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教育理论论文

2024-09-03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教育理论论文(通用11篇)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教育理论论文 篇1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管理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充分考虑教育教学的内外因素,组织和配置教学信息资源,开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过程。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由于教学规模的扩大,学科类别的增多,导致教学管理工作的事务更多,任务更重。新的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如果还采用过去的手工作业方式,很难满足学校扩招后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现行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学环境、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刻变革。在高校中,只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更新教学管理手段,建立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加大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力度,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二当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实行的时间短,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素质有待提高,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完善,影响了教学质量与人才发展。

1、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管理观念较陈旧。在教学管理上,习惯于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信息收集、管理、反馈和交流,甚至有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只要在办公室摆上几台电脑就是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由于教学管理思想落后,不注重信息化综合技能的提高,导致教学管理工作仍然陷于繁琐、复杂、混乱的状态中。

2、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硬件建设,系统使用效果不显著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硬件设施的更新周期短,但许多高校在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不足,不能及时更新计算机硬件设施和网络硬件的配置,同时各教学管理岗位彼此孤立,没有实现教学管理数据的充分共享,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同时也降低了数据的准确性。

3、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

由于教学管理队伍组成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信息处理能力较低,其中既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又懂管理的`教学管理人才更是紧缺,多数教学管理人员依然停留在简单的文字操作和报表处理上,对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多采用手工的传统信息传递方式,没有使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在常规管理实际工作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4、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不够,软件的适用性较差

高校的教学管理软件一般都由外部专业的程序员来设计,但由于设计者本身并未亲身参与教学管理的相关环节,对其内在联系不甚了解,同时往往是不同的学校使用同一套软件系统,使得软件的适用性很低,达不到预期的管理目的,有的甚至出现软件重复开发、中途搁置等现象,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更新观念,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的更新,因此,转变观念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采用全新的管理理念、思维方式、服务习惯和指导原则,要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日常教学运行、教学质量评价等教学管理的重难点问题,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与科学化的步伐。同时要根据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制定规范、严密、适应计算机管理需要,并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2、加强硬件建设

为了使教学和管理信息资源能够高度共享,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益和质量,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尽快更新落后的教学管理硬件配套设施,同时建设性能优异的网络技术设施,实现学校校园网与互联网的链接,以适应现代教学管理的需要,形成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循环。

3、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优化管理队伍结构

教学管理人员是系统的操作者,是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保证。因此,高校应首先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针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信息管理能力的训练,加强考核。其次,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化操作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并自觉转变教学管理职能,强化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和辅助决策职能,推动现代化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三要引进具有较高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的专业人才,做到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硬件、软件建设并重,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4、加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优质的教学管理软件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条件。要实现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在网上评教、教学运行、考务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必须在开发研制教学软件时,调动所有的技术力量,最大限度的与软件公司一起进行前期的需求分析,而且在开发期间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要适当的介入,以求对软件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在使用过程中还要对系统进行监控和调试,随时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改进和完善,力争提高系统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周新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3):75~76

[2]蒋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4):26~27

[3]李彦辉.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12):59~61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教育理论论文 篇2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物资管理也随之得到了极大发展。由于各行业物资管理的种类相对较多, 因此传统的物资管理手段和方法也面临了极大挑战。在当今新的形势之下, 对物资管理的手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正是对此做出的回应与解答。加强信息化建设, 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物资管理信息化, 是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具有重要实际意义。这主要表现在至少两个方面:

一是减少物资管理中的人力投入。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减少相关人力投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物资管理模式下, 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实现物资管理信息的处理。这样不仅需要较多的人员投入, 而且信息处理的效率低下, 容易出现管理偏差。而在物资管理的信息化模式下, 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力量对物资管理信息进行处理, 可以大大节约人力投入, 同时提高管理效率, 把人员从大量烦琐、无序、低端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二是实现物资管理的全程监控和管理数据共享。在传统物资管理模式下, 由于管理信息的处理较为庞杂, 使得对物资的管理常常难以有效衔接, 甚至出现纰漏的现象也十分常见。而引入物资管理的信息化模式后, 可以做到对物资信息的全程监控, 从而保证了管理的有效性。而借助于计算机网络, 还可以实现对物资管理数据的企业内便捷共享, 各计划采购部门可以随时查看仓库库存情况和采购申请的执行情况, 主管负责人也可以随时了解物资管理的工作进展。

2 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从发展现状来说, 目前我国的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 物资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由于我国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 到目前为止有关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各行业均已建设完成了相关的信息化设施。在一些具体行业中, 物资管理岗位的计算机应用比率达到100%, 计算机应用于物资管理工作的业务量能够达到90%以上。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中也相继建设完成了各自的物资管理局域网络。

其次,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成熟。诸多行业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 办公自动化系统 (OA) 得到应用。此外, 与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相配套的人事劳资管理、设备管理、燃料管理、财务管理、供应商管理等相关信息系统也得到完善。这些相应的信息系统的引入, 为进一步提升物资管理信息化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 同时也为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

再次, 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安全问题受到关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得到重视, 在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 由于通常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 因此对于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安全问题也放在了突出位置。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物资管理信息化安全方面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网络防火墙、局域网络安全管理等, 物资管理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已成为各行业、各企业的重点监控内容。

在看到当前我国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视物资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物资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也是各企业需要重点关注与解决的难点之一。相关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企业领导层对物资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还较为有限。在企业进行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 由于需要进行必要的资金以及人力投入, 使得一些管理者认为这是“浪费资金”, 因此反对进行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即使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建成, 一些管理者也不愿多投入精力和时间去了解和熟悉相关运作。对于这一问题, 企业管理者必须从观念上改变对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忽视, 并将其置于突出位置来对待。

二是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在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 企业往往将一些不具专业技能的人安排到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中, 从而给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带了诸多问题, 有时还会因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不熟悉导致企业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被病毒感染或者黑客入侵致使重要信息的泄露等, 以至于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究其原因, 这多数仍与企业的管理层重视程度不足有关。对此, 必须在转变认识的同时, 引入信息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 从而保证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实施。

三是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形式主义严重。一些企业在进行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往往只注重形式化的东西, 尽管引入了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物资管理工作, 但实际效果不佳, 有的企业尽管已经完成了信息化建设, 但大量物资管理工作仍通过传统方式进行。还有的企业在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 只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了软件建设。如有些企业为物资管理部门配备了高标准的计算机、打印机以及网络设备等, 但却没有在计算机中安装一些先进的物资管理软件从而使信息系统的管理优势无法有效发挥。针对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必须进一步打破传统物资管理模式的束缚, 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3 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1) 物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物资的全生命周期业务需求为主线, 以系统化的思路为基础, 考虑到企业物资管理的各方面业务需求的解决, 结合现代管理理论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设计物资管理系统流程, 满足企业物资管理方方面面的业务需求。

(2) 更加简捷的物资管理操作。各种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完善将会进一步降低物资管理的复杂性, 简化管理操作, 将更多的人力从物资管理的繁杂劳动中解脱出来。大大简化的物资管理操作使得企业中的物资管理工作可能只需要几个人来完成。

(3) 端到端的闭环物资管理业务流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 以业务闭环为追求, 来分析和设计每一个物资管理业务流程所涉及的每一个部门、节点, 流程有起点和终点, 以PDCA的不断循环模块来提升物资管理业务流程的运行效率。

(4) 物资管理业务数据的统计分析。物资管理的相关数据将会成为管理者决策的重要依据。结合计算机和信息化网络, 从集团公司、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角度出发, 为上述决策者提供系统查询、统计数据、业务考核与设备管理决策的可靠依据。

4 结 论

总之,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 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发展的必然。信息技术不仅被大量应用于企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 而且也已经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项, 企业的物资管理对于企业的正常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旧有的物资管理方式已经在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显示出诸多的不适宜, 因而, 实现物资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了当前物资管理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物资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 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 因此应在充分尊重信息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逐步探索实现物资管理的信息化, 从而在促进企业发展,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志斌.关于物资管理信息化的思考[J].中国外资, 2013 (7) :34.

[2]范炜.关于物资管理信息化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 2013 (11) :118.

[3]仝文革.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国设备工程, 2012 (7) :8-10.

[4]王素云, 李阳.强化物资管理信息化提高物资管理水平[J].铁路采购与物流, 2013 (11) :97-98.

银川六中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篇3

银川六中始建于1963年9月,是银川市新城区建立最早的一所中学。银川六中是银川市直属学校,也是金凤区境内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地处银川市金凤区南片规划区核心位置,2005年8月27日,银川六中异地迁入了新校区,目前该校占地265亩。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育手段,高效合理地开发、利用教育资源,是我校教育发展面向未来的关键性工作,是“科教兴校”的重要途径。学校的办学目标是:教育环境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育质量一流。

一、硬件环境建设

1998年8月26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银川六中购买了两台盛唐电脑。虽然电脑主要用于办公、打字,但它却标志着银川六中在教育管理信息化路程上零的突破。

1998年11月,银川六中在资金极度短缺的情况下,首度建成28间学生多媒体机房。

1999年1月,首度建成50间学生微机教室(无盘工作站)。

以上两种机房四年来先后五次进行升级、改造,增添台数、扩充内存、增加硬盘、铺设地面、增设外高等,使这两个学生机房发展为目前共拥有微机141台、配置较高并通过ADSL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完全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微机教室。

1999年12月,银川六中购置了实物展示台和液晶投影机,将阶梯教室装备成多功能教室。

1999年1月,建成TD2A语音教室,共56间。

2000年10月,银川六中进入校园网建设第一期工程阶段——综合布线,共建68个站点。同时将综合实验楼内6间教室安装了电视、摄像机等,并与校长办公室、总控室联网。

2001年3月,进行校园网第二期工程——教师备课机房的招标、建设,建成30台微机(C866/128M/40G)的教师备课机房。

2001年8月,进行校园网第三期工程的建设,即在其他24间教室安装34寸大彩电、彩色摄像机、拾音器等,并与总控室联网。

2002年8月,进行校园网第四期工程——办公自动化建设,即每个办公室配置联想开天4600型电脑[PIV1.8G/256M DDR/60G(7200转)]并与校园网相联,为学校无纸化办公走出了第一步。预计两年内建好70间以上的学生电子阅览室,将生、理、化实验室联入校园网,使银川六中校园网及现代教学设备更加完善。

2002年8月,银川六中装备了五个大教室,使每个教室拥有液晶投影机(CP380、2500流明、1024*768分辨率)、实物展示台(三星、具有8幅图像的存贮功能)及电动幕布,并将这五间大教室联入校园网。

2003年5月,为各年级组购置7台针式打印机。

2003年12月,学校为方便教师备课、参赛,购置了5台DELL笔记本电脑及3台激光打印机。

2005年8月,银川六中异地迁入了新校区(目前该校占地265亩)。学校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建设了以万兆交换为核心、千兆以太网为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的新校园网,目前学校建设完成“数字化广播系统”、“数字化多媒体教学系统(PC+NC)”、“数字化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和“信息化校园办公网络”。更新升级了校园网站http://www.nxyclz.cn ,率先在宁夏实现了以PC+NC为网络架构的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现在班班都是67寸大屏幕的数字背投,班班都配置了多媒体电脑,所有教师均配置了电脑,新建了3个学生机房,新建了一个集陶艺、机器人、电脑组装以及手工制作的通用技术活动厅。学校所有电脑均通过中心机房与互联网宽带相连。

我们不难看出,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常抓不懈,全体六中人的自强不息是银川六中教育信息化的一条生命线。自1999年至今,六中自筹资金近800万元并全部投入到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在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迈进银川市乃至自治区教育信息化的先进行列。

二、软件环境建设

网络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999年,校领导亲自考察各类校园网的特性及存在的优缺点,根据我校信息技术教学及设备的优势,自筹资金,于2001年7月建成了性能稳定、功能齐全的“智星98交互式多媒体校园教学网”,将各办公室、教学班、综合实验楼、图书阅览室和阶梯教室完全纳入银川六中校园网络系统。在总控室的专门控制下,每个班级都能适时接收和控制所需的教学内容,实现了实时监控,多媒体教学,音、视频双向交流,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同时使用,相互切换的多媒体教学与教学评估体系。同时,学校先后建成三条ADSL与国际互联网络通道,保证学生机房、教师备课室、所有办公室与互联网络的畅通。

为加快学校的教学改革的步伐,促使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银川六中先后在校园网上增设了国际互联网、“海北教学资源2000”、“腾图卫星远程教育网”、“LanVE多媒体教学系统”和“传奇2000多媒体教育系统”,并与北京各大名校和山东烟台名校之间实现了同步备课、同步教学、同步辅导、同步测试、多媒体教学、第二课堂、演示教学等教学活动,使教师在学校的电子备课室就能看到全国各地名校名师的同步教学,获取优秀教案,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取其所长,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缩短与名校之间的差距。

自2001年学校总控室还建起了音像资料库,收录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集》、《中国特级教学示范集》、《课堂教学同步辅导》、各学科的《全国著名中青年特级教育课堂教学艺术展示课》、《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理科(文科)教学暨教育科研研论会》等资料近千套(册)。通过校园网络系统,使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资源均能最大限度地共享。学校中心机房购置了《浙大办公系统软件》用于学校的信息化办公,学校自主开发了《集体备课系统》、《在线考试系统》、《在线调查问卷系统》以及《网络教研系统》,学校网站也为每个教研组开设了独立的空间用于教学研究。

三、教师培训

自1999年以来,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共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999年—2003年为计算机知识扫盲、普及阶段,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培训内容:

一是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

二是校园网络系统操作技巧、实物展台、投影机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因特网资源的搜索及下载;

三是课件制作软件的应用:PowerPoint、Authorware、几何画板、Flash3.0、网页初步制作等。

第二阶段:2004年—2006年为全校在职教师信息技术的考核过关、验收阶段(见表1)。

新的课程改革,使全体教师有一个共同的需求: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员工发展和学校改进两者是有密切关系的。要成功地改善学校,我们必须制订一个员工发展政策和计划。”(戴维·奥乐德罗伊德、瓦莱丽·霍尔《专业发展的需要与缓急先后》P204)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宗旨和范畴,“银川六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管理活动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电教组教师的通力协作下才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整个培训及考核活动中,全体教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绝大多数教师以扎实的计算机功底、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真实的成绩通过了每一个模块的考核。

我校还多次承担自治区教育厅、银川市教育局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项目的授课任务。信息技术教师方丽辉同志于2002年7月—2003年7月,先后承担新城新市区94名学科骨干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2003年11月,承担自治区高中新课改信息技术学科“教法与评价”讲授与交流。2003年,信息技术教师李军和郭琪承担西夏区和金凤区的部分教师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工作;2004年6月,承担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全区“英特尔未来教育”主讲教师培训班的授课任务;2004年10日,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自治区级培训教师”,完成四期农村教师的培训授课任务。2007年8月,信息技术教师郭琪承担新市区90名学科骨干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

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学生学习行为变化

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的科学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学生独自进行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可以通过电脑或其他资源来学习,而近年愈来愈多的课程也是配合这种学习而设计的。”(琼·迪安《组织学习活动》)

我校教育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培养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完善的能力,为学生创新性学习打下基础。这是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同样也是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我校从初一到高三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其中,初一、初二、高一每周都开设了两节课。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知识的技术平台,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与同学、教师交流,上传作业等,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处理加工信息、表达与管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我校信息技术实验班一贯将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初一、初二年级信息技术拓展的内容和手段。近三年来,我校报名参加一级等级证的考试人数为300人,考取一级等级证的人数为274人,平均获证率为75%。

2002年9月,我校学生在“银川市青少年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竞赛中获团体第三名;还在高一年级开展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在“银川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

学生白杨在全国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中连续两届获自治区级二、三等奖;2002年12月经全国评审委员会评测,在2002年第八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荣获普及组二等奖。学生王振东获自治区级三等奖。2006年10月,学校有赵思宇等3名学生获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宁夏赛区普及组的一等奖,3名学生获二等奖,1名学生获三等奖,还有王振东等2名学生获提高组二等奖,2007年10月又有一名学生获提高组二等奖。2006年,我校机器人小组在宁夏机器人比赛中成绩优异,同年代表宁夏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了两块银牌和两块铜牌,2007年我校机器人小组再获佳绩,代表宁夏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两块铜牌以及“活动交流”的一等奖。

五、学校取得的一些成绩

2003年,银川六中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宁夏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4年,被银川市教育局、教科所授予“高中信息技术课先进单位”、“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工程先进集体”称号,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2004年度学校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同时还被授予了“全国百所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实验学校”、“ 国家教育技术考试定点学校” 、“自治区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学校”和“宁夏高中网络教研试验学校”等称号。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教育理论论文 篇4

一、全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监狱管理中的应用,提高管理效率

(一)注重监狱中央数据库的建立,并实现数据共享

欧美监狱通常配备若干个网络信息计算机中心,每座监房各有1个,监狱总部1个。所有这些计算机中心通过光纤局域网相互连接。每个中心配备有一个奔腾服务器,各部门都有不同的网络信息点。监狱另有一个计算机中心供公众查询。早在九十年代,欧美监狱就开始采用监狱服刑人员数据系统,并且所有的监房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引入PMS(theprisonmanagementsystem,服刑人员管理系统),PMS是一个G2G和G2C的电子管理工具,它除了用于透明化和简单化的数据处理之外,还可以用于建立中心数据库,为监狱的所有监房提供资讯帮助。

监狱中心数据库包含有关服刑人员的详细情况,内容包括服刑人员种类、犯罪记录、入狱时间、入狱时的详细生理数据、号码、照片、个人详细资料(年龄、住址、家庭成员有关资料等)、医疗详细资料、囚房等等。它能够存贮和处理上万名服刑人员的基本数据、几万个指纹、数万张照片的信息,它在向监狱警官提供被羁押服刑人员的犯罪资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监狱中心数据库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数据共享,监狱和当地警察局、司法和安全部门互联,有助于各界方便地对服刑人员进行管理。对于司法机构来说,数据共享使得他们能够采用统一的系统化方法管理监狱的服刑人员资料。例如:服刑人员在监狱内外的活动记录,包括诉讼案件的详细庭审资料。

(二)视频会议系统应用广泛

1、探监不用排长队

以前,服刑人员家属需要等待数小时,才能与服刑人员见上一面。由于视频会议系统的上线,探监者无须再排着数小时的长队等待会见服刑人员,他们也成为这些电子管理工具的受益者。呼叫中心建立在监狱综合大楼,探监者提前在此进行会见服刑人员的预约。在呼叫中心通过从监牢到监狱的视频会议系统,服刑人员家属和服刑人员通过计算机见面交谈。对于传统的探监方式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性变革。

2、出庭不用到现场

考虑到服刑人员的健康、安全和其它后勤原因,最高法院使用视频会议系统设备在监狱和特别法庭之间进行法庭审判。两端安装电视和数码视频摄像机,中间用综合服务数字网络线路进行连接。服刑人员根本未曾到庭,整个审判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因此,该模式的审判方式成为刑事司法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审判服刑人员优点一是降低安全风险,防止服刑人员在押送途中逃脱和劫持;二是政府部门运转成本最

小化,当服刑人员被带到法院的时候,必须采取一定的运送方式以确保适当的安全,结果导致大量的安全漏洞和延误,有些案件被延误长达数天甚至数月。

二、三代电子“监狱”

近年来美国的监狱人满为患,政府已无法承受监狱庞大的开支。地方当局为此不得不缩短或取消一些服刑人员的刑期,但这既非长久之计更非万全之策,既有损法律尊严,又不利于社会治安。于是,无形的电子“监狱”便悄然产生。

电子“监狱”实际上是一种电子监控程序系统,分收、发两部分,前者由执法当局控制,后者戴在服刑人员身上。执法人员可利用监控系统对监外服刑的服刑人员进行跟踪。“监狱”通常戴在服刑人员的手臂或小腿上,外形颇似手(脚)镯,但里面的机关可不简单。每只镯子都有特定的频率,它们相当于某个服刑人员的编号。执法部门通过接收器把握服刑人员的行踪。若某个服刑人员的频率信号中断,则意味着可能发生意外,警方可及时搜查,不给服刑人员以逃脱的时间。

第一代电子监狱问世于九十年代初,监狱将镯子与服刑人员的家用电话调解器相接(无线电连接)。服刑人员若离开电话机30公尺或企图损坏镯子,镯子即会自动向监视中心报警。警方配备了装有跟踪器的汽车,可随时进行搜捕。该系统价格低廉,平均每天的使用费用仅为8美分,目前已被广泛使用。

第二代电子监狱问世于九十年代末,由电脑和无线电收发讯机组合的装置。这种镯子每隔10秒钟即发出短促的信号,监视中心根据信号到达的次数,可测定出带镯服刑人员所在的地段,并自动地在地图上标出方位。服刑人员何时到过何地,都被自动记录并汇编在册,以便随时检索取证;同时也可据此研究服刑人员近期的行为和心理。当服刑人员接近某个禁区(如前受害人住处),或其他敏感地区时,镯子即发信号,监视中心即刻知悉,并采取相应对策。

第三代电子监狱问世于2001年,包括无线电监视器、模糊芯片和药囊。使用时将电子监视器(一块微小的芯片)和药囊埋植入服刑人员的手臂皮下(只需做一个微小的手术)。电子监视器含有一微处理器,它能测出服刑人员的生理状态,从而得知出现暴力的先兆或其它异常,同时把这些生理数据发往就近的接收站,后者再向监视中心报警。更新奇的是,当需要时微处理器能自动触发药囊,使其射出一定量的镇静剂或抑制冲动的药物,阻止服刑人员情绪和行为的冲动。在紧急情况下该系统通过使用安眠药来阻止暴行,有效地“关闭”服刑人员。第三代无形监狱可满足大量的服刑人员安全地留在社会上。该系统的开发最终将有助于已定罪的服刑人员有机会积极参与并分享自由的社会,公民们将得到更多安全并减少为监狱纳税。

三、新技术层出不穷

(一)“无围墙”监狱建成

日本首家“无围墙”监狱于2007年5月投入使用,电子标签代替狱警监控服刑人员。这家高科技监狱位于日本南部的山口县,与警备森严的普通监狱不同,这家监狱四周没有高高的围墙,取而代之的是无线栅栏和红外线传感器等高技术警报设施。服刑人员会见亲友时,不需要警卫陪同,因为通过囚衣上的电子标签,监控人员可以通过电脑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这所监狱由政府出资,20年内将投入520亿日元(约合4.48亿美元)用于设备和各项服务支出。新监狱投入使用后,每年可望节省运营成本50亿日元。

(二)采用GPS技术监控服刑人员

英国在3个地区率先采用一种新型的跟踪技术即卫星定位技术。利用它,警员们可以对那些恋童癖、家庭暴力犯以及其他犯罪分子所在的方位实行24小时定位,误差不超过2米。目前,作为假释的前提,一共有120名违法者戴上了这种新型设备。他们一旦违反特定的要求,例如,一个虐待儿童犯靠近一所学校,一个家庭暴力犯再次接近受害者,一个盗贼四处无目的游荡,这个设备就会自动报警。

这种技术就如同没有栅栏的监狱,将有可能制止那些在假释期间发生的犯罪,从而成为警方保护公众的利器。该设备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相连,并结合了手机技术。通过电子标签,监视器可以随时发现违法者所在位置,知晓他们是否离开了特定的地点以及是否违反了宵禁。这项新技术可以适用在家庭暴力犯?的动向。还有一些地区的警员采取新技术和传统方式相结合实施跟踪。

(三)E时代的监狱管理

英国监狱将于今后12年内使用无线LAN网络结构取代现有光纤传输,该项目将会使监狱监管程序提高到现代化管理水平,另外也能帮助监狱的管理工作实现其不同寻常的管理功能。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将支持Windows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及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用于监狱管理方面。无线LAN网络结构可覆盖传统光纤所无法涉及的区域。安装无线LAN跳频(RF)产品所需时间比普通光纤节省了一半,相对于计算机及其他移动电子设备,该产品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受区域限制,为楼宇内及现有光纤无法覆盖的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也为语音系统和掌上电脑在监狱系统的未来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在英国137个监狱内安装工作的展开,该套设备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激动人心的无线互联网结构框架。此项目将帮助监狱管理人员有机会接触到现代IT技术,也将为未来网络管理的升级及技术革新提供应用平台。

(四)监狱钥匙管理系统

该系统已经在英国45个监狱安装和使用并开始向整个欧洲推广,安装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监狱钥匙被带出监狱。对于监狱来讲,钥匙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有某把钥匙被带出监狱,为了监狱的安全性,必须将监狱所有门的钥匙和锁全部更换,这将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同时也会影响监狱的正常工作。

解决方法是确保每把钥匙都带有一个RFS感应卡,该感应卡被永久地固定在钥匙环上,以确保感应卡与钥匙串不被人为分离。每个感应卡有一个唯一的ID号码,每个工作人员都

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金属标牌,上面刻有工作人员的编号,当工作人员来到钥匙领放处时,首先需将随身携带的金属标牌交给钥匙保管员,同时告诉保管员自己的姓名和编号,保管员核对无误后,将属于该工作人员的钥匙串从相应的钥匙柜中取出,并将钥匙串靠近RFS读卡器以便让读卡器读到该串钥匙上所携带的感应卡的ID号码,通过RS232将ID号码传给系统(计算机),系统立即有三个动作:

1、将与ID号码对应的工作人员的个人信息从工作人员数据库中查出,并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以便让钥匙保管员确认计算机中所存贮的个人资料是否与钥匙领取人员相同,例如照片、性别、年龄、金属标牌号码等。

2、记录下领取钥匙的时间。

3、启动监控摄相机对钥匙领取人员图像实时抓拍,存档,以便事后分析。

当钥匙归还时,保管员将归还的钥匙串在另一个RFS前出示一下,以便让系统记录下钥匙归还时间,再从数据库中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比对,如归还的钥匙对应钥匙柜的位置和相关人员金属标牌号,归还钥匙的人是否为金属标牌持有者。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教育理论论文 篇5

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洛阳市第五十六中学

洛阳市第五十六中学是一所集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位于洛阳市涧西区银川路南段,占地8860平方米。学校始建于1966年,原址在陕西汉中;1996年初,随国营第二0二厂搬迁至洛阳市,学校更名为洛阳二0二学校。2001年8月,原国营第二0二厂与014中心合并成立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学校更名为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西区子校。2006年9月归属洛阳市教育局管理,学校更名为洛阳市第五十六中学。学校是涧西区首批五星级学校,洛阳市首批规范化学校。学校荣获规范化小学、洛阳市德育先进学校、文明学校、红领巾示范学校、示范家长学校、初中教学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河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河南省先进家长学校、教育部信息理事单位、教育部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把五十六中建成一流的学校,打造洛阳市教育的品牌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学校坚持发展为主题,质量是重点。不断丰富办学内涵,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在稳定中提高,在求实中创新。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务实教育科研,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全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校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走品牌之路,办精品教育,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不断提高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及应用的水平始终是学校发展的主要战略和重要目标。

一、集中力量、加大投入,不断加强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 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教学,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围绕着为教学服务展开。校园信息化就是要改变或提升教育的技术基础,对教育产生系统的整体效应,改变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为此,我校自搬迁到洛阳后便在信息化的建设应用和管理上抹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即让三机一幕走入普通教室。这使我校在全面推进信息化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要真正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全面实现信息化,学校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教育信息化设施上的投入。我校于2002年投资近100万元建成了中庆智能视频系统,120平米的专用多媒体教室一个。2003年,我校又投资近三万元配置了“非编系统”这不仅为我校对外宣传提供了硬件可能,也为教育教学制作资料短片提供了物质可能。随后购置了多功能厅音响、尼康数码相机、索尼摄像机、逐步建成了校园网、语言教室、多媒体音乐、美术、舞蹈教室。2007年又投资建成了全国一流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积极为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及课程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搜集与传播成了我校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2005年学校投资建成了校园网,每个办公室都有了终端节点,每个办公室都安装了计算机,校园网全面投入运行。2007我校又为每名教职工配置了笔记本电脑,至此学校信息化教学初具规模。

2008年改造18个普通教室并为每个教室加装了55寸液晶电视机、计算机、实物展台。2011年,洛阳市“班班通”工程的实施,让我校的硬件设施再上一个台阶,电子白板、光纤入校、eclass教学平台的引入、一体式计算机机房的建成让学校的硬件基础有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至此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室室通。高水平的硬件设施为高质量的教学搭建了一个平台。正是这高标准的硬件设施,促进着学校建设,促进着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促进着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现代化科技素养的水平的提高。

二、强化应用、促进整合,大力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质量 自从我校迁入洛阳后,我们一边宣传信息化建设对学校教学的深远影响,一边建立、完善信息化管理的各种管理制度。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如何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提高他们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紧迫感的认识,是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的培训、指导教师应用现代化设施进行教学,学校成立了由三人组成的信息技术教研组,由专人统一负责电教设施的管理与维护;专人负责教师系列培训;加强了管理力度。他们就学校计算机使用、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班班通的使用等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各类设备在教学中的灵活使用。学校制定了相应设备购置、报损制度;维修、使用登记制度。学生电教管理员培训制度(为了实现教学设备的有效管理,由各班推荐一名责任心强,且具备一定计算机水平的学生担任班级电教管理员,要达到不仅可以对设备进行简单的管理和维修,还可以为科任教师提供服务)。通过以上的制度,学校在电教设施的管理方面基本达到了管理、服务、维修到位,为教学一线提供了及时的技术服务,为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三、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全面发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对教育资源与先进的教学设备,我们杜绝“看摊”式的管理,坚持“东西用坏了不可惜,放坏了可惜的”的管理原则,学校和电教中心积极为师生创造和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为了更好的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电教中心组织教师中一部分擅长信息技术的教师先行一步,为配合学校的现代化管理与运作,信息组在信息技术、通过文件共享、ftp、学校网站等多种方式服务学习教学管理。

另外我们还培养了一批学生骨干,一方面从事班级电教设备的常规管理,一方面也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信息教育,成为信息技术的骨干力量,也成为教师教学的小助手,例如:他们可以做一些小的教育教学软件,这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兴趣。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比较好,家长对信息技术的教育也比较关注,故我校对信息技术的教学非常重视,三至九年级足量开设信息技术课。两位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业务比较过硬,曾在市级电教评优课中多次获一等奖等奖。学校每学年还组织了电脑作品制作比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市区级信息技术的比赛,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通过这些途径,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四、立足实际、打造特色,充分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潜能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不断深入,洛阳市班班通工程的完成,教师们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而Internet上的资源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需要,因此,建立适合本校、适合中学教师、学生使用的信息资源库就成为了校园网发展的关键。

我们提出了“共享、共建” 的资源库建设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组的老师在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作用,加强检查与督促。

随着洛阳市eclass教育平台的开通,学校向全体教师、各个教研组提出要求在信息技术组的组织下共同完成elcass教育平台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学校资源库主要包括:

1、各学科优秀课例实录;

2、教学资料库,包括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的素材资源库;

3、课件素材库,即以知识点为单位制作的“课件”组成学科课件系列,供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个人设计思路使用;

4、教学策略库,即教师优秀课设计思路、获奖论文、课例分析及优秀教案等。教育资源的建设作为”班班通”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受到了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其建设一直保持着扎实、有序、高效、科学的进度。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开发水平的不断提高,我校资源库将成为有特色的、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

五、全面普及、不断探索,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能力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全校教师中,参与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达到100%,100%的老师会使用电子白板,100%的教师自己制作课件,80%的教师能利用资源库辅助教学,80%的教师能主动使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媒体,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另外,教研组、年级组每学期推出一节优质课,青年教师每学期推出一节优质课。每一节优质课都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通过各类培训、评比,大大提高了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能力。几年来,在省市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教学评优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数学、自然、社会、英语、信息技术等多次获得省市级一、二等奖;多篇论文获省市一等奖。

在加强教师整合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我校投入大量精力,致力于信息化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应用的研究和探索。学校成功完成了河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基教司重点课题《运用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平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验研究。我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请专家到校讲课,组织老师学习有关教育技术的理论文章,教师们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必然会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与学生、家长、社会一起学习的伙伴、朋友。意识增强了,观念转变了,老师们纷纷主动的投入到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来,成为我校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

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篇6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人、财、物都是死的,但是信息是活的。信息比较宽泛,审批流也是信息,业务流、财务流都是信息,怎么把这些信息有序地管理好,怎么在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把信息有效地管理好,并和公司的战略相匹配,这是OA企业关注的,也是未来OA的提升方向。当老的管理手段和工具都跟不上了,我们就要考虑将“信息”如何更好地进行整合到OA办公系统中。

对于信息化改变企业办公文化的说法,有很多人认可,oa办公软件当企业处于不同的战略发展阶段,员工和管理层的心态都会发生变化,企业的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CIO想要通过自己的个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企业文化,并且取得企业大部分人的共识,就一定要利用原来的企业文化,这才是结合点。目前很多企业已经过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阶段,重新信息化思路,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文化建设相结合,不断挖掘信息化中人性化的闪光点、切实为企业控制运营成本、充分运用各个信息系统为管理者带来实际改进将是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思考点。

例如:作为一个创业型公司,大家的目标比较一致,可能更多的关注的是绿色通道等一些需要快速处理掉的事情;但随着业务的增加,层级越来越多后,流程越来越复杂后,这时如果你过于强调繁琐的流程,没有根据企业文化设计的话,你就没有办法推行下去。

网络信息化建设与社会管理发展 篇7

网络信息化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如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提高社会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网络信息化克服了空间距离、经济发展差距等障碍,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可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是民众参与管理的重要形式,与此同时,网络信息化也带来了一些消极挑战。如政府的权威受到挑战。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垄断。在网络社会,民众不只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而且还在不断地制造信息、发布信息。网络信息化建设需要正视这些问题,通过信息化网络发展作为载体,推动社会管理的创新。

网络信息化对创新社会管理的相关影响

1. 网络信息化对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影响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目标就是为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创新社会管理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和平衡利益,服务社会及群众,这个创新的过程依托社会政策的有效性措施为基础,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权明确、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随着改革开放后的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当前国情显示,尽管社会组织的发展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管理模式并未改变,转变这种主导模式就是未来社会管理创新重点,整个过程的有效进行,必须依靠网络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动力支持。

1.1网络信息化有助于梳理社会关系,降低沟通成本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关系复杂情况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推动下,能够获得较好的梳理,社会矛盾的疏导更便捷,有助于提升政府行政效率,社会管理涉及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公布,建立决策层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渠道,也有助于政府获得来自社会更加真实的信息。网络信息化有助于消除信息与决策层之间存在的沟通不畅通或人为阻碍等问题,能够加速传递信息,降低信息失真的概率,更好地避免信息延迟或拖延导致的决策失误或滞后等问题,有助于降低决策成本和提升行政效率,实现社会各方与政府之间的全面交流与沟通,提高社会管理体制服务群众的功能。

1.2网络信息化有助于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创新服务管理

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政府服务质量提升,并转变政府服务的手段和功能。传统的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差,服务的手段单一,服务的形式简单而非主动,社会公众必须自主寻找服务部门来解决问题,政府传统中服务都是被动处理,服务水平差。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于政府,形成电子化办公服务平台,服务手段和内容均可丰富,也有助于加强各个服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互动,综合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技术和手段增加,优化服务质量。

1.3网络信息化有助于实现精细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降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成本,信息传递便捷和有效率,增强公众对政府服务的信心。政府服务的内容和管理模式转变,精细化管理更好地将公众参与和服务公众相互结合,实现服务平台的高质量服务水平,社会公众认可程度更高。如此,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服务会抱有更大的信心,对政府的服务满意度提升,有助于解决社会矛盾。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服务平台,缩小与公众的期望差距,提供优质服务。

2. 网络信息化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消极效应

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管理服务,作为新事物的存在,无法避免双重性的发生,首先肯定新型社会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便捷,其次,需要面对信息技术运用差异情况下的负面作用,积极消除不利影响。

2.1网络信息化带来的“过度参与”,使政府面临无政府主义的挑战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共享带来的优势在于为公众提供自由言论并且不受时空限制的平台,公众参与其中的自由权力也在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引发“过度参与”,政府面对公众信息过度膨胀下的无政府主义挑战,影响社会的有关政策的决定和社会稳定。信息自由流动在团结人心上能产生积极效果,但也能够分化国家,全球网络化带来的信息泛滥,政府面对社会因为“过度参与”导致的无序状态,在前期无监管措施应对下,很容易影响社会、政治和经济健康发展。据此,网络信息化带来自由参与权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过度参与”下政府管理上的风险,制约了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进程。

2.2网络信息化引起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不均衡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所处的阶段不一致,不均衡的情况明显存在,而且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存在状态。20世纪末,全球互联网用户中OECD(世界经合组织)地区就拥有95.6%的份额,94%的网页是英语;部分的发达国家依然是当今世界信息发展潮流的主角,英语占主导存在于互联网络中。这显示信息通信技术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均衡差异情况严重,一方面少数国家和地区网络信息化程度高、信息化的应用基础强。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国家与地区利用信息技术水平很低。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弱现实,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信息讹诈”和“信息安全威胁”,并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外衣,从中获取大量的利益,而被信息技术限制的发展中国家没有竞争力,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对国家产生的影响明显。

2.3网络信息化引发政治参与的程序化

随着网络信息全球化发展,政务公开已经不是时代的难题,而公众的要求也很高,政务公开所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首先,可以进一步提高政务廉洁和高效运行,公开的信息方便公众,其次,公开的程度大小直接关系到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及信息技术水平,巨大压力也随之产生。同时,政府主导的网络信息平台,很容易因为政府当局考虑自身或有关团体利益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来实现目的,甚至通过虚假信息来迷惑公众来达到目的。因此,如何有效遏制和区分真实虚假信息,也成为公众参与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存在严重的流于形式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状态,很容易降低公众参与的热情,直接导致政治体系发展与社会管理科学发展相悖,民众对社会管理失去信心,不利于政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最终将会走向政治停滞和政治混乱。

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对社会管理发展的综合措施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思想理念和社会管理模式均带来转变,制度创新应运而生,改变现有的社会管理模式,优化服务水平,有利于推动社会管理发展。

1.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监管互联网

法制建设对互联网的发展起到监督和保障网民权益的作用,依法管理互联网是全球发展的趋势所在。自1978年来,美国政府有关部门针对互联网已经出台超过130多项法律法规,该国作为互联网法律制度最多的国家,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西方国家均通过网络安全法律健全,对网络自由言论给予监督,上网行为监控,网络监管覆盖整个国家。为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政府应根据互联网发展的两面性特点和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国情,完善法律法规,针对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给予法律支持,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消除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社会管理的消极作用。

2. 通过制度化建设应对网络舆论

政府构建社会管理体制因为网络公共舆论的发展而面临巨大压力。公务员的言行将暴露在网络环境下,很容易出现网络舆论扭曲或放大情况,网络攻击的方式虽然有效起到监督作用,但是部分廉政的公务员也很容易受到攻击,难以解释。统计资料显示,网络舆论监督类信息统计中,占85%的信息是针对政府及有关人员开展的负面信息。当前,在应对网络舆论攻击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制度化的应对机制,比如,网络舆论造成网络事件后,政府往往是被动处理,处理过程、结果等有关环节的处理也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讨论。当前政府在网络舆论教育方面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并未形成一套完成的体系来应对舆论压力或舆论事件。政府应采用积极的态度来改变被动局面,通过构建网络舆情的信息监控体系。当前政府也在积极努力,进展程度也有待加强,网络监控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纠正网络舆论过于偏激,对网络事件的前、中、后过程都形成信息快速筛选、甄别及处理的全过程处理体系。网络监控体系必须建立在取证清晰有效的基础上来开展有关行为活动,及时通过权威媒体来公布事件或信息的真是情况,避免谣言或虚假信息的传播或者被不法分子利用。

3. 引导网络舆论,打击网络犯罪

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导致信息泛滥,政府必须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责,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加强教育和宣传,有意识地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避免被动受攻击。政府应对众多网络事件,需要有专业和快速的事件处理能力,并及时在权威网络媒体来公布事件原委,避免谣言或虚假信息误导大众,使民众的知情权得到保障。政府部门通过舆论引导,将整个网络环境的舆论信息传播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通过多种渠道来构建舆论传播体系,强化网络文化健康发展,通过良好的价值观来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强网络舆论的道德提升,在宣传教育下构建良好的网络氛围,建立政府与民众互动的机制,政府积极为民众服务,民众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形成良好的网络社团发展局面。为加强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政府必须加强网络监督,有效地应对网络犯罪,严惩不贷,避免网络犯罪危及广大民众的利益。

4. 创新网络舆情监管制度

首先,要掌握社会舆情,疏导社会情绪,防范于未然。其次,要第一时间快速反应,保持信息公开透明,掌握主动权。第一,信息透明是缓解危机的重要前提。第二,让事实真相始终走在谣言的前面。第三,以坦诚的姿态回应议题,主动回应而不回击。再次,要善于举起正义大旗,运用“切割”战术,抢占制高点。最后,善于同媒体打交道,同群众打交道,增强应对力。

5. 强化对新生社会业态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

对于潜在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新生业态,比如远程医疗、医疗保健档案交换平台和网络教育等,国家可从政策和投资两方面提供扶持。这样的新兴业态攸关未来国计民生的基础,不适合太多商业气息。由于各机构出于对自身利益和风险的考虑,往往不热心开展相关工作,甚至有抵制情绪。国家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以立法的形式来推进相关工作,并加强宣传,让国民对此形成正确认识。同时必须加强监管,以防服务机构的短视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政府及相关协会可以组织举办网络文化节,评选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树立和完善网络文化的积极形象。IT实训可以市场化操作,教育部门要对其服务质量,物价部门对其服务价格给予指导和监督。

6. 增强网络信息促进社会就业的综合效益

在劳动就业领域,网络信息技术对业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网络招聘”行业,其次体现在新增职业类型方面。网络招聘行业促进了求职招聘信息的传播,提升了求职和招聘的效率。目前中国的网站招聘模式主要有5种基本模式:基金运作模式、上市模式(前程无忧)、合资模式(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区域性模式(南方人才网等)。应依据不同的模式分类予以引导和管理,加强对收费标准、虚假信息甄别以及网络招聘各个程序的规范化管理。

7. 完善社会保障事业的网络信息平台

加强社保信息化建设,政府通过制定明确的社会保障工作管理体系和制度,明确政府之间的职责和权利,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服务民众,构建信息全面、服务全面、功能全面的社保信息化管理体系,对社会矛盾等问题的处理更加有效和快速。同时,建设过程可以考虑引进多种渠道资金的参与,提高建设效益,整个过程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监督和管理体制之中。

8. 提高社区管理的网络信息化水平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教育理论论文 篇8

关键词:电力物资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

一、电力物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从电力企业信息化资源发展最初直至发展到今天,对于其整体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大致的划分成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称为起步阶段,主要特征是:开始认识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由上而下的逐渐进行配备计算机,然而当时配置计算机的时候出现了没有统一的型号,而且出现了档次参差不齐,在价格方面也是存在居高不下的局面,导致运用领域比较窄。

第二阶段称为腾飞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期。计算机的配备开发应用得到了空前广泛快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硬件方面;②计算机知识普及得到高度重视;③软件方面;④电力物资企业计算机的应用软件得到了超常发展;⑤与此同时,系统内外许多软件公司争先恐后进入电力行业;⑥电力物资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电力物资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进步,也取得了经营管理方面的实效。

第三阶段21世纪的这几年的有力发展称为:①做大:从单一的软件向集成化、系统化、网络化共享化转变;②做强:从单项功能向多功能全方位服务转变;③做优:从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更优秀转变。

2011年是突破建设的一年,推进电子商务平台(ECP)建设,完善ERP物资计划、合同等业务功能,建设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2012年是全面深化的一年,深化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应用,确保信息化建设成果在实际业务中发挥实效;2013年以后是是全面优化提升阶段,随着物资业务发展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推进物资集约化管理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电力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总体建设

1.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目前我国电力物资企业的计算机水平,在装备配置方面有了非常大的提升,而且在微型计算机装备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全面提高。我国目前针对电力物资主要岗位的工作人员在计算机的使用中已经完全到了百分之百的标准,计算机应用物资工作业务在实际中也超过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2.两级部署ERP系统

涵盖计划管理、采购执行、库存管理、配送管理和废旧物资管理,固化业务标准,规范业务执行,实现精益管理通过纵向贯通的功能建设,实现需求计划的统一管控,库存信息的统一查询。

3.一级部署电子商务平台(ECP)

涵盖采购标准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废旧物资竞价和专家管理等应用;结合物资调度应用,实现全网业务的统筹管理和监控通过与重点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加强与供应商的协同作业和战略合作。

4.电力物资信息化的重点是信息化安全管理

信息网络在电力物资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已经深入到整个过程,在电力物资的各方面都有着全面的涉及,然而造成经营管理对其的依赖性逐渐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对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就必须要进行全方位有力的加强提高。那么,对于信息化安全管理就应当在企业每一个人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对于安全管理工作将要进一步的抓紧抓好。

三、电力物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及发展趋势

1.加强业务规范提升应用成效

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在经过多轮业务应用,反映了一些问题,一方面要持续完善、优化系统应用功能,提高系统支撑复杂业务应用场景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则要强化业务规范,加强业务管理,提高操作规范性、准确性,为系统平稳运行奠定坚实的业务基础。

2.加强业务提升与信息发展的双向促进

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实现了对物资管理业务流程的系统固化,各项业务管理、操作进一步实现了规范、统一,对物资管理的管控力度得到了加强。但在集中部署信息系统的应用过程中,仍发现部分业务操作不规范、管理不统一、作业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必须制定颁布与信息应用相协调的管理制度和标准,推动管理水平向更高目标提升。

3.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与物资管理的衔接

项目储备库,是物资需求预测的基础;工程项目物资需求,是物资采购计划的来源。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的合理匹配,时间和数量的准确衔接,将保障电网项目建设顺利开展,提高建设的投资效益。充分发挥规划计划在整个电力价值链中的引领作用。首先,统一公司各专业项目储备库管理,依托项目储备库开展动态跟踪预测物资需求。其次,应加强项目前期管理,强化项目投资计划与招标采购计划、建设施工计划的有效衔接。最后,规范各ERP系统工程项目WBS架构,确保项目名称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把握建设特点实现应用价值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层次理解大型信息化工程的建设特点和应用规律。

首先,要有恒心,秉承“持续提升,永久优化”的信息化建设思路,为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人、财、物长期投入与持续保障,巩固应用成果,完善应用功能,拓展应用覆盖。其次,还需要有耐心,端正建设态度,正确认识应用初期由于管理思想转变、业务操作方式转变而造成效率降低和反复的情况,加强思想宣贯和操作培训,持之以恒地开展深化应用工作。最后,需要决心,知难而上,克服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中存在的一切困难与问题

四、总结

总之,电力行业应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用自己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硕果。带动全行业电力物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取得明显较好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电力物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曉燕:国电集团基建管理信息系统在火电基建管理过程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8(04).

[2]王玉凡 苑津莎 张铁锋:基于B/S结构和ASP.NET技术的电力物资管理系统研究[J].电力系统通信.2007(06).

人的发展与教育信息化 篇9

人的发展与教育信息化

20世纪90年代,新技术革命浪潮在全世界范围兴起.毫无疑问,我们生存在日益数字化、信息化的环境中,我们的生活正被日益改变.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教育的信息化,使得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教育信息化给人的发展带来的内在影响尤为显著.因为教育信息化将有力地推动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育人机制的改革与更新,而人的发展是靠教育来规约、推动和塑造的,教育的变革必然导致人的品格的重塑.

作 者:张重香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师范学院,361021刊 名:社科与经济信息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AND ECONOMIC INFORMATION年,卷(期):2002“”(10)分类号:B0关键词: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教育理论论文 篇10

公司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

为充分发挥信息化这一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作用,使信息化建设工作成为增强公司竞争力、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公司根据总体发展战略,从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入手,逐步建立起了公文传输、无纸化办公、移动办公、网站、档案管理、运营信息管理等信息化系统,以科技信息手段促进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

为服务于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做好公司本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公司又加快各分公司信息化建设步伐,力争实现信息化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的目标。目前包头分公司已实现OA系统的成功上线,其余分公司也在准备当中。鉴于OA办公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各分公司运维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公司在与集团OA项目组进行沟通交流的同时,又组织各分公司运维人员参加集团公司在密云高培举办的培训班,系统学习了OA系统运维管理、使用等课程,为公司OA系统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随着各分公司信息化系统的实施建设,将为提升公司专业化管理提供一个更加畅通便利的信息交流平台。

万州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探索 篇11

中小学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经费,但万州区财政只是吃饭财政,政府根本没有经费用来投入搞教育信息化发展,怎么办?是等,是要,是停滞不前,还是立足现实去想办法建设万州区的教育信息化?政府、教委和学校的各级领导与广大教师的认识是一致的,思路是明确的:要想让万州的教育上一个新台阶,把万州建成渝东北地区教育高地、重庆基础教育强区和三峡库区职业教育暨移民技能培训基地,使万州教育在重庆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以适应教育新一轮的发展需求。万州区教育主管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过精心设计、科学论证,按照城市学校、农村中心小学和中学、农村完全小学、农村村小4个层次建设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天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和地网(互联网)相结合的教育信息化”的模式。现已建成教育城域网一个,全面覆盖了城区中小学和教育单位,是重庆市最大的教育专用网络;校园网68所、校园内局域网65个;中小学有计算机14 628台,计算机教室324间,生均人机比为15:1;多媒体教室242间,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收视点317个,接入因特网学校789所;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小学82%、初中100%、高中100%。几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开展,成果频出,信息技术教育、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区级以上科研课题立项96个,在各级举办的信息技术教育各种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由于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促进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万州的基础教育在三峡库区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学前教育在重庆很有影响,中职教育在全国小有名气,高考连续3年在重庆市位居前茅。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证明,这种建设模式是适合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道路的,也初步探索出了具有西部贫困山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色之路。

1 加强计算机设施建设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2000年,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万州区教育部门和学校抓住机遇,结合当时重庆市的政策,根据学校的规模大小、经费情况提出了学校计算机教室3种建设标准的计划,要求初中以上学校的每间计算机教室必须配备30—50台学生机,中心小学的每间计算机教室必须配备30台学生机,完全小学的每间计算机教室必须配备12台以上的学生机;学校每间计算机教室必须配备教师用机、服务器和建立100 M NT局域网;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必须安排计算机任课教师;同时统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材,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到2002年底,经过近2年多的努力,全区有229所中小学已建成计算机教室,有计算机7 756台(因这些计算机配置太低,2003年后,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都已陆续淘汰);同时一些中小学还建立了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教室。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全部开设了计算机课,改变了中小学原来无法开展计算机学习的状况,为万州区的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远程教育建设带动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的发展

万州区的农村学校占多数,远的学校离城区120多公里,最高的学校海拔近1 600米。怎样去实现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解决广大农村学校优质教育、教育资源匮乏和信息不畅的问题,缩小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成了区教委和区电教馆思考的课题。通过多方努力,积极争取,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万州区在农村中小学大力实施西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2002年以来,4年时间分6批建成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学校596所,项目总投资金额2 000多万元。其中,建设村校教学光盘播放点281个(模式一);完全小学、中心校及农村中学卫星教学收视点317个,NC计算机网络教室6间(模式二);计算机网络教室51间,多媒体教室49间,给7所农村高完中配备了“班班通”设备(模式三)。4年里共给学校配备计算机2 350台、电视机1 141台、卫星接收机358台、DVD机等639台,同时给农村中小学配备了一批教学光盘。现在全区6个班以上的中小学全部实现了“天网通”,所有村校实现了“资源通”,农村中学都建起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全区中小学远教覆盖面达到100%。

在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区电教馆狠抓了7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求学校加强远教工作的管理,各项目学校必须有校长亲自管远教工作,有专职教师具体做远教工作,有相应的经费保障开展远教工作;二是抓好各级远教骨干教师的培训,使他们通过培训后能独立进行设备安装、资源接收等技术工作,并能指导学校教师进行应用;三是组织教师送教到校,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远教资源应用的技术培训;四是举办远教资源二次开发的课件、网页制作等各种成果评审;五是举行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教学竞赛;六是要求项目学校的各学科教师广泛利用远教资源进行教学整合;七是发动中小学进行远教课题研究,现全区有远教市级课题6个、区级课题49个,推动了远教理论和应用的深入发展,提高了学校和教师的应用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益,部分教学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市和区的奖励。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只有应用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3种模式,才能推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建设,促进了万州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同时,远教也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提供了农业技术知识平台和技术支持,为开展农村党员教育提供了学习基地。

3 城域网的建成提升了城区学校信息化的档次

2002年5月,万州区开始思考建设教育城域网,解决城区中小学校校通、班班通等问题,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档次。在此之前,全区只有几所条件好的学校在校园内建有10—100 M的局域网,并只覆盖了学校的部分部门,接入互联网的带宽也只有2—10 M,上网的计算机多一点就会形成网络瓶颈,速度很慢或根本就上不了网,可以说当时还没有一所学校建有真正的宽带校园网。

同年,在区政府的会议上,区政府领导要求教育部门要率先实现信息化,以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求。区教委经过反复调研,在没有政府投入的情况下,按照“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垫资建设、3至4年内分期偿还建设经费”的招商目标和“在节约建设经费的情况下,用较少的钱把教育城域网建设成为‘能用、实用、好用’的工程”的原则进行教育城域网建设。区教委组织建设班子,认真考察、仔细论证,比较了北京、上海、山东、成都和重庆及其他地区已建好的教育城域网,科学规划、搞好设计,不贪大求洋。针对万州的学校分布和经济状况,提出了符合万州特色的“创新建网”计划:建设万州教育城域网和信息资源中心,形成全区教育一张“网”、一个“库”、资源高度共享,实现真正的“校校通”和“班班通”的目标。在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于2003年7月完成招商等各项工作,2003年10月开始进行网络布线施工,2004年4—6月进行设备安装调试,6—7月进行各学校光纤连接,8月进行数据调试,9月城域网全部正式投入使用。

万州区建成后的教育城域网包括1个区级教育信息中心,52个学校(单位)校园网,从教育中心机房到各学校机房全部采用1 000 M双环网光纤进行直接连接;每个学校内的机房到各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和教师宿舍楼主干线全部用1 000 M光纤直接连接,100兆到桌面;网络线路终端布到学校的每个教室、办公室和教师宿舍。每个学校都配备了IBM服务器和三层交换机,每个教室都安装了计算机和34寸电视机,条件好的学校还安装了投影机,并给每所学校配备了教学课件制作和办公用计算机。在网络建设过程中,负责网络建设的老师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精打细算,5次修改设计方案,最后只用了4 120万元就建好了教育城域网。到2007年4月,万州教育城域网内在线使用的计算机和服务器有5 727台,让城区学校实现了真正的“班班通、室室通、户户通”。并且,万州教育城域网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达到了教育资源高度共享和有独立教育资源库的教育专用网络。到目前为止,万州教育城域网是重庆已建成的18个区县教育城域网中成本最低、出口带宽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教育网络,也是目前重庆市最大的教育专用网络之一。

万州教育城域网的建成,将城区内的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教育单位连接为一个整体网络,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上充分发挥了作用,加快了学校课改进程,保证了素质教育开展,深化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4 搭建教育平台,促进中小学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2005年5月,经过对所有中小学和教育单位普及信息化程度的调查,发现农村完全小学以上的中小学还有53%,城区还有部分幼儿园、教育单位和社会力量办学单位没有接入和使用网络。负责单位定下“在最短的时间里使各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和教育单位接入因特网,使天网(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网)和地网(互联网)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其信息优势,为教育教学服务,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的建设目标。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到2005年10月中旬,建立了由万州区教委主办的“万州教育”和由万州区电教馆主办的“万州电教”两个教育门户网站;建立了2套“万州区教育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通讯管理平台;开通了教委人事、基础教育、财务和远教等方面的专用f t p平台,建立了初步的教育资源库。

“万州区教育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开通后,在平台上建立了中小学、大专院校、中职学校、幼儿园、其他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单位等800多个用户单位,实现了全区教育系统的办公信息化。原来没有接入互联网的农村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和其他教育单位,也按要求全部接入了ADSL 2 M以上宽带网。教育信息平台的建立,使政府、教委、教育直属单位和学校的各种政策、文件、通知、数据、教育教学活动、报表、照片、视频等各种信息在网上进行实时快速传送,提高了办公效率、节约了办公成本。

上一篇:工作任务汇报制度下一篇:后进生帮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