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湿地(共11篇)
自然湿地 篇1
走进亚洲第一湿地
走进内蒙古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的这片湿地,应该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在12年前,当年,额尔古纳的一个朋友陪着我们来到这里,那时的根河湿地完全是自然的状态,还不是现在的公园。从那时起,这条湾河,还有这个环形湿地,成了我脑海里一个永驻的瞬间,长久的回忆。12年后我站在陌生的栈道上,不远处“亚洲第一湿地”的碑就伫立在公园内,不知道是因激动还是紧张,相机突然就对不上焦了,只记得正午间火辣辣的太阳照得我心焦灼。翌日清晨,我与影友们披着满天的星辰又一次来到了根河湿地,静静地等待日出。
刚开始只知道这里流淌着几条著名的大河,却不知这里还是亚洲第一湿地,而且是中国目前保持原状态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湿地——根河湿地,占地12.6万公顷,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根河、额尔古纳河、得尔布干河和哈乌尔河交汇处。这里地形平缓开阔,树木郁郁葱葱,河流从这里蜿蜒流过,便形成了如今壮观秀丽、美如画卷的河流湿地景观。根河湿地物种丰富,野生维管束植物有400多种,野生陆生脊椎动物有近300种。在干旱的季节,由于较稳定的水情、辽阔的湿地,这里成为许多鸟类非常重要的庇护场所,是全球鸟类从东亚到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瓶颈”,每年在这里迁徙停留、繁殖栖息的鸟类达到2000万只,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世界濒危物种鸿雁重要的繁殖栖息地之一,是世界鸟类保护的重要区域。
贯穿湿地的河流——根河,蒙古语是“葛根高勒”的谐音,意为“清澈透明的河”,曾称为坚河、刊河、犍河。根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吉奇山西南侧,全长428公里,在黑山头镇境内的四卡以北12公里处注入额尔古纳河,是额尔古纳河的重要支流。根河河水清澈甘甜,河底有无数处暖泉,一些河段在严冬季节也升腾着雾气,河里水生动物种类繁多。春、夏、秋三季河岸上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对需要依山傍水条件才能生活的北方少数民族来说,根河流域是他们繁衍生息的天堂,所以拓跋鲜卑部落、蒙古部落、鄂温克部落等都在这里放牧游猎并居留了许多年。公元5世纪,居住在松花江左岸的粟末素固部大举西迁呼伦贝尔草原时,前锋部队也到达了根河流域。
成吉思汗的“马蹄岛”传说
额尔古纳是一座城市,更是一段历史。湿地中间那座马蹄形的小岛就是见证。这座“马蹄岛”,有人说它从侧面看像一棵树,也有人说它像心脏,但更多的人认为它像马蹄,这里,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800多年以前,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蒙兀室韦”部落诞生了一个手握凝血的婴儿,名叫铁木真——他就是后来称雄世界、拥有世界最大疆域的蒙古帝国之王、被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1207年8月,45岁的铁木真带着亲眷回额尔古纳寻根祭祖,沿着额尔古纳河、根河北上,当队伍行走到西山脚下时,从树林里突然窜出一只猛虎扑向铁木真,谁知铁木真的坐骑一声嘶鸣打起了立站,前蹄狠狠地踏在老虎腰间,用尽全力把老虎深深地踩进泥沼里,然后一个猛冲越上山岗。铁木真擦了擦头上的冷汗,拨马回头看去,只见战马刚才用力踩下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蹄坑,坑面热气腾腾,泥浆翻滚。待热气慢慢散去,泥水不再翻滚,老虎的头渐渐从泥水中露出来,才知道老虎已在泥沼中窒息而死。这时,铁木真伸手拍拍一直打着响鼻的战马,感谢它又让自己躲过一劫。几年以后,战马的蹄印周围渐渐长出了树木和花草,形成了一个三面环水的小岛,也就是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马蹄岛”。
据说,每年8月,“马蹄岛”上总有几天雾霭缭绕,久久不散。人们说这是被踩死在坑里的老虎发出的叹息。800多年过去了,这期间发生了上百次山洪爆发,河水泛滥,许多河道都改变了原来的走向,而铁木真这匹具有灵性的坐骑为救主人脚踏猛虎踩出的“马蹄岛”,其形状和位置至今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也是“马蹄岛”的神奇所在。当了解了根河“马蹄岛”这段谜一样的历史时,再去感受这片湿地,这座像树、像心脏、又像马蹄的环形岛,难免会让我们产生无限的联想……
有趣的是,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一路上都在播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会让你把眼光不由自主地从电视屏幕上转到车窗外,试图寻找当年铁木真战马驰骋的影子。可以说,这片富饶而神奇的湿地上,承载着蒙古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家园。这里有着多民族发祥地共同的符号,这里曾经是人类走出森林走向文明进发的起点,今天从现代文明走来的人们,从喧嚣的城市走向静谧的山野湖泊、峡谷密林,记忆的回归之路,也是人类为了未来重新回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心灵洗礼之途,重返自然的回归点。
自然湿地 篇2
今天我和我爸妈一家三口去湿地公园玩。一路上看到小草在风中摇摆着自己纤细的身子,就像是跟我招手似的。蜜蜂妹妹,看到这么美丽的花,连忙跑过去,荷花姐姐一起跳着优雅的舞。
快到公园时,我便看见一条比长江还要长的“人海”,走进去看我还看见两个威武的“战士”站在门口。
走进公园,我就发现小山坡上有几个新建筑的正在,努力跑步的“人”——用塑料做的假人,我迫不及待的想过去看一下,我越过一条小石道,努力的跑上山坡,来到那些“人”的背后,坐在第一个“人”的大腿上,摆了一个动作,让我妈给我拍照。
自然湿地 篇3
【关键词】湿地保护区;科研;监测
1.湿地资源保护
黑龙江是湿地资源大省,具有大界江、大湖泊、大沼泽和大人工湿地的多样性,是黑龙江省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因库,承担着黑龙江省的国土安全、粮食安全及生态安全的重任。但黑龙江省湿地资源几经大规模的开发利用,2009年湿地面积仅有557万公顷,占黑龙江省国土资源面积的12.1%。目前黑龍江省的湿地资源及其生态系统,在经济高速发展和气候多变的环境下,正面临着面积萎缩、生态功能下降的威胁。对黑龙江省的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应该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将黑龙江省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到战略高度进行思考。对于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应遵循原则是依法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利用。
2.保护区科研任务与目标
保护区的科研工作是对自然资源与环境进行科学的保护管理、正确利用自然条件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基础。自然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具有典型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是开展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水文学及其他分支学科研究的良好基础。尤其是该保护区位于长白山系和三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其北面有三江和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面有凤凰山和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该保护区还与俄罗斯毗邻特殊的地理位置是研究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等珍稀水禽迁徙通道和东北虎、紫貂等野生动植物种群活动区域及开展其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的最佳场所。保护区科研的任务首先加强保护区的科研能力建设,改善现有科研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根据保护区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常规和专题性的科研监测活动,充分发挥保护区作为科学研究基础的巨大潜力,为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促进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科研的目标是要通过在保护区建立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东北虎等珍稀动物研究中心,把保护区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以研究湿地和珍稀物种和迁徙、栖息生态环境为主的科研教学实习基础,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珍稀水禽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研究,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建立保护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为开展国内外科研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3.存在主要问题
3.1湿地岛屿化和生境破碎
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使得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的破坏,湿地内拉沟排水,道路的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分割,大片耕地阻隔了湿地之间的联通,使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向岛屿化方向发展,岛屿化的部分又经分割,造成了湿地生境的破碎,降低了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干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改变了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以至于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经几十年的开发利用,三江平原变成了粮食生产基地,松嫩平原变成了人类繁衍生存的乐土。只在沿较大河流的沿岸以及低洼处,还零星分布着较原始状态的湿地。
3.2湿地水源补给不足
湿地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与其生态系统相辅相承。由于多年的开发利用,支流沿岸森林的砍伐、湿地的破坏和消失,使得其下游的湿地水源补给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湿地缺水将导致湿地功能退化,湿地效益下降和矿物质大量积累——盐碱化。也为湿地的垦荒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3水质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物”以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广泛使用,这些物质的残留物经大气水循环或不达标的直接排放,进入了湿地水环境中,对水质产生了污染。
3.4湿地权属
全省的湿地最初由林业部门主管,但在市县级行政区域内,对湿地进行管理的有县、乡级,畜牧局、草原、水利、渔业、林业和环保等单位和部门,使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没有统一规划和监管,调查区域内湿地的土地权属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部分湿地权属不清以及湿地权属分散式管理的格局。
4.湿地资源保护建议
4.1成立湿地管理机构
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湿地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成立专门湿地保护管理机构,设立专项保护和发展基金,实现对湿地的统筹管理、开发、科研等有关事宜,同时各级政府应把湿地保护管理资金列入年度和长远财政计划和预算,以改变目前 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做到具体业务有专门机构管理,保护资金统筹使用,使湿地保护工作逐步纳入正常轨道。解决湿地保护区主管单位部门行业分散,政出多门,对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不利。
4.2加强湿地恢复工程和退耕还湿工程建设
湿地严重缺水是湿地生态功能退化面积减少最大威胁因素。因此,湿地水补给和退耕还湿过程建设是任重道远。把一些围垦的耕地退下来,特别湿地保护区内的耕地坚决还湿。
4.3加强湿地保护区管理
加强保护区建设。建立湿地保护区和湿地监测站,是有效保护湿地的重要措施和途径。目前,黑龙江省已建各种类型的国家级、省级及市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共45处,总面积为185.68万公顷,为保护湿地资源,拯救珍稀濒危生物物种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还有2103019公顷湿地尚未纳入湿地保护范围,应依据其生态区位、类型及生物物种的保护价值,建议建立湿地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25处,以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4.4加强湿地资源调查和湿地监测
实时掌握湿地资源动现状及动态变化,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是必要手段,为开展湿地科学研究,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诸多方面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4.5湿地防洪蓄水利用
全省修建水库1033座,蓄水面积123614公顷,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有莲花湖、 磨盘山、西泉眼、龙头桥、桃山、二龙山、山口、象山、卧牛河等水库。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的沼泽湿地,在蓄水、调节径流、防旱等方面作用巨大。
4.6调节气候、保障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在557万公顷湿地资源中,有350多万公顷的湿地,为保障粮食丰收创造了先决条件。
4.7保护生物多样性作用
湿地是野生动物栖息地又是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区,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提供繁殖、栖息、迁徙和越冬场所,珍贵濒危的野生植物在湿地中得到遗存。真正起到了物种基因库的作用。
4.8湿地动、植物资源利用
黑龙江省的江河、水库,湖泊、泡沼水质良好,夏季水温低,适合于养殖冷水性鱼类,已成为我国北方的淡水渔业基地之一。鱼类种类丰富,共有21科,73属,105种,占全国淡水鱼类的15%左右。名贵鱼种繁多,是我国著名的大马哈、鲟、鳇商品鱼产地,尚有松花江的“三花五罗”等珍贵鱼种。全省共有可利用养殖水面60万公顷,具有养殖、繁育水生物的巨大潜力。 湿地野生果品利用,形成特色产品在市场也在逐渐被人们所赏识。利用笃斯越桔、越桔加工成飲料和食品添加剂,用其越桔的嫩茎和叶子加工成茶,形成了绿色食品系列,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9湿地泥炭矿产资源利用
黑龙江省丰富的湿地资源,为泥炭形成创造了先天环境,泥炭是我省优势矿产资源,矿产地60余处,储量达5000万吨,多为富营养湿型泥炭。湿地具有自然景观资源可为人类提高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洱海自然式湿地恢复建设效果初探 篇4
洱海流域近20年的人口迅速增加与经济高速发展对洱海的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洱海湖滨生境有恶化趋势、主要入湖河流污染物负荷超标严重, 水生植被群落多样性降低, 洱海全年水质呈现由Ⅱ类向Ⅲ类的下降趋势, 说明洱海正处于营养状态的关键转变时期。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类型, 它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 具有季节或常年积水、生长或栖息喜湿动植物等基本特征, 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1]。河口湿地在湿地分类系统中属于滨海湿地大类, 主要包括河口三角洲、河口水域、红树林和部分潮间沼泽几种类型[2], 其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生态旅游、降解污染等。
河口湿地因其独特的区位条件, 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大量的污染物的排入引起湿地生物死亡, 破坏湿地的原有生物群落结构, 并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进而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 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3]。
加强湖泊入湖河流河口湿地的修复与保护研究, 恢复和重建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是实施区域水污染防治及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针对在弥苴河河口恢复建设的仿自然式湿地示范区进行水质监测和植物调查, 初步探索自然式湿地恢复建设的效果。
2 仿自然式湿地示范区基本概况
仿自然式湿地示范区位于弥苴河入湖河口, 占地面积21699 m2 (32.5亩) , 通过对现状地形进行适当整理, 重建地形和水系, 形成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及湿地景观示范区。示范区处理来水为弥苴河河水, 来水经抽提后进入湿地, 流量为0.5m3/s。根据监测结果, 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的标准值比较, 根据TN、TP (湖、库) 监测数据, 进水水质属地表水IV类。
3 水质监测
3.1 调查方法
3.1.1 实验分析方法
水样采集和保存按国家《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范 (GB-12999-91) 和《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91-2002) 规定的要求进行。分析方法按国家标准《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年, 总氮 (TN) 、总磷 (TP) 、化学需氧量 (CODcr) 分别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钼酸铵分光光度法和重铬酸盐法。
3.1.2 数据处理
总氮 (TN) 、总磷 (TP) 、化学需氧量 (CODcr) 去除率、去除量均以平均值进行计算。
3.2 监测方案
在实验过程中, 除对总进出口进行监测外, 对水流在湿地运行的不同走向也进行监测, 设置6个监测断面, 共设8个采样点 (如图1所示) , 开展20天的连续监测 (2011.8.16~2011.9.4) 。取样频率为每天1次。
3.3 监测结果
4 植物调查
在自然式湿地区域, 调查共发现9种湿地植物群落类型, 其中再力花群落36m2, 芦苇群落54m2, 水葱群落43m2, 梭鱼草群落15m2, 香蒲群落11m2, 茭草群落45m2, 纸莎草群落16m2, 菖蒲群落37m2, 海菜花群落29m2。
5 结束语
5.1 根据水质监测结果, 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的标准值比较, 根据TN、TP (湖、库) 监测数据, 属地表水III类, 比进水提高了一个等级。自然式湿地对水体中不同的污染物均有一定的削减效果, 其中, CODCr去除量12.96吨/年, TN去除量6.0吨/年, TP去除量0.97吨/年。
5.2 通过植物调查, 仿自然式湿地区通过植物配置形成9种主要湿地植物群落类型与复杂地形和水系形成多样性生境, 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优势植物群落面积为286m2, 群落适应性和成长性良好, 景观效果好, 单位面积群落削减CODCr0.05吨, 削减TN0.02吨, 削减TP0.003吨。总的来说, 仿自然式湿地形成以植物群落为代表的生境多样性, 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从削减污染物的角度本文认为仿自然式湿地可在洱海滨岸带及入湖河口区推广并不断优化。
摘要:为探讨洱海自然式湿地恢复建设效果, 对在弥苴河入湖河口恢复建设的自然式湿地示范区进出水口水质进行采样监测, 通过连续监测结果分析, 揭示了自然式湿地对各污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去除效果, 同时调查发现通过植物配置可以形成以植物群落为代表的生境多样性, 有助于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滨岸带景观美化, 因此, 文章认为在洱海滨岸带及入湖河口区可推广自然式湿地恢复建设。
关键词:洱海,自然式湿地,效果,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玲玲, 曾光明等.湖滨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J].生态学报, 2005, 12:3406-3410.
[2]Tang X-P (唐小平) , Huang G-L (黄桂林) .2003.Studies 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wetland types in Chins.For Res (林业科学研究) , 16 (5) :531-539 (in Chinese)
[3]白军红, 王庆改.中国湿地生态威胁及其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 2003, 10 (4) :247~249.
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初步研究 篇5
~对湖北阳新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73种,隶属于15目38科.对鸟类的区系组成、居留型及重点保护鸟类进行研究,发现当地有繁殖鸟类104种(夏候鸟42种、留鸟62种),非繁殖鸟类69种(冬候鸟51种、旅鸟18种);古北种88种, 东洋种62种, 广布种2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1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3种,国家II级的有28种),有湖北省重点保护鸟类47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鸟类有30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有12种.对鸟类的保护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作 者:吴少斌 吴法清 查玉平戴宗兴 何定富 刘家武 罗祖奎 石道良 WU Shaobin WU Faqing ZHA Yuping DAI Zongxing HE Dingfu LIU Jawu LUO Zhukui SHI Daoliang 作者单位:吴少斌,WU Shaobin(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9;涪陵师范学院,生物系,重庆,408003)
吴法清,查玉平,戴宗兴,何定富,刘家武,罗祖奎,WU Faqing,ZHA Yuping,DAI Zongxing,HE Dingfu,LIU Jawu,LUO Zhukui(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石道良,SHI Daoliang(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站,武汉,430079)
自然湿地 篇6
没错,那就是湿地。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
可别看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但是它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还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海南,湿地面积达到49.6万公顷,占海南岛陆地面积的15%。
对海口来说,最值得骄傲的就是羊山湿地,它号称“海口之肺”。位于演丰的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湿地名录的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之—,曾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海岸。
2016年7月,由松鼠学堂、现代青年杂志、海南心发现、海南省自然保护发展研究会等共同举办的“第二届自然笔记大赛——发现湿地”已经在海口正式开幕。
7月3日在五指山路蓝庭酒店举办的简单又热闹的开幕仪式吸引了各大公益组织的代表、各大媒体、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加。
仪式前半段由省林业厅总工程师周亚东博士带来《文化雨林》的精彩讲座,给我们讲述了雨林的概念、海南热带雨林的历史变迁以及雨林的功能和作用。短短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让大家受益匪浅,对雨林和湿地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仪式后半段,GEF海南湿地保护项目办卢刚老师、中新网海南新媒体部伍天军副主任、海南心发现CEO黄伟先生以及去年大赛亚军得主陈萍纷纷发表致辞,并共同为大赛揭幕。
本次大赛的参赛时间到2016年9月30日截止,还没有报名的小伙伴快快行动起来吧!
本届大赛主题:发现湿地
1、这次我们升级啦!不需要在海南就能参加哦!只要你画的是与湿地相关的都可以。
2、以自然观察为基础,图文并茂(以自然观察为基础,所以作品上要写明观察的时间地点,可以拍了照片回家继续整理,但是请不要去临摹别人的摄影作品,那样就失去了观察的意义。)
3、注意!注意!注意!这次我们要统一使用松鼠特别定制的自然笔记本哦!
4、作品可以是单张的,也可以是系列的,比如对某物种的生长过程的观察,假如你能写成一本小册子,那么恭喜你,你有了一件重量级的作品。
自然笔记大赛不比画工,而是比观察,比记录。
自然笔记大赛不比画工,而是比观察,比记录。
自然笔记大赛不比画工,而是比观察,比记录。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所以——
谁都可以来参加!欢迎全家老少齐上场,呼朋唤友来观察。
5、可以个人参赛,当然,我们也欢迎机构或者团体参赛。
6、获奖的作品需要邮寄作品原件到主办方进行展览,具体邮寄事宜等比赛结果公布后我们的工作人员会与获奖者联系。
7、主办方对所有参赛和获奖的作品享有展示、出版、使用等权利。并对本次大赛和评奖保留最终的解释权。
8、比赛将分三个组别:
学生組,18岁以下,独立参赛。
成人組,18岁以上,独立参赛。
亲子組,学龄前儿童与成人合作完成的观察笔记。
每个组别将挑出10件优胜作品,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另外,我们也会有最佳组织奖3名和最佳团队奖3名。最后,我们还会设一些脑洞大开的单项奖,奖给一些特别有意思的作品。
投稿要求
画作上一定要有:
1、观察的详细时间(不是做笔记的详细时间,而是观察的详细时间,精确到年、月、日、时)
2、地点(越准确越好,即使不能找到GPS数据,至少也要准确到村小组)
3、天气
4、作者名称
发送形式
手机下载APP“全能扫描王”扫描作品发送到邮箱(不要直接用手机拍照,因为拍照可能会有色差,以及看不清笔迹,会影响到对作品的评审)
发送到参赛信箱时,一定要在邮件标题上注明:参赛者姓名、年龄、联系电话(非常重要)。
我们的参赛信箱是:hainanziranbiji@126. com。
雨馨
自然湿地 篇7
1 研究地概况
安邦河湿地位于黑龙江省北部 (E l3l°06'l2"'~l3l°32'24", N 46°53'07"~47°03'54") , 总面积l0 295hm2, 属于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区类型。地貌类型为低河河滩, 西高东低。植被类型较为丰富[2]。随着我国对湿地保护的重视, 目前已建成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它是三江平原保留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原始湿地之一。保护区内生有大片的芦苇和苔草小叶樟, 多样化的湿地环境为脊椎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安邦河湿地珍稀动物较多, 是众多鸟类的天堂, 生物多样性丰富, 是生物资源基因库。
2 调查方法
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安邦河湿地的植物进行调查, 现场进行统计、记录, 采集植物标本并制取简易压制标本。按照参考书和有关文献[3,4,5,6,7]进行植物的鉴定并用EXCEL软件整理分析。
3 调查结果
共鉴定出植物标本56科113属145种。其中蕨类植物3科3种, 被子植物53科142种。进一步分析表明, 安邦河湿地的湿地常见植物71种, 占调查总数的49.0%。其中水生植物27种, 占18.6%;湿生植物44种, 占30.3%。
参考文献
[1]于洪贤, 姚允龙.湿地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2]于洪贤, 戴放.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 34 (2) :87-89.
[3]詹亚华.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88:146-284.
[4]王金喜, 张启华, 张贵一.黑龙江省草本早春开花植物[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0.
[5]江荣先, 于顺利, 董文柯.野外植物识别手册[K].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6]聂绍荃, 袁小颖, 柏逢建.黑龙江植物资源志[K].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3.
自然湿地 篇8
湿地公园营造之初, 保护才是其营造的基本原则, 只有使其良好的自身特色受到保护, 免于遭受破坏,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保护环境、欣赏、游憩等功能。在保护的同时, 应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气候特征、周边的地理位置面貌、有特色的当地树种等。充分考虑上述事项, 结合当地气候、地形以选择合适树种, 采用相适宜的景观小品建筑, 顺应和尊重自然的基础上, 才能对当地环境做出适当的改造。湿地环境在改造时应尽量自然化, 减少人为干涉, 充分诠释和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 尊重历史, 是其吸引当地游客和外地游客的另一特色。
2 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策略
园区的营造策略在保护湿地资源的基础上, 同时遵循营造原则,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发挥园区生态美化, 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 体现其生态、美学、经济和社会等效益。明确其目标和规划建设的意义, 阐述规划设计的趋向、空间结构以及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达到各景观营造和环境意境氛围的契合。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景观营造首先以湿地资源保护为前提, 并最大限度满足游人多层次精神层面的需求。在营造园区景观时, 构建较为舒适自然的环境以形成天然的美感。除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外, 还需考虑游人的娱乐和游憩等需求, 通过融入较多的林下休息平台、亲水平台、舒适步道以及驻留空间等供游人活动。
3 城市湿地公园中自然野趣景观的营造方式
3.1 植物群落的景观营造
植物是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大自然的代表, 是生命的象征。选择湿地植物时, 首先, 是在原有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进行, 多利用乡土植物。其次, 在选择外来树种时,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植物的质地尽量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在不同的季节都能有对应的观赏植物。由于湿地公园独特的自然条件, 园区内使用的植物以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为主, 辅以必要的陆生植物。配置植物时, 考虑营造区域的规模空间尺寸, 根据不同尺度的水体选择相应的植物种类。分清主次、错落有致的栽培能够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植物配置时还要考虑色彩的调和、对比协调, 注重植物的季相变换, 根据不同季节植物的色彩变化组合搭配植物, 形成丰富的自然群落, 能够较好地展示植物的层次美和群落美。
3.2 水岸区域的景观营造
水岸位于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的过渡地带, 是一种独特的线性空间结构。对其景观营造, 除了满足生态功能外, 还能够促进湿地生态功能的良好发挥, 有助于恢复已遭破坏的湿地环境和增强其自身的调节功能, 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在构建自然水岸景观时, 应结合所选植物的景观效果, 充分体现水岸线自然的弯曲形态, 收放有致, 让水体与堤岸呈现自然过渡。另外, 在构建坡岸材料的选择上, 应尽量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并能够较好地融入湿地环境。
3.3 陆生景观营造
在陆生植物景观的营造方面, 应较多选用适宜当地土壤的湿地植物, 可以单独栽植构成片景, 亦可与其它花灌木或者岩石建筑等搭配, 构成花境或者花坛, 起到烘托点缀园区湿地景观主题的作用, 促进整个湿地景观环境中各景观和谐共存。园区道路在规划时应充分结合园区中各景点的空间地理位置, 合理有效地设计观光游览路线。通过各条不同道路的引导, 使得游人能够尽可能全面地欣赏到湿地公园所呈现的不一样的景致。园区的道路在功能上应充分满足游客行走的便利, 同时作为公园的一部分, 还应考虑其样式的观赏性。园区内部环境中的游览路线以陆地环境欣赏为主, 也结合了水体环境观赏的形式。游览线路应尽可能多地考虑景观的异质性, 让游客在不同游览线路的指引下, 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湿地景观进行较为全面的欣赏。
摘要:近年来, 在建设生态文明、节约型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下, 城市生态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 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园林绿化建设的核心思想。城市湿地公园中自然野趣景观的营造, 作为缓和城市与自然矛盾、保持自然的历史风貌、有效抑制城市病蔓延, 其营造理念和方法也已经逐渐被中外设计师所重视。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自然野趣,景观营造
参考文献
[1]李培建, 曲继红.园林设计中“野趣景观元素”的研究与运用[J].当代生态农业, 2013 (Z2)
自然湿地 篇9
1 保护区概况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中下游交界处, 郑州市北部的黄河南岸滩地, 西起巩义市的康店镇村, 东到中牟县狼城岗镇的东狼城岗村。涉及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金水区、郑州市惠济区和中牟县的5个县 (市、区) 15个乡 (镇) 89个行政村。其中保护区巩义、荥阳段属黄河中游地区, 惠济、金水、中牟段属黄河下游地区。
保护区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4º48´~35º00´、东经112º48´~l14º41´之间[2], 东西长约158.5 km, 南北跨度约50 km, 总面积36 574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8 640 hm2、缓冲区面积2 599 hm2、实验区面积25 335 hm2, 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6%、7.1%和69.3%[3]。荥阳桃花峪是黄河中下游分界处, 桃花峪上游南北两山夹持, 黄河横亘在山地丘陵上;桃花峪下游黄河即冲出高峡, 进入广阔的豫东平原。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特点是: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雨雪少, 春季干旱风沙多, 夏季炎热雨丰沛, 秋季晴和日照长。年平均气温14.2℃, 1月平均气温-3.0℃, 7月平均气温27.3℃。年平均降水量为616 mm, 多集中在6~9月。年平均无霜期227 d,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366 h, 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6%, 年平均风速2.5 m/s。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古北界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4]。
2 鸟类资源
保护区内丰富多样的生境类型, 吸引了众多鸟类来此觅食、栖息。通过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 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16目40科169种。其中鸭科26种, 占15.4%;鹰科16种, 占9.5%;鹬科、鹭科各10种, 均占5.9%;雀科、鸦科各7种, 均占4.1%;鸥科、科、鹤科、鸱科、啄木鸟科、鸠鸽科、科各5种;科、秧鸡科各4种;雉科、鹳科、隼科、反嘴鹬科、杜鹃科、文鸟科、燕科、翠鸟科、科各3种;鹈鹕科、山雀科、伯劳科、卷尾科、椋鸟科各2种;鸬鹚科、雉科、科、鸨科、燕科、雨燕科、鹎科、戴胜科、绣眼鸟科、黄鹂科各1种。
2.1 区系分析
在169种鸟类中, 广布种鸟类50种, 占鸟类总数的29.6%, 古北种鸟类102种占60.4%, 东洋种为17种占10.0%。在本地繁殖的鸟类有84种 (包括留鸟和夏候鸟) 占本区鸟类总数的49.7%, 而非繁殖鸟 (包括冬候鸟和旅鸟) 有85种占本区鸟类总数的50.3%。在84种繁殖鸟中, 古北界种鸟类34种占40.5%, 东洋种鸟类14种占16.7%, 广布种鸟类36种占42.8%。无论从鸟类总的区系成分还是繁殖鸟类的区系成分均可以看出, 本区的鸟类区系组成成份均以古北种占优势, 其次是广布种, 东洋种比例最小。
2.2 居留型分析
本区鸟类组成的最大特点是候鸟 (包括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 占有较大比重。在169种鸟类中, 留鸟42种, 占本区鸟类总种数的24.9%;候鸟127种, 占本区鸟类总种数的75.1%。在候鸟中夏候鸟42种, 占鸟类总种数的24.9%, 占候鸟种数的33.1%;冬候鸟47种, 占鸟类总种数的27.7%, 占候鸟类种数的37.0%;旅鸟38种, 占鸟类总种数的22.4%, 占候鸟种数的29.9%。
2.3 分布型分析
湿地:主要栖息地类型为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小生境有:河流水面、沙洲、河岸、水沟 (渠) 、水沟 (渠) 边、水塘、水塘边、芦苇丛、香蒲丛、藕池、水稻田、草本沼泽、灌丛沼泽等。
主要分布在湿地的鸟类共有99种, 其中有目3种、鹈形目3种、鹳形目14种、雁形目26种、隼形目9种、鹤形目9种、形目20种、鸥形目5种、雨燕目1种、佛法僧目3种、雀形目6种。常见的鸟类有:普通鸬鹚、大白鹭、苍鹭、豆雁、灰雁、大天鹅、赤麻鸭、斑嘴鸭、绿头鸭、灰鹤、黑水鸡、灰头麦鸡、环颈、银鸥、普通燕鸥、冠鱼狗、白等。
森林:主要栖息地类型为阔叶林。如:杨树林、柳树林、刺槐林、苹果林、桃林、枣林、葡萄园、梨林、银杏林等。小生境有:树干、树枝、树冠、树根、林中空地、林中草地等。
主要分布在森林的鸟类有29种。常见的有:四声杜鹃、大杜鹃、黑卷尾、黑枕绿啄木鸟、大斑啄木鸟、雀鹰、松雀鹰、大山雀、暗绿绣眼鸟等。
农田和灌 (草) 丛:农田主要栖息地类型有水田和旱田。如稻田、玉米、麦田、豆田、高粱、棉田、菜田、谷类等。小生境有农作物和农田;灌 (草) 丛主要栖息地类型为沙地灌 (草) 丛和盐生灌 (草) 丛等。小生境有:灌 (草) 丛和灌 (草) 丛地面。
主要分布在农田和灌 (草) 丛的鸟类有41种:鸢、大、普通、大鸨、鹌鹑、雉鸡、豆雁、戴胜、家燕、金腰燕、喜鹊、麻雀、金翅雀、三道眉草、田等。
2.4 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黑鹳 (Ciconia nigra) 、白鹳 (Ciconia ciconia) 、大鸨 (Otis tarda) 等10种,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大天鹅 (Cygnus cygnus) 、小天鹅 (Cygnus columbianus) 、黄嘴白鹭 (Egretta eulophotes) 等31种 (见表1) ;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有79种;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有23种[5]。
3 鸟类影响因素分析
3.1 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影响
3.1.1 湿地水文变化影响
为减少河流洪涝灾害, 解决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 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些国家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相继在黄河上中游建成。水利枢纽工程对黄河水量的综合调控, 改变了自然状态下保护区的水文情况, 湿地水文变化影响了区域内各主要生境类型的数量和分布格局, 从而影响了以不同湿地生境为主要栖息、觅食地的鸟类数量。
3.1.2 气候变化影响
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保护区温度缓慢上升, 一些东洋种鸟类在保护区开始出现, 一些候鸟在郑州黄河湿地保护区停留时间延长[6]。气候的改变影响保护区内鸟类种类和数量。
3.2 人为活动影响
3.2.1 农业开发影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在黄河两岸进行耕作。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周边群众对黄河滩区的农业开发不断加强, 造成湿面积逐渐减少, 鸟类活动区域不断缩小。
3.2.2 工程建设影响
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深入带动了黄河两岸经济的高速发展, 为满足两岸交通需求, 目前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已建各类桥梁4座, 在建1座, 桥梁建设及运营产生的废气、噪声、灯光等对整个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另外,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石油管道、输电线路等穿黄工程在施工、运营期也会对保护区内鸟类产生影响。
3.2.3 旅游开发影响
随着郑州市生态旅游产业的兴起, 郑州黄河湿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 各种生态游园、生态农庄等生态旅游餐饮项目也蓬勃发展, 游客数量逐年增多, 交通工具和人为活动产生的废气、污水、垃圾不断增加, 保护区内湿地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导致保护区内鸟类受到干扰。
3.2.4 其他人为影响
(1) 滩区内采沙活动改变了保护区局部生态环境, 使鸟类分布格局受到干扰; (2) 滩区周围群众采挖植物、放火、影视拍摄等活动, 破坏了保护区内植被, 减少鸟类遮蔽物, 影响鸟类活动区域; (3) 在利益诱惑下, 保护区周边一些村民在芦苇荡中下铁夹子、布粘网、下毒饵, 进行乱捕滥猎等违法活动, 导致保护区鸟类数量直接下降。
4 保护对策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 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已达l1.9743亿元[7], 保护好郑州黄河湿地对提高郑州市中心城市地位、打造生态郑州有重要意义[8]。
根据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 提出以下保护对策:
4.1 加强宣传, 提高公众保护意识。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活动, 来提高全社会对湿地功能的认识, 强化公众湿地及鸟类保护意识。
4.2 加强湿地管理, 严格控制开发。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保护管理力度, 制定统一规划, 严格控制开发, 禁止对湿地资源形成新的破坏。对于已经开发的湿地, 如:黄河风景名胜区、丰乐园农庄、富景生态园、黄河花园口旅游区等生态旅游园区要采用引导、回购等方式加以管理规范, 并与各经营单位签订保护区共管、代管协议, 避免无序或多头管理;对没有人为影响或影响程度较小的湿地区域要进行严格管护, 禁止造成新的破坏。
4.3 限制保护区内各大型工程建设。划定重点保护区域, 对受影响的珍稀濒危动植物采取就地保护措施, 在工程建设中应按法律规定采取生态保护措施, 降低工程建设和运营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 确保湿地鸟类生活环境不受大的扰动。
4.4 坚持鸟类资源监测和疫源疫病监测。研究区域内鸟类栖息地类型、分布特征、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和疫源疫病发生规律, 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方案。
4.5 加大管护力度, 严厉打击破坏湿地、乱捕滥猎等行为, 尽力减少保护区内农药、化肥的使用, 积极协调与周边群众的关系, 促使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宪国, 陈克林.中国水禽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及管理[J].野生动物, 1997, 18 (3) :l0-l3.
[2]王恒瑞, 王迪, 赵宗英.郑州黄河湿地大鸨越冬情况及保护对策[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9, 5 (2) :26-28.
[3]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郑州黄河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报告[R], 2003.
[4]郑光美.鸟类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5]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河南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总体规划[R], 2009.
[6]李长看, 张光宇, 王威.气候变暖对郑州黄河湿地鸟类分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8 (6) :2962-2963.
[7]杨朝兴, 卫发兴, 王坤宇.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功能机制及生态效益价值研究[J].生态经济, 2009 (1) :372-374
自然湿地 篇10
1 自然概况
保护区主要湿地类型有河流、水塘、沼泽、滩涂和农田。黄河自孟津入黄淮平原, 河宽流缓, 泥沙淤积, 河床逐年抬高, 滩面一般高出堤外3~5 m, 成为著名的“悬河”, 形成大堤南侧宽5~10 km的沿黄背河洼地, 其中有许多附属水体, 如黑池和柳池等。该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区内年平均气温在14℃上下, 多年平均无霜期213 d, 年平均降水量为634.2 mm。
黄河主河道的游荡滚动及汛期漫滩造成黄河滩涂此起彼伏, 水流分支在河床中留下许多夹河滩、河沟。一些低洼地常年积水, 芦苇、野草、鱼虾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是水禽良好的栖息地和取食地。
保护区内植物主要栽培有白榆Ulmus pumila、旱柳Salix matsudana、杨树Populus Xeuramericana、大叶女桢Ligustrum lucidum等, 野生灌木有黄蔷薇Rosa hugonis、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等, 野生草本植物有芦苇Phragmitescommunis、香蒲Typhaorientalis、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等。
2 调查方法
调查是以野外实地调查为主, 定位调查和常规路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采用20-60×80 mm单筒望远镜观察、相机拍摄并结合鸟类鉴定工具书进行。观察地点3个:黑港口上延控导工程北, 柳园口大辛庄北, 开封县中王庄北。每个观察点调查范围是东西5 km长, 主要是河道、南侧沿河边滩地和滩边农田。观察时间于每年夏季5~7月, 冬季11月~翌年3月, 每月调查2次, 一般在早晨或傍晚进行。种群数量的确定依观察到的个体数占统计中遇到鸟总数的百分比来确定, 大于10%为优势种, 1%~10%为普通种, 小于1%为稀有种[1]。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2011-2014年的野外调查, 共记录水鸟64种, 隶属7目11科[2]。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水鸟4种, 国家Ⅱ级保护水鸟10种, 被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有45种, 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有6种。
3.1 水鸟的区系分析
在保护区分布的64种水鸟中, 其中广布种鸟类20种, 占鸟类种类的31.2%, 古北种鸟类42种, 占65.7%, 东洋种2种, 占3.1%。从上述的百分比看出, 该湿地保护区的鸟类区系组成上, 古北种占绝对优势, 东洋界鸟类占很小比例。说明该地区在动物区划上是古北界鸟类的南缘, 也显示出由古北界向东洋界过度的特点[3]。
3.2 水鸟的组成结构
保护区水鸟组成的最大特点是候鸟 (包括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 占较大比重[4]。在64种鸟类中候鸟59种, 占本区鸟类总数的92.2%;留鸟5种, 占本区鸟类总数的7.8%。在候鸟中, 冬候鸟30种, 占候鸟总数的50.8%;夏候鸟14种, 占候鸟总数的23.7%;旅鸟15种, 占候鸟总数的25.4%。
冬候鸟在保护区中有30种, 占鸟类总数的46.9%, 占候鸟总数的50.8%, 冬候鸟中主要是雁形目、鹤形目和鸥形目的鸟类。其中较为常见、数目较多的有豆雁 (2012年2月调查中发现的大群豆雁有4 600余只) 、白眉鸭、普通秋沙鸭、赤麻鸭、绿头鸭、斑脸海番鸭、大天鹅、灰鹤, 银鸥等, 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大鸨、黑鹳;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大天鹅、灰鹤、角??、白额雁等;
夏候鸟有14种, 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21.9%, 占候鸟总数的23.7%。主要为鹳形目的鹭科、鸥形目欧科, 数量较大的有白鹭、夜鹭、池鹭、普通燕鸥等。
旅鸟计有15种, 占鸟类总数的23.4%, 占候鸟总数的25.4%。其中较常见且数量较多的有凤头麦鸡、小天鹅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白鹳、白头鹤, 国家二级保护的有小天鹅、黄嘴白鹭、鸳鸯等。
留鸟有5种, 占本区水鸟总数的7.8%。常见且数量较多的有斑嘴鸭、苍鹭。 (见表1)
注:⑴保护级别:Ⅰ是国家一级, Ⅱ是国家二级;○是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的鸟类;△是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中的鸟类。⑵种群数量:+++ 优势种, ++常见种, +稀有种。⑶居留型:留为留鸟, 冬为冬候鸟, 夏为夏候鸟, 旅为旅鸟。⑷区系类型:北为古北种, 广为广布种, 东为东洋种[[2~4]。
4 鸟类生境分布
4.1 水域
黄河自孟津流入黄淮平原, 河宽流缓, 泥沙淤积, 河床逐年抬高, 形成大堤南侧宽阔的沿黄背河洼地, 其中有许多附属水体和夹河滩, 这给众多游禽、涉禽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据调查, 有57种水鸟在这里栖息、觅食、活动。
其中??目3种、鹳形目8种, 雁形目27种, 鹤形目7种, 鸻形目6种, 鸥形目4种, 佛法僧目2种。
4.2 农田草地
区内的农田草地随黄河河道南北游荡, 汛期河水漫滩呈周期性变化, 一般在冬春季种植农作物, 以小麦为主, 秋季偶有花生, 油菜, 玉米, 耕作粗放, 粮草混生。草本植物主要有芦苇、香蒲、田菁、白茅、狗尾草、稗草等。这种地区, 鸟类的食物来源较为丰富, 在此栖息、觅食的鸟类有60种, 数量较大的有灰鹤、白鹭、大鸨、豆雁、灰雁、赤麻鸭、斑嘴鸭、灰头麦鸡等。
4.3 人工林
保护区的人工林多为杨树、柳树、果树, 周围有稻田、莲池、鱼塘等。鸟类栖息条件优越, 食源丰富, 常见的水鸟有白鹭、池鹭、夜鹭、牛背鹭、小苇鳽、普通翠鸟等。
5 面临的问题及保护建议
柳园口湿地保护区位于黄河中下游, 是亚洲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 这里湿地类型多样, 水草丰美, 鱼虾资源丰富, 吸引着大量的鸟类在此栖息、觅食。因此, 保护好这块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的保护现状来看, 保护区还存在着专业人才缺乏, 投入资金不足, 保护管理手段落后, 区内农耕、经营活动较多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靠一个部门, 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完成的, 希望由政府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共同重视起来, 更快地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林, 葛荫榕.三门峡黄河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区系鸟类调查[J].动物学杂志, 1999, 34 (5) :22-26.
[2]赵正阶.中国鸟类志[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河南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主编.河南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41-49.
自然湿地 篇11
1 人类活动对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1.1 交通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1986年以前保护区内没有贯通性的公路, 只有一些短程简易公路, 多数村屯只是季节性通车。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修建301国道, 横穿湿地, 将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一分为二, 对国道两侧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1.2 生产活动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围垦现象十分严重, 20世纪80年代核心区内的岗地和边缘地势高的地方大约有
1.3×104hm2被垦为农田, 近几年保护区又陆续开垦了近1万余hm2的农田。
围垦很快就会破坏一些湿地类型的再生能力, 仅一年的农业耕作就会造成土壤的水土流失, 破坏原有湿地中的种子库。湿地放牧也是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一项很普通的生产活动, 在很多湿地区域都出现了过牧现象, 过度的放牧影响湿地的生态环境, 重牧阶段则会导致草地面积减小, 植物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
1.3 工程修建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的各类工程, 使湿地生态环境完整性遭到破坏。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的各类工程都属于从湿地穿过破坏地基底的贯通性工程, 把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切割成若干块孤立隔绝的“岛屿”, 致使湿地应有的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在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修建的引、排水干渠、公路、农业开发小区, 不同程度地起到阻水、隔水、束水的作用, 造成了干旱年湿地无水, 涝年四方八面向湿地排水的局面, 严重影响了湿地水流的自然交换, 湿地土质也遭到了破坏。
2 建议
2.1 建立长效补水机制
建立长效补水机制是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 由于湿地生态用水并没有被列入到流域规划及流域管理中, 从而使湿地水源补给得不到充分保证, 经常面临缺水的威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生态补水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统筹加以考虑, 并建立长期的政策保障机制, 从根上解决湿地补水无人买单的困境。
2.2 对保护区进行生产活动的科学管理
对保护区要进行生产活动的科学管理, 控制人为活动对湿地环境的影响, 在保留0.5%以上芦苇的基础上, 有计划的收割芦苇, 核心区严禁捕鱼, 在实验区捕鱼要严格依法进行, 使用合法的捕鱼工具, 采取合理的捕鱼方式。
2.3 确定保护区权属范围
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在行政区划分上分属于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 其中大庆市辖境面积占56%, 齐齐哈尔市占44%。由于保护区管理部门对辖区内大部分地区没有土地所有权 (除保护区局址部分土地外) , 在管理过程中难免产生多种矛盾。因此, 建议有关部门或机构在省级层面上建立协调机制, 建立一个法制完备的管理区, 强化管理者对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1]张晶晶, 陈爽, 赵听奕.近50年中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20 (4) :1-6.
[2]王昊, 许士国, 孙石.40a气候变化对扎龙湿地蒸散影响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7, 47 (2) :119-121.
[3]孙石, 王昊.扎龙湿地周边区域极端气温不对称变化分析[J].气象, 2006, 32 (5) :22-28.
[4]吴长申.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研究与管理[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