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物业管理工作中的社区文化建设(精选11篇)
谈物业管理工作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篇1
谈物业管理工作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的概念
社区文化并非单纯指一些娱乐性的群众活动,而是一种整体性的社区氛围,如同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样,对这个群体里的所有人均起着渲染和影响作用。随着观念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接受了买房子是买70年生活方式的观念。而这种生活方式最直接体现于社区文化中——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反映了小区的生命力,关系到房子的升值和保值。不仅可以增加业主对楼盘的忠诚度,而且坚定潜在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社区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包括物业的建筑风格、社区规划、绿化、配套设施、地段、发展商的策划、业主社会地位、物业管理服务和社区活动等等。一个社区文化氛围和格调的形成,与整个小区设计、开发、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相关,也只有在建筑设计、物业管理、营销及广告方面都要有一个整体的以人为本的思路,才可能体现出物业和业主的特色。满足人性中对文化的追求。照顾到人们对于所居住物业的精神需要、进而形成小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格调。
同时,社区文化的建立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种高雅的社区文化的形成,是发展商,管理机构及业主、住户共同努力的结果。并且在社区文化这一园地中,发展商及管理机构更多是个园丁的角色,社区文化的基本载体是全体业主、住户。他们的生活模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等最终决定了一个社区文化的面貌。
社区文化于物业管理之关系定位
A、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可以增强住户对居住区的归属感。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物业管理企业在注重高水平服务的同时,也应不断加强社区文化的“感情投资”,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增强住户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B、以社区文化架起小区文明的“桥梁”。物业管理应以优质服务、文明家庭、文明居住区等系列社区活动,将居民的实际利益、思想感情与住区文明联系起来,架设小区精神文明的“桥梁”;把小区内各种职业、性格的住户和社会团体,形成一条以居住区为依托、共同为居民服务、发挥各自功能的纽带,既建立良好的社区秩序,也促进了居民身心健康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形成奉献爱心、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气。
C、有助于物业管理企业锻造品牌与核心竞争力。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对于提高小区的档次、形成小区的格调均有重要作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形成高档次高格调的小区文化氛围,才有可能吸引高层次的业主,而拥有高层次和高品位的人群,既是强有力的潜在消费群,同时又可以提高小区的格调。相得益彰,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如果我们可以在各社区内建立起一种良好的氛围——住户与住户之间以及住户与物业管理者之间彼此能够良好相处,相互关怀,把社区看作为自己的大家庭。那么这样一种既有整体的统一性,同时每个小区又有着自己独立特色的、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将会成为物业管理企业品牌的重要附加值。
D、在销售渠道中,业主介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它的成功率颇高。但是如果想要扩大通过此途径的销售量。必须在业主中建立良好的口碑。所以,只有业主住得舒畅、舒心、满意,才会成为不盈利的中介机构。而让业主住得满意,除了业主购楼时的一切外部因素(地段、交通、环境、设施等)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社区的氛围和格调,这就通过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现出来。
E、社区文化工作是我们为业主提供的一项重要的增值服务、一所物业拥有良好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会使该物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给物业注入一种强大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内涵将成为物业的“灵魂”,成为该物业的特有标志。文化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当这种无形资产转移到物业之中,就会带来物业的增值。
物业公司、发展商及业主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A、物业公司的角色定位
物业公司的角色从长远来说,应当逐步从社区活动的组织者过渡到社区文化的协调者与引导者。社区文化最终应逐渐发展为以业主为主。自发开展的自主式和自助式社区文化活动。
自主式社区文化;逐步将业主委员会也吸引到社区文化的建设中来,从业主自身的角度出发,尝试采取业主自主、管理处配合的方式开展一些社区文化活动,增强业主们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有利于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同时也能引领社区文化的时代潮流。
自助式社区文化:将在某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业主组织起来,组成社区的某种社团(如合唱团、足球队、英语沙龙等),定期进行交流,可以提高业主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既能保证活动的频率及适合性,又减轻部门组织工作的压力。
B.发展商的角色定位
发展商在未来的社区文化建设中所应承担的角色,主要是在社区前期规划及配套设施方面、发展商应充分考虑未来的社区文化开展需求,把社区文化渗透到居住环境的设计中去。如社区整体建筑风格的设计、客户(业主)的社会层次定位,同时还包括社区内各项配套设施,如休闲场所等。使社区不仅成为建筑文化和景观文化的展示地,同时也是社区文化发展的舞合。
C、业主的角色定位
业主不仅是社区文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更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在社区成员中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使全体社区成员增进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建设新社区。而这种感召力和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社区成员对社区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踊跃参与。社区中部分热衷于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自然组合所形成的文化团队是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的雏形和有形体现,正是这些互利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民间团队组织在社区中的活动,吸引了其他业主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并逐步形成社区的文化氛围。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团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活动的规模和质量,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社区成员的参与度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区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尺度。缺乏社区成员参与的文化生活,有再好的动机、再新的创意、再大的投入也只能是无用之功。
充分重视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利用
A、重视管理处自身的资源整合利用
管理处独立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时,应注意充分利用自身现有资源(如会所、图书馆等现有文化设施)。这样既可减少成本支出,又可通过聚集人气,使社区设施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还可带动会所的经营,形成互动双赢的局面。
其次,还应充分利用社区业主的资源。一方面是鼓励业主参与社区文化的组织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借用业主因其社会身份所享有的资源,如场地、活动赞助等,使社区文化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重视物业公司内部的资源整合利用
公司内部的资源整合包括两方面内容:
a、在组织运作方面的整合
社区文化建设定位为物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而在组织运作方面必须有明确统一的战略和系统性的运作:
首先应建立专职运作机构,由该机构负责全公司整体社区文化建设规划和系统性开展。还可建立智囊团(社区文化工作组)作为辅助。
其次需每年制定社区文化工作计划指引,各部门开展社区活动须由该机构统一批准,实行全局计划性的宏观调控式工作,确保各部门按照公司统一方向行进。
第三应统一进行宣传,简化单次活动宣传工作量,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宣传工作的人力、财力、物力,对于小区社区文化氛围营造具有统一、持续作用。
b、在部门资源方面的整合(包括对外)
社区文化建设与开展的规模效应必须要对各部门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减少成本,增强活动成效的目的。
首先包括各部门内部资源的整合,包括以上所介绍的设施资源及业主资源:如会所、泳池等。
其次要加强各部门社区活动间的交流与协作,可以是全公司范围的部门协作,也可根据区域划分加强几个部门间的交流。
第三要整合各部门资源,以公司名义统一与外部单位进行联系,享受优惠待遇,减少外部活动的成本。
C、重视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
业主的兴趣爱好丰富多彩,社区文化的建设也同样应该多彩多姿。但物业公司在此方面的专业度及资源调配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物业公司应善于做“集成商”——依托我们丰富的客户资源,来对各方面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如与专业旅行社合作夏令营、特色旅游;与美容机构合作举办女性知识讲座;与健身机构合办健身训练等等。同时,对于某些在专业上无法直接合作的单位,可由其以赞助、协办的形式介入社区活动,以补充社区文化建设经费。
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及创意
A、关注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业主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群体,年龄、性别、个人爱好各不相同,各不同社区之间业主的社会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类型物业的社区文化开展应有所侧重,要根据业主的实际需求来开展活动,不能强求一律。在活动形式也要做到丰富多样,关注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
B、注重参与性
所有活动都应考虑尽可能增加业主的参与性,如果组织的活动不符合业主的兴趣,参与的人很少,就失去了组织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所以,活动的组织应以业主为参与主体,且在形式上可以充分调动业主的积极性。
C、娱乐性、文化性和宣传价值并重
对于小区业主来说,活动的举行并不需要有什么重大的政治意义,轻松愉悦的感官享受才是参与的目的。所以,活动在策划和组织时需做到健康、娱乐性强,并且要和社区的整体文化氛围相符合,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文化价值。同时,只有活动本身具有良好的宣传价值,才能够吸引足够的关注,达到宣传社区文化品牌的目的。
D、传统化+创新化
在一个小区的社区文化活动策划中,要将一些活动固定为习俗。这样才能给业主和潜在消费者一个印象小区:小区的社区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永不落幕的。如:元宵灯谜会、重阳登高、新春晚会、少儿夏令营等。
但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环境、社会风尚和业主需求不断策划一些形式新颖的活动,以保持业主对我们社区文化活动的期待和关注。
E、注重节假日的活动及氛围营造
在一些大的节庆期间和长假期中,如春节、国庆、暑假等,业主的空闲时间相对较多,还可能会有一些非常住业主回来度假,此时业主对社区的关注程度较高,此时应在小区内积极营造假日的文化氛围,如节日祝贺等,还应组织相应活动来丰富业主们的假期生活。如以少儿为主体的暑期活动,还可以解决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社区文化与企业文化间的联动
A、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意识教育的微观文化体系,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在信念、精神上的升华和凝结,目的就是要在企业中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其核心是企业价值理念,作用对象则是企业全体员工。
一旦企业的价值观变成企业员工共有的价值理念,企业的内化控制无疑就会加强,员工也会以共有的价值观念为准则来自觉监督和调控生产、经营和日常活动,企业的内聚力、向心力和能动力,还有对外的发散力就会增强。如果企业的每个成员都工作在相互信任、相互沟通、平等向上的环境中,素质得到提高、智力和潜能得到激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将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和生产优势,很显然企业在竞争中将会获得全面优势。
B、物业管理行业的企业文化特殊性
由于物管企业的特殊性,企业文化在该行业也有着明显的特点。物业管理属于服务行业,其产品就是服务。产品质量的好坏实际就是服务质量的好坏。而这些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都是人——“产品”的交换以人为载体实现,因而在交易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行为和冲突:一方面是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产生的;另一方面则是提供者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这些冲突,归根到底都是人的价值观冲突。要协调好服务者和服务接受者(业主或客户)的关系,物业管理企业应该有一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和理念,这些方法和理念要和企业的经营发展相结合,同时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内部的群体意识,具有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对内可以约束员工行为,使之更加规范合理,同时由于其对外的发散力,也为物管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
C、社区文化与物业公司的企业文化应相互关联、相互渗透
a、企业文化作用于社区文化
物业公司的员工在某种意义上也同样是社区的一部分组成。在服务过程中,他们的服饰、言行举止、服务过程以及营造的氛围都会传递给物业使用人,而且这种发散是动态和静态的结合。好的企业文化无疑会带来好的“生产”过程和好的“产品”,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传递了好的企业文化,让业主(客户)感受到了物管企业的服务意识,营造了很好的亲和氛围,一定程度缓解了企业在实施物业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如置身于这些企业管理的小区或物业,管理人员的言行举止、精神风貌、服务态度、待人接物、装束设备,以及物业管理企业营造的独特氛围,如与物业配套的各种标识、小品等,人们从中都能感受到浓烈的企业文化特点,而这些事实上也同样是社区文化的重要构成。
b、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同是物业管理企业品牌的重要组成。
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品牌是其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物化,是企业经营理念及企业文化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过长期的物业服务实践积累而形成的。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化”已被推崇至一个非常的高度。物业管理工作中倡导的文化观念,是一种源于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又高于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大文化概念。通过在企业内部和所管理的社区中进行循序渐进的文化建设,可以规范、影响物业管理企业公共关系链条中组织与个人的行为模式,发挥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最终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作为物业管理企业,我们应当认识到,企业的文化行为必须与企业的市场竞争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营销的角度来审视自身的文化行为,把文化上升到企业经营和市场推销的层面。同时,使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相互协调与融合,并促使二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在社区文化中提倡人文关系,通过科普文化、环境文化、休闲文化、视觉文化、网络文化等的营造,为社区成员提供商品味的文化服务。
谈物业管理工作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篇2
1 社区护理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 社会和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卫生服务是基于社区的一种综合性的基本卫生服务, 是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 社区护理的范围更加广泛, 社区护理管理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效益和发展, 也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社区护理管理在护理工作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它可协调护患之间的关系, 建立信任感, 增强医护、护护之间的关系, 起到团结协作的作用。一个医院好的护理管理, 不仅可以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 还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护理管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具体内容和必要性
2.1 明确护理管理目标
护理管理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护理服务效率和效果, 也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和衡量医院护理管理的重要标准。医院需要健康发展, 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 明确护理管理目标, 把工作的重点都放在为患者服务的质量控制上, 做到人人知晓并定期进行考核。对我们护理的患者应遵循服务到位, 有始有终, 将患者的要求和建议及时报告, 及时整改, 保证护理管理及时性、有效性, 使医院的护理管理和护理工作健康开展, 形成良性循环。
2.2 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中的重点, 也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水平高低及今后的发展。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 直接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但由于人的素质水平和文化程度不一, 所以我们在面对不同人群时, 应秉着真诚、诚恳、敬业的态度为每一位患者服务。社区护理工作多琐碎、复杂, 受很多因素影响, 所以我们要重视各个要素, 规划全局, 重视各个环节的质量, 并及时对工作中的态度、效率、质量等进行总结分析并加以整改。从实际出发,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指导我们正确、有效地完成护理工作, 改进并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实现高效管理, 优化护理质量的目的, 为患者的健康做出积极地贡献。
2.3 做好心理护理和教育
心理护理和教育是提高护理质量, 体现护理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表现。由于我们社区医院服务对象多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他们由于患病时间长, 病情久治不愈, 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心理上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焦虑、恐惧的心理, 甚至不愿配合医生治疗, 使病情得不到有效地控制。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 从心理和语言上安慰、鼓励患者, 增强他们对疾病和生活的信心, 并向患者讲解病情发展, 指导他们合理用药和饮食,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没有家属照顾的老年患者, 要更加关心、体贴, 不仅要认真做好疾病护理, 还要加强生活护理, 从细节做起, 满足患者的需求, 让患者满意, 使患者早日康复。
2.4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及水平
医院的发展, 护理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需要我们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加强。平时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思想教育, 让护士从思想上相信:医院通过我们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护理会长久发展, 越来越好的。
2.5 加强科室、部门之间的协作
社区护理工作中, 护士接触的除病人外, 主要是院内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员, 在平常工作中需要加强与各科室、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 使全体护士都为同一目标努力工作, 互相帮助。在社区中, 除医务人员之间需要密切合作外, 还需要与当地行政、教育、厂矿等很多人员联系, 因此, 护理管理者需要培养护士的交流技巧, 要善于交流, 搞好人际关系, 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 更好地为患者及社区居民提供更好、更周到的服务。
3 体会
社区护理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务实的工作, 护理管理者是各项护理工作具体实施的统领者, 因此只有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 才能培养出优质的护理队伍。我们应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 加强护理管理, 提升护士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使护士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技术操作和全心全意为患者及社区居民服务的精神, 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提高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改善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向护理对象提供满意的服务。
摘要:目的 分析和总结护理管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方法 分析我在社区医院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 得出结论。结论 只有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 才能培养出优质的护理队伍。
关键词:护理管理,护理质量,心理护理,护理工作,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恩英, 王世美, 崔丽文.浅谈护理工作中管理者素质的重要性[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 (16) :211.
浅谈社区管理工作 篇3
年初以来,社区以“一转双创”主题活动为总抓手,围绕中心任务,突出“一体化”管理,以“做精管理,做优服务,提质提效,创新发展”为主线,各项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
“全民目击”——聚焦思想道德建设。油田2014年工作会议结束以后,对于新一年油田及本单位如何深入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成为社区每一名干部职工的“共同关注”,加强形势任务及理论教育也就理所当然成了开局之举。
年初以来,面对“一体化”管理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新机遇,社区制定了“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运作机制。为了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社区把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任务,运用各种宣传资源和教育手段进行阐释,力促把绘就的蓝图在全员参与下逐步变成现实。
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社区在深入开展道德讲堂建设、志愿服务、网络文明传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五项重点工作集中提升活动中,除了持续强化“六种理念”,还注重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相结合,教育引导每一名员工正确看待企业,看待自己,看待岗位,牢固树立了“一盘棋、一家亲、一条心”的理念。从报纸到微博,从电视到电脑,从自学到集中学,从一线员工到社区领导班子,实现了无缝式覆盖,打造了一部既叫好、又“卖座”的“《全民目击》”。
“私人定制”——聚焦管理目标建设。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党员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向建党93周年献礼。进入3月以来,社区以党支部为单位,利用党员大会、专题党课、党员政治学习日等形式,组织学习油田《党员责任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同时在目标责任书中为每名党员“量身定做”个性目标,针对党员所在岗位、年龄、文化程度、个人特长等因素,围绕立项攻关、服务群众等方面,确定攻关项目。党员责任目标考核结果,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这也极大提高了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格局。
油田2014年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双建”工程管理体系,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保障生产、服务群众的功能。该处强烈地意识到,作为社会化服务单位,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只有想员工所想,解员工所难,才能为职工群众创造洁净、明亮、优美、文明的生活环境。在今年大年初一,就曾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接地气”,“顶替”环卫、保洁工上路作业进行换位体验,让辛苦了一年的环卫、保洁工回家过个团圆年。2月4日至2月7日,社区连续3天凌晨5点半开始集结,出动了包括机关全体党员在内的700余名干部职工,放弃节日休假,在油田基地主次干道、广场、公园等辖区进行清雪除冰工作,确保了道路畅通。
通过深化主题活动,创新工作机制,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等“焦点”,目标管理为社区党建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真水无香”——聚焦党风廉政建设。2月28日,社区二楼会议室里座无虚席,140余名“观众”正全神贯注地看“电影”。今天“上映”的片子《钱经理的“钱”途》,是由油田一家兄弟单位根据真实案例自拍自导自演视频短片。讲述了某基层单位负责人不讲原则,私设“小金库”,最终被纪检监察部门查处的案例。
浅谈社区矫正工作的队伍建设 篇4
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检察院程海峰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依法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的服刑人员,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通过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矫正其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搞好社区矫正工作,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矫正工作能否有效地落实到实处,笔者认为,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建设:即矫正对象的管理制度建设以及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建设。针对矫正对象的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应当参考由省监狱管理局办公室《关于构建社区矫正制度的几点设想》一文,依据不同的矫正方式有不同的具体操作,按目前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以下几种制度:家属担保制度;信息收集反馈制度;定期走访制度;监督考察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参加学习和劳动制度;定期归监制度(社区矫正队伍能够健全发展,罪犯的定期归监制度可以取消);生活安置救济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本文对此不作详细论述)
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工作迫切需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逐步建立一支由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相结合的专职专业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一、社区服刑人员的实际居住地核实需要专职的工作队伍
按照现行的规定,社区服刑人员在出监后、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应到其固定居住地的司法所进行报到,由司法所进行登记、接收。但是部分服刑人员利用制度上的漏洞,规避矫正,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社区服刑人员在出监前故意隐瞒、虚报出监后的固定居住地,或因时间变迁其原住址已不存在;或是出监前提供的固定居住地是真实存在的,但其出监后故意不在其提供的固定居住地地址居住,拒不向司法所透露自己实际居住地点;又或是服刑人员固定居住地不明、无住处,而暂住在亲戚、朋友家等等的情况,都会造成出监后无法掌握其实际居住地,致使社区矫正办无法掌握其活动情况。因此,急需建立专职人员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实际居住地进行核实。
二、确保矫正工作的连续性需要专职专业的工作队伍
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社区服刑人员由于就业、就学等原因,在本区内从原来的固定居住地迁出,这种流动,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较长一段时期,面对这种情况,原居住地的司法所无法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直接监督和管理,发生与迁入地司法所档案材料和社区服刑人员的转交,而迁入地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要重新认识、了解,社区服刑人员对陌生的环境也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为确保社区服刑人员的流动不影响到对其实施的个案矫正,个案矫正工作应该由区县专门机构和专职工作队伍负责,从而确保社区服刑人员在本区内不同居住地之间流动时,实施个案矫正的工作人员始终是固定的,因此区建立专门的矫正机构及专职的矫正工作队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个案矫正的连续性,避免出现司法所由于地域管辖的限制,导致社区服刑人员在管理移交过程中,矫正工作的连续性受到影响。
三、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需要专职专业的工作队伍
对社区矫正人员,要了解其生活、身体、思想状态和表现情况,认真检查他们的档案材料,具体因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社区矫正方案。一要谈思想找根源,使其知其罪过;二要谈法律讲法纪,使其认罪服法;三要谈教训讲危害,使其迷途知返;四要谈未来看前途,使其热爱生活。认真细致地帮助每名暂予监外执行和假释罪犯,找出犯罪根源和对社会的危害,认识到过去的犯罪给社会、家庭带来的危害,重新认清错误。通过谈心,了解辖区内所有暂予监外执行和假释罪犯的身体和家庭情况,对困难家庭及时督促所属社区开展扶贫助困活动,有效促进了他们内心世界的改造。与此同时还应该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进行适时的访问,从家庭的方向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这些都需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
而社区矫正工作者应是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国家公职人员和社会志愿者,主要包括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公安派出所民警及社区矫正组织中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公职人员(包括试点期间派驻的监狱警察);以及愿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并经社区矫正组织批准和培训的非专职矫正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心理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高等院校高年级学生、村(居)社区干部等,作为社区矫正的负责单位,就应该统一举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让社区矫正工作者掌握专业知识,更好地进行社区矫正服务工作。
四、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力度需要专职专业的工作队伍
据了解,目前就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力量来看,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多数情况下仍处于被动状态,负责监督管理的司法所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还要处理其他事务,即便是确定了由专人负责校正工作,从目前的工作量看,工作人员也没有时间主动去监督、考察矫正对象的表现,而是等待矫正对象自己主动来汇报活动情况。如果其不主动来回报活动和表现情
况,工作人员就无法掌握其情况。无法真正对矫正对象起到监督和控制的作用,因此建立专门矫正机构和专职工作队伍后,就能够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和表现情况进行主动考察和监督,主动收集、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表现情况和思想动态,做到有效的监督。
在实际工作中,各街道司法所矫正工作人员由于受地域、工作模式等原因的限制,彼此之间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了解,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各司法所呈现出“各自为战”的状态,再加上各个司法所建设程度不一,社区服刑人员数量和矫正难度不一,难以建立对司法所矫正工作统一的量化评估考核标准。不利于全区整体矫正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建立专职工作队伍,实行集中管理,消除街道之间因地域限制造成的消极影响,才能统筹兼顾,推进全区整体工作按照统一的标准深入开展。
五、对矫正工作效果的科学评估需要专职专业的工作队伍
开展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而社会效果是评价社区矫正工作的唯一标准。而社会效果取决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效果即对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能否得到有效的预防、控制。因此建立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效果的测评体系,对社区矫正工作科学地开展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包括在矫正期间的预防、控制以及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矫正后管理人员对其生活、工作、思想动态等情况的跟踪、掌握。对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的重新犯罪,管理人员通过基层组织的配合,能够实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人员如何在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矫正后对其生活、工作、思想动态等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掌握,从而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其解除矫正后重新违法、犯罪。
谈物业管理工作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篇5
广场文化,是指在城市广场中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广场之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广场文化中体现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广场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品位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广场上开展的文艺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所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是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直接体现,在城市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气息感染力。政府、社会和部门要积极行动,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把握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上正确引导组织开展各类主题示范活动。如:利用节假日、休闲人群流量扩大,举办各类专场广场文艺晚会、书画、舞蹈、器乐表演等,抓住“寓教于乐”的主题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浓厚兴趣达到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城市和谐建设的作用意义。
一、高品位的广场文化活动能够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精神境界,带动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建设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迫切,文化多元化、多样化特点日益明显。广场文化作为公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文艺演出、文艺晚会、文艺赛事、健身健美、展览、美术、书法、摄影展等,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广场文化活动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持续时间长、演出场次多、受益范围广,在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雅俗共赏的文艺节目,满足了不同层面的文化需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能提高一个城市的人居生活质量,为此,要保证广场文化、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应考率文化广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注重设计能够体现一个地域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更适合高品位的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在新的时代发展中,城市建设中的广场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让现代生活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魅力。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中、要抓住与掌控广场文化活动的四个特点与四个功能是关键。广场文化之所以一直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广场文化具有四特点与四个功能:开放性、公开性、免费性、群众性。辐射功能、教育功能、窗口功能、引导功能。四个特点提升了面积的局限性、扩大了参与群众的范畴与不同层次。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中,作为城市建设窗口文化的体现,我们一定要在内容上要积极健康、围绕政府部门弘扬主旋律,催人奋进,讴歌祖国、体现地域性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取得良好的社会教化作用、与引导功能。如:利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相关的体现民族文化、传统节日风俗的文化活动,即受到百姓欢迎、又起到了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利用春夏秋三季季节气候的特点,举办有品位的大中型广场文化活动,让走出户外的群众感受文化的气息,享受精神的食粮,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即受到群众的欢迎还可以为城市建设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好坏同样也可影响到一个城市建设的进步的软环境好坏。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前社区建设是国家、社会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过程,社区党政组织作为其中的主导力量,应当努力培养社区文化发展的专业人才,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中发挥骨干作用。目前还是有很多群众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少能够去高档的营业文化娱乐场剧院等处消费,如果没有优秀的爱好,其他的不良文化就会乘虚而入,而发展、提升社区、广场文化活动的水平与范畴内容的丰富性于无形中就激发广大市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创文明生活的良好氛围。社区文化包括有组织的文化活动与自发性、没有约束的集体参与性特点。主要有健身广场舞蹈、交谊舞、秧歌舞、太极拳、太极剑、等形式。这些活动综合地反映了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并发挥着它的作用。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综合缩影,因而成为社会群众文化活动的平台载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眼界的开阔,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也相应得到提升,这些提升促进了社会得文明程度,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谈物业管理工作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篇6
活动宣传计划:分为前期宣传、中期宣传和后期宣传。分别确定宣传的责任人、宣传时间(阶 段)、宣传手段、规模、预期效果等。
活动责任人:确定活动总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
费用预算:预算出活动实施涉及的全部费用,包括物资费用、宣传费用、接待费用、奖品奖金 等,以便于领导决策审批。
经费来源:确定活动经费的来源,可积极通过地产营销活动赞助、商业赞助、活动冠名权等形 式吸引社会资源的支持。
具体活动的安排:如晚会的节目单;运动会的日程表等。
4.2.2社区文化活动策划阶段注意事项,充分了解业主需求,调动业主参与积极性;
各类活动大中小相结合,面对不同的受众全体。
高度整合、协调社区文化活动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跨部门的大型活动要成立活动组委会,负责统筹活动全过程;
配合地产营销的社区文化活动要在物业和地产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各取所需的基础上进行,将销售和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达到双赢的效果。
4.3社区文化活动准备阶段
4.3.1优化活动方案,制定详细活动方案实施细则
及时对活动方案进行调整、优化,尽量消除活动的不利因素,制定相应的活动实施细则,确保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实施细则内容包括:工作进度安排(推行计划)、工作人员职责分工表、工作准备清单、物资准备清单、(报名组织、活动场地及环境安排、车辆安排、现场服务方案、奖项设置等),确保整个活动顺利举办,对工作进程进行监督控制。
4.3.2按照活动方案开始实施前期宣传计划:活动的前期宣传是整个活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前期宣传侧重氛围的营造,活动规模的介绍,是预告性的宣传。
宣传方式:
确定宣传对象和宣传内容、设计样稿,统一宣传口径,并培训到位。
制作吊旗、横幅、海报、短信、广告,通过网络、媒体、宣传栏、社区刊物、背景广播、电子 屏幕、电梯、楼道、人际传播、直邮邀请函等,对活动进行宣传,营造活动氛围。
对所有面向业主的岗位工作人员进行活动信息培训或传达,设咨询点接受业主咨询,鼓励业主 参与,扩大宣传面。
4.3.3整个活动安排要求严格按照工作进度表实施,以确保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由活动总负责人负责全面监督和跟进各项目责任人的工作完成情况和完成效果。
4.3.4提前一周制定紧急情况预案
紧急情况因素:安全事件、交通、消防、设备、天气变化、业主参与面变化、工作人员缺席、停水、停电、奖品准备不到位或不够等。结合不同活动的特点,针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制定较为详尽的应急措施,掌握主动权,有效防止因意外情况的发生给活动开展带来障碍或影响。
特别提醒:户外活动要借助专业资源,并进行医疗、保险保障、配备足额安全人员、提前进行户外线路的考察。
4.3.5准备工作完成
4.3.6社区文化活动准备阶段注意事项:
活动前期宣传要至少提前一周到位;
活动负责人要及时跟进各项准备工作和物资的到位情况;
紧急情况预案中对紧急物资准备、预案操作流程、责任人等进行细致部署,以确保万无一失。对于大型、重要、时间进度要求较高的活动,如晚会等,应提前进行预演和彩排。
浅谈大学生自主管理社区建设 篇7
一、95后大学生的个性分析
从2013年以来高校已经步入95后的时代,由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其自身的时代印记。当然,95后大学生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性格特点,如何适应其特性更好地开展工作,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首先,95后也是以独生子女居多,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与网络紧密相关,学习和生活已经和网络密不可分。现在网络技术非常发达,他们善于并热衷运用网络解决生活问题,特别依赖网络。其次,95后大学生性格鲜明,爱憎分明,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权威,他们甚至会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例如微博微信等加以宣传造势,为自己发声。
1、思维活跃、头脑灵敏
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95后学生可以非常简单地接触到不同文化,接触不同文化后,使他们眼界大开,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力。不同文化的流入,对于学生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2、自我观念强,集体意识较弱
95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家庭的关心和关注,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自己的想法,相对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喜欢在自我体验中被认可。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得大部分95后大学生思想独立,充满自信。但是个别大学生由于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包容,较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不善于合作和分享,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相对较弱。
3、竞争较强,抗压能力相对较弱
95后大学生充满激情,他们善于挑战,敢于表达自我,喜欢在挑战和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被别人认可和关注。但是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中多数人很少经历过挫折和磨难,抗压能力较弱,缺乏克服困难的经验和勇气。作为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这个环节应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
4、过于依赖网络交流
几乎每个95后大学生都有能与网络接触的工具,都有自己钟爱的网络游戏,都有自己的QQ空间、微博和微信,他们喜欢在网络游戏中自我陶醉,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渴望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借助网络结交新朋友和获取想要的信息。但是,与此相比较,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周围的同学及亲友的交流相对少很多。
5、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在这个获得信息极快的时代,由于网络传递的信息量大,媒介多样,为95后接触新事物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条件[2]。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辨识能力有限,大多数停留在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就人云亦云,再加上网络的自由性、隐匿性,部分“95后”大学生容易出现过激言论。
二、95后大学生自主管理社区建设的新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
95后大学生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群体。他们视野开阔,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学生社区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让他们在整个社区建设中有话语权。在听取他们的意见后,有针对性地建设大学生社区文化,增强社区文化的吸引力。要从他们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出发,不断更新社区文化的内容。只有尊重他们的意见,才能让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为整个社区建设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2、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95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他们善于利用qq空间、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与外界交流。这样的社交手段有利有弊。好处在于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快速、越来越便利,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快速有效地对我们的社区建设成果进行展示。当然,过于依赖网络也有一些弊端。主要在于网络言论难以控制。95后大学生比较喜欢在网络平台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样的负面情绪会通过阅读和转发量的增多而不断被放大。所以,我们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成立网络监管部门是非常必要的。成立官方宣传平台,杜绝在官方平台上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加大对社区文化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到我们的自主管理社区建设中。
3、坚持多方位共建,
95后大学生在自主管理社区建设中缺乏经验。因此,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不断学习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学生在整个社区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我校“三自三助”理念,全面落实“自主学习、自律管理、自觉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借鉴正规社区管委会的经验。95后大学生在社区建设方面的经验几乎为零,所以我们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我们可以走访学校附近社区,听取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一些经验。第三、借助学校相关部门力量,加强自身建设。学校宿管科在社区建设方面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可以邀请部门领导参与到整个建设过程中。另外,还应借助保卫部门的力量,杜绝社区内安全隐患。
4、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前文提到,95后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所以,我们在整个社区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社区中大胆创新,树立自己的风格,创建有自己特色的自主管理社区,建立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社区。当然,在这之前,应该完善社区管理制度,让学生的行为受到制度地制约,并对他们的言行进行正确引导,在制度的约束之下,建立一个既新颖又充满正能量的社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学生自主管理社区的建设,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怎么丰富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都是我将来工作以及研究的方向。学生社区建设也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社区建设能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其地位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李恩广,凌文秀,赵殷.基于“95后”大学生特点的辅导员胜任能力研[J].理论前沿,2014年09期.
谈物业管理工作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篇8
关键词: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社区治理
前言:在现代城市管理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社区是其中的基本单位,社区的发展方向和治理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现代城市的发展理念和社区治理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社区的治理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目前现代城市社区治理中所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对现代城市建设管理中的社区治理进行分析。
1 现代城市社区的定义
我国最早的社区概念是由费孝通等一些社会学家提出的,而这样的社区概念也被沿用至今,现代的城市社区主要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是一定区域内由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同时也是现代城市的基本单位,作为人类的基本居住形式之一,在不同的社区当中会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1】。而现代的城市社区治理主要指的是政府或者非政府部门以社区为平台,进行联合管理的一种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社区资源,结合社会的生活模式,消除分歧,从而追求共同的认知。
2 现代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
目前城市城区已经从“单位社区”转变为了“公民社区”,这样两种社区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一般表现在成员特征、整合机制和互动结构方面,在这些差异影响下,相应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和治理理论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就目前城市社区的管理现状来看,普遍认为目前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为重构社区组织体系,也就是结合社区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来确定社区的主要规模和形式,以此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治理体系。这样的社区治理主体也由原先的政府主导转变成了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治理的形式,这样的治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社区群众的自主性,提高社区群众的民主意识,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城市社区的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区治理也会出现一些共性问题。
3 现代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街道办事处的职责定位不合理。目前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往往出现多元化的形式,也就是说需要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联合治理,街道办事处就是非政府部门中的一种,通过目前的情况来看,街道办事处是目前城市社区治理的主体,在社区治理中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街道办事处是行政管理区委员会,受市辖区人民政府或功能区管委会领导,行使区人民政府或功能区管委会赋予的职权,但是其主要责任与政府主体也有着一定的区别,是在政府的指引下,来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社区管理,在现阶段的城市社区治理当中,这些街道办事处等非政府部门往往是附着在政府之下,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也就是说这些街道办事处仍旧是按照政府的要求来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强制性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就突出了一些职能定位问题,街道办事处没能够履行其主要责任,而是作为政府主体的代表履行了政府主体的相关责任。由于在经济和组织运行上受到政府的限制,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职能不能得到发挥,其主要作用不能得到体现,在实际的城市社区治理当中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2 政府职能转变和下移的本质存在差异。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为了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行政机关需要转变自身的职能,也就是说需要对自身所应担负的职能和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在城市社区的发展变化中,这样的政府职能转变能够改变原先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和方式,保证社区更快更好的发展。政府职能下移是目前城市社区发展中的一种综合性服务管理模式,主要指的是建立社区工作站,承接政府服务职能,以此来强化社区公共服务,实现社区民主自治,保证社区管理的民主性和综合性【2】。两者分开来看,都对推动城市社区的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职能下移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冲突,在部分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和方法上不得达到一致,这样就对现代城市社区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 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途径
4.1 创建多元互动运作模式。多元互动运作模式是目前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一种主要模式之一,通过政府主体与非政府部门的相互结合,实现政府主体把握大方向,而社区组织等非政府部门根据这样的治理方向来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治理,这样才能从整体上使城市社区治理符合目前社会的发展方式。
4.2 实现单一化治理主体向多元化治理主体的转变。社区治理要求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与政府组织共同承担社区的建设和治理,在目前现代化的城市社区管理当中,政府主体与社区公民在社区治理当中具有相同的位置,同时具有不同的责任,根据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向,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政府机构作为唯一社区治理主体和以行政主导为特征的社区管理模式。首先需要培养和发展除政府以外的社区治理主体,保证这些非政府主体能够在政府的引导之下来对社区进行深化管理,这些社区组织一般为社区中介组织和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组织形式。在另外一个方面,社区居民需要积极参与到城市社区的管理当中,由于社区的发展关系到每一个社区居民自身的利益,只有体现出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民主性和综合性,才能保证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的城市社区治理当中,只要是有关于社区居民的大小事务,社区居民都有权利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在这样的治理过程中,能够消除社区发展中所出现的矛盾,在最大程度上利用社区资源,实现社区的良好发展。
结束语:现代城市社区的治理与城市的建设管理具有较大的关系,为了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改变传统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城市社会治理模式,发挥出政府主体和社区组织的主要作用,保证城市社区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文. 现代城市社区治理与居民政治心理相关性分析[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5(2):127-130.
[2]刘新. 城市社区治理困境与对策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2(21):28-29.
谈物业管理工作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篇9
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组织更是重要的基层群众组织。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社区的社会管理地位将更加重要,基层的社会管理工作任务将更加繁重。因此,我们要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不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整合政府有关部门在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政府各部门不得将应用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对于那些由社区组织承担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可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给社区组织承担。
二、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了解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妥善解决社区居委会开展有关服务所必需的房屋、设施和经费,积极指导社区居委会开展各项便民服务,使社区居委会的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加强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社区居委会服务居民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梳理、整合各类呼叫热线,建立统一的社区服务呼叫网络。
三、加强社区人员队伍建设。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成员和各类公益岗位人员及聘用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经常开展对社区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社区人员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鼓励社区人员考取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提-1-
高社区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
四、加强对社区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活动,制定各类社区服务工作标准并监督执行。严格财务和审计制度,严禁将救助、福利、公益款物挪作他用。认真解决在社区服务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证社区服务健康发展。
谈物业管理工作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篇10
为切实解决我区社区配套设施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管理不规范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和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根据省、市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经区政府同意,现就加强社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根据我区社区配套设施的实际,亟需加强的内容主要涉及七大类,即社区教育设施(中学、小学、幼儿园)、社区管理服务设施(社区用房)、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含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便民商业设施(便民市场、便利店)、社区体育场地(馆)及健身设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社区食堂。从现在开始到2021年底,主要目标任务是:一是对目前城市社区配套设施上述七大类存在的问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集中整治,基本达到国家、省、市有关社区配套的要求;二是对新建居住小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监管,编制完成各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初步建立起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集中开展社区配套设施专项整治任务
(一)全面排查摸底。
由区教体、民政、商务、卫健等配套设施主管部门牵头(以下称各牵头部门),依据国家、省、市规定,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明确各类配套设施的配建标准,指导各镇办依据标准,对社区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及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原则上按照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移交、使用等四种情况分类查找问题。各牵头部门摸排情况要确保全面、准确和真实,建立台账并报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部门备案。摸排工作于2020年4月8日前完成。(二)制定整治方案。
各牵头部门要针对各自领域排查出的问题,按照统一的政策依据和配建标准指导各镇办做好整治方案的制定工作。对于情况特殊的问题,要按照“一事一案”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制定整治措施。方案要具体到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及完成时限等。各牵头部门汇总后将整改方案报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该项工作于2020年4月18日前完成。(三)全面实施整治。
各责任单位要对照台账所列的问题,严格按照整治方案所确定的解决问题时间节点,强力推进整治方案的落实。要建立问题销号制度,按照抓重点、带全面的原则加快工作进度。对于重点难点问题,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调度研判,及时研究解决。各牵头部门要加强对各镇办整治工作的督导,积极帮助解决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整治工作要于2021年底全面完成。其中,城镇居住区幼儿园、社区用房专项整治工作必须于2020年底完成。各牵头部门每月10日前将整治进度报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三、建立规范社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管理长效机制任务
(一)加快编制各类专项规划。
各牵头部门要加快编制或完善社区配套设施专项规划,经审批后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社区配套设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各牵头部门要于2020年底前完成专项规划。(二)建立规划及供地联合审查机制。
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会同住建、教体、民政、卫健、商务等部门,对新建居住区建设项目实行规划及供地环节联合审查,切实把好源头管控关。规划联合审查要确保项目按照控制性规划和专项规划要求配齐配足公共服务设施并纳入规划条件;供地联合审查要确保规划条件所约定的配套设施建设内容及开发建设条件所约定的建设方式、产权归属和移交要求等内容全部纳入供地条件;土地成交后建设单位要与相关部门签订配套设施产权移交和使用管理协议。自然资源部门依据以上内容与用地单位签订用地合同。自然资源分局要于2020年6月底前制定联合审查机制。(三)强化建设过程监管。
新建居住区项目取得土地后,住建部门要严格按照供地合同审查核发施工许可,并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管,把好过程管控关。社区配套设施要与住宅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对竣工验收前申请办理商品房预售的项目,住建部门应征求配套设施主管部门的意见。(四)建立竣工验收联合审核机制。
由住建部门牵头,建立各类住宅项目竣工验收联合审核机制,切实把好终端管控关。要严格落实建设工程竣工备案制度,会同自然资源、教体、民政、卫健、商务等部门对各类住宅项目备案结果联合审核,确保配套服务设施应建尽建。住建部门牵头要于2020年6月底前制定联合审核机制。(五)加强配套设施使用监管。
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建成验收合格后,主管部门要按照已签订的配套设施建设协议及时与建设单位做好产权移交及登记工作。配套设施产权原则上归政府所有,政府资产管理机构要加强监管,主管部门要严格使用到位;产权归投资方或全体业主的,主管部门要对其使用监管到位。各主管部门要会同政府资产管理机构对社区配套设施建成验收合格后的交付、使用和管理,建章立制,加强监管,确保其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四、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发改、财政、教体、民政、自然资源、住建、商务、卫健、各镇办为成员的全区社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区社区配套规划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自然资源局XX分局,XX分局要成立工作专班,负责对各牵头部门承担的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调度、协调和督导,有关情况及时报区政府。各牵头部门也要各自成立工作专班,扎实做好各自负责的社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任务,并督导镇办做好相关工作。各镇办也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成立专班,分解任务,压实责任,细化措施,切实加强社区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人文管理 篇11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文管理;个异性;企业精神
一、引言
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等方方面面体现的总和。文化应以人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因此,企业文化中的人文管理越来越被重视,成为各企业关心的课题。
二、企业文化管理的内容与作用
1.企业文化管理的内容
企业文化管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几个方面。应从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体意识、企业形象、企业制度等角度进行深入。并强调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创造职工与企业的共赢。
2.企业文化管理的作用
(一)、是组织发展的“发动机”。一般企业都会注重物质激励,如工资、奖金以及股权、期权等。然而,任何物质激励都会遇到边际效率递减的问题,当物质奖励的激励作用逐渐减弱,组织需要依靠组织文化等非物质的手段来激励员工,为组织的发展寻找新的动力。(二)、是员工行为的“指南针”。组织制度对员工行为的规范性约束很难跟得上环境的变化,这就需要一个原则性的东西来引领员工的行为。组织文化正是这个看不见的“指南针”。用无形的“方向”来引导员工的行为,使组织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运转自如。(三)、是市场经济的“消毒剂”。市场经济存在许多失灵的地方,市场竞争也容易产生人与人之间不择手段的竞争。这时,强调博爱、正义、诚信、友好的企业文化理念就可能使企业超越唯利是图,有益于员工在利和义、在个人追求与团队合作之间寻找到平衡。(四)、是融合员工最好的催化剂。在一个好的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员工会在潜意识中形成合作共赢的认识,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了凝聚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作用。(五)、是员工的“心灵鸡汤”。员工工作的动力一般来源于正面的激励或反面的惩戒。企业文化从正面激励熏陶员工,使其找到工作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就像心灵鸡汤一样,使他们乐于努力工作,并在工作当中享受生活。(六)、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提升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特色,它具有个性化、细节化和难以模仿性,能提升企业的形象和信誉。
三、企业文化管理的特性
企业文化管理具有历史性、人本性、复杂性、动态性、有机性。
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整个组织成员在长时间内慢慢养成,它关注的中心在于对企业中人的因素的管理与激发,虽然管理的终极目标在于顺利实现企业价值,但这并不妨碍企业以开发人的潜能为切入点的管理模式为企业和员工带来的巨大利益。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历时最长的时间与空间都是用于职业生涯的,因此,企业的发展需求与个人的成长需求在企业文化这个层面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企业文化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尊重和重视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四、如何实施企业文化中的人文管理
1.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得到员工的认同。必须获得广大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接受并自愿实践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才能把企业文化的内涵付诸于实践。企业文化建设中始终要强调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才能最终感动人,融化人,得到员工的认同与支持。
2.表里一致,杜绝形式主义
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应该说到就做得到,把文化落到实处。防止和纠正企业文化与员工行为严重背离的现象的出现。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自发形成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防止搞形式主义,言行不一。
3.注重个异性
个异性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营特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4.注重经济性
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服务,要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能刻意营造文化而影响经济效益。
5.强化主人翁意识
企业文化建设要“以民为本”,使员工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地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现代企业发展机制,将为员工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倡导按劳分配,同工同酬,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共赢。
6.培育共同价值的观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但彼此之间的价值观念千差万别。企业价值观念的培育应通过教育、倡导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感召等方式,使员工培养和树立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念,并形成共识,成为全体员工的思维准则。价值观念的培育,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唤起职工对自己生活和工作意义的深思,对自己事业的信念和追求。
7.构塑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的构塑是根据企业的特点、任务和发展走向,使建立在企业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内在的信念和追求,通过企业群体行为和外部表象而固化,形成企业的精神风貌。企业精神是价值观的外在体现。价值观是人们的信念和追求,具有分散性和内隐性,但企业精神则比较外露,容易被人们所感知。
8.要有“小事”意识
微观层面体现出来的组织文化更具有实践意义,体现在一点一滴的组织行为当中。所以,每一个员工,都需要具有“小事”意识,要把组织文化体现在细处。正所谓“润物细无声”,组织文化建设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宣传,也不需要轰轰烈烈的演练,它作用于“小事”之上、体现在“小事”这中,同样也成熟于“小事”之内。
五、结语
古人说:“人者,天地之心也”,又说:“惟人为万物之灵”。
无论一个企业的设备有多精良,资本有多雄厚,人仍然是最核心的因素。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中注定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的使其发展成为一种潜在的“非约束性规范”,潜移默化的引導员工的行为适应企业良性发展,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参考文献
【谈物业管理工作中的社区文化建设】推荐阅读:
浅谈物业管理的社区文化建设05-22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09-13
体育文化中的社区管理08-11
督院社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工作总结06-04
谈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11-23
物业社区文化建设培训06-08
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12-06
物业小区社区文化活动05-15
物业社区文化活动总结07-17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