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

2024-09-13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共11篇)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 篇1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

物业管理似乎与社区建设有着不解之缘,社区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物业管理公司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美誉度的重要途径,然而,似乎物业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被人忽视了,或者说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被混为一谈.两者关系的模糊,给物业管理企业在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上造成很大困惑。在这里,我想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一谈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是规范物业管理、推动物业市场发展的关键

1、企业文化是规范物业管理的重要工具。

企业文化是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管理理论,其精义在于通过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共同价值观培育来塑造认同企业价值观的企业人,制定有利于企业价值观形成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使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经营行为、物质环境、员工形象等都一致传达企业价值观,在社会上树立可供识别的企业品牌形象,实现企业的差别化市场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公司内部管理而言,企业文化通过塑造价值观推行价值观来实现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德治”。企业文化以其特有的管理功能,对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物业管理人员的服务行为作用巨大,物业管理人员可以因此提高管理服务的主动性,不断改进管理服务程序、流程、方法、技能,完善物业管理服务。

另外,就物业管理规范化的对象而言,物业管理法规不仅仅要规范物业公司的行为,还包括业主的行为。如果我们服务区业主对物业管理制度的认知能力与认同程度十分有限,那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制约。物业管理制度建设本身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由物业管理公司根据国家、政府的法规来自我建设、自我完善;业主对物业管理制度的认知能力与认同程度则需要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活动来培养提高,这也主要靠我们物业管理公司来做,其实质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宣化、延伸、渗透。换句话说,只有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宣传各项法规,弘扬社会公德,促进感情交流,提高居民素质,才能有效增进社区认同度,从而,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奠定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

2、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物业市场竞争的需要。

物业品牌化是物业公司市场发展的需要。品牌是凝聚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没有品牌支撑,企业的影响力就受到制约。物业管理公司要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建设自己的知名品牌。

品牌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的竞争。品牌所蕴涵的功能价值、品质含量、服务质量、企业伦理,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外化的结果。品牌的差异,说道底是文化的差异,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差异识别度越高,品牌竞争力越强。

第三,物业的品牌形象的根基,最终落在物业基础管理的服务上,而物业管理服务质量,不只是体现在服务的技术水平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服务的态度与行为上。员工的服务态度与行为怎样,取决于员工对公司、对客户的认识,这正是价值观范畴,也就是企业文化所倾注的领域。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管理服务质量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社区文化建设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旋转舞台

1、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公司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社区文化,从广义上看,它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一方面,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内的一个独立行为主体,也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自然主体。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内一切主体的社会责任,物业管理公司不能例外。因此,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的一项自然责任。另一方面,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签订契约,为业主提供优质专业的安全、维修、保养、保洁,这是物业管理的物质层面,属于广义的社区文化建设范畴。

因而,社区文化建设又是物业管理公司的契约责任。另外,与现代企业打造企业竞争力时重视服务与文化附加值相一致,与物业管理市场对文化附加值的巨大需求相适应,物业管理公司注重社区文化建设,既是物业管理公司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社区文化建设又是物业管理公司内生的责任,即,对自身发展负责,同时,对社区发展负责,而且重在精神层次的文化发展。这也是我们物业管理公司必须主动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规划范围内的根本原因。

2、物业管理公司关注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

从我国十几年物业市场的发展看,在我国物业市场需求结构中,对物业管理的文化附加值的需求占很大比重。这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易于让业主住户对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抱有极高的期望。致力于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公司应对市场需求、完善物业管理环节的必然选择。实践也已经证明,那些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的物业管理公司,更能为市场所接受。由此,社区文化成为物业管理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时的一大偏好。

3、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物业管理公司毕竟不是政府机构或社会福利机构,而是一个有自身利益的经济实体。物业管理公司为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须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互动,并起到示范和主导作用,在兼蓄个性化的家庭文化、个人行为文化的同时,积极倡导社会、社区、企业、家庭、个人利益互惠,共建人类美好生存环境的主流文化,积极倡导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生态优化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将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伸张与社区文化的个性需求有机结合。从物业管理市场的发展来看,不着眼于满足社区文化的个性化需求的企业文化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根据这一规律所建立的企业文化,其在社区的延伸、扩张、渗透,与社区文化建设是相统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由物业管理公司组织主导的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延伸与外化,也就是说,这样的诱发性社区文化实质上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交往行为上的表现。因此,诱发性社区文化建设,本质上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从整个社区的角度看,物业管理公司只是社区内众多文化建设主体中的一个,包括了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等只是社区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物业管理只是自己企业文化的建设者而已。从政府的角度看,发展社区文化,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良性互动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在社区文化发展上,物业管理公司作为一个文化建设主体,与分散的家庭比,有着无可比拟的组织能力和经济实力,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文化建设主体。从物业管理公司自身的发展需求来看,物业管理公司应业主对社区文化的需要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对市场的积极主动反应;物业管理公司加强企业文化在社区中的渗透力、辐射力,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是公司的经营发展策略;如果我们将由物业管理公司组织主导的社区文化界定为一个新概念——诱发性社区文化,那么,这样的诱发性社区文化实质上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延伸与外化,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交往行为上的表现,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因此,物业管理公司是社区文化的能动建设者;企业文化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品牌的深厚底蕴;社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诱发性社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这样,物业管理公司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就完全可以游刃有余地、恰当地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 篇2

企业所在的社区是企业与它之外的社会的共同生存空间。企业与社区的关系是任何企业都需要尽心协调的公众关系之一, 社会关系处理得好坏, 决定着企业从各个方面是否能够有效运转。

从社区角度而言, 不论企业的规模、产品、生产过程、技术水平等方面怎样不同, 它们作为社区中的一员则是共同的。企业在社区中与任何一位居民一样, 都是一个居民。但社区公民所期待、所希望的企业, 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居民, 而是一个关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热心的居民。

企业在社区公共关系中要表达与社区共求繁荣的愿望, 要热心社区内的市政建设, 热心社区的公益、福利事业。这些活动虽然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但这也是企业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必然的付出, 是企业辐射社会的一种手段。

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企业只要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中有积极地参与, 社会对企业的回报也是极为丰厚的。

在98法国世界杯足球赛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 全世界的目光都被足球这项运动所吸引。这届世界杯赛, 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 而且也以文化的效应为人们提供了一次颇具规模的商业机会。

有人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世界杯赛场的一块广告牌需要多少钱?”据说是1.5亿法郎至2亿法郎不等 (约合人民币2.25亿元至3亿元) , 更准确的数字外人无法知道。有资格在场内设置广告的12家公司属“第一类赞助商”, 全部64场比赛, 他们通过电视累计可在全世界公众面前出现约448分钟。此外, 他们还享有使用世界杯标志的权利。而此次世界杯赛有250万现场观众, 370亿人次电视观众, 1.3万记者参与报道, 使世界杯这一品牌价值连城。

20年来, 由于全面引进市场观念, 由于最具实力的公司争相进入, 足球世界杯赛的收入增加了10倍。法国这届世界杯赛, 收益约为4.65亿瑞士法郎 (约合人民币27.9亿元) 。其增幅, 没有多少产业能与之相比。

前几年, 北京的服装商为一批普通汗衫的销路发愁, 情急之下, 请来几位搞美术的在汗衫上绘上新奇的文字或图案, 然后以“文化衫”命名, 在大街小巷推销, 结果, 销路奇好, 一个适合各个阶层趣味的汗衫品种应运而生。

从世界杯现象, 到文化衫的启示, 折射出在市场经济中, 从企业对文化性的追求, 已经发展到文化本身就是充满商机的产业。在迈向21世纪的时候, 随着工业社会时代逐渐被信息知识经济时代取代, 权力不再以诸如某个办公室或某个组织的权威之类的传统标准为基础, 财富的含义正在从诸如黄金、货币和土地之类有形物上转移。一个比黄金、货币和土地更灵活的无形的财富和权力基础正在形成, 这就是以思想、技术和通讯占优势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和经济文化知识是双向运行、全方位扩张的。发展经济就是促进文化的生长, 建设文化就是推动经济繁荣。经济竞争的实质就是知识竞争, 而文化传播也就意味着经济扩展。

文化商机带来企业知识化的重大转变, 使在错综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的生态环境中运作的现代企业, 在观念上急剧转变。首先是传统企业哲学是建立纪律严明的等级制, 在这种制度下, 高级管理人员决定着企业活动的一切重要事项。新的企业知识则转向通过网状结构的分散决策, 在这种结构中, 日常决策是与特定问题关系最密切的人的责任和任务。同时, 老式的管理在工作的所有阶段利用监工、专家和自动控制程序实行严格的外部控制。新式的管理则依靠半自治的工作小组和广泛的网状分工实行自我调节。另外, 传统的管理把人看成是机器的延伸, 只要有可能, 就用“可靠的”机器取代“不可靠的人”。而知识时代, 企业把人看成是对机器的不能排除的和必不可少的, 因此, 不能用营运活动的所有阶段的自动化来取代。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 篇3

摘 要:本文深入探究了石油企业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客观、清晰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就进一步推进社区和谐文化建设拿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社区和谐文化;建设;思考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和谐文化是和谐社区的灵魂,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任务。必须明晰和谐文化是人本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和谐文化是亲情文化,应坚持熔铸亲情、创造和谐;和谐文化是共建的文化,应坚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和谐文化是发展文化,应坚持围绕大局、着眼发展。在认真分析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而寻求相应的对策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做好当前社区工作必须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目前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社区和谐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发展的、创新的理念,特别是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层次思考,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1.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软环境建设起点较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首先,辖区单位较多,隶属不同,协调、联合起来难度较大。其次,社区内不仅有常住居民,还有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决定了一部分居民在文化素养、认知程度、心理状态等方面与构建和谐社区文明素质的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第三,有些社区服务管理者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认为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不过是发动居民搞搞活动、评个名次而已,少有总体规划。

2.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社区和谐文化发展空间受限,缺乏财力支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保证社区和谐文化建设资金到位,需不断加大对和谐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以我们华苑综合服务处来说,近些年通过不懈努力,辖区内已拥有10余个和谐文化建设协会,但随着上级补贴金费逐年递减,拓展市场 、扩大创收手段单一,保证服务水平不降,维持职工正当收益尚需精打细算,矿区硬件建设捉襟见肘,有限的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直接造成社区协会组织成长壮大的后劲不足,和谐文化发展空间受到一定局限。

3.硬件设施质量有待提高,功能需进一步完善

由于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居住区同步建设,建造时间较早,部分设施配置标准不高,很难与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步发展。主要体现在:有些社区辖区内没有一座达标的社区文化中心和功能齐全的标准化影剧院等大型专业文化设施,而新建这些文化设施,又会受到土地资源、城区规划、启动资金等条件的多方限制。

4.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面需进一步扩大,专业性还需增强

首先,社区常住居民及流动人口地域性复杂,不同群体生活习惯不一,参与社区和谐文化建设活动的居民一直以“老”与“少”两类群体居多,“上班一族”,特别是在本地区工作或生活的外来人员还不能被广泛吸纳进来。其次,社区和谐文化工作者缺乏专业性,在社区和谐文化建设活动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功能性上离专业水平尚有一定距离,不易带动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兴趣和热情。目前还缺少一大批懂业务、会管理、具有专业文化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二、推进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对策思考之一:带动和深化社区和谐文化创建工作,需要充分发挥辖区各单位在共建中的作用。各级党组织、各单位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构建和谐社区文化的重要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创建和谐社区文化这项工作上来,把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纳入中心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从管理体制、政策导向、考核办法等多方面,推动工作有效开展。辖区各单位应该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的界限,跳出过去的“小圈子”,牢固树立“驻于社区、服务社区、同享资源、共建社区”的意识,自觉地把本单位的发展与管理纳入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和管理之中,各显其能,各创特色,从硬件与软件上下功夫,物力、人力、智力三者相结合,在社区文化共建、环境共建、卫生共建、经济共建、文明共建、实事共建、治安共建等活动,形成整体合力,共同为社区文明创建做出贡献,推动社区健康发展。同时,社区服务管理单位要积极主动地密切与驻社区单位和居民联系,加强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以真诚的服务赢得各类社区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切实调动驻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培育各方面共同创建和谐社区的意识氛围。

对策思考之二:带动和深化社区和谐文化创建工作,需要提供资金保障和硬件保障,“钱紧难办事”是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工作一直面临的难题。在目前条件下,应该走一条以上级支持为基础、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的路子。应将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辖区各单位预算体系,并随年度收入增长增加社区和谐文化建设资金。对社区的大宗硬件建设,应列入共同发展基础实施建设项目,社区内闲置的国有资产,应无偿规划归社区使用,形成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硬件建设方面,应加强社区环境建设。要坚持硬件建设与功能建设并举,积极推进“三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要以绿化、美化、硬化、净化、靓化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绿色社区和生态社区,努力营造社区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对策思考之三:带动和深化社区和谐文化创建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群众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作用。社区和谐文化建设要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自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区密切联系广大居民群众的优势,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各种社会组织和民间组织,紧紧依靠居民群众来做好社区稳定工作,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基层。尤其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着力提高居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巩固党的思想文化阵地和精神文明阵地。

对策思考之四:带动和深化社区和谐文化创建工作,需要加强社区和谐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和谐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应重视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做到力量互补。带动和深化社区群众文化工作,使社区文化活动不断向规模化发展,向群众性拓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 篇4

社区教育服务平台的协议

甲方:松江区社区学院

乙方:

为了进一步提升社区学院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提升企业员工职业素养,松江社区学院与贵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与建设社区教育服务平台,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协议如下:

一、甲方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乙方对社区教育的需求情况,乙方积极提供员工培训需求信息。

二、甲方无偿为乙方提供现有的适合企业管理和发展需求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并合作开发一批校企合作社区教育培训课程。双方共享这些课程资源。

三、根据乙方需求,甲方派培训师或志愿者讲师为乙方员工开展社区教育培训,不收取费用(不包括学历教育)。乙方做好学员培训时的组织管理工作。

四、乙方自有的培训师在不影响本企业工作并征得其上级领导同意的前提下,经甲方调配能为其他企业员工授课。

五、双方共同努力搭建一个稳固的校企合作社区教育平台,并逐步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

六、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松江区社区学院(公章)

代表人:代表人:

社区民主建设与管理小结[模版] 篇5

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实现了村务活动的民主化、规范化、法治化,促进了街道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可靠保障。具体做法如下: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村成立了以办事处主任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创建工作由村司法所负责。

2、深入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村民法律意识。切实做好对村民的法制宣教,各村运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法制宣传,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为农村基层实现民主奠定基础。

3、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强化制度建设,搞好建章立制,依法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明确职责,理顺关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农村基层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街道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汇报 篇6

区街道是市、区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转变城市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而新设立的。自今年三月份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按照街道的任务要求,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服务,街道的各项都取得了一定成效,较好地实现了乡改街道的平稳过渡,为街道建设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现就各位领导、政协委员这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评议所关注的我们街道社区建设与管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街道概况

街道原属岗乡一部分,北起中州路与高新区交界,南至路与**道毗邻,东邻车站南路,西与**乡接壤;辖区面积13.6平方公里,驻地单位82个,人口6.4万,其中自管人口5000余人。街道成立之初,辖崔庄、毛庄、姜沟三个行政村和站南、、二胶厂、南阳师院等四个社区及百里奚村一部分、前进村一部分。街道成立后,为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经重新调整,科学划分,新增了北京路社区居委会、南阳医专东社区居委会,原南阳师院社区的南边部分被划入了岗街道,仅留南阳师院北社区居委会。同时,崔庄行政村也改为社区。至此,街道共辖北京路、站南、、二胶厂、南阳师院北、南阳医专东、崔庄村7个社区居委会和毛庄、姜沟两个行政村。

二、情况深入调查研究,形成思路

街道成立之初,面对举步维艰的局面,全新的环境,为尽快理清思路,探求的切入点,开创新局面,街道成立伊始,党工委、办事处就组织街道机关全体干部深入辖区农村、社区、厂矿、单位、沿街门店和辖区住户,走访了解情况,听取民声民意,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就辖区的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工商税源状况、市场经营活动、计生人口状况、民政救助对象、土地资源现状、城市管理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初步达到了“心中有数”,并在全体机关干部和辖区居民中广泛开展“我为做贡献,我为谋发展”大讨论活动,号召大家为的发展进言,为的未来献策。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讨论,认真梳理,集思广益,班子研究,初步确定了我们街道的总体指导思想。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兴商强工,城乡联动,优化资源,共驻共建,创新机制,完善功能,为把街道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而努力奋斗!并据此明确了2006年街道的具体目标。这就是:要紧紧抓住办事处分设成立的机遇,立足实际,发挥城乡优势,强力招商引资,发展社区经济,开展共驻共建,确保社区稳定,不断提高辖区居(村)民的生活水平,完成开局奠基的历史使命,争取尽早跻身全区先进街道行列。同时,我们还倡导树立了“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团结诚信,争创一流”的精神;提出了“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机遇,志存高远需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期待从我做起,争创一流应当点滴努力”的口号。从而明确了目标方向,凝聚了人心,为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完善制度,确保高效运转

由乡镇到街道,这不单单是一个区域的变化,名称的更改,而更多的是管理理念的转变,服务观念的转换。为尽快适应形势,尽快开展,我们做了以下努力:一是“安营扎寨”,搞好移交接茬,杜绝断档。在崔庄村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与盛华建筑公司协商,顺利租下了办公场地,共2层24间办公室。又在邻近租了10间房子,做为计生、土地、城管等部门的办公场所;为解决部分干部家在边远农村吃住无着的问题,我们又租下了两处民房,一处用于这些干部的寝室、住宿地,一处办起了内部食堂,让这些同志有地方吃饭,为开展各项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是加强街道社区人员的队伍建设。搭起了机关内设机构架子,调整充实了社区领导班子,选配了社区人员,落实了机关人员的工资待遇,增强了街道的凝聚力。三是建章立制,理顺秩序。先后出台了《区街道办事处若干制度》、《机关、社区干部行为规范》、《街道社区财务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印发各社区、村考评方案的通知》等规章制度,从思想到行动上进行了规范和约束,强化了目标责任,突出了服务理念,确保了运转的高质量,高效益。同时,为体现党员责任,展示党员风采,我们街道还在辖区党员中创造性开展了“党员义工日”活动,组织辖区党员依据个人的技术特长和职业特点,走入社区,走上街头,走向群众,为人民群众提供义务服务,特别是人民群众切身需要的疾病义诊、健康检查、法律咨询、帮教辅导、政策宣传、科技普及等。同时面向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指导服务,面向困难群众提供社会救助服务,面向流动人员提供维权服务。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突出重点,狠抓措施落实

社会管理创新与我国社区警务建设 篇7

一、社区警务建设需要社会管理创新的引导

社区警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管理的创新。社区警务是世界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它摆脱了传统的警务与社区脱离的模式, 强调社区居民在警务的带领下, 共同探讨和改善滋生违法犯罪的各种隐患和环境, 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对于预防犯罪, 维护社区治安秩序起到了更为行之有效的作用。因而, 社区警务不仅是一种警务理念和方法的改革, 也是一种社区新模式的开创, 这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同管理上的进步密切相关。另一方面, 社区警务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就必需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的引导。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口流动频繁, 社会矛盾凸显, 原有的单纯的以派出所为主导, 以治保会为骨干的“基层基础工作”制度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 为缓解派出所在治安维护工作的负担, 我国引入了西方社区警务概念, 在各地纷纷成立社区警务室。与此同时, 一些困境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比如:外援利用不足、考核机制缺乏、在警民关系紧张的地区难展开等。而社会管理创新强调的是以先进的知识、技术和机制进行适时革新, 这无疑为社区警务建设中的问题指明了正确的解决道路。

二、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指导下开展社区警务建设

前述已分析我国社区警务建设借鉴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接下来, 笔者要探讨如何在开展社区警务工作中运用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

(一) 加强工作中的服务意识

社会管理创新提倡改革以往重管理防范、轻服务的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作为基层组织, 社区警务室的工作与社区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 因而, 它更需要体现出这种服务意识。具体而言, 就是要做到方便群众, 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和利益, 积极听取社区民众关于社区治安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为社区民警树立良好形象, 才能方便警务在社区中的展开, 才能构建良好的“警民鱼水情”。

(二) 注重社区警务同社区居民参与相结合

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题中之意。社区警务是一种依靠社区居民建立起来的警务模式, 它同样需要建立起社区居民的参与机制。对此, 我们应当加大社区警务的宣传, 把社区利益转化为居民的切身利益, 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并通过相关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只有取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和拥护, 社区居民才会主动向社区民警提供各种信息;只有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 社区秩序才能得到优化治理。

(三) 在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重在一个“新”字上。当下正处于信息化时代, 社区警务也要紧跟信息化的新脚步, 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社区警务的效能。一方面, 可以通过构建信息平台系统, 实现网上自动提示、自动预警, 指导社区民警开展针对性工作;另一方面, 把社区警务工作的过程变为信息采集的过程, 将社区警务各项工作, 按规范化的要求全部录入信息平台, 变原来的“纸袋信息”为计算机的共享信息, 提高整体管理的水平。此外, 一些省市也创造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社区警务信息管理方法, 例如:南宁市望仙坡警务室推出的“社区警信通”短信服务等。

(四) 建立和完善社区民警激励机制

重视对优秀管理者、优秀专业人员和优秀社会组织的培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之一。从这个方面上, 我们要在社区警务的建设中进一步推进社区民警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是要做好社区民警绩效考核工作, 通过问卷调查、网民评价等方式, 由群众测评打分, 同时还要与社区、村委考核相结合, 形成综合考评体系;二是要及时地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社区民警, 进行立功授奖、提升职级等, 以激励社区民警扎根社区、建功立业。

摘要:社区警务的建立和完善, 是搞好社区治安, 维护社区稳定的重要因素, 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创新理念对于社区警务的构建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 通过推导与总结, 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四点借鉴意见:一、强调在社区警务工作中加强服务意识;二、提倡社区警务同社区居民参与相结合;三、鼓励社区警务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四、倡导社区民警激励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社区警务,社会管理创新,服务意识,社区参与,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建昌, 刘青.治安管理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2]毛欣娟, 蔡晨昊.论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 篇8

关键词:社区;建设;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社区建设与管理提供组织保障新模式

社区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基層组织,新型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开展的怎么样,有没有生机和活力,直接体现出社区基层党组织有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健全组织领导体系。严格落实基层党组织“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靠上抓,班子成员包片抓,党小组成员重点抓的“金字塔”型领导体系。二是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模式。进一步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按党员居住区域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有一名小组长牵头负责具体事宜,在此基础上,按照“上下联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整体推进”的工作要求,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运行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从上到下进行理顺,确保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等作用。

二、完善社区网络建设,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为社区建设与管理搭建电子服务新平台

一是全面构筑技防网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社区加大技防投入,在社区居民集中居住的居民小区安装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努力实现重点路段、道口和区域视频监控的全覆盖。二是搭建电子政务平台。社区应通过建立局域网、门户网、政务公开系统和网络舆情处置等电子政务平台,畅通民意诉求渠道,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握政务信息,发表个人意见。

三、创新管理,整合队伍,提升社区建设与管理服务新水平

一是推行网格化管理。本着“条块结合、优化组合”的原则,针对不同情况,将辖区划分为若干个管理片,在每个管理片中挑选思想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居民担任信息管理联络员,配合楼长、居民小组长、调解员、保安员、社区干部、社区民警、街道包社区干部开展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形成由街道、管区、社区、片区、楼(栋)长组成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二是整合社区联防队员。投资建立社区联防基地,将原先分散居住的联防队员集中居住,实行军事化管理。结合联勤队伍的网格化管理,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布局,形成“社区保点、联防巡线、治安志愿者参与”的大巡防格局,大限度地把治安队员放在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和社区主干道,提高对犯罪分子的震慑力。

四、帮扶救助,文化育人,丰富社区建设与管理服务新内容

一是完善帮扶救助体系。建立社区慈善、老龄等一系列帮扶救助体系,为社区弱势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义工帮扶等救助。二是搭建文化育人新载体。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步伐,按照“一居一组一特色”的工作要求,成立社区巾帼文明宣传队、秧歌队、锣鼓队、健身队等社区文艺队伍,引导居民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让社区在活动中发现、培养文艺人才,带动社区群众文化深入发展,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以人为本,优化环境,精心打造环境优美幸福和谐新社区

一是建立信访联动机制。本着“小事、大事不出社区,问题解决在基层”的维稳工作思路,建起机关指导、社区解决、信访部门协调的信访联动工作机制,将社区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前预测,深入排查,超前介入,主动化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置在萌芽状态。二是改善人居环境。结合青岛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街道争创全国卫生乡镇等有利时机,对部分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强化社区物业公司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对社区脏、乱、差等卫生死角,开展集中治理,彻底解决居民反应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同时结合创城工作,对城市社区内的环境卫生进行拉网式综合整治。

六、几点启示

我们在建设幸福和谐宜居社区过程中,不断创新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互利共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加强组织领导,是创新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治本之策。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好坏,与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执行力密切相关。基层社区党组织以创先争优为目标,把强化组织领导作为提升执行能力、创新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治本之策来抓,每年用1/3以上的时间在社区调研,把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一线。同时选优配强社区干部,并通过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依法治居能力和为民服务本领,使街居干部的工作由被动型、应付型、任务型向主动型、服务型、创新型转变。

2.强化源头治理,是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的基础之功。

影响社区平安和谐的主要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社区在加强干部管理、提升干部为民服务本领的同时,制定完善了规范社区两委干部行为的《七项制度》,从而有效地规范了社区干部的从政行为,夯实了基层政权建设的根基。在此基础上,街道帮助指导各社区重点抓了“一会、两组、八公示”。各社区成立居民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财务收支、税费收缴、征地拆迁等八个方面的情况定期在政务公开栏里进行公示,接受居民咨询,有效地防止了干部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真正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 篇9

系别:***

班级:****

学号:*****

姓名:****

***系****级学年论文************号

浅谈物业管理与和谐社区的建设

摘要:社区是社会的细胞,而物业管理机构又分布在各个社区,为成上千万的业主服务。它是社区建设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载体,是城市的经济发展、社区稳定、和谐社会的积极实践者和重要力量。其对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环境和维护社区稳定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规范社区建设中相关主体的职责、明确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提高业主自治的能力与水平、规范物业管理市场、增强物业管理企业社会责任,从而充分发挥物业管理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推进社区建设。

关键字:物业管理社区建设作用与影响改善与思考

一、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

物业管理是改善居民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居民居住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具有树立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的作用。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新兴行业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内地以来已取得较快的发展。但是作为第三产业,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时间短、缺乏经验以及制度不健全,政府监督引导不够、百姓认识水平低使得目前整个行业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与发达国家的管理水平差距较大。具体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物业管理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出台《物业管理条例》、《物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确立了比较系统的房地产基本管理制度。但从整体上看,物业管理的法制环境仍有很多不足,制约因素较多,许多省、直辖市及较大城市没有地方法规。许多地方尽管法制建设较早,法规条例仍然存在结构、体系、执行等方面的缺陷,甚至混乱的现象。其中许多地方在涉及物业维修资金、物业服务标准、物业管理收费等相关政策尚未出台。同时对于物业管理企业审核不严,在物业管理的市场准入、招投标、行为规范、权利义务、纠纷处理、法律责任等方面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物业管理中产生大量的矛盾和纠纷无法可依,往往得不到解决。从而为开发商和物业公司侵害业主合法权益提供了空间。因此,必须尽快完善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的权利和义务,为广大业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武器。

(二)物业管理企业定位不准确

首先,物业公司服务意识不强

许多物业公司对自身的权利义务认识不清,错把自己当作了管理者。不能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态度不好、服务不到位、随意处置公用地等行为,侵犯了业主权益,造成了物业公司与业主的矛盾。

再者,物业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许多物业管理行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物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能做一些诸如收费、保安保洁、和公共设施的基本维修等简单劳动。客户服务意识差,只停留在做业主投诉处理,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物业管理中的收费问题

物业管理费是物业管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开展工作的保障和前提。但是,物业管理收费难是目前许多物业管理企业所面临的大难题。归根到底,一方面是开发商遗留下来的问题,造成开发商和物业管理企业权责利不对等。物业管理企业一般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下属企业或两者存在着纠缠不清的关系。开发商不履行售房时的承诺,遗留下诸多的质量问题。业主入住后许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而拒交物业管理费,这是造成物业管理收费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物业管理企业乱收费收费、标准不合理、财务不公开,致使业主怀疑物业管理费是否真正用于自己的物业管理,业主感到花了钱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服务,从而在心理上对物业管理产生了抵触情绪,就以拒交物业管理费来表示抗议。

(三)业主自身主人意识薄弱

根据《物业管理条例》,业主自己是物业的主人,是物业管理区域的主要责任主体。但是,大部分业主没有真正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力。

第一,业主意识不强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住房福利制度,使业主对自身利益及公用部分和设施的使用、维护和管理缺乏主人翁的意识和民主参与的意识。有的业主意识不到业主大会的重要性,从不参加业主大会的活动,却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按业主大会的决议少收物业费甚至不收物业费;有的业主不重视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却抱怨业主委员会不能维护业主权益或维权不力。总之,业主没有合理的自身定位,没有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没能找到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武器。

第二,业主委员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在实际中,业主委员会的运作还很艰难。物业管理法规对业主委员会的权利义务以及运作方式没有明确规定,导致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和运作很不规范。已有的业主委员会缺乏办公场所、办公费用,负责人和委员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不足,不能有效行使合法权力。业主委员会的成员都是义务服务,很容易产生没报酬、得罪人等情况。所以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好多选出来的业主委员会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社区建设中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业主委员会难以发挥维权监督和协调作用

首先,业主委员会现有的法律地位无法代表业主维权。

业主委员会是由业主大会选举产生,只经房管行政管理部门报备,未经民政部门登记成立,属民间自治组织。虽有一定组织机构和财产,但不具有法人资格,不能作为发生纠纷或法律诉讼的主体,从根本上无法代表业主维护自己的权益。

然后,业主及业主委员会维权意识不够。

由于业主委员会是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维护业主合法权益的代表性组织,委员是无偿兼职的。绝大多数的业主只有当他们使用私有物业方面的利益受损时,才会通过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及有关方面协调理顺关系;而当业主在使用共用和公有利益受损时,业主及业主委员会往往不会主动关心并解决问题。

最后,业主委员会的运作形同虚设且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很多小区业主主人翁意识不强,放弃物业管理自主权,对成立业主大会参与物业管理漠不关心。业主大会召开难,作用发挥不够,业主委员会并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自治管理。

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难以体现全体业主的意愿,违背了权责一致的原则。

(二)业主对权利义务的认识不对称

一是房屋维修养护责任意识不强,“产权归己 维修自理”的观念没有树立;二是不服从管理,乱装修乱搭建屡禁不止,自律意识淡漠;三是不按时交纳或不交纳物业管理费,尤其是老旧小区。不交费的理由多种多样,物业服务不到位自不必说,房屋质量等开发商遗留问题、邻里纠纷、下岗等都作为不交费的理由。就这样恶性循环,直至物业企业服务质量下降,干脆关门走人,广大业主也深受其害。

(三)维修基金的管理使用不规范

维修基金是专项用于住宅共同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大修、更新、改造的资金,性质上属于专门设立指定用途的专项基金,归属上归全体业主共同所有。其款项运作过程,包括招投标,监理以及预、决算等程序缺乏监督和管理,导致基金使用上的不规范。甚至于有的小区业主委员会未经申请,先斩后奏,违规使用公共维修基金。

三、物业管理对和谐社区的作用与影响

(一)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区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先构建和谐社区。社区缺乏和谐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一定破坏,只有和谐社区的成功构建才有可能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物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构建和谐社区有着相互依赖、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物业管理满足业主对住房财产的使用、维护、保值等方面的服务的需求。为业主及使用人创造和保持良好的工作居住环境,并按照物业企业与业主的合同约定,对房屋及其配套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保洁、绿化、保安等环境卫生和秩序以及社区文化活动。这正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范畴。另一方面,物业企业为业主提供的是有偿管理服务,具有明显的市场性,而且是密集型的劳动,给社会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为国家上交税金和社会安定团结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对业主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是社区和谐的关键

一个小区有众多的业主,用户要想和谐相处,关键是物业公司定位要准确,对物的管理要科学,对人的服务要到位。角色定位清楚了,其工作范畴、责任和义务自然也就清晰了。物业管理总是提倡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而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按马斯洛的五层次说,人的需要分本能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作为知识的鲜活载体,人的需要越来越高,而物业管理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业主和用户不断增长的各种需要。

(三)对业主开发商的协调沟通起化解社区冲突和纠纷的桥梁纽带作用

创造和谐的物业管理环境需要物业管理关系链上诸主体的参与,尤其是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业主的相互配合。物业管理公司应为业主着想,着力解决与业主和使用人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缓和大家之间的关系,化解多方矛盾。

四、对社区中物业管理的问题的改善与思考

(一)制定和完善物业管理领域相关政策、法规,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一是对目前争议比较多的以及真空地带, 及时出台相应政策, 提高可操作性, 特别是在目前大量出现的纠纷和矛盾的方面, 作出具体规定, 以化解各方矛盾;加强物业管理市场竞

争主体的培育, 严格实行建管分离, 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 真正建立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双向选择市场竞争机制, 改善市场环境。

二是加强政府监督和指导, 强化社会监督力度。积极探索物业管理行政管理模式,推广三级管理模式: 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本辖区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运作的具体管理工作, 区主管部门负责业务的指导与监督, 省市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政策法规和行业监管, 加强监管, 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引导发挥物业管理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和指导作用,实施业必归会制度, 改变目前的物业管理行业仍过分依赖于行政监管的局面, 提高行业自律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再者, 要依靠业委会、人大代表、社会代表等各方力量,加强对物业管理的社会监督。拓宽群众投诉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物业管理问题。

(二)加强管理, 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企业效益

一是企业要加强苦练内功,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完善各项服务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程序,重视业主和物业使用人提出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技能,实现业主对物业服务满意度达到与承诺和业主期望相应的水平。

二是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文化品位。首先,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强化服务意识。通过举办培训班、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等多种方式,提高物业公司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自身修养,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其次,进一步提升物业服务品位,发挥营造社区文化、引导消费的作用。应建立必要的文教娱乐设施, 引导社区健康文化生活,营造社区欢乐、祥和、文明的氛围。

三是拓宽服务领域,开源节流,提高经济效益。物业管理企业应创新思维,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营策略,在拓宽服务范围上下功夫,形成一个好的物业经营服务机制,把企业做大做强。要加强和兄弟物管公司合作,共用部分资源,节能增效, 提高规模效益。只有良好的效益才是公司健康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否则只会落入低效益-低素质员工-低质服务-低收益-低效益的恶性循环。

(三)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一是业主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物业管理相关内容和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也能监督物业管理的日常工作, 对物业企业提出改进意见、建议,规范和提高了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服务行为和质量。通过学习,要认识到自己作为物业消费者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转变少花钱,多享受及歧视物业公司的错误观念,树立物业服务也是消的商品经济观念和平的法治观念。

二是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支持业主委员会的工作。要明确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物业管理是涉及全体业主长远利益的大事,需要全体业主共同关心和支持,并主动配合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业主委员会是广大业主的代言人,没有大家的支持,业委会的工作就无法全面开展。通过业委会这个平台,业主才能更好的和物业管理公司沟通、交流意见,加强对物业管理单位的日常运作,促进和谐社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锦.规范物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J],现代物业2010年第1期

(2)《物业管理条例》业主自己是物业的主人„„2007年10月1日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 篇10

郭海雷

摘要: 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伴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人群乃至社会精神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社区建设的管理面临着各方面变化带来的挑战, 管理创新是社区管理的应然性的选择。

关键词 社区 社区建设意义 社会管理创新

一、社区的内涵及社区建设的意义

(一)社区的内涵

社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生活的人群及共同利益、文化和社区意识为纽带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是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建设的意义

1.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和重要途径

目前,社区在社会中的根基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已经由单纯居民居住点转变为人们群体聚集、利益交汇、矛盾冲突的场所。因此社区建设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基层,也即社区层面。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

2.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尤其形成健康的社区主流价值观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其中,价值观是社区文化的核心,社区文化是社区的精神支撑,对于建设社区的凝聚力,净化社区的精神灵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形成社区良好的生活与发展环境

加强社区建设,应当对社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齐抓共建,这将有利于促进社

区环境的清洁美化与安全为居民生活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系统内外部关系

社区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系统,有其独特的内外部关系。社区的内部关系,主要体现为社区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区的基本标志之一。但目前城市社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际关系冷漠,居民缺乏归宿感和认同感。通过社区建设,提倡诚实守信和团结互助,必将极大地唤起人们友好相处的内心渴望。培养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有利于缓解社会压力,消除孤独感,并带来社会安全感,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社区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更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区与外部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形象。社区建设,有利于树立社区良好的外部形象,增强社区的吸引力与扩展力。

二、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创新

我国的社区建设基本上起步于上个世纪末, 进入新世纪, 社区建设得到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社区管理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影响了社区的构建。近年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以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及其相互间的关联性作为建设社区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在构建社区过程中, 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成功范例。但社区建设现实明确告诉人们,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出现的许多新特点、新情况, 社区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这是社区建设的理论要求, 更是社区建设的实践需要.[2]

三、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创新的现实瓶颈

(一)法律制度缺位

现行社区建设的最高法律可以说还是1990 年1月1 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如今的社区已非往日的社区。从社区居民数量来看,过去社区所辖居民几百户,如今,社区所辖居民动辄几千户;从居委会工作对象来看,过去只是一些无工作单位的纯居民,如今既有纯居民、离退休人员、下岗工人,也有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为主的流动人口;既有非公企业、社会团体,也有国际国内驻地单位等等。所以,《居委会组织法》已经难以跟上社会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列问题,比如在社区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很明显有些做法与《居委会组织法》的规定不相一致,而有些

创新性的做法却在《居委会组织法》中根本找不到相关的法律依据。此外,《居委会组织法》是基本法律,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中的一些原则性规定作出具体的规定,从而使得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得到执行和遵守。

(二)权责不一致

公共行政“权责一致,权责对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有多大权力,就应该承担多大责任。而我国传统的社区管理体制就存在着权责不对等现象。街道办事处原本是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只履行一部分行政职能,但在实际的社区管理中,行政、执法、街道经济发展等各项任务都下放到街道办事处,使其从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逐步演变为一个集行政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再加上原来单位制解体后外溢的诸多职能,以及新增流动人口管理任务的日益艰巨,街道在难以承受的情况下,往往把自己的部分职能转移到受其“指导”的社区居委员会身上。可尽管这样,无论街道还是社区居委会的权力,并没有按照“权随事转”的原则同步增长。“ 权力特别少,政务特别多;权益特别少,职责特别多;资金特别少,服务特别多”,就是对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现状的形象概括。在这种状态下,街道办事处,特别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三)角色错位

社区居委会,从法律上讲,是一种居民自治组织,扮演着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角色。正如政治哲学家哈耶克所说,社区是“自由秩序”的产物。而我国的社区居委会,从建国初期一开始,就是城市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社区管理在我国先天就具有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 它的超强行政性克服了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无序状态,但这种传统政府主导型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这种市、区、街道三级管理层次下,“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居委会的主要角色变成各级政府部门交办的各项行政管理性事务的处理器。这种角色错位,造成社区居委会尽管工作十分辛苦,却很少能有时间去倾听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很少能有精力去谋划推动居民自治和民主管理,使得社区居委会不知不觉脱离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所以也就很难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如此下去,很可能动摇政府在基层的群众基础,影响政府在基层的威信。特别随着以业主委员会为代表的新型社区社会组织的不断涌现,社区居委会的地位日益受到挑

战。[3]

四、突破社区管理创新的路径建议

(一)完善更新社区管理法律制度

某种程度上讲,法律已成为社区发展的关键“瓶颈”,只有从法律层面上对社区建设会的一些问题作出规定,才能有利于创新社区管理,从而充分展现、发挥居委会的重要作用。

1.统一管理体系名称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当年公务员制度建立前,公务员的管理可以说处在一个低水平运行状态。为此,首先统一了“公务员”这个名称,在这个基础上颁布实施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使公务员的管理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创新社区管理,同样需要从规范管理体系的名称入手。《居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城市居民自治组织的正式名称为居民委员会。但在实践中,居委会的名称各式各样,有多重称谓。有的地方把合并改制后的居委会叫社区居委会,有的地方叫社区委员会。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而是一系列改变的开端和体现。为此,应当从法律上尽快统一名称。笔者以为用“社区居委会”的名称更好。

2.合理界定社区规模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各个社区管辖范围和人口也不尽相同。所以,社区居委会的规模界定也不能完全一致,“ 应该有一个度,考虑到我国有众多的中小城市,因此在制定标准时决不能与大城市标准相雷同,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4]。

3.厘清街居关系

从法律上讲,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是一个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尽管这样,可是在现实的权力结构中,如何避免街道办事处功能错位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二者之间如何科学定位还是一个难点。一方面,社区建设离不开街道办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社区组织又决不能成为街道的附属物。因此,应从法律上对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之间的有关事项作出尽量详尽的列举式划分,避免关系含糊不清。

4.明确社区体制中组织的权责

一般来说,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管委会、社区议事会是构成社区管理体制的四大组织。但不同地区,社区管理体制设计组成也各不相同。但很多地区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体制构成是比较有效的。为此,在法律修订中,第一步要把四级组织基本框架肯定下来,第二步要对各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作出具体规定,如在社区的治安、卫生、公共设施保护等方面,必须使相应的职能机构能行使检查、管理、处罚、监督等权力,使社区各类组织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避免出现过去居委会那种“管得到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管不到”的局面。

(二)重视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过去,社会流动不频繁、社会分层较单纯,所以,主要依靠家庭和单位来整合、调配社会资源,很多社会问题在家庭和单位范围内就能得到妥善处理。而如今,随着剧烈的社会转型,国家与个人的直接接触日渐疏离,出现了一个范围不断扩大的中间地带。那么,这个中间地带该如何填补?这就急需一个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社区社会组织先天具备的一些属性使其无疑成为有效承载体。何为社区社会组织?简单的说,就是为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镇、街道)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民间自发组织。一般来说,社区社会组织主要包括非营利性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民间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比如社区医院、社区学校、社区健身中心、社区心理咨询站、社区调解员等等,这些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管理、改善民生、提供社区服务、丰富居民生活、促进社区和谐、反映利益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所言:“ 让政府来推动一切社区问题只会愈帮愈忙,社区问题的解决之道就在社区里面„„非营利机构就是社区,我们正是通过它来塑造一个公民社会,它是未来社会行动中的中坚力量”[5]。的确,非营利组织是社会资源“流通”和“运用”的重要通路,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是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团体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平台、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力量。所以,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这是实现社区管理创新的有效路径,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路径。

(三)积极培育社区社会资本

何为“社区社会资本”?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 社会资本是真

实或虚拟资源的总和。对于个人和团体来说,由于要拥有的持久网络是一种或多或少被制度化了的相互认可的关系,因而它是自然累积而成的”。所以,简言之,社区社会资本就是社区主体在自治互动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信任和互惠特征的社区关系网络,其中信任是核心。当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大多依赖政府主导建立,因此,我国的城市社区是一个基于理性建构而成的陌生化的居民生活聚居区。其最大特点就是社区内部成员之间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和疏离性,也就是所缺乏传统社区中居民之间天然的信任、情感关系以及对社区的认同。如此情境,人际间原有的利益与控制关系断裂,自然会导致社区内部的社会资本丧失存在前提。有鉴于此,社区建设应当注重充分调动、激发社区内部的能量。为此,可以在社区建设固定的社会活动场所,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加大社服务的宣传,这样社区居民互动的机会就增加,可以有效地增进社区居民之间、居民对社区的了解。“ 而正是通过频繁、紧密的沟通和互动,人们在社区内获得了理解、同情、情感支持乃至经济支持、劳力支持、信息策略支持等等,社区成员自然对社区产生认同,社区内部的凝聚力也得以提高,其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自然增加”[6]。这样,通过社区社会资本的积极培育,社区建设方式可以逐渐得到转变,社区管理创新也才具备基本条件,社会的和谐有序也才有了基础。

[1]张传友,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思考,武汉学刊2008年第6期。

[2]林炳淦,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市社区管理创新。

[3]徐振华,浅议社区管理创新的现实瓶颈与突破路径。

[4]王义,论城市社区体制变革视野下《居委会组织法》的修订[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1 年第6 期。

[5]郎友兴,周文.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J].浙江社会科学,2008(11)。

[6]戴燕.,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实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2 期。

做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管理 篇11

一、重新认识和构建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一)安全生产观的重新构建。构建安全文化体系。这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安全保障新对策,在安全管理中起到重大作用。从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到圣元“激素门事件”,再到砒霜门、水源门、致癌门等;从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到厦门BRT快速公交车爆炸起火案,这一系列的安全事故,已成为公众事件,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市场经济发育到今天,公众普遍希望企业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价值观,转变为经济与正义相一致的企业文化。从这个角度上讲,企业的安全生产不仅关系职工自身安全,还涉及社会公众的安全。因此,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也不仅仅是经济效益,企业的安全文化就更应该以人为本,把维护生命安全作为第一要素考虑。

(二)企业安全文化构建的重大意义。一方面,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体系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声誉,塑造企业的形象。安全生产事关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创新安全文化理念,营造安全生产氛围,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既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体系可以弥补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是一种成本低、影响远的“法宝”。企业员工的有些行为是不容易监管的,或者说监管成本太高,只能靠安全文化去熏陶,形成员工自觉的“自我监管”。由企业安全文化支撑的安全生产制度不是僵硬的它使安全文化蕴涵于安全管理的每个环节之中,蕴涵于每个员工的行为之中,它可营造出一个崭新的、社会性的安全大氛围。

(三)构建安全文化的要素。重点要把握五个要素:一是导向。安全文化应集中反映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安全理念和安全追求,引导企业和员工按照既定的目标开展工作。二是凝聚。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因其对生命的参悟和价值的感知,能使企业全体员工在安全上的观念、目标及行为准则等方面保持一致,形成心理认同的整体力量。三是培育。推行企业安全文化的过程,就是培育员工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过程。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能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四是激励。企业安全文化以人的安全行为为准则作为自我激励标尺,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安全生产成为员工自觉、自愿的行动。五是规范。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通过规范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使企业员工形成安全价值观。

二、重视安全文化教育内容方式创新

(一)安全教育现状。企业安全文化主要分为:安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支撑、是基础,是构建新型安全文化体系的起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安全教育是加强安全生产、形成安全规范的主要形式。从笔者走访调研情况看,当前企业安全意识已全面提升,但依然普遍存在安全教育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大多停留在喊口号、贴标语、开会议,靠强制性要求反复强调的阶段。这种强制灌输、填鸭式,缺乏活力和灵魂的教育形式,教育对象往往耳熟能详,现实中却置若罔闻。主要表现为虽然都知道“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道理,但当安全与生产相互抵触时,安全与工资收入发生矛盾时,还是会出现重利益轻安全的现象,只要不出事就可以,这种心理往往会让隐患钻了空子,心存侥幸轻视安全。

(二)重视安全教育方式创新。尽管一再强调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安全教育无论在形式、内容时间以及在对象上都缺乏必要的针对性。仅仅采取单向的教育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是安全教育的必由之路。要结合职工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变枯燥的安全说教为寓教于乐,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做到标本兼治。比如,有的企业对影响面大、教育意义广的事故案例及安全知识作为教育内容在班前会、班后会进行宣教,使其融入到生产中去,做到警钟长鸣,时时刻刻提醒职工注意安全。有的开展安全文化节目巡演、开展安全生产宣誓、举办安全文化讲座、开展安全文化漫画展等,让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从而不断深化职工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等。

(三)强化安全教育的有的放矢。要时刻关注职工安全动态,不断丰富安全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重点针对安全观念淡薄的问题,要经常开展理论教育,组织干警学习相关的文件和会议精神,解决在思想认识上、生产经营上、日常工作习惯上等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针对侥幸观念的问题,要经常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的典型案例,以身边的人和事警醒职工常怀律已之心,常思安全之害,真正做到警钟长鸣,安全生产。同时,企业要对职工的思想动态、行为要建立动态监督机制,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及时纠正影响安全的不良行为,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责任落实是保障安全文化形成和落实的关键

(一)摆正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企业经营者要认真把握“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的辩证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安全工作主线,开展深入细致的安全教育。因此,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企业主要领导和一线领导提高认识,摆正生产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加强自身安全法规、安全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素质,才能全力抓好全员安全教育。

(二)完善体制建设。制度是有效约束行为的重要保证。通过完善安全制度建设,构建完整的安全教育网络体系,消除安全教育盲区,是企业搞好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安全宣教机制,使“哪里有职工,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就要做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做到制度有落实、人员有分工、活动有场所、经费有保证。另一方面,要建立监管机制。要把安全教育工作列为各级领导的责任目标进行考核,落实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的责任。

(三)坚持教育与处罚并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总有少数人对安全工作不在乎、我行我素,怎么顺手怎么干,大问题不出,小问题不断,对这类典型的习惯性“三违”,这就要求在安全教育上必须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对“三违”人员及时进行曝光,视其情节轻重,该检讨的要写出书面检讨;该罚款的要罚款。但是,不能够一罚了之,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谈心活动,注重心理干预,使“三违”人员从思想上要真正认识到违章的严重性,以及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既要让当事人受到教育,也要消除当事人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四)落实安全主体责任。企业要健全安全管理机构,把安全生产作为强基固本的重要举措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确保安全投入、安全管理、技术装备、教育培训等措施落实到位。不断完善企业绩效工资制度,加大与安全生产挂钩比重。政府部门要把安全生产作为加强经济社会管理、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行政首长安全生产负责制和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及时纠正查处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并做好事故查处的公开公示工作,确保公众的知情权。

(作者单位:焦作煤业(集团)新乡能源有限公司)

上一篇:总经理离任审计通知下一篇:宪法晨读活动直播心得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