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主建设与管理规划内容

2024-06-23

社区民主建设与管理规划内容(通用6篇)

社区民主建设与管理规划内容 篇1

基层政权和社区民主建设工作“十一五”规划

主要目标:

------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城市现代化要求的社区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组织体系,努力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区。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由示范到普及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全面提升,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巩固、完善和提高。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事业,全面推进社区建设。

抓好社区组织建设,理顺社区各种关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培育社区自治意

识,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按照“四个民主”要求,不断提高社区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加强工作者队伍建设,逐步改善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条件和工作人员待遇。针对社区内不同层次服务对象的需求,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档次,扩大社区服务覆盖面,重点加强“为民、利民、便民”的基础性服务。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服务管理功能。到2006年底,辖区社区基础设施达标率100%,在全市率先进入“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市”。三县于2008年底前全部达标。

(二)切实抓好村民自治工作,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继续理顺

农村管理体制工作。加强村委会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进村民自治,规范和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制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由示范到普及提高。搞好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在提高按期换届率和选举成功率上有新的突破,在最大限度提高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精简干部职数上有新的进展。

三、实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积极谋求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横向联系

和配合,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协调,努力形成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基层组织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

泛参与的推动基层工作的整体合力,不断探索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基层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立体发展思路。

进一步完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加强社区工作制度的制定和实

施,积极探索社区工作申报准入制度,着力解决社区行政化倾向问题;进一步完善社区民主制度,统一和规范社区民主选举制度,大力增强社区自治功能。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健全机制为重点,以扩大民主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工作的整体水平。加强各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增加市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1至2名,切实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二)增加财政投入,确保合肥市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05年,区级财政拨付资金1500万元,区级财政安排配套资金,作为市辖区未达标社区基础设施达标创建专项经费。同时,逐年加大社区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力争2008年底前县城社区基础设施全部达标。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广泛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相结合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从06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建设“以奖代补”。市县(区)两级财政建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专项经费,从06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纳入每年财政预算,用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试点、培训工作,用以召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现场会、座谈会以及对各级优秀工作者的表彰。

(三)以实体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区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加快社区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的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社区服务开展比较好的县区予以扶持。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内容、扩大覆盖面,建立健全以社会投入为主体,实体化、产业化运营为支柱,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为手段的社区服务体系,形成社会共同参与,功能齐全,多种经济成份并举,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社区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专、兼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在改善居民生活、扩大就业机会等方面积极作用。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服务示范活动。“十一五”期间,广泛开展创建社区服务示范区、示范街道和示范社居委的活动,通过典型引路,做到点面结合,促进共同发展。

(四)加强理论研究,创新工作方法。

一是从实际出发、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真正为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找出答案,重点探索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注重研究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二是紧密结合实际,结合自身的区域特征和当前的社会经济发

展,紧紧依靠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加强与其他城区和省市的交流,不断探索总结社区建设自身发展的策略。

三是坚持发展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开展政策理论研究,特别注重其应用性和理论成果的效益性,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

社区民主建设与管理规划内容 篇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急剧转型,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相对滞后并存,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十一五”以来,国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自此,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并迅速成为各地政府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随着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推进,新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各类矛盾亟待解决,这种情况在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以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与背景入手,展开调查研究,希望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

1 探索与实践

农村发展道路与模式既受制于具体社区的客观历史条件,更取决于人们主观创造性的抉择[1]。针对农村出现的新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8个“一号文件”,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当前,在新型农村建设学界展开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涵盖了产业经济、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北京、山东、东南沿海等地均展开了大量的实践,并成为全国各地借鉴的典范。

1.1 北京模式

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其农村社区状况特殊且意义重大。农村社区既要承接城市功能的外溢,又要对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根据区位特征自身特点,北京市将其农村社区建设定位为北京的“后花园”。其功能着重于三点:1)保证城市对农副产业的需要;2)构建短期旅游的理想出处;3)承接部分城市工业及居民的外溢。以此为基础,北京市还制订了相应的发展原则:1)坚持城乡联动,发展宜农产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保证农业发展要求。2)因地制宜,改善村庄生活环境,建设宜居社区,吸引居民回乡居住。3)传承历史文化,注重自然环境保护,建设文化生态社区,开发短途旅游,带动第三产业。这种准确的定位和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其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其他各大城市提供了很多启示。

1.2 诸城模式

诸城市是山东半岛重要的交通枢纽。2007年诸城市着力推进农村社区的发展,力图构建“多村一社区”的模式,打造“两公里服务圈”。根据“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集中居住型”农村社区,使之既满足农村居民的耕作需要,又能让居民享受便捷的公共服务[2]。诸城模式的新型农村社区是将原先“散”的村庄重新聚集起来,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文化娱乐等方面集中建设,达到城乡资源自由流动,城乡社会融合的目的。

1.3 江苏模式

在各地纷纷效仿、大批量仿制“集中居住型”农村社区的同时,江苏省却从省域全境入手,统筹农村社区发展,提出了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的发展道路。旅游业市场准入条件较为宽松,贸易壁垒较少,不存在产业雷同,加之江苏省广大农村地区自然景观丰富,乡土文化深厚,易于发展旅游业,较易形成产业发展。2003年~2005年间,江苏累计建成通车农村公路4.1万km,2006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1万km,新改建农村公路大中桥梁1 050座,真正实现了“村村通”。同时江苏省着重农村卫生所改造、乡村综合文化站建设和以“三清一绿”为重点的环境整治等工作,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也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江苏省农村社区的旅游业发展已经突破了初期单一的“农家餐”“农家乐”模式,开发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欣赏、自助农庄和农业主题公园等多种旅游项目,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地发展了乡村经济,而且为省域内不同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之间寻求了一个契合点,为其他省市全面统筹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2 问题与困境

我国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农村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规划建设主要通过借鉴发达地区规划建设模式,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诱导城市文明入驻乡村,以期建设新时代的“新型农村社区”。所谓“新型农村社区”是指以中心村为主体,由2个~4个行政村组成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公共设施的农村组合体[3]。然而,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目前还缺乏长期的有效机制,资金和现实的地理情况都成为重重阻力,正逐步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2.1 空间分散惯性大,村庄撤并具争议,居住空间分异严重

除东南沿海及东北部分地区外,中国大多地区地广人稀,传统农村社区长期以来以分散布局,各村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形成了鲜明的地缘属性和区划分区。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时,首要解决的就是谁“吃”谁的问题[4]。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往往忽略原有农村的发展情况和文化结构,只是简单地进行大规模的集中新址建设,“并居”流于表面,缺乏内部的联系度。社会认同感缺乏,人际关系疏远。而且,在社区服务设施集中地区,往往是农村相对较为富裕人群的集结地,弱势群体及相对较穷的人群没有能力搬迁,最终被边缘化。这种居住空间在农村社区的分异现象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一惠及广大农村、体现社会公平原则的社会目标在具体的实施中并未得到有效贯彻,孤寡老人、低收入人群并没有从新型农村社区中获得好处,反而将原有的村庄环境从他们身边强行剥离,处境更加艰难,他们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来摆脱困境,这一社会不公的现象已愈趋严重。

2.2 迁居后居住地与生产地脱离,落后的农业耕作业方式制约了农村社区的规模和集聚度

我国实施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庄的撤并必然导致居民将远离生产地,生产如何进行,在离开生产资料的前提下,他们又通过什么进行谋生。在农村现有的出行方式和道路状况影响下,尽管社区建设的规模和集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但村民的生计仍将存在问题,生活水平很难从根本上提高,社区建设流于形式。因此,要发展新型农村社区,首要任务就是转变农村生产模式,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社区规模化的要求。

2.3 农村工业发展面临挑战,乡村企业亟待整合

农业产业化之路也是各地热捧的话题。然而,受地域以及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产业的同构、分散、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着广大农村地域。如何正确选择乡村企业以及如何进行选址,区域乡村企业又如何进行整合,这都是当前学者思考的问题。

2.4 其他矛盾和问题

除以上提到的问题外,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超前建设,彰显政绩工程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资金向某一区域倾斜,建设了完善的配套设施,但由于使用不足,后续管理跟不上,导致工程荒废和资源浪费。这种割裂农村经济现实的情况也不鲜见。另外还有农民文化意识跟不上等问题,都值得思考。

3 对策及出路

3.1 合理选择中心村位置,重构农村社会文脉

在中心村的选址上,要采用严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量化性的进行分析。应考虑各地不同特色,遵循几个基本原则进行选址,主要包括:

1)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

2)人口稀少村庄向人口稠密村庄集中。

3)交通不便村庄向交通便利村庄集聚。

4)基础设施薄弱,规模较小村庄向基础设施健全,规模较大村庄集聚。

5)一般村庄向社会文化重要,行政等级较高村庄集聚[5]。除以上经济和社会发展静态指标外,还应考虑人口流动,发展潜力和政策变动等动因的影响,以求迁并过程中社会稳定,各方面利益均衡。

同时,要按照自愿参与,直接受益的原则,积极听取村民意见,适当帮扶弱势群体,逐步组织迁并事宜。在新型社区形成过程中,还应仿效日本“町内会”的形式,组织村民代表管理社区生活,保证社会和谐,促进社会文脉的迅速重构。

3.2 完善土地制度,构建农村社区新经济模式

要解决新型农村社区的生计问题,就要从土地制度及产业构成等基本问题出发,使合并后的社区适应新型组织结构的需要,进而保障农村社区集聚效应的产生,切实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当前,许多突破农村传统的土地组织形式已悄然兴起,例如当前在我国许多地方实行的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新土地股份合作,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无不成为改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有益尝试。这些改革通过规模生产,弥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法适应集聚生产要求的弊端,解决了分散耕种和集聚居住生活的矛盾。

同时,各地还应加快土地流转,明确土地所有权,完善土地市场及法律体系,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益。建议将迁入村,迁并村居民原有土地全部转化为股权,以股权制组织土地的整合和重新分配。这样既可以保证居民获得新的生产地,有效保证置换原有宅基地还林还草[5],同时便于农业股份制经营和规模生产的有序开展。

3.3 发展工业小区,推进农村工业集聚发展

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同时,要考虑到农村工业的发展要求,有选择性的设立工业小区,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农村工业竞争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新的岗位和生计。同时,应清醒的认识到乡村企业利润低,搬迁费用高,地缘属性强的特点,针对自身特色,积极组织企业搬迁集聚[6]。

首先,要合理选择工业小区位置,优化产业配套,以少搬迁,多配套,重结构为原则,在新型农村社区周边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吸引企业入驻和社区居民就业。其次,要给予企业搬迁一定的补偿和福利,利用乡村企业惠及村民的一贯优势,在合理解决土地占用土地问题的基础上,借助政府扶持,发展地缘友好,环境友好型产业,增强工业小区吸引力,弱化原有地缘属性,形成新的工业文化。

4 结语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实现农民市民化和解决当前农村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如何展开规划实践,科学引导规划活动,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针对当前建设实际,分析了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和困境,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科学性,寻找一条有时代特色的农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才凤伟.农村社区研究评述[J].黑河学刊,2007(5):22-23.

[2]刘健.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影响因素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0(4):49-50.

[3]赵淑玲.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探索[J].郑州汉口工程管理学院学报,2010,28(1):96-100.

[4]古根宝.新农村建设模式:发展乡村旅游[J].商场现代化,2009(3):207-208.

[5]张万方.中国新农村规划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71-172.

社区民主建设与管理规划内容 篇3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科学民主化;公民参与

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核心是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关键就是要公民参与。所谓参与(Participation),就是让人们有能力去影响和参加到那些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和行为中去;而对公共机构来说,参与就是所有民众的意见得到倾听和考虑,并最终在公开和透明的方式中达成决议。城乡规划管理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让公民参与其中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的社会形势对城乡规划管理的要求

城乡规划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城市空间上的协调,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城市建设的合理有序进行。

目前我国城乡规划管理有几个特点[1]。第一,能够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导向。第二,重视公民在城乡规划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关注公民的利益和权利,重视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共安全等问题,将以人为本的概念贯穿到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中。第三,突出城乡规划落实执行过程中的法制性。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为依法治国,因此在此基础上,我国的法律逐渐完善,公民对法律的意识和对法律的应用能力也越来越高。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且不断变化;社会的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不同的利益诉求需要平衡与协调;公民民主、法治意识日益觉醒。在这些前提下,为能最大限度发挥城乡规划管理的作用,必须要让公民更过的参与其中,不能再是传统的由政府绝对主导的模式。

二、公民参与城乡规划管理的有效性

(一)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城乡规划的基础工作就是基础资料的收集。包括现状资料的采集、当前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和汇总,公民意愿的调查和汇总等。传统的收集方式都是被动的方式,通过统计资料、现场取证、问卷调查等。因为其被动性,使得其采集的资料,科学性、准确性受到影响。通过公民参与的方式,使公众主动参与到城乡规划中来,能更详尽的了解现状基础资料,更准确的了解公众的意愿,更全面的了解现实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从而大大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二)有利于规划的实施

城乡规划管理与公民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流障碍,城乡规划的目的及其他信息不能及时的告知公民,导致公民无法深入了解城乡规划,从而公民出现阻挠城乡规划实施的现象。因此,要促进城乡规划有效的实施,首先就要让公民了解城乡规划的真正含义,提高公民参与城乡规划管理的积极性,同时相关部门也要满足公民参与城乡规划管理的愿望,双方一起努力促进城乡规划的实施[2]

三、公民参与乡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征询内容不合理导致参与性不高

虽然公民参与城乡规划管理的作用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但是真正实施公民参与城乡规划管理的效果却不是非常乐观,甚至公民参与城乡规划管理的真正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在征求公民意见的时候,形式单一,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导致公民参与的效率不高,管理部门征求公民意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这就要求问卷中的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语言要简明准确,考虑到公民对利益需求的多样性,问卷内容要充足,从而保证公民能够深入的参与到城乡规划管理中并且能够提出合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

(二)公民主动参与意识淡薄

公民没有形成参与城乡规划管理的意识,大多数都处于被动参与的形式而不是积极的自愿参与,这样公民即便参与了城乡规划管理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公民参与的范围不够广泛,意愿不够强烈,导致意见结果不能代表公民对利益真正的需求。公民如果没有强烈参与城乡规划的愿望,就会在被询问过程中不耐烦或者敷衍了事,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把自己真实的需求表达出来,因而不能提供真实的情况。

(三)缺乏法律保障

虽然法律法规规定了城乡规划各个环节的公示公告制度以及听证制度,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内容上却没有明确规定,往往仅对大的布局方案进行公示,公众所能掌握的信息两不对等,政府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不管是听证的最后结果认定,还是公示公告内容的解释,其权利仍然集中在政府部门手中,影响公众参与热情和程度。其次,程序仍未理顺。公民对城乡规划的编制、许可等提出的意见,如何受理、处理、反馈等未做明确规定。再者,受理的范围狭隘,往往仅针对直接利害关系人,其他公民主动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缺乏途径。

(四)公民参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途径存在问题

目前,公民获取国家信息的方式主要通过新闻媒体,然后用书面等形式提出意见,这种交流途径是单一的,信息传递的途径也是单一的,不能真正做到公民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3]。同时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也缺乏专门收集公民意见的部门,公民意见不能及时的得到反馈,从而影响公民参与城乡规划管理。公众看不到、也看不懂那些规划图纸,没有动员、激发和用公众可达性的方法做公众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公众参与。

四、公民参与城乡规划管理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公民参与能力

加强宣传用以提高公民参与城乡规划管理的意识,提高公民参与城乡规划管理的积极性和兴趣,还要加强公民对参与城乡规划管理重要性的了解,激发公民参与的热情。我国城乡规划政策一直是依靠行政部门的决定为主,公民都是被动的执行,长此以往就失去了积极参与到城乡规划管理中的意识,因此,我们应该让公民了解城乡规划是需要全体公民参与的政策,并且能为自身带来利益,通过参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够完善自身的权利。要让公民大规模的参与到城乡规划,就要进行大力的宣传,宣传公民参与的方法,普及基本的规划知识,经常开展讲座等活动,让公民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城乡规划,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并且积极的提出自己的意见。

(二)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一个完善的公民参与城乡规划管理的体系,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城乡规划没有基本的法律保障,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产物,处于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因此,要保证公民参与城乡规划政策能够长期平稳的发展,就要建立一条完整的城乡规划公民參与的管理体系,让公民参与城乡规划有法可依,从而保证了公民参与的合法性以及公民和相关部门之间做到信息畅通交流,也保证了公民的自身利益和应有权利。我国的城乡规划方案只有一部分是公开的,剩下的部分都是保密的,导致公民得到的信息不完整,从而影响了公民参与城乡规划的效果,所以,要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公开性,让公民获得全部的信息,保证信息的连贯性,公民只有对城乡规划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提出有价值的意见,也只有保证政府和公民之间交流通畅,才能让公民的意见及时的得到反馈从而应用到城乡规划管理中。

结语

城乡规划的决策不能再搞政府的“一言堂”,政府绝对主导的城乡规划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由此带来的随意大拆迁、大建设已经极大伤害了公众的利益和情感,其实施的科学性也存在很大质疑。因此公民参与城乡规划管理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也是提高其科学性、民主性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邢海峰.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制度化[J].团结,2009,(4):36-38.

[2]常乐.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的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4,(12):302-302.

社区民主建设与管理规划内容 篇4

人文学部公共管理系

一、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专业人才需求和就业岗位分析

1、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区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社区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加快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已成为满足居民服务需求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又是其中一个重要任务。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第一个社会工作系直到1993年才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之后,全国陆续有200多所高校设立了这一专业。

据统计,国外每千人中就有2至2.5名社会工作者。按此标准,我国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300万人。但是,目前我国每年仅有1万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从人数上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而且我国现在100万左右的在职在岗的社工,绝大多数都未接受过专业学习,能力普遍较差。

就广州市而言,目前有城乡低保对象13.24万人、优抚对象7.2万人,还有1443个城市社区和1146个农村社区,他们都需要得到社会服务。而截止至2006年底,全市民政社会服务领域共有社会服务机构3989个,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和相关社会工作专业学历的只有1718人。据广州市民政局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广州市的社工还有1万人的缺口,2020年社工缺口将达到1.5万个。

广东省社工岗位设置的现状也不观,存在诸多问题,除了深圳等少数地方、少数部门和机构有专业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设置专业的社会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本专业是市场需求前景广阔的专业。

2、就业岗位

(1)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秘书、行政助理等工作。

(2)在社区担任城管助理、民政助理、计生助理、司法助理、综合治理助理等工作。

(二)师资队伍状况

我院是由四所成人院校合并转制的高职学院,与广东各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积累了多年管理建设的经验,而且已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等相近的专业相对成熟。

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目前现有师资力量较薄弱,缺少知名专业带头人,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专职教师2名,其中副高职称1名,中级1名。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偏低,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差距大,缺乏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三)课程、实验室及教研等情况

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尚无院级精品建设课程。同时,又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专业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与社会需要相脱节。此外,教材建设力度不够,水平不高;校外实习基地稳固性不高,实习基地专业化程度不够高,真正能给学生们提供系统实习的社工岗位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对本专业的认可度,也影响了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以够用、实用、会用并具有一定发展潜力为标准,以学院已经具备的和潜在的办 1

学条件为基础,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教育资源,培养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把本专业办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在广东省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声誉的专业。

(二)专业定位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行政管理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较强的公关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社区从事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发展目标

结合学院总体发展水平和相关专业的建设情况,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10年使本专业初步形成专业基础雄厚、职业特色鲜明、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办学特色,进入学院先进专业行列。具体目标如下:

1、专业规模:从08年开始,每届招生一个班。到2010年,该专业在校生人数为120人。

2、专业质量:(1)课程建设。通过3年建设,使90%的专业课程达到合格课程;2年内将《行政管理学》建设为院级精品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力争建设成为市级精品课程。(2)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研究。针对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行政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按着教育部办学水平评估的条件,专任教师的师生比例为1:17。按2010年在校生120人计算,本专业教师总数应为7-8人。要有步骤地引进一些专任教师,初步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和技能型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双师”比例保持在80%以上。

4、教学团队建设:有步骤地选择《行政管理学》、《社区管理》、《社会工作导论》等主干课程组建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校内外专兼教师3—5人组成,团队成员中除学院专职教师外,广泛邀请知名学者、政界人土、社区管理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参加,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学缘结构和学术背景互补的团队队伍。每学期开展1-2次教学观摩课、教学方法培训、“传、帮、带”等活动,提高课程的水平。

5、实训室建设:争取建成电子政务(可与其它专业公用)、现代办公技术、社会工作等3个实训室。

6、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原有两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建5个校外实习基地。

7、教研和教材建设:力争公开发表教研教改文章10篇,院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1个,争取编写教材1-2本。

8、学生就业率:力争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达80%以上。

三、具体措施

(一)理顺管理体制,加大管理力度

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教学督导与课程评估领导小组、专业与课程评估专家组等学术组织,制定《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科研管理制度》、《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行为规范》等各项制度。制定工作任务、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并经常性进行检查,使本专业的各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进修提高。努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鼓励教师从事与专业教学有密切联系的顶岗实践或兼职,提高实践课教学能力。

(2)积极做好引进工作。考虑编制问题,今后三年每年引进教师1-2名,形成较为合理的梯队。(3)精心招聘兼职教师,努力建立起一支整体结构优化、稳定的兼师队伍。(4)加强与城镇街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工学结合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三)加强教学管理和改革

严格执行学院有关规定,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实验实训课程管理,建立专业教学督导制度,保证

教学质量。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摸索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加大课程安排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使该专业教学逐渐走向职业化、合理化和科学化。今后三年内,拟以《行政管理学》、《社区管理》两门课为试点,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模式,推动专业的教学改革。

(四)加大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力度

在原有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对其结构、组成进行动态调整,加大实际工作一线人员的比例,并进行实质性运行。定期举行会议,为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献计献策,把关定向。

(五)加强教材建设

选用教材时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选用近3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或使用反映教学改革要求、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质量的自编教材;积极鼓励系内教师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争取三年内出版《行政管理学》高职高专教材1-2本。

(六)加强实践教学

在优化校内实训室的同时,录取尽快立项,加紧建设电子政务等其他实训室。

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景泰街办事处、赤岗街办事处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向外开拓,与城镇街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联系,再建立5个教学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争取实现与企业、政府部门联合培养、共同互利的双赢局面。

(七)搞好学生就业工作

社区民主建设与管理规划内容 篇5

日期:2007-12-28

浏览次数:

社区是由聚居在城市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1998年,北京市城市发展第三次会议提出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社区,将城市重心下移。到2004年止,北京市已将6000多个街道居委会进行了新的调整,为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立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整合后的北京市居民委员会辖区(即社区)共有4000多个。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是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

基础,也是基层民主自治的平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量的新经济组织、中介机构在社区经营,越来越多无固定隶属单位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社区工作和生活,众多离退休的统一战线各方面代表人士在社区生活和发挥余热,社区中的统战人士数量不断增多、构成日益多样、影响逐步扩大。社区的统战工作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日益发挥积极作用。

2004年3月31日,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加强社区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试行)》精神,将《关于加强北京市社区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发至北京市各街道的党工委,要求他们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意见为对社区统战工作的开展提出政策指导,同时为民主党派参与社区建设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意见下发后得到北京市各区县统战部门的积极响应,各街道党工委从领导到统战委员,工作层层有人抓,许多区县结合自身条件在社区和街道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统战工作。

在我国的统一战线工作中民主党派从来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如何在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对其自身建设和发展又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就此发表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有关领导部门参考。

一、民主党派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积极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紧迫任务。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大特征在社区都有具体体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抓住和谐社区这个基础,社区统战工作是党在社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在意见中指出:加强社区统战工作, 是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是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新型社区的需要。

通过社区统战工作,增强党与统战成员的广泛联系,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反映他们的意见建议,最大限度地扩大统战工作的覆盖面,从而将广大统战成员团结在党的周围。在社区的统战人士中民主党派成员大多知识层次高、社会联系广、参与意识强,并具有专业技术特长,他们不仅是党的社区统战工作对象,还是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力量。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对于提高社区建设和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促进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尊重和照顾统一战线各方面人士的利益,有利于增强社区全体成员的团结,切实维护社区安定祥和的局面。

在统一战线中民主党派是以政党形式出现的一支重要力量,民主党派参与社区活动,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发挥协助党及政府做好工作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需要。

1、目前,在北京市的城八区内大多数民主党派都建立了区级组织,或设有起着区级组织作用的派出机构——区工委。他们围绕所在行政区和北京市的中心工作履行职能,为构建区本内和谐做出很大贡献,为本区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献计献策,发挥党派的整体作用。

2、北京市新划分的社区是一个属地管理的概念,社区包括居民区和驻区单

位,社区建设要依靠驻区单位的力量。在许多驻区单位中,尤其是中央和市属单位中都有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他们不仅在本单位建设中起着积极作用,还在参与党派在中共社区党委领导下进行的活动中,发挥自身优势,对构建和谐社区起着作用和贡献。

3、在一些知识分子集中的社区内,居住着许多离退休党派成员,他们政治素

质较高,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有发挥自身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热情,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离开工作岗位不久,身体尚可。他们在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中可以起到参与管理、化解矛盾、协调沟通、促进稳定和睦的作用。

通过民主党派在中共社区党委领导和组织下,开展的为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和活动,可以使基层群众更加了解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优越性,为政治文明的建设做努力。

二、开展社区工作是促进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需要

开展社区民主党派工作,不仅拓宽、延伸了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同时对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包括思想、组织、制度建设诸方面,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组织建设方面,社区内的民主党派成员如何组织,能否建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对社区内的民主党派成员如何开展思想工作,要新的认识和研究。新形势下的民主党派工作如何拓展领域,如何与时俱进,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

当前,民主党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由成员年龄结构“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目前,离退休民主党派成员已占总人数的40%以上,其中大部分人在社区生活,颐养天年。据调查,他们目前的状况是:

1、基本上不参加本党派的组织生活,党派组织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关心不够,疏于联系,而社区从政治上对他们也极少过问,可以说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2、已退休的民主党派成员分布不均,在同一个社区中,民主党派成员一般较少,在某些大单位的宿舍区可能较多,而同一个民主党派的成员又居住在同一个社区的情况就更少;

3、在社区生活的大多数离退休民主党派成员,希望社区能组织一些适宜于老年人参加的休闲活动,并有老年人活动的场所;

4、还有相当一部分离退休民主党派成员,政治热情不减当年。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热心公益事业,愿意继续发挥作用,为社区建设做贡献,甚至渴望加强学习,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二是中共北京市委在[2005]9号文件中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本单位的地位、作用已有明确的阐述,但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单位外的作用,没有涉及,其地位、作用、任务都不太明确,中共党委和民主党派两方面开展工作和活动都无所依从和遵循。

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出路在哪里?我们认为,加强社区统战工作,让民主党派成员和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在社区里发挥作用,为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做贡献,是一条“双赢”的极好举措。所谓“双赢”,一方面对社区有利,另一方面对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有利。

针对社区民主党派离退休成员的特点,从搞好统战工作的角度出发,既照顾他们的利益,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使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养,同时,也应把他们组织起来,依据他们的特长,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老有所为,为国家、为社区做出新的贡献。民主党派是知识分子政党,民主党派参与社区建设,拓展了参与社会实践的舞台。民主党派成员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面对社区基层群众,通过举办科普、教育、医疗、拥军、帮困等活动,广阔的社会舞台将使民主党派组织更加显现出活力。民主党派人士在参与本社区工作的实践中,感到有意义有作为;在建设自己的家园时获得了归宿感;缩短了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距离;有效地扩大了民主党派的社会影响;增强了统一战线的凝聚力,拓宽了知情渠道和参政议政的渠道。这些本身就是对党的统战工作及民主党派工作的一种有效的宣传。

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除了在本单位发挥重要作用外,在走向社会时,应首先把眼光向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社区,可以了解到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听到群众的呼声,也会接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能力。

民主党派在参与社区建设中,积极献言献策,为有关部门提供了真知灼见,让参政议政落实到实处,使人民群众在近距离内感受到民主党派不是“空架子”,加深了他们对民主党派的认识与了解,更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定优越性的认识和了解,这个意义是深远的。民主党派在参与社区实践中所形成的文字资料也为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对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都是很有必要的。把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定位于参于本单位的民主管理和在社区发挥作用两个方面,是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民主党派参与北京市社区建设工作的现状 为了了解民主党派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能否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于2005年

5—8月份对北京市朝阳、海淀、宣武、石景山、东城区的一些社区,就民主党派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听取了市委统战部研究室和有关单位统战部门领导的情况介绍。据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情况来看,民主党派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由统战部门出面,组织民主党派区级组织或基层组织与街道办事处“结对子”进社区,在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开展活动。

从2002年起,宣武区委统战部积极引导协调八个民主党派的区级组织与八个街道工委“结对子”,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如,先农坛社区建有“统战之家”和“人才之友俱乐部”;天桥街道增加了人大代表中民主党派的人数,组织民主党派委员开展人民群众接待日,聘请民主党派成员做街道及社区中共党委的监督员;根据民主党派优势成立社区学院、发挥党派成员的智力资源;组织民主党派区级组织开展科技文化进社区、进军营的“双进”活动。民主党派在“结对子”中参加街道及社区的居民代表大会、参与街道管理委员会工作、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保持先进性”教育等各类活动,从而建立了联系制度、了解了社情民意,拓宽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渠道,为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新的工作平台。在活动中民主党派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建设性及可操作性的建议,并与天桥工委一起完成了《天桥民俗文化研究》课题及体育社区试点工作。

朝阳区委统战部的做法主要是,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活动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并通过积极参与发挥党派基层组织在智力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为所在社区做贡献。如民建朝阳区委下属的几个支部发挥自身优势,为社区的经济建设做工作。

石景山区社区的统战部门,为民主党派区级组织在社区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牵线搭桥。如九三学社石景山区工委不仅与鲁古社区结成对子,还参加了街道办事处在金顶街社区办的中介服务组织——“爱心互助会”,以团体会员的身份,开展扶贫捐助等活动。

在东城区统战部的领导下,民主党派区级组织在社区中的社会服务活动,已由面向社区居民,深入到驻区单位进行定向服务。

第二种类型是把社区内的统战人士(包括民主党派成员)组织起来。如海淀区西三旗街道育新社区是北京市53所高校教师的居住地。该地区聚居着以大学教师为职业的知识分子群体,共有1747名统战人士,占地区统战对象的60%,其中退休的民主党派成员120人。西三旗街道重点进行了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育新社区统战人士联谊会”的创建工作。

2002年8月19日西三旗地区育新花园统战人士联谊会正式成立,它成为海淀区社区范围内首家以统战人士为中心的群众性自治组织。联谊会正副会长均由民主党派成员担当,注册会员71名,有七个民主党派的成员参加了联谊会,每周有固定活动日进行分组活动。如调研组对社区附近工厂是否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调研;文明建设组在社区内设有18米长的报纸栏,每日更换;文化活动组以琴棋书画会友。联谊会还组织社区统战人士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有益活动。如以学习十六大精神、《宪法》、《反分裂国家法》和纪念小平百年诞辰为主题的座谈会,举办“台海形势”报告会、喜迎“十六大”京剧票友演唱会和参观西三旗地区发展与新貌等活动。会员们热情地参与了义务到社区“市民学校”当教师、为社区居民放映电影、维护社区安全巡逻等工作,还为社区居民做“民调”工作、为养狗人做思想工作,许多会员还到居委会主动找工作做。在联谊会的活动日会员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谈古论今,商议国家大事,交流社区建设看法,为国家的发展、社区的建设出谋划策。

2003年又先后成立了电力科学院、冶金科学院和清缘里社区统战人士联谊会。同年9月9日成立了西三旗地区统战人士联谊会,这是海淀区第一个地区统战人士联谊会。联谊会的成立为地区广大统战人士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有效平台,凝聚了人心。使大家的参政议政愿望得到初步实现,感到老有所为,很有奔头,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共对联谊会工作的关怀与支持。

朝阳区香河园社区是北京市最早在社区里开展统战工作的,建有统战人士联谊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了居委会主任;劲松社区建有党外人士学习组。

上述情况证明,只要重视,同时又有良好的组织保证,民主党派在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中是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的。

四、对做好社区民主党派工作的几点建议

正如中央统战部文件所说的那样,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居民与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对社区公共事务也日益关心。原有的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的统战工作体系,已难以完全适应城市管理新体制的发展要求。应加强社区统战工作,使统战工作从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开放的社会协调模式转变,从过去条块分割向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转变,从过去主要依靠街道组织向更多地依靠社区各类组织转变,推动城市统战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形成新的局面。开展社区统战工作既是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内容,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功能扩展以及基层组织体制改革赋予统战工作的新任务。这一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也必将促进民主党派各项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目前,社区民主党派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①目前处于初创阶段,组织不够健全,活动内容也不多;②发展很不平衡,多数社区(街道办事处)和民主党派尚无联系;③在制度化、规范化方面还相差较远;④参与活动的民主党派成员的数量还不多。

如何作好社区民主党派工作,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提高认识,打好基础

尽管中共中央和中共北京市委对加强社区统战工作已制定文件,提出了具体要求,但落实到各基层社区,还相差甚远。主要原因是各级党委领导人对这项工作的认识还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再加上不少社区中统战人士、特别是民主党派成员数量还较少,如何开展社区统战工作,尚无成套经验。另一方面,从民主党派领导层来看,更是对这项工作考虑的很少。少数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社区也开展一点活动,但多从社会服务角度做一两件事,也未提高到履行参政党政治职能,拓展参政渠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区,巩固中共执政地位的高度去认识。因此,要作好社区民主党派工作,真正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首先就要提高中共各级领导(包括社区党委)和民主党派各级领导(特别是中央和省级领导)对社区统战工作的认识,这是做好社区民主党派工作的重要前提。民主党派中央和省级组织领导,应立足于未来,以前瞻性的目光,把社区的民主党派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拿出具体的工作方案,并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全面铺开;并对相关的政策问题,特别是组织建设方面的问题,给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政策。

2、组织起来,因地制宜

不把社区中的民主党派成员组织起来,就无从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就无法实施领导,进行管理。但是如何把他们组织起来,既要有利于作用的发挥,又要充分考虑民主党派的特点,符合民主党派的组织原则,是当前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考虑到当前社区民主党派成员(主要是已退休成员)数量分布不均,素质有高有低,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也差别很大,加上缺少工作经验,因此在组织形式上只能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来定,可以采取已有的方式,也可另行创造。例如,在一个社区内,同一个民主党派的成员超过7人,可单独建立一个基层组织;或因人数过少和其他原因不能建立基层组织的,亦可在统战人士联谊会中成立小组。总之,可以多样化,因地制宜,可以有多种形式。既不要搞一刀切,也必须注意效果,不搞形式,要讲求实效。

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积极进入社区,在社区或街道党委领导下开展活动,但必须在统战部门的统一协调下,选择条件适合的社区开展工作。全部活动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3、开展活动,发挥作用

组织好以后就要开展活动。主要是发挥他们在建设社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区等方面的作用。具体的说,可以发挥“五大员”的作用:①宣传员:在自身学好党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和重要文件、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对社区居民进行宣传讲解,统一广大居民的思想,帮助党委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的声音传达到基层百姓之中。②辅导员:结合本人专业特长,在社区居民中开办讲座,普及科学知识,包括医疗卫生、健康保健、学外语、学技术、普法教育等等,也可在社区学校中担任教师。③助理员:为社区领导出谋划策,帮助他们搞好社区民主管理,帮助组织社区的重大活动,或分管社区中的某一项具体工作。至于能否担任社区领导职务,要根据具体人的具体条件来定。④调解员:为构建和谐社区,力求把矛盾化解在社区内,减轻政府的压力,可协助社区领导做好信访接待、座谈讨论、入户调解等工作。⑤监督员:在广泛听取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社区领导班子反映群众意见,进行民主监督。当然,上述全部活动,都要在社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而作为民主党派成员,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必须自己成为社区居民的模范,在贯彻公民道德规范,落实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要树立好榜样,要积极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

对于已退休的民主党派成员还要开展关爱他们生活的活动,如成立兴趣小组,让他们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打太极拳、唱歌、跳舞、保健讲座、学书法、摄影等等。

社区环境绿化的规划与管理 篇6

可见, 对于城市中社区绿化的效果控制已经逐渐被政府和各级园林绿化单位所重视。如何做好此项工作, 是我们作为城市园林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1 严格执行规划设计要求

首先必须做到规划设计合理, 使规划到位, 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划设计要求。如执行社区绿化面积占小区总面积的30%, 还要按照设计人口居住小区集中绿地面积人均1.2m2、社区人均2.2m2的要求, 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游憩康体设施, 供居民游憩赏景及进行各类活动的公共绿地。其次配套设施完善, 综合功能齐全。社区的基础设施除了绿地外, 还应包括教育设施、商业网点、卫生保健、娱乐场所、行政管理、市政公用设施等。另外, 规划要有超前意识, 留出一定比例的待建用地;社区绿化规划设计要注重创新, 注重经济实用, 注重管理, 注重绿化设计手法。

2 增加投资是提高绿化水平的重要保障

绿化经费投入一定终身或一次性使用的办法, 都可能造成绿化水平的参差不齐和管理水平的逐年滑坡。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小区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渠道, 是提高新建社区绿化美化水平的重要保障。所以, 小区开发商应加大绿化投资力度, 同时也要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小区的绿化建设和管理, 也是提高新建社区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1) 单位自管房屋, 可按有关条例规定, 由该单位按年度制定支出预算;物业公司或房管站管理的房屋, 则由物业公司或房管站制定支出预算。无论由谁管理, 都要确保绿化养护经费足够到位。

(2) 本着“谁受益, 谁投资”的原则, 在居民中筹集一定数量的绿化养护经费, 按照物业有关管理规定中的0.155元/m2的标准收取绿化费。使居民既尽了义务, 又对绿地增加了一份责任和情感。

(3) 分清职责, 加强对社区绿化的保护和管理。园林绿化部门要认真履行政府管理职能, 对社区的绿化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 依法加强管理。并制定养管标准, 开展检查评比活动, 奖优罚劣。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要把监督管理绿化作为己任, 纳入工作日程。房屋产权单位或物业公司是社区绿化的责任单位, 一方面要安排好绿化养护经费, 组织好专业力量进行规范有效的养护管理;另一方面要接受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或街道办事处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使工作不断改进和加强。

(4) 对于尚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 居民委员会要采取新的有效措施, 积极鼓励认建认养绿地的活动, 增强居民爱绿、护绿意识。

(5) 实行养护招投标, 走有特色的市场化道路。实行养护招投标是真正实现养管分离, 节约养护成本, 确保绿地养护质量的有效途径。

3 完善绿地养护管理制度, 是提高新建社区绿化水平的重要保证

过去由于管理体制不顺, 养管主体单位不明确, 责任不清, 出现了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为了避免此现象发生, 在房屋产权单位多样化的今天, 对新建社区的综合管理, 应由开发商组织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物业公司可自管, 也可委托具有一定实力、资质的专业部门管理, 但绿化行政管理单位一定严把质量关, 实行养管责任制, 明确责任。并执行绿化养护考核标准, 加强各项养护措施并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督。

4 多管齐下, 确保绿地安全, 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要强化全民绿化意识, 充分利用媒体大造声势, 利用植树节设立宣传、咨询站, 提高公众爱护绿化成果的自觉性, 力戒有法不依的现象, 坚持不懈地对群众进行绿化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 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绿化的功能和作用, 使绿化造福人类的思想家喻户晓。

二要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依法行政, 遏制破坏绿化的违法犯罪行为, 严格控制树木的伐移审批手续。凡不按绿化法规缴纳有关费用的单位和个人, 不予办理绿化审批手续;凡单位庭院尚未达标的, 一律从严审批开工项目;凡挤占破坏绿地的一律限期腾、辟出绿地, 由绿地部门统一规划, 实施绿化, 从而有效保护绿化成果。

三要加强植保和养护技术研究, 提高绿地养护的科技含量。为确保社区绿地植保工作的规范有序和实效性, 应下大气力做好绿地病虫害预测预报、生物天敌的试验和应用及生物防治方法的推广工作。目前, 随着养护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 植保和养护工作量和难度不断扩大, 应进一步充实植保养护的专业技术力量。

5 应用多种植物材料, 提高社区绿化品位

社区绿化经过10多年的实施、总结和应用筛选, 形成了适应的乔灌草配套的基调树种, 特别是推广应用了一些适合社区特点的植物品种。如:金丝桃、金丝梅、八仙花、凤尾竹、火棘、丝兰等, 这些植物体量适中, 耐阴湿, 速生, 具备自我维护的功能。社区内还保存了丰富的花灌木, 如:锦带花、黄金条、榆叶梅、斗球等等, 常用品种有100种。但是社区绿地迅速发展, 这些品种被反复使用, 绿地给人以雷同感。继续丰富和扩大植物应用品种, 是目前的重要任务, 建议一要绿地增加观花植物, 如木本的榆叶梅、碧桃、连翘、牡丹、月季等;二要提倡自然植被, 即以铺设的草坪生长高度为标准, 允许多品种共存, 以降低养护成本。

总之, 社区的绿化美化工作, 只要严格遵循总体规划的原则, 体现绿化设计的最佳效果, 实行规范的施工程序, 强化有力的养护管理措施, 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及执法力度, 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 建管并重, 努力贴近生活, 不断创造和谐自然宜居环境, 定能使太原市社区绿化美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摘要:在当今社区环境绿化成为建设居民小区必须具备硬件的条件下, 如何做好社区环境绿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园林绿化专业角度出发探讨社区环境绿化的规划与管理。

关键词:社区,绿化,规划,管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产品生命周期 教学设计下一篇:你是我的影子经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