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与开发

2024-10-15

湿地保护与开发(精选12篇)

湿地保护与开发 篇1

1 引言

湿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沼泽、稻田以及滩涂等常年性或季节性积水水域,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沿海地区, 与陆地、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3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 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是重要的国土和自然资源, 也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环境署2000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 每hm2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 是相同面积热带雨林的7倍, 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目前, 全世界约有湿地5.14亿hm2, 中国湿地面积约3 848万hm2, 居世界第4位、亚洲第1位。

盘锦地区湿地总面积16万hm2, 属滨海湿地复合生态系统, 分为芦苇沼泽、滩涂、浅海区域和河流、水库、水稻田6种湿地生态类型。盘锦湿地植物区属华北植物区, 主要由盐沼和耐盐植物组成, 有维管束植物126种, 其中芦苇为优势种类。有各种鸟类、昆虫、水生动物共计960种, 构成天然物种多样性的生态链, 是天然物种的基因库。它的湿地效应不仅对盘锦的生态体系, 乃至东北的生态平衡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湿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影响到盘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湿地资源,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 由于该地区人口急剧增加, 农业用地不断扩张, 修路、项目建设造成生态系统的切割,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对该区域物种及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大冲击, 使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红海滩”退化、许多物种数量锐减、处于濒危状态。为了保护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强化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已经是迫在眉睫。

2 盘锦湿地生态环境功能与价值

2.1 净化水质, 减轻环境污染

芦苇是净水植物, 对水域的金属和非金属有较强的吸收和吸附能力, 因而可以净化污水。芦苇对含油、酚、氰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能在酸性化水里生长;芦苇能大量吸收锰、铁、铜, 对这些元素有富集能力, 它还具有庞大的须根系, 在土壤中能形成一个天然的过滤器, 可以富集多种有毒物质。实验监测结果表明:经芦苇湿地净化后的污水, 总氮、总磷可削减90%以上, COD由5 800mg/L下降到200mg/L以下。又因芦苇主要用于造纸, 不直接参加食物链, 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特殊意义。辽河三角洲百万亩芦苇湿地, 多年来对各类污水的净化作用, 对减轻渤海水质污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2 高潜能的生物资源

盘锦大面积的芦苇沼泽湿地, 分布有丰富的纤维植物、饲料植物和药用植物, 尤其是芦苇资源, 是亚洲第一大芦苇生产基地, 每年可生产芦苇50万t, 是造纸的主要原料。每吨芦苇生产的纸浆相当于2m3木材的纸浆产量, 年产50万t芦苇就相当于100万m3的木材, 用木材需20年成材, 而芦苇每年可收割一次, 可见其生产能力之高。因此, 对于湿地保护, 不仅可维护极高的生物生产力, 又能节约木材, 保护森林。其次湿地沼泽内盛产鱼类, 为人民提供了高质量的副食品, 也为大量鸟类提供了丰富食物。

2.3 开发利用价值可观

在盘锦沿海滩涂上生长的翅碱蓬单一群落, 生长季节一片赤红, 犹如一幅巨大的红地毯横铺在平坦的海滩上, 被称为“红海滩”, 成为我国沿海少有的自然景观;在海岸线以上陆缘带生长有灰绿碱蓬、柽柳为主的盐生植被, 并伴有翅碱蓬混生, 红绿相间, 景色怡人;陆上沼泽环境是以芦苇居绝对优势的耐盐植物群落, 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这种红绿分明的带状植物分布规律在我国沿海很少见, 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价值。经科学考证, 翅碱蓬植物具有较高营养性和药用性, 对人体具有重要保健作用的亚麻酸含量达6.08%以上, 其营养成分远远高于一般植物油。鲜嫩茎叶的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的40%, 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钙、磷、铁与核黄素含量都高于菠菜、番茄及萝卜等蔬菜。维生素C含量远远高于螺旋藻, 含硒量也较一般食物高出十到几十倍。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它有降糖降压、扩张血管、防治心脏病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等药用效能, 其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2.4 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保护好生物多样性, 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盘锦湿地丰富的植物资源、特有的植被类型与生态环境养育着丰富的动物资源与特有的动物群落, 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 尤其是多种珍稀鸟类理想栖息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在全区分布的405种脊椎动物中, 仅鸟类就有264种, 是野生丹顶鹤繁殖分布的最南限, 也是世界上黑嘴鸥种群最大面积的繁殖地, 每年迁徙经过该区的丹顶鹤有800余只, 繁殖的黑嘴鸥有3 200余只, 而广阔的退海滩涂也为西伯利亚———东南亚迁飞的涉禽提供了重要的停歇和取食场所, 在湿地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居于重要地位。

3 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3.1 湿地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随着盘锦市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 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增加, 造成湿地面积减小, 部分湿地已经开始退化。湿地周边开发, 使湿地成为工业污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 造成湿地水质下降, 生物栖息地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湿地功能降低甚至丧失, 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因此,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 控制湿地开发规模, 寻求一条发展与保护相互协调的途径, 以弥补湿地资源萎缩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3.2 生境破碎化对丹顶鹤的影响

丹顶鹤自然卵巢区的范围是以2~3km2无人烟的芦苇沼泽地, 由于保护区内工农业活动频繁, 使丹顶鹤的栖息地形成分割不连片的岛屿。目前, 在保护区内修建公路35条、沟渠31条、井台72个、居民点30个, 保护区已被分割成90块, 其中大于1km2的有30块, 大于0.5小于1km2的有24块, 小于0.5km2的36块。由于岛屿化的形成, 芦苇生境的切割, 切断了水生动物的洄游路线, 加上人们过度的捕捉鱼虾, 使水生动物遭到毁灭性打击, 进而断绝水禽的饲料。从目前调查结果看, 丹顶鹤的巢位已经较1985年向南迁移了5.5~9.5km。照此下去, 再有20~30年将不会有丹顶鹤的立足之地。盘锦湿地是世界上丹顶鹤栖息的最南限, 全世界都非常重视这群丹顶鹤迁移路线及繁殖地的变化情况。为了保护丹顶鹤的栖息地, 控制环境的岛屿化进程, 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 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已经刻不容缓。

3.3 湿地水资源缺乏, 造成湿地环境质量下降

盘锦湿地大面积苇田为人工灌溉水, 水源主要来自大辽河、双台子河和大凌河。近年来, 大凌河几乎成为季节河, 双台子河在春季也无水供给下游, 因此, 造成苇田在春季难以及时灌溉或灌溉水量严重不足。芦苇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水和盐度, 而河水和海水的彼此消长决定着河口湿地的水分盐度, 如果河道来水减少则会引起海水倒灌, 使得湿地水分盐度升高, 造成靠近河口的芦苇湿地退化。随着湿地面积的萎缩, 芦苇的产量大大减少, 相应的伴生生物和以芦苇作为栖息场所的生物量也随之减少, 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不利于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3.4 水盐失衡导致红海滩退化

近几年来, 由于干旱少雨、人工拦海造田、浅海石油开发、滩涂养殖等人为干扰, 特别是典型的沿海河口水域由于河流泥砂充填和潮流夹沙落淤及水文条件不断发生时空上的动态变化, 造成了翅碱蓬群落的严重退化和死亡。盘锦海岸带“红海滩”自形成以来以1998年至1999年面积最大, 长势最好, 群落总面积达2 000hm2, 一般高度为15~40cm, 最高可达50~60cm, 盖度70%~80%。自2000年开始显著退化, 群落面积逐渐缩小。尤其是双台子河口东岸接官厅至二界沟26.3km拦海大堤外退化尤为严重, 群落盖度已从70%~80%减少至20%~30%, 大部分仅是零星分布, 很难连接成片, 有的已成为裸露的滩涂, 高度也降到15~30cm。为保护“红海滩”湿地景观的永续利用, 经过几年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已查明导致碱蓬死亡原因是由于盐害致死, 其最适合生长的水分盐度是15‰左右, 低于或高于该浓度, 翅碱蓬都会出现退化。

4 加强湿地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4.1 合理规划, 科学利用

湿地保护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 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因此, 要大力宣传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 增强民众保护湿地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为区域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湿地资源保护的统筹规划管理, 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工程建立协调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 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 维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生境的恢复速度, 在保护与利用矛盾时, 要运用湿地的总量平衡、动态管理、生态恢复、功能补偿的科学发展观, 协调兼顾, 持续发展。

4.2 加强湿地管理, 坚决控制污染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湿地的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强辽河三角洲资源利用的统一管理, 做到依法保护和管理湿地。湿地周边及区内工农业的迅速发展, 加重了湿地的承泻能力, 如果不加强对有毒有害污水的净化和管理, 一旦排入湿地将会导致湿地生物死亡, 生物多样性下降, 破坏湿地的原有生物群落结构, 所以,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污染源治理。要对大辽河、双台子河和大凌河两岸及苇区周边的工矿企业排污实行达标排放, 严格控制污水直接进入河流注入辽东湾, 加大对辽河污染治理力度, 对苇厂灌溉水质进行监测, 严禁污水灌溉苇田, 以改善湿地水质环境。

4.3 坚决有效地防止湿地退化

近些年, 由于淡水资源缺乏, 造成土壤含盐、含碱量高, 依靠自然降雨已经不能满足芦苇、翅碱蓬等生物生长的需要, 逐年退化的现实已经显露出来。因此, 各个部门要重视湿地资源的保护, 加大管理和调控力度, 在淡水资源供应方面应列入发展计划, 真正付诸实施。各苇区要实施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 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同时, 加强科学管理和各种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 以保护滩涂生物, 提高芦苇产量, 让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福于人类。

4.4 完善野生动物生境保护

首先, 必须保证有足够面积的湿地环境。在保护区周围划界立标, 核心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 禁止任何形式的生产和开发 (如采油、养殖业、修路、挖渠、截堵水流等) 。目前保护区内遗留下来的生产和农业开发的道路、井台、水渠等造成湿地环境岛屿化, 应尽早恢复原貌, 退耕还湿, 确保保护区整体性, 使能流、物流相互畅通,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其次, 要提供丰富食物、水源和安全的隐蔽场所及繁殖巢地。在保护区要严禁狩猎、捡卵、捉雏、毁巢、捕鱼捉蟹, 已形成道路的采取修桥建涵洞方式使水流畅通。通过生物的食物链关系把多种生物的生态链连接起来, 为野生动物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 并在核心区保留一定面积植被不收割, 为丹顶鹤等飞禽提供安全的隐蔽场所和筑巢繁殖地。

4.5 科学发展湿地生态旅游观光

翅碱蓬、芦苇荡、丹顶鹤、黑嘴鸥等鸟类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湿地景观, 是极好的旅游资源。科学地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业, 必须以资源可持续性利用为前提, 既要大规模保护, 也不排斥适度利用。积极探索一种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科学模式, 确立“积极保护”的思路, 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对以湿地为开发对象的各类旅游项目和开发活动, 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并依照有关法律实行严格管理, 开发利用要以不破坏其再生机制为前提, 维持湿地生态过程, 遏制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开展生态环境承受力和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 体现环境优先, 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实现最小干预, 使旅游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加强对游客、从业人员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 制定行之有效的开发保护措施, 严格控制旅游人数, 实现旅游业发展与湿地保护的协调统一。

摘要:指出了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从科学规划、污染控制、生态环保、防止退化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破坏

参考文献

[1]赵忠宝, 李克国, 耿世刚.盘锦温地保护、恢复与永续利用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6) :17~18.

[2]肖笃宁, 胡远满, 李秀珍, 等.环渤海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生态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3]刘红玉, 吕宪国, 刘振乾, 等.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与区域持续发展[J].地理科学, 2000 (6) :61~62.

[4]王宪礼, 肖笃宁, 布仁仓, 等.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分析[J].生态学报, 1997 (17) :37~38.

[5]董厚德, 全奎国, 邵成, 等.辽河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生态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 1995 (6) :127~128.

湿地保护与开发 篇2

——以洞庭湖区为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中的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与处理

本节教材是湘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主要介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节教材内容的编排,主要是以洞庭湖区为例,着重介绍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是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教材编写按照湿地的概念—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按照案例学习的思路,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研究,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湿地的含义及价值,第二部分是“地球之肾”,第三部分是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三部分内容按照其存在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保护措施的因果关系逐一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综合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的分布状况。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及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理解湿地的综合治理和保护的措施。

4.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讨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取“中国主要湿地分布”图片大致了解湿地的概念和类型。

2.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讨论总结,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内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湿地价值的学习,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在分析当前不合理利用湿地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3.通过课堂上对平湖乡土地理的了解,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1)重点:

1.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2)难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突破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反映了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是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本节注重学生获取、分析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本节的教学重难点,除了由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外,关键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充分调用原有地理知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掌握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①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并结合活动内容,创设了相关情境,1

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②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我来说说湿地的作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相互间的讨论、交流来获取答案,既加强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所获取的知识远比老师的简单传授印象更深刻。

③通过反馈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二、说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调用、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本节课我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案例法、归纳法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对于本堂教学内容,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同时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地理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老师的辅助归纳总结中,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

我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既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训练,也保持了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尽可能多的理解和记住地理知识的习惯。对于本节主要知识点的教学,我都遵循: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教学步骤,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以“世界湿地日”(2月2日)为主题导入。从而以此为切入点,导入本节内容——以洞庭湖区为例,来探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进入到讲授新课环节。

2、讲授新课

①湿地的含义及价值

向学生展示中国主要湿地的图片,以乡土地理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欣赏完图片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湿地?湿地有哪些种类?湿地的特点以及分布?我国湿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及类型? 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总结。

过渡:

我国湿地分布这么广泛,那湿地到底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从而过渡到本节的第二部分内容“地球之肾”

②“地球之肾”

(以洞庭湖为案例)让学生阅读P4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材料。

对于湿地作用的分析,我设计了“我来说说湿地的作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从教材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来谈谈湿地的作用,并且要求学生为湿地的每个作用加一个美称,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发言情况,列表进行总结,形成整体印象。而对于这个材料后面的三个问题,我会先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

这样,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再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老师的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过渡:

湿地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的重要,但有数据显示我国的湿地资源也在不断的减少,我们的“肾”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从而过渡到本节的第三部分内容“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③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关键是让学生自主获取、分析相关信息,了解湿地资源的问题。因此,对于此教学重点的突破,我先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的洞庭湖范围”的一组图片,同时让学生阅读教材材料“萎缩的洞庭湖”,让学生从图片和材料中提取信息,了解洞庭湖的变化情况。然后提出问题: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洞庭湖为什么萎缩了?通过此问题的提出,将学生引入“湿地资源的问题”的学习。

教师利用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教材探究活动中图片和材料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再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老师的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既然我们知道了湿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湿地?(全班大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总结“保护湿地的措施”。

3、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4、反馈练习

本节重点分析了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在此基础上,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了此开放性题目:“请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内容,举出几个我国保护湿地的成功例子。”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五、说板书设计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板书设计如下:

一、湿地含义及价值

1、湿地的定义

2、湿地的分类

3、湿地的特点

4、湿地的分布

5、我国的湿地资源

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作用

三、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湿地保护与开发 篇3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地球之肾”;二是湿地资源问题;三是保护湿地。三部分内容按照湿地存在的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保护措施的顺序逐一编写,充分展示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研究,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初步认识湿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2-7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通过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难点:探究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措施。

四、教法学法

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有关湿地的素材。

六、 教学过程(表1)

湿地保护与开发 篇4

湿地既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 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提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 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湿地资源现状

金湖县的主要湿地资源包括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淮河入江水道以及各种人工湿地。全县湿地总面积约为6.31万hm2, 其中湖泊湿地约为3.86万hm2, 河流湿地面积约为0.79万hm2, 其余均为人工湿地约为1.67万hm2, 是江苏省一块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鸟类繁衍生息的重要栖息地。而三河、老三河、淮河入江水道、金宝航道及南水北调等一系列的大小水道和人工河流构成了覆盖金湖县的湿地生态系统。

2 保护和管理现状

2013年, 金湖县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全国林业会议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生态建设为己任, 按照省、市工作部署, 围绕全县经济工作总体思路, 结合金湖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实际, 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

金湖县充分利用2月2日的“世界湿地日”,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纪念活动, 大力宣传湿地的重要功能、多重效益和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 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对开展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 转变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让全社会重视与支持湿地保护工作。

2.2 贯彻各项措施

金湖县结合实际, 严格按照规划布局、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要求, 争取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2012年, 金湖县加大对白马湖退圩还湖的工作力度, 白马湖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

2.3 强化湿地资源保护, 促进湿地保护管理与科学利用。

金湖县坚持保护优先原则, 对现有自然湿地实行普遍保护。在具备条件的地区, 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步伐, 将更多的自然湿地尽快纳入保护范围。在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地方, 结合生态区建设, 因地制宜建立自然保护小区或者湿地公园, 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 依法打击违法占用、开垦、填埋以及污染自然湿地等违法行为。

2.4 积极做好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申报工作。

金湖县于几年前就已向国家、省申请建立高宝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项目, 并积极实施包括滩地造林, 野生动物保护等自然生态建设工程, 加强生物多样性及湿地资源保护。目前, 金湖县已建成了柳树湾湿地公园、万亩荷花荡湿地公园, 水上森林公园, 并于2010年邀请南京大学对荷花荡湿地公园进行更高标准地规划和设计, 积极争创省级湿地公园。目前, 荷花荡湿地公园项目区住户搬迁已经结束, 使其恢复自然状态, 同时争取早日建成省级湿地公园, 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2013-2014年底, 县委县政府在财政资金很困难的情况下, 抽出资金对水上森林公园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 在不违背湿地的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目前, 水上森林公园使各种鸟类及野生动物生活的天堂, 也是人们旅游和汲氧的好去处。

通过设立湿地保护小区, 一方面, 能够迅速增加金湖县自然湿地受保护面积, 全面完成省林业局下达的新增受保护湿地面积;另一方面, 能够改善环境、控制污染、保护物种基因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保护湿地、可持续利用湿地, 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人们珍爱湿地、保护湿地、享受湿地的过程中, 推动交流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 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5 加强能力建设, 着力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金湖县一直高度重视湿地保护, 除了专门成立了“高宝邵伯湖管理分会”和“白马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外, 出台并制定了一整套管理规定和保护措施, 并于2005年6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了“金湖县湿地保护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 同意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增挂“县湿地保护办公室”的牌子。可见金湖县对湿地保护的重视度, 文件中同时还规定利用这几年的时间, 立争早日建成白马湖湿地公园、高宝邵伯湖湿地公园, 让人们珍爱湿地、保护湿地、享受湿地的过程中, 推动交流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 将人文、自然、生态、旅游发展与保护湿地生态有机结合, 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 思考与建议

湿地保护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公益事业, 是一项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丰功伟业。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任重道远, 责任重大, 一定要从保护生态安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开拓创新, 积极进取, 认真落实湿地保护与恢复目标责任, 扎实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 全力推动湿地保护事业全面发展;要以更大力度、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 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 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努力为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圆满完成目标任务。目前, 金湖县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高宝邵伯湖中围湖养殖的要进行退漁还湖, 恢复其自然状态下原有湖泊的其本功能, 堵绝围湖造田、围湖造林、围湖挖塘养殖、围湖养殖等不利于湿地恢复事件的发生。

二是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湿地保护资金的投入, 在全省范围内制定湿地生态补偿办法, 首先要做的是合理确定湿地补偿标准和对象, 并将补偿资金纳入省和各市、县财政预算, 促进全省湿地的长期有效保护。

三是加强湿地的保护与管理, 建立一支保护湿地的专业执法队伍, 从非法征占到污染进行全方位跟踪检查, 发现一起案件要严肃查处, 决不姑息, 让人们领略“水质稳中趋好”的生态风采。

四是县级林业部门要积极利用上级关于湿地保护的有关政策, 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进程, 要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和污染防治, 使湿地在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 带来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是严格湿地征占用管理。严格征占用湿地审核, 作为各类建设用地审批的前置程序, 涉及占用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的建设项目, 必须按照湿地生态红线的要求程序办理手续。

六是科学恢复湿地功能。湿地恢复要以保护动植物生存环境为原则, 尽可能保持湿地原有形态。优先在湖滨带、入湖河口等湿地功能关键区域和重要湿地沿线等生态功能特殊区域开展湿地恢复, 建设示范工程, 以带动其他湿地恢复工作的开展。

七是提升湿地监测水平。充分发挥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的作用, 积极开展研究, 提高湿地保护管理的科技水平。

八是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湿地, 以发展旅游为重点, 既能保护湿地, 也能增加经济收益, 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赢, 为建设生态文明江苏, 美丽富饶江苏而增添后劲。

湿地保护与开发 篇5

考试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湿地和森林是世界上重要的生态系统。2009年2月2日是第13个“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该主题反映出湿地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包括()①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②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③为人类提供水源 ④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如图)是我国新增4处国际重要湿地。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牧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当年勘察人员仅调查到残存的100余亩沼泽地、数十只黑颈鹤。读图回答2-4题。

2.图中4℃等温线向北突出,主要是()A.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B.受河流流向的影响 C.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D.受热带季风的影响 3.与图中4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

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D.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

4.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A.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 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6.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位于中亚地区的里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此回答7-8题。

7.长期以来,关于里海是国际海域还是湖泊的问题,沿岸各国争论不休。该问题的实质是()A.里海的战略地位问题B.里海油气资源的归属问题

C.里海地区油气管线的走向问题D.里海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8.里海东岸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A.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气候干旱,蒸发强烈 B.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C.大量引用湖泊水灌溉土地 D.处于大高加索山脉的雨影区

错那湖,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是青藏铁路沿线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在湖畔、谷地,随时都会有野生动物出没。错那湖是一个“神湖,每到藏历龙年,成千上万的信徒就会四面八方拥来错那湖朝拜。读图,完成9-10题。

9.青藏铁路是全球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无人区”。建设 青藏铁路的首要目的是()

A.发展与南亚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 B.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C.维护民族团结与国防安全 D.方便藏教信徒出行朝拜 10.下列关于错那湖及其附近地区的地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① 湖泊为咸水湖 ② 湖泊水面夏季较大,冬季较小 ③ 气温年较差很大 ④ 太阳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目前,甲、乙、丙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分别是()

A.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 B.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森林减少 C.森林减少、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 D.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

12.导致甲所在区域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 B.过度开垦 C.过度砍伐 D.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13.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丙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优势条件是()A.水资源丰富 B.地形平坦 C.人均耕地多 D.光热资源充足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一一鄱阳湖地区沙化面积近60万亩,并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结合下图,完成14-15题。

14.造成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围湖造田 B.水土流失 C.人口迁出 D.全球气候变暖 15.土地沙化对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有()

A.湿地规模扩大 B.降水减少 C.农业减产 D.湖泊蓄洪能力增强

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读下图回答16-8题。

16.黄河三角洲湿地泥沙来源主要是()

A.黄河上游泥沙 B.黄土高原泥沙 C.地上河河床 D.渤海海底泥沙 17.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带来的影响有()A.耕地面积减少 B.地下水位下降

C.黄河三角洲海岸后退加剧 D.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幅度上升 18.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增长幅度减慢的原因不可能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 B.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 C.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发挥作用 D.渤海风浪强度增加

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系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由7.4~7.8上升到9.0~9.42,这超出了鱼类生存极限。下图为“红碱淖湖区域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②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减少 ③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pH上升

⑤工业生产如采矿、洗矿排放废水,使水质下降 ⑥湖区周边林地被砍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②③⑥ 20.关于保护红碱淖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利于调节气候 ② 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③ 利于调节河流径流 ④ 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⑤ 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 A.①④ B.③④ C.④⑤ D.①②

二、综合题(20分)

21.(5分)湿地是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我国近年来在东北开展了20项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对约530万公顷的湿地进行保护。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是一种特殊的()(2分)A.水资源 B.生物资源 C.土地资源 D.气候资源

(2)图中的我国东北湿地保护区分布在A平原、B平原和嫩江源头。(2分)(3)下列野生动物分布在我国东北湿地保护区的是()(2分)A.羚羊、孔雀 B.丹顶鹤、天鹅 C.蓝马鸡、金丝猴 D.东北虎

(4)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湿地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2分)A.土地盐碱化 B.物种骤减 C.酸雨加重 D.沙尘暴增加

(5)今天人们有计划地将“北大仓”逐步变成“北大荒”,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2分)A.湿地、野生动物等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B.湿地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退耕还湿地是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沼泽地作为特殊的自然景观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 22.(15分)读图和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流域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始于南宋„„史载“沅湘间多山,农家唯种栗,且多在岗阜,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纵火焚之”„„明清两代,人口压力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更为加剧„„从雍正末至乾隆初开始,人们对两湖地区的开发转向原始林木茂密的湘鄂西山区。

材料二:乾隆末年,王昶在总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北万城堤溃的原因时指出:“四川、陕西、湖北山木丛林处,今皆砍伐为种苞谷,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淤日积,水势年增。”清人赵仁基也认为:“水溢由于沙积,沙积出于山垦„„江底日高,而容水之地浅矣。”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进我国。由于玉米、甘薯对土质、水分的要求不高,在丘陵、山区广泛种植。”

材料四:面积为31.6万平方千米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0年在青海省建立,49%的黄河水、25%的长江水,15%的澜沧江水都来自这一地区。它是我国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是三江流域的生态敏感地区。(1)下列曲线中,与洞庭湖的面积变化最相符合的是()

(2)1950—1958年间,洞庭湖面积迅速缩小的最主要原因是()A、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 B、需要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 C、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 D、湖泊沼泽化速度加快(3)下列属于湿地的是()

①湘江 ②三峡水库 ③渤海滩涂 ④青海湖 ⑤江南水稻田 ⑥东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⑥(4)湿地的功能有()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5)以现代地理学的原理来分析材料中清人赵仁基的观点。(3分)

(6)从国家生态安全的角度来分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4分)

选作:23.(10分)根据下列资料,完成(1)~(3)题。

博斯腾湖(淡水湖)位于新疆天山南麓,是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源地。湖西北部是中国内陆芦苇(纤维板原料)最集中的分布区。湖泊所在的博湖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已有8家10个项目的企业落户该县光伏发电(指利用太阳能发电)产业园区。图1为博斯腾湖周边简图,图2为博湖县湿地面积变化资料。

8(1)博湖县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有利区位是、。(2分)

(2)据图1中信息推测该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地的位置,并说明推测依据。(6分)

(3)据图2说明博湖县湿地变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 C 3.D 4.A 5.C 6.B 7.B 8.A 9.B 10.D 11.A 12.C 13.C 14.B 15.C 16.B 17.C 18.D 19.D 20.A

二、综合题 21.

(1)(2分)C(2)(2分)三江 松嫩(3)(2分)B(4)(2分)C(5)(2分)D 22.

(1)C(2)B(3)A(4)B(5)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变浅,水位抬高

(6)“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利于三江源头的水土保持,减少其下游旱涝灾害发生的频度和烈度,从而保证了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促进下游各省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3.

(1)该地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荒地面积广(地租低廉),利于光伏项目建设;政策支持。(三点中取两点即可)

(2)分布在湖泊西侧(西部地区)。(2分)西侧有交通线(铁路、省道)分布(必须写,2分);河湖较多(水资源丰富);(生物或工业原料)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生产(地势低平)。(后面三点答对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得分)

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与未来 篇6

1.湿地定义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又称《拉姆萨尔公约》)中的湿地定义为:为本公约之目的,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为本公约之目的,水禽系指从生态学角度看以湿地为生存条件的鸟类。

湿地的基本要素是多水(积水或过湿)、独特的土壤(水成土)和适水的生物活动。水的存在是湿地存在的根本条件。

湿地功能可以归纳为水文功能(储存地表水、维持高水位)、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元素的迁移和循环、溶解物质的滞留和去除)和生态功能(维持特有的植物群落、能量流动)。

2.中国湿地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湿地分类》中的湿地定义也是采用《湿地公约》中的定义。在《湿地分类》标准中,综合考虑湿地成因、地貌类型、水文特征和植被类型,将湿地分为3级。

第一级湿地分类是按照湿地成因进行分类,将湿地生态系统分为自然(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2类。

第二级湿地分类中,自然湿地按照地貌特征、人工湿地按照湿地主要功能和用途进行分类。自然湿地的第二级分类有4类,包括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其第三级分类有30类,近海与海岸湿地包括浅海水域、潮下水生层、珊瑚礁、岩石海岸、沙石海滩、淤泥质海滩、潮间盐水沼泽、红树林、河口水域、河口三角洲/沙洲/沙岛、海岸性咸水湖和海岸性淡水湖,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淡水湖、永久性咸水湖、永久性内陆盐湖、季节性淡水湖和季节性咸水湖,沼泽湿地包括苔藓沼泽、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内陆盐沼、季节性咸水沼泽、沼泽化草甸、地热湿地、淡水泉/绿洲湿地。人工湿地仅有第二级分类,共分为12类,包括水库、运河和输水河、淡水养殖场、海水养殖场、农用池塘、灌溉用沟和渠、稻田/冬水田、季节性洪泛农业用地、盐田、采矿挖掘区和塌陷积水区、废水处理场所、城市人工景观水面和娱乐水面。

二、中国湿地保护的重大举措

1.签署《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湿地保护在中国起步较晚,与湿地保护先进国家有很大差距,还处在初级阶段。中国政府对湿地保护十分重视。1992年7月31日,中国签署《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2007年4月3日,中国政府组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承担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和有关国际公约履约的具体工作。

为了保护全球湿地以及湿地资源,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的拉姆萨尔共同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该公约已经成为国际上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为了纪念《湿地公约》诞辰,1996年10月,《湿地公约》第19届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截至2014年1月,公约缔约国已达168个,共有2 171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超过2×106 km2。1992年以来,中国已经有国际重要湿地46块,总面积为4.05×104 km2。

2.实施《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2004—2030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之后,中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列为议程的优先项目计划。

2000年11月8日,由国家林业局牵头,外交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和水利部等国务院17个部门共同参加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公布、实施。这是自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中国保护湿地的一个重大举措。该计划将使中国湿地保护行动朝着统一方向发展。该计划将用5 a时间遏制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天然湿地萎缩的趋势,初步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管理秩序,开展湿地恢复的试验性工作。2006—2020年,将逐步恢复退化或重建已经丧失的湿地,提高对国家重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使中国的天然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由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海洋局等共同编制的《2004—2030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得到了国务院批准,并于2006年正式启动。

3.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湿地资源调查是湿地保护的重要基础。目前,中国已经开展了两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1995—2003年,依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试行)》,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调查范围为面积在100 hm2以上的湖泊、沼泽、近海与海岸湿地和库塘,河床(枯水河槽)宽度≥10 m、面积≥100 hm2的河流以及其它具有特殊意义的湿地,人工湿地除库塘外,其它类型没有涉及。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湿地面积约为65.94×104 km2,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根据2003年国家林业局《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简报》对面积100 hm2以上湿地的统计,湿地总面积为38.485 5×104 km2。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的面积为5.941 7×104 km2,河流湿地的面积为8.207×104 km2,湖泊湿地的面积为8.351 6×104 km2,沼泽湿地的面积为13.700 3×104 km2,库塘湿地的面积为2.285×104 km2。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而且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中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湖;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及热带地区人工湿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中国的湿地生境类型众多,其间物种不仅数量多,而且有很多是中国特有的,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全国湿地共有高等植物225科815属2 276种,其中苔藓植物64科139属267种;蕨类植物27科42属70种;裸子植物4科9属20种;被子植物130科625属1 919种。全国湿地野生动物中,鸟类12目32科271种,两栖类3目11科300种,爬行类3目13科122种,兽类7目12科31种。中国约有鱼类3 000种,其中湿地鱼类有1 000多种。中国湿地鸟类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10目18科56种。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全世界鹤类有 15种,中国有记录的9种,占60%;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中国湿地中有50种,占30%。然而,首次调查结果还无法满足湿地管理的全面需求,尤其是在湿地生态特征系统描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调查、流域水资源调查、湿地生态补水的前景分析以及调查数据与国际标准接轨等方面还存在缺陷。

为了满足中国湿地保护的需求和履行《湿地公约》的迫切需要,国家林业局于2009年启动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该次调查历时5 a,至2013年结束。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成果中,湿地分类涵盖了中国几乎所有湿地类型,湿地起始调查面积为8 hm2(含)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海域)、湖泊、沼泽、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 m以上、长度5 km以上的河流,数据符合国际标准;由于采用了“3S”技术,与首次调查相比,第二次调查结果更科学、客观,反映了中国湿地资源的真实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为53.602 6×104 km2,湿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率(即湿地率)为5.58%。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6.674 7×104 km2,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87.0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 3×104 km2,减少率为8.82%;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 2×104 km2,减少率为9.33% 。根据《湿地公约》定义,本次调查将湿地分为5类,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为5.795 9×104 km2,河流湿地面积为10.552 1×104 km2,湖泊湿地面积为8.593 8×104 km2,沼泽湿地面积为21.732 9×104 km2,人工湿地面积为6.745 9×104 km2。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的湿地面积都超过了5×104 km2,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50%。两次调查期间,受保护湿地面积增加了5.259 4×104 km2,湿地保护率由30.49%提高到现在的43.51%。中国的淡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库塘之中,湿地维持着约2.7×1012 t淡水,保存了全国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湿地是淡水安全的生态保障。中国湿地中,有湿地植物4 220种、湿地植被483个群系,脊椎动物2 312种,隶属于5纲51目266科;其中,湿地鸟类231种,湿地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湿地净化水质功能十分显著,每公顷湿地每年可去除1 000多公斤氮和130多公斤磷,为降解污染发挥了巨大的生态功能;同时,中国湿地储存的泥炭对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若尔盖湿地的面积为0.8×104 km2,储存泥炭19×108 t。

除了气候变化等一些自然因素外,中国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占用和改变湿地用途。围垦和基建占用仍然是导致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两个最关键因素,而且受影响的湿地范围仍然占有较大比重。围垦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大江大河的两侧以及湖泊的周边地区。基建占用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受基建占用威胁的湿地面积在首次全国湿地调查中为0.127 6×104 km2,在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中为1.292 8×104 km2,增长了10倍多。影响湿地的主要威胁因子已经从第一次调查时的污染、围垦和非法狩猎变化为第二次调查的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物种入侵,威胁湿地的主要因子增加了,影响频次和受影响的湿地面积也在增长,表明中国湿地资源面临的威胁呈增长态势。

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全国湿地保护面积达到23.243 2×104 km2,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43.51%。许多重要的自然湿地得到抢救性的保护。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初步结果,划定的湿地保护红线是到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53.33×104 km2)。

4.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是保护天然湿地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以湿地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为主体,湿地公园、海洋功能特别保护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湿地保护体系。

截至2011年底,已经建立96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截至2012年3月,国家林业局已经批准了213个国家湿地公园;截至2013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批准46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至2013年底,中国已经有46块天然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中。

5.湿地保护立法

天然湿地被破坏性开发与利用、湿地管理体制不完善以及与湿地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都要求中国立法保护湿地。

1992年之前,中国颁布的与湿地保护有关的法律有:1979年9月13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2年8月25日发布、1983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8年1月21日公布、1988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11月8日通过、1989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91年6月29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但是,在这些法律中,都没有直接出现“湿地”一词。

1993—2001年期间,中国颁布的与湿地保护有关的法律有:1993年9月17日颁布《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4年10月9日发布、12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首次出现“湿地”一词;1995年5月29日由国家海洋局公布、施行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7年8月29日公布、199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2002年以来,各地方开始了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2002年,河北省率先通过《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03至今,发布《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和《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湿地保护条例,以及《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等多部地方政府规章。

三、对未来湿地保护工作的建议

目前,中国湿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湿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湿地保护工作需要继续加强、完善,建议未来重点开展以下工作:①建立中国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湿地保护立法,制订全国湿地保护条例。②解决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地所有权问题。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平衡各相关利益方的关系。③开展湿地退化机理、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探索湿地保护、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模式。④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和综合治理退化湿地。⑤推广净化污水的人工湿地技术,用人工湿地替代天然湿地发挥一些生态服务功能,禁止直接将工农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湿地,以进一步保护天然湿地。⑥加强对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径上中国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支持全世界的水鸟保护工作。⑦加强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的评估工作,提高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水平。⑧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湿地保护意识,尤其是提高青少年的湿地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珍视湿地、爱护湿地、保护湿地和支持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湿地保护与开发 篇7

1 安阳湿地资源现状

安阳市共有湿地面积8 764 hm2,包含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库塘、运河、人工湿地等共6类。主要河流有洹河、洪河、淇河、汤河等,过境河流有漳河、卫河。有大中型水库9座,小型水库100余座。湿地植物有168种,重点湿地鸟类有34种。

近年来,安阳市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对一些重要湿地进行重点保护建设。2012年,安阳市第一处国家级湿地公园,汤阴汤河国家湿地公园批准建立,汤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面积710.2 hm2,位于汤阴县韩庄镇及其周边;2013年,国家批准建立了河南漳河湾国家湿地公园,其位于安阳县都里乡,规划面积646.38 hm2。2014年,安阳市申报河南省林州淇淅河国家湿地公园,并于年底获国家批准成立,规划面积574.86 hm2。安阳市已批建的3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将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汤阴汤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已挂牌成立,公园内各功能区标碑立界和设立各种保护标识、标牌、宣传牌已基本完成,同时开展了沿汤河两侧300 m以内养殖场等污染源综合治理活动,以保护湿地水源地不受污染。

2 湿地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阳市历来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湿地保护开发利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实地查看、走访座谈、资料收集等一系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调研工作,深刻地认识到,安阳市的湿地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还存在不少问题,湿地保护任务还十分艰巨。

2.1 对湿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湿地,作为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全球3大生态系统之一,其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和科研价值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形式的要求,宣传教育的广度、力度都有待加强。二是当地群众对湿地保护意识欠缺。如抽取河水及库塘蓄水,干扰了自然湿地生态平衡,加剧了湿地功能退化甚至丧失;工业、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湿地;更有部分农户受利益驱动,对湿地资源乱挖、乱采、乱垦等。所以湿地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2.2 开发利用存在盲目性不合理性

湿地开发利用的盲目性及不合理性,导致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效益低下。目前湿地的利用方式主要有水源地、养殖业和水道,至今除在建的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外,其他湿地的综合效益均较低,因为利用方式的单一性,效益均不高。

2.3 湿地保护格局不尽合理管理工作滞后

目前安阳市专门的湿地管理机构仍然不足,经费欠缺问题普遍存在。据调查,目前已经成立的有汤阴汤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另两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的专门管理机构正在申请报批中,其余的批准成立的湿地公园,大都是把职能划归某个科室代管。这种保护管理格局导致保护和管理工作力度极为不足。目前存在的掠夺性开发利用湿地野生生物资源现象,不可避免地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加速。

3 建议和对策

当前,随着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的提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显得更加重要,需要予以格外重视和加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按照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强安阳市的湿地保护工作。

3.1 提高思想认识

要从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从法规制度、政策措施、资金投入、管理体系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成立专门湿地保护机构,落实人员编制。

3.2 深入宣传发动

湿地保护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一定要给予充分重视和宣传发动。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深入宣传湿地的重要作用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使湿地保护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进一步增强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湿地保护事业的良好氛围。

3.3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正确处理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树立保护优先的思想,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形成湿地资源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的局面,把湿地保护引入可持续发展轨道。湿地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水利、环保等部门,加强对过度抽取河水、库塘蓄水及滥设鱼网、挖砂、排放污水的企业、个人进行监管管理。加大监督和执法工作力度,切实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

3.4 加强管理提高利用效益

整合湿地资源,以湿地公园建设示范引领,在不破坏湿地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充分利用,提高利用效益。加速保护区建设,建立退化湿地的恢复区和合理利用的示范区,实施完善湿地修复与保护管理机制。提高利用效益,对未开发的湿地资源保护性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开发,提升湿地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

3.5 搞好规划助推良性发展

根据安阳市自然环境、湿地类型、湿地功能及利用途径,重点规划建设“一区三园四个点”,即1个湿地自然保护区,3个湿地公园,4个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点。从城市北部、西部、南部3个方向,再加上规划中的安阳新区广润湖湿地公园和已经在建的汤河国家湿地公园、漳河峡谷国家湿地公园、林州淇淅河万泉湖国家湿地公园,初步形成安阳湿地保护圈。

摘要: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水源、保护堤岸、繁衍动植物、保持小气候、旅游休闲等功能,合理保护、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意义重大。

湿地保护与开发 篇8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第一步, 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一些洞庭湖的照片及洞庭湖附近美丽的风光, 让学生先对该淡水湖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步, 教师给出洞庭湖的航拍图, 水域图及相关信息, 让学生自学。

认识洞庭湖的自然概况:位置、地形、气候、资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 分组学习、讨论洞庭湖的自然概况。

教师:接下来请几位同学分别来回答一下在洞庭湖所看到的位置、气候和作用等等环境状况, 其他同学来听听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学生1:洞庭湖大部分位于湖南省, 地处中国中部, 曾经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可现在已经退居第二位。

学生2:可以维持生物的多样性;可以调蓄洪水;可以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可以提供便利的航运;也可以旅游观光。

教师:回答得很好, 说明这两位同学已经学会了运用多媒体资料和自身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来分析洞庭湖了, 很好。但我补充一点, 洞庭湖其实也就是湿地中的一种罢了。那作为湿地, 如何对待它利用它, 才能既保护好生态环境, 又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呢?

学生3: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它的作用表现在可以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通常被称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类的乐园”。

学生4:从多媒体资料中, 可以看出, 目前洞庭湖已经萎缩。

教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 哪位同学还能利用我们所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洞庭湖面积会减少?

学生5:因为洞庭湖水域的泥沙淤积十分严重, 再加上人类对洞庭湖湿地的围垦, 使得洞庭湖面积大大减少。

学生6:洞庭湖面积缩小了之后, “洪水一大片, 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

教师:回答得很好, 我们在了解洞庭湖湿地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该地面貌的改变,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以及出现的后果。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已经有一定的能力。

第三步, 思考问题:教师创设自然环境情景, 分析那洞庭湖出现这种情况, 对于我们说是不是就可以听之任之呢?洞庭湖该怎么去保护, 怎么去治理, 怎么去恢复呢?学生分组讨论。

第四步, 评析环境: (1) 洞庭湖的位置。 (2) 洞庭湖的气候。 (3) 洞庭湖周边的农业、工业、人口情况。 (4) 洞庭湖的问题。

第五步,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洞庭湖附近普通的社会一员, 你会如何尽心于洞庭湖湿地的开发与治理, 以促进当地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步, 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各抒己见, 畅谈洞庭湖的开发问题。时间可以控制10分钟。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归纳总结: (1) 恢复洞庭湖湿地的措施。 (2) 环境保护。 (3) 国家政策支持等等。

第七步,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我们对“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洞庭湖区为例”这一节学习, 同学们是否学会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一般方法与过程?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学生作答总结。

第八步, 知识迁移:针对我国太湖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将所学的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进行知识迁移, 探讨如何综合治理与开发我国太湖, 如何保护好湿地?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过程, 是一个实践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应只是盛装知识的“容器”, 而应是一个寻求地理知识规律的“探索者”。因此, 学生在分析、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中, 我从不轻易地否定, 因为一个不成熟有争议的答案比一个现成的“标准”的答案有价值得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科学的文明的价值观, 而不是通过强制性灌输。

在学完新知识后, 我注重知识迁移, 让学生将所学的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用来“探讨如何综合治理与开发我国太湖”, 学生集思广益, 提出了如何保护好湿地的具有现实意义和创新精神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运用知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地理新课程标准[M].

[2]于海燕.“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初探[J].

湿地保护与开发 篇9

1.教材分析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二节。这一节教材内容的编排,主要是以洞庭湖区为例,着重介绍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材按照湿地的概念—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编写。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球之肾”,第二部分是湿地资源的利用,第三部分是保护湿地。三部分内容按照其存在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 保护措施的因果关系逐一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综合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湿地与人类的生产、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产环境之一。关于湿地资源的作用,教材用“地球之肾”为题,以洞庭湖湿地为案例作了详细的介绍。本部分内容内容课程标准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 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湿地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难点:探究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措施。

二、案例描述与评析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学生熟悉的图片)古丈栖凤湖、坐龙峡、王村瀑布、稻田、沼泽、 池塘等照片。(评析:利用贴近生活的照片能够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湿地并加深印象,同时也有利于理解下一步要介绍的湿地的分类和特点。)

师:这些熟悉的照片有何共同的特点?

生:……

(幻灯片打出课题)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进入新课]

(一)湿地及分布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P41内容, 思考:什么是湿地?湿地有哪些种类?湿地有哪些特点?(评析: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1.湿地的概念

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分类

根据湿地的形成原因分为: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浅海区等。

人工湿地———水库、水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练习巩固)

例:下列不属于湿地的是()

A. 酉水河B. 水稻田C. 珠穆朗玛峰上的冰川D. 东南沿海红树林

4.湿地的分布

(幻灯片展示世界主要湿地分布示意图)

师:湿地分布很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分布。

(活动)阅读教材P41图片2- 7《中国主要湿地分布》

教师点拨:我国的湿地分布也相当广泛,我国湿地分布总的状况是:东部多,西部少,湿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承转)我国湿地分布这么广泛,那湿地到底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

(二)“地球之肾”

(探究活动)展示栖凤湖水产养殖、 大坝、游客等相关的照片,提问探究:联系实际,思考家乡栖凤湖的功能?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评:栖凤湖的主要功能除了具有湿地的一般功能,航运、 养殖、旅游、发电等方面尤其突出。(评析:如果直接运用洞庭湖的案例,学生比较陌生,而通过贴近生活的学生熟知的案例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深刻的理解湿地的功能。)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P42— P43内容,归纳总结湿地的作用,完成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教师总结: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天堂”。

(分组讨论)分三大组讨论完成P43 “活动”提问,每组一个问题。

学生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教师予以积极肯定并及时点评。(评析: 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合作式学习,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幻灯片展示“不同时期的洞庭湖” 图片,承转)湿地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的重要,但照片显示我国的湿地资源也在不断地减少,“地球之肾”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三)湿地资源问题

(探究活动)阅读P44:“萎缩的洞庭湖”,思考引起洞庭湖面积变化的原因及其危害,讨论应对措施。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洞庭湖区20世纪50— 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植被破坏,泥沙淤积。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少,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导致水患的可能性加大, 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隐患。主要措施有退田还湖,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分组讨论)分五小组讨论完成P44 “活动”提问,每组一个问题。学生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积极肯定并及时点评。

(视频播放:“罗布泊的消亡”拓展延伸) 许多咸水湖也面临面积缩小甚至枯竭的局面,思考导致其面积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应对?(评析:精选课外案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突破教材的局限,使知识得到升华。)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气候变化,蒸发加剧和大量应用注入湖泊的河水是导致咸水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应对措施主要是合理利用水源,由此引入下一个问题。

(四)保护湿地

(阅读教材)阅读教材P45内容,思考:为什么说保护湿地刻不容缓?

生:一方面湿地对地理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人们对湿地的破坏相当严重。所以说保护湿地刻不容缓。

师:很好。湿地资源的破坏,会导致气候恶化,生物物种减少,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发展。那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呢?

生: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有: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 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作业布置)课后请同学们思考完成P46“活动”提问。(评析:适当留点作业, 一方面节省课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它的利用与保护关系到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关注这个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结果及反思

我们学校地处湘西山区,大部分学生没有走出过湘西,因此对教材采用的洞庭湖这一案例比较陌生。我在充分利用网络视频、图像资源介绍洞庭湖湿地的同时,合理穿插一些家乡具体的湿地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心得体会。案例教学极大地发挥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案例教学对于增强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习兴趣等有很大的好处。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案例要新颖、贴近生活。案例教学课要取得成功,案例材料的选取至关重要,它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本堂课,我主要采用教材中的案例。教材中的案例都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它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但地理事物是经常发展变化的,所以教师要对地理知识方面的更新密切关注,要多方面收集信息并加工处理,结合教学案例适当实时的展示,做到案例的新颖,使资料数据等不过时。另外,案例要注意贴近生活。对生活在山区古丈的学生来说,洞庭湖不免有些陌生。所以我在教学时,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熟悉的图片或补充案例,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坐龙峡和栖凤湖。

(2)要精研案例。案例教学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教师要把案例展示于提 高课堂效率紧 密联系在 一起。所以教师要精研案例,对材料进行合理取舍。我在选取“罗布泊的消亡”这一案例时,仅仅用了两分多钟播放视频。 但通过这两分多钟,学生已经从中获取了足够的信息。了解到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的主要信息:气候干旱、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3)重视探究式、合作式和自主式学习。注重过程是地理课程目标的关键,案例设计要注重递进式探究,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题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这一节的教学中进行了多次探究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探究活动太多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所以在教学时,我一方面精选探究的内容并及时的点拨,另一方面我把教材上的一些练习安排到课后作为作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培养学生的自主式学习能力。同时,安排小组讨论的形式加强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

湿地保护与开发 篇10

关键词:石油开发,湿地保护,措施

1 引言

盘锦市辽河三角洲湿地位于渤海湾顶部, 由大辽河、双台子河、大凌河、小凌河、大清河等一系列河流形成的冲海积平原。河流三角洲地带为海陆交界、淡咸水交汇处, 受海洋和陆地交互作用, 复杂动力机制造就了复杂多样的湿地类型和生态环境。辽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独特的景观结构, 决定了其特殊的湿地生态功能, 包括蓄水调洪功能, 地下水补给和排泄功能, 营养物的滞留、去除和转化功能, 削减海流、降解沉淀物的功能, 水质净化功能, 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 作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迁徙停歇站。

盘锦市自然资源丰富, 地下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是一座新兴的石油化工城市, 随着辽河石油工业的发展壮大, 给盘锦地方工业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沥青厂、化肥厂、乙烯工业公司等大批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的工业企业, 已成为盘锦工业的骨干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也给盘锦的湿地环境带来了影响。

2 石油工业的三废排放

2.1 工业废水排放

石油企业废水排放量所占比例不高, 但石油类、挥发酚等有机污染物排放量所占比例大, 污染物浓度高, 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十分必要。

2.2 工业废气排放

主要污染物有烟尘和二氧化硫, 对辽河三角洲大气影响的主导因素仍是油气田的开发, 如钻井废气、热采锅炉废气、油气集输过程中的烃类排放。

2.3 固体废弃物排放

与石油工矿企业有关的固体废弃物有3类:第1类是油气开发废渣, 包括废弃泥浆、落地原油和油岩渣;第2类是炼油及其石油化学工业废渣, 包括酸碱渣、催化剂及锅炉渣、粉煤灰;第3类是生活垃圾。

3 对湿地的影响分析

油田开发中对湿地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石油开采过程中散失的落地原油随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进入湿地地表水体, 如沼泽、河流等, 对湿地造成污染。如油田开发对芦苇湿地的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油污染、油管破裂、泄漏原油及井喷等事故造成芦苇水体污染和产量质量的下降[1]。

在湿地中开发油田时, 根据油气田生产的需要, 通常会修建一些引水和排水渠, 还会在一些沼泽、低洼地带修建了站、库等地面设施, 这些设施会影响湿地的水文条件。造成天然湿地面积的不断减少, 湿地景观斑块的破碎化, 湿地能纳洪蓄水的面积也不断减少, 其蓄水调洪能力的不断下降, 从而造成湿地生态功能的转化。使得生物多样性降低, 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间接影响。

3.1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由于受潮上带和潮间带湿地石油开发排污的影响, 潮上带动物中华绒螯蟹、天津厚蟹等、潮间带动物文蛤等和河口湾动物小黄鱼、梭鱼、对虾等数量、生产能力降低;由于湿地面积减少, 石油开发工程活动的影响, 适于鸟类栖息和繁殖的区域有减少的趋势。

3.2 对土壤的影响

油类物质进入土壤后, 将改变土壤结构, 减小孔隙度, 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微生物迅速生长, 使土壤氮、磷成分降低。油类通过植物吸收, 经富集和生物放大作用, 影响牧畜及人体健康[2]。井场落地油在雨季将随雨水溢流进入附近土地, 而井喷油和输油管线破裂散发的油则直接污染土壤。湿地土壤受到石油污染不但使生物资源受到损失, 而且很可能引起地下水和地表水二次污染。

3.3 对地下水的影响

钻井过程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有钻井废水、废弃泥浆、钻井岩屑和废钻井液, 其含有的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指标包括CODcr、石油类、重金属 (Cr、Hg、Pb、Zn、As等) 、硫化物、挥发酚、盐 (尤其是氯化物) 、碱等[3]。

分布在稠油区块的注汽锅炉软化水系统排放的含盐污水中C1离子浓度可高达7 000mg/L以上, 这些含盐污水排入苇田, 加重了土壤的盐渍化, 使土壤板结, 影响芦苇生长, 部分地块甚至绝收。

3.4 对植物的影响

油田开发对自然植被的影响主要在施工期, 井场建设及配套设施修建过程中, 场地清理会清除地面植被的地上部分;地面挖掘破坏植被的地下部分;材料堆存会影响植被的生长;这3种生产活动造成了植物生产能力下降, 植被覆盖率下降, 生物多样性减少, 从而导致其环境功能的下降[4]。原油对植物的危害大部分是植物体表面覆盖, 以吸附为主。植物可通过根系吸收烃类物质, 进入土壤的矿物油累积在籽粒、茎叶和根系中。辽河三角洲湿地植被以芦苇为主, 对原油具有一定抗性, 即使芦苇根部附着一层油污, 其他下根茎仍能存活、生长, 第2年重新发新芽。而顶部新野受污染时, 生长缓慢, 产量下降, 品质劣化。苇田水质的好坏也是影响湿地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4 湿地保护措施探讨

4.1 制定湿地保护政策建立湿地恢复与保护示范区

建立油田开发区湿地恢复与保护示范区, 实施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 研究和提供恢复退化湿地的示范模式与技术。在典型地区还应进行定期监测, 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油气田开发活动的影响, 为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此外, 对于湿地的保护还应该加强对湿地情况的调查,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加强管理和监督。

4.2 采用先进的油田作业方式

在湿地进行油田作业时可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 减少对湿地的直接危害。如可采取丛井式、打斜井等技术。此外, 在候鸟迁徙期、珍稀鸟类孵化期必须降低噪音, 避免惊吓野生生物[5]。

4.3 制定湿地合理开发利用规划

制定合理的湿地利用规划,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消除或减少油气田开发对湿地的污染。加强污染源的管理并推广新的污染处理技术, 采用“清洁生产”工艺, 减少污染事故的发生, 尽可能少向湿地排污染物。

4.4 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

尽量少占土地和水面, 做好钻井、作业后的地面植被恢复、建立物种保护档案库以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6]。

参考文献

[1]张兴儒, 张士权.油气田开发建设与环境影响[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

[2]王久瑞.油田开发区域草原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及保护恢复对策[J].油气田环境保护, 2002 (6) :36~37.

[3]顾涛, 张立, 孟德强.油气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昌吉州为例[J].新疆环境保护, 2003, 25 (1) :13~16.

[4]黄锦辉, 李群, 刘晓丽.河南周口至省界段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 2002, 21 (1) :74~79.

[5]刘一平, 郭绍辉, 王嘉麟.油田开发对湿地的影响及合理利用湿地问题[J].油气田环境保护, 2004 (12) :16~18.

浅谈大沾河湿地的管理与保护 篇11

关键词湿地;资源;管理;保护

中图分类号S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1-0001-01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体、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低于6米的海水区。在国际上,通常把湿地和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这是因为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是地球上陆地与海洋之间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自然综合体。湿地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与海洋过渡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全部淡水生物群落和部分盐生生物群落,即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河口三角洲、水库、池塘、滞蓄洪区、水稻田、湿草甸等地带。正因为湿地具有如此广阔的外延,从而形成了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最主要的生命孕育系统之一。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重要的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调节径流、蓄洪抗旱、抵御洪水、控制土壤侵蚀、除淤造陆、保护物种基因多样性、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美化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着其他系统无法替代的作用,由此而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摇篮”。

黑龙江省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天然湿地434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18%,约占全国天然湿地的1/8,而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又是我国目前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系统保存最原始、最完整、面积较大的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内有稀有珍贵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丰富的资源,给国家及人们带来巨大的效益。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的不正确认识及片面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错误政策导向和经济利益驱动的短视行为,致使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活动的加剧,为发展农业生产而对湿地大规模开垦,导致近年来湿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湿地资源得不到保护,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得以持续发挥。最终,湿地资源超强度利用,湿地不断萎缩退化,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功能也逐渐衰减,湿地生态用水减少,而且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泥沙淤积等问题又使得湿地及其功能处于严重威胁之中。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湿地作为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其地位及生态价值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湿地的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是尤为重要的。保护、管理好大沾河湿地,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土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是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

1加强大沾河湿地生态资源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

大沾河湿地是重要的自然湿地,在调蓄洪水、防洪排涝、净化污水,提供食物、美化环境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省委、省政府要把湿地保护列入重要日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相关部门必须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尊重自然规律,在湿地的开发、利用、建设和保护方面遵循整合性原则、复合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着力调整湿地农业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同时,必须在全社会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宣传保护和管理好大沾河湿地自然资源,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湿地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形成人人关心湿地保护、人人支持湿地恢复建设的社会氛围,对于破坏大沾河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要给予坚决而严厉的打击。

2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政策、法制体系及规章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专门法律、法规,建议国家尽快制定适于规范湿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行为的法律法规,修改与湿地有关的《环境保护法》、《水法》等相关法律,并增加突出湿地保护的条款,使湿地保护工作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与国际湿地保护相接轨。保护区管理部门则要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把大沾河湿地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纳入日常管理,各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行政职责,强化措施,严格界定湿地保护区域,严禁在湿地区域内割青、放牧,桥梁处插箔、拦截撤引水源、挖沟、排放污水或有毒有害气体等行为,切实加大对破坏生态事件的事故责任人、责任单位法律查处力度。

3完善管理机构,实施湿地的统一规划管理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捐赠和国际资金的融入,在资金投入、机构建设和人员编制等方面给湿地保护和利用予以支持,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管护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以全面推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社会化进程。自然保护区内要成立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编制,明确职责,通过建立林业、农业、环保和水利等部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管理协调机制来实现对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统一调度规划,并加强湿地旅游资源的整体综合开发力度。管理机构要在对大沾河湿地资源分布、开发现状、生态特征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加大保护区建设力度, 划定保护范围,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湿地保护计划和总体规划。而在制定湿地管理与保护的长远规划和行动计划中,应进一步协调城乡发展、土地利用的关系,防止湿地资源的进一步遭受破坏。另外,统一规划、科学管理需要准确、翔实的数据信息资源作为基础,因此,应加强对基础数据的收集和调查,建立全面、详细的信息元数据库并配备结构完整、容量大的基础信息交换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数据信息、数据资料。

4扩大合作,加强对湿地的科学研究

湿地科学在国内外均属新兴学科,加强湿地的科学研究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总结和推广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开展社会、经济、人文等多学科、多课题的综合研究,才能为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科学基础。另外,要建立国际交流机制,扩大合作领域,通过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大沾河湿地保护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5加强湿地的环境治理

环境保护部门应加强对污染排放的监测管理,对保护区有污染的企业应建设环境治理配套设备。企业要有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只有在真正处理达标后才能排入保护区内河流。而生活垃圾不能随便倾倒,要统一收集、统一填埋或焚烧处理,以防污染环境。同时要对保护区内已有的污染进行积极的生态治理。

总之,对于大沾河湿地的保护与管理,要认真贯彻党中央精神,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在国家林业局的领导下,开拓创新,扎实进取,以获取湿地各类生物资源最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吕宪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湿地保护与开发 篇12

2000年10月,杭州西溪湿地首先作为风景区的概念进入保护的进程[1];2004年1月《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完成,同年一期保护工程启动。一期保护工程2005年竣工并同时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即“西溪国家湿地公园”。2007年,针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要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其中将保护范围确定为公园保护区、外围保护带、周边景观控制区三个圈层(图1),同时确立了“与‘和谐杭州示范区’建设有机衔接”的规划原则和“建立与城区和谐共美、互利互依的共生关系” 的发展目标。

本文研究涉及的区块在外围保护带的东翼(以下简称“东翼”),东至紫金港河道(外围保护带边界),西至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南至天目山路,北至文二西路,总面积约0.99平方公里。“东翼”与城市联系紧密,是迄今在外围保护带中建设投入最大、建设强度最高的区块(图2)。历时14年的建设,该区块的开发已基本完成。本文对该区块14年来开发建设演进过程进行研究,期望揭示出城市建设与湿地保护之间的博弈与纠结,同时也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

2.“东翼”开发建设演进过程分析

本文借用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和“廊道”的概念,对“东翼”开发建设演进的过程进行分析。

“斑块”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1]。斑块又分自然斑块与人工斑块两种类型 [2],本文分析中的“斑块”凸显的是建筑在区块中的图底关系(图3)。

“廊道”指线性或带状结构的空间单元, 如道路与线性的景观 [2]。廊道又分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两种类型 [3],本文分析中的“廊道”凸显的是道路与线性的景观在区块中的图底关系(图4)。

2.1斑块的演进过程

“东翼”区块内的自然斑块主要是池塘、 绿地等。从图5的比较中可见,在该区块开发建设的演进过程中,自然斑块已基本被人工斑块所取代。

“东翼”区块内的人工斑块根据建筑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居住、文教、会展、商业、 酒店、办公和其他市政配套等不同性质的斑块。图6和图7显示的是2000年以来根据建设项目的演进状况。前者显示了不同性质的斑块的构成比例;后者显示的是各种斑块的形态与分布状况。由此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1)2000年建设之初,首先出现的斑块是居住建筑,且其构成比例始终在斑块的演进中是最高的。

(2)紧随居住建筑的开发出现的是文教与其他市政配套的斑块,2006年之后,这两种斑块的演进基本停止。

(3)2009年的斑块图显示,酒店、会展、商业的高强度开发,导致区块内斑块的类型明显增多。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由于 “西溪天堂”项目的建设。“西溪天堂”项目2008年初启动,短短两年时间内,因该项目的建设新增的斑块占到“东翼”斑块总量的20% 以上。

(4)至2013年,办公斑块成形,其形成最晚,且构成比例最小,仅占“东翼”斑块总量的1%。

2.2廊道的演进过程

“东翼”区块内的自然廊道包括带状水体与公共绿地,多数是由早期湿地斑块和廊道嬗变而来(图8)。目前区块内的自然廊道呈现以下特征:带状水体与湿地公园内的水系和周边的城市河道(紫金港、沿山河) 相连,宽度一般不超过20m;公共绿地主要沿城市道路和水系两侧分布,宽度在10M至60M不等,主要分布在紫金港河西岸、天目山路北侧和紫金港路两侧。

“东翼”区块的人工廊道主要是各级城市道路和小区内部的道路。其中对区块的建设开发影响较大的城市道路有天目山路、紫金港路、文二西路、文三西路和紫荆花路等, 它们共同构成了“三横两纵”的人工廊道结构(图9)。

图10显示,区块内人工斑块的蔓延与这些人工廊道的建设时序高度关联。人工廊道“三横两纵”结构的演进时序进程是:

(1)天目山路为城市快速路,最早与该区块连接。

(2)文三西路与文二西路均为城市次干道,延伸至区块内部。

(3)紫荆花路为城市支路,与“东翼” 一河之隔,并通过文二西路、文三西路、天目山路和4座小桥与“东翼”联系,廊道的接口数量多、通达性好。

(4)紫金港路为城市快速路,宽度较大, 建设较晚。湿地公园规划初期以紫金港路作为湿地公园东侧边界。2007年湿地公园规划修编对这一边界进行调整,将道路西侧的“西溪天堂”地块从湿地公园范围中排除。

3.“东翼”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述斑块与廊道的演进过程的分析,我们得出该区块开发建设存在两个问题:

3.1“突破边界”——人工斑块的蔓延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初期,规划利用紫金港路作为湿地公园东侧的边界,紫金港路及其两侧公共绿地共同形成的廊道宽度较大,具有一定的阻隔作用,可作为城市与湿地公园之间的缓冲带,控制城市建设向湿地公园蔓延。但是,2008年后“西溪天堂” 的建设,造成人工斑块“突破”这一廊道进一步向湿地公园延伸,最终吞噬了面积约为26公顷的自然斑块。这样的结果是城市建设破坏了湿地保护初始确立的红线要求(图11),原本廊道的既是景观通廊又是保护屏障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保证,城市开发进入了湿地保护的核心区。

3.2“硬化边界”——人工斑块的冲撞

14年的开发建设,造成该区块与湿地公园之间的边界由自然柔软的状态逐步演变为规整生硬的状态,边界原本调节城市与湿地的柔性作用逐渐丧失。例如,作为湿地公园边界之一的紫金港路东侧,快速建成大量的居住建筑,条形均质建筑布局和较高的建筑密度,使湿地公园的东侧边界出现了封闭、 单调、僵硬的建筑界面(图12、图13); 再如,这些新建的居住建筑高度不断增加,在湿地公园东面形成僵硬高耸的城市天际线 (图14)。这一系列的城市建设对湿地公园的周边景观带来巨大的知觉冲击,对湿地公园与城市空间的渗透性都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破坏,严重削弱了湿地公园的景观品质。

4.结语

通过以上对“东翼”开发建设演进过程及其中显现的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当初确立的“与‘和谐杭州示范区’建设有机衔接”的规划原则和“建立与城区和谐共美、互利互依的共生关系”发展目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城市建设与湿地保护的博弈最终前者占了上风,人工要素对湿地资源的侵蚀和冲撞始终贯穿在“东翼”建设的全过程。如果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外围保护带的建设中任由这样的状况继续存在,西溪湿地自然灵动的景观格局和独特的价值将在未来逐步被削弱,后果不堪设想!

13. 湿地公园东侧封闭、单调的建筑界面

摘要:本文选择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外围保护带的东翼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借鉴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和“廊道”的概念,对湿地公园外围保护带开发建设的演进过程进行研究,揭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外围保护带开发存在的问题。

上一篇:让学生记忆历史下一篇:锂电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