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户籍管理工作中的材料审查

2024-05-13

浅谈户籍管理工作中的材料审查(共7篇)

浅谈户籍管理工作中的材料审查 篇1

描述:户籍资料的审查工作与户籍管理工作密不可分,是户籍管理工作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做好户籍工作的基础;就实践看来,户籍资料审查工作容易被忽视,资料 审查的工作要求也模糊不清。因此,本文就户籍材料审查工作的重...摘 要:户籍资料的审查工作与户籍管理工作密不可分,是户籍管理工作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做好户籍工作的基础;就实践看来,户籍资料审查工作容易被忽视,资料 审查的工作要求也模糊不清。因此,本文就户籍材料审查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工作要求,户籍材料审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略作探讨。

户籍管理,也称户口管理、户籍行政管理、户政等,是户政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一般是指依法搜集、确认、提供本国公民的个人身份、亲属关系、法定住址等住户人口基本信息的国家行政管理。

户籍管理工作一般有以下工作职责、宣传国家户籍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开展户口登记工作;及时、准确办理户口迁入、迁出、出生、死亡、注销、变更、更正等业务;开展居民身份证管理工作;审核办理居民身份证、临时身份证手续,负责居民身份证的发放、收缴、销毁等;做好户口档案管理工作等。其中户 口登记工作,居民身份证管理以及户籍档案管理工作是户籍工作最重要的三项职责;而这三项工作都与各式各样的户籍资料时时相关。可以说,做好户籍管理各种资 料的审查、核实、辨伪和管理工作,是做好户籍工作的基础。本文就户籍管理工作中的资料审查工作略作探讨。

材料审查的重要性和材料审查的工作要求

1.1 户籍材料审查的重要性

1、户籍材料的审查是公安机关依法办事的体现

按照现代法理,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有法律的规定为依据,户籍管理使我国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必然要严格依法进行管理。因此,户籍资料的审查,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我国当前的户籍管理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作为基本法律规范,同时 结合不同地区实际工作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来进行的。

2、户籍材料的审查是公安机关服务群众的体现

从执法理念上说,公安群众工作由原来管理为主,逐渐向现在管理与服务并重。而户籍工作则更注重于公安工作服务群众的功能。因此,户籍材料的管理、审验、核查等工作,是公安机关服务群众执法理念的一种体现。

3、户籍材料审查是正常的户籍管理工作的保障和基础

户籍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档案材料作为支撑,因此这些档案必须具备明确的来源,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合法性。而户籍档案资料的审查,正是保证了户籍档案材料的这些要求。因此,户籍材料的审查,是户籍管理工作的保障和基础。

1.2 户籍材料审查的工作要求

1、严格依法。

户籍材料审查的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某项业务,需要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分别应当由哪些机关出具,材料应当包含什么样的内 容,应当有什么样的文件格式等等都是有相关的规定详细进行规制。材料的审查,必须依据这些规定严格进行,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导致的随意性。不同的工作内容需 要不同的档案材料,这些材料的来源、数量、递交时间、批准和认可的机关都有相关的规定进行规范。在审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2、客观公正。

户籍材料审查的过程,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它实际是对是否给与行政相对人以某一方面许可的审查过程。因此,资料审查的公正与否,直接决定着这个 许可的正确与否。户籍管理直接面对群众,同样的资格条件下,是否获得同样的许可正体现着户籍管理工作的公正程度。因此,在对各种资料进行审查的过程中,要 统一标准,公平对待;同样的规定下,可以准许的一律准许,不能通过的一律不通过,应当处罚的必须处罚。

3、服务群众。

办理户籍业务,通常来说都需要群众提供的材料不止一份,而这些材料又大多来自不同的单位、部门出具。因此,从便民利民的角度来看,户籍资料的 审查不能“操之过急”,要“急事缓办”;即在群众提出申请或者首次递交材料时,就要对申请和材料进行仔细的查看,以确定相对人应当提供的材料和需要补充的 材料。防止出现“挤牙膏式”的材料递交方式。

另外,了解群众所需。有的时候,群众提供的材料的确不符合他所提出的申请。而实际上,根据现有的政策,该群众只要更换他的申请要求,从另一个方向准备材料,也能满足他的需要。

4、仔细认真。

户籍工作要求就是要细心,审查材料时更得讲究。只有细心核对群众递交的办理户口材料,才能发现问题,特别是提供的材料和合法性和真实性,必须从细节着手才行,仔细分辨。户籍材料审查中常遇问题和处理方法

2.1 户籍材料审查中常遇的问题

1、材料的合法性

这里户籍材料的合法性,指的是提出的相关户籍申请与申报的户籍材料必须符合现有的户籍政策。以乌鲁木齐市现有的落户政策为例。按照规定,购买 二手房或者经济适用房的,落户条件为在本市参加社会保险,缴纳两年以上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而这其中的“两年”必须为申请月之前的连续24个月;同时申请 年的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必须缴至申请月的前一月。如果递交申请的户籍材料中未能显示申请人的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符合这一要求,这份材料即为“不合法”的材料。

实践中,户籍资料审查常见这种“不合法”的材料。究其原因有三种。

一是由于申请人完全不了解现有的户籍政策。如现有政策规定,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办理身份证必须由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陪同,且必须提供能够 反应这一监护关系的证明;而实践中,常出现未成年人单独办理身份证;或者由其他亲友陪同,仅提供亲友身份证即申请申领身份证的情况。

二是由于申请人在提出申请或提供材料时,对户籍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如父母投靠子女政策规定,投靠人必须满足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的年 龄要求;同时,被投靠人必须在本市落户时间满四年。这其中,投靠人不含未到上述年龄,但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实践中出现,投靠人(父母)没有满足年龄条件,但是已经办理了离退休手续,即认为自己即可投靠子女,办理相关投靠手续。

三是申请人明知相关政策,也明知自己不符合政策规定,但是在侥幸心理作用下,提供了材料,科技核心妄图蒙混过关。如子女投靠父母相关规定,投靠人必须为未婚。而实践中,有些人为了孩子上学等原因,想要将自己的户口挂靠父母,而故意隐瞒已婚事实。

2、材料的真实性

材料的真实性,指的是户籍材料审查过程中,面对的各种材料本身来源的合法有效和真实性。即实践中常见的户籍资料审查中的虚假材料的审查鉴别和处理。

从户籍资料审查的实践看,户籍资料中的各类证明材料,都有出现虚假的可能性。常见如军官证,结婚证,出生医学证明,未犯罪证明,房产证等。

常见的有问题的材料,可以大体分为“虚”和“假”两种。

其中“虚”的材料有以下两种种情况,一是相关单位出具的材料本身有问题。如结婚证。新版的结婚证有全国统一的样式、颜色、花纹和防伪标识;但 是实践中会出现某些县乡的民政部门颁发的结婚证本身是与统一规制不同的结婚证。二是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中,某些手续不完备或者不合理,无法证明该材料的真实 性。如养老或医疗保险机构出具的养老医疗保险证明,常会出现证明上的印章不是保险部门的公章,而是部门下属机构的印章。

“假”的材料就是申请人为了达到申请目的而伪造相关证明文件,如办假证或者更改替换某些数据等。

2.2 对常见问题的处理

1、对材料合法性的审查处理。应当按照不同的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前两种情况,审查人员一旦发现其申请要求或资料不符要求,将现有政策完整告知对方,对方只要按照政策规定重新提交申请或者准备相关材料,即可为其办理相关业务。而对于后一种情况,一旦发现其不符合相关政策,即可对其提供的申请要求不予办理。

2、对材料真实性的审查处理。

(1)对材料真实性的鉴别

辨别材料真假,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

一是问。发现可疑的情况,可以通过询问申请人来进行进一步辨别。一般来说,一旦指出其材料的伪假性,申请人首先会迅速否认,一口咬定自己的材料是真的;当进一步向 其指出伪假材料的细节特征时,如果申请人表现非常惊讶,并且开始详细说明材料来源时,这种材料很可能是“虚”材料;如果申请人顾左右而言他,想办法将责任 转嫁给审查人员时,这份材料很可能是“假”材料;此时,如果进一步告知其提供虚假材料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时,提供“假”材料的申请人会神色慌张,急于离开 现场。

二是看。即注意多个证件的对照。将材料中前后证件进行对比。

三是查。即联系有关部门确定证件真伪。如对出生医学证明的辨别,即可以通过与相关医院取得联系,由医院查档案证实该证明的真伪性。

四是辨。即通过防伪标识,来辨别证件真伪。对于有防伪标识的证件,审查时就可以根据相关防伪标识,借助仪器设备来确定证件的真伪。如对结婚证的辨识,即可通过钢印、水印以及在紫外光下证件的荧光反应来进行。

(2)对材料真实性的处理。

首先对于“虚”材料的处理。在该材料不是申请人故意伪造的材料的前提下,可以让申请人到出具该材料的部门申请,由该部门出具相关证明,以证明材料的真实性或证明材料反映内容的真实性;或者由申请人将材料返回出具单位,由单位按照规定补充或者完善该材料。

其次对于“假”材料的处理。在发现申请人故意提供伪假材料时,没收该伪假材料,并对申请人进行批评教育,并令其作出保证。申请人此次申请不予办理。如果情节恶劣,申请人拒不改正的,可以按照治安处罚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结语

户籍资料的审查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积累经验的过程。面对各种各样的申请事项和不同的申请材料,审查人员首先要掌握扎实的业务知识,了解各种申 请所需的相应的材料;同时要有清醒的头脑,在各种不同的材料中,能清醒认识到哪些是合格的。只有在审查材料的过程中,有责任心、耐心和细心,才能真正做到 既严格管理,不出漏洞,又能方便群众,为群众服务。

浅谈户籍管理工作中的材料审查 篇2

1 城镇化建设概述

1.1“城镇化”的提出和发展

上世纪90 年代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向型经济受挫, 此时的中央政府于1997 年首次提出了“城镇化”这一概念。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在2008 年的全面爆发, 中央为了扩大内需再次提出进行城镇化建设的方针。 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 中央提出了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 其中城镇化的重要作用是拉动内需和带动经济增长, 还是用来衡量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

城镇化多数在小城镇进行改革的原因, 一是小城镇和农村之间的福利差距不大;二是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三是小城镇与农村的联系较频繁、较多;四是小城镇拥有众多的乡镇企业。 而城镇化不在大城市进行改革实践的原因, 一是城市和农村在福利方面存在差距;二是在户籍管理制度上存在差距。

1.2 我国城镇化现状

我国国土辽阔, 因地形、经济、人口等分布不均匀, 东西两地在各方面差异较大。 首先, 东部地域多城市, 且大多城市分布在沿海, 在人口上较为聚集, 所以经济发展方面东部地区发展较快;其次, 西部地域少城市, 城镇和人口数量少于东部地域, 人口流动较慢, 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最后, 根据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规模来看, 东部地区较为快速, 城镇化的利益变动给东西部地区带来的是人们所享受的福利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在2011 年举办的“十二五”城镇化发展高层论坛中,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杨伟民分析城镇化中人口变化的速度, 在2000 年到2010 年之间, 我国城市在扩张建成区上扩建50%, 而这个时期内的城镇人口数量, 包含农民工在内仅增加了26%。由此看来, 土地城镇化速度高于人口城镇化。 截至2010 年, 我们国家的城镇化速率从之前的36.2%提升到47.5%, 城镇人口总数量从4.6 亿人提升至6.3 亿人, 但是根据计算, 数量众多的城镇人口里面至少有25%的人口是农民工以及农民工家属。

2 户籍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及变化

对于户籍制度的管理, 各个地区在细节上虽然略有差别, 但是户籍制度的根本是相同的。 现代户籍制度是国家通过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住址、迁移情况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 以个人为本位, 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方法。 它是国家行政法律制度, 它的制定与社会经济, 政治相关联。 我国户籍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20 世纪50 年代末期。 此时的中国正在走一条农村供给城市的工业化道路, 政府的户籍管理体制以限制农村人口户籍为主, 为保证农村能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农产品, 并且维持城镇人口的较低工资和消费, 政府将农村人口的户籍绑定在农村。 二是改革开放时期。 国家相继颁发经济、政治方面的各种相关政策, 人口流动速率加快, 农村人口慢慢向城镇流动, 而在户籍方面, 为使农村的农产品供给充足, 城乡上的户籍管理制度依然没有改变。 三是改革开放以后的30 年之后。 城市和城镇迅速发展, 城乡福利和公共关系之间的差距过大, 增加了对城乡居民户籍管理上的难度。

3 城乡之间户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3.1农村居民在户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于农民种类的划分有三种。 第一种农民是长期在农村居住并且长期在农村从事生产工作的一类, 第二种农民是在城镇郊区附近居住并且生产活动的一类, 第三种农民是在城镇中就业和居住的外来农民———农民工。

其中第二种居住在城镇附近的农民享受着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 但是随着城市和城镇的快速发展, 城镇中心的土地在开发的同时, 城镇周边的土地也已经进行扩建, 从而来更全面的开发城镇、扩大城镇。 扩建城镇需要的是土地, 这些土地的价值逐渐增长, 居住在城镇附近的居民不愿意放弃土地所带来的预期价值的增长。 虽然第二类农民拥有的土地数量并没有第一类农民拥有的数量多, 收益没有农村居民的收益多, 但是这些土地的利用价值, 可以是种植所带来的收益, 可以是租赁给他人, 也可以是其他方式带来收益, 而这些收益对这些居民来说也是不少的。

在城镇务工的外来农民所受教育水平低下, 他们在城镇中从事着较为低等级的工作, 无权享有土地。 虽然也为他们提供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 但是要比城镇居民享受的少得多。 城镇供养着这类农民, 提供这些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的资金, 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的资金则由城镇政府来承担。

3.2 城镇居民在户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户籍制度是建设城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所牵扯到的教育、医疗、土地、养老以及住房等制度的不完善, 导致很多城镇居民在城镇中不平等的分享城镇居民的各种福利。

从城镇化中户籍管理制度里的城乡关系中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 城镇化好比轮船, 船上居住着数量较少的城镇居民, 他们享受着从船外提供的物品, 并且具有和外界联系的便利信息枢纽, 获得最为先进的技术。 船外居住着数量庞大的乡村居民, 他们不但要提供自己生活所需要的物品, 还要为船内的城镇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 船内的居民不希望更多的船外居民上船, 因为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是需要共享的不变量, 船上居民数量的增长势必会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准。 政府和社会给予的福利是一定数量的, 但是城镇居民的数量越来越多, 也会导致城镇居民之间的福利不平等现象。

3.3 城乡户籍之间差距大, 不能相互落户

我国政府规定城镇人口户籍不能进入农村户籍,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不像农村人口一样, 拥有政府相应分配的土地和相应的农村福利分配, 导致城镇人口不能随便在农村里面进行落户; 我国政府规定除非通过婚姻关系的变动而加入农村户籍, 一旦加入农村户籍, 在住房分配、工作就业机会、子女士上学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具有的福利则会相应的根据当地政策加以改变。

3.4 土地城镇化对户籍管理的影响问题

户籍管理制度中户籍和土地是相互关联的,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 人均耕地数量少, 很大程度上土地决定了农民和城镇居民对户籍的看法。 农村土地政策中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 导致了城乡关系不协调, 农民难以在城镇落户。 在土地的管理和利用上, 近几年来, 我国的 “土地城镇化”速度加快, 土地利用出现失控的状况, “十一五”时期, 我国土地每年转出利用平均达到44 万hm2, 再加上农林水利各个部门每年占据土地的数量, 土地占用率逐年增多。 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过快让户籍管理制度难以转变。

4 城镇化中户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建议

4.1 政府落实政策, 转变城乡居民思想

我国政府应该落实有利政策, 转变农民进城落户观念。 转变这种现象的方法, 其一是让外面的居民进船, 政府开放农民进城落户的政策, 同时扩大福利政策, 让城乡居民从思想上开放政府对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 分享有限的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 链接船上居民和船外居民的联系, 也就是链接城镇和乡村的联系, 从而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增长, 有利于对轮船的建设, 有利于城镇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其二是政府改善对轮船的建设, 政府加强对城镇居民的户籍管理制度, 增加对城镇的投资建设, 让更多外面的人来参与对城镇的建设。 从让农民上船开始,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逐渐开发政策, 转变居民思想, 让农民最终享受到城镇的公共福利和公共政策, 从根本上改革城镇和乡村居民的户籍问题。

4.2 完善土地利用制度, 辅助户籍管理制度的实行

在土地利用制度方面与户籍管理制度方面相结合。 第一, 应该遵循土地开发利用效率, 参照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来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既要满足城镇化建设扩张利用土地, 还要让农民放弃手中的土地所有权, 转变根深蒂固的土地思想。 如果农民能够放弃土地所有权, 那么这对政府在农民的户籍管理方面带来有很大帮助。 第二, 应该对城镇附近居民的人均土地进行范围上的控制, 并进行统一管理, 将城镇中的土地开发政策与城镇户籍管理体制相结合, 从而为城镇化中户籍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充足保证。

4.3 实行差别化管理, 落实补偿性制度

打破城乡之间的户籍管理制度, 我国应该因地制宜, 实行差别化管理, 根据具体情况, 户籍制度的改革针对不同城市的大小实行不同的政策改革, 最终让农民有权利在城镇中落户, 让在乡村的居民到城镇中去居住, 才能使得农民长期在城镇中消费, 并且拉动政府以及农民对城镇的基础建设投资。 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应实行相应的改革或者建立相应的补偿制度, 提供相应的补偿, 使那些在城镇附近居住的农民愿意放弃土地, 使得城镇居民愿意让农民进城落户。

5 总结

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 对于进城工作“农民工”的户籍问题, 更应该进一步被重视, 进一步被改善, 并且合理利用农民进入城镇居住所带来的众多好处。农民工进城定居对于农村而言, 可以改变农村就业结构, 调整农村的农产品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在农业生产方面, 有利于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生产。而对于城镇的社会发展则是带来更多机会和前景, 最为主要的是, 有利于解决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适度调整土地的空间结构;促进地区之间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生活条件、人们生活水平均等化, 缓解城镇的养老保险的资金压力, 为城镇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如果解决了城乡之间的户籍管理问题, 那么对于农民, 对于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 对于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张秀娥.城镇化建设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J].社会科学家, 2013 (12) :78—79.

[2]李轶, 乔润令, 等.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J].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3) :17-18.

[3]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1.

浅谈户籍管理工作中的材料审查 篇3

汇 报 材 料

遵义县山盆镇丁村煤矿 2012年5月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专家:

您们好!

感谢您们在百忙之中,不辞辛苦莅临我矿进行矿井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备竣工验收及安全生产许可证验收工作,这是对我矿建设工作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同时,也是对我们整改工作完成情况的检验。3月30日,市工能委的领导和专家来我矿进行联合试运转审查,同时给我矿提出了极其宝贵的意见和同意我们备案开展联合试运转,为了认真落实领导和专家们提出的审查意见,我矿及时制定了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并将整改内容逐条进行安排,落实到人,认真按照制定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逐条对照落实进行整改,通过一个月的联合试运转实际检验,丁村煤矿矿井生产、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等均运转可靠,符合矿井投产标准,能够满足矿井安全生产需要,特报请领导予以安全设施验收,请领导和专家对我们进行帮助和指导。我们一定虚心接受,认真落实,不辜负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矿的期望。在此,我谨代表山盆镇丁村煤矿全体干部职工,向到矿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真诚的谢意。

下面就我丁村煤矿安全设施及条件的基本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21号“关于遵义县山盆镇丁村煤矿达到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三级的通知”确定丁村煤矿2012年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三级达标);2012年3月31日遵义市工业和能源委员会同意丁村煤矿备案开展联合试运转。

二、矿井基本情况

丁村煤矿位于遵义县城北西方向,属山盆镇管辖,在行业管理上隶属遵义县工经局管辖,是贵州思瑞丰矿业集团的矿井之一,企业性质为民营企业。

矿井在实际施工建设过程中,发现首采C2煤层薄,没有开采价值,2011年5月丁村煤矿委托江苏省第一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对丁村煤矿原《开采设计方案》及《安全专篇》进行变更并获得批复(黔能源煤炭[2011]765号和黔煤安监遵安审【2011】65号)文件。批复后首采面由C2煤层变为C4煤层。首采工作面10401布置在一采区C4煤层东翼,两个掘进工作面布置在C4煤层的西翼,即10402运输巷和10402回风巷。

丁村煤矿交通位置图

三、矿井系统建设情况:

(一)、矿井建设投资情况

运输巷采用4台SGD-420/30型刮板运输机运输。

2、掘进工作面采用U型矿车运输。

运输路线:10401工作面:【工作面(刮板运输机)→运输平巷(刮板运输机)→煤仓(溜煤)→主斜井(带式输送机)→地面储煤场】;10402掘进工作面:【工作面(矿车)→10402摘挂钩车场→JT1.6/1.2型提升机→地面储煤场】。试运转运行正常。

(六)、矿井供电系统建设情况

矿井一回10kV引自山盆镇变电站,距离9km,另一回10kV引自丁村开关站,距离500m。全矿安装用电设备63台/件,其中工作设备46台/件;设备总容量1223KW,其中工作容量869.6KW;矿井供电系统已全部形成且试运转运行正常。

(七)、矿井压风系统建设情况

采用两套SA120A型风冷式螺杆压缩机矿用固定式空压机,2台,(一套工作,一套备用)该空压机额定排气量为21m3/min,额定排气压力为0.8MPa,主管选用Ф108×4无缝钢管,支管选用Ф57×3.5无缝钢管,压风系统试运转运行正常。

(八)、矿井供水防尘系统建设情况

矿井供水防尘水源,采用由地面+1398m标高处的蓄水池供给井下生产用水和井下防尘洒水。蓄水池容积300 m3,从主井铺设Ф108防尘洒水主管,副斜井、10401运输巷、10401回风巷及10402运输巷、10402回风巷等其它巷道中铺设防尘洒水支管。主、支管材质均采用无缝钢管。喷雾洒水装置齐全。在主斜井、副斜井、回风井、10401上、下顺槽、10402进回风巷均按要求设置隔爆水袋且试运转运行正常。

(九)、矿井通讯系统建设情况

我们安装了电信座机对外通讯,保证行政办公与上级各部门的联系。矿内选用AHGD-80 程控数字交换机完成井下、地面各重要岗位及作业地点的通讯联络。试运期间转运行正常。

(十)、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建设情况

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建设情况:丁村煤矿按照设计要求选择安设KJ90NA监测监控系统一套,并与遵义市、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实现了联网。目前共设置??个分站,其中:地面工业场地设?个分站,井下设?个分站,监测点数共??个,其中监测模拟量??个,开关量??个。监控分站为矿用本质安全型,分站电源箱为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对矿井主要工作地点设置了监测监控传感器。KJ90NA型煤矿综合监控系统可同时对回采工作面及其回风巷的瓦斯浓度、风速、一氧化碳、温度、设备开、停等进行监控;对掘进工作面及其回风巷中的瓦斯、设备开、停等进行监控;对主要通风机的负压、风速、风机开停、风门开停等进行监控。KJ90NA系统监控主机2台和数据库服务器及图形工作站已配置到位。中心站所需的录音电话、打印机、2KVA不间断电源配置到位,试运期间转运行正常;

矿井安全人员定位系统建设情况:矿井安装一台KJ237型人员考勤定位管理系统,本系统与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共享平台,通过增设KJ237-F型读卡分站和KJ237-D型动态目标识别器,下井人员携带KJ237-K型人员标识卡即可实现矿井人员跟综定位及考勤管理。清楚掌握井下人员的位置及活动轨迹,为安全生产调度及事故抢险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经投入正常使用,试运期间转运行正常。

(十一)、地面设施建设情况

地面建设有胶带运输机走廊、提升绞车房、井口窄轨车场、井口值班室、机修房、压风机房、通风机房、综合楼、矿灯房、消防材料库、10Kv变电所、澡堂、食堂、职工宿舍、办公楼、会议室等。

四、联合试运转情况

1、丁村煤矿在2012年3月31日通过遵义市工业和能源委员会同意丁

1、建立、健全了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

2、调整、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3、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人员到位,各类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4、强化教育、搞好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

由安全科、技术科、机电科等科室负责安全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统一进行考试,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5、加强矿井建设质量管理

严格按照《开采方案设计》、《安全专篇》设计,对每个工作地点编制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组织施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您们此次来我矿进行矿井安全设施设备现场审查验收,对我矿建设工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们一定虚心的接受,并认真抓紧落实、立即进行整改,达到矿井安全生产条件要求,不辜负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矿的期望。

最后,再一次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和专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遵义县山盆镇丁村煤矿

浅谈户籍管理工作中的材料审查 篇4

一、新生组织关系接转工作程序及时间安排

1.新生入学报到后,应及时将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和相关材料交学院党委。报到十五日后提交党员材料的,无特殊情况不再接收,不承认党员身份。

2.学院党委及时掌握新生党员情况,认真审查入党材料。

3.学院党委于9月23日前将本科生、9月30日前将研究生和专科生审查结果汇总报组织部备案(同时提交电子版),根据审查结果集中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

二、认真做好新生党员的入党材料审查工作

各学院党委负责审查新生党员的入党材料,重点审查入党材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是否符合组织发展程序。

㈠入党材料存在问题的,要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

1.《入党志愿书》中出现缺项、涂改和错填等问题的,要认真查明原因,视具体情况,让本人或原单位党组织予以填补或纠正。

2.需要找新生党员进一步了解或者与新生党员原单位党组织核实的其它问题,应及时了解清楚,并妥善保管相关原始材料。

㈡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其党员资格不予认可:

1.未满18周岁被发展入党的;

2.超过规定时间不转组织关系或无党组织介绍信或无档案材料的;

3.培养期不足1年的;

4.没有递交入党申请书被发展入党的;

5.在校生不是在本校发展入党的;

6.在校生毕业离校后发展入党的;

7.入党志愿书中支部大会决议已接收为预备党员,但是上级党委没有审批,或者有审批意见但未加盖党委印章;

8.只有入党培养材料,而无入党志愿书;

9.无政审材料的;

10.入党程序严重不符。

三、加强对新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接转组织关系后,学院党委要将新生党员及时编入支部,安排参加组织生活和其它活动,指派专人与每一名新生党员谈话,全面了解思想状况,进行思想教育,提出要求。对新生党员中的预备党员,党支部指派1-2名正式党员作为联系人,帮助其全面发展和尽快成长,并按期参加预备党员培训班。新生党员中入党前未经过集中培训的正式党员,学院党委也要组织其参加党校或者预备党员培训班。

对不符合党员发展程序,不具备党员条件者,不承认其党员资格。基层党组织要及时对其进行帮助和教育。本人重新向党组织提出申请,且表现积极者,学院党组织要重点关注,及时列为重点培养对象,重新培养入党。

河北大学党委组织部

浅谈户籍管理工作中的材料审查 篇5

【发布日期】1996-09-09 【生效日期】1996-09-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水利、水电工程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供应单位资格审查认证管理方法

(1996年9月9日水利部印发)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重要生产资料要加强管理,经营单位要限制,资格要审查,质量要保证的重要指示,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物资保障,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供应单位。

第三条 水利部负责水利、水电工程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供应单位资格审查认证工作。

第四条 承担水利、水电工程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供应业务的单位必须经过水利部批准核发水利、水电工程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供应单位资格证书,方可承担相应范围内的水利、水电工程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供应业务。

第五条 水利、水电工程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供应单位资格审查工作要坚持以下三条原则。

1.质量第一的原则

通过资格审查,防止缺乏资质能力的单位承担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供应业务,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水利系统。

2.主渠道优先的原则

水利部物资局、各项目主管厅(局、委)物资部门及各项目业主单位物资部门是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供应的主渠道。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水利、水电设备、材料的供应保障体系。资格审查要有利于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优势,鼓励主渠道中各级物资部门联合供应,确保工期。坚持在同等条件下主渠道优先。

3.批量优先的原则

资格审查要有利于形成行业的整体优势,形成批量,千方百计降低工程造价。

第六条 水利、水电工程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供应单位受项目法人委托,根据批准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计划、设计及工程进度,组织提供所需的成套设备、主要材料及技术服务,保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按期建成。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根据项目法人的要求和委托,介入项目前期,了解工程技术经济要求和设备、材料需求情况,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协同设计单位搞好设备选型和技术经济分析,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技术衔接,新产品试制等工作;

2.按照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设计所附设备和主要材料清单,组织协调供应所需设备、材料;

3.按照项目建设进度,负责组织或实施已订货设备的质量监造,设备、材料的催交催运,调度调剂,保证设备、材料按质、按量、按时交付到现场;

4.负责现场服务,协调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设备、材料问题。

第二章 核发证书的基本条件

第七条 承担水利、水电工程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供应业务的单位必须是独立法人。

第八条 有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供应业务的专业人员,有独立承担水利、水电工程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供应的能力。

第九条 有与所承担的水利、水电工程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供应任务相适应的资金实力,能够独立地承担经济责任。

第三章 评审内容

第十条 承担水利、水电工程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供应业务单位的资格评审的内容有:

资历信誉

1、独立承担过大型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的供应,没有发生过重大质量问题或差错。

2.在本行业、本地区以及所承担的项目中享有较高的信誉。

专业力量

1.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或长期从事物资专业工作的固定技术骨干,应占有一定比例。

2.与设计部门、制造企业、施工单位有着较稳定的合作关系。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专门从事机电产品和主要材料的技术经济信息、技术开发及设备、材料质量等工作,熟悉国内外情况,并拥有较丰富的资料。

技术水平

1.能够独立地按受项目法人委托,在项目可研或设计、审查阶段,进行经济技术论证、技术咨询,提出建议,使水利、水电工程取得良好的效益。

2.能够根据工程项目的需要,参与设备选型。进行设备选厂,实施项目设备成套。能独立协调解决水利、水电设备在安装调试中出现的重大疑难技术问题。

3.能够独立接受项目法人委托,对水利、水电成套设备、主要材料组织招标、评标,组织或自行编写标书,制定标底等各项技术经济工作。

资金实力

资金实力雄厚,有完成所承担水利、水电工程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供应业务所需的融资能力,有具体的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现代办公设施。

管理水平

1.有熟悉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和健全的管理机构。

2.有完整的经营管理章程,项目管理、设备材料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制度。

3.有专职的招标管理机构和人员,已形成稳定的招标、评标工作程序与规章制

度;

4.有能够保证设备、材料质量的可靠措施和服务办法。

第四章 证书的核发和管理、监督

第十一条 水利部成立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的供应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由部建设司、科技司、计划司、水电司和物资局等组成。办公室设在水利部物资局。

第十二条 申请获证的单位,必须先填写申请表,按隶属关系报上级主管机关签署意见后,报送水利部资格评审办公室。

第十三条 根据统一标准,由水利部评审委员会分期分批审查、核定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的供应资格,批准后颁发证书。

第十四条 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的供应资格证书,由水利部统一印制,统一编号。

第十五条 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法人必须委托有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的供应任务。

第十六条 未按本规定领取资格证书的单位,不得独立承担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的供应任务,可协同具备资格的单位承担部分任务。

第十七条 已领取证书的单位,不得为无证单位或个人提供证书或图签,不得超越证书核定范围承担任务,违者视情节轻重追究行政责任直至吊销证书。

第十八条 本办法实施以前已取得有关部门或地方核发的资格证书的单位,均应按本办法规定获得资格证书后方可承担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设备成套和主要材料的供应任务。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1996年9月起执行。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水利部负责解释。

浅谈户籍管理工作中的材料审查 篇6

1 重点单位实行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的作用

从火灾统计数据看,90%以上的重特大火灾发生在社会单位,抓住了社会单位,就抓住了防控火灾的关键。在重点单位推行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是总结我国多年来消防工作经验,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消防安全管理需要提出来的。

(1)强化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单位是市场的主体,消防安全管理是单位的主体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和公安部第61号令规定了单位应当履行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内容和方法等。但是,一些经营者为了经济利益,不顾消防安全,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的现象比较普遍,重特大火灾时有发生。2007年至2012年5月,全国共发生重大亡人火灾32起,特别重大火灾5起,死亡461人,伤333人,直接财产损失9.5亿元,这些重特大火灾基本发生在人员密集场所和生产经营储存单位。总结重特大火灾原因发现,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管理不到位、消防设施停用或瘫痪、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差、群众缺乏逃生自救能力等是共性问题。实行“户籍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破解单位不依法落实消防安全职责这一难题,结合实际创新消防管理方法,落实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以提升全社会的消防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

(2)推进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常态化。自2010年公安部部署在全国开展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以来,各地在社会单位广泛开展了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组织人员疏散逃生、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的“四个能力”建设,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单位火灾明显减少。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7月,全国单位共发生火灾15.5万起,死亡1 456人,受伤835人,直接财产损失30.6亿元,其中重大火灾10起,无特大火灾发生。与2007-2009年同期相比,四项数字全面下降,尤其是单位没有发生特大火灾事故。可以肯定地说,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巩固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形成长效机制,2011年公安部消防局在山东、四川、重庆等地社会单位开展“户籍化”管理试点工作,受到地方政府、单位的肯定。通过“户籍化”管理,将督促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常抓不懈,不断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和自防自救能力。

(3)创新消防监督管理新模式。现行以公安消防部门监督为主的管理模式起源于1981年,完善于1998年。1998年《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部门具有对单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同时,公安部配套制定监督检查规章,全面规定了对单位消防监督检查的程序、范围、内容、方法和频次,形成了消防部门定期对单位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消防监督的模式。长期以来,公安消防部门“一对一”、“保姆式”的检查和管理模式,使得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和人民群众片面地认为“消防工作就是消防部门的事”,社会单位往往不认真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被动依赖公安消防部门的检查。单位一旦发生火灾,首先追究消防部门是否检查,检查是否发现隐患,发现隐患是否督促整改的责任。有些同志形象地比喻“公安消防部门已成为单位的消防管理部门”。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单位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社会单位已达5 000多万家,而全国公安消防部门从事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人员只有1.9万余人,不可能对每个单位实施“一对一”的监督管理。每当发生重特大火灾,就组织开展全国性的地毯式消防检查。“运动式”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虽然消除了一大批火灾隐患,一定程度上预防和遏制了火灾事故发生,但“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问题十分突出。今后,公安消防部门对单位消防安全进行监督检查仍然是重要的工作方式,但大包大揽的消防监督检查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只有提高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意识,通过“户籍化”管理,提升单位依法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扭转消防安全管理的被动局面。

2 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1)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档案。单位建立消防档案既是法定职责,又是单位消防管理的过程记载和履行消防管理职责的图文体现。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消防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在互联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设置管理账号建立单位户籍档案,将单位基本情况、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及逐级落实情况、日常消防安全巡查、检查情况、火灾隐患整改情况、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等人防措施,以及火灾自动报警等物防设施,通过物联网技术对防火重点部位和控制设施监控检测等技防设施,全部记录记载在“户籍”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2)实行“三项报告备案”制度。单位要及时将消防工作的落实情况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备案,接受监督检查。

一是实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确立或者变更报告备案制度。按照消防法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是消防安全责任人,重点单位要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设立专(兼)职消防管理员具体负责本单位消防安全,组织开展消防检查巡查,消除火灾隐患。借鉴日本、中国台湾实行单位“防火管理者”、“防火管理人”制度的经验,防火管理者确定或者变更,以及履行职责情况要向辖区消防部门申报。“户籍化”管理要求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专(兼)职管理人员和消防设施操作人员,自确定或变更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过互联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备案。通过报告备案制度,强化消防管理人员认真履行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保证单位消防安全工作有人抓、管到位。

二是实行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情况定期报告备案制度。建筑消防设施是预防火灾发生,以及一旦发生火灾后超前报警、及时扑救的物防措施。目前,全国有近40万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30多万幢高层建筑基本都设有自动消防设施。自动消防设施智能化程度比较高,技术性较强,需要专业单位进行维护保养。近年来,重庆、山东等地推行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制度,建筑消防设施完好有效率达到95%以上。同时,由社会中介性质的专业机构为单位提供维护保养服务并向消防部门报告备案,也是很多国家的成功做法。因此,“户籍化”管理要求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单位委托具有资质的企业,对建筑消防设施定期进行保养和日常维护,保障消防设施完整好用。单位要将维护保养合同、每月维修保养记录、设备运行情况实时录入“户籍化”管理档案,并每月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备案。提供消防设施维护保养的企业,要具有相应等级的资质,自签订维护保养合同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过互联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备案。通过报告备案制度,强化单位加强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消防设施正常运行。

三是实行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定期自查评估报告备案制度。目前,各地的重点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基本通过了达标验收。但是,消防安全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动态性管理工作,“四个能力”建设达标了,不等于单位消防安全就一劳永逸。因此,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要求单位按照“四个能力”建设标准,每季度(火灾高危单位每月)组织一次全面的自我检查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和工作薄弱环节,要采取措施及时整改;评估情况要在自评估完成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过互联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备案;火灾高危单位还要委托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通过定期报告备案,强化重点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常抓不懈,不断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3)不断改进和加强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单位在落实“三项报告备案制度”的同时,要通过“户籍化”管理档案系统查询统计功能,定期分析研判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对系统反映的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整改。同时,通过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系统工作交流平台,学习先进单位消防管理经验;通过信息提示栏目,实时了解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部署,落实工作任务,及时掌握公安消防部门监督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落实整改措施。

3 消防部门对重点单位消防实行分类预警动态监管

公安消防部门要按照“户籍化”管理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消防监督模式。改变监督模式并不是放手不管,不履行对单位开展消防监督检查职责,而是要从包揽式检查转变为指导性服务,对单位“户籍化”管理实行动态监管,提高消防监督检查的效能。

(1)建立和维护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系统。目前,公安部消防局正在完善互联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系统,2012年年底前正式开通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开通前,实行纸质材料报告备案,建立文字“户籍化”档案。系统开通后,公安消防部门要为每个单位分配一个账号,指导单位建立“户籍化”管理档案,审核录入信息,督促单位实时更新管理信息和定期报告备案。在实施消防监督管理时,要及时将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备案抽查及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消防监督抽查、消防行政处罚、火灾事故调查等情况录入单位“户籍化”管理档案。同时,要加强系统维护管理,保障正常运行。

(2)对单位实行动态监管。公安消防部门要对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动态监管(红色表示“差”,黄色表示“一般”,绿色表示“好”)。对单位开展消防监督检查,以网上检查为主,实地检查为辅。网上监督检查,主要是通过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物联网对单位自动消防设施和重点部门进行监控检查;实地监督检查,要按照公安部《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对单位进行全面检查,针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三色预警情况确定消防监督检查的对象,对于处于“绿色”预警的单位,可以不到单位实地进行消防监督抽查;对于处于“黄色”预警的单位,可以设定较长频次到实地进行消防监督抽查;对于长期出现“红色”预警的单位,要加大监督检查频次,督促落实消防管理。同时,总队每半年、支队每季度、大队每月至少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情况进行一次统计分析,对消防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多的行业系统单位,开展集中整治,切实提高消防监督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加强对单位消防安全指导服务。公安消防部门要通过互联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系统在线服务,为社会单位提供消防业务咨询、举报投诉受理、消防教育培训等便民服务;对单位未按时向公安消防部门“三项报告备案”的,以系统弹出窗口或者手机短信等形式发送提醒信息,督促报告备案;在火灾多发季节和时段要向社会单位发布消防安全提示、重大火灾案例警示,宣传消防政策法规和消防安全常识。同时,定期组织召开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会议,推广先进工作经验,提高消防安全管理能力,推动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4 推进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的措施

(1)强化对“户籍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实行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是深化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巩固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全面落实重点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基础性工作。要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逐项细化分解任务,主要领导是推行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防火部门负责人要具体抓落实,消防监督干部要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要将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纳入各级公安消防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对组织不力、工作进展迟缓的予以通报批评,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2)加强地方“户籍化”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对消防工作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措施,各地应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培育和发展社会消防中介机构和消防执业(职业)人员,积极推动地方立法和制定规范性文件,确立“三项报告备案制度”法律地位,建立消防执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解决消防技术服务执业人员缺乏的问题,保障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云南、河北等一些地方已通过消防条例、政府规章对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三项报告备案制度”、消防中介机构建设作出明确规定,其他地方可以借鉴。

(3)加大开展“户籍化”管理工作的宣传培训力度。要广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让单位的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知道进行“户籍化”管理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专(兼)职消防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户籍化”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对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员、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其掌握消防法律法规和基本消防常识,具备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能力,成为单位消防管理“明白人”。

(4)发挥“户籍化”管理工作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单位的类型较多,要在每个行业培育树立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样板单位,通过召开现场会,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指导推动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工作扎实开展。

摘要:重点单位实行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是我国创新社会消防管理、完善消防监督管理制度、强化落实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提升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的积极探索,也是一项长远的消防基础建设。笔者结合实践,对重点单位实行“户籍化”管理的作用、内容以及推进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户籍化管理,消防安全,消防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石延祐,陈景新.加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督管理提高抗御火灾的综合能力[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8,(1):85-89.

[2]李清江.当前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11,(10):68-70.

浅谈户籍管理工作中的材料审查 篇7

1、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开具的户籍证明和居民户口簿(需要外地详细住址也及本人信息页),集体户口的由集体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户籍证明原件;

2、婚姻状况证明材料;

(1)未婚证明

(2)结婚证

3、户籍所在地乡镇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

(1)已婚未育证明

(2)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附出生医学证明)

(3)其他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证明材料(附出生医学证明)

4、同意调出函(本人档案在户籍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的由交流中心出具,同时在调出函中体现政治表现情况);

5、落户相关材料;

(1)落户在本人或配偶自有住房的提供居住房屋地产权证或租用居住公房凭证;

(2)落户在直系亲属家中的,提供人才与直系亲属的身份证明,房产证或租用居住公房凭证,居民户口簿以及户口簿登记在册人员共同签署的同意落户证明;

(3)居住在人才公寓、职工宿舍等的引进人才,提供相应的集体户口簿及同意落户证明;(4)市、区县人才服务中心集体户口的同意落户证明。

6、身份证、上海市居住证;

7、毕业证、学位证;

8、近三年缴税、社保明细;

9、获奖证书。

上一篇:安全生产集中执法行动下一篇:留在心里的印象作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