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精选8篇)
论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篇1
论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电又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血液。水电作为技术成熟,供应稳定的可再生资源,已经在我国被广泛应用,而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备受瞩目和争议。本文通过权衡水电开发对生态保护的利弊,以及结合众多水利水电工程范例,提出个人在水电开发上的见解。水电开发是指通过建设水电站将水能资源转化为电能的以工程形式出现的人类活动。水能资源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一次能源。水电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开发同时完成的一种可再生能源。
怎样做才能使水利水电工程与环境和谐向前发展?
1、纠正舆论导向,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水电开发 ;
2、进行精密的统筹规划,考虑环境问题;3在水电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 水电开发环境保护科学认识合理设计
【引言】水是生命之源,电又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血液。水电作为技术成熟,供应稳定的可再生资源,已经在我国被广泛应用,而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备受瞩目和争议。本文通过权衡水电开发对生态保护的利弊,以及结合众多水利水电工程范例,提出个人在水电开发上的见解。
一、什么是水电开发以及其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
水电开发是指通过建设水电站将水能资源转化为电能的以工程形式出现的人类活动。水能资源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一次能源。水电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开发同时完成的一种可再生能源。
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对于生态环境而言,水电开发可谓是一柄双刃剑。水电的生态环境效益至少可以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水电替代煤电,能够直接减少煤炭消耗,从根源削减温室气体和各种有害气体的排放。二是水电良好的调峰、调频和储能性能能够促进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提高绿色能源比重,减少煤炭资源消耗,间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引起的酸雨危害,以及因大气污染导致的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三是水电工程建设在防洪、航运、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方面的贡献。因而水电开发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例如三峡工程,根据长江系列水文资料进行的动能计算,它的平均年发电量为847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原煤5000万吨或原油2500万吨,每年可减少向大气中排放100~200万吨二氧化硫,30~40万吨氮氧化合物,一万吨一氧化碳和15万吨烟尘;其正常蓄水位175米时,有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防洪效益十分显著,有效避免了灾区物种被毁、疾病流行,土壤沙化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的恶化;此外显著加大了宜昌、重庆间,汉口、宜昌间的航深,使长江成为名符其实的“黄金水道”。而另一方面,水电开发同时在施工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大气和噪声污染;大量机械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水质变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繁衍生存;库区水位抬升致使景观文物淹没,珍稀动植物灭绝等。凡此种种,都为人类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做出警示。
二、为什么要重视水电开发,同时协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当前,我国水电正在经历历史上最集中、最强烈的开发热潮。同时,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在水电开发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水电事业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
国内权威的能源和水电专家认为,水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保障电力供给,提高供电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
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水电开发。而环境问题一直是人民大众所关注的,其与水电开发有着紧密关系,所以协调好环境与开发的关系,才能算是成功的。
三、怎样做才能使水利水电工程与环境和谐向前发展
1、纠正舆论导向,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水电开发
1.1“生态优先”不严谨,应当提倡“生态文明”
大家都知道“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是不正确的,然而我认为有的环保人员从自己的本位出发,对那些影响环境的细枝末节也进行了风险评估,再由于现代媒体过多重视宣传,曲解了它对我们的启示,使得大众认为只要工程可能对环境造成一丁点儿影响我们就不能支持,把水电开发看成是一件完全破坏环境的事情。例如缅甸总统宣布叫停米松水电站一事,本来政府召开研讨会是为了向公众展示对此项目的自信,没想到却因为舆论上的失误,演变成了关于大坝的利弊争论。还有,我国2009年也曾因为社会舆论严重被误导,一度叫停过金沙江水电站。这样一味的强调原生态的保护优先并不代表生态文明,听起来有一点保护生态愚昧的意味。因为,如果人类不科学地、积极地、主观能动地改造自然,必然就会无序地、被动地影响自然,破坏自然。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是一个整体的表述,我们不仅要看到“做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也要明确“积极发展水电”这一目的,而不是过分强调生态保护。
1.2“没有了水利水电工程就能保持原生态的环境”的错误认识。
有的人认为有了水利水电工程就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而没有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就不会发生变化。然而恰恰相反的是,我国目前许多的环境问题是由于开发不足造成的。我国目前的水库总数虽然有八万多座,但是蓄水总量不足美国的一半,最近几年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为突出。正是由于我们大江大河上的龙头水站水库对水资源足够的控制能力,我国社会、生态环境遭受自然灾害的冲击极大,常常一方洪涝,一方旱灾,导致许许多多河流、湖泊干涸,河流的生态遭到了比修建任何水电项目都严重得多的毁灭性打击。
由此观之,“生态文明”比“生态优先”更严谨,科学的水电开发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社会舆论不应过分炒作造成国家长远利益的损失。在国内我们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的权力干预,降低伪环保宣传的影响。在国外我们就只能以开发水电实现生态更美好的实例来为“生态文明”正名。
2、进行精密的统筹规划,考虑环境问题。
2.1水电开发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开发地带。因为如果一个地段并不具备水能开发条件,而
被贸然进行开发,轻则投入没有预期的收获,重则导致该地带生态系统不可弥补的损坏。在本世纪,西南江河梯级开发已使得金沙江、岷江、雅砻江、嘉陵江、乌江、澜沧江、红水河、大渡河等激流变成了一串串高坝平湖。那里重要物种的生境被岛屿化和片断化,洄游鱼类灭绝,土地被淹没,农民丧失家园,自然景观资源遭到破坏。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这些区域并不具备应该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潜力,那里地质环境极不稳定,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原始森林分布地,是许多珍稀和濒危生物物种的存留地,是长江以及澜沧江、怒江流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并且那里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像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例如已被定为瓦斯沟水电开发水库建设地的风景地木格措、原始林区四川贡嘎山南坡等等地域都面临着生态的破坏等等。由此观之,选择合适的水电开发地带很有必要,这将对一个工程的成败以及是改善或毁坏了该地生态环境起重要作用。
2.2除了开发地带之外,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合理的设计也很重要。水电开发方式按集中落差的方式可分为堤坝式水电站、引水式水电站、混合式水电站;按流量调节程度可分为径流式水电站(即无调节水电站)、日调节水电站、周调节水电站、年(或季)调节水电站、多年调节水电站,以及抽水蓄能电站、潮汐电站。此外,还有海洋能电站等。不同的水电开发方式适合不同的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同,若开发者张冠李戴,很可能造成环境破坏。乌江流域是我国十三大水电开发基地之一。1999年,乌江干流贵州境内河段梯级电站建设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方针全面启动。2007年,由8位两院院士组成的中国工程院可再生能源战略研究水能组,对乌江水电开发进行了考察,结论是:“乌江梯级水电开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开发环保并重、企业社会双赢的新路子。”再看三峡工程的“一机一变”(一台水轮发电机配备一台主变压器)的组合设计使得厂房长期安全运行。还有葛洲坝工程采用的“静水通航,动水冲沙”的方案才使得泥沙得到了清理,生态在一定程度得到优化,并且此工程能长期运作下去。可见,开发方式与设计理念的重要性。
既然不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那么我们就该在实施建设之前进行精密的统筹规划,选择适合的地域、设计方案,不要等到工程实施过程中阵脚大乱,想要亡羊补牢。
3在水电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除了做好缜密的水电开发规划之外,在开发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毕竟我们不能完全做到对环境没有一丁点儿影响,未雨绸缪总是好的。例如: 3.1对植物植被的保护。在流域规划范围内制定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绿色计划,有规划地对规划区内的植物植被进行保护。同时结合流域内各地方的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探索最为适合该地
区的方法;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中低产田改造、坡改梯等耕地改造技术,逐步减少流域内的陡坡垦殖现象;对于水土保持和绿化草种、树种等的选择,应选用当地适生种,避免因引种不慎,导致外来物种入侵。
3.2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应该加强对梯级电站建设的相关领导、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禁止非法捕杀野生动物。水库蓄水初期时应结合野生动物的生态习性,制定合理的水库蓄水计划。
3.3 其他不利影响的削减。应该对凡可能因梯级电站建设造成林地破碎化和岛屿化的地方进行生态设计,例如减少破碎化程度的设计,设立岛屿之间的生物通道等。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多种多样,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技术人员因地制宜,由具体的问题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另外,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各级人员的环保意识,设置环境保护管理与监督机构也是确保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的重要手段。
水电开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而环境是举世瞩目的全球问题,在明确了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我国发展水利水电事业的必要之后,我想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水电开发,在给予开发工程以周密的计划时同时注重环境的规划。
【参考文献】
【1】《河流辩证法与葛洲坝工程》——林一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长江三峡工程66问》——陶景良——中国三峡出版社
【3】《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刘建军——武汉大学出版社
【4】《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工作指南》——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水资源利用与水资源环境保护工程》——刘满平——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致谢】
感谢李奔老师在课上的精彩解说,感谢信息学部图书馆提供的文献资料。
论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篇2
湖南省大小河流5340多条,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570万千瓦。水电站的开发、建设, 为湖南农村解决电力缺乏、增加收入与就业,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小水电主要分布在山区的小流域内, 数量多、规模小、施工技术相对落后且管理上不够重视, 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的同时, 人为的开发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强度大, 水土流失严重, 对流域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小水电破坏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在基建施工中造成大量的弃土、弃石等弃渣, 由于工程措施不到位, 在施工与运行中, 流失情况严重, 弃渣直接进入河道, 淤积抬高河床, 相应抬高洪水位, 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 并影响主体项目施工和两岸农业生产。
近几年, 小水电“大开发”引发的生态危机, 已引起国内有关部门和专家注意, 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与管理办法。但在工程措施方面, 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解决办法和措施不够具体和深入。因此, 根据小水电开发建设的位置, 尤其是弃渣场的地形特点, 提出设置适宜的拦渣工程与生态保护工程。从工程措施方面探索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建设环境友好型小水电, 彻底解决小水电引发的生态危机, 富民增收于生态建设之中, 尤显必要。
2 拦渣工程实施条件
小水电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一般包括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水电站输水系统, 发电、变电和配电厂房等, 工程枢纽建筑物较多;同时小水电工程大都位于山高、坡陡、水流急、河道比降大的河流上, 工程弃渣难于堆放, 因此水电工程有别于其它建设工程。科学合理地选择拦渣工程是小水电建设项目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控制水土流失的重点和难点。
小水电建设项目拦渣工程主要包括拦渣坝、挡渣墙、挡渣堤等型式, 拦渣工程的实施应该遵循《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50433-2008) 》, 综合考虑工程所处地形、地质和水文汇水面积、施工条件、弃渣量大小等各种因素, 因地之宜, 采取合适型式。
(1) 拦渣坝
在山区修建水电站, 经常需要清基、削坡等, 工程弃渣量较大, 除一部分可以利用外, 大部分将作为废渣弃掉。山区弃渣场的场址可建在山谷、冲沟和河漫滩等位置, 在具体确定山区水电建设项目弃渣场址时, 需综合考虑工程所处地形、地质和水文汇水面积、施工条件、弃渣量大小等各种因素。为了避免就地堆放工程弃渣造成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一般就近选择合适的天然沟道做弃渣场。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50433-2008) , 在沟道中堆置弃土、弃石、弃渣、尾矿时, 必须修建拦渣坝 (尾矿库) 。
(2) 拦渣堤
水电站修建在河谷川道区时, 如果河谷两岸的山体陡峭, 沟道比降较大, 那么在建设项目附近, 一般难以选择到理想的工程弃渣场场址, 为了节省运渣堆放的成本, 往往就近在河道宽浅、非顶冲段及治导线以外的滩地或阶地上顺流平行堆置弃渣。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50433-2008) , 弃土、弃石等弃渣堆置于河 (沟) 道旁边时, 必须按防洪治导线布置拦渣堤。拦渣堤具有防洪要求时, 应结合防洪堤进行布置。
(3) 挡渣墙
挡渣墙主要用来支撑边坡并保持±体稳定。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50433-2008) , 弃土、弃石、弃渣等堆置物易发生垮塌, 当堆置在坡顶及斜坡面时, 必须修建挡渣墙。为了降低挡渣墙的高度与减轻对沟道行洪的影响, 挡渣墙需建在紧靠弃渣及相对高度较高的坡面上。
3 拦渣工程实施方案
3.1 拦渣坝
(1) 坝址选择
首先坝址应选择工程量小, 库容大, 河 (沟) 床狭窄, 并有足够的库容拦当洪水、泥沙和废弃物;两岸地质地貌条件适合布置溢洪道、放水设施和施工场地;同时坝基地质构造稳定, 土质坚硬, 宜为新鲜岩石或紧密的土基, 无断层破碎带, 无地下水出露。坝址附近筑坝材料充足, 且采运容易, 水源条件能满足施工要求。
(2) 防洪标准的确定
比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50433-2008) , 水电站建设项目拦渣坝规模也可分为5个等级, 防洪标准按照《防洪标准》 (GB50201-1994) 中表4.0.5的规定选择确定。沟道中的拦渣坝防洪标准同样应该符合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的规定。如果拦渣坝一旦失事会对下游的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等设施造成严重危害时, 应比规定确定的防洪标准提高一等或二等。对于特别重要的拦渣坝, 除采用Ⅰ等的最高防洪标准外, 还应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
(3) 坝型选择
坝型分为碾压式土石坝、水坠坝、浆砌石坝等形式。选择坝型时, 应充分考虑坝址区地形、地质、水文、施工、运行等条件, 以及弃渣量大小等各种因素, 综合分析加以确定。
山区小水电建设项目坝址地一般坝基地质构造稳定, 土质坚硬, 宜选择浆砌石坝。
3.2 拦渣堤
(1) 堤址选择
拦渣堤要少占河床的面积, 尽量修在河道宽浅处, 堤线走向力求平顺, 各堤段用平缓曲线相连接。堤线走向也要顺应与河势, 与大洪水的主流线基本平行。注意不要在河流凹岸侧修建。
(2) 防洪标准的确定
拦渣堤在满足拦渣要求的同时, 还需满足防洪要求。因此拦渣堤的防洪标准应与堤防工程一致, 设计标准与其相应的河道防洪标准相对应。根据防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和受灾后损失的大小, 以及江河流域规划或流域防洪规划的要求分析确定相应等级。
(3) 堤型选择
拦渣堤可分为沟岸拦渣堤、河岸拦渣堤等。根据拦渣堤的防洪、拦渣功能, 拦渣堤要具有抗冲刷、稳定边坡的作用。可采用浆砌石、混凝土、钢筋石笼、钢筋石笼加干砌石护坡等型式。为满足防洪与拦渣的双重要求, 确定堤顶高程时, 必须选取两者中的最大值。
3.3 挡渣墙
(1) 墙址及走向选择
挡渣墙主要用来保持土体稳定, 当弃土、弃石、弃渣等堆置物易发生滑塌或堆置在坡顶及斜坡面时, 必须修建挡渣墙。挡渣墙应沿弃土、弃石、弃渣坡脚, 紧靠堆置物布置或布置在相对高度较高的坡面上, 有效降低拦渣墙高度及其对沟道行洪的影响。为避免挡 (下转第21页) (上接第15页) 渣墙地基不均匀沉陷引起墙基和墙体断裂等型式的变形, 挡渣墙沿线地基宜为新鲜不易风化的岩土或密实土层, 地基土层中的含水量和密度应均匀单一。挡渣墙的长度应与水流方向一致, 要避免截断沟谷和水流, 否则需修建排水建筑物。
(2) 墙型选择
山区小水电建设项目可采用重力式、悬臂式、扶臂式和加筋式等型式的挡渣墙。按照经济、安全与施工便捷兼顾的原则, 一般采用浆砌石重力式挡渣墙。浆砌石重力式挡渣墙尤其适用于地基土质较好、且墙高小于6m的情况。
浆砌石重力式挡渣墙, 由墙背、墙面、墙顶、护栏等组成, 依靠自重与基底摩擦力维持墙身的稳定。断面尺寸首先根据堆渣场地形、拦渣量及渣体高度、弃渣岩性、建筑材料等, 初步拟定, 然后通过验算抗滑、抗倾覆和地基承载力稳定后, 最终确定。挡渣墙必须进行抗滑、抗倾覆、地基承载力等稳定性分析, 其安全系数分别采用1.3、1.5、1.2。挡渣墙的设计与施工参照《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进行。
(3) 渣体上方与墙后排水处理
小水电开发工程挡渣墙上部来洪量一般较小, 坡面径流或洪水对渣体及挡渣墙冲刷较轻, 可采取排洪渠、暗管、导洪堤等排洪工程将洪水排泄至挡渣墙下游。为有效降低挡渣墙内侧水位, 减小墙身水压力, 增加墙体稳定性, 在墙后设排水孔等排水设施, 其孔距、排距均为2~3m, 孔径50~l00mm。排水孔出口应高于墙前水位。排水孔的设计按照《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I379-2007进行。
3.4 生态修复
小水电开发工程完工后, 及时在周边和河道两岸种植一些树冠相对较大的树木或灌木, 使项目周边和河道两岸逐步形成林带, 通过树木的根须与地面灌木构成土壤生物生态系统, 争强地面径流的过滤作用、降低径流系数, 减少对河道的冲刷, 修复河流生态。
4 结语
小水电建设项目拦渣工程主要包括拦渣坝、挡渣墙、挡渣堤等形式。拦渣工程的实施应遵循《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50433-2008) , 综合考虑工程所处地形、地质和水文汇水面积、施工条件、弃渣量大小等各种因素, 因地之宜, 选择最佳方案。小水电开发工程完工后, 要及时在周边和河道两岸种植一些树冠相对较大的树木或灌木, 尽快构建新的土壤生物生态系统。S
参考文献
[1]操昌碧.水利水电工程弃渣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研究[J].水电站设计, 2001 (12) .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50433-2008) [Z].
论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篇3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用水量和用电量持续增长,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也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从正面与负面两个角度对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关系
前言
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剂,也为改善和保障人民的生活、工作、出行条件提供的动力。因此大力发展水利水电事业,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同时,社会对水利水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大规模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的背后,对当地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不可预估的负面效应。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不断加深,给当地的生态资源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必须要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发挥其有利的一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将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一、当前水利水电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
我国的水利资源分布在空间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均匀性,具有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格局。整体水资源总量偏少,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两大河系之中。改革开放之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重视,在一系列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修建之后,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基本形成了以下格局:(1)防洪减灾体系主要出现在大江大河之上,有效的保障了沿河沿江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通过南水北调、大型水库修建等工程的实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日渐平均。(3)随着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困扰农业生产的灌溉问题也慢慢得到解决。从建国到现在,农田的灌溉面积增张了近3倍,为土地的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4)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及能力都有所提升。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现良性发展。
二、水电工程之于生态的积极作用
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是新中国成立后保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水利水电工程具有以下方面的优势:(1)拦蓄洪水,降低洪水对下游的破坏是水利水电工程的首要目的,也是最大的作用。在水库、大坝的作用下,枯水期河流流量可以得到保证;同时,也降低了洪水期洪涝灾害造成的破坏。降低了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此外,还给人们提供了饮用水来源,保证了农业灌溉用水,保障工农业的正常生产。(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水力发电。在化石燃料过度使用的今天,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提倡和青睐。水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一种,开发使用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相比于化石能源,水电能源所产生的污染更小,还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降低酸雨发生的频率和危害。
三、水电工程之于生态的负面作用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虽然有上文所述的诸多优点,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仍然有它的不足之处。
1、对气候的影响
通常来说,大气环流控制着一个地区的气候状况。但是在水利水电工程修建之后,这个情况就会被改变。例如,水库或者灌溉工程会改变原有的地貌特征,将陆地变为水面,增加了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因此会影响这个地区的降水、气温等气候条件。水库在太阳光的作用下,蒸发量增加,将会导致库区的降雨量增加。降雨的分布发生改变。在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下,库区外围的降水量也会增加。降水量的时间分布也会发生改变。夏季库区温度较低,气流活动稳定,降水量会有所减少;冬季库区温度略暖,气流活动较强,造成降雨量增加。
水库建成后,库区的下垫面由陆面变为水面,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气温发生变化,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
2、对水体的影响
水体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之后影响最大的方面。水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都被工程设施改变掉了。首先影响最大的就是地下水的分布和流向。地下水普遍有着自己的稳定流向和流速。但是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对当地地下水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来自水利工程中水体压力将会改变地下水体原有的流动方向和流动速度,这对当地的饮用水的取用是不利的,可能造成一些地区因此而缺水
此外,水库也改变了地下水及河流的来源及补给方式。这将会影响到防洪防涝工作的正常展开,加剧了洪涝灾害带来的破坏程度,给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影响。
3、对地质条件的影响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会破坏当地已有的稳定的地质条件,这就给地震、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水库的水压很大,会增加水对岩石层的渗透,使得底层板块之间的不稳定性增加,引发板块的相对运动,从而诱发地震。随着水库的水位升高,岸坡地层的抗剪切强度降低,很容易诱发塌方以及山体滑坡事故。水库会存在一定的渗漏。渗漏造成周围的水文条件发生变化,若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则渗漏易造成周围地区和地下水体的污染。
4、对当地土壤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致使当地的土壤产生盐碱化、沼泽化的变化趋势。
5、对当地物种的影响
水库大坝增加了鱼类洄游产卵的难度,降低了鱼类的成活率及数量,影响渔业的健康发展。对于陆生的植物,在库区将会被淹没。对于水生的藻类,库区大量水源的聚集,增加了水中营养元素的堆积,极容易使藻类发生富营养化。
6、对人健康的影响
水环境与多种传染病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例如疟疾、血吸虫病等等。随着库区及水坝的修建,水体面积增加,给这些传染病提供了天然的孕育摇篮。
四、影响生态环境的各项应对措施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上文所述的诸多影响,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影响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应用法律的固有约束力来对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进行规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等,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把环境保护工作做好,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
(2)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在水利系统内部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每隔一段时间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考核和评判,对那些环境友好,施工方式环保的工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而对那些破坏环境的工程进行通报批评。
(3)完善环境监察制度。有监督才能更好的将环境保护落到实处。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水利水电工程作为试点单位,全面监察工程建设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及时调整施工策略,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五、結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既是满足除害兴利要求的需要,又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手段。但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给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让水利水电工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康宁.输气管线敷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防治对策[J].化工管理.2015(34)
[2]李金玉,宋新邵,张玲艳.区域生态环境法治化治理路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33)
[3]廖云飞.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2(20):40-84.
[4]把增强,王连芳.京津冀生态环境建设:现状、问题与应对[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5]林世坤.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19)
生态保护与水利水电建设研究论文 篇4
摘要: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伴随着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造和利用自然已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水资源是大自然中留给人类的重要资源,从古至今人类都对水资源有着各种各样的利用。而当今时代,由于社会对资源的大量需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趋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增大,水利水电工程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水利水电工程也对环境有着不利影响,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由水利水电建设引起的生态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探讨如何在发展水利水电建设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保护;水利水电;建设;现状;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为防洪、灌溉、供水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着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水电水利的大规模建设难免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例如会引起水势变化、河道阻隔等问题的出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利水电的建设要力求在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前提下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让水利水电工程更长久为人类造福。
1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现状
我国的水资源很丰富,黄河、长江以及许多大湖泊为我国储存了大量的水资源。但由于气候的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却很不均匀,因此为了使水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和解决缺水地区用水难的问题,我国开始大规模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电技术也得到很大的进步,水利水电建设的步伐也开始加快,规模逐渐加大,工程数量逐渐增多。但水利水电的发展也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移民、地震等因素也制约着我国水电水利建筑的发展。我国水利水电建设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要做好移民等工作,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工作。
2水利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水利水电建设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
水利水电工程的地理位置通常会选在面积较大的天然河流附近,而这些天然河流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与周围环境一起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改变了生态系统,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在水质、气候、水生物等多个方面。首先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对原来神态系统的水温产生影响,工程会使水面加宽,水面加宽以后,水流速度会减慢,被太阳辐射后吸收的热量不容易散失,会导致水温比原系统的水温要高,这会直接影响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或者动物的正常生长。例如鱼类的产卵量会减少,导致鱼类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水利水电工程对水质也有一定影响,水流速度减慢以后,会导致水中的含氧量减少,含氧量减少以后,水中的微生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一旦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改变,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它分解者的正常功能,系统的净化能力大大降低,污染会逐渐加重。另外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难免会留下难以分解的化学材料和重金属等物质,这都会导致水质变差。水利水电的工程也会对一定区域的气候产生影响。由于水面加宽,水的蒸发会使局域内水蒸气的量增加,降水量比之前大量增加,一定区域内的降水增加必定会导致其他区域的降水量减少。
2.2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利水电的建设不仅对水生生态环境有着影响,对陆生生态环境也有影很大的影响,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一般表现在动物、农田、植被以及周围区域内人的居住环境这些方面。首先是植被和农田方面的影响。水利水电建设是一项大的工程,难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因此要被占用的土地上大量的植被和农田都会被清除。没有被占用的农田和植被区域也会受到影响,因为工程的建设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和工业废水,直接破坏了植被和庄稼的生长环境,导致庄稼产量低甚至受到污染死亡。河流生态系统中由多种多样的生物组成,这些生物依赖植被生活,水利水电工程大量占用土地,植物被大量砍伐,这些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导致大量动物因缺少食物致死,还有大量动物因环境的改变大规模迁移,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水利水电的建设除了对动物、植被、微生物造成影响,对工程区域的居民的生活也有很大影响。工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不可避免会征用居民的农田、居住房屋、工厂、店铺等,会给居民带了一定经济损失。工程建成以后,如果遇到大量降水,水很容易超过警戒线,防洪排水工作一旦没有做好,就会导致洪水或者泥石流的事故突发,为工程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另外,局域水量的增加改变了局域内的气候,降水量改变对农田的生长产生影响,也对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出行作息等都会产生影响。
3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措施
3.1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非常重要,水利水电的相关人员要充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了解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在工程的规划过程中,在施工、设计、调度等方面进行计划时要融入环保理念,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做到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工程的相关负责人要制定出保护环境的相关规定,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时刻提醒工程参与人员注意保护环境。
3.2实施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的含义是,在工程建设中如果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需要采取人工的补偿措施,来维护生态平衡。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单位可以在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的基础上,使用一些措施来保护水生物。例如设置过鱼设施或者设置增殖放流的补偿措施,这样的做法也是对工程建设和水生物正常生活两者的协调,另外建立保护区、加强渔政、人工增殖等措施也是生态补偿的有效措施。在植被方面,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需要,会用到大量木料占用大量土地,因此植被会被大量砍伐,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实行补偿,如实施人工植树和植草,防止土地沙漠化,加强对植物的保护,禁止乱砍乱伐等。
3.3减少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对环境的破坏
在水电工程施工中加强环境保护很重要,需要从大气、噪音、水体等方面来展开检测工作,并且要充分了解施工期间的当地环境,对周围环境的状态及时掌握。根据环境的具体变化,做出及时相应的调整,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形下,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由于水利水电工程规模大、施工难度大,复杂,难免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和污染。相关管理者需要严格控制施工中存在的污染问题,产生的污染应当及时处理,并注意对潜在的污染因素进行排除。例如,对施工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剩余的化学原料都要进行相应的处理,能避免的污染,一定要避免,不能避免的要使污染最小化。工程完工后,做好对环境的绿化,对原有景观进行一定恢复。总之,施工时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很大作用。
3.4运行管理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的管理工作对生态保护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方案的制定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首先一点是要满足人民的正常的生活需要,生态用水要放在首要地位。另外在河道要留有充足的水量便于农田浇灌等。环境监测计划要严格按照工程标准和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去制定,并进行实时监测,在保障水电工程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3.5完善和改进移民政策
为了尽可能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居民的影响,对占用的房屋田地需要做出相应的评估,协调好开发商和移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让移民对工程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让移民代表参与水利水电工程的决策,政府要妥善安排移民的新住处,处理好移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充分为移民做好服务。
3.6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后期的工作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以后,还需要建立环境影响检测和反馈机制,用于对环境和工程的正运行进行实时检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制定解决方案,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损失和破坏。工程完工后,采取科学的绿化方式进行土地绿化,对地表的植被的恢复最大化,加强对周边的土地的保护,例如砂石料场、取土场、临时用地等,防止水土严重流失。
4结语
论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篇5
3.1.1禁止开发区域
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一级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的珍稀鱼类种质繁保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恢复区等特别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已经存在的工矿企业必须搬迁,并开展生态恢复建设。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组织重建与恢复,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3.1.2限制开发区域
对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环境敏感性较高、环境容量较小、具有较重要生态功能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非核心景区、森林公园非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二级和准保护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湿地、重要水源涵养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非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恢复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公益林等实施强制性保护。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实施限制性开发;在适度开发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引导人口有序外迁,发展高效农业、引导生态旅游、倡导可持续消费,促进区域生态功能的改善和提高[8]。
3.1.3优化配置海洋生态资源
加强海洋功能区划对投资项目的统筹和引导,优化新增投资计划项目用海的优化布局,优先保障重大工程项目的用海需求;科学、合理地优化调整海洋功能区划,为科学用海提供依据。
3.2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3.2.1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南通市沿海地区及长江口物种资源调查,建立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监管网络,有效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并有计划地进行人工繁殖和培育,丰富种质资源。加强国家和省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野生动物,尤其是长江口北支水域中多种珍稀水生动物及珍稀鸟类的救护和繁育。到2020年,所有珍稀物种及其栖息环境应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示范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实验区严格控制不恰当的开发行为,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景观的生产设施。
根据保护区内滩涂和沙洲湿地淤涨扩大的自然规律,采取动态保护的科学策略,处理好淤涨、种青、圈围三者关系。
3.2.2生态廊道建设
以滩涂湿地、物种保护、水源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构建“两纵两横多节点”的生态廊道体系,保护自然生态、维护物种传输通道,增加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其中,“两纵”为沿海湿地保育(南通段)、新通扬河―泰东河―通榆河水源保护(南通段)生态廊道;“两横”为里下河湿地―海安老坝港滩涂保护、长江口北支生态廊道;“节点”主要为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吕四沿海重要渔业水域、如东沿海滩涂湿地、长青沙及周围沙洲、狼山风景名胜区。严格控制影响和破坏生态廊道的各类建设项目,确保生态廊道不被分割和破碎化,保证各节点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3.2.3滩涂湿地保护
从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认真履行《湿地公约》,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基地。建立长江口北支湿地、沿海滩涂湿地、沿江滩涂湿地等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里下河内陆湿地以及潮间带、潮下带湿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占用自然湿地。
坚持集约高效、科学布局、综合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导向,充分考虑沿海滩涂演变规律和生态服务功能,科学论证滩涂围垦对泥沙冲淤、海岸演变、岸滩稳定的影响,分析论证滩涂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依法、科学确定滩涂围垦的范围、时序和规模。积极探索高效、节约的滩涂资源利用模式,以综合开发为导向,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
3.2.4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在通吕运河、通启运河、薏柙撕拥戎饕入海河口种植海底及潮间带植物,利用入海河口湿地的净化功能,吸收降解污染物,并逐步恢复和重构海岸带生态系统。
根据近海资源的种类、资源量和资源补充水平,制定合理的养护措施和利用强度。对吕四渔场、长江口等重点海域、临港产业区以及滩涂围垦、航道、港口码头附近海域等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南通国家级紫菜、文蛤等水产种质库,建设多功能人工鱼礁群,开展主要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恢复与增殖,实施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保护近海和长江口鱼、虾、蟹、贝等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3.2.5污染控制与环境管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集中供热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监管和技术改造,确保污水处理厂及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到2012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所有燃煤电厂完成脱硫技术改造。提升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水平,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到2012年,城市、县城和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70%和45%。全面推广氮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分段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废膜的回收利用,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集约化养殖,加强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大现有污染源整治削减力度,开展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港口和船舶污染控制,科学推进深海排放。加强环境监测体系、环境应急能力等的建设。
4结论与建议
针对南通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目前存在的不足,今后南通市沿海开发应根据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根本,重点实施生态空间管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南通沿海开发构筑生态屏障和环保支撑。
参考文献
1周仕凭.沿海涌动开发潮环境保护成焦点―――江苏沿海连云港、盐城、南通14县(市、区)调查[J].环境保护,2009,(23):59-62.
2季建林.南通沿海开发若干问题研究[J].江海纵横,2009,(5):4-8.
3张卫兵,王成钢,周颖,等.南通沿岸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2):1490-1491.
4简慧兰,黄强.浅议南通市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J].
海洋环境科学,2009,28(A01):102-104.
5简慧兰.关于南通生态海洋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8):37-40.
6黄夏银,李冰,周家艳,等.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J].环境科技,2009,22(5):53-56.
7吴海锁,李冰.江苏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研究[A].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8.284-287.
论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篇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 环办函〔2006〕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提出的“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的要求,交流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工作经验,我局于2005年12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了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分析了当前水电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水电水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突出的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问题,提出了相关技术措施和建议。现将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请根据会议精神开展工作。
附件: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
二○○六年一月九日
主题词:环保 水电水利 技术 政策 纪要 函
抄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综合业务部,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各有关单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2006年1月10日印发
附件:
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
纪要
2005年12月13日~14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等单位的代表共计69人。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祝兴祥司长、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史立山处长、农经司冯云飞副处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农林水业务部何平主任和能源业务部周家骢处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环保总局评估中心副主任吴波作了会议总结。
会议紧密围绕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提出的“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的要求,从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量的确定及保障措施、水库下泄低温水影响及其工程措施、鱼类保护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专题发言和交流讨论,充分肯定了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水电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发〔2005〕13号)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对进一步作好水电水利项目水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技术措施和政策建议。本次研讨会是在水电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务实的、富有成效的会议,各方面给予了积极评价。
与会代表认为,水能是我国的重要能源资源,水电水利工程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和水电资源的再生特性,以及水电在电源结构中承担的特殊作用看,水电在能源发展和电力建设规划中需有适当比例,开发建设合理规模水电是必要的。但水电水利工程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环境影响,随着水电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其环境问题日益凸现,社会关注程度加大。尤其是流域梯级水电建设影响范围广、因素复杂、周期长,有些影响具有累积和滞后效应,甚至还有一些不可逆的影响。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既是目前水电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的敏感性问题,又是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管理的薄弱环节,过去资金和技术是制约水电水利建设的主要因素,现在环保和移民已成为水电水利发展的瓶颈,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对水电水利建设生态保护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有足够的认识,坚持“统筹规划、保护优先、有序开发、严格准入,强化监管”。
解决水电水利建设生态保护问题必须坚持以法律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环保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有关资源法规均对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和水生生态保护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近年来,环保部门相继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T88-2003)等一系列技术标准,有关行业部门与建设、设计、环评、科研单位共同努力,围绕水电水利建设中的河道生态用水、缓减低温水影响及鱼类保护等若干环保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研与工程实践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关于河道生态用水计算与解决措施
引水式和混合式电站引水发电以及堤坝式电站调峰运行将使坝下河段减(脱)水,调水、引水和供水等河道外用水水利工程也将造成下游河道减(脱)水,水文情势的变化将对水生生态、生产和生活用水、河道景观等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为维护河流的基本生态需求,水电水利工程必须下泄一定的生态流量,将其纳入工程水资源配置中统筹考虑,使河流水电动能经济规模和水资源配置向“绿色”方向发展。
1、河道生态用水需要考虑的因素
(1)工农业生产及生活需水量;
(2)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水量;
(3)维持河道水质的最小稀释净化水量;
(4)维持河口泥沙冲淤平衡和防止咸潮上溯所需水量;
(5)水面蒸散量;
(6)维持地下水位动态平衡所需要的补给水量;
(7)航运、景观和水上娱乐环境需水量;
(8)河道外生态需水量,包括河岸植被需水量、相连湿地补给水量等。
2、河道生态用水的计算方法和原则
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水量的计算方法较多,目前常用的有水文学法、水力学法、组合法、生境模拟法、综合法等。河道外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包括直接计算法与间接计算法。最小稀释净化水量计算方法有7Q10法、稳态水质模型法、环境功能设定法等。工农业生产及生活需水量应根据用水对象的具体需要予以确定。维持河口泥沙冲淤平衡和防止咸潮上溯所需水量以及航运、景观和水上娱乐环境需水量,应根据环境对河道控制断面的水位、水深、流速、水面宽等水文情势特征值的要求,采用水力学模型定量计算获得。水面蒸散量应根据当地气象特征和水面面积,采用数学模型定量计算获得。
河道生态用水量的计算需开展多方法、多方案的比选。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最小水量一般不应小于河道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当多年平均流量大于80m3/s时按5%取用),在生态系统有更多更高需要时应加大流量,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河流、同一河流不同河段的生态用水要求差异较大,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合适计算方法予以确定;应根据生态系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对流量的要求,给出年内下泄流量过程线;工农业生产、生活需水量和最小稀释净化水量计算需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3、生态流量下泄方式及监控系统
根据目前国内外水电水利工程实践,生态流量下泄方式可采取如下措施加以保证:
(1)水电工程枢纽布置中,在大机组之外单独设置“小机组”,承担泄放流量任务,同时可发挥一定的经济效益;
(2)承担基荷发电任务,通过电站本身发电下泄生态流量。但需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水库运行方案和发电运行方案中明确;
(3)在枢纽布置中单独设置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明确运行方案;
(4)结合工程本身引水、泄流永久设施,修建改建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明确运行方案。
此外,有必要在水电水利工程建立下泄流量自动测报和远程传输系统,确保生态流量数据获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便于工程生态流量泄放调度管理和环保主管部门监督。同时可以在下泄生态流量测报的基础上,根据河道生态保护情况的监测结果,适时优化泄水调度。
二、关于水电水利工程下泄低温水影响及对策措施
多年调节、年调节、不完全年调节及季调节等调节性好的水库建成运行,将对库内的热量起到调节作用,水库在沿水深方向上呈现出有规律的水温分层,大致表现为:冬季库区趋于等温分布,下泄水温较天然情况高;春、夏季库表水温高,库底水温低,下泄水温较天然情况低。下泄低温水可对鱼类造成突出的不利影响。水温变冷,水体的溶氧量和水化学成分将发生变化,影响鱼类和饵料生物的衍生,致使鱼类区系组成发生变化。下泄低温水将使鱼类产卵季节推迟、影响鱼卵孵化甚至造成不产卵。下泄低温水还会降低鱼类新陈代谢的能力,使鱼生长缓慢。水温低、饵料生物生长缓慢,将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育肥和越冬。低温水会对农作物产生“冷害”影响,造成减产甚至绝产。
1、低温水预测计算可首先对水库水温结构进行简易判别,方法主要有:参数α-β判别法、密度佛汝德数判别法、水库宽深比判别法等。在此基础上对水库水温计算,方法主要有:中国水科院方法、东勘院计算方法等经验法,以及垂向一维模型、立面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等数学模拟法。
2、为减轻水库下泄低温水对下游造成的不利影响,保护下游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应考虑采取分层取水、合理利用水库洪水调度运行方式、宽浅式过水断面的灌溉渠道、“田间调温”等措施,其中采用分层取水是目前缓减低温水影响的最有效办法。分层取水建筑物主要有多层平板门、叠梁门、翻板门、浮筒等竖井式、斜涵卧管式以及多个不同高程取水口布置等形式。"
三、关于鱼类保护
水电水利工程拦河建筑物使河流水生生境片断化,阻隔鱼类洄游通道,阻碍上下游鱼类种质交流。库区水深、流速等水文情势的变化会造成原有水生生境的改变甚至消失,致使鱼类区系组成发生变化,特别是珍稀保护、特有物种的消失。水电水利工程泄流消能可造成水体溶解气体过饱和,对部分鱼类特别是幼鱼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水电水利工程对鱼类的影响特点,可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在珍稀保护、特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洄游通道建闸、筑坝,须采取过鱼措施。对于拦河闸和水头较低的大坝,宜修建鱼道、鱼梯、鱼闸等永久性的过鱼建筑物;对于高坝大库,宜设置升鱼机,配备鱼泵、过鱼船,以及采取人工网捕过坝措施。同时应重视掌握各种鱼类生态习性和水电水利工程对鱼类影响的研究,加强过鱼措施实际效果的监测,并据此不断修改过鱼设施设计,调整改建过鱼设施,优化运行管理。
2、工程建成运行造成鱼类资源量减少,应实施人工增殖放流措施。对于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应在截流前在工程管理区范围内适当的地点建立鱼类增殖站,长期运行,由工程业主承担费用、负责建设和管理;对于增殖鱼类苗种已市场化,可定期购买鱼苗放流;对于流域梯级开发项目,可统筹考虑几个相互联系紧密的梯级联合修建增殖站,但其规模应满足全部梯级的增殖保护要求。重点增殖放流国家、地方保护及珍稀特有鱼类和重要经济鱼类。适当提高放流规模和规格。没有成熟繁殖技术的需开展鱼类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水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长期监测鱼类增殖放流效果。
3、工程建设使鱼类“三场”和重要栖息地遭到破坏和消失,应尽量选择适宜河段人工营造相应水生生境。
4、工程建设造成珍稀保护、特有鱼类资源量下降,影响鱼类种群稳定,除了人工增殖措施外,可在社会和自然条件适宜河段设立鱼类保护区和禁渔区。
5、对存在气体过饱和影响的水电水利工程,需采取对策措施,如调整泄流建筑物形式;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延长泄流时间,降低泄流量;多种设施合理组合泄流措施等。
四、建议
1、鉴于过去一些水电水利工程的经验和教训,为了协调环保要求与工程主体设计之间的关系,与会代表提出:涉及枢纽总体布置、水资源配置、动能经济计算等重大设计内容的环保措施,应在规划、预可(项目建议书)阶段予以尽早考虑。
2、为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共赢,建议在水电水利工程设计和实际运行过程中,将生态保护要求纳入工程运行调度方案,实施生态调度。工程生态调度方案考虑因素包括:下游河道生态用水需要、缓解下泄低温水影响需要、鱼类洄游和产卵需要、降低大坝泄流造成水体溶解气体过饱和程度的需要、水体水质保护和防治富营养化的需要等方面。
论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篇7
关键词:水利水电,生态环境,平衡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多年, 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水利水电建设也取得巨大的成就。建设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位置, 像长江三峡、葛洲坝、小浪底等水利工程, 在世界的工程建设领域也属于顶级。大量的水利水电建设, 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也优化了能源消费结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在水利水电工程为国民社会提供便利的时候, 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开始严重起来。例如水库的泥沙淤积、江河湖泊的水文变化、由于淹没和阻断对生物资源的破坏、对沿江沿河的气候等影响。目前水利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1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其影响是多因素、多阶段、多目标、开放复杂的系统。生态环境本身就是随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的活动的不确定性, 构造成的生态系统更是多种多样。所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是确定的, 可以判断的, 但是长时间看, 其变化情况, 人们是很难预测控制的。
2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具体分析
我们从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到建设再到运营三方面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工程规划阶段的影响
工程的等级大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不一样。工程的规划则是整个工程的开头, 也是关键。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要根据整个流域的大小、项目要求等因素来规划工程的规模等级。整个流域的水资源开发规划完成后, 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也就确定。虽然规划阶段只是纸面上的东西, 但是对后期工程实施阶段会有很大的影响。
2.2 施工阶段的影响
施工阶段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 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噪声污染、植被破坏等。
(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时候, 在灌浆、冲洗骨料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含悬浮物的污水, 过去很多施工单位并没有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直接排放到下游流域造成水污染。
(2) 水利工程的施工开挖过程中, 会产生大量对空气有污染的粉尘, 施工机器车辆等产生的尾气、燃煤废气等, 都会产生严重的空气污染。
(3)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需要占用很大的土地和水域, 废弃物堆放、石料开采等也需要占用不少的土地。
2.3 运行管理阶段的影响
对生态环境长期影响的还是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阶段, 而且影响的因素、内容也极为复杂。我们知道, 水库建成后, 需要长期大量的蓄水, 蓄水一方面会增大水体的表面积, 加快水的蒸发, 造成水资源损失。有关资料表明, 北方地区的水库蒸发水量每年达到200 亿立方, 远远超过北方每年缺水量的总和;另一方面, 长期的蓄水, 会极大地抬高水位, 产生高水压, 这样会改变坝体的地应力, 很容易引发溃堤、渗漏等事故, 同时, 水域周围的地下水位也会相应地被抬高, 导致周围土地酸碱化严重。
水域的流量每年都基本固定的, 水库蓄水, 水位抬高后, 过水断面就会变大, 水流自然就会降低。我们知道自然水域里泥沙比较严重, 主要就是依靠水流来清理的。水流速降低了, 就会导致泥沙淤积, 降低水库库容, 降低了抗洪能力。泥沙还会影响航运能力, 从而导致水库使用年限降低。水流减少后, 会增加水域的透明度, 这样有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使得藻类等野蛮繁殖, 破坏水体生态平衡。藻类多了, 会降低水体与空气的交换速率, 加上水流缓慢, 导致水体中的污染物没办法有效的清理, 大大降低了水域的自净能力。
水利工程建成后, 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库区蓄水, 会改变水体温度, 有可能出现水质分层, 对下游农作物生长和鱼类繁殖造成危害;环境被破坏了, 对洄游生物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这样的后果就是可能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
水库建成后, 最大的影响就是周边的气候影响。由于水体的改变, 周边的湿度、温度、降雨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变化。每次泄洪的时候, 巨大的水流会对下游的河床产生影响, 对两岸的敌方、供水、航运都有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还有个大问题就是移民, 移民需要重新修建很多专项设施, 征用大量的土地, 这样又会导致新迁入地生态环境被破坏。还有就是一些文物古迹、人文景观等不得不被破坏。
3 建议
本身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又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我们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尽可能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使得二者达到平衡。
3.1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要想解决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之间的问题, 第一步就是从法律法规层面去加以规范。所以要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 强化水利水电工程的评估和审查。
3.2 开发目标和生态保护目标相协调
我国过去的水利资源规划, 按照流域梯级开发模式, 往往追求100%的开发率, 这样就忽视了工程开发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危害。水利工程建设和河流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应通过流域综合规划进行统筹, 协调建设, 合理布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应坚持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基本依据, 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根本目标, 达到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3.3 建立局部区域环境监测体系
我国在生态与环境监测方面整体技术薄弱, 建设监测系统又需要大量的资金, 所以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 但是建设局部区域环境监测体系还是可行的。对工程附近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作全面地了解, 对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危害采取措施, 使各方面的损失达到最小。
4 结束语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长期性的影响, 为了达到我们社会发展能够协调可持续发展, 需要采取措施, 改进工程施工方法等来改善生态环境。需要科学地、友好地去对待我们的生态环境, 使得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能够达到最佳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朱党生.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2]吴邦灿.现代环境监测技术[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3]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
论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篇8
摘要: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已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在生活负荷和环境恶化的压力下,人们为缓解自我,纷纷走到户外.寻求世外桃源。休闲度假、疗养身心.旅游观光无疑是当下人们最热衷的方式,经济状况的好转也为人们的这个愿望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大九湖湿地;旅游开发;生态保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当下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探奇寻幽,生态旅游,科考科普旅游又成为近年来在旅游观光的基础上开始出现的新概念、新举动,各种各样的生态旅游项目得到了开发,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神龙架大九湖亚高山湿地生态旅游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上开发的议事日程。
探奇寻幽,生态旅游,科考科普旅游的兴起,是基于很多人认为近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全球环境危机,人类生存环境日渐恶化,生存空间日渐逼仄,人们想找一块净土以摆脱生存的困境,暂时借以慰籍脆弱的身心。应该说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环境责任感的旅游方式,即以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关怀当地居民福祉为发展目标的。故此,在开发大九湖亚高山湿地旅游资源时,决策者、建设者及旅游观光者都必须要有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关怀当地民众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湿地的建设与改造,通过实地的考察与观光。首先,让更多的人知道: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脆弱的,我们的生存空间正日趋恶化,如果遭到进一步破坏最后受害的必将是我们人类。其次,必须明确生态资源的利用是以更好保护和保存为前提,不能简单的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所得的效益也应该主要是用来使景观资源得以永续的利用,更好的为当地景观维护及居民生活服务。
笔者有幸参入神龙架大九湖旅游开发项目某投标单位规划设计工作,本着以大九湖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与汗水。出于职业的习惯及对此项目的关注,拜观了中标单位的规划与设计方案。令人震惊与遗憾的是目前神龙架大九湖的中标规划与设计方案中还存在着严重有悖《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地方,若不加论证、修改,照此规划设计方案实施开发就是等同于毁了神龙架,毁了大九湖。并非笔者“醋坛子打翻了”,而是作为一个公民的认识,作为曾亲历其中的一份子,有责任与义务,就此谈点个人的一管之见。
大九湖位于神龙架西北部,距林区政府松柏165公里,距林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木渔镇91公里,平均海拔1730米,这里雨量充沛,水草丰茂,气候凉爽,是湖北省境内独特的亚高山沼泽型湿地。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包括亚高山草甸、泥炭藓沼泽、苔草沼泽、香蒲沼泽、紫茅沼泽以及河塘水渠等湿地类型,湿地内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共有陆生脊椎动物34科55属6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9种,有高等植物145科474属98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4种。
地貌景观多样,谷壑地形险峻、复杂,怪石、奇峰林立,人文底蕴深厚,古迹建筑景观独特。大九湖历史悠久,自古有巴蜀前哨之称,是薛刚反唐囤粮练兵的基地和刘体纯联明抗清的盟誓地,历史遗迹有保存完好的娘娘坟、点将台、小营盘、擂鼓台、鸾英寨、八王察和古盐道遗迹。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传说遗迹为大九湖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管理者、设计者、开发者应顺其自然,依形就势,在充分保护生态和自然的前提下,加以适度的开发利用。湿地开发应以保护、恢复和科学利用为主,按照专家确立的“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方针为指导,展开规划与设计。然而,受经济利益的趋使,可能我们的决策者更多的考虑了眼前的效益与政绩I而规划设计人员也出于项目成败的考虑,有些地方放松了责任,迎合了决策者的意图。在目前中标单位的初步设计方案中,有几点是令人忧虑而应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1.水上乐园。在大九湖湿地娱乐项目开发中规划有:湿地游船码头,水上摩托车、水上步行球、水上蹦床、水上攀岩、水上翘板、水上自行车、水上足球以及潜水、漂流、垂钓娱乐项目。要知道湿地因水而成就,大九湖的美因湖而有生机,而生动,水是大九湖湿地的血液,水为水族动植物提供了生息的空间,为禽鸟动物提供饮水的水源,对区域内水域的过度开发、干预,势必会对大九湖湿地水族动植物和周边野生动物、禽鸟等带来灭顶之灾。大九湖湿地的丰富的动植物,幽野的生态环境,水上科普、科考、科研项目,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只是大九湖历史上的记忆。
2.大九湖度假酒店设计停机坪,开发滑翔伞运动项目。神龙架以原始、幽野,动植物多样而闻名于世,其中各种动物1060种,脊椎动物近500种,占湖北省脊椎动物总数的58%,鸟纲类17目284种,占湖北省同类总数的71.5%,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天然动物园”。试想在大九湖频繁的直升机和滑翔机的飞行及产生的轰鸣声,将会给神龙架林区的动植物带来怎样的后果。人们为了清静而来到大九湖休闲娱乐,但是,神农架、大九湖的野生动物、禽鸟们该去哪里找它们的乐土呢?
3.猎场、林地彩弹球试验场,跑马射剑;露营、烧烤、卡拉0k,人声鼎沸,烟火袅绕又会给此地的生态与环境带来何等的影响?大九湖的幽野、神奇势必荡然无存。乐了今天,乐了当下,我们子孙可能就乐不起来了,我们会遭到后辈的指责并成为历史的罪人。
在该项目的设计方案中明确提出策划理念是:“生态优先,最小干预”的原则,但具体的规划与项目设计确明显有悖于此,这样的规划与设计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对大九湖生态的严重破坏,是公然违专家学者提出的“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大九湖湿地开发和利用方针。
我们的生存空间倍受压迫,大量的珍稀物种逐渐消失,人类过度的开发与利用自然已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灾难,在对自然的利用上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以对人类对子孙负责的态度采取我们的行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认真对待神龙架大九湖的开发。
【论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荐阅读:
水电环境效益开发07-01
水电站开发建设管理05-11
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请示报告07-06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08-15
生态水电评价05-11
开发与原生态08-27
论江西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06-01
湿地保护与开发10-15
遗址保护与开发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