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黑河湿地

2024-06-16

张掖黑河湿地(共5篇)

张掖黑河湿地 篇1

摘要:阐述了张掖黑河流域中游湿地资源现状, 分析了其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湿地保护管理对策。

关键词: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对策,张掖黑河流域中游

张掖黑河中游湿地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段, 具有独特的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丰富, 不仅是我国候鸟三大迁徙途径西部路线的中转站, 而且是西北乃至全国非常重要的天然动植物遗传基因保存库。黑河流域中游湿地是张掖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着水源涵养、水资源调蓄、净化水质、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防止沙漠化和改善区域气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对维护张掖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张掖黑河中游湿地资源保护管理, 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 对促进张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湿地资源现状

黑河流域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域, 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 流域内湿地分布广泛, 从黑河上游的祁连山高山区到中下游的平原区都有湿地分布, 尤其是中游湿地资源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据甘肃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显示, 黑河流域湿地类型有4大类16类型, 湿地总面积25.13万hm2, 占全省湿地面积的14.84%。其中:沼泽湿地15.84万hm2, 占湿地总面积63.04%;河流湿地8.22万hm2, 占湿地总面积32.71%;湖泊湿地0.05万hm2, 占湿地总面积0.22%;人工湿地1.01万hm2, 占湿地总面积4.03%[1]。湿地脊椎动物有属5纲16目26科93种, 其中鱼类有24种, 两栖类有5种, 鸟类61种, 哺乳类2种, 腹足类1种。湿地植物有63科195属351种, 湿地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14个群系, 主要以禾草型湿地植被型和杂类草湿地植被型为主要植被类型, 主要有假苇拂子茅群系、芦苇群系、长苞香蒲群系、浮叶眼子菜群系、狐尾藻群系等。张掖黑河流域中游成立了张掖黑河流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黑河国家湿地公园 (试点) 、县 (区) 湿地保护局 (站) 等[2]湿地保护管理机构, 建立了甘肃黑河流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加强了湿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及相关调查与监测工作, 极大地促进了黑河流域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2 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天然湿地面临萎缩

受全球气候变化, 导致黑河上游山区冰川大面积萎缩和雪线持续不断上升, 同时气候变暖造成中下游湖泊入湖水量减少和水温不断升高, 湖水不断浓缩矿化, 水质发生恶化[3]。随着张掖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 黑河中游天然湿地的自然补水量严重不足。同时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量不断增大, 对湿地利用逐年增多, 加之近年来实施的黑河流域省际间调水, 导致黑河中游地下水位下降。由于缺少水源补给, 使黑河中游部分天然沼泽、湖泊面临干涸, 湿地景观相应减少, 新的盐碱地和荒漠土地不断产生, 盐渍化、荒漠化程度逐年加剧, 黑河中下游湿地生境恶化, 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较大, 湿地面积面临萎缩。

2.2 湿地污染现象严重

目前, 虽然张掖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已投入正常运行, 大部分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水已得到无害化处理, 但随着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扩张, 仍有许多工业废水、废料、生活污水等有害物质排入黑河中游河道及湿地, 对黑河中下游湿地造成污染[4]。由于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等污染源, 造成黑河中下游河道水质、湿地的水质污染仍在继续, 超过了湿地承载能力[5]。同时, 污染加大了黑河中下游地区的沼泽、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 使得湿地原有生物种群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 产生了湿地植物的演变, 部分湿地种群结构已由原生的”芦苇+水生植物群落”演变成了现在的”芦苇+冰草群落”[6]。湿地过度的水质污染, 造成湿地景观退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湿地动物栖息地也受到一定破坏, 导致黑河中下游湿地生态系统受损, 湿地生态功能逐渐衰退。

2.3 湿地利用不合理

湿地是众多湿地动植物资源的生长繁育场所, 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意义重大, 其潜在的生态价值难以估量。随着张掖城市开发, 不断侵占了天然河道和天然湿地, 致使湿地资源面临减少;加之黑河中游沿岸群众盲目地挖沟排水、围垦造田、采石挖沙、渠道及公路等工程建设项目等不合理利用, 破坏了天然河道原有的稳定结构, 隔断了自然河流与湖泊、沼泽等湿地水体之间的天然联系和水生生物之间的交流, 导致湿地水文发生了变化, 区域湿地生物多样性发生不同程度受损, 物种多样性减少, 生态系统趋向简化, 削弱了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 降低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4 湿地保护管理薄弱

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目前由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管理, 但由于涉及林业、水利、环保、农业、畜牧、旅游、国土等多个部门, 各部门按照自己的职责行使湿地相关管理职权, 出现多部门交叉管理, 缺乏有效的协商沟通机制, 湿地保护管理执法力度不大, 打击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现象力度不足, 尚未建立有效的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同时, 湿地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 科研力量不足, 对湿地保护管理有关人员的岗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不够, 湿地科研监测项目仅局限在张掖黑河流域自然保护区自身本底调查和环境监测等单一方面的研究, 尚未系统开展黑河流域内湿地生态系统演替、湿地珍稀动植物生境与生物特性、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2.5 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 张掖市先后争取实施了《甘肃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建设项目》、《甘肃黑河流域中游湿地恢复与治理工程项目》、《甘肃张掖黑河流域中游湿地修复与治理二期工程建设项目》, 在张掖黑河流域虽然中游开展了部分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的保护与生态恢复建设, 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 湿地保护资金缺口较大, 大面积的天然湿地仍然得不到有效保护和修复, 湿地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同时, 在湿地调查、恢复治理、湿地科研监测等方面缺乏专项资金, 在湿地宣传教育、执法手段与执法队伍建设等方面力度不够, 使得湿地的监管职能和监管能力不高, 致使湿地生态保护管理建设步伐缓慢。

3 湿地保护管理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保护工作, 要有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 才能增强对黑河流域湿地保护重要性的了解和认识, 应面向社会、面向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居民, 面向参观、考察、旅游者和保护区的领导及全体管理人员等加大宣传力度, 每年积极结合“世界湿地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爱鸟周”等活动开展湿地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活动, 增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 让当地居民了解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让人们意识到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弘扬生态文明, 形成“人人参与湿地保护”的合力, 增强全社会保护湿地的责任感。

3.2 严肃规划权威, 有效开展湿地保护

要严肃湿地专业规划的权威性, 确保湿地保护管理相关规划落到实处。湿地开发应遵从科学规律, 从保护管理、恢复治理、旅游、养殖、水污染治理等方面科学合理地实施保护开发和利用, 减少和杜绝盲目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对改变湿地自然景观和利用途径的开发项目应加强环境影响评价, 对湿地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要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活动, 确保湿地生物有足够的栖息、觅食和活动空间。同时积极疏通河道, 开展退田还湿和生态补偿, 在湖泊周围和河流上游开展植树种草、封山育林育草, 改善湿地生态环境, 有效减少人为活动对湿地与水禽栖息地的破坏。

3.3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湿地管理水平

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建立各部门执法协调机制, 加大联合执法力度, 有力打击各种破坏湿地资源违法活动, 对违法侵占河道、倾倒生活垃圾、排泄工业废水、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污染河道、湿地的非法行为应依法进行处理, 使黑河流域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有一个良好的秩序, 进一步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3.4 加强污染治理, 恢复湿地生态环境

水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联合多个部门, 齐抓共管。黑河流域中游湿地污染治理应加大工业“三废”处理, 控制农业源的污染, 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农田用水管理, 加大污水处理科研力度, 推广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 实行湿地恢复和治理工程, 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的方式, 对适宜恢复湿地的各类土地, 使其恢复到原来的湿地状态, 净化排入湖泊、河流中的生活污水以及工厂污水等, 减轻湿地污染。对自然保护区内耕地及其周边的低洼处耕地和荒地, 通过自然恢复、平沟整渠、种草、植树等恢复措施, 实施退耕还湿, 恢复湿地涵养水源功能, 改善湿地水环境。

3.5 完善监测体系, 提高湿地科研水平

积极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 掌握湿地自然环境因子、湿地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情况、湿地开发和受威胁情况、湿地管理变化情况、湿地周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合理确定湿地监测指标, 采用3S湿地监测技术[7], 对湿地监测指标的数据采集、输入与输出, 空间数据分析, 建立健全黑河流域湿地信息管理系统和湿地监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全面掌握湿地动态变化情况, 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高效、及时、准确、科学地监测与管理, 为湿地管理、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资料。

3.6 加强湿地恢复, 扩大湿地保护面积

黑河流域湿地保护恢复应以工程措施为载体, 逐步形成保护优先、科学修复的建设格局, 积极申报国家和省上湿地恢复治理项目, 加大退化湿地的恢复治理力度, 扩大湿地保护面积, 充分发挥政府在湿地恢复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形成长期稳定的湿地保护管理和恢复治理资金投入机制, 确保湿地保护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3.7 加强国际合作, 促进湿地保护发展

认真履行《湿地公约》, 要加强与国际社开展形式多样的湿地保护管理合作, 积极与国际组织开展交流, 充分利用张掖独特湿地资源, 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 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 吸引国外资金、技术与设备, 运用国内外湿地保护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积极开展湿地环境、湿地恢复治理、候鸟迁徙、水禽保护等项目的科学研究, 开展技术人员培训, 推广湿地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建立国内外交流的机制, 扩大合作领域。

3.8 加大资金投入,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湿地保护管理应纳入张掖各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加强政府投入湿地保护资金的主渠道作用, 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 积极向国家和省上有关部门申报争取湿地建设项目, 开展市、县 (区) 湿地生态补偿, 实施退耕还湿地工程, 争取各方投入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和基础设施建设, 对国家级和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应加大重点投资和实施湿地重点建设项目, 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投入湿地恢复治理资金, 建立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的投入机制。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林业厅.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甘肃省湿地资源调查报告[R].2012, 49-55.

[2]张平.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研究与保护[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1, 7 (3) :33-36.

[3]张凯, 王润元, 韩海涛, 等.黑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水文资源效应[J].资源科学, 2007, 29 (1) :77-83.

[4]李海春, 王建英, 白梅花.张掖市甘州区湿地生态问题及保护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 2012 (7) :191-192.

[5]王波, 邓茂林, 王刚, 等.甘肃张掖黑河流域中游湿地退化原因及治理对策[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5, 11 (1) :36-38.

[6]陈立国, 孟好军, 刘建泉.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资源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科技, 2013, 29 (18) :1-3.

[7]张绪良, 王树德, 张朝晖.GIS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13) :129-133.

张掖黑河湿地 篇2

关键词:张掖市,黑河湿地,保护建设,恢复发展

张掖市湿地以甘州湿地为主体, 湿地的保护在黑河湿地保护与建设中的位置举足轻重。如何遵循自然规律, 通过治污治淤、疏浚蓄洪, 把这块湿地保护好, 恢复其原貌, 发挥湿地在张掖市建设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独特魅力, 建成距离本市最近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是本市生态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也是摆在我们林业人面前一项艰巨任务。目前, 张掖湿地已被列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保护范畴, 张掖市湿地保护要为西北内陆河流域湿地保护和恢复寻找一种发展模式, 对于广大林业工作者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湿地是防止土地荒漠化、盐硷化底线, 精心呵护、科学保养, 充分发挥“张掖之肾”的生态功能, 让千年古郡洗去岁月沙尘, 使今日美丽张掖再现青山绿水, 金波闪烁迷人景色, 努力把张掖湿地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示范园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张掖市位于黑河中上游, 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黑河流域独特的生态环境。其中湿地植被、绿洲、森林、草原、荒漠植被镶嵌分布, 各显风采。本市现有湿地总面积为21.04万㎞2,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2%, 其中又以甘州、临泽、高台三县 (区) 分布最广, 面积最大。仅甘州区就有湿地二大类三小类, 面积达5.144㎞2,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2.1%。目前在本市篷勃开展的十大工程中, 以张掖天赋资源优势为依托, 以塑造张掖形象为出发点的黑河湿地保护和建设工程, 对保护好张掖现存湿地资源, 创造最佳人居环境提供了平台, 展示了张掖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建设湿地、保护湿地的信心和决心, 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民心工程。

1 黑河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的重要性

1.1 黑河是我国的第二大内陆河

黑河流域南以祁连山为界, 东西分别与石羊河、疏勒河流域相邻, 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黑河的地理位置, 决定了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而我市拥有的湿地资源又独具特色, 是黑河流域绿洲的宝贵天然屏障, 对防止黑河流域绿洲土壤荒漠化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就是张掖大地的这条母亲河, 在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利用, 其流域湿地在发挥巨大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呈现出日益严重的困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降水逐年减少, 使上游植被遭到破坏, 黑河水量分流、下泄、断流, 造成黑河沿岸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加之过度的开发、利用和不合理地开采地下水, 更加剧了流域内生态、生存、生活用水矛盾。黑河流域湿地已呈现出逐渐退化现象, 造成沙漠化面积增加, 荒漠化步伐加快, 沙尘暴频频发生, 持续地困扰着黑河两岸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忽视了生态建设, 未充分认识湿地资源的核心价值, 重开发利用, 轻保护建设, 因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1.2 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关系到城市的形象

如何在城市特色打造、品位提升和功能承载力的补充上做出林业人的思考, 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建设生态张掖, 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生态本身。因此, 立足于现实, 从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引黑河水入城, 最大限度地将张掖城市特色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华以更加突出的形式呈现出来, 也是本市城市建设的一个支撑点。通过湿地保护工程, 扩大城市面积, 增加城市绿洲, 在更高层次上塑造张掖崭新形象, 对提升城市品位, 扩充城市承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保护和恢复黑河流域湿地工程迫在眉睫。

2 黑河流域湿地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正在不断恶化, 其依托的祁连山目前雪线上升, 冰川、积雪储量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导致森林植被覆盖率下降, 造成生物种群减少, 祁连山涵养水源功能下降, 中下游荒漠化严重, 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加之无节制用水, 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 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东、西居延海湿地逐渐消失, 走廊中部地带草场、草地节节退化、沙化, 土壤沙漠化和沙尘暴频频发生, 使黑河下游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沙源区之一。

2.2 湿地景观和旅游资源逐渐消失

过去, 张掖市黑河大多数处于无序开发利用状态, 湿地内围垦、挖取泥炭、盗割芦苇等非法活动屡禁不止, 对珍稀鸟类滥捕乱猎、野生植物的乱挖滥采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黑河流域湿地的安全。使得湿地景观面积日益减少, 黑河中游两岸水面浩淼、波光闪烁、鱼肥稻香、水甘草美的现象正在逐渐消失, 严重制约了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健康发展, 造成了自然景观的严重破坏。

2.3 湿地沿岸水体污染日趋严重

水体污染是威胁本市湿地的最大难题, 污染源主要来自沿岸工业废水以及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化肥后沉淀、排放造成。

3 黑河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对策

1) 张掖湿地已被列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保护范围, 针对本市湿地资源现状和市情, 培育本市湿地资源特色, 创新发展理念, 加大湿地保护、投资、宣传力度, 按照市委市政府“坚持特色方向, 走好三条路子, 推动三大战略, 实现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 立足于本市湿地现状和面临的机遇挑战, 遵循自然客观规律, 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充分落实湿地保护和发展节奏, 加快加大保护步伐。

2) 充分发挥本市黑河沿岸相关乡镇和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湿地保护区的综合管理力度, 重点加强湿地保护区内的环卫排放、土地利用、工程建设, 森林保护、清淤治污等工作力度, 坚决杜绝倾倒各种垃圾, 乱垦荒地, 围湖造田, 采砂取土, 放牧捕猎, 乱采滥伐, 乱占滥建等新的破坏行为发生, 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 湿地在自然生态系统自净能力最强, 其特殊的水文物理性质, 具有超强的蓄水性和透水性, 有利于污染物沉降, 在湿地中生活的植物、微生物和细菌等通过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转换, 包括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合成与分解, 将生活和生产污水中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吸收、分解、或转化, 使湿地水体得到净化。合理疏通水系, 实现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地下水三水分治, 减轻“三废”对黑河湿地的污染破坏, 有效遏制湿地面积萎缩、枯竭的被动局面蔓延。

黑河流域湿地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 篇3

1.1 黑河流域湿地概述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区南部, 在河西走廊中部, 受到大陆性气候和青藏高原的祁连山———青海湖气候区影响。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文化孕育的摇篮, 不仅在当时对河西走廊一带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黑河流域地处亚欧大陆, 距海洋较远, 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部分河流岸线, 使其在地理位置上占据着一定优势, 因它独特的地理位置, 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

1.2 黑河流域湿地的分类

黑河流域湿地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2种, 天然湿地分为4种, 分别是河流、湖泊、沼泽和高寒湿地;人工湿地包括4种, 分别是水塘、水田、蓄水区、盐田。众所周知, 地球上有3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和湿地, 如果海洋是地球之心, 那湿地就是地球之肾。

2 黑河流域湿地资源及现状

2.1 黑河流域湿地资源

湿地是陆地和海洋的过渡地带, 是众多动植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成长的天然环境, 同时人们利用湿地种植各种各样的粮食作物, 养殖各种水生产品、禽畜产品, 湿地还能为人们提供能源, 如水能、泥炭、薪柴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 且有着涵养水源的功效, 其功效又是多方面, 它能够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 自动沉积下营养物质, 自动改善环境污染, 减少温室效应, 以保护周边环境不受风浪腐化和侵蚀, 在清洁方面上拥有众多功效被称为是“地球之肾”当之无愧。

2.2 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2.2.1 河道枯竭, 水位下降。

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降水稀少、人口增加以及工业用水的大量的无节制的增加, 有些河道已经严重枯竭, 并且呈现出断流的现象, 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 这些因素已经对湿地构成严重威胁, 草场出现严重退化现象, 且面积在逐渐扩大, 原因在于水源不足和人畜干扰, 此外, 盐渍化、水蚀面积, 以及风蚀面积都在逐步增加, 如果不加以防范和采取措施, 后果难以想象[1]。

2.2.2 湿地面积减小, 作用功效降低。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最终使湿地面积萎缩, 湿地上的植被面积随之减少, 许多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 加之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面积的逐步扩大, 造成湿地面积减少, 功能降低。

2.2.3 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 大量建设、生活垃圾在湿地随意倾倒, 湿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并且被污染, 致使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都已经被污染。

2.2.4 管理模式有漏洞。

因为湿地的不合理开垦和环境污染导致湿地面积减少, 其多样性的环境功能日益下降, “百里芦荡”的壮观景象现在已经再难见到。尽管近几年来出台了许多相关保护政策, 但是湿地保护的工作依然滞后, 在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许多漏洞, 湿地管理薄弱, 研究水平不高, 湿地保护需要的资金不够, 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专业性的培训。

2.3 对黑河流域湿地提出的对策及建议

2.3.1 要加强湿地保护的力度, 管理尤为重要。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更加重视这一方面, 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加强对黑河流域湿地的保护, 真正落到实处, 使得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更加充分的保护, 才能够维护自己多样的生态环境。此外, 防风固沙措施、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措施也应当适当加强力度, 以此减少人类对湿地的破坏程度[2]。

2.3.2 应当建立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保护湿地, 由于缺少稳定的资金投入, 已经严重阻碍和制约了保护湿地的进程。建议国家能够尽快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 建立稳步、长效的机制。

2.3.3 保护湿地, 人人有责。

湿地是涵养一方水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不可或缺的资源, 不仅是当下, 在今后的生活中都是赖以生存和汲取能量的资源, 不能因为图一时的利益而蒙蔽了眼睛, 适当利用的同时要保护资源, 每一个人都应该加入到保护黑河湿地的队伍当中, 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中, 让黑河湿地重现风采[3]。

3 结语

文章从黑河湿地流域的分布特征、资源分布, 以及存在的问题解释了保护黑河湿地流域的重要性, 从而提出了几点建议。黑河湿地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 其存在的问题目前急需解决, 所以要加强力度, 更好地促进湿地保护事业。

参考文献

[1] 刘志敏, 姜永诰.滨州市海河流域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5)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分析 篇4

1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1.1 地理位置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城郊北部, 与市区紧密相连,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0°06′~100°54′, 北纬38°32′~39°24′。区划面积4.135×107m2, 东至昆仑大道, 西至312国道新河桥段及黑河东岸, 南至城区北一环路, 北至兰新铁路。交通网络便捷, 地理位置优越。张掖南通青海, 北接内蒙, 东至兰州, 西达敦煌, 是古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312、227国道和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张掖军民机场和兰青枢纽铁路运输线即将开通, 交通快捷, 区位优势突出, 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 园区周边有亚洲第一室内卧佛——张掖大佛寺、中国最美七大丹霞之一的祁连彩色丹霞、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西北名胜马蹄寺石窟群等旅游景点, 同时, 与周边的武威、敦煌、青海湖、阿右旗、额济纳旗等旅游景区对接便利, 具有较好的竞争潜力[2]。

1.2 地质地貌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处于黑河中游祁连山洪积扇前缘和黑河古河道及泛滥平原的潜水溢出地带, 园区南高北低, 自然落差22m (1467~1445) , 是由河流、草本沼泽、湿草甸等天然湿地, 以及人工湖、池塘、沟渠等人工湿地为主体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类型多样, 原生态特征突出。有文字记载, 张掖城北郊自古即有“甘州城北水云乡”之称, 自城区至北郊湖泊遍布, 百泉喷涌, 形成了2.001×107m2伴城而生的湿地系统。

1.3 气候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区气候属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3], 其显著特点是:降水稀少而集中, 年降雨量仅129毫米, 在时间分布上, 多集中在6~9月份, 约占全年总量的71.9%, 春季降水仅占14%, 年内降水分布很不均匀, 年际变化较大;蒸发强烈, 全区年平均蒸发量2047mm, 干旱指数高达10.3。日照充足, 温差大, 太阳年辐射总量147.99kcal/m2, 年日照时数为3085h;多年平均气温为7℃, 历年最高气温为39.4℃, 最低气温为-28℃, 无霜期153d。全年盛行西北风, 年均风速2m/s, 最大风速36m/s, 年均大风日数14.9d, 最多天数40d, 最少3d, 年均沙尘暴日数20.3d, 最多33d, 最少14d。灾害性天气有大风、沙尘暴、干热风、干旱、霜冻、初春低温等。

1.4 水文

按照水系分布, 湿地区自东向西主要由东泉渠系、阿薛渠系、庚名渠系、黑河 (滩) 水等四大水系构成, 天然河道、引水渠道、排阴沟、排污渠纵横交错, 有机井71眼, 泉眼 (泉域) 12202处。除黑河滩无污水排放、庚名干渠泉水与污水可以分流外, 其它渠道均为河水、泉水和污水混流。受南部潜水侧向径流和深层承压水的越流补给, 地下水自南东向西北运动, 水位埋深大部分在1米以内。规划区水资源总量为1.37×108m3, 其中泉水溢出量1.18×108m3, 城市污水排放量1.9×107m3。因牵涉到周边8.53×106m2农田灌溉, 目前的水资源量尚缺2.385×107m3, 需考虑补水。

1.5 植被资源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内有荒漠、草原、水田、水域等多种生态系统, 完善了园区植物种类组成多样性。由于地势低洼, 该区域的沼泽湿地植物主要有水生和湿生两大类, 但以湿生和挺水植物为主;灌溉地植被以水稻、玉米等为主。由于园区范围较小, 且海拔大致相同, 区域气候条件变化不大, 湿地植被主要以沼泽草甸植被和灌丛植被两大类型。按科、属、种统计, 分布的植物主要以木贼科、蓼科、藜科、毛茛科、豆科、兰科等45科124属195种植物为主。

1.6 湿地动物资源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的动物资源, 尤其是鸟类资源比较丰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及其周边典型的湿地动物及在湿地生境见到的常见种, 经调查有116种, 隶属于3纲23目39科74属, 其中两栖类1目1科1属1种, 鸟类17目31科62属100种 (其中留鸟26种, 夏候鸟45种, 冬候鸟8种, 旅鸟21种) , 兽类5目7科11属1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种, 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陆栖部分) 335种的7.16%, 占全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陆栖部分) 106种的22.64%,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为黑鹳、金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4种,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为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鸢、苍鹰、棕尾鵟、大鵟、短趾雕、白尾鹞、白头鹞、鹗、猎隼、红隼、燕隼、灰鹤、雕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兔狲、草原斑猫20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白鹭、灰雁、红胸秋沙鸭、渔鸥、渡鸦、赤狐、沙狐7种, 国家和省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分别为69种和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国家和省保护的“三有动物”共计102种, 占野生动物116种的87.93%。从种群分布数量看, 花背蟾蜍、家燕、大苇莺、普通燕鸥、凤头麦鸡、赤麻鸭、麻雀、根田鼠8种为优势种, 常见动物31种、可见动物67种、罕见动物10种。

1.7 社会经济与文化

公园规划区涉及新墩镇的流泉、白塔、北关村和三闸镇的二闸、三闸村, 工业园区的东泉村、乌江镇的谢家湾村、元丰村等9个自然村, 49个合作社, 6所学校、4个农林场, 总人口37665人, 其中农业人口11813人, 城镇25852人。该区是传统农业区与工业园区结合部, 农业区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水稻等, 部分群众从事养殖、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工业园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 主要有种子公司、麦芽厂等。

2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特色

2.1 生态系统组合复杂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由天然湿地、次生湿地、农耕湿地组成, 各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

2.1.1 天然湿地

张掖湿地位于城郊, 主要是以天然湿地为主, 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泛洪平原湿地、草本沼泽、内陆盐沼等, 其生态环境受城市化影响深, 因此表现出较明显的脆弱性特点。

2.1.2 次生湿地

张掖湿地是原生湿地, 有各种原生态低级植被。经过人类的干预, 一部分已经成为次生湿地。这样的生态系统不像原生系统那样完全排斥人的介入, 在适当的尺度内人类活动不会干扰到次生湿地生态的恢复。

2.1.3 农耕湿地

张掖湿地上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 湿地的高生产力在这里具体体现在农业上, 这也就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 使得湿地与人类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2.2 生态系统具有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2.2.1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对气温的影响

和很多城市一样, 张掖也受到“热岛效应”的影响, 城市中心气温在中午会高出城郊2~5℃。湿地主要以植被、水域、土壤组成, 散热的功能大大高于城市中的建筑物, 并且在湿地中空气清新, 温室效应不容易形成。张掖市区的气温平均比郊区高出2~3℃, 如果没有张掖湿地, 这个温差可能扩大的还要多一些。

2.2.2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对鸟类的影响

由于地处青藏、蒙新高原的交汇地带, 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差异及繁多的植被类型使境内自然条件十分复杂, 湿地及其周边的动物资源, 吸引了大量的林鸟、水鸟在此安家。这里的鸟类17目31科62属100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黑鹳、金雕、大天鹅、小天鹅等都聚集到了张掖湿地。如果没有湿地公园, 有多少鸟类会离开张掖, 离开甘肃, 虽然这个数字不能精确表述, 但决不少于个位数。

2.2.3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对水质的影响

张掖湿地公园内多样化的湿地类型, 是张掖绿洲这一内陆干旱区脆弱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纳垢消污、净化水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湿地不仅是水流的净化器, 还能减缓水流, 促进沉积物沉降, 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细菌、微生物和植物, 可以将一些有害有毒物质沉淀、附着和储存, 尤其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转化有较高的效率。这样不但能让水体水质得到净化, 而且大大降低城市污水的污染指标。

3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公园地处黑河中游河湾地带, 因张掖每年向内蒙额济纳旗调水9×108m3, 占黑河来水量的57%, 生态用水压力较大;再加上黑河季节性来水不均, 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湿地公园水位难以保持一种均衡状态, 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因此对张靖公路以北湿地上游水系进行疏理, 增设灌溉渠道, 保证水系畅通, 满足引水入城后集中流量和时段输水要求, 解决湿地、林地补水问题。

同时不恰当的人为干扰也是导致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湿地生态环境的核心在于水环境。环境污染也主要表现在湿地的水质下降。部分游客在公园内不遵守规定, 乱扔垃圾、攀折花草树木、甚至捕捉飞鸟等行为, 会导致土壤、水体污染, 干扰鸟类的正常栖息等, 这些都破坏了园区内的生态环境。因此约束游客的个人行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摘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是甘肃省唯一一个湿地公园, 也是全国内陆河流域的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张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复杂, 对气温、对鸟类、对区域水体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黑河水量季节性较强, 同时要兼顾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的生态安全, 张掖绿洲的生态补水相对减少, 加之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关键词:张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十一五”张掖市生态建设回眸[EB/OL.]2011-1-20.http://www.gs.xinhuanet.com/dfpd/2011-01/20/conten t_21915707.htm.

[2]湿地中国网.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EB/OL.]2009-11-6.http://www.shidi.org/sf_3D1A5FA50633444EB648FDB956FBC406_151_keying.html.

张掖湿地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研究 篇5

1 张掖湿地环境和法律保护现状

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 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但我国尚无一部统一的《湿地法》来切实保护湿地。 虽然各个湿地地区都有从法律方面保护, 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地方特色明显, 难以规整。从更深层讲, 我国虽然初步形成法律体系, 但是在实际应用上湿地法律保护依然存在漏洞。

甘肃河西走廊干旱少雨, 风沙盛行, 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 但张掖黑河湿地的存在, 对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起了重要的作用。 黑河区域内动植物资源丰富, 有湿地植物45 科124 属195 种;由国家级保护鸟类大天鹅等18 种, 国家“三有”鸟类60 余种。

湿地生物物种虽然丰富, 但是由于人们过度重视经济的发展, 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 生物多样性减少, 动植物生态环境更加恶劣, 虽然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 但仍不能有效的解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现状。

张掖市出台了一些关系湿地保护的政策性规定:建立省级的高台县黑河流域地及候鸟保护区, 编制了《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4 年4 月10 日市政府等32 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办法》, 然而, 湿地保护法制体系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地方性法规的配套, 执法制度的建立, 执法机构的建立等方面还相对滞后, 没有把湿地管理真正纳入法治化, 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2 张掖湿地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影响因素

2.1 自然因素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 祁连山雪线不断上升, 气温逐渐升高, 导致了冰川渐渐融化, 这样虽然对土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增长有一定的好处, 但这样会导致黑河径流减少, 进而地表水减少, 湖泊干涸, 湿地面积开始缩小, 荒漠化加剧, 植被枯竭死亡, 物种减少。 如果在肆无忌惮开发和过度开采, 不保护生态环境, 使得湿地这样一个生态宝库将成为历史的一段风景。

2.2 人为因素

2.2.1 人类的活动开发

张掖市地处丝绸之路重镇河西走廊, 北方的小绿洲, 物种资源丰富, 人口密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为发展经济大量使用化肥等农业, 污染了湿地土壤, 湿地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农业开垦, 群众法制意识和湿地保护意识淡薄, 而且相关的法律措施不完善, 导致湿地面积大幅萎缩沼泽旱化, 草地退化和沙化加剧。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现象明显, 加上过快发展的畜牧业、种植业和城镇化, 张掖湿地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2.2.2 管理机制及执法制度不健全

各个地区湿地法律保护条款分散, 差异较大, 并且地方的湿地保护条例中一些法律规定还存在一些问题, 使得湿地保护立法仅仅具有一种宣示作用, 而且没有可操作性, 这使得执法的效力大打折扣。当前湿地生物多样的保护, 在基础建设方面还很薄弱, 当地地方政府投入的资金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在执法过程中, 并没有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也是当前张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

2.2.3 公民保护意识淡薄

张掖作为一个农业城市, 当地群众目前所依赖的还是土地, 肆无忌惮地开采土地, 不合理利用农业肥料, 由于经济的落后和文化差异, 使得当地的群众缺乏对湿地保护的意识, 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在一方面湿地的保护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 需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完成湿地保护工作。 为了更好地保护张掖湿地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 倡导公民积极主动参与生态保护工作。

3 张掖湿地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对策与建议

3.1 树立环境优先, 湿地优先的法律意识, 加强政策宣传和扶持力度

张掖市随着经济发展,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甘肃省丝绸之路经济黄金段的加快建设, 张掖作为河西走廊重要的立体交通枢纽, “居中四向”的区位优势更为突出, 承东启西, 承南启北的作用日渐显现,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使得张掖成为河西走廊重要的生态保护地区。

因此, 为了促进张掖生态法制建设, 实施天然林保护, 草原生态治理, 退牧还草, 加大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 推进黑河湿地湖泊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实现生态资源在城乡的合理流动,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发展中, 利用保护好生态资源, 将生态价值充分发挥, 进而推动经济, 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2 完善湿地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制度体系

法律为了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规范而制定的法律关系的总和, 而现在我国的依法治国国策, 逐渐侧重于调整生态与社会的法律关系, 但随着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生态严重遭到了破坏和威胁, 这促使全世界人民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

为了湿地生态的发展, 也为了更好地为子孙后代造福, 在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发展策略中应该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更好地衔接, 充分的发挥湿地的多功能性, 需要加强对湿地的监管和保护, 并在湿地保护立法工作中建立一个专门的湿地保护执法机构, 更好地保障湿地建设, 加强管理监督, 建立湿地保护的协调管理机制, 缓解现阶段我国湿地管理权利冲突问题。①公众参与湿地保护是以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与姿态参与社会管理, 而且参与湿地环境保护对生态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但在湿地保护中, 公众的参与度仍有待提高, 公众普遍缺乏对湿地定义和功能的了解, 而且在许多人眼中, 湿地与一般的景观公园无差异, 张掖湿地公园走访考察过程中公众的保护意识令人担忧, 游客在欣赏原生态自然风光的同时, 将矿泉水瓶和塑料袋随手丢弃在水面上, 垃圾污染随处可见。

因此, 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设置标语, 更多的举办环境保护的法律宣讲活动。 目前的公众参与机制仅停留在宣传教育, 应当加快改变此种模式, 在一定范围内赋予公众保护湿地的权利。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切实发挥网络信息功能, 将公民参与湿地保护的评论, 建议及提出问题及时给予回复, 还可以通过手机将湿地最新资讯发给公众, 当然如果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保护协会, 鼓励公众积极去参与到保护湿地的队伍中去, 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实现从传统的法治社会向法治生态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徐广, 李萍.张掖黑河湿地资源现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J].甘肃林业科技, 201035 (4) :51-53.

[2]吕宪国, 陈克林.中国水禽及其栖息地的保护[J].野生动物学报, 1997 (3) :10-13.

[3]孙中艳.论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体系的完善[D]中国发展, 2006 (04) :64-67.

[4]张雪.完善中国湿地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D].2015 (01) .

上一篇:汇率传递效应下一篇:模拟实训系统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