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管理能力

2024-08-28

湿地保护管理能力(精选8篇)

湿地保护管理能力 篇1

湛江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探讨

分析广东湛江红树林湿地的胁迫因子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组织管理、保护管理、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等能力建设,以及红树林育苗与引种、造林、林分改造、幼林抚育等科学培育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 者:林康英 梁曾飞 吴后建 但新球 LIN Kang-ying LIANG Zeng-fei WU Hou-jian DAN Xin-qiu 作者单位:林康英,LIN Kang-ying(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湛江,524088)

梁曾飞,吴后建,但新球,LIANG Zeng-fei,WU Hou-jian,DAN Xin-qiu(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410014)

刊 名: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英文刊名: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年,卷(期):28(3)分类号:Q16关键词:红树林湿地 胁迫因子 保护对策 湛江

湿地保护管理能力 篇2

1 湿地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无论是自然界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湖、河、溪、沼泽地等等, 在生态系统的作用下, 都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食物链, 这些食物链涉及到的物种即为湿地资源。湿地资源对人类的意义重大。人类生存, 需要在湿地资源附近进行耕种渔牧, 依靠湿地资源进行家园建设。而且利用湿地资源如草木、水产品、药材等促进交流与繁荣, 推动人类不断走向生态文明。因此, 人类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湿地资源。

2 福清市湿地资源调查

福清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 无论是自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 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地域, 形成各种各样的湿地类型。运用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3 位合体调查, 配合跟踪定位、现场调查、野外调查等手段, 对福清湿地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本次共调查湿地241 个板块, 总面积74144hm2, 分布在福清市的江镜农场、白鸽山淡水养殖场、柯屿垦区、福清湾、东张水库、青屿垦区、潭边农场。福清的湿地资源类型大体可以分为滨海湿地、森林湿地、灌丛沼泽湿地、河滩湿地以及水田及池沼湿地五种。湿地植被主要有4 个植被型组, 即森林植被型组、灌丛植被型组、杂草植被型组、浅水湿地植被型组。湿地物种资源较多, 如主要湿地候鸟类有10 多种, 陆生、水生动物共计300 多种, 湿地红树种7 种, 海洋生物2000 多种。这些调查数据为福清市湿地资源的进一步保护提供详细的资料。

3 福清市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对策

3.1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利用每年的“世界湿地日”、“爱鸟周”,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湿地鸟类保护活动。以“关注湿地, 爱护鸟类”为主题, 在《侨乡报》、《福清电视台》等媒体及网络上以重篇宣传报道, 并建立福清湿地宣传网和信息发布制度, 进一步加强我市湿地保护的宣传工作。通过对保护湿地生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 提高全社会保护湿地生态、保护鸟类的意识和参与性,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氛围。

3.2加强监督管理

虽然福清湿地资源丰富, 对环境起到生态恢复的作用, 但必须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作用, 否则随着人类的不断掘取, 福清湿地资源必然走向水枯河干, 湿地不现的尴尬境地。近年来, 根据相关部门调查, 福清湿地资源已经遭到破坏, 面积逐渐减少。因此加强保护福清湿地资源, 监督管理成为必要手段。监督管理的内容很广, 包括动物的保护监管、植物的保护开发监管、水产生物种群保护监管等等, 还有湿地的水土资源保护监管, 部分湿地流转监管等, 这些都是监督的内容, 也是监管的重点。监管的目的就是对涉及的湿地资源进行开发监督与管理, 生态恢复过程落实的监督与管理。达到保护为主, 开发有度的湿地保护目的。

3.3加强水质污染防范

目前, 湿地污染受水质污染的影响最重, 一旦污水进入湿地, 就会迅速与原湿地水质融合, 造成水质恶化, 污染物极难排除, 而且会对水生、陆地、空中飞禽等均造成严重伤害, 其破坏速度快, 影响面积大。因此, 加强污染水质防范措施成为重要。要构建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 将福清生活污水和城市发展污水及其它类型的污水进行分级排放、分管道排放, 以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回收利用;增加污水处理专项资金支持, 加强污染处理厂的设备升级与改造, 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加强污水排放彻底治理, 将福清所有可以排入污水的工厂全部纳入管理系统, 进行排放指标的监督与管理, 加大抽检频率和抽检范围, 建议“不通知受检单位”抽检制度的落实, 促进污水管理的效果提升。需要加强对港口的水质污染监测与管理力度, 保证福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3.4生态恢复性保护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湿地资源的开发日益严重, 湿地资源面临破坏严重的局面,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生态恢复性保护, 以保证生态资源能够可持续进行。生态恢复性保护以保护湿地现有资源为基础, 加强生态恢复技术的运用, 如加强红树林生态营林、对珍稀物种建立核心自然保护区等, 水产品特产物种的保护力度加大, 水生植物的合理开发措施等, 从而重建湿地资源的生态多样性, 实现湿地资源的开发有度, 资源优化利用, 保护湿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5加强病虫害的防治管理

无论是水生还是陆生, 湿地生物均受不同程度的病虫害的侵扰, 比如苗期的立枯病与猝倒病, 湿地松粉蚧等, 这些病虫害会严重威胁植物的安全性。因此, 加强病虫害防治才能湿地资源保护的工作重点。首先应该需要将外来病虫害源头进行把关, 加强检疫工作, 防止外来病虫害物种对本地资源的破坏。, 应该采取生物和农业防治的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控制, 对于本地常发病虫害和偶发病虫害进行科学分析, 利用物理和化学防治手段及时有效的进行预防和防治, 同时加强管理力度。

3.6制定湿地保护规划

湿地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市将结合本地实际, 把湿地保护事业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前,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2002 ~ 2030) 年》和《福建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2011 ~ 2020) 年》已相继出台, 要组织专家对福清市湿地保护资源进行综合评估, 编制《福清市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 与国家和省市湿地保护规划相衔接, 确定合理的湿地红线, 将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湿地生态敏感区和湿地生态脆弱区确定为重点管控区域, 实施严格分类管控的红线制度。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之后, 要按照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 把湿地保护的任务和具体措施, 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级财政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 应逐步增加对湿地保护资金的投入。

4 结语

福清市湿地资源非常丰富, 对地方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福清湿地资源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湿地资源保护存在的管理漏洞, 找出限制发展的瓶颈问题, 同时从加强宣传、湿地修复、加强病虫害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为实现福清湿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利依据。

摘要:湿地资源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说明了湿地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并对福清市湿地资源进行了调查, 从加强监督管理、水质污染防范、恢复生态及病虫害防治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保护管理对策。

关键词:福清市,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建议与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全民, 付宗斌, 邓茂林.张掖市湿地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4 (6) :13-15.

[2]周冬良.福建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04 (3) :79-81.

[3]李英华, 李景光, 田振华.荷叶花湿地生物资源及保护管理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4 (3) :16.

[4]杨永丽, 杨忠兴, 徐吉等.云南省宁蒗县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J].2014 (4) :46-48.

探讨关于湿地保护与管理措施 篇3

【关键词】湿地;保护;恢复

黑龙江省也在2003年8月1日发布了《湿地管理条例》,条例明确规定林业部门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业务主管单位,使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有了法律依据。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的依赖程度的提高,直接导致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湿地功能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因此必须加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以适应新形势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需要。

1.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

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复杂多样。近些年来,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导致森林消失、湿地锐减、生态系统岛屿化、破碎化现象,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加,抵御干扰能力下降,脆弱性增大;同时由于沿江湿地破碎为农田等人造景观,导致过渡地区边缘效应增强,其他生物物种侵入生态系统,使其结构改变,功能发生变化,甚至失调。湿地本身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独特的生态系统,其消长变化,与生态环境平衡、人类的生存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下大力气保护好湿地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因此,通过建设,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湿地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对于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护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需要

自然保护区共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53种,其中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有8种,占黑龙江省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的44.44%,如紫貂、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白头鹤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有45种,占黑龙江省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的61.64%,如黑熊、马鹿、雪兔、大天鹅、白枕鹤、白琵鹭、鸳鸯等。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有52种,占黑龙江省列入CITES动物总数的72.22%,通过保护和恢复,可以有效改善野生动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减少人为经济活动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和对资源的破坏,为野生动物生存、繁衍创造有利的环境,从而使该区具备丰富的野生物种多样性,成为生物资源保护的“基因库”。

3.遵循科学发展观,满足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生态系统的破坏在许多情况下往往不可逆转,即使经过治理和恢复也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为了眼前和局部利益而使湿地遭到破坏,会遭到自然界的残酷报复而受到巨大损失,这种报复甚至殃及子孙后代。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避免这样的后果继续发生,必须尽早尽快行动,保護和恢复有限的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森林湿地调节气候、蓄洪排涝、降解污染的功能,使湿地资源达到永续利用,与人类长期共存,和谐发展。

4.充分发掘科研潜力和推广科普教育的需要

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的物种库和基因库。从科学研究角度讲,目前对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许多功能、价值及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还难以评价。保护好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资源,有利于我们未来的研究和利用,一旦具备条件有新的资源被发现,它们所创造的财富和效益是目前难以估计的。为此,早日着手保护,将对未来发展产生影响,保护好今天的天然湿地资源也就是保护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

5.维护边境安宁,保证国土安全的需要

保护区地处小兴安岭东南部北坡,其北部和东北部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是我国边境地区。建设好本保护区,不仅对保护小兴安岭森林和湿地、充分发挥其生态调节功能、维持周边地区及小兴安岭整体区域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资源及促进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保护黑龙江生态环境、保证界江水质,维护边境安宁,从而保证国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能力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办公楼800m2、宣教馆400m2,并配备相应的宣教设备。

平阳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实施后,它不仅对小兴安岭森林和湿地保护、充分发挥其生态调节功能、维持周边地区及小兴安岭整体区域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资源及促进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为人们提供旅游度假场所,提供科研、生态保护教育、教学基地,提高人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为国际湿地保护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物质基础,为今后全省乃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小兴安岭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平阳河自然保护区不仅仅需要国家和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我们林业部门的身体力行,真正从一定高度上来践行保护平阳河自然保护区。

【参考文献】

[1]蔡守秋.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实现环境法律的生态化[J].中州学刊,2008(02).

[2]彭福扬,徐勇,刘红玉.把生态化追求纳入国家创新战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1).

福建省湿地保护管理条例全文 篇4

为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福建省湿地保护管理条例,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退化,下面是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福建省湿地保护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维护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以及毗邻海域从事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天然或者人工形成,常年或者季节性带有静止或者流动水体的地域,包括滨海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者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

本条例所称湿地资源是指湿地及依附湿地栖息、繁衍、生存的野生动物资源和红树林等植物资源。

第三条 湿地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保护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行总量控制、名录管理和分级分类保护的制度。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湿地保护工作的领导,将湿地保护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湿地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加大湿地保护投入,并将湿地保护管理所需经费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导,林业、海洋与渔业、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业、旅游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参与的湿地保护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湿地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日常工作由同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湿地保护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工作。林业、海洋与渔业、水利等部门(以下统称有关湿地保护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有关湿地的保护管理。

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农业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湿地保护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湿地保护的相关工作。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湿地保护相关工作。

第七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应当组织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湿地资源的义务,有权检举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保护规划与名录管理

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期开展湿地资源调查,科学编制全省湿地保护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湿地保护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科学编制本行政区域湿地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经批准的湿地保护规划是湿地保护、管理、利用等相关工作的依据,应当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改变;确需修改或者调整的,应当按照原编制和批准程序办理。

第九条 湿地保护规划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有关国际公约的要求,并结合本行政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实际状况,明确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标、实施方案及主要措施。

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应当依法组织环境影响评价,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

第十条 湿地保护规划应当符合生态省建设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流域综合规划以及旅游、水产养殖、采砂等专项规划应当与湿地保护规划相互衔接,促进多规合一。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湿地资源调查结果,确定全省及设区的市、县(市、区)湿地保护面积总量,确保湿地保护面积总量不减少。

省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设区的市、县(市、区)湿地保护面积总量情况进行责任审计和考核。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湿地保护面积总量组织编制湿地保护名录。

湿地保护名录应当定期通过政府网站和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公布。公布的湿地保护名录应当包括湿地保护面积总量,湿地的名称、类型、范围、管护责任单位等事项。

湿地保护名录分为重要湿地名录和一般湿地名录。重要湿地名录包括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和省重要湿地名录。

第十三条 实行湿地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划入湿地生态红线的重要湿地及相关一般湿地,应当确保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退化。

第十四条 下列湿地,应当列入省重要湿地名录:

(一)典型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或者本省特有湿地类型的区域;

(二)定期栖息有五千只以上野生水禽,或者某一种(含亚种)野生水禽数量占全球总数的千分之一以上,或者全国该种群数量百分之五以上的野生水禽在此栖息度过终生或者生活史中某一阶段的湿地;

(三)定期栖息某一依赖湿地的非鸟类动物物种或者亚种的个体数量占全球该种群数量的千分之五以上的湿地;

(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集中分布的湿地,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鸟类的主要繁殖地、栖息地,以及迁徙路线上的主要停歇地、越冬地;

(五)对水生动物的洄游、繁殖有典型或者重要意义的湿地;

(六)支持特有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湿地;

(七)处于六江两溪(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敖江、龙江和木兰溪、交溪)江河源头及其他重要水源地的湿地;

(八)库容五千万立方米以上水库,并适宜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或者野生植物生长,面积原则上不小于六百公顷的湿地。

第十五条 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的名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省重要湿地名录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海洋与渔业、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业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根据省湿地保护规划编制,经征求湿地所在地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一般湿地名录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有关湿地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湿地保护的需要和湿地资源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补充湿地保护名录。

第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湿地保护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 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因湿地保护和管理致使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影响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湿地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就湿地的保护与利用、生态效益补偿等问题与相关权利人协商,依法给予补偿;对其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还应当作出妥善安排。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章 保护措施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湿地的周边设立保护标志,标示区界,标明湿地类型、保护级别和保护范围。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或者破坏湿地保护标志。

第十九条 具备设立自然保护区条件的重要湿地,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鼓励其他重要湿地通过建立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形式进行保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资金、项目安排上给予扶持。

利用湿地设立饮用水源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具备国家湿地公园设立条件的湿地,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

第二十一条 面积在二十公顷以上,湿地率不低于百分之五十,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湿地,可以申请设立省级湿地公园:

(一)具有独特的湿地自然景观和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二)湿地生态系统在本省范围内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三)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

省级湿地公园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认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命名。省级湿地公园认定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设区的市、县(市、区)可以根据湿地保护需要,设立本级湿地公园。

新建湿地公园边界四至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不得重合或者交叉。

第二十二条 设立湿地公园,应当符合湿地保护规划,实行分区管理,根据湿地的生态功能,划定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在湿地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内,除开展湿地资源保护、监测、培育和修复等必要活动外,不得进行与湿地保护无关的其他活动。湿地公园的宣教展示活动应当符合湿地保护要求。

第二十三条 面积在八公顷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湿地,可以设立湿地保护小区:

(一)湿地生态区位比较重要;

(二)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受保护的野生生物物种集中分布。

湿地保护小区范围和界线的划定方案,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以及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登记造册,建立档案。

第二十四条 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经批准设立后,其性质、名称、范围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由原批准机关批准。

湿地保护管理能力 篇5

河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北省湿地保护条例》,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条例》规定,捡拾鸟卵、擅自引进外来物种、破坏或者移动湿地界标、围栏、围网等保护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湿地保护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条例》规定,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因湿地保护需要造成湿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失的,应当依法补偿;对其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应当作出妥善安排。

建立湿地生态红线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科学合理划定并严守湿地生态红线,确保湿地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在湿地内从事下列行为:擅自占用、围垦、填埋或者排干湿地;擅自取用或者截断湿地水源;破坏水生动物洄游通道或者野生动物栖息地;擅自采砂、取土;向湿地违法排污;捡拾鸟卵,捕猎野生动物;擅自引进外来物种;破坏或者移动湿地界标、围栏、围网等保护设施;其他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或者改变湿地用途的行为。

擅自取用或者截断湿地水源、破坏水生动物洄游通道或者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湿地保护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擅自在湿地内采砂、取土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湿地保护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并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向湿地违法排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并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附条例全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湿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湿地的保护、利用和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原生地等人工湿地。

本条例所保护的湿地,是指列入湿地保护名录的湿地。

第四条湿地保护工作遵循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负责,加强对湿地保护工作的领导,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管理体制,协调解决湿地管理机构、经费保障、保护利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明确各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水利、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等有关部门与林业主管部门统称湿地保护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湿地保护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七条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因湿地保护需要造成湿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失的,应当依法补偿;对其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应当作出妥善安排。

鼓励受益地区与湿地保护地区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开展湿地保护科学研究,推广应用科研成果,提高湿地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技术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当组织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普及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

第九条湿地保护是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保护湿地资源的责任,有权对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投诉、举报。

第二章 规划与名录

第十条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程进行湿地资源调查,并公布调查数据。湿地资源调查应当与土地、水、海洋、野生动植物等资源调查相衔接。

湿地资源调查数据应当作为制定湿地保护规划、采取湿地保护和利用措施的依据。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本级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湿地保护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湿地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湿地保护规划需要调整和修改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程序报批。

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水资源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相协调,并通过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

第十二条湿地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湿地资源分布情况、类型及特点、生态功能和水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状况;

(二)保护和利用的总体要求、目标和任务;

(三)湿地保护区划与建设布局;

(四)生态、社会以及经济效益分析和评价;

(五)保障措施。

第十三条建立湿地生态红线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科学合理划定并严守湿地生态红线,确保湿地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第十四条湿地实行分级保护管理。

按照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程度等,分为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并由湿地保护名录予以确定。

第十五条湿地保护实行名录管理制度。

湿地保护名录应当明确湿地的名称、类型、保护级别、保护范围等事项,并明确湿地保护管理部门。

第十六条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确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省级重要湿地名录的确定及其调整,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意见,经专家论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一般湿地名录的确定及其调整,由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意见,经专家论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省、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湿地资源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湿地保护名录。

第三章 保护与利用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列入湿地保护名录的湿地设立保护标识,标明湿地的名称、类型、保护级别、保护范围、管理部门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方式,健全湿地保护体系,明确保护管理机构,加强湿地保护。

第十九条具备自然保护区设立条件的湿地,应当依法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以保护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资源、科普宣传和科学研究为目的,并具备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湿地,可以建立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分为国家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市级湿地公园和县级湿地公园。

第二十一条具备国家湿地公园设立条件的湿地,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

第二十二条面积在20公顷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湿地,可以设立省级湿地公园:

(一)湿地自然景观优美,具有湿地主体功能或者历史文化价值的;

(二)湿地生态系统典型,在省内具有示范性或者重要地位的;

(三)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的。

设立省级湿地公园,由湿地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

第二十三条设立市级湿地公园、县级湿地公园,由湿地所在地人民政府确定。

第二十四条对不适宜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湿地,可以因地制宜设立湿地保护小区。

需要设立湿地保护小区的,由湿地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湿地保护小区建设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五条建设项目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单位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包括湿地生态功能影响评价内容,并有相应的湿地保护方案。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湿地保护方案进行施工,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避免对湿地生态功能的损害。

第二十六条严格控制改变湿地用途。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湿地或者改变湿地用途。确需占用或者征收湿地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应手续。

第二十七条因建设工程等特殊需要确需临时占用湿地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有关湿地保护管理部门批准。

临时占用湿地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年,不得修筑永久性建筑物。占用期满后,用地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标准进行生态修复。

第二十八条利用湿地资源应当符合湿地保护规划,维护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得超出湿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在湿地内从事生产经营、观赏旅游、科学研究、调查观测、科普教育等活动,应当避免影响、降低湿地生态功能和对野生生物物种造成损害。

第二十九条禁止在湿地内从事下列行为:

(一)擅自占用、围垦、填埋或者排干湿地;

(二)擅自取用或者截断湿地水源;

(三)破坏水生动物洄游通道或者野生动物栖息地;

(四)擅自采砂、取土;

(五)向湿地违法排污;

(六)捡拾鸟卵,捕猎野生动物;

(七)擅自引进外来物种;

(八)破坏或者移动湿地界标、围栏、围网等保护设施;

(九)其他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或者改变湿地用途的行为。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扶持措施,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退耕还湿和湿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超采治理,合理调配水资源,科学利用雨洪水,充分利用再生水,维持湿地的基本生态用水,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功能。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湿地保护管理部门应当对湿地的自然状况、受影响因素等进行监测,发现存在或者可能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等情况的,采取退耕还湿、补水、限牧、移民搬迁、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保护和恢复湿地。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推进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可降解地膜的应用,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调度水资源时,应当在河道径流量满足的前提下,维持河流的合理流量和湖泊等湿地的合理水位,并根据水功能区划对水质的要求和湿地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向同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

第三十四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兼顾湿地生态用水的需要。因人为活动或者自然因素,造成湿地生态用水不能满足维护湿地生态功能需要的,应当综合考虑年度来水情况和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适时组织补水。国家重要湿地的生态补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省级重要湿地的生态补水,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报告湿地保护情况,并将湿地保护情况抄送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第三十六条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部门的职责,明确列入湿地保护名录湿地的保护管理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湿地保护执法协作机制。具备条件的,可以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

第三十七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在落实湿地保护监督管理责任过程中不履职、不当履职、违法履职,导致产生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

第三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湿地保护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加强对湿地资源的监测、监控。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全省湿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公布湿地资源保护、恢复、利用和管理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确定湿地保护名录的;

(二)未依法采取湿地保护措施的;

(三)未按照规定批准占用湿地的;

(四)对造成湿地污染的违法行为未采取制止措施的;

(五)未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因保护利用不当,造成湿地生态系统损害的;

(六)其他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临时占用湿地期满后未进行生态修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湿地保护管理部门按照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湿地的面积,处每平方米一百元以上三百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湿地内从事生产经营、观赏旅游、科学研究、调查观测、科普教育等活动,影响湿地生态功能或者对野生生物物种造成损害的,由有关湿地保护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占用、围垦、填埋或者排干湿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湿地保护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并处每平方米一百五十元以上三百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取用或者截断湿地水源、破坏水生动物洄游通道或者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湿地保护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在湿地内采砂、取土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湿地保护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并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向湿地违法排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并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保护湿地征文 篇6

生命的摇篮,鸟儿的天堂。据统计,在大庆湿地中生长的野生植物种类达509种,陆生野生动物2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鱼类45种,两栖爬行动物7种,动植物偏爱这里,又带来一片盎然生机。大庆人珍爱湿地,如同爱黑色血液——石油。近几年来,以湿地观光旅游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在陶冶大庆人生活品位、文化品位,提升大庆城市形象、拉动经济发展等方面日益彰显功效。湿地、水、生命和文化,在大庆人心中,一直有着无法替代、难以割舍的`情结,魅力大庆,也因湿地而更美更和谐。目前,全世界约有湿地5。73亿公顷。居世界首位的是加拿大,湿地面积约有1。27亿公顷;居第二位的是美国,约1。11亿公顷,之后为俄罗斯,我国湿地面积约3848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1971年国际上订立了《湿地公约》,我国于1992年批准加入国际《湿地公约》,并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优先项目。目前已经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353处,1600万公顷的天然湿地和33种国家重点保护水禽在保护区内得到了较好保护。其中30块湿地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343万公顷,192块湿地被列入亚洲湿地名录。

湿地独特的生态功能:一是贮水防洪护岸。湿地是一座独特的天然水库,不但能够吸纳大量的降水和过境水,减少洪涝灾害,而且可以延缓蒸发蒸腾,长期稳定保持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二是调节环境生态。湿地可以过滤洪水冲刷和河流裹带的泥土,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水量,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区域内的气候。三是降解污染。一些有毒有害和有机污染物进入沼泽湿地,可以被湿地经过化学和生物过程进行降解或分解,转化成无毒或低毒物质。四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稳定生态系统。湿地既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许多特性,又有满足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它是野生动植物繁衍生长的重要场所,是活“基因库”,被誉为“生命的摇篮”。根据我国科学家测算评估,占我国国土面积3。77%、包括内陆湖泊在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年价值高达2。7万亿元人民币。我国单位面积湿地的生态价值约为其它生态系统平均水平的10倍。据此推算,大庆120万公顷湿地生态系统年价值高达840亿元人民币。

换句话说,大庆湿地每增加或减少1公顷将带来或损失7万元的生态价值。由此可见,湿地生态系统是大庆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湿地,作为大庆的一张名片,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庆两江环抱,草原辽阔,湖泡众多,水草丰茂,是我国著名的大湿地,栖息着240多种鹤、雁、天鹅等鸟类。大庆还拥有黑龙江省唯一一个蒙古族自治县——杜尔伯特县,这里民族风情浓烈,草原长调悠扬!大庆地热资源十分丰富,为著名的中国温泉之乡,世界温泉养生基地。建在各处的温泉疗养城,为人们提供了享受温泉的好去处。这里的雪地泡温泉,其特色堪称中国唯一。

湿地保护管理能力 篇7

关键词:贝壳堤,湿地,保护,管理对策

贝壳滩脊是由生活在潮间带的贝类死亡之后的壳体及其碎屑经波浪搬运, 在高潮线附近堆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 是粉砂淤泥质海岸典型地貌形态之一, 在世界滨海平原上广泛分布[1]。贝壳滩脊与沼泽湿地伴生出现, 形成贝壳滩脊湿地系统, 国外学者称之为Chenier平原[2]。该系统在海岸演变过程、海洋和陆地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与湿地有关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意义重大, 促使人们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这一特殊海岸动力地貌类型的研究。由于贝壳滩脊经常被河流或潮沟冲割, 呈佛手状或新月形展布于高潮线附近, 国内学者通常称之为贝壳堤 (岛) 。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渤海西南岸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北部和中东部的浅海区域和滨海低地。保护区内的古贝壳堤与河北省的贝壳堤相连, 是整个渤海西岸贝壳堤岛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目前国内唯一新老并存、不断生长的贝壳堤, 它以其完整性、典型性和高贝壳含量而著称。两列贝壳堤岛之间的湿地和向海的潮间湿地与潮下湿地组成了世界罕见的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贝壳堤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它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和越冬、栖息繁衍地, 也是研究黄河变迁、海岸线变化、环境演变以及景观变化的重要基地, 在中国海洋地质、生物多样性和湿地景观研究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3]。

1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分布特征及保护现状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为无棣县境内自大口河至套儿河岸段的沿岸贝壳堤、湿地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无可否认, 保护区的建设为环境保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 导致目前贝壳堤与湿地系统保护面临形势不容乐观, 部分贝壳堤受到侵蚀, 自然湿地面积减少, 人工湿地面积增加。

1.1 贝壳堤岛分布特征及现状

保护区内主要分布两列贝壳滩脊系列高地, 一为埋藏型;二为堤岛裸露型。埋藏型贝壳堤自张家山子、李家山子、邢家山子、下泊头、马家山子至杨庄子, 长约20 km, 呈NW—SE延伸的条带高地, 地表0.5 m以下为厚1~2 m的贝壳-贝壳碎屑层, 贝壳层中含淡水, 目前均辟为耕地。只有下泊头村东侧尚保存一片未被辟为耕地的贝壳堤, 剖面中尚见贝壳碎屑层, 斜层理和完整贝壳。裸露型贝壳堤主要位于大口河口至套儿河口岸段高潮线附近, 发育典型, 是区内重点保护对象。贝壳堤亦呈NW—SE向延伸, 高1.0~2.5 m, 局部高3~4 m (黄海基准) , 受河流或潮沟切割, 不连续, 自西向东依次为大口河堡、高坨子、棘家铺子、王子岛和赵沙子。贝壳堤岛平面上形似弯月, 凸侧向海, 弯侧向陆, 弯内堆积了贝壳碎屑, 显示贝壳与贝壳碎屑的层间构造, 下覆潮滩沉积层。

2001—2009年, 笔者多次对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考察, 重点考察了发育典型的大口河堡、王子岛和高坨子岛, 将不同时期变化进行了对比。

大口河堡贝壳堤岛位于大济公路起点, 漳卫新河口东侧。考察发现, 目前该岛侵蚀较为严重。原大口河堡向东顺海岸高潮线发育100 m×50 m的新贝壳滩, 厚约0.5 m, 现已不复存在。老贝壳堤岛受暴风浪的侵蚀和搬运, 有不断向陆迁移趋势。堤岛上贝壳破碎程度大, 颜色发黄, 酸枣、翅碱蓬和獐茅等植被发育。据了解, 侵蚀的加剧过程与黄骅港的建设有重要联系, 而滨州港的建设将使这一趋势更加严重, 并有可能改变整个区域的水动力状况, 影响沿岸的蚀淤动态变化。据估计, 在近7年时间里, 大口河海岸侵蚀速率约为15 m/a。大口河保护区监管站也因此受到严重破坏, 2008年修筑了大坝, 重建管站。

高坨子贝壳堤位于大口河堡的东侧, 属于新生贝壳堤, 尚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新翻越上来的贝壳伏于老堤之上, 贝壳多为完整形态, 向东侧蜿蜒伸展。由于贝壳不断的翻越和加积, 植被难以生长, 偶有柽柳和碱蓬分布。汪子岛贝壳堤位于马颊河的西侧, 与棘家堡子相连, 宽为100~150 m, 贝壳碎屑层厚3.8 m, 向东南伸展约1 km, 老堤渐尖灭。这是目前形态基本完整、保存状况基本稳定的一段。靠海侧亦有新堤发育, 厚1 m左右, 表明贝壳堤仍处于稳定加积阶段。贝壳堤上植被发育良好, 种类丰富, 主要有野酸枣灌丛、翅碱蓬、獐茅、菟丝子、二色补血草、罗布麻、白茅和茵陈蒿等。

老沙头堡贝壳岛位于马颊河口东岸, 据2003年统计, 面积约0.55 km2, 高2~3 m, 贝壳堤岛形态呈向东凸出的弧形。现今由于发展经济, 马颊河以东至套儿河岸段的贝壳堤均已开发成盐池。

1.2 湿地类型及分布状况

保护区内湿地类型主要有粉砂淤泥质海岸、滨岸沼泽湿地和河口湿地为主的自然湿地以及养殖池和盐田为主的人工湿地 (表1) 。

1.2.1 粉砂淤泥质海岸 (滩涂湿地)

贝壳堤岛系列高地向海为粉砂淤泥质潮滩湿地, 坡度0.1‰~0.3‰, 自岸向海粒度由细粉砂增至粉砂质细砂。可细分成3个亚带:潮间上带宽100 m左右, 小潮高潮时裸露呈白色盐碱滩, 显龟裂纹。大潮高潮时可淹没, 生物洞穴多达80~100个/m2;潮间中带宽约1~2 km, 坡度更缓, 滩面呈许多直径1~3 m, 深10 cm的潮流坑洼;潮间下带宽约1~2 km, 滩面不下陷, 发育大量沙波, 由粗粉砂、细砂组成, 下限为低潮线。目前潮间湿地为贝类增养殖区, 主要生长文蛤, 蓝蛤、四角蛤蜊和缢蛏等。

1.2.2 滨岸沼泽湿地

2条贝壳堤岛之间为潮上滨岸沼泽湿地, 潮汐汊道使之与海相通, 成为重要的泄洪纳潮盆地。宽约15 km, 高程0~0.5 m, 坡度1%~2%左右。湿地上分布很多树枝状潮水沟和黄河三角洲叶瓣的残留体, 低潮时潮沟干出, 滩地成白色盐碱滩, 主要生长耐盐碱的丛状碱蓬, 芦苇、香蒲、簏草、水毛花、苴草和水烛等沼泽植物。目前离岸较远的潮上湿地多辟为盐田或养殖池。

1.2.3 河口湿地

河口湿地主要分布在入海河道的近口段的潮区界至口外海滨段的淡水舌锋缘之间的永久性水域, 主要有漳卫新河、马颊河和套儿河等河口水域, 在河漫滩附近常生长有芦苇群落。

1.2.4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主要以盐田和养殖池塘为主。盐田主要分布于海岸线附近, 据2006年统计, 面积约为23 000 hm2, 由于盐度较高, 池塘堤坝上几乎没有植被生长。养殖池塘面积约1.2万公顷, 主要养殖品种有鱼、虾、蟹等, 在养殖池塘的堤坝上, 常生长有芦苇、碱蓬、蒿以及柽柳等。

2 影响因素分析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现状表明, 贝壳堤面临侵蚀风险, 自然湿地面积减少, 人工湿地面积增加, 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经济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海岸侵蚀和风暴潮, 人为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过度捕捞、污染、围垦以及沿岸工程建设。

2.1 海岸侵蚀与风暴潮

海岸侵蚀与风暴潮灾是渤海西岸主要的海洋灾害类型, 也是造成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岸侵蚀使岸线后退, 滩面下蚀, 直接导致滨海湿地面积损失。滨海湿地基底物质流失, 营养物质缺乏, 海水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波浪扰动强烈, 不利于贝类的生长, 难以形成新贝壳堤。风暴潮引起的沿岸增水, 加剧了海岸侵蚀对沿海环境的破坏[4], 使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田等能力将大大降低。

但从风暴潮的作用机制来看, 在对海岸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 对贝壳堤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建造作用。1985年9号台风通过时, 沿岸增水2 m以上, 暴风浪使汪子岛外的贝壳滩脊增高20 cm (无棣水产局内部资料) 。在物源充足的条件下, 风暴潮造成潮滩中下带强烈侵蚀, 粗粒的贝壳及贝壳碎块经过波选, 被搬运至高潮线, 堆积成堤。由于一般波浪和潮流作用不到潮上带, 因而潮上带风暴沉积比较容易保存下来, 对堤后的沼泽湿地起到了阻挡和保护作用。

2.2 污染与过度捕捞

滩涂湿地是贝类生长繁殖的主要场所, 也是陆源污染物质的承泻区和转移区。污染与过度捕捞对当前滨海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是导致滨海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沿岸河流携带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口, 可引起湿地生物死亡, 破坏湿地的原有生物群落结构, 并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进而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 严重干预了湿地生态平衡[5]81。过度捕捞直接造成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变化, 潮间带海洋生物出现了低龄化、小型化和单一化趋势, 滨海生物群落组成和生态结构遭到毁坏。那些有经济价值的生物, 由于不断的捕捞, 数量逐渐减少, 甚至灭绝。物质来源大大减少, 阻碍了贝壳堤的生长发育。

2.3 围垦与沿岸工程

围垦与沿岸工程的建设对海岸湿地周围环境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围垦后的滨海湿地主要被改造为稻田、盐田和虾蟹养殖池。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盐业与养殖业已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滨海湿地一旦被围垦就等于切断了与海水的直接联系, 其水动力条件和水文环境特征就会发生显著改变, 湿地类型和景观也会发生根本变化。由于人类的直接围垦, 全球海岸湿地正以每年1%的速率消失[5]80。自然湿地面积锐减, 使水生动物失去天然的栖息地、产卵场和索饵场, 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人工湿地从无到有面积迅速增加, 自然湿地面积急剧减少威胁着滨海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6]。防潮堤、渔港码头和港口等一系列沿岸工程的建设, 改变了动力地貌环境, 海岸输沙平衡遭到破坏, 加重海岸侵蚀和淤积, 滨海湿地随之萎缩退化。如港口的建设影响到波浪、流速和流向从而改变物质输运的方向和物质平衡, 导致岸滩剖面发生变化。

3 可持续发展管理对策

3.1 建立健全滨海湿地保护和管理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

近10多年来, 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其中有许多涉及湿地保护的内容。但迄今为止尚未制定专门针对滨海湿地保护的法律制度。法律是行动的指南和依据, 因此, 应加快我国滨海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 并制订配套的管理实施办法, 使滨海湿地环境保护和管理有法可依。从而加强执法力度, 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 制裁过度和不合理地利用滨海湿地资源的行为。

3.2 建立有效的保护管理协调机制

滨海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 关系多方的利益, 在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 因此, 保护管理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亟须加强管理方面的协调与合作。滨海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要纳入地方政府长期规划中, 并得到相应的保障和支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 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 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和联合执法监督体制, 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使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3.3 开展滨海湿地恢复重建工程

根据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退化现状, 设计恢复和重建目标, 加大资金投入, 开展滨海湿地恢复和重建工程建设, 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通过控制污染源和清除污染, 改善水体质量;疏通潮汐通道, 纳潮冲淤, 延缓潟湖衰竭过程, 并部分恢复其功能;将部分围垦人工湿地退为自然湿地, 恢复湿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3.4 加强群众宣传和教育

滨海湿地的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为此, 应将其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和环境保护的宣教基地, 加强湿地科学的研究, 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活动, 鼓励群众积极参与, 提高沿海地区居民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认识, 转变其对资源利用的观念, 减少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渤海西南岸贝壳堤及其周围湿地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甚至部分湿地已经消失。这一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和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贝壳堤与湿地系统具有缓解海潮、降解污染、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是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 后果可想而知。因此, 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融入经济发展的决策中, 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ZHAO Xitao.Cheniers in China:An overview[J].Marine Geology, 1989, 90:311-320.

[2]Augustinus, P.G.E.F.Cheniers and chenier plains:ageneral introduction[J].Marine Geology, 1989, 90:219-229.

[3]佚名.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J/OL].[2009-09-03].http://www.stydyku.cn/baike/x12445.

[4]张晓龙, 李培英, 刘月良.黄河三角洲风暴潮灾害及其对滨海湿地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 2006, 15 (2) :11-13.

[5]谷东起, 赵晓涛, 夏东兴.中国海岸湿地退化压力因素的综合分析[J].海洋学报, 2003, 25 (1) .

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技术探讨 篇8

关键词 湿地;湿地保护技术;生态恢复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 X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132-02

当前,湿地的定义还存在一些分歧,但目前较为公认的一种说法就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统称为湿地。但随着人类对湿地利用的无限制,导致湿地在逐年的锐减和遭到破坏,急需我们人类加大湿地保护意识,不断创新生态恢复技术,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就关于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技术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关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技术、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同时呼吁全人类共同加入到湿地保护行列中来。

1 加强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

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强湿地生态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湿地具有较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湿地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而覆盖地球表面约6%的湿地要为地球上已知1/5的物种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其生态功能具有不可代替性,拥有“地球之肾”的美称。此外,湿地更是大型遗传基因库,在维持多种生物种的生存与发展、筛选和改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湿地具有生态环境调节功能

湿地具有生态环境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抵御洪水以及气候调节等多种功能。湿地是地球的主演淡水存储库,人类的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地,与此同时,它还是主要的地下水补充来源,尤其是其具备抵御洪水和调节径流的生态型功能。

1.3 湿地具有污水净化功能

在同等地域的情况下,湿地的污水净化性能森林的1.5倍。比如说,将五类水质的水在湿地中净化之后,水质能提升到三类。这是由于湿地的水流速度较慢,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存储、积淀、分解,将污染物消化或降低污染浓度。

1.4 湿地的生物生产力极高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极高,就单位土地来比较,比其他栖息地的生物生产力要高很多很多。据相关调查,在蛋白质生产方面,每年湿地生态系统是陆生生态系统的三点五倍。我们每天要吃的水稻和一些鱼虾蟹贝大都来自湿地此外,湿地的林业资源和动物资源等的经济性也较高。

从上面所描述的湿地功能来看,这么好的资源,试问,我们加强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没有重要的意义吗?

2 关于现代湿地保护的相关技术探讨

1)做好湿地保护工作,首先必须遵循五项基本原则:一是遵循预防为主优先保护,确保保护与开发利用合理化的基本原则,在湿地保护中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对湿地进行合理的保护,始终确保湿地的健康;二是遵循人与湿地之间的和谐共处基本原则,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和处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局部和整体的利益关系;三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处理好眼前与长期的利益关系;四是遵循生态效益为主,效益协调化、统一化的基本原则,以维护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功能的完善性;五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做好统筹规划、注重重点保护的突出性和全面保护与利用的和谐性。

2)要建立健全湿地保护部门。以科学、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保障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的保护之间的协调一致性。进行统一、规范、科学、有效的管理。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必须建立健全湿地保护部门和相关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确保湿地保护工作统一有效的运行。

3)加大执法保护力度,严肃处理各类危害湿地资源的行为。禁止各类危害湿地资源的开发项目的运行,即便要利用也要在充分保护湿地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发展和谐的开发利用。严禁围湿造田,实行退耕还湿,并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确实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3 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特征的生态恢复技术的探讨

所谓湿地恢复,主要是指利用生态技术或者生态化工程,修复或者重建那些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甚至消失的湿地,并尽可能地恢复到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将其功效发挥到最大化。笔者结合工作实际,结合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提出几点湿地生态修复

技术。

3.1 栖息地恢复技术

恢复栖息地的最终目标就是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提升栖息地的稳定性、一致性。栖息地的恢复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修复,一是湿地的基底;二是湿地的水状况;三是湿地的土壤,其中基底的恢复最为重要,在基底恢复方面主要采取工程措施来实现,从而确保湿地基地的稳固性,而对于湿地水状况的恢复主要是通过稳定湿地面积来实现,恢复湿地的土壤则主要通过改造湿地的地形地貌来实现。

3.2 生物修复技术

所谓生物修复技术,就是对被破坏的湿地生物物种,利用现代生物培育技术、保护技术和生物物种引进技术,以及种群行为的控制、种群动态的调控技术和群落结构的配置优化技术、组建技术、演替控制与恢复等技术。通过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技术,对湿地被破坏的生物进行修复或再植再造,修复湿地的生物生态

系统。

3.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技术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技术主要是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几种技术:一是总体设计技术;二是生态系统构建技术;三是生态系统集成技术。在湿地生态恢复工作中会,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难上加难。对于一些功能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应由国家和湿地所在地有关部门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大湿地管理保护工作,在技术和资金上加大湿地生态恢复力度。

4 基于湿地类型的生态恢复技术的探讨

我国地大物博,湿地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因而其生态修复技术也就不尽相同,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的研究;选取各种类型退化湿地的典型代表,进行生态恢复示范研究。基于此,笔者根据自身有限的知识水平,基于生态类型的不同,谈谈常见的几种湿地类型的生态恢复技术。

4.1 河滨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河滨湿地的生态恢复,主要是由于当前河滨湿地不断被陆地化和污染的看,因而就河滨湿地的生态恢复目的来说,应集中于减少洪水危害、净化水质,并以疏浚河道的工程技术,实现河漫滩湿地的再自然化,以提升水流持续性,预防被侵蚀或者沉积物的进入等技术措施控制湿地被陆地化,例如通过切断污染源和加大非点源污染的净化处理力度,尽可能的将河滨湿地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始水平。

4.2 海岸带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海岸带湿地的生态系统的恢复、修复或重建,因受到农业的开发和城镇化的改扩建,而导致大量的湿地受损甚至消失,因而要想充分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抵御洪水、净化水质以及气候调节等功能,就必须对湿地规模、位置以及形态进行重新调整与配置,充分发挥海岸带湿地的功能。

4.3 森林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由于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修复和重建与草泽湿地不同,尤其是森林的重建需要几十年,因而森林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主要采取水文和土壤的恢复或改造,并以植被种植的辅助方式恢复森林湿地生态系统。

4.4 湖泊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由于湖泊的水体相对平静,虽然其面积能很好的修复到以前的水平甚至可以扩大,但水质的恢复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且不可能完全恢复的,因而通过上述的切断污染源和对点源与非点源的控制外,还应采取深度处理污水和加强生态调控的技术措施,尽量恢复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

5 总结语

总之,湿地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应成为当前林业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湿地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湿地生态恢复技术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极具专业的一门技术,我们应抓住“十二五”大好发展,切实做好湿地保护和湿地生态恢复工作,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健健,王伟.湿地生态恢复[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01.

[2]陆健健,王伟.湿地生态恢复的主要模式—湿地公园建设[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02.

[3]周建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6.

[4]王亮.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08.

[5]王思元,牛萌.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与湿地的生态恢复[J].山西农业科学,2009,07.

上一篇:责任勇于担当下一篇: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