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户籍政策(精选13篇)
高考户籍政策 篇1
外地户籍北京高考最新政策
持有在有效期内的北京市居住登记卡、居住证或工作居住证;在京有合法稳定住所;在京有合法稳定职业已满6年;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养老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已满6年(比如9月至8月是连续,不含补缴)。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高中阶段教育3年学习年限。
随迁子女申请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需提交其父母的下述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1.在京居住证明:北京市居住登记卡、居住证或工作居住证。
2.户籍证明:父母与子女在同一户口簿的,提交户口簿;父母与子女不在同一户口簿的,须提供孩子出生证明、独生子女证或北京市公证机关出具的亲子关系证明。
3.身份证明:身份证。
上述申请材料须真实有效,并于10月20日前提交至随迁子女报名单位,由报名单位进行审核。
社会保险缴纳情况、学籍信息无需提交书面证明材料,由相关部门根据网上提交的申请信息进行审核。
2022北京高考赋分制
北京市采用五等21级赋分制,把学生每门科目的原始成绩按照分数高低进行排名,再按照排名划分成A、B、C、D、E五个等级。A、B、C、D四个等级内又按照不同的比例分成5个小的等级。根据学生卷面分数的排名和报考科目的总人数,确定学生属于哪个等级内,再根据每个等级对应的分数给予赋分。
新高考规定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同时设等级性考试,成绩按等级赋分,6个科目卷面分满分都为100分,它是按照分数排名的百分比而非卷面分数来计算成绩的一种方法,只用于选考科目的成绩统计。等级性考试成绩由高到低分为A、B、C、D、E共5等,其中A等占考生比例的15%,B等占40%,C等占30%,D等占14%,E等不超过1%。在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等级性考试成绩每科成绩由5等细化为21级。其中,A1为满分100分,E赋分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
高考户籍政策 篇2
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元户籍诞生
1951年, 公安部颁布《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 开始对城市居民进行户口登记。
1955年, 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 正式将户口登记和迁移管理扩展到农村。
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 第一次明确提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 确定了我国城乡二元的户籍划分。
户籍制度由“紧”向“松”
1984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开始允许有经营能力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民进集镇落户。
1985年, 公安部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 开始对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制度, 从而真正赋予了农民在城市就业的权利。
1997年,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 提出改革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
2001年,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提出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 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这也标志着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
城乡户口一体化
2003年以后, 全国部分地区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户籍制度改革的试验, 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二元划分, 逐步推行“城乡户口一体化”。
截至2006年年底, 湖北、四川、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南、广西、重庆、陕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取消了城乡二元的户口划分, 统一了城乡户口登记制度, 统称为居民户口登记制度。
2013年,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2014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发布, 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 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打破了“农业”与“非农业”的政策壁垒。
(以上内容根据新华网相关内容整理)
2016年9月, 北京市发布《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将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 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并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在各地陆续发布的户籍制度政策中, 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提上日程, “城市人”与“农村人”将再无户籍上的差别。
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秉承什么原则?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户籍制度改革以“积极稳妥、规范有序, 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 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统筹配套、提供基本保障”为原则。
国家户籍制度改革后农民的生活将发生哪些变化?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 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 由此, 户口迁移政策将得到进一步调整, 农民在中小城市、大城市落户的“门槛”将逐渐降低。以辽宁为例, 在鞍山等市落户, 满足“合法稳定就业并有合法稳定住所 (含租赁) , 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人员, 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父母等, 均可申请登记常住户口;省会沈阳则采取积分制落户制度。
政策改革目标为“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户籍无差别”带来的将是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的接轨, 最终实现城乡福利的平衡。今年刚刚发布政策的北京市, 未来5年将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社保、救助”等七个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未来, 全国农民与市民的待遇将逐步实现“无差别”。
对于农民最关心的土地权益问题, 相关政策中也给出了答复。农民进城落户后是否会失去土地, “应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开展试点。现阶段, 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国家对农民并未采取以土地换进城的强制措施。目前土地确权正在各地开展, 农民进城后, 土地如何合法流转、合理处置, 将是未来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高考户籍制度“谋变” 篇3
这些民间改革方案一经推出,便引来了社会各方的争议和讨论。赞同者认为异地高考有助于推动整个高考户籍制度的改革,反对者表示这样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如何理解高考户籍制度改革的民间方案?是合理诉求的表达,还是只为“倒逼”教育主管部门加速高考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高考户籍制度“谋变”真的能拿出“时间表”吗?
回原籍高考无奈复读
1997年,孔志夫妇俩从山东来北京发展,不久便购置了房产和汽车。随后,两人的事业也都稳定在了北京。1999年,孔志的儿子来到北京就读小学,从小学一直念到高三第一学期,直到今年3月才回到老家的一所中学准备高考。“之所以这么晚才把孩子送回去,是因为之前我不知道高考有户籍限制,也觉得不一定能在北京待这么多年。” 孔志说。
作为拥有“北京居住证”即所谓“北京绿卡”的外地人,孔志的孩子在北京读书时,免除了一笔高额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但也正是这张“绿卡”给他们带来希望,而在孩子中考时未能及时抉择。
由于北京和山东的教材不一致,孩子在北京读书时还是班上的前十名,可在2011年的山东省高考中成绩并不理想,只达到当地三本录取分数线。为了让孩子考回北京,孔志夫妇决定让他在山东复读一年,尽管“复读生在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会受到很多限制”。
由于孩子一直在父母身边长大,极少回老家,巨大的落差也让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变化,“因为不适应,孩子就不停地吃东西,现在胖得已经不成样了,满脸都是痘……” 孔志说。
作为家里顶梁柱的孔志,为了孩子已经辞职回老家陪读。“这是我们把孩子留在身边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之一。” 孔志的妻子说。
“黑户学生”和“被留学生”前途未卜
自1993年大学毕业后,贵州户籍的茉莉(化名)就留在北京工作。现年14岁的女儿从幼儿园、小学直至初中毕业都在北京就读,今年在北京参加中考。
茉莉告诉记者,早在三年前,女儿面临小升初的时候,他们一家就难以抉择。因为如果不在贵州中考,上高中就没有学籍,就不能参加高考,而如果把儿子送回去,“监护从何谈起”。为了女儿的高考和升学,茉莉甚至想过举家迁回贵州,但“如何挣钱养家”,“原本只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却升级成了全家的生活问题”,痛苦地挣扎了许久之后,她最终选择让孩子继续留下来读初中。
参加中考前,茉莉全家做了一次人生的“赌博”,“赌的是自己孩子的未来”。中考结束后,茉莉走访了十几所中学,最终孩子被一所学校录取,“女儿上学了,成绩很好,但仍然是个黑户学生,因为无论在北京还是在贵州,孩子都没有学籍。”
茉莉稱,如果延续现行政策,2014年,孩子有可能只能以社会人士的身份回贵州高考,但“社会考生不能参加军队、国防等类学校的招生,也不能参加全国名牌大学的招生,并且课本不一样,试卷不一样,难度程度不一样……”想到女儿将要面临这些,茉莉就泣不成声。
赵女士全家来京已十几年,儿子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在北京借读,今年高中毕业。因没有北京户口,他无法参加北京的高考,只能通过申请出国留学,继续求学之路。
“其实我们早就已经预料到这个结局。”四年前,赵女士通过申请“绿卡”(北京居住证)为儿子争取到了在北京考高中的机会。因为根据北京市引进人才的相关规定,拥有北京居住证的外地人可以在一定期限内转为北京户口,而在转为北京户口前,可享受与北京户籍一样的同等待遇。但从此,赵女士和老公就意识到要尽快帮孩子选国外的学校,以备无法在京高考,赵女士无奈地称自己的儿子是“被出国”。
许多持有北京“绿卡”的家长认为自己受到的待遇不公,他们常为了子女们小升初、中考及高考的权利不停奔走,“学籍与户籍分离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问题,我只想让全家过正常的生活。”赵女士很平静。
她算了一笔账,大学四年,儿子出国留学的费用要比在国内学习的费用多100多万元。为了送儿子出国留学,赵女士夫妇拼命地工作挣钱,“我们的生活都很节俭,几乎从不打车,也很少添新衣服,甚至计划过把北京的房子卖了为儿子筹学费。”
高考户籍制度改革背景:2.2亿人“人户分离”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现有2.2亿人离开户籍地迁居异地工作和生活。这些人以中青年居多,如果结婚生子,他们的孩子即“流二代”,要么被留守在户籍地,要么随迁,但随迁最终还是需要面临在读初三时是否回户籍所在地的抉择。孩子不回家读初三参加中考,将不能在户籍所在地获得学籍,也就不能参加四年后的高考;如果选择回去,就必须承受至少四年的骨肉分离生活,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如若举家回迁,工作难找,全家生活又成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3月4日表示,有关高考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及广东。解决异地高考“既想到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和上海等当地考生的权益”。
似乎京沪考生成了异地高考的“拦路虎”。但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户籍制度和资源配置没到位的前提下,高考改革很难单兵突击。
教育部之所以抬出“京沪考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2010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小学和初中就学的达到997万。京、沪、粤等地作为人口流动的集中区域,肯定问题最突出。
异地高考“全国一盘棋”,是需要实现条件的。它起码受着户籍制度、高考制度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等多种限制。如果人口不是充分流动,高校还依赖于地方财政投入,教育资源还是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高考录取还是像过去一样按地区分配,那么异地高考也会带来新的一些问题,北京、上海以及广东的高考竞争将会加大,京、沪、粤高考考生的上学机会将会降低,这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京沪考生”的权益应该考虑,但这并不是不实行高考户籍制度改革的理由。改革要有“更大决心和勇气”,随着各项改革的推进,这一问题应该不难解决,但这并不意味此时只能被动等待。
我们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在保证全国高考公平的前提下,允许北京、上海及广东的异地高考方案有适当不同。方法总是有的,关键是教育部门想不想找。我们可以看一看有关高考户籍制度改革民间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随着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有3年以上连续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二)北京和上海两地,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以上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三)父母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在工作和生活所在地连续工作和生活一年以上,根据自愿原则认定为经常居住地。工作和生活的证明包括:工作和收入证明(劳动合同、单位出具证明、工资发放依据、纳税证明及社保证明等之一),租房合同(或房产证)及水电费收据等。
(四)作为以上建议的补充建议,应尽快实现本城市区域内部的中、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努力实现城市内部公办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相对均衡,居民子女能够就近上学,杜绝“择校”现象。同时,严格控制学籍的有效性,彻底消除高考移民的投机行为。
户籍改革政策 篇4
【改革重点】
要通过调整完善户口迁移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主要任务】
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原则把握】
一要尊重意愿。充分尊重群众自主定居的意愿,群众要不要进城、进哪个城、何时进城,都要让群众自主选择,不能把农业转移人口“拉进城”、“被落户”。要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的合法权益。
二要分类实施。国家层面作出政策安排、明确总体要求,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并向全社会公布,让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了解不同城市的落户条件。
三要有序推进。要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不刮风、不冒进、不搞运动。
【改革时间表】
到年,要基本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
【创新人口管理】
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城乡居民的身份差别。
二是建立实施居住证制度,第一文库网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解决好暂不具备落户条件或者不愿落户城镇人口的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问题。
三是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努力做到人口流动到哪里,服务和管理就跟进到哪里。
多数大城市落户门槛降低
●广东等地探索建立了积分落户制度
●重庆、四川成都、江苏苏州等地实行本地人户口自由迁移政策
●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青海、新疆等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探索建立了居住证制度
●河北、辽宁、吉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等14个省区市探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相关阅读:新户籍制度该如何改
一、现行的户籍制度
所谓户籍就是指人在出生后需要出生登记以便于政府管理和统计,那么现如今我国的户籍制度是怎样的呢?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三条规定:
户口登记工作,由各级公安机关主管。
城市和设有公安派出所的镇,以公安派出所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乡和不设公安派出所的镇,以乡、镇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乡、镇人民委员会和公安派出所为户口登记机关。
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和公共宿舍的户口,由各单位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分散居住的户口,由户口登记机关直接办理户口登记。
居住在军事机关和军人宿舍的非现役军人的户口,由各单位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
农业、渔业、盐业、林业、牧畜业、手工业等生产合作社的户口,由合作社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合作社以外的户口,由户口登记机关直接办理户口登记。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六条规定
公民应当在经常居住的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
(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七条规定
婴儿出生后一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者邻居向婴儿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弃婴,由收养人或者育婴机关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二、如何实现新户籍制度的实施
(一)户籍自愿原则
对于户籍制度的改革其实首要的是要尊重公众的意愿,要让公众自愿参与。群众愿意将户口放置在哪里就放置在哪里,而不能人为的要求其将户口必须迁至哪里。这是实现户籍改革成功的首要保障。
(二)解决户口迁移的问题
上海两地分居户籍解决政策 篇5
现在,上海市的人才政策的确比较宽松,从大的趋势看,对于紧缺急需专业人才或有特殊贡献的创业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专利、带产品进沪的企业经营人才,以及高学历、学科带头人、海外留学回国创业的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均可以一步到位,家属子女随迁入沪,不会产生夫妻分居两地的问题,且对引进人才家属的工作给予优秀推荐、重点安排。
根据市人事局1999年122号文件,本市人员因夫妻两地分居,其在外地的配偶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含聘用制干部),在沪有接受单位,且本人或在外地配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可申请外地配偶调入本市工作,未成年子女可随迁进沪:
一、获得省(市)、部级以上荣誉称号者,省(市)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的主要完成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被聘任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博士学位获得者、处级以上管理人员以及在外地配偶符合本市引进人才政策规定条件者。
二、被聘任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满3年人员、工作满3年的硕士学位获得者以及被聘任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获得硕士学位,夫妻两地分居满3年的人员。
三、夫妻两地分居满5年的人员。
四、家庭有特殊困难的人员。
山东率先放开高考户籍限制 篇6
山东新闻网2月29日讯(记者 宋燕茹)今天上午,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闻通气会在济南召开。记者会上获悉,-20高考体育测试成绩不计入高考总分;从起,夏季高考采用“3+综合”的模式,取消文理分科;从20起,外语考试中的听力考试不再纳入夏季高考统一考试内容;此外,从年起,逐步统一全省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同时允许非户籍考生在我省参加高考。
《实施意见》还提出,从2014年起,逐步统一全省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同时,凡在我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我省就地(所就学的高中段学校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我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
山东高考体育测试成绩不计入总分
据介绍,2012-年高考体育测试成绩不计入高考总分,计入电子档案。2012和2013年由学校根据省制定的统一测试办法及测试项目和计分标准,进行集中测试,测试成绩分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四档记入考生电子档案但不计入总分,供高校在录取时作为重要参考。体育测试的项目设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跑,立定跳远,掷实心球,由考生在其中任选两项。有关高校的特定专业在录取时可以对考生的.体育测试成绩提出要求。全省统一安排在当年的4月下旬进行测试,补测工作在测试后15日内完成。2014年,不再由学校统一组织体育测试,应届毕业生的体育测试成绩将以考生在高中学习期间的体育成绩取代。
2014年起山东高考采用“3 + 综合”模式 考试时间缩至两天
我省决定从2014年起,夏季高考考试科目采用“3 + 综合”模式。“3”指语文、数学(分数学1和数学2)和外语(分英语、俄语、法语、德语等语种)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综合分为综合1和综合2。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考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招生院校要求自主选考数学、综合和外语语种。考试时间有两天半缩短到两天。根据《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从开始,新入学的高中生不再进行文理分科。
2014年起,夏季高考统一考试不再考英语听力
高考户籍政策 篇7
中国当前拥有2700万随迁子女和4800万的留守儿童,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 义务教育的普及, 孩子的异地高考问题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一直以来实施的是以户籍为限制的区域性高考制度, 此制度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群体的平均水平发展, 为此, 打破户籍为限, 实行异地高考是时代之需, 众之所望。不少专家据此研究高等教育的人才选拔改革问题, “到底以‘户籍’为标尺还是以‘学籍’为标尺来实行高考”就成为大家争论的焦点, 从争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两种制度都有其利弊, 在现有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人们刚性需求的现实背景下, 任意一种方式的单独推行都会让高考学生伤不起。
一、以户籍为限:高考孩子伤不起
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格局下, 中国一贯推行以户籍为标准的区域高考制度, 学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不可在只有居住权而无户籍的区域高考, 此举措在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的今天受到了许多的质疑, 给随迁高考子女的教育带来诸多不便, 不仅有损教育公平, 还影响到农民工子女这一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问题。
第一, 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一方面, 在户籍受限的情况下, 父母外出打工, 只好无奈地将孩子留在家乡上高中, 大多由隔辈照顾, 监护人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都偏低, 祖辈们的溺爱易将孩子惯成骄横性格, 不利于孩子优秀社会品性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另一方面, 孩子长期远离父母, 不利于家庭情感的培养, 家庭伦理的维系, 易造成孩子心理负担的加重, 性格的孤僻, 人际交往的受阻, 这对于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而言, 家庭教育的不健全无疑增加了他们青春期的负担。
第二, 突变环境的适应问题。出于亲情的牵挂, 许多家长在外出时会将年幼的孩子带到打工地入学, 上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父母对国家政策了解较少, 在孩子即将就读高中时才意识到孩子的高考问题, 匆忙将孩子送回家乡户籍地读高中。在这种情况下, 大多数家长会忽视孩子新环境的适应问题。由于孩子从小在外, 家乡概念模糊, 文化意识淡薄, 无法适应新环境, 包括家乡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气候状况等, 进而可能产生排斥心理。这个时期孩子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期, 稍有不慎, 将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第三, 不同区域高考差异问题。由于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文化的差异、人才需求的差异, 国家允许部分地区自命高考试题, 造成不同地区高考录取标准的差异。外出读书的孩子在外地无法踏进高考大门, 只能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而两地相隔甚远, 教材内容和高考要求差异巨大, 易造成考生恐惧紧张的心理, 无法安心进入复习状态, 更有甚者, 将会放弃学习机会, 从此颓废。这样的情况给孩子及其家庭都可能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第四, 异地高考通行证获取问题。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 有些区域的地方政府开始推行一些变革办法, 让高考孩子看到了一线希望。但是, 这些改革的阻力仍然很大, 在国家政策不明朗的大背景下, 考生在努力进行高考程序转移时, 易受到转出方和接纳方的不作为和推脱, 耽搁了时间, 增加了高考成本, 容易成为区域高考改革的牺牲品, 给考生造成心理重创。
当然, 以户籍为限的高考制度不仅使高考孩子受限, 同样不利于全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 由于大学招生指标是按照行政区域来分配的, 名额有限, 本行政区内参与高考的考生越多, 每位考生实际获得的入学机会也就越少。从地方利益保护的角度来讲, 禁止随迁子女在本地高考是一种可以获得本地居民支持的理性选择。但是, 如果将这种理性放到全国来考虑, 这种地方保护不仅不利于提高当地考生的学习竞争能力, 而且会劣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不利于各地区教育资源的交流。所以以户籍为限的高考制度将会对地方、个人和国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以学籍为限:高考孩子也伤不起
推出以学籍为标准的高考制度假设, 倡导考生的高考标准为在读学籍, 不以户籍为限制。此制度虽然避免了由户籍造成的部分不良影响, 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 学籍制度可能成为强势群体独享的资源。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 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 “三大差距”的问题、收入分配不公、社会功利化严重、精神道德滑坡等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一部分官员或富有群体将会利用权势和钱势将孩子学籍以“高考移民”的形式转入国家高考优惠地区 (如西藏或青海等西部省份) , 这样将会夺去当地部分考生的高考录取机会, 造成高考不公平。
第二, 学籍制度会造成小范围内教育消费的拥挤。我国高校大多建立在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地区, 例如北京、上海、西安和南京等地高校, 名校密集, 考生若在这些地区参加高考会增加录取机会, 如果放开户籍限制, 考生将会以学籍为由迁入这些地区进行高考, 造成优质教育区域内高考人员拥挤, 教育消费过度, 学校教育、管理和安全压力陡增, 既不利于当地考生也不利于外来考生。
第三, 学籍制度可能成为教育官员寻租的温床。放开户籍限制, 名义上来讲, 无论城乡的孩子, 还是东西部的孩子都可以自由选择区域高考, 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但是, 现阶段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人们的需求总是有限的, 在优质资源竞争的过程中, 作为资源主管部门的官员就可能滋生腐败, 以手中拥有的资源和权力寻租, 这既不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也不利于弱势群体孩子公平参加高考。
三、整合户籍、学籍优点, 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当前进行高考制度改革会存在很多现实性的问题。但是这并不能成为讳疾忌医的理由。当我们面对社会日益凸显的矛盾和问题时, 只会保守, 将意味着更加严重的后果的出现。以学籍为标准的高考制度虽然有其弊端, 但这些缺点并不能掩盖其优点, 我们可以整合户籍与学籍的双重优点, 制定较合理、公平的高考标准。
第一, 学籍的连续性与父母居住地的统一。以学籍为主的话, 部分“机灵”的家长会让孩子临时转学籍进入“高考特区”,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除了学生身份和学籍的证明, 家长的身份和当地居住时间的证明也是很重要的。为此, “五证” (所谓“五证”是指, 家长或监护人持本人暂住证、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等证明、证件) 齐全是杜绝投机行为发生的有效办法之一。
第二, 依据报名数量来划定各省高考录取比率。在高考录取比率区域性差异较大的情况下, 许多学生和家长挤破脑袋想在录取率高的北京、上海和重庆等地落户, 于是高考移民现象屡禁不止, 主要原因在于录取比例的政策性倾斜。为此, 我们倡导政府除了对老、少、边、穷的民族地区和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给予一定的优惠外, 应该依据报名数量来划定各省高考录取比率, 防止高考起跑线上的不公平问题产生。
第三, 扩大高校优质资源的总量和配置范围。大多高考移民或投机行为的产生都是由于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引起的。国家应提升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 拓宽分布范围, 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服务, 体现机会公平。同时, 国家也应确保教育投入的4%的目标, 调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和结构, 为更多寒门学子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第四, 杜绝高考移民等投机行为的发生。高考移民问题的出现, 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主要还在于制度的缺失和顶层监管的不力所引起。在利益和孩子前途的诱惑下, 部分有经济或政治条件的家长, 利用国家对部分地区的高考照顾政策来投机进入优质高中或优惠地区, 为孩子的高考买一张绿卡, 这种现象政府必须出面禁止, 以保证高考的相对公平性。
第五, 废除发达地区的区域性保护政策。地区保护政策是剥夺孩子在高考中享受市民待遇的罪魁祸首。区域内部片面的优惠举措不仅伤害了外省考生, 从长远来看, 更是使内部考生产生懒惰心理, 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的交流与更新, 必须废除。
户籍制度改革将突破楼市限购政策 篇8
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明确部署,并出臺“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人城镇社保体系”等配套制度。
《决定》关于户籍制度中提及,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
在“限购”政策持续执行的市场背景下,尤其是部分城市如上海、郑州近期又强化执行的今天,户籍制度改革或许会突破“限购”政策,为市场注入新一轮成交放量的行情。
以大连市为例,据大连市政府于2012年12月7日发出的《大连市户籍准入规定》通知,全面放宽了大连购房落户条件。该规定将从201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有效期为5年。该规定中将“购房款”作为落户标准调整为以“购房面积”作为落户标准。
新规还增加购买存量房落户规定:在大连市有合法稳定职业的个人购买主城区(旅顺口区除外)商品房单套住宅建筑面积达到70平方米或单套非住宅建筑面积达到50平方米、存量房单套住宅建筑面积达到90平方米或单套非住宅建筑面积达到70平方米,即可落户;新市区、旅顺口区购买单套住宅建筑面积50平方米或购买单套非住宅建筑面积30平方米,即可落户。
除此之外,其他城市有关户籍制度的改革也有所推进。在户籍改革试点方面,如浙江诸暨市店口镇曾在2009年10月开始试点居住证制度,当年广东也开始探索外来工积分人户政策;2011年,江苏省则开始在苏州市进行“暂住证”换“居住证”试点工作;此外,上海、武汉等城市也先后实施了居住证制度,使部分长期在城市工作并连续居住、参加社会保险的流动人口有序落户。
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2010年至2012年,全国共办理户口“农转非”2500万人,2012年全国非农业户口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5.29%。
之前,国家相关部委也多次提及户籍制度改革,如2012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3年重点工作之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会议表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总结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经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抓紧研究制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
一定意义上讲,在限购限贷不可能直接放松的市场背景下,通过放松户籍制度从侧面突破“限购”,有可能成为未来政策“微调”刺激房地产市场放量与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如大连市政府于2012年12月7日发出的《大连市户籍准入规定》通知,全面放宽了大连购房落户条件。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通过放松户籍制度从侧面突破“限购”的方法。
其实,当前不少省会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外地居民只要购房就可以落户。那么,对于落户的这些外地居民来讲,具有了本地户籍,当然就可以拥有第二套住房的购买资格;当前户籍制度改革背后的异地高考、人才引进等特定人群对于当地市场住房需求表现也比较强劲,有条件地定向宽松放松这类人群的住房购买资格或许成为未来政策层面的趋势,这或许也会成为突破“限购”的方法之一,从总体上来讲会促使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加及成交量的持续回升。
此外,就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其实之前在政策层面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如国办2012年2月23日对外公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户籍迁移实行分类政策,即县级市、地级市、直辖市落户条件不同,落户难易程度不同。县级市落户比较容易,而直辖市的落户须“合理控制”。
其中,在设区的市(不合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其他大城市)有合法稳定职业满三年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决定》和相关政策的出台,给了我们在楼市限购政策差别化执行上实际的市场启示意义,可以说,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楼市“限购”定向宽松提供了政策面的基础。如果楼市“限购”要差别化执行,或者定向放松执行楼市限购的调控政策,可以从户籍制度改革说起,户籍制度的改革将成为楼市限购从侧面定向宽松的第一政策。
高考户籍政策 篇9
广州是特大城市,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是“合理安排随迁子女就学,努力提高随迁子女教育质量”。也就是说,随迁子女的异地升学,在广州是逐步实现的,具体要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人口控制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承载力”四个指标来定。
如果我们把随迁子女的异地升学分为小学入学、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四个阶段的话,就广州而言,每个阶段的状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就“小学入学”而言,目前广州的公办小学还无法满足所有随迁子女的异地升学要求。教育部要求“在有需要的地方,可通过购买公共服务,让民办学校承担一部分随迁子女教育任务。”广州也可以探索“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
在“小升初”阶段,按目前的政策是在学籍所在地升学(电脑派位或对口直升),但随迁子女由于是非广州户口,部分升学方式是无法参与的,比如特长生、外国语学校推荐名额等。很多非广州户口的借读生,是通过报考民校参加考试的方式来完成小升初的过渡。
在“中考”阶段,广州今年开始实施“异地中考”政策,并设了三年“过渡期”。今年的政策是非广州户籍的学生,只要拥有三年完整的学籍,就可以报考公办普通高中,但招生比例受8%的限制。
而在“高考”阶段,广东“异地高考”政策最终确定,符合参加高考升学考试准入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按要求办理报名手续在广东参加高考的,与广东户籍考生同等录取。
高考户籍政策 篇10
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户籍内含各种权利和福利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只是“标”,而其内含各种权利和福利制度的改革才是“本”。户籍制度改革必须标本兼治、长短结合,其目标不是消除户籍制度,而是剥离户籍内含的各种权利和福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制度,实现公民身份和权利的平等。为此,应按照“统一户籍、普惠权利、区别对待、逐步推进”的思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及其相关配套改革,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扫清制度障碍。
统一户籍。户籍制度是依法收集、确认、提供住户人口基本信息的国家行政制度,其基本功能是身份证明、人口统计和社会管理。户籍制度的功能并非是居民身份证所能完全取代的。关键是要打破城乡分割,按照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同时剥离户籍中内含的各种福利,还原户籍的本来面目。
普惠权利。剥离现有户籍中内含的各种福利,以常住人口登记为依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公民一律在常住居住地即户籍登记地依照当地标准,行使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享受各项公共服务和福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和公共福利享有权等。区别对待。考虑到不同地区发展阶段和条件的差异,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要允许各地区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符合全国户籍制度改革目标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公共福利标准和改革方案,采取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措施。
逐步推进。大体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过渡期。对常住外来人口统一发放居住证,保障公民基本权益,并享受本地部分公共福利。当持证人符合一定条件,如有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来源、居住或持证达到一定年限等,应发给正式户口。这些条件可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但门槛不能太高。第二阶段为并轨期。当条件成熟时,取消居住证,实行居住证与户口并轨,即完全按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所谓条件成熟,就是要基本建成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
1.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转移
加强对城市常住外来人口、综合承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的调查研究,摸清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交通、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设施容量,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转移。要谨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承载力不足、设置过高的市民化门槛,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积极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切实提高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积极引导中心区人口、产业和功能向近远郊小城镇和周边地区疏散,改善空间结构,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对北京、上海等少数特大城市,因常住外来人口规模大,且呈迅速增长态势,有必要继续实行人口总量规模调控。
2.建立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
尽快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规范和完善居住证制度。居住证申办要从低门槛逐步走向无门槛,严禁将学历、职称、无犯罪记录等作为申办的前置条件。常住外来人口只要有固定住所,自愿申请,都应该办理居住证。持证人在选举权、就业权、义务教育、技能培训、临时性救助、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方面,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待遇。
除了基本保障外,其他方面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如住房保障、一般性社会救助等,由各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中央不做具体规定。在此基础上,根据持证人在当地工作的年限、持证年限、有无稳定收入来源、社保交纳情况、缴税情况等,确定是否转为正式户口。由于居住证是一个过渡性的临时措施,过渡期不宜太长。可以考虑用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实现由居住证向统一户籍的并轨。
3.清理与户籍挂钩的各项政策
首先,禁止各地新出台的各项有关政策与户口性质挂钩,除国务院已经明确规定的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外,要把范围扩大到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各领域。即使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新出台的人口规模调控政策,也不应与户口性质挂钩,而应研究制定其他非歧视性的标准。其次,对就业、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现有各种与户口性质挂钩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取消按户口性质设置的差别化标准,研究制定城乡统一的新标准,使现有政策逐步与户口性质脱钩。凡条件成熟的,应尽快调整相关政策,并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应研究制定分步实施的办法,提出完全脱钩的时间表。这样通过新政策不挂钩、旧政策脱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制度。
4.加快推进各项相关配套改革
目前,与户籍挂钩的各项权利和福利达20多项,包括民主权利、就业机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购车购房、义务兵退役就业安置、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和各种补贴等。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必须与土地、就业、计划生育、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体制改革配套推进。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等各类资产全面颁证赋权,并允许抵押、转让和继承,做到所有权清晰、使用权完整、收益权有保障。同时,将农业转移人口全面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城市低保,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也要逐步对城镇常住外来人口开放,尽快实现社会保障城乡对接和跨区域接转。
5.建立多元化成本分担机制
据预测,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到2030年将达到68%左右。这意味着,2020年前我国将新增城镇人口1.2亿左右,2030年前将新增城镇人口2亿以上。2010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中,非本地户口的常住外来人口约有2.2亿人,若按农业转移人口占70%计算,全国常住在城镇、没有本地户口的农业转移人口约有1.54亿。加上近两年全国新增城镇人口4625万人,估计约有50%是农业户口人口,据此推算我国尚有近1.8亿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实现市民化。也就是说,在2030年前全国大约有3.8亿农业转移人口需要实现市民化。一般认为,市民化成本平均每人为10万元左右,因此,要将这些进城农民全部实现市民化,需要支付近40万亿元的成本。
显然,要合理消化这一巨额的改革成本,单纯依靠政府、企业还是农民都是难以承担的,为此需要建立由政府、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一些城市的实践经验,政府、企业和社会大体各需承担1/3左右。如果设想在2025年基本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平均每年全国需要消化1300多万人,加上新增城镇人口,每年共需解决2500万人以上,市民化总成本达2.5万亿元,其中需要政府负担0.83万亿元,约占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7.1%。考虑到这些改革成本是一个较长时期逐步到位的过程,并不需要全部一次性支付,因此从政府财政支出的角度看,在2020年全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后,实现户籍制度并轨,并在2025年前基本解决现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是可行的。这里的关键是建立多元化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高考户籍政策 篇11
专家指出,在数量上,跨省考生的群体远大于省内跨市考生,在现有情况下,省内异地高考,只是给省内考生以异地参加高考的方便,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但治标不治本。
,教育部专门对“借考”作出规定,在两地试卷相同的前提下,允许考生在工作或学习所在地的省(区、市)办理借考手续,参加考试。但这一做法在实际操作,并未被广泛实施。此外,“就地高考”政策如果实施,必然加大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外来人口的流动量,对流入地的教育、经济、就业及人口管理等都带来很大压力。
之前实行全国统一高考时,地域间的高考录取机会不均问题早已存在。但在高考录取上,目前采取分省制,就算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各省录取分数依然不同,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就地参加高考也只是享受到就学与考试的便利,高考录取仍需回到户籍所在地进行,无法享受教育资源的公平。
利益背后的博弈
据了解,异地高考是近年来专家学者和社会民众一直关注的热点教育话题,甚至在全国两会上一再重提。近日,张千帆等15名学者联名提请国务院,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再次将异地高考推向舆论焦点。
这份建议书提出,废止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将高考报名条件改为考生的学籍所在地,只要考生提供在当地接受完整高中教育的学籍证明,就可以在当地报考。此外,督促教育部尽快研究制定统一高考方案,在近年内实现全国统一高考;研究制定平等招生方案,促使部属高校不断降低本省市考生的录取指标比例,最终完全取消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
专家认为,虽然社会对异地高考的关注度很高,却一直未能解决,是因为存在诸多障碍,其涉及的除了教育公平的问题,还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教育资源、文化基础、就业流向、地方投入等多方面相关。异地高考的难点在于涉及户籍制度和高校招生权这两个需要全国通盘解决的问题,如果户籍改革没有突破性进展,异地高考必然受牵制。因此,对于高考这样影响重大的大规模考试,只能在满足大多数人利益诉求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尽量弥补对少数人的不公平。
记者还了解到,虽然异地高考涉及各方面的利益,但一股民间力量正在为推动这一政策而努力。福建晋江荆山学校是一所外来工子弟学校,20,该所学校尝试为不同学籍的高中生开设专门班级,以省籍分班,不同的班级用其户籍地教材,请户籍地老师授课,该学校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了不少外地学生。
目前,荆山学校已经吸引了“川渝皖赣湘鄂贵”六省一市对接办学,至,学校连续两年“请”来四川、重庆的高中会考试卷,成功举行异地会考。在学校努力下,一些学生还可以在晋江参加高中会考,省去了来回奔波之苦。如今,学校已争取到高考生“异地体检”,他们期望最终能实现“异地高考”的梦想。(记者 吴铎思)
高考户籍政策 篇12
近日,从有关部门了解到,2012届高考报名将于今年12月进行,届时,本省户籍的考生可以在高考报名时自主选择在学籍地还是户籍地报名以及参加考试。
政策:从“跨地借考”到直接报考
我省2011年已经实行省内考生在异地市参加高考的政策,但当时还叫“异地市借考”。在2011年福建的高考大军中,有一支342人的特殊考生群体他们户籍在福建省内甲地,但本人却就读于省内乙地。2011年高考期间,这342人不用舟车劳顿地赶回户籍地,而是直接在乙地参加高考。这就是2011年福建省高招新政中引人关注的一项省内户籍的考生可在学籍地高考。
这个令家长们拍手叫好的政策,源于今年福建省的两会提案。据省教育考试院林其天介绍,在今年初的省两会上,不少来自厦门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希望根据当下社会发展实际,修改一下高考政策,允许那些不在户籍地上学的本省孩子,也可以就地参加高考。到两会结束前,省招生考试部门对提案进行正面回应,表示原则同意在2011年高考时实行“允许跨地借考”。
今年3月14日,省招生考试部门以文件形式,正式作出了关于做好普通高考考生跨县(市、区)借考工作的通知。通知对“跨地借考”的高考生提出了3个条件:一是考生具有借考地二年以上(含二年)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学籍;二是考生父亲或母亲持有借考地的房产证或暂住证;三是考生父亲或母亲近两年在借考地有纳税或缴交社保的记录。
“今年这还是叫借考。”林其天表示,“从明年起,这些想跨地的考生可直接就在异地报名申请、异地参加高考,再也不用回原籍报名申请了。届时这些繁杂的手续就可以省去不少,考生将会更方便地选择参考地。”
跨省异地高考仍有难度
目前全国上下关于“异地高考”的`呼声越来越高,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跨省异地高考仍有一定难度。
省招生考试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在我省入学的外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尚不能跨省借考。具体原因是各省的考务安排和政策、考试内容等都不相同。而且我省已经实行高考自行命题多年,外省籍的考生借考,可能存在阅卷、招生等方面的矛盾。不过,全国的异地高考还处在酝酿阶段,我省明年是否会实施要视教育部的规定而定。
省内“跨地借考”只是开头
不少业内专家认为,我省推出的省内异地高考新政策,给省内考生以异地参加高考的方便,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事实上,“跨地借考”并非福建独创,类似做法在河南、安徽等一些省市实行过,引起良好反响。2009年,教育部专门对“借考”做出规定,在两地试卷相同的前提下,允许考生在工作或学习所在地的省(区、市)办理借考手续,参加考试。
一省之内的高考考题完全相同,省内招生通常是全省统一投档、录取,因此,省内“异地借考”操作难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可为何却未能在全国推行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首先,教育部的规定并非一个强制的规定,所以,一些省市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不实行“异地借考”。其次,实行省内跨地市借考,需要一定的人力、精力的付出,一些政府部门可能怕添麻烦,于是还是按照户籍属地原则操作高考报名、组考。
熊丙奇表示,去年7月颁布的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这是相比“省内异地借考”难度更大的“跨省异地借考”,考生面临考卷不同、各地录取机会不同等现实难题。由此可见,要探索“跨省异地借考”,必须首先解决好“省内异地借考”,如果省内异地借考这一难度颇小的措施都难以推行,就难以指望“跨省异地借考”了。
来源:福建省教育厅
高考户籍政策 篇13
主:大家对这次事件都有了基本的了解。高考是事关我们前途命运的大事,对于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是否正确,今天正反两方同学将展开辩论,首先请正方发言。
正1:高考中的户籍限制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假设我们随父母外出打工,那么因为户籍的限制,我们在高考时就必须返回户口所在地,对我们的考试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我们正常地发挥,甚至可能耽误我们一生的前途,甚至可以说罪大恶极!
反1:高考的成绩主要取决与平时的积累,与在哪里高考无关。现行的高考制度已经实施了34年,若要更改必会带来极大的不便。又何必为了一个几乎没什么影响的因素做出如此之大的改变呢?
正2:我们都是河南的考生,都应该明白现行的制度对我们有多么大的略势,这对于我们是相当残酷的。而只要这项改革实施,我们就再也不会面对如此的不公平待遇,机会人人均等,不用再面对所谓的高考地域保护,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福音啊!
反2:我们考虑事情不能太过片面。目前中国的教育资源还不够平均,高考的地域保护制度正是为了生活在教育弱势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条件,使他们也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从而以教育带动本地区的发展。
正1:那么北京呢,上海呢,这些也算小城市么?就拿北大清华为例,对于我们,那是中国的最高学府,而对于本地学生,就好比河师大对于我们一样,是地方上的学校,没有任何耀眼的光环。
正2:有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国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比例已从30%下降到17%,这正是现行高考制度带来的所谓的“公平”。
主:双方的辩论很精彩,对于这一问题,让我们听一听场外观众的看法。场外观众:对于这件事,我支持正方观点。我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是以大部分人的牺牲为代价,去成全小部分人的大学梦,实在是不可取,应该勇于改革,改变这一现状。
【高考户籍政策】推荐阅读:
天津户籍政策09-13
杭州户口落户户籍政策2012版09-09
两会关于户籍改革提案,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户籍改革提案政策解读07-22
深圳市户籍政策性随迁常见问题汇总11-20
户籍法律10-19
户籍化06-10
户籍管理08-30
户籍档案06-11
户籍化管理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