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模式

2024-10-02

生态城市模式(共12篇)

生态城市模式 篇1

1扬州城市水管理的实践

1981年成立扬州市城市供水节水管理办公室(原扬州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要负责城市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及城市供水行业管理。1986年,成立单独建制办公室,性质为全民事业,隶属市建委。

2003年,市委市政府以南水北调工程为契机,认真执行《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大纲》《扬州市沿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文件,通过实施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生态林网与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等4大类生态工程项目,有效保护了源头地区水质。2006年,与德国开展了“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技术合作项目,对瘦西湖17个断面、大运河(扬州段)103个断面的水文资料和重点排污企业污染排放的数据进行了采集分析,并建立了扬州河流水质模型基础。2007年,水利局等三部门联合出台《扬州市八大行业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对火电、化工、造纸、机械等八大高耗水行业实施节水行动。2008年3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保障体系等4个方面对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进行了阐述;5月,印发了《扬州市节约用水规划》,为扬州市未来节水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措施和指标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2012年,下发《扬州市节水供水管理办法》, 为全市节水供水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2014年,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事项的通知》, 对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域纳污总量“红线”进行控制,并明确规定了考核的主体、对象、内容和方式。

虽然扬州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水管理挑战。主要体现在水质达标率不高、湖泊综合营养呈轻度富营养状态等。2011-2013湖泊综合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见表1。

2新加坡城市水管理模式简介

作为一个面积680 km2,人口400万,工商业和金融服务业发达的城市国家,由于国土面积有限,不能大量贮存雨水,致使新加坡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1 m3,世界倒数第二,有超过50% 的供水从马来西亚进口。因此,水资源管理已成为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公众社会生活的战略性问题。目前,新加坡在水管理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水务管理国家之一。

2.1管理机构

2001年以前,新加坡的供水和污水处理是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来管理的。贸易与工业部(MTI)下辖的公共事业局(PUB)负责饮用水管理;环境部(MTE)负责整体环境管理,涉及污水排放及处理、 水资源收集等与水环境相关的事务。2001年,公用事业局从环境部手中接管污水排放和处理的职能,其责任从水资源管理和供水, 扩展到包括废水处理和回用、洪水控制和废水系统等领域,现在,公共事业局是负责与水有关事务的最主要的综合管理机构。下设供水(水厂)处、集水区及水道处等12个业务部门和财务部、人力资源处等5个办公部门。此外,1979年,设立负责制订节水计划、调查节水方面违法活动等工作的节水监查办公室;1981年,成立负责向用水大户提供节水措施的建议、对公众进行节能宣传和教育等工作的节水办公室。

2.2法律法规

先后制定出台了《环境污染控制法》《环境公共健康(有毒工业废物)条例》《废水和排水系统法》《公共设施法(2002)》《公共设施(供水)条例》《公共设施(中心集水区和集水区公园)条例》 等一系列系统全面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规条例明确规定, 在新加坡,水是公共财产,政府通过行政和法规手段对水问题的公众利益进行干预。

2.3具体措施

为改变日常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主要靠收集储存雨水和从邻国进口的状况,政府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推进水资源管理。 一方面,通过实施天然降水、进口水、新生水和海水淡化等4大“国家水喉”计划,增加水资源供应;另一方面,政府不仅投入巨资对与水有关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或新建,减少水流失量,还通过采纳梯级水费和征收水保护税减少民用水使用。如用水户除了交纳水费、 水保费外,还要交纳污水处理费和清洁费,用于污水处理和对现行排污系统的维护与保养。

2.4奖惩机制

通过大力推行节水项目投资补贴计划(IAS)、单位资源生产率计划(RPS)、单位资源生产率研究计划(RPFS)等节水补助计划, 减少小企业大幅升级节水设备时遇到的资金困难,提高其节水的积极性。对超标排放污水的,则采取第一次最大罚款5万新元,以后每次超标给予10万新元的严厉处罚。且为取得更有效的投资效果和促进地方水工业发展,政府在1995年将公用事业局企业化的同时,还鼓励私人参与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2.5教育培养

公用事业局联合学校、工业协会等机构,每年投入数百万新元,开展一系列旨在加强普通民众对于环境的公共意识,尤其是水资源的公共意识培养的活动;主要包括“让新加坡清洁”特别运动、 教育体系和“清洁和绿色周”。“让新加坡清洁”运动主要通过介绍环境或公共健康法律,帮助公众形成对环境和水问题的认知;学校是环境信息的重要传播体。因此,教育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就被要求了解节约用水的基本做法,以便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自1990年起,每年举行不同主题的“清洁和绿色周”,通过努力,民众节水意识很强,连导游、出租车司机也会对游客进行节水、环保教育。

3对扬州的借鉴与启示

3.1加强水资源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协作

新加坡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机构改革,将所有与水有关的行政部门整合起来,特别是将水资源和水环境两个问题的管理协调起来,新的公共事业局除负责水资源管理和供水外,还扩展到废水处理和回用、洪水控制和废水系统等领域,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 针对当前扬州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问题责任部门不同的现状,建议借鉴新加坡的做法,通过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有效解决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管、治两张皮现象。

3.2着力构建健全的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新加坡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水管理的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的环境法律体系。不仅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等大的方面,有详细的规定;并且节水龙头、马桶节水等小的方面,也有具体的规范。建议借鉴新加坡的做法,在严格执行中央、省有关水资源管理法规的同时,出台扬州用水节水的具体标准,从小处抓起,从细节着手来推进水资源管理。

3.3推进水资源管理与综合土地规划的有机结合

综合水资源管理与土地规划紧密联系是新加坡水管理的特点。 2002年颁布的《土地管理机构法》为协调水资源管理与土地规划提供了法律基础。二者的结合使得水资源的管理特别是在集水区规划和管理方面,更具有可操作性。这种规划具有在集水区不能建设有污染的项目(主要指工业),重新设计住房和垃圾收集中心以减少垃圾污染,严格实施污染控制法规,将分散的雨水收集系统和池塘等连接成一个网络体系等几个重要特点。

3.4采取广泛的经济手段来推动水资源管理

新加坡在通过采用阶梯水费、鼓励使用回用水的收费体系、 节水减免税、超标排污罚款、鼓励私人投资等手段管理水资源的同时,还在海水淡化、污水截流和净化、水库联调等技术方面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5加强公众环境和水资源意识的教育培养

新加坡特别重视公众环境和水资源意识的培养,不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还通过严格执法来具体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建议借鉴新加坡做法,在加强公众水资源知识教育的同时,也通过法治手段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落到实处。

当前,扬州正在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学习借鉴新加坡做法,有助于打造更加文明富裕秀美的名城新扬州。

生态城市模式 篇2

文/林俊杰 刘 丹 付 川

摘 要:针对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课程特点,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案例教学(Case teaching)、科研教学

生态城市模式 篇3

摘 要:针对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课程特点,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案例教学(Case teaching)、科研教学

(Research teaching)、实践教学(Practice teaching)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重实践、高能力、强素质”为培养目标的“TCRP”教学模式,。

关键词:“TCRP”教学模式;城市生态;城市环境;教学改革

“TCRP”教学模式,即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案例教学(Case teaching)、科研教学(Research teaching)、实践教学(Practice teaching),其核心为将教学、科研、实践及学生的创新思维相结合,对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学是环境科学学科的专业课,是城市学、生态学、系统学、城市生态学及环境学等相结合的产物,侧重于研究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的理论与方法等问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

践性,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开展了基于“TCRP”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些探索。

一、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

根据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课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组建主讲教师主导下的多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包括建工学院城市学教师、生工学院生态学教师、化环学院环境学教师和环科所、规划院项目高工为主体的教学团队。分别讲授城市学、生态学原理、环境学原理及评价、预测方法、环境系统分析及案例教学等内容,将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为统一整体,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Case teaching)

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该课涉及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规划、城市生态工程等项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课程,应结合授课教师的项目及工作经历,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的实践问题及注意事项,讲解做项目的程序、方法、环节。通过案例教学,充分理解该课程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科研教学(Research teaching)

教科书的内容远远低于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等知识体系的更新,授课教师应能够结合研究项目、课题申请与完成、学生进入实验室,协助完成课题,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等方式,总结更新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充分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的兴趣,以科研带动教学,把握专业领域的研究动态,并将其有机整合到整个教学体系当中。

四、实践教学(Practice teaching)

以城市规划院、环境科研所的项目高工、项目工程师为授课教师,充分发挥其完成项目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行走进来和走出去原则,让高工们进入课堂,让学生到工作岗位进行项目实践,撰写项目实践报告,最终完成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课程的

学习。

五、撰写课程论文

改变传统的以考定分的考核模式,采用撰写课程论文或项目实践报告的方式来评定学习情况,根据学生报告撰写、答辩、实践教学表现等情况综合打分,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参考文献:

[1]于明玉,张胤.通识与专业的融合: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1-143.

[2]陈明君,傅杨武.三峡库区化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5(3):8-10.

[3]李洪兵.基于“3T”人才培养模式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08(1):14-17.

[4]林俊杰,付川.基于“3T”体系下的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三峡高教研究,2010:49-51.

[5]张恩栋,王冰.基于创新教育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74):125-128.

(作者单位 重庆三峡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农林科技系)

城市生态区村民安置模式规划探索 篇4

浙江省台州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心六脉四组团”, 整体城市框架为椒江、路桥、黄岩围绕“城市绿心”的组团式城市布局。绿心在台州市城市总规的定位为:具有自然景区承担城市“绿肺”的生态功能, 又作为特殊建设区承担当地村民安置、适度旅游开发的城市功能。以上两项功能并存, 其内涵又有相互矛盾的要素, 如何在符合生态、安全、景观和地质要求的前提下, 妥善解决村民安置的布局问题, 是绿心得以合理保护与开发的前提。也正因如此, 当地政府十年来一直未审批绿心内村民建房用地, 使片区内村民建房压力无法释放, 日益增加。

尽管城市生态区内的村民安置点会对生态保护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但规划的探索却从未停止脚步。自2005年相关部门即着手对绿心桐屿片区内的村民点整治布局模式及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研究,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 试图通过空间布局和规划措施, 解决村民安置点用地规划和失地村民就业的“出口”去向问题。

本文以绿心桐屿片区村民安置点 (民主、凉溪等四村) 村民生存状态为切入点, 结合四村现状条件探索城市生态区内的村民安置模式。

二、绿心桐屿片区村民安置点 (民主、凉溪等四村) 现状

绿心桐屿片区村民安置点 (民主、凉溪等四村) 位于台州市绿心生态区内, 其与椒江、路桥、黄岩三区的交通联系均较为便利, 闹中取静, 区位优势明显。周边有方山、狮子山、大岳山、大仁山环绕, 片区内水系纵横, 环境优美, 又有规划的体育公园、城市内湖两大旅游点, 很适合开发旅游度假产品。但由于缺乏规划和管理, 各村用地布局较为混乱, 工业居住混杂布置, 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环境景观脏、乱、差, 显得凌乱且无特色。位于民主、凉溪村内的两条山水冲沟也没有得到保护和利用, 水面及滨水环境驳杂。

根据笔者的调查, 片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小型私营企业厂房多、污染较为严重, 对绿心生态区的保护构成一定威胁;2.农业依然是各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村民务农需求依然强烈, 与周边地区相比, 村民收入普遍较低;3.村民旧房、危房较多, 质量参差不齐, 布局凌乱, 建筑与人居环境缺乏特色, 质量差, 与台州城市绿心的环境面貌不相符;4.生态绿地面临大量被蚕食的威胁等。

三、村民生存状态调查

村民的生存状态应该得到普遍关注。根据调查, 绿心桐屿片区村民安置点 (民主、凉溪等四村) 村民主要的生存问题可归结为三点:

(一) 经济压力:

人口增长及政府对绿心生态区准入项目的限制, 造成经济的增长率较低, 随着城市周边经济的发展, 比较生存质量偏低。

(二) 文化压力:

城市的发展, 外来文化的入侵, 以及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 造成本地传统文化的逐渐衰落。

(三) 空间压力:

城市的扩张, 人口的增长, 以及生存比较而产生的不断提高生存质量欲望的增长造成空间环境的日益紧迫, 而政府为保护绿心生态区, 十年来对村民建房一律不予批准, 造成村民生活空间越来越紧张, 也促使一部分村民不顾政府禁令违章搭建, 使片区的居住环境越来越拥挤、杂乱。

由此看来, 本片区村民的比较生存压力是相当大的, 亟待规划编制及政策的落实来改善村民当前生存状态。

四、解决思路

(一) 以高层次、大区域规划目标为制定本规划发展目标的基础, 不是以简单地牺牲村民利益, 为城市建设让路, 而是使村民生存问题能够以更高的标准和层次尽快解决, 使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和整体规划效益能够与周边地区的市民、村民共享。

(二) 根据各村的区位优势及景观资源特色, 结合绿心桐屿片区的战略发展目标, 引入旅游等第三产业, 同时注重培养当地村民的三产服务意识, 使民主、凉溪等四村的经济能在生态环境与空间环境压力比较小的情况下借助城市物质文明发展的动力, 协调发展, 稳步提高。

(三) 凭借生态环境的改善, 强化景观环境的优化和塑造工作, 同时注重丽江古城传统文化符号的引入, 营造与丽江古城“神似”的整体环境氛围, 让古城的生活趣味能够在新的空间环境中发扬光大, 成为台州绿心特色旅游产品之一。

五、技术路线

(一) 理解上位规划要求

绿心生态区的规划建设是台州市实施“生态城市”战略的重大举措, 是使城市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一步。具体到绿心桐屿片区村民安置点 (民主、凉溪等四村) , 首先要保护整治环境, 恢复生态, 同时也要考虑当地村民的生存发展, 要本着全局观念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将生态保护、建设发展和村民“安居与乐业”的目标进行整合, 实现三者关系的协同。同时, 应防止三种极端倾向:一是创造纯粹“乌托邦”式的原始生态;二是先破坏、后治理, 快速致富;三是牺牲村民的生存利益。

根据上位规划《台州市绿心桐屿片区村民点整治布局模式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将绿心桐屿片区需整治的村民安置点整合成7个风情小镇组团。由于本片区村民安置点 (民主、凉溪等四村) 现状道路肌理及水系与丽江古城极为相似, 因此将其定位为“丽江风情小镇”。规划用地包括民主、凉溪、梁家、东明四个村, 通过对旧村的改造、新增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及村留地特色商业区塑造, 逐步形成丽江古城特色的风情小镇。

(二) 确定规划目标

1. 通过村民社会调控更新, 建设既有现代化物质文明又有优良生态质量及富有特色的人居环境。

2. 结合建筑环境整治, 着力建设村留地特色商业区, 适当引入旅游休闲文化项目, 为当地村民创造就业机会。

3. 为市民提供亲近大自然的休憩场所及满足新鲜感和好奇心的特色建筑景观空间。

(三) 寻求规划切入点

1. 规划建设

结合用地条件及周边环境, 吸取丽江古城的特征元素, 嫁接升华。用地功能主要为居住和旅游商业, 通过内部网络型道路交通体系串连勾通, 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其中旅游商业用地主要为村集体自留地, 目的是发展村集体经济, 规划将其以“丽江风情小镇”模式打造, 形成整个片区的商业中心。旅游商业用地 (即村集体留地) 基本沿现状两条冲沟, 呈两片块状分布, 分别位于片区西南角和东南角, 规划参考丽江水系特点, 适当放大异化, 人工形成丽江古城“三水贯城”的典型结构。吸取丽江四方街、科贡坊、大石桥、豌豆桥、木府等元素, 同时通过水、路、建筑关系的塑造, 建筑连续界面的街道空间设计, 达到与丽江古城“神似”的境界。居住用地主要是村民安置及新建民房用地, 主要建造三层立地式居住建筑。布局上采用行列式分组团模式, 使每户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各居住组团尽可能结合山水冲沟等布置公共绿地, 促进邻里之间的交往, 增强村民的居住领域感和归属感, 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在此基础上, 同时配置了小学、幼儿园、菜市场、诊所、社区服务用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充分利用现状基础设施的前提下, 对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及管线综合统一规划, 在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 兼顾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2. 规划整治

对村庄景观影响较大的建筑、围墙、大门、河流、绿地、院落、环卫设施的整治是本次规划的重点, 指导思想是“去危房、整旧房、治违房、建新房”。具体工作思路是在建设规划指导下, 结合近期建设任务, 对影响村容村貌的地段实行梳理式改造, 以直观的对比图片和简要的文字说明对村庄改造提供指导和建议。在较短的时间内, 提高村庄建设品位, 彻底改变过去村庄建设中的只见新房、不见新貌的普遍现象, 并进一步强化丽江特色。

3. 公众参与

通过与广大村民、社区、街道及相关部门沟通衔接, 以村民听证会、公示等民主开放形式听取各方意见, 为规划方案的最终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结语

当然, 台州市绿心桐屿片区村民安置点规划 (丽江风情小镇) 只是为民主、凉溪、梁家、东明四个村的建设发展搭建了减轻环境压力并可持续发展的前期平台, 最终其特色发展之路能否一路走好, 则不是当新的思路。前规划能够决定的。不过该规划无疑对解决台州市绿心生态区民主、凉溪等四村的村民“安居与乐业”问题及对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促进作用, 开拓了

摘要:本文以城市生态区村民安置中常被忽视的村民生存状态为切入点, 从村集体经济模式研究到解决村民建房问题, 试图以“风情小镇”形式解决浙江省台州绿心生态区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实现村民的“安居与乐业”, 同时达到对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明 刘军.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李兵第 张文成.三农问题与村镇建设政策理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台州市绿心桐屿片区村民安置点修建性详细规划——丽江风情小镇.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

生态城市模式 篇5

在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起步初期,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倡导人们及时的形成生态价值观,激发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行动,在建设其工程过程中,要能做到示范性,加强生态化建设基础能力建设,要对城市建设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将其功能应用到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为建设阶段打下基础。然后在建设阶段,要重视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改善,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加强生态的构建和生态的恢复,进一步提升人们的保护生态的观念。最后在成型期要能使人们自觉参与到生态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效地管理、研究,实现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在这一过程中,生态城市不可以形成僵死的状态,而是要通过各种科学技术和行政管理,引导人们寻找切实的解决方法,实现生态化城市建设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生态建设已经开始,在研究中,要针对不同城市因其发展水平,做出不同的计划,从而使城市建设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在每一环节中,也要考虑其建设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此时要将基础环节与中心环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实际发展情况人手,这才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最高境界[3]。

4结语

只有采取合理的城市生态化建设方法,城市的建设才能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生态化的城市不能离开合理的设计方案,因此要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生态城市模式 篇6

(1.河北联合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2.国家安监总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 培训基地,河北 唐山 063009)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产生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1年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现代生态城市观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乡发展而建立的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安全舒适,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1]从概念上看,城市可以视为一个由经济、社会、自然复合共生的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和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要实现“生态”的城市,就必须建立城市社会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机制,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以确保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自生态城市理论创建以来,国际上城市生态的研究得到蓬勃发展,世界上许多城市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探索,积累了很多国际经验,表现在:一是减物质化设计的运用;二是闭环制造的运用;三是向服务业转向的运用;四是向自然资本再投资的运用。[2]瑞典、美国、波兰等西方国家在以上的城市生态管理实践中均有不俗的表现。中国在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与实践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当前许多中国城市建设规划的生态模式主要有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文明城市、绿色城市、山水城市等。尽管取得了成绩,但中国城市生态还存在诸如环境、人口等许多现实问题。正如《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到21世纪,如不合理控制,我国城市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环境与发展的巨大挑战,城市生态病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瓶颈制约。[2]

一、城市生态治理理论的提出

(一)城市治理

“治理”已经日益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这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3]治理理论对传统的以城市政府统治为主导的权力分配模式提出了挑战。城市权力分配模式由政府一元向社会多元的转变是对城市管理权力分配转型呼声的回应。源于“精英论和多元论”的城市管理模式争论,体现了现代城市治理内涵要求从行政统包的管理模式向多元主体合作促进的治理模式的转型。

在城市中,从统治到治理概念的转变往往被理解为资源分配、利益整合方式的转变,治理就是通过多个利益主体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实现利益关系双赢的利益调节机制和过程。[4]从广义角度讲,城市治理涉及到城市定位、城市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主要是处理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狭义上的城市治理主要涉及到治理主体的组织形式、利益冲突、利益整合,着眼于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本文对城市治理的理解选择狭义视角,基于城市治理的权力体系构成。

在全球化经济结构转型和市场化推动下,城市政府的权力已经突破了行政区域,发生了各种转移,包括向上、向下、向外、平移等多维分解,趋向于形成一种多元的城市权力体系,并将导致城市权力的新运行方式。这种新的城市权力多维体系的建构就是城市治理理论的本质内涵。西方治理概念涉及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权力多中心化,由此引发主体多元化、结构网络化、过程互动化和方式协调化。加拿大学者吉利斯帕奎特提出,“政府、工商界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合作正成为民族国家竞争力和国家繁荣的基本构成要素”。[5]联合国人居署和一些学者对城市治理概念的界定都支持了这种观点。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最终形成了当前普遍认同的“三因素”基本结构,即城市政府、企业和市民组织。

1.城市政府。城市政府作为传统城市管理的主体,在现代城市治理机制体系中承担着主导责任。它通过提供制度规范来协调各利益主体间合作协同关系的建立,以此为不同利益方规划共同的发展战略,规避传统治理模式下的各主体间各自为政、行动不统一、目标不明确的不足。城市政府拥有法律天然赋予的行政权力,能够克服诸多城市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现象,从而使得政府在整个城市治理体系中拥有比其他利益主体更大的权力,也相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城市政府成为治理体系形成的引导者和维护者,具有其他行为主体难以替代的核心作用。

2.企业。企业是城市的基本经济细胞,城市间的竞争更直接表现为城市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的快速发展能够提升城市品牌和竞争力。可以说,企业的活力决定着城市最终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企业是经济领域的主导者,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状况决定着地方发展的速度甚至决定城市的兴衰。城市中的私营企业参与城市治理,既是企业社会责任和伦理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具体措施。现代城市中的大企业,尤其是跨国的大企业集团对城市治理的影响越来越大,跨国公司有时被看作是城市中的“私人政府”,城市治理既需要它们在经济方面的强劲推动,也需要它们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总之,城市企业作为现代城市治理的另一主体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市民组织政府与市场在经济领域中被认为是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手段和方式,城市治理理论认为解决政府与市场在利益分配中出现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整合二者之间利益差异的基础工作是培育良好的城市市民组织。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已经导致市民社会开始出现并在形成之中,由此而来的城市间竞争的加剧、利益主体的多元,对传统城市治理的政府一元模式提出了挑战。从根本上来讲,市民社会出现的意义在于社会组织和社会功能的进步,是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进程。因此,有学者提出“社区自治是城市治理的基础”的观点不无道理。

城市治理的要素构成决定了政府、市场和市民组织是城市治理行为的主体。政府通过强大的组织体系、政治规则来调整冲突、分配资源、协调行动和团体,其中权威是行动的准则;市场通过价格组织供求来调节冲突、分配资源、协调行动和团体;市民组织则通过价值、标准、信念和信任来调解冲突、分配资源、协调行动和团体。在城市治理的过程中,三类组织已经成为资源分配的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依赖,无论哪一方均无法独立承担资源分配的任务,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它们之间必须通过相互交换信息和资源,从而达到利益分配的融通,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满足。

(二)城市治理的生态机理与内容

生态学的原理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们一般认为,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所共同遵循的生态学的原理包括胜汰原理、拓适原理、生克原理、反馈原理、乘补原理、瓶颈原理、循环原理、多样性/主导性原理、生态发展原理和机巧原理。其中,“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是贯穿于这些原理中的基本生态学思想。[6]运动与平衡的统一是生态系统及各因子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一种平衡被打破,经过运动后达到新的平衡,是每个生态系统的基本发展规律。

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机制运作,即“多元互动”是治理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生态观的根本特征。这种机制特别强调治理主体用于分配权力、管理公共资源以及形成和执行政策的方法。城市的生态化形态本质地决定了对其治理手段的生态模式选择,城市生态治理机制强调城市政府、企业和市民组织这三种治理力相互交织联系,组成治理力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城市政府处于权力体系的主导地位,企业与市民组织对城市政府的权力起到乘补、分化、替代等作用。三者之间通过不断的力量博弈运动,打破一种平衡,又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三者始终寻求在城市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各自合适位置。对于城市的不同生态因子,生态治理系统的不同权力分别“对号入座”,自觉承担相应的治理责任,在适位施权的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也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从而真正实现了生态城市目标下的治理生态机制的不断完善。

二、生态城市目标是城市生态治理的必然选择

现代城市是一个具有生产、流通、居住、交通、水源、行政、文化、教育、管理、信息等内容的系统,这些系统下又有各自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现代城市已经形成了内部、外部各因素间的持续运动的庞大的生态系统。这里的生态是联系人、生物与环境的一种动态关系,是一种竞争、共生、再生和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未来城市治理目标就是保障各因素、各子系统间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协作关系,达到各种力量的均衡和各内容结构的稳定,最终实现整个城市系统的生态稳定与可持续性。

城市生态治理基于城市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文生态关系生态承载能力的要求,旨在将单一的生物环节、物理环节、经济环节和社会环节组装成一个有很强生命力的生态系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体制、规章等渠道来协调城市的物质、能量、信息等各类资源,最终达到公共利益的最优。总之,城市生态治理机制必须体现生态学的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7]

三、唐山市生态治理的实践

基于以上若干理论的探讨,本文选取了唐山市作为典型城市进行例证分析。唐山市是传统资源型城市,“十二五”伊始,被称为“钢城”、“煤都”的唐山,毅然选择了奋力突破发展过于依赖资源、能源的束缚,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

(一)唐山城市生态治理的历史实践

唐山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采取了以下城市治理实践:[8]

1.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从经济“统治”走向经济“治理”。这一时期,唐山市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三级架构,即市政府作为市级国有资产管理者;大型企业、企业集团、控股公司或者投资公司、资产经营公司经授权后,作为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所投资的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微观主体。通过改革,1997年唐山市生产总值达到大幅提高,提前完成了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为城市治理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创新城市治理。1994年开始实行第四次税制改革,按照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即“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并成立了国家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以分设国税和地税。通过分税制,地方财政收入迅速增长,独立的地方利益开始形成,城市政府的博弈能力进一步增强。

3.引入市场机制,加强社会管理。社会的转型对单位制为主体的二元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构成了巨大挑战。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唐山市自1987年开始试行企业职工退休费社会统筹,1988年3月颁布了《唐山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养老保险规定》,实施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机制。到1997年底,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达到78.4%。同时,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维护辖区社会治安、引导下岗工人再就业、落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步形成城市社会管理的微观重心。

4.发挥城市社会中间组织作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1998年以来,进入城市管理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开始,公众和企业作为微观主体开始参与城市管理,城市社会中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受到重视。1998年,唐山市开展了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的权力进一步下放,确立了“两级政府(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四级网络(市、区、街、居)”的管理体制。

(二)唐山城市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生态治理实践,使得唐山在城市治理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城市政府剥离、转化了大量不应由自己负担的职能,形成了“双肩挑”的治理格局,即城市政府既要完成规定的城市经济发展目标,又要承担大量的公共管理的职能;城市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分级分权管理的改革思路使得管理重心下沉,市级管理机构得到精简,管理效率不断提高,实际效果有所加强;城市治理的机制从主要以政府政策为主转向不断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但在整体上仍是以政策为基础,完善的城市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形成;城市治理的手段日趋多元化,即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都在城市治理中加以实施,同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然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城市治理技术上因为具备了较先进的硬件,并采用了一定数量的软件,大大提高了城市治理的效率,但城市治理技术的整合有待提高;在对城市治理的投入方面正逐步增加。“十五”以后,唐山的城市管理投入比“九五”时期有所增加,但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上的投入相比,缺口仍很大,不能满足需要。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不能回避唐山城市治理改革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第一,城市经营中政府的利益定位不准。对城市经营的片面理解把城市政府定位为政府经营、政府受益,而忽略了市政府同时作为城市公共资源的代表和监督者。这样在缺乏对政府的有效约束条件下,城市经营必然对城市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市政府会将自己掌握的城市资源转化为经营资源,以谋求城市发展甚至是政府自身利益的满足。第二,城市经营容易诱发城市政府中的腐败现象。城市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执掌者,一旦像企业那样从事经营活动,由于不具备企业那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会存在更高的道德风险和机会成本。如一些政府机构为了本部门的利益在城市经营中人为设租,从而导致各种寻租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使政府违背了自身公共利益代表者的角色定位,出现“执政道德”方面的问题。第三,城市经营过程中其他利益主体参与的缺失。强调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正是基于城市管理面临的新挑战。从唐山城市管理体制上来看,存在明确的二级政府(市政府、区政府)三级管理(市、区、街道)四级网络(市、区、街道、社区)体制与各级责任都不很清晰的矛盾。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是管理主体的缺位。

(三)唐山生态城市的目标与生态治理机制的完善

在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取得辉煌成就,并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唐山市政府编制了《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该纲要规划了“十二五”时期唐山市努力创建生态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内容包括: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实现突破;资源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建设全面加强。[9]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确立,与之对应的城市生态治理机制模式也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和创新。这些变革表现在:第一,改革政府行为。唐山市政府作为城市治理的核心,改变过去的行为方式,权力有了很大回缩,为城市其他利益主体参与城市治理提供了空间和可能。第二,加强企业地位。唐山市通过加强各种企业地位、提升企业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城市治理中地位的差别逐渐缩小。第三,发挥城市社会中间组织作用。城市社会中间组织的官办特征明显,实力较弱,缺乏统一的管理,在城市治理中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亟待加强。

[1]陶飞.沈阳市建设生态城市指标及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4,(12):62.

[2]高峰.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EB/OL]http://www.chinacity.org.cn/csfz/fzzl/52634.html, 2011-12-18.

[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

[4]王佃利.城市管理转型与城市治理分析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

[5]【加拿大】吉利斯帕奎特.通过社会学习的治理[M].奥特瓦:奥特瓦大学出版社,1999:214.

[6]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1.

[7]王如松,李峰.论城市生态管理[J].中国城市林业,2006,(4).

[8]王胜本.利益分析视角下的城市治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59-161.

[9]段彩芹,等.矿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接替主导产业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4).

景德镇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模式研究 篇7

1.1 国外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模式

(1) 生态工业城市发展模式。

生态工业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是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和企业之间的区域循环经济两种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实质是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企业之间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实质是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 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采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形式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日本是较早提出建立循环型生态经济城市的国家。1997年日本通产省 (现经济产业省) 提出了生态经济城市的规划, 以零排放为目标, 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循环城市建设。到2001年6月止, 日本14个地区建立了循环型生态工业区, 这些工业园区很多是集环保研究、环境技术开发、实验和产业化生产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区。

(2) 生态农业城市发展模式。

农业作为高度集约化的生态经济城市发展模式, 在国外发达国家的机构甚至超过工业。生态农业城市有蔬菜在气候控制室里生长、压力灌溉、节水省钱、循环用水等特色。日本大阪、东京的农业基本实现了栽培园艺化、基地设施现代化、操作机械化。在欧美、日本的许多城市中, 农业不仅生产各类农产品, 而且成为美化环境、绿化市容, 以及观光、休闲、学习的重要产业。如日本的体验农业、英国的绿色城墙、德国的市民农园、新加坡的农业花园, 这都体现了都市生态农业不仅有经济功能, 而且还具有生态、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功能。

(3) 生态环境城市建设模式。

皮尔斯的城市发展阶段环境对策模型比较典型地解决了生态环境城市问题, 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采取相对适应的环境策略, 特别加强环境规划和土地规划控制。理查德·罗吉斯特在《生态城市伯克利》 (Eco-city Berkeley) 中设想建造一种与自然相伴的生态城市。这是一种相互关联、簇状多用途步型生态社区。

1.2 国内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模式

(1) 资源型生态城市。

这类生态城市主要以当地的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为基础, 依靠当地的气候、物产等特色资源, 作为城市的依托。这种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以人类居住环境的优化为前提, 一般在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城市较为常见。

(2) 政治型生态城市。

又叫社会型生态城市, 一般是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的城市建设生态城市的模式。此类城市的服务业比较突出, 主要体现在人文景观的旅游业发展上。工业区远离城市, 污染性较强的企业也被迁移, 城市绿化突出, 城市公共绿地覆盖率高, 人居环境优越。

(3) 经济复合型城市。

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型城市, 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一般是属于这种复合型模式, 如中国的上海建设生态城市的模式就属于这种模式, 即重视城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决定这种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指标。

(4) 生态化海滨城市。

这种类型的生态城市模式多发生在沿海中等城市, 城市生态系统的规模较小, 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有利于经济对外联系, 产业结构转型比较容易, 能够及时地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自然条件也较为优越, 经济发展有很大潜力。1996年山东省威海市提出“生态城市”, 并确定城市的性质为“以发展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

2 探寻适合景德镇市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

景德镇历史悠久, 千年窑火不断。郭沫若曾赞曰:“中华向号瓷之国, 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市可基于具体实际情况, 通过城市功能升级, 依托本地陶瓷资源文化特色, 发挥本地区位优势, 陶瓷特色、优势引领、综合发展, 在提升景德镇传统职能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突出优势产业, 弘扬生态文化, 开发旅游资源, 把景德镇建成以陶瓷文化为特色、文化底蕴丰厚, 自然环境优美, 产业实力强的山水生态文化特色的宜居城市。

2.1 结合生态工业、生态环境城市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城市模式

结合城市生态工业发展模式, 以建设环境负荷最小化的循环社会为中心, 把循环社会、低碳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作为基本发展理念,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污染废弃物治理、促进人与自然的交流, 全面促进景德镇市可持续发展。

(1) 积极推进资源循环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及应用。

重点组织开发、引进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高新技术, 巩固和发展重点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新型干法水泥装备的大型化、节能化和智能化以及煤化工产品多联产及高附加值利用技术的引入。

(2) 着力培育循环产业集群。

加大对循环产业发展比较突出的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陶瓷工业园区和江西乐平工业园区的政策支持,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推行节能减排, 推动以多种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发展壮大。

(3) 全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以优势资源的有序开发为基础, 以控制总量、循环发展为重点, 坚持调整结构与优化升级相结合,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初级产品加工型经济向科技创新型、节能环保型、质量效益型经济的过渡和转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物流业以及生态旅游业等循环节约型产业。

(4) 强化污染监督管理。

积极落实《景德镇市污染减排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内容, 建立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信息。强化污染源监督管理, 重点抓好建材、化工、造纸等污染严重行业的治理, 推行清洁生产, 坚决淘汰和关闭技术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企业。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监管和保障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努力实现工业、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

2.2 结合生态农业城市发展模式, 发展城市生态园模式

(1) 坚持四大发展方向, 提升农业产业层次。

以建设江西省的“菜篮子”基地为基础、以建设城市生态园为载体、以建设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为重要方向, 壮大“南菜北茶郊养殖”特色农业规模。坚持农业经营向着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外向化等四大方向发展, 巩固和提升蔬菜、茶叶、养殖业三大优势产业, 通过兴建一批农产品基地、扶强一批龙头企业、争创一批农产品品牌, 着力构建主导产业的区级“主干”、镇级“主枝”、村级“主品”的三个产业层级, 打造南部“菜乡” (乐平县) 、北部“茶乡” (浮梁县) 、“养殖业强市”。

(2) 突出发展蔬菜、茶业和养殖业三大优势产业, 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构建乐平市鲜销菜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食品加工业基地、江南蔬菜集散基地和吸纳就业的阳光产业基地五类蔬菜产业基地, 巩固“江南菜乡”的市场地位;突出浮梁县茶业四大特色, 打造全国重要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构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 规划建成吕蒙乡的良种生猪、鲇鱼山镇的菜牛、丽阳乡的麻鸭、西垦的美国王鸽、竟成镇的特种水产、国营林场的蛋鸡养殖等六大养殖主导产业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浮梁县草山草坡自然资源, 重点发展浮梁县现代绿色生态养殖业, 以推动养殖业跨越式发展。

2.3 结合资源型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发展旅游生态经济城市模式

景德镇拥有丰富而珍贵的陶瓷历史文化遗产, 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 精湛的制瓷技艺, 驰名世界的陶瓷产品, 古今杰出的陶瓷名家, 优美的生态环境, 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 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 初具规模的接续替代产业基础, 这些都构成了景德镇市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1) 快速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 构建区域旅游经济中心城市。

以旅游业发展为动力, 全面提升景德镇市的整体形象, 实现工业城市向旅游中心城市的转变;打造金牌旅游路线, 确立景德镇旅游中心城市地位, 发挥“遗产圈”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作用, 开展四大入境游金牌旅游路线、八大国内游金牌旅游路线等一系列金牌旅游路线;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达性与快捷性, 巩固区域交通中心地位, 建设高速公路和扩展航线弥补铁路交通的空白, 争取与铁路部门合作, 开通直达黄山、厦门等著名景区和旅游城市的旅游专列或特快列车, 开辟与杭州、南京、武汉、厦门、黄山等城市的直飞航班, 增加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的航班数, 公路交通以完善与周边400公里范围内的主要景区和城市间的公路系统为建设方向;加强旅游配套服务建设工程, 合理配套各类型各星级的住宿设施, 大力发展当地餐饮品牌和特色餐饮。

(2) 以文化和生态为核心竞争力, 重点发展四大旅游产业。

①做大做强陶瓷文化旅游产业, 延长陶瓷文化旅游产业链。

大力发展陶瓷艺术创意旅游业、陶瓷遗址遗产旅游业、陶瓷商贸业三大陶瓷旅游产业, 并以陶艺品和陶瓷艺人为纽带将三大陶瓷文化旅游产业深度链接, 形成稳定的陶瓷文化旅游产业链。大力培养景德镇国际三宝陶艺村、景德镇雕塑瓷厂、陶瓷乐器演奏团等陶瓷创意企业, 快速提高其规模和档次, 完善其作为旅游景点的各项配套设施, 鼓励与国外陶瓷艺术家的交流, 积极运作陶瓷乐器演奏团在国内和国外的演出, 从而提升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带动陶瓷创意产业创造出巨大的旅游价值。

②重点扶持商务会展旅游业, 构筑景德镇旅游业新的增长优势。

发展工业园区、陶瓷工业区以及城市中心区的商务酒店、兼具各类功能的商务会馆、银行、电子支付和巨型网络商业平台等, 逐步建成设施齐全、服务周到完善、特色突出的商务旅游产业。重点打造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 使之成为具备国际水平的博览盛会和商务洽谈会。同时, 依托雕塑厂和三宝的优势资源创建景德镇陶瓷创意博览会, 依托景德镇陶瓷工业园举办陶瓷工业博览会, 依托已成规模的陶瓷贸易市场办景德镇艺术陶瓷商贸节, 根据各行业需求灵活组织各类会展。

③重点突破休闲度假产业, 构筑江南旅游城市的发展优势。

浮梁县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依托陶瓷文化、瑶里古镇、自然风光构建“文化+观光+休闲+度假”的复合型度假旅游产品。以昌江区身处小乡村的三宝国际陶艺村为依托, 凭借当地优美宁静的乡村环境, 构建度假设施, 服务于热爱艺术的国外游客, 实现在追求陶瓷艺术的同时, 享受优美宁静的中国式乡野度假。

④整合旅游资源, 提升景德镇传统观光旅游业。

整合现有的自然风景区, 重点培养瑶里—高岭风景区和洪岩仙境, 带动得雨生态园、金竹山寨、乐平红色旅游区、翠平湖风景名胜区、玉田湖风景区、杨湾风景区等的发展, 并组合出多种观光产品, 通过丰富的观光旅游产品逐步提升景德镇观光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

(3) 建设景德镇国际知名旅游品牌, 提升世界影响力。

依托景德镇国际知名度、独家精湛陶瓷技术、数以千计的制瓷大师、手工艺者, 以景德镇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度假氛围为补充, 建构成以陶瓷艺术之旅为核心, 以田园度假、商务会展节事旅游为辅助产业的国际知名旅游品牌。

摘要:结合国内外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模式及相关影响因素, 依托景德镇资源文化特色, 发挥其区位优势, 探寻出了适合景德镇市的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模式, 把景德镇市建成以陶瓷文化为特色、文化底蕴丰厚、自然环境优雅及产业实力强大的山水生态文化特色的宜居城市。

关键词:景德镇,生态经济城市,模式

参考文献

[1]徐端阳.论厦门市建设生态经济市的意义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2) .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发展模式探讨 篇8

一、提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发展模式的背景

近年来,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一直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 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及其辐射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增强, 然而因为长期沿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过度的开发了自然资源, 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 长此以往势必制约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 提出建设完善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发展模式十分必要、迫在眉睫。作为湖南省经济中心, 同时也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尤其是株洲, 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工业城市, 多年来受到“重发展、轻治理”理念的影响, 结构性污染问题比较突出。长株潭城市群确立后, 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仍未改变, 因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现象较为严重, 尤其是水污染最为严重, 长株潭三市的水网交错, 污染传播范围大、速度快。城市群内水资源的SO2和TSP指标经常超标, 难以稳定达到二类标准的水平。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增长一定程度的牺牲了生态环境, 比如严重不足的城市绿地面积, 且分布失衡, 绝大部分位于城区边缘, 如长沙市, 岳麓山风景区和省森林植物园就占到了全市公共绿地面积的62%, 而老城区的绿化面积仅7.4KM2, 覆盖率还不足6%。从这些数据来看, 目前长沙、株洲、湘潭城区的绿化覆盖率都要远低于联合国生物圈与环境组织制定的标准。

另一方面,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发展模式的建设与完善条件已较为成熟。结合我国的中部崛起与两型社会实验区的发展战略和重要机遇, 在这个条件下, 构建一个生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具备根本性的理论基础。将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规划, 改变传统生产与消费方式, 合理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 是长株潭城市群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这种选择也必将有利于长株潭城市群峥摄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发展模式的原则

首先, 生态经济即循环经济, 其核心是废物的减量、资源的再利用与循环利用 (即3R原则) 。本文认为有效地实施3R原则, 贯彻生态经济理念, 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在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发展模式的建设过程中, 在注重环境保护、预防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加强绿色产业的开发, 是3R原则的具体表现。坚持3R原则, 是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发展模式的保障, 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

其次, 科学合理的的城市群的各项发展进行规划, 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 同时也是我们建设长株潭生态城市群的又一重要原则。当然, 作出合理的规划后, 更重要的要落实。落实科学合理的城市群规划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对于长株潭城市群而言, 选择一个合理的发展战略, 从多个角度多、个领域确定发展的重点, 将近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相结合, 并促使各部门以及相应的资源、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只要这样才能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与经济发展的最优化。

再次, 还应该突出特色, 每个区域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也就是说要充分的发挥当地的区域优势与地方特色, 结合现状处理好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 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 才不相应的配套技术, 合理的调整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和职能分工, 以废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进行多产业耦合, 建立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最优化与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三、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发展模式的建设思路

依据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产业集聚、园区带动、集约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 结合区域内的发展现状与产业的空间基础, 建设具有特点的生态发展模式, 需要我们积极的发展生态物流、生态供应链, 进而真正的提升城市群的绿色生产力, 提高长、株、潭三市之间的资源利用效率与协调效率, 以形成一个生态化的产业链。本文认为, 通过生态化的调整和改造, 必定能够拓展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发展空间, 降低消耗, 减少污染, 有效的提高城市群整体的生态水平。

1. 建立立体宣传模式, 建设“生态名片”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已经全面启动, 在这样的机遇下, 第一, 城市群的发展就应该充分的利用各类专业的传播媒介来扩大宣传, 打出长株潭城市群的绿色“生态名片”, 全面塑造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经济发展的形象。包括宣传生态生活的少公害、少污染等优质与健康的特性;宣传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宣传保障人类健康、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等等。第二, 长株潭城市群的立体宣传, 还应该积极的通过政府、社区、学校等费专业的传播媒介来展开宣传教育, 培育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价值观, 使城市群内的全体公众都真正的树立起生态经济的意识 (包括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等等) , 形成指导经济行动的“生态”思想意识体系。第三, 从公共信息、个别信息两个层面分类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内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建设, 建议长株潭城市群内实行企业环保业绩等级公开制度, 引导公众参与评判企业的环境行为,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2. 构建生态服务业模式,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长株潭城市群要构建生态发展模式, 就离不开发展资源节约、少污染、少公害的高端服务产业。服务能力强、集约化经营程度高的服务业能够降低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同时也是推动长株潭城市群服务业信息化、高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具体来看, 第一是要加快的发展科技服务业与专业性服务业培育动态跟踪、信息搜集、研究预测、展示展览、交流发布、络信息等新兴的服务行业, 为长株潭城市群现代产业高效快速发提供强大、顺畅的信息通道, 吸引国内外专业服务公司在长株潭立服务机构。第二是要鼓励、规范、推动“评估、会计、设计、师”等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进而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结构进步的调整。第三是要培育发展餐饮酒店业、娱乐休闲业、商贸流业、商贸会展业, 使之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建设的有力支撑。者认为建设节能、降耗型的购物中心和生活服务网络体系就是十不错的选择。第四是要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工业物业、商业物业商品性住房, 为城市群聚集生产要素和人才提供良好的空间物质体。最后, 应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发展科普推广、职业培训、办教育、文化传播、体育健身、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等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产业, 提高城市群的整体服务水平, 并最终达到优化长潭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效果。

3. 建立绿色生产模式, 创设生态企业

加大长株潭城市群传统产业基地主要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一, 抓紧建设污染处理配套设施, 健全治污网络体系, 加强环境管, 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力量, 督促企业治污设施正常运营。第二推进城市群的循环经济, 积极改造企业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进并要求各企业实现企业内部物料的循环, 大力发展旧物调和资源收产业 (静脉产业) , 发挥集聚效应, 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在市群的开发过程中, 要配套的建设废物回收利用、工业污染物集处理的相关设施体系, 在长株潭城市群内推行环境管理认证、清生产和工业生态化活动, 把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第三, 在长株潭城市群主要行业和企业中启动清洁生产企业试点示范项目, 适时实施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 在试点企业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第四, 加大扶持力度, 提高污染损害补偿用, 搭建政府导向推进平台、产业结构调整平台、资源综合利用台、示范试点建设平台, 逐步消除循环经济中原材料价格障碍和环过程成本障碍, 加快创建长株潭城市群绿色企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思华.绿色经济理论一经济发展理论变革与中国经济再造[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2]段林毅.湖南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研究[M].长沙:长沙银都印务有限公司, 2007.

[3]鲁明中.张象枢.中国绿色经济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5.

[4]邓微.湖南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5]赵弘, 关键.绿色经济发展和管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3.

[6]余春祥.绿色经济与云南绿色产业战略选择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3.10.

生态城市模式 篇9

一、聊城市光伏扶贫的现行模式

近几年, 聊城市在光伏扶贫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基于在聊城市光伏扶贫项目中的实践, 将聊城市光伏扶贫的现行模式归纳总结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政府分配扶贫资金。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 政府加大了扶贫的力度, 扶贫资金的渠道正在多元化, 扶贫资金的总量正在增加。大量的扶贫资金经由省、市、县、乡镇等各级政府, 最终分散给省、市、县等各级包村书记或村书记, 他们成为政府扶贫资金的“代理人”, 从理论上讲, 他们对扶贫资金的使用具有决策权。

第二阶段, 政府选择扶贫项目。拿到扶贫资金的“代理人”在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做什么”, 即扶贫项目的选择。这一过程可以细分为四个步骤:

(1) 获取信息。“代理人”通过工作会议、新闻媒体、熟人关系等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信息渠道获取关于扶贫项目的信息; (2) 考察项目, “代理人”自发地或者有组织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项目考察; (3) 比较项目。“代理人”根据党中央精准扶贫的要求, 对种植、养殖、光伏等可能的扶贫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比较; (4) 选择项目。由于光伏项目更加符合精准扶贫的要求、经济效益更加安全稳定、社会效益更加持久显著, 所以往往成为扶贫项目的首选。

第三阶段, 政府选择光伏企业。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 紧接着就会迎来“谁来做”的问题, 即光伏企业的选择。这一过程可以细分为四个环节:

(1) 考察企业。“代理人”除了通过电话、网络了解企业, 还通过座谈、观摩等形式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以获取关于企业的真实信息; (2) 拟定方案。“代理人”会让几家意向性企业进行场地勘探并拟定光伏扶贫方案; (3) 招标谈判。“代理人”通常采用政府采购招标程序、竞争性谈判等形式选择合作企业; (4) 签订合同, 光伏企业拟定合同, 经与“代理人”协商无异议后, 双方签订合同。

第四阶段, 各方践行契约精神。合同签订之后就是各利益相关方履行合同约定、践行契约精神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六方面的工作:

(1) 并网申请。项目业主委托光伏企业向电网企业提出并网申请, 电网企业在受理申请之后进行场地勘探并制定接入系统方案, 经项目业主确认后, 出具接网意见函; (2) 项目备案。光伏企业持接入系统方案和接网意见函到发改委, 由发改委出具项目基本建设备案证明; (3) 项目申报。项目业主或者电网企业在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信息管理平台上进行项目申报; (4) 项目建设。光伏企业施工建设光伏电站; (5) 并网验收。光伏企业向电网企业提出并网验收和调试申请, 电网企业受理申请、安装电表, 进行并网验收及调试, 并与项目业主签订购售电合同及并网调度协议; (6) 运营维护, 光伏企业配合项目业主进行光伏电站的运营维护。

二、聊城市光伏扶贫现存的问题

剖析聊城市光伏扶贫的现行模式, 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按照光伏扶贫涉及的政府、光伏企业、其他相关单位等不同的主体将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较低

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较低指的是扶贫资金的使用成本较高而收益较少。成本较高不仅表现在政府为扶贫资金的使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还表现在随着扶贫资金“代理人”的增多, 政府选择项目和选择企业的成本也在加大。收益较少表现在:

(1) 扶贫资金的分散使用大大降低了规模效应; (2) 由于一些“代理人”缺乏选择项目的知识和经验, 以及项目自身收益的不确定性, 导致一些扶贫项目的决策质量不高、收益较低; (3) 由于一些“代理人”缺乏鉴别优质光伏企业和精品光伏电站的专业知识, 以及当今市场上的光伏企业鱼龙混杂、产品品质参差不齐, 导致一些光伏电站的收益较低; (4) 光伏扶贫电站一般选择在村支部屋顶或地面、村集体荒地、农户屋顶进行建设, 选择“全额上网”或者“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 “全额上网”模式当前面临政策的不确定性, 此种形式的“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相对于工商业屋顶的“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收益较低, 此外, 有的贫困村电网质量和屋顶质量较差, 电站收益无法得到保障。

2. 光伏企业的经营成本较高

(1) 项目前期的沟通成本较高。在政府选择扶贫项目和选择光伏企业阶段, 扶贫资金的“代理人”越分散, 光伏企业与之沟通的成本越高。分布式光伏市场尚处于开拓阶段, 客户相对分散, 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光伏企业一户一户地代办并网申请、项目备案、项目申报等手续, 由于分布式光伏属新兴业务领域, 电网企业、发改委、能源局等相关单位在工作过程中也会存在流程不顺畅、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这就使得光伏企业与电网企业、发改委、能源局等相关单位的沟通成本较高。 (2) 项目中期的建设成本较高。由于分散到每位“代理人”身上的扶贫资金数额较小, 光伏扶贫电站的建设规模普遍较小, 导致光伏扶贫电站的建设成本较高。 (3) 项目后期的运维成本较高。光伏扶贫电站的规模较小、位置分散还导致了项目后期的运维成本较高。

3. 其他单位的工作成本较高

相对于一次性集中受理业主的并网申请、项目备案或项目申报等业务, 电网企业、发改委或国家能源局等相关单位一户户分散受理业务的工作成本较高。为此, 聊城市东昌府区电业局率先采用了集中时段受理分布式光伏业务。

三、聊城市光伏扶贫的模式创新

政府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较低、光伏企业的经营成本较高、其他单位的工作成本较高等问题体现了当前聊城市光伏扶贫的粗放性, 同时也表明了聊城市光伏扶贫的模式创新具有无限可能。分析现存问题背后的成因, 我们认为, 要实现从“粗放式光伏扶贫”到“集约式光伏扶贫”的转变, 需要对现行模式进行三点创新:

1. 扶贫资金的使用从分散到集中

扶贫资金的分散使用是产生扶贫资金规模效应较低、使用成本较高等一系列现存问题的根源。政府可通过整合各种渠道的扶贫资金、利用金融工具撬动更大规模的扶贫资金, 注册成立一家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具有扶贫性质的公司, 集中管理和使用扶贫资金, 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规模效应、降低扶贫资金的使用成本。

2. 光伏电站的选址从村庄到企业

光伏电站的选择从村庄到电网质量、屋顶质量等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 既符合政府的利益需求, 又符合企业的利益需求。居民“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中, “自发自用”部分的度电收益是1.01元 (=居民用电0.54元+国家补贴0.42元+山东省补贴0.05元) , “余电上网”部分的度电收益是0.889元 (=标杆电价0.419元+国家补贴0.42元+山东省补贴0.05元) 。由于居民消费电量较少, 所以整体而言, 政府的度电收益位于0.889~1.01元, 趋近于0.889元。政府使用企业屋顶建设光伏电站, 选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 企业因此可享受折扣电价, 这种情况下“自发自用”部分的度电收益是1.28元 (=企业用电0.9元×售电折扣0.9+国家补贴0.42元+山东省补贴0.05元) , “余电上网”部分的度电收益0.889元不变, 由于企业消纳的电量较大, 所以整体而言, 政府的度电收益位于0.889~1.28元, 趋近于1.28元。如果企业不享受折扣电价而享受屋顶租金收益, 那么政府的度电收益将会趋近于1.37元 (=企业用电0.9元+国家补贴0.42元+山东省补贴0.05元) 。如此一来, 政府得到的电站收益将会大幅增加。此外, 这一举措也满足了企业自身降低成本、节能减排的需求, 可谓一举两得。

3. 光伏电站的建设从产品到精品

光伏电站质量是稳定收益的基本保障。权威机构鉴衡认证中心近期的一份调查报告却显示, 国内建成3年以上的电站很多都已开始出现质量问题, 有些电站的设备衰减率竟高达68%, 光伏电站的质量引人担忧。为此, 国家能源局对进一步做好光伏扶贫工作提出了加强技术和质量监督管理的具体要求:

(1) 光伏扶贫工程由国家认可的具备光伏电站设计资质的机构出具光伏电站设计方案。比如, 设计方需要提供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发输电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建设部核发的设计乙级以上资质、新能源工程乙级以上咨询和设计资质等。 (2) 光伏扶贫工程要采购经国家检测认证机构认证的先进设备。比如, 光伏组件、逆变器需要选用近期由权威机构确认的世界或中国品牌排名前几位的产品, 支架需要选用耐腐蚀性更好、使用寿命更长的铝合金材质。 (3) 光伏扶贫工程要选择具备资金实力、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企业承担光伏扶贫工程建设和运维。通过严把设计、采购、建设和运维等关键环节, 打造出精品光伏扶贫工程, 确保扶贫资金的投资收益。

生态城市模式 篇10

1.1 自然生态养殖模式

生猪产业在为社会提供肉类产品的同时, 也带来了大量的粪便、污水和废气等物质, 给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从当前规模养殖场的治理情况来看, 通过“自然养猪法”技术推广途径, 能够实现畜禽排泄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生态化, 进而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聊城市按照“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的发展思路, 大力推广了“自然养猪法”这一生态环保养殖技术, 目前, 聊城 (东昌府区) 华林养殖有限公司、临清市佳霖生态养殖公司、阳谷景阳岗良种猪繁育场、东阿刘集秦皇堤养殖场、东阿康乐养猪合作社、山东 (冠县) 康乐福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等300多个养猪企业应用了该项技术, 有效缓解了养猪业面临的质量安全、养殖效益、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 积极将这一技术原理推广应用到了其他畜禽生产领域, 努力实现畜禽养殖“零排放”。

1.2 有机肥料制作模式

采用高温快速干燥或堆积发酵的方法, 把畜禽粪便制成粮食作物、果树、花卉、蔬菜、牧草的专用肥。山东小杨屯鸭业科贸有限公司在这方面走出了一条路子。近几年来, 该企业围绕着鸭粪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有效利用, 投资225万元建起了一处生物有机肥厂, 实施了《处理100方鸭粪无害化处理资源再利用项目》, 将公司肉鸭养殖基地产出的大量鲜鸭粪和宰杀车间每天产出的宰杀污物收集起来, 运输到公司的生物发酵场、发酵池进行无害化处理, 然后按照市场需求添加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其他原料, 经过造粒制成种植业急需的各种生物有机肥料, 即解决了乱堆乱放, 蛐蝇横飞, 恶臭熏天, 环境污染, 又变废为宝, 化害为利, 增加收入。技术路线是:肉鸭生态养殖鸭粪、宰杀污物收集→生物有机肥厂→发酵池→堆放二次发酵→筛选→烘干造粒→生物有机肥→种植业。该生物有机肥厂年可处理鲜鸭粪35000m3, 年产出生物有机肥10000t, 实现销售收入6100万元, 利税110万元。

1.3 林下生态养殖模式

聊城市充分发挥林地优势, 突出发展林下养殖, 林下生态养殖已成为聊城市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譬如, 东阿县现有片林面积50万亩, 聊城市畜牧技术推广部门积极引导发展林下养殖, 已发展规模养殖户167户, 养殖小区31个, 林下养殖存栏量占畜禽总量的20%以上, 年可实现林下畜牧业总产值1亿余元。实践证明, 林下养殖不但畜禽粪便得到了有效利用, 还具有五大优势:一是通风, 林下是畜禽生长的“天然空调”, 空气流通顺畅, 有利于气体交换;二是遮阳, 夏天林下和外界普通的自然环境相比低5~8℃, 在凉爽的环境下, 畜禽采食量不受影响, 有利于提高生长速度, 节约生产成本, 提高饲养效益;三是节约土地, 充分利用林下闲置的空间发展养殖业, 既解决了养殖用地问题, 又节约了土地;四是牧林双赢, 林下养殖可实现牧林长短结合, 优势互补, 林木为畜禽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林木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聚集在林下形成林下畜禽的“天然氧吧”, 动物排泄物产生的氨气、二氧化碳等又作为林木的叶肥及光合作用原料促进其生长, 两者结合, 相互促进, 可以实现良性循环;五是净化环境, 发展林下养殖, 把庭院养殖转到村外林下, 畜禽的粪便和气体不再污染村庄庭院, 保持了村容整洁, 同时还阻断了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对村民健康的威胁, 为公共卫生建起一道有效的防护屏障。

1.4 作物秸秆养畜模式

聊城市是国家划定的优势牛羊产业带和山东省沿黄畜牧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农业部认定为“鲁西黄牛原产地”和“小尾寒羊主产区”。大力发展草食牲畜, 把家畜养殖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 促进畜牧业从耗粮型向节粮型转变, 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使畜牧业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全市肉牛、奶牛、肉羊等食草家畜常年饲养量达到500多万头 (只) , 家畜养殖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聊城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 是典型的农业大市, 秸秆类饲料资源非常丰富, 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500多万亩, 每年生产农作物秸秆50亿kg左右, 通过青贮氨化等措施利用的作物秸秆达到12.5亿kg, 可替代饲料粮1.75亿kg左右, 充足的秸秆饲料资源为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 特别是食草家畜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工作中, 强化措施, 狠抓落实, 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全面提高秸秆养畜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努力建立健全“秸秆经济”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 促进高效生态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1.5 沼气工程建设模式

该模式通过预处理池、沼气处理池、氧化塘等相结合的综合处理工艺, 达到养殖污染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此类处理模式投入大, 处理效果较好, 适合大规模猪场适用。山东阳谷华鑫养殖有限公司为了实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的目标, 在建厂初期就考虑到了粪污处理的问题, 在建厂的同时建造了1000m3的沼气池, 从饲养猪开始, 猪只粪便就得到了充分处理, 达到了零排放, 并且对产生的沼气充分进行了利用。阳谷景阳冈良种猪繁育养殖场按照国家绿色、环保、节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建设了污水处理沼气发电项目, 1500m3厌氧反应罐两座, 配有800m3干式柔性贮气柜一座及配套的集污池、调粪池、沼渣沼液池、锅炉房、配电室、值班室、化验室和沼渣有机肥车间等。目前, 已产生沼气72万m3, 每1m3沼气转化为1.5度电, 已发电108万度, 节约电费40~50万元, 产生沼渣沼液肥4.6万t, 供周边1500亩无公害蔬菜、花卉、果树种植使用, 形成“猪-沼气-无公害蔬菜或农作物”的良性循环。该企业是聊城市一家大型沼气发电成功的企业, 国家环保部、省农业厅、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专家多次来视察并给予充分肯定。

2 制约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畜牧业污染问题凸显

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各类畜禽每年的粪尿排泄量达到4324.17万t。另外, 一些畜禽屠宰加工企业, 由于缺乏必要的污水处理设施和有效的控制手段, 含有畜禽血液、粪便和消毒剂等化学药品的污水直接排入沟渠、河流后也会造成污染。

2.2 畜牧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当前, 全市畜牧业以农户为单元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还占有相当比例, 即便是一些已经建成的规模养殖场 (区) , 也往往因资金、技术的缺乏, 生产水平还远未能达到标准化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市按标准化要求养殖的畜禽存栏量占到总量的80%, 尚有10%左右的畜禽完全处于散养状态, 由此而造成的人畜混居、畜禽混养和粪尿等污染物随意排放等问题不容忽视。

2.3 养殖用地制约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对畜牧业的禁养区和限养区的划定日趋严格。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的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严重制约着生态循环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的发展转化。

3 加快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对策和建议

3.1 健全制度, 规范管理

一方面是要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整合现有资源, 增加设备, 完善设施, 强化各级畜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建设, 提高监测检验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切实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继续深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种畜禽、兽药、饲料、生鲜乳和无公害畜产品的市场监管。严把饲料原料关、产品加工关和使用关, 切实从源头上把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关。

3.2 依靠科技, 提高质量

实施科技兴牧战略, 提升发展水平, 牢固树立“效益优先、科技支撑”的新理念, 加强畜禽良种工程建设, 提升全市117家种畜禽场规模档次, 加大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大尾寒羊、临清狮猫和山东细犬等地方畜禽品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力度, 提高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

3.3 创新机制, 培育主体

按照“扶优、扶强、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重点抓好山东凤祥 (集团) 有限公司等2家国家级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山东荡宇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省级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膨胀生产经营规模, 提高生产加工能力。同时, 大力发展75家市级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使其成为产业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大型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规范建设高唐梁村、茌平回民李、临清尚店等牛羊宰杀专业市场, 使其尽快达到大城市市场的准入要求。

3.4 打造品牌, 开拓市场

用好两种资源, 开拓两个市场。加快国内品种开发、国外品种引进, 制定科学生产推进计划, 发展高档畜禽产品生产, 用优质畜禽产品的生产推动特色产品开发, 生产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名牌产品。

3.5 改善设施, 营造环境

论水生态修复与生态城市建设 篇11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两型社会;生态城市;水生态修复

2012年4月8日,长株潭试验区官网发布《湖南省“十二五”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益阳市中心城区被纳入了长株潭都市区范围。另根据《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益阳市区被定位为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市,宜居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工业发展对水资源的质和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生态旅游则在水文化,水景观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下面结合益阳市的实际情况,探讨益阳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如何发挥好水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势。

1.水资源状况

益阳分属长江流域,境内水资源丰富,有流程5公里以上的大小溪河283条。资水是流经市内最长的河流,流长239公里,流域面积6350平方公里[1]。益阳境内资水的主要一级支流有伊溪,沂溪,志溪河。但由于降水在时空上分布不匀,过境水影响以及受水利、生态环境等条件制约,水资源同样存在着时多时少的问题。

根据《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益阳市在2020年总用水量将达到72.5万m3/日,用水缺口较大,采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出水可作为城市第二水源回用,大大缓解了水厂建设资金压力和水资源供水压力。

2.水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

资水干流全年,汛期和非汛期水质类别Ⅱ、Ⅲ类河长为228公里,占总评价河长的92%,Ⅳ类水质占8%。总体看来,益阳境内整体水质较好,资江干流区段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3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1]。目前在水污染治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认识不够深入

受重城市经济建设、轻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影响,折射到河流整治工作,一方面表现为部分污染企业环保投入不够,治理标准偏低;另一方面表现为水资源保护的活动开展幅度不够、内容单一。

2.2污染源头需治理

由于环保的历史欠帐,志溪河和兰溪河流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两河”流域内的8个乡镇155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147家,养殖专业户2624家,矿山企业44家,工业企业1203家,企业内缺少或没有治污设施,偷排乱排情况严重。

2.3 资金问题

受国家和省政府政策的限制,所规划的项目难以马上实施,加上益阳市和桃江、赫山区、高新区财力不足,缺少配套资金。因此河流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上马较少,开工不足。

2.4水处理配套措施不完善,与生态修复脱钩

目前,兰溪、泥江口、谢林港、新市渡和灰山港镇都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90%以上的养殖场和专业户都没有环保设施,工矿企业环保措施标准低,防范环境污染和化解环境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同时城市内河道水网生态景观支离破碎,没有形成体系,生态修复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3.生态修复技术

城市水体由于流动性小,自净能力差,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动力学的密闭系统,城市水体的污染物质主要包括水体沉积物、溶解性有机物及氮磷等溶解性营养盐[2]。

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城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态修复[3]等方法。生态修复因其投资少,效益高,发展潜力大而受到人们重视,但全依靠自然生态修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用人工的生态修复技术。

4.城市水生态修复

4.1 水岸带生态修复应用

水岸带生态修复就是充分利用岸边结构与岸生、水生动植物、微生物之间的交互净化作用,控制水面的无效蒸发转化为植物的有效蒸腾,提高水土环境的自净功能,使水体水质、水量得以保持,土地与生物的过滤净化作用保障了地下水的持续安全补给,使水循环始终处于良性状态。

4.1.1 土地处理技术

可以用卵石、砾石等作填料,在河滩或者河岸构筑渗土地生物膜净化床。土地生物膜净化床因填料的材料和粒径不同,除了利用生物膜降解有机物外,还能产生物理吸附、过滤、沉降等作用,可用来去除悬浮物和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4.1.2 稳定塘处理技术

可以利用河边的洼地构建稳定塘,对于中小河流,还可以直接在河道上筑坝拦水,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避免了占地面积大的缺陷。

4.1.3 生态浮岛技术

把高等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以高分子材料等作为载体,种植到受污水体中,主要针对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4.2城市生态公园建设

城市生态公园依据生态学设计原理,通过以土和水为主的自然环境差异性,构建多样并具地域特色的环境类型,充分利用城市生物多样性,逐步形成一个自然、高效、稳定和经济的景观结构。

益阳可按照《水功能区的划分》,结合生态修复技术,打造生态公园,既可以处理水进行回用,又可作为景观欣赏,教育参观之用。 4.3建筑小区中水回用

2013年以来,益阳房地产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小区景观成为购房者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但绿化需要大量用水亦给城市用水带来压力,在小区内采用水生态修复技术一方面处理水回用节约了水资源,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景观,成为有力卖点。

5.结论

水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随着城市发展,人们对环境品质和城市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城市水环境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环境重要的子系统,已经成为城市系统的绿色生命线,对高品位亲水宜居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水生态修复技术改善了生态环境的同时缓解了城市的用水压力。

在进行生态修复工程的同时,要注重种植适宜的经济植物、观赏植物,设置与城市风格相符的附属设施,着力打造城市水景观;在对城市原有历史、文化风格进行继承下,注意营造新的生态水文化氛围,使其成为城市经济文化的热点区域,从而带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益阳市水环境容量核定分析报告》益阳市环境保护局,2004,07.

生态城市模式 篇12

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 采用移植成年树的方式绿化城市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尤其以1959年北京的10 a大庆期间, 曾大规模进行大树移植。改革开放以后, 城市建设更是日新月异, 许多城市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绿化城市的目的, 纷纷采用大树移植这一捷径。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商, 为了迎合人们对于高质量环境的需求, 更是不惜成本引进超大规格乔木及超大规格古树名木, 此种做法导致一系列问题:

1.1 意愿的违背

人们移植大乔木的本意主要有两点:一是形成很好的美化效果;二是产生乔木应有的生态效益。大规格乔木在移植过程中, 为了提高其成活率不得不将其进行断根截枝处理, 从审美的角度, 重剪之下的大乔木很多粗壮的枝干都已截去, 这种残缺不全的形象违背了人们想要生气勃勃的绿树的本意。其次, 有的成活是一种假象。定植苗的成活率虽然很高, 但是对于高大的乔木而言, 有的成活现象也是一时假象, 原因在于植物茎的储存功能。超大规格乔木的茎干非常粗壮, 里面储存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因此有的看似成活的大树, 在其将茎内营养物质耗尽的时候, 也不可避免地死亡。成都市植物园曾从野生林地移入银杉5株, 在开始几年陆续死掉4株, 本以为已经成活的第5株在第5年死亡, 工作人员挖开地下部分, 发现该植株在5 a内竟没长一条吸收根, 由此可见, 这棵树在5 a的生活中, 发芽、长叶、伸展枝条等活动, 都是依赖于储存于茎内的营养物质, 等到茎内营养物质耗尽, 植株也不可避免的死亡。此外, 这种经过截枝处理的大乔木即使是成活了, 其自身恢复速度依然缓慢, 正常生态效益的发挥要等成活若干年以后。

1.2 严重破坏被移植地的生态环境

由于近几十年来各城市对苗圃建设的投入远远滞后于城市建设的需要, 而城市对植物的需求越来越大, 同时, 苗木的价格没有固定的标准, 尤其是大规格乔木的价格浮动非常大, 苗木商为了谋取利益, 想尽办法购得散落在各村庄、学校、旧工厂的高大乔木, 使得现今大多苗圃的角色转变为古树中转站, 而非育苗之圃。宏观上, 站在景观生态学的角度, 这使得城市以外的其它地区的绿色生态环境愈发破碎, 使得原有的一些绿色斑块消失, 绿色廊道断裂, 绿色基底被蚕食。站在微观的角度, 任何一棵大树的成长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 它与周围的土壤、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他环境条件形成了密切相关的共生体, 而随着植物主体的消失,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被完全破坏, 导致原有地块缺失了树冠覆盖和根系抓固的土壤遭受雨水冲刷的程度大大提升, 同时遭受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比原生自然生态环境更易受到外来种的入侵。

如果小生态环境的建立要以破坏大生态环境为代价, 如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需要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 那这种行为本身是缺乏远见的 (见图1、图2) 。

2 对策

2.1 速生大乔木+较小规格中生和慢生种的配置形式

速生树种的优点在于长速快, 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景观效果, 同时大多数速生树种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强;缺点在于大部分速生种的寿命也相对较短。在必须使用高大乔木的地方, 可以根据对树型的要求选择相应的速生种类, 这样既能相对经济地建成需要的景观效果, 也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面貌。即当速生种衰老, 景观效果不好的时候, 可毫不吝惜地将其移除, 而此时中生树种已达到可以替代优势种的势头。所以, 自始至终都能维持相似的整体群落视觉外观。

2.2 景观营造初期以大规格的灌木替代大规格的乔木营造快速成林的景观效果

在一片裸地上, 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顺序是:草本进驻——灌木繁茂——乔木优势。这个定理或许可以说明一个问题:相对而言, 灌木比乔木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抗逆能力, 当灌木把立地条件改造到有利于乔木生长的程度, 这时乔木才逐渐取代灌木的优势地位。此外, 灌木无明显主干, 地上部分一般至少有几个主要的枝干作为支撑, 层次丰富, 叶面指数大, 因此也能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在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中, 在需要考虑生态效益和不需要强调枝下高的地方, 可以选择大的灌木代替大的乔木, 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 另一方面也可以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美化效应。

在华侨城开发的天鹅堡项目中, 各种规格的灌木搭配得高低错落, 成功地塑造了近自然的植物群落, 而大的乔木在该盘的运用则是起了点睛的作用 (见图3, 图4) 。

2.3 以几棵小规格或中等规格乔木靠合栽植, 也可以形成大棵孤植树的气势

在需要孤植的地方, 将小规格或中等规格的相同规格的同种植株近距离靠合种植在一起, 在特定场合也能形成甚至超过孤植老树的景观效果。尤其是慢生树种更应当考虑采用此种方法, 首先慢生树种的大规格植株相对而言数量较少, 因此价格也相对高, 近距离地种在一起, 在维护时加以仔细修剪, 长成后的景观效果也不逊于一棵单独的大树。这样既经济, 也可以减小独株成活的风险 (见图5) 。

2.4 在以考虑生态效益为主的地方, 同时也不受风格限制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增加竹的应用

从形态上, 竹的种类多, 形态各异, 有高大散生类如刚竹、毛竹等可作乔木状种植;稍矮的丛生种类如孝顺竹、黄金间碧竹等可作灌木状种植;地被类可用铺地竹、翠竹、菲白竹等。因此可选择的空间非常大。

从生态效益上, 竹子枝繁叶茂, 叶面积指数比一般树种大, 常年绿色, 光合作用和净化空气能力比其它树种强, 而且吸附粉尘和有毒气体、降低气温和噪音等方面都有极强的作用。此外, 竹林具庞大的盘根错节的地下系统,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防震能力强。再次, 竹子年年更新, 一次种竹, 加以科学管理, 可持续生长几十年乃至几百年, 景观效果依然如故。种植密度大, 竹子可一次成景, 密度小也只需3 a即可成景, 比许多树种成景快。再者, 竹类植物属浅根性树种, 鞭根系统横向扩展, 一般不深于50 cm土壤, 对城区的地下管道、线路等地下设施无影响, 且竹子是常绿树种, 不容易开花。无花粉传播, 不影响环境, 对有些不宜种植深根性的城市地区尤其适合[4]。

图6为建筑旁的竹景观, 仅占用了立地不到2 m宽的土壤, 既取得很好的屏蔽效果, 也产生良好的景观效应和生态效益。

3 结语

城市绿化中经典乔灌草的配置模式是模仿自 然界中最有生命力的植物群落的生长组合方式, 不需要再论证, 无论从生态效益还是从审美角度, 这种配置模式都是无可替代的。而这里所说的乔木, 并不一定非指大乔木, 甚至古树。并不是不用大乔木, 就没有了风景, 也并不是不用大乔木, 就没有了生态效益。在国家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在全球环境问题已经加剧退化的今天, 作为种植的执行者和设计者, 是不是可以综合考虑, 在适当的场所, 在能够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更有利于大环境的方式?本文的目的并不是呼吁大家不再使用大乔木, 诚然,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 大乔木具有无可替代的效果, 但是, 在能够以其它方式达到目的的情况下, 为什么不尽量避免将大规格乔木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呢?文中观点仅为个人通过观察和思考所做的总结,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俞孔坚.大树移植之患[J].城市发展研究, 2001 (2) :87.

[3]罗建伟.试论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大树移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 (9) :207-208.

上一篇:恒张力控制下一篇: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