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监测

2024-07-10

湿地监测(共6篇)

湿地监测 篇1

湿地在广义上为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 m以上)外的所有大面积水体,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湿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原因,需要对湿地道路进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要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扰动,必然应用到各种监测技术,变形监测技术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1 变形监测技术

变形监测是指测定建筑物及其地基在建筑物荷重等各种因素的外力作用下随时间而变形的工作,它是对建筑物上的一些观测点进行重复观测,从这些观测点位置的变化中了解建筑物变形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等因素变化的情况,从而获取建筑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信息。道路是一条狭长的带状建筑物,为掌握其异常变形的危害和发展规律,在实践中,除了对其力学机理进行探讨外,对其施工和运营期间的位移进行变形监测、分析,已经成为工程建设领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下面以唐海县湿地旅游路(迁曹线—蟹园段)为例,叙述湿地道路改造过程中的变形监测技术。

2 工程概况

唐海县湿地旅游路(迁曹线—蟹园段)地处唐海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新区唐海县境内,总面积1.1万hm2,是由沿海滩涂、湖泊、鱼塘、河流等组成的滨海复合型湿地,除了大面积的天然湿地外,区域内还有很多平原水库、稻田等人工湿地。该道路是通往曹妃甸论坛永久会址——渤海国际会议中心的必经之路,起点位于省道迁唐线,下穿唐曹高速公路后,一直向西,终止于双龙河东岸的县道唐南线,路线全长4.5 km,工程总投资0.6亿元。

唐海县湿地旅游路(迁曹线—蟹园段)穿越区属山前倾斜平原前缘和沿海滨海平原,地势较平缓,大部分为冲淤积平原,海拔在-2~2 m之间,略有起伏。沿线沟渠较多,地表水分布广,多为坑塘,水位较高,遍布虾池、蟹池、鱼塘、盐池。地貌单元为滨海相,沿线地基存在软土路基、盐渍土及局部轻微液化现象。沿线地层土除表层局部为素填土外,分别为第四系全新统和第四系更新统海陆相交互沉积物,各地层土壤性质大多为高液限黏土、低液限黏土、粉土、砂土等。根据工程勘查资料,在软土地基分布区,广泛发育着冲积相和滨海相的沉积层,陆海相交互沉积,多为淤泥质低液限黏土和淤泥质高液限黏土,埋深8.3~17.8 m,厚度6~16 m,从北向南递增,呈连续或断续分布。该软土层沉积时间短,呈软塑一流塑状,工程性能差,标准贯入实验击数低,含水量大,孔隙比大,压缩性能高,地基承载力较小,属不良工程地质,必须进行施工和运营过程的变形监测。

3 变形监测方案设计与技术优化

为了有效地掌握施工过程中和路基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的特征,及时了解地基受力特性,控制加荷速度,对该工程在施工及运营过程中进行了1年的变形监测。

3.1 变形监测方案设计

为准确全面地控制路基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状态,为施工提供可靠的监测数据,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和设计要求,结合以往的变形监测经验,监测方案采用地表沉降仪监测方法和地表位移桩监测方法。这2种变形监测方法符合交通运输部有关规范规定,各监测方法所用仪器及精度见表1。

3.2 观测点放样和监测标埋设

由施工单位提供观测点样点,监测项目组对样点进行校验,以确定监测点点位,然后埋设监测标。

3.3 监测点的埋设

3.3.1 地表沉降仪安置

地表沉降仪由沉降板和沉降杆组成(见图1),设置于路基左右两侧路肩部位,埋设在地表上及各路基结构层内。沉降板采用60 cm×60 cm×1 cm的钢板,中间垂直点焊一节直径为4 cm的钢管,管头有丝口,钢管随路堤填筑高度的增加而接高,外用水泥管保护,并在其附近稳定区域设置固定点,以固定点为基准,用水准仪测量管顶端的标高,从而计算沉降量。

3.3.2 地面水平位移桩布设

地面水平位移桩垂直于路基方向布设(见图2),根据地形情况,每组设1~2根规格为15 cm×150 cm的螺纹钢,埋设于路基坡脚处,间距为2.0 m,入土深度1.0~1.5 m,桩顶的标高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另外,在不受路基影响的范围以外,同一直线上设置一个固定桩(固定桩为边长20 cm的素混凝土方桩,其顶面中心设置钢筋并做标记),通过固定桩测量每根桩的相对位移。

3.4 监测方案技术优化

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有几段软土地基处在很深的水塘中,水域面积较大,无法按常规方法埋设位移桩,需采用特殊手段进行埋设。例如K2+200—K2+850段,在路基坡角处打入一根长4 m、直径15 cm的木桩作为位移桩,入土深度2 m,在距离位移桩10 m远的水中用同样的方法打入木桩作为固定桩,在桩顶钉一细钢钉作为测量标记,用钢尺测量位移量。为保证固定桩不被破坏,特别设置了醒目的标志,提醒施工人员注意。

根据该项目《变形监测方案》中有关软土地基施工监测的要求及工程地质变化情况,施工中由于地形地物的影响,对部分监测点的点位作了调整,有的位置无法埋设监测点(由于旧路的影响,只能在单侧埋设监测点),有的位置增加了监测点,本工程共埋设沉降板30块、位移桩19组。点位埋设情况均有详细的监测点布置表和监测点位图。

4 现场观测和数据整理

4.1 地表沉降仪的水准测量

沉降板及其相应的固定点埋设好后,让其先经过一段时间稳定,再对全路段固定点进行联测,使各固定点在同一基准高程上,联测闭合差满足二等水准要求。为保证测量数据的可靠,减少误差,根据实际情况,每隔6个月或必要时对固定点的高程校正一次。各固定点联测工作结束后,即可进入沉降观测阶段。测量时用水准仪测量固定点和沉降板上沉降杆的相对高差,从而计算沉降板的相对高程,得到地面沉降情况。首先提取初值(即进行2~3次的沉降观测,视具体情况以加权平均作为初值),然后进行沉降测量,直至工程结束。

4.2 地面水平位移桩现场观测

位移桩及其相应的固定桩埋设稳定后,先提取初值,再进行位移测量。测量时用钢尺测量固定桩到每个位移桩的距离,计算位移量。

4.3 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和监测频率

对监测内容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观测,保证观测数据的可靠性,而且随时计算、校核、汇总并整理分析,发生问题及时复查或复测。当变形速率过大,有可能造成路堤失稳时,及早通报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以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路堤遭受破坏。

在施工和部分运营期间对沉降和位移进行跟踪观测,以控制软土地基给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前提,做到合理利用监测信息指导施工。一般每填筑一层观测一次,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太长,每4d观测一次,如遇连续雨天,适当调整为每5~6d观测一次,直到监测项目结束。

4.4 监测数据资料整理与提交

(1)每次监测资料以报表的形式提交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各2份,通常,监测资料隔天提交。具体内容有工程进度情况说明、监测报表和小结。其中监测报表包括:各沉降板的沉降量,每个地面水平位移桩的位移量。

(2)按施工阶段提交阶段监测工作小结,内容包括:工程进度及监测情况说明;沉降变化情况简要分析;具代表性点的沉降变化曲线;全监测路段的沉降剖面图。

(3)全部工作结束后提交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测点实际布置情况、埋设方式、监测手段、所用仪器及型号;各测点实测沉降随施工过程的变化曲线;路基沉降情况分析;必要的建议。

5 变形监测的注意事项

由于湿地道路改造的特殊性,变形监测的基准点、工作点、监测点都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有环境保护的要求,这都有别于一般的建筑物变形监测。一般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5.1 监测点布设方案的科学设计和优化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先设计后施工。即先纵观施工的整个路段,从整体上控制建筑物变形的特殊性,后根据局部特征调节、加密;先在图纸上规划设计,然后进行实地踏勘、对照、修改、确定和埋设,主要设在监测点地质条件差、地形变化大、设计问题多的部位和土质调查点附近。

5.2 制定确实可行的监测工作要点

编制工作要点时,要充分考虑精度要求、作业特点及数据处理方法。如果道路路线长,各路段的情况变化复杂,一般采用分段实施的作业方式。加强工作要点的编制和审定要坚持“五个统一”(监测基础依据统一、精度要求统一、基准点布设统一、外业手簿和报表格式统一、观测条件统一),从而规范变形监测工作。

5.3 加强对观测点的保护

在监测期间,对各种测点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或安排专人看管,建立警示标志,测量标志一旦遭受破坏应立即复位并复测,以确保观测成果的连续性。

5.4 加强仪器检查和校验

在每次(周期性)出测之前或者完成测段之后,对用于变形观测的仪器均需进行仪器全性能的检查和校验,以保证测量仪器的正常使用和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摘要:文章通过唐海县湿地旅游路(迁曹线—蟹园段)具体工程实例,提出了在湿地道路改造中变形监测的方案设计与技术优化方法。

关键词:湿地,道路,改造,变形监测,技术优化

参考文献

[1]陈永奇.变形监测分析与预报[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8.

[2]李相然,宋华山,岳同助,姚志祥.公路工程现场勘察与测量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吕宪国,等.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4]陶思明.湿地生态与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湿地监测 篇2

面向遥感监测的中国湿地区划初步构想

遥感技术作为对湿地进行监测的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在对湿地研究和管理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在不同地带分布有不同类型的湿地.现有的湿地分类工作尚不能满足对全国开展湿地监测的.需要,也缺少地理区划理论的支持.为满足全国湿地遥感动态监测的需要,以现有湿地相关研究为基础,对湿地区划的指标体系、区划的原则、方法以及区划的等级体系进行了讨论,旨在为湿地区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作 者:赵惠 牛振国 ZHAO Hui NIU Zhen-Guo  作者单位:赵惠,ZHAO Hui(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牛振国,NIU Zhen-Guo(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100101)

刊 名:湿地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WETLAND SCIENCE & MANAGEMENT 年,卷(期):2009 5(2) 分类号:P3 关键词:中国湿地   湿地区划   遥感监测  

湿地变化监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篇3

关键词:遥感,穗帽变换,湿地

目前, 在自然地理监测研究中常用的数据有Landsat TM、SPOT、ASTER等卫星影像遥感。SPOT与ASTER影像虽然精度高, 但前者价格昂贵, 后者覆盖面小, 且历史数据缺乏, 影像数据难以形成完整的时间序列, 在大多数地区不能用来进行对比分析, Landsat TM不但发射时间长, 历史数据完整, 而且覆盖面广, 地面分辨率高, 价格相对便宜, 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最常用的遥感影像之一。使用Landsat-5 TM数据, 其重复周期为16d, 每景影像覆盖面积为185km×185km, 探测波段有7个。

这种数据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在地物分类、城镇规划、自然灾害监测、病虫害监测、环境监测等很多问题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7个波段的光谱信息不但丰富, 并且适用于宏观判读和分析。要使用这种数据通常需要先对其进行变换等增强处理。穗帽变换是遥感数据变换的一种, 该变换是指在多维光谱空间中, 通过线性变换、光谱空间旋转使植被与土壤的光谱特征得以有效分离。目前, 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比较广泛, 但在湿地缩减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数据的提取, 应用穗帽变换的湿度波段对铁岭莲花湖湿地面积变化情况的应用研究, 通过该研究可以有效区分湿地与其他类别地物。

1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

莲花湖湿地属于沼泽湿地类型, 原来三面环水, 紧邻辽河、柴河、凡河, 是3条河流的汇合地。铁岭莲花湖湿地位于铁岭市凡河新区, 中心地理坐标为E123°43′, N42°16′。所属三级流域为柳河口以上。湿地面积888.31hm2。由于历史上盲目的农田开垦, 以及未处理的城市污水大量排入, 导致莲花湖湿地面积大幅削减, 这引起了铁岭市相关部门的重视。莲花湖湿地于2006年12月成立辽宁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 为辽宁唯一国家级湿地公园。

通过人工湿地的建设, 铁岭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中心城市污水对辽河的零排放。而且, 随着对莲花湖湿地公园规划进行扩充和丰富, 铁岭还将新城区的水系和部分绿化工程纳入其中, 如今整个新城区已是一座建在湿地上的城市, 这在全国的城市中绝无仅有。

本文采用从Global Land Cover Facility下载的1993年9月和2008年10月成像的两景Landsat-5 TM数据, 轨道号为119/31。该影像共有7个波段, 分别为TM1 (450~520nm) 、TM2 (520~600nm) 、TM3 (630~690nm) 、TM4 (760~900nm) 、TM5 (1550~1750nm) 、TM6 (1040~1250nm) 和TM7 (2080~2350nm) 。TM6波段的分辨率为120m, 其他波段分辨率都为30m。首先将各个单波段数据融合为多波段数据。为了定位研究区域, 根据坐标划分出岭莲花湖地区, 并对该原始数据进行剪裁等预处理工作。

2 遥感数据分析

对原始图像多波段影像进行处理, 需要获取新的特征波段参与分类。获取新特征波段的方法包括主成分变换、植被指数变换、穗帽变换等。

本次数据分析使用穗帽变换获取新的特征波段, 即亮度、绿度和湿度波段, 进行研究区地物分类。穗帽变换不仅去除了原始影像各波段之间的冗余信息, 而且使之后的结果变成了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参数。一般前3个特征就包含了影像的绝大多数信息:变换后的第1分量表征土壤亮度, 反映了土壤光谱信息;第2分量表征绿度, 反映了植被光谱信息;第3分量表征地物的水分含量, 反映了地物的湿度信息。一般情况下, 我们主要根据的就是湿度信息。在ENVI环境下, 可以进行多种影像变换操作。典型的有HSV、PC、MNF和TC等。这里我们利用ENVI进行TM影像穗帽 (TC) 变换。增强遥感数据后, 将已经过预处理的1993年和2008年铁岭莲花湖地区遥感影像的多波段数据 (band 1-5, band 7) 分别打开。然后选择变换方法为穗帽变换。

2.1 遥感获取湿地信息的优势分析

首先, 将从网站Global Land Cover Facility下载的Landsat-5 TM数据的各个波段进行融合等预处理操作, 然后将得到研究区1993年和2008年两个不同时期的多波段数据。结果显示这两幅影像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物变化情况, 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与湿地面积变化有关的一系列信息。

因此, 需要变换方式来增强影像, 使研究区的湿地特征突出显示。经过穗帽变换, 分别加载1993年和2008年基于湿度波段的灰度影像, 观察Cursor Location/Value中的数据值, 可以发现图片中央的水库数据值为较大正数, 研究区以北的辽河流域数据值也为正数, 而影像中一些其他地区的湿度数据值为负值。由此, 可以说明穗帽变换后的第3波段为正值时表示该地区水分含量较大, 属于湿地类型, 而为负值的地区表示水分含量较小的其他类型地物。

将铁岭莲花湖地区穗帽变换之前的1993年和2008年TM多波段融合数据与经过穗帽变换之后的湿度波段影像进行比较, 我们发现穗帽变换之后的影像能够清楚地反映与湿地有关的信息, 水分含量被突出显示, 湿地与其他类别地物的区别较大, 这将十分有利于我们以后依据湿度波段进行分类处理。

1993年和2008年的两幅影像分别计算统计值, 见表1。

统计结果显示, 该统计基于3个特征波段:Band1亮度波段、Band2绿度波段、Band3湿度波段, 分别统计了这3个波段数据的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我们比较关注的是湿度波段, 观察第3个波段对应的统计值, 发现在该研究区点数相同的情况下, 2008年的湿度平均值明显高于1993年。这说明2008年此区域范围内的湿地面积有所增加。

2.2 对湿度波段分类进行分析

将穗帽变换后的影像以湿度波段为依据进行非监督分类。通过观察, 可发现水库、河流均被分为第4类, 并用黄色表示, 同时依图中的Cursor Location/Value数据, 当该数据值为正值时, 表示的是水分含量较大的区域。从而我们得出:非监督分类得到的4个类别中, 用第4类表示湿地, 而其他3类表示水分含量较小的地物。这种分类结果能够清楚地表示湿地范围发生的变化, 通过对影像的目视解译判读, 就可以对水分含量的变化区域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利用画图等工具, 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类别, 使研究结果更加清晰、易读。从影像的非监督分类结果中可以看到黄色类别的面积有明显增大, 所以, 我们认为2008年研究区域湿地面积有所增加。对经过非监督分类的1993年和2008年数据分别计算统计值, 见表2。

结果表明:湿地类别 (第4类) 在研究区内所占百分比有明显提高, 而且主要由第3类地物转化变成的。根据TM数据和Google Earth上对该地区的判读, 可以发现, 第3类表示的地物最可能是农田, 这说明政府对区域内农田的开垦加以治理, 并将其改为湿地, 从而大大改善了该区地的生态环境。

3 结语

利用湿地含水量较大这一特点, 我们通过穗帽变换, 对1993年和2008年的遥感数据进行分析, 利用变换后的湿度波段影像分析该区域水分含量的变化情况, 对铁岭莲花湖湿地进行非监督分类, 并比较1993年与2008年该地区遥感影像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遥感数据经过变换后, 可以快速、准确地提取湿地信息, 尤其在判读湿地与其他类型地物的影像时非常有效, 从而比较出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根据湿度波段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 可以清楚地反映湿地面积的变化, 该结果与预期的结果比较一致。

湿地监测 篇4

建 议 书

项目名称:宁夏银川阅海湿地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 项目申请单位:宁夏银川市阅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实施地点:银川市阅海国家湿地公园

二0一二年四月

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

湿地素有“地球之肾”之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保护湿地水域环境平衡,维护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阅海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宁夏银川市,是我国干旱荒漠化地区特有的湿地生态类型,其特殊的地理位臵,是我国温带干旱荒漠地区水生野生动植保存种类最多、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的地区,水域生态系统也是最脆弱的地区,具有重要的保护研究价值。2003-2008历经5年的湿地水域整治、湖滨植被恢复、湖泊放流与核心区水生动植物保护,湿地水生动植物资源得到初步恢复,其中湿地植被增加到152种,水生动物增加到113种,湿地保护上相继建立了生态监测站、鸟类环志站与疫病监测站,并开展了相应的工作。近年来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城市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湿地公园湿地水上旅游、休闲度假村也迅猛发展,伴之带来的城市化生活污水、湖泊围网养殖和不合理水上旅游管理对湿地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因素不断增加,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风险日益增多。保护好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环境,维护湿地生态功能,保护湿地物种多样性,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保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有鉴于此,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银川市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要求,现拟申报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如下: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项目建设必要性

2.1.1项目建设是防止湖泊湿地水体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进程,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

阅海、爱依河水系融通着银川市城市景观水道、湖泊原生湿地,发挥着巨大的湿地水域环境净化与湿地水生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维护着银川市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同时也是广大市民最佳休闲之地,应当成为银川市重点保护水域。目前经银川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抽样监测,爱依河-阅海水域高锰酸盐指数、粪大肠菌群、氨氮等指标上升幅度比较大,水体富营养化速度加快,主要是人类经济生活因素引起的湖泊、水库中氮、磷增加,这将对阅海水域水生生态产生的不良影响,当前应当高度重视阅海水域环境治理与保护。

2.1.2项目建设是湿地污染源的实时监测管理的需要,是促进湿地水域环境功能区质量达标和湿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目前影响阅海水域环境质量,存在爱依河工业、生活的点源污染,也存在劣五类农田退水、湿地水上旅游、水产品生产和农业生产等面源污染,都不可避免地也成为了影响阅海湿地水域环境下的污染水体,尽管目前水质尚好但已面临污染威胁的阅海-爱依河湿地而言,因其具有连接银川市众多湖泊水域,接引贺兰山各拦洪库的洪水和沿途的农田排水,实现蓄水、防洪、的再利用的效益,同时它也是重要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与渔业种质资源区,对它的水域环境保护实际上关系银川市“塞上湖城”的水域环境质量,应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急需开展阅海湿地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2.1.3项目建设是实现对阅海湿地水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是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根本所在。

根据近三年的监测,阅海湿地水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动植物生物量有所增加,种类有所恢复,但增幅缓慢,反而湿地原生植被却出现8%左右的退化、消减趋势,湿地回迁的鸟类虽逐年增加,但栖息繁衍数量回落甚多;同时湿地鱼获量迅速减少,鱼的规格下滑,湖泊大水面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湿地物种多样性在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生态脆弱度增加。而加大湿地水生生物修复,是阅海水域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2.1.4项目建设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特别是保护珍稀动物的需要

据统计,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共有植物3门40科87属152种。保护区共有各种脊椎动物5纲27目50科143种。其中:鱼类5目6科17种;两栖类1目2科2种;爬行类2目4科6种;鸟类14目30科113种。因此,通过实施阅海湿地水域环境治理工程,恢复和保护湿地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改善湿地水生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保护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可以为更多的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在保护区生存、繁衍提供更优越的条件。

2.1.5项目建设是体现塞上湖城,宜居银川建设的需要 阅海国家湿地公园之一的湿地水生植物保修复和保护工程,将使项目区植被覆盖率大大增加,即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又可减少水土流失、减轻风沙危害,有效降低银川市首要空气污染指数API本底植。因此,保护好阅海湿地水生野生动植资源,对

于维护银川市乃至宁夏的生态环境、保证银川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项目建设可行性 2.2.1政策支持

2001年年初,中央发的2号文件提出了在生态建设中要大力加强湿地保护。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笫十六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要求“把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功能,作为改善生态状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抓紧抓好”的政策实施也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2.2已具备较好的生态恢复条件

阅海湿地水域内现保存着较好的湿地动植物原始自然特性.水生植被较丰富,周边芦苇长势良好,一旦水位提高,湿地面积扩大之后,大部分区域会逐渐恢复原有的生态面貌,原有的湿地水生野生动植资源也会逐渐恢复原有的种群。尤其是在滩涂湿地,除了部分地区开垦为农田外,其余部分由于人类干扰活动较少,植被组成仍保持了原生状态。

2.2.3前期已经开展了有关的工作

保护区所在的银川市作为宁夏首府,为了保证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十分重视。并将阅海湿地列为为区级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并在湿地内大

力实施退池、退耕还湖;已种水生植物并建立了水生植物示范基地,同时开展湿地水域生态植被修复等。这些项目的实施,为今后的阅海湿地水生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物质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2.4具有较好的技术储备

2003-2006年由银川市湿地办组织,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教授主研《银川市湖泊湿地恢复技术研究项目》先后在银川阅海湿地实施,尤其是在湿地芦苇种植、荷花水生植物引种,建立了湿地生物净化与生态植被恢复等技术成果,这为本项目的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并为湿地水生动植物保护和恢复工程提供了一些技术思路。

第三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

阅海湿地位于银川市,隶属银川市管理。东部与金凤区丰登镇相连。南到贺兰山路,西以包兰铁路为界,北到第二农场渠。总面积30195亩,自然湿地12000亩。地处贺兰山脚下,由贺兰山洪积平原和黄河冲击平原组成,以湿地为主要类型。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是气候干旱,雨雪稀少,风多沙大,蒸发强烈,昼夜温差大。风多且风向季节性变化明显,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转东风,冬季多西北风,地势较低,多低洼地,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土壤主要类型为湖土、灌淤土、草甸土、盐土和白僵土,湖底以淤泥为主。湖土面积较大,分布于湖区四周,主要生长草甸植被,以芦苇、芨芨草、赖草为主,伴有碱蓬、香蒲等;盐土主要分布在洼地及湖泊周围和渗漏严重的渠道两侧,生长碱蓬、小芦苇等耐盐碱植物;农业土壤(灌淤土)在局部地区有所分布;白僵土主要分布在湖区的外围,部分被开挖成鱼池。

阅海湿地位于中温带半干旱半荒漠气候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是气候干燥,雨雪稀少,风多沙大,日照充足,蒸发强烈,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年均降水量为197.4mm,年均蒸发量为1500-1800mm,年均气温为7.7℃,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3.3℃,最冷一月平均气温-10.8℃。年水温15。以上约有190天,封冻期约120天。日照时间长,平均日照时数为2800-3000H。风多且风向季节变化明显,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转东风,冬季多西北风,年均风速2.1m/s,春末夏初3、4月大风较多,最多可达56天。

阅海湿地以湖泊、沼泽为主构成了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湿地生态环境。其水域12000亩,占总面积的40%,湿地沼泽495公顷,占总面积的24.6%。

第四章 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

宁夏银川西湖农场,是宁夏银川市国有有企业,注册资金1000万元,公司体制健全,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运行,公司现有管理人员5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2人。六、七十年代大面积围湖造田,阅海湿地逐年减少到不

足6000亩,2002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银川市市委、市政府、银川市市湿地保护办、自治区林业局林业局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宁夏银川西湖农场全面实施阅海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先后完成了扩整湖面、水系连通、生态恢复、生态绿化、退池还湖、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共扩整湖面湿地800公顷,使自然生态湿地达到12000公顷,清淤水道21000米,完成生态绿化150公顷,种植特色水生植物300余公顷。

2005年3 月,银川市西湖农场内设阅海湿地保护管理站,开展湿地保护与监测工作。目前专职工作人员3名,负责阅海湿地资源的监测、管理和保护,资源站配臵了微机、监测镜、GPS卫星定位仪、喷雾消毒机、防护服等监测管理设备,加大了阅海湿地水生野生动植的保护与打击偷割芦苇、蒲草、偷盗鱼类鸟类行为的力度。根据保护区规划,资源保护管理站对核心区保护区实行了绝对保护。目前同时阅海湿地先后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渔类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站银川站,先后举办了“百名儿童古筝比赛”“湿地观鸟活动”“书画家绘阅海”等国际湿地日、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爱鸟周”等相关大型活动。阅海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正在由单纯的湿地资源看护、向湿地资源保护、湿地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湿地鸟类环志、湿地科普宣传教育的一站多能式发展。目前阅海湿地主要有生态绿化工程,新建了瞭望塔1座、鸟、环

境监测站1座,配套了湿地的水利设施,同时购臵了保护的仪器设备,主要有:抽水机3台、对讲机3部、高倍望远镜6台、喷雾消毒机2台、防护服3套、GPS1部,有力的保证了阅海湿地水生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恢复。

第五章 治理目标、作用

5.1 治理目标。

阅海湿地水域环境治理的目标是,根据阅海-爱依河水域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立湿地自然环境区与湿地适水经济生态环境区相互协调的空间模式,实现阅海湿地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目标。按照阅海湿地水域环境治理方案开展阅海湿地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遏制阅海湿地水域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实现阅海湿地社会、经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创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旅游业发达的银川市民最佳休闲之地,西北最重要的旅游区的目标,形成天蓝、地绿、水清、林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优美环境。

5.2 治理作用 5.2.1、生态作用。

阅海湿地水域环境治理项目的建设,一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增大了湿地植被覆盖率。通过2004年至2005年对湿地植恢复试验表明,种植水生植物对水面有很好绿化作

用。并且在湿地低洼地种植水生植物后,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即种植水生植物后,可以带走水中富余养分,防止因农田排而使水质富营养化。在湿地湖泊养殖无公害淡水水产品可有效控制湖泊中生物数量,防止水质恶化。因此,阅海湿地湖泊中种水生植物和养殖无公害淡水水产品后,有效地治理水体环境,对湿地水面绿化、湿地植被恢复、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控制水体生物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5.2.2 社会效益。阅海湿地种植芦苇、莲藕等水生植物和养殖绿色水产品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芦苇、茭白、莲藕等水生植物为水面点缀了美景,它为湿地水面创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绿色水产品丰富了区内外人民的水产品需求,因此芦苇、茭白、莲藕等水生植物和绿色水产品为银川市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又丰富了市民的对水产品的需求。同时它又是一个旅游靓点展现在游客面前,是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我们认为:“环境也是生产力”,通过今年的阅海湿地水域环境治理项目,它不仅可以产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而且可以持续、稳固得创造丰厚地经济效益,为将银川市建成塞上湖城的目标而作出贡献。

第六章 项目区建设地点、规模

1、建设地点

项目区建设的地点主要为阅海湖泊、鸭子墩、九号湖、三

斗南北水域、堤坝。

2、建设规模

(1)重点水域面源污染控制与监测技术

开展阅海湿地与爱依河城市段面源治理。即对湿地与河系水域内旅游与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有害物进行妥善收集与处理。同时重点区域cod、氨氮、总氮、总磷等5项重要指标的采样与监测,达到水域面源污染基本控制,重要生态监测指标基本掌握,阅海、爱依河重点区域每年开展6次。水质、生态专项目的监测8次,应急监测1-2次。

(2)实施阅海湿地水域生物减污试验示范工程

总面积100亩,主要包括50亩水平潜流芦苇人工湿地减污区和50亩表面流人工湿地漂浮植物净化区两块。拟采用人工栽种和自然繁殖的水生植物种类15种以上,减污区与净化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形成由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组成的一个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的湿地生态系统。本项目建设达到恢复水生植物,修复生态系统,重建湖泊湿地水域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对外可以加强入湖污染控制,对内又能形成抑制蓝藻、控制内源污染的机制,是现阶段在无法实行全流域截污的条件下,短期内快速改善水质的有效途径。通过本项目预计对氮、磷污染负荷的去除总量可以达到7.5吨和1.66吨,净化率分别为89%和81%。

(3)开展阅海-爱依河水生动物修复工程。

本建设主要通过生物操纵-即通过放养鲢、鳙鱼类, 吞食各类水藻, 并增加氮、磷生物输出, 缓和水体富营养化。本项目

动物修复的物种以本地鲢鳙、草、鲂与青鱼为主,修复的结构以食性分布和多样性为原则,建立稳定生物群落功能,动物修复的时间在产卵盛期之前。其他中层与底栖鱼类放流中可将水体中大量颗粒物输入到沉积物表面,支持着底栖碎屑生产,提高水体的透明度,转化成生物有机体的有机质和氮磷等营养盐从水体中彻底输出。通过本工程达到增加滤食性鱼类的种群,防止湖泊富营养化,保持生态平衡的效应。

第七章 实施步骤

湿地水体环境治理项目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0月上旬为宣传发动、任务落实、前期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阅海湿地水域环境治理区项目总体工作方案,落实计划任务、实施地段等。

第二阶段:10月下旬至11月底为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力组织阅海湿地水域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公司的所有工作重心都转向此项目的实施。

第三阶段:12月主要为检查验收阶段,这一阶段在做好阅海湿地水域环境治理区项目收尾工作的同时,对此项目进行一次检查验收。

第八章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1、投资概算

阅海湿地水域环境治理项目建设总投资111.6万元,具体投资情况如下:

(1)重点水域面源污染控制与监测技术

①、阅海湿地-爱依河水域面源污染的清洁工人37人,预计费用36.5万元

②、水域面源污染租船费用:50次,700元/次,合计3.5万元

③、项重要监测指标的采样与监测费用:15万元 ④、监测人员培训与宣传费用:5万元

(2)实施阅海湿地水域水生植物减污试验示范工程 ⑤、芦苇人工湿地减污区的种苗与人工栽植费用12万元 ⑥、漂浮植物净化区的种苗与人工栽植费用8万元(3)湿地水域水生物减污试验示范工程

⑦、湖泊增殖放流鲢鳙鱼23万元,黄河鲤5万元,团头鲂3.6万元,共需31.6万元。

2、资金筹措

项目投资由西湖农场筹集和国家扶持资金两部分组成。在项目投入111.6万元总资金中,西湖农场筹集资金20.0万元,申请国家扶持资金91.6万元。

第九章 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通过阅海湿地水域环境治理项目,可增大了阅海植被覆盖率,扩大水生植被修复面积,进一步增加渔业种质资源,保证湿地物种多样性,提高阅海湿地水体净化,有效控制湿地植被退化与水生动物种质资源的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速度,稳定湿地生态系统,同时还推进阅海生态工程建设,创造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大规模的生态保护建设,能效控制和减轻当地及周边地区的风沙危害,改善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为银川市提供优质的地下水起到净化作用,而且对银川市环境保护、空气污染、改善气候条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阅海湿地水域环境治理项目为阅海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社会效益

通过阅海湿地水域环境治理项目,阅海水域环境更加优化、美化,空气清新,气候湿润,从而为银川市民打造了一个和谐舒适的休闲的最佳地,同时这也大大促进了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吸引了更多周边的农民从第一产业中调整出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3、经济效益

通过阅海湿地水域环境治理项目,可促进湿地适水经济产业的结构调整,提升产品品质与竞争能力,引领着企业经济不断增强。

第十章 环境效果分析

阅海湿地水域环境治理项目方案实施后,对改善水环境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强生态系统功能,二是削减污染物量。

10.1、生态系统功能增强

即通过生态景观林建设、水生植被恢复与增殖放流,改善与修复水体生态等措施,可恢复和重建水生生态系统,有效提高对污染物吸收分解净化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提高阅海-爱依河湿地COD、氨氮的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17%和29%,同时促进了水体流动,有助于抑制水域的富营养化现象发生。

10.2、污染物量削减

治理方案提出的措施可分以削减银川市城市污水、工业废水、阅海湿地周边农田退水与小西湖围网养殖等污染源带来的污染物,削减量

第十一章 管理体制与保障机制

阅海湿地水域环境治理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强化阅海湿地水域环境管理,为实施阅海湿地水域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提供有力保障。

11.1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

做好阅海水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范围广,协调部门多。银

川市西湖农场是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责任主体,必须落实好本方案制定的各项任务及措施,实现阅海湿地水域环境综合治理目标。统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监督治理方案及相关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细化职责分工,分解落实阅海湿地水域环境综合治理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定期评估治理方案执行情况,通报湿地水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建立严格的水环境治理领导问责制,规范问责程序,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11.2、提升监管能力,切实强化执法

充分利用现有阅海渔政站、保卫部的执法巡护职责,充分利用阅海生态监测站的监测取样,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和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11.3、加强科技攻关,推广适用技术

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联系湿地科研单位和区内高校组成团队对阅海水域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对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特别是阅海湿地核心区、脆弱区与资源衰退区进行水质改善技术、污染控制技术、湖泊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物化-生物复合污水处理技术、高效抑制藻类技术等的推广应用,并组织制定相应设计与实施规范。

11.4、夯实前期工作,强化项目管理

本项目建设伊始要充分的做好优化、论证工程技术方案,落实项目建设资金,深入扎实地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严格履行

项目审批程序。强化工程实施管理。严格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加强对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加强项目竣工验收管理。项目竣工后,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交付使用。项目建成运行后,要组织开展项目后评估。

严格建设资金管理。制定政府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建立资金专户,确保专款专用,加强资金拨付前的审核和使用中的监管。要切实采取措施保证各类投资及时、足额到位,确保项目按计划工期实施。

第十二章 结论

湿地监测 篇5

关键词:动态监测,湿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0引言

湿地是自然界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水文和生态功能,有“地球之肾”的美称。黑龙江省是湿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拥有河流、沼泽、湖泊、库塘等多种类型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由于受到数据资料以及技术手段的制约,对于湿地的研究尚未进行详尽的系统性研究。遥感影像具有多光谱、高时间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特征,为湿地监测提供了大量精确数据源。GIS技术强大的空间信息处理功能能够满足湿地资源动态监测与分析的需要。目前开展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研究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湿地资源的现状和变化情况,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湿地资源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1湿地分类系统的建立

黑龙江省湿地分布广泛、环境复杂、类型繁多,已经开展的关于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湿地分类系统研究文献比较多。在《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结合遥感影像判读和野外调研情况,建立适合黑龙江省不同地区湿地的分类系统。湿地分类系统要在综合考虑水文、土壤、植被等因素的基础上,全面反映湿地的本质特征,保证其二级地类能从遥感影像上分辨出来[1]。

2湿地信息提取

2.1遥感影像预处理

本文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利用Landsat TM、高分一号的多季相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多季相影像数据的使用,能够改善季相变化湿地的分类效果和精度,降雨量多寡月份的选取和物候规律的把握是关键[2]。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了最佳波段组合分析、图像校正、图像增强等预处理,提高了遥感影像的解译效果。

2.2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对影像波段、影像特征、地物光谱特性等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地物与各个波段的波谱特征的关系,为湿地信息提取提供理论基础[3]。遥感数据辅以必要的专题信息(包括地形图、DEM数据等),加大典型湿地类型间的可分性,降低异物同谱的可能性,为提高分类精度奠定基础。在对比分析国内外湿地信息提取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选取最大似然分类法、支持向量机分类法、决策树分类法、神经网络分类法、面向对象分类法等进行湿地水文信息、地貌信息、植被信息、湿地类型、土壤含水量等各种信息提取[4]。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湿地类型,确定合适的遥感数据源和提取方法,能够有效利用遥感影像的丰富信息,产生较高的分类精度。利用GIS技术对湿地数据采集与编辑后,形成了庞大的地理数据集,便于湿地时间空间分析等工作。

3湿地信息分析方法

利用研究区不同年份、不同季相的湿地信息提取数据,通过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取湿地空间数据。利用动态度、马尔科夫链[5]等从湿地数量、空间分布、动态转化等方面,分析湿地变化情况。引入湿地景观分析模型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湿地类型转移分析、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湿地时空变换特征分析、湿地植被景观空间扩张强度分析等[6]。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情况,可以开展驱动力分析、生态评价和保护措施等研究工作。

4结语

本文对湿地分类系统和遥感信息提取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就湿地信息动态监测的应用提供了一些流程模式的借鉴及技术上的参考。面向湿地管理和保护的需求,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对湿地信息的动态监测,可以为湿地管理及决策、湿地开发与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周杨.基于遥感技术的黑龙江富锦市湿地信息变化监测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2]谢静.基于多季相遥感信息的三江平原湿地信息提取[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

[3]邢丽玮,牛振国,张海英.不同湿度指数在湿地分类中的对比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31(6):35-40.

[4]李东东.不同区域湿地信息提取的遥感技术应用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1.

[5]李兴刚,梁成华,王延松,等.基于CA-Markov模型的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预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36(5):188-192.

湿地监测 篇6

1材料与方法

1. 1监测点的设置根据《2011岳阳市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职业暴露人群感染禽流感的风险研究项目工作方案》的要求, 依据岳阳市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分布特点, 将君山区和岳阳县列为岳阳市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环境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县 ( 区) , 在各监测县 ( 区) 内分别设核心区2个和缓冲区1个, 作为该县 ( 区) 监测场所。

1. 2监测样本监测点的水、禽类 ( 含候鸟) 粪便等环境标本。

1. 3监测时间从2011年11月—2012年4月 ( 冬候鸟在此间来湖区越冬) , 每月监测1次环境标本。

1. 4监测方法

1. 4. 1标本采集用棉签采集禽类粪便2 g, 插入采样管, 用广口瓶采集水样标本500 ml。缓冲区: 粪便标本739份, 水样标本468份; 核心区: 粪便标本4 365份, 水样标本1 054份。

1. 4. 2标本运输和处理采集、分装后的环境标本在岳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CDC) 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 70 ℃ 的条件下储存, 在冰块低温保存下运送至湖南省CDC。湖南省CDC负责将收集的标本每月1次送国家流感中心, 标本运输时遵守国家生物安全的有关规定。

1. 4. 3实验室方法国家流感中心收到标本后及时采用Real-time PCR ( 实时反转聚合酶链反应) 对环境标本进行H5、H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

1. 5统计方法数据采用Epi Data 3. 02软件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 13. 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率的差异比较用 χ2检验, 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核心区和缓冲区环境标本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核心区环境标本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总阳性率为12. 44% ( 其中H5型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为0. 26% 、H9型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为3. 23% ) 。缓冲区环境标本中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总阳性率为14. 75% ( 其中H5型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为1. 33% , H9型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为0. 83% ) 。见表1、2。

2. 2核心区和缓冲区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标准化后两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ul A χ2= 4. 699, P < 0. 05; H5 χ2= 24. 946, P < 0. 05, H9 χ2= 20. 965, P < 0. 05。见表3。

3讨论

禽流感是近年来传染病防治的重点, 禽流感有多个亚型, 感染禽类并致病的通常是H5、H7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本次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的环境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研究中, 主要检测到的禽流感病毒为H5亚型和H9亚型2种, 这与目前流行于我国大陆的禽流感主要是H5亚型和H9亚型[2]这一结论一致。相关的研究认为, 野生水禽类作为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 其他鸟类及动物中存在的所有亚系都来自野生水禽病毒库[3], 所有从野鸟、家鸭和鸡分离到的病毒持续存在于水禽鸟中, 特别是迁徙的水禽鸟。在本次研究中, 从缓冲区的环境标本中检测到的禽流感病毒型别与核心区一致。另外, 核心区ful A和H9阳性率高于缓冲区, 而缓冲区H5阳性率高于核心区, 是因为缓冲区内养殖户大量使用禽流感疫苗所致。目前, 我国商品化的禽流感疫苗分为H5亚型疫苗、H9亚型疫苗和H5 - H9亚型二价疫苗3大类, 而前一类为减毒活疫苗, 后两类为灭活疫苗, 所以导致缓冲区环境标本核酸检测时H5阳性率升高。

禽流感病毒是高度可变的, 人禽流感是指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跨越物种界限, 引起人类感染的一种新发传染病[4]。目前, 全球已发现H5N1、H7N7、H7N9、 H9N2等亚型禽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 H5N1亚型、 H7N9亚型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我国引起人感染死亡事件时有发生, 更是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威胁。本次研究中, 无论是核心区还是缓冲区, 从环境标本中均检测出较高的禽流感病毒阳性率, 提示岳阳市洞庭湖区及周边地区职业暴露人群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风险较高, 他们将成为我市禽流感防控的重点人群。特别是渔民与水禽养殖户有可能通过暴露某些危险环境如保护区内放牧、农贸市场内的活禽销售、宰杀及其他环境而受到禽流感病的的感染。为有效保护岳阳市职业暴露人群, 应加强如下几点: 1对职业人群进行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使他们了解禽流感的防治知识, 掌握日常工作时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尽可能减少感染机会。2建立和完善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技术支撑体, 禽流感防控技术支撑体主要包括疫病的诊断、监测、流行病学分析、疫情控制和扑灭等多个环节, 以及应急行动组织、应急计划和应急资源储备等。3加强风险分析和检疫准入工作。根据我国国情, 应成立常设的禽流感风险评估和管理机构, 根据流感及禽流感网络监测信息, 加强数模建设, 及时预报禽流感的演变趋势。 另外, 组织专家对引进动物及其产品开展必要的风险评估, 根据风险评估分析结果制定每种动物及其产品应控制的疫病名录和控制计划, 并及时进行修订, 全面完善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风险管理[5]。4加强多维合作。目前, 我国禽流感和人禽流感的防控工作分别由农业部和卫生部负责, 相互信息交流、技术合作与应急协作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管理体制, 应进一步强化部门合作, 健全多部门联动机制, 提高防控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雪莲, 袁萍, 王淑玲禽流感病毒及其疫苗研究进展[J].新疆畜牧业, 2012, (7) :22.

[2]王敏, 许培扬, 池慧, 等.中国大陆H5N1型人禽流感流行病学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 2009, 38 (4) :17.

[3]薛峰, 陈浩, 彭宜, 等.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野鸭、天鹅、丹顶鹤禽流感监测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6, 22 (6) :565-567.

[4]曹永长, 毕英佐禽流感与人类健康[J].南华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5 (3) :122-125.

【湿地监测】推荐阅读:

湿地资源10-14

湿地景观10-21

湿地调查07-25

湿地功能08-03

西溪湿地08-09

湿地退化08-11

湿地旅游08-20

湿地土壤09-02

湿地价值09-20

湿地保护09-26

上一篇:德国企业职业教育下一篇:突水危险性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