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探讨(共10篇)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探讨 篇1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探讨
摘要:生态建设是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本文就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水平的策略及加快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建议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林业林业建设生态工程
生态林业是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是根据“生态利用”原则而组织的森林经营利用制度,它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发展的同时,为人类自上而下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环境。生态林业本质是实现自然与人工森林生态资源的生态平衡,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生态林业建设水平的策略。
1、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林业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生态林业的建设、经营一定要和政府可持续发展战略合拍。在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基础上,建设可以造福当代人利益的生态林业,让林业资源可以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符合群众对林业资源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达到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共赢。生态林业建设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实施科学完善的规划部署,科学的按部就班的建设不但可以优化生态环境,还可以促进林业资源的生态林业。目前的生态林业基本是自然保护区、原生林、海岸线与风沙带地区的森林系统为主,同时包
括库渠、居民区、道路、田野周边、水域两岸等地段的防护林。生态林业有着点、面、带、线相贯穿的网络状布局特点,是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的和谐生态环境,可以在整体上确保生态林业的科学规划,可以多方发挥出生态林业的自身作用,达到环境改善与经济增收的要求。
2、生态林业的稳定和形式多样化由于林业的长期性,生态林业的规划结构要保持稳定,可以充分的起到优化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由于各个省市的气候、生态、地质、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纯林式、牧业式、林工式与林渔式等林业建设方式大量的应用在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中。包含许多生物种类、各种层次结构的生态林业可以更大程度的保障林业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化和结构稳定,达到科学的使用森林资源。
3、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应性建设生态林业是否能够适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需要,是否能够适应地区森林资源的发展与利用。生态林业的建设要能够起到良好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需要按照经济的客观发展水平实施科学规划,符合所在地的现有经济条件与客观自然条件,达到有着完备作用和良好效益的生态林业链。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优化生态环境、增长林业资源,维护生态均衡,而这些内容都是随着环境条件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要在规划中科学考察其均衡性与适应性。
4、生态林业的一体化和多功能化建设生态林业本身以及与外部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可以协调发挥每个结构部分的作用。建设生态林业不但可以治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现象,而且可以明显的产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形成了两性的前后内外、上下左右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生态林业不但是有着明显的经济目的的人工工程,而且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工程。生态林业在环境保护和林业资源的生产使用上都明显强国不科学的人工生态系统与原有自然森林等。
二、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深远影响及历史性变化回顾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森林资源经受破坏、恢复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逐步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林业地位、作用、性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尤其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实力显着增强,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我国总体实现小康,并开始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与此同时,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也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即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止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首要需求;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深刻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存和生产方式,对森林资源作为生话和生产原料的单一经济需求,逐步发展为提供林产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发展森林文化等多样化需求,并呈现为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双重要求。
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在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林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第二,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即要做到建设与管理、保护与治理、兴利与除害并重、并举,以此实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第三,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即将增加资源总量、优化资源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加强资源保护做为工作重点,把林业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四、加快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建议。
1、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二要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三要进一步提高地方
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2、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第一,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第二,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
3、科技引导,强化工程的技术含量。
第一,要重点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并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做好国家森林抚育试点;第二,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第三,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工程,并考虑种群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生态工程的工程措施应侧重生态环境重建中必须采取的技术。
4、提高造林质量,加强森林经营和保护管理。在造林工作中要制定出具体和可操作性强的规划,用于指导生产,在造林生产中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组织施工,确保规划落到实处。要规范造林技术,完善造林机制,提高造林质量,充分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造林后的管护工作要及时跟上,建立健全管护机构,组建管护队伍,购置管护设备,建立管护制度,确保管护工作落到实处。做好资源培育,资源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严格林地和森林采伐利用管理,真正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5、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建设激励机制。探索多渠道筹集补偿基金制度,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地方补偿基金制度。积极探索分级管理,分类补偿政策,制定合理的公益林采伐利用政策,探索分步实施公益林国家赎买机制,赋予林木所有者补偿基金支配权。要努力形成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和内在动力政策体系,使地方政府、群众、投资者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和发挥,确保工程建设稳定、协调发展。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探讨 篇2
1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的意义
1.1 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的需要
近几年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污染问题严重, 雾霾严重、PM2.5严重超标、沙尘暴等新闻屡见不鲜, 严重影响了公众的日常工作与学习、甚至给大家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因此, 环境问题引发了公众与媒体的广泛关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城市的污染问题都是由于生态环境构建不和谐导致的, 要想改善这个问题,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以此来提高居民日益成长的生活质量需要。
1.2 防止水土流失, 防沙固沙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部分地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过于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 在一些森林茂盛的地区,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大量砍伐森林, 导致植被被大量破坏, 使得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 进而引发就近的城市出现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另外, 由于土地沙漠化严重, 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沙漠化的土地没办法进行耕作, 影响当地农业的发展。而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则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 种植的林木可以起到防风固沙, 保护土壤的作用, 防止水土大量流失带来自然灾害[1]。
2 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2.1 优化组合的原则
对于生态林业建设来说, 首先是要进行不同林业模式的优化组合, 即结合地方林业已有特色与发展需要, 进行不同类型的种间组合, 在生态林业系统内合理搭配物种, 增加林业内部生态多样性, 构建一个合理的生态圈, 其有利于恢复林业的良性循环。且不同物种间相互搭配, 同时起到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作用, 有利于生态林业的建设。
2.2 因地制宜原则
在进行物种搭配的时候, 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即选择的物种要与地区环境相适应。若选择了不适合的物种, 可能导致物种不能生存或者物种繁衍过快削弱了其他物种的生存能力的现象, 不利于合理的生态系统的构建, 因此, 在进行地区生态系统建设规划的时候, 要合理安排布局, 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农则农, 选择适合地区发展需要的生态系统构建模式, 不断完善生态结构的构建。
2.3 注重效益原则
在构建地方林业生态系统的时候, 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 加快生态系统的建设速度。同时还要注重经济效益, 在生态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积极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争取用最小的投入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构建, 合理利用地方已有的生物、环境、森林等资源, 对这些资源进行相互协调。比如在林木比较多的地区, 建立多树种、多林中的有机组合, 在保障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对林木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提高当地林农的生活质量[2]。
3 建设生态林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3.1 环保可持续的林业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 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思想。在进行林业开发的时候, 要始终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 合理开发、利用我国已有的林业资源, 不断开发林下产品, 满足当下公众对林下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同时在不妨碍地区经济建设的前提下, 加快我国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脚步。另外, 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 有步骤地进行生态系统建设, 利用已有的林下资源优势, 兼具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地方的可持续发展。
3.2 生态林业的稳定与多样化建设
生态林业建设的目的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系统, 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使得地方林下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生态系统的构建必须要遵循多样化的原则, 且未来生态系统的构建都要以多样化作为发展方向。当然, 生态多样化的构建要结合地区环境的实际需要, 把不同的发展模式、如林林式、林牧式、林工式以及林渔式等合理地嵌入地方林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中, 使得林业生态系统类具有尽可能多的物种, 这对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同时, 物种多样性也是恢复被大面积破坏的生态系统最有效的方法。
摘要:近年来, 林业建设中存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不科学的林业构造等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加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以及生态建设的原则, 并分析了生态林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夏正丽.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与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 2010, (05) :22-26.
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探讨 篇3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森林既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 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仍不足,资金使用也不尽合理
过去50年,我国是世界上林业投资最少的国家之一。从1950年到1998年,林业基本建设营林投资年均仅为3亿元。虽然近年来已大幅度增加投入,但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任务重、规模大、范围广,资金投入总量仍不足,缺口较大,许多工程规划范围内的地区因没有纳入年度计划而无法完成建设任务。同时,在资金使用上,主要集中于造林和种苗费用,而投向后续管护的资金很少。这种资金使用的安排不利于公益林生态效益的持续发挥。投入不足比较突出的是“三北”防护林工程, 23年来,中央专项补助到位16.3亿元,仅占规划应投入资金的57.4%,第一、二、三期工程实际投入分别为54、59和120元Phm2,不足苗木成本1/10,影响工程速度和质量。自然保护区建设资金也严重短缺。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与我国艰巨的生态建设任务不相适应。
1.2 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虽然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目前我国生态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土地沙化、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仍呈加剧趋势。乱砍乱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乱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现象屡禁不止,各种毁林现象不断发生。不少地方还在以牺牲森林资源来换取粮食增产、经济增长,林地大量流失。仅第五次和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间隔期内,就有0.108亿hm2的林业用地因改变用途或征用转为非林业用地,一些地区,由于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造成林地的毁坏和生态的破坏,抵消了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果,对林业生态建设构成严重压力。例如,新疆塔里木地区胡杨林分布面积从1958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减少了84%。
1.3 林业改革滞后,体制机制不顺
目前我国林业建设的重点已转向生态建设,但林业体制改革滞后,机制不活。长期以来,我国对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没有严格区分,未真正实行分类经营管理,林业生产关系无法理顺,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发展都受到制约,这给林业生态建设带来很多困难。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直接导致了毁林、乱砍滥伐,超限额采伐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2 林业生态建设的对策措施
2.1 城市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布局
应在搞好城区园林绿化、街道绿化和各单位、居住区庭院绿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郊绿化,在城市周围城郊交界处建设大范围的环城防护林带和植物园、游乐园、森林公园、园林绿化苗圃、花卉生产园等各种绿色生态休闲娱乐带,逐步形成各类绿地配置合理、城郊一体的城市生态绿化体系。重点做好铁路、公路、河流、大型公园、以及环城防护林带的绿化建设,在建筑墙体、立交桥等场所要大力发展以攀援植物为主的立体绿化,以提高城区范围内的绿化总量。
2.2 落实政策,增强活力
完善林业产权制度,保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懈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大林业建设的投入,协调项目配套资金,增加支农资金对林业的投入,落实林业长期、低息信贷扶持政策。
2.3 建立综合执法监管机制
在加强国家和地方现有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的同时,研究制定石漠化防治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严密、可操作的法制保障和执法监督体系,把生態建设纳人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使生态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推进。严格审批程序,依法履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各种破坏林业生态的违法行为要及时、严肃查处。加强政府监督执法能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格审批程序,在进行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先评价后建设,坚决控制新污染和破坏的产生。
2.4 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生态效益是一种公共产品。国家从2001年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把生态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通过价格体现出来,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实现利用资源创造经济价值的利益再分配,体现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的原则。这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全国秀美山川生态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结合这几年贵州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情况看:一是省里没有资金配套补偿,5元/年亩的补偿尚未解决生态公益林管理的动力;二是湿地没有补偿。生态效益的商品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政府应从化石(如煤、汽油)燃料、水、电中征收的销售税中和直接受益人收费的方式(旅游、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来筹措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为政府保护生态效益提供财政支持,在近阶段内由政府提供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同时,将湿地列人生态效益补偿,如威宁的草海。开展利用经济激励手段和市场手段对生态效益进行补偿,使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包括生态建设主体的农民利益都能得到反映。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管理的动力和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九龄.中国生态林业环境建设[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
[2] 李万金等.参与式方法在德援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林业与社会.2002(4)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探讨 篇4
增创和谐发展新优势
高崖水库库区党工委、管委会
高崖水库库区总面积57.6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丘陵乡镇。近年来,我们结合水源地保护和自身发展要求,大力实施以造林绿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累计植树造林2.2万亩200多万株,建设了市级仙月湖湿地公园,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省级湿地公园和省级旅游强镇。具体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三点:
一、提高认识,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库区发展的重要位置 作为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首要而紧迫的任务,改善仙月湖生态环境,确保水源地安全,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们根据上级关于创新思路、科学发展的要求,经过深入学习调研,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并不矛盾,库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宝贵的资源和品牌优势,只有改善和发挥好这一优势,把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大产业进行经营、开发,才能扬长避短,走出一条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特色发展之路。为此,我们在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工作中,确定了“生态宜居、环境优美、低碳环保、富有特色魅力”的发展定位,明确了建设“生态、和谐、富裕新库区”的发展目标。自1996年区划调整以来,我们坚持把植树造林作为增强发展潜力的民生工程、长远工程来抓,列入了党工委、管委会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历年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一届接着一届干,锲而不舍15年,使森林覆盖率由9%提高到现在的30%。
二、高点规划,促进生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我们抓住植树造林这个重点,制定了《高崖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五年规划》,建成了1万亩速生林基地、8000亩水源涵养林基地、1000亩干鲜果品基地和1000亩的绿茶基地。配套制订了《高崖库区植树造林实施方案》,确定以水库周围和各条河道沿岸为重点,本着“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大力发展生态林和经济林,具体措施是:环湖“围带子”,即沿水库兴利水位线,围绕水库建设宽20米以上的水源涵养林带;山岭“披毡子”,即对水库东岸8000亩荒山进行绿化开发,尽快使荒山变成绿色金山;道路“镶边子”,即在库区内所有的主干道栽植行道树,并在重点路段两侧建设10-50米宽的绿化林带;河道“戴袖子”,即在汶河、洋河等5条主要河流两岸建设水源涵养林。在搞好植树造林规划的同时,我们瞄准乡村生态旅游逐渐兴起,迅速成为城市人的新追求这一发展趋势,立足库区生态环境优势,着眼于旅游市场的新变化、新需求,聘请专家制定了《仙月湖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了综合服务区、度假休闲区、自然风景区、文化休闲区、水上运动区和特色居民区等六个区域,形成了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大框架。计划通过植
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增创发展新优势,并且以生态旅游开发为突破口,带动和促进库区现代农业和环保型二三产业的崛起。
三、加强领导,狠抓各项植树绿化措施的落实
为确保实现生态绿化的预期效益,我们在认真实施植树造林规划的同时,针对群众生态环境淡薄、地形地貌复杂等问题,通过狠抓宣传教育、政策引导、技术标准等措施的落实,使生态绿化水平得到持续性提升。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将生态绿化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年度考核的重点,严格奖惩,增强了全库区上下抓生态绿化工作的责任感和压力感。二是广泛宣传教育。在管委会驻地和各村主要街道涂写“库区是我家,生态家园建设靠大家”、“植树爱绿、从我做起”等标语口号,开设了学校生态课堂,开展了“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文明村”等的创建活动,把生态环境建设渗透到各类群体、各个角落,在全库区营造了浓厚的生态环境建设氛围。三是实行政策引导。对规划范围内的绿化用地,认真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给予群众一定的粮款补助,调动了群众绿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了所有林地的确权,签订承包合同946份,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四是严格质量规范。在造林绿化工作中,因地制宜制定绿化方案,严格落实整地、挖穴、选苗、栽植、管理等各项施工规范,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全程监督检查,确保了新植林木的成活率。五是加强管护。对新植林木全部进行确权,将大部分集体林地交给群众承包经营,与承包户签订管护协议3000多份,在将收益权交给个人的同时落实了管护责任。同时,调整充实了护林专业队伍,严厉打击非法采伐、故意毁树等行为,确保了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绿一片。
由于我们长年坚持不懈努力,现在高崖库区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空更蓝了,仙月湖湿地公园内的野生动植物也明显增多,今年春天又有1000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白鹭来库区安家落户。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库区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品牌效益,库区1万多亩绿色食品芋头销售价格连年攀升,由前几年每公斤不足2元提高到8元,鲜牛奶、山鸡蛋、红瓤地瓜等生态农产品价格成倍增长,群众真正尝到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甜头。今后,我们将以省级湿地公园和省级旅游强镇建设为动力,牢固树立“抓生态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在搞好植树造林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以及村庄整治、路域环境治理等工作力度,不断提升“生态、和谐、富裕新库区”建设水平。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探讨 篇5
黄志文 邓杰
林业生态建设是提高生态承载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提出“生态立市”战略目标,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着力构建持续经营、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现代林业,在林业资源培育、林业资源管护、林业产业发展、林业体制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着力构建现代林业生态体系 一是调整造林绿化工作思路。以灾后生态恢复和“三边”造林绿化为重点,以林业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实现由采伐迹地更新和荒山荒地造林为主向突出“三边”造林和城区周边山头绿化转变。提出以改观林相、改造树种结构、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建设思路,加强以城区周边山头、公路沿线及水域两岸为主的“三边”造林,注重森林生态性与景观性相结合,建设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多色彩、多效益的森林生态系统。二是依托项目建设大力造林。实施了退耕还林、长防林、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湘南植物园建设、湿地公园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石漠化治理等林业生态项目工程,开展了以采伐迹地更新、封山育林、低产低效林改造、义务植树和“三边”造林等为重点的造林绿化工作,森林资源呈良好发展态势,森林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林种树种结构日趋合理。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1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低产林改造10万亩,义务植树421万株,完成城区周边山头造林绿化1700多亩,管护15000亩,公路干线造林116公里,重点景区河道、道路绿化10多公里,活立木总蓄积从2008年初的848万立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1039万立方米。三是依托产业发展带动造林。做好以工业原料林加工为主的创兴人造板公司、以杉木加工为主的华兴木制品厂、以油茶加工为主的金浩茶油等林产龙头企业的服务,提高企业加工能力,扩大原材料需求。支持企业发展原材料基地,其中创兴板业建立了5万亩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华兴木制品厂建立了2万亩的杉木基地、金浩茶油新建立了2000亩改造了2万亩的油茶基地、裕农公司建立了1万亩的桉树杨树基地。四是依托林业科技科学育林。加大林业科技的投入,实施测土配方、无节良材、优材更替等科学育林的措施,做到适地适树,合理施肥,努力培养树干通直、无节疤的优良木材,通过改造和定向培育将一些劣质林逐步更替为树质优良、林种树种合理、生态功能良好的优质林分。
二、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着力构建现代林业保护体系 一是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坚持政府全面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做到防范与扑救并举,早部署、强宣传,严措施、抓源头,森林火灾的防范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全民防火意识进一步提升,近两年来全市无大的森林火灾发生。二2
是加强森林采伐管理。实行从紧的林业采伐政策,执行从紧的林业采伐政策,逐年减少林业采伐指标,推进林业休养生息。坚持规范审批与提高效率、强化管理与优化服务相结合,推行木材生产计划管理阳光行动,将木材采伐计划分配公示制度纳入了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为民办实事的内容,确保集体林商品材采伐指标的入村到户率、公示率、及时率达到100%。科学合理分配采伐指标,优先分配联户一同申请的林木采伐指标。三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坚持标本兼顾、联防联治,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体系,全面提高了森林病虫害防控水平。重点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监测,坚持无公害防治和预防林业有害生物,做好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检疫、监控,严密防范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四是加大打击毁林犯罪力度。对毁林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今年5月,我市全面部署了为期四个月的保护森林资源打击毁林犯罪的专项行动,按照“解决重点问题,打击重点区域”的原则,着力解决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问题,严厉打击毁林犯罪人员。已查处森林刑事案件4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5人,其中刑事拘留15人,逮捕、移送起诉30人,已判刑3人。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46起。
三、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着力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一是着力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抓
二、促
一、带三”的发展思路,促进一、二、三产业平衡发展。第一产业优先发展速生丰产林,推广杉、桉、桤、枫等速生树种,建立速生丰产用
材林基地,缩短木材生产周期;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业,抓好名优稀特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第二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以木竹人造板、单板、竹材加工利用为主的林产加工业,提高剩余物利用,增加林产附加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构建以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代表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体系。二是着力促进林业产业集群发展。实现由小规模低效益的粗加工分散式发展向龙头企业带动、科技含量较高的精深加工集群式发展转变,以江北工业园为中心,辐射带动延伸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林木生产加工产业链条。现有林产企业18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形成以创兴人造板、华兴木业、润佳木业、鑫兴木业为龙头的林产企业集群。2008年、2009年全市林业总产值分别为17亿元和19亿元,2010年完成林业总产值22亿元。三是着力促进国有森工企业平稳发展。积极支持和引导国有林场和森工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国有林场和苗圃职工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全力实施好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林区公路建设、安全饮水等事关民生的项目建设。
四、加快林业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现代林业支持体系 一是大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全市完成集体林明晰产权现场核实率99.8%、林权发证率99.8%、山林纠纷调处率94.66%,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各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林业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解决了林业干部职工“吃皇粮”问题。设立了1个市级林权交易中心、26个乡镇林权交易所,完4
成森林、林木、林地流转980宗、40.8万亩,森林资源资产评估1332宗、24.6万亩,评估总价值达2.15亿元,实现交易额1.2亿元。共办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52起,抵押面积4.42万亩,抵押宗地数400宗,发放抵押贷款2932万元。林业潜在经济价值得到发掘,林农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各种社会主体和林农投入林业生产与开发的热情高涨,一些木竹加工企业纷纷参与流转交易,创办基地,把生产车间延伸到山头。二是完善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合作林场、股份制林场等林业合作组织,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提高林业经营效益,鼓励林木所有者以转让、互换、入股等形式有序流转,变分散经营为集约经营。着力完善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的办法,放活经营商品林,对森林资源流转行为进行规范,打造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流转平台,建立完善的林木交易要素市场。管好98.08万亩生态公益林,实行国家级、省级、市级公益林三级联动管理,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将城区周边山头、东江湖等水系沿岸、资五公路、省道322沿线等地段纳入市级公益林进行管护,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224万亩,不低于林地面积的70%。三是挖掘森林生态文化。充分挖掘具有资兴特色的寿佛文化、山水文化、兰花文化和竹文化的深厚底蕴,提炼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湘南植物园生态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建立各部门分工协 5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探讨 篇6
林业产业发展林业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并非水火不相容,不可调和,虽然相互矛盾,相互制约,但却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矛盾与影响。林业产业发展本就以森林资源为原料基础,因此,为了适应大力发展轻工业要求,扩大林业产业发展力度,势必需要更多的森林资源,而林业生态建设则要求保护森林资源,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开采程度,二者之间本省就是一对矛盾,相互之约。二、依存与促进。要想是林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更长远的未来,森林资源的作用不可替代,这就需要通过林业生态建设,加强保护恢复,以期实现可持续再生,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与源泉。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间固然存在冲突,仍然可以协调。林业产业应当实现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生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林业产业可以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既能实现林业产业大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两全其美,互利共赢。
4小结
总而言之,不管任何工业企业都不能只顾追求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目光短浅,要纵观全局,清晰认识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谋得更久远的未来。本文只是就林业产业现状,论述了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关系,希望为林业产业正确发展提供一点建议,也为其它工业产业树立典范与案例。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探讨 篇7
1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林业资源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 林业资源素来有地球之肺的美称, 这一形象的比喻更加强调了林业资源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也表明林业资源在维系生态系统平衡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从全局角度来看,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虽然已经取得进步, 但是随着生态系统承受能力的减弱, 生态环境转变程度仍然较小, 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长期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林业资源的认识不足, 基层群众无法实现对林业资源合理的保护, 为了短期的利益乱砍乱伐现象还比较明显。此外, 相关部门没有将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提到日程上来, 仅存在表面形式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没有得到深入的实践, 缺少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和改革制度, 导致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停滞不前[1]。
2 生态环境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2. 1 生态环境建设制约林业产业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相互制约与相互矛盾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林业生产过程中, 不同利益取向与劳动者自身利益关系不同造成二者之间的矛盾。在林业生产过程中, 需要投入一定的劳动和资源, 与此同时, 也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但是这两种效益会因为时间问题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发展林业产业是体现经济效益, 从劳动者所得可以直接可见, 劳动者之间是眼前局部的直接利益关系, 而生态建设会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产生的周期较长, 且需要逐渐累积, 容易被忽视[2]。
2. 2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相互促进与依存
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还具有互相促进、彼此依存的关系, 这种关系取决于人们对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认识和价值取向。林业产业发展以森林资源为基础, 生态环境建设是以森林资源为依托, 增加林业资源数量, 提高林业资源质量, 高效的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因此, 林业资源是其产业发展及生态建设的纽带, 二者关系密切,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决定林业产业的功能与地位。林业资源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量和结构系统也最大、最复杂, 其生态功能也非常完善, 被称为是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 地球净化器, 其发展时刻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变化。
林业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辩证统一, 根据生态经济学说, 林业产业与生态环境就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二者相互结合产生生态经济效益。因此, 要想实现生态经济与生态效益都取得增长, 就要更好的处理好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3]。
3 促进生态环境与林业产业建设发展的措施
3. 1 强化生态教育, 提高生态建设认识
良好的生态文化建设是促进生态环境与林业产业建设的基础, 提高生态文化氛围, 强化生态教育, 依靠群众的力量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通过充分利用现代资源技术的优势, 利用信息化宣传的渠道, 建设网络宣传平台。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生态交流活动, 激励群众、百姓积极参与, 提升其主人翁意识, 加强其保护森林、爱护数目的意识, 鼓励其全心全意加入到林业产业化建设和生态发展中来, 建立社会大众共同认可的生态道德理论体系。
3. 2 树立健康生态环境与林业产业发展观
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应建立在丰富森林资源及改善生态系统的目标基础之上, 不仅要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产生活环境要求, 更要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及生理、心理的需求。在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能兼得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 建立健康的生态环境与林业产业发展观非常重要。首先, 解决基层工作人员、生产经营机构的收入效益问题, 保障其合法权益, 改善其生活环境与生活条件, 解决其生活困难,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 扩大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规模。其次, 强化林业资源基础建设, 增强林场建设投入, 放足长远眼光加强各方面建设投入。
参考文献
[1]范海兰, 洪滔, 宋萍, 吴承祯, 洪伟, 陈灿, 高开峰.中国国家级森林公园数量特征分析.北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9 (2) :157-160.
[2]胡莽, 胡文杰, 王刚.试论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防护林科技, 2013, (4) :30-31.
林业生态工程可持续经营探讨 篇8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后期管理;可持续经营
中图分类号: S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70-2
为了增加森林资源、遏制水土流失和维持生态平衡,我国很多地区开展了多功能防护林、天然保护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的生态造林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林业生态工程对后期可持续经营缺乏详细合理的规划,导致林业可持续经营缺乏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支持,严重影响林业生态工程预期目标的实现。因此,重视林业生态工程的可持续经营,进行科学合理的后期管理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1 柳州市林业生态工程可持续经营概况
柳州市位于广西中北部,珠江流域中上游,在十多年前,被列为全国四大酸雨区之一,目前正在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绿满龙城”绿化工程,而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62.6%,森林蓄积达到4717万立方米。全市建立森林公园4个,自然保护区6个,面积787.83平方公里,构成了生态绿色屏障,森林覆盖率达到62.6%,全市杉木林和油茶林面积已稳居全区第一,毛竹面积居全区第二,生态公益林约占35%左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远远超过全国的评价指标,为柳州市林业生态工程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林业生态工程后期管理存在问题
2.1 后期管理意识淡薄
森林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贡献众所周知,但对林业的生态经营,尤其是后期的管理却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能得到人们的重视,在认知上也存在多种多样的差距。柳州市的林业生态工程中普遍存在只要将林业工程建设完成就算是完成了工作的观念,将林业生态工程作为阶段性的工作,而没能看到其未来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导致后期的管理工作举步维艰。大部分工程都未设立具体的管理机构,缺乏组织、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施工阶段的一些管理措施和核心技术骨干等都没调离,由于责任未落实到位,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没将后期管理作为自身工作,相应的资金也很难获得,这种意识上不重视导致林业生态工程的后期管理工程欠缺。
2.2 经营资金不足
林业生态工程的资金大部分投资在了造林阶段和成林之前的管护工作,在造林工程完成之后,在项目立项中就没有相应的资金计划,缺乏资金概算。而出现的造林结果不达标的情况,就会导致后期管理工作非常需要资金的支持来进行养护,但工程中无此类的经费支持,在成林后林木的质量和产量的养护工作也缺少必需的保障资金。柳州市城市绿化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增长的幅度较大,但总量仍然很低,幼林抚育任务十分繁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造林成果的巩固与提高。
2.3 林业政策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木材运输管理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宏观层面的法律法规,但在信贷优惠政策、社会办林补助政策、公益林补偿政策、政府的扶持政策上均未非常详实地落实到位,地方政府在无法将中央政策落实到位,缺乏配套资金支持。
2.4 经营技术落后
经营的技术和设备多采用的是上个世纪初期的技术标准和经营模式,未能与时俱进,对目前的管理手段等缺乏专门系统的研究和改进,经营机构的技术人才也非常缺乏,现有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柳州市的技术发展存在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新技术应用不多,科技体制改革进展不快等六个方面的问题,相关的林业技术人才较十年前有了较大的改进,但较城市发展速度相比,仍然相当缺乏,是柳州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5 环境污染严重
柳州市总体污染状况稍有改进,但仍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二氧化硫排放量为8.10万吨,比上年增加了3.7%,烟尘排放量为1.78万吨,比上年增加了17.9%,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062毫克/立方米,低于国家二级标准限值,与上年相比上升了0.008毫克/立方米,酸雨频率17.2%,与上年相比年略有下降,但破坏性依然较大,可知环境污染情况依然较为严峻。
3 林业生态工程可持续经营对策和保障措施
3.1 增强可持续经营意识,加强工程的后期监管和验收
柳州市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绿满龙城”绿化工程,巩固发展造林成果,长期有效保持森林资源的培育及其功效发挥,保护生态环境。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重视后期经营的作用,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相应的工作人员,并做好后期经营的总规和详规,向上级领导反映后期经营的情况,争取管理层的支持,将项目的后期经营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后期的监管和验收,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推行合同管理制。
3.2 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经营配套资金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积极向国家争取项目,获取专项资金或资金上的倾斜;各级计划、财政和金融部门要将林业建设投资纳入预算,并逐步加大对林业建设的投资比例;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除了政府的投资,还要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通过购买、租赁、承包和联合开发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和工商企业吸收资金;设立林业的基金制度,规定造林项目将后期经营的费用纳入预算,明确轻工、工矿、交通、冶金和水利等一系列系统占用林的育林基金,要求城建部门设立城市建设绿化费用,并向林地占用人员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用,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还要注意完善劳动积累工制度,鼓励单位和人民用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环境绿化。
3.3 完善落实政策,坚持依法治林
以中央的各项具体政策要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林業管理政策,制定与当地发展相匹配的相关条例,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完备的林业管理政策体系,帮助造林单位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实体。
完善投入政策,建立公共财政支持系统,努力实现公益林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并对商品林实行信贷优惠,推出社会力量进入林业的补助政策,形成公益林以政府为主导和商品林以市场为主导的政策体系。剔除林业税费政策中的不合理成分,降低经营者的赋税压力。建立开放的管理政策,积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农户、科技人员、企事业单位、城镇居民、国外投资者和私营企业主等力量参与林业生态工程。通过完善法律形式明确非公有制林的法律位置,以“谁造谁享、共造共享”为宗旨,将林业投资者和经营者们的所有权落实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积极利用资本、劳动力、林产品加工等市场进行合理调整,加强林场品的市场调控和检测,为可持续经营提供优异的市场环境。
在最新的林业发展现状下,必须加强林业的法制建设,保护林业资源。借助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提出和推行,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理制度,严禁毁林开荒。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实现林业生态工程的可持续经营。
3.4 开展技术培训,推广科学试验示范
林业的种类、树种、经营方式和目的以及各个阶段、技术要求都有所不同,必须根据具体的林业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对应的可持续经营计划。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需求,主要介绍林木经营、抚育间伐、“三防”以及果林培育等技术和政策培训,对这些技术要提前开展试验示范,增加技术的科学性。林木经营技术主要培训造林和经营者学会施肥、中耕除草、防虫、花期和果期管理、修枝整形等技术;抚育间伐技术主要让经营者能够根据不同的林树品种的技术标准和经营特征,掌握抚育间伐的方式、时间和强度等技术;“三防”技术主要掌握防火基础和灭火技能以及火源控制和现场指挥能力,病虫害的类型、分布、识别和防治及效果监测等;掌握果林的外形修理、疏花果、施肥和套袋等技术。
3.5 增强环境污染治理,保证可持续发展
根据柳州市环境污染的状况,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环境治理工作,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将减排任务纳入环保目标责任制严格管理,落实政府责任,并注重保护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根据柳州市各个地区的资源情况,开展多种经营活动,重点发展毛竹、八角、茶叶、药材等经济林和桉树、马占相思等工业原料速生丰产林,将可持续经营的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4 结语
作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林业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和方法技术等,科学化管理,推动参与决策机制的合理化,才能使林业生态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丙林,左政文.林业可持续经营与发展方式的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07,(04).
[2] 雷洪玉,刘伶利.谈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0,(01).
[3] 刁继彬,崔学臣.试论营林工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
河南林业生态省(生态河南)建设 篇9
一、林业现状
(一)主要成就
1、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全省最新有林地面积、林木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等,与上期森清相比,增长比例。近5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等。
2、区域生态明显改善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成、粮食高产稳产;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风沙区生态环境好转;山区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减小,强度减轻;通道沿线森林景观初步形成等。
3、重点工程成效显著
国家、省级各重点工程造林面积、天保工程面积、绿化通道长度等,94个县达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9个县已建成林业生态县,山区自然植被初步得到恢复等。
4、林业产业初见成效
经济林总面积、产量;花卉种植面积,销售额;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面积,林纸一体化项目启动;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景区数量,游客量,收入;2006年全省林业总产值等。
5、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批、林木采伐和木材运输管理,天保区严禁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森林火灾受害率一直控制在0.3‰以下;有害生物防治率达到81.8%;区划界定国家级重点公益林1891万亩(其中870万亩已得到补偿),省级公益林480万亩(其中120万亩已得到补偿);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2处,面积达735.8万亩等。
6、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实施国家林木种苗工程项目122个;建立了1个省级林业重点实验室和11个林业科技示范园,建扑火物资储备库140座,各类防火设施442 座,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251个。
(二)林业在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效能
(1)蓄水净水作用
全省林地涵养水源总量达到49.3亿立方米,相当于我省地方大中型水库库容的34.1%;982.8万亩湿地(不包括水稻田)每年可净化氮、磷、硫污染物78.6万吨,净化水4.7亿立方米。
(2)固土保肥作用
全省林地年减少土壤流失7287万吨,保肥量折算成全氮为38.8万吨、速效磷0.02万吨、速效钾0.75万吨。
(3)吸碳放氧作用
全省森林资源年可吸收二氧化碳6897万吨,相当于燃烧2826.5万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扩大了我省工业发展的环境容量;年释放氧气6105.6万吨。
(4)净化环境作用
森林净化环境功能主要体现在杀菌和减少隔噪音上,根据相关研究,每公顷森林净化环境功能价值为8800元(其中:每公顷森林的杀菌价值为5300元,减少噪音价值为3500元),全省森林净化环境总价值达211.4亿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人们对森林净化环境功能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
(5)庇护农田作用
我省平原防护林体系有效避免或减轻了干旱、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据专家测算,可使农作物平均增产10%左右,全省年增产粮食100亿斤以上。
(6)其他作用
包括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洪涝和地质灾害、森林景观等。
2、经济效能
我省林业每年向社会提供木材1400万立方米,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年产林果产品665万吨,改善了人民的膳食结构,提高了生活质量,为省内药、果、茶、油等加工企业提供了主要原材料。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06年全省每个农民来自林业收入平均达到325元。
3、社会效能
全省1.3万家林产加工企业,转移了近6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全省6000多万亩集体林地,可使200多万农民得到最直接的就业机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低
全省现有有林地面积4054.5万亩,活立木蓄积1.34亿立方米,人均有林地面积只有0.42亩,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仅为1.38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6.19%,在全国排名第21位。林业用地面积6846.1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只有27.33%,林地资源总量不足,发展空间有限,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
2、生态环境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各种自然灾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影响农业生产;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面积的60%以上;山区还有800万亩立地条件差、绿化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是多年造林绿化剩下的“硬骨头”;平原区806.5万亩沙化土地,特别是28.8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沙地亟需治理。
3、森林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
有林地树种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偏低,结构简单;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以幼、中龄林为主;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亩蓄积量仅为2.83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5.2立方米/亩)的一半。由于缺乏抚育管理,山区尚有大量残次林分和灌木林,400万亩飞播林因密度过大而生长缓慢;平原绿化树种单调,结构单一,通道绿化标准低。
4、资金投入不足,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林业投资、公益林补偿标准低,省级资金与国家资金比,与周边省份比;林业科技储备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空间,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大力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森林资源在降耗减排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二)建设目标
经过五年(2008~2012)的奋斗,巩固和完善多功能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初步建成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使全省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成林业生态省。
1、总体目标
全省新增有林地1350万亩,达到5404.5万亩;林木覆盖率增长5.4个百分点,达到2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2%以上),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太行山区40%以上),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平原风沙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0%以上,一般平原农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8%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760亿元。80%的县(市)实现林业生态县。
2、具体目标
现有8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全部得到绿化;现有28.8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地)全部固定,806.5万亩沙化土地全面得到治理;现有1029.9万亩的低质低效林基本得到改造。
新增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420万亩,达到1167.4万亩;新造生态能源林423.8万亩,改造138.5万亩,达到562.3万亩;新增名优特新经济林基地350万亩,达到1650万亩;新增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30万亩,达到110万亩。
平原区农田防护林网、农林间作控制率95%以上,沟、河、路(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省道、景区道路、县乡道、村道等)、渠绿化率95%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以上,平原村庄林木覆盖率40%以上。
新增森林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2966.8万吨,达到9863.8万吨。
到“十二五”末,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30%(森林覆盖率达到24%),林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所有的县(市)实现林业生态县,建成林业生态省。
三、总体布局
根据河南省自然区域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林业建设现状,规划以“两区”(山、丘区,以下简称山区;平原区)、“两点”(城市、村镇)、“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
(一)两区
1、山区
――基本情况
共涉及几个市多少个县(市、区)、自然条件、社经情况、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建设重点
加强对天然林和公益林的保护,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优特新经济林、生态能源林等。同时加强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经营管理。
先叙述该区分工程、营造林方式、林种等建设任务。
然后按太行山区、伏牛山区、大别桐柏山区分别叙述建设范围――具体到市、县(市、区)、存在问题、建设重点(分工程、营造林方式、林种等建设任务)等。
2、平原区
――基本情况(共涉及几个市多少个县(市、区)、自然条件、社经情况、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建设重点
重点是完善提高农田防护林体系,营造防风固沙林,大力发展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等。在滩区、蓄洪区着力营造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
先叙述该区分工程、营造林方式、林种等建设任务
然后分一般农区、风沙区、低洼易涝区叙述建设范围-具体到市、县(市、区)、存在问题、建设重点(列表说明各工程、营造林方式、林种等建设任务)等。
(二)两点
1、城市绿化美化
包括城市(含县城)及郊区,按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建设以廊道绿化、城中绿岛、环城林带、城郊森林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森林生态防护体系,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2、村镇绿化美化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村镇为基础、以农户为单元,乔灌结合,村庄周围、街道和庭院绿化相结合,扎实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三)一网络
即生态廊道网络,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全省所有铁路(含国铁、地方铁路)、公路(含国道、高速公路、省道、县乡道、村道、景区道路等)、河渠(含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流域的干支流河道及灌区干支斗三级渠道)及重要堤防(主要指黄、淮河堤防)。
绿化宽度视级别而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两侧各栽植100米以上树木;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四大水系干流及一级支流、干渠两侧各栽植10行以上树木;省道、景区道路、二级支流、支渠两侧各栽植5行以上树木;县乡道、三级支流两侧各栽植3行以上树木;村级道路、斗渠两侧各栽植至少1行树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干线、景区道路、重要堤防等沿线第一层山脊以内宜林荒山荒地全部绿化,重要地段适当增加绿化宽度,乔灌花草相结合,提高常绿树种比例,高标准绿化美化;路(渠)基两侧挖方坡面适度硬化后栽植灌木、藤本或常绿树种进行绿化美化。
四、林业重点建设工程
(一)国家重点工程
1、天然林保护工程
在黄河流域的洛阳、三门峡、济源3市的15个县(市、区)和26个国有林场,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2、退耕还林工程
根据《国务院关于延长退耕地还林补助期有关政策的通知》精神,暂不安排新的退耕地还林任务,继续安排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
3、重点地区防护林工程
----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包括南阳、信阳、驻马店、洛阳、平顶山、郑州、开封、周口、商丘、漯河、许昌等11个市的90个县(市、区)。
----太行山绿化工程
包括安阳、鹤壁、新乡、焦作等4个市的20个县(市、区)。
4、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完善和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种源基地和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拯救和恢复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含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5、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在黄淮海平原及南阳盆地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
(二)省级重点生态工程
将各工程建设任务落实到各功能区、省辖市、县(市、区)、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林种、等。
1、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
在全省山区丘陵区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能源林等。
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工程。
规划建设以黄连木、油桐、文冠果为主的生态能源林基地562.3万亩,其中,新造423.8万亩,改造138.5万亩。
在退耕还林工程范围内,逐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人为活动对生态破坏严重的深山独居户、散居户迁出,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对原址因地制宜,采用“飞、封、造”多种造林方法,恢复植被。
在郑州等地的各类露天采掘矿区、尾矿堆集区、煤矿沉陷区等,全面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恢复矿区生态。
2、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
平原农区,加大针阔及乔灌结合林带比例,提高绿化标准,对断带和网格较大的地方进行完善提高,积极稳妥地推进成过熟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逐步建立起稳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综合防护功能。
3、防沙治沙工程
包括郑州、开封、新乡、安阳、濮阳、焦作、鹤壁、商丘、周口、许昌等10个市的44个沙化土地监测县(市、区)。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凡流动、半流动沙丘(地),全部营造防风固沙林;在风沙危害程度为轻度和中度的沙化耕地上营造小网格农田林网和林粮间作;在一般泛风沙耕地上营造农田林网。
4、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
在对现有廊道绿化改造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绿化景观与廊道级别相匹配、规划布局与人文环境相协调,集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廊道网络。
5、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通过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等创建活动,采取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配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城区与郊区相衔接,加强环城防护林、城区绿化、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建设。
6、村镇绿化工程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街道和建筑物布局特点,在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内,采用乔木、灌木、藤本、花卉进行立体式绿化、美化,以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省级林业产业工程
将各工程建设任务落实到各功能区、省辖市、县(市、区)、等。
1、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
按照“速生、优质、高效”的要求,在豫北、豫南发展以杨树、松树等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在豫东、中部发展以杨树、泡桐等为主的林纸林板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在滩区、蓄洪区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规划建设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基地420万亩。
2、经济林
经济林发展围绕“绿色”、“有机”,突出名优特新。重点建设大别、桐柏山区的茶叶、板栗基地,伏牛、太行山区的核桃基地,黄土丘陵区的苹果基地,浅山丘陵区的柿子、石榴基地,平原沙区的大枣、梨、葡萄基地和城市郊区的时令鲜果基地等;在伏牛山区建设山茱萸、辛夷、杜仲等森林药材基地。规划建设经济林基地350万亩。
3、园林绿化苗木花卉
规划新建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30万亩,达到110万亩。
4、森林生态旅游
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为主要目标,加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的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如博物馆、展览馆等建设,建成太行山、嵩山、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黄河沿岸及故道、中东部平原等七大森林生态旅游区。
五、森林经营管理
将以下两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各功能区、省辖市、县(市、区)、等。
(一)中幼林抚育管理
对新造林地,加强抚育管护,促进尽早郁闭成林;加强中幼林抚育,提高林地生产力。
(二)低质低效林改造
对生态区位重要的低质低效林,通过科学改造,使其形成功能完备的公益林;对生态区位一般、立地条件较好的低质低效林,通过集约经营,使其形成高质量的商品林;对其它低质低效林,实施补植补造,封山育林,提高林分质量。
六、支撑体系建设
(一)森防体系建设
1、森林防火
2、森林公安
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二)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
1、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2、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
(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林业重点工程科技支撑体系
2、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3、林木种苗质检体系
4、基层林业服务体系
(四)基础设施建设
1、林木种苗基地
立足以县为主、市里平衡的原则,建设优质苗木繁育基地和林木种子基地(含良种基地和采种基地)
2、重点实验室、林产品质检站和森林生态定位站
3、林业信息化
七、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经初步估算,完成规划任务大约需要投资
亿元。
(二)资金筹措
分国家投资、省财政投资、市县级财政投资、吸引社会资金(含国内贴息贷款)、造林单位自筹等。
(三)效益分析
规划任务完成后,每年将增加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总价值
亿元。
1、生态效益
年将增加生态效益价值
亿元。包括减少土壤流失、蓄积养分、涵养水源、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庇护农田、净化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减少地质灾害、森林景观休闲等项效益价值。
2、经济效益
年增加经济效益
亿元,包括木材、园林绿化苗木花卉、果品、生物柴油、森林旅游等项效益。
3、社会效益
包括安排就业等效益。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二)加大政府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三)深化林权改革,增强林业活力
(四)抓好典型示范,推动林业发展
(五)实施人才战略,强化科教兴林
关于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篇10
1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1.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没有形成法制化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筹集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一是补偿基金筹措机制不健全,目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来源只有中央财政一途,对地方财政和以消耗生态产品为主的企业(如高排放的钢铁、水泥企业)缴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没有约束性要求,致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筹措难,现有资金杯水车薪;二是补偿范围过窄,目前国家只对列入国家重点防护林范围的森林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这一部分森林只占全国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不足三分之一,且补助标准过低,其他大部分生态公益林没有任何补偿。1.2种植技术差 林业种植建设虽然是种粗放型的工作,但是对其技术与责任要求也是比较高,对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这种技术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目前林业种植建设方面表现出的问题:一是农田防护林建设进地难,由于土地都承包到户,影响了正常施工和农防林规划设计。二是造林质量差,一些地区在具体造林中,造林人员素质差,采取粗植滥造、苗木不假植、造林不开沟、精品地块不浇水、造林成活率低等等问题现象。1.3林业建设滞后,林业工业基础差 林业企业生产方式和设备陈旧落后,木材加工企业多以优质木材为原料,且企业规模偏小,重复建设突出,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低,价值消耗现象严重。2抓好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2.1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一项根本措施。特别是全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尤为迫切。各级政府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有关规定和“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水电、旅游、矿山、水利等生态效益的直接受益单位,应当从其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建设以及对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的补偿。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经济赔偿制度,提高生态补偿能力。2.2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探讨】推荐阅读: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构建现代林业体系12-08
林业工程实施方案11-24
林业工程监理实施细则11-25
生态林业的建设09-22
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07-27
恢复林业实施方案技术12-16
林业生态工程论文08-22
林业生态建设 文档12-01
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08-25
林业生态建设思路研究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