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

2024-10-14

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精选11篇)

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 篇1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的主体之一, 其保护状况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 也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新时期,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必须要高度重视林业工作, 树立生态理念, 做好林业的发展与保护。林业发展要确立走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1 林业保护对生态保护的作用

1.1 生态保护功能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 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要保护好环境, 林业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保护作用, 突出表现在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大量的林业资源被过度采伐, 林业资源面临枯竭,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许多地方林业过度开采大大超过了森林自我修护能力, 森林资源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退化现象。森林是林业产业中的重要资源, 做好林业保护, 可以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复杂而庞大的生态系统, 林业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并能释放出大量氧气, 平衡生态链。

1.2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念不断深入, 建立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关系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1]。做好林业保护工作可以推动生态环境的明显好转, 而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又会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因此, 林业发展的相关部门应该要做好林业生态保护的协调与引导功能, 普通公众要牢固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和理念。

2 林业保护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林业保护无论是理念还是实际所采取的措施都比较落后, 尤其是生态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不到位等都对林业保护产生了较大影响。

2.1 生态保护重视不够

一直以来, 与过分重视林业的经济效益相比, 林业的生态保护处于被忽视的境地。而且人们总是习惯将林业行业作为一个经济效益的推动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来认识, 没有对林业发展从可持续的角度来认识, 缺少对林业的应有保护, 对于林业生态修复工作不到位, 甚至出现一味地滥砍滥伐, 以此来换取短暂的经济效益发展的现象, 使得我国的森林资源越来越少。据统计, 目前我国的森林人均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21%, 人均森林蓄积量也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2%, 与世界森林覆盖率平均31%相比, 我国的森林平均覆盖率只有21.63%。森林资源呈现出总量相对不足、分布不均的现象, 林业保护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2.2 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由此带来的环境保护压力也越来越严峻, 林业行业也不例外。但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却不够完善, 缺少专门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缺失, 加上日常法律宣传工作的不到位, 普通民众对于林业生态保护的法律意识淡薄, 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建设、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于林业在健全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方面缺少足够认识, 这些都影响到了人们依法依规采取保护林业生态发展的工作举措。

2.3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我国的荒漠化治理、草原林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长足进步。加之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 我国的林业面积逐年递增, 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不高, 如树木品种过于单一、树种的结构和搭配不够合理, 难以发挥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效益,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3 生态视角下的林业保护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林业发展观

林业发展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2]。因此, 首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林业发展观, 具体来说, 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把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 不断培育新的森林资源, 为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维护好后代人应有的生存发展权。此外, 还需要尊重自然, 树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以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来指导林业建设和发展。

3.2 完善林业保护机制

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林业行业保护的法律法规, 切实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 引导人们科学、合理、依法依规地做好生活林业发展与保护。深化林业改革力度, 进一步健全林业管理体制, 加速生态林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科学规划, 积极抓好国家和省市公益林的保护发展, 做好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林业保护力度, 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增加林区的投入, 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到生态林业保护中, 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3.3 增强林业生态保护工作力度

加强对林业私伐滥砍行为的监管力度, 逐步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3]。增加林业保护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林业生态保护纳入到政府预算中, 增加投入比重, 为林业生态保护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此外, 林业管理和相关的科研单位要加强合作, 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引入适合当地树木种植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选择, 扩大生态保护渠道, 广泛发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林业生态保护工作中。此外, 需要进一步加强整顿治理, 林业、环保、水利、土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 加强联系, 对乱采、乱挖、乱占林地以及乱排乱放有害气体危害林业发展的行为要坚决从快、从重、从严打击力度[4]。

4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全球温室效应的出现和资源紧缺的不断加重, 做好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选择。因此, 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下, 做好林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工作, 加强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家有.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究[J].绿色科技, 2012 (5) :190-191.

[2]左铭.浅谈林业发展与生态保护[J].新农村, 2011 (7) :114.

[3]柴文秀, 张守贞.台子乡林业发展的方向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3) :333.

[4]徐青云.铜陵林业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J].安徽林业, 2006 (6) :32.

林业生态建设的措施与发展 篇2

森林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天然林是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经过反复的自然选择下的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个和谐的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森林生态系统一般讲是一个稳定的、抗逆行较强的生态系统。无论是提供林产品、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还是发挥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还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经营管理,按照持续发展的要求,都必须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使人类的利用和干扰保持在森林生态系统可容忍的限度内。

造林绿化工作,从生态学角度来谈,实际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或人工重建的工作。那种“刨坑栽树”,栽上树就是建造了森林的概念是不完整的。

纵观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严酷,森林植被稀疏,生态问题仍是长期制约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另外原因有如下四个方面:

(1)人们对森林认识上的不足。特别是农村,对原有森林不加以保护,任意砍伐树林,随意侵占林地。

(2)林业生态工程没有放到议事日程上来加以重视,或因资金的缺乏没有让生态工程进一步持续深入下去。

(3)林权制度改革还有待于深入推行,制约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无法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增强发展的活力。

(4)传统观念—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提出林业生态建设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2.林业生态建设的措施与适用方法

(1)要大力加强生态教育,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

(2)要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主要建立一些大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大的生态工程,推进森林的覆盖面。

(3)要大力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改革林业生产方式。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拓展林业资金投入渠道,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业主投资兴林的路子,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农民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4)要大力弘扬创新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价值。要积极探索全民义务植树新办法,建立健全造林绿化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尽快在全区范围内掀起声势浩大的全民义务植树新高潮。

(5)要大力推进法制建设,依法规范造林、管林、用林行为,把林业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加大依法治林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构建平安和谐林区。那么开展林业生态建设,有哪些具体适用的方法呢?

3.林业建设要有适当目标

林业生态建设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适宜速生林生长,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地方是为了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等。但要注意不管什么目标,通过建设要达到:

(1)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

(2)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

(3)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

(4)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

(5)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3.1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林业知识与技能

推广栽培抚育新技术,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

3.2要坚持发展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复合性

一要坚持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做到持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要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有机物质、调节气候、促进物质循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碳平衡、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服务功能。在农田防护林、湿地、河岸、山地、沟渠、道路、田埂等可用的各类土地上综合开发形成复合系统,促进生物质循环,发挥生态效益。

3.3需要有政策引领与财政资助

发展产业林,应该贯彻“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由农民出工,林种苗木由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资助。各级政府应城乡统筹规划,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对公共设施投入力度。林权归栽种者所有,借以提高农民绿化祖国山河的积极性。

3.4要注重苗木基地建设

苗木基地既是林业建设的供应者,也是林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科技成果的实验者和推广者,应该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支持有经济能力的个体或社会组织积极投资,着力培育种植示范大户,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以逐步形成特色产业优势,带动周边地区林业发展。

4.通过抓改革来保持林业发展的活力

要按照现代林业的经营思路,以要素市场为平台,以森林资产为纽带,以盘活森林资产、吸纳社会资本、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林业积极性为目标,大力推进林业市场化经营,切实把林业的改革与发展推向新阶段。一要进一步做好林权发证后续工作,特别是对一些还未明晰产权的纠纷山场,要加大纠纷化解、调处力度,争取尽快发证;对原已发放的林权证经核实确实存在错误的,要及时纠正。二要完善交易平台,进一步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市场化服务功能,为林权流转切实做好信息发布、交易拍卖、变更签证、许可验证、资产评估、抵押注记等全方位服务。三要加快林权流转,要建立林木采伐、种苗供应、科技服务、项目开发、信息咨询等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林权权利人以转让、出租、股份合作、联营等形式,加快林地林木流转步伐,促进林业规模经营。四要在评估平台、交易平台业已建立的基础上,打造先进便捷、周到的社会服务平台,指导发展抵押贷款、森林保险、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下经济等服务,解决林农融资难的问题,降低林业发展的风险。

5.未来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

现代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森林生态环境意义的加强。世界环发大会秘书长斯特朗指出,“森林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方面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发展了水土流失控制的工程措施和快速的工程绿化技术,致力于形成以森林为主的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

6.结语

论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 篇3

1 树立正确的林业发展观

1.1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 满足全社会人们在物质、文化、社会等方面全面发展对林业的需要[1,2]。同时, 在林业发展中要解决生产经营者的投入与收入问题, 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要解决广大林业干部职工收入偏低的问题, 改善生产生活的条件, 特别要解决自主经营的林场、自然保护区内贫困职工脱贫以及生产、生活的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1.2 树立维护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

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 过度使用资源、破坏环境、造成资源枯竭, 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 既要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 又要不断培育新的森林资源, 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1.3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要改变人类主宰世界、征服世界的观念。纵观人类历史,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 人类征服自然, 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 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 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 将必然导致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 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 努力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 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 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 充分利用自然力, 提高生产力。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 是充分利用自然力、尊重自然规律的具体体现, 也是节约人力物力、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 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应当用新的生态文明发展观指导林业建设, 改善生态状况, 实现山川秀美, 推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与林业发展相适应, 达到生态要求, 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协调, 在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构建生态文明新的社会形式。

2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3,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林业建设要承担改善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责任,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加大对林业科技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力度,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让生产经营者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各项有用的技术指导, 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的技术潮流;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要加大人工林培育, 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 停止天然林的商品采伐, 在加快生态建设的同时, 重视商品林基地的建设。保护好我国的天然林资源, 就必须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 加大人工林培育, 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 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 切实保护好天然林。只要通过政府政策导向, 结合市场选择, 实施分类经营, 鼓励私人部门的投入、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及其他速产丰产林, 使林产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3 通过经济手段建立生态建设动态机制

据专家核算, 森林提供的生态效益比其物质产品效益要大得多, 森林的生态效益大于其自身经济价值的10倍以上, 生态建设如果完全依靠政府投入, 一是资金有限, 二是投资效益往往不如私人投资效益高。必须采取经济手段, 推动生态效益市场化、货币化。实践证明, 造林和管护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不一致, 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 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益的。

4 加强宏观调控

生态建设是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出发点, 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各种手段综合治理, 建立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 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涉及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 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 投资难以得到补偿, 投资者一般不愿长期投入。因此, 国家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建设的客观要求, 坚持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 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的机制, 调动全体公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在生态建设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 使全社会投入到建设生态、美化环境这一宏大工程中来。

5 结语

在现代林业发展中, 应通过利益诱导, 实现保护和发展资源的目的。使森林的培育获取较高的利润, 保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解决经营林业的激励机制, 要规范市场行为, 为林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创造公正、公平、公开和诚信的市场环境。主要是建立健全林地、林木流转和评估制度, 按照有利于林业为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要求, 把生态建设放到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位置,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优美的自然生态, 让子孙后代都能在和谐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楼国华.推进林业创新创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J].绿色中国:A版, 2008 (3) :75-77.

[2]邵权熙.浅论创新与我国林业创新体系[J].中国林业, 2000 (11) :33.

[3]柴文秀, 张守贞.台子乡林业发展的方向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3) :333.

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 篇4

1森林的重要性

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我国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林业产业化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功能,产业发展种类多,所形成产业链较长,因此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改善我国当前僧多粥少,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有利于促进我国轻工业,平衡轻重工业比重,优化工业结构,森林资源不仅有极高的经济附加值,能够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社会安定和谐,国家整个工业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森林作为环境助手,对生态有多方面的保护。首先,森林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森林是一种庞大的植物,自身总有极强大的空气净化功能,是一个巨大的.自然空气净化器,对我国各种严重的空气污染进行有效清洁,改善大气环境。其次,防风固沙。森林具有极强的吸附力和凝聚力,可以抵挡沙预防尘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减少水土流失。

林业生态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新思路 篇5

【关键词】林业;生态技术;创新与发展;新思路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林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若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生态技术研究,运用先进的林业生态技术来指导我国林业发展的实践。就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形式来看,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运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加以解决。通过生态技术的应用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农林相关产业的全面进度。笔者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对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以及若何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早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

1.通过生态技术创新,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生态技术创新主要是指在林业发展实践过程中,所谓技术创新,努力寻求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同时还要包括促进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所需要采用的新的管理模式以及新型生产方式等。技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与创新,才能紧随林业发展的步伐,符合林业未来发展的根本趋势。

就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林业若想迈进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依靠先进的林业生态技术作支撑。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其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林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种单一的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技术创新是非常狭隘而短浅的,不仅不利于林业生态技术的进步,同时在所创造出的林业生态技术也不利于维护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综合效益的平衡发展。

林业生态技术的研究要以遵循自然规律的发展以及谋求生态平衡为基本前提,在技术研究过程中要本着促进林业发展、节约林业资源,早日实现林业资源的科学合理发展为根本目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将林业生态技术理解为,能够使林业生态负效应实现无公害的先进技术,或是能够减小林业公害的先进技术,被统称为林业生态技术。随着我国林业发展趋势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林业生态技术要紧随林业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创新。林业生态技术创新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创新,同时还要将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生态观念作用于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保障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的可靠性、适用性与先进性,通过技术创新能够更好的促进林业的发展、促进自然环境的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平衡发展。林业发展新时期,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要摒弃传统的单纯的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目标的指导思想,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要考虑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局,要考虑生态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和谐与稳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2.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有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作为一项基础性产业,林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因此为尽早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林业发展要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要将林业发展建设作为我国和谐社会发展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开抓。

2.1科学认识林业

发展林业的前提是要科学认识林业。林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林业提供了大量的木材等林产品,林产品被广泛用于方方面面,包括各行各业的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林产品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仅仅是木料,还有林果。这么看来,树木一身都是宝,森林就是摇钱树,是一个绿色银行。重要的是,林业有着远远超越于经济效益的生态效益。在生物圈中,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对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有着至关重大的作用。首先,森林及其植被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没有氧气人类就不能存活,人类吸收氧气吐出二氧化碳,也包括人们在生产中消耗的氧气以及生产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森林植被维持着这两方面的平衡使得人们能生存下来,进而生产、发展、进步。其次,它对地球上水的分布起着调节的功能。再次,大气中臭氧层能影响阳光中的紫外线强度,林业能维持大气循环,继而也影响着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2.2林业发展进程中阻碍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投资大、见效慢;二是林业市场体制不完善。林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并且持续的过程,这种投资大、见效慢的状况很难调动群众积极投资林业。而现在又只有以木料等为主的林产品市场,林业生态市场并没有建立起来。这主要体现在林业的生态产品(氧气、对环境的调节、净化大气、防洪抗旱等)的生态效益没有形成消费市场,生产者的生产的生态产品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收益和回报,从而使林农误以为,生态产品带来不了任何经济效益。这种形式逼迫着林农去大量砍伐林木,在有形市场中卖木料,以期取得眼前暂时性的经济收益。这种形势严重威胁着森林资源的保护。为保护森林资源,积极调动群众投资林业,适时启动林业生态产品市场才是当下的明智之举。

2.3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措施

首先,改革林地林权。当前做好推进国有林的林权改革工作,为实现林业的现代化,能早日与国际林业接轨。在搞好集体林权的制度改革基础上,试以家庭个人承包的方式为一个过渡,最终完成实现林权大户的承包以及股份制改造的大计划。

其次,加强对林地、林木的资产评估,建立林业银行。为增强社会各界人士对投资林业的积极性,调动群众广大参与,我国应采取措施建立林业银行,实现林业抵押制发放贷款。以林地、林权为抵押,定期对所有者的林地、林木资产评估,再根据评估的结果向所有者发放贷款资金,以此来缩短林业的见效周期。

3.结语

技术创新是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不断进步的科技将为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和有效的手段,从而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的技术创新一定要从林业体制改革、林业高新技术、林业产权、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林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水平,提高林业科技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美云.我国生态技术创新问题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04).

[2]何永德.可持续发展林业中的技术创新[J].现代农业科学,2009(05).

[3]俞新妥.混麦林营造原理及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分析 篇6

林业有着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承担着生产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生态产品的重要职能。保护森林发展林业, 是减少自然灾害, 改善生态环境,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 是实现农业稳产高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是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压力, 保障木材安全和资源安全的一个重要方式。

2 林业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

林业建与对林业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林业的发展无论如何都以森林资源的存在和扩大作为根本。中国森林资源的状况决定了林业发展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森林资源的变化对林业的发展规模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 林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使用和发展方式也影响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3 林业生态建设

3.1 林业生态建设的作用

建设生态林业即在达到林业产业作为产业本身需要获取利润的目的基础上, 拓展林业产业对环境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最大可能性。生态林业的建设, 能够有效改变目前粗放型林业产业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使用状态, 减少森林资源的破坏性使用, 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 目前林业生态建设的情况

由于洪涝灾害和随之而来的其他自然灾害如土壤沙漠化和雾霾天气严重等土地、气象方面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第一个值得记录的就是人工林的增长。自“天保工程”开展以来, 中国人工林以每年500万hm2的速度增长, 进入21世纪后, 人工林的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除了人工植树外, 以飞机播种进行树种播撒的造林方式也加快了树林增长的速度。现在, 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已有4700万hm2之多, 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26%, 堪称世界首位。

4 林业产业发展

4.1 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林业产业是指那些使用森林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企业, 林业产业发展的表现集中体现在林业企业的建立、投资规模扩大和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企业, 其经济效益的达成直接作用于社会的表现, 就是为国家提供税收, 并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林业企业的建立除了这2个作用之外, 还能够使林区周围居民摆脱过去的“靠山吃山”的落后经济状况, 为山区和林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提供条件。除此之外, 林业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作用, 表现在林业产业发展带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反过来作用于林业建设上。林业产业是依托于林业建设而诞生的产业, 一切林业企业所进行的专利技术发明和产业模式开发, 都与林业建设息息相关。林业产业的生产技术发展, 实际上也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建设的行为。

4.2 目前林业产业发展的情况

首先, 国有大中型森林工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使得林业系统成为为GDP增长贡献最多的五大产业之一。目前, 林业所包含的产业已经涵盖了轻工业、医药行业、旅游产业等多个方面, 据2003年林业利润产值报告, 林业全年总产值已经高达4000多亿。保守估计, 10年来, 林业产值的增长绝不输于其它主要行业。其次, 林业本身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林业科技贡献率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21.2%提高到90年代中后期的30.3%。林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 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定》、《防沙治沙法》等, 这些法律的颁布保障了我国森林保护活动有法可依, 也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但是, 林业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使林业发展的作用并未达到理论上的效果。一方面林业企业作为追求经济效益的组织, 即使有先进科技支持, 还是不能克制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是集约式的产业模式并没有被推行到所有的林业企业中去, 很多欠发达地区的林业企业, 仍以砍伐树木作为实现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

4.3 林业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林业产业发展模式一直是林业产业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全球都以“可持续发展”为产业主要的发展模式的情况下, 林业企业作为对环境保护负有重要责任的产业, 再坚持粗放型的产业模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进入到生态绿色的产业模式当中, 避免林业产业陷入由于砍伐输出和原料输入 (造林) 的速度不平衡导致无木材可用, 无土地可植树的产业恶性循环中。面对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资源消耗的矛盾, 国家政府也将大力介入到其中, 未来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国家森林保护和产业限制法律的制约, 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模式可能不再是林业企业的选择题, 而是被固定的发展线路。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环境下, 我国的森林资源使用状况朝着绿色、可持续、科学的方面演进, 在未来, 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将是林业产业的主要模式, 而中华大地也必然会被大面积的森林覆盖, 重焕神州风采。

摘要:探讨了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作用、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以期为我国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林业提供帮助。

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 篇7

党的十七大提出, 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这是全国人民一项非常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和责任。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 这是党在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如何在现代林业中搞好生态建设, 显得越来越重要。

2 现代林业的生态建设分析

2.1 加快城乡绿化和提高城乡森林的生态功能

园林绿化 (城市森林建设) 是城市 (城镇) 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四旁绿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造林绿化对改善城乡生存环境, 增进人们身心健康,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特殊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1月8日, 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 对城乡绿化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指出:“加速推进造林绿化, 努力改善生态状况, 着力推行身边增绿。在抓好深山远山造林绿化的同时, 更加关注和重视人居生态建设, 不能光让林上山, 还要让林进城、上路、入村、进校园。把城市森林建设延伸到乡镇、村庄和校园, 努力建设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校园, 确保生态永续、确保发展永续、确保宜居永续、确保城乡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城市化过程导致的生物生境的分割与破坏等, 都严重损害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条件。森林作为城市的“绿肺”, 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吸收城市污染物、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大气环境等方面具有其他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建森林城市既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 也是提升生态优势、打造低碳城市、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发展森林城市, 正是让森林担当起应对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重塑生态文明的重任。

2.2 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全面加快生态林业建设, 实现了森林资源保护、利用与发展, 生态、生产与生活的和谐统一。根据生态建设需要, 优化生态公益林建设布局, 扎实开展生态公益林扩面工作, 逐步把重要江河上游、重要水源地、自然保护区、交通干线两侧、城镇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是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 生态地位非常重要, 纳入生态公益林范围。同步抓好补偿资金的发放和管理, 加强公益林建设和管护, 通过实施对针叶林的阔叶化、彩色化、多样化改造, 不断提高生态公益林建设质量, 充分发挥公益林在应对气候变暖、缓解温室效应、发挥固碳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巨大作用。

2.3 发展碳汇林业 打造低碳环境

建设低碳环境的核心是生态建设。所谓生态建设, 是指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 以此增加碳汇, 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 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 是应对气候变化、引领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选择。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每公顷森林每天吸收CO21t, 释放O20.73t。因此, 植树造林被称为“碳汇银行”、“碳汇林业”、“碳汇经济”, 是“碳吸收”最有效的手段。

(1) 着力提高森林固碳能力。

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生物措施对节能减排的作用, 加快大径材、珍贵用材林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以松、杉等针叶林为重点的中幼林抚育改造和林相改造步伐, 加快森林阔叶化进程, 提高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的比重, 优化林分结构, 提高森林质量。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增加碳汇功能、建设低碳城市中重大而特殊的作用, 我们应积极开展植树造林, 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 提高森林质量。

(2) 全面加强碳汇林业宣传和培训。

结合举办形式多样的碳汇林业主题活动, 全面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林业的科普知识宣传和专题培训。通过舆论的宣传和引导, 提高公众关注气候变化和碳汇林业的责任意识, 让更多的人了解碳汇基金和支持碳汇林业建设, 让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热爱生态事业的有识人士加入到碳汇林业建设中来。

2.4 实施兴林富民工程, 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

切实将兴林富民作为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落脚点, 将农民增收与产业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统筹同步推进, 大力实施兴林富民工程, 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 促进传统林区产业转型升级和林农转产转业。提升原生态理念, 着力发展林区替代产业。以原生态为核心理念, 以兴林富民示范工程为总抓手, 大力推进林区替代产业体系建设, 引导培育和加快油茶、竹、茶、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中药材等特色高效林业基地建设。积极推广油茶等高效经营技术, 全面实施油茶等高产示范园区项目建设。

3 结语

广东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 着力加快林业发展, 森林资源稳定增长, 林业产业持续发展, 城乡绿化面貌明显改观, 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省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 针对优化生态、气候等发展环境的需要, 进一步培育发展林业资源, 增强固碳和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实现“兴林富民”, 进一步美化城乡面貌, 优化人居环境, 推进现代城市和新农村建设, 对于进一步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 科学推动“5个林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指出了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内涵, 就如何在现代林业中进行生态建设, 以达到进一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科学推动“5个林业”发展的目的从生态功能、公益林建设、低碳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作了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

参考文献

[1]魏殿生.坚持用科学观指导当前的营造林工作[J].中国林业, 2005 (7) :43~44.

[2]周生贤.论议生态建设的林业发展战略[J].中国林业, 2004 (6) :13~14.

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 篇8

林业经济建设的发展, 离不开其内部生态建设管理的健全, 要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先进的管理技术, 实现对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 所以为了保证经济建设的发展, 就要能够保证不间断的资源供应, 这就需要对林业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 我国只是注重对经济的发展, 而忽视了对森林的保护, 过分的乱砍滥伐, 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林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为林业建设做的好, 植被保护就到位, 良好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 防止水土流失, 林业建设在生态环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 防止水土流失, 对于洪涝灾害有很好的调节和控制能力, 林业带的建立, 防止沙尘暴的出现, 并且森林的含水性比较高, 对土壤的蓄积能力强。同时森林有很强的空气净化能力, 在城市中的绿化带, 是有效的噪声隔离带, 并且对于城市中的废气有很好的吸收能力, 在净化了城市的空气的同时, 还美化了城市的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 还加剧了生物危机, 大量的物种濒临灭绝的状态, 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森林面积的减少致使温室效应的加剧, 全球面临气温上升的险境。这其中的每一项因素的变化都和森林的植被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我们国家加大了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力度, 对于林业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并且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执行。但是在总体来讲, 我国在林业方面的生态建设还是破坏要相对大于治理, 所以说对我国的林业发展来说, 这将是一项非常严峻的课题。

20世纪末, 随着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相继启动, 我国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局部乃至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但是, 由于经济社会的调整发展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森林生态基础还十分脆弱, 生态建设的速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相协调, 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呈上升趋势, 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 极端性天气增多等主要原因:

1.1 我国森林资源底子薄, 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人均森林蓄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

质量不高, 平均每公顷林分蓄积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分布不均, 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工区和东北地区, 西部森林资源极度匮乏;经营水平低, 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 树种单一, 林木过量采伐现象依然存在。

1.2 人口、经济调整增长带来对森林资源的高需求, 森林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仍相当尖锐, 带来森林资源的巨大消耗。

1.3 林业投入长期不足。

近年启动的国家林业六大生态工程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债资金, 国家财政资金所占比重不高, 生态建设投入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1.4 林业行业各项改革滞后于其他行业, 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顺, 影响社会资源向林业行业集中, 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1.5 我国主要林区90%为山区, 森林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是我

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还没有完全协调好。中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 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 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2 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正确处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另一方面, 要求在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 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换言之, 既要做到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又要参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里面既包含要不断发展林业产业,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林产品的需求, 又包含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及社会对生态的需求。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林业整体中的两个方面, 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因果关系。

2.1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在发展林业建设的过程中, 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但是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和精力与收到的回报之间出现了利益矛盾, 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的不完全体现方面。在对林业付出劳动之后, 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产出的经济效益, 这是人们能够亲眼目睹的, 也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但是由林业建设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经营管理才能够发挥出来的, 并且一般来讲生态效益都是无形的, 有些是人们感受不到的, 所以在这两方面出现了矛盾。

2.2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在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的过程中,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二者之间是互相对立的, 同时又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因为要想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产出木材来获取经济报酬, 那么木材的缺失就会影响到生态建设, 但是如果一味的强调生态建设, 全面的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 那么对于林业的运行又是一项极大的负担, 是不现实的做法。所以说应该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在不影响到互相利益的基础上, 求同存异。

无论是发展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还是创造生态效益, 都是需要以森林为基础的, 所以说这是二者的共同点。在经济效益方面来讲, 木材的数量和质量是发展的基础, 而对于林业生态效益来讲, 森林的覆盖率和森林健康是基础。

森林资源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 在森林体系中, 有庞大的生物链, 是发展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 在这个生物链中, 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以使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有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净化空气, 防风固沙, 降低噪音, 绿化环境等等, 都是森林生态系统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如果森林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那么森林系统将进入恶性循环, 森林的数量和质量将会有所下降, 由此影响到森林经济效益的产出。所以良好的林业生态系统是保证林业经济效益的基础。

实现林业经济价值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木材和林业副产品的销售, 那么就需要有一个长远稳定的林业发展体系来保证木材的数量以及副产品的加工链。在实现经济效益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如果过度的乱砍滥伐, 破坏了林业的生物链, 影响到林业的健康发展, 那么不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同时也造成了木材的供应出现中断, 后劲发展不足的现象, 无法实现持续不断的木材和副产品的供应。所以说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 要兼顾林业生态效益,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协调发展, 才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 最终实现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结束语

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 篇9

1 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直接影响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大洪水的背后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的背后是沙漠化、荒漠化;气候变化背后是气候变暖, 极端天气增加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事实上, 中国的生态危机远不止此, 当前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沙漠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温室效应加剧等六大生态危机, 每一样都与森林的植被破坏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以木材生产为主一直是中国林业的首要任务。中国林业的状况产出多于投入, 中国生态的状况破坏大于治理, 总体形势十分严峻。

20世纪末, 随着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相继启动, 我国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成效显着, 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局部乃至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我国目前林业生产状态如下:

首先, 我国森林资源不足,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 总体森林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森林资源严重不足, 再加之, 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有些地区十分丰富, 而有些地区又十分缺乏, 另外, 我国林业经营水平不高, 种植的树种相对来说又比较单一, 而且很多企业只顾短期效益, 所以经常出现过量开采的情况。

其次, 众所周知,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再加之, 经济建设的需要, 对森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 另外因为早期我国森林开发技术还不够先进, 所以, 在开发的过程中, 存在大量浪费的现象, 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我国的森林资源将会越来越缺乏, 也就不能为林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条件。

再次, 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相比较而言并不多,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所用到的资金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国债, 只有少部分就来自于国家财政资金, 但是随着近些年极端天气出现的越来越频繁, 无论是国家, 还是个人都意识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所以也在逐渐的加大其投资力度, 也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

最后, 我国主要林区90%为山区, 森林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还没有完全协调好。中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 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 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2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林业产业发展需要考虑很多问题, 生态建设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林业产业是以生态破坏为前提而取得的发展, 这在短期内会取得一定的效益, 但是长期下去, 反而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 所以在林业产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 必须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然后按照这个关系制定相应的发展措施, 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林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2.1 两者是矛盾与制约的关系

之所以会存在着中关系主要是因为在林业生产与建设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个体, 林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而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生态效益, 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关系, 很多人就会以生态效益来换取经济效益, 这是因为经济效益是真实存在的, 无论是林业企业, 还是林业员工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经济收入感知到它, 但是林业生态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它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 而且也许最终的结果都不明显, 所以林业企业或者部门都将重心放在林业生产上, 而忽略了林业生态建设。

2.2 两者相互依存与促进

虽然林业生产与林业生态建设两者之间是存在着矛盾, 但是如果能够处理好这种矛盾, 两者也会相互促进, 为各自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实际上这种关系并不难理解, 因为如果林业生态建设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 自然也没有充足的空间发展林业生产, 反而会限制其发展, 而林业生态建设的主体就是林业生产, 没有林业生产也就无所谓生态建设。

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为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关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决定的。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森林的主体植被是木本植物, 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种环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等工业原料的基地, 是动物的栖息场所, 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 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 在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 有“环境卫士”之称, 是天然的“过滤器”, 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林业产业发展, 说到底是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 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 改善和利用森林资源, 把森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结构实行最佳组合。

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 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质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生态经济学讲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 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救民于水火, 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 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3 结论

综上所述, 可知虽然林业生产与林业生态建设之间存在矛盾的关系, 但是两者之间关系的重点是相互依存与促进, 因为如果林业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 林业生产也会不取得长足的发展, 而如果林业生产陷入困难, 林业生态建设也不会有良好的效果, 所以不应该将两者隔离开来, 只有将其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使我国的整体林业发展走向正规化。

参考文献

[1]孙垂川.关于发展林业产业,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08) .

[2]张洪生.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4) .

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 篇10

关键词: 森林人家;生态旅游;精准扶贫;林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S7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4-0049-0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返朴归真、亲近自然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旅游目的。“森林人家”以良好的森林环境为背景,以有较高游憩价值的景观为依托,充分利用森林生态资源和乡土特色产品,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为旅游者提供吃、住、娱等服务的健康休闲型旅游产品[1]。

目前,“森林人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景观规划设计[2]、旅游项目营销推广[3]、品牌建设[4]、对乡村旅游的影响[5]等方面。本文试以“森林人家”为模式的林业生态旅游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旨在探索科学合理的“森林人家”推广模式,为国家精准扶贫拓展内涵、为安置林区贫困人口生活就业提供参考。

1 “森林人家”发展的时代背景

1.1 落实国家脱贫攻坚战的需要

按照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文件精神,坚持脱贫攻坚战基本原则,实现到2020年让7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国家将扶贫开发作为消除贫困的主要抓手,林业部门在这场国家意志的攻坚战中需要找准传统的森林生产发展急需调整产业结构,为林区贫困人口寻找适合本地的产业出路。

制定扶贫方案,重点是切合实际。森林资源多分布在山区,风景独特的森林景观资源更是分布在大山深处,那里林业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但偏远的地理环境,落后的经济发展,使当地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生活状态下,严重制约了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森林人家”在不断改变广大林农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观念的同时,创新森林资源的利用方式,探寻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式,把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合理结合,充分发挥森林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该模式的林业生态旅游是落实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依托林业特色资源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国有林场和林区改革背景下妥善解决林场职工转岗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1.2 深化林业改革的需要

作为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森林人家的推出拓展了森林资源的利用模式,为林业保护区、林场、采育场内职工和林农的生活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对于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森林人家”的提出顺应林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立足林农,把砍树人变为看树人,把森林的使用者变为守护者,“森林人家”概念和模式的提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促进林农的增收以及林区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国家生态文明的建设[6]。

1.3 发展森林旅游新平台的需要

森林旅游目前是一种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截至2014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9.1亿人次,首次突破国内旅游人数的25%;创造社会综合产值6 500亿元,首次突破国内旅游收入的20%。从事森林旅游管理和服务的人员数量24万人,其中导游和解说人员3.36万人。同时,以森林景区为依托的乡村旅游顺势也达到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森林单纯地提供木材资源的功能进一步减退,改善环境及为公众提供休憩服务的功能不断加强。

森林人家的推出适应了我国森林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为我国森林旅游发展开拓了一个全新平台。陈登丰[5]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途径定性、定量研究“森林人家”对乡村旅游影响的研究表明:“森林人家”依托优质的森林资源,结合林农自主开发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各项生态友好型旅游产品,走出了一条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并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并存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2 “森林人家”发展的意义

2.1 拓展精准扶贫内涵

通过发展“森林人家”转变传统林业经济依靠生产木材的发展方式,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在非木质资源利用上做文章。在森林中,除木材、木材加工剩余物和木材提取物外的其他动植物资源总称为非木质资源。非木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推动传统林业和林产工业的变革,可以提高现有森林的经济价值和多种附加效益,可以在保障人类生活的前提下实现森林和林地的可持续利用,既不耗费森林的林木资源,又不破坏森林的更新能力,从而可以减少人口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压力[7]。

依托林区的自然人文资源,通过生态旅游产业组织,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水平,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从而带动林区贫困人口脱贫,增加林农收入。发展“森林人家”新型林业旅游模式有利于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林区经济的发展,能够实现林业管理的职能转变,不仅是林业第三产业的新亮点,也是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2 促进森林资源保护

“森林人家”的发展坚持走保护与利用并举的道路,即通过发展林业生态产业链条、促进当地群众增收、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多功能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林业的最大价值,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与文化相结合的林业可持续发展[5]。

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主要依靠林业管护员的不断巡视与监督管理,同时依靠林业管理和执法部门的大力宣传,但由于管护森林面积大,管护人员力量缺乏,管护基础设施落后,重造轻管,仍然存在乱砍乱伐、盗采盗伐等问题[8]。“森林人家”模式的诞生,将森林资源的管护工作从少数的管护员层面转接到普通大众层面,能够形成大家在享受森林资源带给我们享受的同时又积极投身于保护的队伍当中的良好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破解长期困扰林业资源的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之间的矛盾,能够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显著提升森林的环保、景观、生态、经济等价值。

nlc202309091206

2.3 弘扬生态文化

“森林人家”是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森林人家”林业生态旅游品牌的过程就是建设和传播森林文化的过程,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效途径的大胆尝试。“森林人家”把林业独特属性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起来,构建出一种生态型的旅游活动,林区内的古朴民居与青山绿水的和谐统一,处处演绎着森林深处有人家的美丽景象。游客通过“森林人家”走进大自然,享受森林带来的美感,呼吸清新的空气,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生理、心理、保健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通过“森林人家”进行森林野营、森林氧吧等森林生态文化体验,在休闲的同时又体验了森林生态文化[9]。

2.4 促进生态旅游产品升级

生态旅游产品是指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进行的旅游活动。其主体是那些关心环境保护、追求回归自然,并希望了解旅游目的地生态状况和民族风情的游客,“森林人家”品牌建设重点打造“家”的氛围,让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好、留得住,促进了生态旅游区从一般得游览观光型旅游方式,向休闲度假型为主,参与体验型为辅相结合的旅游方式转变,引领了生态旅游产品的升级。“森林人家”在产品使用价值方面突出环境教育和保护功能,在产品功能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产品规模和组合方面服从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产品资源方面取向为具有脆弱性的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在产品层次上具有高品味性、资源利用上的可持续性和产品内容上的专业性。

3 “森林人家”的发展概况

3.1 “森林人家”的特点

“森林人家”作为一种特色旅游发展模式,在经营主体、依托环境、运营模式、运营效果、文化内涵等方面与传统旅游模式存在差别,它更加强调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更加注重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更加突出休闲的现代旅游理念,更加提倡健康的绿色旅游形式。其主要特点包括[10]:①“森林人家”大多与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区或者大型旅游区紧密结合;②“森林人家”是在乡村旅游基础上与森林旅游相结合发展出来的;③“森林人家”需要大户的带头作用;④“森林人家”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森林人家”不同于传统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农家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田园的向往,但同时存在旅游半径小、发展规模小、层次低等缺点;“旅游度假区”在旅游产业中一般定位于高端发展产品,其服务、设施和装修档次较高,主要客户定位于高端收入人群。“森林人家”在注重环境优美、健康体验、卫生合格及规范管理前提下,迎合的是普通大众的消费[6]。

3.2 “森林人家”的产生与兴起

福建省于2006年率先启动“森林人家”建设,由农户或林业转岗职工依托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在借鉴省外农家乐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森林人家”休闲健康游。通过制定“森林人家”建设条件、标准和等级评定等,注册“森林人家”商标及域名,开展“森林人家”试点示范并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与福建省旅游局评选“十佳森林公园”等一系列措施,逐渐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群众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也不断提高,促进了森林文化建设。目前,福建省已建成“森林人家”357户,其中四星级以上7户。作为福建首创的森林旅游品牌,“森林人家”俨然已成为福建对外宣传的又一有力名片。为更好发挥“森林人家”品牌效应,促进全国森林旅游发展,福建省林业厅于2012年正式授权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森林人家”标识。

浙江省于2015年开始大力发展“森林人家”、森林特色小镇,支持各地创建特色小镇,力争通过3年创建,在全省培育建设20个左右森林特色小镇、100个以上森林人家。文件《关于推进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林产〔2015〕66号)对“森林人家”的创建内容、程序、政策措施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同时在《关于组织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人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申报工作的通知》(浙林办便〔2015〕458号)文件中具体申请“森林人家”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安徽省于2008年开始建设“森林旅游人家”活动,是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林业产业大会、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以及在2007年发布的《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意见》(皖发[2007]17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截至2015年,经安徽省林业厅和省旅游局发出通报,共命名287家经营点为全省第二批“森林旅游人家”,但是根据其发布的《安徽省创建森林旅游人家基本条件》中的要求,安徽省目前推广的“森林旅游人家”单个规模较福建省的“森林人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仍然没有摆脱“农家乐”的简单发展模式。

4 “森林人家”发展建议

4.1 明确准入标准,实行授牌示范经营

制定完善相关的标准、规范,出台国家层面的《“森林人家”基本条件》、《“森林人家”示范评价标准》。从“森林人家”从业资格、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从业人员等方面对“森林人家”设定准入门槛,使“森林人家”授牌示范经营有据可依。由林业管理部门对“森林人家”示范经营户进行资格审核、准入许可,将符合规范的乡村旅游点纳入“森林人家”管理范畴,实行授权经营。在品牌示范的授权过程中,对经营户实施严格的考察和审批,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对不符合要求或不达标的经营户实行摘牌处理。在此基础上,开展“森林人家”等级评定,逐步提升“森林人家”品牌效应。

4.2 整合资源联合营销,积极推介“森林人家”休闲旅游

地方政府要鼓励经营者依托名牌优势,采用联合、兼并、合作等形式,实现强弱联合、大小联合,进行优势互补,实现品牌规模经营,使“森林人家”旅游在规模上、集团上有所突破,提高竞争力。结合本县、本村、本家旅游品牌个性,设计、宣传、突出自己的产品个性,一些个体“森林人家”可实行联合,通过打造“森林人家村落”,扩大影响,打造品牌;旅行社要积极推介、组织客源,把“森林人家”旅游列入行程单,同时与客源城市的有关部门形成合作关系,互为市场,各级旅游咨询中心、集散中心、旅游网站等载体加挂“森林人家”旅游旅游的图文、线路;加强与媒体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电、报、网)的平台,广为宣传“森林人家”旅游。有条件的,在各级政府举办的推介会、投洽会、展览会等活动中,让“森林人家”旅游也得到宣传展示。

nlc202309091206

4.3 丰富经营主体参与形式,激活运营模式

实现乡村旅游业既快又好地发展,着力机制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通过市场机制推进“森林人家”开发建设,遵循市场规律灵活借入社会资本,结合企业(大户)投资、职工参与、农户联动多种形式运营模式,发动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包括“农户+公司”、“农户+公司+社区”、“农户+政府”、“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等形式,坚持试点先行,示范与创建相结合,全面推进。此外,政府管理部门在注重管理和引导的前提下,还要大力创新对“森林人家”的激励政策,对列入示范经营的单位和经营户,各级林业部门也给予相应的补助与支持,并协调有关部门在林业小额贴息贷款、工商管理费、税收、证照办理费用等方面予以优惠和减免。

4.4 深入发掘品牌内涵,提升“森林人家”旅游品质

“森林人家”作为一个健康休闲型品牌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应该有别于传统的农家乐。采用控制环境容量,提升服务品质,在森林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利用生态环境和社会资本打造高端度假旅游产品,围绕度假、疗养、修禅、养老、膳食等方面拓展“森林人家”经营内容。

参 考 文 献

[1]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省国有林场管理局.森林人家等级划分与评定:LY/T 2086-2013[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2]耿鑫.福建省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探讨[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09.

[3]裘晓雯.关于构建“森林人家”旅游品牌的若干思考[J]. 武夷学院学报,2011(04):1922.

[4]陈静.森林旅游品牌创建初探——以森林人家为例[J]. 林业勘察设计,2008(02):3943.

[5]陈登丰.“森林人家”对乡村旅游影响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08.

[6]兰思仁. 森林人家是福建森林旅游品牌的创新[N]. 中国绿色时报,20110329(A04).

[7]蔡颖萍,刘德弟. 非木质资源利用浅析[J]. 华东森林经理,2008(02):4952+57.

[8]林旺煜. 浅谈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 科技创新导报,2013(29):166+170.

[9]文红. 在森林文化的导引下管理森林旅游生态环境[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147150.

[10]荆书芳. 福建省森林人家体验设计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0.(责任编辑:唐 岚)

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篇11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 也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 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 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1,2]。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 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 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 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 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

2 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

2.1 现实方面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 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过度索取, 大量自然资源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 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 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 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 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 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 局部好转, 总体恶化,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 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 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 改变势在必行。

林业主要以森林为主要资源, 森林是一种复杂的复合生态体系, 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 是人类O2的制造者和CO2的净化器, 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主要也是对森林资源而言的, 林业的生态建设是指针对人类社会面对的越来越严重的的生态问题和环境危机而提出的一种保护、恢复和建设生态林业系统的规划和措施[4]。而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类社会现在面临的环境与发展的困境, 实际上是人类长期错误对待大自然的结果, 生态问题和环境危机严峻形势迫使人类去思考如何与自然相处, 去思考人类的命运和地球的前途。

2.2 经济方面

森林是我国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 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 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 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 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也是必要的。此外, 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 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 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 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 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 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 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 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 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3 技术方面

全面加强森林保护, 减少资源损失。抓好种苗生产, 坚持良种壮苗, 提高旗 (县) 造林种苗自给率。工程造林一定要按管理办法进行。要有施工设计, 按设计施工, 采用良种壮苗, 高标准整地, 造林后严格检查验收, 填写工程造林卡片。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 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加快进度。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在林种上, 要增加经济林的比重。在树种上要增加经济价值高、生态效益好、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 逐步改变树种单一的局面。要进一步调整乔灌木造林的比重, 灌木造林比重大的地区, 凡能营造乔木的地方尽量增加乔木造林。全面推行混交林。抓好中幼龄林抚育。织金县国营桂花林场大面积的中幼龄林未得到及时抚育, 严重影响了林木生长和林分质量。各地应积极抓好中幼林抚育工作, 这是提高林地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3 森林分类经营促进林业生态建设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是一项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改革, 其主要任务并不在于对森林进行简单的划类, 而在于围绕分类经营这一个基本要求必须进行的从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 以推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3.1 成立公益林、商品林管理机构, 实施分类管理

应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林业管理体制, 将公益林建设纳入政府行为范畴, 实行事业化管理, 建议国家林业局成立公益林管理中心, 统一组织国家公益林建设, 将退耕还林 (草) 、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保护区建设等公益林建设统一纳入其管理范围, 以免互相重迭, 避免重复建设。这既是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 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2 改进在分类经营条件下对森林的经营方式

根据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的不同要求和特点, 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和经营方法。公益林建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应该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封山护林等营林方式, 实行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混交合理搭配, 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各种生态功能。对于商品林建设, 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 根据市场的需求, 采用高投入 (包括高科技的投入) 、高产出、高效益的“三高”模式的集约化经营。

3.3 帮助生态公益林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引导生态公益林区群众在不破坏环境建设的条件下发展经济, 解决林区群众的实际困难, 推广节能技术, 发展沼气解决群众烧柴问题, 发展林下养殖、种植业, 开发新的产业, 让林农增加收入, 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与林农生活提高的矛盾。

3.4 适度调整林产品税费, 促进林业发展

林产品尤其是商品木材在上缴税费方面负担过重的问题, 各省反映比较普遍, 特别是商品材在生产和流通2个环节重复征收2个8% (贵州省为2个8.8%) 的税问题, 林农和林区干部意见较大;其他地方性附加税比例也不少, 不利于林业的发展。建议适度调低商品材生产和流通领域农林特产税及其它税费征缴比例, 废除地方性搭车性收费, 让利于民, 促进森林资源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制度就是当务之急。

4 结语

林业生态建设改善林业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建设浪费现象、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以林业生态经济为重点、以环境建设为中心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县、单位的创建活动正在全国蓬勃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 应加大宣传力度, 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森林生态,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营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伯贤.关于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几个问题[J].林业资源管理, 1994 (1) :61~62.

[2]张建国, 石德金.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若干问题[J].林业经济, 1994 (5) :17~18.

[3]姜东涛.浅论林业改革的重要课题——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J].林业资源管理, 1993 (4) :37~38.

[4]中国林科院园林经济研究所, 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森林环境资源核算及补偿政策研究[J].林业经济, 1994 (4) :37~38.

上一篇:糖尿病临床医学下一篇:主持人的采访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