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有感

2024-09-23

游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有感(共4篇)

游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有感 篇1

游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有感

初二(1)班

陈蓓尔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天气宜人。利用十一长假,爸爸妈妈带我参观了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张掖湿地公园,是距离城市最近的湿地,以前来过许多次,但还没有参观过新建成的城市湿地博物馆。据介绍,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于2012年3月开工建设,2013年8月8日竣工。

湿地博物馆位于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南大门,依水而建,总建筑面积约为5570平方米,展厅面积为50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为18万平方米,是西北内陆河流域首个城市湿地博物馆,也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有室外水生植物繁育收集区,野生动物驯繁观赏区,室外湿地景观展示区,湿地文化题刻区,以及湿地观鸟塔等服务设施,是及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科普等功能为一体的湿地生态博物馆和城市主题展示馆。

游人如织,我们随着大家经过湿地博物馆门口清澈的河水,绿茵茵的草地,茂盛的树丛进入博物馆内。整个展区以“戈壁水乡、生态绿洲、古城文明”为展示主题,以“塞上江南、印象张掖”、“地貌大观,多彩张掖”、“丝绸重镇,人文张掖”、“湿地之城,生态张掖”、“城市未来,大美张掖”、“湿地,生命的摇篮”为展示脉络,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立足综合、开放。公众参与的特点,采用声、光、电控制技术和大量的标本、图片、文字等资料,建成了六大展区以及4D影院,游客休闲区等基础设施,浓缩了张掖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反映了 历史文化名城与湿地生态保护之间的战略关系,凸显了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战略地位,地质地貌,自然资源,环境演变及生态保护成就,构成了室内与室外、实景与虚景、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湿地生态科普科研基地,是市民了解张掖、展望未来,开展爱国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播撒生态文化种子、加强对外交往,促进国际间相互沟通的宣传窗口。

馆内多媒体数字技术与逼真的典型湿地景观完美结合,使大家如同置身于湿地环绕的奇妙世界中。逼真的湿地模型,极具感染力的典型湿地复原景观特别壮观,超大屏幕的多媒体技术,向大家直观的介绍了张掖市湿地的资源情况,主要特征以及湿地与中国持续发展的关系,还有各种动物的标本让大家目不暇接,也领略到了它们的魅力之处。

此次参观虽然只有短短的1个多小时,但是让对家乡的大美湿地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得震撼。通过这次参观,使我进一步了解了湿地的科学知识与文化,更加懂得了湿地是地球上一种多功能、重要的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明确了爱家乡、爱湿地的情怀以及对自然保护的责任。

游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有感 篇2

那天,下着蒙蒙细雨,可位于濠河边上的南通博物苑内,人却不少。张謇的濠河别业就在南通博物苑内。这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这位中国人就是张謇,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988年南通博物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苑藏品分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主要陈列于南馆、北馆等展馆内,而大型文物标本则展示于室外。

我和爸爸妈妈先参观了主馆,馆内收藏了很多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自然标本。还有明清时期女性的一些珠翠,我妈妈最近在看《延禧攻略》,被这些深深吸引了。我们进馆时,看到门口有个宣传画,上面说可以邀请小小志愿引导员。原来,可以请志愿者免费解说。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男孩胸口挂着志愿者的牌子,我们邀请他,给我们一路讲解。这个小伙伴,讲得很仔细,介绍了很多展板上没有的有趣故事。最好玩的是,我看到了古人作弊用的小抄,字恨不得比米粒还要小,志愿者说这是用两三根毛的毛笔写出来的。妈妈说:“连小抄的字都写得那么好。”我打趣的说:“写不好自己也认不出啊。”

游余姚博物馆有感 篇3

余姚博物馆位于风光旖旎的龙泉山西麓,占地面积约5亩,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该馆的建成,为余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余姚博物馆是在“第一山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改建,增建而成的。设计建造者在依山傍水的环境中,将现代化建设与古建筑巧妙揉合在一起,使得布局错落有致,风格水乳交融。

余姚博物馆共设5个展厅,包括3个基本展厅和2个临时展厅。3个基本展厅布置了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上下七千年》,由序厅、陶瓷厅和青铜玉杂厅组成,陈列展出了自河姆渡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各类代表性文物近300件,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余姚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其中,序厅主要是运用图表、模型、雕塑等手法对余姚历史文化作整体性、概括性反映。陈列有余姚清代双城沙盘模型、“四先贤”全身铜像、先贤手迹等。

刚走进博物馆大门,就看见像个水帘洞似的桥洞,上面挂着五个大字:“烟水万人家”,桥下有个老渔翁正悠闲地划着船,我们沿着这条“水路”走过去,看到了“三白和三毛”,我想:这是什么东西,三白和三毛我听都没听说过。我走近看了下面的详细介绍,才恍然大悟,原来三白就是海盐、棉花和稻米,三毛则是当地生产的毛竹、毛笋和毛茶,旁边又有许多用石头做的人在晒盐时翻盐,做得栩栩如生。旁边摆放着很多农具,大都我没见过,有一架风车,爸爸告诉我是用来筛谷子的,上面的口子里倒进含有杂物的稻谷,经过里面风车的猛吹,那些杂物都被吹向杂物出口,而稻谷很重,没有被吹走,都漏进下面的米斗里了。在一楼,我们又看了一台台织布机,古代的衣服和不计其数的青瓷器。

上二楼的楼梯设计得十分巧妙,竟然设计成一座“通济桥”的模样,而且十分逼真,我真想夸夸这儿的设计师。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文房四宝,接着介绍的就是众所周知、闻名中外的四先贤,我真佩服他们!忽然,我们看见一座桥,桥上有许许多多造型逼真的舞龙舞狮演员,桥的两岸是一个古代的集贸市场,有铁匠铺、肉铺、戏台,路边摆放着很多商品,还不时地听到叫卖声,我看到黄澄澄的桔子,真想掏钱买一些。桥下停放着一条船,上面摆放着许多蔬菜水果、柴米油盐,原来这艘船是来运货的。

游辛亥革命博物馆有感 篇4

几经辗转,总算是找到了首义广场,于是便向着辛亥革命博物馆的方向走去。天气很好,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大家心情都还不错。

隔着老远就看到树梢上耸起巨大红色建筑,我知道那便是此行的目的地。但走近一看却吃了一惊,从没见过如此古怪的建筑,正面看起来像是一艘破浪前行的战舰,巨大到我们只能看见船头,而如此的醒目。绕行一周方才看清它的真面目——一个放倒的巨大“V”字,寓意着胜利和腾飞,高高上扬的三个檐角彰显着中国风的气势,新时代气息与古建筑风格相交融他已经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辛亥革命博物馆共有五个基本展厅——晚清中国。革命原起、武昌起义、创建共和、辛亥百年,集陈列展示、文物收藏、宣传教育等于一体,是现有的辛亥革命主题博物馆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走进序厅,首先看到的是一组名为“共和之基”的雕塑,革命党人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为实现共和之梦献出生命,武昌起义的成功奠定了共和之基。展厅“晚清中国”充斥着一股压抑沉重的气氛。“条约墙”上12条不平等条约,虽雕在墙上,却刻在心里,沉重异常,这些条约是晚清政府懦弱无能的见证,也阐释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国家危亡之际,慈禧太后还惬意游园,小皇帝莫不只世,王公大臣像僵尸一样矗在殿堂前,让人对这个腐朽的王朝感到无比悲凉同时又在迷茫,中国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接着便踏入“革命起源”展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点一点的星火,这是有识之士对挽救中国的探索。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洋务运动,都在积极的向西方学习制度或者技术,试图以此强国。但令人惋惜的是,封建势力的顽固,加上侵略者的压迫,这样的苗头在生长不久便被扼杀了。然而孙中山的出现使得国人的明天的太阳微微闪耀,预示着救国的希望逐步来临。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团体在传播思想、发展组织为革命努力做着准备。

下一秒,时空变换,我们走进了武昌古街——“武昌首义”展厅的复原古街。寂静的夜晚,深巷中不是时狗吠声,虫鸣声此起彼伏;在这平静的深处却暗藏了一丝不平静,酒楼茶肆大门紧闭,隐秘的房间中的革命党人在窃窃私语,门口的幻灯向我们展示着商讨着的内容,起义前夜的紧张与压抑跃然而出。

1911年10月10日晚,起义的第一枪打响,革命党人与驻扎的清兵展开殊死搏斗,用血肉之躯赢取了起义的胜利。起义军推举黎元洪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都督,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在“创建共和”展厅中,黄兴骑马检阅军队。随着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逐渐传出,得到了大多数省份的响应。霎时间,革命的烟火在中国大地上燃起。清末皇帝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黯然退位,中国两强多年的封建统治宣告结束,中华民国的十八星旗冉冉升起,中国也进入了共和新时代。

上一篇:人力部门感谢信下一篇:学校行政科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