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

2024-06-04

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精选12篇)

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 篇1

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原名南通市第三中学, 创办于1952年.是解放后南通市人民政府建立的第一所中学。校园占地近100亩, 建筑总面积33755平方米.藏书15万册, 拥有高校级别的有机化学实验室、国际标准的温水游泳馆等设施。现有88个普通教学班.一个中澳国际班, 教职工400余人, 在籍学生5000多名。

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于2000年获"国家级示范重点高中"卷号, 2003年转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 拥有诸如陆精康.朱爱美等在全国、全省普教系统具有影响力的名师。学校中、高级教师比例近80%.区级以上名师培养对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约!00人.教育硕士超50人。近三年, 学校取得国家、省、市集体荣誉80多项.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比武一等奖、二等奖获得率接近100%。近几年, 学校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 省级课题13项.市级课题33项, 此外.另有校级课题11 9项。近年来.学校围绕课堂积极开展教改活动.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2009年.构建了21种高效课堂模式.2010年又推出了 "三单"教学模式。目前, 高效课堂模式、"三单"教学模式在全校铺开.突出学生主体.教师限时讲授.学生踊跃展示的课堂风貌正在逐步形成。学校同时重视教育装备的校本化建设, 形成"以一流的理念, 形成一流的管理.在一流的使用中, 收获一流的效益, 成就一流的装备”的管理和运作思路, 尤其突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近年组织召开的校内、外相关研讨活动较为频繁.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研究视野。

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一直走在素质教育的最前列, 近几年推出的艺术教师工作室品牌.艺体"2+1"品牌."诚信教育"品牌蜚声省内外。学生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奖人数每年均保持在300人以上, 第一名或冠军的占比超过10%。

学校"最美班主任”评选

在全国啦啦操锦标赛中获佳绩

教育系统教职工大合唱比赛金奖第一名

市直学校SMAP白板培训

课堂教学改革在行动

社团活动——沙滩排球

与国际特级大师零距离对弈

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 篇2

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云计算就是这种经济模式催生下的科技创新。云计算是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的由计算机构成的服务器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

铁路职工接受在职教育、参加岗位技能培训、业务技术考核和技术比赛等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按照相关规定立卷归档以后即形成职工教育档案。职工教育档案用于记录职工个人教育经历的基本状况和动态,是职工个人文化基础,也是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不断提高的真实记录和反映。

本文以本教育档案为例,阐述了云计算技术对职教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云计算在教育档案管理中的实现。云计算技术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将云计算应用于职教档案管理,首先不会存在纸张的浪费,通过上传,也减少了空间浪费。其次将资料按照系统要求上传,自动排序整理,节省时间成本。再次,严格的上传时间使更容易发现违规的操作。最后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料的长久保存,减少了文件丢失和损失。通过以上分析云计算在教育档案管理应用中的优势得知云计算技术在整个职教系统信息化过程中的必然性。应用云计算技术导致人员观念、工作模式和服务功能发生转变,从而促进了教育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2.1人员观念的转变

教育档案是对职教工作发展变革的记录。在过去,很多教育档案管理人员认为,只要把真实的记录内容保存下来就可以了。但是,如何做到及时装订、归档,对电子档案做到及时更新、备份保存,如何做到分类准确、目录清楚、装订整齐,这些都是教育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改变了传统的纸质管理模式,新技术的应用促使职教档案管理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快速地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对网络的认知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责任意识和服务理念。

2.2 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

教育档案管理环节多,工作复杂繁琐,工作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档案的工作效率。

第一,由被动变主动。在过去,很多教育档案管理机构都是坐等档案信息的到来。现在,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由被动变主动,深入到车间教学活动中去,收集各种教育档案信息资源,不断加强教育档案资源库建设。

第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使用云计算技术,大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存储在“云平台”,终端用户不必了解具体技术细节,只要在给定的权限范围内,使用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连接到

网络,就可以访问和使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从而满足其对高质量的服务需求,这种管理体制和业务流程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第三,“云”进行统一管理。各种移动终端只要能够接入到“云平台”中,都可以在相应的权限内进行访问、下载,操作简单便捷。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节约了时间成本。

2.3 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的转变

转变传统的服务功能,加大对教育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比如,教育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建立“特色教师档案信息”,具体做法是把这些特色教师的教学经验或者教学成果进行归类整理,形成教师的教学档案。通过对档案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可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将记录专兼职教师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水平,作为评估他们历史业绩和教学成果的最可靠、最真实的依据。第二,为职教部门制定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和教师培养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依据。第三,为我们进行优秀教师的遴选、人才推荐、职教队伍配置和职教先进工作者评选等提供了数据支撑。云计算在职教档案管理中的实现

3.1 制定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由于铁路不同的站段或部门在进行职教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是依据本单位的职教特点和教育需求来建立数字化信息管理模式。因此没有统一的标准和通用的规范,再整合资源之后,职教管理将会呈现出数据输入输出口径不一致的混乱局面。所以首先应建立和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制度,使在“云”上进行档案管理上,使用统一的标准的档案的字段信息,使用相同的的数据的存储格式或者存储方式。这样才能使数字化网络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带来便利。

3.2 建立数据共享接口

由于铁路各部门或各站段信息化程度各有不同,领导对大数据的理解和要求不同,所以对于数据共享端口的设计也会不同。因此在对于铁路个站段或部门之间的电子数据信息进行整合过程中,则需要建立共享的数据接口,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共享平台进行交流,还能实现数据交换。

3.3 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所谓的“档案信息云平台”,就是将档案的基本信息和数据输入到云数据库当中并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以达到异地查询、快捷服务的功能。因此信息化网络成为了各种病毒传播的温床,档案信息就会丢失,甚至造成整个信息网络瘫痪。那么,如果想要档案信息不被非法窃取,并且阻止各种病毒带来的威胁,就要通过积极的建立网络系统的安全保障机制来实现。

铁路职工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3

关键词:职工教育;云计算;信息化建设

1 概述

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云计算就是这种经济模式催生下的科技创新。云计算是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的由计算机构成的服务器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

铁路职工接受在职教育、参加岗位技能培训、业务技术考核和技术比赛等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按照相关规定立卷归档以后即形成职工教育档案。职工教育档案用于记录职工个人教育经历的基本状况和动态,是职工个人文化基础,也是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不断提高的真实记录和反映。

本文以本教育档案为例,阐述了云计算技术对职教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云计算在教育档案管理中的实现。

2 云计算技术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将云计算应用于职教档案管理,首先不会存在纸张的浪费,通过上传,也减少了空间浪费。其次将资料按照系统要求上传,自动排序整理,节省时间成本。再次,严格的上传时间使更容易发现违规的操作。最后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料的长久保存,减少了文件丢失和损失。通过以上分析云计算在教育档案管理应用中的优势得知云计算技术在整个职教系统信息化过程中的必然性。应用云计算技术导致人员观念、工作模式和服务功能发生转变,从而促进了教育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2.1人员观念的转变

教育档案是对职教工作发展变革的记录。在过去,很多教育档案管理人员认为,只要把真实的记录内容保存下来就可以了。但是,如何做到及时装订、归档,对电子档案做到及时更新、备份保存,如何做到分类准确、目录清楚、装订整齐,这些都是教育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改变了传统的纸质管理模式,新技术的应用促使职教档案管理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快速地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对网络的认知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责任意识和服务理念。

2.2 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

教育档案管理环节多,工作复杂繁琐,工作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档案的工作效率。

第一,由被动变主动。在过去,很多教育档案管理机构都是坐等档案信息的到来。现在,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由被动变主动,深入到车间教学活动中去,收集各种教育档案信息资源,不断加强教育档案资源库建设。

第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使用云计算技术,大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存储在“云平台”,终端用户不必了解具体技术细节,只要在给定的权限范围内,使用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连接到

网络,就可以访问和使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从而满足其对高质量的服务需求,这种管理体制和业务流程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第三,“云”进行统一管理。各种移动终端只要能够接入到“云平台”中,都可以在相应的权限内进行访问、下载,操作简单便捷。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节约了时间成本。

2.3 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的转变

转变传统的服务功能,加大对教育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比如,教育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建立“特色教师档案信息”,具体做法是把这些特色教师的教学经验或者教学成果进行归类整理,形成教师的教学档案。通过对档案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可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将记录专兼职教师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水平,作为评估他们历史业绩和教学成果的最可靠、最真实的依据。第二,为职教部门制定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和教师培养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依据。第三,为我们进行优秀教师的遴选、人才推荐、职教队伍配置和职教先进工作者评选等提供了数据支撑。

3 云计算在职教档案管理中的实现

3.1 制定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由于铁路不同的站段或部门在进行职教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是依据本单位的职教特点和教育需求来建立数字化信息管理模式。因此没有统一的标准和通用的规范,再整合资源之后,职教管理将会呈现出数据输入输出口径不一致的混乱局面。所以首先应建立和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制度,使在“云”上进行档案管理上,使用统一的标准的档案的字段信息,使用相同的的数据的存储格式或者存储方式。这样才能使数字化网络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带来便利。

3.2 建立数据共享接口

由于铁路各部门或各站段信息化程度各有不同,领导对大数据的理解和要求不同,所以对于数据共享端口的设计也会不同。因此在对于铁路个站段或部门之间的电子数据信息进行整合过程中,则需要建立共享的数据接口,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共享平台进行交流,还能实现数据交换。

3.3 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所谓的“档案信息云平台”,就是将档案的基本信息和数据输入到云数据库当中并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以达到异地查询、快捷服务的功能。因此信息化网络成为了各种病毒传播的温床,档案信息就会丢失,甚至造成整个信息网络瘫痪。那么,如果想要档案信息不被非法窃取,并且阻止各种病毒带来的威胁,就要通过积极的建立网络系统的安全保障机制来实现。

近年来,为适应铁路经济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发展要求。信息化建设成为职教管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云计算技术在教育档案管理应用中的优势,可以说明其在职教系统信息化过程中的必然性,它不仅能促使职教人员增强教育管理意识、提高业务技能,而且促进现代职教管理的创新发展,使教育管理更加有序,更好地为铁路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郝艳君,王志龙.如何为铁路职工建立教育档案[J].山西档案,2007,5(1):45-46.

[2]薛冬梅.应用云计算模式优化档案管理与服务[J].信息通讯,2013,8:153-154.

浅谈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4

一、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的必然性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 促进和发展教师教育专业信息化是时代的需求, 社会的要求。首先, 从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来说, 继续教育管理的信息化需要建立在各个学科的现代化基础上。只有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 才能保证整个课程体系的信息化和教师教学的信息化。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应成为教师教学管理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学技能训练信息化, 可从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培养学生现代教育素养。其次, 从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方面来说, 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为各学科提供现代化的教学和研究系统平台, 促进学术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保障。最后, 大力发展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 有利于学习者有更多渠道进行再学习和交流, 不断地拓展知识面, 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学习者终身学习, 不断地提升专业知识和个人修养。

二、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

1、构建数字化管理硬件

信息技术为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创造了可能。加速教学管理的校园网络化建设, 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提供了新的教学管理手段和方式, 不仅能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素质, 而且能减少管理层次, 提高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它能扩大教学管理的信息资源, 缩短与学校其它管理部门的时空距离, 使教学管理更加开放, 从而使高校的教学管理更能满足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构建和维护基于P2P流媒体的多功能的网络继续教育的学习和管理平台, 是一项复杂且持续时间长的事务性工作, 随着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招生规模和资源信息的不断扩大, 开发和使用基于P2P流媒体的远程网络继续教育管理系统, 有效地克服网络继续教育教学生源和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状况。与此同时, 基于P2P模式的视频资源的共享性, 使远程距离上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成为必然[3]。我们需要进一步对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不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将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完美融合, 不仅可以提高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行业水平, 同时也为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继续教育网络化成为定势。

2、创建教学资源库

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特征是媒体的多样性和网络化。创建高质量、大容量的教学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2]。对于第一次讲课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 他们对教学理念的理解、各种教学技能的把握、课堂的掌控都很陌生。通过创建教学资源库, 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 给学生提供各类教学资源帮助, 为学生快速适应和达到技能训练要求起到积极作用。

信息化管理的好坏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对提高办公效率和办学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管理还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 对促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水平的提高帮助极大。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完善信息资源数据库, 建立学生管理信息数据库, 方便了老师和有关人员查询相关信息。

针对老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学生学习时间紧, 集中开会难的现状, 把教务处网站作为沟通学生和教师的重要平台和渠道, 及时在网上发布最新文件, 发布教学管理有关信息, 使老师和学生及时了解学校有关文件和教学管理的最新动态。实现了学生选课、成绩管理、教学任务安排、排课、教室管理、教师管理、考试管理、学生评教、教材、实验实践教学等方面管理的现代化、网络化。通过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运行, 完成教学管理模式从群体管理向个体管理的过渡,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

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教材资源、课程标准、新课程讲座、优秀视频录像、教学基本素材等。教材资源包括国内外各种教材, 国内外各种教材相关论文等;课程标准主要由科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解读及相关文献组成;新课程讲座包括新课程理念讲座和新课程文献资料等;优秀视频录像分为各省市优质课录像、往届优秀教学技能录像和教学技能大赛录像等;教学基本素材包括生物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等。

3、优化继续教育的工作流程和管理组织

继续教育的管理信息化过程就是信息的流转和控制过程。信息的流转和控制过程又总是与继续教育的组织结构紧密相依的。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 使其由阶层型变为偏平型。原来多层分工细化的管理组织已不适应继续教育的管理信息化需要, 起上传下达重要作用的中层组织的作用被弱化, 这必然引起对工作流程的重新梳理和分工重组。

4、提高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运行质量

首先, 信息化提高了工作质量。信息化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使继续教育机构的领导对机构当前的情况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及时处理, 提高了领导层的工作质量;信息化将优化继续教育的工作流程和管理组织, 强制性执行程序化的规章制度, 工作规范, 业务性决策, 提高了执行层的工作质量;由于信息的公开化, 所有部门、所有岗位的工作成绩都将公之于众, 原因或责任也都将迅速查明, 这就使得全体教职员工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 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质量。其次, 信息化将缩短信息传递和处理问题的时间等等, 从各方面降低时间成本;信息化将减少文件资料积压, 减少流动资金占用等等, 从各方面降低经费使用成本。降低时间成本和经费使用成本, 必然导致办学效益的提高。

5、开发网络管理平台, 进行网上考试改革

在远程教育试点初期, 成立了远程教育技术攻组, 组织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开发了一套综合管台, 对教学和学籍管理实行全方位服务。各校外中心也可以利用该平台的站点版进行本地网站。通过这个管理平台, 学员可以直接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学籍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任要进行成绩管理、分析和导出上级学籍管理部门的数据。特别是针对成人考试中出现的舞弊等现象, 重点进行了基于远程网络的“一人一机一卷”网络考试改革。远程教育平台基本实现了远程的网络化教学、网络化管理和网络化考试等功能, 真正意义的远程教育为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管理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总之, 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 给高校继续教育带来了发展契机, 同时给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带来挑战。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社会, 谁在这场信息革命中领先一步, 谁便能在未来的办学竞争中占据优势。继续教育唯有实现继续教育信息化, 才能赢得在高校继续教育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

摘要: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教师教育专业信息化发展。从构建数字化教学硬件、教学资源和与之相应的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论述了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传锋.微格教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8.

[2]郑确辉.略论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及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 (1) :59-60.

[3]黄思延.数字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实现[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 :123-124.

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 篇5

第三,良好的创新素质。创新,这是党的17大以来定下的国家发展战略,在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创新性人才培养是其最为关键也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各种级别、各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承担着国家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因而,在这一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具有创新素质的导师,要求具有创新性的一系列培养政策,而且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素质的研究生管理人才。没有创新的精神,就不可能为处在管理过程中的研究生们提供洋溢着创新氛围的培养环境,而没有能够提供具有创新性的培养环境,创新性的火花往往容易被闭塞僵化的培养模式或管理风格所窒息。这是一环套着一环的,不容我们轻视。

谈教育的信息化管理 篇6

一、信息化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学习者要有信息意识,教学信息传递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其次,学习者必须储备必要的信息知识,这是获取知识的基础。第三,学习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对教育教学信息的获得、存储、解析、处理与运用是学习者学习的必然过程。教育信息化重构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逐步建立和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信息化教学可以利用丰富的信息源和海量的知识创设提升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理想教学环境。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引入后,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形式。教学媒体可以成为辅助教学的教具和学生自助学习的认知工具。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可能。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营造了理想环境。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思维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设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向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一种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将逐步形成。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转变不仅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的提升,而且将极大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发展。基于网络环境,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基本教学程序是:

1.教学信息提示。向学生说明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为学生了解课程和选择课程提供参考。

2.教学内容发布。定期在网上发布教学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本教学单元的注意事项、学习方法以及学完本教学单元需完成的作业等。

3.自主学习。教师公布教学内容后,学生就可以自主把握时间,主动学习课程内容,阅读相关参考资料和文献,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网上浏览、搜索更多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4.在线交互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了教学单元后,可以通过网络课程中的交互形式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在线讨论。学生必须参加教师在网络上组织的课程讨论,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参加学生之间自己组织的课程讨论和教师及伙伴之间的对话来解决问题、发表见解、交流学习的感受,同时接受教师的指导,商榷教师的观点,以多感官、多形式的积极方式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主动获取和建构知识。

三、教育信息化重构的管理

教育质量的保障和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复杂因素和条件。要转变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把提高质量作为管理体制改革和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的根本导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两个内容,即外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外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在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职能、转变宏观管理方式以及监督学校办学行为和质量的同时,扩大各级各类学校的自主权,激发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办学活力,为内涵发展创造条件。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理顺学校内部关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弱化学校管理的行政性质,突出学校管理的专业性,提升校长和教师的价值领导力、学术领导力、课程领导力和教学领导力。在资源配置方面,要转变理念,多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视角来考虑资源的配置、使用和效益评价,切实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教师的工作和发展条件,促进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和领导力提升。教师要重点从“投入”转变到“产出”,树立以学生学习结果为重点的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认证标准,并将认证情况向公众公开,增加透明度。同时,要研究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对自身的实力、不足和机会进行系统分析,充分利用能够掌握的资源,不断改革和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及教师专业培训制度,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及能力的进步。

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 篇7

人大附中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是建设先进的数字校园,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基础;创建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超前开展网络学习和网络教育,推进教学模式变革;大力开展远程教学活动,探索跨校选课、协同培养新模式。

学校基本情况

人大附中是一所享誉中外的著名中学,学校先后被授予“北京市首批重点中学”、“北京市首批高中示范校”、“全国劳技教育先进校”、“全国现代技术教育示范校”、“国家级体育传统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NOC信息化教育实验学校”等,刘彭芝校长被誉为当代教育家。

刘彭芝校长认为:“信息化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占领中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制高点。自己的理想是建一所世界一流的学校,这样的学校要有一流的现代教育技术,要有懂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流人才。”

人大附中的办学目标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办学理念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学生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

作为首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人大附中的教育信息化始终坚持育人为本,以人大附中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在人大附中的办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

人大附中的信息化建设在数字校园建设、基础教育资源开发、网络教育和远程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建设成果,曾获“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工作单位”的光荣称号。

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概况

一直以来,人大附中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始终致力于教育信息化的超前探索。1995年开始多媒体教学;1997年建成学校第一个互联网站;1997年开始网络化教学,1998年开始国际间远程教学;1999年开始实施数字图书馆和学校教学资源库工程;2000年建成国内中学规模最大的网络阅览室,成立学生网络俱乐部和网络安全社;2001年启动数字化校园工程,建成国内首家学生网络实验室。

2002年人大附中启动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中学(网络)教育示范工程”,成为全国范围内参与投标并唯一中标的中学。2003年启动无线网络教学示范项目,建成国内首家虚拟科学实验室和设计技术教室。2004年启动国家基础教育知识网格研究工程。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八大部委联合下发了CNGI“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课题任务书,人大附中、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图书馆、长沙一中共同承担本课题的研发任务。2008年12月3日由人大附中承担的CNGI“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项目通过验收,成为IPV6教育网络的国家级骨干节点。

在此基础上,人大附中发起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其宗旨是将人大附中和其他优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分享,以实现社会责任的最大化。至今,联盟成员已达4000多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众多学校和师生从中受益。为了更好地发挥联盟资源的优势,刘彭芝校长领导下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与国务院参事汤敏领导下的扶贫项目“常青义教”一起,计划通过网络,联合退休中小学教师,共同对偏远贫困地区学校的教师、学生提供远程义务培训、讲座、答疑等长期不间断的扶贫活动。2009年人大附中联合39所全国知名学校共同承担国家应用示范项目: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试点工程。

2012年4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一行到人大附中调研,对人大附中的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2012年6月,人大附中成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校之一,并应邀参加了9月份教育部组织的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展,展出的主题就是人大附中创立的“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2013年5月,“双师教学”活动和“网上国培”项目在人大附中启动。2013年6月,人大附中IT服务模式在海淀区进行推广学习。2014年10月,我校因积极参与网络安全教育被北京市公安局授予“网安启明星工程特别贡献奖”。我校积极参与“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活动”)并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特别是在2012年和2013年由学校袁继平老师指导的栾思飞、石浩然同学荣获总决赛特等奖“NOC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刘彭芝校长、翟小宁校长被评为“NOC信息化教育创新校长”。

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

1.建设了先进的数字校园,为人大附中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1)基础设施

人大附中建设了先进的数字校园,为人大附中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目前,人大附中校园网拥有近6000个信息节点,3000个信息终端,100台各类应用服务器,100TB数据存储能力,同时为近700名教职员工和近6000名学生提供网络服务。

2011年学校全面建设无线网络,为物联网、智慧校园和移动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2013年,人大附中成立信息科研培训中心,开设信息技术培训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2)应用系统

人大附中因特网站最早开创于1997年1月,几乎是国内中学最早建立的因特网站之一。官方网站经历了多次重大改版,丰富了大量内容和功能,也为学校各部门的宣传、招生和选课起到了关键作用。

行政办公方面,早在1999年底,学校便建设了先进的Exchange邮件系统并一直坚持到现在,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办公效率。随后,财务、人事、教务、学籍等部门率先实现了信息化。2010年,学校开始建设人大附中校内信息平台和协同办公系统,整合各部门的信息化应用,目前该平台已经上线并取得重要突破。

教学方面,人大附中在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支撑下,建设了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研究性学习平台、Moodle个性化学习协作平台,先进的学籍管理、自动化的阅卷系统和成绩分析系统,不仅如此,人大附中还为教学部门建设了一大批先进的教学实验室,如虚拟科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实验室等,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远程教学是实现教育公平、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技术手段。人大附中大力开展国内外远程教学活动,探索跨校选课、协同培养新模式,在远程教学领域一直超前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德育方面,人大附中建设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体质健康测评系统和师生互动社区。学校为学生提供班级网站服务,每个班级可以通过班主任向信息中心申请建立班级网站,让学生们可以获得更多自主交流的网络空间,使信息化的建设成果向学生延伸。

人大附中数据中心

人大附中信息科研培训中心

2.创建了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学校非常重视教育资源建设,一直将教育资源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设了庞大的校内教育资源库。为促进课题成果的推广,回报社会;为了更好地完成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课题,以研究促进应用,以应用推动研究,实现对全国各地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2005年12月19日,人大附中依托“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应用试验专项: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课题,经教育部科技司批准同意,发起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

该联盟的主要目标是依托“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应用试验专项“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课题,以此为基础,通过网格计算技术,实现对全国各地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

目前,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首师大附中在海淀区教委的领导下,开始进行跨校选课和学分认定试点。试点成功后将进一步在联盟内推广,这将延伸“通过网络共建共享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3.超前开展网络学习和网络教育,推进教学模式变革

网络教育是拓展办学空间和学习时空的有效手段。人大附中在2003年1月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致力于网络教育形式的研究。2003年4月,非典型肺炎肆虐京城,由人大附中研发中心开发的“人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应运而生。作为空中课堂的延续,北京市教委委托人大附中等学校策划并参与了2003年暑期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学习环境的维护,在暑期继续为北京市中小学生提供免费学习指导。作为北京市教委“空中课堂”课堂在线指定网站,人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在“非典”期间免注册、全开放,向北京市、全国所有中学生提供免费同步教学服务,为北京市中学生停课不停学做出了贡献。

4.大力开展远程教学活动,探索跨校选课、协同培养新模式

远程教学是实现教育公平、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技术手段。人大附中在远程教学领域一直超前探索。早在1998年4月底,人大附中和加拿大渥太华里德高中实现了基于国际互联网方式的远程多媒体交互式教学。1999年12月,人大附中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实现了基于ISDN方式的远程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美方将此次活动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世界直播。美国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美国参议员特发来公告表示祝贺。

目前学校的远程交流活动十分频繁,很多交流活动已经常规化。远程教学的广泛开展为国内外中学的相互学习、相互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运作模式

1.著名教育家刘彭芝校长亲自参与推动信息化建设

人大附中的信息化发展,不管是第一个校园网站的建立,还是远程教室的建设;不管是网络教学的开展,还是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的成立,都离不开刘校长的大力支持和亲身参与。

十五期间,人大附中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中学教育示范工程”。人大附中与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一起参与了课题的研究开发工作。2010年11月29日,为表彰该项目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及应用效果,由国务院为人大附属中学和刘彭芝校长颁发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国家科技方面的最高奖项,人大附中也成了全国中学中首次获得该奖项的学校,这表明人大附中在信息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2.以需求为导向,建设了一支跨学科、跨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团队

学校领导在一开始就认识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的事情。学校虽然在工作职能上分别成立了电教中心和信息中心,但是具体到信息化建设项目上一般都是由副校长牵头,成立一个由有关各方组成的项目小组,群策群力,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把握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信息化建设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

3.以服务为核心,与一流的IT公司合作,提高了IT服务质量

人大附中信息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就是很早就引进了专业的IT服务团队,进行IT服务外包的实践。人大附中信息中心非常重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一直把服务支持工作放在信息化建设的前面。

为此,人大附中信息中心和神州数码合作,引进专业的IT服务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IT服务流程和服务手册,成立了专门的IT服务中心,为全校教职员工提供维修、培训、数据中心维护等一系列便利,使信息中心的人员有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项目建设、应用推广和课题研究等方面。大家各取所长,相互促进,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以快速成长和发展。

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 篇8

明确一个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密云区域面积2229平方公里,地貌特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80%的中小学分布在山区乡镇。为消除时空局限,有效提升山区教育水平,我区针对山区学校偏、远、散的特点,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明确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工作目标。确定发展思路为:以建成城乡一体、优质均衡、融合创新的“智慧教育”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全覆盖、智慧型教育信息化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以应用为导向,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密云教育创新发展,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

打牢一个基础: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

为建设好教育信息化这条高速公路,我区不断增加投入,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计算机配备实现专任教师每人一台,学生用机达到每7人一台。所有中小学的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均配备了交互功能多媒体设备,数字广播系统、IP电话系统等基础设施完善,校园网全部接入密云教育城域网,校际间网络带宽达到千兆,并与市信息中心万兆连接,实现了市、区、校三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3.5G。为23所学校的63个教学班配备了3000台平板电脑,开展网络环境下移动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建成了密云区教育云数据中心、教育云服务平台,使师生通过信息技术便捷享受优质资源。高标准推进数字化实验校建设,建成首师大附属密云中学、密云二小等15所数字化实验学校,每校都建有高清远程互动教室、高清录播教室,实现有线、无线局域网络全覆盖。部分实验学校开展了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等科技创新项目,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建成远程视频安全监控中心,实现所有中小学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有力保障了学校安全。

抓住一个关键:着力推进信息化资源建设

早在2006年,我区就建成远程视频教学系统,长年开展区域名师课堂、网络教研等活动,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互补。2012~2014年,建成教育视频云平台,教师上传优秀教学课例3000余节,优秀教学资源8000余条,月访问量近2.5万人次。为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我区引进了北京数字学校名师课堂,购进东北师范大学中小学学科工具以及中国知网电子期刊镜像库,建成了教育搜索引擎,并第一个与市级教育资源库打通,实现市、区两级教育资源共享。2014年,全面启动密云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今年已正式上线运行,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教师网上协同备课、授课,跨区域网络协同教研,学生网络选修。2015年开始,利用互联网启动了中学网络直播课堂,学生在家中通过互联网、歌华有线电视就可以收看区域内的名师、教学专家授课直播。目前,我们正在实施“智慧课堂”建设,推进专家引领、行政推动、业务跟进、学校主动参与的四位一体研究机制,实施以微课程为主要形式的资源建设,探索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

把握一个核心: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为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益,我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全力抓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定期聘请专家、教授、专业技术人员对中小学干部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密云区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为干部教师开设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实践应用》《Office2010》《网络安全与维护》等104门信息技术方面的网络课程,促使干部教师掌握新媒体、新技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所有学校的网管员全部持证上岗,每学期组织开展80学时以上的专业知识培训、交流活动,有效保证了每一个接入密云教育城域网的学校网络安全运行,信息技术设备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广泛应用。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区坚持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部署,全面推进教育综合信息化工程,加快“智慧教育”发展步伐。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更新观念、创新技术、革新机制,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健全信息技术应用保障机制。

二是进一步创新管理和应用模式,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继续推进“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进一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形成与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四是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环境,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的习惯。

五是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发达国家的学校建立“手拉手”合作示范学校,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拓展师生国际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消除时空局限、助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抓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着力推进教育综合信息化工程,加大“智慧教育”建设力度,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支撑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升密云区教育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公平的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篇9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早在一九九三年九月, 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的提出了“信息化高速公路”这一教育建设方案, 主要是以网络的发展为中心点综合系统的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在社会中的各个领域的广泛发展与应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中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途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在教学过程当中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和多媒体为媒介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 主要表现在学习自主性, 资源广泛性, 教材信息化以及环境虚拟性等。信息化教育核心思想是培养实践性高素质人才, 教育信息化建设既是一种教育观念也是一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

一教育信息化在高职院校中的建设现状

我国纲要中有明确的提出过教育信息化技术建设具有着革命发展性作用, 一定要高度重视, 不可忽视。并且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成为我国教育的整体战略中, 提前做好教育信息化建设。此后的十年, 基本上已经覆盖了各乡镇各学校的教育中。在高职院校中建设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同时还是高职院校完成突破性发展的有效方式。我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化信息建设转变时期, 正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人才。所以, 就我国未来的发展而言, 在高职院校中建设教育信息化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近些年来, 在高职院校中建设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并为我国培养出一系列技术性人才。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度而言, 主要存在的现状表现在两方面:

(一) 在高职院校中信息化建设理念落后

教育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中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并且跟不上当地经济服务的发展目标。就整体而言, 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教育信息化理念比较落后, 与此同时还会有部分学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建设性认识不明确, 甚至会错误的认为在高职院校建设教育信息化教学在培养技术性人才上起到举无轻重的作用, 并且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造成了信息化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较慢, 并且对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体系的认识不足, 最终造成教育信息化在高职院校中建设较为迟缓, 造成校园信息整合及校园信息网络平台等不利的影响。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没有完善的认识和理解, 缺少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 在已往教学过程中对信息化教学应用较少, 严重阻碍了教育新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广泛引用, 制约了高职院校突破性的可持续性发展, 并阻碍了我国高职院校在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发挥。

(二) 在高职院校中教育信息化建设无法满足需要

国家教育部在开展信息化技术教学试点, 强有力的促进了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建设的广泛应用, 但是同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投入相比, 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 连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认识不清, 就整体的教育发展而言没有充分的体现出信息化教育的应用价值。在骨干类院校和示范类院校建设信息化教育过程中, 并没有对信息化教育提出完整的要求和规划, 这就不能和我国的地区与国家的教育水平保持相同, 在政策层面不能充分展现出教育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和当地服务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着不足, 学校与地区之间信息化建设的差别之大, 影响了高职院校对技术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中未来发展前景

我国长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纲要中有提出不断大力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教育, 信息化教育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有着战略性的位置, 结合当前我国在高职院校中建设信息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优异成绩, 主要提出以下几点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中未来发展前景的建议。

(一) 树立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

教育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中发展比较晚,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少一定的经验, 会很容易的接受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同时, 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方面具有较为独特之处, 这主要体现在既不和中职院校相同, 也不和普通高等院校相同。所以, 教育信息化在高等院校中一定要立足于实际, 在做好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时一定要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做好充分的考虑, 并且积极的采用超前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设备, 将教育信息化教学和技术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推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教育改革。

(二) 政府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

2010年度我国教育部工作会议上提出, 在推进良好的教育资源共享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的发展主要靠信息技术起革命性作用, 要高度重视。坚持不懈的较快教育信息化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 推进教学方式, 教育内容以及教学手段。教育信息化在高职院校应用过程当中, 我们要利用商业运营体制强有力的发挥当地经济的导向作用, 做好信息化建设应当有以下几个目标。

一是在高职院校中建设网络信息学习平台,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二是建设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应用型学习平台;三是建立以VPN为网络基础方式平台, 进一步实现高师院校网络社会性服务功能, 达到信息化资源共享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不断的实现教育信息化教学, 教学成就展示以及校企合作实例等一系列资源信息共享, 不断打造成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公共服务性学习体系。

(三)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引入商业性运行体制

随着我国紧急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职院校中广泛应用信息化教育模式, 并需要完善的系统作为支撑。因此在学院各个领导带领下实现了以教学服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并和多媒体软件开发商两者共同实现信息化校园学习平台先进设施的维护和运营, 建设一个以高效, 优质和持久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网络校园运行体制。为高职院校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不受空间限制并且每一个人都可参与的高素质学习服务, 并为服务于终身热爱学习和全民学习的技术型和学习型社会人才做贡献。

(四) 在高职院校完善新信息化建设的组织

完善地方, 国家和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贯穿于整个校园管理结构, 进一步强化政府对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 明确我国政府在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方法, 建立部门参与, 政府领导责任分明以及分工合理的高职院校信息化校园建设体制, 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中正式的纳入我国地方和国家信息化整体发展的规划和战略中去。争取有关部门在资金, 技术以及项目方面上给予大量的鼓励和支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成立了专门建设信息化校园的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专项统筹规划评估与管理。依靠上级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和研究机构等开展课程人员开发和培训等技术性服务。

(五) 在高职院校课程中建立教学资源库

以我国教育部中教育资源建设的规范为主要根据, 以多媒体, 仿真教室, 计算机网络课程, 公共资源, 数字图书馆以及专业性文献资源为核心, 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资源系统, 资源管理系统和综合性文献资源系统的建设, 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从内容上和传统的教学资源向知识管理转型, 从结构角度上从松散的资源型素材向结构性资源素材转化, 从形态上而言从静止的技术性资源转向动态性资源, 在资源管理方面由单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向知识资源管理转变, 不断实现教学信息化资源的多样性, 开放性, 标准性。构建专业性教学课程, 公共性教学课程等不同种类齐全的信息化资源数据库, 满足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和专业性学习的需求。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整体提高, 教育信息化检核在高职院校中起到了突飞猛进的作用, 并且未来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我们应该积极不断的探索和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 以更快和更好的推进高职院校教育的可持续性教育发展。

综上所述, 我国当前对高职院校建设教育信息化有较多的研究, 并已有一部分研究取得优异的成绩。教育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要想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整体教育质量, 就一定要不断的推进速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 坚持不懈地在高职院校中应用多媒体信息化网络数字教学, 切合实际的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在高职院校中建设教育信息化, 在很大程度上才会进一步的提高高职院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红梅.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刍议[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69-71.

[2]李金朋, 程城, 杨国强.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光盘技术, 2009 (07) .

[3]胡晴云.关于促进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几点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6) .

[4]周瑾.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 2012 (34) .

[5]韩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设问题及解决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2) .

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探析 篇10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网络教育

1 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提出

汉语,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是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的重要方式。根据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的使用价值也随之不断地增强,汉语的战略与实用价值也在日益增长。在汉语越来越受到国际重视的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随之形成,国外的政府与教育机构等都开始重视学习汉语,增强汉语知识的储备,这也是了解中国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在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浪之下,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力量就迎来了更大的需求,教师与教材资源等都成为严重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对海外学习汉语的情况了解得知,2008年,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就已经达到了四千万,然而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却只有四万人左右,比例十分失调。通过2015年的最新统计,美国已经有百分之五的学生要学习汉语,这使得对于汉语教师的需求也逐渐加大,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师严重不足。为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英国也做出了加强汉语学习的计划,在2006年,英国就已经在《英语下一步》中发表了相关内容。2007年,印度尼西亚也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学开设了学习汉语的课程,除此以外,还包括法国、泰国以及日本在内的很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对于汉语的学习,学习汉语的人数增长十分迅速。面对各国对于汉语学习热度的加强,海内外汉语教师的需求量严重不足,世界各国都十分缺少优秀的汉语教师,同时,汉语教材也是十分短缺的。

2 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根据前文所提到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一场学习汉语的浪潮,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又十分缺少专业的教师与优质的教材,目前我国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水平不一,文化程度也有所差别。海内外在汉语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也都不同,各个教育院校与教学机构也都相对分散,这也就导致了教学资源分散的矛盾。

据目前国内的相关统计,我国的专、兼职教师也只有大约六千人,而来华留学生的数目还在不断地增加,与此同时,国外的教学也需要这些教师,由此,就看出了国际汉语教学师资力量的需求。根据统计数目来看,我国在从事汉语教学方向的人员严重紧缺,研究生毕业数量也远远达不到需求的目标,我国现如今也没有建立起严密的海外教育体系。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满足世界对于汉语日益迫切的追求也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应对所要面临的问题,勇于创新,开展出新的教学模式,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因此,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满足国际需求的一个重要举措。

汉语国际教育的对象比较广泛,他们在学习汉语方面的动机与背景都有所不同,而且,学习汉语的人员所处的年龄也有所划分,这就要求对其学习难度与学习深度的控制要有相关设定。汉语国际教育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上都需要加以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都要加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加入也是增强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

3 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国际汉语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教学部门的管理也增加了负担,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这也使汉语国际教育在管理方面要适应新形式,让国际教育更加规范,并且走上网络化与信息化的道路,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则是加强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对于汉语的学习都有着不同的问题,每一个地区的母语都不尽相同,这也使其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于学习心理的要求也有所变化。于是,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会根据地区加以划分,根据不同的区域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国家会统一开发与设计学习所需要的教材,实现资源的共享。

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包括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设立管理中心、加大投入与宏观调控、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分步的策略等。这些相关内容都是我国应对近些年来国际市场变化所提出的相应方法,根据这些途径来推广汉语国际教育,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

4 总结

在近些年来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相关实践证明,网络平台给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与便捷的服务,人们获取信息与分享信息都需要网络的支持,加强网络建设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迈出的重要一步。随着汉语国际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加强汉语的传播与发展也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卢达威,洪炜.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06:23-31.

[2]赖宁超.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4.

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 篇11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职教育;思政教育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发展现状。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2.发展趋势。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二、教育信息化给高职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1.大量负面信息的传播给高职思政教育增加了难度。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带来大量有价值信息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暴力、色情、拜金主义等消极、颓废的信息,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有着极强的诱惑力和欺骗性,从而导致他们判断力下降,使得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淡薄,人文素质缺乏,自主判断是非的能力缺失。

2.教育信息化对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信息社会,学生的学习空间已经不再简单地局限于教室或学校,还包括大众媒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和高质量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多种渠道,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现代信息化教育和更具針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教育信息化给高职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

1.信息化建设为高职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多种载体。信息化建设为高职思政教育提供了QQ、微博等多种载体,由于这些新载体受众多、传播快、覆盖面广,而且自然、亲切、轻松,没有强制性,深受大学生的推崇。思政工作者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载体,进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民主精神的传播,对学生展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

2.信息化建设能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了一种比较和谐宽松的交流环境,因为网络交流具备一定的隐蔽性,这样的交流方式往往能更加流露真情实感。思政工作者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中的不良倾向、偏激观点等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并找到相应的教育对策。

3.教育信息化为高职院校创造了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教育信息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资源共享,这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面小、形式单调等弱点。所以,思政工作者可以在教育工作中强化校园网络的正面引导功能,形成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改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教育信息化建设下高职思政教育的发展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思政工作的主体就是学生,强调以学生为本是教育工作的必然。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仍然强调以学生为本,就是强调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内在规律,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必将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2.加强素质教育。要培养和提高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必须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因此将素质教育常抓不懈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灵上的宁静,才能树立正确的政治、道德和社会取向。可以说,加强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对各种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3.建设数字校园。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就是建设数字化的校园。校园网、校园微博、空间等都需成为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既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数字校园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

4.营造良好氛围。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将有效地缓解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负担,使其敢于面对真实的社会而不仅仅是生活在虚幻的网络中。据调查,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归属感,无法与同学、室友良好地沟通,只得诉诸于网络来排解内心的压抑。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大学生缺乏与人进行现实交流的能力,在网络中侃侃而谈,而在现实世界中却是语塞不通,既不利于职业选择,也不利于进一步深造。

5.加强师资建设。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需要改变教师的信息意识,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因而,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打铁还需自身硬”,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必须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对时事、政策和校园动态有很强的把握能力和掌控能力。

参考文献:

[1]臧书霞.教育信息化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江苏高教,2012,(01).

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 篇12

推进信息化建设, 可以促进教学模式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主要的信息源。信息化条件下,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导者, 其作用将主要是引导、帮助学生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去获取知识, 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同时, 信息化教学可以实现异步教学,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进度和方法;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电子公告板等形式, 打破师生交流的时空限制, 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 以及与其他班级、其他院校及国际知名院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满足不同学生主体学习的需要, 实现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推进信息化建设, 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知识与信息必然成为职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内容与科学技术相互渗透、融合, 促使课程内容更加全面、开放和前瞻, 信息量更加丰富, 高科技含量大大增加, 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开阔视野。

推进信息化建设, 可以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的变革。信息化教学为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信息化条件下, 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以外, 观察法、讨论法、协作法、演示法、模拟法等都可以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从而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同时, 网络化的教学环境, 为实施学导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学生依托网络近行交互式学习, 能充分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成为现实。

推进信息化建设, 可以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学管理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本保证。信息化建设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 高效灵敏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向管理要教学质量、要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 能有效促进教学计划、组织、协调、评价等方面工作的落实, 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现代化水平。

推进信息化建设, 可以促进教学理论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 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而且触及人的思想观念, 这势必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需要从理论上去认识和解决。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也是信息科学在教育中不断应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需要运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才能解决。而分析、研究与解决教育信息化相关问题的过程, 也必将有效地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关键在于优先提升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从教育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带根本性的变革, 其根本任务是提高全体人员的信息素养, 实现信息增值。这场变革能否顺利进行并获得成功, 关键在教师。而抢占未来人才培养制高点的核心就是要优先提升教师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

进入21世纪, 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硬件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是要重视对经常使用这些技术手段的教师的培训工作。就目前情况看, 教师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 就总体水平看, 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 难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亟需教育和培训加以提高。如果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工作跟不上, 必将制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任何优质的硬件设施将无法发挥作用。

上一篇:贵州绥阳下一篇:探究问题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