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精选12篇)
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篇1
一、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1. 企业信息化的涵义。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机制中各个模式环节的现代技术的应用, 它加速了企业信息之间的传递、加工和处理的速度与效率, 令这些有效的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可靠的利用。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发展依据, 促进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 让企业的管理机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运营模式, 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创建良好的企业管理氛围。
2.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表现。
减少企业员工的工作强度, 实现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在原始的记录、输入、输出计算机系统之外, 其余的流程工作如信息的计算、数据的分类、资料的存储等相关工作, 都交由计算机系统本身来处理完成。
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通过计算机系统来维护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 既能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精准、明确, 又能快速、有效、及时的提供管理信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模式密切了企业各个部门间的工作连接, 大大的加快了企业间业务办理的速度,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快速运转, 为企业创造良好效益、提高效率经营奠定有效的文化基础。
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在企业信息化的工作中, 对数据的相关来源、存在格式等都提出一些较为规范的要求,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让企业的工作质量得到了更好的保证。同时实现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统筹经营, 为企业的商务链接创建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二、企业管理创新是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企业的信息化实际上就是用计算机的手段去实现企业的相关管理运行, 因此信息化企业管理与非信息化的管理之间的差异就是, 它们管理的业务流程和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大不相同。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是模拟、仿照现有的运营模式, 而是对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改进、变革, 令企业生产的流程趋于透明化、规范化、公正化。这就要求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前, 必须首先做好模式的改良、创新, 做好管理模式、运行流程、组织结构、绩效考评等方面的改良、突破与创新。
中国的企业不像发达国家那样, 先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再实现信息化管理, 而是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条件下就开始着手信息化进程, 特别是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内容。因此企业就会缺乏现代化的信息基础, 缺少数据规范标准的管理流程, 甚或根本没有管理流程这个概念。这造成了很多企业单一的信息化建设、盲目的管理模式, 为了信息化而去信息化管理, 失去了观念思想、组织流程等全方位的考虑, 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不是技术型问题, 而是管理模式的问题。
三、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互助推进
信息化代表着先进的技术生产力, 不管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在企业结构中, 现代的企业管理, 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实践中, 都注重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广度而又深度的开发与利用, 进而实现对企业有效的管理控制, 优化企业流程的管理, 实现管理信息的共享与分流, 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分散数据有效重新的整合与交互, 从而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个体, 它是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的最佳结合, 与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革、再造、重组等是相辅相成、互相适宜的。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整体, 不进行信息化建设, 企业管理就无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进程, 同时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如果不用一个先进、创新的管理思想去指引, 那整个系统也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传统的企业管理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相背离, 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 才能引进现代化的经营理念, 也就是通过通过先进的技术来改造传统的系统, 带来全新的生产方式、运行模式。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加工效率, 进而带动创新型技术与研发型设计的完美融合。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在企业信息化的时间探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 而是一种观念、理念上的问题。许多人认为信息化的管理项目主要在于信息技术本身, 而忽视了信息化的管理流程和模式。只有根据企业经营的具体战略措施, 才能建设出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机制。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作用, 主要表现为能够提高企业决策能力的准确性, 降低抉择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实现科学化管理。同时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结构、业务流程更加合理公正, 进一步整合企业的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 使企业在一定信息技术条件下达到和谐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的管理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是微妙的、相辅相成的, 管理创新需要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 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又推动着管理创新更加深入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实现需要以管理创新为基础, 进而推动企业信息化技能的综合应用。企业信息化过程是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过程, 它的发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 集成了多元化的管理方式, 带来了时代性的企业变革, 更加有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升, 加速了企业的竞争与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 信息化管理模式已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快速蔓延至各大、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理念中, 这标志着人类社会正朝着一个崭新的时代迈进。面对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 要想为自己营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企业就必须实行创新的管理模式, 打造信息化企业运营机制。创新管理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企业信息化进程是提高管理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 是实现突破性、创新性管理的有效途径, 本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管理做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念, 雷玲.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创新[J].当代经理人 (中旬刊) , 2009, 02[1]陈念, 雷玲.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创新[J].当代经理人 (中旬刊) , 2009, 02
[2]李荣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科技, 2009, 11[2]李荣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科技, 2009, 11
[3]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 2010, 01[3]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 2010, 01
[4]周娜.试论信息社会企业管理创新[J].经济与管理, 2009, 11[4]周娜.试论信息社会企业管理创新[J].经济与管理, 2009, 11
[5]韦引贤.信息化对社会经济意味着什么[J].商业研究, 2010, 04[5]韦引贤.信息化对社会经济意味着什么[J].商业研究, 2010, 04
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篇2
论文导读:它反映了信息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创新发展,塔山煤矿公司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关键词:创新发展,信息化建设,数字化矿井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是走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之路,是使煤矿企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它反映了信息化建设的本质规律。
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加快推进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全符合塔山煤矿的创新品牌、塑造典范的发展目标,也符合集团公司高起点上再跨越、创造同煤新历史的要求。
一、塔山煤矿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现代化的手段,是现代化煤矿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信息化就是运用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改造和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管理水平的过程。加快煤矿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确保安全生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塔山煤矿公司自建矿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始终坚持以科技带动生产,不断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努力推进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目前,企业拥有MIS信息管理系统、内部网站、邮箱系统、FTP服务、井上下工业电视系统、井下人员区域定位系统、高性能的冗余容错以太网、综合自动化设备监测系统等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信息化系统。
1、高性能的冗余容错以太网(FTE):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部分,以太网担负着整个矿井的数据传输任务。FTE极大地减少了我们的运行和维护成本,为提高系统的使用率和可靠性提供了理想的效果。它不仅提供容错能力,还提供了工业控制应用所需的快速响应、决策和安全性。
2、企业信息门户:面向互联网的新闻、信息网站,是企业展现宣传的窗口。主页上新闻、专题、栏目可以定制,所有的内容都通过后台(管理信息系统)发布和管理。通过IP绑定和HTTP BASIC认证机制与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通讯。
网站中包含有企业内部邮箱用于传递各种文档;FTP服务器中存储了各种办公、杀毒等应用软件;内嵌一个产量发布窗口,用于发布矿井日产、月产情况。
3、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包括11个对口业务子系统、1个协同办公子系统(OA)并集成了地测、井下环境监控、设备监控、视频监控4个子系统。
各对口的业务子系统均具有独立的录入、输出(打印、导出excle表格)、查询报表功能;各子系统除具有报表类功能外,还具有上传、下载各类文件的功能。
各子系统主要包括:
1.生产子系统。
2.调度子系统。
3.选煤子系统。
4.运销子系统。
5.财务子系统。
6.机电(设备和配件)子系统。
7.人力资源子系统。
8.材料子系统。
9.考核子系统。
10.统计子系统。
11.协同办公(OA)子系统。
12.考试子系统
13.地测系统、工业监控系统等的数据集成。
管理信息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固有的工作模式,使工作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信息系统及时提供的信息内容,对管理工作的及时性、高效性、可靠性提供了保证,对提高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使企业管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该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搭建和应用,无论从软、硬件环境,均为塔山煤矿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随着数据信息量的不断丰富,员工工作方式的逐步改变,对信息化认识程度的提高,将为今后扩展开发、应用高层次的管理软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工业电视系统:工业电视系统充分利用光纤通讯技术,将井下各运输皮带、洗煤厂及地面的画面清晰的传输至调度指挥中心视频服务器,实现煤矿生产调度指挥的可视化。另外,所有画面还将通过视频分配器传输至高性能的冗余容错以太网上,使公司各级领导及生产安全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局域网进行井上下的视频监视。
5、综合自动化设备监测系统:以前,公司内各套系统独立运行互不兼容,在井上下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不利于煤矿企业进行综合管理和决策。
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监测系统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集成包含综采采煤机组、泵站等监测;井下电力监测;顺槽及主井皮带CST、贝克皮带保护监测;主扇风机监测;排瓦斯泵站监测;制氮机监测;水泵房监测;束管防火监测;人员定位监测;洗煤厂监测;皮带电子秤监测;矿压监测等十二个子系统,涵盖与矿井生产及安全相关的所有系统,将这些系统集成于一个平台之上,在调度指挥中心或者局域网所覆盖的每个角落都可以实时了解各套系统的运行状况。
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依据“以信息化带动自动化、自动化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建设原则,通过搭建综合自动化监控网络平台、企业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为数据传输、信息共享提供可靠的物理通道;通过建设管控一体化平台,将底层自动化子系统相关安全、生产实时数据与管理信息有机结合。科技论文,创新发展。在实现所有子系统在矿调度指挥中心的集中监测与控制的同时实现塔山煤矿生产自动化、生产管理自动化与管理决策自动化的无缝融合。
6、井下无线通讯系统:
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生产调度,效率为本;
实施救援,快捷为本;实时监控,通讯为本;
由此可见,现代通讯技术已经成为矿井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科技论文,创新发展。科技论文,创新发展。基于Wifi技术的MDS信息通讯系统已经通过公司有关部门的方案审核,并将在下半年进行安装,系统设计覆盖井下所有区域及部分地面办公区域。科技论文,创新发展。
与国内传统的矿井无线小灵通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1、所有线路采用光缆传输,信号抗干扰能力强。科技论文,创新发展。
2、采用802.11b/g网络传输标准,增加了信息通讯物理带宽,使数字、视频等信息的传输成为可能。
3、Wifi手机的无线通信质量非常好,就是在嘈杂的环境下,也有很好的过滤功能。
4、增加了网络摄像头、防爆摄像机、移动基站、防爆PDA、智能车辆监测等辅助设备,充分利用通信带宽满足不同的数字业务需求。
作为未来替代矿井有线电话的通讯技术,Wifi无线通讯系统不但实现了井上下实时的语音调度指挥和信息反馈,也为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救援、安全监控等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矿井信息化发展思路
针对目前公司内部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健全完善信息化管理基础工作
1)一套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流程犹如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流程就是要保证企业内外部信息的畅通无阻。建立一套规范的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共享、传递和报送等管理流程,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完善进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公司信息化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营造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工作氛围,提高人员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3)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使得各项信息化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注重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同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
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依托,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煤矿安全高效高产的发展方向。以人、机、环境和谐统一、科学发展为目标,把创新理论应用到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当中,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升华,使实践得到理论的支撑和指引,最终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3、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1)一方面我们要加大革新力度,改造现有设备使其满足现代煤矿生产的需求,另一方面不断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努力使我们的硬件设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重视培养和引进符合煤矿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信息化建设,人是根本。企业必须从长远出发,制定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与国内知名院校合作,一方面为院校提供实践基地合作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利用院校优秀师资力量为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互利双赢。
信息化建设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有相应的部门来研究和制定信息化的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战略和目标,提出相应的实施计划和项目建议;要根据信息化的发展,提出并推动信息化的标准化工作,制定相应的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此外,还要监督、评估和管理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实施。
三、总结
煤炭工业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产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努力发展煤炭工业信息化。科技论文,创新发展。煤炭企业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分阶段实施,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改进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 篇3
一、四十七所信息化建设回顾
1、47所信息化建设的定位。47所信息化建设始于2003年初,所领导班子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筹备小组,根据集团公司和四院下发的《2003~2005年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的指示精神,结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四院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起草了《47所信息化建设方案论证报告》,并通过了院级评审,报告中明确地确立了47所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与目标,审时度势地提出了47所信息化建设的近期定位和长远定位。
47所信息化建设近期定位:利用两年时间建成47所网站,建立与四院科研生产相关的情报、文献、档案、标准化、期刊目录或全文数据库系统,在加大电子文件收集、处理、建库等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传统纸质信息资源数字化处理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开展,为全院中心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及时、快捷的信息服务。
47所信息化建设长远定位:①利用两年时间,建成数字化47所,即在47所信息化建设近期目标完成的情况下,集中47所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力以赴完成47所所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加工和发布工作,建成情报、文献、档案、标准化等全文数据库系统;②利用47所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加快与四院中心任务相关的各类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建成数字47所,把47所丰富的以国内外固体发动机为主,材料、化工等相关领域为辅的各种信息产品和资源及时提供给集团公司和院科研、管理人员手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四院科研设计、科研生产以及固体发动机的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2、47所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目标和定位确定以后,为了实现47所信息化建设的近期和长远目标,47所在各方面条件都不太具备的情况下,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首先,47所领导班子极为重视,从2002年未开始,就组织有关人员积极调研信息化发展趋势,撰写47所信息化建设方案论证报告,探索47所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路子。2003年6月,为加快47所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所党委、所领导根据四院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成立了信息化室,授权信息化室负责全所信息化的专题计划的制定、组织、指导和实施,保证了信息化工作的稳定、快速的发展。另外,针对47所保存的大量有价值的全院信息资源,所领导组织档案馆、文献馆、标准化室相关人员集中进行了数字化处理、数据库建设等,每年投入信息化建设的人员都近30人(比例约占全所职工的1/3),为47所网站丰富信息资源的建立提供了人力保障。除此之外所领导还多次参与讨论、协调信息化工作,督促、检查、指导信息化建设进展情况,及时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急迫问题。如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数字化处理所需要的计算机严重缺乏,所领导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在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投入20多万购买了40多台计算机;根据四院科研管理人员查资料的需求,47所领导又果断投入10多万元连通了教育网,购置了文献、标准化远程检索系统等。与此同时,在软、硬件条件逐步完善的同时,信息化室和其它各科室职工也非常努力,真正把47所信息化工作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干,虽然他们也是头一次面临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着许多困难,然而他们从零开始,从实际出发,经常自觉加班加点,体现出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经过两年的努力奋斗,使47所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47所网站提供的主要信息资源。47所网站现有15个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信息目录有32万条,全文有18?郾5万篇,还有大量的声像载体、照片等多媒体信息资源,实际数据容量达585G,主要提供与院中心服务的情报研究、情报咨询、文献、标准化资料、档案目录以及47所出版的各种刊物查询服务,目前网站点击率已接近6万余人次。
二、四十七所信息化建设展望
未来几年,随着集(下转第67页)(上接第70页)团公司局域网络以及AVIDM程的进一步扩展与延伸,随着43所、401所、7414厂等单位与科研情报大楼网络的互联互通,47所作为全院发动机专业情报研究、咨询,文献、档案、标准化、声像保管和提供利用服务资料中心,覆盖面更广,将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7所未来几年信息化建设的计划安排是:①通过2005~2006两年信息化建设,完成信息的收集、保存、利用方式由纸质手工方式向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和管理化的转变,促进信息的管理和利用效率上台阶,实现“数字化47所”。②通过2007~2010年信息化建设实现数字47所,即再通过3~4年的努力,建成百个与院各项中心工作紧密相连的深层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47所知识信息保障服务模式由被动、半主动服务模式向主动服务模式的全面转变,为院各项中心工作提供及时、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总之,47所通过未来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模式将会得到较大转变,工作流程得到了再造。47所各主要业务部门包括情报、文献、档案、标准化、期刊、资料将由现有的纸质资料收集、处理、加工、研究、分析转变为网络环境下(包括互联网与内部局域网)的资料收集、研究、加工、管理和提供利用,传统意义上的47所各部门工作方式将会向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馆藏资料结构将会由集中式向分布式发展,各业务部门通过积极建立与四院科研生产相关的各种大量专题数据库,为四院打造一个结合现代信息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网络化、智能化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情报、文献、档案、标准化资料提供、研究与服务平台。47所随着四院各种资料信息的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必将以大量占有信息资源而成为四院信息资料中心。另外,四院科研管理人员逐步改变了传统查阅资料的模式,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查阅四院最新各种文献、标准、情报、档案等信息资料,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再设计、生产提供了高效、优质的主动服务,并且大大节约了时间和经费,提高了工作效率,它是未来几年47所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 篇4
1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第一, 企业信息化建设耗费的成本比较高, 有些企业由于经济实力比较薄弱, 没有好的管理, 并且信誉不好, 所以在融资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数量太大的信息化建设成本很多, 企业无法承受, 另外由于后续资金不够雄厚, 也会使得初期的投入浪费。
第二, 管理者的信息化观念不深刻。我国很多企业领导者都认为企业存在信息化应用系统, 能够很好地解决企业中的各种问题, 所以从未考虑过这个系统能为企业做什么, 事实上,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为优化管理以及优化业务模式, 提升企业的生产力以及各方面的效率,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牵涉到了技术、战略和管理这些因素。
第三, 对企业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流程有误解。运用系统来体现现存业务模式和运作流程, 只能单纯地减少企业运作时的人为错误, 使得信息流增速, 但是却很难达到企业信息化的预期目的。所以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调整引起重视, 并且进行一定的业务模式的革新, 将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模式实行有机统一。
第四, 缺少信息化人才。我国国内企业的信息人才比较少, 尽管是国家的重点企业, 大部分的企业还是缺乏信息人才。就算是从事企业信息管理的工作人员, 也只是单纯地了解一些计算机技术, 对管理知识的了解并不多。
2 如何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
对于中型企业来说, 它主要是通过信息化来健全管理、优化流程并且强化企业的发展的, 使企业更具活力以及张力。中型企业是一个生命周期的发展的环节, 企业有一定的基础, 很大程度上也受市场的影响, 产品知名度也还是有的, 对于内部管理在进行不断的完善, 可是无法实现每类要素的最优结合, 有哪次运行效率不高, 所以对于市场可拓展性、生产工艺、产品创新能力以及内部职能管理要进一步提高。首先企业门户网站建设要选择好。企业对外的一个窗口就是门户网站, 它能够让企业完成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开展, 并且它还是企业信息化运用的基础。从建设角度上来看, 更加注重普通商务门户网站的建设, 内容拓展的实施置于其后, 提供相应的电子商务和互动应用功能。然后就开始进行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活动。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开展是企业对外销售的两个层次, 网络营销可以使企业有一个更广阔的市场, 无论是对于企业的产品还是服务, 电子商务都是在网上进行贸易的。可以在现存门户网站的基础下实行改版而且进行一定的升级, 能够很好地加入到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中。开展电子商务型网站的自建, 企业的营销及管理都能实行自主化, 而且都能在网上进行贸易, 可是需要增设专门的人员、物流配送, 以及相关的支付系统, 投资成本相对来说也比较高。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以及网络营销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企业的产品、服务市场等状况作出相应的选择。如今可以选用的国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有很多, 比如阿里巴巴、一些行业性的电子商务平台还有一些中小企业的信息网, 由于这些平台有一定的国内国际市场, 所以它们的平台技术比较成熟, 但是费用却是很高的。区域性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也是存在的, 比如某省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以及中小企业商务网, 都是政府倡导的第三方运营平台, 它们的普及性和公益性比较强, 有更好的服务, 费用也比较合理。
3 如何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3.1 首先在理念上进行创新, 管理创新的动力
机制必须完善。要进行行动一定要有思想, 只有进行理念创新才能更好地进行管理上的创新。当然创新要坚持市场化的导向, 将视野不断拓宽, 通过辩证的思维, 运用各种方法培育、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 来更好地为管理创新服务。对标意识要增强, 建立一定的对标机制, 对标管理要进行不断的完善, 要开展全方位的对标, 找到差距, 开发智慧, 创新意识更强。开展广泛管理创新课题研究是有必要的, 对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进行及时的评审, 对企业中的管理创新经验要加强交流, 将优秀的管理成果进行推广, 使管理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和应用。应该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在这个机制中重点关注现代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 要不断加大教育培训以及实践锻炼的力度, 更要不断拓宽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理念。让他们主动创新, 积极创新, 并且有一定的紧迫感。
3.2 加强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
制度是企业有效运转的保障, 制度规范要及时制定并且不断地完善, 这对巩固和扩大企业管理创新的成果有很大帮助。要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为前提, 对战略、投资、财务、安全、节能环保、人力资源管理、法律事务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制度进行完善, 管理制度的创新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将制度创新系统化, 从要素上的创新转向体系上的创新, 力求企业的各项工作标准都有一个系统的规范。
3.3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各项管理有效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关键。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力度加大, 集成功能显著, 建立一个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能够满足企业高效管理和科学决策, 推动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更好地进行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的建设, 在设计和生产方式上创新。关注企业电子商务的建设以及应用。
4 结语
信息化建设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它是企业中的重要工作, 企业要想发展一定要选择信息化, 无论是在提升企业竞争力还是企业利益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是一个重要的的利器和手段。企业工作中会出现流程繁乱、信息不准确、核实困难、管理不当、沟通不便等问题。但是如果企业进行了信息化建设, 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对企业的发展很有利, 由于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企业应对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然而, 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要想发展绝对离不开信息化建设。除此之外, 就如今的企业而言, 以往的创新理念和方法并不是真正的创新, 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就需要进行管理变革创新, 这是一种破坏性、颠覆性以及跳跃性的创新。它才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有所体现, 不断在管理上进行创新, 进行现代化的管理, 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振兴的要求, 当然也是市场的要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使决策更科学, 管理更有效, 能够使企业拥有更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不断创新, 在企业建设中将信息化建设与创新进行有机的结合, 让企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网络技术的成熟, 使得信息化建设越来越显著。它成为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 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它, 只有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求得更大的企业效益, 并且对公司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能够使企业向一个更长远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徐国良.企业管理创新探析[J].北方经贸, 2011.
[2]白纪栋.实施企业管理创新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业, 2010.
[3]杨洁.企业创新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篇5
一、明确政务信息化建设各部门职责,确保组织体系运转协调。
政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组织好这项工作,仅仅依靠技术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还是在政务上。只有把更多的精力和关注点放在政务上,即充分把握政务工作的特点,熟练掌握政务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各业务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提炼和建立基于信息化框架下的政务工作业务模型,通过信息技术加以实现之,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鉴于人们对政务信息化建设认识上的误区,就目前来说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片面夸大了信息办(即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认为只要一谈到政务信息化建设,就自然想到这是信息办的事,从项目的立项、建设、应用推进等等全部大包大揽(主要是由信息办下面的信息中心来承担)。按照这种方式,如果信息办处理不好与职能部门的工作关系,让职能部门参与进来,一起共同建立业务模型,共同建设,共同推进,那么就很容易造成信息办组织建设的系统脱离业务部门的工作实际,不能很好地把技术融入业务之中以体现“技术为业务服务”和“技术为人服务”的思想,提供给业务人员使用的可能是一个非常技术化的系统,不符合业务人员日常的工作习惯,操作和使用非常不便。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技术和业务分离,出现“两张皮”现象,不利于政务信息化建设效能的发挥;另一方面,职能部门过分片面地强调自己的主体性而忽略信息办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造成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形成,不利于全市资源的整合和信息共享。因为,职能部门信息化建设基本上都是从本部门的实际工作和业务需要出发,即使所建系统可能会涉及到全市多个潜在的使用单位,但在规划和构建整个系统时,他们很难跨越现行这种体制性障碍,只能把目光聚焦在本单位本系统,所建设的系统满足了本单位的要求,但难以满足全市其他有相似或相同需求单位的要求,更不会站在全市的角度统筹考虑,把本单位建设的系统功能稍加扩充拿出来供其他单位使用。于是,不同的职能部门重复建设着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系统,这些系统又不能互联互通,而基层单位则往往为了满足上面多个有相同或相似要求承担着大量的信息重复采集工作,增加工作负担,违背了当初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为基层服务的目的。鉴于上述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些工作,大家抢着做,重复做;有些工作根本没有人去想,没有人去做,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理清政府各职能部门同信息办之间的工作关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角色定位和工作任务很必要。
众所周知,各级政府的政务工作主要是通过各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履行自己的职能和职责,并以此开展的各项业务来体现的。也就是说政府各职能部门业务的开展是政府政务工作的重要表现,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按照自己的职能行使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权利和履行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从这个角度出发,职能部门是本单位本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推动者和组织者,而信息办则是指导者、监督者、协调者和服务者。即对于可能涉及到跨部门的全市性应用和资源共享等问题,信息办要帮助职能部门跨越现行体制性的障碍,指导他们站在本级
政府的高度并代表本级政府思考、规划和组织本行业、本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监督他们的信息化建设服从于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保证他们的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协调他们同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协助他们制定相关业务技术等方面的规范标准,尤其是系统间的接口标准和规范,解决他们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他们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并在政策法规标准等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当然,毫无疑问,对于全市公共性基础设施或公共应用平台等方面的建设,信息办承担着组织者、建设者的角色这是责无旁贷的。
二、完善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规范,确保管理体系运转高效
十多年来,随着人们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实践和摸索,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律也正在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各级政府和各单位在规范和管理政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不可否认仍然还有许多值得认真总结、改进、完善和提高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一是项目从立项审核到组织实施,从项目验收到最后使用和绩效评估等等没有一套统一的管理规范;其二是业主方(在这里主要是指政府单位)和承建方(主要是指企业)两者之间职责不清,一方面业主方把本该由业主承担的工作毫无条件地转移给了承建方,增加承建方的经济负担,造成项目的质量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如在不明现状和要求的情况下,免费设计各种方案。另一方面,承建方的专业素养良莠不齐,自己本身也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工作规范,对用户的要求基本上都是停留在就事论事阶段,如做网络系统集成的企业,他们大多数都是只限于把相关的设备安装好、调试通就完事,至于如何合理配置各种设备的参数帮助用户提升网络性能,如何熟练利用各种设备的功能帮助用户保持网络结构的合理性,如何帮助用户更便于管理和维护网络等等这些问题做得很少。其三是对于应用软件项目来说,一方面业主方对系统需求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甚至是连自己的需求是什么都不清楚就贸然叫某某企业给我开发一个什么什么系统。当企业按照软件开发规范做好系统需求调研并写好相关的系统需求分析说明书反馈给用户(直接使用的业务部门)确认时,有相当多的用户仍然是马马乎乎,不加以认真研究和审核就交给企业以示确认同意。当企业按照该需求完成系统的开发投入运行后,用户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发现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等等。于是,企业就陷入了对系统无休止的修改和完善之中,所开发的系统迟迟不能验收通过。当然,正常的修改和完善系统是完全可以接受和必要的,而我在这里所说的是指以新增需求之面目出现的无休止的免费修改和完善。当这种对系统免费修改以满足用户不断提出的新增需求的投入超出了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时,由于企业相对于政府用户来说属于弱势,企业只有采用降低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来维持企业的利益平衡,而用户对这种做法又难以满意,你来我往,企业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位置,响应用户的要求继续对系统免费修改,公司又很难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不响应用户的要求,自己开发的系统可能没有被用户真正用起来,有的甚至是束之高阁。其结果是“两败俱伤”,对于企业来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甚至亏本;对于用户来说,投入大量的财力,系统不好用或用不起来,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浪费资金。另一方面,承建方的专业素养不高,不愿意把精力放到系统需求分析等方面的工作上,怕麻烦,更没有从需求调研和分析上去认真了解、把握和领会用户的业务以及各业务之间的联系和工作习惯,机械式地工作多,创造性地工作少,所开发出来的应用系统无论是整体构架还是系统性能等等整体水平都不高。因此,在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信息办要集中精力抓好总体规划和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软环境等方面的建设,界定政府(即业主方)、企业(承建方)和中间机构之间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关系,把该由中间机构和企业承担的工作交由中间机构和企业来做,并在此基础上牵头制定一系列公共的管理办
法、规章制度和各业务、技术等工作规范,解决好政府政务信息化建设中项目立项、建设、验收、应用、绩效评估等的规范性管理问题,使政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有据可依,程序清晰,确保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运转高效。
就政府来说,信息办要站在全市的高度制定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各相关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规定项目立项的审批或审核程序,明确程序中各环节需要提交的材料和相关审核单位,明确项目施工、监理、验收和应用绩效评估等方面的要求以及资金支付办法(如该给企业的钱,政府绝不要吝啬),编写立项申请书等各种材料的编写规范,把它作为指导和规范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纲领性的文件;同时积极培育中间机构,充分发挥中间机构的作用,让他们参与政务信息化建设,指导和促进他们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如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视频会议等等),建立行业行为自律公约,督促企业共同遵循这些行为规范和行业标准等,维护政务信息化建设市场秩序,保证政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质量,同时把一些不适合于政府承担的工作交由中间机构来完成,如各应用系统的测试、测评等,各种资格的认定和认证,各应用系统的绩效评估等等;就企业来说,要积极参与行业规范和标准等的制定,并且带头遵守,保持企业之间处于良性竞争,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同时不断提高公司员工的专业素养,通过承担政务信息化建设项目来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准和竞争力。
三、建立政务信息化各系统运行管理机制,确保建设取得实效
政务信息化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后,能不能很好地用起来,就目前来说主要是依赖于这个单位的“一把手”。如果“一把手”高度重视,并且决心很大,那么这个系统一定会用得起来,信息化建设也一定会取得实效;反之,就不一定。然而,如果把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这项工作仅仅建立在某一个人是否重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建立政务信息化各系统运行的有效管理机制,使之成为常态。建立政务信息化各系统运行的有效管理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理清和处理好“人(指使用和维护人员)机(广义的计算机,包括网络和应用系统等)”之间的工作关系。即在这个“人机”体系中,使用人员(主要是指业务人员)、技术人员(主要是维护人员)和计算机各自的职责是什么。因为信息化建设的结果必然带来工作人员工作方式的变化和工作的重新调整和分工,各自的工作边界也发生了变化,有些原来由人来完成的工作将交由机器来完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运行和维护等管理办法,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从管理上建立一个人机互相协同和互相约束的工作关系,并将这种工作关系同单位和个人的考核结合起来,那么,我们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就一定能从制度保障上取得实效。
四、探索政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方法,确保建设良性发展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估是一个目前大家正在探索的问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估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这个指标体系中要能充分体现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后,它给我们工作带来哪些变化,多少变化,投入产出比是多少等等,尤其是效能、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其次是如何组织实施问题。为了保证该项工作公开、公平和公正,我认为由独立的资金预算部门牵头,组织信息办和相关管理单位共同参与,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交由社会中间机构来承担。再次就是评估结果的利用问题。我们知道,评估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通过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来进一步促进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和保证该项工作的良性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个评估结果,一方面通过评估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另一方面将评估结果同今后的资金预算结
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篇6
【关键词】油田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
1.引言
当前,飞速发展以及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正在广泛的普及,并且正在从各个领域深层次的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活动。对于油田企业来讲,信息化的建设以及企业管理的改革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信息化的建设与革命同时也在影响着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油田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使油田企业在生产油、炼制油以及运输油方面得到更多的优化处理;第二个方面,信息化建设能够完善油田企业的管理模式,增加企业管理的效率,企业管理的优化也成为了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因此,信息化建设以及企业管理模式改革是油田企业提高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2.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当前,油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比较滞后的现象,相比具有高新技术的制造型大型企业,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决策者的运作能力、企业员工的综合素养、资金储备、销售渠道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因此,上述原因造成了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观意识不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信息化建设滞后等结果,使得很多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尽管我国社会的信息化已趋于成熟,但是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以及建成后的利用率较低。另外,我国对推动油田企业信息化的相关政策还不完善,信息化的服务体系发展还相对落后。上述这些因素均限制了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基于油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以及对策。
3.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和方向
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方面来讲,由于当前市场竞争十分的激烈,使得很对油田企业之间的竞争持续升温,这很容易导致企业的资金不足以及周转困难等现象出现,这些因素能够严重的阻碍油田信息化建设的进度。作为油田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资金筹集,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信息化的人才引进以及软件技术等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从人力资源方面来讲,油田企业应该注重企业员工的技能提升,尤其是加强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与信息处理技能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企业管理的优化升级,能够利用规范的、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企业的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进行系统的管理,为企业建成完整的、高效的管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部门协同合作来讲。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内部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够顺利完成的,单凭管理层的工作是不够的。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切实的遵守由管理者进行统一部署和领导,由各个业务部门共同进行筹划来完成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油田企业的战略分析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要从全局进行油田企业的优势和不足,面对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市场环境,详细分析企业遇到的基于和挑战,及时的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和经营模式等,为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全局的,长远的目标规划。
4.油田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的很多油田企业共同的问题就是企业管理基础十分薄弱和落后,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经营理念落后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低下。油田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得到有利的位置,必须要对当前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还要借助信息化技术的手段,其中包括了采油、炼油设备的改进,更主要的是控制系统的硬件与软件的开发方面。油田企业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应用信息化建设来促进油田企业的管理模式革新。信息化建设与油田企业管理模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信息化建设要依靠高效率、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而企业的优化管理需要依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支撑。在油田企业的日常运营时,管理的每个方面均依赖于企业信息的实时传达以及高效率的数据处理。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要注重与企业管理相辅相成的发展关系。
5.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分析了油田企业目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方面、人力资源方面、部门协同合作方面探讨了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以及发展方向,并在最后给出了油田企业管理模式革新的发展方向。
总之,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管理模式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关系,信息化建设要依靠高效率、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而企业的优化管理需要依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支撑。因此,将二者进行结合的发展才能够保障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建成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付吉群,赵权.构建油田内部网站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6) :100-103.
[2]曾范清.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初探[J].江漢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3(02):156-158.
[3]陈婉玲,刘湘轶.拓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咨询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01):99-111.
[4]詹英姿,陈显平,王丽萍.石油企业信息化以及企业创新管理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 :78-79.
[5]郭宇.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山西焦煤科技,2011(S1):123-129.
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篇7
所谓的信息化, 不仅仅是企业的硬件设施实现现代化, 而是企业从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管理制度等各方面着手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整合企业自身的信息资源, 从而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促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实现企业发展层次的新的跨越。
据调查,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上都存在较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认识存在误区
企业能否达到很高的发展层次很大程度上在于领导的管理和治理。而现如今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 很多人只是简单的把信息化理解为硬件设施中计算机的普及和推广, 而没有认识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远、复杂的项目, 只是简单的将其理解为电脑的推广, 最终导致企业与信息化的建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等不能很快的制定出来, 从而影响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 信息化的建设缺乏规划, 没有明确的负责人
企业的领导认识不足是导致信息化建设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 即使是已经认识到公司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企业也未能制定明确的实施规划。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任重而道远”, 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设立有明确的负责人, 从而能够对信息化的建设做出统一的规划和安排, 但是很多企业建设的现状都较为混乱, 没有明确的规划, 不同的分公司甚至不同的部门实施的措施都是不一致的, 长此以往,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便无从谈起。
3. 企业不能很好的整合自身有效信息资源
企业在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便是自身的信息资源, 最终的目的也是能够通过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将企业自身的资源更好的进行整合和管理, 从而使得更多的人知道企业的存在, 增进对企业的了解, 从而能够扩大业务范围,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但是很多企业都没能对此渠道加以有效的利用, 整理出来的资源根本不能通过信息化的宣传达到以上所述的各个目的, 现状主要表现在企业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对企业的信息进行整理, 加工过程粗糙, 信息老旧等方面, 导致的最终结果便是严重的浪费了企业的信息资源。
4. 企业没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企业能够长久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企业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能够很好的结合, 达到一个较高的统一局面, 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 但是很多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引进了更新的信息技术, 购进了诸多新型技术设备, 而没有进行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和改进, 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企业赖以发展生存的核心, 但是老旧的管理模式不仅不能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还会因为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现状阻碍企业的发展进程, 因此, 建立起有效的、与信息设备、技术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5. 企业缺乏专门的信息管理人才
信息的建设与管理、新型技术的引进、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以及相应的最新管理制度的建立都需要有专门的信息管理人才来进行管理, 但是截止到目前很多企业都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很多企业的技术人员只能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却没有涉足管理学领域, 因而不能将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很好的结合起来, 最终导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二、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现状的措施
以上简要叙述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只有把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才能真正的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因而我们可以从何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进程:
1. 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干预, 开设示范课程
政府应该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针对我国的大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技术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对其进行干预, 应该由宣传部门负责, 通过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召开座谈会进行相应知识的宣讲对各个企业的领导进行培训, 让其了解到信息化的“真面目”, 还可以将其刻录成光盘、录制成视频发布到相应的网站上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 增进企业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认识。
2. 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负责人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时候应该设立专门的负责人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从而能够做出统一有效的决定, 加强实施力度, 进行集中的管理和规划, 保证决策的执行和实施, 最终更好的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
3. 引进专业人才, 开展相应的培训课程
企业应该大力引进一些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而不是简单的擅长计算机技术或者是管理知识, 同时还应该充分的利用公司引进的人才资源对企业的其他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和管理, 可以通过让复合型人才开展相应的培训课程对企业的信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4. 企业应该改进自身的管理模式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进行的同时, 企业还应该改进自身的管理模式。企业应该根据现有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促进信息化建设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有效结合, 最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不仅仅是信息设备的购进和信息技术的引进, 我们应该在明确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相应知识的基础上积极的探索更好的措施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我国的各行各业也在不断的寻求策略从而改变自身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 实现从里到外的转变和创新, 力求建立信息化的经营方式, 各个大中小型企业也不例外。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 实现自身的信息化, 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度, 更好更快的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接着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解决措施, 从而真正全面的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现状,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龚芳, 金岳晴.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33) :9185-9187.
[2]张照枫.浅析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的消除[J].中国经贸导刊, 2011, (14) :82.
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篇8
关键词: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管控中心,节能减排
一、当前形势下的能源情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 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问题, 不再以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中国的石油企业一直致力于节能减排的工作中, 特别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石油公司早在2006 年就开始响应《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很好地实现了能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石油事业也随之蒸蒸日上, 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发展, 但是石油企业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困难。石油和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也是能源资源消耗高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重点行业。“十二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能效水平显著提升, 在节能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许多新突破, 但是, 产能普遍性过剩、能耗总量持续增长、部分产品能耗甚至反弹、单位节能降耗投资加大等问题仍然存在。生产过程原材料种类多、反应步骤长、副反应多等问题, 造成三废处理难度大、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多, 尤其在高含盐废水、难降解废水、VOC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由此看出, 石油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基本国策。为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 国家近期出台了新环保法、“水十条”、VOC综合整治方案、排污收费、多项强制性能耗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法规, 国家加大了碳税和资源税, 石油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获得更多的利润, 就必须做好节能减排, 优化石油生产工艺, 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开展有效的节能减排工作是我国政府坚定不移的目标, 是政府对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必然措施, 同时也是我国石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从行业永续发展的角度看, 节能减排永远都是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毋庸置疑, 在建设美丽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 石化产业必须紧跟时代脉搏, 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以创新的技术和手段, 加强节能环保工作, 与社会大环境和谐共生。
二、当前能源管理的标准
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如何最大程度地挖掘石油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潜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将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化, 规范能源管控流程, 才能以全局战略视野更好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世界上第一个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美国MSE2000) 的诞生源于70年代的石油危机, 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人类逐渐意识到没有了能源, 一切现代物质文明也将随之消失[2]。全球城市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人类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 引起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紧缺的困境。随着节能的重要性为越多的人所认识,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建立了自己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1993年1月, 英国正式公布了《能源管理指南》文件, 2004年3月出版了《能源与环境管理的战略途径》的能源行动策划;瑞典标准化协会发布了《能源管理体系 说明》, 采用与“P-D-C-A”过程方法;丹麦标准协会发布了《能源管理规范》;爱尔兰国家标准局 (NASI) 发布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
我国现在采用《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GB/T 23331) 标准。该标准从确定各级管理职责、制定符合组织能源使用和消耗特征的能源方针、确定组织能源评审、能源绩效指标、能源目标的实施方案, 定期检查、监测、审核实施状态, 纠正改进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采用P (策划) — D (实施) — C (检查) — A (处置) 的过程方法, 逐渐达到预期的能源方针。
能源管理体系就是将各种能源管理活动整合起来成为一个主动的、全面的、可持续运行和维护的管理系统[3]。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一样, 能源管理体系也被赋予标准化的规范, 以便其能被广泛推广和合理评估。
三、能源管理系统的意义和作用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当前形势下, 建立一个以能源管理体系为支点, 以能源管控流程为驱动, 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并贯彻统一管理、统一规范的能源管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能源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企业能源变动情况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 以最及时准确客观的数据为依据, 提供企业能源消耗计划、 能耗核算及定额管理, 对企业能源消耗进行监控、 分析和诊断, 提出最符合实际的节能降耗技术和管理措施, 及时采取调度措施, 减少能源管理成本, 优化能源管理流程, 提高能源管理效率, 改善环境质量, 实现节能绩效的科学管理和能源效率的持续改进。
能源管理系统的统一运行将减少日常管理的人力资源投入, 避免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企业以能源管理系统的实时监控平台为基础, 纵观全局能源变化网络, 通过远程联调的组织管理模式, 能够迅速进行故障的排除和异常的处理, 淘汰落后的设备, 优化节能技术, 提高企业整体节能降耗的水平。
能源管理系统推进了国家能源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的具体落实工作。企业将能源管理的相关规范和管理制度融入信息系统中, 以信息系统为工具, 对企业进行规范、合理、一体化管理, 将能源管理职责进行精确的角色划分, 定期进行监测、审计、对标、考核等措施, 以符合实际的信息促进能源管理结构的优化, 避免执行者仅凭个人经验甚至意愿来决定能源管理目标, 导致能源管理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能源管理系统的实践
国家大力提倡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的平衡发展, 中国石油高度重视企业能效改进和能源管理的工作。一方面, 通过科技部推广实施能效改进计划, 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手段, 持续改进能源效率;另一方面, 开展能源管理系统等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的研究和应用, 建设中国石油节能节水管理系统, 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提高能源管理水平, 进一步促进了企业能效的改进。
中国石油节能节水管理系统整体业务流程贯彻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主体思想, 按照节能节水业务开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核心要求不同, 不同部门的业务职责分工不同, 将节能节水业务分为节能节水统计、节能节水考核、节能节水项目管理、节能评估、节能节水监测、重点能耗设备、能源审计、能效对标、节能节水技术、节能队伍十大业务模块 (如图1所示) 。十大业务模块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支撑了节能节水业务的全面开展, 实现了节能节水工作局部重点关注, 全局统筹规划的战略思想。
节能节水统计创建了集团公司自下而上的能源数据采集、能源数据应用体系, 实现了从基层到集团各个用能单元能源数据的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统一应用[4]。节能节水统计将七大板块业务按照能源数据细粒度采集、应用的原则划分为25个业务专业, 如将油气田业务细分为稀油、稠油、气田业务, 将销售业务细分为加油站、油库、销售其他业务。25个业务专业的划分满足了基层用能单元与对口业务专业的紧密结合, 方便同级别同业务专业用能单元对标、考核业务的开展, 同时又满足了集团公司能源数据精细化采集应用的总体要求。节能节水统计建立的自上而下数据采集应用体系, 细分的25个业务专业, 提供了集团公司各个组织层级、各个业务专业的能源情况, 为集团公司的决策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同时为节能节水考核、节能节水对标等功能模块提供数据支持。
节能节水考核通过定性和定量两个方向进行节能节水工作的综合考量和管理。定性考核主要是针对基层单位节能节水工作开展的及时性、节能节水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等方面从管理角度实现节能节水的考核。定量考核主要是通过节能节水统计模块提供的数据支撑, 结合基层单位的生产总量、能耗总量、单耗等关键指标, 实现量化考核, 用数据客观地反映了节能节水工作的开展成效。通过定性考核 (非量化考核) 、定量考核 (量化考核) 实现了节能节水考核工作的全面覆盖。
节能节水项目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合理安排基层单位的集团投资、自筹资金、引进资金三类项目的项目进度, 有效使用项目的资源, 确保项目能够按期完成, 降低项目成本。而上述三类项目主要是通过技术改造或新技术应用以实现基层单位降本增效、节能减排的目的。为了最大程度提升基层单位节能节水的潜力, 节能节水评估在项目的可研和初设阶段就对项目的整体耗能情况进行评估, 从源头上杜绝能源的浪费。
重点耗能设备模块结合节能监测模块对重点耗能设备进行监测、核查以及分析评价, 排查问题和薄弱环节, 淘汰不达标的耗能设备, 挖掘节能潜力, 提高设备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通过节能节水审计对基层单位的能源中长期规划、能源的增加速度、能源的生产能力、能源装备技术水平和开发投资及成本情况做一个全方位的分析, 查找问题, 寻找节能方向, 同步整改跟踪, 提升企业的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为了不断提升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 挖掘企业的节能节水潜力, 基层单位通过能效对标认识自己与其他单位的差距, 通过学习优秀的节能节水技术和成功应用案例, 咨询相关节能专家来弥补自身差距。通过对比和学习, 实现企业整体节能节水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的逐步提升。
五、能源管理系统的探索
目前企业能源管理机构不完全, 多数单位尚未建立能源三级管理体系, 缺乏准确计量和有效的能源数据, 二、三级计量仪表的配置不够完善, 缺乏对重点设备的实时监测, 缺乏相应的能源监测与管理软硬件设备的支撑。上述问题导致目前的能源管理:1.缺乏实时性:无法进行实时计量;2.缺乏准确性:数据获取人为因素较多;3. 缺乏专业性:能源使用各环节无分析指导;4.缺乏可比性:无法及时建立快速的反映与对比机制;5.缺乏决策性:主管不能及时制定节能与能源管理决策;6. 缺乏高效性:能源管理的整体运行效率较低;7. 缺乏持续性:缺乏能源数据的连续性和指标体系。
为了能使企业更好的完成能源管控、组织生产, 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自动化能源数据获取系统, 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 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 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 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中管理模式, 以便企业实时掌握能源状况, 也就是能源管理中心的建立。 能源管理中心的建立有下述优势:1. 通过对能源系统集中监控, 大幅度提高企业能源系统劳动生产率。2. 运用EMS强大的功能和手段对各能源介质实现有效在线调控, 充分利用工厂的二次能源, 确保系统经济合理运行, 节能和环保效益贡献突出。3. 在能源系统异常和事故时, EMS通过集中监控作出及时、快速和准确的处置, 把能源系统故障所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确保能源系统稳定运行。4. 基础能源管理从管理的角度, 实现对能源的质量、工序能耗和运行管理的前端控制和评估, 从而为能源管理的持续改进提供方向。5. 能源工艺参数、计量数据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功能。 6. 能源基础历史数据存储、查询、分析、统计、分析功能。7. 能源生产、供应动态系统平衡调度。 8. 能源消耗计划、核算管理。
通过建立集团公司能源管理中心信息系统, 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重点用能单元的用能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自动汇总分析, 能大大提升节能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和高效管理能力。同时, 集团公司能够及时、动态地掌握重点用能单元的能耗变化, 为科学合理制定节能政策提供支撑, 推动用能单元科学使用能源, 节约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侯卫锋, 庞戈, 金晓明.大型化工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自动化与仪表, 2013 (4) .
[2]龚燕, 刘博, 陈由旺.能源管理系统在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J].节能与环保期刊, 2008 (8) .
[3]沈兵, 冯为民, 吴毅平, 等.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及其标准化[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2 (12) :69-72.
浅谈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 篇9
1.1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企业适应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目前本企业信息化管理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 还处在过渡阶段, 企业管理有很多不足和缺陷。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引进适合本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建立一个可供协同办公的平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管理进行诊断和冷静的思考。对于本单位来讲, 选择软件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各业务部门的专业需求。在对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在规划中确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 系统涉及的范围,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系统建设的阶段划分和进度要求, 并对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可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各级部门的分析协商确定出适合本企业自身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以此建立办公平台, 为本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打好基础。
1.2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实现管理高效化的重要途径。
在企业内部, 目前主要是以最上层的领导和各个部门的主管人员来分层级管理和经营企业正常发展的。作为企业的上层领导, 不太可能对企业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员工都了如指掌, 最大限度地就是定期地通过与主管部门的负责人通过会议的形式, 对下面的情况进行了解。就本单位而言, 了解科研、日常管理及各级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地与生产技术人员和产品设计人员的沟通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企业引入正规的信息系统, 将企业日常管理的资源都信息发布到信息系统中, 可以大大提高领导对整个企业工作情况的了解, 以便更好地把握企业的发展前景。
二、企业当前对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的迫切需求
2.1现状:
目前本企业内网已经完全实现通知、宣传视窗、法规制度和部门二级网站。应用系统还是以部门级的业务需求为主, 各应用信息系统相互独立, 形成“信息孤岛”, 系统之间关联数据不能共享、复用、各自为政, 数据维护难道大, 管理困难;每增加一个系统即增加一个“信息孤岛”, 增加接口开发费用和难度。在数据应用方面无法进行综合的数据计算分析能力, 对领导决策无法提供数据支持。管理平台功能较弱, 无法对业务管理过程提供流程信息化手段管理, 达不到无纸化办公的要求。
2.2目前存在问题:
(1) 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信息目标不明确。主要是企业不了解管理上的问题正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不了解信息化管理能够解决的正是管理上的问题, 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以及具体要做哪些工作不是很明确, 从而容易使信息化走很多弯路。二是工作流程过复杂, 经常是工作人员办一件事, 多个部门来回跑, 审批流程太多, 需要精简;三是经营管理的问题。对信息化计划实施费用与进度预测失误, 不可预见的财务风险;对信息管理系统维护的漠视, 认为信息化管理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四是缺乏企业信息化评估体系。对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效益分析做得不够。
(2) 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平台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信息系统和应用以及存储数据模式没有统一规划;二是现有应用系统之间数据未能统一, 导致各系统之间基础数据、产品数据重复、不一致;三是数据管理能力薄弱。在试验数据管理、质量管理、制造过程管理、可靠性管理、可测试性管理、产品维修维护管理等方面能力不足。四是办公平台功能使用少。主要以纸质公文流转为主, 过程繁琐, 费时、费力, 管理效率低下。五是缺少一个综合信息展示系统, 各个应用系统未能实现互联互通。管理平台功能较弱, 无法对业务管理过程提供流程信息化手段管理, 达不到无纸化办公的要求。
三、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3.1建设一个可保障性的综合管理平台。
建设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 在核心应用集成框架的支持下, 采用多层次应用集成技术, 使零散数据得以整合, 实现部门之间工作协调, 优化管理流程, 达到信息直接提取、直接下达, 满足管理可视化, 达到管理集约化和精细化的目标, 全面提升实时、高效、准确的综合管控能力, 提高办事效率。
3.2真正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效果。
1) 加速信息流转, 节约办公时间, 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工具, 使大家方便快捷进行工作中的交流与讨论, 实现企业内部的日常协同办公, 使企业内部个人与个人之间, 部门与部门之间形成紧密有机的统一结合。2) 合理统筹高效开展工作, 合理的流程可以为职工和领导节约出更多的时间, 如果流程设计不合理, 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到位, 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办一件事需跑好几趟, 费时费力。所以流程需随着工作变化而不断改进。3) 快速准确查询文件资料实行电子文档管理, 方便快速查找阅读相关文件。4) 方便领导同各级员工的交流与沟通, 通过合理的途径、多种方式, 使企业的管理者同企业职工保持有效、快捷的工作交流与信息沟通, 排除了信息沟通不畅给企业发展带来的羁绊。
3.3减少办公开支, 降低管理成本。
充分利用协同办公平台, 根据企业规章制度, 在合理范围内传送文件, 无需每份文件都打印, 节约纸张, 节省时间。缩短办理时间, 节省办公开支, 减少差错率, 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3.4注重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后备人才的培养, 积极开展后续教育培训工作。
技术人才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信息化方案的引进和启动只是信息化项目的开始, 接下来的实施应用过程, 才是信息化攻坚阶段。外部人力援助不可能长期留在一个企业, 随时解决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所以企业只有挖掘和培养自己的人才, 熟悉本企业的科研、生产、管理等各项内部事务, 才能使信息化管理游刃有余, 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长期有效良好运行。因此企业必须得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复合型人才, 依靠外部支援不仅成本高, 还有时不能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突发性的问题。而且培养内部人才, 不但成本低, 人员使用无磨合期, 而且还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岗位成才的良好风气, 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因此, 挖掘和培养企业内部人才, 是企业信息化正常运转的有力保证。
结束语
要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殊的情况, 加强信息化建设, 并不断改进升级, 它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不是一两个措施可以解决的问题, 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赢取市场的竞争力, 为长远的更好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朝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企业只有迅速掌握好信息技术, 按现代管理方法管理企业, 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才能全面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水平,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本文结合当前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如何加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提出相应地改进建议。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建设
参考文献
[1]叶晨晖.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四大误区[N].通信信息报, 2007年2月28日A11版-社会.
[2]丁志坚, 徐开峰, 张彦浅.论信息技术在深化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煤炭经济研究, 2008.
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篇10
一、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
新时期的档案工作者要具备以下素质。
1. 政治敏锐性。
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 它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能以唯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 对政治上的不同倾向和观点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2. 意志坚定性。
档案工作默默无闻, 难以出成绩, 但却肩负着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任, 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就决定了档案人才必须要有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念和理想, 必须严守党和国家机密, 具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埋头苦干、存真求实的高尚情操。
3. 开拓创新。
档案工作与时俱进, 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创新工作思路, 这就要求档案人员要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紧随档案载体、管理体制等的发展变化, 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服务手段, 以此来实现档案工作为领导决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全面、主动、及时、有效服务的目的。
4.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性。
将现代化技术应用于档案事业中, 充分开拓信息化、网络化的档案管理模式, 是我国档案工作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档案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档案专业的相关知识, 还应具备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技能。
二、加强档案管理, 使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1. 创新思想意识, 充分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
作为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 只有对档案资源进行积极地开发利用, 才能体现它在新时期经济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要充分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 具体来说, 需要强化3种意识:一是积极的信息转化意识。档案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 根据需要, 把档案内容通过加工整理变成更直接、更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信息, 才能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信息作用, 体现档案的信息价值。二是强烈的信息推销意识。档案拥有巨大的信息量和需求市场, 要想把档案转化为“适销对路”的信息, 档案人员就要搞好调查研究, 掌握社会动态, 以确定信息转化的目标和内容。三是档案效益意识。要使档案更加有效地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 必须强化档案的效益意识。
2. 创新服务意识, 更好地为信息利用者和社会服务。
要做到此, 必须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档案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二是档案服务必须尽责, 要对信息利用者负责到底, 急利用者所急, 想利用者所想。三是档案服务必须文明, 档案人员要有准确、简洁、亲切、友好的服务用语, 有热情、谦逊、耐心的服务态度, 有整洁、大方、优雅的仪表举止, 要创建整齐清洁、美观大方的工作环境, 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氛。
3. 创新管理体制, 适应社会发展。
档案管理体制主要是以管为主。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单一的纸质档案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创新已迫在眉睫。各级领导特别是直接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直接参与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 必须要在改变以往管理理念的同时, 改变传统的管理手段, 改变以往只存纸质档案的管理方式, 而以软盘、硬盘为手段, 重要的纸质档案要制作电子文件归档, 通过计算机实现管理和利用。
三、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推广应用, 信息的多样化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保管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就要求档案事业加快信息化步伐, 否则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 要从以下方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1. 加强学习。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是全球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必须要求, 是档案管理工作迈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重要环节。档案人员只有努力学习和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知识与科技手段, 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的进程, 使档案工作融入到信息化社会, 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档案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其中, 电子文件的原始性是电子档案管理的核心问题。因此, 各级档案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具备现代化管理条件的档案部门, 要积极介入本单位、本部门电子文件的形成过程, 加强对电子文件原始性、真实性、可靠性等环节的监督、指导, 并详细记录, 从而形成完整、真实的电子文件档案。
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责任意识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客观条件,因此,必须统筹谋划,精心实施,在秉承传统工作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档案管理
企业档案部门要把握信息化带来的企业管理的新思维、新模式,树立创新意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企业档案制度创新。建立健全适应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制度,保证企业档案工作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扎实有序发展,完善企业档案的收集范围,及时调整和扩展企业档案信息的接收范围,尤其对那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潜在价值的文字材料建立电子文件的归档办法,完善企业文件材料的归档制度 建立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和利用制度,保障电子档案信息的数据储存及利用的安全。
二、更新观念,多渠道开辟档案信息资源
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档案信息要格外予以重视,适当扩大档案收集对象和收集范围,不仅要收集与档案关系密切的各种资料,对枚关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信息资料也要注意收集。同时,企业档案的收集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电子手段,从收集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加以拓展,档案保管重点要转向企业自身形成的材料和与企业经营有直接关系的文件。要以市场为导向,挖掘各种适销对路的档案信息。如:企业为了定价,就必须知道市场状况:为了制定促销策略,就必须了解产品销售周期性及市场竞争状况:为了发掘新产品,就必须全面了解生产厂家,如此等等。如果档案人员能在这些方面为企业及时提供真实、详细的档案资料(数据、文字、图表等),就会为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其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就是高级的信息服务。
三、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好档案管理工作软环境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方面给档案管理理论、管理模式、档案工作领域和工作手段与工作方法带来强烈冲击,另一方面又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加速档案工作利技进步、推动档案事业利学发展的关键。为适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对在岗档案工作人员不断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岗位培训,让管理档案的专业人员历经时间积累和沉淀的能力,就会让档案为社会各界有效利用,并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要确立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队伍建设的标准,明确培养目标和方向,完善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制度与机制,加快档案复合型人才培养,对不合理的岗位设置应及时予以调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档案管理人员给予表彰奖励:要挑选一批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热爱档案事业,具有一定企业管理业务水平的人员充实到档案队伍中来。
四、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档案工作者自身要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开拓思路,勇于进取,超前介人企业管理流程,全方位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自身有机融人到信息系统中,使档案工作与五处业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工作流程想衔接,以加强对企业各种类型文件材料运行的监控。档案工作者还要积极参与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贯标活动,实现文件、档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主动配合企业计算机人员,建立和完善企业档案自动化系统。同时还必须积极主动地从各个渠道获取及综合处理各类信息,并编制出有一定水平的综合性、专题性的报告,供企业决策者分析和判断,提高服务水平。
五、积极推进,尽快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
档案管理数字化是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档案工作者不能观望等待,要主动出击。首先,在行文不规范的企业中,尽快完善文件制度,为各种机读档案目录的建立及管理软件的编制做准备:其次,根据企业馆藏特点,结合行业通用标准,及时编制出索引工具,以实现档案的自动化检索功能。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是人类社会的真实记忆。历史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都在档案中留下最可靠的印记和渐变。时间越久远,档案的历史价值就越发突出,档案也越显珍贵。对于酬统档案数字化过程的加速,也是刘这些传统的有效保留和传承。
六、加强横向联合,为档案信息共享做好铺垫
鼓励在最大范围内统一档案的管理方式,统一编号分类原则、统一主题词表、尽可能统一软件功能设置。对于已经归档的同一类型不同版本的档案数据要做好升级转换工作。要收集和保管好相关的应用程序和历史数据,以便将来能为企业各有关部门查阅和利用,档案部门要与企业的业务、技术部门搞好协调,避免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在低水平上重复。
企业档案信息化是适应企业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档案管理者也要更新观念,努力探索档案收集整理利用的客观规律,充分运用现代前沿信息技术,发挥人才优势,整合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力量,把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向深广领域推进。
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篇12
现今的社会是信息化飞速前进的时代, 信息化进程在所有领域都在加快, 营运而生出来不同信息化的处理系统。在如此大环境下, 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同时出现在电力公司面前。在工程监理公司在国内还较多, 在社会的不同行业当中, 他们的角色也是相当重要的。同时期公司有着较重且多的工作内容, 每个供电公司负责人都要考虑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何其公司经营业绩对劲高效且准确的管理。当下, 更多的大企业对于自身的经营业绩管理评价越来也重视了, 在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不断的寻求更加合理的标准、指标以及科学的方式。对于企业经营而言, 经营业绩评价具有导向性作用, 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技术结构
2.1.1 数据访问层 (DAL)
该层主要是对原始数据的操作层, 是操作数据。具体为业务表示层或者是逻辑层, 提供数据服务。
2.1.2 业务逻辑层 (BLL)
操作数据层, 逻辑处理数据业务。
2.1.3 表现层 (UI)
给用户进行展现的界面, 主要表示WEB方式, 也可表示成WINFORM方。WEB方式也可表现成:JSP, 如果有着较完善和强大的逻辑层, 无论表现层如何定义和更改, 逻辑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
2.2 系统功能
根据需求分析可得出, 本系统主要分为:工程管理、合同管理、人事管理、款项管理、报表管理与系统管理。
2.3 系统详细功能设计
2.3.1 工程管理功能设计
需求获取与需求分析对在系统的工程管理模块完成后, 接着进行系统功能的设计环节。工程管理环节在工程监理公司经营业绩管理系统中, 其设计主要有以下:录入、修改工程数据信息, 综合信息查询、删除工程数据, 上级的审批。每一模块不是单独的个体, 通过多模块的共同一起进行协调的运作, 是系统的合同管理模块给构成完整。
在此模块进行业务处理时, 首先用户进入该模块, 将要求向系统进行提出, 系统调用Engineeringlnformation Manageinen Action.java类来受理用户的请求, 接着调用Engineeringlnforma tion Management Service.java类对用户所提的工程营理业务逻辑功能处理进行完成, 最后一步就是通过调用类对用户对该模块中的数据请求最终进行处理。
2.3.2 合同管理功能设计
在供电公司经营业绩管理系统中, 合同管理的地位是相当的重要的。在此系统当中, 合同管理是顺利实施工程项目的重要保障, 这当中包含了劳务企业和各工程项目经理部间签订的各类合同信息, 如合同编号、合同名称、结算金额、合同价款、合同是否报审、审批状况、签约时间、签约人、合同起止时间等, 通过查询的方式, 管理人员对于每份合同的详细情况能够进行迅速的了解。合同管理涉及企业管理人员以及系统管理员。
在电力公司经营业绩管理系统中的合同管理模块中主要分为下几个类:
Contract Setting.java:该类实现在该模块中对合同的管理设置。
Contract Information Setting.java:该类实现了管理存在于系统内部的合同信息, 同时可实现新增、编辑、删除合同信息。
Contractlnformationlnquiry.java;通过该类将查询操作内部合同信息实现了。
新增合同数据addcontract Data () , deletecontract Data () 删除合同数据, 编辑合同数据altercontract Data () , approvalrcontract Data () 审核合同数据领导在合同领导审核管理以及合合同数据管理都实现了这些数据的操作:
在对合同进行新增时, 第一用户要新增合同信息申请提出来, 且填写里面相对应的单据。在系统中经提交, 系统叫起自动传到上级领导审核人员处, 请求通过了领导审核, 叫表单提交给控制类Contract Information Settings Action.java, 由该类杜迪领导审核请求和条件进行接收, 之后该类对业务逻辑类进行调用, 即Contract Information Settings Service.java类, 将新增合同业务处理功能进行完成, 并调用Contractlnformation Settings java类, 左后将领导审核的要求进行实现, 并对相应数据信息进行更新, 领导审核最终通过, 之后将申报成功进行返回。
2.3.3 人事管理功能设计
在日常项目处理中的各类项目合同信息以及项目信息是此系统功能的主体。而公司和具体项目组员工是操作功能的主体。所以在此系统中国, 除了管理信息, 还要进行进行公司人事的管理。
在人事管理功能类中主要完成对于用户个人相关信息新增insert Personnel Management () , update Personnel Management () 修改、删除delete Personnel Management () 及set Personnel Management () 权限管理。
2.3.4 款项管理功能设计
在款项管理中, 主要完成的是在工程处理党总公司所涉及到的收退款管理、票据管理和相应款项的成本管理。其中, 新增、修改与删除相应栏目的款项数据等操作都在各功能处理中存在。
针对于此模块主有用户填报Users Reporting Action.java, 领导审核Leadership Review Service.java, 财务审批Financial Ap proval Service.java。
对于款项状况的数据处理基本在每个子功能模块中都有了, 如数据申报, addf Und () , 领导审核approvalftind () , 款项修改aditf Und () 等操作方法。通过多种的方法, 协调处理不同的类, 将款项管理的业务需求进行满足。
在人事管理模块中对修改工程参与人员信息时, 第一要发送修改用户信息请求到此系统当中去, 系统调用Personnel Management Action.java来对请求进行接收, 之后修改相关工程参与人员的信息, 之后将保存信息的请求发出, 由Personnel Management Action.java来对此请求进行接收, 最终就是电力公司经营业绩管理系统调用Persomiel Management Service.java在数据库中保存用户信息。
2.3.5 报表管理功能设计
完善的管理体系而言并不是单单实现信息的处理就可以的, 还需要实现对这些繁多的数据报表管理。在此系统中的报表管理功能模块中, 主实现报表数据的导入导出管理State ment Management Date Export Service.java和报表信息查询统计管理Statement Management Service.java与。对于实现查询与管理供电公司经营业绩管理系统报表的数据, 通过这协调应用两大类来共完成。
在对报表进行管理时, 首先由系统管理员根据自身需求发出相应数据的报表管理请求。
根据用户请求, 系统调用Statement Managemen Date Expor t Action.java中报表的管理方法, 处理系统中的报表信息。
之后Statement Management Date Export Service.java系统业务攫辑类进行利用, 操作后台的数据库, 并向用户展示出相应的数据。
2.3.6 系统管理功能设计
一根完善的系统中不但要有上述的功能模块, 还要具有系统管理模块, 在系统管理中主有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管理。
其中在此模块中主要涉及:
系统信息控制类:System Noticelnformation Action.java;
系统信息管理实体类:System Notice Information.java;
系统信息业务逻辑类:System Noticelnformation Service.java。
系统管理中信息查看功能设计时序如下:
Use选择要查看的消息, 通过System Noticelnformation Ac tion.java来发送查看请求, 在请求被接受之后, 调用System No ticelnformation Action.java来查看消息方法, 之后调用消息管理业务逻辑类中查找方法之后, System Noticelnformation Service java就返回查找结果, System Notice Information.java就接受结果并进行处理, 之后System Noticelnformation Action.java能够叫查看的消息页面显示给U色, 且通过System Notice Informa tion.java能够查找到该消息的记录。
2.4 系统数据库设计
据库技术的良好应用, 解决了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所关联的大量数据組织和存储的问題。因此对于系统中的数据的良好管理在整个系统开发中处理相当重要的地位。这篇文章采用SQLSERVER2012进行系统数据库设计, 如下:
用户需要有账户ID、密码、权限等级、用户名以及联系方式, 这其中的权限又需要有用户账号、登陆密码以及员工权限;在操作工程监理公司经营业绩管理系统上需要有数据编号、数据类别、时间、备注以及内容, 而这旗下有包括工程信息以及人事信息。工程信息需要有信息编号、信息类别、储存时间、内容以及备注, 这下面有包括合同数据信息, 其需要有数据编号、类别、内容以及卷宗编号;人事信息需要有ID、姓名、性别、联系方式以及备注。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在知识与信息日趋重要的新经济时代, 传统的处理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并且传统的体系所存在的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 电力公司将其经营业绩管理系统做到位无疑会增加自己在市场上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丽菊, 时武略, 主编.JSP动态网页编程[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推荐阅读:
企业信息化管理和建设11-10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10-28
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10-27
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08-26
浅议企业集团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06-01
农业管理与企业信息05-11
浅谈信息化与企业管理08-19
信息技术建设与管理11-16
区别企业建设与企业文化管理06-18
水利管理与信息化建设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