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景观

2024-10-21

湿地景观(精选12篇)

湿地景观 篇1

1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概况

南昌市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位于风景秀丽的艾溪湖风景区, 占地160余hm2, 南北长约5 km, 是南昌市仅有的典型城市天然湿地。建成的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将与高新区天香园候鸟公园连成一体, 成为鄱阳湖候鸟的通道;也将与艾溪湖一起构成立体的森林湿地体系。南昌市政府将继续完善公园设施, 打造成鸥鹭齐飞的生态天堂、教育科研的科普基地。

2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研究

2.1研究进展

湿地是直接影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研究是针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 设计及管理方面的, 对于其景观的系统研究却很少。 总结其中一些值得借鉴的技术和方法, 如下:首先在对湿地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 应该着力恢复湿地系统完整性, 避免人为的分开, 使得人与自然能和谐共存;其次是在湿地植物的材料选择和配置上不仅应考虑视觉上的效果, 还应涉及植物对污染物吸收等方面的问题, 尽可能的选择本地植物, 避免外来种带来的侵害。

2.2城市湿地存在问题

城市湿地公园的湿地景观在很多场合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特别是有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一些工业有毒液体未经处理就会直接排入到城市湿地中, 这不仅影响了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 而且会使得城市湿地的污染加剧[1]。

城市湿地公园的护岸偏向于使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 这不仅破坏了天然湿地的过滤、渗透作用, 而且还破坏了城市湿地公园的湿地景观。

3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湿地景观分析

3.1总体布局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在生态学原理及环境美学的指导下可以分为湿地风情游览区、湿地自然景观区、湿地保护培育区、生态防护林带、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以及艾溪湖水面区。

3.2园区内的植物配置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已栽种乔木8万余株, 竹子4万余杆, 草坪60万m2, 堆筑岛屿30余个;规划种植树木160余种, 已栽种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 laris、苦楝Melia azedarach、腊梅Chimonanthus prae- cox、 紫荆Cercis chinensis、 水杉Metasequoia glyp- tostroboides、 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小刚竹Phyl- lostachys viridis、桃树Amygdalus persica、樱花Cerasus yedoensis、梨树Pyrus spp.、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柿子Diospyros kaki等120余个品种 (图1) 。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 主要是结合了地形、地貌的特征, 选取了一些艾溪湖湿地公园内的一些乡土植物。艾溪湖湖水两侧的植物形态遵循以保留原有物种为主的原则, 然后在水边栽植一些可以遮阴护岸的乔木, 起到丰富湿地景观以及遮挡光照的作用;灌丛及地被植物的选择, 可以保护水土、丰富湿地色彩 (图2) 。

艾溪湖的水面比较平静, 可以选种如浮萍Com- mom duckweed、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等浮水植物。这样一来, 不仅有美化水面的作用, 最为关键的还是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为了防止这类浮水植物枯死后对水质进行二次污染, 应采用人工的方法将其枯死后的枝叶去除。在湖面的浅水区, 可以适当种植一些挺水植物, 如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芦竹Arundo donax等, 为候鸟提供一个适宜的栖息地, 吸引候鸟的到来, 这将成为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 (图3) 。

3.3园区内道路景观

经过调查,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内岸上的道路以石质材料为主 (图4) , 水上的栈道以木质材料为主, 根据湿地的深度、离岸边距离及两边的景色来设置栈道的形式[2]。为了让市民能欣赏湿地丰富景观的同时, 更能亲密接触典型的湿地植物, 园区内湿地周边是以保留原有植被景观为主, 并在栈道及观景平台周边种植了许多水生植物, 深刻的体现湿地植物带来的无穷魅力。

3.4园区内岸边景观

沿艾溪湖岸边多为水浅、鸟多的湿地观鸟区, 在该区域内水岸的植物配置大部分都选用耐水性植物, 如水杉、睡莲Nymphaea alba等。岸边景观包括护岸、 亲水平台、岸边建筑及小景[1]。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主要是以自然缓坡式护岸见长, 还配有少量的刚性护岸。园区内平缓的堤岸, 从生态角度来看, 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营造, 有利于不同植被群落的自然过渡, 同时也有利于动物群落的生长, 从而也大大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图5) 。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内, 在护岸处按一定间隔栽植了高出水面的柳树Salix babylonica, 起到护岸作用。柳树会不断的长出新的根、树干和枝条, 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 最为关键的还是能起到固持裸露泥土的作用, 在湿地公园护岸处植物的选择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做法 (图6) 。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的岸边还包括观景长廊、建筑小景等。观景长廊及观景亭主要修筑于水边, 让游人在其中观赏游玩;观景平台亦是以简单、朴实为特色, 为有人提供一个休憩、游玩的场地。除此之外, 公园景色的营造必须要考虑到与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设计一些能够提高人们游性的小景。比如,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水边的大型风车、垂钓台 (图7) 就属于让游人驻足观赏游玩之处。

3.3园区内的湖面景观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中, 艾溪湖是最为核心的景观部分。园区内艾溪湖的面积较大, 不同的区域根据湖水的深浅、丰枯变化等因素来配置植物[3], 增强湖面的景观效果。浅水区配置一些池杉Taxodium as- cendens、水杉、鸢尾Iris tetorum、睡莲等湿地性植物。 深水区可适当构筑些人工小岛, 这样也可以创造出水陆结合适于鸟类生存的环境。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的水体景观和植物结合, 环境效果非常好 (图8) 。

岸边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会展现出不同的景观特点, 春意盎然、夏季清凉、秋季丰硕、冬季萧条, 这一系列景象都会通过植物的季相美而展现出来。因此, 水体景观在不同的季节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然而, 水体景观的季相差异不仅表现为季节的不同, 一天中不同的时段也会展现出不同的时相美 (图9) 。

4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发展前景

南昌市政府将把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和天香园连为一体, 打造成世界都市候鸟保护区。以天香园和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为两翼, 以候鸟通道为走廊, 以候鸟观光保护为主体, 规划建设一个总面积近373.33 hm2、辐射带动力强的公园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个公园的总体景观设计理念是“孕育与共生”: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的完善及城市新景观的创造过程称之为“孕育”;新区建成后, 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发展互相促进的状态称之为“共生”。通过筑岛、筑堤, 营造鸟类天堂, 构筑生态湿地, 创造“拟森林”的植物群落;再通过市政府对艾溪湖水质的综合治理,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鸟类食物链, 这里将真正成为四季花开、四季常绿的“人的乐园、鸟的天堂”。

参考文献

[1]汪娟.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研究——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07.

[2]雷声武, 曹秋玲.浅析南湖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J].河北林业科技, 2011, 6 (3) :48-49.

[3]李功伟.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株洲荷塘公园为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6.

湿地景观 篇2

在进行现代园林湿地景观设计时,不应该仅仅建设一个单纯的湿地生态系统景观,应该在其中融入该区域的文化特色,使现代园林湿地景观富有特色,增加其观赏性。因此,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文化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应该在其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目前,在现代园林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因此,在进行城市湿地景观的设计时,也应该注重在其中融入传统文化。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作用,还能够使城市湿地景观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提升城市湿地景观的品质和内涵。(2)注重“场所精神”的建设。应该从精神上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设计,使城市湿地景观不仅拥有清晰的自然空间,还拥有深厚的内涵。

4.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分析

植物是湿地景观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城市湿地景观的设计时,必须对其进行设计,湿地景观中的植物不仅包括岸边的植物,从植物的生活类型来看还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从植物的生长类型来看,分为水生、沼生和湿生植物三种,其中不仅包括小草、粗大的草本还包括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等。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植物景观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内容:(1)合理的选择植物的种类。在选择植物时,应该根据该区域的环境情况,选择适宜生长植物,并且,选择的植物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能够充分的发挥湿地系统的作用。(2)合理的进行植物搭配。做好植物的搭配,能够提升湿地景观的观赏效果和净化效果,具体来说,应该根据水的深度,合理的进行植物的搭配。

4.3现代园林湿地景观分级控制设计分析

在进行现代园林湿地景观的设计时,应该做好植物覆盖率、骨干树种和附属植被的设计,对现代园林湿地景观分级控制设计。

4.3.1湿地景观核心保护区域设计

该区域应该主要对其原有的景观进行保护,应该对该区域存在的原有生物群落进行维护,避免其遭到破坏。

4.3.2退化湿地景观恢复区域设计

该区域最为重要的是对景观进行恢复,主要包括对湿地生态效应和原有的湿地植物景观进行恢复,充分的发挥湿地景观的生态功能。

4.3.3湿地缓冲区域的设计

该区域应该注重对生态景观效应的构建,在该区域栽种特有的植物物种,引进既具有生态性,也具有观赏性的植物。

4.3.4户外休闲区域设计

该区域应该主要栽种乡土植物,促使农作物和湿地景观相互协调,促使湿地景观具有鲜明的特色。

4.3.5建筑和服务区域设计

该区域应该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构建合理的植被空间,在建筑物和服务区域加入一定的绿地区域。

5结束语

湿地景观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此,我们应该对湿地景观的重要性进行深入认识,明确湿地景观运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湿地景观,建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统一的城市湿地景观,充分发挥城市湿地景观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浅议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应用[J].现代园艺,(21):126~127.

[2]肖丽,许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应用剖析[J].工程技术:引文版,(11):00264.

[3]邱建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应用分析[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2):00151.

[4]潘曲波,王艳.湿地景观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4):48.

[5]左永胜.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6(20):203.

论重庆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 篇3

湿地的概念

国际湿地条约《拉姆萨公约》中将“不论是天然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静止的或流动的水域,淡的,稍咸的或咸的水域。泥沼地,沼泽地,泥炭地,包括退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定义为湿地。因此,除了沼泽、滩涂,湿地还包括部分河流、湖泊、鱼塘、水库和稻田。

城市湿地景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环境污染与人类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河流、水塘被污染,而这一后果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众所周知,湿地具有净化水质、保持水土、调节城市微环境等生态功能。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加强对城市湿地景观的营造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措施。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首先应考虑原有地形及周邊环境,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植物群落演替理论,园林美学理论,湿地恢复技术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营造出既有自然生态属性又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人工景观。

重庆城市湿地景观的现状

1.重庆自然概况

重庆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高温、高湿、多雨、静风的湿热气候特点。重庆地势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较高,西部地势低。重庆境内可流密布,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和乌江,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374条,水资源比较丰富。自然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由栲树属、木兰属、栋属等树种构成。

2.重庆城市湿地景观的分布及类型

重庆水资源丰富,市内湿地面积共计1006469h㎡,人工湿地占湿地总面积的83. 25 %,主要有长江三峡、长寿湖以及一些生活水库、发电水库等;池塘湿地和稻田湿地更是分布于全市各地。目前,重庆共有国家湿地公园14处,总面积19569.03公顷,市级湿地公园2处,总面积2910.88公顷。另有湿地保护区12处,总面积87783.6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15239.6公顷。

虽然,在湿地的发展与保护中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主城区湿地对景观建设及旅游开发的建设相对较少,大部分植被基本保持自然状态,疏于人为管理,更没有对其进行有系统的规划,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湿地景观。

重庆城市湿地景观类型大致分为公园湿地景观、居住区湿地景观以及水库湿地景观。湿地中水源主要来自地表汇水和城市自来水,湿地公园用水基本能维持平衡,但受季节影响较大,降水及蒸发的时空特点及水景的水深有大幅波动。

3.重庆主城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

①沿线护岸手法单一

目前,湿地周边基本以混凝土浇筑、假山石和卵石等材料进行护岸。这些材料能有效防止水体对岸边冲刷浸蚀,但护岸线条显得生硬、人工痕迹过重且多以垂直护岸为主。护岸缺少形式上的变化,显得单一古板,视觉上不美观,不能体现湿地自然生态的特色。

②水岸沿线植物单一

在一些湿地环境中,岸边与水生植物在种植手法上缺少变化,植物配置单一。如双龙湖湿生及水生植物没有形成丰富的生态群落,缺少挺水植物如荷花,浮水植物如凤眼莲、浮萍、睡莲等。这样的植物配置既不能在视觉上突出湿地植物景观特色,也不能在生态上满足生态保护、气候调节、净化水质的功能要求。

③娱乐设施缺乏吸引力

据调查,一些湿地公园中放置的娱乐设施设在种类和数量上相对较少,即便有也非常陈旧,也就无法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娱乐需求。

④人工服务设施及养护管理缺乏

一些服务设施没有考虑到湿地因季节影响给水位带来的变化,从而影响了人们观景的效果。另外,随着水库水位变化,消落区内植物因生长环境的改变,不能满足其正常生长,加之人工养护不到位,长时间疏于人工管理,使得植物成为残枝败絮,对景观环境的观赏效果造成极大影响。

重庆主城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必要性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能利用其渗透和蓄水作用,降解城市污染,疏导雨水排放,达到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的目的,从而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亲近自然的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湿地能为动物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湿地的自我调节功能,还能抑制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从而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因此,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建设有着深远意义。

重庆主城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应采取的措施

1.保持湿地的系统完整性

湿地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才能实现生态设计。

调查研究原有环境是进行湿地景观设计前首要环节。对原有环境的调查,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调查和对周围居民情况的调查,包括土壤、水、动植物等的情况,以及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和期望等情况的调查。掌握原有湿地的情况,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而掌握了居民的情况,则可以在设计中考虑人们的需求。这样的湿地景观在满足人需求的同时,也保持了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保持湿地系统的完整性。

2.合理的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是构成生态系统及景观环境的重要因素,对植物的配置设计是湿地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一环。因此,在进行湿地景观生态设计时,既要考虑植物配置种类的多样性,又要尽可能地采用当地植物。

在植物种类的搭配,首先,从功能方面可栽种根系发达的植物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其次,观赏方面应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这样的植物配置也能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进行互相补充。采用本地植物是在设计中除了特定情况,应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尽量避免外来植物种类。保护本地种植物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

3.水体岸线及岸边环境的设计

岸边沿线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地带,对岸边环境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体湿地景观环境质量的优劣,因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湿地岸边环境进行生态设计,可用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还可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种植适合生长的湿地植物。这样做,可使水面与岸呈现一种生态的过渡,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生活的环境,还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

结语

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湿地景观 篇4

关键词:景观斑块,弹性修复,海绵城市,湿地

1背景

城市景观是自然与人力在不同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一个城市长期生产力、繁荣度和宜居性,从根本上由城市的可持续性(承载能力)和弹性(应对能力)决定。[1]我国以农业立国,在历史长河中,城市被良田所围绕,对于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随着经济发展,昔日城市中的绿地斑块如农田、湿地、林地等被各类建筑、道路、广场等人工斑块所代替。城市化地表斑块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透水斑块取代了透水良好的自然斑块,自然水过程受到影响,城市环境恶化失去原有弹性,导致城市生态系统严重退化[2]。

过度开发使得城市景观破碎化,许多涵养水源的绿色弹性空间相继消失,城市绿网破坏,河流、湖泊等水体受到污染甚至断流。如此矛盾的局面正需要城市规划师在城市规划中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键点,建设具有良好生态基础设施系统的城市[3],保护好城市的弹性景观斑块,通过绿色、蓝色以及灰色廊道的连接形成生态屏障,组建城市韧性(抵抗灾害的能力),从而创造弹性宜居的城市环境。

2相关概念辨析

城市过度发展,生态环境变化,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城市病”被广泛关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废弃物的雨水,也被重新审视,[4]人们逐渐意识到雨水作为一种可循环资源,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城市的生态健康状况,塑造城市的景观斑块,组织城市的缓冲空间。城市绿色缓冲空间往往是城市弹性斑块的有机构成体,反作用于城市景观及生态系统,确保了城市的物、能平衡与资源的良性循环。(如图1)

2.1海绵城市与弹性景观

海绵城市(Sponge City)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韧性”与“回弹”能力,有效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涵养城市水资源,复兴城市水文化[5]。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发生。西方国家对雨水的利用由来已久,形成了最佳管理实践(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简称BMPs)、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水敏型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简称WSUD)、绿色(雨洪)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等措施。这些都是海绵城市(Sponge City)雨水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如表1)。

弹性景观(Resilient Landscapes)是城市中用于抵抗自然灾害,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韧性空间,强调基于人工参与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能力。合理设计城市的弹性景观斑块,将不同功能的生态空间与雨水管理、生物栖息、公共休闲和审美需求相结合,连接城市“绿色”和“蓝色”斑块,为城市生态环境搭建起重要的生态保障屏障。城市湿地斑块构成城市景观,组织城市能源循环,如“海绵”一般,在应对城市生态失衡与自然灾难时,为城市生物提供安全庇护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证城市景观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2.2湿地斑块与弹性修复

湿地斑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城市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佳利用方式。[10]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湿地(Wetland)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城市湿地(Urban Wetland)是指位于城市中,由水文、地貌、植物、动物等要素构成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防洪、污水净化和气候调节等特定功能的一种水陆生态系统。[11,12]湿地斑块对城市的建设贡献主要在于连接了城市(人工斑块)与水域(自然斑块),形成了半自然半人工的中间过渡地带,是重要的城市水陆枢纽与弹性缓冲空间,是城市与自然间的天然屏障,具有以下的生态学意义:

2.2.1疏导水流,涵养水源

对于城市,湿地斑块无疑是良好的水流“储藏器”,随着城市无序扩张,河渠硬化,防浪堤高筑屡见不鲜。城市给、排水不畅,下雨时地表径流增大,形成快速排水模式,水资源难以保存。[13]城市污水处理不当,水体受到污染,湿地斑块支离破碎,蓄水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城市土地河流的水源安全问题。

2.2.2净化水体,形成良性水网

湿地的植物,在长期自然演替过程中,对水体中的污染物有着一定的过滤、吸附和降解作用。“以绿养水”的生态支持模式[14],在其自身生态承载力允许条件下,会促进水循环,形成良性水网络。在城市生态环境中,许多湿地斑块以及绿地斑块被河流廊道等联系成绿网,对城市水流起到层层净化的作用,形成天然依水而生的缓冲空间。

2.2.3可持续发展,形成城市综合“海绵体”

可持续发展,需要可持续经济,首要就是对环境的低影响开发,低成本维护,低干扰管理,让城市可以自由的呼吸,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是城市中水的资源化,从而进行景观的弹性组织与资源循环利用。[15]水流的循环利用带来的是能流的循环持续,既促进了城市的物质、能量循环,又可以调节城市的自然环境。[16]

将湿地的弹性修复融入城市建设中,恢复景观斑块在应对城市问题中的稳定作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海绵城市理论,发挥城市绿河流湿地等水陆交界面对雨水的吸纳、缓解作用,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斑块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缓解的能力,采用融、滞、消、散等措施,建设具有自然缓解、自然容纳、自然重构的城市综合“海绵体”(如图2)。[17]

总体来说,湿地的弹性修复设计,需要城市在防御自然灾难时做到以下4方面内容:

表格来源:作者根据所读文献自己整理.

(1)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形成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屏障和缓冲空间;(2)调节城市旱涝的基础上,加强绿地应对灾害的能力;(3)以城市绿色空间涵养水源,从而调节城市生态,减少自然灾害;(4)形成绿色弹性景观斑块,化对抗为共生,使城市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提升。

3城市的弹性景观———湿地斑块修复设计

3.1研究区概况

云南滇池是城市发展中与湖争地,导致城市生态破坏的例子。1950年-1970年随着“围湖造田”运动,滇池先后萎缩近30km2水域。1990年“防浪堤”建造工程的启动,阻断水陆能量交流,沿湖湿地斑块严重破坏,城市生态系统失稳,蓄水、净水能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昆明城市人居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研究区位于滇池湖岸东侧水陆交接处,北纬24°53′11″-24°53′34″,东经102°46′4″-102°46′30″,面积约24hm2,是斗南片区城市空间与滇池水域空间最后的生态屏障。研究区全年平均降雨789.6mm,有旱、雨季之分,降雨量集中于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6%-90%。随着斗南片区发展,城市生活生产废水肆意排放,导致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维持该地区生态平衡的弹性景观———湿地斑块,在“造田”运动中消失殆尽,植被减少,生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研究区主要面临以下城市问题(如图3):

(1)湿地退化,蓄水困难,内涝严重,交通受限。研究区较为平坦,在雨季后存在内涝问题,主要道路被雨水淹没,严重影响区域交通。湿地斑块退化,场地无法储存雨水,造成二次污染。

(2)水体富营养,水陆交接面硬化,生态失稳。作为水陆媒介的驳岸系统有着重要的生态学作用。研究区均为水泥驳岸,阻隔水陆物质能量传递,造成湿地景观斑块弹性缺失,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3)水体分离,排水困难,湿地斑块缺乏弹性。研究区水体分离,水网不联通,不能引导排水,造成雨季水体倒灌,植被受损,动物生境破坏,湿地斑块弹性不足,应对措施不够,无法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稳定。

3.2弹性修复设计与措施

弹性修复,即在分析场地存在的主要城市问题基础上,运用生态设计、柔性恢复等方式进行场地各个景观斑块的修复和重建设计,以较低影响,增强其景观与生态系统应对生态扰动、人类活动及自然灾害时自我修复与重回稳定的能力。

通过对景观斑块的研究比较,依据研究区独特的水文、地理气候等条件,进行湿地生态系统的韧性修复,形成城市中良好的弹性景观斑块。尊重场地原有景观记忆,延续场地景观斑块的演变脉络,减少对场地的破坏。通过水体网络的重构组织场地绿地斑块的修复与更新引导场地产业的转型达到湿地景观斑块的韧性修复,做到低成本修复、少管理维护和弱生态破坏,营造良性、有序的城市景观过渡带。柔化城市边界,促进水陆生态系统物、能循环,形成依托于滇池周边城市的弹性湿地景观斑块。(如图4)基于对水陆交接带湿地斑块修复设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3.2.1整合地形,构建湿地骨架,通过水网联通形成弹性蓄水空间

在原有肌理基础上,根据场地降水、污染物种类等影响因素,利用研究区原有鱼塘,缓和边形成曲线水陆界面,增加水岸边长,创造供湿地鸟类等生物生存的小环境。增加观赏度的同时活化了水岸,使水、陆之间的物质、能量传递界面增长。

梳理地形,将研究区低洼内涝地块整理开发形成“湿地泡”,设置长淹没区、半淹没区域、偶尔淹没区域,与边界原有鱼塘链接形成净化网络,恢复湿地斑块的生态功能,创造动植物的生活生境,形成应对雨水的弹性空间。

3.2.2软化驳岸,路网修复,形成多级式水体净化模式

进行水循环交流,将防浪堤岸进行适度开口,形成沿堤内流湿地泡,在防浪堤外增加立体绿化,形成水陆生态廊道,解决水泥堤岸高筑的生态隔离问题,同时也阻止雨水倒灌造成的堤顶路塌方,路网断裂。运用厂区拆卸废料加工形成空中景观高架系统,为湿地恢复提供空间,借鉴海绵城市理论形成水网净化系统,通过过滤池、氧化池、潜流湿地净化泡、表流湿地净化泡、末端强化池等多级式水体净化池,形成弹性可淹没区,收纳雨水,在必要时供产业区转型后的花卉大棚浇灌使用。

3.2.3更新地块产业,借鉴海绵城市等理论,形成水循环系统及景观修复机制

海绵城市是关于水循环的智慧,城市湿地作为弹性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绿地斑块的缓冲空间,为城市的生态健康及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研究区中依据不同条件,设置雨水的储存装置利用自然集水槽与大棚集水设施,从源头留住雨水。

通过产业更新,在温室大棚区通过立体绿化、无土栽培等技术栽植花卉、中草药等植物。防止浇灌废料中氮、磷等物质流入场地水系统,抬高厂区地平面在其底部形成1m的水槽用于收集雨水与浇灌用水,应用生态、物理等水处理方法,由湿地泡净化后排入研究区水网系统,既能够保证水体的自然循环,又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湿地、湖泊的水体安全。在湿地内部形成完整水循环系统,从而完成湿地斑块的景观修复,达到城市水陆交界带的柔性回归。

3.3小结

对滇池斗南片区湿地斑块的修复研究,通过梳理研究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找到湿地斑块恢复的切入点,重构湿地斑块水网,以海绵城市理论研究入手,形成水循环系统网络,组织湿地斑块的柔性恢复,为动植物生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将研究区融入城市环境,尊重场地记忆,促使产业转型,把斗南片区的经济支柱产业———花卉贸易与地块产业衔接,形成特色鲜明集聚科研与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弹性斑块,达到水陆交接面湿地与城市发展的和谐,使城市中的景观斑块得到弹性修复,韧性重构及景观更新。

4结语

城市发展对自然的掠夺造成绿地斑块支离破碎,水生态恶化、生物生境缺失,城市失去弹性和应对灾害的韧性。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建设带来了健康发展的契机,为僵硬的城市加入地下和地上水系统的互动[18]。城市中的弹性景观空间、绿地斑块等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扮演着城市保卫者的角色。湿地作为城市景观斑块的一员,人们更应该意识到保护城市弹性空间与水环境安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城市弹性空间的景观修复研究中应该站在建设广义的“城市海绵体”水循环的角度上,对绿地斑块进行组织与重构,尊重场地精神,保证场地内部与外部生态循环的自我稳定。

浅析自然湿地景观设计框架 篇5

浅析自然湿地景观设计框架

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旅游中对自然湿地进行的景观设计,能进一步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湿地系统的完整性,充分利用湿地系统原有的.植物以及湿地周边环境的连带性设计,是自然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

作 者:郑永莉 许大为 王瑞兰 ZHENG Yong-li XU Da-wei WANG RUI-LAN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刊 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年,卷(期):36(4)分类号:X171 TU985.13关键词:湿地 生态系统 景观 设计 元素

谈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塑造与规划 篇6

关键词:景观特色 湿地公园 水生植物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242-01

不同城市的湿地公园应该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不能千篇一律。所以,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应该紧紧抓住当地的景观特征进行设计,突出当地的特色。湿地公园离不开水,离开了水就不能称作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就是紧紧围绕水这个主题充分展示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景观特征,以水为主题进行的景观设计是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特征,也是感染熏陶游玩人们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根据城市湿地公园对景观规划的要求,应该考虑把河流、湖泊、池塘和溪流等自然水体纳入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载体。在把水的灵动明快自然属性进行充分发挥的基礎上,更要深挖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个性或景观特色,融入自己的实际当中进行充分的展示和表现,最终塑造成当地的景观文化特征。这个要求是设计城市湿地公园的关键之处。

1 水及其相关因子的景观特色塑造

水的性格是动态和变化的。古人云:“水性至柔,是瀑必劲。”“水性至动,是潭必静。”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哲学家,他在赞美水的过程中用了这样的文字来形容水的柔性之美。水,具有形态之美,那辽阔的水面令人产生宏伟的感觉,水平如镜宁静的水,在人的心中产生静谧的感觉。而那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磅礴的气势,水的不同形态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水又是清澈透明的,不仅滋润万物,还反射一切周围的,给人以明亮一尘不染的感觉。

湖泊、池塘和水潭是自然界自然形成的静态的水。动态的水在自然界一般以五种形式存在,它们分别是瀑布、河流、泉水、雨雾和浪涛。瀑布的特征就是水从高处急剧的落下;河流的特点是水在地面缓慢自由的流淌,而泉水的特点就是水从地底下急剧的涌出,而下雨中水的形态则是以点滴表现出。至于浪涛,以磅礴以气势展现出来。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水的不同形态,把静止的水和动态的水充分考虑进来。这是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依据,也是城市湿地公园的艺术所在。

在以往利用水的艺术过程中,人们积累了很多的艺术手法,常用的艺术手法有倒影成双、借景虚幻、优化画面、逆光剪影、动静相随和水里“广寒”等。这些艺术手法再和自然界气候上的天气状况如雨雾雪霜等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无穷的变化,造成无穷的景观,产生无穷的乐趣。动态的水景多姿多彩、声色并茂、变化无穷,可以柔和公园中硬的人造建筑物,从而给环境增加柔和色彩,同时水也代表着生命和生机,这有利于满足现代城市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内心渴望,从而获得满足感和艺术享受。

水造就了生命。有了水会带来水生植物,各种水生动物如鸟类和禽类,这又丰富了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同时也为景观带来了新的内容。

2 植物及其相关因子的景观特色塑造

园林观赏植物是—类的大的植物类群,其中水生植物在这个类群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水生植物在湿地公园中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湿地公园中水景的表现需要和园林植物结合起来,这样的设计才会表现充分。鲍世行做过一个实验,在中国东部选取一处山地湖泊作为试验对象,把湖泊景观系统的因素分为景观要素和美景度,然后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山石和植物点缀湖面可以极大地提高湖泊的美景度。这可以给我们一个经验,通过对水边栽种植物可以丰富景观,增加美观。

水生植物种类繁多,滨水植物选择范围广泛。需要注意的是水景总终还要以水为主,植物不可完全盖满了水面,防止喧宾夺主。多数专家认为一般情况下,水面植物应不超过1/3—1/2。留有一定的水面,也就留出些许明亮。植物应该着意于丰富水面而不是无限制的占领水面。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对水生植物加以适度控制。

3 文化及其相关因子的景观特色塑造

文化景观是当地最大的景观特征,塑造文化背景对于营造景观特色价值巨大。对于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事物一般宜从控制的角度、以时间为标准,来确定处理的方式:

(1)让时间静止,保留原貌,禁止任何干扰。

(2)适度利用,但不破坏原有的外观和内部结构。

(3)改造原有的文化景观,重新加工创造,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还有一种就是形式的改变,但保留原来的历史文化。

(4)采用时间倒退法,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材料仿造历史建筑。

4 滨水设施及其相关因子的景观特色塑造

水景是城市湿地公园最重要的景观,以水为主题进行造景要突出水的景观特征。滨水景观的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绝不能等闲视之。

中国传统园林对理水有深刻的理解,各种设施的位置、构图、材料都应纳入造景范畴。举例来说,在北京昆明湖、承德避暑山庄规划设计中,多用堤和桥来对宽阔的湖面进行划分水面,这样可以增加水景空间的层次;又以苏州园林为例,水体采用更加复杂的聚集,分散,开流和合流等手段来搭配周围的岸石和周围环境,从而就构成了更加复杂的层次,产生了更深的景深。这种设计让水景更加复杂和美观,增加了园林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价值。

堤,从造景的角度来看,常被用来作为分隔水面的重要手段。在实际中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堤,可以改变水面的形状,让水面拥用更多的层次与景深,塑造各种空间感,从而增添了城市湿地公园的审美价值与观赏趣味。

水面有时候不可能被完全隔离,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桥来进行连接。为了增加公园的美观度,人们设计建造了各式各样的桥。这样在城市湿地公园的桥就不仅具有了美学上的审美价值,还具有了生活中交通的实际功能,游人可以通过桥从陆地进入岛屿或者游船。桥的形状和高度要综合考虑美学要求和实际中功能要求,达到功能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在水面上与陆地完全分离的土地是岛和洲。游人能通过陆地上的路到达的我们称为洲,不能到达称之为岛。我们设计岛屿时要按照水流自由冲刷的自然规律。岛与洲上通常有大量的湿地,这些湿地功能很大,可以作为水禽的生活繁衍栖息地,成为城市湿地公园里最原始自然最具生命的区域,也将成为城市湿地公园的最具标志性的当地景观。

5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无论规划设计模拟的生态系统还是自然的生态系统,都应该讲求生态平衡,达到平衡之美。城市湿地公园紧紧以水为主题,以湿地为载体进行展示景观特征。在规划设计是就要求充分协调水与水生植物的相互关系,水生植物与整体环境的关系。满足了这个要求,才能塑造好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特征。

参考文献

[1]程金龙,吴国清.旅游形象研究理论进展与前瞻[J].地理与地理信息相学,2004(2).

城市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篇7

一、城市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一) 总体平面布局

在进行城市湿地景观的布局之中, 要考虑到整体的环境和自然特性来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同时, 按照功能的要求和区域特点, 研究如何去划分功能区, 其中主要包含了形状、结构、规划结构、范围等。利用地形与水流来形成一定的空间, 确保空间布局更加贴近于自然, 满足美学的要求, 另外, 在总体布局上, 还应该考虑到规划设计的最核心因素——人性化设计[1]。

(二) 人性化设计

1、设计因素

随着人性化发展趋势的出现, 景观规划设计摒弃原本传统的造园活动, 首先是在人的思想活动艺术上得到体现, 是传统的造园艺术同人性思想之间的完美结合。对于城市湿地景观进行设计, 主要是为了让市民拥有一个空间环境来休憩, 因此, 进行人性化设计才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作为设计者和建设者, 就应该注重人性空间, 并且营造出环境场所的人性化设计实践方案, 注重意境与绿色舒适空间的并重。如下图1所示, 人们喜爱春天的花花草草, 当他们置身其中, 就会对城市产生一种可接近性、可参与性的感觉, 这样的人性化设计就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2、主要途径

第一, 可接近性:因为园路是景观环境的脉络, 将各个部分相互连接成为整体, 这样就可以引导人们前往景点欣赏景观, 这是最基本的景观接近性要求。但是, 现阶段的景观可接近性设计不但需要考虑到有形的无障碍设计, 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居民经济收入、年龄等无形的障碍因素。因为公共环境的使用者涵盖了老人、儿童、年轻人等人群, 他们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人群的差异性, 使得生理感官和需求也会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 基于人性化基础, 就可以将其设计提升到大众性之上, 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大众可接近性, 让不同层次的人们都能够在湿地景观中感受到舒适与乐趣[2]。

第二, 参与性:也就是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因素融入到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之中去, 比如水景小品之中的亲水平台等。因此, 城市在规划和设计湿地景观时应广泛征求大众的意见, 让公众参与到城市湿地景观的设计、建造与养护之中, 这样的设计方案更能贴近人性化需求。

二、绿洲湿地景观规划设计

(一) 主题景观规划

图2是某绿洲湿地主题规划设计示意图, 其区域的划分如下:

第一, 民俗文化区。民俗文化区位于基地南部, 更靠近城区。设计手法选择城市公园主题法, 改造相应的流域, 设置绿韵广场、龙舟码头等拥有形式多种多样的活动场所, 可以进行户外表演、文化表演等活动, 力求可以为生活的市民打造出滨水绿色空间, 这样才可以提供更多的空间供人们休憩。此外, 在广场之中还设置了文化长廊, 力求可以在现代的空间之中融入剪纸、风筝等传统元素, 当市民走进来, 就能够去感受文化传承带来的点点滴滴。

第二, 城市田园区。主要是选择郊野公园的设计方法, 通过现有的农田资源的利用, 保留原本的果树, 力求可以将乡村景观同大地艺术相互的结合起来, 创造出一种新的视觉之感, 创造出新的乡村生活新模式;另外, 适当增加经济类作物, 以观光农业为主来发展旅游业, 再配合上地域的历史文化, 设置农耕博物馆、农耕体验和节气广场等, 以唤起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对自然生活的怀念[3]。

第三, 自然风貌区。通过合理利用河道景观和自然植被, 增加落叶植物, 这样可以给大众一种多季节的心理感受。同时, 湿地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水质条件, 提供动植物生活的场所。结合现有的景观进行主题活动改造, 再配合上自然景观的写生和摄影活动, 也可以成为一大特色。如下图3就是一个写生与摄影活动的好去处。

(二) 驳岸设计

利用湿地植物本身所拥有的强净化水的能力, 就可以将水体生态体统之中的污染物质吸入其中, 并且也可以将水流速度适当的减缓, 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沉积物的滞留, 也可以提供一个生态环境供野生物种居住与生存。其处理系统见下图4所示。

(三)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绿化要求保留原有的树木, 能够做到植物造景与生态效益并重。按照美学和生态学特性要求, 本地区选择乔木、地被和灌木三种配植, 三者达到绿地面积70%的覆盖率, 且它们均在自然条件下正常生长, 拥有良好的色相、季相;满足该地区的物候学要求, 选择落叶阔叶林为其主体, 配上常绿针叶林, 同时添加一定的常绿阔叶林, 以5:2的比例来进行种植, 这样就可以确保植物造景本身的文化色彩与景区所拥有的意境之间保持相互融合;促使近期景观与远期景观相互结合, 满足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最基本原则要求[4]。

三、结论——规划展望

总而言之, 城市湿地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自然地形地貌, 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再配合上生态河堤的建设, 必定能够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 能够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创设一个富含情景的休闲场所, 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旅游生活, 也让生态效益更加价值。在设计之中, 需要合理的考虑区域本身的状态, 合理挖掘历史文化, 并注重文化的传承, 将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到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去, 因地制宜的营造亲水、临水的城市湿地景观, 按照不同的风格与色彩等开展主题的差异化设计, 就可以将不同的景观风貌呈现出来, 这样就能够让城市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涂明峰, 胡先祥.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J].湖北林业科技, 2009 (02) :63-65.

[2]林丹, 张小风, 杨承清.论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体系[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127-130.

[3]沈洁.生态学原理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 2009 (09) :213-216.

山东省湿地景观恢复研究 篇8

关键词:湿地,资源调查,恢复湿地景观

1 引言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 按全国流域来分, 可分为黄河、淮河、海河3大流域, 按照全省流域来分, 可分为海河流域、大汶河流域、小清河流域、南四湖流域、沂沭河流域、潍河大沽河流域和半岛水系流域。湖泊主要有南四湖、东平湖、白云湖、青沙湖、麻大湖等。以上区域的沼泽、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构成了山东省的湿地系统。

2 山东省湿地资源面临的问题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 山东省湿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2.1 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 湿地被广泛地开发与利用, 自然湿地数量明显减少, 而且自然湿地减少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目前湿地开垦、改变自然湿地用途和城市开发占用自然湿地成为山东省自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2.2 生物资源大量丧失或退化

由于湿地开发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 导致湿地植物和动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 湿地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削弱, 从而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 使愈来愈多的生物物种, 特别是珍稀生物因失去生存空间而濒危甚至灭绝, 弱化了生物多样性。此外, 湿地生物资源面临过度利用的威胁, 严重影响了湿地的生态平衡, 威胁着其它水生物种的安全。

2.3 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湿地环境污染是山东省湿地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省内河流上游的森林砍伐影响了流域生态平衡, 使来水量减少, 河流泥沙含量增大, 造成河床、湖底等的淤积, 并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 功能衰退, 洪涝灾害加剧。水库是重要的人工湿地, 目前其泥沙淤积问题也令人担忧。

2.4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防洪治涝工程中, 在湿地周围挖沟排水, 湿地上游建设水利工程, 截留水源, 以及注重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而不关注生态环境用水。

3 湿地景观恢复对策

生态修复首先要修复它的功能[1~3], 也就是恢复一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有它特有的生态功能;因此应恢复其生态结构, 也就是恢复一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即恢复物种多样性和完整的群落结构;其恢复可持续性, 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抵抗能力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其恢复其文化, 人文特色。一个地方的文化源起于它的自然环境, 文化遗产往往孕育于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对湿地生态的恢复同时也伴随着对湿地景观的恢复。

3.1 湿地景观自然恢复

“自然恢复”就是无需人工协助, 只是依靠植物的生态学习性, 自然演替来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中形成其特定的湿地生态景观。封山育林是自然恢复的典型方法。封闭森林、草原、湿地等, 使这些地区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同时防止火灾及杂草入侵, 就能加强自然更新。封山育林可以缩短实现植被覆盖所需的时间, 保护珍稀物种和增加植被的稳定性, 投资小、效益高。原则上讲应该节水、低成本 (投资和运行费) 、多功能 (节地、景观、生态、蓄洪防涝等) 、关怀自然、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技术层面就是要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竖向设计, 充分、合理的利用雨水资源或再生水 (中水) , 基本不用自来水, 而且要有效控制雨水径流的污染物。湿地要有良好的生态系统、较强的生态功能和自净能力, 避免采用复杂昂贵的水处理设备, 根据项目条件和要求有时还要有蓄洪功能等。湿地景观设计最好能实现水量、水质和生态的自然循环和平衡。在保持水土、控制和改善微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大气平衡方面, 人工造景要比封闭后自然恢复的自然湿地生态景观逊色得多。虽然有些生态系统可以自我恢复, 但是多数生态系统恢复需要人的帮助, 充分利用生态学理论干预这个恢复过程会加快。

3.2 湿地景观的人工造景及恢复

(1) 呼吁政府相关部门 (林业、环保、农业、水产等部门) 组织牵头, 联合科研院所进行系统全面的开展湿地资源、环境的区域评估、区划、规划, 将湿地的保护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实施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制定出湿地生态管理办法, 做到依法保护、依法治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湿地区域建设成为具有区域整体级别的湿地保护、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地区, 比如现状地貌、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现状生态群落特征等, 同时在湿地景观设计中应该把这种关系延续下去, 这就是各种湿地所具有的独特性, 确保在景观设计中生态的可持续性、文化的延续性;同时在湿地景观设计中应强调生态的养育、护育及修复, 构筑一个良好的湿地生境, 福及后人;在生态可承受的范围内设置合适的游览设施, 让人能够观赏、体验, 并能达到科普及科研的目的。

(2) 建设和完善现有自然保护区, 新建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同时采取分区施策 (核心区的保护管理、缓冲区的保护管理、实验区的保护管理) , 缓解建设和管理上的资金、人力、物力的压力。山东省已建保护区有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等湿地自然保护区;拟建的如莱州湾西部盐沼生态系统保护区等, 需要很好的事实管理优化措施。

3.3 利用恢复湿地景观的各种因素

3.3.1 湿地生物多样性

具体建设或恢复湿地景观, 应考虑湿地植物与动物种类的多样性。尽量采用乡土湿地物种, 保护乡土湿地动物与植物。充分利用不同种类湿地动物与植物的生态功能, 如水体污染物净化的功能、调节气候功能、防风固堤功能等。应考虑湿地植物与动物的湿地景观美学效果。慎用外来湿地物种, 为了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与破坏区域生态平衡, 在没有准确与可靠的科学依据时, 不要贸然引进外来湿地物种, 以免给湿地景观建设区域带来生态灾难。

3.3.2 湿地水体空间特性与水质性质

湿地景观中水景应该与湿地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生活条件相适应。湿地水景平面几何造型、水体深度分布、水文特征、水质都要与湿地景观设计的动物和植物生理特征、生活习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保持协调。为防止湿地水体水质恶化, 尽量设计流动状态的、可复氧的与可循环利用的水体, 建立湿地景观水循环过程与水循环系统, 将喷泉、瀑布、假山跌水、池塘、花卉池塘等水景有机地设计成一个具有水力联系的系统, 使其既丰富湿地景观的水景, 又保护水体的水环境。

3.3.3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湿地景观的场所与基础。在湿地景观设计建设中[4], 往往根据地形的起伏进行总体安排, 按照地貌的微小变化配置湿地植被类型。在湿地景观设计建设时, 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 从湿地生态学的角度, 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湿地景观, 减少对其原生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同时, 还可以减少工程量, 节约经济成本。因此, 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与原生湿地景观类型特征, 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湿地景观要素的基础。湿地景观用地的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 要因地制宜。

3.3.4 湿地沉积物

湿地景观基底沉积物性质也是湿地景观组成的重要要素。沉积物机械组成特性影响湿地水体保水性能、水位稳定程度, 沉积物理化特征直接影响土壤理化性质, 影响湿地植物种类空间配置与生长状况。

3.3.5 湿地植物

湿地植物是湿地景观营造的重要素材之一。湿地景观植物素材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沼生植物、湿生植物等, 植物种类包括乔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等, 以及果树、药材、观赏植物。这些植物需要的科学、合理地进行空间配置。按照湿地学与湿地生态学的规律, 遵循湿地形成、发育与演化的规律设计动物、植物群落及其空间布局, 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与植物种类不仅可以成功营造出人们熟悉喜欢的各种空间, 而且还可以改善湿地景观规划建设地区的局部气候环境、生物环境, 使居民在舒适愉悦的环境里完成休闲娱乐活动。更为重要的是湿地植被随地形地貌梯度变化可展现湿地形成、发育与演化过程和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 给予公众湿地科普知识教育。现代湿地植物景观的发展趋势, 就在于充分认识地域性自然景观中湿地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 并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湿地植物配置。不仅要重视湿地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 更要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湿地植物群落类型, 使湿地植物景观成为一个湿地景观整体作品的核心部分, 乃至一个区域的主要特色。可以认为, 现代湿地景观系统的实质就是为湿地植物的自然生长、演替提供最适宜的条件。

3.3.6 湿地动物

湿地动物也是湿地景观的重要素材之一。湿地景观动物素材主要包括生活在湿地中的鱼类、两栖类、湿地鸟类 (游禽) 。按照各种湿地动物的生活习惯与条件, 科学地进行湿地动物空间配置, 提高环境美学效果。在有些情况下, 为了增强湿地景观水体的净化效果, 应该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组成与结构, 合理配置湿地动物种类, 增强生物净化湿地景观水环境的能力。

3.3.7 湿地景观小品

湿地景观的小品应该突出湿地文化与科普知识宣传, 采用的材料应该是生态材料, 应该以湿地产品或自然产品为主要材料建造各种湿地景观小品, 如自然木料与湿地植物建造的小屋、凉亭、亲水平台、休息椅等。湿地小品尽量与湿地景观和谐一致, 小品的颜色、造型、空间布置等都要避免对湿地动物生活产生影响。湿地景观小品造型与构思独特, 意境深远。而这些景观小品又必须与湿地景观形成一个有机的联合体。如将草屋、木亭、水景、鱼群、植物群落有机地设计成一体, 让人有仿佛回归大自然般的感觉。

3.3.8 道路设施

湿地景观铺地也应该突出生态主题与湿地文化, 采用渗透性能好的生态材料或自然材料建造, 与湿地景观保持和谐, 如仿造自然湿地草丘、木栈桥、生态混凝土地砖等。湿地景观的道路是指湿地景观中的小径、开阔区域各种铺装地坪等, 湿地景观中不宜修建宽阔的道路。道路是湿地景观营造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是连接各种湿地景观的通道、网络。湿地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 反映野趣与自然湿地景观面貌和风格。当人们来到湿地景区, 沿小径可以休憩观景, 因此, 湿地景观道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之一。铺装材料也需要采用天然生态材料, 突出湿地文化, 修建道路方式、道路修建的材质与颜色、布局都应该具备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

3.4 建立湿地开发利用示范区

选择若干个不同湿地类型 (含现已被开发的湿地) , 以生态工程为技术依托, 建造与海岸湿地承载力相适应、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具有良性循环和生态经济增值的湿地开发利用示范区。其中包括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示范区, 在规范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实现湿地的景观恢复意义。如荷兰的围海工程是在沿海兴建海堤, 将部分海域滩涂围起来, 使之成为不再受海水侵扰的陆地。在滨海区域, 光热资源充足, 无霜期长, 地表水源及年降雨量丰沛, 围海造田可以增加可支配的土地资源, 这对于缓解人地矛盾, 减轻现有土地压力, 加快、繁荣经济, 进一步开发海洋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重要价值的退化 (含已遭破坏的) 湿地生态系统, 以生态工程为技术依托, 对其进行综合整治、恢复与重建, 并通过建立示范区予以推广应用, 开展多种经营、生态旅游、社区共管、科普教育等活动, 发挥生态基地作用, 尤以生态旅游体现生态景观的目的。组建湿地动态变化跟踪监测台站系统与监测网络, 实现湿地生态功能长效正常运转, 同时保障湿地景观的效果, 在严格有效保护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科学手段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扩大珍稀物种种群数量, 尽可能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 合理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先进科学技术与适宜的保护管理经验。

3.5 充分利用水资源

水土保持是土壤侵蚀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提出与实施是水土保持工作理念的重大创新, 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不应局限于当前的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应从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向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转变。即使实现了这样的转变,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也只是水土保持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能完全替代人工造林种草等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更不能替代坡改梯、淤地坝、谷坊、小型水库、蓄水池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搞好水土保持工程就可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工程, 至少要满足天然绿洲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适当减少人工绿洲面积, 使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面积比例调整, 所以说雨洪利用是“水”, 湿地是“鱼”。雨洪控制利用既要为湿地提供低成本、可持续的、一定洁净程度

南通市森林公园建设与森林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毛丽, 陈翕兰

(南通市林果指导站, 江苏南通226006)

摘要:介绍了南通市森林公园建设与森林旅游业发展现状。从森林旅游资源、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等方面分析了南通市森林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森林公园;森林旅游;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们走进森林, 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森林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 适应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并日益成为一种新时尚。森林公园承担着保护国家森林风景资源和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户外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的特定场所的责任, 已经成为森林旅游的重要载体。

2南通市森林公园建设与森林旅游产

业发展现状

文章编号:1674-9944 (2010) 08-0118-02

狼山森林公园自1998年被江苏省农林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以来, 在公园建设上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视, 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据不完全统计, 在2007~2009年, 该森林公园接待游客达418.5万人次, 其中海外游客2.2万人次, 以门票为主的直接收入11520.1万元, 为社会提供就业1000余人, 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的服务体系。森林公园建设、森林旅游产业开发已经成为南通市生态建设和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累计投资额逐步提高。

2.2森林公园社会影响力得到增强

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2.1森林公园建设得到发展

收稿日期:2010-07-20

作者简介:毛丽 (1980—) , 女, 江苏南通人, 林业工程师,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景观林业和观赏园艺方面研究。

的水源, 又要保障水质和必要的养分;湿地则依赖自己的综合性功能处理净化雨水径流、削减径流的排放、调节暴雨峰流量、呈现生物多样性和优美、自然的景观, 有利于做好局部湿地景观的恢复。

4 结语

生态的不等于简陋的, 绿色的也不一定就是生态的。生态不等同于碎石杂木、茅草亭、木栈道和仿民居等“生态符号”的组合。生态意味着高效率, 意味着对自然发展过程的尊重, 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 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湿地的规划、建设、恢复是建立一个合理的湿地生态系统, 一个包含着众多生物量的栖息地, 而不是建造一个点缀着上述生态符号的水生植物园。湿地景观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湿地科学、生态学、景观学、艺术学、经济学、社会学诸方面的问题, 它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通过对山东湿地植物资源调查和恢复湿地景观的研究, 应深刻认识到那种不顾现状条件、不顾地域自然和文化条件, 铲除现场上所有的历史遗存, 为建造湿地而建造湿地的做法必须抛弃, 需要依靠科学营造山东的和谐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尚玉昌.普通生态学 (第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吴玲.湿地植物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3]李朝秀.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典范[J].浙江林业, 2008 (8) :12~13.

居住区湿地景观的营造 篇9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居住区湿地景观有3种形式: (1) 倚靠自然的水体, 完全保留自然景观; (2) 把自然水体引入居住区, 人工与自然景观结合; (3) 需要人工开辟水体, 建造人工湿地景观。

2 居住区湿地的功能

居住区湿地景观是在保护或者模拟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基础上, 通过艺术手法再现或模拟天然湿地景观, 达到生态和景观的有机结合。它是由一系列特定的要素组成的景观复合体, 是融合诸多造景要素的自然生态的居住水景空间, 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3 居住区湿地景观的设计原则

(1) 选址原则。居住区湿地的营造必须选择适宜的地点, 以使工程具有合理的建造成本、最小的维护费用和最大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尽量选择原来存在湿地或就近具有湿地的区域进行湿地恢复与营造;若要人工开辟湿地, 一般要选择年降雨量超过800mm、适合绿化的地方。而不主张选择干旱或水资源匮乏的地区。 (2) 生态优先原则。居住区湿地具有其它城市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因此, 在营造居住区湿地时, 应在充分尊重原地形地貌、保护原有动植物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加以开发利用。 (3) 景观统一性原则。从地形、驳岸处理、植物景观营造、景观艺术小品和构筑物的选型及选材等多个方面考虑, 把具有自然野趣的湿地景观引入居住区景观, 并使其与居住区整体建筑和景观风格相统一。 (4) 注重景观的“可参与性”和“安全性”。居住区湿地景观除满足其传统的生态功能及观赏价值外, 还必须满足居住区居民所需的娱乐、游憩、休闲等功能。要开辟公共开放的空间, 增强参与性;同时应保障湿地景观的安全性。

4 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

4.1 水系平面设计

居住区湿地景观营造时, 应根据居住区的总体平面、建筑风格, 以及地势特点、功能分区, 因地制宜的设计水体的分布、形状、形式, 点线面相结合, 力求做到收放有致, 体现间远、疏朗、雅致、天然, 以求统一和谐、自然均衡。呈现清水涟漪、曲水流觞、林茂花繁、绿野松啸的自然环境, 体现出具有居住区文化特色的湿地景观。无论是引入自然水体之景观还是人工开辟水体营造湿地景观, 都应该按照自然的水理, 建造循环、开放、流动的水系统, 而不是封闭的死水。阻止水景中出现大面积停留水域, 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滋生大量的细菌和藻类, 使水体腐败、变质、发臭等。

4.2 景观护岸设计

居住区湿地护岸的功能主要是为生长在其中的水生植物和动物提供生存的条件, 以及提供水体与陆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媒介。因此, 驳岸的设计要满足不同类型人居活动的需求, 根据功能和所处的环境选择不同的水岸空间处理方式。常见的湿地护岸形式有抛石护岸、自然式草坡护岸、木桩护岸、阶梯型护岸、鹅卵石驳岸、植栽护岸等, 一般根据功能和所处的环境而定。居住区湿地基本没有防洪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 应利用多种自然化的手段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设计, 如植栽护岸, 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 使水面与岸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这样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 又能够丰富岸边的景观层次, 美化环境, 还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生活的环境。而在一些亲水要求比较高, 人们活动比较频繁的岸边, 通常就采用其它护岸方式, 如自然式草坡护岸和阶梯型护岸以及鹅卵石驳岸。无论采用哪种驳岸形式, 都应力求自然。

4.3 景观植物营造

湿地植物在提供多层次景观效果的同时在净化空气、净化水质、保持水土、为水生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发挥自身生态效益的同时, 提供了各种形式惬意、美观、丰富的自然环境。在植物景观设计中, 应参照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充分考虑各种植物的习性, 文化价值、景观效益、经济效益等;要兼顾到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因地制宜, 植物本身要符合景观效果要求, 便于养护, 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 植株具有良好的生长效果及生态安全性。

4.4 景观艺术小品和构筑物的营造

景观艺术小品及构筑物能加强或完善空间细节, 提升空间品质, 并体现人性化的特征。居住区湿地景观营造中应根据水系平面形状及人们活动频繁程度, 设置平台、栈道、桥、围栏、亭台、水榭等, 为湿地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和谐而又富有生机的景观。营造时应注意尽量选取生态的、与居住区建筑风格相统一的建材, 使其更好地与环境融合, 充分体现出居住区景观的特定主题。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人工湿地营造城市现代景观[J].科技与生活, 2010 (21)

长沙城市湿地景观类型及建设对策 篇10

城市湿地作为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富含稀有的自然资源, 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非常巨大。但是, 由于对湿地的功能与价值缺乏认识, 湿地常常成为城市建设与扩展过程中首先被占用、填埋和改造的对象。研究表明, 湿地是伴随城市化过程消失最快的成分之一[1,2]。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等湿地景观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探索出一条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途径。通过城市湿地景观的建设, 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城市湿地, 为生物提供更多生存空间, 发挥湿地泻洪防洪、净化水质、补充水源、美化环境以及生态旅游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 这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3]。

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1 以生态教育、休闲旅游为主题的城市湿地公园

此类湿地公园的特点是以湿地生态教育、培训与旅游为主, 在有条件的城市生态敏感地区新建, 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难度较大。其投资渠道、管理模式多样。公园的建设导致周边湿地地产大幅升值。如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我国香港的米埔湿地和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

1.2 以湿地处理污水为主要目标发展的人工湿地

此类湿地景观的特点是新建的湿地工程项目, 公园建设规模较小, 以企业投资为主, 以污水处理、净化水质作为公园建设的主要目标, 同时结合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将湿地生态教育、旅游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综合起来, 成为社区公众参与性很高的活动场所[4]。如美国的雷通湿地花园 (Renton, Washington) 以及哥伦比亚 (Columbia) 湿地废水处理项目。

2 长沙城市湿地景观类型

2.1 湿地公园

位于城市区域, 以湿地科学性、艺术性为基础, 以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为载体, 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 仿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功能、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具有科学与文化价值的场所, 是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旅游观光向人们展示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物多样性, 由多样的湿地景观、丰富的湿地动植物类型、特色的湿地休闲娱乐、湿地商品、湿地人文风俗、湿地生态建筑样式组成的特别的主题区域, 是市民和青少年接受生态环保教育以及健康向上的休闲旅游胜地[5,6]。

2.2 人工湿地处理景观系统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 充分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能力的特点, 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 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人工湿地是人为创造的一个适用于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生长的, 用于处理污水的一种工艺。其处理原理利用了湿地本身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的自净能力来去除污染物质, 由于不需要外在的能源 (仅需太阳能) , 所以是一种低消费和低耗能的处理方法, 不易产生二次污染。

2.3 农家乐湿地景观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 是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 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 以满足客人的需要, 成本较低, 消费不高。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 可以舒缓现代人紧崩的思绪, 受到很多城市年轻人的热烈欢迎。目前农家乐主要分为农家园林型、花果观赏型、景区旅舍型和花园客栈型4种类型。长沙市地处亚热带, 雨量充沛, 在近远郊区仍保留了大量的人工鱼塘, 近年兴起的农家乐主要是以鱼塘为基础, 集垂钓、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3 长沙城市湿地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

从1998—2007年的10年间, 长沙城市湿地面积迅速下降, 从5 734.28 hm2减少至5 212.47 hm2;河流作为长沙最主要城市湿地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湿地的密度愈加不均匀, 城市中心区湿地愈加减少。湿地斑块最小面积与周长均大幅度减小。此外, 局部湿地景观破碎度有所增加[7]。一是长沙城市湿地由于被城市的建成环境包围和侵蚀, 形成了面积不断减小、分布不均匀、孤岛式生境的斑块状特征。二是长沙城市湿地内部生境的破碎化较为严重, 生态平衡和循环受外来的因素干扰, 导致原有的自然属性和景观价值逐渐随之消失。三是各个斑块之间的连接度低, 形成了孤岛式的群落。从水文学角度来说, 和其余水域少有地表径流有关, 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从生态学角度来说, 被建成环境包围后, 城市中的湿地生物种群和其他种群之间缺乏生态学上的联系, 导致繁衍物种的渐渐稀少。

4 长沙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4.1 指导思想

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为背景, 以统筹湿地生态系统和其他“五大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和生态文化系统) 协调发展为前提,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湿地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及景观美学原理的指导下, 立足长沙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特色, 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宜景则景、科学规划、分类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

4.2 建设方针

在建设中, 应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和全社会办湿地公园的方针, 政府资金主要用于湿地保护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要充分体现其公益性;盈利性的项目主要靠社会融资, 由此加快景点开发建设, 挖掘内涵, 提升品位, 形成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基础、以招商为手段, 以多元化为目标的旅游开发模式。长沙城市湿地景观的建立, 将会在珍惜天然禀赋湿地资源的同时, 以保护湿地景观为基础, 以挖掘湿地文化为底蕴, 以带动生态旅游为特色, 彰显城市个性, 深化城市文化记忆, 使之成为长沙形象的金字招牌, 为长沙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5 长沙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对策

5.1 湿地资源开发要保证生态优先和永续发展

尊重自然和自然保护优先是生态学和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 也是景观生态学理论构架的思想根基。在景观建设中, 与其他功能 (经济、历史、文化、审美) 相比, 湿地的生态功能要先得到重视和考虑, 并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设施。在统一规划基础上, 运用技术、经济、行政等手段做好湿地管理, 达到既满足人们对湿地旅游观光和健康人居的需求, 又不超出湿地生态功能阈值的目的。在新时代背景下, 新城区的建设应遵循生态学规律, 应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 从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湿地资源的永续发展。

5.2 湿地资源开发要传承湖湘文化, 展现乡土气息

湖湘文化形成于两宋时期的理学思潮。理学思潮是一种以儒家为核心、综合释道的文化形态, 它以比以往更具综合性的新儒学姿态在湖湘繁衍、发展, 最终导致了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崛起。湖湘学派是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它与湖南本土的民间文化相结合, 对湖南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倾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也反映在文学、绘画、建筑、园林艺术等方面。在湿地景观建设中应当体现湖湘文化的元素, 这样能够激发长沙市民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湿地植物配置方面也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乡土物种, 这样做不但保证了植物生长对环境的适应性, 也避免了由于盲目引进外来物种而对长沙市湿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湿地景观的类型和建设方式的分析, 结合长沙城市湿地的特点, 提出将长沙城市湿地景观分为城市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处理景观系统及农家乐湿地景观3种类型;并对长沙城市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今后长沙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湿地,景观类型,存在问题,建设对策,湖南长沙

参考文献

[1]HOLLAND CC, HONEA JE, Gw IN SE, et al.Wetland degradation and loss in the rapidly urbanizing area of Portland, Oregon[J].Wetlands, 1995 (15) :336-345.

[2]崔保山, 杨志峰, 李英华, 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 (4) :462-471.

[3]刘国强.我国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与管理问题的思考[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6, 2 (3) :21-24.

[4]骆林川.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

[5]骆林川, 管永健.湿地公园与建设模式初探[J].科学研究月刊, 2005 (4) :38-40.

[6]骆林川, 董国正.南京秦淮河湿地公园潜在生态经济效益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0 (1) :84-88.

湿地景观 篇11

关键词:群力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发展对策

1、基本情况介绍

1.1概况

群力城市湿地公园始建于2006 年,位于哈尔滨西部的群力新区,占地面积30.36公顷,建筑面积达3200万平方米,由原生湿地系统、人工湿地系统、地形系统、空中栈桥系统、边界系统五大系统组成,是集观赏、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中国首个雨水利用公园。

1.2自然状况

哈尔滨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是569.1 mm,60%~70%集中在6~9月份,历史上该地区洪涝频繁;群力湿地公园位于哈尔滨市西北方向,靠近松花江,因此公园平均气温比城市中心气温稍低一些;公园内的主要土壤为黑土,质地相对松散,内部孔隙较大,土壤透水性差;动植物资源种类比较单一,植被以芦苇、柳树为主,动物主要是青蛙、鸭类等。

1.3地理位置

群力城市湿地公园位于群力新区东部,在丽江路、群力第五大道、灵江路、群力第六大道合围区域内。群力新区位于哈尔滨城市西部,北衔松花江,与市行政中心一水相隔,西接长岭湖风景旅游区,自然生态良好,东邻城市中心区,处于城市上水、上风向。

1.4交通条件

公园三面与城市干道相接,西为丽江路(原齿轮路)、南接群力第六大道(东明大街)、东连灵江路,其中丽江路全长2272米,承接二环路与三环路,是群力新区连接机场路方向和哈西工业园区的快速交通干道。市民乘坐65、95、117、125等公交路线均可到达。

2、群力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动植物种类单一,缺乏观赏性

群力新区湿地原为黑鱼泡湿地,原来面积有100多万平方米,当时周围有多条沟渠通向这里,水量充足,每年春季有许多鸟类在此栖息,各种野生动植物随处可见。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湿地周边环境遭到破坏,湿地面积逐年缩减,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原本的湿地物种锐减。目前,群力新区湿地的类型主要为苇塘湿地,草本植被覆盖相对简单,以芦苇为主,乔木灌木的物种数目有限,乔木以柳树、白桦为主,灌木大概只有6—8 种;湿地内的动物种类则更为单一,以青蛙、鸭类等两栖类动物为主。

2.2公共设施有待完善

目前,公园已建有空中栈道、观景塔、观景盒、卫生间等大型公共设施,以及座椅、垃圾桶等小品设施,但是,部分设施仍显不足,在大型公共设施上,公园虽然在东西入口处分别设置了卫生间,但无法满足园区内游客需求。另外,除基本的公共设施外,景区内缺少受众群体为动植物的设施。在小品公共设施上,存在缺少标识、防护栏等问题。

2.3园区缺乏监测与管理

定期监测对于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自群力湿地公园建成后,有关部门并没有定期对水文、土壤、气象、生物等内部要素进行监测统计,没有较好的掌握湿地生态的发展状况。同时,园区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存在如下问题:游客安全缺乏保障,通过采访,一些群众表示园区内部缺乏安保人员及设施,出于安全顾虑,他们不愿深入园区;湿地內部分水域有富营养化现象,污染物也没有得到及时清理,影响湿地环境以及景观效果;破损基础设施也没有得到及时整治。

3、发展对策

3.1丰富动植物种类

首先,丰富植物种类。植物品种应选用黑龙江其它地区或同纬度地区芦苇群落中的伴生植物,避免外来植被物种入侵对园区内原湿地植被的破坏,因此要选择侵略性小的湿地植物品种,如蒲公英、车前、水蓼等地表草植,向日葵、秋海棠、美人蕉等陆地观赏花卉,荷花、香蒲、水葫芦等水景花卉。

其次,丰富动物种类。湿地的动物群落包括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软件动物等,应根据生态学原理,从食物链最底层开始构造。因此,可依次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取自于本土湿地环境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类昆虫;投放取自于本土环境的鱼类或两栖类动物;培养类似虎斑游蛇、黄脊游蛇、鳖等爬行类动物;在湿地内放养黑龙江湿地常见鸟类,营造鸟类栖息地,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

3.2完善公共设施

首先,在公园南北两侧湿地敏感度较低的位置新增卫生间,可以采用钢木结构,用芦苇包装,与整体景观相协调。其次,增设受众群体为动植物的设施,如放生区、投食区、保护区等。最后,完善园区标识,在园区入口处设置名称标识,标出设施及场所的名称,以便游人对公园景点设施有大体了解;在道路交叉口设置引导标识,以便游人能够识别园区内环境,顺利到达目的地;设置说明性标识对园区内的自然景观元素进行解说,便于人们了解;设置安全警示类等限制标识,对游人进行安全指导。

3.3加强园区监测与管理

首先,实行定期监测制度,对湿地内部的气候、水质、土壤、生态群落进行监测,并及时将有关统计数据上报给相关研究部门,对湿地内部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为日后进行相应湿地景观建设提供有利数据。其次,加强园区管理,可采取如下措施:定期清理湿地内垃圾,收割芦苇,去除过剩营养物质;通过电视、广播等途径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加强安保措施,配置安保人员,加强巡逻,同时对重点区域实施监控,保障群众安全;加强后勤保障工作,定期清查园区设施,对破损设施进行及时整治。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 篇12

1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1.1结合生态系统进行分析遵循循环规律

对于湿地公园而言, 其主要的载体为水。水这个载体是湿地公园的本源, 因此, 必须针对湿地公园的水资源开展行之有效的保护, 从而才能够实现对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保护。从这一个原则进行出发, 在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时, 要对其生态系统进行分析, 在保持其生态平衡的原则下来开展设计。要制定出遵循其湿地循环规律来进行植物景观设计。

1.2以综合整治为基础预留发展空间

城市湿地公园最主要功能主要表现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等。应该说湿地可以为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生产提供多元化的资源。所以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 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后续发展, 要坚持以综合整治为基础, 制定出科学化、合理化的开发、设计、建设、恢复等一系列的方案, 从而才能够为今后的发展预留下更多的空间。

1.3植被演替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而且本身其植被资源也非常的丰富。因此, 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时, 可以利用好其丰富的植被资源, 让其整个生态更加具有价值。应该充分地结合其生态系统的植被演替规律, 优化其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结构, 从而可以达到不同生态景观的设计要求, 有效促进不同群落的结构能够稳定在其生态系统中发展。

2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

2.1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

所谓植物景观所指的是借助大自然中的植被以及群落等元素, 通过人工设计让其能够产生美的感受和联想。针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 应该充分地结合其公园的生态特征, 通过人工设计让其植物元素与美学原理进行结合, 配合着城市湿地公园的水与地貌特征来进行景观设计。在其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 需要通过科学化、合理化的搭配, 并且植物所具有的个体特性以及群落所具有的线条美等进行融合, 以不同类型的构图设想设计出一个多维度的动态空间。这样的一种景观设计理念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让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2.2打造具有乡土风情的植物景观

通常情况下, 城市湿地公园基本都是位于城市近郊或者乡村。在进行其景观设计时, 应该利用好其湿地现有的水系以及地貌特征, 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历史, 选择当地特有的植被来营造具有乡土气息的植物景观。比如:我国著名的西溪湿地公园, 就是选择了当地的柿树、河柳、旱柳等植被, 来对其湿地公园景观进行设计。而且在其公园的中还有1个河塘, 其两侧生长的植物在景观设计时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对于整个浏览线路会产生影响的一些植被, 经过优化后, 保留了原来的地貌特征, 只是合理化地对一些水岸曲直的植物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在对西溪湿地公园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 对于植物景观的人为干预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减少。由于减少了人为干预, 促进了其生态环境中的植物群落通过自然的演化, 形成了具有极赋特色的乡土植物景观, 给游客们带来了清新与美的享受。

2.3打造具有农家特色的植物景观

正如前面所说, 湿地公园的地理位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 可以借助当地的农家风情以及当地的农家植物来设计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 其公园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 将当地农家特色的建筑以及农家文化进行了融合。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 选择性地将具有农家特色的传统植物元素考虑在内。采用了单一品种的片植以及混合物种片植的方法, 让其植物景观更加体现出农家特色。其主要选择搭配的植物主要以桑树、香椿、泡桐、木芙蓉、桃、枇杷、梨、茭白、菱角、芦苇等植物, 为其湿地公园增添了许多的植物元素, 同时也为其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2.4打造具有趣味植物景观

对于趣味植物景观而言, 是希望在湿地公园中以较为鲜艳的花、果等来吸引游客的兴趣。在都市生活常居的人们, 希望能够在在节假日回归大自然, 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所以在进行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 应该充分考虑游客对野趣的需求心理, 设计具有趣味植物景观。同样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 在其公园中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 针对性地对浏览线路进行了设计。在主要游览的线路中, 设计人员刻意地种植了具有趣味性的植物, 并且保持了原生态系统中的野生花卉。给游览者打造了一条生态型花卉游览路线, 而且其植物的搭配, 也使得其游览路线能够随着季节的变化, 而且产生色彩以及线条上的变化。不仅让游览者的身心得到了放松, 同时也能够让其接受到植物知识的教育。在西溪湿地公园中, 主要搭配的趣味植物主要以紫云英、毛茛、白三叶、阿拉伯婆婆纳等为主。这也是结合了当地的特色, 让其能够为整个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增添不少色彩。

3城市湿地公园水生植物与湿生植物景观构成分析

3.1城市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景观分析

水这个载体本身就是湿地公园的一个重要组成, 在水中生长的植物自然也成为了景观打造的一个重点。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 需要结合水生植物的生活习性来进行划分。通常水生植物可以分为挺水型、浮水型、漂浮型和沉水型4个种类。无论选择那一种植物种类, 都需要坚持所选择的水生植物具有观赏价值的原则。通过合理化的搭配来打造水生植物景观, 让其植物所具有的线条以及色彩能够与整体的景观融合, 通过一段时间与其自然生态的融合, 实现自然水景的稳定。比如:西进湿地公园的水生植物选择, 多以沉水植物、浮水植物等为主, 在岸边搭配了耐湿性较强的乔灌木为景观辅助, 让其不同类型的植物以不同色彩、不同花期、不同形状来向人们展示其和谐性的植物景观。让游览者能够体会到一丝清新与宁静。对于水面较大的区域, 可以以睡莲、荷花、芦竹等水生植物来对其水面进行点缀, 让植物在水中的倒影能够更加富有层次感, 增加了游览者的情趣。

3.2城市湿地公园湿生植物景观分析

对于湿生植物而言, 主要是针对其公园内水岸边的植物以及生态交错区域中的水生植物。水岸边的生态环境是水生植物与其它环境植物的一个过渡地带, 在对其特殊环境进行设计是, 需要认真对其生态环境进行分析, 并且加以综合性考虑才能够让其生态保持平衡, 并且营造出更美的植物景观。在这块区域内, 其生态体系具有自然调节的功能, 同时也成为了两栖动物以及鸟类的活动地带。所以这块过渡区域的生态环境非常的良好, 在对此区域进行景观设计时, 应该打造丰富、和谐的景观。在实际设计中, 应该针对性地对选择具有高低错落的植物, 通过不同高度以及不断变化的疏密程度来呈现出其区域中所富有的生机。通常可以采用群植、散植等配置手法, 让其过渡区域形成具有高低落差的视觉感, 同时还可以以不同花期的植物来丰富整块区域内的色彩, 让湿地景观中的静态美得以加强, 与水生植物形成相呼应。通过不断地景观优化, 让湿地公园的水面所特有的宁静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西湖西进湿地为例来对其公园的水际岸边的水生植物进行分析。其植物的选择以千屈菜为主, 然后再配合睡莲组团等植被。让其充分地利用了水这个载体, 为人们呈现出极美的视觉享受。

3.3城市湿地公园湿生植物群落景观分析

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 最常采用的设计手法是结合植物的不同特征来搭配出多元化、多层次的景观特色。通过植物群落景观, 让其公园的整体景观起伏变化的特点。以西进湿地公园为例, 对其植物景观设计进行分析。西进湿地通过乔灌木组成复层林, 而且通过人工设计采用错落栽植的手法, 让其景观从视觉上呈现出高低落差的感受。通过搭配四季变化的植物, 让其生态景观更具有协调性, 有效提升了其整体植物群落的观赏性。西进湿地还通过不同特征的树种来制造出较为浓密的树林, 让植物林冠线呈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借景于水体中所形成的背景, 让其景观更加致美。在具体设计与建设过程中, 西进湿地选择了当地乡土物种为主, 这样的一种选择策略, 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资金的投入, 也促进了当地生态的恢复, 具有双重性的价值。

4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 对于当前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在对其植物景观进行设计时, 应该精心地进行规划, 并且要充分地体现出湿地公园所应该具有的功能性, 结合湿地生态环境进行分析, 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来完成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从而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的城市湿地建设理念, 让公园中的生态系统能够达到平衡, 并且以持续性地发展势态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燕.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化的景观设计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 2015.

[2]严飞.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3.

[3]王火.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与建设中的理论问题探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3.

上一篇:矿床成因研究下一篇:舆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