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精选7篇)
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 篇1
林业特色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方向, 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2]。千阳县要以千湖水面风光为依托, 以生态观光、登山狩猎、休闲度假、黄土风情为特色, 以旅游开发为重点, 以开发求发展, 充分挖掘潜力, 突出开发重点, 整体推进, 分期实施, 加快重要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积极培育客源市场, 实现特色生态旅游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 为拉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 千阳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概况
千阳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川原交错, 地形地貌独特, 既有森林茂密, 又有碧波荡漾的湖泊, 加上诸多寺庙、道观散布其间, 旅游资源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为千阳县林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1.1 千湖风景区风光独特
千湖是陕西省最大的人工湖, 有水面17.8 km2, 85%的水面在千阳县境内。景区两岸群山环抱, 逶迤起伏, 植被茂密, 田舍交错, 恬静明丽;湖面辽阔, 水质清澈, 微波起伏, 水天一色。以千湖为依托, 千阳县建立了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千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立, 多方筹集资金逾1亿元, 建成了南岸的门户区、民俗园、观鸟平台等景区, 生态观光型游览线路基本形成。通过对外招商引资, 陕西卓越生态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从2003年开始, 累计栽植大扁桃逾466.67 hm2, 农林生态观光体验区域初具规模。根据民间传说, 准备开发秦王藏身的洞穴和铸剑的作坊遗址。经调查, 纸坊湾一带发现地热资源, 因此千湖湿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1.2 唐家山风景区引人入胜
位于南山, 距县城17 km, 大部分为国有唐家山林场所有, 面积1 533.33 hm2。景区柏树成片, 森林茂密, 极目远眺, 爽心悦目。古刹启觉寺附近, 古柏参天, 松林参差、遮天蔽日, 山花野草争奇斗艳, 姹紫嫣红。省旅游局专家曾赋诗“红入桃花嫩, 青归柳叶瓣”给予盛赞。景区内还有双天井、仰天池、一线天、龙泉、石沟、卧虎等天然景观, 是生态观光、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
1.3 莲花山风景区独树一帜
位于北山, 距县城39 km, 属于国有高崖林场, 总面积3 533.33 hm2。区内森林植被茂密, 生态景观丰富多彩, 野生动物栖居繁衍, 野猪、野兔、野鸡成群出没, 金钱豹、草鹿等时有发现。莲花山狩猎场自开业运行以来, 年均接待游客2万人次以上。
1.4 红土坡风景区坡耕文化底蕴深厚
位于南寨半山林场, 距县城15 km。区内有大沟水库、城墙岭、红土坡寺庙群、马鞍山、马蹄山、前殿、立马寨、倒回庙、甘树枝庙等历史遗迹。人工刺槐林、飞播油松林蔚为壮观, 风光独特, 是登山、观光、垂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5 大山梁风景区等具有潜在优势
位于县城南龟山之顶, 距宝鸡30 km, 新、老公路相夹, 面积逾2 666.67 hm2。区内槐林无边无际, 地势平担, 是建设别墅群、避暑、观光、休闲娱乐的天然宝地, 极具开发价值。此外, 诸多生态资源亟待开发。位于柿沟乡南山的清凉山, 水沟镇的清凉洞和燕及墓, 草碧上店沿线区内的石鱼沟等生态景观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2 千阳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经营现状
2.1 千湖风光独具魅力但开发阻力大
千湖浩大的水面、优雅的环境、清新的空气, 对久居闹市渴望回归自然的都市人群来说, 是极为理想的选择。但由于其属于宝鸡人饮水源保护地, 发展水面旅游观光项目十分困难。
2.2 原始黄土风光资源丰富开发速度慢
位于国有唐家山林场的诸多景点如莲花山、红土坡、大山梁多姿多彩的天然生态、原始群落、黄土风光, 以其登山、观光、狩猎等户外活动, 深受城镇游客的欢迎, 但由于融资困难进展缓。
2.3 文化底蕴深厚但宣传推介氛围不足
千阳俗称“三贤故里”, 历史遗存的燕伋望鲁台、燕伋墓等今日犹存, 是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课堂。但开发资金不足, 对外推介宣传力度不大, 致使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发展速度较慢。
2.4 管理服务机构尚不健全
由于诸多条件的制约, 千阳县森林生态旅游业尚属起步阶段, 资源未能得到规模开发和利用, 旅游尚未成为主导产业, 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还很不健全, 游客数量少, 逗留时间短。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市场链, 尚未形成体系。同时管理层面和从业人员思想意识滞后,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缺乏大手笔、大思路。
3 林业生态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
一是区位优势独一无二。千阳县距宝鸡市34 km, 宝中铁路、宝平公路、陇风公路、千灵公路横贯东西, 宝汉高速公路在千阳县留有3个出入口, 为发展旅游业带来更为快捷方便的交通条件。从全省旅游布局看, 千阳县位于西安、宝鸡北部旅游热线上, 是游客途经法门寺、凤翔东湖等景点到关山草原、龙门洞的必经之地, 在全省旅游网络中, 与关山构成重要的西线分支, 成为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优势。随着宝鸡旅游名市的建设必将给千阳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二是旅游资源独具魅力。千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水色, 莲花山、唐家山的神奇, 黄土窑洞的原始风情都为千阳县独有, 是都市现代人群返朴归真、享受自然、感今怀古、荡涤心灵的世外桃源, 独具魅力。三是依托名城客源广泛。以西安、咸阳、宝鸡、天水、兰洲、平凉、银川、汉中、广远等大中城市为依托, 客源市场稳定广阔。据专家预测, 2015年前来千阳县观光休闲的人数为20万人次, 到2020年将达到50万人次。旅游收入每年将以20%的速度增长, 2020年估计达到1.5亿元。四是政策创造机遇。国家鼓励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政策, 为千阳县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4 开发林业特色生态旅游产业的思路
按照省市旅游发展规划, 今后一段时期千阳县林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围绕“建设宝鸡后花园, 打造魅力新千阳”的总体目标, 以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莲花山狩猎场、燕伋望鲁台、乡村游四大名片建设为载体, 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景区建设、宣传促销、产品开发四大战略, 努力建设具有千阳县地域特色, 集湿地考察、野外狩猎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 逐步壮大森林生态旅游产业规模, 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一是林业生态旅游产业定位要准。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工作思路, 依托项目优势, 整合各类资源, 合理定位、科学布局、逐步开发, 迅速推出千阳县独特的生态旅游产业品牌, 带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生态旅游线路设置要广。从全县旅游资源总体布局分析, 考虑到主流游客不同年龄层次的兴趣不同以及停留时间的长短, 以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观景为起点, 辐射县境内各旅游景点, 分别设计一日游和二日游路线。
5 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5.1 拓宽投入渠道, 广泛开展引资招商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先导作用, 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探索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投入的新机制[3,4]。一是以政策换资金。制定优惠政策, 采取多种形式和优惠政策, 动员各种社会力量, 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 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以项目换资金。将林业重点项目与千阳县的生态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采取项目资金捆绑、定点定投等形式, 筹集开发资金。三是以利益换资金。提倡和支持集体、个人在全县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独资投入对某些旅游景区、景点资源进行开发建设。
5.2 创新发展思维,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林业生态旅游景区开发要纳入全县国土整治、开发和综合利用整体规划, 留足发展空间;景区建设要体现地方民俗特色, 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以生态观光吸引都市人的眼球, 提高千阳县生态旅游业知名度。
5.3 完善机制创新, 大力吸引专业人才
采取招商引资、规划立项、工程捆绑、收益转让等有效形式, 形成全社会投资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落实“谁投资、谁受益”等优惠政策, 鼓励各界人士积极投资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实行部门项目捆绑, 聚集各方力量积极参与, 加快生态旅游建设进程。加强文化旅游局的管理职能, 做好旅游市场、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环境卫生、安全保障工作。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从外地引进亟需人才, 特别要引进懂管理、善经营、有业务技能的人才[5,6]。
5.4 重视宣传推广,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一是加大以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力度, 吸引各方游客;二是建设一批生态文化村、农家乐、森林探险、休闲娱乐等旅游精品, 让各方游客吃得尽兴、玩得开心、回味无穷、流连忘返;三是组织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宣传活动, 如举办“三贤故里槐花节”、“核桃文化节”等体现历史文化传承和农耕文化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 扩大千阳县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四是加大与外界旅游组织的联系, 掌握市场动态, 吸纳各方信息, 把千阳县生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摘要:通过对千阳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与经营现状的分析, 探讨了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对策, 对加快推进当前林业生态旅游建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现状,有利条件,发展思路,开发对策,陕西千阳
参考文献
[1]芬内尔.生态旅游/旅游管理译丛[M].张凌云, 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2]魏小安, 张凌云.共同的声音:世界旅游宣言[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3]张凌云.生态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4]孙志国, 刘之杨, 钟儒刚, 等.武陵山片区自然遗产资源的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J].江西农业学报, 2012 (11) :169-172.
[5]刘丽丹, 苏杰.宁夏马兰花草原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4) :69-71.
[6]裴得鹤.青海省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6) :255, 263.
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 篇2
《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建议书》
编写参考大纲
一、前引部分 1.封面
项目名称、编制单位(加盖公章)和日期;如封面材质不宜加盖公章可增加扉页,内容同封面,并在扉页编制单位上加盖公章。
2.《项目建议书》编制单位资质证书为复印或扫描等复印件。3.编制单位签职页
项目单位、编制单位(加盖资质证书专用章,可选)、编制单位法人代表(签字或签章)、编制单位总工程师或技术质量负责人(签字或签章)、编制单位主管领导(可选)、《项目建议书》编制处(科、室)处(科)长(主任)(可选)、编制处(科、室)主任工程师或技术质量负责人(可选)、编制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经理(签字或签章)。4.编制人员名单页
按编制单位内部管理要求顺序列出编制人员名单。5.前言(可选)
二、正文 1.总论 1.1 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格式:×××省×××县×××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
1.1.2项目实施单位 1.1.3项目法人代表 1.1.4建设地点
×××县×××乡(镇)×××村,乡(镇)、村可多选。1.1.5主要建设内容、规模
包括人工造林(草)、封山(沙)育林(草)、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固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某一种或多种建设类型作为建设内容),建设规模。1.1.6项目建设期
1年
1.1.7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1.1.8建设效益 1.2 编制依据
包括国家林业政策、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行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建设面积及规模、主要建(构)筑物数量、主要机械设备数量、人员编制、投资估算指标;营造林成本,造林用苗指标,造林用工量指标,种苗基地供苗指标,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指标,林木生长量指标。1.4 可行性研究结论
概要描述项目建设方案、投资规模及可行性研究结论和建议。
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3.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 建设地点或范围
以具体地块或小班为单位。3.2 项目区基本情况
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林业生态建设情况等。3.3项目建设条件 3.3.1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通信、供电、灌溉、排水等。3.3.2苗木供应
现有种苗供应能力及潜力,外调种苗的可能性及经济合理性分析等。3.3.3自然立地
造林地数量及立地条件分析。3.3.4工程实施有利条件
其他需要分析的项目建设条件。4.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5.项目建设方案
5.1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5.2 规模与布局
人工造林(草)、封山(沙)育林(草)、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固沙几种形式的建设任务及布局,(附图)5.3 技术措施方案 5.3.1人工造林技术方案(1)造林地现状(2)林种选择(3)树种选择(4)整地(5)苗木与植苗(6)配置模式(7)抚育管护(8)苗木供应保障 5.3.2封山育林技术方案(1)封育区现状(2)封育类型(3)封育方式(4)封育年限(5)封育措施
5.3.3 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方案(1)低产低效林现状(2)改造方式(3)管护
(4)苗木需求量及保障供应 5.3.4 固沙工程技术方案(1)固沙区现状(2)固沙技术措施
……
5.4 实施进度安排
实施期限1年,安排到月份。
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1投资估算 6.2资金筹措
7.效益及风险分析 7.1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新增有林地面积、新增森林蓄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等。7.2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直接经济效益及带动农户增收情况等。7.3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解决农村就业等。7.4风险分析
8.保障措施 8.1领导保障 8.2技术保障 8.3组织保障 8.4机制保障 8.5宣传保障 8.6资金保障 9.结论
附表:
1、项目区基本情况表
2、项目建设任务安排表
3、项目建设用苗量及苗木价格表
4、项目建设用工量表
5、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表
附图:(彩图,打印清晰)
1、项目区位置图
2、项目区现状图
3、项目布局图 附件3
《农业综合开发名优经济林等示范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
一、前引部分 1.封面
项目名称、编制单位(加盖公章)和日期;如封面材质不宜加盖公章可增加扉页,内容同封面,并在扉页编制单位上加盖公章。
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资质证书为复印或扫描等复印件。
3.编制单位签职页
项目单位、编制单位(加盖资质证书专用章,可选)、编制单位法人代表(签字或签章)、编制单位总工程师或技术质量负责人(签字或签章)、编制单位主管领导(可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处(科、室)处(科)长(主任)(可选)、编制处(科、室)主任工程师或技术质量负责人(可选)、编制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经理(签字或签章)。4.编制人员名单页
按编制单位内部管理要求顺序列出编制人员名单。5.前言(可选)
二、正文 1.总 论
1.1 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格式:×××省×××县×××年农业综合开发×××(品种)基地示范(或加工)项目 1.1.2项目主管单位
1.1.3项目建设单位及法人代表 1.1.4项目建设地点
×××县×××乡(镇)×××村,乡(镇)、村可多选。1.1.5建设性质
新建或改扩建
1.1.6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规模:主要为示范基地面积,示范基地生产品种及产量;如有加工项目,还需增加加工产品规模。
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土建工程、道路建设、灌溉工程等。如有加工项目,还包括所需相应设备与土建工程。1.1.7建设期限
1年
1.1.8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1.1.9 项目效益 1.1.10科技支撑单位 1.2编制依据
包括国家林业政策、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行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建设面积及规模、主要建(构)筑物数量、主要机械设备数量、人员编制、投资估算指标;营造林成本,造林用苗指标,造林用工量指标,种苗基地供苗指标,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指标,林木生长量指标。1.4综合评价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从技术、经济、环境和市场等方面评价),风险评估,带动作用,问题及解决方案,结论与建议等。
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阐述项目提出建设理由(如区域经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存在问题等)。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从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企业效益,增强服务“三农”、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阐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 建设条件 3.1项目区概况 3.1.1地理位置 3.1.2自然资源状况(1)气候(2)水文(3)土壤(4)大气环境(5)地形地貌 3.1.3社会经济状况(1)行政区划与人口(2)交通运输(3)供电及通讯
3.1.4 林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
3.1.5本项目产业及项目关联产业发展状况 3.2 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3.3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分析 3.3.1有利条件
3.3.1.1设施:交通、运输、通信、供电、灌溉、排水等。3.3.1.2苗木供应:现有种苗供应能力及潜力,外调种苗的可能性及经济合理性分析等。
3.3.1.3自然立地:造林地数量及立地条件分析。
3.3.1.4工程实施有利条件:其他需要分析的项目建设条件。3.3.2不利因素及解决方案
3.4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内容多可另成章节)3.4.1 建设单位概况
建设单位名称,所有制形式,注册时间、发展历程(沿革),主营业务,人员结构等 3.4.2建设单位资产及财务状况 3.4.3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3.4.4单位或依托单位研发能力
如有科技支撑单位需附相关合同(或协议)证明。
4.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4.1市场分析 4.1.1市场调查 4.1.2市场预测 4.2市场营销 4.2.1营销策略 4.2.2营销方案 4.3市场风险分析
4.3.1项目产品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4.3.2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5.项目建设方案及实施进度 5.1建设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5.1.1指导思想 5.1.2建设原则 5.1.3建设目标
5.2 项目建设规模与布局 5.2.1 示范基地建设规模 5.2.2 建设布局
5.3 生产技术方案或生产工艺流程
有产品加工的项目,还需简述产品加工生产工艺流程。不同示范项目,生产技术方案各不相同,以下内容仅作参考。5.3.1园地选择 5.3.2栽植区划分 5.3.3品种选择 5.3.4种苗 5.3.5栽植密度 5.3.6整地及栽植 5.3.7土肥水管理 5.3.8整形修枝 5.3.9病虫害防治 5.4 建设内容及规模 5.4.1 示范基地建设
包括品种或品种引进,整地,土壤改良等。5.4.2生产设施建设 5.4.3基础设施建设
有产品加工的项目,增加相应的建设内容 5.5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分月安排进度,绘制项目建设进度表
6.环境影响评价 6.1 环境现状 6.2环境影响分析
说明并分析项目建设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6.3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如废弃物处里、污水处理,产品质量安全方案等。6.4 环境影响评价
7.项目管理及组织运行 7.1机构设置与职责 7.1.1机构设置 7.1.2机构职责 7.1.3劳动定员 7.2经营管理模式 7.3经营管理措施
项目建设阶段和项目竣工后的管理措施,如工程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7.4技术培训
根据生产技术要求,对项目单位员工及基地农民开展技术培训的方法、措施和拟开展的主要工作。7.5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8.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8.1投资估算依据 8.2投资估算 8.2.1总投资(1)建设投资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2)流动资金
其中:铺底流动资金。(3)其它
需说明具体投资渠道 8.3资金来源 8.3.1中央财政资金 8.3.2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8.3.3自筹资金及来源 8.3.4银行贷款及其它 8.4资金使用和管理 8.4.1财政资金
使用范围、报帐管理等。8.4.2自筹资金
说明资金筹集能力,资金来源和筹集措施。同时在附件中出具相关证明。8.4.3银行贷款及其它
9.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结论 9.1经济效益分析 9.1.1 基础数据
项目计算期、相关的取费标准、财务制度规定、税收政策、银行贷款利率等。
9.1.2 销售(营业)收入、销售(营业)税金和附加估算(1)销售(营业)收入(2)销售(营业)税金及附加 9.1.3 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 9.1.4 财务效益分析(1)盈利能力分析
包括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税后、静态),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和财务净现值(税后)等。(2)银行贷款清偿能力分析(有贷款项目)9.1.5 不确定性分析(1)盈亏平衡分析(2)敏感性分析 图、表表示及文字说明。9.1.6 财务评价结论 9.2社会效益分析
辐射带动能力分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与林农增收致富分析等。9.3生态效益分析 9.4 综合评价结论 9.4.1 结论 9.4.2 建议
附表
1、项目投资估算表
2、流动资金估算表
3、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表
4、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5、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摊销表
6、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1、销售(营业)收入、销售(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7、现金流量表
8、银行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有贷款项目)
9、财政资金使用明细表
附图(彩图,打印清晰)
1、项目区位置
2、基地现状图
3、项目布局图或平面布置图
4、其它附图
附件
1、企业营业执照及组织机构代码
2、土地使用证或土地租赁合同
3、项目单位上年财务审计报告
4、项目单位龙头企业认定材料
林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探讨 篇3
关键词:林业资源 综合利用
0 引言
西藏昌都地区“三江”流域6县(洛隆、昌都、八宿、左贡、芒康、察雅等县,E95~99°,N28~34°)位于藏东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中上游,全区山川骈列、南北纵贯、山高谷深,特殊而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森林、野生动、植物及中药材等林业资源;全区人口29.9万人,土地总面积6.31万km2,林业是支柱产业之一。本文以实地考察(1996年)和收集的材料为依据,从林业、经济、生态等方面对该区林业的综合发展进行探讨。
1 林业资源现状
1.1 林业用地 全区的林业用地面积据统计为217.8292万hm2,占昌都地区林业用地面积的71.0%,其中林分和疏林面积分别为86.4564万hm2和16.5843万hm2,占昌都地区林分面积及疏林面积的73.1%和73.7%;灌木林面积为89.9325万hm2,占昌都地区的70.5%。采伐和火烧迹地及宜林荒山荒地分别为3.85万hm2和21.35万hm2,分别占昌都地区的62.3%和65.9%;经济林和苗圃面积分别有5904hm2和9hm2,各占昌都地区经济林和苗圃的97.8%和100%。全区(6县)森林的复盖率为16.20%。
1.2 活立木总蓄积量 全区的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4898亿m3,其中林分蓄积量有1.3592亿m3,疏林蓄积量为1368.852万m3,分别占昌都地区活立木总蓄积量和林分以及疏林蓄积量的73.3%、73.8%和69%,其总量仅次于资源丰富的西藏林芝地区而位居第二。
1.3 经济(果树)林资源 本区经济(果树)林的种类主要有苹果、梨、桃、葡萄、杏、桑、李、柑桔、柚子、文冠果、核桃、花椒等。在左贡县玉曲河中游以下到处可见到野生的山杏、野桃及野核桃等。据调查统计,全区经济林面积为5904hm2,占昌都地区经济林总面积的97%多。1995年主要水果和干果的总产量为946.4t和767.5t,分别占昌都地区总产量的98%以上,人均占有水果6kg,显然,这里是西藏除尼洋河、帕龙藏布流域外的又一重要经济林产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正在逐步形成。
1.4 野生动、植物资源
1.4.1 植物资源主要包括药用植物、淀粉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单宁(鞣料)植物和珍稀植物资源等。此外,本区的野生药用、食用菌类资源较多,常见的药用菌有猴头菌、灵芝菌、茯苓等;食用菌有营养美味的松茸、鸡油菌、猴头菌、黑木耳、草菇、獐子菌等。
1.4.2 本区是西藏野生动物种类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据资料和调查统计,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野耗牛、野牛、云豹、雪豹、长尾叶猴、滇金丝猴、白唇鹿、苏门羚、藏羚羊、盘羊、红腹角雉等。属国家二类及三类重点保护的动物有棕熊、水獭、猞猁、兔狲、马鹿、麝、藏马鸡和黑熊、石貂、豹猫、岩羊、血鸡、鹦鹉等。
2 林业资源特点及其评价
2.1 森林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水平和垂直分异突出 本区的森林面积、蓄积量及经济林等均占昌都地区的70%以上,仅次于资源丰富的林芝地区而位居西藏的第二位。但是,据实际调查和遥感信息分析,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其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南部、西南部及北部的芒康、左贡和昌都县等地。据统计,以上地区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区森林面积与蓄积量的64%和73%,其它地区分布的森林资源仅占30%左右。
2.2 资源可及率低,林龄结构不合理,资源质量一般,但生态效益显著 据遥感和实地调查资料,本区的森林绝大多数分布在交通不便的高山峡谷地段,可及率仅为22%左右;从林龄结构来看,成、过熟林的活立木蓄积量达9889.72万m3,占全区总蓄积量的73%,而中、幼龄林的蓄积量为3639.44万m3,仅占27%左右。森林资源的自然枯损率为0.9%,年枯损量达134万m3(按总蓄积1.4898亿m3算),这样的林龄结构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2.3 森林资源消耗现状分析 根据资料及典型调查分析,全区近年来的森林资源年均总消耗量为39.99万m3。其中薪材耗量为22.646万m3,占56.6%;民用建筑用材为7.4274万m3,占18.6%;内销和外销木材为9.9139万m3,占24.8%。全区森林资源的年总生长量为186.719万m3,由于可及率为22%左右,故年可采量为46.5万m3。可见,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与年生长量基本保持平衡,略有盈余。但昌都县和察雅县的资源年赤字已分别为31560m3和8685m3。
3 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原则
3.1 指导思想 林业的发展应以营林为本,充分依托科学技术,贯彻保护性开发的方针,适应市场需求,调整林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深入持久地开展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谋求协调、平衡和有序的发展,保持林业作为本区支柱产业的地位。
3.2 原则
3.2.1 三大效益并重的原则森林资源不仅有经济价值,还有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多功能性,森林的防护作用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者关系紧密,则相辅相承与促进。本区地处深切割的横断山区,自然条件特殊,生态环境脆弱,森林的生态效益尤为突出,其影响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故林业发展要处理好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发展生态型林业。
3.2.2 永续利用的原则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的可能与速度取决于利用程度,强调三大效益并重,一般应掌握采伐量要少于生长量,还必须及时更新和扩大森林资源,才可避免森林的逆向演替,才能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3.2.3 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及科技兴林的原则森林资源为包罗广泛的生物资源,在横断山区,林下(内)资源的经济价值超过木材本身,而且其防护作用和生态作用的间接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森林资源的生长周期长,见效慢。为此,在经营森林资源的同时,要充分开发林副产品,经营好周期短、效益好的经济林,对资源充分利用,才能获得长、短结合的成效。
4 对策与措施
4.1 健全林业行政管理体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以科技兴林 全区从行署到县林业局仍属农牧局管理,与目前中央和西藏自治区林业部门的建制不衔接,建议理顺关系,适当增加林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林业的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当从内地吸引一些科技人员,引进与大力推广科技成果,使林业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达到以科技兴林的目的。
4.2 加强林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使资源增值 加大林产品和林副产品(如松茸、虫草、贝母等)二次加工和深加工产品的比重,提高林业资源利用效益和力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使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向贸易、效益型转变,才能使资源增值。
4.3 节省薪材,扩大经济收益 全区薪材的消耗量(22.65万m3)占资源总耗量的56.6%,不解决能源性森林资源消耗问题,保护森林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故当务之急和最有效的措施是推广可节柴15%~20%的“省柴灶”,如按15%算,每年至少可节材3万m3,收益900万元;其次是培育速生丰产的薪炭林增加薪柴;三是以电和太阳能代柴。总之,节材可增收。
4.4 选择优良林分,建立母树林及种子基地 育苗的种子与造林苗木大多数从内地运进,不仅容易带来病虫害,也难以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建议各县都选择一些优良树种(地理种源)及其林分,建立一定面积的母树林或种子园以及采穗圃,采集(收)种子和满足苗木繁育以及造林更新对苗木的需要。
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 篇4
1、农村沼气建设为生态循环农业增添无限动力
穿行在玉山县新农村, 深深感受到农村能源沼气等“绿色能源”发展热潮扑面而来:
目前, 全县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3476口, 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51处, 大中型沼气工程8处, 农村沼气服务网点42个, 实物配备农村沼气服务专用车3辆, 每个服务网点配抽渣车一台。走进大型养殖场, 原来远近可闻的臭气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大型绿色的沼气池。如今的玉山县新农村, 绿色能源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城乡环境清洁优美, 生活能源清洁、优质化;在玉山县农村, 新世纪的农民正以崭新的姿态畅享着“低碳”新生活。
2、生态循环农业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一条条乡村道路宽敞整洁, 一座座农家小院清爽洁净, 行走于玉山县新农村, 再也不见“路旁柴成堆, 院里存粪堆, 厨房不见白, 黑烟满村飞, 蚊蝇满天飞”的景象。
据了解, 在发展绿色能源的过程中, 农村清洁能源项目建设给玉山县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全新变化。如今, “不见炊烟起, 但闻米饭香, 做饭用沼气, 省钱又方便。”这些农民自编的顺口溜成为他们低碳生活的真实写照。说起沼气的好处, 用一句话概括:“沼气建设好处多, 绿色能源富农家。”用沼液沼渣作肥料, 种出来的蔬菜、瓜果、粮食都是绿色的有机食品。”
走进农家厨房, 瓷砖桌上沼气灶、墙上挂的气压表一应俱全, 白色墙壁上的沼气净化调压器将来自沼气池的出气管和沼气灶连接起来, 转动灶具开关, “啪啪”两声, 蓝莹莹的火苗便跳跃而出, 农民说:“别小看这口小小的沼气池, 每年可节约薪柴3吨, 提供可观的有机肥, 光这一项一年至少可以节约近千元呢。将建沼气池和改厨、改厕、改圈结合起来, 厨房里再也不熏人、呛人, 猪圈和住房分开了, 无论养多少猪, 粪便全部进入沼气池, 到处都很干净。”
一座座10立方米的小沼气池为农户省去了不少的麻烦。在此之前, 农民只能大量使用薪柴烧水煮饭, 既不方便, 又不卫生, 还破坏绿化和环境。“现在, 打开沼气灶阀就能烧水做饭, 牲畜粪便都进入沼气池, 连苍蝇、蚊子都少了很多, 使用沼气灶不但可以烧水, 而且也可以做饭, 我们也过得像城里人了。”村民们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3、生态循环农业综合推广初见成效
为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做好农村能源工作、助力“美丽金沙溪, 保护信江源”活动, 玉山县农业局建立沼液综合利用推广体系, 有效对接种养殖业, 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
一是组建服务团队, 沼液综合利用工作涉及面广、应用难度大, 为有效推动沼液的综合利用工作, 县农业局设立了沼液综合利用推广办公室, 把各乡镇的农业技术人员和沼气服务网点的技术员整合在一起, 共推沼液的综合利用。
二是强化测土配方, 沼液的成份含量比较复杂, 每个沼气池的沼液存在一定的偏差, 每个种植基地对肥料的需求也有不同, 为对症施肥, 县农业局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打造油菜千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点1个, 油菜-红芽芋轮作千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点2个、整村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已在全县范围推开, 2014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5.6万亩, 通过测土配方合理指导种植基地化肥、有机肥和沼液的施肥量。
三是打造示范工程, 为有序推进沼液综合利用工作, 县农业局以“三沼”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为抓手, 建立沼液综合利用示范点3处, 指导种养殖基地建造沼液存贮塔、沼液存贮池、铺设沼液输送管路, 在油菜、红芽芋、胡柚和水稻等作物上开展沼液的综合利用, 平均每亩可增加产量15%左右。
四是强化科技助农。为科学指导沼液综合利用工作, 县农业局组织县乡农业科技人员, 承担了沼液综合利用示范推广项目建设任务, 项目试验由农业科技人员设计对照组和沼液应用模式, 分析不同沼液施肥量、施用方法对土壤肥力、蔬菜品质、农药使用和收获期等的影响, 为大面积推广沼液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与必姆镇淤里村对接, 在油菜-红芽芋轮作示范区开展沼液应用试验。
五是指导建立服务组织。为有效解决部分农户沼气原料不足, 部分养殖户沼液过剩、季节性过剩的问题, 玉山县农业局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指导组建了三沼服务组织, 由各沼气服务网点的负责人牵头, 开展沼气原料和沼液的异地配送工作, 对没有沼气原料的农户由服务队到本乡养殖大户购买然后组织统一配送, 对难以就地利用的沼液通过服务队的运渣车将沼液运输至种植基地使用。
根据该县特色蔬菜品种, 去年该县开展沼液在油菜和红芽芋套种上的应用试验, 项目试验由县农业专家设计对照组和沼液应用模式, 为实现生猪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 结合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工作,
该县采取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示范引领、规划布局等方式, 大力推广“猪—沼—菜”、“猪—沼—果等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 以下镇镇、岩瑞镇、必姆镇为试点, 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健康的养殖之路。
下镇镇双元村全村存栏生猪2000余头, 全村建成沼气池121个、200立方米联户沼气2处, 猪粪和尿液经过沼气池发酵成了沼气和沼液, 经处理的沼气供周边170户人家的烧饭烧菜用, 一部分沼液直接输送到农户自己的菜地, 一部分沼液则运送到山上的板栗种植基地, 形成“猪—沼—果”的生态种养模式。
岩瑞镇黑猪养殖场是我省知名的黑猪原种养殖场, 年出栏生猪1600多头, 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全场生猪养殖污染“零”排放, 2010年开始就对全场生猪养殖场进行无害化沼气发酵处理, 以农牧结合、生态养殖为着力点, 积极开展污染治理。截至目前, 已完成大型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3处, 对接种植基地800亩。
玉山县必姆镇淤里村年出栏生猪5000余头, 全村有户用沼气125户, 200立方米的联户沼气3处, 按照县能源办推广“猪—沼—菜 (稻) ”等模式, 在该村建立了1000亩猪-沼-油菜-红芽芋套种基地, 3个规模较大的养殖场600立方米的联户沼气池投入运行后, 年处理粪污1万吨, 年产出的11万立方米沼气不仅解决了养殖场自身的能源所需, 还可配送到周边120个农户, 解决他们的能源问题。沼液、沼渣全部运往该村种植基地, 据统计2013年该村1000亩基地使用沼液、沼渣
后油菜产量130公斤/亩, 红芽芋2250公斤/亩, 产量比往年增产8%左右, 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了40%, 农药的使用量也减少了70%, 实现了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
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 篇5
1、总论 1.1 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格式:×××省×××县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 1.1.2项目实施单位 1.1.3项目法人代表 1.1.4建设地点
具体到乡镇一级 1.1.5主要建设内容、规模
包括人工造林(草)、封山(沙)育林(草)、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固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某一种或几种生态示范类型作为建设内容)1.1.6项目建设期 1年
1.1.7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1.1.8建设效益 1.2 编制依据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4 结论
简要描述项目建设作用与投资的可行性。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背景及意义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3、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 建设地点或范围 3.2 项目区基本情况
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林业生态建设情况等。3.3项目建设条件 3.3.1基础设施条件 3.3.2苗木供应条件 3.3.3自然立地条件
3.3.4工程实施有利条件
4、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5、项目建设方案
5.1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5.2 规模与布局
人工造林(草)、封山(沙)育林(草)、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固沙几种形式的建设任务及布局,(附图)5.3 技术措施方案 5.3.1人工造林技术方案(1)造林地现状(2)林种选择(3)树种选择(4)整地(5)苗木与植苗(6)配置模式(7)抚育管护(8)苗木供应保障 5.3.2封山育林技术方案(1)封育区现状(2)封育类型(3)封育方式(4)封育年限(5)封育措施
5.3.3 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方案(1)低产低效林现状(2)改造方式(3)管护
(4)苗木需求量及保障供应 5.3.4 固沙工程技术方案(1)固沙区现状(2)固沙技术措施
……
5.4 实施进度安排
实施期限1年,安排到月份。
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1投资估算 6.2资金筹措
7、效益及风险分析 7.1生态效益 7.2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直接经济效益及带动农户增收情况 7.3社会效益 7.4风险分析
8、保障措施 8.1领导保障 8.2技术保障 8.3组织保障 8.4机制保障 8.5宣传保障 8.6资金保障
9、结论 附表:
1、项目区基本情况表
2、项目建设任务安排表
3、项目建设用苗量及苗木价格表
4、项目建设用工量表
5、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表 附图:
1、项目区位置图
2、项目区现状图
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 篇6
【关键词】林业产业;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关系
林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林业资源总量相对较低,而且林业建设起步也较晚,所以现在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加上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对林业资源的消耗过多,近年来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已经别逐渐认识和重视。
1.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直接影响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时至今日我们都还不能忘记,98年的那场特大洪水,对我国的影响之大,到现在还让人难以承受,对田地,家园都是毁灭性的破坏,影响范围之广近百年都罕见,几乎全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灾害影响,受灾人数几乎达到近三亿人,仅仅死亡人数就达到了数千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两千多亿元。而二十一世纪之初我国北方更是遭遇了次数频繁的沙尘暴,对交通和居民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受害程度达到了全国沙尘暴的新纪录。尤其是最近的几次自然灾害北京的暴雨,南方的冰雪,都让人不寒而栗,事件背后让人们不得不反思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让人担忧的地步。
而造成这些生态灾难的原因,无外乎是因为生态环境遭受极大破坏:森林的大量采伐、水土流失愈加严重,土地沙漠化加剧,有害气体的排放以及全球变暖。而这些生态危机又与森林的覆盖面积有着直接的关联。这也是需要大力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背景。
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的需求,我国对于林业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大,使得我国的生态林业发展遭受极大破坏,也直接影响了林业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加大了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力度,努力改变破坏大于建设的现状,以期使我国的林业产业走向健康、正确的发展轨道。
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某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就整体而言,我国的森林生态现状依然较为薄弱,自然灾害的发生也较为频繁,恶劣的气候影响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同时也阻碍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笔者就这一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总结出造成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缓慢,影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大概可以从五方面来进行论述探讨:
首先,我国的森林资源相对来讲本来就少,且森林分布均匀,人均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现有的森林资源由于管理经营手段较为落后,森林质量水平较低,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产业的发展需求。
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林业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人类对林木产品的需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生态需求与物质需求的不断增大使得林业产业发展承受的压力更大,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国家对于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环节相对较弱,且并未建立起健全的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保障体系,这就使得在林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资金短缺或资金运用不到位而严重影响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
第四,林业产业的经营管理理论较为落后,管理手段陈旧老套,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没有充分应用到林业生态建设发展以及林业产业水平的提高的过程中,各种制度规范存在缺陷漏洞,林业相关的法律建设也不够齐全,这些都会极大的影响到现代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五,从整体来讲,我国的森林分布地区以及主要的林区都是在山区,而山区又是我国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生态与经济的不协调发展使得我国的林业管理与发展都处于较为缓慢的发展阶段,如何尽快统一林区地方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发展脚步就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正确处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方针,体现在林业产业的发展中主要包含两个含义,即社会经济发展下要保证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林业产品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所需要的林木资源必须要在当前林业产业正常发展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可过度开采砍伐,影响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林业资源在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要维持社会经济发展中对林业产品的需求,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且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为此,若要快速发展林业产业以及林业产品市场经济,就必须要正确的处理好其与林业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呢,笔者以为,要以辩证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具体如下所示:
2.1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这种矛盾与制约关系主要是由人们在林业生产过程中,不同利益取向和与劳动者自身利益关系不同造成的。在林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中,投入和耗费一定的劳动,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可能是负效益),但这两种效益被劳动者感觉到的时间先后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林业产业主要产出体现的是经济效益,劳动者的获得是直接可见,与劳动者之间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关系;而生态建设主要产出的是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的体现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觉到的。
2.2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更主要的是依存与促进的关系,这种依存和的关系同样与人们对森林、林业产业及林业生态的认识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点。
首先,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两者统一以森林为基础。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恢复森林植被,增加森林的数量,提高森林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离开森林也就无所谓林业生态建设;而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以森林资源为前提的,没有森林资源,就没有林业产业,更谈不上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其次,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为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关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决定的。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森林的主体植被是木本植物,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种环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等 工业原料的基地,是动物的栖息场所,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在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环境卫士”之称,是天然的“过滤器”,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林业产业发展,说到底是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善和利用森林资源,把森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结构实行最佳组合。
3.结语
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 篇7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对策建议
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林业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林业生态建设是指以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一定区域内开展的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低效林改造等为主的建设活动。切实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保证“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效应日益凸显,国家对林业生态建设问题十分重视,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近些年来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新形势下,如何更快更好地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是当前林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现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将林业生态建设的一些实践经验介绍如下,为同仁们提供参考借鉴。
1.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
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导力量,因此,领导的高度重视就成为了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党政部门要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考核各级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使其充分认识到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把发展林业生产、建设林业生态作为当前林业工作的重点来抓,纳入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及检查监督等职能作用;积极协调好林业、农业、工业、环保、旅游、财政等相关行业部门,科学制定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发展重点。
林业生态建设是一项惠泽千秋万代子孙的民生工程,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因此,政府部门要把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列入到政府财政预算,想方设法积极筹措资金,从财政投入、贷款贴息、税费减免、采伐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大对镇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努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为林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采取积极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林业,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努力建立一个“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的健全机制,调动全体公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
2.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林业生态建设中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重要意义、国家林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增强全民绿化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提高人们对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全民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林业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关心、理解、支持、参与林业生态保护,形成全民兴林、护林的局面。同时,积极培养和扶持典型部门和个人,对生态建设成绩卓著者及有功人员,要予以表彰并组织干部群众学习。
3.坚持科技兴林,努力提高营造林的质量和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应该重点放在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进步上。首先应强化林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技术人员素质。严格按照新时期生态林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加强科技队伍培训工作,尤其对种植、养护等一线人员的科技指导与培训,培育一支业务过硬、组织有力、精简高效的林业科技人员队伍。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效益林业建设。要加强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大对林业科技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力度,积极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培育适应性强的树种和植株,不断提高良种良法的普及率,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林,如油茶、竹、茶、花卉、中药材等特色高效林业基地建设,全面林业生态建设的创新水平和科技含量,提升林木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安全。采取封、造、改、管并举,以封山育林、天然更新为主,辅以人工促进更新和中幼林抚育改造,严格林木的采伐,狠抓护林防火工作,加大林业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推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姚昌田.WTO与中国林业[M].中国林农业出版社,2008.
[3]马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林业生态建设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推荐阅读:
农业综合开发名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09-26
生态林业的建设09-22
生态林业的发展趋势06-23
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07-27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探讨06-07
林业生态论文12-17
山区生态林业07-15
林业生态系统05-09
林业生态发展05-17
生态林业理论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