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2024-10-02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精选12篇)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篇1

0 引言

继20世纪6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Gordon B.Davis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MIS学科的Ph.D学位课程后,许多大学纷纷成立了MIS学科,开设了相关专业,从事MIS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是介于管理科学、数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一个边缘性、系统性、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是MIS的三要素,也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因为专业背景不同,开设课程的面向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1]。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学生,不仅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功能和结构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作为信管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培养系统分析员的主要课程之一。[2]该系统虽然最终是以软件产品的形式呈现的,但却不能像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那样,由教师完成问题的分析、处理算法的设计等;也不能像软件工程的实验教学那样,仅重视单纯技术而忽视管理学科知识。因此,设计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一直是困扰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3]。

1 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特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专业主要是研究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职业目标是系统分析员和企业信息管理师。管理信息系统是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和建设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具有如下特点[4]:

1.1 综合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应用数学、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等相关知识。因此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不仅要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才能更好地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这个要求也是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1.2 实践性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还要通过实践掌握信息系统建模的全程,通过实践而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

2 信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现状

2.1 过分偏重管理,等同于一般管理类专业要求

授课内容没有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区别对待。课程教学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或信息学知识,对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不够突出,只介绍的MIS系统开发的常用方法以及如何组织系统开发,具体的系统开发技术和实现细节涉及不足,也没有专业的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这样实验教学过程中势必只注重演示型的实验,学生缺乏真正的动手能力。

2.2 只重技术,忽略管理特征

由于学生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加上许多前导的计算机类课程,使学生对于本门课程产生误解,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就等同于综合的程序开发课程,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方面,对管理思想、理论比较弱化,实验教学变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5]。实际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应在管理思想、理论的支配下,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将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理论相结合起来,既要偏工又要偏管。

3 实验内容的具体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该在学生学完了管理类课程(比如管理学、会计学、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管理等)和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SQL Server 2000、程序开发语言java、c++、c#、asp.net等等),掌握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开发系统的技术后开设的,是前面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是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

3.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实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应当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确定实验内容。根据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的主要知识单元有:

知识单元一: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该部分的实践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或者到社会中调查、分析各种信息系统,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这可以与管理生产认识实习相结合。

知识单元二: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建设和维护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开发工具的使用。在实践环节中应使学生加深前面学的技术的了解。

知识单元三: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组织中常用的各种信息系统,熟悉其功能和组成,比如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等。

知识单元四: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开发方法、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与运行管理)。

前面三个知识单元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组成一个整体,目的是为了最后实现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知识单元四)。因此,第四部分是实验环节的重点,其他三个知识单元是贯穿于知识单元四的实现过程中。

3.2“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设计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和两个阶段。第一,是认知层次,通过演示操作和流程观察及案例分析了解有关应用理论,让学生感性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第二,是应用层次,通过典型管理信息系统的模拟操作应用,构建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三,是开发层次,通过开设专门的《信息系统开发》课程及其课程设计,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开发方法,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开发能力的培养。一个阶段是随着教学进展的基础实验,另一个阶段是课程设计,实现一个真正的MIS系统。

3.2.1 基础实验

课程实验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相匹配,即: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应该与理论教学的进度一致[6]。因此应该伴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度,开展基础实验,目的是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这里采用“同个系统贯穿始终”的实验方法,在开始做实验时,学生就将系统确定下来,将这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贯穿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当然选做的系统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如学生补考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运动会成绩统计系统等等。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进展完成课题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任务,所有图表都要用VISIO2003工具绘制完成。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基础实验(表1)。

3.2.2 课程设计实验

因为在开始基础实验前就进行了选题,每完成一个基础实验的同时,也就完成了课程设计涉及的相关部分。因此,课程设计实验主要根据前面的基础实验,进行系统的程序设计和调试,也就是系统实施部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系统开发工具。实验的内容决定了实验室的配备,课程设计环节应该具有以下实验配备[7]。

硬件:实验室中,应配备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一台web应用服务器和一定数量的学生用机。将他们已TCP/IP协议互连成局域网,每台机器可连接到Internet。

软件:数据库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和SQL2000 Server数据库。web应用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和IIS等服务组件。学生机上安装Visual Studio.NET等必要开发工具和一些模拟教学系统,比如ERP系统等。

4 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这里设计的实践教学,真正使学生明确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总体规划方法,掌握了研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研制方法和开发工具,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了系统分析员的基本素质,能够较快适用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严京滨,于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72-74.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蔡淑琴,石双元,汤云飞,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84-86.

[4]王晓煜,王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21-222.

[5]吕永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7):108-110.

[6]郭零兵,余晓东.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1):111-113.

[7]邓晓红.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指导与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篇2

学院:商学院

专业班级:信管10-2

姓名:王彬

学号:201008071060

时间:2013.3.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况和就业前景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新名词,也是一个新的专业(1998年设立的专业),这个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信息管理:

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信息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信息收集就是对原始信息的获取。信息传输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因为信息只有及时准确地送到需要者的手中才能发挥作用。信息加工包括信息形式的变换和信息内容的处理。信息的形式变换是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通过变换载体,使信息准确地传输给接收者。信息的内容处理是指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深入揭示信息的内容。经过信息内容的处理,输入的信息才能变成所需要的信息,才能被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送到使用者手中,有的并非使用完后就无用了,有的还需留做事……信息系统:

从技术上说就是为了支持决策和组织控制而收集(或获取)、处理、存储、分配信息的一组相互关联的组件。除了支持决策、协作和控制,信息系统也可用来帮助经理和工人分子问题,使复杂性可视化,以及创造新的产品,从商业角度看,一个信息系统是一个用于解决环境提出的挑战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管理方案。我们用“信息系统”这个词时,特指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系统。一个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软件、硬件、存储和电信等技术为核心的人机系统。

就业方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系统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和信息机构从事信息(资源、系统和网络)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面对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信管专业的学科发展前景应该十分看好,社会对信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不断加大。随着学科的建设,原来的图情档专业设立的信管专业的学科实力也逐步增强,在信息科学的冲击下完成了传统学科的现代转型。

总体而言信管专业应以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三个方面的知识为平台,构筑信息管理学科基础。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正是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与计算机结合,使用计算机作为工具,信息管理更加有效和实用。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现代化,对信息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例如铁路订票系统,就是对车票这种信息的查询和管理系统。可以说软件开发的最主要面向的客户就是帮助企业制作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涉及咨询、服务、物流等很多行业,有很多的就业机会。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专业并不是择业时最看重的,但还是希望大家在学习期间把本职责的事情干好,不要盲目的学习,应该找到侧重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个专业本身是一个交叉学科,即计算机与管理学的柔和,首先看学校课程设置的侧重点,如果侧重于计算机,就要学好基本的编程,最新的信息管理系统,前沿的研究方向。编程首先学好某种语言JAVA或C或其他的语言,大学期间精通一种语言已经是很大的收获,但工作后或者研究生期间要学的不仅是一种而是多种语言。现在国外的SAP系统,中国的金蝶K3,用友等ERP软件要求必须掌握多种语言。在信息管理的研究方向很宽泛有企业集成、协同商务、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如果侧重于管理,希望同学们不要局限于课程设置的那几本书籍,管理学是必然要学的,课堂上我们应该系统的学习管理学理论,包括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等,但管理知识不是几本书就可以教会你的,把管理学看作是“软学科或者软知识”,即使没有上过学的的人也可以用简朴的话说出某些有关管理的解决方案,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已。我们要博览群书,提升自己内在修养和开阔眼界,训练思维模式。侧重管理的学生,相对于侧重于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缺少了过硬的技术,这就要靠自己的情商来弥补。如果要想都学好,到头来什么都不精,泛泛的只学到一些皮毛。现在的企业,注重于员工熟练性,专业性,一个员工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把本职的工作做好,有一点点改进,那就是很不平凡的事情。所以在学习上要讲求精益求精,不断锻炼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我们应该了解自己,有自己的职业目标,然后了解企业招聘人才侧重哪方面能力,重点培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以及研究如何应用的学科。这个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俗的讲,就是从信息中发掘财富。学习的内容涵盖计算机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计算机方面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学科方面有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两学科综合课程有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管理学。

主要课程: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等。

信息管理课程:管理学、信息组织、存储与检索、信息分析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统计、文献信息管理系统分析与研究、信息检索语言等。

计算机科学课程: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

管理科学课程:管理学原理、生产与运作原理、市场营销学、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经济学原理、信息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等。

面对信管专业的发展前景,我们试着分三部分作阐述:

相关领域的整合与互补

基于以上所述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图书馆情报学档案学等相关领域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在在信管专业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相关学科的整合与互补的过程。一般而言,在管理学院课程设置中,无论是工商管理还是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都是核心课程。现在图情档都划归信息资源管理范畴,这些传统专业都会以信管专业为其学科建设的方向和指针。这些领域在研究范围上都有大量交叉,各领域的整合才能集中最优势的资源,无疑只有这样信管专业才有竞争力。

(2)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拓展

据以上所述,信管学科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学科的交叉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拓展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新生长点,或者说信管专业的未来发展生命力在于相关学科的交叉,并不在学科本身。这应该是各应用学科的共同特征。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信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关系。目前我国该类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中有两种倾向均不可取:一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的工具性,仅仅给学生教授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传统管理手段,计算机化即告完成;另一种则过分夸大计算机的重要性,恨不得将所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都传给学生,将信息管理系办成准计算机系。这都是未弄清专业知识结构中计算机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知道,“信管”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领域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不是计算机算法理论或硬件理论,也不是计算机自身资源的管理,只是将其作为工具和手段,因而对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学习应该侧重应用。这需要我们首先端正态度,立足于服务,立足于应用;其次应针对计算机应用的具体情况开设有关课程,重要的是应用软件开发和维护。或者在人才培养上分类型,比如可以分为技术型,工程型,管理型等。

(3)三种模式的趋同倾向

我们还记得清华人的自信,他们说别的信管专业都是由图情档专业转型过来的,只有他们才是嫡传,包括临近的北大也是这样。这或许是由他们的实力决定的,毕竟他们在信管专业排名中高居榜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校传统图情档专业学科转型的完成,清华也将不得不承认别人的信管专业也是真正的信管专业,而不管它们当初的出身如何。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说以上三种模式只是中国当前信管教育界特有的现象,再过几年或十几年后,人们将不再注意到信管专业的出身,因为这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除了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培养方向上可能会有些区别,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在这三种模式的趋同倾向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或者说社会的认可无疑是决定性的,正如这一专业是随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应运而生的一样。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各大学为何把强调自己的特色和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放在同一地位上。

专业前景:信息管理专业文理兼容 就业多渠道

信息管理专业的全称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管理科学类。它是由原来的科技信息专业、信息学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合并而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要特色就是文理兼容,人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

我国归入管理学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本科专业主要有三个门类:一是按理科招生的科技信息专业;二是按文科招生的信息学专业;三是工商管理和财经类专业。其中,最早创办的是科技情报专业。这个专业主要是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为国家科技情报工作的开展培养专门人才。按文科招生的信息学专业,主要培养社科情报专业人员,以图书馆学为基础,面向社会情报工作进行改革和专业面的拓宽,适应社会对文献信息管理人才与情报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另外,我国高校中的工商管理、财经及相关院系开设有关信息管理方面的本科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工商企业、农业企业、金融等行业所需要的信息组织、系统管理、研究与咨询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合并之后,各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多文理兼招,并且按系或学院统一招生,大三后再分流。如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05年就按系统一招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则把这个专业合并到工商管理类,按学院统一招生。在专业设置上,各高校强调管理、经济、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综合和交叉。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要具有现代管理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外,还要系统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技能。从专业的主要课程就可以看出这个专业的特色,如计算概论、信息管理概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系统、调查与统计方法、计算机网络、数字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原理、信息经济学、中文信息处理、微观经济学、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电子商务等。从中可看出,这个专业的专业课程特点是多且“杂”,既有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也有管理、经济方面的课程,还有不少课程是综合性的。

就业去向多渠道

21世纪初是我国推进国家信息产业化的重要时期,当前,各类信息服务的交叉与融合,因特网信息服务的商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以及全球信息网络的进展,都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经济信息服务、咨询、中介等社会行业面临良好的发展契机,也提供了不少职位。近年来,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去向已从科技信息部门、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服务部门扩展到各类企业、经济、金融、咨询及管理部门。他们在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电子出版与数字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民族传统文化整理与传播等方面都可以一展所长,大显身手。

内容管理与信息安全 篇3

反病毒传统手段面临尴尬

当每一种新的病毒出现时,会对Internet或企业网络造成相当的不安和骚动,一两天后,反病毒厂商对病毒进行描述,并随之发布一个升级的杀病毒版本。但这经常是事后的消极预防措施,难以挽回电脑用户已蒙受的损失。近年来反病毒技术越来越力不从心,主要是因为企业网络内容的激增,同时还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病毒越来越复杂;内植Java和ActiveX渐成主流;成人Web站点、在线音乐和影像越来越多且易于访问和下载;企业忽视秘密和私有资料等等。

反病毒软件厂商也尝试着通过发布与内容相关的附加软件产品来尽可能弥补病毒软件的不足,但变化还是不明显。事实上,人们需要从底层开始重构企业安全模型,以应对越来越具威胁性的针对内容安全的挑战。

当然,反病毒软件在企业网络安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随着一浪接一浪的威胁(诸如CodeRed、Nimda及最近的“冲击波”等病毒),对反病毒软件的过分依赖越来越暴露出隐患。今天用户不需要打开任何附件就能完全暴露在网络中,甚至仅仅与网络相连就能发生病毒感染事件。更糟糕的是,当前的攻击通常是混合方式:病毒可以通过E-mail、下载文件、Web页单元、共享文件夹等各种形式传播。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光靠反病毒软件已不能应付针对内容安全的威胁,如混合性病毒攻击、垃圾邮件、访问成人站点、下载音频和视频、窃取企业秘密及ActiveX和Java之类的内容代码攻击。

企业也曾尝试在现有的反病毒和防火墙软件的顶端将各种防御措施拙劣地组合起来,以实现内容过滤、垃圾邮件和Web站点过滤,以及恶意代码检测等多种功能。但是这种做法也有问题:如何排列这些安全工具的优先级别?在安全投资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决定先解决哪个威胁?不仅如此,解决从各个不同的厂商处买来的各种安全工具的互操作性问题,就足以使人筋疲力尽。除了IT集成方面的问题,还有运行和维护成本,以及与厂商的各种交涉上的麻烦等系列问题。

安全内容管理

安全内容管理(Security Content Management,SCM)是一种多层面的企业安全解决方案,它既包含现有的反病毒技术,又能将企业安全带到更高的层次。安全内容管理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反病毒;E-mail和内容安全;Web安全;防止恶意代码攻击。

传统反病毒技术仅仅需要阻断病毒,而内容安全管理需要一种更加概念化的考虑,要同时满足商业和安全两方面的需求。安全内容管理需要更高的智能,既能过滤出商业威胁或与商业无关的内容,同时又要允许确实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畅通。

以E-mail为例,安全内容管理中的智能过滤技术使用了多个参数,将有价值的通信从垃圾邮件中区分开来。与此类似,采用了Web安全之后,系统会允许企业内部员工访问那些真正与工作相关的站点,而不允许访问娱乐站点。

安全内容管理通过完全解决基于内容的挑战来满足这些需求。要达到这一点,需要采用以下这些技术:双重反病毒保护,使用两个或更多的反病毒引擎来俘获全部的病毒威胁;事前鉴别以阻断恶意代码;智能过滤垃圾邮件和某些Web站点;关键字鉴别以防止通过E-mail传输私有信息;对各个层面进行集中管理以简化安全管理任务等等。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篇4

1.1 医院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分类

医院信息系统 (HIS) 是指应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 为医院所属相关部门提供病人医疗信息、财务核算分析信息、行政管理信息和院长统计决策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 具有提取信息和数据通讯的能力, 并能满足所有授权用户对信息的各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由管理信息系统、诊疗信息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决策、医务与一般事务管理系统, 例如领导查询、门诊挂号、住院登记、财务、统计、药房药库管理、卫生材料和器材管理、人事、后勤保障等等。诊疗信息系统包括专家系统、新药统计系统、放射治疗系统、治疗药物检测、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 (PACS) 、手术解剖虚拟系统、肿瘤组织学等等。医疗服务系统将医院的服务对象从直接来院接受治疗的客户向院外扩展, Internet技术的发展, 使院内医院信息系统向外延伸成为可能, 服务将向更大的区域范围扩展。这个领域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医疗服务提供的模式。

1.2 电子病历的定义和内容

电子病历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MR) 也叫计算机化的病历或基于计算机的病人记录, 它是用电子设备保存、管理、传输和重视的数字化的病人的医疗记录, 取代手写纸张病历。病历是病人在医院诊断治疗全过程的原始记录, 它包括首页、病程记录、检查与检验结果、医嘱、手术记录、护理记录等。其中有结构化的信息, 也有非结构化的文本, 还有图形图像信息。电子病历含有纸张病历的所有信息。从存储记录的意义上讲, 电子病历是病历信息的又一种记录方式和存储媒介。

1.3 电子病历对医院管理的积极作用

电子病历是医疗信息的核心, 病历信息贯穿于病人在医院就诊的各个环节, 因此, 电子病历绝不仅是病历的电子存储, 它实质上是医疗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取代纸张病历也不是发展电子病历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目标, 更不能用这一目标来衡量电子病历的意义所在。它的作用在于建立电子病历系统是计算机应用向临床发展的需要, 是医疗信息的核心。

2 电子病历的技术要求分析

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化较高级阶段所要执行的功能, 也是国内外医院管理者和医院信息开发者所十分关注的问题。电子病历涉及而广, 设计和实施比较复杂。一般而言, 电子病历有以下的技术要求:

2.1 输入或引入。包括从外部数据库

(SQL Server, Fox Pro等ODBC兼容数据源) , 手工/语音录入, 扫描/数字化, 专用端口 (DI-COM接口, VIDEO接口和检验仪器串口等) 进行导入, 数据类型包括文本、数据表、图像、视频、DICOM图像/视频和专用格式数据等。

2.2 显示/打印。

包括文本内容显示 (纯文木/格式文木显示) , 电子表格, 数据表, 图像、视频、检验报表、历史跟踪曲线图, 状态图等显示方式。

2.3 存贮和传输。

能通过局域网、广域网或卫星等方式传输, 能在医院服务器、社区服务器、个人PC机上存贮。能存贮在个人电子信息卡上, 形成一个高效、方便存取的广泛联系的电子病历存贮传输网络。

2.4 安全要求。

由于病人信息属于个人的隐私信息, 也属于医院医疗级的保密信息, 电子病历还需有加密和安全保护功能。还需采用数字证书技术, 保证医师签名的合法性。要保证有权限的医师浏览病历和增加新的病历资料, 还要确保未经授权的用户无法浏览和修改电子病历。

3 电子病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

3.1 电子病历的归档

电子病历的归档可以采用自动归档的方式进行, 它是根据一张“归档索引表”来进行的。每录入一个新病历首页后, 都对该索引表更新相关字段, 如录入时间字段, 每次自动归档时按照索引表完成。自动归档过程由应用程序定时触发。每次至少完成以下三项操作:查询索引表中各病历的生成时间, 找出需要转存的病历;更新索引表;分级转存。分析以上操作, 可知这实际上是通过查询归档索引表, 自动向三级存储区更新或添加病历数据记录的问题。

利用SQL Server提供的触发器技术可实现。依照上述思路和要求, 在归档索引表上建立一个UPDATE触发器。每次在零点过后输入新记录时自动触发该触发器。触发器内容如下:

检索归档索引表;根据表中数据的最后录入 (或修改) 时间将一级存储区中超过2周的数据记录归档至二级存储区, 并删除一级存储区中的该数据记录;成功删除后在归档索引表中删除该部分数据的索引;在“病历信息存储表”中追加记录, 存储病历号、存放位置等信息, 为以后检索提供方便。

3.2 电子病历的查询

电子病历系统的用户有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及患者与其家属, 因此有两种查询类型。第一种是按指标名称查询, 查询的索引可以是病人、时间、病种等。例如按病人查询, 在给出病历号或者姓名的情况下, 可得到所有的病历信息。第二种是按内容特征进行查询, 即在己知图像、声音和生理信号的特征来查询病人, 前一种比较容易实现;后一种属于基于内容的检索, 涉及面很广, 包括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处理等多门技术, 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不易实现。

按内容特征检索。指通过给定范围、特征的确定值或模糊值来检索各种非格式数据。原理是在采集非格式化数据后, 按照内容进行特征提取, 并进行相关信息的录入, 这些提取出的特征值和相关信息就是查询中将要用到的数据。例如对于医学图像, 首先提取该图像的特征和相关信息, 例如图像的大小、像素、灰度等特征值, 探察部位、扫描方位、诊断结果等是相关信息, 然后将它们存入数据表中。特征提取的方法应与医生的专业表达一致。

3.3 电子病历的信息交换

假如医院A想得到某位病人的病历信息 (存储在医院B) 时, 它先向当地的数据中心提出请求, 经过认证后, 在数据中心查找到此病人的病历索引, 通过字段中相关联的“医院号”就能得到此病历是存储在医院B, 如果A、B医院都是采用同一公司的电子病历系统, 那么在各自医院的应用服务器里加一个中间件, 其主要功能是将另外一家医院所要的信息集成, 然后发给对方;同时另外一家医院只要将所得到的病历信息文档分解, 把对应的数据分别存放在本系统对应的字段中, 很容易就做到了信息的交换。如果A、B两家医院采用的不是同一家公司的产品, 它们采用的数据库不同、数据库中各表的定义不同、所用的平台不同等, 自然给病历信息交换还来麻烦, 甚至不能交换。采用XML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利用XML天生与平台无关性、内容与显示样式分开的优点, 将病历信息集成为大家能“相互理解”的文档, 然后在各目的应用服务器中加一个能处理 (集成、分解并存储到本地的数据库中) 这个文档的中间件就可, 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医院信息化管理与电子病历的概念, 然后分析了电子病历的技术要求, 最后研究了电子病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电子病历

参考文献

[1]薛万国.我国电子病历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管理, 2005, (2) .

[2]王建仁, 段刚龙, 基于XML的电子病历集成方法研究[J].陕西工学院学报, 2005, (1)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历 篇5

出生年月 1986年6月 身 高 173cm

籍 贯 河南漯河 居住地 重庆市

民 族 汉 政治面貌 团员

毕业院校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求职类型 应届毕业生

联系方式 移动电话:

家庭电话:

E_Mail:

QQ/MSN:

教育经历 1999-----2002 广元市元坝区明觉初中部

2002------2005 广元市宝轮中学

2005------2009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实践经历 广元市社会福利院 2005年暑假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2007年暑假元坝区明觉 地区信用联社射箭分社 2006年暑假/2008年暑假

技能水平获得PTA计算机应用二级证书;

办公自动化软件;PHOTOSHOP;各种文字处理软件以及HTML语言;FOXPRO;VB程序设计;C语言和网络相关知识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历

自我评价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篇6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的概念论析

什么是文化?字典给出的解释比较笼统,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笔者以为,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DavidPopenoe)的定义更符合现代社会具象化的一些可以称之为文化的对象。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及它们的物质形式。据此定义,文化有3个要素,即符号,价值观和规范。

民族有民族的文化,国家有国家的文化,企业有企业的文化,文艺有文艺的文化,运动有运动文化。一个族群,一个组织,一个行业,一种行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计算机信息管理当然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要运用计算机,或者更确切得说,要用好计算机,就必须尊重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去做计算机的事。比如,计算机输入,你追求好的输入法,这就是尊重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否则,你离不开手写板,就好比传统写字的简单拷贝,根本谈不上效率,甚至比在纸上手写还要慢许多,这就不是计算机文化所承认的东西。我们都知道BASIC语言、C语言,知道只有这样的语言,才是计算机能懂得的语言。但我们往往忽视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也有内在的文化需求,而研究与提倡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对于有效推进信息化工作往往更加具有灵魂性的价值。

那么计算机管理文化有什么特点?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快捷文化

使用计算机,首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长期以来,计算机技术进步的核心一直是围绕着处理速度在进行。现代计算机的处理速度,相对于我们普通业务而言,其速度已几近于忽略不计了。现在普通计算机业务的效率已经不是由计算机机器本身所决定,而主要取决于我们的操作能力和业务流程的科学程度。追求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高和业务流程的改善,就是在追求好的计算机文化。否则,对繁琐的业务流程墨守不变,操作仅停留于原始的地步,这就是在远离计算机文化了,程度甚的,可以说是没文化(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

(二)严密文化

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是围绕着机器的文化,在正常状态下机器运转的过程不可能出错。如果错了,只可能是使操作者先前的参数错了,或者是编程错了,或者是操作错误。它要求操作者要有严密性。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或者是在现代条件下从事现代的工作,特别要求的就是严密性。

(三)创新文化

计算机俗称“电脑”,它不是一般的机器。正如人是动物,但不是一般的动物一样。只要软件适宜,操作思维正确,它就可以在纷繁的数据处理中,带来创新的东西。所以说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要求精确思维,但又不能机械思维,要勇于创新。而传统文化相形之下在创新上往往体现出一定的惰性。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与传统管理文化的冲突

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与传统管理文化的冲突主要就集中在“价值观”和“规范”上。很多时候传统管理文化与信息管理文化是相背离的。

(一)关于快捷上的冲突

前文已述,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是快捷文化。当然,传统管理文化也不是不讲求快捷。它们的区别在于纯粹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追求的是不讲条件的快捷。因为快,才体现出计算机的必要性;保障计算计算机的快,才凸显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的必要性。而传统管理文化则是追求在协调矛盾条件下体现一定的在快捷方面的有限改进。

现举例说明,某机关传阅文件。传统管理方法,是“串联式”送阅文,厅长看完,第一副厅长看;第一副厅长看完,第二副厅长看,第二副厅长看完,第三副厅长看,以此类推,然后是处长看,处长又要按照处室排序,依次看。然后还有科长,科员。它的文化特点,在于维护了干部层次性,领导批示的层层传导梯次落实有条不紊。由于链条非常长,效率肯定有限。它所能改进效率的地方,就是文递员跑快一点,干部看快一点,但干部很多,效率提高十分有限。

现在,单位搞无纸化办公,在网上传阅文件。计算机管理方法相对于传统方法,则是“并联式”做法。文递员将文件扫描入计算机办公系统,纤指一点,所有需要阅览此文的同志在同一时间都能收到此文。它的文化特点,就是追求快捷,将中间传递速度缩短为接近于零。但也有缺点,就是由于完全抹平层次性,造成上级干部可能由于上网不及时而阅文晚于下级干部,使得自己的批示不能有效传导于下级干部,耽误了工作的行动落实。

无条件高效快捷与有条件的低效追求快捷在这里就产生了明显的冲突。

(二)关于规范上的冲突

信息管理文化要求是按照规则处理,在精确的问题上具有不妥协性,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输入一个一,再输入一个二,再输入一个加号,它的结果就三。而传统文化往往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在输入端,在输出端,在中间程序端,都会因不同因素的产生,而要求有所改变,有时要求差不多就行,留有余地。传统文化经常出现“一半以上”、“绝大多数”,“接近于”这样模糊的字眼。

还以办公系统为例。如办文,计算机管理的做法关于拟稿、部门领导审批、相关部门会稿、办公室核稿、分管领导审批、最终领导签批、办公室编文号、付印等流程是固定的,流程中的关键点对应某个人也是固定的。优点是非常规范,且足不出户。缺点是,中间有一环人员暂时缺失,办文流程就会停滞不前。而传统管理的做法虽然流程与上述一致,但实际中,碰到某环节出现人员暂不在岗,多数情况都可以通过替代通融的方式予以解决。在这种时候,传统文化会责怪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的呆板,而计算机管理文化也会认为传统文化的不规范。

(三)关于创新上的冲突

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效率取决于软件程序的优劣,取决于对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运用。无论是软件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实际工作业务与计算机实现能力融合水平的提高,都会带来实际工作流程的改造、再造的要求与可能。因此,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始终是一种不安分的文化,充满创新的渴望。唯其如此,才能更大程度上表现出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高明。

而传统管理,虽然也讲求变革,但是由于工作程序、人员关系等等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决定它不可能像计算机管理那样多变与善变。

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每一次变革、流程再造势必会带来传统管理思维的冲击,甚至会冲击一部分人的工作利益,因此常常会遭到强烈抵制。其负面结果,常常是计算机将原传统管理程序作一次次简单计算机模仿。

三、计算机管理文化与传统管理文化的协同

在计算机管理文化与传统管理文化发生冲突的时候,简单否定哪一方面都是不科学的。拒绝计算机管理文化显然就是在拒绝进步,拒绝时代;简单粗鲁地对传统管理文化说不,势必造成计算机管理脱离实际,成为空中楼阁。计算机管理文化与传统管理文化的协同是计算机管理文化与传统管理文化共同的需求,甚至是当代条件下生存的需求。

(一)关于快捷上的协同

在快捷方面计算机信息管理要避免“欲速则不达”的窘境,就必须提高一下非技术范围的逻辑境界,要向传统管理文化吸取一些必要的因子。“信马由缰”,马跑得快,也必须有缰绳束约。计算机表面上处理的是事,而根本的是为人做服务,因此就必须遵循人群中最基本的人文逻辑。

还举上述机关传阅文的例子。为了避免前面所说的计算机“全并联”送文所造成的“上级干部可能由于上网不及时而阅文晚于下级干部,使得自己的批示不能有效传导于下级干部,耽误了工作的行动落实”的窘境,又不致于完全按照传统“全串连”送文所造成的低效状况,可以在遵循文件传导梯次性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传统送文路径作部分改造,形成“串并联结合”的方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新路径可以是这样的,先在可能会给处室提出要求的几个厅领导中并联传阅,然后才在处领导中并联传阅,最后再在办事人员中并联传阅。厅领导、处领导、办事人员三个不同概念人群中采用串联式送递,同一概念人群中采用并联传递。这就体现了计算机管理文化与传统管理文化在追求快捷上的协同。

(二)关于规范上的协同

电脑毕竟不同于人脑,它做事都要事先设定程序。长处就是规范不走样,缺点就是不会通融,不会随机而变。一旦任务条件发生改变,处于非常态,而电脑程序仍处于惯常态,反而会影响了效率的实现。怎么办?还要研究一下传统管理的通融做法,从中吸收合理因素。然后,归纳总结非常态的可能情况,以应急预案的方式编程储入系统,使各种通融做法也变得规范,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还以上述计算机办文为例。如果对单位涉文人群,都设立ABC岗制,则办文中间有一环人员A岗人员暂时不在,这时B岗甚至C岗人员就会顶上。(当然,还会出现一些更加复杂的情况,但毕竟是极少数,那属于特事特办,对于极少数可以临时避开计算机程序,不属于此讨论的话题。)

规范下有通融,通融中体现规范,这就是计算机管理文化与传统管理文化在程序上的协同。

(三)关于创新上的协同

要协调由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创新而带来的对传统管理思维的冲击、对部分人群工作利益的冲击,有两条不同的路径可以选择。其一是,放弃传统管理思维中不适合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东西,主动配合计算机管理,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与传统管理文化的融合;其二是,计算机信息管理放弃相对于传统管理出格的东西,使计算机信息管理始终作为传统管理的计算机拷贝,创新步调同步于或略慢于传统管理创新的步调。显然第二条路径是保守的,不符合效率原则的,削弱计算机效用的,也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但是,现实中由于怕矛盾、怕麻烦等多种原因而采用第二条路径的人群很多。说计算机信息管理是一场革命,其内涵也正在于此。怎样克服传统阻力,走上符合计算机信息管理要求的动态的创新的路上去,利用客观的环境压力,保持主观的行政压力,从而引导出自身自觉的主动力,是其中有效的措施。

图书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比较 篇7

图书馆是为人们提供知识信息服务的场所, 主要通过高效的管理方式整合各类知识资源, 除了实物书本外还包括电子资源的管理。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 催生了知识管理这一管理方式, 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间的讨论也是人云亦云。

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概念的比较

知识管理主要包括显性知识管理以及隐性知识管理。首先是显性知识的管理, 知识管理在信息发展的基础上演化而来, 具备更先进的信息处理方式以及传播途径, 是比较先进的管理方式, 目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隐性知识主要指储存在人们脑海中的知识, 因此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从某方面而言就是对人的管理。

信息管理的范围比较广泛, 人们从不同角度理解信息管理的内容也不相同。从狭义上来看, 信息管理主要是对信息的策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从广义上来看, 只要属于信息相关的操作都是信息管理的范畴, 并且不仅是信息本身, 与信息相关的因素 (人机等) 都被划分在这一范围。

图书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不同

1管理背景的区别

信息具有复杂、多样、无序等特点, 在管理上有一定难度, 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信息管理出现了。从信息管理诞生背景上来看, 其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下, 并且其产生是可预见的, 是人们主观意识上研究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知识管理则是在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建立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衍生物。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信息管理在大范围内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但在局部管理中并非最佳方法, 尤其是在文化管理上无法跟上时代创新的要求。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传递的速度更加快捷, 传播途径趋向多样化, 传统的信息管理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信息管理在技术上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2管理方式上的区别

图书馆信息管理仍旧延用大量传统管理思想, 在管理方式上难以创新。管理手段过于陈旧, 在管理过程中注重管理的全面性及稳定性, 管理效率不高, 应变能力不足。

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管理技术以及管理方式上与信息管理存在很大区别。知识管理更注重对管理方式的创新, 在管理技术上使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撑, 通过人工智能、数据分类等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进行信息的有效处理, 并通过建立实用的数据库, 结合先进的编程语言及检索技术, 方便知识信息的共享与传递。

3研究方法的区别

传统图书馆信息管理内容虽然比较广泛, 但各个管理模块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 并且各个子模块之间不会造成影响, 例如对图书馆中的图书信息以及人进行分开管理, 即使某一方面管理出错也不会影响另一方的管理混乱, 独立性较强。在研究方式上也是如此, 将不同因素进行单独研究, 因此信息管理难以形成科学的管理系统, 管理内容较多却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 研究内容过于独立难以创新, 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知识管理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将不同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 寻找不同因素之间的联系, 建立知识信息系统, 例如在图书和人之间建立一定联系, 建立快捷高效的管理方式, 便于知识得有效利用及发展。在图书馆中建立信息系统更有助于图书馆的整体管理, 加速图书馆与时代的接轨, 适应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

图书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联系

1图书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作用相同

图书馆是为人们提供知识信息服务却又不注重收益的场所, 因此在资源配置以及储存搜索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都是为了提高图书馆的运行效率, 满足人们对特定信息的需求, 实现人们的自身强化, 发挥图书馆的根本作用。另外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还能通过人的管理, 便于知识的拓展及传递, 以此服务更多的人。通过对各种因素的管理实现图书馆在现代环境下的前进, 便于图书馆更好的发展。

2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对技术要求的严格性

虽然管理重点不同, 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都在管理技术非常严格。图书馆信息技术主要实现对知识的整理和组织, 而知识管理则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实现更高效的管理方式。从管理技术上来说, 必须控制其严格性才能做到信息管理的稳定性, 只要严格的管理保障才能进行知识管理的有效创新。

3图书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相互促进

图书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不仅有异同点, 互相之间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狭义上理解, 知识管理是由信息管理发展而来, 对图书馆知识管理来说, 只有实现了信息管理, 才能进行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创新建立在信息管理的稳定性以及全面性的基础上。知识管理能够促进信息管理的有效延伸, 为信息管理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总的来说, 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 知识管理为信息管理指明发展方向, 二者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

结束语

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是两种常见的信息管理方式, 在图书馆中有重要应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该事先二者良好结合, 建立稳定的发展基础, 实现对系统的科学创新, 促进图书馆信息的有效管理以及更好地发展。

注释

生产信息收集与管理 篇8

生产信息的集成管理是武器电子系统走向信息化的必然结果,武器电子系统生产信息涉及面广、信息量大,需建成一个以共用信息为基础的生产信息集成管理平台,以解决资源共享问题。企业由传统的重物流、轻信息;重分工、轻集成质量管理,向以生产信息数据库为依托,运用关联规则、粗集理论、分类发现、聚类发现等分析工具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现代质量管理发展。

生产信息收集与管理应当是一个快捷、高效和有效的运作系统,本文主要阐述研制武器电子系统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系统的构成进行了初步论述,希望对研制生产信息管理平台的工作有所帮助。

1 生产信息的需求和现状

我国目前经历的是“工业革命→信息化革命→经济全球化”相互交错的过程,缺少发达国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生产信息管理制度。生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滞后于硬件设施的建设,人们重技术、轻管理,对生产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数据质量低下,严重制约了生产信息资源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问题。靠操作者、检验员、调试员、售后服务人员手工记录并传递的生产信息,在汇总、统计、分析、共享等方面均难以发挥信息的实际作用,虽然偶尔也会运用SPC、SPCD统计技术对某项故障进行原因分析,或者运用DOE试验设计技术对制造工艺的关联参数优化、求解,但也只是使用了部分生产信息,大部分生产信息却成了信息垃圾,其保管、维护的成本占了相当大的质量管理资源;产品的有效追溯始终难以体现,返修利用的零部件最终装在了哪个整机中无从知晓。总之,现有生产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换机制,生产信息系统的集成化程度低,共享能力差,已难满足现代生产信息管理的要求。

2 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系统的意义

2.1 电子设备调试中对制造信息的依赖

无源微波组件、机载雷达系统、高机动电子装备总装、调试中往往需要了解其组成部件在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状况,甚至有时还需知道某个零部件加工过程中的详细公差、指标,根据零部件的制造差异制定调试策略,合理选择补偿参数,做到有的放矢,缩短调试周期。使用生产信息收集系统提供的适时查询,可获得准确、完整的过程信息。

2.2 掌握技术状态的变化和产品状态的转移

在研制产品阶段评审、样机确认时,需要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系统提供大量的设计、制造、调试信息,对监测、评价机载、星载雷达系统和高机动武器电子系统的过程控制、质量与可靠性水平的高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改进产品质量与可靠性、改善产品研制各环节工作质量的最直接的原始资料和依据,也是正确认识影响产品质量特性诸因素变化、产品质量波动的内在联系和掌握提高产品质量规律性的基本依据,继而确定从设计定型到批量生产时的质量等级。

2.3 交付时评估产品的质量水平

建立一个开放、动态链接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信息加工的基础。企业一般都注重产品的内在质量,但不注重反映产品内在质量特性和状态的信息记录,对产品的质量稳定性缺乏量化描述,通过生产信息收集管理可以在产品交付时充分了解该产品的质量状况,机载、星载产品要求随机附带的产品履历书不可能详细记录各类部件制造中的详细生产信息,只能提供关重件、功能整件的状态信息,利用产品履历书的索引链接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系统可以获得具体关重件、功能整件的不同阶段的信息。

2.4 实现可追溯性,快速排故,提高效率

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系统数据库不局限于按一定库结构对信息进行收录,更注重对质量特征量的提取,对批次产品和关重件的质量状况的合理评价,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对现场加工所形成的关键质量特性数据进行统计过程控制分析与预报,从而实现对问题的快速排查,要因溯源。例如,在无源微波组件调机故障排查,功分网络驻波和功率调试时,十分必要了解微带板制造过程中导电带的线宽精度和公差;在信号控制插件调试故障排查中,不仅需要知道BGA器件整个装焊过程的生产信息,而且还需要了解某类器件以往使用中的故障率和DPA(破坏性物理试验)数据,查阅典型案例的分析结论,从而正确判断本次故障的性质。

2.5 为产品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

生产信息数据库是质量与可靠性信息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重点体现在故障的定位分析功能,可靠性统计分析功能,是故障报告、分析与纠正措施系统即FRACAS系统的补充,为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性能补充依据。企业每年都会开展很多项质量改进课题、QC活动、调机故障统计分析,同时,质量体系日常运转中随机处理、收集、提炼的大量十分宝贵的生产信息可以在数据库中有效保存,为故障分析、完善设计提供共享资源。

3 生产信息平台的构成

传统的生产信息获取主要局限于生产检测阶段,生产信息收集不全面,收集的信息也无法实时传递,已不能适应现代质量管理科学和现代企业对生产信息管理的要求,其生产信息的获取方式一般都采用手工记录,定期收集,并采用单一保管模式,对生产信息管理的难度和效率不难想象,同时,有效数据的适时性无法体现。现代光电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查询系统的完善与便捷,为构建大系统生产信息收集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信息收集、集成技术、数据分析、生产信息管理中心等模块构成。采用分层结构,核心为生产信息中心,五大信息平台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网与生产信息中心相连,五大信息平台为外协与外购信息平台、制造过程信息平台、设计工艺序列号管理信息平台、大系统联调测试信息平台、售后服务信息平台,见图1。

4 建立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的原则

(1)对关键产品的微波器件、功能模块、

机电产品等重要器件的使用信息、故障信息、故障分析报告进行跟踪。

(2)零件级,统计收集每批中异常信息(不合格品、设计更改、器材代料等),并在产品实物标识上逐渐向部件、整件进行异常信息移植,在内部生产信息网上集成。

(3)对于地面电子装备,对关重部件开展生产序列号管理,要求追溯到批中的每一个关重部件。

(4)机载、星载电子装备以SRU(外场可更换单元)、LRU(内场可更换单元)级为单位开展序列号管理。

(5)对整机联调、外场联试中的信息进行集成分析。

(6)对售后服务的信息进行汇总、统计与分析。

5 实现方法

5.1 外协与外购

外协加工中的生产信息(相关试验报告、不合格品处理信息汇总表、装配质量控制表格、外协生产协调信息、设计更改、代料、不合格品审理等信息)通过异常质量跟踪链逐级反映给外协项目经理和外协质量负责人,经对有关信息整理、分析、提取后分发给内部管理的相关单位,落实、闭环后通过Intranet将信息汇总到质量信息中心;外购信息平台管理类似于外协信息的管理,包括外购产品的检验信息、二次筛选信息、可靠性分析信息、征询代用信息、装配故障反馈信息、调机故障反馈信息等,同样可以经Intranet将信息汇总到生产信息中心供采购经理、设计人员、质量管理人员调阅、查询。

5.2 制造过程一般零部件生产信息收集管理

对制造过程异常信息进行标识并逐级移植异常信息。

(1)采用不粘胶编码纸印成可揭图形,一般为桔黄色椭圆形图案,内加“利用品”字样以及检验编号、生产信息来源的填写区域。当出现利用零部件时,由检验员在不粘胶标签上填写检验员编号和生产信息来源(如不合格品通知单号、代料单号等),然后将标签贴在对应的利用零、部件上。

(2)利用品零部件,使用桔黄色合格证(仍然根据不合格特征开出不合格品通知单,正常合格证为白色),桔黄色合格证背面印有表格,需将检验编号和生产信息来源(不合格品通知单号、代料单号等)填入表格中,并且每一个或每一袋零件开一张合格证。

(3)利用品零件装入部件后,该部件也应开桔黄色合格证,将零件桔黄色合格证上的不合格品通知单号转填到部件合格证上;当该部件装入整件后,该整件也应开桔黄色合格证,将部件桔黄色合格证上的不合格品通知单号转填到整件合格证上。不合格信息的传递路线如图4。

(4)对于总装过程的部件、整件,采用粘贴计算机条码编码的方式进行信息的存储与管理,条码中包含了操作者、检验者、图号、令号、异常信息等,利用读卡器和扫描仪可完成信息的查阅和转存。

(5)通过内部信息网,可以完成生产信息的录入与检索,如果需要在某个加工环节查上道利用零件的生产信息,可以通过微机调出不合格品通知单,了解该零件的不合格详细特性。

产品异常信息标识与移植的意义:

(1)追溯每批或每个零部件的历史信息;

(2)研究部门在领取整件调试时,很容易知道该整件在哪些部位使用了利用件,以便在调机中重点观注;

(3)在最终产品验收时对不同颜色合格证(合格、利用)的统计,可以掌握零部件级设计要求的合理性及整机产品的总体质量状况。

5.3 关重件及功能整件生产信息收集管理

生产管理部门根据“序列号的部件清单”结合生产批次生成序列号填入“产品配置清单”;生产制造部门(操作、调试、试验人员)将序列号部件的相关信息(从过程质量检验卡中获得的不合格、设计更改、器材代料、故障信息)填入“产品配置清单”;质量部门收集“产品配置清单”、“装配、调试、试验流程卡”存档;执行效果有质量部门负责统计和追踪,并将所有信息纳入生产信息中心进行集成化管理。序列号管理的实施流程图6。

序列号管理的意义:

序列号有唯一性及终生性的特性,便于产品质量的管理,有利于质量问题的追溯和反馈;利用序列号汇总产品在零件、整件、部件的生产、安装、调试及出所过程中的信息,形成全寿命周期的产品质量档案,为使用方提供更好、优质的产品服务;同时利用序列号便于对反馈的质量问题进行汇总,寻找质量问题的共性,集中解决质量共性问题,有利于大范围、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

产品部件装入整件后用“产品配置清单”建立相关联系,保持生产信息的连续,通过Internet完成生产信息的集成。

5.4 系统联调测试信息平台

在系统联调时引入分系统调试、试验记录和整机联试、联调日志,联调中的器件故障信息、整件故障信息、设计缺陷、制造缺陷、环境试验信息等信息由产品负责人进行收集、分析,利用Intranet与相关部门沟通,并将最终结果融入生产信息中心,由可靠性负责人从生产信息中心提取相关信息,进行产品的可靠性评估,运用FRACAS系统制定出相应的预防与纠正措施。

5.5 售后服务信息平台

用户使用中的产品信息通过各种通讯渠道如Interne接入企业内部专用信息系统,由专职售后服务管理员将图像文件、文本文件分类统计,运用统计工具将信息按项目、产品类别、站点等分别制作成排列图、直方图,依据内部管理程序将统计信息分发给相关部门,并将闭环内容通过Intranet汇集到生产信息中心,由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员、财务核算人员对生产信息中心的信息进行提取,针对本部门的工作特性结合产品设计、制造作相应的质量改进,同时也为质量成本的统计、分析提供具体数据;售后服务信息平台中的具体内容又可作为质量体系建设中顾客满意度测评的依据。

6 结束语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企业通过完善的、流畅的集成化信息管理系统,对五大信息平台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使产品生产信息完整化、一体化,从而促进了内部改进。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共享,加强了企业内部的沟通、提高了效率和生产率,同时改善了客户服务。

摘要:本文从构建生产信息平台的需求着手,对各类生产信息的收集、分析与管理作了详细阐述,同时还对产品生产信息的传递与追溯方法进行了探讨,明确了五类生产信息平台与集成管理的核心——生产信息中心的关系,为开发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生产信息,异常信息,序列号

参考文献

[1]中国新时代认证中心.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教材-基础知识,二○一○年六月.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篇9

关键词:信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检索模型,检索评价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涉及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在教育部1998年的专业目录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确定的:“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教育部的培养目标《信息存储与检索》课程设置为专业核心课。

2《信息存储与检索》课程跨多学科的特点

信息检索是一个典型的交叉研究领域,它起源于它的母体学科——图书馆学、情报学,并在这个学科背景之下,母体学科为信息检索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而逐渐成熟起来,随着信息检索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普及,它开始广泛借鉴和吸收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与信息检索关系比较密切的相关学科主要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系统科学、语言学、认知科学等学科。

3 教材选取

关于信息检索的教材数量众多,笔者分析比较后觉得,国内比较著名的信息存储与检索的教材主要有:

3.1《信息存储与检索》主编张帆,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该教材系统地阐述了现代信息存储与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信息存储与检索学科基础、信息存取系统的结构检索

机制、索引语言的概念与类型、国内外著名信息存取系统的性能与检索策略,重点介绍了文本信息存取、多媒体信息存取、联机信息存取、因特网信息存取系统及其检索方法,如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资讯系统、EBSCHost全文存取系统、Springerl-Link全文存取系统、Elsevier Science全文存取系统、中国经济网(教育版)、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IJS)、网络(字)词典及百科全书等。

该教材侧重于“方法”类,供在校大学生学校、掌握和运用检索方法,强调利用信息的基本技巧和技能,带有普及性质。

3.2《信息存储与检索》主编王知津,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该教材先阐述信息检索的基本理论,然后详细分析各种信息检索模型、文本信息存储与检索、多媒体信息存储与检索、Web信息存储与检索、并行与分布式信息检索、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检索、用户界面与可视化、信息检索评价与实验等。

该教材侧重于“技术”类,供高等学校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使用,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信息检索的原理、技术、系统以及相关的网络知识等,带有专业性质。

这两个教材相比较,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笔者更建议选用王知津老师主编的《信息存储与检索》教材。

4 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方法

王知津老师主编的《信息存储与检索》总体分4个部分共9章:

第一部分是信息检索理论,包括第1、2章,主要介绍信息检索和信息检索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类型、结构及各种数学模型。

本部分内容在授课时,第一章是基本知识,易于同学们掌握和理解,主要分析信息存储与检索的概念、原理、分类,用举例法和讲解法很容易能使同学们掌握。但是第二章中信息检索的模型,经典模型(布尔模型,向量模型和概论模型)就基于集合理论、布尔代数、向量空间、概率论等学科,在经典模型基础上发展的集合理论模型、代数模型、结构化模型都要求学生有很好的数学基础,但是我们的学生数学基础并不好,这就需要在讲解模型理论之前先讲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同学们只有在理解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基础之上才能把数学的理论应用与检索模型的设计上。所以这一部分中第二章内容是上课的难点及重点。教学时要做到怎么使同学们尽快的回忆起相关的数学知识,又能使同学们把枯燥的数学理论应用于信息的存储与检索,怎么设计检索模型,怎么样设计检索式与文档的相似度算法。第二章的讲解要深入浅出,与现实联系。

第二部分是基本的信息存储与检索,包括第3—5章,重点介绍文本信息、多媒体信息和WEB信息的存储与检索。

本部分中第三章文本信息存储与检索是比较成熟的存储与检索技术,主要讲解顺排文档、倒排文档的检索方式,文本的检索技术、聚类检索和全文检索。其中顺排文档和倒排文档主要用的计算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把海量的文档用计算机做好存储,又能快速的检索,这里讲解的时候要注重转化思维,从计算机的角度来分析信息存储与检索的每一个步骤,让同学们能够模拟计算机的执行步骤。文本的聚类检索是一种基于聚类技术的智能检索,要求同学们理解其思想、技术及实现的方法。讲解时要注意逻辑性,对比不同实现方法的步骤及优缺点。文本的检索技术和全文检索相对简单,一般的讲解法就能达到教学要求。

多媒体信息的存储与检索现在处了发展阶段,很多思想还都处在理论阶段,应用于实际的只有很小一部分的理论,所以本章讲解的大部分都是各位前辈提出的理论基础,在授课过程中,重点讲的是思想,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发现当前多媒体检索时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是很幼稚不正确的方法也鼓励学生去思考。

Web信息存储与检索也是当前比较成熟的技术,使我们每天都能用到的技术。讲解的时候联系所开的网站设计课程讲解超文本、动态超文本、标记语言、超文本传输协议、搜索引擎等等知识点的理论及实现。本章内容虽然重要,但是由于所讲内容跟平时的应用有很大关系,在理解上基本没什么困难。

第三部分是信息存储与检索的提高,包括第6—8章,着重介绍并行与分布式信息检索、只能检索、用户界面设计及信息检索可视化。

本部分中并行与分布式信息检索需要用到计算机并行处理技术和异构数据库技术,牵涉到较深的计算机技术。在授课过程中,就要先讲解计算机并行处理技术的原理,处理的过程,异构数据库的实现技术,然后才能把这些技术跟信息的存储与检索联系起来,重点是理解这些技术怎样应用与信息存储与检索,异构数据怎样集成带来了检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检索系统是信息检索理论和方法发展的前沿领域,很多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本章主要概括性的归纳了应用于信息检索的几类人工智能技术,介绍了智能检索的接口、技术与典型系统,阐述了语法、语义和本体层面的自然语言检索,说明了跨语言检索的实现模式,语言资源,关键技术和提问式翻译方法。在授课过程中还是注重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当前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检索的实际问题,分析出现的不足,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

用户界面与可视化的讲解要结合同学们学的网站设计,怎么设计出一个美观大方合理简洁的界面供用户使用,授课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不要拘泥于已有的界面设计思路。用死的设计原则设计出活的、动的界面。

第四部分是第9章信息检索的评价,侧重介绍信息检索的相关性理论以及评价指标、方法和实验。本章对信息检索评价相关的基本知识进行了阐述,重点是信息检索的相关性理论、信息检索评价的指标体系、信息检索评价方法及有代表性的信息检索评价实验。检索评价研究是计算机信息检索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系统的性能,完善系统的功能,全面提高检索系统的效益。所有的理论都应围绕这个目的执行,那么学习的重点也是围绕这个目的执行。本章涉及到的查全率、查准率、响应时间、输出方式等等指标的度量与计算用到很多的数学公式,讲解过程中要先分析数学公式的意思,然后再应用于检索评价。

5结束语

笔者从事《信息存储与检索》课程教学两年,选用过不同的教材及参考书,根据两年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及自己的教学心得总结得出了本文。

参考文献

[1].张帆.信息存储与检索[M].高等教学出版社.2007

[2]王知津.信息存储与检索[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篇10

传统的信息管理只注重对信息本身的控制, 缺乏对信息的社会控制, 信息资源在某个行业、某个单位可以得到控制, 但是融入整个社会, 就会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信息资源管理本身所产生的, 也有可能是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管理对象局限性。

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局限于显性知识, 忽视了人类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 是指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 可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等清楚地表达, 或者以文件、数据、档案、图版、影像、程序等显示的结构化、半结构化信息, 信息资源管理容易利用IT技术对显性知识进行整理和存储。所谓隐性知识 (如经验、技巧、诀窍等) , 是指隐含知识、个性化知识、潜在知识, 它难以表达清楚, 隐含在个人的行动和过程中。如何管理隐性知识, 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是知识管理要解决的问题。信息资源管理缺乏对隐性知识的挖掘, 从而限制了管理的范围, 阻碍了信息资源管理效能的发挥。

2. 缺乏学习和创新的精神。

在信息处理中, 信息资源管理只关注信息的采集、检索、分析等, 而对整个信息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学习和创新的动力, 未能将学习和创新纳入到管理范畴之内。

3. 用户需求分析不够。

信息资源管理只注重信息的提供, 对用户需求分析不够, 针对所出现问题的重视不够, 对现有用户的信息分析不够, 无法全面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4. 缺乏统一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统一标准, 不能有效整合已积累的信息资源, 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不同区域、领域由于受其职能、目标和经费的限制, 所制定的组织信息标准也不同, 致使信息资源不能整合, 这些重复的信息资源不仅占用了网络信息空间, 而且也浪费了用户检索信息的时间。

5. 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信息资源管理忽略了对信息活动中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 对人才的重视不够。

6. 未能真正把信息当作一种资产化的资源来管理。

也就是说, 未能把信息知识化, 从而限制了知识创新带来效益的实现。

二、知识管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深化与拓展

为了解决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之所以能够弥补信息资源管理的不足, 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 知识管理注重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换。

知识管理有一项主要的内容就是知识的转换。其中, 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是知识转化的核心。由于隐性知识难以表达、观察和描述, 所以必须要建立全新的交流机制。运用知识管理的组织, 通过不定期地举行交流会议, 让组织成员的知识互动起来。鼓励组织成员之间建立家庭式的协作关系, 这样能够达到家庭式的信任感, 从而使组织成员之间进行最大限度的无私交流。日本组织的终生雇用制度, 以及东方家庭式的管理作风使日本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营中超过了美国。知识的转化有利于知识的扩散和知识的放大, 让更多人参与知识的转化过程, 就能够让更多人共享知识。

2. 知识管理是学习和创新的过程。

由于信息爆炸, 知识快速更新,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建立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样, 在知识管理领域, 也要求组织成员自觉进行终生学习。学习型的组织是学习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 通过学习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适应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 通过学习可以产生新的信息和知识, 通过学习可以提高组织成员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知识创新需要信息内容的综合性、跨学科性、广泛性和前沿性。知识创新对信息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 而是转变为对全球的信息资源的需求。信息资源管理没有把创新提到一个认识高度, 而知识管理综合运用各类信息, 通过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 把创新作为最终目标来实施, 从而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3. 知识管理注重对用户需求的分析。

一般来说, 用户的需求有两种:一是已经表达出来的信息需求。这种用户需求比较明确, 运用显性知识基本能够解决其问题, 这时, 可以将知识管理基本简化为对信息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 知识管理战略的核心就是设计与建设计算机系统, 将经过编码的知识有序地储存在数据库中供用户使用, 这被称为知识管理的编码战略。二是用户未表达出来的需求, 这种用户需求往往具有复杂化和个性化特点, 必须有效地利用机构诸多成员的隐性知识和经验才能解决其有关需求方面的问题。运用知识管理解决这类用户的需求, 应当更加倾向于看作是对人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 用户与开发知识的人是密不可分的, 分析研究用户对个性化、隐性知识的需求, 对用户可能需求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提炼, 从而形成知识库, 这样才能完善对用户的服务和满足用户的需要[1]。

4. 知识管理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管理模式。

标准化的管理使人们对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整理、分类和处理有标准可循, 同时也使信息的兼容性更强, 有利于信息的整合和共享。

5. 知识管理实施的是人性化管理。

知识管理注重人才作用的发挥, 尤其注重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加强人才成长环境建设。知识管理重视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以人为本的组织, 以利于更好地发现和使用人才、尊重和爱护人才, 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管理重视员工的在岗职业培训, 通过培训, 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6. 知识管理把知识当作资产化的资源来管理。

知识资本强调的是一种潜在的、应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 是一种聚合知识载体的能力。

三、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知识管理是在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 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延伸和发展。

信息资源管理是实现有效知识管理的基础, 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 独立于信息资源管理之外, 则不可能有效地实现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如果割裂了两者之间的关联, 用人为封闭、静态的方法研究知识管理, 将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管理。

2. 知识管理是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扬弃。

(1) 知识管理加强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对隐性知识关注不够, 它主要关注的是信息作为一种资源, 人们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对其进行开发、组织、管理、规划、协调、控制和利用, 以改善组织决策、提高组织生产力。信息资源管理所关注的“信息”主要是指记录型的信息资源, 可以说是显性的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 而对于人类大脑中的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 如个人的经验、经历、知识、技巧和诀窍等关注不够。这部分知识是人类知识的主体, 是产生新知识、新信息的源头, 对于决策和创新活动更有价值。知识管理加强了对隐性知识的开发、组织、利用等活动的探索, 并关注如何激励人们将蕴涵于各自大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并进行共享和交流, 从而为新知识创造和产生提供条件。

(2) 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仅局限于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而忽视对人的管理。其实, 在信息获取的整个流程中, 人始终起着关键和核心的作用。知识管理意识到蕴涵于人脑中知识的价值和人本身的巨大潜力, 注重人的因素对组织管理与决策的影响。知识管理提倡“以人为本”, 这相对于信息资源管理来说无疑是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3) 知识管理是学习和创新的过程。知识管理抛弃了信息资源管理被动的工作模式, 重视创造活动的过程, 即人们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并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这一过程完全不同于信息资源管理中仅仅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 而是一个质的飞跃, 是知识从无到有、从独占到共享、从分散到集中甚至系统化的过程。而且, 知识管理不但重视创造活动中对知识的管理和组织, 还重视对创造活动发生过程所涉及的其他因素的管理和控制。例如, 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氛围, 如何让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何激励人们将所掌握的与讨论主题相关的知识“倾囊相授”等[2]。

3. 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能够相互促进。

知识管理需要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基础, 并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之, 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突破也必然为知识管理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通过比较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 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深化与拓展。首先, 从产生的条件来看, 信息资源管理是在信息资源量积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并在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及实践条件下产生的。知识管理是产生于知识经济大环境下, 是信息战略竞争日益激烈的产物。其次, 从内涵范围上看, 信息资源管理主要的是构建智力库的过程, 而知识管理是一种激励知识创新并使其突现价值的思想, 通过发挥组织的集体智能与知识共享提高竞争力的过程[3]。最后, 从管理业务上看, 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涉及信息的组织、控制与开发、利用过程, 是根据规范对信息进行处理。知识管理业务主要涉及发现知识、交流知识与共享知识, 包括信息的管理过程、激励过程、学习过程、创新过程和权利维护过程等。

摘要:本文从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知识管理。

关键词: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深化与拓展

参考文献

[1]李宏.知识挖掘在情报研究工作中的实现[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3 (3) .

[2]程妮.论知识管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扬弃[J].情报杂志, 2005 (7) .

基于信息素养:馆员类型与管理 篇11

关键词:图书馆员素养 图书馆员类比 潜能挖掘 图书馆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3-0129-03

Librarian's Types and Their Management: Based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Jin Minjie (Zhejiang Library, Hangzhou, Zhejiang, 310007)

Abstract:Library is a particular organization which connecting knowledg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he using of these resources by human being effectively. One of the essential factors of library is librarians. Librarians not only present the whole spirit of library but show library'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This paper analyzes librarians' character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respectively, and compares librarians in different levels. How to offer better service to readers by exploring librarian's potentiality is most urgent problem to library's leadership.

Key words:librarian's literacy;comparison of librarian; exploring of potentiality

CLC number: G251.6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129-03

对于图书馆而言,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不可或缺的两大相辅相成因素,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理馆藏,电子资源是不可否认的硬实力,而人文精神、信息素养、服务意识、人力资源、创新能力都是软实力的象征。其中,人力资源占据了软实力的主导地位。图书馆员正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实体组成部分。1999年,时已88岁的季羡林以《温馨的回忆》一文,回忆学生时代与清华园图书馆的因缘,他写道“根据我的回忆,馆员人数并不多,但是效率极高,并且很有礼貌,有问必答,借书也非常方便”。 [1 ]由此可见,图书馆员拥有专业的职业素养是多么重要。高素养的图书馆员就是图书馆的一张金字招牌,不但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来图书馆阅读,更能为图书馆做免费的宣传。

1 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1.1 明确读者目标

图书馆员要善于根据读者的种类,把图书信息推荐层层分解给每一个读者,实现读者目标管理。将读者分门别类,将大的读者群体化解为一个个小的读者群体,根据读者的需求变化,调整推荐方向,以适应读者需求变化。[2 ]如,图书馆员应定时对读者意见进行整理反馈,首先要知道这次反馈的目的,要达到的效果,和自己的预期有多少差距,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些简单的电邮回复或者电话通知。

1.2 对读者进行计划管理

有计划地对读者进行管理是对图书管理员素质的考验,也是提升图书馆服务的关键。读者受教育程度不一样,接受能力不同,所需要的知识范畴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对重点读者的管理,就要进行针对式、精英式的服务,并对重点读者档案及时进行更新。

1.3 职业敏感度

职业敏感度主要是对读者的需求变化有正确的判断。善于把身边发生的事与读者需求变化联系起来。[3 ]如重大社会事件会对图书的借阅种类和图书的借阅数量产生影响,此时图书馆员应以职业的敏感度,积极寻找出两者的结合点。图书馆员的职业敏感度不仅可以提高图书馆员的职业素质,也可以促进读者和图书馆的关系。当我们的服务打动读者,读者必定也会以他的方式回馈图书馆,形成双赢,有利于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1.4 沟通交往能力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图书管理员既要与图书馆内部做好交流和沟通,又要把这些交流和沟通有效地反馈给读者。良好的沟通能直接提高馆员的工作效率,拉近图书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对图书馆提升服务质量大有益处。

2 馆员类型分析

如果图书馆有一群知道如何服务读者的队伍,必定能够事半功倍。要将图书馆员才尽所有的前提,是区分图书馆员的特制类型,这样才能将图书馆员队伍中的“天才”挖掘出来。[4 ]

2.1 沟通型

沟通型馆员可以谈天说地,能说爱聊,有天赋性的亲和力,善于并且也乐于跟读者沟通。这属于家常式的沟通方式。此类馆员在解决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纠纷时,往往能起到关键作用,将事态缓和,让矛盾平复,化解突发事件。

2.2 情感型

情感型馆员善解人意,会有很特别的情绪以及思维方式,此类馆员聪慧,很容易领会领导的意图,待人处事开合自如,善于察言观色,投读者所好,尽量制造让读者感兴趣的话题,把每个人的性格、细节都把握的比较到位。虽然说此类馆员在管理上会有难度,但从业务上来讲,此类馆员是服务上的一大亮点。

2.3 工作型

工作型馆员比较好强,有很强的上进心,会比别人更加努力。争强好胜有时是双刃剑,会引起同事间的非议,在处理团队关系时可能会遇上一些困难,但也会激发同事之间的良性竞争,促使其提高自身素养,有助于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效率。

2.4 管理型

管理型馆员做事风格豪爽干练,善于管理,有较强的计划性,把计划性和执行力有效地统一起来。有可能他们初期的优秀表现并不明显,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管理水平会体现出来,能恰当的把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较好地结合起来,成为图书馆管理层的得力助手。

3 馆员管理

图书馆要可持续发展,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要将有效的资源进行极大化的应用,而这要依靠馆员的有效行动,据此,笔者提出馆员类型与管理架构(见图1)。

3.1 消除管理误区,倡导服务文化

图书馆内部公共关系管理早已存在,效果却不尽人意。图书馆办公室通常承担最多的日常公共关系事务工作,包括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但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图书馆管理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双向沟通不顺畅,问题频出,令双方都抱怨不已。

通常情况下,图书馆会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以及相匹配的奖惩措施来配合规章制度的执行,同时,还会实施一些检查和监督手段,用以规范馆员的行为举止,这种从制度层面上的管理,所达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原因是:第一,图书馆每年或多或少都会输入新鲜血液,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使组织的基数变大,当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超出了管理者可以直接掌控的范围,管理者不可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层出不穷的各种情况,因而出现管理缺位。第二,馆员分散在各个部门,工作时间和地点所覆盖的范围往往超过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范围。第三,由于图书馆员工作内容不一样,工作方式也不一样,管理者常常无法从表面获得真实信息,比如一线工作者对读者的态度是热心的还是在应付?软件工程师是在电脑上编程还是在做其他事情?第四,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具有“五性”,即突变性,随机性,无形性,不标准性,不可恢复性[5 ]。这时就需要馆员能随机应变,化解纠纷,处理矛盾,做好危机公关。第五,管理者监督的目的是要让馆员产生有效的行动,就是说管理者的检查力度和馆员有效行动输出要成正比,换言之就是达到管理效率要最大化。但事实往往是高强度的监管换来的是馆员被动的工作态度和低迷的工作士气。

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质的文化服务机构,决定了它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服务开展要以读者需求为导向。[6 ]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有企业文化,图书馆自然也要构建属于自己的服务文化。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现代图书馆的“五条法则”中四条与人有关,即:“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书是供使用的”;“为每一本书寻找它的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7] 。倡导先进的科学的服务文化,有助于提高馆员的工作工作效率,有助于树立图书馆的社会形象。

3.2 施行情感管理,推广人文关怀

有效的情感交流会使人心情愉悦,激发工作激情,提高工作效率。图书馆管理者要站在馆员的角度,不但要让馆员在物质上感到满足,还要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到满足。成功的领导者必须善于调节员工的情绪,任何人都不可能时刻保持情绪高涨,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期,甚至出现担忧或者焦虑的情绪,尤其是一些新的馆员,他们面临着一个新的环境,要处理很多在校园中不曾遇到的问题,这时新馆员难免会产生焦虑情绪。这时,就需要领导者为这个特殊群体建立信心,帮助他们走出低落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8 ] [9 ]。

在图书馆工作中,馆员的角色是随时变化的。馆员面对图书馆馆长或者部门领导时,就是被管理者,这时需要馆员领会领导意图,执行领导布置的任务;而馆员面对读者时,又是管理者,不仅要为读者提供服务,还要对馆藏和读者进行管理。更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如何管理人,而不是如何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人性化的管理则是考虑被管理者的心理需求和根本需求。由此,人性化管理被推上台面。人性化管理要具备几个要素,即明确的目标、责任,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氛围。图书馆理想的人性化管理,就是馆员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服从管理并作为一种意识扎根在脑海中;读者到图书馆享受到服务,对馆员的辛勤劳动表示理解和支持,尊重馆员所作出的努力。[10 ]若此,管理者和馆员之间,馆员和读者之间便超越了简单意义上的管理和被管理,而是以一种更加和谐的形式出现。

3.3 提高馆员信息素养

(1)对馆员进行前瞻性培训。馆员是图书馆主要的软实力之一,馆员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是图书馆整体素质的提高。时代飞速发展,知识随着时代进步而呈几何级数型增多,每个人每天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如何使这种信息有系统有条理地为馆员们所吸收,前瞻性的培训就是一种颇为有效的途径。前瞻性培训,能使图书馆的管理者和馆员主动地把握未来,在处理海量涌入的信息时做到不急不躁,精准有序,有条不紊。有效的培训将提高馆员的素养,从而大大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

(2)注重对新馆员的培训。提高馆员素养的另一举措,是要加强对新进馆馆员的培训。在对新进馆馆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图书馆文化会在新一代图书馆员身上得到潜移默化,使他们对即将从事的职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一旦有了这种使命感,几代人形成的图书馆精神便会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也不但能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实力,而且能提高馆员工作认识度,提高馆员的积极性,开发馆员的创造性。

(3)图书馆员要自觉地修身养性。子曰:“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也就是说,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严肃恭敬地对待工作,修养自己,使统治者安乐,修养自己,使老百姓安乐。[11 ]图书馆员要善于利用图书馆本身拥有的各种书籍资料,影像资料以及各类电子期刊及相关数据库资源,自觉自主地学习,并在同事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学习感受。现代图书馆的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得其成为具有积极学习行为的图书馆员的天然栖息地。[12 ]

(4)坚持考核制度,激励馆员学习。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对馆员的考核一般只限于对工作业绩和科研成果的考核。如果能制定激励馆员学习的考核制度,将会激发馆员们的学习热情。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相对应的科研考核指标,针对馆员的完成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考核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鼓励馆员自主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丽萍.信息时代图书馆培养学习型馆员刍议[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2]徐苇.“软实力”与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J],图书馆杂志,2009,(10).

[3]杨玲梅.从读者投诉再谈高校流通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8).

[4]高桉,李越香. 读者类型及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探讨[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5]张瑞雪.馆员焦虑与馆员职业生涯[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9).

[6]苏宝焕,邱茂炜.试论图书馆员的情商管理[J]. 图书与情报, 2006,(2).

[7]文正芳.论新世纪图书馆的“三为本”管理[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9).

[8]季羡林:图书馆使文化能代代相传[J/OL].[2010-12-23].http://www.gzlib.gov.cn/special_topic/detail.do?id=32

5134.

[9]屠苏.图书馆渡过预算危机的10条法则[J].出版人,2009,(8).

[10]梁甜.浅谈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5).

[11]任永芳.儒家管理思想与图书馆管理探索[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

[12]罗红飞.高校图书馆员自主学习及环境创设探析[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篇12

近年来,随着信息管理系统向着多应用、多用户的方向不断发展,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不仅要考虑其抵御外界攻击的能力,更要考虑防止系统涉密信息的泄露等系统内部防范措施。“访问控制”是防止信息管理系统内部威胁的主要技术手段,利用访问控制技术,可以避免对系统资源的非法访问和使用,防止非法用户侵入或合法用户的不慎操作对系统造成破坏,加强共享信息的保护。

装备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作为装备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存储了装备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类信息,其用户包含了各级装备管理部门、装备业务部门和相关技术单位。采用科学合理的访问控制方法对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管理,是保障装备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核心问题。

传统的权限控制,如自主类型访问控制、强制类型访问控制,普遍存在着开发工作量大、用户功能单一和授权不灵活、不方便的问题,不能给系统提供充分的数据安全保护,难以满足复杂环境的要求[2,3]。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 Based Access Control,RBAC)利用角色来控制人员与功能的逻辑分离,简化了各种环境下的权限管理,更重要的是可以用RBAC的思想实现对自身的分散化管理,特别适合大型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4,5],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基于角色的用户权限管理

RBAC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一种访问控制方法。它是美国国家标准化和技术委员会(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的Ferraiolo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此后,NIST专门成立了RBAC研究机构,对于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2003年4月,NIST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RBAC的最新方案,给出了RBAC参考模型的消息描述和功能规范[6,7]。

1.1 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框架

RBAC模型包括以下六个部分:(1)用户(user):一个可以独立访问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或者用数据表示的其他资源的主体。用户在一般情况下是指人,是RBAC模型中访问控制的主体。(2)角色(role):角色是指一个组织或任务中的工作或者位置,代表了一种资格、权利和责任。角色是对用户拥有的职能和权限的一种抽象,而不是具体的实体。根据机构、部门、岗位等设置,可以确定能够访问信息系统的各种角色,并根据用户的职责和权限将一组角色分配给用户,以便用户能够拥有访问系统所必需的权限。(3)权限(privilege):权限是授予用户访问系统中特定对象,对对象执行特定操作的一种能力。(4)对象(object):对象是信息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服务所必须拥有和使用的一种资源,也是信息系统访问控制的目标。对象可以是具体的数据库记录、文件目录、EJB方法或网页页面,也可以是一个业务功能或业务流程,甚至是应用系统。(5)会话(session):会话是在特定环境下一个用户与一组角色的映射,用户每次必须通过会话来激活角色,得到相应的访问权限。(6)约束(constaints):模型中的约束在具体应用中可以体现为职责分离关系,用于控制冲突、静态职责分离制定角色的互斥关系,用于用户指派阶段,避免同一用户拥有互斥的角色。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1.2 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思想

RBAC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对用户的授权过程分为两步执行:首先将系统的访问权限与角色进行关联,然后再将角色与用户进行关联,从而实现用户与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它将对用户的授权分成两部分,利用角色来充当用户行使权限的中介。这样,原本在用户和权限之间的分配关系就变成了用户与角色之间,以及角色与权限之间两个多对多的分配关系。

用户—角色分配:用户与角色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即一个用户可以被分配给多个角色,多个用户也可以分配给同一个角色。

权限—角色分配:角色与权限之间同样也是多对多关心,即一个权限可以与多个角色相关,一个角色也可以包含多重权限。

在用户权限之间引入角色,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极大地方便了权限的管理,同时RBAC体现了系统的组织结构,简洁并具有灵活的特点,大大降低了系统管理员误操作的可能性,角色之间的互斥关系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任务分离,此外,角色访问控制还支持最小权限原则。

RBAC对访问权限的授权由管理员统一管理,而且授权规定是强加给用户的,用户只能被动接受,不能自主地决定其拥有何种权限。用户也不能自主地将访问权限传递给他人。这是一种非自主型访问控制。

2 访问控制的实现

2.1 功能结构

装备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权限管理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用户角色管理、角色权限管理和访问许可管理五个部分组成,其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1)用户管理:

实现对系统中用户的添加、删除和修改等功能,并在用户登录系统时对其合法性进行认证。

(2)角色管理:

实现对系统中角色的添加、删除、修改等功能,并支持对已创建角色的继承功能。

(3)用户角色权限:

实现向系统中用户分配及回收角色的功能。

(4)角色权限管理:

实现向系统中角色分配及回收权限的功能。

(5)访问许可管理:

实现系统功能模块的添加及删除功能,并负责对每个功能模块的访问权限进行管理。

2.2 权限获取流程

装备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用户访问系统的过程可以分为用户身份验证、用户权限获取和系统资源访问三个阶段,如图3所示。

(1)用户身份验证阶段:

根据用户输入的系统登录账号和密码与用户表中的信息进行比对判断用户是否为合法用户,如果不是合法用户则返回登录页面,当连续三次出现错误时,系统自动退出,如果是合法用户,则进入用户权限获取。

(2)用户权限获取阶段:

系统利用用户的唯一标识码UserID从数据库中查询出该用户所对应的角色,然后根据角色的信息,获取该用户的权限集。

(3)系统资源访问阶段:

根据获取的用户权限集信息创建系统资源访问会话,为用户加载相应的系统功能菜单并提供相应的系统服务。

2.3 数据库表设计

装备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权限管理涉及的数据库表有八个,具体如图4所示。

(1)用户表(Users):

用于记录系统中包含的所有用户的详细信息。

(2)角色表(Roles):

用于记录系统中所有可供分配的角色。在系统的实际开发设计过程中,根据用户在装备管理过程中担负的不同任务,定义了6种角色:首长用户、管理部门用户、业务部门用户、技术单位用户、数据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其中首长用户具有对系统中所有信息的浏览权限;管理部门用户具有对系统中所有信息的浏览、修改权限;业务部门用户具有对本业务部门信息的浏览、添加和删除权限;技术单位用户具有对本单位相关信息的浏览、添加、删除和修改权限;数据管理员具有对系统中所有信息的浏览、添加、删除和修改权限;系统管理员具有对系统用户、角色、权限和功能模块信息的浏览、添加、删除和修改权限。

(3)模块表(SystemModules):

用于记录系统中所有功能模块的信息。

(4)功能表(SystemFuctions):

用于记录各功能模块包含的子功能信息。

(5)权限类别表(PermissionCategories):

用于记录系统支持的访问权限类型,主要包括浏览、添加、删除、修改等权限。

(6)功能权限表(FunctionPerossions):

用于记录角色所拥有的对于系统各功能的访问权限。

(7)角色权限表(Rolepermission):

用于记录角色和权限之间的对应关系。

(8)用户角色表(UserRoles):

用于记录用户与角色之间的对应关系。

3 结束语

RBAC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安全控制技术,通过引入角色实现了用户和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管理系统的权限管理,大大提高了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其动态授权机制和动态约束机制又保证了信息管理系统的灵活性。本文将RBAC模型应用到装备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中,实现了对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同时,这种方法还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对开发类似的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延彬,许林英,杨海琛.OA系统中基于角色的用户权限管理[J].微处理机,2008,8(4):64-67.

[2]杨剑,闪四清.ASP.NET环境下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的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17(15):234-237.

[3]刘金晓,马素霞,齐林海.Web应用系统中权限控制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10):2550-2553.

[4]吴薇.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的用户权限管理及实现[J].福建电脑,2008,11:176-177.

[5]严晓光,王小刚,陈卓宁,等.软件质量保障平台中基于RBAC的统一身份认证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31(3):97-100.

[6]张世龙,沈玉刚.一种改善RBAC模型用户权限获取效率的方法[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6(1):69-74.

上一篇:生态城市模式下一篇:要素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