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化管理(精选8篇)
户籍化管理 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46号),按照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有关指示要求,公安部消防局在总结各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印发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实行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工作意见》,部署全国公安消防部门在重点单位推行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并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消防工作的重要任务,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重点单位基本实行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各地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大力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一些地方公安消防部门领导和消防监督人员对推行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不够,认识不到位,没有结合实际落实,工作方法单一,推进力度不大,以文件转文件,以会议转会议,缺乏对单位的工作指导,以致一些重点单位被动应付,工作停留在建档案填表格上,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职责没有真正有效落实。笔者作为这项制度建设的参与者,谈谈在重点单位实行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的作用、主要内容以及推进措施。
1 重点单位实行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的作用
从火灾统计数据看,90%以上的重特大火灾发生在社会单位,抓住了社会单位,就抓住了防控火灾的关键。在重点单位推行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是总结我国多年来消防工作经验,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消防安全管理需要提出来的。
(1)强化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单位是市场的主体,消防安全管理是单位的主体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和公安部第61号令规定了单位应当履行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内容和方法等。但是,一些经营者为了经济利益,不顾消防安全,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的现象比较普遍,重特大火灾时有发生。2007年至2012年5月,全国共发生重大亡人火灾32起,特别重大火灾5起,死亡461人,伤333人,直接财产损失9.5亿元,这些重特大火灾基本发生在人员密集场所和生产经营储存单位。总结重特大火灾原因发现,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管理不到位、消防设施停用或瘫痪、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差、群众缺乏逃生自救能力等是共性问题。实行“户籍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破解单位不依法落实消防安全职责这一难题,结合实际创新消防管理方法,落实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以提升全社会的消防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
(2)推进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常态化。自2010年公安部部署在全国开展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以来,各地在社会单位广泛开展了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组织人员疏散逃生、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的“四个能力”建设,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单位火灾明显减少。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7月,全国单位共发生火灾15.5万起,死亡1 456人,受伤835人,直接财产损失30.6亿元,其中重大火灾10起,无特大火灾发生。与2007-2009年同期相比,四项数字全面下降,尤其是单位没有发生特大火灾事故。可以肯定地说,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巩固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形成长效机制,2011年公安部消防局在山东、四川、重庆等地社会单位开展“户籍化”管理试点工作,受到地方政府、单位的肯定。通过“户籍化”管理,将督促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常抓不懈,不断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和自防自救能力。
(3)创新消防监督管理新模式。现行以公安消防部门监督为主的管理模式起源于1981年,完善于1998年。1998年《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部门具有对单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同时,公安部配套制定监督检查规章,全面规定了对单位消防监督检查的程序、范围、内容、方法和频次,形成了消防部门定期对单位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消防监督的模式。长期以来,公安消防部门“一对一”、“保姆式”的检查和管理模式,使得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和人民群众片面地认为“消防工作就是消防部门的事”,社会单位往往不认真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被动依赖公安消防部门的检查。单位一旦发生火灾,首先追究消防部门是否检查,检查是否发现隐患,发现隐患是否督促整改的责任。有些同志形象地比喻“公安消防部门已成为单位的消防管理部门”。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单位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社会单位已达5 000多万家,而全国公安消防部门从事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人员只有1.9万余人,不可能对每个单位实施“一对一”的监督管理。每当发生重特大火灾,就组织开展全国性的地毯式消防检查。“运动式”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虽然消除了一大批火灾隐患,一定程度上预防和遏制了火灾事故发生,但“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问题十分突出。今后,公安消防部门对单位消防安全进行监督检查仍然是重要的工作方式,但大包大揽的消防监督检查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只有提高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意识,通过“户籍化”管理,提升单位依法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扭转消防安全管理的被动局面。
2 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1)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档案。单位建立消防档案既是法定职责,又是单位消防管理的过程记载和履行消防管理职责的图文体现。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消防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在互联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设置管理账号建立单位户籍档案,将单位基本情况、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及逐级落实情况、日常消防安全巡查、检查情况、火灾隐患整改情况、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等人防措施,以及火灾自动报警等物防设施,通过物联网技术对防火重点部位和控制设施监控检测等技防设施,全部记录记载在“户籍”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2)实行“三项报告备案”制度。单位要及时将消防工作的落实情况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备案,接受监督检查。
一是实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确立或者变更报告备案制度。按照消防法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是消防安全责任人,重点单位要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设立专(兼)职消防管理员具体负责本单位消防安全,组织开展消防检查巡查,消除火灾隐患。借鉴日本、中国台湾实行单位“防火管理者”、“防火管理人”制度的经验,防火管理者确定或者变更,以及履行职责情况要向辖区消防部门申报。“户籍化”管理要求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专(兼)职管理人员和消防设施操作人员,自确定或变更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过互联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备案。通过报告备案制度,强化消防管理人员认真履行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保证单位消防安全工作有人抓、管到位。
二是实行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情况定期报告备案制度。建筑消防设施是预防火灾发生,以及一旦发生火灾后超前报警、及时扑救的物防措施。目前,全国有近40万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30多万幢高层建筑基本都设有自动消防设施。自动消防设施智能化程度比较高,技术性较强,需要专业单位进行维护保养。近年来,重庆、山东等地推行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制度,建筑消防设施完好有效率达到95%以上。同时,由社会中介性质的专业机构为单位提供维护保养服务并向消防部门报告备案,也是很多国家的成功做法。因此,“户籍化”管理要求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单位委托具有资质的企业,对建筑消防设施定期进行保养和日常维护,保障消防设施完整好用。单位要将维护保养合同、每月维修保养记录、设备运行情况实时录入“户籍化”管理档案,并每月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备案。提供消防设施维护保养的企业,要具有相应等级的资质,自签订维护保养合同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过互联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备案。通过报告备案制度,强化单位加强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消防设施正常运行。
三是实行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定期自查评估报告备案制度。目前,各地的重点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基本通过了达标验收。但是,消防安全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动态性管理工作,“四个能力”建设达标了,不等于单位消防安全就一劳永逸。因此,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要求单位按照“四个能力”建设标准,每季度(火灾高危单位每月)组织一次全面的自我检查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和工作薄弱环节,要采取措施及时整改;评估情况要在自评估完成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过互联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备案;火灾高危单位还要委托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通过定期报告备案,强化重点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常抓不懈,不断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3)不断改进和加强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单位在落实“三项报告备案制度”的同时,要通过“户籍化”管理档案系统查询统计功能,定期分析研判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对系统反映的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整改。同时,通过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系统工作交流平台,学习先进单位消防管理经验;通过信息提示栏目,实时了解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部署,落实工作任务,及时掌握公安消防部门监督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落实整改措施。
3 消防部门对重点单位消防实行分类预警动态监管
公安消防部门要按照“户籍化”管理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消防监督模式。改变监督模式并不是放手不管,不履行对单位开展消防监督检查职责,而是要从包揽式检查转变为指导性服务,对单位“户籍化”管理实行动态监管,提高消防监督检查的效能。
(1)建立和维护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系统。目前,公安部消防局正在完善互联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系统,2012年年底前正式开通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开通前,实行纸质材料报告备案,建立文字“户籍化”档案。系统开通后,公安消防部门要为每个单位分配一个账号,指导单位建立“户籍化”管理档案,审核录入信息,督促单位实时更新管理信息和定期报告备案。在实施消防监督管理时,要及时将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备案抽查及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消防监督抽查、消防行政处罚、火灾事故调查等情况录入单位“户籍化”管理档案。同时,要加强系统维护管理,保障正常运行。
(2)对单位实行动态监管。公安消防部门要对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动态监管(红色表示“差”,黄色表示“一般”,绿色表示“好”)。对单位开展消防监督检查,以网上检查为主,实地检查为辅。网上监督检查,主要是通过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物联网对单位自动消防设施和重点部门进行监控检查;实地监督检查,要按照公安部《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对单位进行全面检查,针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三色预警情况确定消防监督检查的对象,对于处于“绿色”预警的单位,可以不到单位实地进行消防监督抽查;对于处于“黄色”预警的单位,可以设定较长频次到实地进行消防监督抽查;对于长期出现“红色”预警的单位,要加大监督检查频次,督促落实消防管理。同时,总队每半年、支队每季度、大队每月至少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情况进行一次统计分析,对消防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多的行业系统单位,开展集中整治,切实提高消防监督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加强对单位消防安全指导服务。公安消防部门要通过互联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系统在线服务,为社会单位提供消防业务咨询、举报投诉受理、消防教育培训等便民服务;对单位未按时向公安消防部门“三项报告备案”的,以系统弹出窗口或者手机短信等形式发送提醒信息,督促报告备案;在火灾多发季节和时段要向社会单位发布消防安全提示、重大火灾案例警示,宣传消防政策法规和消防安全常识。同时,定期组织召开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会议,推广先进工作经验,提高消防安全管理能力,推动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4 推进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的措施
(1)强化对“户籍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实行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是深化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巩固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全面落实重点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基础性工作。要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逐项细化分解任务,主要领导是推行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防火部门负责人要具体抓落实,消防监督干部要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要将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纳入各级公安消防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对组织不力、工作进展迟缓的予以通报批评,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2)加强地方“户籍化”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对消防工作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措施,各地应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培育和发展社会消防中介机构和消防执业(职业)人员,积极推动地方立法和制定规范性文件,确立“三项报告备案制度”法律地位,建立消防执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解决消防技术服务执业人员缺乏的问题,保障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云南、河北等一些地方已通过消防条例、政府规章对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三项报告备案制度”、消防中介机构建设作出明确规定,其他地方可以借鉴。
(3)加大开展“户籍化”管理工作的宣传培训力度。要广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让单位的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知道进行“户籍化”管理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专(兼)职消防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户籍化”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对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员、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其掌握消防法律法规和基本消防常识,具备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能力,成为单位消防管理“明白人”。
(4)发挥“户籍化”管理工作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单位的类型较多,要在每个行业培育树立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样板单位,通过召开现场会,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指导推动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工作扎实开展。
摘要:重点单位实行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是我国创新社会消防管理、完善消防监督管理制度、强化落实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提升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的积极探索,也是一项长远的消防基础建设。笔者结合实践,对重点单位实行“户籍化”管理的作用、内容以及推进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户籍化管理,消防安全,消防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石延祐,陈景新.加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督管理提高抗御火灾的综合能力[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8,(1):85-89.
[2]李清江.当前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11,(10):68-70.
[3]许兆亭.论对现行消防监督检查模式进行改革的必要性[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21(1):6-7.
户籍化管理 篇2
消 防 工 作 简 报
第210期
公 安 部 七 局 编 2012年9月25日
目 录
·调查研究·
浅谈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
·调查研究·
编者按:重点单位实行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创新社会消防管理,完善消防监督管理制度,强化落实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提升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的积极探索,也是一项管长远的消防基础建设。马恩强同志结合当前各地工作情况,进一步阐述了重点单位实行“户籍化”管理的意义,分析了实施“户籍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公安消防部门的职责任务,提出了推进落实的建议和措施,对各地加深理解和推进“户籍化”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现将该文刊登于后,供参考。
浅谈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
公安部消防局防火监督处处长 马恩强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46号),按照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有关指示要求,部消防局在总结各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印发了《关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实行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工作的意见》(公消„2012‟164号),部署全国公安消防部门在重点单位推行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并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消防工作的重要
任务,力争通过三年努力,重点单位基本实行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各地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从所了解掌握的情况看,一些地方公安消防部门领导和消防监督人员对推行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学习理解不够,认识不到位,没有结合实际抓落实,工作方法单一,推进力度不大,以文件转发文件,以会议传达会议,缺乏对单位针对性的指导,以致一些重点单位被动应付,工作停留在建档案填报表格上,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职责没有真正有效落实。
我作为这项制度建设的参与者,谈谈对推进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工作的一些认识和理解。
一、重点单位实行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的作用
从火灾统计数据看,90%以上的重特大火灾发生在社会单位,抓住了社会单位,就抓住了防控火灾的关键。在重点单位推行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是总结我国多年来消防工作经验,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消防安全管理需要提出来的。
(一)强化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单位是市场的主体,消防安全管理是单位的主体责任。《消防法》和公安部第61号令规定了单位应当履行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内容和方法等。但是,一些单位经营者为了经济利益,不顾消防安全,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的现象比较普遍,重特大火灾
二、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的核心是推动单位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提高自防自救能力,预防和减少火灾发生。
(一)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档案。单位建立消防档案既是法定职责,又是单位消防管理的过程记载和履行消防管理职责的图文体现。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消防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在互联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设臵管理账号建立单位户籍档案,将单位基本情况、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及逐级落实情况、日常消防安全巡查和检查情况、火灾隐患整改情况、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等人防措施,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等物防设施,以及防火重点部位和控制设施监控检测等技防设施,通过物联网技术全部记录记载在“户籍”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二)实行“三项报告备案”制度。单位将消防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时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备案,接受监督检查。一是实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确立或者变更报告备案制度。管理要靠人去实施。按照消防法律法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是消防安全责任人,重点单位要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设立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本单位消防安全,组织开展消防检查巡查,消除火灾隐患。借鉴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行单位“防火管理者”、“防火管理人”制度的经验,防火管理者(人)确定或者变更,以及履行职责情况要向辖区消防部门申报。“户籍化”管理要求单位消
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专兼职管理人员和消防设施操作人员,自确定或变更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过互联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备案,强化消防管理人员履行消防安全管理的责任意识,保证单位消防安全工作有人抓、管到位。二是实行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情况定期报告备案制度。建筑消防设施是预防火灾发生,以及一旦发生火灾后超前报警,及时扑救的物防措施。目前,全国有近40万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30多万幢高层建筑基本都设有自动消防设施。自动消防设施智能化程度比较高,技术性较强,需要专业单位进行维护保养。近年来,重庆、山东等地推行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制度,建筑消防设施完好有效率达到95%以上。同时,由社会中介性质的专业机构为单位提供维护保养服务并向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备案,也是很多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成功做法。因此,“户籍化”管理要求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单位自己要委托具有资质的企业,对建筑消防设施定期进行保养和日常维护,保障消防设施完整好用。单位要将维护保养合同、每月维修保养记录、设备运行情况实时录入“户籍化”管理档案,并每月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备案。提供消防设施维护保养的企业,要具有相应等级的资质,自签订维护保养合同之日起5个工作日通过互联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备案,强化单位加强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消防设施正常运行。三是实行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定期自查评估报告备案制度。目前,各地的重点单位消防安全
现“红色”预警的单位,应加大监督检查频次,督促落实消防管理。同时,总队每半年、支队每季度、大队每月至少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情况进行一次统计分析,对消防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多的行业系统单位,开展集中整治,切实提高消防监督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对单位消防安全指导服务。公安消防部门通过互联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系统在线服务,为社会单位提供消防业务咨询、举报投诉受理、消防教育培训等便民服务。对单位未按时向公安消防部门“三项报告备案”的,以系统弹出窗口或者手机短信等形式发送提醒信息,督促报告备案;在火灾多发季节和时段向社会单位发布消防安全提示、重大火灾案例警示,宣传消防政策法规和消防安全常识;同时,定期组织召开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会议,推广先进工作经验,提高消防安全管理能力,推动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四、推进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的措施
推行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有一个认识、适应、深化、规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须靠公安消防部门大力宣传发动,采取各种措施全力推动。
(一)强化对“户籍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实行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是深化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巩固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全面落实重点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基础性工作。公安消防部门要制定完善工作方案,逐项细化分解任务,主要领导是推行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防火部门负责人要具体抓落实,消防监督干部要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要将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纳入各级公安消防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对组织不力、工作进展迟缓的予以通报批评,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二)加强地方“户籍化”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对消防工作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措施,各地应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培育和发展社会消防中介机构和消防执业(职业)人员,积极推动地方立法和制定规范性文件,确立“三项报告备案制度”法律地位,建立消防执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解决消防技术服务执业人员缺乏的问题,保障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云南、河北等一些地方已通过消防条例、政府规章对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三项报告备案制度”、消防中介机构建设作出明确规定,其他地方可以借鉴。
(三)加大开展“户籍化”管理工作的宣传培训力度。要广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让单位的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知道进行“户籍化”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对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专兼职消防人员、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其掌握“户籍化”管理的内容和要求,消防法律法规和基本消防常识,以及具备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能力,成为单位消防管理“明白人”。
户籍化管理 篇3
关键词: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户籍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城市内人口的不断增多, 一旦发生火灾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其中重点单位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重大民生的机构和企业, 且有很多都分布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域, 而一旦这些重点单位发生消防安全问题, 不但会引起严重的财产损失还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我国现阶段试行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户籍化”管理法经过检验能够很好的解决在消防安全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下文将就我国在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更好的推广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户籍化”工作进行讨论。
1 我国在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在消防安全问题上意识不足。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就造成了很多单位的负责人总是以经济作为工作重点, 而疏忽了对于消防安全管理上的投入, 在很多的时候, 消防安全管理一直是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管理岗位, 在很多的单位都没有专门负责消防安全管理的部门, 各个负责人之间的消防安全责任制模糊不清。例如:有的单位进行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仅仅是为了应对检查, 在检查那几天做做表面工作, 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消防设施器材维护保养不到位甚至于有的消防器材无法使用;有些单位在消防疏散通道上堆放杂物等。这些都是由于在消防安全问题上意识不足造成的。
1.2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管理部门管理不足。
在我国的很多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中都没有设置相应的消防管理职能部门或者是设立了职能管理部门但管理部门的力量薄弱。现在很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中都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来对消防工作进行管理, 多是由其他部门进行兼管, 例如:在人口密集区域, 消防管理工作多被保卫部门兼任, 而在大型易燃易爆生产单位一般归于安全环保部门。而且在这些部门内也没有专职的消防管理人员, 兼任消防管理的人员对于消防管理方面的知识不足也影响着对于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还有就是很多单位都将消防安全管理的岗位当做闲差, 安排一些老弱病残人员或领导的亲属, 这些人员业务不熟、素质低下, 常常都是无证上岗, 这些都多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3 单位在对员工在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方面投入不足。
由于部分单位对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认识不足, 对员工关于消防安全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未能展开或者是仅仅通过悬挂安全标示来提醒员工, 致使员工缺乏关于消防安全方面的认识以及如何应对突发消防安全问题的应对方法。各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对于员工关于消防安全方面的教育工作。增强员工在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
1.4 职能监管部门监督警力不足。
我国对于消防安全的管理思想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 未能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 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消防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工作时的消防监督警力严重不足与繁重的监管任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1.5 注重事后救援而忽视事前防治。
我国在消防安全管理的思想方面还处于被动的应急阶段, 对于事故发生后的救援工作相当重视而轻视事前的监管工作。
2 何为“户籍化”管理
重点单位的“户籍化”管理工作是指通过通过网络将各个单位的消防管理信息上传到公安消防机关所设立的文件中, 公安消防机关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并建立起专门的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档案。各个单位将通过在这一管理档案中及时录入管理信息;档案系统通过对录入资料进行分析, 找出单位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漏洞, 提出整改意见, 各单位应及时跟进整改意见及时进行改正, 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报备。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通过对各单位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来对单位进行监管, 对于重点单位报告备案文件, 及时录入消防监督情况, 并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 根据得出的报告对各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监督检查。
3 我国在实施“户籍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户籍化”管理工作, 重在提高了各个单位关于消防安全的责任意识, 将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升之日常工作管理中, 现在各单位都有了专门的人员负责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跟以前由其他的部门及人员进行兼职的居民有了很大的改善, 新的消防安全责任制、日常防火巡查检查、消防设施器材维护保养等关于消防安全管理方面的措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
在试行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户籍化”后, 单位的消防管理有了新气象, 原来很多单位都对单位内的消防设施疏于管理, 以至于很多的消防器材都是徒有其表, 很多都不能使用, 现在各个单位通过委托专业的机构对消防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 并及时将维护工作进展情况上报公安消防机构进行备案。
4 如何更好的实施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工作
在我国试行“户籍化“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管理工作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制约着“户籍化”的发展工作, 例如:在很多的单位内都对消防管理的岗位设置过低, 导致很多从事消防管理的人员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素质低等, 如不能将消防管理的岗位问题进行解决, 将会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户籍化”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 各单位应当在落实“户籍化”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解决从业人员的待遇问题。从而为更好的落实“户籍化”工作打好基础。
监管职能部门应对原有的监管模式进行转变, 大力发展消防服务机构, 推广实施消防委托管理计划取代经济时期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实施“替代式”、“保姆式”监督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将原来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和行业性的职能移交给社会消防服务机构, 加强消防监督管理。通过这种职能的剥离, 可以更好的、更专业的对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进行管理, 建立起新的安全消防机制。、
结语
本文结合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户籍化”建设的现状, 提出了如何更好的做好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户籍化”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郑瑞文.消防安全管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户籍化管理 篇4
第一条 单位应当按下列要求录入日常消防安全管理情况:
(一)设有自动消防系统的单位,每日录入一次消防设施运行情况和消防值班情况;
(二)每日录入一次防火巡查情况,并如实录入发现隐患及处理情况;
(三)每月录入一次防火检查情况,并如实录入发现隐患和整改情况。
上述情况因故不能当日录入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补录。第二条 单位应当按下列要求录入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情况:
(一)及时录入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员工的上岗前消防安全培训情况;
(二)公众聚集场所每半年、其他单位每年至少录入一次对员工组织的消防安全培训情况;
(三)消防演练情况每半年至少录入一次。
第三条 单位应当通过户籍化系统向消防机构报告备案下列工作:
(一)单位依法确定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管理员、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等消防安全管
理人员,应在建立单位户籍化档案同时,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报告备案。
上述人员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重新报告备案。
(二)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每半年报告一次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情况,主要包括:制订和落实消防工作计划情况;组织实施防火巡查、消防值班等日常消防安全管理情况;组织防火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情况;组织管理志愿消防队情况;组织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情况;组织消防演练情况;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和检测情况。
(三)设有建筑消防设施的单位,应当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和检测工作,并每月报告备案一次消防设施维保和设备运行情况。不具备维护保养和检测能力的单位,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并自维护保养合同签订起5个工作日内将维护保养合同录入。
(四)单位按照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进行自我评估情况,应当每季度报告备案一次。
第四条 单位应当每月利用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以及自我评估和“三色预警”情况,及时查找消防工作薄弱环节和问题,并采取针对性工作措施,不断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户籍化管理 篇5
一、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的要求
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是消防部门的重要管理方式, 通过应用该方式, 能够为消防部门提供更多安全保障。要充分发挥户籍化监管的成效, 要求消防部门必须做好以下方面:首先, 构建户籍化管理档案, 对相关责任人的安全职责明确, 并且有组织的促进户籍化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其次, 针对管理工作者制定报告备案制度, 以合理对管理者进行工作任务分配和责任界定, 为户籍化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再次, 针对消防设备设施制定完善的保养报告备案制度, 确保户籍化管理工作的落实。最后, 完善消防安全自我评估报告备案制度, 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消防安全问题[1]。
二、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中的问题
(一) 主体责任不明确
当前, 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工作开展中, 主体责任相对不够明确。首先, 重点单位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户籍化管理的真正含义, 认为基于户籍化的监管手段只是临时的工作方针, 因而在贯彻和落实中缺乏有力的支持。其次, 部分单位在开展户籍化管理实践中, 未能针对户籍化管理工作做合理的部署, 导致户籍化监管工作不到位。最后, 关于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工作, 缺乏合理的组织领导, 甚至部分人员不能主动参与到户籍化监管工作中, 而是以应付了事的态度被动参与工作, 降低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水平[2]。
(二) 缺乏长效机制
要确保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工作的全面开展, 必须构建长效机制, 但从实际现状看, 缺乏长效机制。首先, 部分重点单位在开展户籍化监管工作中, 遵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原则, 就事论事, 致使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仅局限于对局部火灾隐患的治理。其次, 部分区域的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工作开展中, 缺乏有效的评价考核制度, 难以发挥户籍化监管的成效。最后, 缺乏完善的监督制度、激励制度, 既不能为户籍化监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又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三) 监管服务水平不高
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工作开展以来, 其服务水平并未得到有效的提高。首先, 在户籍化监管工作落实方面, 其落实力度相对较小。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消防部门更加注重对消防安全的部署工作, 而忽视落实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火灾隐患发生的几率。例如, 针对户籍化管理, 仅设置消防档案柜, 并未针对消防检查工作进行记录和备案等。其次, 在户籍化监管手段应用的方面, 以粗放型为主, 主要表现在缺乏四个能力建设、基于突击式的火灾隐患管理等方面。由此可见, 该项工作开展中, 监管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难以推动检查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解决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问题的对策
(一) 强调主体责任
在解决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问题时, 应注重强调主体责任, 可发挥消防安全示范点的带动性作用和辐射性作用, 保证单位主体责任得以有效落实。首先, 各区域应组建户籍化管理工作服务队, 确保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能够积极开展户籍化管理工作, 提高管理水平。其次, 根据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工作实际, 建立完善的系统, 以深入开展现场指导工作, 同时促进检查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后, 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 以期对消防安全工作人员发挥约束性作用, 促进工作人员主体意识的提高, 更为积极的参与到户籍化监管工作中[3]。
(二) 构建户籍化监管的长效机制
在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中, 要规避系列问题, 必须构建长效机制, 以确保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 以网格化管理模式为基础, 对各个管辖区分配任务, 并借助考评制度进行辅助, 以达到创新工作机制新的目的。其次, 完善户籍化备案制度, 针对管理范围的实际情况进行档案管理, 为实现户籍化监管创造良好条件。最后, 构建户籍化监管的长效机制时, 应加大管理和创新力度, 保证消防安全检查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能够解决消防难题, 有利于促进户籍化监管制度的有效实施, 提高监管水平[4]。
(三) 提高监管服务水平
要促进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提高监管服务水平是尤为关键的环节。首先, 积极利用互联网, 提供动态服务。如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与公安系统进行联网, 并保证相关部门人员能够有效开展火灾隐患的安全检查工作。其次, 确立互动交流平台。该平台能够促进相关人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使责任人员、管理人员可随时接收短信, 及时了解消防安全工作的动向, 并主动为工作人员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 增强工作者对户籍化监管的认识。最后, 在户籍化管理中, 将各辖区的消防详细信息进行录入, 制定灭火救援方案, 可提高消防安全监管服务水平。
四、结语
随着消防安全工作重要性的逐渐凸显, 使社会各部门对其监管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户籍化监管手段的应用, 有利于提高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并推进该项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户籍化监管实践可知, 存在诸多问题, 阻碍消防安全工作的进程。基于此, 相关部门人员应针对户籍化监管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强调主体责任;二是构建户籍化监管的长效机制;三是提高监管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宁湘钢.小型公共住宿场所消防安全问题及监管对策分析[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11, (02) :34-36.
[2]张宏涛.浅析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推进“户籍化”管理机制的现状和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4, (23) :266-267.
[3]张宇.“网格化”和“户籍化”双管模式对北京市顺义区消防工作的作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3, (07) :80-82.
高校学生户籍管理现状浅析 篇6
关键词:高校,户籍管理,户口迁移
户籍制度是中国最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 而高校户籍管理是高校安全保卫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按照公安部门对户口类别的划分, 高校学生户口属于城镇集体户口的一部分, 通常需要高校协助管理。目前, 高校户籍管理普遍实行计算机管理, 增添了信息精确和操作方便的优点, 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 现行的高校学生户口管理制度日益暴露出严重的弊端, 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需要,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予以探讨, 以期引起同行部门的关注重视。
1 高校学生户籍管理的显著特点
首先, 户口迁移的周期性特点显著。周期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时间段, 一是每年秋季的新生入学户籍的申报, 二是每年夏季毕业生离校户口的迁移, 此外, 每年冬季部分研究生毕业离校户口迁移也比较集中。其次, 户口迁移的时效性特点显著。在整个户口迁移过程中统计工作及各项手续较为繁杂, 必须严格控制好时效性, 才能最大程度上减少问题和矛盾的出现。比如, 秋季新生入学的户口迁移量最大, 加之学生的户口迁移证多是信息残缺不完整, 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大量的统计、更改、信息核对等工作量, 而这些情况就直接拖延了户口迁移的申报时间。第三, 户籍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显著。按照公安部门对户口类别的划分, 高校户籍管理隶属学校保卫部门, 但户籍管理更多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服务性上。例如, 各种主要证件的办理需要借用户口;对于学生来说, 只有持有有效证件, 如身份证、暂住证等, 才可以办理诸如结婚、出国、考驾照等事情;另外, 为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最真实的资料, 通过身份证号查找提供查询服务等。可以说, 高校户籍管理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 在很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社会稳定提供治安保障, 为新户籍制度的实施作出贡献等。但随着国家各项户籍政策的改革和高校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 高校户籍管理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弊端, 存在着大量落后于形势的问题亟待解决。[1]
2 高校学生户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 每年招收的新生数大量增加, 学生就业方式、就业渠道日趋多元化, 加上高校招生、就业政策的改革, 使得高校学生户籍管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户口迁入学校时细节不完善
首先, 信息不规范。新生户口迁移证来自全国各地基层派出所, 各地户口迁移证打印效果不统一, 甚至有用手工填写的;音同字异、名证不符的;身份证号码缺失和错误的;学历、籍贯模糊和错误的;身高、血型等基本信息缺失的等等。其次, 印章不规范。新生户口迁移证缺少公章的, 更改信息不加盖户口专用章的, 办理人员民警名章缺失的等等, 因印章问题而需要学生重新补盖往往严重影响新生落户进度。
2.2 学生户口迁出学校时意识不够
首先, 毕业生未在规定时间内落实单位无法办理户口迁出, 之后带来的诸多问题增加了高校学生户籍管理的负担。近几年随着各项制度的改革和放宽, 针对毕业生户口迁出也放宽了政策。政策允许毕业生户口保留到当年年底, 但由于大学生对于户口的了解和意识不够, 这项政策现在更多的成了高校学生户籍管理的最大漏洞。比如, 学生毕业后彻底不再和学校联系, 户口放到学校不予理睬, 当学生毕业许多年后需要使用户口时才想起联系学校索要户口。作为高校学生户籍管理部门既不能随意销户, 又无法催促学生及时按址迁出, 只能寄希望于学生能够按时迁出, 这已经成了阻碍户籍管理规范化的最大弊端。其次, 有的毕业生落实单位后受落户计划指标所限, 无法将户口迁入工作单位, 又不愿把户口迁回原籍, 只能将户口暂留学校, 造成户口逐年积压, 人户分离的空挂户口现象日益增多。还有的毕业生户口虽然迁出, 但未到对方单位落户而成为口袋户口;或因疏忽遗失了自己的迁移证, 若干年后要用到户口又回来找学校交涉。这不仅给毕业生参与社会事务, 履行合法权益等带来诸多不便, 同时也增加了学校保卫部门对学生户口管理的负担。[2]
3 高校学生户籍管理对策和改革探讨
3.1 加大高校学生户籍制度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加强宣传和教育大学生户口迁移相关政策, 让更多学生及其家长了解户口迁移的利与弊, 合理选择户口的迁移问题;引导和教育毕业年级学生正确看待户口制度和存在的问题, 根据目前毕业生择业市场困境现状, 可以明确放宽毕业生户口迁移政策, 比如, 可专门明确毕业未满三年的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的政策。
3.2 加强高校学生户籍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当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政策都是新生凭《录取通知书》和《居民户口薄》直接办理迁移证的方法办理, 在办理过程中, 各个地方基层派出所人员态度不端正、工作不认真, 极易发生信息错误或缺失等问题。而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 高校应该争取与公安部门“常住人口信息系统”进行资源共享, 在公安部门监管下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校户籍数据库, 提高户籍管理质量和效率。大学生的户口迁移不再采用学生自己持《户口迁移证》到学校入户口, 而是全国公安人口管理系统建立网络共享的资源平台, 实行网上迁移。[3]
以上观点是笔者在工作中的一些体验和粗浅认识。高校学生户籍管理制度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需要多方面的密切配合。这些离不开公安、教育、人事等部门对高校户籍管理的重视和支持, 也离不开高校招生、就业和保卫部门的通力合作和支持, 只有多部门联动, 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配套措施, 简化办事程序, 才能推进高校户籍管理的创新和改革。S
参考文献
[1]陈凌云.高校学生户籍管理改革刍议[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7.
[2]曾静.高校学生户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 11.
[3]杨光.大学生户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规范管理策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5.
[4]李铁定, 田康顺.高校学生户籍档案管理改革趋势探究[J].兰台世界, 2007, 7.
探析高校户籍管理现状及对策 篇7
1高校户籍管理的现状
1.1管理模式简单落后, 户口迁移工作量大、错误率高
高校户籍部门在入学时把迁移至学校的学生户口都迁入到学校设立的学生集体户口, 所有学生都是相同的户主、地址和门牌号。大学新生户口入学后, 需要对大量的户口迁移证进行收集、整理、录入、核对、打印、盖章、归档。而毕业时, 往往在拿到毕业生就业派遣数据后一周内要求迁移完毕, 这必然要求高校的户籍部门和公安机关加班加点才能及时完成。在短时间内完成大批量的迁入和迁出, 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户籍内容的频繁出错, 如手工填写时出现笔误或字迹难以辨识、部分关键栏信息缺失、冷僻字录入困难、籍贯出生地信息仅写到一级等。一旦出现错误和遗漏, 需让大学生回原籍进行更改, 加大了落户难度。
1.2“口袋户”影响学生自由择业和生活
户口迁移的时效性要求高校学生毕业后, 必须在限定时间内持报到证和户口迁移证到迁入地落户。但有些毕业生因为单位落户有指标限制, 难以落户在工作地点, 又不想将户口迁回原籍, 只好将户籍带在身上, 成为“口袋户”, 疏不知户口切实关系到社保、婚育、买房、子女落户、退休等切身利益, 甚至最基本的公民权利的行使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口袋户”没有管理归属, 既不利于公安机关的户籍管理, 也增加了学校保卫部门对学生户口管理的负担。
1.3“滞留户”、“空挂户”、“人户分离”现象突出, 加大管理难度
2002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 其中第7条规定: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 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籍保留在校2年。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毕业生就业压力, 方便了学生, 却加大了各高校的户籍管理难度。部分毕业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户籍长期滞留在学校, “持证不入”、“人户分离”和户口迁移证丢失等现象日益增多。而存档时间到期后毕业生往往不能及时办理户口迁出手续, 学校户籍管理部门更不可能直接将毕业生的户口迁回原籍, 直接导致户籍资料的积压。这部分学生不住在学校, 也不参与学校的活动, 不能把他们当成学生来管理。如果把他们当成社会人来对待, 学校就没有义务对他们进行管理, 就不应当承担社会的责任。户口管理对象身份不明, 管理权限就无法界定, 这就使得高校户口管理工作处于一种尴尬局面。
为了更高效地管理高校户籍工作, 更好地为高校教育发展服务, 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高校的户籍管理。
1) 加强高校学生户籍管理政策的宣传, 引导学生和家长正确看待户口政策。
户籍管理制度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学校保卫部门要及时、有效地利用网络、电台、橱窗、报刊等渠道宣传高校学生户籍管理的新政策, 让更多的学生及家长了解户口迁移的利与弊, 合理选择户口迁移, 自觉配合高校户口迁移工作。高校保卫处户籍管理部门应主动与招生毕业部门联系, 在《新生入学须知》加强户籍知识宣传教育, 告知其在校期间遇到不同的情形需要户籍档案证明和查询等, 如何办理;毕业时如何办理户口迁移, 让学生及家长全面认识和了解学校的户籍管理制度。
2) 加强高校户籍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 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
高校户籍管理人员应积极通过进修、与兄弟院校交流等形式学习了解相关户籍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 及时掌握有关户籍政策的变化情况, 熟练掌握计算机管理操作技能。每年新生入学及毕业生离校前, 应主动向公安部门询问有关户口政策的变化情况, 掌握工作主动权。在每年新生入学时严格检查新生户籍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先分学年度, 再按院系按专业然后按学号逐人建档。每学年结束后, 把本年毕业生的毕业生名册、户口迁移证存根、常住人口登记表等整理归档;对中途退学、转学者的户籍档案进行及时的整理, 注明时间、去向及原因, 以备查考。可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 在公安机关“常住人口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构建高校自己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该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应该既可以与公安机关“常住人口信息系统”进行资源共享, 又能够实现对高校范围内的单独管理, 形成完整的高校户籍数据库。这样, 不但可以降低户口迁移过程中的错误率, 而且能推进人口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 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3) 简化迁移程序, 推进网络一体化管理。
当前, 我国采取大学生凭《录取通知书》和《居民户口薄》办理迁移证的方法。现今应逐步推进户口迁移网络化, 即不再持《户口迁移证》等材料入户, 而是利用全国公安人口管理系统建立网络共享的资源平台, 实行“网上迁移”, 迁移户口只需在迁入地派出所一次性办理, 不用在迁出地和迁入地两头奔波, 各公安机关之间也可迅速查询系统中常住人口的住所、照片等信息, 扩展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社会功能。户口“网上迁移”不仅可以方便学生, 也可有效降低户口迁移中的信息误差。虽然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工程, 这一高效的模式将成为户籍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4) 创新管理模式, 尝试“暂住式”管理等新模式。
无论从生活时间长短和居住形式来说, 大学生本来就是暂住性质人口的一类, 所以将大学生作为暂住人口来管理具有合理性。新生入学时前无需办理户籍迁移手续, 仅需在出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户籍证明”手续。新生在其入学时候就采用办理《高校暂住证》的形式编号发证, 和《学生证》配合使用, 暂住证时间以学生学业长短为准, 毕业自动作废。学生在校期间所需的一切户口证明均可凭本人“户籍证明”、暂住证及本人学生证办理。当大学生毕业落实好工作后需要迁移户口时候, 再从原籍直接迁往单位所在地, 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了入学、毕业时几次迁移可能产生的错误, 又可避免在学校长期滞留引起的管理问题。
目前高校户籍的管理制度在某些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就业, 实行户籍制度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的原则必须有利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就业, 有利于学校的有效管理及资源配置, 有利于公安部门的严密管理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 使高校户籍管理积极为高校学生服务。
摘要:现代户籍制度是维护我国社会秩序的最基本的制度之一, 高校学生户籍管理是高校保卫部门重要的日常工作。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 形成于建国初期的现行的高校学生户籍管理制度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为高校教育发展服务,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户籍管理的现状提出了相应措施。
关键词:高校,集体户口,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畅, 许根良, 张颖.高校户籍管理现状分析与研究[J].才智, 2011, 11.
[2]邱迎春.高校户籍管理的主要问题及策略:以广西工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8.
[3]杨薇.浅谈高校户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今日财富, 2011, 12.
[4]段红艳.关于高校户籍管理的思考[J].北方文学, 2011, 12.
[5]王松云, 杜艳, 李雪云.论高校学生户籍档案管理的现状和革新[J].宿州学院学报, 2011, 6.
[6]曾静.高校学生户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M].出国与就业, 2011, 6.
[7]黄春林.高校学生户口迁移管理工作的探讨[J].人事天地, 2011, 12.
浅谈医学院校学生户籍管理 篇8
3.1 基于社会公平, 实现同工同福利
居住在成都的“第二代农民工”已占38.5%, 由于成长环境、打工目的、人生期望等方面与父辈不同, “第二代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对社会公平权益的诉求和转变身份的意愿更为强烈。综合保险的待遇水平明显低于城镇户籍职工, 同为城镇职工, 但不能同工同酬同福利, 与和谐社会建设宗旨不相符。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制度建设与落实, 加强对用工单位的教育与监管, 逐步将农民工医疗保险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
3.2 基于制度优化, 建立可衔接的分项制度
综合保险包括工伤补偿或意外伤害补偿、住院医疗费报销、老年补贴、医疗个人账户、失业补贴和女职工生育补贴六项待遇, 实质上是一种六险种的混合。从风险角度看, 老龄风险、意外风险与医疗风险存在差别, 不宜单纯为了降低成本以及方便操作而采取“打包销售”的办法。从可衔接方面看, 综合保险的综合性使制度在地区内以及地区间制度衔接都造成障碍, 近20%的农民工认为现行的综合保险保障水平较低, 参保账户转移存在障碍。从制度效果看, 2004年的参保率为34.25%, 2006年参保率为20.83%, 2007年参保率31.07%。我们更希望这样的波动甚至降低是因为更多的农民工由于选择参保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而造成的。
3.3 基于风险特征, 建立门诊统筹补偿制度
农民工群体的年龄结构决定其日常医疗支出以门诊或药房购药支出为主。2009年11月成都市政府签发了《成都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暂行办法》, 农民工未被纳入。农民工医疗个人账户, 以2008年综合保险最高档次的缴费基数计算, 每月划入医疗个人账户的金额为28.80元, 即一年的费用为350元, 随着医疗成本的增加, 保障效果非常有限, 甚至不足以支付一次综合体检的费用。在农民工医疗保险基金大量结余的情况下, 农民工门诊不能实现统筹补偿, 导致基金使用率低下, 制度效果无法发挥, 对农民工群体而言亦有失社会公平。
3.4 基于就医选择, 扩大惠民医院的数量
调查发现, 农民工就诊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见表1) , 比例36.68%, 主要原因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价格相对低, 费用报销政策宽松。有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参保新农合 (见表2) , 以新农合的补偿能力来化解在城市治疗的费用风险, 但难以化解医疗风险。首诊选择第二位的是私人诊所 (见表1) , 比例34.31%, 主要原因是方便与廉价, 但私人诊所缺乏规范性, 未纳入定点医疗机构, 使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就诊费用无法得到补偿。成都市2007年建立6所惠民医院, 制定了《特殊优惠医疗服务补贴办法》, 一方面切实提高了补偿力度, 一方面缓解了综合保险资金结余过多的问题, 但这样的医疗机构数量还比较少, 方便性也不足。
据人社部2010年1月对务工人员的调查, 准备外出务工人员中打算去中西部的占29%, 比往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成都市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以及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维持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势必需要吸引大量的劳动力。所以, 研究构建适合农民工群体的具有吸引力与竞争力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制度是保证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笑华.对当前医学院校户籍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市场论谈, 2008; (07) :86-87.
[2]韩莉.医学院校户籍档案管理模式初探[J].兰台世界, 2007; (08) :27-28.
[3]卢维英.医学院校学生户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 :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