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的教育信息化

2024-06-26

高校英语的教育信息化(通用7篇)

高校英语的教育信息化 篇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的优势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信息技术到高校英语的教学中科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是多种媒体的集合,包括了文字、图形、动态的视频、音乐、插画等。多媒体具有交互性、智能化、数字化等特点。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英语教学的要求和目的,把抽象的教学内容以及概念形象化,增加英语课程的感染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高校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很好地帮助高校英语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欲望增强,加速感知过程,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二)运用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既强调达到高校英语教学的总体效果,又要求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学时间。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展开大量的演示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象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是语言,偶尔也会使用一些图片或者实物,相对来说比较单调。但是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画面可以占到很大的比例,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生动、形象,从而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二、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目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显而易见,这也将是未来语言教学的最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更要求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加强专业化发展。

(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的英语教师也不能用多年的教学模式年复一年地重复,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不断更新。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把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全面的结合,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能力。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使得高校英语教学向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这也对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专业素质。

(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

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以及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大。对于高校英语教师来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强化自身的发展意识,高校英语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提升自己,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知问题

高校英语教师必须要依托多媒体技术,不断优化高校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真参与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新的信息技术下,教师需要将对自身专业化的发展需求变成一种积极主动的自发行为,这样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够成为可能。

三、教育信息技术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对高校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英语知识,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知识。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会使用计算机网络和教学软件

在运用多媒体以及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在掌握信息应用技术以及操作技能之外,还需要熟练运用相关的英语教学软件。教学是一种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劳动过程,教师需要善于自己制作课件,把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内容通过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运用现代技术把课件展示给学生。

(二)善于把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进行优化整合

英语教师要善于把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优化整合,教师需要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特征,从而依据英语教学的需要,把从网络上找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有选择性的总结利用,不能盲目照搬。盲目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是不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

(三)要求英语教师要勇于转变角色

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环境下,英语教师的主要角色从教学信息的传播者、正确答案的提供者逐渐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及帮助者。高校英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英语经水平组织和利用多种英语学习资源,创造合适的英语交流的机会以及学习环境,对学生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认真的指导和解答。现在教育信息技术与高校的英语教学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这需要我们高校的英语教师不断增强自身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发展。

网络平台为大家打开了一个很好的信息通道,给教师提供了许多优秀的英语教学资源,教师通过收集和整理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料,并且融入自己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感悟,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这对于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勇于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再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加强群体合作,更好地捕捉有效的教学信息,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总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是信息技术下的教师专业化,这需要遵循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体系,但又要比一般的教师专业化有更丰富的内涵,也更加的具体。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探讨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高校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学科的教学,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不仅仅体现在教师掌握的英语知识方面,还包括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了解方面。所以,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要求英语教师尽量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同时还要注重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从而使得教师本身能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2]马晓燕.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邓正君,曾成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0,(6).

[4]李业霞.探讨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的路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5]陈春梅.信息技术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对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篇2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9-0009-04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易用、智能、便捷”的信息化产品出现在人们面前,并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日益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办学的重要支撑和展示平台,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主要依托。

一、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并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和有效的利用,教育信息化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为引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推动力。教育信息化承担着为师生获取信息提供方便,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科研、生活提供服务,为学校声誉与美誉度服务的三大主要任务。

1.国家和政府对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2014年2月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信息技术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的“新四化”,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为教育信息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在信息化不断受到重视和发展这样一个良好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2010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信息化”作为独立一章体现,充分说明了国家从战略发展高度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并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

为做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推进工作,教育部等有关部委成立了工作小组,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不断理顺工作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和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

2.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技术,近年来信息技术一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与人们的日常应用结合得越来越好,其易用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当前的情况看,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撑的新技术主要有:

(1)三网融合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是三种主要的传统网络传输形式,由于技术差异与运营商的不同,三种传输网络分别只承担语音、视频、数据中的一种传输与应用。三网融合就是指三种传输方式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实现了业务应用的融合,网络服务内容变得多样化。三网融合实现后,终端功能将得到拓展。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者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2)移动互联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当前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用户的需求是随时能够上网。移动互联,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能够满足上网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各类终端随处上网的需要,移动互联技术使用户随处上网成为可能,特别是进入4G时代后,在没有无线网的情况,用户也可能通过4G数据服务方便地接入互联网。

(3)云技术——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

云存储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 当云计算系统运算和处理的核心是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时,云计算系统中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存储设备,那么云计算系统就转变成为一个云存储系统,云存储是一个以数据存储和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云服务是将网络中的各种资源调动起来,为用户服务。云服务将是未来IT技术服务和商业服务的主流。云服务让用户可以通过因特网方便地随时随地存储和读取数据。

(4)物联网

物联网就是对物品进行编码,接入网络,智能获取信息和远程管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随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

(5)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的新校园,是现实校园和网络校园的有机统一。智慧校园强调通过“设备共享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资源数字化、事务网络化、采集智能化”来营造“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科研共享、便捷高效的事务办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的新型校园,真正做到“安全、稳定、丰富、环保、节能”。

二、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1.各校以实际行动推进教育信息化

在国家的大力推进下,高校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高校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排名靠前的高水平大学更是对信息化的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在推进工作方面做出了更多的实绩和创新。

清华、北大于2013年5月加入国际在线教育平台edX;北大明确发文把推进网络开放课程建设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同年9月23日,北京大学首批大规模在线网络开放课程(“慕课”)在edX平台开课,面向全球开放。清华2013年10月发布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学堂在线”,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

北京大学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为二十多个院系提供服务,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10余所高校还进入中国高性能计算TOP100排名;武汉大学采用云计算技术建设全校共用的共享服务器群,面向各部门、各学科提供服务器共享使用,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和设备管理服务水平。

浙江大学提出整合各类资源,面向教育教学、科研创新,提供知识资源服务的要求。复旦大学完成了基于数据和流程的网上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了“用户网上办事、部门网上统计、领导网上查询”。上海交通大学提出要打造触手可及、灵活感知的“泛在智能图书馆”,还完成了 “智慧泛在课堂”建设,实现电子教材参考书、选课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数字校园平台的智慧关联,学生选完课就可以查阅课程相关参考书、讲义,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分享笔记,随时随地开展网络互动与讨论。

2.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资料分析,可以总结看到,在近年来高校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还有着明显的发展特征。

(1)发展势头良好,发展规划清晰

近年来,在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各高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这一点,从前面的论述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到。总体看来,各高校对信息化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发展的势头很好。

特别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各高校注重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典型经验,紧紧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撑,牢牢把握师生需求,使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内容更加明确,形成了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与维护,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设备与科研资源共享交互平台,校内外综合信息服务,数据存储、交换、分析与备份容灾,网络与校园文化,生活服务与电子校务”为主的发展格局,发展的思路非常清晰。

(2)发展差异较大,发展特色明显

从发展的情况来看,高校间在信息化建设上的差异非常大,特别体现在经费投入和建设进度上。985高校是信息化投入最多的高校,经费非常丰富,人员比较充足,自身的研发力量也比较强大,各项业务的应用推进也比较好。此外,211高校的信息化推进工作整体也比较好,大多数高校均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步骤推进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建高校在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做的也非常好。但我们也看到,部分处于地级市的学校,由于经费不足、认识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有些滞后。

(3)建设任务较重,深化应用较难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因而也常常处于进行时,正因如此,信息化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从高校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拓宽带宽、更新校园网出口设备;一方面还要加强各应用系统建设,特别是做好校园门户、教务系统、财务系统、学生系统等用户量大、访问量大的常用系统的建设。此外,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非常快,所以不管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系统建设,升级更新的任务非常重。

从建设来看,硬件建设相对较为容易,只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和队伍与空间保障,都能够很好地开展。让信息化工作人员感到非常困难的是应用系统建设。一个应用系统建设项目的开展,首先要得到业务处室的认可与支持,还要与承建公司做好沟通和跟进工作,同时要满足不同用户对象的需求与使用习惯,这些都增加了应用系统的建设难度。

三、对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各个层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充满了期待。教育信息化做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创新的主要手段,在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认真思考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充分重视,形成合力,把推进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在国家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大方针下,各校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有所提高。要将对信息化的重视转化为实际推进,还需要在以下了个方面再下功夫:

一是学校领导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认识到信息化对教育教学创新、科学研究支撑、文化传承平台、社会服务载体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要清晰地看到“越是优秀的学校,信息化发展越好的”实际情况,真正支持信息化工作。

二是业务部门要真正推进信息化。是坚持传统的工作方法,还是选择更加便捷、高效、共享的信息化工作方式,是摆在各业务处定面前的一个选择。只有业务处室真心地、自愿地选择信息化,信息化工作才能顺畅的推进。

三是形成合力。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领导的支持,离不开业务单位的配合,离不开承建公司的努力,离不开社会单位(银行、电信运营商等)的合作,只有形成合力,工作才能顺利推进。

2.注重投入,建设队伍,为推进信息化工作提供保障

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需要大投入的工作,比如中山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十一五期间信息化的投入累计在5000万以上。为此,重视信息化工作的一个体现就是要增加投入,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要投入系统建设费用,也要投入设施更新与软件升级费用。

此外,从高校信息化从业人员来看,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少数高校信息化队伍较大,在百人以上之外,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化人员在20人左右,甚至有部分高校的信息化人员数量保持在个位数状态,这与国外数以百计的队伍数量更是相差甚远,急需补充壮大。

3.面向对象,立足需求,有针对地做好信息化工作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校内对象,主要是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人员;另一类是校外对象,主要是校友和学生家长(含考生家长)。

不同对象,其需求是不同的。教师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教学与科研应用方面,在校生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学习方面和生活便捷上,离退休人员则希望能够便捷智能地获得有关信息;校友的需求是了解信息,达到关心母校的目的;考生家长则希望通过信息化了解这个报考对象;学生家长更想了解孩子所在的学院都在做什么,学生最近的状态如何。当前的信息化工作,就是要面向对象,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信息化工作,实现精细化服务。

4.围绕中心,把握重点,深入推进信息化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工作已经不是简单地上上网、发发邮件,而是体现在基于共享平台的业务系统。在这一背景下,深入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围绕“教学、科研、管理”三大核心业务,做好应用系统建设,并逐步实现创新。

就教务系统而言,教务管理系统、网上教学系统已经成为系统建设的基本内容。就科研系统来看,能否实现“申报过程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基地管理、成果管理、奖项管理、专家管理”于一体,做到信息共享,方便科研人员,非常重要。再比如管理工作,方便的网上综合办公系统、教师表单智能填报、智能的邮件系统,同时支持移动办公,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高校的关注。

5.超前规划,高度集成,建设智慧校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并在一些方面做了一些建设。从当前的技术发展与高校建设实际来看,高校教育信息化在推进过程,可以适度地超前规划,以智能化校园建设和高度的系统集成为抓手,为智慧校园建设做准备。

就智能化校园建设来看,可以从统一身份认证,实现校园内所有登录“一号通”入手,在安全的网络与系统接入、便捷的无线接入、灵活的访客接入机制等方面推进。就高度的系统集成来说,可以从实名认证开始,围绕“高效的校园门户系统、便捷的校园管理系统、综合的服务系统”做准备。

6.技术引领,注重推广,提升信息化工作的效用

正如前文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展现着我们面前,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选择之一。在新的建设中,要优先考虑新技术,特别是性价比高、易用性强、效果明显的技术。就当前而言,一定要做好校园无线网建设,并开始推广云存储,可以在邮件系统、个人网盘方面做一些尝试。

信息化工作的成效,一方面是建设出来的,一方面是使用出来的。所以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建设,更要做好推广工作。每当一个新系统建设开始时,要做好充分的用户需求调研;完成时,则要做好培训推广工作,特别要讲求培训的方法,把复杂的技术简单化,把深奥的科学通俗化,让广大的用户轻松地接受并使用新技术、新方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推进下,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在不断发展。在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给予信息化更多的重视和支持之后,更多的新技术、新系统将得到应用,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OL].http://www.gov.cn/ldhd/2014-02/27/content_ 2625036.htm.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1).

[3]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7月13日)[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2676590.html.

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3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现状综述

2000年11月7日, 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 并正式发布《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 作为当前进行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量化分析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需要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变化而不断调整。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是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制订的一整套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 在全世界尚属首次。国家信息化指标将从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人才培养、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主导作用的效果等方面加以引导, 促进我国提高信息化水平, 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距。

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对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与设计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在指标的设置上更加体现了时代特征, 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能够较好地反映各省市、地区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但是该方法只适宜用来测算社会信息化水平, 若用来测算教育信息化或是其他行业信息化水平则应作较大的调整。

(一) 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建立

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博士生导师何克抗教授1990年对现代教学媒体的特征进行研究, 提出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作为学习者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教学环境, 具有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性;计算机网络特征及超文本与网络化特征的结合等。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的《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 (2002) 论述了教育技术的含义及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系统设计、对媒体的使用技能、途径等作了详尽的研究, 同时也把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教育的目的和核心内容。

2003年9月8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与高校信息化研究会筹委会合并而成的学术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信息化分会成立。丁玉国等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运作机制研究》 (2003) 一文中从管理体制、科学运作、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建设中存在的领导体制及管理模式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提出了建立良好运行机制的几个基本原则。

张成洪等在《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思路探讨》 (2003) 一文中, 参考国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趋势, 首次建立了一个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设计了包括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情况、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组织机构和管理6个大类的指标。安宝生教授则在《我国高校信息化体系的四大支柱》 (2004) 一文中强调高校信息化应该从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技术体系及培训体系四大方面来开展评估。徐国利在《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一文中, 将高等学校信息化评价指标分为3个等级, 包括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服务等7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若干三级指标。2003年, 广东省教育厅信息中心组织成立了工作小组, 2005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广东高校信息化建设参考标准》同时颁布执行。

复旦大学的张成洪在《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 (2006) 中详细介绍了将原来的指标体系调整后的指标体系, 他指出新的指标体系有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72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应用、教学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保障体系5个方面。我国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制定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 但是大体上根据教育信息化的有关理论和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我国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基本上包括以下6个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教育事业发展。

(二) 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现状

赵全超、赵国杰 (2004) 在应用定性和定量指标上, 建立了8个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在内的模糊矩阵, 对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刘军跃等 (2005) 提出了一套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 并以实例进行应用分析。

余丽华等 (2004) 提出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权重。闫慧 (2004) 设计了由教育化基础建设指数、教育信息资源指数、教育网站建设指数、教育信息化主题水平指数和教育信息消费水平指数构成的教育信息化测试指标体系, 并运用二次球面函数来计算教育信息化指数, 以克服算术平均法的弱点。

余丽华、石青、费军 (2004)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 提出了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一条有效途径。

李涛 (2005) 考虑到高校信息化评估的多因素、多目标及复杂性, 选取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来对高校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 同时应用了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以使其尽可能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李勇、刘文云 (2006) 应用综合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来测算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二、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的框架构建

(一) 评价指标的选取要求

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是指用于高校信息化全面评估的一系列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指标所组成的统一整体。

首先, 高等教育信息化指标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目的, 实现其导向性。要综合反映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现状, 便于制定和出台必要的政策和制度, 整体推进各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根据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确定指标权重及统计方法, 以反映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使整个高等教育信息化能够顺应发展趋势, 实现良性发展。

其次, 指标体系的建立, 要遵循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科学概念和理论体系, 借鉴和吸收教育理论和信息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 使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要对每个具体指标进行必要的相关分析, 既要全面、系统, 又要避免重复。

最后, 指标体系的设立一方面要具有综合性, 既能以尽量少的指标完成综合评价任务, 又能按单项指标、各高校、各省市进行统计, 方便数据的收集及处理;另一方面要具有可操作性。在具体指标的确定上, 既要考虑某一指标的必要性, 又要考虑这一指标数据取得的可能性, 要与现有的统计数字相衔接, 以便能充分利用现有统计渠道和统计数据, 准确、及时地收集到相应的信息资料。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按照以上的要求, 本文提出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中国高校信息化的实际, 结合已有的社会信息化研究成果, 依据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同时参考各国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的经验, 结合实际调研情况提出的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体系。结合高校信息化水平测度和评价的一般方法与内容, 本文认为高校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可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如表1所示。

(三)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说明

1. 战略地位评价指标

战略地位是高校信息化的前提, 它决定了信息化工作在学校工作中所处的地位, 保证了信息化工作的资金来源。本文选取了年度运营维护投入、近三年的信息化资金投入占学校总投入的比例、经费增长率等3项指标。

年度运营维护投入反映了学校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 有投入才会有产出, 要想信息化取得成功, 必须有明确的信息化规划和充足的预算资金。近3年的信息化资金投入占学校总投入的比例和经费增长率则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考察学校对信息化的实际投入情况, 教育信息化年度投入则包括机房建设、网络建设、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网站建设等诸多信息化建设相关方面的资金投入总额。

2. 基础设施评价指标

基础设施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直接的平台, 是反映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校园网出口带宽是指网络设备的规格、性能等, 它是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 反映了学校通过网络与外界交换信息资源的快慢, 主要是指学校的出口带宽。这个指标应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调整其评估标准。校园网覆盖率则表明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推广情况, 计算机人均上网信息化点时, 人数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人数总和, 上网信息点指可以连接上网的节点, 包括机房、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公寓、教工宿舍等场所。多媒体教室便于教师利用课件教学, 能激发教师开发教学信息资源的热情, 便于大班教学, 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

3. 应用状况评价指标

应用是高校信息化的重点, 主要有基于网络的综合办公系统及教务、科研、学生以及招生就业等各种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这些系统的应用能极大地方便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等各方面的工作, 能集中体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效益。本文选用了其中最主要的网络 (辅助) 教学平台上已注册的教师总数、最主要的网络 (辅助) 教学平台上已注册的学生总数、最近一学年实现网上教学的课程总数、最近一学年参加网上课程的学生总数、最近一学年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学校主页平均每日访问次数、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等7个指标, 其中教育部对高校使用的系统一般都进行了指定或是相关的认证, 否则就有可能不能完全达到要求。教务管理系统同样也应该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证, 并根据学校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开发, 只有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系统才能更好地为学校服务。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则包括科研、招生就业、图书馆、机房、校园一卡通等管理信息系统。

4. 信息资源评价指标

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高校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育信息化有“路、车、货”的说法, 如果说把校园物理网络比作路, 各种管理信息系统比作车, 那各种信息资源就是货, 高校信息化仅仅建设物理网络, 应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还远远没有达到目的, 只有将各种教学资源、公用信息、内部信息都收集整理成库, 并在允许范围内供大家共享才是高校信息化的目标。本文选取了图书馆能提供的各类文献数据库的数量、学校或院系统一建设的为学科研究服务的学科资源库数量、每日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浏览次数、每日图书馆电子资源被下载的次数4个指标。其中各类文献数据库主要衡量校内公用和特定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5. 人力资源评价指标

人才是高校信息化取得成功的根本, 它主要通过最近一学年正式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化培训的人次、信息化建设部门规模 (人数) 、学校在编的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队伍规模 (人数) 3个指标来衡量。信息技术年培训人次及措施反映学校对教职员工信息素养的培训情况, 学校在编的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队伍规模 (人数) 则反映教职员工对信息技术的实际掌握情况, 可通过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认证合格率来衡量, 如面向教职工的各种计算机等级考试、多媒体制作认证等。

6. 组织机构和管理评价指标

组织机构和管理评价指标体现高校信息化工作的组织、管理水平, 从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用教育部的行业标准程度、执行明确的信息化安全相关规范程度两个方面来考察。机构设置主要是考察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职能及实际的执行情况, 这与战略地位中的组织地位相辅相成, 前面考察是否建立有相关的机构, 这里着重考察其是否发挥应有作用。规章制度则主要考察其网络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措施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安全管理着重考察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响应机制和解决机制, 高校是各种网络信息人才高度密集的地方, 也是各种网络安全事故的高发地, 必须充分考虑网络安全问题的响应和解决。

参考文献

浅谈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篇4

关键词:高等院校 外语教育 信息化 建设

信息媒体的介入教学使得在创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教学的课堂环境当中有利于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改进,起到改进外语教育教学的目的。

一、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以及其特征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指的是通过应用现代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当前的教育教学系统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改进,从而提高当前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当前,我国对教育信息化发展高度重视,高等院校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以及改善,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及不足。

(二)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教育层面和技术层面。

从教育层面来讲,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资源的优化、共享、交互以及写作。教育资源的优化、共享可以使教育资源丰富并不至于浪费,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形成一个高度整合的资源系统,使得高等院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访问、利用教育资源。交互性也是其基本属性。教育资源最终是应用于教学当中的,交互性使得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与同时访问该资源的学习者进行讨论、交流。协作性使教育者可以扩大其资源的利用空间,与各个学习者相互协调合作。

从技术层面来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使得其设备能够多远的应用;网络化使其能够减少和降低时间、空间的冲突;数字化使其拥有完整、统一的一套标准,从而降低资源的浪费,有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利用率。

二、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建设滞后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学信息化的基石主要是信息资源的建设。但是从目前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目前高等院校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着资源建设的严重滞后。从高等院校外语学科方面来看,我国的高等院校计算机硬件设施、网络资源等的投入占总投入资金的90%以上,而其专业软件的开发、程序员的培训投入以及软件的应用投入仅占5%左右,究其原因,首先是缺乏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每个学校都针对自己的学校建设一套系统,相互之间的资源不能够进行共享利用,并且在兼容上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建设不到位

一方面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培训、培养不到位,一些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在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方面比较滞后,受到其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很深,有的院校即使在每个教师都配备了信息化媒体,但是这些老教师受到无论是资深教育思想的阻碍还是其在应用方面的困难,基本上还是采用其传统的讲授方式。另一方面,年轻教师虽然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比较高,但是受到其学科专业方面的制约性,教师对专业的软件的研究、利用不深,很懂功能不能或者不会使用,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

(三)教育信息化经费配置不足

毋庸置疑,高等院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套系统完善的工程,它既包括硬件设施的投入也包含软件、网络、人员的培训。教育信息化在其建设的初期,无论是在人力、物力的方面的投入都是比较大的,这就需要我国的教育经费给予一定的保障。但从目前笔者所得到的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在经费方面的投入都不足,主要经费的支出都在基本的硬件设施配置方面,而在软件开发以及人员的培育培训方面的投入都是极其不足的。

三、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的策略以及思路

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是对外语教师队伍的建设,良好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建设强化高校的师资队伍首先就是要提高外语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使无论是参与教育教学还是管理的教师都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保证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化资源的正常运行以及优化配置。

其次要做好对信息资源的投入。对信息资源的投入主要在对信息资源的开放上面,据此,要统一软件的开发标准,使其能够规范、一致的进行开发利用,以达到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利用。使得开发出来的资源在高等院校当中都能够利用以及共享。

高校英语的教育信息化 篇5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二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各个环节如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 教育信息化既有“技术”方面的属性, 同时也兼具“教育”方面的属性, 是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属性特点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育过程中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从技术属性看,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包括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网络化可以实现信息资源、数据资源、知识资源等的共享, 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用户之间可以互通有无, 进行自由交流, 使交际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媒体化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把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集成在一起, 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特点, 为人机互动提供了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全新的交际手段。智能化可以增强教学设备的精密性和可靠性, 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些特征的集中决定了教育信息技术的多功能性与复杂性。

(二) 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属性特点

从教育属性看,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与交互性。开放性是指教育突破传统的封闭环境, 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打破了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垄断地位, 构建起社会化、立体化和自主化的教育体系。共享性是利用网络、通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 使得教育思想、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等可以在不同用户之间自由交流, 实现共享, 解决了单个用户教育资源贫乏, 难以得到补给的问题。交互性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人机互动, 以及通过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的人人互动, 这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进行自主学习, 同时也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教育信息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信息化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素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机遇

首先,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开辟了全新的空间。信息技术使传统教育的封闭环境变得开放, 使教育不再受时空的限制, 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环境。例如,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开设网络课程、创建虚拟课堂, 实现远程教育, 还可以使高校与外界互换有益资源、进行联合办学等等。另外, 教育信息化共享性特征提高了信息交流的自由化和时效性, 实现资源共享, 既解决了素质教育中遇到的人才、设备、资金等困难, 也大大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开阔了视野, 活跃了思维。

其次, 教育信息化丰富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育, 书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这就决定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网络、多媒体等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高校教育者提供了获取资源的便利条件。教师可利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渠道于一体的立体化教育手段, 构建学导式、案例式、趣味式、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从而极大地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

再次, 教育信息化创新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信息时代, 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高校教育模式正在形成, 大学生知识来源渠道通过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被无限拓宽, 形成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的新格局, 教师的角色也由主体变为主导, 在教学中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突出了, 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学习, 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因材施教的双重需要。

(二) 教育信息化给高校素质教育带来挑战

首先, 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网络信息技术赋予的海量资源良莠不齐, 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对新鲜事物好奇心的驱使让其容易失去鉴别良莠的能力。接触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 严重妨碍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纪素质等培养的成效, 从而使素质教育事倍功半。

同时, 教育信息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信息化教育构建的开放式教育环境为大学生接受多元思想提供了便利, 因此, 教师灌输的传统思想不再具有唯一性, 师生平等的交流、学生质疑的权利、教师思维的引导取代了以往教师单方面的权威和灌输, 有力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 因此, 素质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必修科目。

三、教育信息化环境中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 要转变思路, 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素质教育为核心, 开辟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途径。

(一) 健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体系

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而大量事实表明, 要想实现目标, 取得实效, 仅仅依靠高校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事业, 由高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业才能完成。因此, 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整合多面教育资源, 创设一种富含多元文化的多层次、立体式教育环境, 开放共享学习资源。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化教学体系正契合了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现代化教学体系包含各种丰富的信息资源, 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征, 一方面,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点自主选择学习资料, 把握学习进程, 发挥思维潜能;另一方面, 高校也可以汇集整合有用的信息资源, 创设开放多元的教育环境, 并结合当前社会和网络环境中的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 形成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教学体系还可以将高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 三者之间可通过虚拟平台进行自由、快捷的交流, 大大拓宽了高校素质教育的环境空间, 提高了素质教育的成效。

(二) 全面培养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素养

信息化教育是高校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信息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究竟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很大程度上由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所决定。所谓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是指其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其核心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双重要求, 既要能熟练掌握和操作现代化信息技术, 同时也要能够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教学工作之中, 最大化地创新和改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目前, 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普遍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素质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局面的改变需要依靠高校及教师的共同努力。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化素质培养机制, 从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树立, 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的训练等, 全面更新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结构, 建设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 将其打造成为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执行者。而高校教师本身也要进行积极的努力, 适应教育信息化潮流的需求, 转变教育理念,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积极探索有利于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 不断完善高校综合性信息化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工作, 而是以信息化教学为核心, 以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保障的综合性工程。信息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需要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信息服务体系作为保障, 提供教学管理、评价评估、后勤服务、新闻宣传、社会指导、心理咨询、校园论坛等多元化服务, 为大学生搭建一个便利化的“自选超市”, 使之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产品”, 从而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化为主动寻求帮助, 创造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 提高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结语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立体式发展环境, 为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同时也给高校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新思路, 运用新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拓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磊.信息教育中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J].中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3, (7) .

[2]康宁.网络化与大学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1) .

[3]林健.试论网络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21) .

高校英语的教育信息化 篇6

关键词:高校,教育质量,财务,管理

一、信息化高校财务管理对高校教育质量发展的影响

(一)信息化高校财务管理对高校教育质量的积极影响

信息化高校财务管理拥有将高校财务状况一体化的功能以及效率高的特点。因此,信息化高校财务管理加快了高校财务工作的节奏。财务管理是识别风险、预判风险以及规避风险的重要工作。信息化的高校财务管理是将高校运营的数据上传到固定的终端,来自各个院系与部门的的数据都能经过信息处理,以精确度高的数据结果,在高校财务人员之间进行即时分享,省去传统数据移交的中间步骤。一方面提升了财务工作的进度;另一方面降低了过失率,提升了数据的完整程度。信息化高校财务管理通过简化高校的数据系统,帮助高校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找准高校的教育发展方向,起到补齐短板、发挥优势的作用。

(二)信息化高校财务管理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消极影响

信息化高校财务管理对信息管理部门要求非常高。国内的信息管理技术不完善,且技术人才较少,国内的高校为了信息化高校财务管理的建设所投入的财力、物力甚至高于其带来的盈利程度,导致拖延了高校教育引入新的教育手段与教育设施。这样不合理的高校建设方式,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稳定性。同时,在财务人员仅需通过信息化的数据进行财务管理的情况下,缺少与教学人员面对面交流,财务人员未将诸如此类的感性因素涵盖在财务风险之中,从而加大了财务人员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完善信息化高校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发展高校的财务管理规模与信息管理规模相平衡

根据信息化高校财务管理的建立状况,更新扩大高校网、完善新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同时扩大信息管理规模。但是,在扩大信息管理规模、拟设性价比更高的共享中心之前,必须要平衡财务管理规模。

1.保证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能够完全掌握财务共享中心提供的数据更新速度,对即时的数据信息进行识别、预判并且拟定规避风险方案。目的之一是高校的风险规避最终要依靠人作出的决策。因此,信息化高校财务管理作为信息处理部分是辅助人做决策的存在,在高校教育发展中,财务管理依然是最关键的部分,因为财务状况决定了高校的教育质量是否能在长时间内始终得到稳定提升。保证信息管理规模与财务管理规模两者发展的速度相适应,可避免盲目地对信息管理技术进行投资,使得高校的融资合理化。目的之二是提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适应教育市场变化的能力。财务人员具有了掌握数据变化的能力,能够在信息化高校财务管理的新变化与新事故发生的时候,进行最优化决策,从而达到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最终目的。

2.保证财务管理系统的更新速度快于信息化高校财务管理的更新速度。目的之一是由于财务人员的数据信息来源于信息化高校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更新的是新鲜血液,只有财务管理系统的内容优先于高校教育质量更新的内容,财务人员才能对高校的教育硬件与软件设施的信息进行更细致、更明智的判断,对未来高校的教育发展方向内容进行筛选,从而规划适合高校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投资决策。目的之二是促进财务管理人员向其他企业与高校学习,学习中外的财务管理最前沿的知识,用财务管理的知识来管理高校,保证财务管理人员始终是高校的新鲜血液,为高校的各个财况进行冷静的分析,输送给各个部门财况最适应其发展的资金,行使财务管理最完善的职能。

(二)吸纳信息管理人才

目前,国内信息管理技术虽然低下,但是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吸纳是刻不容缓的。由于信息量是庞大的,因此面对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与更新,必须吸呐更多的信息管理人才。

1.要扩大信息管理人才的招聘面。不仅是面向国内还应当面向国外。中国的信息管理技术普遍落后于美、日发达国家,如能提供一定的福利,可留住人才为高校教育质量的建设作出贡献。

2.通过高校交流对其他高校优秀、拔尖的信息管理人才进行吸纳,开设优渥的工作条件,对于信息管理技术有诸多成功经验的人才要加大关注。吸纳高水平的信息管理人才,让掌握高端信息管理技术的人带动高校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是建设高校优质教育的长久之计。

(三)定期组织教学人员与财务人员的组织交流会

1.财务人员仅通过信息化财务管理提供的财务数据,作出识别、预判、规避风险等操作,实际上是片面的看法。财务风险与高校发展的任何一个环节息息相关,高校的教学人员应当最大化利用高校的资源来引导高校学生出色完成学业任务,实现高校的教育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因此,定期组织教学人员与财务人员进行教育与财务的信息交流会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人员需要在了解高校资金运营状况的前提下优化教学方案,而财务人员需要在了解当前高校的教育形式后,制定出高校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更替的资金方案,帮助教学任务更快更好地完成,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

2.定期组织教学人员与财务人员的组织交流会,分为周次、月次。间隔短期的交流是为了让财务人员与教学人员互相增进了解;间隔长期的交流会比起交流更看重教学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共同成长。一方面,深化了财务人员在进行风险决策时对感性因素的潜意识;另一方面,教育人员学习了高校“最发达的大脑”的财务知识之后,能够在教学任务中逐渐倾向选择最优教学方案。

(四)设置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与传统信息移交相结合作为补充

目前高校在建立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之后,应当保留传统信息移交程序。一方面,信息化发展不成熟;另一方面,高校适应能力不强。踏实的传统信息移交程序虽然存在失误率大等缺点,但是能够弥补信息化财务管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成为替补方案的存在,解决暂时的信息递交问题。

三、结语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材管理 篇7

关键词:信息化高等院校教材管理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1 高校教材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材管理正面临着办学规模扩大、专业更新调整、课程改革建设、学分制、主辅修制等多方面的挑战。高校教材的信息化管理就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利用教材管理系统对教材使用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获取、快速传递、即时交换、及时反馈、高效处理的过程。在高校教材管理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手段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高校教材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教材管理工作效率的必然要求。

1.1 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要求教材管理信息化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在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有的学校同时拥有几个校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沿用以前那种依靠经验手工操作的管理方法,势必会影响教材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开展教材管理的科学研究,运用计算机等设备,在高校教材管理中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1.2 教学改革客观上要求教材的信息化管理

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各个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许多高校正在探索实行学分制的教学改革工作。学分制是以学生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实行,打破了原来行政班级的限制,学生根据所选课程自由组班。因此过去按照行政班的班级人数采购和发放教材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

1.3 高校教材管理工作自身对于信息化的需求

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的持续增加、多校区运行、教学改革,这些都为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教学管理的理念上由以管理者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管理的方式上由强制性管理模式向管理-服务型转变,突出管理服务教学的理念。教材订购不再是强制性的,学生可以在学校订购教材,也可以自己到书店购买,还可以向别人借。书费结算也不再是结算到班级,而是结算到学生个人。多校区运行时要及时了解各个校区教材的库存情况和需求情况,及时调剂余缺。在这种情况下,教材管理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无法完成大量的数据处理,单机作业也无法适应多校区运行的模式,推行信息化管理是教材管理者必然的选择。

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是否准确、优质、高效,不仅关系到整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而且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对高校教材实行信息化管理,是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和提高教材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2 南京工程学院教材管理信息化的实践

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南京工程学院于2008年引进了杭州正方软件公司开发的教务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教学计划、排课管理、学籍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和教材管理于一体,主要面向教务处和各教学单位使用。由教材科、各教学单位秘书录入选用教材的基本信息,可按教学任务、学生选用等个性征订。教材科根据学生实际选用教材情况与库存情况生成教材订购单,并负责教材采购。教材到货后按规定进行教材入库,学生领用教材以后进行教材出库处理及库存管理工作。出库的形式有以行政班领用、个人记帐、个人领用和对外零售,还可进行报废处理。整个管理过程均能进行各类查询统计打印,如到书情况及统计、查询库存及统计、学生教材领用清单查询和统计、学生教材费使用情况查询和统计、教师领用教材查询和统计、教材进出收支及差价查询和统计。学生可以通过WEB形式对自己选用教材及领用教材的情况进行查询和统计,也可以直接上网查询个人使用教材明细账和缴费情况,主要功能菜单:教材代码维护、基本信息、教材计划、教材征订、教材入库、退还供应商、教材出库、教材回库、教材报废、数据查询、数据导入、数据设置、教材盘库、数据统计打印、教材输出接口等。

2.1 教材选用

教材选用的基本流程为教务处根据教学计划下达教学任务;各教学单位根据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接受教学任务的教师对所授课程提出教材选用意见,经教学单位审核通过后,由教学秘书通过网络将教师所选教材录入到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库(见图1)。录入的方式可以是在录排课信息的同时录入教材信息(如图2),也可以是在录完排课信息后在“指定教材”里录入教材信息(如图3),在这个界面里还可以修改原来录入的教材信息。录完所有的教材信息后,教学秘书审核教材信息(如图4)。通过这个设计,将教材和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避免了教材的漏订、错订、重复订。

2.2 教材征订

各教学单位根据教学任务录完所开课程的教材信息后,教材科根据学生人数汇总形成教材计划(见图5),再根据教材库存情况制定教材征订单(见图6),选择教材供应商。即使是多校区运行,也能准确反映出教材的需求情况。

2.3 教材的入库和出库

根据教材征订单录入每一种教材的单价和实际到货数量,即可完成教材入库工作(见图7、图8)。根据教材计划生成教材发放单,可以按班级整体教材出库(见图9、图10)。根据班级名单生成每个学生的教材领用清单,将书费结算到个人。学生可以登录学校网页上的个人账户查询领书清单和价格。教材管理人员既可以在系统里查询每个学生的领书明细和教材费用,也可以在按学期统计所有学生的教材费用信息,结合财务处提供的学生预交书费情况,可以很方便的统计出每个学生应退或应补交的教材费情况。

这套教材管理软件的使用,优化了学校的教学资源,解决了多校区运行下信息不能及时沟通,教材库存积压浪费的问题,简化了教材入库、出库工作,大大提高了教材管理工作效率,缓解了由于学校规模扩大和教学改革给教材管理工作带来的压力。但是在使用中我们也发现,这套软件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不够方便灵活。例如学生大批领书是在开学时,而学籍处理是在开学后等重考、重修成绩出来以后才进行的,一些留级的学生领书以后要退书,在系统里操作时很繁琐容易出错。还有当同一种教材被不同的教学单位同时选用时,由于录入系统的教学秘书不同,所录入的教材信息有细微的差别,甚至只是大小写字母不同,系统都会当成几条记录,修改起来很麻烦。这些都需要我们和软件的设计者不断交流沟通,修改完善。

总之,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改进,相信我校的教材管理信息化水平会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会更加完善,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推动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广涵.对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材管理的思考,企业家天地,2009-7.

[2]徐东伟.高校教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8-4.

[3]袁峰.高校教材网络化管理的创新与实践,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

上一篇:管理与调度下一篇:歌唱中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