的含义,这个含义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提出的。
2.2整体性
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要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在各组分之间,只有这样才能对系统转换功能的能量、物质、信息、价值进行顺利的完成。
2.3有序性
有机的生态系统要具备对自然或者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明显相对的独立性是边界内的功能所要具备的。
2.4综合性
很多环境因子在自然界中的计算单位都是独立的,生物中每个因子都能够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综合和单因子影响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对多因子样进行综合评价是相当重要的。
2.5食物链
生态学的重要原理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绿色植物作为“生产者”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以植物或动物为食的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是“消费者”,而低等生物作为“分解者”又会将植物和动物的残骸进行分解,吃和被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食物链关系。
3.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效对策
3.1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3.2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
3.3强化工程技术含量
重点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并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做好国家森林抚育试点;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工程,并考虑种群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生态工程的工程措施应侧重生态环境重建中必须采取的技术。
3.4提高技术人员素质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不是仅仅由林业部门实施的,而是涉及到农业、土地、畜牧、水利水保、公路、民政等多个部门;也不仅仅只涉及林业专业知识,还涉及到农学、农村社会学、环境保护学、水利工程学等多专业技术领域。因此,提高参与林业生态重点工程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显得非常重要。加强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乃至林区农民的培训,不仅能保障重点生态工程的顺利的实施,还能促进农民致富、林区发展。由此,不仅能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预期目标,而且使林业的发展真正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潮之中。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我们应牢固树立质量观念,努力增加科技含量,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
【参考文献】
[1]杨忠平.着力促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J].公民与法治,2012.17.
生态林业的建设 篇4
1.1生态林业体制的建立
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处于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 需要一个新的体制来进行科学的规划。改革体制要适合社会的发展, 并涉及到生态林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建立新体制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好其他各个方面的关系, 这样才能使其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求。生态林业体制的建立是整个生态林业发展的基础,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有效的发挥生态林业建设的作用。
1.2生态林业建设创新工艺
传统的林业发展已经适应不了当前生态林业建设的需求, 因此, 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环境来设计出新的施工工艺, 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原来的技术基础上改革和改良, 来保证生态林业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还要充分的利用高科技因地制宜设计出树种林种合理的布局, 实现其机构的多样化。
1.3生态林业环保意识的培养
人作为生产和发展直接操作和执行者, 一个人的意识决定着事情的成败。因此, 在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中要加强培养工作人员生态意识, 让员工能够从心里上认识到生态林业的必要性, 这样才能使员工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建设中。只有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将生态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 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 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趋势
2.1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农林业建设的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林业建设的这种发展必须要依照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去实施。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 从而危害到不可再生资源、环境等。生态林业建设要在可持续性发展的状况下, 结合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科学的设计生态林业建设方案, 合理的规划林业建设的布局, 这样才能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生态林业系统主要由森林系统中海岸线、自然保护区、天然树林等组成, 还包括防护林体系诸如沿河防护林、道路旁树木、农田周围树木、村子中树木等。生态林业是网络状呈现片、点、带、网的紧密结合, 这种森林生态体型主要的特点是主次分明。能够合理的布局整体上生态林业的设计, 利用生态林业的优势来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2.2生态林业建设的稳定与多样化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就要求生态林业建设必须以稳定与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的发挥生态林业建设的作用。各个地区的气候、环境、生态、经济之间有着巨大差别, 其林业的发展模式诸如林牧式、林工式、林渔式、林林式都会存在于建设中, 在生态环境中有着多种的生物物种、机构层次也不相同, 就要求生态林业建设必须适应这种多样性, 林林的资源也要合理的利用起来。
2.3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生态林业建设要想在社会经济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就需要看其是不是能够适应当地生物圈中森林资源基础状况。生态林业的生态效益必要发挥出它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来合理的布局, 打造一个完善的设备功能的生态林业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当地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要实施一个均衡的发展状况, 才能有效的进行林业的建设。
2.4生态林业整体化发展
生态林业建设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的, 每一个环节都要发挥出自己的功能。生态林业整体化发展才能够防止生态被破坏、改善自然环境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还能够带来更多的生态效益和提高经济的效益,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林业体系。生态林业建设不仅仅是一个表现在有经济目的的人工生态的系统, 还表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系统。生态林业的功能比较多, 要把生态林业系统中各种产业结合到一起, 实现其整体化的发展把加工业、运输业、种植业、养殖业等都融合到生态林业的规划设计当中。生态林业还能够在经营的方面提供木材产品;还能够改善生态的环境, 保持水土完整性、防止风沙的侵袭等作用。在保证森林承载力的前提下,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出整体化发展的林业体系。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生态林业建设已成为了当前重要的任务。要建设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结合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趋势, 面对决林业建设中的问题, 制定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使生态林业建设能够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洪雪, 杨清福, 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 2006 (5) :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2) :195-196.
生态林业的建设 篇5
现阶段,受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影响,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需求也逐渐得到了提升,因此县域内的林业建设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然而因为本县林农在思想观念上依然较为保守落后,林业生产及管理模式简单粗放,为此林业技术相对缺乏,因此也极大的影响了该县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农村中在劳动力方面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现象便是劳动力输出,缺乏劳动力也对林业技术推广应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从事林业生产的农民缺乏林业生态建设的足够认识,也导致其接受新鲜事物与理念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2]。
2.2林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技术缺乏多样性
试论林业生态项目的建设 篇6
【关键词】林业生态;项目建设
1.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要多目标发展
林业项目要搞成以林业建设为载体的综合发展项目,不仅应该关注林业建设,还要注重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综合发展及项目的可持续性,其建设目标应该具有多元化特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跨越。林业生态项目建设项目不仅应该获得林业专业上的预期效果,如造多少林,覆盖率增加多少,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推动项目地区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注重培育农民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观念和能力,激励农民通过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严格执行项目合同,既顺利通过项目验收,取得项目劳务报酬和营林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又能提高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要有参与式发展理念
参与式发展要求农民及其他脚色和群体能参与到项目实施的全部循环过程中去,如项目确立、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实施及项目监评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需求得到考虑和满足。通过参与,使得参与者获得了在发展决策、发展计划和发展实施中的权力份额。参与式发展的核心是赋权,而赋权的核心则是对参与和决策发展援助活动全过程的权力再分配,简言之,即增加社区中穷人与妇女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项目中,要强调项目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除部门合作之外,要强调农民的参与。要明确农民是林业建设的受益群体和主体,是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单元,也是林业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不仅要注重农民参与造林劳动,还要包含更广泛的农民参与的内涵,要包含“给予与获取”的双向过程。要相信农民最知道森林对他们的价值,相信农民懂得造林和善于造林,相信农民能管好树木。要彻底改变目前林业项目设计中惯用的主管部门下达任务,设计部门承包设计,自上而下、设计人员说了算、农民被动参与的设计方法。要采用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方法,从项目准备、执行计划的编制到项目施工管理,从整体到每一个过程都要有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注重项目建设地区人们对项目的决策和选择,让他们尽可能地对社区林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使他们对项目的发展具有责任感,并对项目的成功做出一定的承诺。通过对资源的利用和控制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项目活动,让他们在实施过程中分享到利益,形成一种利益引导下的自愿参与过程。要加大对项目设计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方法,与国际接轨。
3.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要引入社区林业理念
要以农村社区为单元,打破传统林业中“就林论林”的狭隘性,重视人与森林的协调关系和农户的积极参与,并把林业纳入当地整个社会发展计划,从而寻求一种人类与森林的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社区林业的本质特征是由当地群众真正自主和直接参与造林和管理、经营森林资源,以实现林业发展目标。与自上而下的传统林业相区别,自主与参与是社区林业发展机制的核心和基本原则。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自我意识、自主决定和自主管理。
4.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要重视弱势群体
项目建设要为农村消除贫富差距做出贡献。要从林业大角度出发,用林业为农民增收助力,这是林业部门的重要任务。要通过林业建设使尽可能多的人受益,尤其是社区中较贫困的那部分农民,要鼓励和促进农村较贫困的家庭参与项目,向他们提供短期劳务补贴,并使他们能从造林活动中,从经营私人苗圃中,获得收入。鼓励贫穷户参与项目承包、参与项目的各种活动、参与项目的培训,真正体现广泛与公正、公平原则,很好地保护了弱势群众的切身利益。
5.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应体现农民的利益分配
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简称“两率”)是生态建设中造林工作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当前荒、远山造林工作中严重困扰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一个关键问题。
5.1“两率”中体现的利益分配关系
“国家要绿、干部要绩、农民要利”,这是在生态建设中发展林业的各方利益关系。国家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生态建设,干部们要建功立业有所作为自然理当顺应,农民以食为天要致富奔小康更是天经地义。在这三者的利益关系中,前两个比较容易体现,但提高“两率”,与农民有多大的关系?我们曾经在生态建设方面不尽如人意,多年来造林不见林,就是没有处理好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生态建设的确是功在千秋的伟业,但也必须要利在当代。我们不能要求那些尚未完全摆脱贫困的农民紧衣缩食来从事生态建设。过去和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一直提倡“谁造谁有”,有林是有了绿色,有了生态效益,但有林不等于有财富,对老百姓来说,过去和现在的现实情况恰恰是有些地方有林不仅没有财富,而是带来贫穷。劳模石光银虽然有很多林,但却负债累累。关键是没有处理好农民和国家的利益关系。我们应该冷静地面对一个现实,即在目前承担主要造林任务的大多数生态条件较差的地区。有多少农民会因为在那些并不适宜营造经济林和速生林的地区因为造林而脱贫致富呢?结论是清楚的。既然农民(生态恶劣地区的农民)不可能因为植树造林而脱贫,又不能因为保护资源而致富,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就没什么直接的关系。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树要靠农民去栽、去管。农民要是没有了积极性,我们的工作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基础,国家的绿也就无从谈起。
5.2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工作中的利益分配要遵循科学规律和客观现实
在我国山区,尽管有大量的森林资源,对社会提供了可观的生态效益,但经济还是比较落后的,拥有大面积的森林却无法获得相应的利益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种不对称实质上否定了资源拥有者为保护生态资源所付出的劳动,剥夺了他们应该获得的利益。长期以来,在造林工程中,如果是在老百姓自己承包地上造林,具体情况是,老百姓自己花钱整地、造林,自己掏钱管护、管理,为社会产生了生态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他们自己却没有得到或很少得到经济效益,当林地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时,还不能采伐,这样还要负债累累地继续看管、经营,虽然目前国家给他们每亩地补助了10元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但这点仍然不足以弥补他们的经济付出,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在幼林期林地经营的积极性,领到这点钱后,他们将承担着重点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全部责任。
因此,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商品化,使资源的拥有者可以向他人输出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将其所获得的利益与拥有者分享,从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和公正,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持续利用生态资源,应该大力鼓励当地居民以经营生态系统服务为主要手段来发展经济,让农民能够从他们对生态和系统的保护和培育中获得经济收益,生态系统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与培育。通过建设生态系统服务基地,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生态业。届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当地居民就必须更好地保护和培育生态系统。这样,生态和经济效益就可以统一起来,将调动起农民极大的积极性,国家的绿自然就有了保证,干部的绩也得到了体现,两率的问题将不难解决。 [科]
【参考文献】
生态林业的建设 篇7
1 生态林业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生态林业不仅仅是单纯的林业发展, 而更是一种结合了经济学后, 将生态学和环境学有机的融入的一种科学。它的理念更是符合我党针对我国的现阶段的各种发展中的问题所指定的, 是一个更加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林业发展理念和方式。基于它的特殊性, 我们在发展的时候, 应该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才能达到效果:第一, 优化组合的原则。即根据自然搭配的理念来选择和组合林业中的各种树种, 才能达到优化生产和自然环境的目的。因为只有符合自然规律的, 才是最合理的。第二, 因地制宜的原则。仍然要根据自然规律, 选择最合适的林种和树种, 该原则主要指的是根据该地区的具体情况来栽植树木。第三, 注重效益原则。这里指的效益不仅仅是经济效益, 还是生产的效益, 也就是林业的总体的产出情况的综合评估。第四, 综合发展的原则。即要在发展的过程中, 注重对周围环境以及其他的产业的协调发展。
2 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新的体制的规划和调节。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的改革必须要从各个方面入手, 因为每一个发展理念都涉及到发展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所以, 我们要调整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要从根本上改革体制和制度, 使其符合新的发展要求。所以, 调节和规划体制是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其次, 新的工艺的设计和改进。再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 我们要根据当地的情况, 改革和改良原有的各种发展技术, 结合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和栽培方法, 将林业建设的工艺发展水平调节到与生态临也的发展相适应的情况。
第三, 培养和调控生态意识。任何的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操作和管理, 而人的种种行为都是基于自己的意识和理念的指导。所以, 我们只有加强了人的意识的培养和宣传, 才能使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认识到生态林业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3 生态林业建设与发展前景
3.1 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生态林业之所以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是因为可持续发展是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一种发展理念。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而断送了长期发展的道路。生态林业建设在整体的发展过程中, 如果想达到这一效果和目的, 就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调整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方式, 才能达到生态环境和人的和谐持久的发展关系。我国的生态林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并且有很多的地方已经开始落实这一政策和理念。各种自然保护区的形成以及生态区的建立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
3.2 生态林业的稳定与多样化建设
生态林业的发展的最佳模式就是达到自然和生态的稳定的发展, 保持原有的和谐的状态就是一种稳定的表现。其多样性则表现为形式的多样性, 即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将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其发展的体系中。虽然林业发展的主体是森林和树木, 但是我们可以适当的开展各种其他形式的物种的共同发展模式。
3.3 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任何事情都要控制适当的度的问题, 不能因为生态林业的方式新颖, 成效显著, 我们就一味的大力发展, 否则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还会适得其反。在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要始终坚持适度的原则, 将生态林业的发展步伐控制在社会经济和林场经济可接受的范围内。以防止因不协调的发展而造成的生态林业的超前或者滞后导致的生态林业的发展不平衡和不适应。
3.4 生态林业的整体化与功能齐全化建设
生态林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能够充分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建设生态林业不仅能够改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还能够显著地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形成了一个前后内外、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的合理林业体系。生态林业既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 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生态林业在自然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显著优于不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林业应当具有齐全的功能, 合理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应当将多种产业整合为一体, 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纳入到生态林业的发展规划当中。在经营方面, 生态林业可以向社会供应木材等林产品;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 生态林业能够发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二氧化碳等作用。在森林承载能力范围内, 科学地规划、逐步建设具有齐全功能的林业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和促进, 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发展林业时, 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 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 提供林产品方面, 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 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 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 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 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 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 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 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 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 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 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洪雪, 杨清福, 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 2006 (5) :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2:195-196.
[3]王嘉发.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 2005, 30 (3) :46-48.
[4]郭志伟, 代力民.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 2003, 16 (4) :1-6.
生态林业的建设 篇8
1 正确面对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不可估量, 对大自然索取的多, 保护的少, 产生的价值解决了人类发展的需求。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 缺少环境的保护, 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对环境的破坏不成正比, 造成现在的林业生态系统十分的脆弱, 林地退化、荒漠化、湿地减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减少, 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不到发达国家的二分之一。
目前, 党和国家政府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我县三年清收林地19.6万亩, 并全部设计还林,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 还要进一步开展林业生态工作, 对流失的林地进行清理还林, 打击毁林开荒、非法占用林地、乱砍滥伐进行严肃的处理, 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力度, 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
2 林业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和责任
国家和政府越来越对生态建设予以重视。我县也加大了对林业生态建设人员、资金配备的投入, 成立了罗通山森林公园、三仙峡森林公园、哈尼河保护区、大甸子湿地保护区, 生态建设取得成效。对林业生态进行保护的同时, 也加大了对林业科技的利用和发展, 以林养林的思路发展林业生态建设, 林业资源是绿色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 要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功能的同时, 大力发展木材培育、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花卉苗木、林业生物、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利用, 玄武岩开发利用。通过各项绿色产业的发展, 带动生态林业建设保护开发和利用, 建设美丽的家乡。以绿色生态建设为本, 努力为大地铺绿、加快荒山绿化、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增加森林的覆盖率、森林的碳汇量, 使我们生活的土地山清水秀。
3 林业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
生态林业的建设 篇9
植树造林的好处很多, 大家随口都可以说出几种。例如大家能直接感受到的, 首先植树造林为人们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原料和用品。如木材、食品、药品等。其次可以愉悦人们的感观, 人们每天出门是愿意看到灰蒙蒙的天, 还是更愿意看到满眼生机盎然的绿色。这是不言而喻的。
实际上大家看不到, 但树木却在不停发挥的作用更多。例如植树造林可为人类提供氧气, 净化空气。人和动物每天吸入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则正好相反, 由于其叶子或其他器官富含叶绿素等光敏物质, 这些物质在阳光照射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利用的主要物质就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其主要产物是葡萄糖, 作为副产品可以释放出氧气。据测算, 每公顷成年林木日吸收1 000 kg二氧化碳, 产出730 kg氧气, 可供给1 000人呼吸。树木具有高大的树冠, 浓密的枝叶, 可以阻挡光线直射, 还可以削减风力, 是人们夏季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多数树木叶片表面的纤毛, 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尘土, 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据科学测试, 每公顷树林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硫2 kg, 1年可吸收灰尘300~900 t。此外, 树木在呼吸过程中, 产生大量挥发性物质, 能够起到杀菌作用。
植树造林能够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 涵养水源。我国许多地方植被覆盖率低, 水土流失严重。树根象一双大手, 可牢牢抓住土壤, 防止被水分冲刷走。特别是黄河流域, 由于土质松散, 每到雨季, 雨水冲刷, 大量泥沙流入黄河, 致使河水变浑, 河床增高, 给防洪防汛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而多植树, 就可以控制水土的流失。近年来国家花大力气建立的长防林, 淮防林就是基于国土安全而制订的长期计划。树木象一个蓄水池, 可以调节水源, 在一定限度内, 可有效收集多余的雨水, 贮存在根部, 并缓慢释放。河南的农田防护林是全国的典范, 平原农区地成块树成行, 农田防护林的防风固沙, 特别是在防干热风方面有重要作用, 这些年来为保护河南省粮增产增收, 保证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树种选择的几个误区
2.1 树种单一
长期以来, “南演杉家浜, 北唱杨家将, 东北漫山遍野落叶松”的人工纯林一统天下。大面积的杨树人工林易暴发病虫害。由于单一杨树造林, 造成树种单一, 抵御病虫害能力极差。20世纪90年代的一场天牛灾害使宁夏构成第1代林网的8 000万株杨树遭受毁灭性打击, 不得不全部砍光。十几年的造林成果毁于一旦, 只好从头做起, 曰之“第2次创业”。现今“三北”地区, 天牛虫害已使约占新植防护林77%的500万hm2杨树受损。在河南, 每年杨树食叶害虫, 让整片林子在夏季呈现出万木萧条的冬季景观。这正是植树中被人们忽视的一个生态学原理“单一性导致脆弱性”所起的作用。其次大量的杨树人工林飞絮也是很大危害。随着我国北方大面积的杨树纯林进入成熟期。每年4~5月间, 大量杨絮漂落, 如满天飞雪。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了这种“春日飞雪”给市民的生活带来的烦恼。这种飞絮不但污染衣物, 阻挡视线, 还能造成呼吸道疾病。另一方面可能大家想不到, 杨树林与火灾有什么联系, 在豫东平原, 高峰期地面一层厚达5 cm的杨絮, 春季天干物燥, 杨絮就象火药一样, 遇明火会快速燃烧, 而农村多数是明火灶, 这样就极易发生火灾。每年这个时间农村经常到处起火, 再加上现在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 村里尽是些老弱病残, 遇火灾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置, 给农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安全隐患。
2.2 片面追求新奇不切实际, 违背适地适树原则
每一个树种都有其适生环境, 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相互适应, 是选择造林树种的一项基本原则。造林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原则的贯彻。
中国很早就认识到适地适树在植树造林中的重要性。如西汉刘安《淮南子》中说:“欲知地道, 物其树”, 指出了树木生长与自然条件的密切关系。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对此有进一步的阐述:“地势有良薄, 山、泽有异宜。顺天时, 量地利, 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 劳而无获”, 精辟地说明了适地适树的意义和重要性。明代王象晋著<群芳谱>中, 对此认识更有所发展:“在北者耐寒, 在南者喜暖。高山者宜燥, 下地者宜湿。……此物性之固然, 非人力可强致也。诚能顺其天, 以致其性, 斯得种植之法矣。”而现代多数形象工程, 面子工程, 一味追求高档。领导看到什么好看, 听说什么名贵, 就要种, 内行不敢说, 外行不会说。结果也就是图一时的痛快, 或者经过一场寒冬, 全军覆没, 或者几年之后慢慢消亡。劳民伤财, 给国家造成不小损失。
2.3 把常绿树种位置提的太高
现在不管城市绿化及农区造林, 很多文件都注明要提出绿化档次, 增加常绿植物。这种提法有很大问题。我们处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为什么我们北部西部的山上冬季绿色的东西少, 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我们这里相对寒冷, 冬季树木要落光叶子减少水分和能量的耗散, 同时也是为了抵抗雪压。从我们自身来讲我们更需要阔叶落叶树, 因为炎炎夏日里我们需要树叶遮阳庇荫, 而在寒冷冬日, 又主动为阳光让道, 让人们享受冬日暧阳。从生态角度来讲, 在北方地区落叶树生态价值远高于常绿树, 它每年生产的生物量远大于常绿树种。
3 造林树种的选择方法
3.1 采用多树种造林
维持森林复杂性、整体性和健康状态, 是现代林业思想的核心。美国新林业的策略方针和举措以及德国接受“前人栽树、后人遭殃”的深刻教训而提出的近自然林业, 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成功的模式。在造林设计中不但强调多种乔木树种混交, 同时注重空间上的混搭, 地被层, 中间层, 冠层, 形成合理的森林结构。
3.2 以乡土树种为主
以造林目的, 立地条件选择树种, 造林绿化的目的是改善环境, 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求美化效果, “生态优先”是造林绿化首要原则。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易于养护管理、能自然繁衍成林的乡土树种, 理所当然地成为“生态优先”的最佳选择。
乡土树种通俗的说就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树种。这些树种是经过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 对该地的极端温度、湿度、风霜等恶劣环境, 能很好适应, 具有良好的抗逆性, 真正融入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多数外来树种, 在人为条件下, 可能引进的初期生长良好, 但这并不能说明问题。甚至多年之后, 碰到极端环境条件, 会导致全军覆没。引进不当还可以造成生态灾难, 一些竞争性强的外来树种, 引进后, 由于离开原有的生物圈, 会迅速蔓延, 侵占原有物种领导地, 造成本土物种大量消亡, 如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葫芦等, 已经或正在对我国造成了危害。
乡土树种是当地的植物特色, 能形成自然的生态林, 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稳定的植物群落, 从而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 成为城市特征识别的重要标志。加之易于养护, 其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影响力远大于外来树种。河南乡土树种很多, 例如白榆, 臭椿, 苦楝, 楸树, 丝棉木, 旱柳, 朴树, 望春玉兰等。
4 传统造林技术需要改进的几方面
4.1 苗木规格大小适宜
从植物生理角度讲, 树苗越小越容易成活, 当然城市绿化用苗也不是越小越好。太小苗木不利于保护及养护, 也不是越大越好, 树木越大成本越高。当前城市绿化出现“移大树之风”, 这样不但破坏生态, 造林成活率也不高, 成活了也长不好。建议乔木树种一般树高2 m以上, 胸径3~5 cm以上较为适宜。
4.2 推广近自然式造林, 严禁翻山造林
这里有个典故, 有一年一个领导到某地检查造林, 造林地属黄土沟壑地带, 常年干旱, 地上长草都不容易, 一棵1 m高的野酸枣就要长好多年。领导到现场一看火大了, 原来当地县领导为了迎接检查, 发动几十人, 把整个造林坡地上的灌草全部烧掉, 把土重翻一遍, 整个造林坡地整的平平展展, 露出全新黄土。这种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壤, 要等你新造的树根系长大固土, 那是多少年以后的事了, 而且你栽这树未必能成活, 这哪是在改善生态, 分明是破坏生态。所以要推广近自然式造林, 在保证树木成活生长的前提外, 应该对原生态的扰动越小越好。适合条件的地区应大量采用团式造林。
4.3 改变传统的三埋两踩一提栽培技术
传统造林栽植要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 (即三次埋土、两次踩实、一次将苗木向上提的过程) , 把握好“五个步骤”。第1步, 树穴挖好后, 将碾碎的表土平整、均匀地放在坑内, 这是第1次埋土, 主要是利于苗木扎根, 并且防止栽得太深。第2步, 放入苗木, 放在树穴的正中, 将苗木扶正, 开始进行第2次埋土;埋土到一半时暂停, 将树苗稍微向上提一下, 这叫“一提苗”, 防止树苗窝根;这时要将已埋的土向下踩实, 这是“第1踩实”, 目的是使树苗的根须和土壤密切接触, 尽快吸收水分和营养, 以便扎根生长。第3步, 进行第3次埋土, 埋至与地面相平, 深度以原根迹为准, 进行第2次踩实, 使树苗树干挺直。第4步, 整理出一米见方的树盘。第5步是浇水, 一次性灌透。
苗木成活的关键在水, 生长在土, 成活是首要的, 所以在灌水条件较好的地方, 不建议采用传统“三埋两踩一提”。因为这样做首先是树穴填太满了土, 存水量就小了, 很难满足树木发芽所需水分, 再者由于踩的太实, 造成水很难下渗, 看着上面水满了, 实际下面根部还是干的, 造成苗木吊死。建议先填半坑土或多半坑, 轻拍不踩, 直接灌满水, 待水渗完后, 再填满用水沉实。
摘要:简要说明了造林绿化的好处, 从当前造林中树种选择的常见误区入手, 提出有利生态林业建设的树种选择方法, 并对传统造林技术存在的缺陷, 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改进措施, 以达到用生态的方法、理念建设生态林业的目的。
生态林业的建设 篇10
林业经济建设的发展, 离不开其内部生态建设管理的健全, 要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先进的管理技术, 实现对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 所以为了保证经济建设的发展, 就要能够保证不间断的资源供应, 这就需要对林业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 我国只是注重对经济的发展, 而忽视了对森林的保护, 过分的乱砍滥伐, 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林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为林业建设做的好, 植被保护就到位, 良好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 防止水土流失, 林业建设在生态环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 防止水土流失, 对于洪涝灾害有很好的调节和控制能力, 林业带的建立, 防止沙尘暴的出现, 并且森林的含水性比较高, 对土壤的蓄积能力强。同时森林有很强的空气净化能力, 在城市中的绿化带, 是有效的噪声隔离带, 并且对于城市中的废气有很好的吸收能力, 在净化了城市的空气的同时, 还美化了城市的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 还加剧了生物危机, 大量的物种濒临灭绝的状态, 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森林面积的减少致使温室效应的加剧, 全球面临气温上升的险境。这其中的每一项因素的变化都和森林的植被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我们国家加大了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力度, 对于林业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并且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执行。但是在总体来讲, 我国在林业方面的生态建设还是破坏要相对大于治理, 所以说对我国的林业发展来说, 这将是一项非常严峻的课题。
20世纪末, 随着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相继启动, 我国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局部乃至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但是, 由于经济社会的调整发展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森林生态基础还十分脆弱, 生态建设的速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相协调, 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呈上升趋势, 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 极端性天气增多等主要原因:
1.1 我国森林资源底子薄, 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人均森林蓄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
质量不高, 平均每公顷林分蓄积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分布不均, 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工区和东北地区, 西部森林资源极度匮乏;经营水平低, 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 树种单一, 林木过量采伐现象依然存在。
1.2 人口、经济调整增长带来对森林资源的高需求, 森林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仍相当尖锐, 带来森林资源的巨大消耗。
1.3 林业投入长期不足。
近年启动的国家林业六大生态工程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债资金, 国家财政资金所占比重不高, 生态建设投入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1.4 林业行业各项改革滞后于其他行业, 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顺, 影响社会资源向林业行业集中, 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1.5 我国主要林区90%为山区, 森林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是我
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还没有完全协调好。中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 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 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2 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正确处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另一方面, 要求在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 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换言之, 既要做到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又要参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里面既包含要不断发展林业产业,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林产品的需求, 又包含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及社会对生态的需求。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林业整体中的两个方面, 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因果关系。
2.1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在发展林业建设的过程中, 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但是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和精力与收到的回报之间出现了利益矛盾, 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的不完全体现方面。在对林业付出劳动之后, 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产出的经济效益, 这是人们能够亲眼目睹的, 也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但是由林业建设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经营管理才能够发挥出来的, 并且一般来讲生态效益都是无形的, 有些是人们感受不到的, 所以在这两方面出现了矛盾。
2.2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在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的过程中,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二者之间是互相对立的, 同时又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因为要想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产出木材来获取经济报酬, 那么木材的缺失就会影响到生态建设, 但是如果一味的强调生态建设, 全面的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 那么对于林业的运行又是一项极大的负担, 是不现实的做法。所以说应该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在不影响到互相利益的基础上, 求同存异。
无论是发展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还是创造生态效益, 都是需要以森林为基础的, 所以说这是二者的共同点。在经济效益方面来讲, 木材的数量和质量是发展的基础, 而对于林业生态效益来讲, 森林的覆盖率和森林健康是基础。
森林资源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 在森林体系中, 有庞大的生物链, 是发展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 在这个生物链中, 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以使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有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净化空气, 防风固沙, 降低噪音, 绿化环境等等, 都是森林生态系统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如果森林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那么森林系统将进入恶性循环, 森林的数量和质量将会有所下降, 由此影响到森林经济效益的产出。所以良好的林业生态系统是保证林业经济效益的基础。
实现林业经济价值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木材和林业副产品的销售, 那么就需要有一个长远稳定的林业发展体系来保证木材的数量以及副产品的加工链。在实现经济效益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如果过度的乱砍滥伐, 破坏了林业的生物链, 影响到林业的健康发展, 那么不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同时也造成了木材的供应出现中断, 后劲发展不足的现象, 无法实现持续不断的木材和副产品的供应。所以说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 要兼顾林业生态效益,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协调发展, 才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 最终实现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结束语
生态林业的建设 篇11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发展
1.树立正确的观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2)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也是减少劳民伤财,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这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
2.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它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
3.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立生态建设的机制
要培育生态服务市场,推动生态效益货币化、资本化。生产或消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应当计入成本,予以折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应当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包括资源开采和获取的成本,环境损坏和恢复的成本,以及当代人占用后代人资源的“用户成本”。
要发展高效益的木材加工业,以加工业发展拉动森林培育,增加“经济人”的利益驱动。应以科学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导造林、营林业的发展。森林发达的国家往往是林业加工业发达的国家,如芬兰、瑞典、加拿大等。实践证明,造林和管护不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相一致,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应的。
4.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强化依法组织管理
从建设投入上看,林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也需要企业、单位、其它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投资投劳,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建设工程管理和行为主体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参与;从建设收益上看,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触及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而且正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在投资上具有很大的外部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使他人收益却不会因此得到补偿,社会收益或成本大大高于行为者的个体收益或成本,正面的外部性总是削弱私有部门的投资热情,需要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进行干预,经济的外部性才可能被内在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的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外部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依法组织管理,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保障生态建设。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林业时,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提供林产品方面,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科]
【参考文献】
[1]洪雪,杨清福,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6(5):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195-196.
[3]王嘉发.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46-48.
关于生态林业建设的思考 篇12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1 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生态林业建设是建立在经济学和生态学基础上的一种林业生产方式, 它是包含了多方面的知识和内容的可持续发展工程。这一工程是保证在破坏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多样性的基础上, 向林业系统中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 提升生态林业系统的生产力和输出。在进行生态林业建设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1 优化组合
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不同物种之间的组合, 保证林业物种之间的搭配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促进和支撑, 最终实现共同发展成长的目的;
1.2 因地制宜
生态林业建设应该遵循基本的生物和环境原则, 合理的规划设计林业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做到林、渔、牧、农有机的结合, 保证林业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结构;
1.3 重视效益
应该在保证生态林业系统承受范围的基础上, 尽量将生态林业的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从而获得最大化的产出;
1.4 综合发展
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应该从生态环境的基本原理出发, 构建起多树种、多林种以及多层次的复合林业生态系统。
2 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的有效对策
2.1 依法实施生态林业建设的保护
不断加强对各种森林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进而提升普通群众的森林保护和生态意识, 积极推进依法护林进程。逐步健全森林执法体系, 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 提升执法的水平和力度, 通过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来对森林的资源和动植物进行保护管理, 对各种乱砍乱伐及违法狩猎活动进行严厉的打击。此外, 对各种森林防火防治病虫害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对各种火灾及病虫害危害消灭在萌芽阶段。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宣传建设, 将生态林业保护纳入到法制化的正确道路上来。
2.2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社会及经济发展对生态林业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 生态林业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发展的基本内容, 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在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保证社会经济文明建设以及环境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充分保证环境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目标, 从而实现人们对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同时又不会对子孙后代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产生影响。在林业生态补偿制度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建立以林业生态补偿促进生态发展的林业保护思路, 是对我国滞后的林业产业市场完善和传统林权保护的变革。
2.3 充分利用科技来提升生态林业建设的成效
在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创新及产业技术提升的作用, 建立起一套生态林业建设创新体系。
2.3.1 建立相应的林业科研服务体系, 加大对新技术、新品种
的引进和研究, 并重视其推广应用过程, 保证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和转化成果;
2.3.2 建立生态林业建设与产业建设的实验基地, 对相关的科
研人员及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培训, 并鼓励科研技术人员通过技术承包、咨询、参股、创办企业等方式来直接参与生态林业建设, 从而使新的生态林业建设技术得到最大化的推广和应用;
2.3.3 不断加强与先进国外经验技术的交流合作, 通过技术及
观念的引入, 使生态林业建设结构趋于科学合理, 提升生态林业建设的整体质量,
2.4 不断完善林业生态补偿配套措施
一般而言, 相关政府具有财政预算和转移支付的能力, 所以, 可以利用以下的方式来完善林业生态补偿配套措施:建立相应的政府财政预算制度, 在相关的财政预算项目中增设林业生态补偿预算项目, 从而哼财政支出中有稳定的林业生态补偿支出;利用政府的信息资源, 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国外政府的优惠贷款和援助;财政转移支付, 将林业补偿机制列为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支持对象。把因林业生态补偿而造成的当地财政减收, 作为安排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重要因素。
2.5 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产业建设
按照“区域化布局, 定向化培育, 集约化经营, 市场化运作”原则, 坚持发展乡土树种和引进外来树种 (杨树、日本花柏) 相结合, 新造林和改造现有林并重, 采取有效的经营方式, 确保基地相对集中连片, 形成以大基地带动大企业, 大企业带动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总之, 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是一件造福当代, 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 我们应该积极努力探索更好的建设我国生态林业的方法策略, 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忠儒.谈谈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5) .
[2]高德荣.对生态林业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6) .
【生态林业的建设】推荐阅读:
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07-27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探讨06-07
林业生态建设 文档12-01
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08-25
林业生态建设思路研究07-16
林业生态建设问题分析05-27
林业生态建设若干思考06-11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07-10
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07-13
惠农区林业生态建设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