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旅游(精选12篇)
湿地旅游 篇1
0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球气候已经历了24个暖冬, 主要因为人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排出大量的CO2, 造成大气温度持续升高而导致高温、干旱、水平面上升等现象, 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而, 2003年英国DTI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被各国认同, “低碳”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1]。
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低碳经济做出的回应, 即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修建低碳旅游设施、营造低碳旅游环境和提倡低碳旅游方式为主要路径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目前, 湿地低碳旅游在我国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要发展湿地低碳旅游, 就需要对湿地低碳旅游资源做出正确的评价。从目前已有的评价方面研究成果看, 或是单纯地对湿地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或是给出了低碳旅游目的地的评价指标体系, 但没有考虑到湿地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而在对旅游资源或是旅游目的地价值的评价方法上多采用模糊评价或综合打分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都过于简单, 被评价对象信息丢失太多, 评价结果难以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此外, 还有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的, 该评价方法过于复杂, 可操作性不强, 缺乏实际使用价值。因此, 本文旨在将湿地旅游资源和低碳旅游的评价结合起来, 建立湿地低碳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大庆湿地低碳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以从低碳旅游视角下探索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之路, 为大庆湿地发展低碳旅游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湿地低碳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 人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旅游资源评价、低碳旅游发展方面。湿地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大多只是单纯地从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及景点规模等湿地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等方面构建的。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方式虽然已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但是低碳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不系统, 而研究湿地低碳旅游资源评价的成果目前还没有见到。本文按照综合性、科学性、横向可比性的原则, 考虑湿地旅游资源与低碳旅游的特点, 结合2010年国家出台的《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评分标准》, 从生态价值、低碳水平、经营管理3个方面综合考虑, 构建湿地低碳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其中, 目标层 (A) 是依据研究的主要内容而设的;中间层主要从生态价值 (B1) 、低碳水平 (B2) 、经营管理 (B3) 等3方面设置;指标层是中间层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生态价值 (B1) 主要包括资源价值、资源影响力、资源保护、资金投入、环境质量标准等5个指标, 低碳水平 (B2) 主要包括规划设计与建设、节能减排措施、生态教育与宣传、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社区共建、卫生管理等6个指标, 运营管理 (B3) 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生态旅游产品销售管理、游客投诉、旅游餐饮等5个指标。
在对湿地低碳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时, 旅游目的地的低碳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旅游目的地的低碳水平一方面表明该景区的低碳发展程度, 有助于对该景区的综合价值进行评估;另一方面, 旅游目的地的低碳发展水平还决定着景区未来低碳旅游的发展规划。本文建立的湿地低碳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包含湿地旅游资源本身价值的评价, 而且还考虑了湿地低碳旅游的评价, 能更全面、合理地对湿地低碳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在实际运用时可根据所评价湿地低碳旅游资源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指标, 但总体上从生态价值、低碳水平及运营管理3方面综合考虑, 以保持湿地低碳旅游资源评价的一致性。
2 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简介
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 (AHP) 是1971年由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tty提出的一套复杂系统决策模式。它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构建一个层次机构模型, 利用较少定量信息把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具体步骤如下:分析系统中各因素间关系, 对同一层次各因素对上一层次中某一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计算某层次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一致性检验。
2.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982年邓聚龙教授提出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可以定量分析两个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 认为几何形状越相似则发展势态越接近, 关联程度就越大[2]。基本步骤为:
(1) 确定最优指标集F*
式中, jk (k=1, 2, …, n) 为第k个指标的最优值, 可以是诸方案中最优值, 也可以是公认的最优值。选定最优指标集后, 构造最优指标集与待评指标集构成的增广矩阵D。
(2) 指标集的规范化处理
由于评判指标间通常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 因此不能直接进行比较, 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需要对原始指标集D进行规范化处理, 得到无量纲指标集C。
(3) 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 将{C*}=[C1*, C2*, …, Cn*]作为参考数列, 将{C}=[C1i, C2i, …, Cni]作为被比较数列, 则用关联分析法分别求得第i个方案第k个最优指标的关联系数ξi (k) , 进而得到评判矩阵E, 即:
式 (1) 中, ρ∈[0, 1], 一般取ρ=0.5。
又, W=[w1, w2, …, wn]T为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向量, 其中, 最后由R=E×W (2)
得到评价结果R=[r1, r2, …, rm]T。
3 大庆湿地低碳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目前, 大庆市湿地总面积64.13万公顷, 总蓄水能力9亿立方米左右[3]。市区有湖泡156个, 成为城中湿地, 主要包括龙凤湿地、连环湖湿地、龙虎泡湿地、肇源和杜尔伯特沿江湿地以及小黑山湿地等。这些湿地对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物、美化城区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选择旅游学科研究领域的专家、低碳经济研究者和长期从事旅游相关专业的实际工作者等20人共同组建专家小组, 通过会议讨论的方式对目标层、中间层、指标层3个层面的同一层指标相互重要性程度做出判断, 构建出相应的判断矩阵, 再利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ph 0.5.3进行权重计算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最终得到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具体数值见表1。各判断矩阵均符合一致性原则。
3.2 评价的过程
第一步, 以《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评分标准》等依据, 由上述专家对大庆以上主要湿地进行打分见表2 (设V1=龙凤湿地;V2=连环湖湿地;V3=龙虎泡湿地;V4=肇源和杜尔伯特沿江湿地;V5=小黑山湿地) 。
第二步, 运用初值法, 利用Excel软件对表2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到表3。
第三步, ρ取0.5, 应用公式 (1) 利用Excel软件计算所有关联系数见表4。
第四步, 由公式 (2) 及Excel软件得到各湿地最终的关联度, 结果如下:r1=0.651 1;r2=0.664 6;r3=0.631 9;r4=0.690 6;r5=0.629 1。
最终评定结果为:r4>r2>r1>r3>r5。可知, 肇源和杜尔伯特沿江湿地的低碳旅游资源价值较高, 而小黑山湿地的低碳旅游资源价值较低。
3.3 具体建议
根据《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评分标准》, 关联度在0.7以上的旅游景点可以被认定为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 可见大庆湿地整体低碳水平与国家制定的低碳旅游景点的低碳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大庆市在发展湿地低碳旅游时, 应该将发展的中心放在肇源和杜尔伯特沿江湿地上, 可以进一步加大其旅游开放程度, 但要落实一系列低碳措施, 例如实施低碳认证制度、加强低碳旅游的宣传教育、严格区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以及加大吃、穿、住等重点环节的节能减排力度等, 以确保其低碳程度的优势地位;同时限制连环湖湿地、龙凤湿地、龙虎泡湿地的旅游规模, 加大其低碳开发力度, 发掘其低碳资源的开发潜力;对于小黑山湿地应该尽量减缓其旅游业发展速度, 并大力提高其低碳旅游水平, 将旅游对湿地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 以促进大庆湿地整体低碳水平的提高[4]。
4 结论
开展湿地低碳旅游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现有湿地旅游资源评价及低碳旅游评价的研究成果有基础上, 构建的湿地低碳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较合理与全面, 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湿地低碳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 并以大庆湿地为实例进行验证表明其评价结果较客观, 能真实反映大庆湿地低碳旅游资源的现实水平。评价时需要的数据比较容易获取, 评价方法具有简便及易操作等特点, 实用性较强, 对提高湿地旅游资源的低碳发展水平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在全球能源危机、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低碳旅游应运而生。本文针对湿地低碳旅游资源进行研究, 从生态价值、低碳水平、经营管理3个方面建立了湿地低碳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大庆湿地低碳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依据评价结果提出发展湿地低碳旅游的具体建议, 为湿地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湿地旅游,低碳旅游,旅游资源评价,灰色关联分析法
参考文献
[1]蔡萌, 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 2010, 25 (1) :13-17.
[2]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53-84.
[3]张国发, 崔玉波, 等.大庆地区湿地现状及生态建设[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 (4) :63-66.
[4]顾虹, 苏胜昔.白洋淀湿地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6) :3456-3457.
湿地旅游 篇2
原生态,是黄骅湿地公园最好的注释。园内一条蜿蜒的观光公路,行人与各种标志的交通工具,各自有序的游动。鹤在飞舞,鹰在滑翔,人在游玩,其乐融融,乐哉悠哉。在这里,没有信号灯,更无须交警,仍井然有序。也许,人类只有在回归自然的时候,才会更体现其本能吧!
公园还在建设,其实不如说是在融入,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人类只有恰到好处的介入,才是聪明的行为。黄骅湿地公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芦苇,是黄骅湿地公园的主色调。沟叉如织,穿梭其间。乘船依水而行,两侧密密麻麻高高的芦苇一路陪伴,不时会有珍禽野鸟儿飞来掠过。渐行渐远,不知不觉,已入苇塘迷宫。待百折千回,方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好一个自然天成的——苇塘迷宫!
观鸟亭,是湿地公园标志性建筑。它耸立在湿地中央的`一片凸起的开阔地上,四周一望无际的芦苇,是栖息在这里的各种鸟儿的天堂。游人只有在观鸟亭上,才能领略到这片湿地的辽阔,远山层林尽染,美丽的黄骅新城尽收眼底。此亭观鸟儿,实属上乘之地。可我倒是觉得,在此观景,更是绝佳之处。不如改叫——观景亭吧。各位看官,可行否?
一鹤排云上,诗情到碧霄。放鹤广场,是湿地公园人气最旺的地方。这里的广场是比较特殊的,它架构于一片开阔的水面之上,由木结构的曲曲弯弯的廊桥组成。每当丹顶鹤从它的栖息地——鹤山,飞临广场上空的时候,人们则欢呼雀跃,竟相拍照,更有甚者,奔跑腾空而起,试图欲乘鹤而去!
湿地旅游 篇3
【关键词】会仙湿地;桂林世界旅游城;保护;开发
会仙喀斯特湿地分布在临桂县和雁山区东部一带,主要集中在临桂县会仙镇,并以其规模之宏大、生态区位之重要、功能价值之齐全,成为“桂林之肾”。会仙湿地是桂林山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漓江大水系建设“六江四库四湖一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会仙湿地是漓江大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仙湿地也被专家誉为“桂林之肾”(包括柳江流域与漓江流域)。现在湿地面积仅存6平方公里。保护会仙湿地已迫在眉睫。会仙湿地已被列入全国三大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工程之一。修复会仙湿地,对于保护柳江,漓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伊始:生态水源+天然美景
据史料记载,会仙喀斯特湿地原有面积达120平方公里,但由于不断围垦、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全球气候变暖,会仙湿地面积逐步减少。宋朝以前,会仙湿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渺无人烟,水草丰盛。当时湿地的范围包括现在临桂县四塘乡的大湾村、会仙镇睦洞、四益、新民、山尾、文全、马面村及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竹园村等大部分地区。以前,会仙湿地渺无人烟,水草丰盛,树木参天,鸟语花香。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有诗称:“桂柳陡河水长流,虎仔桥上看客舟。龙王庙内钟鼓响,如此风景消旅愁”。运河沿岸古木茂密,水草丰美,是鸟类栖息的理想场所。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这里仍然是湖光山色,草木繁茂,各种野生动物经常出没,是桂林市近郊颇有名气的风景旅游区。从1958“大跃进”之后,沿岸原始原生态参天大树几乎全被砍光用于土法炼钢。其残留树桩生长出的新枝,又被沿岸农民砍下晒干当柴烧。现运河两岸光秃一片,难见鸟影。近年来,沿岸村民种植大量黄麻,以获取经济收入。收割时将麻杆就近浸泡在运河中,其释出的毒素严重污染了水质,目前只残存不到原先十分之一的鱼类,而且还十分稀少,以至于沿湖村民下的地龙也只能够捕获到不太在乎水质污染的龙虾。20年前,在睦洞湖的核心区域,湖水还可以直接饮用,并且还有一定数量的野生水稻生长。在今天,这一切正逐步变成历史的记忆。
二、特色:山水景观秀美+历史文化深厚
会仙湿地位于桂林老城区,临桂新区与阳朔之间,距桂林老城区与临桂新区皆不到30公里,有公路与市区相通。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会仙里南,去县五十里,旧有群仙会于此,辎羽驾,编于碧空,竟日而去,里人聚伏闻之,因名会仙里。”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它在调节径流、蓄洪抗旱、防治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会仙湿地是广西特有的岩溶湖泊天然湿地,也是广西热带、亚热带岩溶峰林地貌中最具研究价值的典型岩溶湿地。会仙岩溶湿地在唐、宋朝时期曾有作为联通漓江与柳江的古桂柳运河枢纽,是漓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桂柳运河又称相思埭、陡河,源干会仙圩东北8里的狮子岩,东接良丰河,西达洛清河,全长15公里,沟通漓、柳二江,是古代滇、黔、桂、楚之通津。开凿于唐武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开凿的目的,在于转漕运饷,以便唐王朝更好地控制西南诸地。这里湖光山色,芦塘彼连,鹭鸟成群,河道四通八达,是广西独一无二的“江南水乡”和“湿地”,是广西境内继秦代古灵渠后的又一重要水利工程,全长20公里。会仙的古桂柳运河位于睦洞湖,贯通漓江及柳江,号称“水泊梁山”,为古运河的精华地段。它“因势利导以为功,迹一线之泉流,而至于径达万里,联江会海,沃农田而资贾楫者”。古运河是我国古代的国防工程,对于维护祖西南地区的统一和社会安定,桂柳运河在历史上曾起到与灵渠相同的作用,与灵渠并称为南北二渠。运河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工程,对我们今天桂林世界旅游新城的水系建设有着重要的与直接的参考,借鉴作用,而且,桂林世界旅游城的城市水系的历史连接点与布局骨架,也应该,也只能是古桂柳运河。正是由于桂柳运河所拥有的悠久历史,使会仙湿地在桂林诸多景点中独树一帜。会仙岩溶湿地以其分布之广大、岩溶湿地之典型、山水景观之秀美、历史文化之深厚,在全国乃至全球峰林岩溶地区之罕见而构成桂林世界旅游新城的一大景观特色。
三、未来:新城水系+生态体验+城景互动
会仙湿地景区范围水资源丰富,有“三山六水一分田”之说,以桂柳运河为主线,西北连分水塘,清水塘、督龙塘、冯家塘、青万塘等也随侍左右,水域宽阔,水质清纯,河网交错,芦苇丛生,几乎每一个河岔都是一个风景点,沿岸又集中了会仙风景的精华。从睦洞三义村出发,往西南门可达九头山,官岩等地,往西行可到龙山。龙山是一座孤山,处于水的终端,由于其地理位置,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因为喀斯特湿地的特殊性及其重要价值,会仙湿地不仅是桂林的,也是广西的。随着“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与马飚主席“建设桂林世界旅游城”的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桂林新城区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寻找自己的生态支撑点,更多融入自然,在城市扩张与保护生态中追求平衡的发展格局。湿地旅游作为兼具旅游与环保双重功能的生态型旅游产品是大有可为的,湿地是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合理开发湿地旅游既能满足生态体验旅游市场需求,又是保护生态的积极措施。湿地旅游开发既可以增加新城区的自然特色、保护新城区生态本底,也会极大提升桂林世界旅游新城区城市旅游形象,增加新城区美誉度。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相应的知名度则会吸引世界更多关注的目光,这样的效应和战略意义要远远大于湿地旅游本身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应争取将湿地保护项目列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项目和自治区“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并尽快申报国家湿地公园;抓紧制定出台会仙湿地保护的有关政策文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湿地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会仙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开发
建设会仙生态文化旅游圈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力争用不太长的的时间,改变会仙湿地的现状,使其成为集生态观光、户外休闲,户外运动,民俗体验、康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圈、生态文明圈、科学发展圈。需努力在投资开发模式,规划建设模式,文化保护模式,景区管理模式等方面坚持不断创新,以快乐型,舒适型,体验型,文化型旅游为追求目标。
在开发建设中,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会仙湿地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起来。在开发会仙湿地旅游资源时,要千方百计保证湿地原生态,保持它的野味、野趣和野性,保持水体、滩涂、岛屿、山林、草地、水生植被等自然生态本底。在可能的情况下,逐年逐步扩大湿地的面积(最少应恢复到10-12平方公里),并阻止生态的进一步恶化事态。
原生态是会仙湿地规划建设的主导基线,不仅强调自然生态的原生态,更加强调文化内涵的原生态,以最具地方特色的原始生存图式,不过度渲染、不扭曲夸张,平铺直叙的表达形式,展示会仙湿地人文情怀。原生态带来的是更多的感动和更多震撼。可考虑用原生态的游览方式,将游客拉向大自然,在湿地边缘可修建一些生态廊道,诸如徒步路、远足道、自行车道、畜力车道、骑马路等。可在不同类型的游览步道前面设置集散处,游客可乘私家车或专用的旅游巴士到达集散处,机动车集中停放,游客下车后可选择各自喜欢的游览方式,或徒步、或骑自行车、或骑马、或乘坐畜力车观赏湿地风光。不宜搞大规模的人工建筑。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的地方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挖掘出了深层次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魅力,使商业氛围与人文氛围有机统一,使历史文脉不只在建筑形式,空间形态方面传承,而且在生活方式、人文形态、业态功能方面也得到延续和发展。
在会仙湿地核心景区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以不同的交通形式和浏览方式进行“串场”,将所有旅游景观元素有机融为一体,使会仙湿地变成了一个超级大舞台,依托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与湿地所承载的文化故事,利用丰富的山野林泉资源,深挖历史文化内涵,成就了一个感受湿地生态开放式的开放型、场景式大舞台。湿地沿线一些有特色的田园(林湾田园,干贝田园)、古桥(乾隆桥)、,东官庄,西官庄的古民居建筑,青石板古道(官道),等与历史一脉相传的人文画面应得到深入挖掘,并有选择地保留下来,将其开发为餐饮、小憩、民俗文化展示基地。还可建设一些诸如画家基地、摄影场所、采风长廊等艺术欣赏地。
参考文献:
[1]桂林将建设成集聚古今中外旅游元素的世界旅游城.中国新闻网,2011-06-28
湿地旅游 篇4
当一种资源相对稀缺且具有一定的观赏、体验价值时, 它就有可能成为旅游资源。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一词并于1986得到国际确认以来,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发展极为快速,目前已经占全世界旅游总收入20%以上。 伴随着“生态旅游”发展的深入,2002年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被提出,近年来逐步发展,但同时仍存在不少误区。
一、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
湿地生态旅游以湿地资源为基础,是生态旅游中的一种旅游模式,它具有生态旅游的一些共性,同时又具有湿地生态的一些独特之处。在许多地区,旅游开发一直作为一种致富门路,作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各地伪湿地开发方兴未艾,在某公园边扩一些规模,围一滩空间,建设一些设施(如游船码头、钓鱼长廊等),形成诸如“水乡游”、“休闲垂钓”等旅游产品,对外大打湿地生态旅游的招牌。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价值取向,“原生态”渐变成一种时髦,湿地生态旅游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旅游方式,许多旅游景点打着生态旅游的幌子做着不生态旅游的项目,误导了游客、扰乱了市场,打击生态旅游开发经营的信心,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
许多旅游者、甚至旅游从业者、旅游开发经营者并不了解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大量的湿地生态旅游往往虚有其名,旅游开发违背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初衷,旅游发展恶化了湿地生态系统。科学界定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就要理解湿地、理解生态、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从旅游、生态旅游的大环境,依托湿地生态旅游等实践来研究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归属、功能、市场、开发等内在特性。
(一)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归属
从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与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等生态旅游资源一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属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中的生物生态旅游资源。目前中国不少地区兴建了很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如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城市公园等)、人造文化型生态旅游资源(如民族风情体验馆、文化体验馆等)。湿地与森林、草原等同属于自然生态,湿地生态旅游是在保护比较完整的原始湿地自然区域以及与之和谐相伴的特定的文化区域开展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包含人工自然型的旅游区域,但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仍然属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
(二)湿地生态旅游功能
作为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应该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协调好人类与湿地、旅游与生态、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湿地生态保护为多方共同目标,共存共荣协调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具有保护自然、环境教育和社区经济效益等一系列的功能。湿地生态旅游在实现生态保护、教育功能中要注重自然趣味性,特别是设计合理的体验式旅游活动,让游客在参与中主动获取、增长见识。
(三)湿地生态旅游市场
湿地生态旅游让我们们回归自然,与湿地亲密接触,人与湿地融为一体,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与精神追求。湿地生态旅游要求开发者、经营者、旅游者有着较强的生态意识、在开发中保护湿地、在旅游中亲近湿地、在管理中维护湿地的生态。湿地生态旅游不是单纯的休闲旅游,游客要摈弃花钱买享受、游客是上帝的观念,湿地生态旅游活动中湿地生态系统才是真正的上帝。通过湿地生态旅游,游客获取大量生态保护知识,认识湿地的奥秘和当地的人文,同时倡导为湿地生态保护做贡献的理念。中国人口多,旅游市场广阔,湿地生态旅游市场仍采用大众旅游的的开发模式,景区对游客没有选择的余地,游客文化素养和个人素养不平衡。湿地生态景区通常面积较大,管理十分困难,如何提高游客生态环保意识,让游客“生态”的认识湿地、享受湿地成为湿地生态旅游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开发商通常会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财务目标, 开发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许多生态系统一旦破坏了就难以恢复。与一般休闲、娱乐性旅游资源开发相比较,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同时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保护湿地。因此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要着眼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着眼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倡导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旅游开发中注重功能区的划分,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影响生物生态环境,将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有机整合。
二、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综合评价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中国著名的三大洼地之一的里下河地区,位于泰州市东北部,古长江与淮河曾在此交汇入海,形成了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溱湖风景区先后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试点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一)自然风光秀丽
溱湖风景区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4.7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风景区湖泊、河流等面积占到总面积的37%左右,溱湖湖面开阔,湖中岛屿星罗棋布,湖水清纯甘洌,是江苏省内外难得一见的未被污染的水体。
(二)生物类型多样
溱湖湿地生态属于淡水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多样,主要有水生生物群落、湿地生物群落和陆生生物群落,现有各类植物113种、野生动物73种,以多半栖息在湿地环境的鸟类最为引人注目,还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丹顶鹤、麋鹿,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天鹅、白枕鹤、白鹇等。
(三)绿色产品丰富
溱湖湖区特产丰富,盛产鱼虾、菱藕、水瓜等无公害绿色食品。以溱湖鱼虾制成的鱼饼、虾球,白如玉壁,红如珊瑚,被称为“溱湖双绝”;名闻遐迩的“溱湖簖蟹”更以其肉质腴嫩、 膏体丰厚被评为蟹中上品。
(四)人文底蕴深厚
溱湖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是麋鹿的故乡;是吴越文化和楚汉文化的连接点;景区所在地溱潼镇有着深厚的人文资源;这里有享有天下第一的会船节。 溱潼会船节与云南泼水节一道被列为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又是江、浙、沪旅游节的重点项目、泰州唯一的国家级旅游项目。
(五)规划开发有序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遵循“统一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 先后聘请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深圳度假湾、中国东南建筑设计院、南京林业大学、杭州园林设计院等先后对总体规划、湿地资源综合应用、湿地公园工程等做了详细规划,对景区的定位、开发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三、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一)科学定位、优化财务目标
景区定位决定景区的未来走向,决定景区的财务目标, 决定景区未来生存与发展空间。近些年,中国不少地方人造旅游景观泛滥,以利润最大化为理财目标,什么赚钱就吆喝什么,大家一哄而上,比大、比古、比新奇、比人文,经营过程中盲目提高票价、形成各种票中票。结果繁华过后成一梦。各地“休闲垂钓”类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开来,但往往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后劲,很难做出有影响的景区品牌,不少惨淡经营、甚至关门谢客。与一般人文生态资源和纯人造景观不同,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是湿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在突出湿地自然生态资源的同时,也要关注溱湖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特别是里下河地区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民俗文化。
现代企业科学的财务目标是相关利益者最大化,景区要充分考虑资源所有者、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者等相关利益者。随着旅游市场的日渐成熟,旅游的口碑日益重要,旅游不再是一锤子买卖,不少的游客将成为回头客、或者作为新朋好友的“导游”组团再次光临。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在考虑相关利益人的因素的同时,更要考虑生态系统这一重要相关利益者的效益。只有生态系统的利益得到保障,溱湖风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得以维持;只有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游客才会源源不断地光顾;只有客源不断,湿地生态保护、旅游才能够良性循环。放眼长远,充分考虑人和生态的和谐,协调投资方、经营者、当地居民、游客等利益、认同并实践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关系风景区的未来。
(二)二源导向、保护性开发
根据旅游开发的主导因素不同,旅游开发导向模式有资源型与客源型之说。一些具有独特、不可替代性的自然及人文资源通常运用资源型模式,该类景区数量相对较少,景区自身具有极强的排他性,一般都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资源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大部分景区没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从游客的角度,制造旅游资源,拉动旅游消费,客源型模式更适合开发在交通、商务、金融优势较为明显的大城市,主题与时机的选择特别重要。资源优势决定景区优势,区位优势决定客源优势,如同时具备景区、区位两源优势,旅游开发“比翼双飞”,旅游景区将长久繁荣。
完全适合做资源型一源开发的景区并不多,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稀缺的资源甚至泛滥,将资源型景区陷入艰难的处境中。水乡古镇、文化古街道等曾经都是非常好的旅游资源,但众多地区大量先建、重建仿古文化景点、不少水乡都在翻新、扩大古镇规模,原本稀缺的旅游资源忽然多了许多,物以稀为贵,大众游客很难鉴别真伪,原本独特的资源优势淹没在一片人造仿古建筑中。客源型旅游开发的最大优势是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但具有较强的模仿性,要长盛不衰就需要不断的输血、不断的出新,要成为客源中的精品。
溱湖风景区湿地生态资源为依托,有较好的资源优势, 但不具有唯一的排他性,不能够完全采用资源型开发模式。 溱湖风景区离上海、苏锡常、宁镇扬通等大中城市均在2小时车程之内,区位优势良好,湿地生态具有一定的源型优势, 适合“保护+ 资源+ 客源”的组合开发模式。保护第一、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还要保护当地的人文风俗;湿地生态是溱湖的核心优势,是溱湖发展的后劲,不仅在开发生要讲究生态、旅游宣传和管理上也不突出生态特色;针对客源特点适度开发一些娱乐项目或主题项目,但千万不要仅仅为了追求一时的火爆而本末倒置,要保护好热爱生态旅游的客源群体,同时通过一些主题项目调整、完善吸引潜在客源群体。
(三)功能合理分区,合理规划路线
国外的生态旅游发展表明,科学的功能分区规划是景区成功开发的前提与基础。科学的功能分区规划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利于景区更好的管理,利于景区利用效率的提高,利于游客的旅游与分流。下表为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功能分区,从表中可知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功能分区较好的体现了保护第一的原则,充分考虑了生态、资源、客源三方因素。
与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不同,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商贸繁荣的里下河中心地区,周边居住不少居民绝对保护区、杜绝人类干扰的荒野区所占比例偏低,功能区分区不合理、不清晰。自然风景观光区主要集中在湖东核心区、娱乐区中的湿地探险乐园(采用环保材料)也在此区域,这是平时游客最为集中的区域;娱乐区中军体乐园是溱湖拓展休闲基地、自驾游中心,有小型娱乐项目区、拓展训练区和彩弹射击区等;公园入口处是公园旅游业务管理的中心,虽然也有一些食宿、 购物服务,但离镇区较远、摊点较少,没有商业氛围、大部分游客只是路过后从停车场返回,没有能够承担游客食宿、娱乐和购物的重要功能。基于生态保护的需要湖东核心区不适宜大规模开发食宿、娱乐和购物中心,公园入口处也缺乏商业文化氛围,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要与溱潼古镇一起综合规划功能分区,未来可考虑从公园入口处进景区、登船,从溱潼古镇下船、吃饭、购物、品味水乡人文风情的旅游线路设计,食宿、娱乐和购物功能安排到古镇、湿地公园主要承担绝对保护区、杜绝人类干扰的荒野区、自然风景观光区及部分娱乐区的功能,既拉动了人气,又利于环境保护。
(四)树立生态理念,全方位生态经营管理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如果媒体不能够给社会正确的信息传播,政府缺乏必要的监管与引导、业界不能够科学的经营,社会不能够正确的认识,最终会误入歧途。景区经营、管理者要恪守职业操守,不能乱挂生态旅游的大旗;政府对于项目审批要严格把关,不能随便签发生态旅游的通行令;旅游企业要科学经营,生态运营,生态管理;旅游服务人员要做生态保护的先行者;当地居民要做生态家园的维护者;广大消费者要文明旅游,做到旅游行为的生态化。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在湖东建立了湿地科普馆,让游客感受人鸟共存、亲近自然的和谐氛围,了解地球之肾的科普常识,同时加深对溱湖会船、溱湖砖瓦等人文知识的了解,对游客产生了很好的教育功能。
全方位生态经营管理要求景区从管理模式、服务方式、 服务内容、服务人员、服务人数等方面全面审视经营管理中的不生态行为。湿地生态资源的开发在中国时间并不长,主要是近十多年的事,随着“生态”理念深入人心,顾客大量拥入,势必加重景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旅游旺季更是如此。溱湖风景区要吸取部分旅游景区游客井喷而管理、环境失控的教训,理性控制承载量,把将游客的人数、活动强度控制在资源及循环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在游客总量范围内对游客所处功能区进行合理输导,确保生态环境最小化受到破坏。
(五)区化调整、优化、提升服务水平
溱湖湿地是里下河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是周边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的重要水源,溱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开放工程,与周边湿地、水系的保护状况息息相关。自2005年,已经累计投入数亿元用于湿地保护建设,关闭了沿湖和上游的部分企业、核心区居民外迁等大量工作,但是溱湖沿湖及周边部分乡镇工业迅猛发展、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业污水的排放以及化肥农药的使用、水产养殖业和渔业的盲目发展、生活污水的排放等都将严重威胁溱湖湿地生态的保护。溱湖风景区周边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已经形成了湿地公园为主、集溱潼古镇、(泰州华侨城)温泉、古寿圣寺、沈高河横等几个重要景点,含生态、乡村、人文、休闲等类型,具有极强的互补性。景点同处里下河方圆数十公理,景点间最远距离不超过20公理,离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特大城市均在200公理左右。目前溱湖旅游组合效应、旅游地综合吸引力没有显现,从生态旅游圈看,交通方便、驱车两小时即可,适宜开发2日游旅游系统设计。
泰州旅游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将泰州市打造成为知名的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目前,景点各自为政,营销策划缺乏统一的管理,景区间往来不便,有点不成面,旅游品牌形象模糊,产品缺乏竞争力。为了更好地系统保护溱湖湿地,打造品牌形象,将溱湖地区建设成长三角知名的以生态、文化、休闲、美食等为主题的特色休闲度假旅游区,增强泰州市旅游的综合实力,有必要对溱湖的地区区划进行调整,可以考虑以溱湖、溱潼古镇为核心,沈高、淤溪等周边部分地区从姜堰区划出组建溱湖风景区(泰州旅游新区),在华侨城以南、溱湖大道以西建设溱湖新城区,溱潼古镇区仍以保护古镇、文化、传统商贸为主,新区以提供休闲度假旅游区配套综合设施为主,长远看,东南与姜堰区、西南与海陵区主城区连成一片。各景区之间可考虑开通两个环线,一个小环线在溱湖风景区各景点之间循环,一个大环线在海陵、姜堰、溱湖新区(含各景点)间循环;推门票通票制度,数日内有效,各景区限入一次,让游客根据需要安排游玩时间,除年卡外还可以推出实名票通票,可在一到两个星期内多次出入各景点,适应不同目的游客需求。整合后,景区通票价格要制定一个合理上限,景点门票也要生态,门票是旅游景区重要但不唯一的收入来源,要通过休闲度假胜地品牌的打造,提升旅游综合经济效益,溱湖风景区再从综合收效中安排适当的资金为各景区建设提供更好的配套建设与服务与生态保护。此外,在旅游纪念品开发、旅游宣传等方面都要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特色。
金银湖湿地旅游宣传策划案 篇5
110907225
詹书宝
-----多措并举 强力推进实现聊城旅游大发展-----
近年来,金银湖旅游业进展赶快,成绩斐然。面对现状,金银湖旅游人不绝地看望研究说明,对金银湖旅游业的进展举办了认真思索,并研究计划,制定措施,强力推进各项事务。
一、擢升办事环境
为了总共擢升我市旅游产业要素水平,进步游客写意度,对比一下金银湖,我们一是发起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中共会金银湖委、金银湖会百姓政府关于进一步加速旅游产业进展的实施偏见》。项目策划公司。制定了详尽的、操作性强的实施计划,触及城建、文明与旅游
连接,进展都会旅游、文明旅游的55项社会体例事务。
二是实施“十个一”旅游示范工程。在全市旅游行业内实施示范工程,推出一条精品线路,建造一个示范星级酒店,制造一个餐饮特性品牌,想知道旅游文化节策划案。创制一个示范
景区,建造一个旅游购物中央,培育一个大型游历社,创制一个旅游强县、一个旅游强乡镇、一个旅游特性村,培育一个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在全市旅游各个层面树立标兵,听听强力推
进实现聊城旅游大发展。变成一系列示范点,力图议定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总共擢升
我市旅游办事质量。为确保获得实效,商业项目策划案。我们昭彰任务,强化负担,实行示
范单位承包负担制。目前市旅游局每个科室有劲人都已对口一个示范单位,昭彰了标的目的和时限,全力推进。
三是完满旅游接待人道化办事设施,实施全市旅游办事质量擢升计划。并在27呼吁开的全
市旅游行业事务会议上举办了总共布置。对全市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等企业内的厕所
等配套办事设施举办排查,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案。督促企业根据星级饭店和A级景区级别
尺度设置必备的公共办事设施。重点完满旅游厕所等办事设施指引标识,在鲜明身分和游客
集结区域增加相关指示牌和指引标志。投资30余万元印制了系列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宣传
资料,学习项目策划案。大量投放到公共场所和办事网点。同时,责成相关企业做好各项办
事设施的更新维持,项目招商策划。确保游客行使利便太平。
四是增强导游队伍建造。导游题目长期以来就是我们最顺手的题目之一,我们也对全市导
游举办了屡次大范围集结培训。但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还不能留住优秀导游员,另一方面地
接市场不活动,导游接团才略得不到擢升。看看实现。为此市旅游局正在主动同金银湖武汉
工业学院等院校增强配合,筹备成立我市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加大导游培训力度,创造条件
增加主干导游的实验磨练机遇,最大水平进步其专业素质,力争在最短时辰建造一支专业导
游队伍。近期我们又特地成立了相关专家到场的导游词编纂小组,旅游宣传策划案。打算突
破以往导游词平、淡、板、浅等形象,编写指导性、适用性、兴味性、可读性强的导游词。
五是充足阐述旅游行业协会职能。在原有旅游行业协会的根底上成立旅游饭店协会和食文明
研究会。议定旅游协会的协和,阐述企业外联上风,组织我市旅游企业赴外地研习优秀旅游
企业经营管理体味,同时增强市内旅游企业间相易研习。鼎力开展名菜、名厨、名店创制事
务,制造我市特性餐饮办事品牌,总共擢升管理办事水平。
二、进步质量效益
我们一是开始编制《金银湖城乡旅游憩息带规划》。城区近郊旅游是都会旅游的延伸。旅
游宣传策划案。丰富城区近郊旅游产品,对于延迟游客逗留时辰,鼓吹旅游消磨,增加过夜
游客作用鲜明。金银湖紧靠武昌,与黄冈仅2.5小时行程,有充足的条件进展成为这两个大
都会城乡近郊旅游目的地。相比看强力。我们立足金银湖区位和资源上风,鼎力开发以湿地
休闲、生态度假旅游为主的城乡旅游憩息带,勤勉成为武昌、黄冈及周边都会的近郊旅游目的地。
二是勤勉完成旅游购物的突破。鼎力培育旅游商品定点临蓐企业,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并
举。补助主干企业增添临蓐范围。增强旅游特性商品研发,聘请相关专家补助企业策划、打
算、包装、开发特性商品。鼎力进展旅游购物网络。其实营销策划案。在我市大型购物中央
设立旅游商品专柜,评选旅游商品定点商店,大发展。在重点景区(点)周围建造、完满旅
游购物商店。你知道力推。目前我们已初步评选了10家旅游商品定点商店和3家专业旅游
用品展销中央,挑选了50种代表我市特性的旅游商品。
三、健全产品体系
我们着力加速新的旅游项目建造速度,同时深挖现有景区潜力,丰富景区内在,活化景区
场景,加大产品包装、整合力度。
一是加大项目建造力度。以“金银湖湿地生态旅游度假区为龙头的一系列休闲度假和文明体
验旅游项目进展赶快,旅游。各市区也环绕自己上风,规划、建造了一批各具特性的旅游项
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完全改变我市以观光旅游为主体的形式,成为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都会。为确保项目建造进度和质量,学会策划案。我们正在探求建立全市旅游重点项目考核
机制,增强调剂,结实推进,务务实效,鼓吹和保证在建和筹建项目建造进度和质量。目前
初步制定了全市重点旅游项目考核方法,重点对坚固资产投资在1000万以上的重点旅游建
造项目举办“月调剂、季考核、年总评”,以现实到位资金、土地,文化旅游项目策划。现实
进展状况为依据,确珍重点旅游项目建造务实推进。
二是增强景区生机。和中央美院、中国百姓大学及中央电视台等相关专家、机构研究制定“金
银湖湿地”的旅游策划及景观创意打算。对仍旧建成的景区,进一步发现文明内在,再现特
性文明,增强生机,多措并举。聚集人气,变成景区运营、管理和建造的良性循环。主动为
企业献计献策,补助他们包装、策划、创意、经营和管理,对于文化旅游项目策划。使景区
高出自己的文明特性,营建景区文明气氛,活化景区文明,使这些景区不妨真正地成为聚人
气、高效益的文明旅游精品。
三是加大产品整合力度。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案。合理编排、优化产品线路,在进一步完满线
路内的旅游交通、擢升线路内景点和住宿餐饮的办事和管理水平、建造购物、休息等配套设
施的根底上,整合推出 “江北水城·”一日游、二日游、“夜游水城”、“工业旅游”、“生态温泉
之旅”、自驾车游”、“徒骇河(自行车)自驾车游”等几条线路.,整合市区旅游景区(点),勤勉推进水城旅游“一票通”。
四、增强专业化宣传营销
增强专业化的旅游市场营销,将更多的潜在游客转化为实切实在的客源。
一是对武汉市场获得突破。武汉市场是我市的第一客源市场,听听旅游。我们对620万的潜
在市场举办细分,针对自驾游、散客、团队游等不同人群包装不同的旅游产品,采取不同的宣传营销策略,采取一切有用手段,旅游文化节策划案。完成湖北来汉游客的大幅度增加,鲜明进步我市旅游在湖北旅游市场中所占份额。
二是勤勉拓荒黄冈等远途市场。目前我市旅游产品对远间隔高端游客还不齐备较大的吸收
力,最有用、最间接的道路是与着名都会结盟,实行区域联合。我市已成为“山水圣人”旅游
线的一个组成局部,变成了“金银湖湿地旅游。采选最佳景点,编制最佳线路,变成同一产
品,同时加大线路营销事务,真正到达借助着名品牌完成我市突破的营销标的目的。
三是创意大型旅游活动。旅游节目策划案。议定举办大型特性旅游活动,造声威、聚人气、拢财气。主动筹备“好客湖北贺年会、水城休闲过小年”系列活动,做火除夕、过年、元宵节
三小节点,发动、做大金银湖夏季旅游。同时,我们与市电视台正在主动筹办以“水城美”
为主题的“金银湖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活动,加大宣传,房地产策划案。广造声威,既评选
代表我市旅游形象、综合素质较高的旅游优秀人才,同时也丰富我市主题旅游节庆活动。主
动超前策划明年“文明旅游节”,勤勉完成个性化形式突破。多措并举。在“古城旅游策划案”
湿地旅游 篇6
关键词:南沙湿地;湿地旅游资源; 客源市场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6)04-0045-05
一、引言
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公园是在全球倡导保护湿地,恢复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大背景下的一个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存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并依托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南沙区于2012年正式称为国家级新区,湿地作为南沙新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景观,政府正充分利用其生物多样性、区域生态价值和候鸟迁徙的自然资源优势,极力将其打造成为环珠江口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示范区。
近年来,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了政府部门宣传、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自然综合体(陈宜瑜,1995)。学术界存在许多关于湿地的不同定义,目前,最具权威性且得到国际公认的湿地定义是《湿地公约》中的定义,其规定:“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刘青松,2003)。”其中,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最佳契合,是介于湿地自然保护区与传统公园之间、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生态之园。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可以达到保护湿地资源与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目标(Thayer R L,1994)。
湿地旅游开发主要是以旅游为目的而对湿地资源进行的利用活动,它是一种具有强烈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旅游开发模式(郭春华,张今会,2009)。其中,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是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基础和前提。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旅游产品现实和潜在的总体需求,旅游客源市场按消费者地理区域分布、时间分布及旅游动机类型可划分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旅游类型结构(万绪才,1998)。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不仅取决于资源的丰度,还在于客源市场的可靠度。无论是旅游规划还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都离不开客源市场的而研究(院玲玲,杨太保,2004)。然而,纵观学术界,大多学者主要是从建设现状、效益分析、开发模式等视角展开研究湿地旅游资源,而从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切入点展开实地调查分析的研究不多。湿地旅游开发是一种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开发模式,本文选取南沙新区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有助于研讨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市场构成及变化的影响因素,并为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市场的确定、营销策略的制定以及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科学意义,同时弥补目前学术界关于湿地旅游客源市场研究的不足。
二、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选择
南沙新区位于广州的最南端,地处穗、港、澳“金三角”中心,南沙湿地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万顷沙镇南部的16涌至21涌,资源分布集中,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因此本次选择该区域作为调研对象,且重点调查区域内的主要湿地旅游区及游客聚集地,包括南沙湿地公园、十九涌渔人码头及海鲜市场、百万葵园,以保证此调查研究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调查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地统计、走访交谈、仪器测试和文献查阅等方法,通过对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市场状况进行全面摸底,获取南沙湿地旅游客源市场特征的一手资料。游客问卷调查在湿地公园、十四涌海鲜市场、百万葵园三个游客较聚集的地段进行。商家问卷调查主要在十四涌的13家海鲜加工食店进行。两类回收问卷的有效率都很高,其中游客问卷有效率为94.5%,商家问卷有效率为100%。这表明问卷质量较高,调查的有效性得到更好的保证。
三、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市场调查
(一)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市场现状
1.游客的性别和年龄结构
在随机调查的游客中,男女性别比约6:4,样本随机性较强。在年龄结构上,45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61.7%;在职业方面,离退休人群占36.2%,排第一,企业职工占18.6%,排第二;在月收入方面,月收入3000-5000元的人数最多,占45.2%,其次是收入为1500-3000的人群,占33.0%。统计表明,前往本区的游客主要是中老年人和离退休人群,年龄较大的人群更倾向于自然生态类的旅游景点,一方面能满足娱乐需求,另一方面在区内吸收负离子有益健康。同时由于本区属低消费旅游景点,因此游客以中等消费水平人群居多,结合我国中等消费水平的国情,表明本区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客源的数量。
2.客源地结构
广州本地游客占75%,珠三角其他地区(除广州)游客人数居第二位(21.3%)。这表明到南沙湿地旅游的游客主要以广州市本地人居多,侧面反映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的集中度较高。
(二)客源行为特征分析
1.旅游动机。在188位被采访者中,来此品尝海鲜美食的游客占67%,如果加上购买海味特产的目的,二者占了总人数的75%;娱乐游玩的游客占16.5%,而以休闲观光为目的游客仅占8.50%。南沙新区属于沿海地区,游客到南沙湿地旅游的主要是被当地新鲜美味、价格实惠的海鲜美食所吸引,因此在开发旅游产品上应更多地注重顾客需求,同时反思作为一个生态旅游景区,却不能更多地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的需求,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和景区生态元素的创新性方面需有所改进。
nlc202309091410
2.旅游信息来源。约72%的游客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亲戚朋友介绍)得知南沙湿地区的,而且大部分游客对南沙湿地公园并不了解。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媒体是现在年轻人了解南沙湿地的主要途径。而调查发现,仅有28.3%的年轻游客反映他们是在网络上看到别人的微博或是在贴吧上看到别人分享自己在南沙湿地游玩的心得之后才产生来游玩的动机。由此可见,南沙湿地旅游景区的媒体宣传力度亟待加强,大部分的宣传都是依靠游客以自发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的。
(三)景区吸引力分析
1.主要景区过往车辆追踪
通过在湿地公园、百万葵园以及十九涌路口追踪100辆过往车辆的行踪来分析三个景点的旅游热度,进入景区车辆占总追踪车辆的比例越大,则说明该景点的吸引力越强。数据显示,进入百万葵园与十九涌景区的车辆分别占比17%和41%,而进入湿地公园景区的车辆仅占6%,可见相对而言,百万葵园与十九涌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更强些。同时,追踪发现100辆车辆中只有少数车辆同时去两个或两个以上景区,这反映湿地景区之间的联系还不是很密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湿地景区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如旅店、指示牌、宣传广告等不足有关。
2.主要景区“十一”黄金假期旅游数据分析
从万顷沙湿地[2]主要旅游景区在旅游人数接待方面的数据[3]显示,对比2010年、2012年及2014年的数据,百万葵园在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接待总量约179950人次,客运车次记录总数约21248辆次,旅游营业总收入约140865万元,三者都比2012同期有所增长。而十九涌渔港和湿地公园则都出现减少趋势,其中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湿地公园。造成这种旅游客源变化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湿地公园的宣传力度不及其他两个景区;二是湿地公园出于对候鸟和红树林生湿地态系统保护的需要,有意严格限制旅游人数。
2012年各景区在十一黄金周中游客人数变化情况总体趋势都是先升后降,高峰值都出现在10月2日,其中,湿地公园的递减趋势比十九涌渔港和百万葵园都要明显。2014年十一黄金周中,百万葵园在10月1日出现游客最高峰,而十九涌渔港和湿地公园最高峰出现在10月5日;十九涌渔港和百万葵园游客最低值均出现在10月4日,而湿地公园在10月2日开始就出现低谷,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0月4日。三个景区无论是在2012年还是2014年,其旅游人数变化曲线大体相似。
这表明,随着旅游日渐常态化,人们对待旅游活动日趋理性了。游客们大都会避开旅游高峰,选择游客相对偏少的景区旅游。而且,游客们趋向于将近距离旅游景区安排在黄金周的后期,以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
(四)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国家新区南沙湿地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根据客源地的不同可划分为广州本地市场、珠三角(除广州)市场、粤东、粤西、粤北市场、港澳台市场和其他省份市场。国家新区南沙湿地旅游市场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可以用地理集中性指数(G)来定量分析。其计算公式为:
(1)
其中n为客源地总个数,T为各客源地接待游客总数量,xi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一般来说,G值越小,越接近0,旅游客源市场越分散,经营越稳定,但不利于主要客源市场的确定,给旅游宣传、旅游服务带来困难;反之,G值越大,越接近100,说明旅游客源市场越集中,经营越不稳定,故G值以适中为妥。据表3和公式(1)计算得出南沙新区旅游客源市场地理集中性指数G值为78,说明南沙新区多元化旅游客源市场虽相对较为集中,但稳定性较差,市场结构有待改善,应加大宣传服务水平和力度,以增强湿地公园、十九涌渔港和百万葵园等景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扩大粤东、粤西、粤北、港澳台和其他省份的旅游市场份额。
(五)与周边景区客源市场竞争合作分析
近年来,随着旅游投入不断增加,南沙区旅游发展迅速。据统计,2014年整个南沙区共接待游客数约950万人次,全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1%、11.4%。值得一提的是,南沙湿地被评为“羊城新八景”,极大地提高了南沙湿地旅游的影响力,一方面加强与周边部分景区建立友好合作,另一方面则与同质性较强的景区形成了不可避免的竞争关系。其与周边景区客源市场的竞争合作关系如表1所示。
四、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开发对策
(一)坚持以保护湿地为原则,严格控制工业发展
湿地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南沙区的宜居程度。作为城市湿地,南沙湿地除了要发挥观赏价值之外,更应充分发挥其生态调节功能。政府应坚持保护湿地原则,严禁在南沙万顷沙一带(特别是湿地附近区域)进行工业建设。已有工厂考虑搬迁。若搬迁困难,应对其排污进行严格监控。
(二)以国家新区为契机,打造广州旅游新增长极
展现广州滨海旅游城市特色,延伸珠江深度游品牌路线,促进广州旅游业发展重心南拓,成为广州旅游的生态新名片。同时,可利用其连江靠海的区位条件,探索在本区域内实行粤港澳三地游艇牌照互认、海域使用权拓宽、免税购物的政策优惠,落实粤港澳旅游合作先行区及新平台,论证南沙游艇俱乐部建设可行性。
(三)着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汽车污染
目前,调研区旅游交通条件欠佳,自驾游占主导。考虑到本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建议从水域交通及陆路交通两方面发展区内与区外相联系的绿色公共交通系统网。具体来说,第一,开发十七涌、十八涌、十九涌、二十涌的横向道路,贯通各涌的东西部;第二,依托南沙干道,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设施。同时,也可以考虑在湿地区内开发小型观光轨道火车;第三,进行环湿地海景河景和环围垦养殖区建设旅游自行车道和生态步道;第四,设置交通节点,规划旅游交通换乘枢纽站场,供游客搭乘电瓶车等景区内公共运输工具,节点可设置在各涌的路口以及景点的门口。
(四)从细节入手,进一步完善旅游硬软件设施
nlc202309091410
在十六涌、十七涌、十八涌、十九涌等节点设置游客引导牌;在各个景点设置“周围景点介绍”栏;在十四涌设置各景区的大型广告牌或标语,吸引十四涌的游客“往里走”,例如:“饭后游湿地公园,给您的胃透透气”等;建立游客服务中心,开通景区热线,为游客提供及时、全面的帮助;坚持走低碳路线,例如利用海边的风能、光能发电等;在十五涌等湿地外区建适量南沙湿地休闲度假酒店,选址上提倡“区内游区外住”,功能上要求集会议住宿、康体健身、休闲度假于一体;建设生态养殖和科教活动示范区,示范区可设分级体验区,增加游客与自然的互动;打造岭南文化街,将具有岭南商业文化、水乡文化以及食文化相互连通,打造集旅游、住宿、购物、民俗、餐饮于一体的游客活动区域,文化街可建设在十九涌西段;策划特色节事,例如春季举办观鸟节、垂钓节,夏天举办荷花节,秋天举办湿地自行车赛、美食节,冬天则有观鸟节。通过举办活动,一方面能吸引游客,另一方面,也能通过策划活动为湿地管理及开发筹集资金;加强湿地旅游和湿地科教方面的宣传力度,让公众了解湿地、了解南沙湿地旅游区,提高南沙湿地的知名度;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充实湿地科研与管理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宜瑜.中国湿地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广东省统计局编.广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社,2008-2011.
[3]广东省林业局编,广东省湿地资源调查报告[R].2010.
[4]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编.南沙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报
告[R].2007.
[5]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广州市湿地资源调查报告[R].
2006.
[6]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编.广州市南沙区旅游发展
规划报告(2009-2020)[R].2008.
[7]廖森泰,梁荣.广东观光旅游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01(05):47-50.
[8]刘莉茗,丁镭,方雪娟,等.地质公园规划中的游客规模预
测[J].旅游经济研究,2011(03):112-115.
[9]刘青松.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10]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2004.
[11]邱彭华,徐颂军.人工次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理论
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12]魏小安.对发展中国家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思考[N].中国
旅游报,2001-09-07.
[13]杨桂华,张志勇,徐永红.生态旅游案例分析[M].天津:南
开大学出版社,2003.
[14]杨文槐,徐越,宋焱.广州南沙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J].
热带地貌,2012,33(02):88-92.
[15]袁龙义,龙利华.长湖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安
徽农业科学,2011,39(08):4812-4813.
[16]庄晨辉,陈星,李闽丽.福建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策划
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08,21(03):1-7.
[17]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18]Burley R.A Framework of Ecotourism.Annais of
Tourism Research[J].1994.
[19]Peter Valentine.Ecotourism and Conservation and
Nature Conservation[J].Tourism Management,1993.
[20]Thayer R L.Gray World,Green Heart:Technology,
Nature and the Sustainable Landscape[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94.
(责任编辑:陈 勇)
泉州滨海湿地生态旅游研究 篇7
一、泉州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分析
泉州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 介于117°24′~119°10′E, 24°15′~25°56′N之间, 东西宽153km, 南北长157km。东北与莆田市、福州市交界;西北与三明市、龙岩市接壤;西南与厦门市、漳州市毗邻;东南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海岸线长达427公里, 且大部分为基岩海岸, 其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富有特色。
(一) 泉州滨海湿地自然旅游资源
漫长的海岸线形成了诸多的海湾, 主要海湾有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等, 这些海湾各具特色, 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
泉州湾在泉州古港北部、泉州市东部, 是三湾中最重要的一湾。北纳洛阳江, 西迎晋江, 为晋江, 洛阳江汇合入海的半封闭海湾, 东濒台湾海峡, 北起惠安的崇武半岛, 南至晋江石狮市祥芝角, 海岸线140公里, 是亚热带河口湿地的典型代表, 中国重要湿地之一, 1 9 8 9年、1994年和2000年分别被列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中国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3年9月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7045.88公顷。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及其栖息的野生动物为主要对象, 已记录1000多个物种, 这些物种包括各种温度和盐度属性呈现出亚热带河口湿地生物区系特点。分布有红树林植物3种, 其中桐花树和白骨壤是太平洋两岸自然分布的北界。自然保护区内常出现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有二级保护动物24种, 鸟类213种, 其中水鸟数量达到90种, 包括有国际贸易协定附录列出的候鸟13种, “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候鸟78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候鸟39种。
深沪湾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市的滨海地带, 东临台湾海峡, 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 滨海地带长约30.8km, 宽约2.2km, 总面积68km2。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该保护区为中心向西、西南辐射龙湖、围头, 构成深沪湾滨海地质旅游资源带, 该带包括海底古森林在内的不少地质、地貌遗迹, 有些是国内外罕见的, 具有重要的科考和旅游价值。
围头湾距金门岛仅5.6海里, 有金沙湾和月亮湾两处海滩, 水质清澈, 沙质洁净。沿海岸线岩石由于海水冲刷, 形成了岩洞、石柱等独特景观, 且形状不断发生变化, 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二) 泉州滨海湿地人文旅游资源
泉州滨海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颇具滨海特色, 是泉州多元文化融汇、碰撞、发展、升华的重要体现区之一, 对外来旅游者有较大的吸引力。
作为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泉州, 其建筑、民俗等多种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多种文化融汇杂合的特征。其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凝聚了古人智慧, 如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的洛阳桥、打通南下漳州交通的安平桥、守卫泉州要道的崇武古城、具有沿海特色的浔埔蚝壳厝等均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
泉州滨海地区渔村, 不仅民风淳朴, 民俗文化也源远流长。即使在时尚无忌的今天, 那里的人们依然坚守着祖训, 传承着古老的习俗。这其中以“闽南三女” (惠安女、浔埔女和湄州女) 古老而迷人的服饰最为夺目, 这“三女”中的惠安女和浔埔女即位于泉州滨海地区, “闽南三女”这一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旅游名片, 因其文化异质性而对于外来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已于2006年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狮蚶江“海上泼水节” (闽台对渡民俗) , 这一民俗活动与滨海的生存环境紧密相关, 体现了泉州滨海人民乐观豪放、敢于面对各种困难的精神风貌, 对于外来参与泉州滨海生态旅游的游客也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泉州滨海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
下转第275页
参考文献
[1]崔宝山, 杨志峰.湿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0.
[2]陈金华.试论闽南沿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J].福建水土保持.2004, 16 (1) :10-12.
[3]李文实.泉州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07, (6) :35-38.
湿地旅游 篇8
随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 国际社会对于生态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为确保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和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适应湖北省“两圈一带” (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圈、长江经济带) 的发展战略, 将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洪湖环湖地区整合成为完整的新农村旅游区, 并把该旅游区建设成为湖北省滨湖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的标志性旅游区迫在眉睫, 因此“湿地生态旅游城”被提上湖北省、洪湖市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一期工程位于湖北省荆州洪湖市境内, 洪湖市中心城区西北部洪湖湿地生态区, 地处洪湖之滨、长江北岸。规划用地现状为鱼塘、藕田, 基本以水体为主。
为此, 规划紧抓当前机遇, 并抓住用地现状特征, 突出“水”这一主题, 主打“湿地”品牌, 以“生态湿地”为核心竞争力, 在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运用水科学, 落实水上高端度假项目, 充分挖掘水景观, 丰富湿地水体验, 促进水产业增值, 缔造融高端休闲度假及大众休闲游览为一体的湿地生态时尚休闲度假区 (见图1) 。
一、规划目标
“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一期工程, 其定位是区域内的第一生态品牌, 是一个良性自循环的复合式生态系统。具体包括四个层面的发展方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修复、保护和发展中的湿地环境;低能耗、高效益的低碳经济性;多元、高效的生态服务功能综合复合体——洪湖生态圈一号 (见图2) 。
根据这一发展方向, 我们提出的规划目标是:中国—洪湖国际大湿地, 低碳生态休闲区。
二、规划结构
本案延续上位规划对该区块的总体定位, 结合本案处于洪湖市中心城区西北部洪湖湿地生态区, 濒临洪湖大湖的区位特点, 在整体结构上提出“承湖启城、分层渐进的发展模式”和“一体两翼、隔而不离的空间格局”。
(一) “承湖启城、分层渐进”的发展模式
本案所处的空间区位决定其空间价值在于发挥“承湖启城”的城市功能。空间上将洪湖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东西向的景观生态廊道引入城市, 同时将城市的功能和空间形态延续过来, 形成良好的城市展示面。区域影响上, 借本案的规划发展, 带动周边的土地升值, 带动区域气氛的蓬勃发展, 促使项目运营从单纯的农 (渔) 家乐转向城市旅游项目运营, 最大化的整合洪湖资源为当地创造价值。
对于日益稀缺的湿地资源, 在其开发利用的问题上, 将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作为开发建设的前提条件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以平衡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则成为本案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案从规划用地的湖城关系入手, 采用分层渐进“层叠式”的开发模式, 控制靠近湖边 (湿地保护区) 的区域开发, 同时保证临近城市新区 (洪湖湿地生态区) 的区域空间形态和土地性质上呼应城市主题, 由湖至城渐强发展的空间开发模式。同时在规划用地北侧预留一片由湖至城连贯延续的城市公共空间, 形成大众亲湖、科普、休闲、体验的主题园区, 进一步拉动湖城关系 (见图3) 。
(二) “一体两翼、隔而不离”的空间格局
1. 一体两翼
本案将规划用地视为一个整体, 使其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介于城市新区与洪湖大湖之间的关键结合点。并通过规划用地中央反S型的生态水域, 促使空间自然形成两侧“高端商务”和“生态休闲”两翼的空间格局 (见图4) 。
高端商务组团位于规划用地西南侧, 靠近洪湖大湖, 私密性和景观效果较好, 适合低密度开发项目。主推生态环保理念, 采用科技、节能、环保技术, 是旅游发展与湿地生态保护的结合点, 建成后将成为洪湖旅游开发与湿地保护成功结合的示范区。
生态休闲组团位于规划用地东北侧, 临近洪湖围堤, 是缝合湖区与城市新区的良好接壤点。该区在功能设置上既要满足大众生态旅游需求, 又需承担部分城市功能, 为此在项目策划上主要围绕大众休闲和娱乐配套设施, 包括休闲水街和水上音乐厅及配套游憩码头。
2. 隔而不离
在一体两翼的大结构下, 将规划用地合理的分为四大功能区, 包括高端商务区、生态休闲区、产权酒店区和湿地生态区。各区功能互异互补、相互独立、相互分隔, 同时又巧妙的通过处于中央区域反S形的“湿地生态区”网络围绕其周围的其它三个功能区, 形成四区共同的结合点, 使相邻各功能区之间产生交集, 相互渗透浑然一体, 进而达到隔而不离的效果 (见图5) 。
(三) “一水串珠, 珠联璧合”的水系结构
主要的内湖功能水系和生态湿地基本由较大的水面构成, 形成了场地的一级水网, 是场地水循环的中枢。洪湖水里、金湾别墅和活水公园等景观用水, 构成了场地的二级水网。各级水网犹如人体动脉和毛细血管网络, 共同构成场地内部及其与外部之间的水系循环。
各功能性水系水源为洪湖湖水通过闸门设置, 保证大湖丰水期湖水不倒灌, 枯水期场地内水量不流失。生态湿地设计控制合理的进出水量和水流速度, 形成良好的湿地自循环, 必要时可进行季节性补水, 避免枯水期因水量不足引起的沼泽化和富营养化。
水系统设计除满足以上水文功能方面的要求外, 还与项目设置和场地总体的概念构思、空间设计完美结合。本案水网设计形成了“一水串珠、珠联璧合”的水空间格局, 通过水网脉络将各个主题功能节点串联起来, 形成水上观览的完整路径 (见图6) 。
三、规划思路
本案包括金湾河西侧2200亩场地和东侧130亩场地。规划充分考虑到两个相距较远的场地之间在景观形式和功能配置上如何相互呼应和衔接, 在功能上是将整体分为五个分区, 包括2200亩用地内的高端商务区、生态休闲区、产权酒店区、湿地生态区和130亩地内的集散服务区, 各分区在功能上互异互补、错位联动。空间形态设计上则采用“岛中岛”、“园中园”、“湖中湖”、“水中水”等空间模式, 设计语言统一而富有变化。
根据当地政府提出的功能需求, 规划需要在2200亩的用地范围内出现服务于重要国宾、高端商客的高端接待区, 又要有服务于普通大众游客的游览、观光休闲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层级的空间需要, 一方面高端接待需要一个宁静淡雅能够享受和品位洪湖美景、相对私密的高品质空间;而大众游览更多的是对游客容量和大众功能的考虑, 要求空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 让更多的人能够身处其中, 体验滨水休闲空间所带来的乐趣, 是一种相对较活跃的空间。
为此, 本案在空间规划中注意到了各功能区之间的分隔和联系, 将湿地生态区设置在地块中央, 以反“S”的形态进行布局, 使空间形成亲湖、亲城两大组团, 每个组团都有独立的湖城连接点, 通过这样一种交合状的软分隔, 以满足不同的功能定位。
在场地设计上根据规划用地多为鱼塘、藕田的场地现状, 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 为减少土方量尽量多的保留水的空间, 强调湿地和水的主题, 采用“水中水”、“湖中湖”的设计思维, 更好的契合洪湖湿地环境, 以形成对洪湖生态的保护。并衍生出岛的元素, 形成“岛中岛”的空间模式, 既有效地区分开高端与大众空间, 保证其各自在活动上互不干扰, 又有利于空间变化发展, 形成大园不同的储水分区, 从而形成“园中园”的功能布局。
实现了高端接待及大众人群共享洪湖大湿地良好愿景, 最终形成功能上分离, 景观、生态、水系和游览路线联通的大空间形态, 避免了因分离设置而造成的区域自我隔离和生态封闭 (见图7) 。
四、主要项目策划
在落实当地政府提出的功能需求, 同时满足上位规划对本案整体定位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区位和文化主题, 针对高端商务区、生态休闲区、产权酒店区、湿地生态区四个功能区的空间分布, 赋予各功能空间相应的项目内容。从体现湖城联动的思路上, 我们策划了洪湖水里、水上音乐厅等能够亲近城市文化、满足城市功能的大众空间;从生态体验的角度出发, 在湿地生态区策划了湿地创意园、胜迹园等提供大众休闲、体验的生态空间;从探索和寻求理想栖居模式的角度上, 我们又策划了产权酒店 (生态别墅) ;而在文化传承方面则以洪湖传统的红色旋律为魂, 策划出能够契合并传承这一旋律的金湾酒店、酒店别墅等项目。
洪湖水里:休闲水街取名洪湖水里, 是以新古典主义风格, 提取传统徽派建筑符号, 以现代简约的设计手法、通过“里”这一中国民居的基本单元传达“生长线”的设计概念。休闲水街内设置各种概念店、精美淘宝店、地方风情展示店、特色饭庄等餐饮休闲娱乐设施, 满足吃、游、购、娱、休闲体验等多元需求, 形成区域活力中心 (见图8) 。
水上音乐厅:音乐厅位于洪湖水里和金湾酒店之间, 依水而立呈半岛状伸入水池中央, 与新区次干道隔水相望, 有利于形成洪湖新区良好的城市界面, 同时在文化功能是与酒店和城市新区互补互通。音乐厅采用钢结构球体, 东西两瓣分别采用钛金属板和透明玻璃两种材质、虚实对比相得益彰, 仿佛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颗晶莹剔透的夜明珠。音乐厅周边景观结合水上音乐喷泉、实景剧共同烘托主题概念。
湿地创意园:位于湿地生态区及整个地块的西北角。是大众亲湖, 体验大湖视野的综合休闲场地。园中以大地艺术的创作和展示为亮点, 把生态环境、湿地观光、大众休闲与艺术体验融合到一起。最西端的观湖广场是地块中人文活动展示场, 也是欣赏大湖的最佳点。
胜迹园:在高端商务接待区北侧, 与湿地生态观光区和生态休闲区相邻。以湿地生态景观为背景, 以名人、领导人留墨题词等为亮点, 具有露天展馆功能。从中远期发展考虑, 也可作为发展备用地。
产权式酒店:产权酒店因高端、私密性的需要, 选取了紧邻大湖, 远离大众游客的西侧地块, 各建筑组团用若干相对独立的湖面分离, 通过微地形创造背山面水的建筑布局模式, 前台后院边泳池, 别墅主体北侧为私家种植园, 以体现社区农业这一时尚理念;南侧向阳面为阳光露台, 拾级而下可直抵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和私家码头;每个建筑在一侧设专用泳池, 通过种植设计遮挡视线、形成私密空间。生态别墅整体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手法和材质, 方寸之地集成了太阳能、地源热泵、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厨余垃圾处理、社区农业等先进的生态技术。
金湾酒店:金湾酒店位于高端商务区, 面向城市新区, 临水而筑, 与洪围堤隔水, 是该区乃至全园的核心建筑, 酒店在形态与布局上形成了整个区的空间生长点, 通过其衍生出来的三条轴线分别呼应周边的三大景观空间, 从而形成视觉焦点, 是整个规划用地的地标性建筑。周边景观设计以缓坡地形为主, 小型节点序列满足了观赏游乐需求, 同时通过岛中岛布局模式的设计, 保证其相对的私密性 (见图9) 。
金湾酒店别墅:金湾别墅部分的设计以岛为元素, 区内水系纵横, 便于组织相对独立的功能组团, 必要时通过两侧入口的管制可形成封闭式的独立运营空间。主体建筑或依浓荫之下, 或傍小桥流水, 别墅周围有一定面积的私家花园, 园区环境清幽雅致, 区内水榭竹径, 连廊叠石, 步移景异, 处处体现中国园林之精髓。
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开发研究 篇9
一、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开发现状
湿地在地球上所起到的功能有很多, 例如其可以调节气候、缓解环境污染、控制土壤侵蚀以及抗旱防洪等, 故人们也将其称作为是“地球的肾”。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湿地自然生态资源最多的省份之一, 前现有的湿地总面积已经达到了536.9万hm2, 占了全国湿地面积的十分之一之多。区域内分布不均、差异明显是黑龙江省湿地分布的特点之一, 其分布相对集中的三大湿地分别是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松阿察河湿地以及乌裕尔河沼泽湿地。几年来, 黑龙江省政府在对这三块集中的湿地进行开发的过程中, 根据其多样性的生态资源类型制订了一系列的旅游开发政策。
首先, 黑龙江政府针对其省内湿地特有的地理形式以及人文环境, 依靠历史遗产为依托, 建立起了具有东北民俗风情的湿地旅游项目。与此同时, 其还根据湿地环境所带来的具有独特味道的饮食文化, 在湿地周围建立起了具有特色的湿地事物餐馆。
其次, 黑龙江省政府还以其湿地特有的河流景观、候鸟栖息地以及五大连池等自然景观特色, 建立起了一条产业链丰富的旅游线路, 线路中不但主打了候鸟栖息地这一环节, 同时也对“天然火山地质博物馆”的火山堰塞湖进行了大力的宣传。与此同时, 还因为黑龙江省湿地中包含芦苇池、沼泽以及泥碳湿地等自然生态景观和水渠、水田以及水库等人工湿地景观, 故黑龙江政府还开发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旅游项目, 例如垂钓、观鸟以及游湖等。
最后, 黑龙江省湿地因其幅员辽阔的地理条件以及自然气候多样的环境条件, 为大量的生态物种提供了生长和栖息的环境。据黑龙江省地质局和文化宣传局2013年的不完全统计数据资料显示, 黑龙江省的各类湿地环境中共有1200多种草本植物、559中脊椎动物以及372中鸟类。故黑龙江省政府根据这巨大的生态资源进行了宣传, 继而引来了大批的地理生态爱好者以及动物爱好者。
二、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 因管理不善导致环境破坏严重。
目前, 我国黑龙江省在进行湿地生态资源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其所采用的旅游开发管理模式为多个不同职能部门进行共同管理, 这就导致各部门在对湿地旅游开发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职责不清的现象。由此同时, 部分管理本门为了实现本部门的收益与利益, 便以消耗湿地资源为代价, 对其进行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尤其是在黑龙江省的个别地级市湿地旅游项目当中, 其设置了大量的人工修建旅游项目, 而且大多人工搭建的旅游项目对原有的自然生态湿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人工搭建的湿地旅游项目由于各项排污设施搭建不合理, 使得人工湿地周围的自然生态湿地环境受到了一定的污染,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 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每日的废水排量为682万吨, 而其中95%都是来自于各个地级城市的工矿企业。
2. 湿地开发、保护资金缺乏。
黑龙江省所进行开发的湿地旅游面积在黑龙江省整个广袤的自然生态湿地资源中只占了23.1%, 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湿地自然生态资源处于闲置的状态, 得不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情况。而且, 黑龙江省在湿地旅游开发资金短缺的情况下, 一味盲目的进行项目扩充以及设施搭建, 这样的状况使得很多项目的设施好的过于先进, 差的又太过落后, 并不能进行优化结合。湿地旅游项目品质不高, 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 继而导致了黑龙江省的湿地旅游开发无法不如良性的运行轨道。与此同时, 由于资金短缺, 使得大量应该受到保护的湿地旅游资源得不到相应的保护, 造成了湿地旅游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3. 湿地资源过度开发。
黑龙江省的湿地自然生态资源大部分位于生态敏感的区域, 故十分脆弱, 一旦在开发过程中不加以注意就会使湿地旅游资源受到破坏。而目前黑龙江省在对其湿地资源进行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科学化的开发计划, 使得湿地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由于湿地生态资源旅游开发可以给黑龙江省的经济生产总值到来巨大的收益, 使得黑龙江省在对湿地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修建了大量的饭店、娱乐设施以及供游客进行住宿的建筑, 这样的做法对周围的湿地自然景观带来了一定的破坏, 而湿地周围的道路建设, 更是破坏了在湿地生态环境中生长的植被, 造成了一定的水土流失。
4. 旅游开发缺乏群众参与。
目前, 黑龙江省的湿地旅游开发大多是由政府进行主持的, 而且大部分的湿地旅游项目收益也都是政府进行回收, 这样的现状使得湿地周围的社区群众并不能很好的参与到湿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当中。而由于政府所进行的湿地旅游开发项目给湿地环境周围的社区居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而居民又得不到相应的湿地旅游开发收益补偿, 使得社区居民对湿地旅游开发项目存在一定的不满, 继而造成社区居民忽视对湿地旅游项目的保护。也就是说, 由于湿地旅游开发项目的收益分配不均, 使得其周围社区居民的开发参与积极性普遍低下, 继而影响了黑龙江省的湿地自然生态资源旅游开发。
三、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开发问题的解决对策
1. 实施统一的管理政策。
由于黑龙江省的湿地生态环境幅员辽阔, 种类繁多, 故其具有相当高旅游项目开发优势。所以黑龙江省在对其进行开发的过程中, 一定要抓住资源众多这一特点, 并将其进行分类、规划以及合理管理。在对湿地生态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首先, 要对其中所包含的资源类型进行有序归类,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其次, 要根据人们对于湿地生态旅游的需求以及市场发展特点, 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计划。最后, 应以特点突出的湿地生态环境为旅游开发的重点, 提高旅游开发管理的基础和水平, 以点概面进行全方位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在此基础上, 黑龙江省在进行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还应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为根本的开发核心, 并成立专门进行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林业管理部门, 对相关的湿地旅游开发项目进行审核与监督, 使得湿地生态环境在被开发成旅游项目的同时能受到相应的保护。
2. 进行多渠道的资金筹集。
湿地自然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资金匮乏, 是当前黑龙江省进行湿地旅游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因受到资金不足的影响, 造成了大量的闲置和污染。故黑龙江省在进行湿地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引入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措施。首先, 黑龙江省应设立专门用于湿地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专项基金, 使得在对其进行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资金不会受到别的项目的挪用。其次, 黑龙江政府应该将湿地旅游开发、保护项目进行招标, 或建立起股份制、合同制的开发模式, 这样的做法会给湿地旅游开发吸引到大量的民间投资。
3. 合理开发旅游项目。
黑龙江省在对湿地生态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缺乏合理的开发及规划设计, 使得湿地生态环境在近几年受到了一定的破坏。故黑龙江省并须吸取这一点教训, 对其所拥有的湿地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首先, 应先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特点进行了解, 并设立旅游开发试点区域, 在该区域进行旅游开发项目实验, 继而得出适合湿地生态环的旅游开发项目。其次, 应对湿地生态环境中的自然资源以及动植物进行严格的保护, 禁止开展狩猎、捕鱼、采集等旅游项目, 继而从根本上杜绝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给其周围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破坏。
4. 实施社区居民参与及收益激励机制。
湿地生态环境周围的社区居民参与是解决湿地旅游项目开发给自然生态资源造成破坏的有效做法。故黑龙江省在进行湿地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 应在其周围的社区内进行大力的宣传, 继而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湿地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 使社区居民能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以及环境保护思维。与此同时, 黑龙江政府还应设立一定的湿地环境旅游开发保护奖励机制, 使得社区居民在进行参与湿地保护的过程中能获取一定的资金奖励, 继而促进社区居民参与湿地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的动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湿地旅游项目的合理开展,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维护地方自然生态环境平衡, 是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有力保障。从上文可以了解到, 虽然近几年来黑龙江省政府在对湿地开发和湿地旅游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但其在运营过程中, 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而由过度开发给湿地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也相当严重。故其还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究其问题作出合理的改进措施, 继而使得黑龙江省的各项利益都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杰, 葛益娟, 陆林.湿地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以江苏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1 (21) :126-129.
[2]张冬冬, 龚艳, 郭峥嵘.“点-轴系统”理论下的江苏沿海湿地旅游开发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06 (24) :17-23.
湿地旅游 篇10
一、湿地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不合理、管理混乱。
大多数湿地旅游未制定详细的旅游规划,且建设项目均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湿地旅游区内大量营造过多的人造设施和人工景观,违背了旅游发展初衷,直接造成了自然景观破坏严重,同时湿地管理机构通常与旅游经营相分离,导致管理混乱,缺乏监督控制。
(二)超范围、超容量开发严重。
很多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无视《自然保护区条例》的严格规定,通常在保护区缓冲区,甚至在资源最丰富和保护最严格的核心区内开展,实行超范围开发。同时一些湿地旅游区在黄金周等旅游旺季游客人数剧增,大大超过了旅游区环境容量,致使旅游区人多为患,对区内生态环境造成过度干扰,导致生境逆化。
(三)环境污染严重。
湿地旅游中产生的污染物一旦超过了湿地自净能力,必然会对区内的水体、土壤、大气等各种环境因子及生物物种的繁衍生存造成严重的影响,过多的旅游产生大量垃圾和生活污水,对湿地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基于生态内涵的湿地旅游开发原则
(一)坚持生态保护,生态教育的原则
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自然保护为主,做到合理利用,适度开发。同时,必须对游客进行教育,改变资源观、价值观,让他们加入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中来。
(二)坚持挖掘人文内涵的原则
湿地旅游的开发应有利于科学普及,宣传教育等活动的开展,突出科普教育的内涵,将旅游项目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引导游人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等生态保护活动。挖掘当地的湿地人文内涵,全面了解湿地历史与演进,使游人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使之转化为内在动力。
(三)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
应该强调利用城市所在地域的区域环境特征,保持和维护湿地区域环境及生态位的独特性,因势利导,选用地方材料,造就各具特色的湿地空间环境。要突出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候鸟观察、科普教育的特点,科学地确定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合理分区、制定资源和环境保护规划。
三、基于生态内涵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策略
(一)湿地景观生态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尊重“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湿地景观规划设计要满足人类户外环境活动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们的审美精神要求,并且还要顾及人类很多共有的行为活动,对景观的要求更加多样化与高标准化。
2. 尊重地域,文脉和历史的原则
湿地景观设计就是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充分揭示湿地景区当地的历史人文与自然物理特征,展现其湿地景区有别于其他湿地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同时,展现人文历史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续性和整体性。
3.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湿地景观设计必须在保持湿地生态安全水平这个总原则下进行,不违背湿地的循环规律,不进行毁坏性的景观建设。在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建设方面,以湿地资源为依托,坚持生态设计原则,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二)完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系列
1. 开展湿地旅游文化节,丰富其内容
湿地旅游文化节的举办充分展示湿地的田园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古萃文化风情,营造出与平常迥异而浓厚的旅游氛围,全方位的感染旅游者。在内容上以动态、开放的项目来展示,可以让所有旅游者在亲自参与中感受节庆活动的美好与快乐。
2. 提升湿地旅游文化内涵
在发展过程中,将景区原有的湿地旅游大众产品变为个性产品,变单一、雷同为丰富、有特色的内容。在改造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提升湿地文化内涵,在湿地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要营造湿地的文化氛围,开展湿地文化体验活动,了解当地民风民俗。
3. 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湿地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沉积深厚,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对游客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生态环境优越,景观组合状况良好的湿地旅游目的地来说,塑造综合的湿地旅游目的地形象,实现品牌营销至关重要。将湿地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争取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让更多的人了解湿地文化,形成旅游品牌效应。
4. 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拓展客源市场
湿地旅游 篇11
关键词:龙凤湿地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城市湿地是城市景观单元中最重要的近自然空间,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净化水质、防洪蓄水、调节气候、改善环境、保护生物、提供资源、供水发电、休闲娱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城区内,作为科学研究对象和生态旅游资源兼具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当前湿地生态旅游已成为现代生态旅游的主要类型之一。湿地生态旅游是以湿地作为观光、游览对象,以观察湿地的景观、物种、生境和生态系统等为旅游内容,以维持湿地的自然环境原貌为前提,开展诸如生态观光、科考探险、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健身疗养、文化体验等系列旅游活动,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要。
1 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概况
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庆市龙凤区境内东南部,是一处位于城区中的湿地,距离市中心仅8km。地理坐标为东经125°07′~125°15′,总面积5050.39公顷。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芦苇沼泽湿地之一,也是我国内陆仅有的位于市区内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目前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Ⅱ级保护动物19种,省重点保护动物19种。区域内鸟类组成丰富,据目前统计共有142种,隶属16目,33科。保护区内有鱼类资源丰富,已查明鱼类45种,隶属5目10科。龙凤湿地现有维管束植物314种,可划分为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3个植被型,兼有药用植物、纤维植物、饲用植物等植物类群[1]。
2 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的发展意义
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具有面积大、鸟类密度高、原生性强等特点,并具备较强的稀有性、独特性及自然性,此外毗邻哈大齐高速公路,区位交通便利,是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最佳场所。随着城市建设格局的品味提升,人居生态环境的理念转变,生态文化建设的关注加强,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和景观保护最完整的城中湿地,为打造大庆“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中国温泉之乡”的“魅力城市”形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湿地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大量工业废水排放、湿地水源补给不足、人口居住消费需求激增等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湿地面积缩小、水体污染、生态结构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种群和数量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显现。因此缓解生态经济矛盾,开发湿地生态产业,不但为资源型城市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机遇,而且与毗邻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区域生态旅游合作提供条件,在开展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蕴藏着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3 大庆龙凤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开发大庆龙凤湿地生态旅游产业,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及区域经济社会等内部条件看,龙凤湿地具备动植物珍稀度高,生态系统完善性强,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等优势。而在历史文化底蕴和市场竞争力等外部条件上,存在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相对滞后,国内市场知名度不高,旅游商品不足等问题[2]。
因此,龙凤湿地应采取以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与经济作物养殖相结合的循环模式。组织游客对湿地动植物的观赏,不仅满足游客精神体验和回归自然的愿望,还增强了公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幅度和强度。利用自然资源实施水下养鱼和水面养殖习水禽鸟,以及林中放养食草畜禽的开发策略,不但可以改良土壤、减轻水底淤积,而且充分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有效提高资源转化率和系统生产力,通过生产环节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以实现价值增值和废物资源化目的。
4 大庆龙凤湿地生态旅游产业保护对策
湿地的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策、法律、环保、文化等多个方面,必须结合龙凤湿地自身的具体情况,为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4.1 增加资金投入建立湿地科学研究和检测体系
因地制宜开展龙凤湿地系统健康与安全评价研究,建设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发展湿地保护科学,在湿地环境基础研究方面开展社会经济发展与湿地水环境变化趋势研究。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为湿地开发投资,鼓励自由市场中的经济主体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以提高湿地管理效率。整合国有企业资金和高等院校科技,为湿地产业发展提出科学的研究项目与对策。
4.2 建立大庆龙凤湿地保护的地方性政策法规
根据《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大庆市湿地资源及其保护规划》开展湿地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标准等环境法规、政策、体系的研究,结合农业、林业、水利和环保等各部门的优势,形成机构协调、分工有序、职权明晰、统一负责的管理机制,为执法部门对非法违法破坏湿地行径提供依法行政的制度和法律保障[3]。
4.3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水环境污染防治
修复因污染而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增强其生态功能,实施如净化水质,湿地水生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构建等湿地恢复工程。完善龙凤污水处理厂,提高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和回用率。加大对炼油污水及生活污水等工业污染源的管理与治理力度,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推进炼油污水回用工程建设,实现工业污水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4]。
4.4 突出休闲旅游亮点,发挥湿地文化品牌效应
借助湿地文化节提高濕地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研发设计体现油城精神和湿地特色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建立环保志愿者协会以吸纳生态文化人才,提高导游员、解说员和表演人员的专业素质,推广生态保护知识教育。以清新的湿地文化与厚重的石油文化为主基调,塑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品味的旅游城市形象。
5 结语
当前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的热潮中掀起,把握住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发湿地并积极引导产业优化的市场契机,发挥龙凤湿地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开展龙凤湿地生态旅游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受限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的干扰性,应本着生态产业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的理念,实现大庆龙凤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殷亚杰,聂春雨,袁改霞,徐长君.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5):131-134.
[2]徐菲菲,万绪才,杨达源.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J].生态学杂志,2007,26(5):771-774.
[3]邵强,侯则良,李九斤.大庆湿地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9,21(1):91-94.
[4]文波龙,刘兴土,王继富.大庆市油田开发区湿地水环境质量现状与污染防治对策[J].湿地科学,2010,8(4):312-319.
谈乌双河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 篇12
一、依安乌双河湿地旅游资源评价
(一) 地缘区位优势
依安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质、地貌、植被、气候等因素, 使得生物种类繁多, 动、植物珍稀奇特, 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生物旅游资源, 具有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二) 自然景观优势
依安乌、双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生境类型多样, 因而具有其独特的景观资源, 主要类型有:水域景观、动物景观、植物景观和人文景观。
二、旅游发展前景预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近年来国内旅游的兴起, 使旅游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黑龙江省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要实现由“中国旅游名省”向“中国旅游大省”的历史性跨越。作为自然保护区和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 保护区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社会人士的关注, 保护区依托其明显的区位、资源及环境优势, 在原有旅游的基础上, 适度开发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资源, 将对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知名度的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环境容量分析
环境容量是指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破坏, 满足游客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旅游需求的前提下, 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允许容纳游客的承载能力。
(一) 日环境容量
根据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特点, 环境容量采用面积法和线路法进行测算, 经分析计算, 保护区生态旅游日环境容量为2000人次/日。
(二) 年环境容量
自然保护区的夏、秋季是游人避暑休闲的好季节;冬、春季又是观赏雪景、体味寒冬的好时机;一年四季均可游览。据调查, 这里当年10月~次年3月为旅游淡季, 6~8月为旺季, 4、5、9月为平季。又据分析资料, 旺季以理论容量60%计算, 平季以30%计算, 淡季不计算, 由于一年四季可进行不同内容的游览, 则年环境容量为30万人次。
四、客源和市场分析
(一) 基础客源市场分析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和当地经济迅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从而对休闲渡假要求也越来越高, 外出旅游的人数和次数进一步增加。在目前城镇环境喧嚣, 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条件下, 城镇居民非常向往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 回归自然, 调整身心, 恢复精力, 不失为假日里最佳优择, 因此基础客源势头看好。
(二) 潜在客源市场分析
依安乌、双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等决定着该旅游区具有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此外, 随着依安乌、双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知名度的提高, 预计每年前来进行科学考察, 教学实习、旅游观光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大专院校实习生以及海外游客将不低于100人次。初步估计, 依安乌、双河湿地生态旅游区建成后, 每年将有0.5万人次以上的稳定客源。
(三) 旅游现状及旅游规模预测
依安乌、双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业还是空白, 但随着湿地自然保护区建成, 生态旅游的发展, 依安乌、双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必将成为一个非常有媚力的生态旅游区。从目前来保护区的客源看, 大部分游客来自国内, 主要是本省和邻近省内的游客, 主要为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兽类和水禽等的科研人员。主要原因是保护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项目开发缓慢。随着保护区的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 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齐全、点线联网有机结合的服务体系形成和宣传力度及旅游资金投入的加大, 以珍稀动、植物资源, 湿地自然风光、文化资源及其以水域生态系统为主的依安乌、双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旅游形象和知名度的提高, 旅游业也会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预计近期内年游客接待量会逐年递增, 旅游收入会逐年增多。
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区建成后, 经客源分析, 预计年游客量可达到2万人左右, 经测算门票、停车、餐饮、住宿及购物等旅游相关服务按人均消费100元计算, 则每年旅游业产值可达到200万元 (未计成本、税收等支出) 以上, 按国内旅游平均利润率18%计算, 则每年利润可达36万元左右。更为重要的是, 由此而带动的其它诸如交通、通信、餐饮、娱乐、工艺品等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保护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
通过对依安乌双河湿地旅游开发条件和依安乌双河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依安乌双河湿地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 依安乌双河湿地旅游资源丰富, 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 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 资金有限, 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 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湿地观光旅游为主, 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 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 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 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依安乌裕尔河双阳河湿地旅游资源优势, 继而分析了乌双河湿地旅游环境容量以及客源和市场分析, 最后针对依安乌双河湿地旅游效益分析, 以期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预测,湿地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 2000.
[2]童春富, 陆健健等.湿地功能及生态经济价值评估研究.生态经济,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