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湿地

2024-09-13

城市生态湿地(共12篇)

城市生态湿地 篇1

21世纪是注重生态文明的新世纪, 未来人类生存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 也是生态和环境的竞争。地球上有3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 人类的工业文明在创造了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 对这些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使其自身的平衡受到严重的影响, 并已威胁到人类自身。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而城市湿地则是城市的守护神, 湿地生态系统 (wetland ecosystem) 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湿地生物群与其相互作用的地理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系统, 是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1,2]。

1 城市生态湿地 (Urban ecological wetland)

城市生态湿地也就是位于城市规划范围内的, 有一定的生物链的湿地。它包括湿地公园、一般公园内的湿地以及海、江、湖边的自然湿地。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 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之为“生态湿地”。其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 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如香港的米埔国际重要湿地 (面积380hm2) [3], 澳洲的Moreton Bay Marine Park和维多利亚公园、日本的钏路湿地国际公园 (保护区) , 都是利用典型的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和该地在流域或河口区的重要地位, 以及作为亚太迁徙水鸟通道的独特性, 在保护区内的缓冲区或实验区内规划了不同意义上的生态湿地, 以谋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不同景观资源的平衡点。

1.1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则是在不破坏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 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 突出自然性、主题性和生态性3大特点, 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人工生态型湿地。《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试行) 》强调其前提是地点要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4];湿地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 湿地公园的占地面积须达到33hm2以上;具有天然湿地类型, 或具有一定影响及代表性的湿地。

因此, 作为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要具有5要素[5]:

完备性:有明确边界, 有足够的面积使其能成为完备的生态系统 (中国国家建设部的规定为不小于3.33 km2) , 由一系列具特殊科学意义、代表性和美学价值的基本湿地类型组成;

有效性:满足湿地生物最小栖息地面积, 最小有效种群, 以及湿地物种对干扰的最大忍耐力;

研究与教育性:可作为研究、教育和培训的基地, 进行与湿地各学科有关的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和培训;

可促进当地社区发展:公园的建设制定了保证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管理性:公园必须得到国家湿地公园主管部门的批准, 并按照法律、法规对公园进行有效管理。

1.2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分类

根据生态湿地内涵和形成过程, 将生态湿地公园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2大类:

天然湿地公园是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 区划一定的范围, 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 (如观鸟亭台、科普馆、游道等) , 开展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如日本的统路湿地公园, 我国香港的米埔湿地公园和上海的崇明东滩湿地公园。

人工的生态湿地公园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己退化的湿地, 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 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同时使城市本身也成为一个“生态城市”。

1.3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特点

1.3.1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是生态型湿地公园[6]

城市生态湿地是生态型湿地公园, 因为湿地公园可以认为是人类亲水天性在现代生活中一种表现, 是对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和拓展;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环境破坏带来严重生态后果的一种认识和反思;也是在物质生活丰富后, 人们向往健康、舒适生活环境的一种愿望。所以, 在这种背景下, 规划建设的湿地公园, 应该是也只能是一种类型的生态公园。

用于构建湿地公园的植物种类丰富, 既包括各种耐湿的园林绿化植物, 也包括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 抗逆性强的水生湿生植物, 这些植物能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生长, 减少了人工和外来资源 (例如水、能量、杀虫剂和化肥等) 的投入。形成了公园植物群落自身的良性循环, 构建的近自然湿地植物群落, 其群落结构多样而稳定, 并能吸引野生生物, 特别是鸟类、蝴蝶和小型哺乳动物, 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和自然保护的关键地。

1.3.2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具有多种形式和区域特色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具有多种形式和区域特色, 主要因为湿地具有多种类型, 并且各地又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色。以我国为例,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的国家之一,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生物区系的相似性、生物多样性富集程度, 全国可分为东北湿地区域、长江中下游湿地区域、杭州湾以北沿海湿地区域、杭州湾以南沿海湿地区域、青藏高原湿地区域、云贵高原湿地区域和西北内陆湿地区域等[7]。就我国3大主要湿地的植被而言, 东北湿地区域以莎草科、禾本科为主, 长江中下游湿地区域以水域植被为主, 青藏高原湿地区域, 除若尔盖沼泽外, 大都以莎草科的苔草和篱草为主。

湿地还是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包括古战场旧址、某个声明的发布地、最早的居住点或人类移居地等。湿地还可能是重要历史的研究地, 或是研究结果就很重要, 或是研究者的重要性。湿地还是研究或其它活动的场所。这些研究和活动对于科学史、国内外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来说都很重要。这类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构成了一个国家或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 黑龙江大小兴凯湖之间湖岗上的新开流遗址, 保存着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太湖湿地区石器时代早期以来古文化遗址数量多, 分布广, 现已发现了200余处。秘鲁的第一面国旗就是Jose de San Martin在Paracas湿地观看火烈鸟时而构思形成的, 国旗上显示了火烈鸟飞翔时的情景[8]。

1.3.3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物种多样性高, 生态和景观强烈变化

城市生态湿地物种多样性高。仅水生湿生植物来说, 就有众多地方性分布的种类, 也有一些广泛分布的种类。挺水植物芦苇是分布最广的被子植物, 除了南美洲亚马逊地区, 几乎世界都有分布。宽叶香蒲和窄叶香蒲的分布与芦苇相似, 只是在个别地区 (澳大利亚) 缺乏。浮水和沉水植物很多, 也是世界分布广的种类, 如浮萍属的几种、蓖齿眼子菜、范草、金鱼藻等。组成人工湿地公园的植物群落有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和湿生植物群落以及一些陆生的植物群落等。同时, 生态湿地内还有许多种的动物和微生物, 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 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湿地由于涉及到湿地和陆地2个生态系统, 湿地到陆地自然生态系统过渡或演变的生态和景观的梯度变化明显。具有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生植物群落的生态演替系列, 以及由此构成丰富的生态景观。

1.4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功能[9]

1.4.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带

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等几个层次。几个层次总和才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其中最重要的层次是物种多样性水平, 物种多样性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它几个层次的多样性水平。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是增加城市绿地的生境多样性, 这一点在以往被忽视或受到了某种限制。生物多样性提高后, 景观多样性也自然丰富了。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正是有多样的生境才赋予了高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因此, 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将大大提高现有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 丰富城市景观。同时,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绿地, 特殊的生态环境、多样的湿地生物群落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为各种涉禽、游禽、蝴蝶和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造了避敌的良好环境条件, 将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

1.4.2 极高的美学价值[10]

湿地公园是景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是从一个地方或整个地区观看到的内容的总和。湿地公园是景观的核心内容, 它为视野产生了多样性, 成为视野的焦点。广阔、静谧的湿地上点缀着放歌起舞、游弋信步的珍禽异兽, 山水掩映, 风情气爽, 大自然无私馈赠的美色需要人们用心去体会。自然、野趣、健康等特点减轻单调混凝土硬质环境对居民的压抑性。具有的十分珍贵的自然生态信息, 可对现代人的身心进行涤荡、再造。因此, 在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时必须考虑景观问题。景观及其相关的美学价值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恢复。

1.4.3 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场所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具有高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景观类型, 可用来开展环境监侧、实验和对照科学研究。有些还含有过去和现在生态过程的痕迹, 可用来了解人类占据的历史特征或湿地物种、群落和生境。例如, 占地380hm2的香港米埔湿地公园是有名的水鸟越冬地, 水禽总数达7.5万只, 其中濒危种有东方白鹤、鹑鹏、黑脸鹭、黑嘴鸥等等, 海岸红树林、基围和淡水生态沼泽一起, 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半自然湿地生态系统。该公园利用这一生态系统向公众, 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展环境和自然保护教育。如今, 每年有400个学校来公园参观, 有数万人到这里访问、学习和旅游, 现已成为了香港重要的环境教育基地。

1.4.4 经济价值

根据《世界自然资源研究所2000年年报》记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产出12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其中1/4来自陆源湿地。海洋生态系统每年产出21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其中1/3来自海源湿地。照此推算, 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产出的生态价值每年总计高达10万亿美元。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在城市环境中对城市动物物种的多样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公园多为密林覆盖, 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明显。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提供了优质的环境, 公众在游览的过程中获得了自然体验, 政府也从旅游中获得了维持公园健康运行的资金。

城市绿地是城市之“肺”, 而城市湿地则是城市之“肾”, 因此, 保护好城市湿地可以说已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国学者俞孔坚还将城市湿地列为城市生态基础建设的十大战略之一。2004年, 我国首届城市湿地保护研讨会在唐山召开, 与会学者纷纷就我国城市湿地保护的相关内容发表了看法。由此可见, 如何保护好城市湿地, 继续更好地发挥其综合效益, 己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1)

[2]国家林业局等编制.中国湿地保护行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2)

[3]林锐芳.香港湿地公园规划理念[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6 (1)

[4]张毅川, 乔丽芳, 陈亮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6)

[5]孙广友.中国湿地科学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 2000 (6)

[6]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R].2005 (2)

[7]Forman.RTT and Gordon, M.Landscape Ecology[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1986

[8]蒋明康, 周泽江, 贺苏宁.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J].东北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

[9]Smith SJ.The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perspectives of Canadian tourism associations and organizations[J].Tourism Economics, 2001 (3)

[10]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城市生态湿地 篇2

摘要:湿地是介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特殊自然综合体,是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活水公园位于成都市内的府南河边,十多年前河面垃圾漂浮,异味难闻,市民“谈河色变”。

关键词:湿地,生态,活水公园

湿地是介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特殊自然综合体,是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湿地园林(Wetl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以湿地为对象的一种园林形式,是现代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运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的再现自然湿地景观,为民众提供感受、体验和亲近自然的场所,是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城市绿色空间。城市湿地园林的核心功能是生态功能,表现在其可以蓄水并净化水质,以及丰富物种,平衡生态。

活水公园位于成都市内的府南河边,十多年前河面垃圾漂浮,异味难闻,市民“谈河色变”。 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面积达2.4万平方米,日处理污水量300吨,是整个成都市的“绿肺”之一,曾荣获 “优秀水岸奖”、“国际环境设计奖”等多项国际环保大奖。在上海世博园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内,活水公园也引起了中外游客的关注,为各国城市污水处理和生态改善提供了新思路。

一、园林净化城市污水

1.1湿地的污水净化生态原理

污染过的水体具有天然自净能力,即经过一系列过程,重新恢复到可利用状态。当污水流经一段距离后,有机污染物逐渐得到降解,恢复到原先洁净状态,在这个自净过程中,有稀释、沉淀等物理作用,也有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化学作用,更重要的是生物的吸附、分解和吸收作用。生物有机体对无机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同化和异化作用能力是相当惊人的,几乎所有的有机污染物都能被微生物分解,甚至有毒的元素也能被不少微生物作为营养物质分解利用。因此,湿地中丰富的生物有机体对污水的净化提供了极大帮助。

湿地系统中存在的污水净化过程,正是水体天然自净原理的体现。在净化效率方面,湿地系统拥有丰富的微生物和净水植物,其污水自净效率要比天然流动水体高得多。与其他的人工污水处理方法相比,湿地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污水处理能力强,出水水质好,运行维护和管理方便,投资和运行费用低。并且湿地技术作为城市污水治理的方法,己经开始与环境景观艺术相结合。

1.2活水公园的湿地污水处理体系

活水公园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过程为:厌氧沉淀池,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养鱼塘系统、戏水池、连接各工序的水流雕塑和自然水沟。从厌氧沉淀池到戏水池的整个流程清楚的呈现了污水在每个工序中逐级变清的过程,以及各个工序中水的视觉、嗅觉感官,水质,水流,水生生物及使用功能的改变。

1、厌氧沉淀池 污水进入厌氧沉淀池内进行6到8个小时的预处理,通过物理作用使绝大部分不溶于水的悬浮物,使其沉淀从池底排出,或者浮于水面清除。同时,厌氧微生物将可溶于水的一部分高分子有机物分解为低分子有机物,为后续处理做铺垫。出水流入两组石雕池中,进行充分曝氧后,流入人工湿地。论文格式。

2、人工湿地植物塘床系统

经过预处理和暴气充氧,微生物大量繁殖之后流到人工湿地植物塘床系统。这是整个污水处理系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由9个植物塘和18个植物床组成。植物塘和植物床的造型设计为一片片“鱼鳞”,种植有多种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它们生长在污水浸泡的碎石床中。污水中的有机物在植物塘、床系统中由物理吸附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大部分分解为可以被植物吸收的营养物质,经过水生植物的根部吸附,水质得到净化。同时在科学的管理下,通过不断清理移除衰老或多余植物,也把污染物带出了系统。

3、养鱼塘系统

污水经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净化处理后,出水可由地表水质国标V类水净化达到III类水域,即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的.水质标准要求。活水公园的养鱼塘中养殖有各种观赏鱼类,以水中的养分和微生物为食。在形成生动景观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其生长情况对前面工序净化污水的效果进行直观监测。

4、戏水池与自然水沟

养鱼塘的出水经渗滤池后流入戏水池,在戏水池中儿童及游人可开展适量的亲水、戏水活动。

5、水流雕塑

水流雕塑是应用水力学原理设计,水流经雕塑,通过摆动产生水花,可供游人观赏,同时使水增加了与大气的接触机会和接触面积,增加了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二、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2.1湿地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物种

全球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类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减少,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上升到保护人类自己、保护地球的战略高度,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研究领域。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因此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也就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绝对优势造成城市生态系统的物种单一匮乏,各物种间关系脆弱。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我国城市大园林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论文格式。湿地系统作为物种最丰富的生境,尊重多种生命的存在,湿地园林的建设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我国水生湿生植物近2 000种。论文格式。通过引种驯化繁殖,将极大地丰富城市绿化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构建的挺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和湿生植物群落等,又将丰富绿地系统的生态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从而整体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

2.2活水公园的物种组成

成都活水公园全长525m,宽75m,占地24000m2,其中绿地面积17000m2,约占公园总面积的71.4%,植物景观模拟川西自然植被群落建成,其中大量引种了成都附近山区的野生植物。对公园中植物群落的组成、数量特征、和多样性特征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成都活水公园10个样方植物共计69科, 112属, 129种。其中,蕨类植物共3科, 3属, 3种;裸子植物共5科, 8属、8种;被子植物共61科, 101属, 118种,多样性程度较高。

公园中有很多常绿阔叶乔木,经过10 年的时间,这些树木已经长成参天大树,郁郁葱葱。灌木多为花灌木,观赏价值高。公园核心区即植物塘床系统中,污水的肥力滋养了种类数量众多的水生植物。芦苇、水竹,一年四季常绿。系统内的浮萍、凤眼莲等浮水植物,睡莲、荷花等浮叶植物,芦苇、香蒲、茭白、伞草、菖蒲等挺水植物及金鱼藻、黑藻等沉水植物的迅速生长,田字萍、泽泻、马蹄莲、峨眉舞花姜等各种水生植物丰富多姿。生机盎然的湿地景观,层次丰富的湿生植物也成为野生动植物的良好栖息地,促使许多原生动物、鱼类、昆虫和两栖动物的繁殖与生长。自由飞舞的蜻蜓、蝴蝶,游翔的各种鱼类、歌唱的青蛙鸣虫,与涓涓流水形成了一个在大都市中难得见到的近似于大自然的景观,充满野趣。

城市生态湿地 篇3

关键词:滨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健康;鸟;鱼;水环境

X37

一、活动提出

1984年,中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将保护水质安全的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2000年,山东省颁布实施《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旨在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2012年,临沂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关于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加强保护水资源。

临沂滨河湿地南起刘家道口枢纽,北至临沂城北外环,总长度106 km,水面面积36 km2,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并有多种珍稀禽鸟,形成了18个大型生态园区。整个滨河景区集“水、岸、滩、堤、路、景”于一体,已成为展示人文、自然景观大型开放式的生态风光带。滨河城市湿地公园的设立,对于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营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临沂滨河湿地汇入祊河、汶河、柳青河等十几条河流,流域内林草茂盛、沙洲绵延,湿地资源丰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城市湿地系统,呈现出了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区域内有鸟类120余种,两栖动物7种,爬行动物13种,哺乳动物24种,鱼类21种,水生植物146种,木本植物53种,观赏性树种56种,有效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通过水体自净,可降低环境污染负荷10%—15%,每天可制造氧气2000多吨,吸收二氧化碳3000多吨。

以临沂滨河湿地主要水体为生态健康体验活动对象,现场监测水体水温和pH,实验室分析水体Chla、TN、TP、SiO32和Fe2+,观测藻类群落结构特征、细胞密度和物种多样性,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角度切实体验临沂滨河湿地水环境生态健康;现场观测鸟类“白鹭与落霞齐飞,绿水共青山一色”盛景,尽情畅游碧波水草间。我们为临沂滨河湿地水环境保护、维持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咨询。我们将科技活动结果进行宣传和巡回展示,惠及临沂四中和临沂一中所有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以激发公众爱护水环境的意识,保护我们的“城市之肾,候鸟天堂”。

二、活动目标

1、广泛宣传水环境保护,呼吁同学们关注和保护家乡的水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共同倡导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提高保护人类家园的自觉性,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尚情操。

2、通过查阅资料、专题讲座、调查研究、动手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分析、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活动内容

1、活动内容

1.1活动类内容

(1)滨河湿地放鱼节活动

(2)滨河湿地观鸟活动

(3)滨河湿地环境小卫士活动

(4)校园宣传展示活动

1.2研究类内容

(1)滨河湿地蓝藻水华爆发与预警的研究

(2)滨河湿地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3)滨河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与水质评价

2、活动计划:

(1)体验活动:组织队员,设计活动方案,组织放鱼节活动、观鸟活动和环境小卫士活动,用心观察,亲身体验。

(2)調查研究:组织队员,设计调查方案,实地调查、现场监测、采集水样送交实验室观察,整理实验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3)宣传展示:制作宣传板和宣传海报,进行校园宣传展示活动。

3、安全预案:

(1)外出体验活动和调查研究时由教师全程陪同监督,控制人数。

(2)实验室观察和分析时由教师跟踪指导,并负责实验室安全。

(3)宣传活动展示时,提前做好海报。

四、活动实施

10月13日,我们参加了由临沂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3沂河放鱼节。此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兴高采烈地参加了放鱼活动。看着活泼泼的鱼儿被放进清凌凌的水里,在美丽的沂河欢快地游着,大家心情格外舒畅。本次活动意在引导全社会关注河流健康,确保水生生物养护,更好地保护我市水域生态环境,以便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生态家园。

8月2日,我们组织了观鸟活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都说这么美的景象只有在画里才能看到。数百只白鹭在湿地公园的水面上嬉戏、觅食。它们或展翅飞翔,或独立于河道中间沙洲上,宛如美丽的仙子,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近年来,随着临沂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在滨河湿地公园内栖息的白鹭等鸟类也越来越多。

6月26日、7月3日、10日和17日,临沂滨河湿地蓝藻水华爆发与预警的研究创新研究小组进行了4次取样调查,根据11个取样点的44组水样数据,显示蓝藻水华的预警区间为:水温26℃—27℃区间和pH 7—8区间。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渔业管理,科学适度的休闲垂钓,适当投放鳙鱼,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移除人工堤坝,重造自然堤坝,种植芦苇、菖蒲等挺水植物,恢复其原生湿地生态。

五、活动建议

我们建议加强整个滨河湿地公园内的湿地资源保护力度,对围湖建筑、开荒取土和无序采沙进行规范、约束和整治。

我们建议执法船只要经常巡逻,对捕捞鱼类船只实施准入制度和总量控制措施,及时清理和取缔电鱼、药鱼和迷魂阵捕鱼。

我们建议建立健全野生动物救护制度,及时受理有关救护报告,对受伤、搁浅或者被困的野生动物或鸟类采取紧急救护措施。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篇4

1 我国湿地景观现状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观念的革新, 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湿地景观设计重要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湿地的整治和开发, 并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是部分城市不注重结合城市的整体布局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 仅仅将其作为吸引人们旅游和消费的时尚标签。设计人员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认识也仅限于池塘的开挖和植物的栽种, 严重影响了湿地公园的整体建设效果, 使其与湿地保护和生态湿地景观设计理念存在较大冲突。部分城市自然景观匮乏, 不断兴建人工湿地公园, 但是人工湿地公园的局限性, 决定了其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满足生态城市的建设诉求[1]。

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功能

2. 1 生态功能

相较于普通城市公园, 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脆弱, 注重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进行保护, 进而从根本上体现湿地公园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生态功能是城市湿地公园的基本功能诉求, 其能够蓄洪防旱、净化污水、对城市区域气候进行调节、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实现景观和生物的多样性, 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城市区域生态平衡。

2. 2 休憩功能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 其与城市绿地系统整体规划相匹配, 并且具备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其包含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娱乐等要素。城市湿地公园从属于城市公园, 其能够满足市民的休闲和娱乐需求。政府和相关负责人注重将人文景观纳入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中, 确保其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休憩环境[2]。

2. 3 教育功能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能够改善人们的日常居住环境,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湿地公园的独特自然环境特性具有教育功能, 通过人与动植物的和谐相处, 对自然景观进行和谐构建。同时, 湿地公园以其独特的天然优势吸纳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为科研提供了相应的基础, 也能够借助其进行生态教育, 以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教育氛围。

3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3. 1 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是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首要前提。以江西省东乡县千子湖生态湿地公园为例, 设计师结合景观状况和功能诉求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域: ( 1) 湿地生态保育核心区。该湿地公园以湖面为核心区, 种植特色植物。在湖中央和四周设置生态湿地岛, 为水生物和候鸟等提供栖息场所, 并对栖息地进行封闭, 避免生态系统受到外部因素干扰。 ( 2) 湿地科普教育区。该区域内有湿地植物认知园、自然探索体验园、芦苇荡、观鸟塔和湿地研究教育中心等。体现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自然景观, 让游客对湿地生态体系和文化进行认识和了解。 ( 3) 生态观光体验区。其主要为游客提供生态体验场所。包括生态农庄、烧烤庄园、农田景观和蔬果采摘园等。其通过最大程度发挥生态湿地公园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 以丰富生态湿地公园的整体价值。 ( 4) 滨水会所区。滨水会所区设置在离公园入口比较近的地方。该区域内基础设施齐全, 包括生态停车场、滨湖会所、露天休息卡座、亲水休息台阶和接待中心等。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 使其得到身心的放松[3]。

3. 2 道路系统设计

该湿地公园设置了两个出入口和停车场, 其道路交通系统包括主干道、次干道、游步道和水上交通。道路材料选择和交通工具都以环保性为主, 避免对生态湿地公园系统的破坏和干扰。在该湿地公园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将主干道控制在3m, 采用柏油路形式, 在其单侧设置高杆灯, 高杆灯高度为6 - 8m, 双侧设置自然排水沟。次干道为2m柏油路, 并在道路两旁放置观光座椅, 满足游客的休憩需要, 道路两侧设置自然排水沟。游步道用砾石或者石板进行铺设, 将宽度控制在1m左右, 并设置照明灯, 为游客提供漫步休闲场所。而水上交通采用木栈道和游船两种形式, 既达到了返归自然的效果, 又能够让人们在湖面上观光美景。

3. 3 植物设计

植物设计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态湿地公园植物设计既要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化, 又要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 以提升整体设计美感。设计师要将区域性植物种群应用到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 确保植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设计的层次性; 结合景观的多样化诉求, 注重不同类型植物的配置, 为鸟类和动植物营造一个完善的栖息场所; 对乔灌木和湿生植物等具有湿地特色的植物进行种植。设计师要对生态湿地公园具体情况进行明确的认识, 进而选择与其匹配度比较高的乡土植物和水生植物。

3. 4 水系设计

水系设计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效果, 并改善湿地公园整体环境。水系设计涵盖水环境整治和驳岸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相关负责人在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 要对其水环境进行保护, 建设自然式生态效能沉淀池, 对水体进行过滤, 最大程度降低水体污染, 改善水质。同时, 避免湿地公园养护过程中, 化肥和农药对水体造成污染。驳岸设计包括三种类型: 自然生态驳岸、硬质驳岸和可变驳岸。设计人员要结合具体水系设计诉求, 对驳岸类型进行合理规划和选择[4]。

4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要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和景观效应进行综合考虑。同时, 也要结合地域要素和景观要素, 最大程度提升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整体设计效果, 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根本上推进生态化进程的加快和良好城市格局的构建。

摘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公园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改善城市环境, 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憩娱乐场所, 也能够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期许。湿地公园空间设计要注重湿地保护、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平衡性, 进而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笔者着重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进行阐述, 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洋, 王树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调查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3 (02) :50-53.

[2]陶冶, 车代弟.哈尔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 (07) :102-105.

[3]罗鸣欢.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之生态理念的实现[J].中外建筑, 2015 (06) :103-105.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 篇5

2012年06月07日07:10西安晚报[微博]我要评论(4)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集城市防洪、景观、旅游观光为一体。记者 魏影 摄

昨日,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正式建成免费向市民开放。记者 魏影 摄

自驾游路线图 本报讯(记者 程慧)昨日,我市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正式建成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市长董军宣布开园。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杜峻晓、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王丁,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金学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启文、市政协副主席郭若为、市政府秘书长王德安等出席开园仪式。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省文联副主席翟志荣,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主席王西京,著名画家崔振宽为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开园纪念石揭幕。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是我市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水利工程和生态治理工程。公园位于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毗邻西安世博园,规划全长15公里,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一期从华清桥到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达2.45平方公里,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工程通过对灞河的综合治理及湿地景观的重建,彻底改变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挖沙坑密布、杂草丛生、生态破坏严重的面貌,确保灞河百年安澜。

在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进展,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赵正永对项目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孙清云,市长董军多次深入建设一线检查和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有力推动了项目顺利建设。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弘扬,成为集城市防洪、生态景观、人居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景观长廊,有效改善了周边区域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

3000亩水面碧波荡漾 体验湿地旅游的乐趣

生态湿地公园 市民可免费游

本报讯(记者 程慧)3000亩水面碧波荡漾,鱼翔浅底,芦苇、香蒲、河柳等植物郁郁葱葱,白鹭悠然栖息,构成一幅美丽、灵动的湿地生态画图。昨日,西安生态建设的又一样板工程——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正式建成免费向市民开放,上万名市民来到这里,目睹令人向往的城市湿地公园的芳容,体验湿地旅游的乐趣。

生态治理

大美城市生态湿地现城东

“不敢想啊,以前这里河道都是大沙坑,现在风景竟然这样美。”十里流动水面、十里绿色长廊、十里绮丽花海。昨日,来自洪庆街办燎原村70多岁的唐大爷和同伴在公园里游览,灞河流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感慨万分。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毗邻西安世博园。规划全长15公里,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2012年6月,投资近5亿元的一期工程完工。公园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发扬。

如今,在灞河华清桥至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约2.45平方公里区域内,3000亩水面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波摇石动,各种植物郁郁葱葱,野生水禽悠然栖息,徜徉在这样的天然氧吧里,真叫人心旷神怡。

美景怡人

市民尽享自然野趣时尚

碧波荡漾、水鸟飞翔,百花争艳、柳树依依。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最大限度保持灞河湿地、灌草、林木等独有的自然肌理和环境特征。景观结构包括一河两岸三段,一河是指灞河河道景观,两岸是指左右岸绿化景观,三段为指以花荡为主体的湿草景观区、以河心岛为主体的亲水体验区、以柳园飞雪、生态荷塘为主体的湿地景观区,从而形成一幅重塑灞柳风雪胜景的自然画卷。

昨日,前来游园的市民络绎不绝,堤顶路上修有自行车道,两边遍植柳树,不时有游客骑着自行车而过。漫步园中,小广场上、灞柳深处不时传来悠扬的音乐声,以及厚重的秦腔声,一湖清波,满目葱笼,无不散发着城市山水的诗意,处处呈现出优美和谐、天人合一的惬意景象。

公园看点颇多,园区由“原生态湿地公园”、“亲水休闲乐园”、“绿动灞水运动公园”、“灞桥柳河展示园”、“百花千树植物园”五大园组成。园内有植物213种,原生态鸟类33种,原生态柳树20000余株。

九大区域

打造绿色生态湿地长廊

记者获悉,公园二期目前已正式开工,工程从灞河祥云桥到蓝田界,全长11.8公里,规划面积约4.3平方公里。延续一期的设计理念,将建成休闲娱乐区、户外运动区、湿地体验区、田园风情景观区、湿地教育区、“桥”文化区、生态农家体验区、原生态自然景观区和“灞上人家”休闲度假区等九大区域,集河道防洪、生态保护、休闲游览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湿地长廊。

到2013年整个工程完工后,一个全长15公里,水清、岸绿、自然、野趣、时尚的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将完全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将成为既具有原生态魅力又具有历史人文魅力的独特“古城绿道”。

原生态湿地、“亲水线”乐园、百花千树植物园„„ 美哉 五大园 乐哉 亲水游

碧波荡漾、水鸟飞翔,百花争艳、柳树依依,昨日起免费向市民开放的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到底有多“迷人”,只有亲身去体验一番,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绿、它的美„„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看点颇多,园区由“原生态湿地公园”、“亲水休闲乐园”、“绿动灞水运动公园”、“灞桥柳河展示园”、“百花千树植物园”五大园组成,无论是欣赏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还是带小朋友来这里“亲水游”,或是在这个天然氧吧里打球、骑车,不同的园区让每个游客都能尽兴游览。

●原生态湿地公园

公园建设以原生态为基础,利用原有生态环境,以保护、治理为主,重构为辅,对环境进行科学保护和修整,形成了一个由2000亩湿地、33种鸟类、87种乔木、39种灌木、68种花卉、8种地被、11种水生植物、4478.5平方米芦苇荡组成的绿色原生态湿地公园。让游客避离城市喧嚣,畅游原生态大湿地。

●“灞桥柳河”文化展示园

自古以来,灞桥一直以“灞桥、灞柳、灞河”闻名,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体现自然乡土风情,集中展现桥文化、柳文化、河文化。这里融合了各种桥文化,有木桥、石桥,有平桥、拱桥;有早期已建成的桥,有已经规划准备修建的桥。这里有14种、近20000棵柳树将重现“灞柳风雪”的人文胜景。灞河,西安的母亲河,古称滋水,是滋养帝都长安的八条水脉之一。灞河公园段平均宽度为400米,最宽处达500米,颇为壮观。

●“亲水线”休闲娱乐园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沿河有7公里的水岸线,可以近距离接触灞水、大湿地,观赏水生植物,与鱼儿私语,看水禽嬉戏,尽情呼吸久违的新鲜空气。漫步亲水石滩,卵石或高或低错落排布而成,行走其间感受别样风情。公园里还有20余处休闲娱乐设施,生态商业街、风土博物馆、民俗观演广场、儿童乐园,还有规划中的红酒庄、茶馆等项目。

● 绿动灞水运动公园

21公里的沿河小径、环河堤顶路是散步的绝佳之地,堤顶路两边遍植柳树,徐徐清风扑面而来。堤顶路上特别修建了自行车道。右岸的集中运动广场更是闲暇的好去处,可以打篮球、羽毛球。

●百花千树植物园 这里是花的海洋,植物的王国,这里有大片的池塘,生长着形形色色的水生植物。这里保留了原有乡土植物,增添了适合在灞河生长的植物,形成了1765亩的植物园。柳树、大叶女贞、青桐、连翘、德国鸢尾、玉簪、长春藤、风铃草„„ 87种乔木,39种灌木,68种花卉,8种地被,11种水生植物所组成的植物园让人目不暇接。

“开园活动周” 10项活动让您饱眼福

6月6日至6月10日将在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内举办“开园活动周”。“开园活动周”包括举办生态影展、民俗展演、放流活动等10项系列活动。包括风土博物馆里的秦腔老腔表演、民间杂耍;亲水码头的放流活动;公园堤顶路的东城新一家运动会等,感兴趣的市民游客可以前来参观。

公交、自驾 怎么走? 7条公交线可到达

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灞河华清桥至祥云桥(战略桥)之间,市民可乘坐213、301、718、530、907、233、237路公交车至西安市第34中学站下车。:

由北向南游 给您推荐这些景点 ●花 荡

花荡,从华清桥到西临高速,绿化面积10.7亩,水域面积约9000平方米,共由15个植物园组成,分别为:红枫园、常夏石竹园、红花继木园、大花金鸡菊园、隶棠园、天人菊园、黄金菊园、红王子锦带园、红帽子月季园、美女樱园、红叶石楠园、紫穗槐园、金叶女贞园、红叶石楠球园、海桐球园。置身花海之中,可以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静地。

●湖心鸢尾岛

湖心鸢尾岛由两桥一亭组成,拱桥名为念柳桥,全长21.2米,宽3.3米;平桥名为紫鸢桥,长17.46米,宽5.5米;木质景观亭名为柳心亭。通过平桥和拱桥将河道内的岛屿连接,并配以木质景观亭和鸢尾绿植,小桥流水,亭影玲珑。婉转莺声常醉客,婆娑柳浪欲迷鸿。这一处水面从千年古城变迁而来,亲近的不仅仅是水,更是这块土地流淌的文化根脉。

●秀水廊桥 灞桥,因水得名,以桥闻名。秀水廊桥全长424米,桥面净宽3.5米,每跨长度为20米,桥面略呈拱形,采用塑胶铺设,并配有3个彩色钢构廊亭,方便游人来往灞河两岸,以最佳视觉观赏灞河湿地景色。

●柳园飞雪

早在明清时期,“灞柳风雪”便是“关中八景”之一。公园里共有14种柳树,分别为:垂柳、龙爪柳、馒头柳、桎柳、银芽柳、旱柳、金丝垂柳、水曲柳、绦柳、杠柳、大柳树、雪柳、杞柳、龙柳。柳园飞雪处面积约为7.7亩。近20000棵柳树将为您重新呈现“灞柳风雪”的壮景,重温古人折柳送别、十里相送的一抹温情。

●生态荷塘

生态荷塘总面积为46.2亩,共由10个园组成:分别为月季园、荷花园、睡莲园、香蒲园、菖蒲园、石榴园、石竹园、漏斗花园、金光菊园、火把莲园。欲滴莲花送月香,抚琴弄笛醉荷塘。10个花园荷塘百花齐放,争奇斗艳,集中体现了生态之美。

●亲水石滩

亲水石滩面积约为3.6亩,此处景观充分利用灞河卵石,以不规则的形状,对滩涂进行铺装,便于游人在枯水期直接进入河道,近距离观赏灞河湿地植物景观。千年的河水流觞,优越的地理位置,亲水石滩是改造滩涂的杰作,让游人近距离亲水,充分体验原生态之美。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1年10月25日08:09西安晚报我要评论(0)

本报讯(记者 史佳)10月24日,西安生态建设的又一样板工程——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整个工程完工后,一个全长15公里、水清、岸绿、自然、野趣、时尚的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西安最令人向往的湿地公园。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项目是灞桥区和西安市纺织城综合发展办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部生态新城的重要举措。项目位于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全长15公里,规划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实施。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发扬。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项目于2008年11月正式启动,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公园一期从华清桥到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2.45平方公里已建成,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并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公园建设最大限度保持了灞河湿地、灌草、林木等独有的自然肌理和环境特征,彻底改变了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挖沙坑密布、杂草丛生的生态破坏严重的面貌。初步实现了原生态湿地公园的景观效果,创造出一个拥有生态丰富,适于多种野生动物栖息的绿色河流廊道。

10月24日开工建设的公园二期工程,从灞河祥云桥到蓝田界,全长11.8公里,在灞河西路与灞河东路之间,规划面积约4.3平方公里,工程概算投资5.5亿元。公园二期延续一期的设计理念,将建成休闲娱乐区、户外运动区、湿地体验区、田园风情景观区、湿地教育区、“桥”文化区、生态农家体验区、原生态自然景观区和“灞上人家”休闲度假区等九大区域,集河道防洪、生态保护、休闲浏览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湿地长廊。

滨海湿地的生态价值 篇6

我们曾对辽宁省滨海湿地的价值进行了研究,辽宁省滨海湿地总面积为15208.06平方公里,其中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比例分别为71.49%和28.51%。自然湿地中浅海水域面积最大,占自然湿地总面积的81.53%,滩涂和泻湖面积较小,分别占2.77%和2.19%,淡水湖泊面积很小,仅占0.32%。

其中浅海水域和滩涂是重要的滨海湿地,前者占自然湿地的比例大,后者面积比例虽小,却是众多海产品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两者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资源供给方面。比如说,鱼类、贝类在这两者中的产出比较多,2005年辽宁省人工养殖海水产品产量为212.1×104吨,当年海水产品价格为7211.4元每吨,那么辽宁省滨海湿地的海产品总产值为152.95亿元。

浅海水域和滩涂另有一个重要价值即栖息地价值,尤其是滩涂,是大量的鸟类和其他生物的栖息地。这一类湿地如果没了,生物多样性也就丧失了。我们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每年用于自然保护区投入费用的平均值1107.5美元每平方公里为准,人民币汇率按2005年的汇率计算,则辽宁省滨海湿地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为1.35亿元。

栖息地的功能实际上和资源供给功能是相联系的,正是因为它有物质产出,所以它能够作为鸟类等多种生物的栖息地。

再一个明显的功能就是水质净化,浅海水域和滩涂能对水质起到过滤净化的作用。特别是对河流入海的污染物起到了净化的作用。2005年辽宁省废水排放总量为21.87亿吨,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总达标率为86.0%,由此可近似地认为,辽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物质量为18.81亿吨。按照辽宁大连市污水处理费用0.5元每吨计算,则辽宁滨海湿地水质净化服务的经济价值为9.41亿元。

浅海水域和滩涂还有消浪促淤护岸的作用,主要指滩涂防御、缓冲风暴潮的功能。还有它也有旅游休闲、知识扩展、研究的价值。比如辽宁的盘锦,拥有大面积的翅碱蓬滩涂,也就是游客眼中的红海滩景观,不仅是珍稀鸟类黑嘴鸥的栖息地,也是非常珍贵的旅游资源。滨海湿地知识拓展的价值与栖息地的价值是有区别的,栖息地价值主要是突出保护的价值,知识拓展强调的主要是潜在的科研价值。

尽管滨海湿地有如此巨大的功能和价值,但由于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开发与湿地生态保护在同一时间地点发生冲突,目前我们国家的沿海湿地还都存在着面积逐渐缩小的威胁。滨海湿地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直接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只有稳定的生态系统我们才能健康生存。现在广大的民众逐渐感受到的沙尘暴、洪水、极寒等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了,大家对生态安全这样一个意识也越来越高了,也会觉得人类对地球的开发是过度了,由此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这时候我们需要提醒大家要呼吁留住更多的滨海湿地资源,要进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免遭大自然的又一次报复。

城市生态湿地 篇7

1 城市湿地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990年, 钱学森针对未来城市的构想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 之后, 胡俊与吴良镛等专家也对“山水城市”提出了自身的看法和理解, 他们认为“山水城市”体现了人、自然与社会等因素的全面发展和协调[1], 对于我国现代城市的建设有着较为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 对于城市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 应该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生态性原则、可持续原则、综合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以及地域性原则。

2 城市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实施路径

2.1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保护

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法制体系;针对不同的湿地类型制定湿地保护和管理规划;湿地景观营建过程中应采用生态工程的手法促进湿地保护;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支援湿地保护工作;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意识。

2.2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恢复

湿地生态恢复主要有几种方法:重建, 去除干扰并使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利用方式;修补, 修复部分受损的结构;再植, 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改良, 改良立地的条件以便使原有的生物生存, 一般指原有景观彻底破坏后的恢复;改进, 对原有的受损系统进行改进, 提高某方面的结构与功能。

3 绍兴镜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3.1 项目背景

镜湖湿地公园是浙江省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有“水乡泽国”之称。镜湖湿地公园总面积约15.6平方公里, 位于绍兴中心城市三大组团越城、柯桥、袍江之间, 形成大绍兴地区的“绿肺”, 是典型的淡水河流湖泊型湿地。经过多年的建设, 镜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已融为一体, 当前已成为假期休闲, 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2]。

3.2 绍兴镜湖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格局

本研究是基于反规划思想指导下的生态基础施规划。一是, 生态基础设施是区域可待续发展的支撑框架。通过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获得可博弈生态基础设施用地结构, 可以最大限度地、高效地保障自然和生物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同时给城市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二是, 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途径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镜湖地区进行生态基础设施研究, 主要研究三个生态水平过程:雨洪过程、生物过程和游憩过程。目的是将自然元素、生物元素和游憩元素等各种场地元素串联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 并为当地提供持续的自然服务 (图2) 。总体而言做好了水系安全格局、生物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以及景观安全格局等方面的工作。

4 生态视域下的绍兴镜湖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4.1 项目定位

按照“城市核心、城市绿心”的定位, 依据《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全面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通过景观结构的合理布局, 植物景观的科学营造、湿地生境营造的规范设计, 以及湿地净化、污水净化创新技术的综合应用, 实现区域的协调与融合, 创造出一个能被人们群体所共同感知和交流的视觉和精神愉悦空间, 营造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城市湿地生态环境。

4.2 规划分区

空间结构方面, 我们根据不同的自然生境, 因地、因景科学合理的组织各景观区, 在湿地公园内共规划了3大区块和6个景区。

4.3 植物景观设计整体种植结构

根据总体规划布局, 结合各分区的功能和主题, 将场地分为7个种植区:生态保育恢复绿化区、生态绿植展示绿化区、核心区景观绿化区、环湖界面绿化区、入口形象绿化区、道路景观绿化区、生态水质净化绿化区。

4.4 湿地净化、污水净化功能规划

(1) 湿地净化。种植水生、湿生植物, 同时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滚水堰, 拦截上游来水, 使之先通过台田的层层净化, 再汇入镜湖。通过种植向日葵 (图3) 、油菜类生产性作物、以及野花组合等形成花田, 可供参观展示外, 还可为生物质能提供原料, 带来经济效益。靠近外围区域以密林散种为主, 突出其自然状态和生态功能。

(2) 污水净化。收集来的污水先后经过砾石滩过滤区——土壤过滤区——重金属过滤区——病原体过滤区——富营养化合物过滤区——水质稳定池, 通过建筑残渣堆、梯田、水生植物、湿生植物等的过滤、吸收, 最后达到中水标准, 用于冲厕、浇灌等。整个污水净化流程为可视过程, 具有科普教育、生态景观展示等多种功能。游人可进入场地内近距离参观净化过程, 使之对自然污水净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镜湖湿地景观生态技术可涉及到水的循环、能的循环以及物质的循环等诸多方面。水的循环利用技术, 如生态边沟净化雨水技术、屋顶、广场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泡沫冲洗”厕所的引用等。能的循环主要有生物质能、小水能、太阳能和风能[3]。物质的循环主要是生态材料的选择和垃圾的回收两个方面。

5 结束语

城市湿地已成为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 它在城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以及对外形象展示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本文的研究观点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丰富和完善前人的研究成果, 相关理论能够为我国湿地建设提供绵薄之力, 进而不断彰显我国湿地系统的生态效应美学价值以及文化内涵, 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以绍兴镜湖湿地公园为例, 分析了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格局, 景观结构, 植物景观设计, 湿地净化、污水净化功能规划等方面, 提出了合理的湿地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希冀通过文章的研究, 为相关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湿地,景观,生态,低碳,节能

参考文献

[1] (美) 克雷格·S.坎贝尔 (CraigS.Campbell) , (美) 迈克尔·H.奥格登 (Michael H.Ogden) 著, 吴晓芙译.湿地与景观[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城市生态湿地 篇8

1 建设现状

公园始建于2001年, 2008年6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为第五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约占地177 hm2, 其中水面58 hm2, 滩涂面积10 hm2。公园建设利用原有的鱼塘、低洼地、荒地, 遵循“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湿地开发与保护, 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 维护生态平衡与昆山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和自然性。公园规划建设, 按大风景、小景观的设计理念造园, 尽量减少人工景观, 从近自然风景入手, 在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基础上, 通过改造风景的地形、水体和树木等要素, 营造富有江南特色的自然环境。根据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进行功能分区及设施配套, 重点建设突出江南水乡野趣的水禽观赏区、湿地保护与展示区等。公园完成前期建设后, 经近几年的管理、保护, 整个公园以湿地为主题、以水域为中心, 形成集湿地保护、展示、科普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雏形, 植被茂盛、环境优美, 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特别是野生水禽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湿地景观特征日益明显。园内主要植物品种有57科、98属, 共131种;湿地鸟类70余种;水生动物种类丰富, 生存状况良好, 传统特色水产丰富。

2 设计基本原则与指导思想

设计的基本原则为:高起点, 高要求;因地制宜, 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结合 (功能、景观、生态三结合) ;突出生态、现代观点;“以人为本”原则[1,2]。设计指导思想为:整体性原则;创造自然的生态景观;营造交流氛围, 满足市民的游憩;景观的文化、审美意境;植物的乡土性原则。

3 整体规划方案

3.1 规划背景

根据昆山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 西部城市副中心以打造生态居住区为重点, 营造一流人居环境。昆山市城市生态公园作为西部城市副中心的一项重要功能, 定位为:纳入昆山市城市绿地规划, 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 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的公园。

3.2 规划总体目标

规划应用湿地生态恢复、生态重建和湿地水处理等生态工程技术, 构建类型多样、格局合理、功能优化的城市湿地自然保留地, 保护乡土物种、丰富生物种类, 展示、传承江南水乡的湿地生态文化积淀, 与城市水源地保护、城市生态休闲紧密结合, 创建城市湿地自然保留地、城区水源地复合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模式, 形成“城区水源、湿地乐园, 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城市湿地景观, 奠基山水型生态共生城市。

3.3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突出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丰富生物多样性, 改善城市环境、保障城市用水安全, 提升城市湿地的生态价值及其公众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生态优先原则:以湿地自然景观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培育及其保护、水源地环境保护为重点, 在此前提下, 适度规划湿地展示、湿地生态休闲及湿地科普教育功能;长期持续原则:遵循湿地生态、保护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原理, 保障规划的科学性、技术可行性, 并从区域湿地保护、城市总体建设的视角出发, 促使规划有利于建立城市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地域特色原则:在自然景观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保持地域特色[3,4]。

3.4 要点和策略

湿地生态恢复:遵循恢复生态学原理, 注重水陆关系, 改善岸线地形与形态、重建水陆过渡带、恢复自然或近自然生态岸线, 重视乡土植物应用、重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的植被空间演替序列;水源地保护:遵循水环境策略, 充分利用湿地水体与湿地植物的净化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遵循保护生物学原则, 规划建设缓冲带、生物廊道与生物通道;湿地文化展示:挖掘特色主题“江南鱼米之乡”, 充分展示湿地生态经济功能、地域物产及地域文化特色;湿地生态管理:突出科技支持、社会参与对湿地建设及后期管理的引领作用。

3.5 规划目标

近期规划目标:重点调整园路系统, 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与控制;适当改造地形、岸线, 构建“水—岸”复合生态系统, 恢复水生—湿生—旱生的植被空间演替序列;建设生态岸线、自然与人工湿地生境类型和湿地水处理系统, 形成湿地游览、湿地生态文化展示和湿地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区域, 创建城市水源地、城市湿地保留地复合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的模式, 建立政府、社会参与多渠道合作的城市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机制, 为市民提供科普休闲、环境教育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中长期规划目标:城市湿地公园保护建设与周边产业协调发展, 形成新时期城市湿地公园保护利用的模式范例 (保护—产业互动模式) ;园区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提供城市湿地水处理、水源保护的技术经验与示范;建成区域湿地物种库, 利用湿地公园自然调蓄功能及其控制系统, 实现相对可控条件下的湿地资源保育;建立湿地生态和环境综合科研基地。

3.6 规划总体布局

按照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以及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休闲、科普教育的需要, 遵循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 根据公园地域及周边道路、水系、用地格局, 进行功能分区并规划隔离缓冲带或连通廊道, 形成功能斑块—节点 (生物通道) —隔离连通廊道镶嵌的网络布局模式。规划6个功能区即管理服务区、游览活动区、湿地生态文化展示区、科普教育区、湿地生态保护区、湿地生态恢复区。

3.7 分区规划指引

功能服务区:位于主入口区域, 面积21.15 hm2。通过现有多媒体展厅展示昆山总体规划、湿地生态知识、经典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案例和公园总体规划建设情况, 提供、增加社会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实践机会, 为湿地资源管理人员及相关部门提供教育培训场所。游览活动区:位于主入口北部中心地带, 面积21.51 hm2。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 规划游览活动区, 开展湿地为主的家庭式休闲、游览活动。湿地生态文化展示区:位于湿地游览区东部, 面积14.16hm2。湿地植物、水生植物展示、湿地体验、特色水产及生态文化展示。科普教育区:位于湿地游览区与湿地生态保护区之间, 面积16.18 hm2, 进行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 配以说明牌、图片等对广大民众进行爱护自然的科普教育。湿地生态保护区:位于湿地公园西北部, 面积41.30 hm2。湿地自然生境重建及以鸟类为主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湿地生态恢复区:位于公园东部, 面积62.70 hm2。自然湿地景观的生态恢复及湿地水处理展示。

4 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规划建设中, 与区域自然湿地的相关关系应进一步强化;应适当扩大水陆过渡带的湿地面积;原规划道路系统不利于湿地生物的保护;湿地植被的水平空间梯度有待丰富、乡土植物比例需进一步增加;与城区水源地保护、湿地生态文化传承相结合的主题不够紧密、不够突出;应提高湿地类型多样性、完善科普设施。

5 对策

根据《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试行) 》及《昆山市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方案》, 由昆山市人民政府引导, 昆山市园林局实施, 湿地公园管理处具体管理, 采用分期建设, 遵循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布实施的原则, 逐步完善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符合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建设方向, 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发挥了公园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旭.对景观规划中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认识——以银川市大西湖生态湿地公园规划方案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03, 10 (5) :54-57.

[2]周灵国, 张新兵, 冯宁.湿地公园考察成果与规划设计建议[J].陕西林业, 2008 (6) :10-11.

[3]肖晓萍.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建设[J].福建建设科技, 2005 (5) :37-39.

城市生态湿地 篇9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体验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人类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三个阶段, 正在向体验经济时代转变”。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越发注重强调“体验”的满足感, 利用湿地资源的旅游产业也日趋兴旺。

生态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 它是城市湿地公园未来发展的导向, 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当下, 我国在湿地公园体验设计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空白;功能分区的不合理对湿地生物造成负面影响, 违背了生态保育的初衷;传统的设计手法不能满足游人的感知需求, 易造成感官疲劳。因此, 赋予城市湿地公园更多的功能, 是设计者亟需面对的挑战。

2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体验设计策略

2.1 概念

城市湿地公园 (下文简称“公园”) 的生态体验设计, 是一种围绕游人的心理和行为开展的设计, 通过利用园林要素创造丰富的场所, 使游人在游览过程中感受美好的体验过程。设计的核心是营造具有特色体验的场所和情景, 而诱导体验行为的关键, 是把握影响行为与环境的机体因素 (见图1) , 诸如心理、生理和安全需求等。

2.2 设计手法

2.2.1 体验区域的界定性

作为城市休闲空间, 公园需要处理人为观察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矛盾。设计者需按照动植物的分布、保护情况以及人流的密集程度、活动干扰度, 进行合理的分区规划, 科学规范的引导游人的活动范围。

结合《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试行) 》, 公园可分为隔离区、缓冲区、活动区及边缘区, 体验的程度和内容有所不同。

1) 缓冲区。

游人在缓冲区可近距离观察动植物, 但只允许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 且停留时间和观赏范围也会受到影响。

2) 活动区。

活动区是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 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和科普、管理等活动。

3) 边缘区。

边缘区是城市景观与湿地景观的过渡区域, 设计时需要有一定的宽度, 并考虑人流疏散。

2.2.2 游览路径的主题性

区别于一般的旅游路线, 游览路径基于公园内交通流线, 在生态保育的前提下, 串联重要节点, 使游人在最短时间获得最大观赏和教育体验, 常布置在缓冲区和活动区。

2.2.3 园林要素的感知性

为激发游人多次由浅入深的情感体验行为, 设计师可结合园林要素增加多余度, 带来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的感官体验, 主要通过地形、水体和植被来实现。

1) 地形。高低起伏的生境岛可以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 由于水位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景象, 可唤起对场地历史的回忆。

2) 植物。设计者可利用植物季相、色彩、空间和气味的变化特性, 创造有特色的小空间, 增加“游憩流动曲线”上的“滞留点”, 从而延长停留时间。

3) 水体。设计者通过丰富岸线形状和形式、堆土形成错落水位、设置亲水设施等手法, 形成由陆地向水体过渡的连续界面, 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

2.2.4 环境设施的引导性

建筑是赋予一个人“存在的立足点”的方式, 参观、购物、休憩、小卖等活动都是借助于公园中的建筑展开。设计时需兼顾服务和场所精神, 创造兼具休闲活动与科普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载体。

完善的标识系统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包括景点解说、路径指示、导游线路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极具科学性和趣味性 (见图2) 。

2.2.5 湿地课堂的科普性

传统的游览方式并没有在环境保护方面对儿童的错误行为造成过多的纠正。这需要加强室外教学与体验活动的结合, 从而减少破坏行为的发生。活动可以分为室外和室内活动展开。

3 实例研究

3.1 概况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香港天水围新市镇东北隅, 占地约61 hm2。这是环境保护实践的优秀范例, 也是一个以教育、休闲、娱乐的活跃场所。

3.2 教育体验

香港湿地公园入口处是一座建筑面积约10 000 m2的访客中心 (见图3) , 由服务区和展示区组成。服务区满足餐饮、购物、咨询等基本要求;展示区由5个展厅串联形成:湿地知多少、湿地世界、人类文化、观景廊和湿地挑战。

穿过访客中心可见一片湿地丛生的景象, 便进入湿地活动区和展示区, 设计了4条风格迥异的游览路径。“溪畔漫游径”沿水体展开, 游人通过动物足印和其他模型发现多种生命的踪迹, 并观看水生动物如何对抗高地溪流和开阔水体的急速水流;“演替之路”展示了不同植物的演替过程:由开阔水体经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再到灌木和乔木组成的湿木林;“原野漫游径”初端有芦苇床, 中端有蝴蝶园, 蜿蜒曲折的小路展现了陆生植物的奥秘;游人在“红树林浮桥”上可享受与红树林生境合二为一的感觉。

3.3 活动体验

园内鸟类繁多, 为了提供满足游人的观鸟需求, 设置听声观鸟的各类场所, 如观鸟廊、观鸟亭、观鸟平台。观鸟设施均朝向鸟类出现频率高且视线好的方向, 基于对鸟类生活习性的研究, 借助望远镜等设备观察涉禽, 将人为的干扰降到最低。在观鸟场所布置生动有趣的展示牌, 用多种语言详细解说可能出现的鸟类。为增加趣味性, 还可设置小型雕塑, 带来视觉和触觉的感官体验。

3.4 情感体验

园内植物的设计除了隔离和引导外, 芳香植物的种植不仅吸引昆虫, 香气的芬芳也让游人产生愉悦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4 结语

当下, 参观体验已逐渐成为城市湿地公园开发的重要环节, 然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除了借鉴和归纳国外优秀经验、健全设计体系外, 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 加强设计体系的评价和论证

城市湿地公园体验设计方法体系研究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且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生态学等多学科, 对这类设计的成果亟需进行评价和论证。对使用者的使用状况评价可采用POE (Pose Occupancy Evaluation) 方法, 是一种利用系统对建成或使用一段时间后的建筑及户外空间进行评价的过程。设计者通过收集游人意见, 了解设计的动态变化因素, 进行再创造。

4.2 注重设计的可持续性

湿地公园体验设计的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改善当地生态气候, 创造宜居生存环境;丰富游人物质文化生活, 加强公众参与性;宣传科普教育知识,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带动其他业态经济发展, 提升土地利用价值。

4.3 综合考虑、因地制宜

根据服务人群和场地现状的差异性, 规划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需求的使用情景, 以满足更多人的“心理需求”, 实现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参考文献

[1]但新球.情景规划与体验设计探讨——以雷公山森林公园规划为例[J].中国林业调查规划, 2005, 24 (3) :35-39.

[2]汪辉.基于生态旅游的湿地公园规划[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 2007.

[3]徐银芳.城市湿地公园参与性景观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8.

城市生态湿地 篇10

1 水库湿地生态旅游与开发

1.1 水库湿地生态旅游

湿地是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独特多样的生态系统和景观,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的环境和资源[5]。由于湿地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其旅游价值越发受到关注。当前对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评价、开发对策及其环境影响等方面[6,7,8],而对水库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与开发模式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于生态旅游和湿地旅游研究的主要观点[4,5,6,7,8,9,10]。笔者认为,水库型湿地生态旅游是指以水库湿地旅游资源为依托,旅游者为了获取湿地印象、实现特殊旅游体验和研究湿地生态景观而开展的旅游活动其既体现认识和享受自然,又体现环境教育和社会参与功能,既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又有利于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水库湿地生态旅游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征:(1)以水库湿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基础,旅游资源以水库湿地自然景观为主,包括与自然生态景观相协调的湿地生态文化;(2)水库湿地生态旅游强调要对当地的自然与社会文化负责任,重视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体现旅游的可持续性;(3)有社区的参与,能得到当地社区居民对水库湿地生态保护的支持并使之获得经济收益;(4)水库湿地生态旅游是寓教于游的旅游活动,能让旅游者观赏湿地风光、体验湿地自然生态魅力,同时提高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5)以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为目标,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旅游。

1.2 水库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1.2.1 生态旅游开发的一般模式

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是以追求旅游经济高效益为主要目标,在开发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旅游市场与经济效益,而以可持续旅游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将保护作为主导因素贯穿其中。由于开发导向的不同,杨桂华等总结传统的“一源”(“资源”或“客源”)开发导向模式和“二源”(“资源+客源”)开发导向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综合开发导向模式,即在资源型、客源型或“二源”型开发模式中增加了保护的前提要素,形成“保护+资源”、“保护+客源”及“保护+资源+客源”的综合开发导向模式[11]。牛亚菲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生态旅游的模式不同,基本模式包括社区参与模式、环境教育模式、生态环境补偿模式等类型[12]。目前,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和地域差异的存在,对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有效的范式。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对立的统一,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造成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13]。一般而言,湿地生物多样性程度越高,生态系统保存越完好,生态旅游开发价值就越大,故自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就会因为旅游的开发而造成一定的影响。水库湿地具有生物多样性高、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特点,故单一的开发模式难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多重效益。

1.2.2 水库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产出的旅游产品

水库湿地具有生物多样性高、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特点,合理的水库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要以水库湿地保护为前提,依托水库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需求,遵循“保护优先,生态为基,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加强监管,持续发展”的原则,适度有序地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构建水库湿地生态旅游产品谱系(表1),力求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最优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1.2.3 水库湿地生态旅游综合开发模式

水库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首先要保证生态安全[12,13],保持湿地功能健康和结构完整,要在水库湿地生态旅游容量和生态安全评估的基础上,以政府管理为主导,鼓励社区参与监督,通过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出高质量的水库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并通过对旅游业绿色生产的监督和环境补偿来实现开发目标。其开发运作模式如图1。水库湿地生态旅游是可持续的旅游形式,在开发过程中,为保护好水库湿地脆弱的生态资源与环境,需要预先对生态旅游容量和生态安全影响进行评估;制定出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来指导开发,对开发者、旅游者和库区居民进行生态环境教育,遵循生态化原则进行旅游开发建设,适度地开展市场营销和对旅游环境、质量、游客与社区的管理;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约束,吸引社区参与水库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运作;进行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和旅游环境影响评估,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确保水库湿地生态环境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 浮桥河水库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

2.1 浮桥河水库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浮桥河水库位于湖北省麻城市举水河一级支流上,由自然河流和人工水库组成,水面海拔59 m,承雨面积381 km2,总容量可达5.395亿m3,大小浅滩40处,库岸线周长125 km,是大别山腹地的最主要湿地之一。区内河汊、浅滩多,水面较大,岸线附近地形波澜起伏,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平均海拔119 m,森林覆盖率达95%,土层深厚肥沃且多为赤沙泥土,土壤pH值在5.5~6之间,保水、保肥性能好。区内生物资源丰富,分布了64科156种植物,野生动物130余种,其中有国家I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9种。近些年来,湿地内栖息、越冬的鸟类呈逐年增加之势白鹭的种群数量连年增加久未见的鸳鸯也落户库区。因其优质的水质,也是鳜鱼、匙吻鲟、中华鲟、大口鲶、河豚等国家珍稀名优鱼类的栖息地。浮桥河水库湿地区域环境优美、水生和鸟类物种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和旅游开发价值[14]。

2.2 浮桥河水库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浮桥河水库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品位高,集美、古、名、特、幽于一体,给人诗情画意和山水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感觉,且区位、交通、客源市场和社会经济条件不断优化,同时浮桥河水库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也有很多劣势与挑战(图2)。要通过有效地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将浮桥河水库湿地建设成为湖北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2.3 浮桥河水库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

浮桥河水库湿地具有生物多样性高、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特点,单一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难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开发效益,因而必须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管理模式(见图3),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合理的开发促进浮桥河水库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制定浮桥河水库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必须充分分析浮桥河游湿地的地区特点,合理划分功能区,拟定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观光游览的各种规划方案,充分利用地滩涂、林地、草地和气候条件,为游客创造优美景观。并结合本区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程度,将浮桥河水库湿地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开发实验区和外围控制区4部分,并以此为基础,实行相应的旅游功能分区(表2),对浮桥河水库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管理。

3 浮桥河水库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的保障举措

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湿地生态保护

法制建设是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有序进行、搞好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和保证[15],完善的法制体系是湿地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浮桥河水库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在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法和国际公约等法律法规的同时,进一步健全湿地旅游开发建设的生态环境评价、生态环境监测和旅游资源有偿使用等制度。同时政府制定促进当地旅游发展和水库湿地保护的宏观政策,并制定一系列建设与保护湿地的规划体系。要积极实施旅游业的清洁生产,从着重于末端处理转变为全过程控制[16],引进先进的生态保护技术、生态资源遥感(RS)与GIS管理技术、环境污染监控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全面促进浮桥河生态旅游业的生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3.2 确保政府主导地位,鼓励库区社区参与

为确保浮桥河水库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府要通过法律法规明确湿地保护的社会责任,规范社会对湿地资源利用的行为,构建湿地资源保护及利用的综合政策体系,以确保政府在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和资金投入。进一步健全和扩大湿地生态环境教育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深入和持久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政府也可以通过增加当地人管理旅游的权限更多的吸纳库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国际经验表明[17],当地社区与有关利益团体共同参与湿地资源管理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效手段。通过鼓励相关利益团体的参与可增加水库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力量普及湿地恢复的专业技术、知识,使直接利用资源的当地政府、社区居民认识到库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可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社会与效益,从而成功拓展湿地保护与开发事业。

3.3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湿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环境资源,对于湿地的开发、和保护涉及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因此,在河水库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将规划视作建设的“重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确保对浮桥河水库湿地的可持续利用。以湿地为特色,以创新为手段,以精品为龙以项目为支撑,有效整合浮桥河水库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建设成湖北湿地生态旅游示范区。

3.4 加强湿地环境监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构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定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以调整旅游开发行为,确保旅游的科学、有序和优质、高效。由于湿地生态环境具有敏感脆弱性,故需引入环保科技,提升游客的游览品质,打破传湿地户外观景模式,采用先进的室内玻璃幕墙观景,用木叶装置作为噪音和视觉屏障,在保证游客舒适与观感的同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另外,建立湿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向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相关利益团体收取一定的补偿费,相应的资源环境养护、更新和恢复,这样既增强旅游企业地居民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意识,又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确保生态环境品质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打造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品牌 篇11

特色文化:盐城湿地生态文化旅游的精神底蕴

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的盐城,文化形态也是多元的和充满个性的。红色文化、海盐文化、绿色文化、情爱文化、环保文化、淮杂文化互相交融,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动人心弦的文化画卷。作为“海盐文化”的凝聚点,盐城城市浸染、衍化的痕迹清晰可辨。作为苏北“红色之都”,我们可以从新四军纪念馆、军部旧址泰山庙以及散落的红色印迹中读出那段激情澎湃的辉煌历史,感受弥漫其间的红色文化。同时,盐城的“水上人家”尽显地方风情,杂技、淮剧演绎地方文化,“枯枝牡丹”占尽地方特色,名人故居点染地方历史。糅合时尚元素、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的水绿盐城、生态盐城,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自然风情、人文历史,造就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发展湿地生态文化旅游的精神底蕴。

文旅融合:推进湿地生态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当前,盐城旅游产业发展正进入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在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建设大背景下,必须大力拓展特色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底蕴,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以大旅游推进大融合,以大融合建设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全面增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打响“湿地之都,水绿盐城”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品牌。

抓好湿地生态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坚持以红色文化引领旅游文化,以特色文化对接全球文化,着力打造湿地生态旅游精品工程。一是推进情爱文化项目建设。一方面发挥丹顶鹤保护核心区湿地、森林、海洋三大生态系统均已具备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假旅游、休闲旅游;一方面融入特色文化优势,特别是结合以丹顶鹤为形象符号的情爱文化,开发一系列主题游如情爱主题游、爱情旅游专线等,让游客体验夫唱妇随、其乐融融、和衷共济、珍爱一生的温馨感受。二是推进世界级滨海湿地旅游度假地建设。发挥大丰国家级麇鹿自然保护区和中华麋鹿苑国家AAAA级景区、亚洲东方最大的滩涂湿地典型地貌、周围4万公顷森林公园环绕的资源优势,以及拥有上海“飞地”的区位优势;大力宣传“鹤鹿同春”的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大力宣传推介盐城百岁老人占全省25.36%,位居全省第一的长寿优势,将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深植长三角精英休闲度假基地、长三角国际养老基地、长三角水上运动基地、湿地文化博览园、生态农业体验区等项目之中。三是建立盐韩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挖掘特色文化附加值,积极寻求与韩国环境保护、生态文明、道德伦理等文化创意产业交融的价值空间,开启盐韩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新模式。

加快湿地背景的影视文化基地建设。加快中国知青影视文化基地、盐都影视城、新东方影城1号景区建设,借助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兄弟》在全国荣获电视专题片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武警部队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与盐城合作的机遇,推进大纵湖中国最大影视拍摄基地建设。强化相关影视产品的宣传。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和华夏电视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拍摄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是我市本土企业涉足影视文化产业的开山之作,我们通过加强后期制作、市场推广和形象包装,使地域原创作品在全国影视界一炮打响。同时,强化以知青文化和湿地风情为背景的《蛙女》三部曲之《北上海1950》、《游击兵工厂》等影视片宣传,强力推介湿地生态文化的良好形象。扶持涉盐影视明星发展,放大《闯关东》男主角朱亚文的效应,培养更多国内外走红的盐城明星。借导演陈凯歌投资盐城文化产业的机会,为本地影视人才成长提供更好舞台。

推进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湿地讲堂”。红色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增长点,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对地方经济具有强大的综合带动作用。我们按照先进文化价值要求,牢固确立红色文化主导地位,发展富有盐阜特色的红色文化主题游。实行“1+N”的“主体馆+互动区”的旅游项目运作模式,以新四军纪念馆为主体,结合盐阜地区重要战场、著名人物、重点事件,开辟情境游、角色游等红色文化互动区。在保护与开发现有红色纪念馆和设施基础上,系统梳理全市红色文化资源,让在地方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人物、事件均能通过一定载体得以呈现。开展“我心向党,天天向上”主题游,融入全国30条爱国主义教育精品线路。开设新四军北上抗日旅游线,从茅山革命根据地出发,经镇江至扬州参观江泽民旧居、朱自清故居,到泰州参观胡锦涛旧居,到姜堰白马庙海军诞生地纪念馆,至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结合旅游线路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爱国主义、革命理想教育,打造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湿地讲堂”。

创新理念:开创湿地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规划的引领、龙头的带动、科技的创新、政策的扶持。近年来,我们通过城市形象营销、体制机制、研发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使湿地生态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不断做深做细,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创新城市形象营销方式。明确城市定位,塑造盐城湿地生态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实施与“好客山东”差别化的定位,推出“鹤舞盐城,有爱人生”的城市形象。制作“盐城映像”大型文艺剧目,演绎盐城特色文化完美内涵。实施旅游组合营销,一方面进入央视“幸福江苏”组合宣传,另一方面在“有爱盐城”旅游品牌统领下,创建县、市、区旅游品牌,培育企业品牌、节庆活动品牌、旅游服务品牌,从而形成以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为支撑,以企业旅游品牌为基础的“有爱盐城”文化旅游品牌体系。

创新湿地生态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组建由市宣传、文广新、旅游、教育、环保部门组成的协调机构,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势力量,齐心协力做大做强湿地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建立富有活力的发展机制。市相关部门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组建文化和旅游产业集团,逐步建立协调统一、富有活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旅游产业运作机制。充分发挥相关行业部门在旅游文化发展中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综合配套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文化旅游、开发文化旅游、经营文化旅游。

创新湿地生态文化旅游研发体系。充分发挥文化、方志、文史、院校等部门单位作用,成立文化旅游研究所,集中一批大专院校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加强对盐城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研究,为科学、合理开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依据,促进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塑造生态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湿地生态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市文广新、旅游、教育部门和有关高校合作成立文化旅游人才培训中心,培养一批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的文化旅游人才,提高全市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推进文化旅游教育国际化,提高人才培养规格,与全国文化旅游学院合作,与国外院校联合办学,打造全国、乃至亚太地区文化旅游教育高地;推进文化旅游教育全民化。接轨国际旅游目的地双语化教育惯例,推广《旅游英语100句》、《旅游韩语100句》学习,动员全民接受英语旅游、韩语旅游教育,在全市营造浓厚的重旅、亲旅氛围。

湿地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篇12

一、基本概念介绍

(一) 湿地及其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被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IUCN) 并称为全球陆地三大生态系统。由于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分布的广泛性、面积的差异性、水文状况的不稳定性、边界的多变性, 从科学研究、保护管理等不同视角出发, 湿地的定义各有差异。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率先于1956年对湿地进行了定义, 即被浅水或暂时性积水所覆盖的低地, 一般包括草本沼泽、灌丛沼泽、苔藓泥炭沼泽、湿草甸、泡沼、浅水沼泽、滨河泛滥地, 以及生长挺水植物的浅水湖泊或浅水水体。1979年, 该协会在《美国的湿地和深水生境分类》的研究报告中, 对湿地再次进行了定义:湿地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转换区, 湿地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之一以上的特征: (1) 至少是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生长为主; (2) 基质以排水不良的水成土为主; (3) 土层为非土质化土, 并且在每年生长季节的部分时间被水覆盖。当前, 该定义被广大湿地科学家普遍接受。

我国学者对湿地的概念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由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佟凤勤、刘兴土等学者于1998年提出的定义:湿地是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 (水深2m以内、积水期达4个月以上) 和过湿的土地, 并与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种群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

湿地作为特殊生态功能区, 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自然过渡体, 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特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生物资源使湿地具有丰富的价值功能, 除此之外, 湿地还有调节气候、防洪蓄水、纳垢净污、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保护物种、丰富物产、娱乐旅游、科技教育等功能。近年来, 由于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挖沟排水等原因造成了我国湿地逐年减少, 功能逐渐退化。

(二) 生态补偿及其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理论, 特别是生态环境价值论、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等位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研究。

1.生态环境价值论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效益。生态系统除了为人类提供直接产品以外, 它所提供的其他各种效益, 包括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以及支持功能等可能更为巨大。因此, 人类在制定与生态系统管理有关的决策时, 既要考虑人类福祉, 同时也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生态补偿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经济手段, 对于生态环境特征与价值的科学界定, 则是实施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2.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理论是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环境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所形成的外部成本;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外部效益。由于这些成本或效益在生产或经营活动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从而导致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的生态效益被他人无偿享用, 使得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3.公共物品理论

经济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法律手段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 让生态产品的消费者支付相应费用, 生态产品的生产、提供者获得相应报酬;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 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提供;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 激励人们从事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生态补偿就是生态效益的补偿, 是通过制度设计来实现对生态产品 (服务) 提供者所付成本、丧失的机会予以补偿。由于生态产品 (服务) 的公共性、生产该产品具有外部性, 因而其补偿途径为国家补偿与受益者付费两种途径。

4.生态资本理论

“生态资本”是指一种生态服务或者说价值的载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能直接进入当前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 即自然资源总量和环境消耗并转化废物的能力; (2) 自然资源及环境的质量变化和再生量变化, 即生态潜力; (3) 生态环境质量, 这里是指生态系统的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等各种生态因子为人类生命和社会生产消费所必需的环境资源。而整个生态系统就是通过各环境要素对人类社会生存及发展的效用总和体现它的整体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对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就越高,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就越重要, 而生态资本存量的增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随着生态产品稀缺性的日益突现, 人们意识到, 不能只向自然索取, 而要投资于自然。但是, 如果随着生态资本的增值, 而生态投资者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那么最后就会没人愿意从事这种“公益事业”。所以,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给生态投资者建立一种回报机制, 激励更多的人为生态投资。

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在于:生态受益区的发展是依托保护区的生态功能而存在的, 生态功能作为一种资源被利用并因此产生了效益, 但同时给生态保护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它的经济学基础在于外部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

二、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现状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 人与水争地的现象日趋严重。近年来为了保护天然湿地实行退田还湿工程。工程实施以来一系列问题逐渐显露: (1) 耕地不足, 农民出现严重的生计问题; (2) 剩余劳动力就业难。大量的滩涂被围垦, 苇田天然更新和随演替过程向滩涂扩展的趋势遭到人为限制而减少。目前, 大规模农业开发占用的苇田面积将远远超过自然增加的苇田面积, 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人为手段, 扩展苇田面积, 补偿其损失。滩涂苇田开发一方面涉及建坝、灌溉等工程投资问题, 另一方面也会占用鸥类等滩涂鸟类的生境及水产所需潮间带滩涂, 对此需控制适度的规模, 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湿地调查策略 (钟瑜, 张胜, 毛显强, 2002;李恩菊, 2005) 。

(一) 补偿的客体与主体—补偿的利益相关方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同这样的观点:谁收益, 谁负担。市场经济呼唤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按照有偿使用原则, 根据受生产破坏的范围和程度, 进行经济损益分析, 决定补偿办法, 征收生态资源利用补偿费和环境生态税, 使地上和地下资源开发更为合理合法, 并利于和国际相应组织接轨。

(二) 如何确定补偿额度

1.国外研究

19世纪70年代, 美国麻省马塞诸塞大学的Larson和Mazzarse提出了第一个帮助政府颁发湿地开发补偿许可证的湿地快速评价模型。1972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理事会首先提出了“污染者付费”, 提出由污染者承担治理的费用, 很多国家把其确定为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该原则在环境法上的具体化、制度化是生态补偿在法律上的重要表现。2002年8月,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事业部发表《全球挑战, 全球机遇》的报告, 呼吁各国领导人为子孙后代着想, 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巴西实施生态增殖费、建立永久性的私有自然遗产保护区和储藏量的可贸易权等措施, 来遵循“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哥斯达黎加通过立法手段保证生态效益的内部化, 采用市场手段对私人生产者所提供的生态效益进行补贴或为政府保护生态效益提供支持。

总之, 目前各国一般采取两大类政策手段: (1) 包含补偿内容的直接管理措施, 如建立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2) 利用市场手段调节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 以促进生态功能的保护。另外, 大部分发达国家设有森林林业基金, 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受益团体及个人。

2.国内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左右, 在自然资源有价、有偿使用及定价问题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部分地区征收水资源税, 目前已有27个省市开征水资源税。在1992年年末, 原林业部邀请10个部委用40天时间到13个省的林区考察调研, 提出面对濒危林业的严峻现实, 必须尽快建立中国森林生态补偿机制。1998年7月1日重新修改的森林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 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2000年, 国家发布《森林法实施条例》。宋晓华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探索了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依据与补偿标准, 明确了补偿范围与补偿对象;宗臻玲运用生长曲线模型和恩格尔系数相结合进行分析, 建立了区域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模型, 提出了有关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方法, 构建了区域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方案。张春玲等提出了水源林效益补偿的原则, 并指出水库水源林社会公益性效益补偿由国家承担, 经济效益由以水库为用水水源的城市居民、工矿企业、机关事业等部门来承担;廖浪涛等运用环境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 对密云水库森林生态补偿标准、补偿费税的归宿进行了经济分析。

许多学者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欧阳志云等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做了初步研究;陈仲新等参考Robert Costanza等的分类方法与经济参数对中国生态系统功能与效益进行了较为完整的价值估算;钟瑜, 张胜, 毛显强, 李恩菊采用机会成本法, 直接市场价值法, 防护费用法, 支付意愿调查法根据受益方的不同开展评价;更多的学者选用市场价值法、影子价格法、替代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不同的评价方法, 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对某一类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开展评价, 如对森林、草地、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系统的评价。潘少兵指出社区参与生态补偿模式是一种创新体制。

(三) 生态补偿的方式

1.政府补偿机制

政府补偿机制是以国家或上级政府为实施和补偿主体, 以区域、下级政府或农牧民为补偿对象, 以国家生态安全、社会稳定、区域协调发展等位目标, 以财政补贴、政策倾斜、项目实施、税费改革和人才技术投入等为手段的补偿方式。

(1) 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包括财力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1994年与分配制度一起实施的, 其目的是解决地方性收支不均衡、使落后地区也普及公共服务, 其主要内容有三项, 即“税收返还”、“专项转移支付”和“财力转移支付”。

利用财政转移支付进行生态补偿重点依托两种方式:一是在财力转移支付中增加生态保护的影响影子权重, 目前决定财力转移支付力度的因子中, 生态环境的影响力还很小, 不属于最重要的15个因素之一;二是整合现有的专项转移支付, 增加生态补偿项目, 或者在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专项转移支付中增加“生态补偿”的支出科目。

(2) 差异性的区域政策

对于提供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 可供政府使用的调节手段很多, 政府可以试行增加当地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财政, 实施税收减免优惠的税收政策, 优先安排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投资政策, 实施生态优先的政绩考核政策。

(3) 生态保护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除了直接促进实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外, 还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保护与建设中, 具有“种子资金”的作用, 是政府实施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之一。国家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发展项目有比较明确的生态保护政策目标和比较充裕的资金支持, 可以在短期内收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生态建设项目普遍存在管理成本高、资金使用效率低、地方存在重复立项等问题。

扎龙湿地生态保护区实施移民工程, 退耕还湿, 保护生态资源的赔偿金。鼓励和资助核心区内的村屯有计划的分期迁出, 缓冲区内处于生态敏感地域的村屯也要异地重建。在人口迁出的同时逐步退出生产活动, 使核心区内的耕地全部退耕还草、还沼, 增加了湿地的游乐和科教资源。对此, 旅游部门应因增加了经济收益而作出补偿;增加了湿地的环境容量, 向湿地排污的企业应因减少排污成本而作出补偿;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给全世界增添了一份珍贵财产, 国家乃至世界应为此作出补偿。此行为除向农民提供资金补偿外, 政府还应对其实物补偿, 如:粮食补偿等 (杜富华等, 2008) 。

(4) 环境税费制度

环境税收政策市调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包括环境税、与生态保护有关的税收和优惠政策、消除不利环境影响的补贴政策以及生态环境的收费制度。

从环境税费制度改革难度和实施效果分析, 首先应该消除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是综合考虑环境税和环境收费政策, 最后考虑建立独立的环境税方案 (王金南等, 2006) 。

2.市场补偿机制

交易的对象可以是生态环境要素的权属, 也可以是和环境污染治理的绩效或配额。通过市场交易或支付兑现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价值。典型的市场补偿包括公共支付、一对一交易、市场贸易和生态标记等。针对于湿地生态补偿主要可以采取公共支付, 市场贸易等。

比如, 鄱阳湖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多种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和栖息地, 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4月, 大量的越冬候鸟来此越冬, 繁殖栖息, 景象蔚为壮观, 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 因此, 可以通过建立景观游憩效益的交易市场, 来为保护鄱阳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的当地社区和居民提供生态补偿资金。

三、我国湿地生态补偿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定性研究多, 重复研究多, 创新研究少

国内对湿地资源生态补偿分散研究多, 系统研究少。缺乏各个理论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衔接, 未形成系统的完善的湿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未达到系统论中“总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

(二) 生态补偿理论的实践性较差

没有根本解决湿地资源生态补偿中“谁补偿谁, 补偿多少, 以及如何补偿”的问题。对湿地资源统一管理理论的具体运作方式、管理组织结构及运作缺乏研究与实践。对湿地资源生态补偿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三) 对湿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本身的认识广度、深度不够

不能准确把握湿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内涵及它的影响因素对具体城市湿地资源生态补偿的标准规定、补偿形式及补偿资金的来源等专门研究较少, 对湿地生态补偿的区域特殊性研究不够。

(四) 缺乏系统、有效的定性指标量化方法

对量化湿地资源生态补偿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的研究不够充分, 缺乏系统、有效的定性指标量化方法。在实际研究工作中, 以湿地资源生态补偿为基础, 合理配置湿地资源, 科学地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有效地进行湿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应用研究不足。

四、结语

湿地生态补偿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有一系列的难题尚待解决。首先是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需要克服生态环境是公共物品, 人们不需为之付费的观念障碍;其次是生态补偿的三个基本问题即谁补偿谁, 补偿多少和怎样补偿难以确定。任何一种生态保护行为所产生效果总是多个层次、多个环节、多个地区共同协调的结果, 因此很难确定补偿给谁;而生态环境效益的受益者也是很难在地理区域和行业范围上划清的, 故谁来补偿也难以确定;生态服务功能能否度量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前提之一, 但由于生态效益与自然资源更新补偿机制的价格体系尚不健全, 补偿标准无法准确定量化;最后在选择补偿途径时, 实施补偿的具体制度环境、人们的意识状况、操作成本、公平性等都为生态补偿的操作增加难度, 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湿地生态补偿研究。

参考文献

[1]宋晓华, 杜志鹏.公益林经济补偿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 (23) .

[2]钟瑜, 张胜.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鄱阳湖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12) .

[3]廖浪涛, 丁胜.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的评价与补偿[J].林业建设, 2000.

[4]潘少兵.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经济学原理及补偿模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

[5]杜富华, 张雪萍, 王姗姗.扎龙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 2008, (11) .

上一篇:职业情操下一篇:改性粉煤灰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