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户籍改革初探(通用11篇)
中国户籍改革初探 篇1
户籍制度改革方略初探(会
员资料)
户籍制度改革方略初探
{内容摘要]:户籍管理是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愈发明显地表现出来。刚性户籍制度的软化是大势所趋。本文首先界定了狭义和广义的户籍制度,并从狭义的角度简单回顾了建国后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然后,根据定义提出两种户籍制度改革方略:一元制和二元制,分别从公民权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三个价值取向出发,分析两种方略的优势、劣势。最后,引进渐进决策模型,从社会稳定的价值取向出发,具体探讨了户籍制度改革方略的选择。
引言
现象一:据《南方周末》报道,1999年年初,河南、山东四位打工妹去深圳打工,被挤死在105次列车上。幸存者 1
回忆车上的情形,“像被压扁的带鱼”。权威专家估计,1997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了1亿。国家统计局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我国人户分离已达7073万人。
现象二:1999年高校毕业生的留京名额严格控制在15%以内。外企的进京名额异常有限,绝大多数在京外企只好招收北京生源。有人惊呼:“北京是北京市的首都”。据有关报道,到1994年上半年,全国约有17个省共300多万人购买了城市户口,此项收入高达250亿!这还不包括那些未登记在案的以及黑箱操作的部分。
户籍管理是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机关的一项主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政治经济生活秩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现行户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全面发展的需要,其弊端愈发明显地表现出来,出现了诸如本文开始列举的种种怪现象。有人甚至认为,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在社会生活里的最集中表现,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座堡垒。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越来越多的人达成共识:户籍制度已经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
系统研究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牵涉行政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本文试图从多学科的角度,对户籍制度改革方略进行综合探讨。
本文的结构大体如下:
第一部分:界定了狭义和广义的户籍制度,并从狭义的角度简单回顾了建国后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
第二部分:根据定义提出两种户籍制度改革方略,分别从公民权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三个价值取向出发,分析两种方略的优势、劣势。
第三部分:引进渐进决策模型,从社会稳定的价值取向出发,阐述了两种方略的渐进模式,具体探讨了户籍制度改革方略的选择。
(篇幅;12000字左右)
中国户籍改革初探 篇2
中国的户籍制度萌芽于商代, 成型于秦代, 是历代统治者管理民众、收取赋税的有效手段。然而古代户籍制度是以家庭为单位, 以农业为主要产业, 依托于土地产生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与经济的不断进步, 户籍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而当今世界也仅存中国、朝鲜、贝宁三国仍然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 相比于世界主流形势, 户籍制度显然已经脱离了时代背景。
新中国的户籍制度的确立最初目的为“维护革命秩序, 打击反革命分子”, 对巩固自身政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之后, 户籍制度被逐渐纳入了国家法律系统, 成为管理公民的重要方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在改革开放前, 全国一直处于物资非常匮乏的情况, 实行户籍制度便于国家对资源的调拨与分配;其次当时由于极左情绪的影响, 部分脱离实际的幻想也需要利用户籍制度进行管控, 组织民众以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
二、户籍制度的弊端
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宪法原则。中国宪法中明确规定, 迁徙和自由居住是公民的不可侵犯的合法权利, 而本国公民在本国领土上自由迁移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则被视为天经地义, 而严格的户籍政策则是人为的将本国公民划分为城市与农村, 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则面临众多的限制, 不仅如此, 城市人口之间的流动也极为受限, 特别是中小城市向以“北上广”为代表的大城市流动也显得极为困难。
对社会公平原则的破坏。城乡之间的差异越发明显, 而不同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在拉大, 政府对不同地区投入的不同则造成了地区间公民享受福利的差异, 这也严重的破坏了公平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地位的差异。近些年来, 媒体曝光的农村与城市中的人身赔偿问题, 如同命不同价也被大众所诟病, 同样问题、同样的生命, 只是因为其户籍不同, 就做出不同的赔偿, 这样荒谬的事情只可能源于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二是受教育权的不平等。受教育权的不同体现的尤为突出, 不同地区的学生所拥有的机会相差悬殊,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则可以较容易的考入重点大学, 而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则远远困难。而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也广受关注, 农民工子女不被所在地学校接收或者需要缴纳高昂的赞助费, 这也造成了大量留守儿童或失学儿童的产生。三是医疗与社会保障的不平等。在中国的城市中, 基本已经实现了医疗保障的覆盖, 而占中国人口重要比重的农村地区, 则远远落后于城市, 此外如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公积金等福利更是缺乏, 仅由于户籍的差异, 便能够导致如此多福利的差异这也极大的撕裂了城乡。
三、户籍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户籍制度阻碍了要素的流动。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 户籍制度在建设市场经济背景下就显得格格不入, 甚至是严重的阻碍,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要素的自由流动, 而户籍制度恰恰是限制了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这样人为限制则造成了经济要素不能实现其市场化配置, 严重影响经济与社会的效率, 而在全国范围内不能形成一个科学合理而统一的要素市场, 也将极大的损害中国产业结构, 使部分禀赋或优势难以发挥, 这样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损害。
户籍制度割裂城乡, 激化二元矛盾, 延误城市化进程。户籍制度的产生造成了大量资源涌入了大城市, 是对农村地区以及中小城市经济利益的严重剥夺, 这也使得地区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 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或城市化进程被延误, 城市化进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它能够带动多个产业的发展, 提升GDP质量, 促进居民收入的提升。然而中国的内陆欠发达地区却进展缓慢, 而发达地区却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 大量的农民进入第二、三产业, 融入城市的生活, 然而却享受不到城市的服务与保障, 这是典型的“伪城市化”, 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大隐患。
四、解决方案
不断放宽户籍限制, 促进要素流动。户籍制度需要改革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因此部分地区如重庆、铜陵等地已经开始了试点工作, 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 因此放宽甚至废除限制则应为今后工作方向的重点, 使得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源等要素自由流通。
改变户籍政策, 由防控型向服务型转变。由于计划经济已经被摒弃, 户籍制度存在的经济政治基础也已经不再存在, 因此户籍制度不应成为防控公民的工具而应向信息搜集、社会保障等服务型职能转变。
扩大内需, 促进农村及中小城市发展。户籍制度的难以改变并不在其本身, 而是在其户籍制度所捆绑的福利与利益, 所以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径在于扩大内需, 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资源向中西部、农村、中小城市倾斜, 而不是全部集中于大城市, 通过市场机制与居民合理的选择是有可能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的。
综上, 中国的户籍制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户籍制度亟待改革, 惟其如此, 才能够适应要素自由流动的需求, 在改革过程中应使使该制度由防控型向服务型政策转变, 以清理户籍与特权福利的联系为出发点, 扩大对农村及中小城市的扶持力度, 最终使中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仅存的三个实行严格户籍制度的国家之一, 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户籍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不适应甚至阻碍作用。从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 分析户籍制度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不利影响, 并建议结合国情弱化或削除户籍制度的阻碍, 使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源等要素自由流动, 直至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差异。
关键词:户籍,二元结构,城乡差异,要素流动
参考文献
[1]王海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EB/OL].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uanjialunshi/wanghaiguang/200912/1210_7325_1469935_1.shtml, 2009-12-10.
户籍制度改革中的法律问题初探 篇3
摘 要:户籍制度改革是目前各项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改革实际推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为切入点,提出制定改革方案应遵循的法律原则,并提出具体的法律对策。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法律问题;法律对策
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管理制度是当今改革的重点,实践证明,这种建国初期静态模式下的人口管理方式,人为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平不公正,早已成了社会发展前进的绊脚石,而户籍制度改革是破解城乡体制难题的关键。户籍制度改革是赋予农民对自己户籍变动的选择权,并以一定的社会保障和财产保障来量化农民身份利益。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发生种种与法律矛盾的实际情况,例如对农村集体土地打着公益性目的为旗号的强制征收,这种不符合正常市场对价的征收制度将户籍制度变成“隐性征收”。用社会保障和补偿来换取农民土地的行为,其本质是将农民本该得到的社会保障变成交换。再次政府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充当了主导作用,将“看得见的手”伸向了本该根据意思自治双方自愿公平的协商中,导致土地财政以及造成新的不公现象产生。
一、户籍制度改革需要面对的法律问题
户籍制度改革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基本上属于国家级的法律法规,例如二元土地制度是由《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调整。户籍制度改革的操作中可能会涉及更多的法律问题。
1、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问题。 《物权法》已经明确要求以公益性为目的进行征收,而地方政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通过各种名目将盈利性目的伪装成公益性目的,对农村土地进行强制性征收,从而变相强迫农民转户,令农民得到的补偿出现新的不公平。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问题。 土地流转主体混乱。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也就是说农户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方式。但在实践中,不仅农户可以自主决定流转,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甚至乡(镇)政府、县(区)政府也可决定流转,特别是在招商引资,规模经营等土地流转中,有的县乡政府不经农户授权就与外商订立土地流转协议,然后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通知农户。这种“强制流转”或“被流转”,剥夺了农户的参与权、协商权、监督权。土地流转市场混乱,运作机制不健全。政府服务监管混乱。主要是越位、错位、不作为。如越俎代庖式流转就属主体错位,权力越位,同时存在大量的行政不作为。
3、 农村宅基地相关权益的补偿。 《土地管理法》第62条规定:“农村村民出卖、出租房屋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物权法》第42条:征收住宅的,还要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最高院对重庆高院的答复》中规定:“行政机关征用农村集体土地之后,被征用土地上的原村居民对房屋享有所有权,房屋所在地已被纳入城市规划区的,参照《城市房屋拆迁条例》规定执行。”目前,补偿方式存在的问题:(1)未考虑宅基地使用权补偿(2)未考虑集体建设使用权补偿(3)未考虑房屋所有权补偿(4)权利主体地位被忽视,宅基地使用权人、房屋所有权人、集体建设土地使用权人的权利被忽视。
4、 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的补偿。 我国《土地管理法》中的第十条规定:乡镇、村、小组三级主体拥有的土地,分别由乡镇、村、小组集体所有,并归相关集体组织管理。然而,该规定对上述三级主体的收益分配没有做出清晰的规定。很多地方为了分享收益甚至采取收回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为,导致村民小组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异化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这些不规范行为不仅导致社会出线不稳定的现象,甚至有违法的嫌疑。从这些实际操作来看,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清晰是导致农民集体收益分配不规范的一个主要原因。除了土地产权主体不清晰之外,财务公开制度的不透明和民主管理制度也會影响集体收益权的合理分配。
二、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
1、公平合理原则。公平原则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户籍制度改革应该贯彻公平合理原则。它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平衡各方的利益, 公平原则强调在市场经济中,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相一致。那么具体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公平合理原则则需要体现在农村土地征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及其他各方面,只有贯彻了公平合理原则,改革的目的才不会偏离方向。
2、民生权利保障原则。 在公共政策制定上剥离户籍制度锁带来的“特权”,才能保证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保保障,才能真正推动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全民社保待遇均等化。当社会保障实现了全国统筹和城乡基本均衡,每个居民都可以带着自己的“社保指标”自由流动,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之间,主要通过经济因素、资源承载能力而非行政手段对居民流动进行合理调节,城市户口所承载的多种待遇和保障上的“特权”,就将逐渐淡化、减弱以至消失,户籍的旧有功能由此不断弱化、走向终结。
三、具体法律对策
1、以“置换”方式为解决宅基地问题的首选方式
。以集体的宅基地换取国有土地是解决户籍改革涉及的宅基地问题的根本途径。对在今后规划或实施“村改居”项目时,要尽一切可能的力量以“置换”方式进行。先将城市中低价征收农村中的撂荒地和废弃土地整合然后进行置换,这比直接在村集体土地进行成本高,但这是保障农民生存权的重要举措。
2、加快产权确认的相关法律立法和实施。只有通过加快土地管理法和农村集体财产方面的法律确认,才能更好地来保障农民的权益,在处理涉及到农民权益的相关问题时,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除此之外,还需要完善农民自治,通过逐步建立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让农民可以依法民主的维护自己的相关权益。
参考文献:
[1] 劳谐:《忧喜小产权房》,《上海经济》2007年第8期。
[2] 刘昱君:《向左走向右走》,《今日国土》2007年第8期。
[3] 陈商:《“小产权房”动了谁的奶酪?》,《财经中国》2007年第8期。
[4] 刘昱君、石云龙:《科学解决小产权房问题》,《今日国土》2007年第8期。
[5] 王利明《物权法研究》,2002年第1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6] 丘安辉:《农民福利为何要用财产换?》,《南方农村报》2010年8月5日。
[7] 张良悦:《论失地农民的身份补偿》,《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6期。
[8] 张办:《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中被征收人的权利缺损及其补全—从以集体所有权为中心 到以农民用益物权为中心》,《法学杂志》2012年第3期。
[9] 林辉煌、桂华:《中国农地制度的产权建构—基于农地集体性的分析》,载《私法研究》第11卷,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82页。
[10] 王征兵、王艳静:《新视角下失地农民增收问题探论》,《农村经济》2009年第2期。
[11] 岳意定、刘莉君:《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土地流转经济绩效评价》,《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8期。
[12] 彭真明、陆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中国家管制的反思》,载《私法研究》第11卷,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82页。
[13] 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读书》2006年第2期。
[14] 党国英:《“十二五”规划时期农村改革的基本任务》,《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8期。
[15] 高圣平、严之:《从“长期稳定”到“长久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的再认识》,《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4期。
中国户籍改革初探 篇4
《两会关于户籍改革,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户籍改革提案政策解读》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关键词七:户籍改革
聚焦:一纸户口如何剥除福利捆绑
同样是牵涉到每个国人的切身利益,2016年,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大幕。
取消农业与非农户口界限,破题城乡二元壁垒,特大城市可积分落户,引导人口“梯度转移”,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此轮户籍制度改革凸显出渐进特点,但是,作为一块
“硬骨头”,户籍制度改革前路依旧艰辛。
一边是城镇化大潮中,进城群体难以在购房、教育、医疗方面获得同城待遇,一边是北上广等大城市迫于城市承载力以户籍设限,一纸户口牵动着太多利益博弈。
户籍制度改革难,难在附着在户口本上的地区公共福利差异,然而,在中国的区域间、城乡间发展失衡的背景下,户籍如何与福利剥离?可以预见,TOP100范文排行这亦或是两会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焦点之一。
重庆户籍改革 篇5
2010年8月15日,重庆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并计划在2011年实现300万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1000万,城镇化率由现在的29%提高到60%改革目标。尽管是一个单项改革,但却触及到我国社会一系列深层问题。随着重庆户籍改革方案的完善,不仅一些改革难题逐渐被破解,而且也推动了改革中重大理论的创新
消灭城乡差别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无论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还是实现更加宏伟的和谐社会目标,都必须以消除我国社会二元结构为前提。说我国社会二元结构支撑了城乡两种完全不同的保障福利体系,那终究还是表象。我国社会二元结构,在本质上维系的是一个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农产品非市场定价的、保证城镇居民基本生活和粮食安全与稳定的社会目标。社会二元结构,是我国农民贫困的制度根源,在社会进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时候,必须坚决拆除。但是,如果来得太猛,让农产品一下子完全实现市场定价,完全消除劳动投入到工业,与投入到农业之间的巨大差距,这不仅不可能,还必然危及普通城镇居民基本生活,影响社会稳定。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其一是将户籍改革与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同时纳入城镇化过程这样一种渐进方式,通过放开城镇户口和不断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业人口,最终实现农民占有的农业资源和经济收益成倍增加;其二是通过农民转市民的过程,运用土地市场机制,积极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其三是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和投入力度,逐渐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最终通过劳动力在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自然选择和流动实现城乡一体化。总之,不打破城乡户籍分割壁垒,不撤销社会二元结构,就不可能实现我国农业由非市场模式向市场模式之间的转变;不完成农业向市场化机制与模式的转变,不仅无法在理论上解释“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产生的可能性,而且,更不能最终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能够消除城乡差别,使农民致富的制度体制与机制。从这一角度讲,重庆户籍改革,已经为我们描述了一条解决我国“三农”最深层次社会问题的理论与现实路径。
避免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贫民窟”现象
重庆户籍改革,1000万农民转市民,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新的城市贫民群体,产生“城市病”。特别在我国城乡长期分割、经济差距悬殊、城镇就业矛盾突出、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有限的社会背景下,这一问题会变得更加突出。重庆户籍改革,坚持科学发展观,一方面,通过深思熟虑,以农民工为户籍改革和城镇化的突破口,将那些已经在城市生活多年,经过市场证明具有城镇就业竞争能力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培训新生代农民工,清理与废止对农民工带有不平等和歧视性的政策制度,进一步涵养农民工,使农民转为市民的城镇化过程,变为他们不断提升和获得城市生活与竞争能力的过程。按照这样的思路推动的户籍制度改革,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怎样看待农民手里的土地权利
户籍制度改革,首先涉及的理论问题,就是农民的承包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使用权等三项保障性权利与城镇保障待遇取得的关系问题。即人们形象比喻的:农民变市民,放弃与保障相关的三项土地权利,同时获得城镇居民在住房、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社会救济等六个方面的权利。就是社会上常说的脱去三件“衣服”,再穿上六件“衣服”。二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涉及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即农民以生存保障为基础无偿取得的承包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使用权,是否真正属于农民。如果按照农民取得权利时的社会保障理念,因为土地是农民的生存需要,因此才无偿地提供给农民,现在你变为市民了,所有的生存需要都由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给覆盖了,如果再不交出土地,不就重复享受了吗?这就不公平。一些学者之所以坚持享受城镇保障待遇必须同时放弃农村土地权利的观点,其逻辑基础也在于此。这虽然从理论上讲并没有错,但它却是过去社会二元结构的逻辑。改革开放之前的我国社会二元结构,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是严格按照农民生存保障价值目标进行的制度设计,并奉行着“需要就是权利”的社会保障制度理念和平等原则,集体成员一出生就享有保障性权利,譬如当年的基本口粮,一旦去世或不再是集体成员就丧失权利。这种价值目标的制度,在当时土地作为农民唯一生存依赖的社会环境下,可以说是最好的制度设计。而现在改革开放已经历30多年,城乡分割已被打破,农民生存依赖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效率价值观念已成为社会主导,原有集体土地制度的生存保障价值目标与现行社会需要的农村土地制度效率价值目标已形成尖锐矛盾,二者不可能兼顾。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怪圈,就在于:当强调农民生存保障时,就会拿老制度理念与规则说事,当强调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时,又拿市场经济理念与规则说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制度逻辑,用其中的任何一种制度逻辑去评价另一项制度,都只能得出一个错误结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等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现行政策与原则,表明我国实际上已经选择了农村土地制度的效率价值目标,放弃了过去制度的生存保障价值目标。农民手里的三项土地使用权,不仅已经在最近一轮土地承包时,固化给
了现在拥有土地的农民,而且通过《物权法》形成了农民长期稳定的私权。农村集体土地,不再肩负对农民直接的生存保障社会功能,这已经是一个事实,并非理论。2005年我们在制订《重庆市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时,经调查统计的重庆新增无地农民已经超过400万,那时重庆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才仅仅过了8年,即便现在又增加了更多的新增无地农民,也并没有出现农民生存社会问题。可以预见:在现有制度下,新增无地农民比例还会逐年提高,最终必然形成种地农民并非最初土地承包人的现实。这一事实,既说明我国构建农村土地市场效率法律制度机制的社会条件已经完全成熟,也证明党和国家稳定农民土地权利关系,明晰农民土地用益物权的政策与立法判断准确。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运行的制度逻辑。按照这样的制度逻辑,重庆户籍改革明确规定:农民转市民享受城镇居民保障待遇和城镇居民应有权利,是没有附加条件的,是不与放弃农村土地权利挂钩的。农民在农村的土地使用权,早已在法律上固化成了一项独立的财产权,怎么处置,什么时候处置,均由农民自己决定。那种将农民变市民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权利与放弃农村土地财产权利挂钩的观点,不仅是以一个已经过时的制度规则在评价现在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制度,而且事实上也是对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误读。因为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社会可以无视那些考大学出来现在已经身为处长或者大学教师的人仍然拥有承包地,却不能容忍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多了一项保障性权利呢?这本来是一个长期未能讨论清楚的深层次理论问题,重庆的户籍改革,不仅在理论上把它说清楚了,而且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将这一理论用于了户籍改革的社会实践。农民土地用益物权独立地位得以真正确立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涉及的另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就是农民手中的承包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使用权等土地物权的独立法律地位问题。按照《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的规定,这些土地使用权都是独立的物权。但在我国特有的土地公有制背景下,它们的独立性始终难以完全实现。因为在传统民法的土地所有权理论中,上述三项权利是由所有权派生的,它没有处分权,所有权人随时可以控制和制约它。受这种根深蒂固理论的影响,才在譬如国家征收农民承包土地时,承包土地使用权人始终没有独立的谈判地位和独立签订土地补偿协议的主体资格。户籍制度改革,当农民转市民,想通过土地市场处置自己的土地财产权时,是否还要经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同意?土地使用权人能否以自己的名义独立签订合同?处置宅基地使用权或者承包土地使用权获得的收益是否可以完全归农民个人等等,都是需要在理论上说清楚的重大问题。重庆户籍改革,将农民手里的承包土地使用权等土地财产权,完全作为一项独立私权,交由农民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自由处置,所获收益归农民所有。
可以说,这是对《物权法》确立的承包土地使用权等独立物权的最彻底、最完全的体现和实践。这种改革实践,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非私法性的本质认识,而且也首次确立了解决集体土地所有权与承包土地、宅基地、林地使用权相互关系的理论基础。
破解城市化用地与耕地保护难题
城市化过程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用地扩张,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因此,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背景下,满足城镇化过程的城市用地基本需要,与耕地保护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重庆户籍制度改革,计划到2020年实现1000万农民有序、稳定地融入城镇,在重庆农民人均占有宅基地达250多平方米情况下,仅此一项释放出来的存量建设用地,其价值和意义就不容低估。这些建设用地,无论是用于复垦耕地,还是用于城市发展需要,其本质都是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因此,户籍改革与城镇化过程,也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潜能发掘的过程。
四川户籍改革 篇6
成 都行政区域内的户籍人口,在中心城区、区(市)县城、建制镇建成区通过购买、受赠、继承、修建等方式取得合法产权房屋并实际居住的,或在上述城镇连续租用 统一规划修建的出租房(包括在城镇新型社区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修建的出租房和统一管理的农民出租房)且在同一住房居住1年以上的,可在实际居住地办理常住 户口。
1、入户人员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房屋产权证、亲属关系证明(户口簿不能反映亲属关系的提供,下同)、身份证标准照片1张(16周岁以上人员提供,下同)。
2、入户人员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租住统一规划修建的出租房屋证明、同一地址的租房合同、亲属关系证明、身份证标准照片1张。
中国户籍改革初探 篇7
一、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的要求
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是消防部门的重要管理方式, 通过应用该方式, 能够为消防部门提供更多安全保障。要充分发挥户籍化监管的成效, 要求消防部门必须做好以下方面:首先, 构建户籍化管理档案, 对相关责任人的安全职责明确, 并且有组织的促进户籍化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其次, 针对管理工作者制定报告备案制度, 以合理对管理者进行工作任务分配和责任界定, 为户籍化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再次, 针对消防设备设施制定完善的保养报告备案制度, 确保户籍化管理工作的落实。最后, 完善消防安全自我评估报告备案制度, 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消防安全问题[1]。
二、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中的问题
(一) 主体责任不明确
当前, 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工作开展中, 主体责任相对不够明确。首先, 重点单位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户籍化管理的真正含义, 认为基于户籍化的监管手段只是临时的工作方针, 因而在贯彻和落实中缺乏有力的支持。其次, 部分单位在开展户籍化管理实践中, 未能针对户籍化管理工作做合理的部署, 导致户籍化监管工作不到位。最后, 关于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工作, 缺乏合理的组织领导, 甚至部分人员不能主动参与到户籍化监管工作中, 而是以应付了事的态度被动参与工作, 降低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水平[2]。
(二) 缺乏长效机制
要确保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工作的全面开展, 必须构建长效机制, 但从实际现状看, 缺乏长效机制。首先, 部分重点单位在开展户籍化监管工作中, 遵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原则, 就事论事, 致使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仅局限于对局部火灾隐患的治理。其次, 部分区域的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工作开展中, 缺乏有效的评价考核制度, 难以发挥户籍化监管的成效。最后, 缺乏完善的监督制度、激励制度, 既不能为户籍化监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又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三) 监管服务水平不高
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工作开展以来, 其服务水平并未得到有效的提高。首先, 在户籍化监管工作落实方面, 其落实力度相对较小。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消防部门更加注重对消防安全的部署工作, 而忽视落实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火灾隐患发生的几率。例如, 针对户籍化管理, 仅设置消防档案柜, 并未针对消防检查工作进行记录和备案等。其次, 在户籍化监管手段应用的方面, 以粗放型为主, 主要表现在缺乏四个能力建设、基于突击式的火灾隐患管理等方面。由此可见, 该项工作开展中, 监管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难以推动检查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解决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问题的对策
(一) 强调主体责任
在解决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问题时, 应注重强调主体责任, 可发挥消防安全示范点的带动性作用和辐射性作用, 保证单位主体责任得以有效落实。首先, 各区域应组建户籍化管理工作服务队, 确保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能够积极开展户籍化管理工作, 提高管理水平。其次, 根据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工作实际, 建立完善的系统, 以深入开展现场指导工作, 同时促进检查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后, 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 以期对消防安全工作人员发挥约束性作用, 促进工作人员主体意识的提高, 更为积极的参与到户籍化监管工作中[3]。
(二) 构建户籍化监管的长效机制
在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中, 要规避系列问题, 必须构建长效机制, 以确保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 以网格化管理模式为基础, 对各个管辖区分配任务, 并借助考评制度进行辅助, 以达到创新工作机制新的目的。其次, 完善户籍化备案制度, 针对管理范围的实际情况进行档案管理, 为实现户籍化监管创造良好条件。最后, 构建户籍化监管的长效机制时, 应加大管理和创新力度, 保证消防安全检查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能够解决消防难题, 有利于促进户籍化监管制度的有效实施, 提高监管水平[4]。
(三) 提高监管服务水平
要促进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提高监管服务水平是尤为关键的环节。首先, 积极利用互联网, 提供动态服务。如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与公安系统进行联网, 并保证相关部门人员能够有效开展火灾隐患的安全检查工作。其次, 确立互动交流平台。该平台能够促进相关人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使责任人员、管理人员可随时接收短信, 及时了解消防安全工作的动向, 并主动为工作人员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 增强工作者对户籍化监管的认识。最后, 在户籍化管理中, 将各辖区的消防详细信息进行录入, 制定灭火救援方案, 可提高消防安全监管服务水平。
四、结语
随着消防安全工作重要性的逐渐凸显, 使社会各部门对其监管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户籍化监管手段的应用, 有利于提高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并推进该项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户籍化监管实践可知, 存在诸多问题, 阻碍消防安全工作的进程。基于此, 相关部门人员应针对户籍化监管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强调主体责任;二是构建户籍化监管的长效机制;三是提高监管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宁湘钢.小型公共住宿场所消防安全问题及监管对策分析[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11, (02) :34-36.
[2]张宏涛.浅析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推进“户籍化”管理机制的现状和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4, (23) :266-267.
[3]张宇.“网格化”和“户籍化”双管模式对北京市顺义区消防工作的作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3, (07) :80-82.
户籍改革成本压力 篇8
这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既然要农民进城落户,就必然涉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相关原有权益的处置,是取消还是保持原有状态?农民进城以后怎么生活?种种问题引发了一些讨论和思考。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教授温来成认为:“农民进城的根本动力是进城后能够寻找到更好的工作岗位,比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获得更多的收入,能享受到城市文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果进城对于农民而言只是有了市民的身份,但他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甚至还不如之前,那农民是没有积极性的。”
《实施意见》中提出,为农民提供公益性岗位。但这只是暂时性的、过渡性的办法,农民能顺利转化为市民,取决于他们进城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工作足够养家糊口,让他们在城市长期生活下去,与当地市民能够达到一致的生活水平,但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岗位普遍来看收入比较低,因此专家认为公益性岗位不能作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主渠道。刺激经济发展,让市场提供更多的岗位才是解决问题的一剂良药。
“以前很多地方也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农民离开了土地,房屋也没有落实,就业也没有落实,强行把农民赶进城市,结果是历史遗留问题很突出,社会矛盾很多。”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苏日嘎拉图如此分析。
当然,实现基本就业只是农民进城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也在提高,越来越关注自身发展,尤其是年轻一代,如果发展空间不大,农民也不会甘心情愿的变成一辈子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市民。
要提高农民改革后的生活水平,也出于对农民变市民后的相关权益的保障,就要让他们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这是农民、市民真正平等的写照,但同时也意味着财政将承担更大的压力。那么,要保障农民变市民后的种种福利,这笔庞大的财政支出要从哪里来呢?
仔细研究《实施意见》,其中并没有说明如何解决这笔庞大的财政资金的问题。温来成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财政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以义务教育为例,以前财政拨款只根据户籍,现在可能更多要考虑实际需要义务教育的学生人数来进行拨款,尤其是对于农民流入量较大的地区,上级政府、中央政府都要给予更大的财政支持,加大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
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有其特殊性,而此次户籍制度改革选择河南作为试点,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到底有多大的可复制性也有待考量。苏日嘎拉图认为,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的重地,改革之后其农业地位会不会发生变化也是一个问题,但是从人口的角度看城市化经验的推广是没有问题的。
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它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与西部地区相比,它的发展又具备一定的基础。如果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在河南省顺利展开,并且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那么推广的价值应该会比较高。
记者对户籍改革遇到的难点进行梳理发现有三点值得关注,其一,农民变成市民之后,如何保障他们能享受到城市居民相同的权益。政府一道“取消农民令”的下达或许比较容易,但要克服农民在就业、子女教育和基本社会保障诸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却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其二,城乡户籍完全统一以后,国家如何实行三农政策?比如农村老人住进了城市,性质上不再是农民了,补贴还怎样继续发放?按什么标准发放补贴?这些问题都亟待政府研究解决。其三,如果农民要由农村迁往大城市,这些大城市该不该设立一个门槛,阻止人口的大量涌入,這也是一个难题。
户籍制度改革方案 篇9
各村委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户籍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西宁市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和《大通县户籍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现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5年我镇要完成剩余12个村、2014年未完成2个村共14个村的户籍制度改革工作。
2015年户籍制度改革任务是完成**村**户**人、二、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深入推进我镇户籍制度改革工作,镇政府决定成立**镇户籍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称镇户改领导小组),其人员组成如下:
组 长: 镇党委副书记、镇政府镇长 副组长: 镇人大主席
镇政府副镇长
镇政府副镇长
镇政府副镇长 **派出所所长
成 员: **派出所干部
镇综治办主任
镇土地办主任
镇社会发展中心主任
镇经济发展中心主任
镇社会发展中心副主任
镇计生站站长
镇新农办主任
镇政府干部
镇政府干部
镇政府干部
镇政府干部
镇政府干部
各相关村书记、主任、会计为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下称镇户改办),办公室设在镇综治办办公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协调开展户改日常工作。办公室下设五个工作组,具体负责业务指导、联络和工作任务落实,全力配合镇户改办开展工作。
(一)综合协调组组长: 成员:.职责是起草相关文件,组织召开有关会议,协调、衔接、督查户改工作的组织实施,随时了解掌握户改工作进展情况,保障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二)宣传动员组组长: 成员:。职责是从4月份起,抽调的工作人员深入到各户改村,召开群众大会,张贴公告,办黑板报,挨门逐户宣传户籍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户改工作顺利进行打好坚实基础。
(三)登记转户组组长: 成员: 及各有关村驻村干部、各有关村两委班子成员。职责是完成登记、转户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社会保障组组长: 成员:。职责是积极落实就
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相关政策,促进新落户人员就业,并及时参保;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好最低生活保障等有关政策;根据我镇发展需要,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安排好我镇新落户人员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加强我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落实新农合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为我镇新落户人员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完善生育政策,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转户居民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可纳入城镇失业登记服务范围,与我镇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就业扶助政策,同时以提升综合素质和转移就业为目标,对劳动年龄段人口进行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技能和创业培训,促进转户居民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积极做好“村转居”后社会保险政策方面的解释工作;积极与省市财政衔接沟通,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转户工作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五)资产核查组组长:,成员:。职责是制定土地、草场、林地、林木的承包经营和农村宅基地、农房处置的相关政策,引导依法依规流转;配合劳动部门对企业招收的失地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多方位培训,使其掌握上岗的基本技能;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资产清算等相关工作。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5年3月1日—4月14日):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实施户改村的人口情况,制定2015年实施方案,统一印制“村转居”申请备案表及《村集体成员证》,统一印发户籍制度改革相关宣传资料,明确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及主要内容,各部门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宣传动员阶段(2015年4月15日—5月31日):采取广播电视、张贴公告、办黑板报及召开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努力做到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措施家喻户晓。各户改村成立户改工作机构,明确人员职责,认真开展业务培训,组织召开村民动员大会,为全面推进户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户改实施阶段(2015年6月1日—7月31日):按照镇户改办下发的户改实施方案,各工作组及时跟进落实各项配套改革,确保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1、登记转户组牵头,指导各户改村确认户改村集体成员,进行户籍性质变更登记,完成转户工作任务。
2、社会保障组负责指导各户改村做好各项惠农政策和社会保障的实施衔接工作。(1)做好原“村委会”与新建“居委会”组织形式的衔接转化工作,落实各项经费。(2)跟进各项配套改革,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社会保障及相关福利待遇。(3)推动城市公共资源、设施、服务及社会保障资源优先向户改村倾斜,形成良好的劳动保障和就业服务网络。
3、资产核查组负责指导各村明晰户改村集体和个人各类资产产权,做好集体债权、债务的处置工作。
(四)总结提升阶段(2015年8月1日—10月31日):镇户改办督促检查各户改村工作进展情况,对户籍制度改革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将工作完成情况及时上报镇户改办。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镇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户改村一定要高度重视,切
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在镇户改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积极做好各项配套改革工作。村委会是实施户改工作的责任主体,要仔细调查摸底,认真研究部署,全力抓好本镇村户改工作。镇户改领导小组要加强工作督查和技术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2015年全镇户改工作顺利推进。
(二)精心组织实施。镇户改办对照县户改办下发的《工作安排》和本方案规定,组织抽调人员学习各部门制定的实施办法和流程,使工作人员能够熟悉掌握政策规定,规范开展各项工作,及时解答试点村村民疑问,赢得群众的支持与配合。
(三)广泛开展宣传。加强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目的、措施等内容。同时,要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渠道广泛开展宣传动员,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努力争取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与配合,为全镇户籍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重庆户籍改革调查报告 篇10
概况
从2010年8月开始,作为中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市以解决农民工城镇户口为突破口,开始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力争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这被认为是中国大城市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藩篱为目标,有组织地向农民敞开胸怀,使农民能够没有顾虑地带着足够财富和尊严进城。户籍改革目标
2010―2011年,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转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力争新增城镇居民3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由目前的29%上升到37%,实现转户人口在主城、区县城、三级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
2012―2020年,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建立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力争每年转移80万―90万人,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7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提升至60%,主城区集聚城镇居民1000万人,区县城集聚城镇居民600万人,小城镇集聚城镇居民300万人,形成合理流动、权益公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
转户条件
按照宽严有度、分级承接原则,适度放宽主城区、进一步放开区县城、全面放开乡镇落户条件,积极引导本市籍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落户,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
(一)主城区。
1. 本市籍农村居民在主城区务工经商5年以上,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申请在合法稳定住所迁移入户。
2. 本市籍农村居民购买商品住房,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迁移入户。
3. 本市籍农村居民投资兴办实业,3年累计纳税10万元或1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在合法稳定住所迁移入户。
(二)远郊31个区县城。
1. 本市籍农村居民在远郊31个区县城务工经商3年以上,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申请在合法稳定住所迁移入户。
2. 本市籍农村居民购买商品住房,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迁移入户。
3. 本市籍农村居民投资兴办实业,3年累计纳税5万元或1年纳税2万元以上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在合法稳定住所迁移入户。
(三)其他乡镇。
本市籍农村居民本着自愿原则,可就近就地转为城镇居民。
(四)其他规定。
1. 本市籍农村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夫妻投靠、年老父母投靠子女自愿转为城镇居民的,可迁移入户。
2. 城镇年老父母身边无子女,其本市籍农村子女可投靠迁移入户。
3. 本市籍优秀农民工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自愿转为城镇居民的,不受居住时间限制。
转户好处
(一)转户居民退出承包地,可以按照本轮土地承包期内剩余年限和同类
土地的平均流转收益标准得到相应补偿。
(二)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的,将获得3笔补偿资金。一是参照同时
期区县(自治县)征地政策对农村住房及其构附着物给予的一次性
补偿。二是参照地票价款政策给予的一次性宅基地使用权补偿。三
是参照地票价款政策给予的一次性购房补助。
(三)在住房方面,可申请公租房居住,条件成熟时,还可以登记为购买。
同时,鼓励转户居民购买普通商品房,符合条件的可纳入廉租住房
保障。
(四)在养老方面,可参加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到年龄后可领取每月至少500元养老金。
(五)在医疗方面,可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享受相应医疗保障。
(六)在教育方面,转户居民子女可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就读城市学校,享受与现有城镇学生的同等待遇。
(七)在就业方面,劳动年龄段的转户居民可以享受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
培训,自主创业可以享受城镇创业扶持政策,就业困难人员还可以
享受“一对一”的就业帮扶,以及公益性岗位的托底安置政策。
(八)在社会救助方面,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可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进展情况
2010年7月28日,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正式启动。
2010年8月15日,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启动,首日超过10万人咨询。2010年8月24日,重庆已有3.42万余名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整户转户7213户,平均每天转户1426人。
2010年8月31日,重庆已办理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4.47万余人,整户转移9528户,平均每天转户约1445人。
2010年9月7日,重庆共有5.8万农民转为城镇居民。重庆市户改办统计数据显示,户籍改革实施以来,共转户5.8万余人,整户转移1.3万余户,平均每天转户1542人。
2010年9月11日,重庆转户农民66654人,平均每天转户2300名左右。其中,转到主城区接近1.5万人,占22.1%;转到区县城的接近1.9万人,占28.5%;转到镇的3.3万人,占49.5%。
2010年9月18日,全市统筹城乡农转城150618人,其中整户转移22403户,平均每天转户3074人。转入主城九区的有35590人,占23.6%;转入远郊31区县城的有36569人,占24.4%;转入其他乡镇的有78459人,占52%。9月13日,市户改办通报农转城的数据为6万人。两组数据对比显示,从9月14日至9月18日的5天时间里,共有9万人农转城。
2010年10月11日重庆市户改办昨天通报了全市“农转城”户籍制度改革最新进展情况,截至昨日(10日)下午5时,全市已转户30.8万余人,整户转户5.6万余户,平均每天转户5506人。
2010年10月23日全市共办理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410373人,整户转移82326户,其中10月17日至23日办理农村居民转户51736人,整户转移11546户。平均每天办理农转城7391人。
2010年10月25日,全市共有42.8万人从转为城市户口。
2010年11月4日。全市共有52万人从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
2010年11月25日,全市已有82万农民工转户入城。说,现在重庆每个派出所都在紧张地进行转户工作,每天有1万人进城。按这个速度,预计年底有超过100万农民工能转户进城。
2010年12月9日,市户改办通报,全市累计办理“农转城”居民突破100万人大关,其中整户转移23万余户,平均每天转户8600余人。
2011年1月9日,据重庆两会报道目前已吸引145万名农民自愿转户,重庆户籍制度改革自去年8月15日启动以来,农民转户总量加速上升,尤其是去年11月中旬以来,日均转户达到1.5万多人,单日转户人数最高超过2万人。
2011年2月9日,该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转城人数达1616802人,整户转移达408892户,平均每天转户9083人。
2011年4月20日,全市农转城1805480人,平均每天转户7251人,完成第一阶段转户目标的53.4%,基本实现改革预期。
2011年4月30日,重庆全市共有1914173名农村人口在户籍改革中转为城镇居民,日均7391人。其中,农民工及新生代群体转户88.9万人,占46.4%,另有39.3%约74.8万人转户为农民工带动父母、子女转户,及自愿就近就地转户的农村居民。
2011年8月17日电,重庆从去年8月15日启动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以来,已累计有223万农民转户进城,户籍城镇化率从改革之初的29.2%上升至35.4%。户籍制度改革实施一年来,重庆平均每天有6116名农民自愿转户进城,农民整户转移达到57.4万户。
2011年10月,重庆开始在全国率先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一年多来,这个西部直辖市已有260多万农民主动转户进城,这其中主要的转户人群是农民工及其家属。
2011年12月2日,重庆綦江县三角镇农民胡本华从重庆市副市长童小平手中接过城镇居民户口簿,将户籍转入北部新区。胡本华成为重庆从去年8月启动户改以来,第300万名自愿转户进城的“新市民”。
2011年12月22日,从去年8月开始,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大规模的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入户条件,为农村人转户进城大开方便之门。一年多过去,全市“农转城”转户人数超过310万人,平均每天6299名农村居民转户当上城里人。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8.6个百分点,达到37.8%。
调查结果
总的来讲,户籍制度改革开局不错,虽然难度很大,但是总体进行顺利,整体局势较好。转户人口无论从年龄段、区域分布和产业布局来看,和之前设想的大体一致。这是城市化进程中非常好的一次组织和调动。这充分说明这项改革是有群众基础的,是符合城市发展要求。这项制度能够逐渐实现农村城市化。
户籍改革制度实践的意义
当前,现在户籍制度已经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户籍改革制度势在必行。
一、有利于维护农名工的合法权益,惠及民生。户籍差异影响了社会公平。推进户籍改革制度,赋予有条件的农名工城镇居民身份,有利于实现同工同权,是农名工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
二、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聚集,加快城镇化建设。
三、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四、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乡资源。
五、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提升,繁荣农村经济。
户籍改革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把改革风险降到最低。
二、进一步改革公共财政体制为改革提供支撑。
三、进一步为改革营造宽容的条件。
总结
户籍改革有本账 篇11
尽管决策层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屡有表态,民间“加速改革”的呼声愈演愈烈,但却少有人仔细计算过户籍改革的成本。而看似聊胜于无的“户口”背后牵动着巨大的利益,若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其成本绝非小数。
打破户籍制度的壁垒,就是改变中国多年来的二元社会模式,一方面使农民在户籍上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另一方面使公民合法迁居的自由权得以实现。
户籍改革必将引起城市全面扩容,这就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的重新规划与建设;医疗、养老、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成本的增加;城市中小学教育投入的扩大等多个方面的资金支出,而这些经济成本将大部分将由财政支付,并且随着户籍改革的深入城市财政支出将不断增长。庞大的经济成本是否有财力支撑?中央和地方财政谁应负责?社会共同分担的设想又能否成立?当这些重要的环节仍悬挂着问号的时候,人们对户籍改革加速的愿望就得不到满足。
与城镇居民相比,中国的农民在文教卫生、劳动人事、住房领域和包括养老、救济、抚恤等方面的社会保障领域上仍处于不平等地位,而这些不平等,恰恰是和户籍制度直接挂钩的。
户籍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剥离附着在户籍上面的各种附加功能,回到登记人口信息的基本管理功能。如果不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种社会福利,这种“改革”不仅毫无意义,还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而只有实现各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与福利的脱钩才能真正实现。正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太元所说,“亟待改革的不是户籍制度本身,而是社会管理各领域滥用户籍制度配置社会资源、分配社会权益的诸多计划经济制度遗存。”
而这“脱钩”正是对中国公共财政的一种考量。纵观中国历史上任何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变革,不例外都是对公共财政制度的一种变革,不从财政制度着手,改革最终只能流于表面。
随着成都、重庆、嘉兴等城乡统筹的试点,地方城市的实践正在上演,而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居住证也正渐渐取代暂住证,尽管改革步履姗姗,但可预见,在未来的社会构成中:
社会治理的二元机制将被一元化的城市治理所替代;农民可以选择自由进城,农村劳动力可自由流向城市,其余农村人口转变为专业农户,分散在小型居民点中;农村真正成为农民工作与生活的区域,而“农民”一词仅仅有职业身份甄别的意义,其余社会身份和城市居民完全一样;进城农民承包的土地成为闲置资源,可配置给未进城的农民,农村土地经营趋于规模化,农业专业化水平提高;中国将仅仅需要约5000万农户,农民将成为中产阶级收入者。
但现在,我们必须直面户籍改革的成本。
户籍改革有本账。
这账,是一笔欠账。
谁来还户籍改革的欠账呢?
【中国户籍改革初探】推荐阅读:
重庆户籍改革账本07-06
农村户籍改革对策06-26
两会关于户籍改革提案,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户籍改革提案政策解读07-22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05-23
一元户籍制度改革06-20
现行户籍制度必须改革05-23
对户籍改革的别解05-18
论当前户籍制度改革05-18
户籍制度改革的建议07-10
户籍制度改革宣传讲稿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