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经济

2024-06-24

林业生态经济(共12篇)

林业生态经济 篇1

摘要:阐述了林业生态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原则,并就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打造生态文明的措施做了论述。

关键词:林业,生态经济,生态文明

1 林业生态经济的内涵

所谓生态经济是指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充分发挥产业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提高其经济效益。对于林业产业而言,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森林面积,将其公益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以达到改善自然环境,发展绿色产业,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发展目标。林业生态经济具有生态、经济的双重属性,但是两者的内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就要对其做出准确定位,避免出现盲目性、片面性的问题。由此可见,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为基础,而非一味掠夺资源、污染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2 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原则

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荒漠化严重、河流干涸、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并逐渐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生态环境修复建设中,林业是主要措施,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要发展林业经济,就必须首先突出其生态性。其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生态林业担负着经济建设的重任,如果一味地强调林业的生态效益忽略了经济效益,会导致林业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失衡,对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极为不利。要发展生态林业,就必须在注重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以产业体系建设为根本,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林业管理体系,坚持生态优先、经济并重的原则,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目标。最后,全面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森林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是保证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只开发、不保护,会破坏生态平衡,反而制约经济发展;反过来如果只保护、不开发,则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当前环境下,也无法保证森林资源的保护效果,因此,要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就要做到全面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在严格提高采伐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将木材产业、森林保护及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经营公益林。

3 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打造生态文明

3.1 完善林业经营管理体系

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森林分类经营是促进森林资源增长、林分质量提升最有效的手段及方法,因此,要对林业经营管理体系予以完善,将其分为商品林与生态公益林2部分,其中生态公益林可以通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保证其质量、数量的发展。所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分级建立专项基金,以当地经济发展速度为依据,确定补偿标准,针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做出合理补偿。生态公益林具有显著的公益性,因此,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主要来源就由政府部门投入,并通过收取相应比例的生态消费税等措施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此外,还要对公益林的利用审批进行严格管理,保证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

3.2 发展林业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已成为林业产业的重要发展内容,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与林业产业有机结合,也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不会对森林资源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反而可以增加林业的经济收益,并且通过生态旅游还可以加大林业生态保护的宣传,不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实现旅游业、林业的双赢。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要结合当地林业资源的发展特点,突出其资源优势统筹发展,提高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要以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加强申报、管理的监督,在创造更大旅游价值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林区的保护。

3.3 促进工业园区与园林城市的协调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也是林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人、更多单位积极参与到“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县、单位创建”活动中,动员全社会力量,提高绿化效果,营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其次,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生态圈绿地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随处可见非法侵占绿地作为建设用地的不合理现象,要加强这部分城市绿地的生态保护,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最后,做好工业园区的生态规划。基于建设生态城市的角度建设工业园区,对部分山体、植被、水系等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以维护工业园区良好的景观环境等。

总之,生态林业是我们在探索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型过程中所选择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林业产业的发展,应以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

林业生态经济 篇2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思路

1、不断完善思路。推进科学发展

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将其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举措,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团结带领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彭阳精神和三苦作风,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抓建设,实现了彭阳县生态建设的大发展、快发展。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提出的要把彭阳建设成大花园、大果园的要求,县委、政府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发展林果业纳入全县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倾力培育,全力发展,着力推动生态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转变。

2、加强组织引导,形成工作合力

举全民之力,植树造林,改土治水,建设生态彭阳是该县林业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把林业建设纳入年终综合考核,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部门包村、乡镇干部包点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每年春、秋两季,县直部门、单位停止办公2周进行义务整地、植树造林。领导以身作则,群众广泛参与,全民动手,齐抓共建。同时,抢抓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多方支持,不断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促进全县林业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实施综合治理

紧紧抓住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围绕保持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把每条小流域既作为一个完整的水土治理单元,又作为一个经济开发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滩综合治理,达到了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步改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了退耕还林质量回头看活动和813生态建设提升工程(用3~5年时间。打造8个生态乡镇、100个生态村、3万户生态户),并成立专业造林队,对全县退耕地造林进行拉网式补植补造,完成加密补植5.04万hm,进一步提高了林业建设水平,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

4、重视科技支撑.提高建设水平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行科技承包和目标管理责任制,促进技术与生产的有效对结。在林业建设过程中,坚持封造并举,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积极推广88542、大鱼鳞坑等整地模式和苗木定干深栽、覆膜套袋保墒等抗旱技术,有效提高了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逐步形成了北部水保饲料林及中部生态经济林、东部优质经果林、西部水源涵养林的林业生产格局。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县上下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花园、大果园为蓝图,培育壮大林果产业,扎实推进林权改革,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着力推动生态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转变。努力开创全县林业建设新局面。

4.1突出特色。培育发展林果产业

树立经营生态的理念,制定林果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新建与改造同步、设施与露地栽植搭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点与面结合的原则,按照流域生态经济沟、庭院经济、设施栽培和嫁接改良提升4种模式,大力发展以杏子、核桃、花椒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在完成长城塬hm优质林果基地、麦子塬666.67hm经果林建设的基础上,将再建设2666.67hm优质经果林,力争到全县以杏子、核桃为主的经果林达到2.67万hmz,农民人均1333.33m,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达到800元以上。

4.2立足实际。积极推进林改工作

把林改工作作为解放林业生产力、推进林业建设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完善试点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县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乡镇上下联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嘲。深化政策宣传,发挥主体作用,组织群众成立林改工作小组,以村为单位,对集体林进行勘界、评估、确权,对能够确权到户的集体林地全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努力实现生态受保护、群众得实惠的林改目标。

4.3注重实效。提升生态建设成果

林业生态经济 篇3

关键词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建设

【Abstract】Fore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t is career of commonweal of a society, in to the country, people's life related to forestry products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but its development is not everything is going smoothly., to make it better development, still need to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n this basis to accelerate forestry economy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forestry, the forestry zoolo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to coordinate development strategy are discussed.

【Key words】Forestr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林业作为经济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人口的增长,对林业的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下,要想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林业经济模式,采用新模式,就必须坚持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

1 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林业资源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生态循环系统,林业资源中的大部分产品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林业资源也是生态文化的源泉,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的正确经营理念,体现的是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协调和统一的发展,根据现行的经济政策及相关技术,结合自身实际不断的进行调整的发展道路。森林资源作为林业重要的资源,是林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森林资源环境保护,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比较严重,物质生产力呈现衰退的同时,其效益功能也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是在必行。要想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建设,除了不断的完善林业资源建设的功能性外,还应在此基础上发展特色企业,增加林业经济来源,使林业经济建设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策略

2.1 加强生态环保建设。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系统、科学、可持续工程,要想充分的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就要将林业与自然、社会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为社会、生态建设、生态发展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使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更加民主、科学、制度化,使林业保护产业社会化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到林业保护产业中。要充分的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2.2 发展旅游业和食品加工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利用假期去旅游成为人们休闲最好的选择。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根据人们的需要,林农及开发商应该以当地特色的森林资源为基础,开展生态旅游行业。一些林区已经先后开展了生态旅游业,就目前发展来看,森林生态旅游业是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功能的最佳途径,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要想更好的发挥森林旅游业的作用,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将其发展成以森林资源为主体的交通、餐饮、商贸、娱乐等为一体经济体系。森林生态旅游业不仅可以使森林资源功能得到有效利用,也可以加快林业经济建设步伐,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林业资源除了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相应的副产品。可以根据不同林区的特色生产林果、动物及花卉等副产品,也可以建立相关的副产品加工厂,对林果、动物及花卉资源进行深加工,增加林业收入。

2.3 促进工业区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城市建设浪费已经达成了共识,可持续发展已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绿地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以经济建设为发展的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工业区的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简单而全面的平整,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太大的效率。要想实现工业区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还要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科学的对水源、植被及山体进行保护,才能更好的体现其价值;要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保护林业资源,应该建议规范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流通,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2.4 发挥林业的功能性。

在对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生态功能,也要考虑其经济功能。只有将林业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发挥好,才能使其经济功能得以实现。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并以林业资源生长规律为前提,合理的利用林业资源,使其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应该调动林农的积极性。林农作为林业资源的直接受益者,只有林农遵守相关的制度及按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要想更好的发挥林业资源的功能性,市场要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有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最大限度的激活整个林地资产,才能解决林业经营周期慢及生产风险等问题。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常会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林业市场发挥作用,通过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也可以向社会吸收零散资金,以便更好的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对现实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知道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想发展林区经济,就要以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资源为前提。只有林区的经济得到发展,林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林业经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赵勇,高建党.谈济宁市发展节水型农业[J].现代农业科技.

林下经济与林业生态建设 篇4

目前, 东北地区林下经济模式, 大都是依托森林自然资源 (天然次生林) 进行开发。如养牛、养羊、养鸡等快速养殖及林下种植人参、天麻、五味子、细辛等经济作物。的确, 不管在养殖业还是种植业上, 都成就了一些人, 然而, 森林也同时造成了不同程度破坏, 如:某森工局在前些年发展养牛、养羊。以前, 森林植被健全, 自开展养殖业来, 很多植物险些灭绝。如半人高的木贼草、嫩绿的大叶芹等, 被牛、羊吃的很难生长。还有些林下参种植园, 为了保证林下参“质量”, 不上肥, 不用药, 20 来年人参生长, 全凭这块林地固有肥力, 待人参收获后, 留下了一块养分殆尽、土质板结、寸草难生的林地, 通过周围林木与种植现场对比, 种植人参林地树木, 明显小于没种植人参林地树木, 况且, 森林植被除林木外几乎全部消失。

发展林下经济, 在得到丰厚回报的同时, 付出代价也相当大, 忽略了这个损失, 就忽略了林业生态建设意义。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第二条第四款就明确指出:“……坚持生态优先, 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坚持因地制宜, 确保林下经济发展符合实际;坚持政策扶持, 确保农民和林业职工受益;坚持机制创新, 确保林地综合生产效益得到持续提高”。

可见, 林下经济要搞, 依托森林发展其他经济项目, 形成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的确是一个强国富民好思路。但如何运作, 这就给林业科技人员提出了很苛刻要求, 我们要把握这个课题, 快速来实现这个“双赢双惠”的目标, 从而也消除一些管理混乱、肆意毁林现象。

1 林下经济发展走向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 依靠森林养殖禽类为主, 大牲畜实行圈养, 这样对森林伤害较轻;在种植业上, 合理发展人参、大黄、桔梗、细辛、野山菜、菌类等综合开发, 减少单一集中连片的种植方式。因地制宜的“择优”发展, 林下经济的很好出路。

1.1依托森林进行养殖或种植

必须要有严格保护林地植被措施, 有了科学管护, 才能实现林下经济发展

1.1.1杜绝散养大型牲畜, 科学饲养禽、蛙类

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养殖林蛙是很好的创收产业。投资少, 管理简单, 收入稳定。又不能破坏林下植被。在经过科学规划后, 如割草、割灌、挖沟、建塘坝等, 对现地生态也能起到一些改良作用。

1.1.2在幼林地饲养家禽动物

幼林地饲养家禽, 即能创造较高的收入, 也能使林地林木得到充足的养分。但也不要在同一块林地上连续几年进行饲养。防止地上物消耗过大、植被匮乏或山体裸露、滑坡等现象发生。

1.1.3在采伐迹地上合理发展食用菌类

采伐迹地上发展食用菌类是一个可推广的项目, 尤其是在伐根上多做些培养菌类的研究, 充分发挥利用林地幼龄林期间的闲置部分。即创收又能保住幼龄林抚育的质量。但要注意林地间的卫生。

1.2有计划、有组织开发种植

在种植业上, 在人为破坏较轻或远离人们居住的深山, 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种植人参、三七、大黄等一些中草药, 科学的利用森林的有效资源;为国家提供高质量的名贵药品。但要注意:严禁个人随意开发。

1.2.1合理选地

对林下参的种植, 一定要选择腐殖土层较厚的林地, 一般小于20cm的腐殖土层, 难以抵抗人参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土壤板结快, 林木生长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1.2.2限制连年采挖

对年年采挖的农作物, 如大黄、桔梗等, 要做好回填, 对山体脆弱或过陡的地块, 必要时限制连年采挖或连片采挖。超过30°坡时, 最好严禁种植。

1.2.3施肥管理

对林下经济作物的收获后, 一定要做到对作物生长林地及时施肥。最好是春季深埋二胺肥料。及时补从林地损失的养分。

2 林下经济开发条件和要点

林下经济发展规模, 要根据森林的植被状况、地形条件和抗受自然灾害的能力等而定, 特别是东北靠近城市的森林, 人为破坏现象严重。因此, 要严控森林资源的安全, 防止林地过度开发和利用所带来的植被破坏。

2.1种植面积

种植面积上不宜过大和连片, 最好是每块地0.13 ~ 0.2hm2, 杜绝在陡峭山坡的森林中发展林下经济。通过某村超过40hm2大黄连续几年的种植情况来看, 连年刨挖药材造成养分土层破坏, 幼林地杂草丛生, 林木生长缓慢。如不制止, 后果将会更加严重。

2.2控制种植形式

严格控制以林粮间作、林药间作的形式在造林地里开发林下经济。目前很多县域拥有的人工林地已不适宜发展种植方面的林下经济。特别是 “国合”造林林地, 就当时而言:几乎全是农民将放弃种植的“劣等”地 (粮食产量低下) , 虽相隔30 多年, 但有的黑土层不超过5cm, 在这种脆弱的林地上搞林下种植, 显然是两败俱伤。

2.3科学管理

严格控制乱采挖、集中栽植野山菜现象。要采取区划管护、科学培育、计划采摘等科学手段来进行管理。

3 实现林下经济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离不开森林资源的消耗, 但合理的开发利用, 使森林资源消长稳定, 乃至长大于消, 这样才能实现取之于自然, 贡献于自然的双赢策略。这就要求我们能否做到以下几点。

3.1科学规划与行政的管理

3.1.1科学选择项目

在选择项目上, 要实地事情, 科学运筹, 实行专家研讨的确定方式, 出台可行性报告。如食用菌类的开发, 禽类的养殖等等, 要做到相互收益, 互补有无。

3.1.2执行法律规定

审批要严格执行法律规定, 尤其是对假发展林下经济项目, 以建设山庄别墅和扩建塘坝水库的违法行为。

3.2发展林下经济, 更要实行法人资质制度

从目前开发的林下经济项目来看很多业主没审批, 随意建塘坝、搞山庄饭店现象剧增不下, 山地养殖和种植业不规范, 很难实现产业化管理。所以必须严格清理。严格执行专业资质审批制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引导和组织力度, 实现合作社或股份经营管理模式, 取缔乱开滥垦的开发现象, 快速实现林下经济产业化的目的。

4 结论

搞林粮间作不是林下经济, 在林地空间种植作物更不能算林下经济。严格地说, 这就是毁林种地, 十几年的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用“牺牲森林生态资源来换取经济利益”的权利。我们明白, 林业生态建设离不开森林资源的科学组合, 只有生物多样化, 才能实现森林整体功能的发挥。林下经济的发展, 紧密依托着森林资源, 只能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 才能收获我们应该收获的经济利益。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林下经济和生态建设共赢。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N].吉政办发〔2012〕63号.

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探究论文 篇5

(1)林业政策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林业产业发展。福建省在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天然林的木材采伐量下降,这对林业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就目前实施的林业政策来看,除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以产业发展为主外,其余五大工程都是生态建设,这些工程的实施都有一定的时间期限,无偿的财政资金也有一定额度,工程期满后,财政是否还能保证项目和人员所需经费难以确定。所以,从现在起,就必须考虑林区工人和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计问题,必须注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注重生态的林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林业;而不注重产业的林业,是缺乏活力、没有后劲、没有希望,也没有地位的林业。没有林业产业的发展,生态建设难以为继,没有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的成果也难以巩固。限于资金、资源、技术、市场、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最可能的选择是依托林区和林木资源,发展林业产业,包括林下种养殖业、林产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林业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进而缓解人口、经济增长对森林资源消耗的压力,支持生态建设。

(2)林农思想观念更新不到位。随着国家改革不断深入,林业发展方式不断更新,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但广大山区林农的思想认识还停留在种树砍树的传统林业上,观念没有紧跟时代潮流,没有很好找到跳出林业搞林业的发展路子。生态补偿和碳汇补偿将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森林旅游以及旅游地产将是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林业股上市发行前景广阔,林业经济收入将由传统的单一型向现代的复合型转变。因此,要加快发展农村林业经济,必须切实转变林农思想观念,使他们意识到必须从传统型、单一型、粗放型林业经营模式向现代型、复合型、集约型转变,从单纯向木材索取经济效益转为向木材、生态、社会等多种渠道得到效益。只有思想认识到位信心才充足,才能提高林农的务林积极性。

(3)林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产业变革,促使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但就目前我县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不管是在林业经济方面的技术性人才储备方面,还是在生产设备、先进生产技术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同国外发达国家的林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在加之华安县对林业经济基础性研究投入力度不够,很难取得技术上的飞跃。林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研发能力差将成为制约林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2构建华安林业产业体系

(1)在发展林上经济的`同时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再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2)发展野生食品产业。一是建设森林食品、林下药材等林副产品加工业。要适应人们崇尚“自然”“、绿色”的消费需求趋势,高度重视发展森林蔬菜、林下药材、食用菌等林副产品加工业。运用现代新技术大力开发以绿色食品、保健食品、长寿食品为主体的森林食品,满足人们对林副产品的消费需求。二是野生动物养殖利用产业。把野生动物养殖利用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要将目前零星分散的小规模驯养进一步发展壮大,提升科技含量,提升开发能力,使之成为野生动物繁育、驯养、利用的示范和技术培训基地,培养一批繁育、养殖能手,扩大养殖规模,逐步形成基地和产业。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3)发展苗木花卉产业。要充分利用我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漳州花卉的品牌,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三大产业。一是苗木花卉基地产业化建设。提升基地生产档次,壮大生产规模,快速发展苗木产业集群。

(4)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我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加强森林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加快旅游品牌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林业部门与旅游等其他部门的联系和协作,把森林生态旅游同田园山水风光游、休闲游等各种旅游活动结合起来,逐步建成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发展环各省区周边生态旅游,把森林公园和各类森林生态园建设成生态旅游基地、休闲度假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体育健身基地。

3实施科技兴林和可持续发展

(1)依靠科技来发展林业经济。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为依靠科技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县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林业的资金投人,提高林业的科技水平。开展林业实用技术培训,结合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采取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形式,让农民接受林业科技知识,只有有了林业科技知识,才能从思想上重视它。建立一批林业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适宜农村发展的新成果和新技术,通过示范户带动广大林农学习科技、运用科技的积极性。政府在政策上应该支持和鼓励林业产业的科技推广,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倡导乡镇地区使用现代化技术和科技成果。要划出专项经费用于林业科技引进、开发和推广。对于优秀的科研个人和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实施林区绿色品牌战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绿色消费,特别是食品类。因此,多种经营产业要利用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进行无公害种植、养殖,产品要突出绿色品牌,加强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如黑龙江海林“北味”集团生产的“北味”木耳、蘑菇、松籽等各种绿色食品,现已销往全国各地,创造了很好地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集中资金扶持,加强宣传,依靠科拔,创建更多的名牌产品,努力提高多种经营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提高多种经营产品中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林业生态经济 篇6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 意义 措施

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山区传统林业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1.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

1.2经济意义

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3.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几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4.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措施

4.1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

经过多年的努力,毕节市森林覆盖率明显有所增长,保持青山绿水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守的4条底线之一。今后几年,将继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大力推进退耕还林、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绿色通道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严防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健全林业法治,切实加强林地、林木保护管理。同时,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社会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招商引資,为造林绿化事业注入活力;加强科技支撑,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和效益。

4.2实现工业园区和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林业生态经济 篇7

1 公益林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现代林业理论中,以不同地区气候、地理、土质等自然条件以及森林功能的侧重需求,把林业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天然林区的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严重区、难以营林区、生态屏障区、居民休闲区、旅游区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内的森林、主要公路(包括旅游公路和边防公路)两侧的林带,都属于公益林区域。公益林区域的经营目标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因地制宜,只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各种生态保护功能[3]。2001年,江西被列入全国11个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省之一,此外,部分市、县也启动了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生态公益林得到了有效保护。

1.1 江西省“一大四小”工程中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在江西全省范围内开展的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是继1980、1990年代灭荒造林以来,第二次声势浩大的群众性造林绿化运动,对江西正在实施的生态立省战略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为鄱阳湖生态的改善创造了条件,为富民兴赣探索了一条新路,吸引了很多观念新、信息灵、有技术并有着一定经济实力的新型农民返乡创业,对拉动内需和投资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促进了全省林业产业的发展。仅九江市全市新造高产油茶5 300多hm2,新造以杨树、泡桐等速生树种为主的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近2万hm2,为做大做强九江市林业特色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模式,“一大四小”工程有效地解决了大规模造林遇到的资金和管护难题,走出了一条政府投资启动,民间持续投入,群众广泛参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之路,这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之路,是种极其成功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1.2 以天然林培育及保护为主的生态优先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已经影响了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气候调节等在内的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5]。因此,发展以天然林保护及培育为主的生态优先型林业生态经济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目前,江建设实施,水土流失初步得到了有效遏止,生物多样性也明显增加,为工程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门前打工”的良好机会。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也为当地群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工程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今后,江西省生态项目的实施重点将向生态公益林区域倾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广泛地营建了多种生态公益林:九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安远江———湘水水源涵养林、赣江源水源涵养林、都昌县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等,并将进一步发展以防护林为主的生态经济兼用林[6]。

1.3 以生态重建与生态移民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2011年《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十一五”规划》公布,正式启动实施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计划。东江源头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且区域生态环境功能正逐步下降,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情况已经比较严重。江西存在很多这种脆弱生态环境区域。因此,在这类区域,可以实行积极的生态移民及生态重建政策,发展生态重建与生态移民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以约束人类活动作为基本出发点,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的,力求依靠自然规律,发挥自然力的作用。在东江源头区域拟实施的一系列工程有:生态林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矿山生态恢复工程、生态农业工程、防洪、饮水工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生态旅游工程、生态移民工程、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与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1.4 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7]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代表着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将直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带动酒店、饮食、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将同时大大改善投资环境,并且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大众消费。江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还有颇具特色的多元生态文化,这些都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强大优势。

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庐山、井冈山、龙虎山和三清山都有良好的生态背景与丰富的文化生态内涵,森林植被繁茂,生物多样性丰富,风光秀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场所。因此,此类林区的最佳发展模式便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应该靠近其他旅游景点,或者靠近开发价值较大的区域,而那些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的区地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或休闲山庄等。

婺源旅游经济发展[8]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形成了以旅富民、以旅兴县的独特发展模式。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2001年以来,婺源围绕“文化与生态”主题,先后开发了10多个景区,婺源作为一个文化与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全国首批林业旅游示范区。同时,依靠当地优质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文化旅游,将生态与文化巧妙融合,全面展示了林业生态文化旅游的精髓,达到了森林、文化、人类活动的充分和谐。婺源成为江西林业生态文化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江西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

2 商品林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商品林[9],是指满足林业产业发展需要,以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发挥森林经济效益为主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商品林区域主要经营目标是经济效益,目的是缓解短期内木材供需矛盾,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利用。

2.1 林农复合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林农复合系统[10]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走出农业和林业单一发展的困境所作的选择。突破了传统农、林业单一的生产方式,形成以林为主的一个复合的、开放的、具有整体效应的生态系统。江西黄岗山、樟树、铜鼓县、彭泽县、鸦鹊湖等地这种益林益农的区域非常多,林农们充分地利用了林农复合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他们在发展经济林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优势,综合发展生态种植,生态畜牧业及绿色加工业。这些区域采用的主要模式有:粮———果———林型、林———粮———药型、林———牧———粮型。按照这些模式发展生态经济不但使林农的收入增加,使林区林农长期贫困的矛盾得以从根本上解决,还保证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通过建设绿色食品、水果和药材的种植加工基地,建设畜牧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畜牧业和种植业,走出农业和林业单一发展的困境,实现林———农———牧共同发展[11]。

2.2 资源综合利用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广义上讲,林区资源综合开发就是对林区的各种资源进行广泛的合理的开发利用,既包括山上的沟系开发,又包括山下的庭院经济和加工利用,以及矿产、旅游业的开发等。适合综合开发的林区一般自然资源湖生态经济区林业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具有综合开发利用的优势条件,可以依托农业、旅游、矿产等资源优势,以营林为建设重点,整体协调,分不同地区进行林下资源和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综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矿产业、加工业。江西宜春丰顶山林场正在走资源综合利用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对林业、旅游、房产、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建成毛竹林、用材林、果木林、天然林及珍贵树种林,林间套种毛竹、中药等经济作物,养殖鸡、鸭等家禽,推出含山茶、百合、生姜、辣椒、茶油、土鸡蛋等生态无公害高山蔬菜食品,建设养生渡假低碳绿色别墅,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基地和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全面诠释了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模式、规模。

2.3 林工一体化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林工一体化[12],是指通过建立和完善资源培育体系、林产品加工体系、生态文化体系三大体系,促进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系统化工程。林工一体化包括林纸一体化和林板一体化。实施林工一体化,目的在于打破传统的林工分离经营模式,将林木加工业与营林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林木加工与植树造林于一体的新型工业化格局。近年来,随着全员生态保护意识的显著增强和森林资源的短缺,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造纸产业,原料来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难题。而发展林工一体化,是破解这一难题、促进我国林产品加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实施林纸一体化中,江西晨鸣纸业有限责任公对森林资源的消耗,该公司正在建设10万hm2林纸一体化工业原料林基地项目,并拟用10 a左右的时间建成。目前,江西晨鸣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已在德安、鄱阳、东乡、进贤等县,发展原料林基地2 300多hm2。

摘要: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区域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几种不同模式下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积红,邓清华,钟瑞华.江西林业策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8,12(6):23-26.

[2]郭杰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位、特征与构建[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4(28):91-94.

[3]欧阳勋志,王熙钱,廖为明.江西省生态公益林产权结构优化及其管理对策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6):1002.

[4]曹志远,毛流明.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定位[J].江西林业科技,2009(S1):3-5.

[5]熊亮,黄海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J].绿色科技,2011(6):104-105.

[6]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西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R].2008-8.

[7]邹宽生.江西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生态旅游,2004(S1):176-178.

[8]王立国,刘娅.江西婺源乡村旅游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3):14685.

[9]白秀红.我国林权改革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10]赵运林.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原理、特点及其类型[J].生态科学,1994(1):118-119.

[11]王冰.试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153.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篇8

1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自然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系统模式其运行都离不开相应动力的支持,动力作为推动事物发展的一种作用力普遍存在,而且林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也离不开内在的推动力,其推动力不仅包含有生态学的条件,还有经济学的内涵存在其中。可以说,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中的动力机制包含自然及经济动力机制2方面的内容。其中自然动力机制就是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可以造成影响的任何自然条件的总称,其能够稳定、协调地发展生态经济,核心内容是自然生产力。这种动力生产力主要有2个层面的意义,其一就是不同种类的自然因素与相互之间的作用形成的生产能力,其二就是这些自然因素与组成系统产生的社会助推器的作用,具有条件性的特点。这两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是维持整体的林业生态经济运行的推动力。另外,其经济动力机制就是人为的干预操作产生的力量,主要核心内容就是经济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主要的目标,也是一种必然的生产动机,动机源于需求,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利益及生态方面的需求,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也是依靠产出的林木产品及生态服务满足人们的需求。

2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构成要素分析

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所形成的生产力主要是由几个方面的要素构成的,其一就是资源要素,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森林是属于可再生资源,能够同时满足林业生产及环境保护的需求[1]。在自然力及人力的共同作用下提供给人们各种木材及林副产品。作为环境保护资源则能够起到保护环境及生态的作用。对这一要素的处理需要其生态规律管理,确保不破坏生态的平衡状态。其二就是人力要素,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种要素,也是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三是科技要素,当前科技对林业经济的发展影响还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3完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3.1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的林业产业模式

循环经济的出现有利于促进资源的高效及循环利用,可以达到很好的生态环保的作用,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对原有大量消费、生产、废弃的发展模式的一种革新[2]。其主要核心就是资源的再生利用,更加注重从产业的角度去发展循环经济,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具有循环经济的特点,可以朝着林木及森林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方向发展。加强对森林资源培育业发展的重视,在林木培育的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的自然条件,减少投入,满足经济及社会的多方面需求。实现培育模式及技术的创新,做到生态型的森林资源培育,提高其发展的竞争实力。还需要努力实现林木产品加工的循环化、生态化的发展模式,合理强化森林资源的供给约束,推动其生产过程的技术革新,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

3.2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林业生态体系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能够加强保护森林资源,进而可以实现可持续利用资源,为当代人提供持续利益也为其以后的发展留下生存潜力[3]。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培育,逐渐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协调以及效益强化的林业生态系统,向着现代化的林业发展迈进。另外,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需要将天然林作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林对环境保护的稳定发展,同时还具有动植物群落多样、系统多样等的特点,有利于保护稀缺物种资源及创造新的物种,也能够对生物生命过程的研究工作提供很大的科学价值。

4结语

在传统林业生产向着现代林业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林业是其必经之路,属于一种基本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能够推动我国林业生产尽快步入现代化的发展行列,能够实现集体林业改革及创新的最终目标,在其发展中需要革新木材利用的观念,转变为生态利用,突出其多功能、多效益的特点,不断促进林业生态经济的完善,使我国林业达到现代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莉荫,杨森兴,任琼,严员英,李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生态经济模式调查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12(6)

[2] 周莉荫,任琼,肖相元,李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林业科技,2013(6)

刍议如何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 篇9

在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过程中, 要重视其主体就在于它的森林建设, 由于森林资源具有非常丰富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因此, 保护生态效益型的前提下, 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 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那么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基本内涵主要有。

1.1涵养水源

林业资源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 森林的生态系统在洪水季节可以抵挡洪水的侵蚀, 保护居民的生活环境, 除此之外, 还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涵养水源能力最大的一种资源。

1.2固碳制氧

从生物学角度看, 林业资源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其主要产物是氧气, 同时又通过自身新陈代谢以凋落物的形式将部分二氧化碳以有机物质的形式贮于林地土壤。这一生态效益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3固土保肥

林业生态系统具有固土保肥的基本功效, 茂密的森林凭借庞大的树冠, 深厚的枯枝落叶层不但截留天然降水, 还可有效地减轻雨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

1.4保护生态多样性

森林生态系统一方面为生物提供繁衍生息的物种, 另一方面还为生物的生长提供产生和形成的条件。由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的可观。

2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发展出现的问题

2.1森林生长周期慢

由于森林的生长周期较慢, 不像农业的发展时间较短。人工培育森林的生产时间很长, 这就阻碍了林木贸易的发展。并且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得森林资源是不可能的。因此, 成为阻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一个问题所在。

2.2森林资源的地域固定

森林资源主要的分布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以及西伯利亚地区。在东北亚区域林木贸易合作中就造成了森林资源固定的现象。再加之中国的东北地区森林资源过度的开采, 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危机, 日本与韩国等地区的森林资源不足, 质量欠佳。

2.3林业合作单一

在林木贸易合作中, 每个地区所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样, 但是在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还是依靠着劳务合作与合资经营为主要的经济贸易发展, 缺少经济合作的流动模式, 对林木贸易合作的长效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2.4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经济的发展, 对于林业的发展常常不能很好地秉持着稳定的发展方向, 使得森林资源得到了严重的破坏, 浪费现象非常的严重。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3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措施

在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过程中, 森林资源的特点有:森林资源生产周期较长、资源利用率不高、过度开采利用。其次在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过程中, 没有建立健全林业贸易合作机制、林业贸易合作单一、国家的宏观管理较差等特点, 需要在合作的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保护森林资源充分开采与利用, 减少森林资源的浪费, 促进林业贸易合作的长效稳定发展, 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具体有以下几点措施。

3.1完善森林资源供应体系

现代林业的核心问题是发展生产力, 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实现林业资源的持续经营, 获得更大更环保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林的发展战略。在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过程中, 需要完善森林资源供应体系, 保证森林资源的合理科学的开采利用, 建立健全多样的森力资源供应体系。对待出现的资源危机时, 做到灵活运用, 以一个规范化的专业性、系统性的森林资源供应体系进行贸易经济合作。此外, 按照相关森林资源供应体系, 构建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减少林业经贸合作中对单一资源的依赖, 减少对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

3.2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

在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中, 森林资源大多以初级产品出产, 没有进行深加工, 这对于林业经贸合作的升级转型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因素就是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应该加强对森林资源进行再加工, 增加森林资源的整体附加值, 提高科技含量。需要完善林业科研团队, 采取有效的措施、方针, 提高森林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林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 培育速生的优质新品种, 促进森林资源总量的增长。除此之外,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 并将生物措施侧重在生物种群选择和种群匹配等工程, 使得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加快森林资源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重视初级产品的再加工, 同时减少森林资源的开采数量, 提高森林资源的附加值与科技含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注重生态环保。定期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 验收森林资源的加工质量, 防止出现森林资源的浪费与过度开采现象。最大限度地利用森林资源, 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 降低资源开采加工成本。

3.3加强国家宏观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在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日益提高。需要我国在林业合作的过程中, 努力将环保、低耗、高效等理念与森林资源的开发相结合, 利用科学技术, 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贯彻每一个环节, 为我国的林业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对于林业经贸合作的管理, 一个关键之处就是加强我国的宏观管理, 保证在林业合作中掌握主动权, 避免出现在国家与国家的贸易合作中出现的被动情况。一方面本国林业企业的对外开展, 将强企业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 另一方面, 规范自身的合作模式, 加强对相关企业人员的培训, 加强管理。要求相关林业企业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制度进行对外合作, 在点滴细节处保证本国森林资源的长效利用与发展, 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 保证我国在林业经贸合作中的长效发展。这对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有着积极作用, 促进我国相关行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3.4加强多边贸易合作

在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过程中, 要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多边经贸合作, 推动双方合作转向多边贸易合作的模式。加强民间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发展模式, 向着更加深入的模式发展。努力推动整个林业经贸合作的发展。

4结束语

在经济合作化全面发展的今天, 需要完善森林资源供应体系, 保证森林资源的合理科学的开采利用, 建立健全多样的森力资源供应体系, 减少经贸合作中对单一资源的依赖。同时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多边贸易合作, 推动双方合作转向多边贸易合作模式步入正轨, 促进林业经贸合作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景波.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9.

[2]陈云芳.多功能林业的协同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

[3]庄莉.中国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3.

[4]李军超.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途径的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 1995, 6:56-59.

林业生态经济 篇10

生态林业就是要森林生态系统生长、发育规律来经营森林。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 各生物成分 (包括人类在内) 和非生物成分 (环境中的物理和化学因子) , 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生态林业经营要求对森林生产力直接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所了解并有意识的加以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留现有养分不遭流失。林宇中的养分管理不同于农业上单靠施肥, 而主要是森林的自肥和永续经营。

一般来说, 经营森林应是尽量少投入, 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此, 需要充分认识森林的现状、过去和将来。这就包含了有必要了解现实林分所处的演替阶段。因为演替阶段不同, 森林经营则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林分是顶级群落, 林分的组成和外貌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的改变;若林分处于演替的早期阶段, 则林分不稳定, 经营时要特别注意演替趋向;自然演替不符合经营要求时应及时加以诱导和改造。

2 我国生态林发展现状

建国以来, 我国为了迅速壮大国力, 走了一条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路线, 工业剥夺农业成为客观的必然。作为大农业组成部分之一的林业, 必然靠掠夺自然资源, 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承担者, 严重阻碍了林业的发展。也遭致自然环境的破坏。改革开放以后, 经济迅速的提升, 才为林业的发展提供经济社会基础, 才使我们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深入地探讨我国林业的发展问题。生态林业也正是这样被再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我国本来就是一个少林国家, 林业基础薄弱, 建国以来又走了一条以“木材利用”为指导的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之路, 导致林业出现“两危” (资源危机和经济危机) , 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近年来,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党和政府改善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 全社会对提高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 因此, 对林业的认识和林业应如何发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从而为生态林业的发展, 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

3 生态林业是林业可持续发展必然趋势

生态林业要求把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整体研究。也就是按生态系统自身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来经营森林, 使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以满足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各方面需求。

3.1 可持续发展对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要

求, 就是土地潜力的充分发挥和防止地力的衰退。生态林业强调的生态平衡在很大程度就是着眼于这一点的。我们是赞成分类经营的。但是不论哪类森林的经营指导思想都必须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现有的工业人工林是栽培林业的主要部分, 如何持续不断地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没有相应的生物措施是不行的。化肥增产之路, 已被农田土壤退化证明是不可行的。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树种选择、轮作、间种等栽培措施上做文章。仿照森林生长、发育的自然过程加以人工促进已成为行之有效的“近自然林业”的成功经验。迄今为止, 速生、密植、短轮伐的工业人工林失败之列到处都有。人们正在摸索, 我国的热带林业研究所也正在开展这一研究。新西兰的辐射松种植, 是25年轮伐期, 有很高的生产力, 年生产力可达20M/3/HM2。但它是在充分选、育种的粮种壮苗条件下, 在集约经营主干材同时, 在种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复层混交林的状况下获得的。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3.2 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绝不是不能利用的。

除少数禁伐林和为了作为遗产和科研需要的保护区的核心区森林不能采伐利用外, 其他的均可利用。问题在于如何利用。“近自然林业”的一个经验是不能进行皆伐, 并要加强经营。我国在“三北”防护林的发展中也冠上了经济生态性保护林。意在广大农民经营林业中取得环境保护同时, 林业也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不仅关系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也是地区能否形成林业发展环境所必须的。当然, 目前, 我们有些政策, 带有权宜之计。如国家出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 近期是不能动的。只能把此当做“矫枉过正”措施。目的在于真正制止过伐和滥伐。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有一个生长、发育到死亡的过程。这就要更新。为了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 也需要加强育林, 这样才会有质好量多的产品产出。

4 生态林业是现代林业经营的基本模式

森林是活的生物群体, 经营方式受地区限制很大, 林业经济实际是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因此, 我们才提出, 生态林业的经营方针为:“地域分工、分类经营、总体协调、效益最佳.”在这一方针指导下, 各地区各林分可以相互协调配合, 实行系统优化, 从而达到总体效益最大化, 保持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可否认, 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样, 其最终实现是要靠世界各国共同合作才能实现的。这就要求发达国家有责任扶持发展中国家, 因为这曾是发达国家殖民发展的恶果造成的。

生态林业又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适应性广的林业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地域辽阔, 森林分布不均衡, 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平衡, 各地向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向不尽一致, 林业的发展也必然是呈现多层次和多类型的特点。他既要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 也不排斥传统林业经营技术和民俗的精华。因此, 就要求对先进技术和传统技术或民俗进行合理组装, 尽可能充分利用自然力, 以获取地低投入高产出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生态林业是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 又能以我国传统林业中具有生态萌芽的东西为起点, 易于取得实效。正是这一点上, 生态林业为现代林业发展解决了现实与理想目标如何统一的矛盾。当然, 从总体上讲, 现代林业总是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动力机制。但生态经济生产力告诉我们, 生态林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存在着两个并行的过程:一个是应用自然力的工程技术过程, 另一个是对工程技术过程控制与管理实施人工干预的过程, 两者相辅相成。人们认识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特点, 使经营林业不仅是一个生物生产事业;更重要的, 它又是一个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提供基本环境条件的事业。他不仅关系到当代, 而且关系到后代。只有把大面积森林 (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 经营好了才谈得上林产品生产。而科学的森林经营利用制度, 不仅保护了资源, 又能促进林产品生产不断进行。就总体而言, 生态林业的本质在于它的保护性, 而其生产性, 是包括与前者之内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为人类社会提高供木材和林产品是森林资源的基本功能之一, 随着非再生资源的消耗殆尽, 人们又把目光投向了森林;而非木质林产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森林生长的长期性, 即是其本身的特征也是其保护性赖以发挥作用的的基础。既要保持和不断扩大森林的保护性能, 又要不断从中得到又多又好的产品, 这就是生态林业追求的目标, 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终极目标所在。所有, 可以这样说, 生态林业就是可持续林业, 而为此进行的森林经营也自然成为可持续森林经营了。

总而言之, 生态林业经营是一种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劳动对象的经济活动, 森林资源则是林业的基础, 是衡量林业经营成败的根本标志。并通过整个系统生态效益的发挥, 通过调整内部给因子的关系, 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 实现生态原则和经济原则的有机统一, 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国.转折时期的中国林业[J].林业经济问题, 1998 (5) :1-5.[1]张建国.转折时期的中国林业[J].林业经济问题, 1998 (5) :1-5.

[2]张建国.福建林业的后顾与前瞻[J].林业经济问题, 1998 (6) :4-10.[2]张建国.福建林业的后顾与前瞻[J].林业经济问题, 1998 (6) :4-10.

[3]詹祖仁, 纪成俭, 张登强, 等.尤溪森林资源调查及发展规划[J].防护林科技, 2002 (1) :57-59.[3]詹祖仁, 纪成俭, 张登强, 等.尤溪森林资源调查及发展规划[J].防护林科技, 2002 (1) :57-59.

林业生态经济 篇11

关键词:梨树;林业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11-1

从梨树县林业过去五年改革发展情况看,基于现代化林业发展形势,结合我县林业发展建设实际情况,森林防火、森林病(虫)、人畜“三害”损坏森林资源情况,林业改革滞后,遗留下来社会林业矛盾等因素。我认为梨树县林业健康发展存在如下问题。

1 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1.1 由于林业改革滞后,人们对市场经济意识,开发资源致富意识,短期耕种农田收益意识抢先,造成开采沙石矿、建设牧业小区、发展经济实体建厂房等项非法侵占林地行为尤为突出。收复林地造林阻力大,抢占林地、霸占林地,改变林地用途行耕蚕食林地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困扰造林、成林和加快林业绿化步伐。

1.2 我县现有乔木林多属于“三北”一、二期工程营造的防护林,造林树种单一,林种结构明显不合理。南部半山区多是落叶松、樟子松树种居多的水土保持林;中、北部多是杨树居多的防风固沙林。森林质量低,小老树、残次林占有一定比例。产出优质木材少,价格低经济效益差。据森林资源档案记载防护林占60.04%,用材林占35.11%,经济林才占4.85%,林地产出率低,按现实水平投入产出比例相差甚远,严重制约着林业经济发展。

1.3 由于近年粮食价格突长,给农田防护林更新造成极度困难,致使林带更新造林由宽变窄、由长变短,更有甚的农民还歪理霸着不让还林。村屯绿化也是如此,房前屋后林木明显减少,光腚屯、光杆路更多显现。结果造成林地萎缩、造林绿化几年才能成活成林。

1.4 由于集体林改林木、林地落权到户后,到林木采伐时村大集体与村民小组小集体林木、林地位置错位,边界含糊不清;林改前不规范承包、抵债流转林木、林地更是不准;集体与国有林场林木林地权属存有混段。林权争议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由于落实不了还林主体,只能维持现状,也延缓了还林造林进程。

1.5 林业产业仍处初级阶段

虽然涉林企业和经营户数不少,但是规范规模经营,合法开发资源的家数还不多。有待于规范化管理,强化政策扶持,保证涉林产业项目做大做强,进一步上档次,提高经营水平,使其合法化经营。

1.6 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五项”制度落实的不平衡。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木、林地流转管理制度、林业社会化服务保障制度这三项均已落实。只有支持集体林业公共财政制度和林业金融支撑制度还没有得到落实,改革就难以彻底。国有林场改革尚未启动,现存林场经济危困,富余职工多,资源日趋减少,林业职工心存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急待解决焦虑,很容易产生不稳定因素。

2 深化林业改革对策

2.1 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主要是按照吉林省政府出台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进行操作,保证2016年底完成任务。操作内容主要围绕落实“五项”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林木采伐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健全集体林权流转制度。三是建立健全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四是建立健全林业金融支撑制度。五是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保障制度。从前段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看,出现一种倾向性问题,主要是获得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后,更新造林不及时,改变林地用途行耕农田倾向很普遍。今后的任务还是要强化落实林改签订的还林合同兑现,严厉打击违约违法改变林地用途行耕行为。完善林木采伐管理,规范林木、林地所有权、使用权流转,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机制。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沿着资源增量、生态增效、林农增收的正确轨道健康向前发展。

2.2 积极争取国有林场先行试点改革,力争在五年内快速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尽早破解林场经营难题,消除深层潜在林业社会矛盾,实现国有林业的生态、经济双重发展增效。

3 保障措施

保障林业发展主要因素有,全面落实林业建设承载主体,增加建设融资渠道,科学落实公益林、商品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切中各林种的造、育、管主环节经营,不断完善健全各类林木种苗基地化建设,深入拓展林木、林副产品经营加工利用空间,保证合理合法开发森林、林地资源,实现林地高产出、生态强功能、面向市场经济增效益目标。确定具体保障措施如下:

3.1 要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科学引进造林新品种,适地适树更换造林树种,调整成最佳林种结构,合理区划界定公益林生态体系,商品林建设基地的布局。

3.2 要以县、乡镇、村、林业基地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及林业大户为管理、建设经营的主体,层层落实管理目标、建设经营任务责任制,签订包保和完成造林绿化、发展林产业经济工作目标任务责任书,保证责任到人,任务到地块,发展到项目。形成林地总量不减少,林业用途不改变,从经营林业、林产业中要效益的局面。

3.3 要以政策扶持,项目投资为依托,靠全社会力量,全民参加造林绿化,人人关注参与林产业经济发展。发挥基地、大户带动经营辅射作用,由点及面顺势推动林业、林产业发展。

3.4 要突出“三防一护”保护森林资源措施落实到位。林业的“三防一护”工作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直接涉及到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的经营者切身利益,更会影响到人们生存环境和整个生态功能增减。因此各级政府、林业部门、广大经营者及全社会都要积极预防到位,做到及时扑救、防治和林业执法处罚工作,确保治早、治小、治了不成灾,减少森林资源损失,增加林木、林果、林副产品等产出量,提高林业经营效益及水平。

林业生态经济 篇12

影响一个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很多, 根据调研, 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产业结构、资源、生态环境、资金、科技与人才等方面。影响因素不同, 引导的发展模式也截然不同。本文初步分析了这些因素, 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提出一些思路建议, 以期为合理构建鄱阳湖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1 政策因素

为了合理配置资源以及规范人们的经济活动, 各种政策应运而生。影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因素很多, 既有国家宏观政策, 也有各区域具体的政策法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更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应该说, 国家对全面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给予了大力支持, 其中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加大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要合理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 构建合适的发展模式, 应该争取财政税收政策支持。调整和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降低或取消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税费优惠政策。对从事绿色生产的企业, 需要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及生产国家专用设备产品的企业, 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的优惠政策。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 探索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森林保险、责任保险、小额农业保险等功能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3]。

1.2 给予重大项目支持

自鄱阳湖流域被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范围, 国家在项目规划、布局及审批、核准等方面都予以了重点倾斜;在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林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上给予优先安排;同时, 支持区域内重大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 建立一批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示范园及一批循环经济实验区, 推进开发区、工业园扩区升级。

1.3 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专项规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一流示范性区域, 经过美国、澳洲、新加坡国际顶级专家规划, 按照“集聚经济, 高效开发”的功能定位, 建立生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扶持机制, 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项目, 实行项目核准备案、土地供应、要素保障三优先, 按照一流标准来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核心示范区。

2 发展基础与产业结构水平因素

基础设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 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尤为薄弱、城镇公共设施落后、工业技术水平低。鄱阳湖流域经济中, 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 商品化程度低, 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农业部门仅能向生态工业部门提供少而且品质较为低下的初级原料及初级加工品[4]。同时, 鄱阳湖生态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还没有跳出传统而单一的“粮猪型”模式。近年来, 生态农业、特色效益农业虽然有所发展, 但所占比重很低。水产养植主要分布在乡村, 远离城镇工业发展区域, 没有做大做强, 不能形成有当地特色的知名品牌。农产品精加工不够, 产业链较短, 因此, 应全盘考虑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情况, 制订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战略, 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 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5]。

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 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 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新型工业化, 就是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在工业生产领域, 广泛运用生态经济技术, 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建立生态工业产业体系[7]。

3 资金投入因素

区域发展是需要成本的, 在很大程度上, 资金投入的多少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特别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缺少资金可能对生态经济发展起到制约作用。随着经济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基础建设薄弱、公用设施落后、工业技术水平低等一系列不利情况下, 却要承接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 这些促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整体负担不断加重, 财政压力也不断加大, 甚至超出承接能力。因此, 国家和省级政府应给予大力扶持, 必要时全面承担。国家应对该经济区安排配套的专项资金, 统筹解决经济区历史遗留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项目, 能有效改善生态经济区农民生产生活的项目, 应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加大中央财政资金投入, 对区域内资源枯竭的城市, 在保障性住房、农村基础设施、乡镇村教育文化及卫生体育、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争取更多资金;对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基础设施等项目, 应加大建设资金投入;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做大做强地方性商业银行、加快鄱阳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完善城市建设融资平台、积极推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建立金融风险分散机制等。

4 资源与生态因素

资源与生态状况是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基本因素。国际著名的思想库———罗马俱乐部指出[8]:“经济和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里, 是不可能有福利和财富的。”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增长,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是人们健康愉快生活的基本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9]。而恶劣的生态环境将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水源污染、农业生态恶化等, 将大大延缓经济发展。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过程, 失去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承载平台, 必将停滞不前[10]。一般在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 水、旅游景观和矿产等资源也比较富足,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属资源型经济区域, 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而且分布比较集中, 易于进行开发利用, 而且这些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有限, 只要提高开发能力, 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 必将大大促进当地经济水平发展。

5 科技和人才因素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科技因素在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是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 科技进步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制约因素。然而, 长期以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生产科技含量低, 产学研结合的不够紧密, 科技推广机构不健全、体系建设落后, 成果转化率低。一些制约林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如生态功能评估技术、优质速生林木资源筛选及培育技术、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控技术等, 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严重影响了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针对这些问题, 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创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制定行业标准、培育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组建和完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促进科技成果引进转化体系建设等。

同时, 发展林业生态经济, 必须有大批掌握高科技、具有生态知识的人才, 生态产品的生产、经营也需要高科技人才。因此, 要特别注重科技力量的培养, 加快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一方面要留住现有人才, 另一方面要外引人才, 要用宽松的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应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和支柱企业的作用, 依托现有教育资源, 立足支柱产业, 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以加强企业与职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进一步提高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输出率。

参考文献

[1]石广义.中国西部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 2005.

[2]大江网-江西日报.国家发展改革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EB/OL].2009-12.http://jiangxi.jxnews.com.cn/sytem/2010/02/22/011312446.shtml.

[3]中国南昌.国家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政策支持[EB/OL].2010-02-21.http://www.nc.gov.cn/ztbd/stjj/jjjd/201002/t20100221_214982.htm.

[4]邓水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问题与对策探讨[J].特区经济——中部崛起战略, 2011 (1) :206.

[5]麻智辉.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布局基本构架[J].企业经济, 2008, (8) :81

[6]杨文举.发展生态工业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02 (31) :37.

[7]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EB/OL].2011-01-25.http://www.poyanglake.gov.cn/zw/phgh/201101/t20110125_278775.htm.

[8]廖卫东.生态领域产权市场的制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学术文库博士论文, 2003.

[9]李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对策[J].大观周刊, 2011 (23) :9.

上一篇:文化产业新格局下一篇:面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