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区林业生态建设

2024-07-25

惠农区林业生态建设(精选5篇)

惠农区林业生态建设 篇1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赋予林业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为了全面推进山西省的生态建设,2013年4月启动实施了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各级林业部门精心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共完成造林19.07万hm2,占规划任务49.07万hm2的38.90%,初步建成了一批千亩、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和核桃、红枣、双季槐等特色经济林基地,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综合效益开始显现。

1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位于山西省西部和西北部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沿吕梁山脉主脊两侧,北起宁武,南至吉县,纵跨26个县( 市)的边缘地区, 南北长430km,东西宽90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5′~ 112°20′,北纬35°41′~39°40′,包括管涔山、黑茶山、 关帝山、吕梁山4个国有林管理局辖区,是山西省西部的主要林区之一。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地处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带,常年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均由南往北逐步递减。由于近年来吕梁山区能源和矿产开发力度较大,特别是煤矿采掘、埋压土地和过度乱垦滥伐等人为活动,造成了地表大面积塌陷、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使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人口过度承载、土地过度垦殖、过度放牧、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地区之一。

2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困难

由于历史上山西战乱和人为破坏的诸多原因, 造成山西整体生态环境状况的退化。尤其是吕梁山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更加恶劣,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必须加快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步伐。但是,在吕梁山生态脆弱区进行林业生态建设,又面临经费制约、立体条件、林木矛盾、管护措施不足等困难,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2.1经济发展不平衡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近年来主要由于煤炭工业的带动,经济增速较快,但经济发展的单一性和综合条件的制约,总体经济还是落后于中、东部地区。

2.2水资源严重匮乏

区域内全年降水量严重不足,降水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北部区域冬寒夏凉,年平均气温6℃~9℃,年平均降水量400mm~500mm;南部区域平均气温9.9℃,年均降水量为570mm;再加上整个区域内河流断流严重,水库经常干涸,人均地表径流水量(不含过境水)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耕地亩均径流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8,人均水资源只有200m3~400m3。再加上各种工业活动,结果造成了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使整个区域水资源严重贫乏。

2.3土地沙化面积大

区域内土地沙化面积大,集中在区域北部的神池、五寨、河曲、保德和偏关等5个县,土地沙化面积达17.60万hm2,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沙化土地分布区,自然条件更加恶劣,雨量稀少,蒸发强烈,风沙剧烈,沙尘频发,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灾区,治理难度非常大。

2.4水土流失严重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输入黄河泥沙最多的地区之一,土壤侵蚀模数5 000t~10 000t/km2/a,年均输入黄河泥沙量2.9亿t,占黄河年均输沙量1/4,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境内沟壑密度3.0km/km2, 沟壑密度占土地总面积的40%~60%,又是全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5土质条件较差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主要由黄土丘陵和土石山地构成,85%以上的地表被黄土和次生黄土覆盖,厚度达数十米至上百米。土壤贫瘠,主要以黄绵土、黑垆土、褐土等为主,土壤质地疏松容易溶蚀,保水保肥能力差,不适宜植物生长,造林难度很大。

2.6环境污染加重

由于近年来该区域内工业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围绕煤炭加工的厂矿企业只注重效益,不注重保护环境,夜以继日的进行粗放式大规模生产,不但产生了大面积的采空区,而且产生了大量的工业“三废”, 使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本来就差的环境更是加雪上加霜。据统计,该区域人均排污量是全国平均值的2.8倍,其中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是全国平均值的6.2倍,烟尘排放量是全国平均值的6倍。人们期望的碧水蓝天成了一种奢望。

2.7植被大面积退化

由于该区域内长期干旱少雨、超载过牧、乱砍滥伐、开矿筑路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区域内草地大面积减少,林地生产力低下,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森林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矿产开发对地面植被影响尤甚,不但破坏了地下水的平衡,造成土壤水分亏缺,使植被的生长环境退化,还造成地表损害严重,压占了大量土地,导致植被的大面积死亡。

2.8林牧矛盾严重

畜牧业是吕梁山区的传统产业,散放散养方式十分普遍,这种方式不但造成环境的脏乱差等问题, 也制约了畜牧经济的规模发展。同时,还造成了严重的林牧矛盾,林业工程与养羊放牧的冲突不断。

3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生态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工程建设,事关山西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大局,是山西省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吕梁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启动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建设,是山西省委、省政府根据省情作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性眼光的重大举措。通过对该区域进行大规模生态建设,提升革命老区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生态改善、民生福祉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也是山西省林业六大工程中一项重要工程,在进行林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将进一步带动全省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

4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方法

4.1科学合理进行规划

为完成好规划任务,山西省林业厅组织编制了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忻州、吕梁、临汾3个市的23个县和4个省直林局的44个林场纳入建设范围,规划用8年时间(20132020年),完成造林49.07万hm2,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由18.91%提升到26.50%,比全省森林覆盖率同期规划目标高出0.50个百分点。

4.2联合统筹进行治理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需要各部门分工协作,林业部门负责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水利部门负责小流域治理、引黄干渠绿化和经济林水利配套设施,农业部门负责舍饲圈养工作,扶贫部门负责生态移民和经济林扶贫,交通部门负责乡村两级道路建设,发展改革部门负责以工代赈项目落实,国土部门负责加强土地整理项目。有关部门系统分工、 联合实施、协作沟通、共同推进,才能提高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能力。

4.3各项措施进行保障

第一,严格按照设计规划进行施工作业,杜绝随意更改设计规划。第二,进一步优化工程布局,优先安排高速公路和其他各类等级公路以及主要河流两侧荒山绿化,在县城周边、乡镇周边以及旅游区、重点厂矿企业周边集中布局,大力推进全流域、规模化治理,按山系、按流域整体实施。第三,进一步突出治理重点,对治理面积超过1.33万hm2以上的县列为重点,在任务安排和资金投入上予以倾斜。第四,进一步强化部门服务,省林业厅推行下乡包县制度,积极开展政策指导,跟进技术服务,实施全方位行政跟踪和指导服务。第五,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加大购买式、合作式和开发式等市场造林新机制推广应用力度,试点开展购买式造林,大力推进省直林局和市县的合作造林。第六,对集中连片造林工程,落实“千亩有人管,万亩设站管,2 000hm2~3 334hm2建场管” 管护要求,对新造林和未成林地全面实行封山禁牧。

4.4科技成果合理应用

根据山西多年积累“资金不足精神补、条件不好科技补、任务艰巨机制补”的经验,加上实干、苦干和巧干,越是条件差的地区越要依靠科技攻坚。在工程启动前,由林业部门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不但提出有关标准和要求,还列出径流林业、生长调节剂应用、保水剂应用和造林覆盖等多类关键技术应用。

4.4.1合理运用造林技术

在工程区全面推广了径流林业整地造林技术、 覆盖造林技术、根宝、生根粉造林技术。现在使用的各种造林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经过实践后,群众又能在实际应用中加以改进。比如五寨县的鱼鳞坑地膜覆盖技术,不只是单纯的穴内覆盖,而是将整个鱼鳞坑进行全覆盖,采用加厚地膜、延长降解时间,地膜的保存期可达到3年以上。在具备普通地膜覆盖效果的同时,更能有效地防止鱼鳞坑被雨水冲毁,减少新造林抚育次数,大大节约了后期补植、抚育成本。

4.4.2综合使用造林模式

根据不同立地类型推广不同造林模式,推广了混交造林技术、困难立地造林技术、黄土丘陵区保持水土造林等模式。在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大力推广抗旱造林模式,根据降水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造林技术。年降水量少于400mm以下的区域,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应采取节水造林、集流整地技术,以栽植适合本地生长的灌木树种,选择适当的造林季节进行造林。为确保苗木的成活,科学选用容器育苗方式进行。年降水量在400mm~500mm的区域,采取节水造林、集流整地技术,栽植当地适生的乔灌树种,在无灌溉条件下可保证苗木成活。年降水量大于500mm以上的区域,降水基本能够满足一般造林需要,水分条件对造林基本不构成威胁,主要以营造乔木树种为主;在水土条件较好的缓坡、沟谷、河滩,营造用材林和经济林。以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推进工程建设,确保工程建设市场化运作、规模化造林、科学化实施。

4.4.3大力推广混交造林

为了改变品种单一、样式单调、生物特性弱等缺点,在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大力推行混交造林。据统计,在该区域内的生态林栽植,有85%的县都采用了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的造林模式,在混交方式上,采用块状混交、带状混交,使林分更加趋于稳定。

4.5科学有效精心管护

科学的管护是林业工程的重要环节,以往重造轻管的工作方法使林业建设成果大打折扣。为了杜绝类似现象,采取在工程区加大管护力度、健全管护网络、明确管理责任的办法进行管理。实行新造幼林管护承包责任制,强化管护措施。坚持依法护林,杜绝人为毁林。加强有林地林木病虫害监测、测报和防治工作,确保新造林地的林木安全。千方百计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此外,要加强专业队造林。据统计,2014年区域内91%的造林工程为专业队造林,86%的县做到了技术员跟班作业, 造林质量、成活率、管护水平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摘要:介绍了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困难,论述了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在该区域进行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建设,思考

惠农区林业生态建设 篇2

雷中仁

近年来,惠农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打造统筹城乡试验区的总体要求,加大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力度,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三新工程”,通过产业化运作,各类流通中介组织蓬勃发展,农村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已逐步建立,基本实现农村供应充足、产销平稳。200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按照农业人口所占比重推算,全区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6亿元。

基本情况

(一)传统市场巩固完善,新型市场日渐成熟

1、传统农贸市场布局合理,功能设施水平不断完善。我区现有农贸市场8个,其中:城市农贸市场6个,所销农产品60%来自本区以外;农村集市2个,所销农产品以本区为主。农贸市场的大小、功能、布局与我区人口居住分布及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基本能够适应。近年来,先后对辖区内所有的露天农贸市场进行硬化,建设了农产品销售台,安装了简易大棚,增设了农残检测、冷藏保鲜、价格发布等功能。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管理,将春晖市场、康乐市场、一矿批发市场交给私人承包管理,将其他市场交给了乡镇和街道管理,进一步保证了市场的日常经营秩序和各种执法监督工作的到位。

2、以农超对接为主的新型农产品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城乡超市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不断扩大。以肉、菜、蛋、奶、粮油为主的农产品也开始从农贸市场和粮油店逐步走进超市,近三年,我区销售农副产品标准化大型超市由原来的1家增加到4家。农超对接便利店达到13家。城市辖区有一定规模的小区都设有农产品便利店,连锁经营已成为发展趋势。

3、农业产业化为农产品的销售开辟了广阔市场。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和农产品结构,确立了以脱水蔬菜、枸杞、奶牛为主的三大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建成脱水菜加工企业70多家,年产能力达到1万吨;建成枸杞加工企业2个,高标准奶牛养殖园区19个,牛羊肉加工企业1个,生

猪屠宰厂1个。2009年,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引进中粮集团,建成了4.8万亩番茄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3万亩脱水蔬菜基地、7万亩优质枸杞基地以及存栏2万头的优质奶产业基地。同时,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个,吸收会员3675人,带动辐射农户5937户,形成资产达到1236万元,为农产品的销售开辟了新的渠道。

(二)遍布乡村的农资店、农家店是农村供应的主渠道。

我区从2007年开始,分别由中农金合和中邮物流,在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资店、农家店等,目前共设立农资店、农家店146家,其中:农资店77家、农家店69家,组建了3个配送中心,5个直营网点,245个连锁网点,形成区域内上联农资生产企业、中联配送中心、下联零售终端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售价、统一标示、统一管理、统一服务规范、直营店统一核算”农资经营网络,取代了农村原有的“小卖部”、“窗口店”,覆盖了我区所有的乡村,成为农村生产生活必须品供应的主渠道。

(三)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我区种植业产品主要有小麦、玉米、蔬菜、瓜类、番茄等。2009年,粮食作物面积达到

1.8万公顷,其中,夏粮面积0.9万公顷,产量5.7万吨;秋粮面积0.5万公顷,产量3.8万吨。小麦除农民自食外,其余部分都被本区及周边的面粉加工厂收购加工;秋粮都被外来粮贩上门收购。蔬菜面积为0.37万公顷,主要以脱水菜和设施菜为主,脱水菜产量15万吨,均被本区的脱水菜加工企业收购,经过加工后销往外地,部分销往国外;设施菜主要销往我区各农贸市场和超市;瓜类面积达到70公顷,以西瓜和温室瓜为主,主要在本地市场销售;番茄面积4.8万亩,由中粮集团自行加工,销往国外。畜产品主要以牛奶为主,奶牛均以园区形式集中养殖,年产鲜奶2.4万吨,主要销往蒙牛和夏进两大知名企业;猪、牛、羊、禽年出栏数分别为1.17万头、1.6万头、10.7万只、98.6万只,主要销往本区及周边屠宰场。林产品以枸杞为主,年产干果7200吨,主要以我区现有的2个枸杞加工企业、3家枸杞合作社及贩运大户为依托,销往成都、上海、北京、哈尔滨等地。

(四)政策措施到位,法制保障健全。积极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拉动农村浪费。截至2009年底,共设立下乡产品销售网点19个,销售各类

下乡家电产品3909台,销售额605万元,直接补贴费54万元;农户购买汽车、摩托车741辆,销售额1092万元,直接补贴费109万元。今年以来,国家扩大了补贴对象范围、提高了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在此新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区范围内实行了家电下乡销售网点现金直补政策,进一步简化了补贴兑付程序,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购买积极性,拉动了下乡产品的销售量。2010年元月份以来,全区销售各类下乡家电产品1981台,销售额288万元,申报补贴1069台,直接补贴费32万元;购买汽车、摩托车159辆,兑付补贴23.7万元,家电销售数量接近上年的一半。积极组织农牧、商务、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主动开展农产品食品安全、农资打假活动,严把生产、流通和使用3个关口。2009年,共开展专项检查51次,出动执法人员368人次,共办理各类案件19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万余元,严厉打击了违法行为,净化了农村流通市场。

加快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一)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工作。积极探索农资经营主体诚信体系建设,落实完善农资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农资市场巡查等五项制度建设,将农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落实到工商所,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工商、公安、农牧、质监等部门之间农资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形成疏而不漏、监管有力的网络。

(二)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三新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引导城市连锁超市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农村发展农家店,完善农村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以城市连锁企业和超市为龙头,与各农家店签订加盟协议,形成“捆绑式”利益共同体,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实行货物配送,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切实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商品质量。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冷链系统、安全系统和可追溯系统建设,重点做好春晖市场改造和静安市场的建设,积极开展“农超”、“林超”、“粮超”等对接活动,运用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提升农村流通网络,完善农副产品购销体系。

(三)优化农产品市场网络,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形成以陆路口岸为平台,以城区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城乡各专业产地

市场为核心,以各类农产品经销商队伍为主体、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为辅助、供应出口为补充的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四)完善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推进市场管理现代化。推广“企业办市场,市场企业化”模式,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分级检验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开发市场内部信息资源,逐步实现市场交易、结算、仓储、运输、配送的智能化管理。

(五)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农产品出口。积极推进以脱水菜、奶牛、有机枸杞等为主的三大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打造品牌,适时组织参加各类出口商品交易会,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对外出口的新格局,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

(六)发挥农村中介组织作用,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鼓励各类工商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发挥各级供销合作社的作用,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支持其在农村建立以农产品产销为纽带的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和商会。

惠农区林业生态建设 篇3

1 存在的问题

1.1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煤碳主产区, 由于过度开采和忽视了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生态保护, 致使相当一部分矿区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 仅江西省萍乡市采矿废弃区影响周边林地近4 500 hm2, 在废弃煤矿区, 荒山裸土、露天煤矿、矿渣堆随处可见, 森林固有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大大降低甚至完全损失。

1.2 林业生态修复意识淡薄

开展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有些地区对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存在对煤矿开采企业审批不严、监管不到位、生态修复资金严重不足、打击非法开采力度不大等问题。另外, 煤矿开采企业往往也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矿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加剧和放任了矿区生态环境恶化。

1.3 林业生态修复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长江中下游流域从事林业生态修复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 大约只有26%的职工具备相关专业素质和合理的知识构成, 大部分从业人员只具备极其简单的操作技能。同时, 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在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中引进和应用得极少, 而且转化为生态效益的过程缓慢。另外, 相关现代化先进设备的利用率也极低。

1.4 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完善

近年来, 长江中下游流域废弃煤矿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未建成完整的废弃煤矿区基本信息网络;二是未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技术推广、成果共享的信息服务机制;三是信息化管理网络覆盖面不广, 对偏远地区废弃煤矿区信息采集不畅, 信息更新不及时。

2 修复对策

2.1 坚持创新原则, 加快废弃矿区生态植被修复治理步伐

通过观念理念的创新, 带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在采矿废弃区生态植被修复治理中坚持创新, 认识到采矿废弃区生态植被修复治理的重要性, 高度重视采矿废弃区生态植被修复治理工作, 增强采矿废弃区生态植被修复治理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做到认识到位、精力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3]。

2.2 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态修复技术

开展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 必须依靠科技, 以科技为支撑, 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成效。一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管理平台, 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态修复技术;二是强化林业生态修复科技人员的引进和培训;三是抓好林业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做到依托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2.3 改变整地方式, 切实改善林业生态修复立地条件

长江中下游废弃煤矿区山岭以岩石、煤渣、砂土为主, 水土破坏损失严重, 立地条件极差, 普通苗木很难在废弃矿区扎根生长, 因此必须区分不同的立地条件, 采取差异化的施工措施, 切实改善废弃煤矿区立地条件。对表层土壤瘠薄、岩石裸露严重、土层基本被破坏的造林地, 要采取客土结合降坡、平整土地、施肥等措施改善立地条件。对表层碎土、矿石及煤渣混杂的造林地, 要采取降坡、平整土地、砌挡土墙、完善排灌设施等措施改善立地条件。

2.4 科学选择树种, 严把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施工技术关

根据对土壤成分的综合分析, 选择适宜其生长的乔、灌、草、藤本等植物进行矿山植被恢复。治理萍乡地区采矿废弃区退化森林的目的树种可选用香樟、泡桐、胡枝子、刺槐、构树、盐肤木、紫穗槐、翅荚木、枸骨、夹竹桃、多花玉兰、栾树、常青藤、商陆、搏落回等[4]。栽植方式可分为植苗造林和播种造林, 植苗造林主要是挖穴, 栽植穴的大小和深度应略大于苗木根系。栽植时间宜选择在雨后阴天, 以12月初至次年3月为宜。栽植时必须做好“栽正、舒根、踩紧、适当深栽”, 栽植深度一般比原土痕深2~3 cm, 做到“三填两踩一提苗”。播种造林一般要先整地, 坡地较缓时采用穴播或条播, 在操作困难的地段, 可在雨季采用喷播的造林方法。播种量应根据种子质量、立地条件和造林密度确定。穴播、条播的覆土厚度一般为种子直径的3~5倍, 土壤黏重的可适当薄些, 砂性土壤可适当厚些。

3 结语

开展长江中下游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工作, 不仅可以提高废弃煤矿区森林覆盖率, 迅速恢复和改善废弃煤矿区生态环境的需要, 也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 任务艰巨, 责任重大。必须科学务实地抓紧抓好长江中下游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工作, 使长江中下游的废弃煤矿重新披上绿装, 矿区森林资源得到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江西省萍乡市人民政府.萍乡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方案 (2008—2015年) [R].江西萍乡, 2008.

[2]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萍乡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16—2025年) [R].北京, 2016.

[3]徐京萍, 熊江萍.萍乡采矿废弃区生态植被修复研究[J].中国农业杂志 (学术版) , 2010, 3 (12) :72-73.

惠农区林业生态建设 篇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生态建设,规划

1 推进区基本情况

1.1 区域范围

推进区位于京广铁路以东、京珠高速公路以西、长葛高速公路引线以南、东城区天宝路以北区域, 涉及长葛市、许昌县、魏都区、东城区9个乡 (镇、办) , 72个行政村, 面积110 km2。区域内村庄用地面积326.7 hm2, 绿化用地面积933.3 hm2, 生态绿地用地面积2 733.3 hm2, 道路河流及其它用地面积1 000 hm2, 非农业用地3 666.7 hm2。

1.2 总体目标

通过推进区新农村林业生态建设, 到“十一五”末, 形成以道路、河流绿化景观带和大型防护林带为骨架, 以花卉苗木、木本中药材和速生丰产林基地为支撑, 以生态园建设、村镇绿化为重点, 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格局, 实现“城在村中、村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2 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总体规划为“三园、四纵、五横、一基地”, “三园”即长葛市飞机场400 hm2生态园建设、许昌县253.3 hm2曹魏主题公园建设、魏都区66.7 hm2四季采摘园建设;“四纵”即清潩河林水一体景观带建设、曹操饮马河林水一体景观带建设、G107景观道路绿化建设、京珠高速公路防护林带建设;“五横”即长葛市南外环路防护林带建设、长葛市和许昌县交界处大型防护隔离林带建设、许昌县工业区和行政区交界处大型防护隔离林带建设、许昌县和魏都区交界处隔离林带建设、许昌市北外环防护林带建设;“一基地”即花卉苗木、木本中药材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生态绿化总面积3 666.7 hm2。

2.1“三园”建设

长葛市飞机场400 hm2生态园建设融入音乐始祖葛天氏文化内容;许昌县253.3 hm2曹魏主题公园建设融入曹魏王朝文化和华陀中医药疗养旅游文化内容;魏都区四季采摘园建设集鲜果采摘、生态休闲与娱乐于一体。3个生态园由业主承包经营。

2.2“四纵”林带建设

2.2.1 清潩河16 km林水一体景观带规划分3段绿化, 3种绿化配置模式。

南段从许昌市北外环路到苏桥镇泘沱闸, 全长4 km。以种植速生杨高大乔木为主, 堤顶道路两侧各种植1行大叶女贞, 株距5 m, 间植大叶黄杨球, 堤内、堤外按株行距2 m×6 m种植速生杨15行, 形成每侧宽100 m的防护林景观带。

中段从苏桥镇泘沱闸到长葛市界, 全长8 km。水中种植荷花, 堤顶道路两侧各种植1行大叶女贞, 株距5 m, 间植大叶黄杨球, 堤外按株行距2 m×6m种植15行速生杨, 形成每侧宽100 m的林水一体景观带。

北段从禄马桥到长葛市南外环路, 全长4 km, 河滩、河堤采用乔、灌、花、草合理配置, 堤顶两侧各种植1行红叶李, 株距5 m, 间植火棘球, 堤外结合一村一品绿化建设, 形成果品采摘游园、木本中药材、花卉观光园的园林景观。

2.2.2 曹操饮马河14 km林水一体景观带林带每侧宽50 m。

沿河道路两侧各种植1行垂柳, 株行距5m, 外侧按株行距2 m×6 m种植速生杨。

2.2.3 京珠高速公路15 km防护林带京珠高速公路

拓宽后建设每侧宽50 m的林带, 按株行距2 m×6m种植速生杨;在林带外侧1 000 m范围内建设花卉苗木、果品经济林、用材林基地。

2.2.4 G107景观道路15 km绿化对G107进行拓

宽改造, 按照城市道路高标准建设每侧宽度为15 m的绿化林带。

2.3“五横”防护林带建设

2.3.1 长葛市南外环5.6 km防护林带林带每侧宽30 m, 种植速生杨5行, 株行距2 m×6 m。

2.3.2 长葛市和许昌县交界处大型防护隔离林带沿金刚路建设每侧各宽50 m, 长6 km的林带。

沿路内侧种植2行香花槐, 株行距3 m×4 m, 三角定植。外侧种植速生杨7行, 株行距2 m×6 m, 路边沟外坡肩种植连翘1行, 株距1 m。

2.3.3 许昌县新行政区和工业区交界处大型防护隔离林带沿春秋路建设每侧各宽50 m, 长5.

8 km林带, 沿路内侧种植2行桧柏, 株行距2 m×2 m, 三角定植。向外种植2行玉兰, 1行白玉兰, 1行红玉兰, 株行距3 m×3 m, 三角定植。外侧种植6行速生杨, 株行距2 m×6 m。路边沟外坡肩种蔷薇1行, 株距1 m。

2.3.4 许昌县和魏都区交界处隔离林带西起京广

铁路老吴营村, 向东经金湾, 宋庄村南, 大徐庄村南, 小徐庄村北, 前街村南, 黄庄村北, 至京珠高速。林带每侧宽度20 m, 长6.7 km, 沿路内侧种植2行绛桃, 株行距3 m×3 m, 三角定植。外侧种植3行大叶女贞, 株行距3 m×3 m。路边沟外坡肩种植金银花1行, 株距1 m。

2.3.5 许昌市北外环防护林带许昌市北外环东段4.

5 km防护林带建设, 按照环城快速通道绿化要求, 建设每侧各宽50 m的防护林带, 内侧种植5行大叶女贞, 株行距2 m×3 m。外侧种植速生杨7行, 株行距2 m×6 m。

2.4 花卉苗木、木本中药材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2.

4.1总体思路科学规划, 采用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绿化模式, 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道路;突出特色, 培育亮点, 紧密结合村镇经济和自然条件, 宜林则林, 宜果则果, 宜花则花, 精心打造生态绿化示范村;辐射带动新农村示范区的生态建设, 形成品种区域化、种植规模化, 管理集约化的花卉苗木、木本中药材和速生丰产林基地。

2.4.2 总体目标到2008年, 推进区内花卉苗木、木本中药材和速生丰产林基地达到3 666.

7 hm2。2.4.3总体布局在G107两侧以及民营工业园、服务产业园以外, 大力扶持发展花卉、木本中药材和速生丰产林, 建立花卉苗木、木本中药材和速生丰产林基地。

2.4.4 建设重点选择经济基础较好和具有区位优

势的村镇, 作为典型, 优先开展绿化示范村建设, 形成一村一品, 一区一品, 带动整个示范区内花卉苗木、木本中药材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重点以长葛市金桥办事处英刘行政村为中心, 发挥樱桃种植的传统优势, 发展以樱桃为主的采摘观光园;以和尚桥镇范庄行政村为中心, 发展以石榴为主的采摘观光园;以和尚桥镇于井行政村为中心, 发展桃、杏、李、葡萄杂果采摘观光园;以和尚桥镇关庄行政村为中心, 发展木瓜、连翘、银杏、金银花等木本中药材观光经济园;以许昌县苏桥镇禄马行政村为中心, 发展桂花、梅花、腊梅、红叶海棠等高档花卉苗木观光经济园。

2.4.5 总体要求抓好花卉苗木、木本中药材和速生

丰产林基地建设的“五落实”, 即土地、业主、资金、苗木和施工队伍的落实。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 以林权制度改革为保证, 以机制创新为动力, 全面推进新农村示范区生态绿化建设。

2.5 四条主要沟、河、渠的绿化建设

2.5.1 小洪河防护林带小洪河8.

6 km绿化建设。小洪河段绿化建设结合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 每侧按株行距2 m×6 m种植4行速生扬, 林带每侧宽20 m。

2.5.2 清泥河防护林带清泥河5.

6 km绿化建设。建设每侧宽20 m的林带, 每侧按株行距2 m×6 m种植4行速生杨。

2.5.3 三八沟防护林带三八沟3.

5 km绿化建设。建设每侧宽20 m的林带, 每侧按株行距2 m×6 m种植4行速生杨。

2.5.4 石梁河防护林带石梁河段2.

6 km绿化, 建设每侧各宽50 m的防护林带, 按株行距2 m×6 m种植速生杨5行, 护堤植被采用迎春、连翘、爬墙虎等匍匐植物, 形成防护绿地景观。

2.6 村庄道路绿化

主路宽7~10 m, 每侧栽植1~2行常绿高大乔木。如:大叶女贞、广玉兰等。副路宽5~7 m, 每侧栽植1行落叶高大乔木。如:法桐、栾树、合欢等。支路即房前屋后的道路宽3~4 m, 每侧栽植1行矮干花灌木。如:红叶李、石楠、枇杷等。宅间小路宽2 m左右, 每侧栽植1行绿篱。如:黄杨、金叶女贞、小叶女贞、小叶黄杨、红叶小蘗等。

2.7 庭院绿化

2.7.1 围墙的立体绿化选择爬墙虎、地锦儿、常春藤等攀援类植物进行栽植, 形成立体绿化景观。

2.7.2 窗台和阳台绿化在窗前适当位置设棚架, 种

植多年生藤本植物 (如葡萄、凌霄等) , 在窗台、阳台上摆放盆花。

2.7.3 平房屋顶和墙角绿化独院式平房, 可在屋顶

摆设盆栽, 栽植营造“空中花园”或“空中果园”;院落的墙角种植草本花卉。如:美人蕉、串红、草本菊、蓝草、红花醡浆、白三叶草等。

2.7.4 庭院内绿化选择1~2个主栽树种, 再配置1~2个观赏花木或经济林树种。

如:杏树、葡萄、紫荆、美人蕉等;或石榴、柿树、枣树、杏树、樱桃、海棠、紫薇、紫荆等。

2.8 坑塘四周绿化

坑塘内种植荷花;坑内壁荒坡种植花灌木或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灌木 (如桑树、荆条、紫穗槐、迎春、连翘等) ;坑塘四周种植用材或经济树种。如:杨树、垂柳、枫杨、水杉、金丝柳等。

2.9 街头游园建设

2.9.1 绿化目标街头游园绿化充分结合当前的自然

和人文条件, 以休闲、娱乐为目的, 巧妙利用沟、河、湾、塘、岗等自然地形, 发挥果园、片林的绿化美化作用, 恰当配置园林小品及休闲设施, 种花种草, 营建不同风格的街头小游园, 为村民们提供回归自然, 天人合一的休闲环境。

2.9.2 类型 (1) 村头果园改建小游园, 果园是一个

天然的采果观光园, 在此基础上, 开辟一块儿活动场地, 种植5~8株冠型比较好的常绿乔木 (如广玉兰、雪松等) , 点缀配种其它观花、观叶的小型花灌木, 合理配置休闲凉亭、桌凳等设施, 即可形成一个多功能的街头小游园。 (2) 荒片地改建小游园现有荒片地栽植树种一般是速生杨类, 个别村庄栽植有刺槐、泡桐等树种。可以在此基础上, 通过配置休闲设施, 修建园路, 开辟小广场, 种植观花、观果、观叶类植物等系列改造, 同样可以将撂荒地变成一个人们放松身心, 休息娱乐的地方。 (3) 新规划的街头小游园, 选择合适的地方, 按照街头小游园建设的结构要求, 开辟园路, 修建广场。在街头游园硬件设施完善的前提下, 选择3~4个高大乔木树种作为主栽, 巧妙栽植丰富多彩的矮生植物、常绿植物和花卉。

3 苗木栽植与管理技术要求

3.1 苗木规格

落叶树种要选择2~3 a生的优质壮苗, 干高3 m以上;经济林苗木、彩色树种苗木干高要求2 m以上;常绿乔木要带直径30 cm土球栽植, 干高要求2.5 m以上;花灌木冠幅1 m以上。

3.2 栽培与管理技术

3.2.1 采用优质壮苗, 尽量随起随栽。树穴以60 cm见方为宜, 栽后浇足水, 保证成活率。

3.2.2 苗木栽植株行距因树种不同而不同。要根据树

种的性质、林带的宽度、设计行数等灵活掌握。3.2.3苗木成活后要及时进行修枝抚育, 做好后期管理。科学进行生长期的灌水、施肥、林木抚育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管理工作要持续、连贯, 确保绿化工作一次成功。

4 保障措施

4.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要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 进一步提高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绿化建设主要指标纳入责任目标管理体系, 实行严格的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严格考核, 奖罚分明。

4.2 创新机制, 广泛参与

要最大限度地引入和建立利益驱动机制, 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吸引社会方方面面的资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绿化建设。在稳定所有权, 放活使用权的基础上, 鼓励和支持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和私营企业、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 以承包、出资、合作、股份制等形式参与林业开发, 按照“政府规划、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造林机制, 加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 充分调动社会各种经济成分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建设,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4.3 措施到位, 狠抓落实

以林权制度改革为保证, 以机制创新为动力, 抓好土地、业主、资金、苗木、和施工队伍的5项落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公室要做好示范区生态绿化建设任务的综合协调、目标考核, 以及督促、检查、验收工作。

4.4 对口帮建, 提升效能

组织市直部门和企事业单位, 对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内所有行政村开展帮建活动, 为绿化建设谏言献策, 鼓励市直部门绿化项目资金向示范区倾斜, 加快推进区林业生态绿化建设。其它部门也要结合实际, 向推进区安排绿化项目,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林业生态建设。

4.5 抓好典型, 示范带动

重点抓好推进区内几条大型防护林带和典型示范村的高标准绿化建设, 形成生态绿化建设的亮点, 以点带面辐射带动, 加快推进区绿化建设步伐。

惠农区林业生态建设 篇5

1.1 惠农区畜牧业基本情况

石嘴山市惠农区位于宁夏最北端, 辖3乡3镇6个街道办事处38个行政村, 总人口20.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5.4万人, 近几年畜牧业发展迅速, 其中的奶产业已成为促进惠农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截至2012年底, 全区饲养牛4.3万头 (其中奶牛2.23万头) 、羊44.22万只、猪2.88万头、鸡170.45万只, 规模养殖户606户, 畜牧业产值超过4亿元。

1.2 惠农区村级动物防疫员基本情况

目前, 惠农区村级动物防疫员配置按照行政村和区域牲畜比重设置, 38个行政村及6个街道办事处共配置40名村级动物防疫员, 接受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区动物疾控中心组织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 工资实行年绩效工资制, 按其工作量、完成质量、工作态度等情况, 每年由区动物疾控中心与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技术人员组成考核组进行2次考核, 根据考核结果, 年终一次性拨付工资, 总额为6 000元/年, 其中1 000元作为绩效发放。

1.3 基层动物防疫员的工作职责

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等有关动物防检疫法律、法规及动物疫病防控知识;春、秋2季严格按照动物疫病免疫操作程序完成所负责行政村的动物强制免疫、计划免疫、常年补针等工作, 并及时上报免疫情况;对实施免疫的畜禽佩带免疫标识, 建立免疫档案和免疫台帐;承担动物疫情监测、采样等工作, 发现疑似动物疫情时要及时上报, 参与重大动物疫情的控制和扑灭工作;准确统计村内饲养动物的存栏、出栏、购进、死亡、疫病发生等情况, 并按要求及时上报;协助开展产地检疫工作, 村级动物防疫员作为协检员开展产地检疫工作是动物防疫工作向基层延伸的关键环节;结合春、秋2季免疫注射, 指导养殖户进行圈舍消毒和日常性消毒工作[1,2]。

2 存在的问题

目前惠农区乡镇、街道和农场对动物防疫工作十分重视, 从整体来看, 免疫档案完整、免疫证发放规范、家畜二维码耳标佩戴率高, 动物防疫工作扎实, 这些都离不开村级防疫员的努力, 但不可否认, 目前惠农区村级防疫员队伍也存在很多问题, 为今后的动物防疫工作埋下了隐患。

2.1 年龄老化, 专业文化程度不高

目前惠农区40名村级防疫员年龄构成为:35岁以下 (含35岁) 的1人, 35~40岁的3人, 40~45岁的19人, 45~50岁的15人, 50岁以上的2人, 高中毕业及中专学历35人, 大专学历 (含自考) 的5人, 本科学历0人, 统计结果表明, 基层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年龄偏大, 缺乏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 文化层次低。

2.2 劳动强度大

近几年来, 惠农区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 发展迅速, 牲畜存栏量逐年递增, 而村级防疫员在聘人数为40人, 按照每5 000个羊单位配1个村防检员计算 (只计算2012年羊只存栏44.22万只) , 还需新聘约40人, 才能基本满足动物防疫的要求, 村级防疫员每年春、秋为期2个月的重点防疫任务时间紧, 任务重, 养殖布局分散, 工作面广, 量大, 平均每个防疫员每日的免疫注射量在400头 (只) 以上, 路途奔波20 km以上, 同时需要开展的动物免疫种类多, 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等, 免疫过程中, 既要进行牲畜保定, 又要进行免疫注射, 劳动强度非常大。

2.3 工作环境恶劣, 风险大

一是村级防疫员进行免疫注射时一般都是在养殖户的圈舍中进行, 由于牲畜排泄粪尿, 圈舍潮湿、恶臭, 存在大量有害气体 (如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甲烷、粪臭素和硫醇类等多种臭气混合体) , 造成空气污染, 工作环境恶劣, 严重危害防疫员身体健康[3]。二是由于存在免疫应激导致死亡赔偿资金不能及时发放, 引发养殖户和防疫人员及相关部门的矛盾冲突, 在免疫过程中养殖户横加阻挠、恶语相向的状况时有发生[4]。三是在进行免疫注射时, 由于大牲畜保定困难, 挣扎、逃脱导致防疫员受到意外伤害的现象基本每年都有。

2.4 工资水平低

目前惠农区村级防疫员的薪酬是6 000元/年, 月均500元, 远低于惠农区每人每月1 300元最低工资标准, 造成村级防疫员只把这份工作当做兼职而不是主业来看待, 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差, 责任心不强, 造成动物免疫密度低、免疫质量差的不良局面。

3 对策

村级动物防疫工作是整个动物防疫工作的基础, 村级防疫员是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的基石, 村级防疫员队伍人员不稳, 将会导致动物疫病控制出现漏洞和盲点, 势必造成动物疫情发生和蔓延, 给畜牧业的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因此, 稳定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事关畜牧业健康发展, 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必须认真研究如何提高待遇, 稳定队伍, 加强管理, 建立长效机制, 使其步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 将有助于推进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切实保障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有效开展。

3.1 切实保障村级防疫员待遇, 解决后顾之忧

村级防疫员战斗在动物防疫工作第一线, 责任重, 风险大, 条件差, 特别是劳动强度与薪酬待遇严重不符, 是导致惠农区村级防疫员人心不稳、年龄结构老化、后继无人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切实提高村级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 应当将村级防疫员工资、劳动保障、医疗保障等费用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 由市、县和乡镇 (或聘用单位) 按比例承担;同时将动物防疫培训费、免疫过敏反应抢救费、应激反应死亡赔偿费、无害化处理费、基础设施设备运行、维护、更新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彻底解决村级防疫员的后顾之忧, 让村级防疫员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留住人才, 吸引年青的专业技术人加入[5]。

3.2 切实提高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各级政府要将动物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要将对村级防疫员的补贴落实情况作为对各级政府、管理单位的考核、立项、评优的先决条件, 对于不落实或减少补贴资金的, 不予支持。要按照每个行政村1个防疫室和“五有一落实” (有防疫员、有防疫室、有交通工具、有通讯工具、有防检疫和冷链设备, 落实防疫员报酬) 的建设标准, 并有计划地免费对村级防疫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使其达到中专学历水平。

3.3 尽快出台《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 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3.1《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主要内容应涉及防疫员工资补贴、发放标准、社保待遇等方面。以城镇职工身份为防疫员依法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5项社会保险。

3.3.2《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应明确规定促进基层防疫队伍年轻化和专业化。新聘人员年龄应在40周岁以下, 原来已聘用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不再续聘。同时, 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畜牧兽医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具有助理畜牧师或助理兽医师以上技术职称;执业兽医师或助理执业兽医师;取得《乡村兽医登记证》证书。

3.3.3《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应明确规定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工作实现程序化和规范化。将其选聘、职责等纳入到行政管理范围。选聘时统一到县级兽医主管部门报名, 经审查、培训、考试合格之后, 由聘用单位与取得资格的人员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和《动物防疫工作考核管理责任书》。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和培训机制, 实行动态管理, 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造就一支技术过硬、思想先进和村民信任的防疫员队伍[6,7]。

参考文献

[1]程亦先.黄山市村级动物防疫员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8) :46-47.

[2]葛盛军, 谢勇, 刘文筹, 等.如何完善攀枝花仁和区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J].四川畜牧兽医, 2009 (9) :17-18.

[3]李永洲.浅谈如何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体系建设[J].现代畜牧兽医, 2010 (6) :55-56.

[4]吴晓丽.完善陆川县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对策[J].兽医导刊, 2013 (S1) :24-25.

[5]邓海良.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 2013 (7) :24-25.

[6]李海斌.凉州区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畜禽种业, 2012 (11) :11-13.

上一篇:英语八级考试下一篇:桥梁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