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2024-09-26

湿地保护(精选12篇)

湿地保护 篇1

一、湿地:特殊的生态系统, 宝贵的自然资源

湿地, 在前些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只是近年来逐步被人们所认识, 才开始探索它的功能和价值。

湿地概念的提出只有30多年的时间, 但湿地的存在却是与地球同龄了。什么是湿地?对于湿地的定义, 一些国家的科学家早有研究, 并提出相互有差异的表述。1971年2月2日, 来自18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在伊朗小城拉姆萨尔共同签署了国际《湿地公约》。这是一部全球性的政府间的自然保护公约。截至2000年《湿地公约》已有117个缔约国, 我国在1997年7月31日加入《湿地公约》。《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湿地系指天然、或人工的、常年或季节性的、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咸水或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按照这个定义, 湿地包括了所有的河流、湖泊、沼泽、池塘、滩涂、珊瑚礁, 还包括人工湿地如水库、鱼塘、盐池、稻田等。由此, 科学家们估算, 全球湿地面积570万平方公里, 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 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据调查, 现有100公顷以上的湿地3848万公顷 (不含水稻田) , 占国土面积的3.77%。内蒙古属于湿地资源分布较多的省区之一, 湿地总面积424.5万公顷, 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7%, 在全国占第3位。1万公顷以上的重点湿地18块, 其中划为国际重要湿地的两块, 即达赉湖湿地和鄂尔多斯遣鸥湿地。一般湿地2616块。

湿地与陆地、海洋不同, 它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湿地面积虽然大大小于森林和海洋, 但湿地生态系统支持了陆地全部淡水生物群落和部分盐生生物群落, 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特殊的生态功能。国际上通常把森林、海洋和湿地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又把湿地称为天然水库、天然生物库和地球之肾。湿地的功能,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湿地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

水是生命存在不可缺少的物质,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人类生产生活用水除开采地下水外, 均来源于湿地。湿地也是地下水的重要来源。储存在沼泽、河流、湖泊和塘坝中的大量淡水都可以直接利用。湿地在蓄水、输水、供水和补充地下水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据有关资料, 全区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71亿立方米, 境内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71.27亿立方米, 全区有沼泽湿地310万公顷, 相当于100个大型水库。

(二) 湿地养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

湿地生境类型众多, 为湿生、水生生物物种创造了有利的栖息条件。据有关资料, 内蒙古湿地虽然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7%, 但湿地高等植物有103科、293属、763种, 分别占全区高等植物科、属、种的53.1%、34.7%和29.1%。内蒙古湿地鸟类288种, 占全区鸟类总种数的66%。湿地有鱼类90种, 隶属于8目13科。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 丰富多彩的湿地生物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三) 湿地具有固碳和调节气候的功能

据研究, 湿地吸纳碳的能力超过森林和海洋, 单位面积湿地固碳作用是森林、海洋的9倍。湿地是全球最大的碳库, 储存有全球35%的碳。当湿地遭到破坏, 不仅固碳作用减弱, 而且将由“碳汇”变成“碳源”, 向外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 从而加剧气候变暖的进程。因此, 保护湿地和建造人工湿地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

(四) 湿地具有拦蓄供水, 降低自然灾害的作用

湿地具有超强的蓄水性和透水性能, 沼泽地能保持大于其土壤本身重量3-9倍或更高的蓄水量。许多湖泊、沼泽湿地与河流相连, 在暴雨或河流涨水期间, 能将过量的水储存起来, 均匀地缓慢地释放, 以减少洪水给下游排放带来危害。在干旱季节, 湿地可将洪水期间容纳的水向周边地区和下游排放。因此, 湿地在控制洪水, 调节径流、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 湿地还有降解污染, 净化水质的功能。

(五) 湿地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工业原料资源

科学家们一般认为, 湿地具有很高的生产力, 每平方米米湿地每年可生产2公斤左右的有机物。英国《自然》杂志1997年公开评估认为, 全球生态系统的价值是每年33万亿美元, 而其中湿地就占45%, 每年为14.9亿美元。湿地的经济价值是多方面的, 可为人类提供水产品、粮食、药材、芦苇等, 还可为人类提供泥炭、矿砂、食盐、天然碱、石膏等多种工业原料以及稀有的矿藏。湿地也是能源生产基地, 泥炭、薪柴可作为燃料, 利用河流、湖泊湿地可开发水力发电。我区用于水力发电的河流主要有嫩江、额尔古纳河、西辽河和黄河干流以及一些大型水库。

(六) 湿地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和科研基地

湿地的旅游功能与科研价值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显示出来的。我区许多重要的旅游、休闲风景区都建立在湿地上。如达赉湖, 达里诺尔、乌梁素海、哈素河、岱海以及黄河、阿尔山天池等, 均是以湿地为基础的旅游、休闲、疗养和观光场所。湿地中丰富的生物群落, 珍贵的濒危物种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开展科学研究和生态教育的理想地方。现在, 我区已开展了有关课题的科研工作。如达赉湖的鹤类研究, 鄂尔多斯的遗鸥繁殖研究, 乌梁素海的鸟类种群变化研究等, 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综上所述, 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 湿地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 人类不可能没有湿地, 湿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湿地:面临着面积萎缩、资源锐减的危机

人们对湿地经历了一个由不认识到逐步认识的过程。

长期以来, 人们把湿地当作荒滩、荒水、荒地对待, 进行无限制的索取, 大肆开发利用, 而不去加以保护, 致使大量湿地资源遭到干扰和破坏, 湿地面积逐年萎缩, 直至消失。最近看到有关媒体报道两条湿地的消息, 均来自新华社。一条是, 据中国工程院专家考察, 东北地区沼泽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11.4万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6.57万平方公里, 减少了42%。另一条是, 海河流域主要湿地面积从上世纪50年代的3801平方公里下降到本世纪初期的538平方公里, 减少了5/6。这两条消息都指出, 湿地减少, 有自然原因, 如干旱等, 但主要是人为因素。另据有关媒体报道, 我国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失, 50年来已经减少1000个内陆湖泊。我区的湿地也面临着面积萎缩、资源锐减的危机。据调查, 全区18块重要湿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 其中, 包括两块国际重要湿地。从我区情况看, 对湿地的干扰和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不合理的兴修水利工程, 大量开采地下水, 这是湿地萎缩和干涸的重要原因

如阿拉善盟居延海是内蒙古少有的沙漠湿地, 上世纪初60年代以来由于上游兴修水利工程, 曾使居延海干涸 (近年来又有供水) ;通辽市科尔沁区莫力庙水库、奈曼旗西湖, 也是由于上游给水断流加之干旱, 前几年就已干了。有些湖泊和沼泽虽未干涸, 但水面缩小、水量减少、湿地功能减退。

(二) 围垦造田, 这是湖面缩小, 沼泽湿地消失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淖尔河流域有几万公顷沼泽湿地被垦为农田。乌梁素海上世纪60年代水面为400平方公里, 70年代因围垦, 使水面缩小到270平方公里, 下降了48%。在沙区有许多面积不等的丘间湿地, 常年有水或季节性有水, 湿润着沙区植被, 现在很多被开垦为农田, 这在科尔沁沙地尤为突出。有的被开垦为稻田, 这虽然也算人工湿地, 但与自然湿地相比其功能已大大减退。

(三) 工农业生产对湿地的污染

由于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工业生产的排污对周边的湿地造成污染, 致使水质发生变化, 水生生物减少。如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在上世纪60年代因捕杀附近草原的害虫, 大量喷撒农药, 造成湖水污染, 鱼类锐减。乌梁素海已变成极度污染富营养化的湖泊, 鱼类已无法生存。这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黄河由于工业排污也经常受到污染。现在随着经济发展, 为了取水用水方便, 一些企业都建立在河流、湖泊附近, 如电厂、化肥厂、铝厂等, 工业生产对湿地水质的污染是严重的。

(四) 对湿地利用不合理, 导致资源减少

如辉河、达赉湖、图牧吉、毛林郭勒、乌拉盖等温地都盛产芦苇, 因过刈割, 长势逐年退化, 产量大幅度下降。有些湿地开发为旅游区, 由于不注意湿地保护, 致使湿地受到严重干扰。如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重要湿地, 但因受到旅游的干扰加之水面缩小, 遗鸥的数量已不多了。有些湿地的野生动物遭到滥捕、滥猎的现象也很严重。

从我区看, 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连续干旱、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是湿地萎缩和消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湿地一旦遭到破坏, 其后果是严重的。首先是提供给人类的淡水受到影响, 严重者将发生水荒。湿地遭到破坏, 生物物质资源必然减少, 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如奈曼旗西湖的干涸, 使庐湖盛产的著名红尾鲤鱼已不复存在;乌兰察布市的黄旗海, 由于水质咸化, 已不能进行渔业生产, 著名的“官村鲫鱼”也就消失了。湿地遭到破坏, 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如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和我区淖尔河流域的特大洪水, 都与大量湿地被开垦种田, 削弱了调洪功能有密切关系。湿地变为农田, 人们得到了粮食, 但却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湿地的减少与消失, 也必将影响其他生态系统, 如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 同时也影响气候的变化, 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无法估计的。

我国和我区对于湿地保护工作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 随着对湿地认识的提高, 湿地保护工作开始引起了重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家在湿地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 成效是显著的。2000年国家17个部门共同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确定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与行动纲领;2002年,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将湿地保护作为12个重大战略问题之一进行研究, 进一步明确了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政策措施和任务目标;2004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把湿地保护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2005年, 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 将以工程措施全面推进湿地保护工作。目前, 由政府主导, 全民参与湿地保护工作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全国约有45%的自然湿地纳入470个自然保护区, 得到有效保护。我区按照国家的要求, 积极开展了湿地保护工作, 现在已有22块湿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面积181万公顷, 占全区湿地面积的40%。总的来看, 湿地面积减少, 功能下降的趋势正在逐步得到控制。但是, 我们也必须看到, 湿地保护仅仅是取得初步成效, 湿地保护仍然是我区生态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远远落后于防沙治沙、水土保持以及草原建设等方面的生态建设, 很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湿地保护任重道远。

三、保护湿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 对于维护生态安全,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在湿地保护上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关系

(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建设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草原、农田、沙漠都是陆地的重要生态系统。湿地兼有陆地和水域双重特征的特殊生态系统, 与其它生态系统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湿地遭到破坏, 面积消失, 功能退化, 物种减少, 势必造成整个生态与环境的恶化。居延海干涸后, 周边大片的胡杨林、红柳林死亡。沙区的湿地消失将引起更大范围的土地沙化;草原上湿地消失, 将会引起草场退化;林区湿地减少, 将危及森林资源。因此, 必须把湿地保护作为整个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应该认识到, 实现生态状况“整体好转”直到实现“良性循环”, 不搞好湿地保护工作是不行的, 是不全面的, 生态安全是没有保障的。反过来, 其它生态建设如防沙治沙、保持水土, 草原建设等, 搞好了也有利于湿地保护。

(二) 正确认识和处理兴修水利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湿地遭到破坏, 将造成水资源的减少, 调洪能力降低。因此,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了水资源, 保护湿地就能防止和减免旱涝自然灾害。从这种意义上讲, 保护湿地也等于兴修水利。为了发展生产应该大兴水利, 兴修水利如修建水库也是增加湿地面积。但兴修水利必须与保护湿地结合起来。正如前述, 由于兴修水利不注意湿地保护, 或者无限制地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 这是湿地面积萎缩、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应该把湿地保护纳入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列入水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把水利建设、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湿地保护统筹安排, 生态用水、生活生产用水互相兼顾, 上下游、地上地下通盘考虑。再也不能干上游修水库, 下游断流, 只顾生产生活用水, 而不顾生态用水的事情了。

(三) 正确认识和处理工农林牧业生产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湿地强大的生态功能支持着工农牧林业生产。这些生产建设的用水, 除利用地下水外, 都取之于湿地。湿地供给工业用水, 湿地滋润森林、草原, 湿地的淡水浇灌着农田。没有湿地工农牧林业生产将会遇到很大困难, 工农牧林业生产离不开湿地。当前的问题是, 由于认识上的原因, 在发展生产过程中往往做出不利于或破坏湿地的事情。如工业排污;农业开发中, 开垦湿地造田, 一些地方大量开垦“下湿地”;在湿地周边过牧破坏植被;个别地方把湿地规划为宜林地, 在治沙上强调治满治严。凡此种种, 都不利于湿地保护, 均属改正之列。特别应该强调的是, 有的地方本来地下水水位逐年降低, 已经出现“漏斗”现象, 但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继续打井, 不仅浇灌农田, 而且还要浇灌造林地, 这样过度开采与利用地下水, 不仅造成现有湿地减少, 长此下去, 其后果将是无水可采无水可用, 后果是可想而知的。现在有些地方提出退耕还湖, 限制或慎重开采地下水, 防沙治沙要保护丘间湿地等, 这些措施是值得提倡的。

(四) 正确认识和处理开发旅游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湿地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资源与场所, 但发展旅游必须在保护好湿地的基础上进行。人们应该认识到, 湿地之所以成为旅游的好地方, 主要是因为它的美丽景观和多采的物种吸引人。如果湿地遭到破坏, 也就失去了它的旅游价值。现在有些地方, 在湿地范围内, 甚至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无限制地建宾馆、盖饭店、修建娱乐设施, 在湖面大搞游艇游览, 加之管理不善, 干扰湿地的动物、破坏植被、旅游垃圾污染湿地环境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 凡是开发为旅游的湿地必须加强湿地保护管理, 要倡导生态旅游、绿色环保旅游。因开发旅游而破坏湿地的现象必须加以制止。

(五) 正确认识和处理湿地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应该而且可以开发利用。2013年2月2日是第十届“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与减贫”。这说明湿地应该而且可以为人类创造经济效益, 为贫困人群解困。湿地保护是利用的基础, 但利用必须是合理利用, 可持续利用。合理利用, 也是一种保护。现在一些地方对待湿地, 只注重利用, 只注重经济效益, 而忽视保护、忽视生态效益, 甚至存在着“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错误做法, 使湿地在利用中受到破坏, 这是完全不应该的。在湿地利用上, 同样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湿地生态功能的价值远远高于其经济价值, 因此, 湿地利用应该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

湿地保护 篇2

从网上我获知,湿地与海洋、森林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湿地,指的是陆地和水域交汇处,地表有暂时或永久性的浅层积水,以水生植物为优势的区域。包括河口三角洲、海岸滩涂、内陆低地、浅水湖泊、泥炭沼泽、湿生草原与林地、人工湿地等多种类型。湿地被称为“自然之肾”,在自然界中具有调节优化生态环境的功能,因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现在世界各国都将湿地视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并立法加以保护。而湿地,是大自然赐予大庆的一笔宝贵财富。平衡生态、涵养水源、孕育生命……大庆湿地,不仅仅是一片珍贵的“水面”,犹如颗颗“珍珠”泛着光辉,为这座刚毅的城市增添了几分“柔美”。作为我国湿地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大庆湿地具有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除了有较多的湖泊和沼泽外,还有与之共存的草原、自然次生林等,它们共同形成了大庆地面的壮美景观。据统计,大庆市有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湿地、盐沼湿地、湖泊湿地、江河湿地和人工湿地共计6大类型,16种湿地犹如珍珠般泛着光辉散落在城市各地。

保护湿地 人人有责 篇3

关键词:湿地;;保护;人人有责

按照《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定义,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红树林、沿海滩涂等,甚至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浅海水域,都属于湿地。本文将从以下几点介绍它。

一、我国的湿地类型

我国的湿地类型众多。海涂蜿蜓,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沼泽散缀南北。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的人工湿地,如水库、池塘和稻田等。据初步统计,我国湿地面积有6000多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2000多万公顷。以稻田和池塘为主的人工湿地4000万公顷,内陆湿地有高等植物1540余种,高等动物约1500种。其中,水禽300余种,约占我国鸟类种的1/4,并有许多为我国特有种和世界性的珍稀濒危种。

二、湿地的功能与作用

众多的湿地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湿地常常作为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的水源,被人们直接利用。湿地还能够补充地下水。在多雨或河流涨水的季节,湿地就成为巨大的蓄水库,起到调节流量和控制洪水的作用。湿地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河流两岸和湖滨的沼泽是鱼类繁殖和肥育的场所。湿地还能保持当地小气候,具有很高的航运价值、美学价值和教育科研价值。

三、我国湿地面临的威胁

1.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盲目进行农用地开垦、改变天然湿地用途和由于城市开发占用天然湿地,直接造成了我国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

2.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我国重要的经济海区和湖泊,由于保护不当,不仅使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而且也严重影响了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他水生物种的安全。

3.湿地污染加剧。污染是我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湿地污染不仅使水质恶化,也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

四、保护湿地的措施

1.加大湿地的宣传力度。

2.推动立法进程,尽快建立湿地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

3.各级部门要尽快制订好湿地保护规划,合理布局,切实可靠的保护湿地。

湿地的保护,并不是我们口头上的承诺,也不是我个人力量所能办到的。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湿地的行列中,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呵护这颗脆弱的“肾”吧!

保护湿地,人人有责!

(作者单位 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学)

湿地保护与湿地协调发展关系探讨 篇4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旅游,生态旅游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物产丰富, 但是近几年来工业发展的非常的迅速, 由于我国的工业发展比较晚, 在初期的对于资源的使用以及环境的污染非常的严重, 这样的状态大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人们深深的注意到环境的重要性, 知道想要人类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要不断地改变当前的环境问题。对于湿地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 湿地的面积在不断的减少, 生态功能在不断地弱化, 如何保护湿地就是成为我们今天研究的一个重点, 湿地生态旅游大家并不陌生, 今天结合下面的一个例子展开了讨论, 能够更加具体的反应当前的状态。

1 目前我国基本情况

湿地在不断地减少, 对于环境来说是非常不好的, 在很多的地方深深地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进行环境的进一步的保护。在这些区域进行珍贵物种的保护, 减少人类的破坏, 但是很明显的体现到力度不够用, 不够重, 这样就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加大投入, 更多的开发生态项目。

2 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2.1 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 而旅游经济目标的实现又能为保护湿地资源提供资金保障。因此, 协调好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可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的旅游效益, 从而实现湿地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旅游持续发展“双赢”的目的。

2.2 生态旅游促进湿地生物保护

湿地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良好, 景观及环境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高, 为人们进行生态旅游提供了极佳的资源与环境。在保护的前提下, 自然保护区内开辟生态旅游景区, 可以对周围群众和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为湿地的珍稀濒危生物保护等寻求经济支撑, 增加保护和管理的力度。同时, 还能帮助当地群众就业和脱贫致富。

3 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3.1 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机遇

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火红的翅碱蓬迎风斗浪, 红艳连天;植被类型保存完好的万顷苇海、碧波荡漾、风光旖旎;此外, 湿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觅食和繁殖环境, 被称为观鸟的天堂。

人们在此能观察湿地鸟类的生态行为和植物的生长规律, 还能在一望无际、静谧荒美的芦苇荡中或“红地毯”横铺的海滩上观看草长莺飞、鸿翔鹤舞、水鸟飞鸣、鱼翔浅底的美景, 又可以参与采拾、垂钓、捕捞, 河味海鲜品尝等项目, 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野趣雅致。此外, 交通设施的飞速发展, 极大地拉近了该湿地与国内各城市及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 客源市场前景广阔。旅游者越来越多的选择亲近自然的生态旅游, 给城市发展生态旅游带来了新机遇。

3.2 湿地旅游的开发原则

3.2.1

以市场为导向, 开展绿色的生态游, 生态游是当前的重要的发展方向, 由于人们在快节奏都市生活使得大家更想亲近大自然, 应该做好市场的调查, 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深一步挖掘, 放眼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发展长期的经济效益。

3.2.2 慎重定位、瞄准方向。

无论是项目定位, 还是市场定位, 都必须有明确的方向, 包括确定开发的主导项目、开发规模、开发档次等, 必须慎重地瞄准方向, 才能使开发项目具有发展前途。

3.2.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湿地都有自身的特性, 不同的湿地也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在我们开发的初期就要考察好, 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有特设的开发, 抓住自身的优点与主题, 这样市场经济的体制中才会更具有竞争力。今天的湿地发展更加地注重与自然风光相结合, 寻求一种和谐的状态, 从而更好的吸引游客, 有利于长期的发展。

3.2.4 选准起点、流动发展。

开发项目的过程中正确的选项是非常的关键, 一般初期都会选择见效益比较快容易管理, 对于自身的发展有利的方向, 这样有利于资金的回流, 对于一个项目初期如果做的非常的好就会大大的提升员工的积极性, 对于后期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的作用, 对于比较难的项目可以采用后期慢慢的引入, 这样能很好的缓解压力。

3.2.5 量力而行、逐步推进。

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产业要量力而行, 切忌盲目上马建设、铺摊, 应是逐步推进, 分期分步实施, 把旅游项目建设控制在市场和投资力度所允许的条件下。

3.2.6 开发与保护并举。

湿地生态旅游产业是对当地湿地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一种开发和利用。在开发利用资源的时候, 只有坚持环境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 才能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确保湿地可持续发展。

3.3 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措施

3.3.1 建立完善的规划制度。

长期以来相关部门的监管以及制度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这样据导致了相关部门松懈, 以及无法可依的现象, 大大的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 对于区域内的环境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做到科学合理, 这样能够更有利的保护当地的特色以及方便游人。更好的利用好资源, 通过湿地资源带动当地经济。

3.3.2 重视社区参与湿地生态旅游。

这一点是非常的关键, 在我们的景区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为规定如何的要求游人的行为, 但是监管以及维护工作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只有很好的带动景区的居住人口参与其中, 从每天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把这些行为习惯宣传到人们中间, 这样取得效果会更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一定要运营好相关的资源, 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3.3 加强专门人才培养与培训。

环境问题是在这几年刚刚被关注的, 在管理以及专业性人才方面比较匮乏, 这样的问题大大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通过人才的招聘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需求, 同时极易导致人员的流动, 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自身的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都是非常的有感情, 会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而付出, 通过聘请专业讲师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 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人才的成长, 同时要很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提倡全员参与, 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带动企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将是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问题, 所以现阶段一定要好各个方面的工作。

结束语

保护湿地征文 篇5

这几天,有两个跟自然相关的日子。先是每年2月2日的世界湿地日,再是昨天的立春节气。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人们也以“逢春”形容事物生逢其时,将有大的发展。然而,从近年的数据看,我国湿地的命运却还没能“逢春”。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甚至能调节局地气候。湿地的功能的确不少,但它的重要性很晚才被社会所认识。也正因此,大量湿地遭受人为破坏,很多只能从地名中窥见其存在。比如北京的“海淀”“积水潭”“苇子坑”“水碓子”“北洼”,都曾是典型的湿地地貌,如今早已被水泥森林所取代。

资料显示,我国湿地率为5、58%,低于全球8。6%的平均水平,人均湿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1/5、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20xx年至20xx年,我国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达8。82%。大规模的无序开发建设使许多湿地成为生态“孤岛”,湿地面积萎缩、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已成为我国最突出的生态问题之一。

去年,中央环保督察组第一批对8省区进行督察,5个省区的督察意见中包含湿地破坏的`内容,其中,黄河湿地无序开采导致严重生态破坏;呼伦湖大面积湖滨芦苇湿地丧失,草场退化、沙化严重等问题广受关注。而在我们身边,一些根本进不了名录的小湿地同样在加速消失。去年,北京市昌平区都市芳园小区的200亩人工湖被填埋,环保民间组织和业主干脆把“肇事”的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告上了法庭。

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与“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到20xx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的目标,这在湿地保护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指导5年工作的湿地保护“十三五”规划迟迟不能露面;同时,一些地方的保护条例规定要按照名录管理,可由于湿地管理存在多部门职能交叉等问题,名录难产导致保护缺乏依据。这都让人感觉湿地保护实际工作依旧难与目标相匹配。

令人欣慰的是,去年12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对新形势下湿地保护修复作出部署安排,这对于急需“疗伤生肌”的湿地来说,无疑是一缕春风。划分湿地管理事权、实行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将湿地保护成效指标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体系等方针,让湿地保护有了明确的制度安排。

加强湿地保护 建设生态文明 篇6

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载体。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共同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我国湿地贮存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在涵养水源、调节水文、补充地下水及抗旱防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公顷湿地每天可净化400吨污水,全国湿地可净化154亿吨污水。湿地为全球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维护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宝贵的种质和基因资源库。

湿地具有强大的生产功能,提供着丰富的生态产品,是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人类文明之所以都与河流有关,就是因为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可以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淡水、宜居的环境和丰富的食品。我国有3亿多人直接依赖湿地生活,湿地产品有效改善了他们的生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湿地生产功能的逐步增强,湿地在提供生态产品、满足民生需求、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湿地具有特殊的碳汇功能,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湿地是巨大的“储碳库”,占全球陆地总面积6%的湿地储碳量约为7700亿吨,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5%。在全球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工业减排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湿地的间接减排功能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德班会议已将湿地纳入气候谈判国际进程,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和共同选择。

湿地具有丰富的文化功能,孕育了源远流长的生态文化,是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阵地。湿地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旅游、亲近自然的理想场所,同时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湿地文化。这种对湿地认识的科学理念,是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自1992年我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以来,成立了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和国家湿地履约办公室,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健全了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启动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行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政策,加强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等重点湿地保护,建立了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组织了湿地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确立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价值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湿地宣传教育活动,扩大了湿地国际交流与合作,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累计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国家湿地公园213处,超过5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为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湿地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自然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由于受土地不合理利用、湿地保护管理困难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问题依然突出,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湿地保护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未来,各级林业部门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认真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等措施,把保护和恢复自然湿地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尽快扭转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局面,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6项工作:

第一,认真实施湿地保护工程。为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国家相继启动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工程和项目,这是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主要载体和平台。2012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各级林业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准确把握规划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如期完成规划任务和目标,确保湿地面积增加,湿地功能增强。同时,各地要积极谋划实施地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形成上下联动、共同保护湿地的良好局面。

第二,科学构建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十八大明确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重要湿地纳入禁止开发区,构建科学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确保重要湿地受到严格保护,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同时,要科学利用湿地资源,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开发湿地产品、开展生态旅游等活动,保障民生需求,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积极推进湿地保护法制建设。法制建设是加强湿地保护的主要依靠和重要手段。目前,已有15个省份制定了湿地保护条例,为湿地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要借鉴这些省份的成功做法,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国家尽快出台湿地保护条例,把湿地保护管理方面的成功制度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湿地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当前,要抓紧制定《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以此规范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行为。各级林业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坚决遏制湿地案件不断增加的势头。同时,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政策体系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努力构建湿地保护管理长效机制。

第四,不断提升湿地保护科技水平。当前,我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修复难度很大,要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统筹多种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加强湿地科学研究,抓紧解决重大理论问题,掌握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突破湿地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优化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湿地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社会公众掌握湿地知识,科学认识湿地,自觉保护湿地。

第五,全面深化湿地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是湿地资源大国,在湿地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要把湿地国际交流与合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强与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的协调与沟通,为国内湿地保护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认真履行国际湿地公约,完善履约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公约事务,发挥影响力,提升话语权。要加强和规范国际重要湿地管理,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提高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第六,切实加强湿地工作组织领导。十八大明确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目前,国家层面已将湿地总面积和湿地保护面积纳入中国资源环境指标体系,江苏省将有关湿地指标纳入了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其他地方也要积极争取将湿地指标纳入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通过组织监督强化领导责任,确保将湿地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加大湿地保护投入,为湿地保护事业提供可靠保障。

加强湿地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要科学谋划,扎实工作,全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保护湿地 人人有责 篇7

关键词:湿地,保护,人人有责

按照《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定义, 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红树林、沿海滩涂等, 甚至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浅海水域, 都属于湿地。本文将从以下几点介绍它。

一、我国的湿地类型

我国的湿地类型众多。海涂蜿蜓, 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 沼泽散缀南北。此外, 我国还拥有大量的人工湿地, 如水库、池塘和稻田等。据初步统计, 我国湿地面积有6000多万公顷, 其中天然湿地2000多万公顷。以稻田和池塘为主的人工湿地4000万公顷, 内陆湿地有高等植物1540余种, 高等动物约1500种。其中, 水禽300余种, 约占我国鸟类种的1/4, 并有许多为我国特有种和世界性的珍稀濒危种。

二、湿地的功能与作用

众多的湿地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湿地常常作为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的水源, 被人们直接利用。湿地还能够补充地下水。在多雨或河流涨水的季节, 湿地就成为巨大的蓄水库, 起到调节流量和控制洪水的作用。湿地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河流两岸和湖滨的沼泽是鱼类繁殖和肥育的场所。湿地还能保持当地小气候, 具有很高的航运价值、美学价值和教育科研价值。

三、我国湿地面临的威胁

1.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盲目进行农用地开垦、改变天然湿地用途和由于城市开发占用天然湿地, 直接造成了我国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

2.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我国重要的经济海区和湖泊, 由于保护不当, 不仅使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 而且也严重影响了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 威胁着其他水生物种的安全。

3.湿地污染加剧。污染是我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 湿地污染不仅使水质恶化, 也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

四、保护湿地的措施

1.加大湿地的宣传力度。

2.推动立法进程, 尽快建立湿地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

3.各级部门要尽快制订好湿地保护规划, 合理布局, 切实可靠的保护湿地。

湿地的保护, 并不是我们口头上的承诺, 也不是我个人力量所能办到的。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湿地的行列中,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共同呵护这颗脆弱的“肾”吧!

湿地保护 篇8

1 高台县湿地公园建设环境现状

湿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被誉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其中湿地资源的保护是为了保证人与资源的和谐相处。高台县湿地范围内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1992年成立了高台县黑河流于自然保护区, 主要是为了保证野生动植物的生存以及生态环境平衡。长久以来高台县切实的实行了政府所要求的发展生态经济战略, 尊重自然规律, 以生态经济为主要经济, 坚持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前提下发展地区经济[1]。2012年高台县湿地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为了更有效的进行湿地的保护, 高台县地区建立了专属管理单位, 并逐渐予以完善。

2 高台县湿地公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台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虽然一度受到地区政府的关注, 在发展阶段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但是随着近些年人口的递增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湿地环境受到了过度开发与环境污染的威胁, 湿地内的植物有逐渐退化的迹象, 湿地范围在逐年减少, 而湿地的功能也在逐渐下降, 湿地资源的保护工作面临这严峻的挑战, 而高台县地区湿地保护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2]。

2.1 湿地保护意识不足

意识与关注决定了湿地保护的实施效果, 而地区内湿地保护意识不足, 将导致湿地保护工作一度不能有效的开展。高台县地区内部分群众存在湿地即是荒地与废地的错误意识, 多部分人更侧重于湿地的开发, 而忽视了湿地的保护, 盲目的开垦致使高台县地区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湿地面积的逐渐减少, 导致湿地调节径流的性能逐渐下降, 干旱情况频繁出现。而盲目的改变湿地的用途, 也导致水生物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环境, 湿地的经济植物也逐渐被影响。

2.2 水资源污染严重维护措施不足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 环境的污染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 而其中水资源的污染将直接影响到湿地资源, 高台县湿地周围有大量的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排放, 严重影响了水质, 同时对湿地生物也形成了严重威胁。部分人工湿地内部使用大量的农药等化学物质, 形成了湿地污染源, 从而也影响到高台县地区的水质。另一方面是治理不足, 表现为资金、人力等多个方面, 维护工作投入资金不足, 使得维护人员建设受到制约, 不能够完全的满足湿地保护工作的需求[3]。

3 高台县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的措施

3.1 加强宣传力度提升湿地保护意识

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工作首先是要提升群众的保护意识, 需要结合高台县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 将湿地保护与生态城市结合一起, 进行宣传, 通过一切有效的手段, 普及湿地资源的重要性, 同时宣传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可以进行湿地保护日等节日, 引起群众的关注。同时对地区的政府进行培训, 使其能够在地区内全面的树立湿地资源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面性的提升群众意识。

3.2 促进多方面协作保护体系形成

湿地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受到破坏后治理的难度极大, 甚至有不能在被恢复的可能, 湿地恢复工程涉及到林业、水资源、农业、环保、城建等多个部门, 所以高台县在进行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工作工作, 可以结合相关的政策, 限制盲目开发的行为, 制定详细的湿地保护措施。同时结合相关部门, 相互协作促进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例如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也是在间接的保护湿地资源、农业部门限制乱开垦的行为, 保护湿地资源不被破坏、旅游业部门可以结合湿地资源开展旅游业, 为湿地保护增加资金支持等多个方面进行。

3.3 开展高台县湿地保护工程

高台县湿地保护工程不只是生态建设项目, 从长远角度看, 是将高台县地区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工作进行结合发挥在那, 充分的结合城市内部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 最大化的凸显高台县地区特色。以湿地为基础大力发展旅游行业, 在保护湿地资源的同时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4 结语

湿地资源对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对湿地资源保护工作一直予以高度的重视, 高台县地区现阶段对湿地的保护工作存在些许的不足, 需要各级政府通过一切可行手段, 及时的制定湿地保护计划, 确保湿地资源不被破坏。

参考文献

[1]高士武, 邵妍, 张曼胤, 等.北京市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研究[J].湿地科学, 2010, 02 (04) :389-394.

[2]仇保兴.科学谋划开拓创新全面加强城市湿地资源保护[J].中国园林, 2012, 07 (12) :5-13.

洽川湿地保护探讨 篇9

河流湿地作为一种主要的湿地类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其中游陕西段洽川湿地,对于孕育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的中心区域,陕西洽川湿地开发较早,湿地生态功能影响较大,洽川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也迫在眉睫,因此研究洽川湿地的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1 洽川湿地的概况及特征

1.1 区位状况

洽川湿地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境内,地处黄河中游处。东临山西运城,北接百良镇东堤村,南同大荔县接壤,西到洽川老崖。南北全长大约40公里,东西宽为3到5公里,总面积168平方公里,水面面积约为61平方公里。洽川湿地是黄河中游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原始湿地。洽川湿地风景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水源充足,物产丰富,素有小江南之美称[1]。保护区内有瀵泉七处,芦苇遍地,鱼塘和荷莲广布,还有丹顶鹤、黑鹤等国家一级鸟类一级天鹅和灰鹤等2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1.2 地质特征

洽川湿地的自然动力来自于三千多年前形成的洽川七口喷泉,即现在人们所称的“七瀵泉”。从地质上看,七瀵泉属于承压水,分布在观众盆地东北部构造断裂带上。由于断层构造与地下水的运移和储集密切相关,断层的破裂带或裂隙带形成地下水的带状通道或一系列间距不等的泉眼。七瀵泉形成了七个湖面相互连接奔腾的黄河从侧面穿过,形成了河流阶地。随着黄河夹带黄土和泥沙淤积,河漫滩的土质以粉沙状泥沙为主,土质结构松散且肥力好,河漫滩上长有一望无际的野生芦苇。目前洽川湿地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河流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1.3 气候特点

洽川地区地势较低,海拔高度为348米,区内光、热、水资源丰富。该地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受秦岭、中条山和黄土该院的影响,春季和冬季雨水较少,夏季炎热,秋雨连绵。年降水量约为550毫米,但蒸发量达到2000毫米以上,使得空气温暖湿润[2]。

1.4 动植物现状

野生植物多以木本和草本植物为主,常见的植物油芦苇、水蓼、碱蓬和杨柳等,多分布于沟川地区。野生药用植物和饲养植物种类繁多,纤维类、肥料类、淀粉类、染料类、编织类植物数百种。湿地内有3000多公顷的天然芦苇荡,1000多公顷的莲花池。

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各种水生生物和昆虫类,为爬行类和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林区常见猫豹、狐狸;田间常见松鼠等鼠类。鸟类有留鸟、冬候鸟和旅鸟构成鸟类的主体。常见在水中成群飞舞的丹顶鹤、天鹅、鸳鸯、黄鹏、野鸭等[3]。

2 洽川湿地目前环境现状分析

2.1 人为破坏严重

洽川湿地遭受人为破坏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焚烧芦苇现象仍时有发生,到了秋冬季节,有些农民为了捕鱼、捕猎野生动物便利,放火焚烧湿地内的芦苇;还有人为了扩大种植莲藕面积,砍伐或焚烧芦苇,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威胁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其次,过度放牧破坏了湿地的植被,随着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湿地内的牛羊啃食大量草木,导致草木死亡,湿地大面积植被毁坏。第三,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洽川湿地黄河段滩地由于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农民对滩地占有性、过度性的垦殖造成原有森林植被消失,动植物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从而导致湿地生物灭绝。此外,不恰当的旅游开发,使游客数量过大,对湿地谁资源、动植物的保护带来不利影响。总之,湿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应相互协调,忽视群众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是不正确的,但过度开发利用湿地资源,追求短期利益也是错误的。

2.2 湿地水资源减少

水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没有水,就不可能有湿地。洽川在一年四季中大部分都处于干旱少雨,年蒸发量远大于年补给量。即使在雨水季节,由于雨水相对集中,降雨随地表径流迅速流走,造成湿地水资源不足。然而引起水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是人们的经济活动。湿地周围的群众为工农业生产,大量抽取洽川附近的黄河水,用于工业发展、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造成水位降低,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等。

2.3 水体污染

洽川湿地是黄河湿地的一部分,与黄河紧密相连。然而在黄河的中上游分布着一些工厂和企业,有的企业利用秸杆造纸,为了节省成本谋取最大的利润,将几乎没有经任何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湿地周围的群众把垃圾和废水倾倒在湖泊湿地中,致使湿地富营养化严重,湿地逐渐退化。黄河水质的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沿岸水禽、鱼类、浮游生物的生存安全,长期下去将会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某些种类可能濒于灭绝,种群结构日趋单一,生态环境恶化。

3 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3.1 通过立法落实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用于调整以湿地资源为核心的法律关系。虽然部分现行法律法规对湿地保护与利用有所涉及,但是不能构成管理湿地的完整的法律体系,达不到有效规划调整作用。因此加快湿地资源保护立法的步伐,是确保湿地资源管理有法可依的关键,尤其是像洽川这样已遭受较大破坏的湿地。

3.2 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民保护意识

渭南市主管部门及合阳县政府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借助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科技宣传月时机,积极向群众宣传保护湿地动植物,特别是深入到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依据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在湿地管理区成立野生动物管理工作站,配备专业人员管理此项工作,并切实认真负责,严格管理。对于野生动物的乱捕滥猎、非法运输等案件,应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及时查处,真正做到工作有人抓,案件有人查,使洽川湿地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3 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首先,要制定湿地保护规划,包括湿地的近期规划和中长期规划,例如在2年内使湿地保护要有明显改善,中期目标要使湿地达到一定的理想状态并保持良好状态。远期目标要使湿地生物种类翻倍,湿地保护面积要有明显扩大,真正做到理想化中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其次,要采取一些相应的具体措施。在现有湿地范围的周边设置明确的湿地标志,同时在湿地的周围的一定区域设置缓冲区。在缓冲区内的居民应该有政府安置搬迁,为远期湿地保护发展做准备。建立一定的保护设施,安装必要的监控摄像头,加强严管和监控。禁止任何形式的放牧、狩猎、捕捞、烧荒、挖塘和挖沙活动,严禁向湿地排放污水或倾倒垃圾等。最后,调整好产业结构,对于耗水量大的的工农业项目建立上要慎重考虑,避免工农业发展与湿地过度争水,减少湿地用水量,使湿地生态系统处于可持续发展之中。

3.4 合理引导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湿地的自然资源需要保护,但保护不是结果,最终目的要使资源为人类服务。湿地保护以促进湿地周边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为目的。合理引导人民群众参与保护湿地资源的环境中去,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此应尽快建立专门的湿地管理保护部门,做好湿地开发与保护的近期与长远规划,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选择洽川湿地典型的、敏感的、易受影响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对湿地资源以及各种生物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作好预测预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力保护好湿地的资源、功能与环境。达到保护湿地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洽川湿地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湿地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周边经济的发展,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退化明显。为了保护湿地,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对策,对陕西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洽川湿地,环境,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城市湿地公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J].中国园林,2006,5.

[2]李焕芳.陕西省湿地管理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J].陕西环境,1995,3.

湿地保护 篇10

1 研究区概况

2 0 1 1年1 2月1 3日, 国家林业局下发林湿发[2 011]2 7 3号文, 同意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湿地公园试点。湖北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城关镇西北部, 规划红线北至新庙大桥, 南至金沙湖南部大坝, 西至邓家湾, 东至竹林村的后竹林。地理坐标东径114°32′09"~114°35′45", 北纬31°17"0 2”~31°2 2′"3 8”。湿地公园的主体为红安县金沙湖水库, 范围包括水库及周边华家河、七里坪、二程、城关4个镇属2 0个行政村和骑龙茶场、长渠综合场、红峰林场, 总面积19 0 3.3 7 h m。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划分为5个功能区:湿地保育区面积1276.15 h m2, 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67.05%;恢复重建区面积共479.41 h m2, 占总面积的2 5.1 9%;宣教展示区面积为1 0 9.8 7 h m2, 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5.7 7%;合理利用区面积为3 6.53 h m2, 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1.9 2%;管理服务区面积为1.41 h m2, 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0.07% (湖北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2011年至2018年) 。

2 金沙湖湿地资源

2.1 湿地资源

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丰富。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试行) 》的分类系统, 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湿地属典型的库塘湿地。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为1 9 0 3.3 7 h m2, 其中湿地面积为1 5 9 0.6 9 h m2, 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89.09%。

2.2 动植物资源

2.2.1 植物资源

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共计96科、205属、318种。其中蕨类植物门有4科5属5种, 裸子植物门有6科13属18种, 被子植物门有86科187属297种, 主要的湿地植物包括水杉、池杉、莲、香蒲、水鳖等。

2.2.2 动物资源

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动物资源丰富, 共计有脊椎动物29目、48科、120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栗鸢、白琵鹭、红腹锦鸡、雕、穿山甲、虎纹蛙。鱼类有7目13科35属50种, 两栖类有1目、2科、2属、7种, 爬行类主要有2目、2科、3属、6种, 鸟类主要有14目、24科、47种, 哺乳类主要有共5目、7科、9属、10种, 主要鸟类包括大白鹭、凤头、红骨顶、白琵鹭、赤麻鸭、秋沙鸭等。

2.3 水资源

金沙河位于北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 降雨量充沛。金沙湖水库上游烟宝地水库, 如遇干旱时, 对金沙湖水库进行水源补给, 其中, 烟宝地水库承雨面积为61.2 k m2, 库容650万m3, 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承雨面积为1080 0 h m2, 一般水域面积为142 3.17 h m2, 年平均来水量为5177万m3, 总库容17872万m3, 水量大, 水资源十分丰富, 水质优良, 常年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水质标准。

2.4 湿地文化资源

2.4.1 红色文化

红安县是董必武和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223位将军的故乡, 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部队, 是中国近现代三大农民起义之——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爆发地, 鄂豫皖苏区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诞生在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及周边村庄的将军有3 6位, 使湿地公园的红色文化更显浓厚。

2.4.2 革命文化

红安县民风淳朴、思想先进、文化氛围浓厚, 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 西学东进和南学北移在红安形成了局面, 红安背靠大别山, 面向大武汉, 红安人退一步到深山, 进一步到武汉, 方方面面的因素使得红安从来就不乏意识超前的思想家, 而先进的思想一经传播, 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使得这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革命文化。尤其近代, 黄麻起义的爆发和红四方面军的成立更是将红安的革命文化推向了高潮。

2.4.3 象棋文化

红安人喜爱象棋, 民间从来就不乏象棋高手, 湖北的象棋泰斗、鼻祖罗天杨就是红安人, 革命先驱董必武也是一名象棋高手。如今的红安县, 象棋文化仍然在蓬勃开展, 如2008年红安县举办的“永丰杯”中国象棋比赛、2010年举办的“玉泽商砼”杯中国象棋赛, 延续了红安县的象棋文化。

2.4.4 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 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古代的“荆楚”概念, 其地域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 湖北省有“荆楚大地”之美称。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 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 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

3 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湿地公园周边环境整治压力较大

金沙湖湿地周边现有109个村民小组, 住户4839户, 人口21052人。有畜禽养殖122户, 圈舍12 50间, 存栏畜禽37133头 (只) 。2个乡镇有私人厂矿2处, 6个井口。二程镇、城关镇的3个行政村有各类加工制造业 (苕粉加工厂、堆矿场、预制板厂、砖厂等) 6处。城关镇、二程镇及华河镇3个乡镇有餐饮业8处。复杂的周边环境不仅对金沙湖湿地公园水体污染构成威胁, 而且也为湿地公园的社区共管带来了安全隐患。

3.2 湿地公园水体存在污染风险

湖区周边22个村场的居民生产生活排污及农田面源污染对金沙湖湿地公园的水体存在污染危险。据红安县环保局统计, 湿地公园周边居民每年排污量 (按干物质计算) 为1229.437 t, 生活污水直排在房前屋后、村前村后, 经雨水冲刷后直流湖内。湿地公园周边每年使用化肥农药种植农作物面积达1508.2 h m2, 化肥农药残留直接给湖水带来了持续的污染。此外, 湿地公园周边的畜禽养殖、矿区废物、餐饮及工厂排污等都对湿地水质构成一定威胁。

3.3 围堰养鱼损失了湿地资源并影响生物多样性

湖区一级支流围堰养鱼有一道坝、两道坝、坝内坝3种, 共99处, 面积195.87 hm2。其中, 1999年以前由田改建10处, 面积20.8 hm2;1999年到2003年旧坝59处, 面积116.27 hm2;2004年以后旧坝加高2 0处, 面积37.93 h m2;2011年后新改扩建10处, 面积20.87 hm2。围堰养鱼阻隔了生物洄游通道, 破坏了生物栖息、繁衍场所, 鱼池内人工倾倒的粪便严重污染了水面, 洪水季节, 堰满溢洪, 倾泻湖面;枯水季节, 阻断了湖水补给。

3.4 湖边建筑物存在安全及景观隐患

由于历史和居民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 以及对湖区洪水位概念模糊, 早期村民建房时没有考虑到洪水安全问题主要是在原移民高程为73 m洪水线下建房, 金沙湖湿地公园内现有91户居民居住在洪水线内, 如遇洪灾, 这些住户就容易被淹受灾。同时, 这些建筑也对金沙湖湿地公园的景观造成不良影响。

4 金沙湖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发展对策

4.1 坚持严格保护, 适度开发的原则

对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 既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其湿地生态资源, 同时也要合理、适度的开发。金沙湖湖水丰盈, 水质清澈, 是红安县城及周边乡镇的主要饮用水源, 若将当前湖面完全封闭保护起来与外界隔离, 那还是改变不了水库性质, 不能满足和发挥湿地公园的功能与作用。因此, 可在严格保护湿地资源的基础上,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坚持适度开发原则, 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护湿地资源;另一方面进行科学、合理而适度的利用, 将湿地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

4.2 确立水资源在金沙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

金沙湖湿地的水系和水质主要受到金沙河上游水系、大气降水、河岸两侧周边工厂、居民、农田等的影响。通过对上游水系的保护建设、水源地保护、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做好对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 以及严格控制水上交通工具的使用等措施, 提高金沙河的水质和保障水源的补给。通过对金沙河上游两岸的生态林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工程、补植等抚育方式提高林分质量, 并积极扩大和营造水源涵养, 主要补植和更新替换成阔叶树种。加大上游水源地周边污水排放单位的管理, 严格控制工业企业“三废”排放, 杜绝不达标排放现象。库区内只允许自然养殖, 禁止向水库中排放污水, 禁止围湖造塘等破坏活动。

4.3 加大对湿地公园的经济投入

目前, 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后, 相关设备简陋, 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资金需求量较大。因此, 在加强当地政府及领导成员对工程建设思想认识的同时, 应严格遵循有关湿地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政策, 围绕湿地公园建设目标,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对湿地公园的经济投入, 并注重招商引资等多方筹资的方式, 使湿地公园的发展建设有充分的财力支持保障。

4.4 加强对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监测

伴随着来金沙湖湖湿地公园进行生态旅游的游客量的增加, 公园内各种生活污染可能增加, 如游船、游人导致的水体污染和固体生活垃圾等都会对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和影响, 为了改善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 引导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掌握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 (尤其是水禽) 的变化情况, 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科学的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加强对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科学监测与管理, 同时在湿地公园内推行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 如以双人自行车、三轮车替代机动车, 用脚踏船、电力游船替代水上机动船等。

4.5 大力宣传金沙湖湿地生态旅游的特色

通过报刊、新闻媒体、网络等各种渠道, 广泛宣传金沙湖湿地的湿地资源优势和生态旅游特色。让当地群众充分了解本地文化, 对外地游客, 当地人应做到“人人都是宣传员和导游员”, 自觉做好宣传和维护金沙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形象的工作。通过举办金沙湖相关文学、文艺等比赛活动, 以及邀请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来当地举办文化讲座等, 多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地宣传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特色, 为湿地公园的合理利用努力打造金沙湖品牌。

4.6 注重历史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保护

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同时, 更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 使之得到传承与延续。金沙湖湿地公园本身具备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还要和当地的红色历史文化相结合。湿地生态旅游既是湿地自然旅游, 同时也是湿地的文化旅游, 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民俗文化对外地游客都同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 应对这些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加强保护和开发。

4.7 金沙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模式

(1) 湿地观鸟旅游。通过建设金沙湖湿地公园观鸟平台, 让“爱鸟者”更好地观赏到湿地公园内的各种鸟类的生活形态, 研究它们的习性特点。目前, 金沙湖湿地公园鸟类有14目、24科、47种, 是大别山区鸟类最丰富的湿地之一。

(2) 湿地休闲游。湿地休闲游主要在湿地公园的合理利用区展开, 游客来欣赏湿地景观。

线路自东开始向北向西乡南为一周的游览路线为:主入口—湿地入口广场—主入口生态码头—湿地观景平台—湿地茶楼—湿地荷塘—钓鱼台—观鸟亭—沿湖木栈道—象棋走廊—水乡农耕文化园—象棋廊道—荆楚文化园—湿地主入口广场。

(3) 湿地生态科普游。生态科普游主要在宣教展示区的南区和北区, 通过各展馆、园区、廊道、观景平台、观鸟亭的建设, 使游客在欣赏湿地美景的同时接受一定的科普教育知识, 提高游客的湿地生态环保意识。

宣教展示区南区参观路线为:宣教展示区南入口—次入口湿地访客中心—湿地文化宣传廊道—湿地科普教育馆—湿地生态景观宣教廊道—观景平台—观鸟亭—观景平台—湿地文化宣传廊道—红色文化纪念园—池杉林。

宣教展示区北区参观路线为:宣教展示区北区入口—植物展示园—了望塔—观鸟亭。

(4) 湿地娱乐休闲游。娱乐休闲游主要体现在合理利用区的休闲游娱乐项目, 通过湿地各项娱乐项目使游客进行参与性较强的钓鱼、观鸟、采莲蓬、品茶等娱乐体验活动, 增加游客在湿地公园观赏美景之余体验参与带来的无限乐趣。

参观路线为:湿地访客中心—主入口广场—主入口生态码头—湿地茶楼—观景平台—湿地荷塘—钓鱼台—观鸟亭。

5 结语

随着人们对湿地的功能与作用认识的提高和湿地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 必将有力推动湿地恢复与保护工作积极作为, 湿地公园建设为湿地生态环境恢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湿地旅游将成为投资和消费的热点。生态旅游是湿地公园最主要利用方式, 湿地生态旅游将是卖方市场的一个热点, 引导投资和消费向旅游业倾斜, 将成为为今后最时尚的旅游形式之一。因此, 湿地旅游将成为整个旅游业消费热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将有效保护湿地资源, 并极大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推动地方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王浩, 汪辉, 王胜勇.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2]周市彪, 闫兴富.宁夏银川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 (4) :449-452.

探讨关于湿地保护与管理措施 篇11

【关键词】湿地;保护;恢复

黑龙江省也在2003年8月1日发布了《湿地管理条例》,条例明确规定林业部门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业务主管单位,使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有了法律依据。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的依赖程度的提高,直接导致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湿地功能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因此必须加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以适应新形势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需要。

1.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

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复杂多样。近些年来,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导致森林消失、湿地锐减、生态系统岛屿化、破碎化现象,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加,抵御干扰能力下降,脆弱性增大;同时由于沿江湿地破碎为农田等人造景观,导致过渡地区边缘效应增强,其他生物物种侵入生态系统,使其结构改变,功能发生变化,甚至失调。湿地本身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独特的生态系统,其消长变化,与生态环境平衡、人类的生存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下大力气保护好湿地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因此,通过建设,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湿地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对于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护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需要

自然保护区共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53种,其中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有8种,占黑龙江省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的44.44%,如紫貂、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白头鹤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有45种,占黑龙江省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的61.64%,如黑熊、马鹿、雪兔、大天鹅、白枕鹤、白琵鹭、鸳鸯等。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有52种,占黑龙江省列入CITES动物总数的72.22%,通过保护和恢复,可以有效改善野生动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减少人为经济活动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和对资源的破坏,为野生动物生存、繁衍创造有利的环境,从而使该区具备丰富的野生物种多样性,成为生物资源保护的“基因库”。

3.遵循科学发展观,满足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生态系统的破坏在许多情况下往往不可逆转,即使经过治理和恢复也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为了眼前和局部利益而使湿地遭到破坏,会遭到自然界的残酷报复而受到巨大损失,这种报复甚至殃及子孙后代。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避免这样的后果继续发生,必须尽早尽快行动,保護和恢复有限的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森林湿地调节气候、蓄洪排涝、降解污染的功能,使湿地资源达到永续利用,与人类长期共存,和谐发展。

4.充分发掘科研潜力和推广科普教育的需要

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的物种库和基因库。从科学研究角度讲,目前对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许多功能、价值及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还难以评价。保护好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资源,有利于我们未来的研究和利用,一旦具备条件有新的资源被发现,它们所创造的财富和效益是目前难以估计的。为此,早日着手保护,将对未来发展产生影响,保护好今天的天然湿地资源也就是保护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

5.维护边境安宁,保证国土安全的需要

保护区地处小兴安岭东南部北坡,其北部和东北部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是我国边境地区。建设好本保护区,不仅对保护小兴安岭森林和湿地、充分发挥其生态调节功能、维持周边地区及小兴安岭整体区域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资源及促进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保护黑龙江生态环境、保证界江水质,维护边境安宁,从而保证国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能力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办公楼800m2、宣教馆400m2,并配备相应的宣教设备。

平阳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实施后,它不仅对小兴安岭森林和湿地保护、充分发挥其生态调节功能、维持周边地区及小兴安岭整体区域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资源及促进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为人们提供旅游度假场所,提供科研、生态保护教育、教学基地,提高人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为国际湿地保护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物质基础,为今后全省乃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小兴安岭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平阳河自然保护区不仅仅需要国家和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我们林业部门的身体力行,真正从一定高度上来践行保护平阳河自然保护区。

【参考文献】

[1]蔡守秋.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实现环境法律的生态化[J].中州学刊,2008(02).

[2]彭福扬,徐勇,刘红玉.把生态化追求纳入国家创新战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1).

盘锦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 篇12

一、盘锦湿地概况

盘锦市地处辽河三角洲入海口, 共有3149平方公里的湿地面积, 是保存完好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被誉为“世界重要湿地、中国最美湿地”。在这片湿地中, 栖息着263种鸟类, 其中有丹顶鹤、大天鹅、黑嘴鸥、白鹭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和世界濒危鸟类36种。每年3、4月份是候鸟迁徙季节, 5月是鸟类繁殖观赏季节, 成群结队的各种鸟类在盘锦驻足停歇, 为盘锦这片“世界重要湿地”带来了春天的气息。盘锦湿地不仅具有世界上最大的苇塘, 而且也是各种水禽候鸟的重要迁徒地。其中雁形目鸟类就有23种, 占该区水禽的22.6%。盘锦湿地雁形目鸟类是该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它们在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和经济意义上既有其共同点, 也有其各自的差异。然而,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土地的大量开发, 盘锦市湿地出现一系列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亟需引起关注和重视。

二、盘锦湿地保护现状

1. 天然湿地面积剧减

随着近年来气候逐渐转暖, 以及人为的不合理行为, 如过度围垦、鱼塘开发、苇塘建设、稻田建设、以及石油开采和区域地下水超采等, 使湿地水资源补给减少、土壤和植被遭受破坏, 最终导致盘锦市天然湿地面积大幅度萎缩。

2. 湿地环境恶化

由于接纳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退水, 湿地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湿地功能呈明显退化趋势,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 盘锦城市湿地功能呈现出明显的退化趋势。

天然湿地遭受破坏后, 湿地生境破碎化加大, 廊道效应弱化, 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尤其是珍稀水禽食物链减少、营巢条件恶化, 最终栖息地功能下降。

3. 生物多样性减少

盘锦湿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正受到破坏, 表现在一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生物物种、生产量减少, 天然鱼类、水禽多样性降低, 捕猎种粪和产量下降等。

4. 生态经济结构欠佳

盘锦湿地保护区内以渔业、稻田养蟹为主, 并且有盐场和大量油田的开发。由于湿地保护区的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低, 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不高, 产业升级和替代缓慢, 科技创新能力差, 从整体上看竞争力较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成为自然资源耗损破坏、总体生态恶化、局部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长期计划经济的体制下, 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目前逐渐显示出来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经济系统所存在的这些诸多问题, 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较低、产业升级难度大、工业经济效益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等, 这就必然要求建立合理的生态经济产业结构。

三、盘锦湿地保护对策

1. 尽快制定盘锦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盘锦湿地作为亚洲重要的候鸟迁徙中转站之一, 必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规划, 确保湿地资源的安全和发展。根据湿地资源保护的客观需要, 建立完善湿地生态功能的保护区体系是在现实情况下对湿地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的方法。通过建立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和合理利用示范试验区, 使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以及湿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受到有效保护, 这是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最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2. 完善湿地保护法规体系, 健全湿地资源管理与协调机构

建立完善的湿地保护政策是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是协调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护区应根据自身情况, 制定适合于当地实际的湿地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使盘锦湿地管理尽快走上法制管理的轨道。

近年来, 湿地资源缺乏统筹计划协调管理机构, 形成的是依据湿地权属, 实行行业部门多头管理或谁开发谁管理的局面, 这是造成湿地资源滥用和破坏的主要症结。要实现对湿地科学保护和统一管理, 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统筹湿地管理、开发、科研等有关事宜, 同时各级政府应把湿地保护管理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以改变目前多头管理, 又多方不管的混乱局面, 做到具体业务有专门机构管理, 保护资金统筹使用, 使盘锦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尽快纳入正常轨道。

3. 加强湿地基础研究, 建立健全湿地监测与评价体系

对湿地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是认识和了解湿地的主要途径, 也是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最重要认识来源。湿地作为一个典型的生态景观, 在其保护、管理、利用及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等诸方面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同时, 湿地生态涉及面广以及专业性、学科综合性强, 因此, 应该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和配合, 共同探索其理论和实践问题, 使湿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协调发展。

同时, 湿地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它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 通过建立科学的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制定相应的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标准;长江口地区涉及湿地开发利用的重大政策、规划以及开发建设项目应进行湿地开发利用环境影响研究, 对有关湿地开发政策、计划或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综合评价。

4. 加强缓冲区建设, 注重生物恢复

湿地自然保护区通常由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等3部分组成。鉴于盘锦湿地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的特点, 应加强缓冲区建设, 合理规划与管理, 将有条件的区域建造成以芦苇群落、菖蒲群落、香蒲群落为主要植被群落的园林湿地, 在满足局部生态环境需求、丰富湿地休憩、旅游等活动的同时, 还可逐步增加湿地面积, 对天然湿地的减少形成补偿效应, 实现真正有效地保护核心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在已受损天然湿地的修复中, 首先应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后续的破坏、干扰程度, 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退耕还湿、还苇等补偿工作, 通过恢复湿地土壤及人工栽培原生植物群落等生物技术手段来逐步恢复湿地原生环境, 进而达到整体修复目的。

5. 适度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多元化应用

根据盘锦湿地资源状况和区域经济特点, 工业和农业活动应实施向集约、持续、生态的战略转移。工业农业活动空间范围和资源开发强度要严格限制, 以有利于保护水禽及其栖息繁衍的湿地生态环境和不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为前提,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上一篇: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下一篇:护理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