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技术

2024-08-14

高校信息技术(共12篇)

高校信息技术 篇1

信息技术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而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也为我国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广大高校师生都能够积极、自觉地去学习信息技术,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 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开展方面, 还有很多的地方不尽如人意。本文就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力争抛砖引玉, 给相关人员一些有益的启示。

●新环境因素对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

如今, 知识经济已经初露端倪, 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 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里, 人们社会活动的主要特征呈现出高度的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全球化的态势。同时, 信息技术让时间和距离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和全球通信卫星网的建立, 地域概念将受到冲击, 各网络间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而组合在一起。此外, 在信息时代, 信息和信息交换遍及各个地方, 人们的活动将更加个性化, 信息交换除了在社会之间、群体之间进行外, 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换日益增加, 以至于成为主流。同时, 也因为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交互性、丰富性、快捷性等特性, 改变了人们利用信息的方式。因此, 为了让高等教育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 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以此来迎接全新信息时代的挑战。

●我国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 对于推广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应用知识产生了积极作用。虽然目前, 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但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

(一) 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目前, 高校正在实行全面扩招, 这使得高校生源所在的地域更广, 其中有部分学生来自偏远的县市, 而这些地方不具备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 使得这些学生完全没有学习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这种学生占的比例为10%~15%。

其他学生生活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 能够有机会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或者有家用计算机, 平时有较多的机会接触, 这样他们就具备较好的操作与应用能力, 也对信息技术有较高的兴趣。

(二) 信息技术师资水平不均衡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高校学生的人数不断上升, 但相应的师资水平并没有得到提升, 还有部分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 而没有重视教学活动, 这就使得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问题频出。

1. 教学目标模糊

学科教育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部分高校教师并没有按照相应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上, 只是照搬教材上的内容, 并没有独立、深入地挖掘教材, 琢磨教学思路。致使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呈现随意性, 要么空讲, 要么让学生自行操作,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2. 教学资源开发不足

高校的信息技术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 同时也是教学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众所周知, 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周期很快, 高校作为现代科技的前沿阵地, 不应利用落后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开发新的教学资源, 但是部分教师只是把教材中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 很少更新教学资源, 导致教学内容落后, 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

(三) 信息技术硬件设施落后

目前, 国内的高校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硬件设施基本齐全, 但是普遍存在只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忽视软件建设的现象, 大部分高校在信息技术硬件设施上的投入占80%以上, 而软件方面的建设却不到20%, 而在国外高校中这个比例一般是4∶6。

●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策略

当前, 我国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在全面实施改革, 前面所讲到的不足之处都在不断改进中。但是, 如何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不断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从而提升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就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策略提出几点看法。

(一) 优化教学设计, 凸显学生主体

高校的教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应该像一种精美的“舞台剧”, 它是由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组成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僵硬的灌输, 而应更注重创新教学设计,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注重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适当转变学习方式, 尤其是在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转移的时候;还有必要学习讨论或者总结,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踊跃提出问题, 并展开讨论,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

例如, 在讲到一项具体操作时, 首先要让学生自行操作, 而教师在巡视观察后, 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让学生在操作试验中自己去寻找答案。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教学内容。

(二) 更新教学内容,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 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 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 在课程的安排上, 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 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其次, 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 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 更新教学内容, 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

(三) 优化教学方法, 提升创新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高校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取之不尽的源泉, 把高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可以形成一个开放、完备的教学体系, 弥补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不足之处。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实践活动, 也可以自主寻找社会实践活动。各项相关社会实践,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意识, 并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教师的信息技术科研课题, 或者参加各类信息技术创新比赛, 如大学生创新杯竞赛、计算机网页设计大赛、信息技术技能大赛等。多训练、多参与, 在实践中就会学到各种信息技术创新方法, 以此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四) 实行弹性学分制度, 推行创新型培养模式

高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必须遵循面向社会的理念。任何教育都要依据社会的需要进行改革, 不断调整教学结构, 推行创新的教学模式, 以此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统一、相协调,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高校可实行弹性教学制度, 可以放开信息技术的专业选择, 实行灵活和弹性的课程设置方案,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技术课程,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以后期望从事的职业, 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应充分认识到灵活的培养模式对于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把传统的“施教”思想变成“求学”思想, 从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转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促进了高校各学科知识的整合, 同时促进了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本身的系统化、多元化、自然化和成熟化, 如今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学的学科交叉的特性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

信息技术学科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 它能把高等教育中的多个学科联系到一起, 它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技术支持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拓创新思维方式和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交叉特性还决定了其实践与研究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而由不同背景的信息技术专家的协同合作教学、科研, 已经成为现代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为此, 高校应从上到下提高思想认识, 切实树立起为学生负责, 为社会负责的态度, 学校领导层面积极创设条件, 倡导和鼓励各学科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技术部门也应积极配合和支持各学科的信息化建设。具体到教学中, 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法”, 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 进行跨学科的探索和研究, 在掌握各学科知识、能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信息搜索、处理、交流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而又由于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交叉特性, 也是现代学科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的根源, 这种交叉性改变了原有的“技术本位”的教学观念, 从而更进一步提出了建构健康、和谐的现代信息文化的理念, 同时还增加了学生的人文思想, 这与以往的教学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 势必会引导未来学科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因此, 我们需要在认真分析、梳理、研究、实验及总结的基础上, 肯定这种信息技术教育模式,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总结问题, 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沿着和谐的方向全面发展。

摘要:当前,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深入到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 呈现出多元化、人性化的趋势, 并积极回归到重视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理性思维上。但目前的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无论从感性认识层面, 还是理性实践层面上来讲都不是很乐观。本文结合我国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重点阐述我国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策略, 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策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端强, 何国基.新时期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的调查与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12) .

[2]蒋新革.新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3]师书恩.信息技术教学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 .

高校信息技术 篇2

一、高校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优势

有利于促使高校数学课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课件与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板书有本质的区别,在高校数学教学中以板书为核心的教学需要学生花费很大的精力做笔记,而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中的课件通过下载就能够查阅和利用,并且不会出现传统教学中因为笔记不全而难以顺利巩固和复习知识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对课件进行进一步的合理化与完善化并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完全摆脱课程设置的限制并按照自身数学实际水平找出学习侧重点并自主安排学习进度,所以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与传统高校数学教学相比具有更强的教学针对性,对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数学教学整合的方法

与传统的高校数学课堂教学相比,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拥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如果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对多媒体进行合理利用,则容易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在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的优化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几种关系,从而在正确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高校数学教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对高校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所具有的推动作用。

1.确保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关系的协调。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高校数学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科学素养、思维能力等,所以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利用,使学生的智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并实现高校数学教学的目标。在此目的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在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以新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开展教学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不能做到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而导致了事倍功半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突出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的主线作用,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如果二者存在冲突则应当舍弃这种教学手段;其次教师要以教学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对多媒体的表现手段做合理选择。如多媒体的表现手段包括声音、动画等,在高校数学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高效率的表现手段,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包括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及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2.确保多媒体演示与教师讲授关系的协调。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课堂情境的塑造。但是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不能舍弃的,所以有必要将多媒体演示和教师讲授良好地结合起来,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发挥辅助教师授课的作用。在现代的教学理论中,高校数学教师被认为是高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学生是高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多媒体是高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辅助工具,其中教师本身主导地位不容忽视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过程,通过这种交流,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高校数学知识,也可以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品质素质,教师的这一作用是多媒体教学技术不可取代的;二是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依赖教师的操作,无论是可见设计,还是教学演示,都需要教师进行,所以教师的主导地位实质上没有变化。

高校信息技术 篇3

关键词 高校 信息技术 教学 融合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The Iss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Fusion

LUO NAN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341000)

Abstract The fus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is the trend of the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has exposed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Key words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ique; teaching; fusion; problem

0 引言

信息技术是指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高校的课程教学借助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1 高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1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可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浩瀚无垠、取之不竭的各种教学素材,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平台,将文字、图表、动画、声音、视频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象地演示教学内容。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1.2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图文声像并茂,让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变得生动活泼,可以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想学、愿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为探索全新的学习模式提供思路

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积极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助,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 高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高校要推广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和校园网络设施。当前,许多高校都在投入资金大力扩充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也在不断进行升级、改造和完善。但是,仍有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受制于资金因素,多媒体教学设施比较简陋,校园网络在高速、安全性方面还有一定差距,直接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因此,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推广和应用。

2.2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高校在实施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学经验和信息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信息技术。高校教师虽然普遍学历高,职称高,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能掌握较强的信息技术,因此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需要学校出资金、出政策,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对于一些老教师、老教授,学习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困难,可以指定年轻教师与他们结对子,优势互补,利用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和年轻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能力强的特点,共同完成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

2.3 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重视力度不够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信息时代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它不仅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还对传统的教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积极的影响。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高校教师对这一具有时代气息的先进的教学模式缺乏认识,不愿意与时俱进,不愿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融合自己所授的课程,教学观念陈旧落伍。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引导,激励教师迈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步伐。

2.4 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概念理解不清

有些高校教师以为只要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就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因此,他们简单地将板书的内容放到课件中,通过投影的方式将课堂教学内容投影到幕布上,美其名曰多媒体教学。这种认识其实是错误的,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只是简单地将幕布代替了黑板,投影代替了板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要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演示平台,以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最终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5 主次不分,片面追求信息技术

有些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将教学目标放在首位,而是片面炫耀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了追求所谓的精品课件,为了在评比中获奖,有些教师在教学课件的美化方面花费了很大精力。他们的课件界面精美,文字和图表排列错落有致,确实让人赏心悦目。但是,他们忽视了在课件内容的编排上下功夫,导致教学思路混乱,授课缺乏条理,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要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还要摆正课程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即信息技术是服务于课程教学,不能哗众取宠,主次不分。

2.6 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利于吸收知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可以去除灌输式教学的弊端,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有些高校教师在教学时,虽然借助了信息技术,但是缺少深度融合,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也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高校教师要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具备自主创新能力。

2.7 教学测评环节有待完善

教学测评,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正确、积极的教学测评,可以准确地把握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目前,高校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后的课程测评,仍然沿用通用的测评方案,或者只是对通用的测评方案加个补丁,无法依据这类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评价。因此,有必要针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课程特点,专门制定科学的测评方案。

3 结束语

高校在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克服和解决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现状探究 篇4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各类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教育教学信息, 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应用、评价、管理的新型综合教学能力。参照国家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 (试行) 》 (2000) 中的三大目标, 我们对现代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进行分解和归纳, 其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1) 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 塑造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 树立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意识-归纳为信息意识; (2) 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归纳为信息技能; (3) 初步掌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能力, 初步掌握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归纳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1 教师信息意识的现状

1.1 教师寻求信息的意识尚可。

在基于徐州范大学的调查分析为90%以上的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及科研中都能有意识地查找各种资料获取信息, 91.2%的教师到图书馆的主要目的都是从事借阅书刊、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咨询问题等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充分体现出与信息社会相协调的强烈信息需求意识。教师能够深刻的理解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为信息获取、教学科研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教师对信息技术素养的认识有偏差。

教师将信息技术素养等同于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 片面的认为只是要求计算机的熟练程度。

2 教师信息技能的要求和现状

教师的信息技能归纳起来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软件的应用。包括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和故障排除;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和维护;数字办公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数字音频软件、电脑动画与创作软件等的应用。二是使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包括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网站建设与信息发布、网络媒体、网络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防范方面。三是信息检索与应用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教师都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系统, 掌握浅层的办公软件的使用, 能够熟练掌握一些专业的软件老师占少数, 尤其是在多媒体制作和网站建设方面, 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来完成, 更容易接受网络教学平台的模式来建设课程。大多数教师都能够熟练利用互联网和主流的权威的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 没有充分的利用校内外网络资源, 获取信息的手段过于单一。

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设计现状

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三种态度:被动接受型、能力展示型和主动探索型。教师的态度不同, 对外在的条件的解释和要求就不同, 表现出的行为就有所不同;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态度形成的条件非常复杂, 包括大环境、教师内在压力和上进心、设备、素材、时间、效果、技术等, 并且随年龄的增加态度、认识逐渐降低。

目前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主要是利用幻灯片、单机版课件和电子邮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大都停留在主要解决教师“教”的问题, 把传统的讲义改成了PPT, 真正高质量的课件极其少见, 能创作和应用交互式学习和带智能测试、评价的多媒体或网络式教学软件的就少之又少了。教师普遍满足于现状, 没有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现代课堂中去。在信息运用能力方面, 通过数据分析, 发现有26.78%的教师不能够总结归纳信息, 36.13%的教师不能够将自己获取的信息融进课堂, 有效的传播给学生, 18.29%的教师不能够将获得的信息融入到自己的科研中去。可见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仅在初级阶段, 并且不能很好的与学科课程整合, 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

4 对策和建议

4.1 深化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意识

动机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基本内在原动力, 所以要激发和鼓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愿。通过讲座、培训、经验交流会, 让教师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便捷和与之带来丰富教学资源, 让教师了解信息技术素养不单单只是计算机能力, 更深层次的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运动到课程教学中去。创建一个应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 建立的相应的激励机制, 表彰那些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优秀教师, 并把这个作为评价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指标。

4.2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4.2.1 完善规范性培训机制。

规范性培训主要采用集中办班, 系统授课的形式。将培训对象细化, 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特征, 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机制, 可以设置教师岗前培训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等级班、信息技术素养骨干班等。也可以根据培训内容, 划分基础班、实操班、理论班, 使得教师获得系统全面的信息技术素养知识, 从理论到应用再到理论的升华。

4.2.2 积极开展辅助性培训。

辅助性培训以规范性培训为依托, 开展讲座、经验交流会、观摩会、远程教育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一方面活跃了学习气氛, 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交流解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借鉴别人的好思路、好方法。

4.2.3 制定培训的考核方式。

在实际的培训中, 对于考核这个过程是比较松懈的,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个环节。这样也滋生了教师对知识掌握不牢固、对培训不重视。要制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可以通过考试、座谈会、论文、实操等方式, 这样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还能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调整培训计划。

4.3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 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教师除了具备选择、加工、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外, 还应该具有使用信息的能力, 能够准确、迅速地接收信息, 并能对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和检索等, 把信息有效地组织成学生学习的资源。

结束语

在信息年代里, 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评价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不仅需要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信息技能的培养, 最重要的是将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在科研和教学的领域, 不只是作为一个工具、一种手段, 更要养成一种习惯, 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能效, 拓展新的方向。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展开,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成为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它可以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信息技术素养的三个层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 探究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希望通过借鉴以往研究经验, 为研究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多维度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高校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光焰.论用户信息技术素养教育[J].情报科学, 2004 (4) .

[2]张豪峰, 张水潮.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3]高月霞.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5.

[4]张倩苇, 谢晓雯.珠江三角洲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 (8) .

[5]陈大伟, 孟晓莉.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现状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 2008 (9) .

[6]林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科技信息, 2010 (16) .

[7]刘革, 郭志.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刊, 2008 (2) .

[8]李幸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助推下的教改探究[J].教师专业发展, 2010 (9) .

[9]曾志梅, 廉清.高校教师、学生、馆员信息素养的相关性调查分析——基于徐州师范大学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建设, 2008 (5) .

[10]凌健.关于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4 (7) .

信息技术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篇5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山大学北校区医学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和网络化服务的情况,从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和馆员三方面论述信息技术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技术高校图书馆

考察20世纪末直到现在的新技术革命形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可以发现目前信

息技术上的每一点进步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直接、也越来越深刻。高校图书馆不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也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教育学术性机构,现代信息技术是影响图书馆发展最深刻的环境因素。高密度的信息储存技术,高速度的信息传递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的信息查询技术,在变革了人们生产、收集、组织、传递和使用知识信息的方式的同时,也使信息服务的机制、结构以及服务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将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中,用这些技术来促进日常工作,改变图书馆的传统模式,致力于营造以知识导航为服务观念的发展环境,不再只局限于向读者提供馆藏文献,还提供所有网络上的可利用的文献,协助教学和科研是目前我们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

一.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进程,计算机日益成为图书馆的主要设备,图书馆采用了各种自动化集成系统建立自己的内部网络环境,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特征。我馆在1991年已经基本完成了大部分馆藏书籍和期刊回溯数据的建库工作,后来采用深圳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采购、编目、流通的自动化管理,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查到所需的书刊资料的存放和借阅情况,同时工作人员也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编书刊可以一次输入多次输出,编目的格式整齐规范。2001年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后,南、北、珠海三个校区图书馆数据合并,统一使用深圳图书馆的ILASⅡ系统进行管理,成为CALIS华南中心书目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国内外书目数据资源共享。本校读者可以在网上查寻三个校区的图书馆资源,三地图书馆通借通还。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一方面由于开展网上预约、催还书、推荐新书等业务,解决了紧俏文献的供需矛盾和逾期罚款的问题,使流通工作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建立起图书馆工作的信息网络,可以合理配置文献资源﹑网上协作采访﹑集中编目以及馆际互借,管理所需的工作统计也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完善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二.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也促进图书馆传统功能模式向开放式、网络式的信息服务模式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改变了服务的理念。图书馆业务手段日趋多样化,服务范围日趋全球化。引进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加快信息服务进程的重要一环。

众所周知,在医学图书馆,期刊在众多种类的文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新技术、新成果大多首先在期刊上发表,据统计,80的文献信息来自于期刊。期刊是医学图书馆中最活跃的因素。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定题服务以及馆际互借服务等工作都是以期刊作为主要信息源和工作对象的。但是,由于期刊(尤其是外文期刊)的涨价幅度大与图书经费短缺的矛盾,外刊订购的品种每年都在递减,满足不了读者日益增长的要求。为了提高期刊的利用率,充分发挥馆藏期刊的作用,我馆很早就引入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和美国的MEDLINE光盘数据库,并且免费提供给读者使用,这大大的提高了读者的检索效率,并且质量非常高,真正确立了我馆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医学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地位。在2001年合校后,我馆的馆藏资源得以不断完善,自动化建设和网络服务水平也有了提高和改善。近几年,我馆先后引进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SCI、RINGER、OVID等电子数据库,还不断在购买国外的医学数据库,馆藏重心逐步向数字化方向转移。据2003年统计,我馆的医学数据库有28个,合校后引进的医学及其他学科数据库增加到64种,期刊全文型数据库有13个,各种可供检索利用的电子期刊的种类迅速增加,在国内高校医学图书馆中名列前茅,读者通过网络可获取的医学全文期刊超过2000种,印刷型文献和电子型文献各领风骚。这些数据库更新速度快,收录期刊全,如美国著名的ElsevierScience出版公司就有1200种的全文学术期刊,多种检索入口,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数据库进行检索浏览期刊文摘或全文,方便而快捷。通过引进综合性全文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的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得到了更大的拓展。本校校园网的用户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的任何一个终端使用图书

馆提供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也解决了因书刊价格不断上涨而经费短缺停订书刊的实际问题,使用网络资源和数据库产品成为获取信息的最具成本效益的途径。

另外,图书馆开始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导航服务、网上咨询、文献传递等服务。例如在图书馆的主页上建立“医海导航”栏目,对医学资源网站和医学信

息资源建立链接,并提供网上电子期刊的网址;用e-mail、留言板等形式接受参考咨询,传输检索结果,解答有关图书馆馆藏和服务的问题;提供下载申请查新的表格;向读者推荐使用新购买的数据库;征集读者对图书馆的建议或意见;发布图书馆的新闻和通知等等。最近,参考咨询部又向读者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实时解答读者的疑难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网上资源越来越丰富和网上参考咨询工作、网上教育的开展,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也使图书馆的用户教育在时代的潮流中显示出其重要性。为此我馆还专门成立了文献检索课教研室,在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开设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程,对学生们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们的文献信息获取、识别、接受和利用的能力,使其在今后信息化、网络化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中游刃有余。除此,参考咨询部定期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用户教育,面向全校师生、各附属医院员工,介绍馆内现有一些光盘和电子数据库的收录范围,各种数据库的特色及其检索使用方法,介绍网址的搜索方法和文件下载的方法,对网上检索工具进行评估,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水平不断提高,反过来对图书馆用户教育和参考咨询服务要求也更高,这样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促进图书馆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和用户教育﹑服务水平的提高。2000年我馆开设了设备先进的电子阅览室,每周60小时向师生们提供馆藏书目数据、光盘数据库、引进电子资源和联机数据库的检索和利用以及INTERNET信息浏览等服务。电子阅览室投入使用后,利用率非常高,2002年一年就接待读者超过5万3千人次。

三.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对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思想和服务体系带来冲击,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下,要明确图书馆的使命并没有改变,信息技术并非取代图书馆管理人员,相反,图书馆管理人员作为桥梁、导航的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只有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人和机器相协调,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对自身的学习完善,必须具备精深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必要的网络及信息技术知识;必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外语知识,才可担任起“信息导航员”、“网络咨询员”等新角色。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是图书馆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馆员可通过在职进修﹑报读学位﹑学术研讨会议﹑讲座﹑短期培训等等形式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层次﹑全方位﹑复合型的图书馆管理人才。只有拥有这样一批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网络技能,又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同时还具备获取、组织、传播信息能力的新型图书馆员,图书馆事业才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服务及其馆员的影响是深远的,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将成为高度发达的信息集散地,图书馆必然将朝着“数字化图书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滨.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工作的变革.图书馆学刊,2002(6)

高校信息技术 篇6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教学;管理

G642.0;G434

教育部明确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管理只有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达到高效率地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的目标。而教学管理又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质量与效益。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管理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充分考虑外界变量和信息,组织和配置教学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活动,从而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的特点

信息化管理的模式是由信息和信息流的特点决定的信息不是独立存在的,从使用角度来说,信息是相互交叉,相互依赖的。信息化管理具有以下几大管理特点:

1.方便、快捷。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信息是现代管理和领导决策的重要基础,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卫星通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以低廉、快捷的方式实现信息即时准确的传输和沟通信息,获取和发布各类信息。此外,信息化还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如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把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老师、学生连为一体,也可以使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兄弟院校,及其他社会部门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快而准确地实现上传下达,還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和质量。

2.标准、规范。标准化本来是自动化一个很明显的特点,系统按照预先设定的统一标准运行,不偏不倚,因此,信息化管理意味着多了标准化,少了灵活性和变数。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管理软件为我们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提供了可能性,根据教学管理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的要求开发出计算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如排课系统、选课系统、成绩查询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学评价系统、考试系统及各类报表系统使全校教务管理部门可以在网络上通过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有关教学管理工作,这样工作既规范标准,又快速准确。

二、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注意的问题

1.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管理目前仍然停留在手工作业上(部分工作由计算机代替),有些学校虽然采用了部分教学和办公管理软件,但它们只是教学管理信息网络中的相互独立的孤岛,各孤岛之间的信息传递仍然为人工作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工作效率的低下。所以,教学管理信息化模式必须统筹安排、协调开发、一体化运作,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共享和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目的。

2.教师和学生日常接触的教学信息、管理信息以及教务信息等都属于教学资源,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教学管理是统一的,统一于学生的学习之中。现实中,很多学校都已经设计和开发了一个学校网站,但网站往往由于忽视了与学生学习和教学管理的相关性,使网站成为一种静态的公告栏或资料库,而不是真正基于资源型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模式,从而达不到完善学习过程,促进教学和管理的目的。

三、建设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1.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是教学管理思想、教学管理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化的观点对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统计、决策的过程。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确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管理创新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为先导和动力,实行管理创新。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不仅需要人、财、物的保证,还需要组织管理的协调,领导重视及大力支持才是关键。我院领导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教学管理价值观,从学院整体管理系统出发,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投入,加强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高宽带、高性能的校园网,积极探索教学管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

2.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化的校园平台,教学管理信息庞杂,传统的人工和单机管理效率较低,因此需要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集教学管理自动化、信息化为一体的先进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校园网络,采用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处理和控制技术,及时、准确地采集和传输信息,完成常规的教学管理工作并为各级教育决策提供分析功能。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涉及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两方面的建设问题,我院要依托信息技术系的师资力量,建立起先进、可靠、完善的技术平台,为实现我院的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处理的智能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通过信息技术和教学信息资源的有机结合,建立起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3.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面对日常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保持一贯的敏感性和判断力,积极主动地发掘、搜集,利用教学管理中的各种信息服务于本职工作,熟练掌握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成为技术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学管理人员。我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重在培养的原则。一方面,要引进具有较高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的人才,充实教学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着重培养提高现有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针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特点,加强信息管理能力的训练。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现代信息素养,提高他们应用和开发信息技术的能力,形成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信息化教学管理队伍。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现代教育思想的冲击,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发展的关键,是高校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趋势。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全面的教学管理改革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院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起有着自身特色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以教学管理信息化带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万桂荣,杨建明. 浅谈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

网络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写作教学 篇7

高校英语写作教学要从传统的“讲解、改错、练习”的窠臼中解放出来, 把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上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新的要求, 这正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进一步认识。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因此不断提高, 能否运用流利的外语与外界交往成为考查工作能力的必要指标。当前, 高校英语作文考试和练习题型单一、模式化、背诵法、套路化等这些都与语言的实用性要求相悖, 是将应试知识和应试技能作为教学内容的落后老套的可悲残余, 严重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 当然就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

当代大学生热爱现代数字娱乐生活, 这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对网络交际的渴望, 比如使用MSN、QQ、Skype等即时通信工具代替传统通话和对话, 使用E-mail代替传统书信, 使用在线词典代替纸质词典, 使用博客和个人空间写作代替传统日记周记和创作, 等等。这一时尚可以成为当代高校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网络空间为英语写作提供用武之地

王初明教授的“写长法”在互联网博客空间写作中得到有效发挥。“写长法”既能调动已学的知识又能驱使学生为表达思想而寻找还没有彻底掌握的表达式、句子结构等, 真正做到使学生“在用中学” (Learning in Use) 。这样能促使语言运用的自动化, 有效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鼓励学生不断地写、大量地写, 通过扩大量来提高质量。作文写得越长, 越能暴露语言问题, 学生越需要努力把所学知识用于表达思想, 在使用知识的过程中消化知识、巩固知识。同时, 学生还可以进行博客文章互评和学习, 可以链接自己的友情博客, 可以进行摄影博客和播客交流, 像Blogger、Photoblog、Facebook、MySpaee、Twi tter和YouTube等已经成为世界大众文化和娱乐交流的典型平台, 这样的交流都是基于英文平台, 因而极大地促进了英语学习。中国一位摄影爱好者ziboy的英文摄影博客对中西方文化交流, 尤其是向世界宣传中国方面发挥了桥梁作用, 带来了跨文化交际的强烈震撼。

博客空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07年12月26日发布了《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 其中显示中国博客作者数量已达4698.2万人, 拥有博客空间7282.2万个, 平均每人1.55个。另外, 像MySpace和MSN Space在全球英语使用者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并且一直呈上升趋势。据A1exa每日更新统计, MySpace的访问量基本上保持在全球第5位。而在2004年和2005年, 博客中国 (blogchina.com) 和MSN Space中文版的访问量自2004年以来在中国所有的博客中一直名列前茅。根据Technorati2006年5月的统计数据显示, 全球互联网目前拥有博客总数超过1.4亿, 每秒产生一个新博客, 每六个月翻一番。博客队伍发展得如此壮大, 主要原因在于博客的使用是完全免费的, 也不需要高深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是类似傻瓜相机一样的“傻瓜”网站。各种行业的互联网使用者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互联网空间, 并且随着各行各业的全球化发展, 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和文化在博客上充分地得到了体现, 英语、日语和中文博客数量名列前茅就是明证。就现代高校学生而言, 在经过了网络蒙昧时代的QQ瞎聊之后, 他们已经开始思考理性地使用网络了, 其中利用网络搜索资讯和进行网络学习成为主流。我们利用博客来鼓励学生进行英语写作和交流就有了客观现实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换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英语博客写作可以利用在线词典、搜索引擎以及博客互评有效地促成学生主动建构和内化自己的英语知识认知结构, 从而掌握精练准确的英语文笔。

博客互评。博客之间的相互评论, 或者加入博客群成为团队博客, 那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就可以发表各自的看法, 提出自己对英语写作的改进意见, 在团队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文章, 等等。这种自发的言语纠错、比较阅读和相互学习极大地避免了教师批改英语习作的某些徒劳无功现状, 比如说,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老师辛勤汗水换来的批注或不假思索、或置之不理。另一方面, 这也合乎写作练习的规律, 那就是:多练习, 多比较, 多思考。再者, 对于学生来说, 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英语交流, 特别是与国外学生进行交流联系, 这能够极大地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海外传递反映了博客空间全球化的重要性, 极大地克服了作为政治喉舌的门户传媒相互敌视的弊端, 博客空间交流对这次中国与欧美西方世界误解的消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而且是真实的、非模拟操练式的, 因而学习者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英语语言习得。此外, 博客互评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 能够更易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博客交流正是这样一种个性化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活动, 而学生一旦形成习惯, 则可能化为一种智力生活方式, 即终身学习, 这正是二语习得理论所要求的语言习得模式。语言习得理论认为, 人主要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接触或输入, 自然地学会语言。英语博客交流首先创造了一种英语语言氛围, 而且博客交流过程中能够迅速及时地通过英语信息的搜索扩展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 因此这种交流本质上正是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语言的过程。

网络技术为英语写作提供利器

搜索引擎的使用。上面提到的博客写作可能会涉及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学生的英语作文, 尤其是单词、短语和句子运用的正确性如何作出判断?如果只是学生之间自我评定, 或者企图全部让老师全权评判, 都是不切实际的。而如何恰当利用搜索引擎来判定句子或者词组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不失为一种十分可取的省事省时见效快的方法。而使用搜索引擎来判定英文的正确性要明确三点:一、最好使用Google、Yahoo、MSN等英文版搜索引擎;二、确认所搜索到的语句来自英美等英语本族语者的网页或网站;三、注意所搜索到的语句的使用频度。之后, 如何搜索英文成为关键。通常运用搜索引擎是为了验证词法和句法, 因此必须学会设想句型和词的搭配方式。此外, 还要学会运用搜索引擎的逻辑语句, 或者进行高级搜索。比如将所搜索的语句加上引号、定义搜索, 等等, 这些都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

在线词典的使用。使用搜索引擎便于句法和词法的习得内化, 而用词的准确和恰到好处还需要词汇量的扩充和词义的辨析。在线词典, 尤其是英英注释的在线词典为博客空间写作提供了便利, 这方面的词典很多, 比如Answers、TheFreeDictionary、Dict.cn, 等等。与老师苦口婆心地向学生推介牛津词典或朗文词典不同的是, 在线词典大都免费使用且具有比纸质词典词汇量更大词汇更新更快等特点, 在互联网已经普及到教室的教学条件下, 师生何乐而不为呢?

结语

然而, 事实上, 学生真正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例明显偏低, 网络游戏、娱乐八卦和交友聊天仍然是最主要的诱惑, 而主观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普遍自我控制力较差, 学习目的性不强。这正是中国高校学生大部分仍然处于网络运用的初级阶段的体现。也有持反对观点者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不必使用互联网, 应该对网络娱乐网站及即时通信工具进行拦截屏蔽。结果往往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不利于人性的良性发展。幸好网络让部分中国专家认识到了娱乐化学习 (Edutainment) 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已经颇有些年头, 中国不能再度落伍, 将eLearning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这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根据近年几次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分析, 中国网民使用互联网功能最主要的还是浏览新闻、搜索引擎和电子邮箱;紧接着就是即时通信、BBS/论坛和在线视听;而个人空间和博客的功能使用越发凸显。这一结果表面上看似乐观, 其实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这些功能基本上都是为了极端个性化的封闭式的娱乐而非学习。因而, 鼓励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深入认识互联网这一国际化、全球化学习工具, 培养学生网络英语阅读、评论、写作的习惯乃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崔保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版, 第386~396页。

[2].方玲玲:《“写长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外语界》, 2004 (3) 。

谈高校信息技术的网络安全 篇8

高校信息技术的网络安全问题

1校园网硬件方面的安全隐患

1.1网络设计缺陷

互联网最初的设计目的并不是用来盈利设计人员并没有过多考虑到网络安全问题, 并且计算网络协议的设定, 是以安全的网络环境作为前提条件的, 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环境本身就存在很多的安全问题, 因此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系统和通信系统协议存在着一定的设计缺陷, 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发生拒绝服务、欺骗攻击、监听攻击以及扫描攻击等安全问题。

1.2硬件和软件漏洞

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很多硬件都存在着安全设计问题, 网络应用和网络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各种网络系统参数存在缺陷, 防火墙的应用效果较差。同时, 计算机网络软件、NT、Unix、Windows操作系统主要是由计算机程序人员编写完成的, 因此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不足和缺陷。

1.3结构因素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各种网络设备和拓扑系统组成。计算机网络拓扑系统主要有星型和总线型两种结构类型,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 使得计算机网络很容易遭到非法入侵, 并且拓扑系统结构本身就比较复杂, 使得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管理和维护时非常困难, 这也给网络安全带来很多的不利影响。

2校园网软件方面的安全隐患

2.1网络入侵

网络入侵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 非法进入计算机网络, 访问未经授权的文件和数据, 非法进入到计算机网络环境的行为。网络入侵往往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网络系统的储存权限、读写权限以及访问权限, 并且伺机进入计算机网络的深层次系统, 对计算机网络发起恶意攻击, 导致网络系统瘫痪。

2.2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传播范围广、破坏力强、传播速度快, 严重威胁着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常见的计算机病毒有蠕虫病毒、ARP病毒和木马病毒。大量的蠕虫病毒会阻塞校园网传输通道, 并且向网络中发送带病毒的电子邮件, 逐渐感染网络中其他计算机系统。ARP病毒伪造或者篡改ARP数据包, 破坏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稳定性。木马病毒通过网络系统漏洞或者通信网络通道进入校园网中, 向外部的网络泄露校园网中的重要信息或者资料, 这种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藏性, 给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带来很多的麻烦。

3校园网络管理的安全隐患

当前, 很多高校多重视网络系统的建设, 忽视对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 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系统存在很多问题, 难以真正发挥出安全防御的重要作用。网络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没有掌握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和丰富的网络安全知识, 并且缺乏网络管理经验, 难以应对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另外, 一些网络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淡薄, 随意泄露校园网络机密信息, 随意复印和打印机密文件, 又没有对机密文件进行有效地管理和保存, 最终导致一些重要的网络信息文件泄露和丢失。

高校信息技术的网络安全有效措施

1加强硬件系统管理

1.1做好校园网络安全规划建设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初期阶段,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校园网络安全规划小组, 根据高校自身对网络系统的实际需求, 组织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网络系统设计方案, 设置合适的网络设备。同时要严格把关各种校园网络设备的安装过程, 针对校园网络中物理设备的运行特点, 对容易出现安全漏洞的物理设备进行调试, 一旦发生问题, 及时进行更换和维护, 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1.2合理划分网络拓扑结构

当前, 很多高校都采用子网和主干网的网络结构。主干网是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总出口, 通常设置在校园网的机房中, 主要负责连接校园局域网和互联网, 互联网中的所有信息数据都要经过主干网出入口的过滤和检测。通过校园网络中心可以将其他分节点和主干网光纤进行连接, 将主干网中的信息数据快速传递给分节点的计算机用户,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机数据传递效率, 确保用户访问互联网信息的安全性。

1.3设置网络的配套设施

首先, 校园网络要配置相应的防火设备, 在机房中安装灭火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 设置完善的防火设备和防火阀, 将空调通风机和火灾报警系统连接在一起, 网络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和维护相应的防火设施, 及时更换或者维修。其次, 在机房的墙壁上粘贴防静电材料, 积极采取防潮、防鼠措施, 加强通风。最后, 防雷接地, 对机房中的所有设备都要防雷接地设置, 对配电系统和网络外设系统设置相应的防雷措施, 在通信设备上连接防雷器, 避免发生雷击事故。

2加强软件系统管理

2.1设置防火墙

根据高校校园网的网络安全要求, 利用防火墙技术严格审查网络端口、地址、协议、IP等内容, 以校园网络为平台, 阻止非法入侵者或者网络黑客以非法手段获取内部信息数据或者访问内部网络, 过滤校园网系统中的危险因素。为了阻止假路由和假信息的非法访问, 可以按照一定的安全标准, 设置防火墙过滤网中的IP路由包, 实时检测网络系统中传输的数据包, 一旦发现问题, 会立即阻止传输数据进入网络, 有效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2.2虚拟专用网技术 (VPN)

为了确保校园网络的安全性, 在校园局域网中可以采用虚拟专用网技术。VPN主要有两种应用形式, 一种是在校园网中构建VPN, 以校园局域网为网络平台进行信息化建设, 如果学校的覆盖范围较为广泛, 利用VPN技术, 能够极大地节省校园网络安全维护经费。另一种是计算机网络运营商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建立VPN, 校园网基于VPN平台, 结合校园网络的实际情况进行自身建设, 具有较强的自主性。VPN技术具有很强的防火墙、IP选择路径、远端安全存取、网络加密保障、系统认证等功能, 提高校园网的安全性、灵活性和可管理性。

2.3病毒查杀技术

在校园网的日常运行中, 网络管理人员要积极地进行主动防御, 在网络系统中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 并且定期维护和升级杀毒软件, 在日常使用中定期扫描计算机病毒, 积极采用新手段、新技术, 形成软硬互补, 以杀为辅, 以防为主, 防杀结合的网络病毒防御模式。

2.4数据加密技术

在校园局域网中采用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有效地防止非法入侵者篡改、查看网络中的重要信息和文件。数据加密技术通过对校园网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加密, 来确保局域网的安全性, 能够主动的防御网络安全隐患。

3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首先, 要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和网络安全技能培训, 使广大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其次, 制定完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将网络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一个管理人员身上, 加强机房安全管理, 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校园网络中心, 严格执行值班制度, 需要打印或者复印各种机密文件时, 必须经过上级部门的审批。

结束语

高校足球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篇9

1、足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足球教学多年来一直理论课少实践课较多。教学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不是教师水平较低, 也不是教师不善于讲解, 而是学生主观思想上对足球的理解有限, 提不起任何兴趣。同时, 信息技术较为单一, 这就导致足球教学以及基本理论都停留在口述将接上, 采取的信息技术也仅仅是幻灯片、书本、黑板等, 学生凭借数值、声音、静态图片、文字很难得到实用信息。有些教师引进录像资料也无法完成信息技术那种集控制、交互与一身的, 让学生能更理性更直观的画面。学生不仅能亲身体验战术理论和战术技术, 也能让枯燥乏味的足球教学变得有内涵起来。

同时, 高校足球教学教学手段陈旧, 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因为足球教学多为教师示范以及配图讲解, 教师以外教学环境差, 教师的传授很容易受到限制, 视听效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教学中学生不能及时发现反馈问题, 因而学不到正确的动作概念。而动作概念不仅需要教师正确讲解, 也需要教师示范, 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 短时间内很难掌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讲解示范基本利用幻灯片、静态图片以及录像等手段完成, 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效果不尽人意。如, 演示图片视听效果较差、演示图片过于片面没有一定的统一性等。

2、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首先, 能完善示范形式飞跃。足球教学过程中的常用方法就是教学示范, 是教师将一系列动作呈献给学生的过程, 让学生产生对动作产生直观印象, 方便学生学习模仿。但由于空间动作因素对示范的局限性很大, 因此, 信息技术介入多媒体教学能改进动作示范标准, 拓展示范空间, 使示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 在示范中应用信息技术, 教师能控制示范动作, 如动作节奏、动作幅度以及动作速度等。对学生学习动作认知动作十分有益。其次, 优化足球战术示范。以往教学中, 教师凭借黑板、粉笔来完成战术示范, 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多媒体技术往往能将标准战术展示给学生, 演示战术变化。如足球技术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可以同步完成360°全方位状态。最后, 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不仅能摆脱重复性劳动, 让教师在高层次上发挥主导作用, 而课件制作与技术教学探索中, 教师能不断深化自身知识水平, 加强教学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提升教学效率。

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信息技术能让足球教学变得方便起来。其具体表现在战术配合以及战术演示两个方面。信息技术不仅能让学生在操作上感受到“纸上谈兵”的乐趣, 也能让足球练习变得逼真起来。由于足球教师与训练不可分割, 因此经常要进行战术上的创造与创新, 信息技术就是创新最好的工具, 学生亲自试验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 多媒体可以将战术有效组合改造, 增强动作幅度和方向的准确性, 大大增强了创新的机会, 理论上能更快速的整理新技术新战术。

同时, 信息技术介入足球教学, 有助于教学体制改革和形式化教育改革, 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也能让学生更好的消化和获取相关知识, 丰富学习内容的同时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 信息技术也能开拓学生视野, 让学生的求职欲望和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传统教学时教师边讲边示范, 学生很难直观感受到动作特点。而多媒体技术能创建好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场景, 引发学生注意, 调动学生感官,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而教师示范往往会出现错误或者动作时瞬间完成的, 学生总会觉得一闪而逝吗, 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 动作的准确性也会随之降低。采用信息技术以后, 多媒体可以播放正确动作, 并完成回放、重放、定格等程序, 让学生的大脑中建立准确的动作影像。如, 学生在学习比较复杂的动作时, 没有清晰的概念, 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多媒体技术能将足球理论中声、形、色、结合起来, 使运动技能具体化、形象化, 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了良好条件,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获得更多的信息, 准确地体会和建立相应的肌肉感觉, 促进和加速运动条件反射的分化过程。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集文字、图像、音频、动画、视频与一身的信息技术拥有良好的交互性。让枯燥单调的足球教学形式多样, 变得只管形象起来, 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加深了学生对足球教学的理解。无疑给足球教学带来新的天地。

摘要:足球教学介入多媒体技术, 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升教学质量, 丰富学生学习兴趣。同时, 信息技术还能拉近学生与足球的距离让空间更短, 让时间有较大的跨度, 将静态图像与空间范围变成动态人物显示出来, 学生能更直观的观看动态图像。

关键词:足球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黎勇.对高职院校足球教学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 2011, 04.

[2]齐海杰, 王媛媛.在高校足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足球意识[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1, 06.

以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师素质建设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质,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各项活动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条件,正深刻的影响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高等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已经得以普及应用,促进了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整个教育体系也步入了教育信息化时代;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要想毕业后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能做出最大的贡献,需要毕业生有全面的技能、良好的素质,而高素质的学生培养需要高素质的导师、教师,但是高学历不代表高素质,目前高校教师团队也逐渐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尤其是学历高但整体素质不高的教师不在少数,如何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话题,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师素质建设的联系日趋密切。

1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有关教师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隔三岔五的出现关于教育行业的负面报道,比如教师强奸学生,乱收费乱摊派,招生黑幕,教师殴打学生,学术造假,等等,突显出教师素质的建设尤其重要。

另外,目前高校教师不仅仅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变革、学校的改革、专业知识技术更新的严重挑战,同时面临着学生学习和就业方式出现根本变化的巨大冲击,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讲,时代的要求意味着教育上所存在的缺陷,也说明了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社会的极度不适应问题,因此,对我们高校教师提出新的高素质标准要求,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再者,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七章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可见,作为引领学生方向的主要指导者--教师,更是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所谓的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也在于此。

2 解决问题的办法—现代高素质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所谓的现代教师,就是区别于传统教师而言的,它的含义是指具有适应现在和未来教育造就人才所需要的一种高素质的教师。这种教师应当具有一些什么新的素质呢?从科学知识方面讲,要求他(她)们要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治学严谨;从思想品德方面来讲,要求他们要淡泊名利,要具有高尚的情操[2]。所以,现代教师应该积极培养现代的价值观,要围绕加强素质教育、多出人才,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

目前,“读书无用”、“毕业就业难”、“中国教育模式不科学”等等一系列的观点一次次的被提出,我们承认,目前中国社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教育模式、教育路子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绝对不说明读书无用,恰恰相反,说明我们的国家缺少精英,缺乏优秀的毕业生,而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现代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日常教学中除了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启发智慧、灌输学习方法外,尤其还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信念、道德、情志,因而现代教师要热爱学生,教师只有对学生深厚的爱,才能感化学生,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情操等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这些是素质教育的明确发展目标。

总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有高动力的社会文化氛围与个体内在品质的维系及支持。高校教师的核心素质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格动机与创新态度精神品质。为此现代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和更新科学知识,发展智能,形成一定的观点、信念、理想、道德和人格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成为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4]这是现代教师树立现代学生观的根本问题。

高校教师在培养学生方面,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文化、品德的质量水平,促进其完整素质结构形成为目标的教育。

3 高校教师素质的建设需要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工作模式,主要是指:要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教学内容和目标结构的改革,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测评,从而提高和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信息技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974年,美国信息工业协会的会长Pau l Zurkow ski首次提出了信息素质一词,并将其界定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兴起,知识和信息的产出量急剧增长,科学技术综合性越来越强,信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显重要,信息产业发达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有明显优势。[5]而我们知道,信息素质是一个人素质中的重要方面,信息技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现代教育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工具与手段,要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必须在教育中大量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我们的教育成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的信息化教育。

2)教师应先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

目前社会复杂多变,需要我们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素养,要意识到信息在信息化社会的重要作用,时刻捕捉最新信息;其次要善于发现并把握在教育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第三,要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意识,简而言之,要养成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评价和分析信息以及开发与传播信息的能力。[5]掌握信息技术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最近这20年来,有关教育面向现代化与教师素质角色的规范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集中探讨的热点内容之一。西方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教师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念四个方面的实证测量及理论模型的建构上。国内围绕教师素质问题也提出了很多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看法认为“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的主要品质。还有的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6]。由此可进,教师应先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

4 结束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唯一途径,而信息技术由于自身的特点为我们的时代注入了许多新的思想意识,形成了新的时代精神,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对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7]。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并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评价等方面做出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素质的提高,从而圆满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

[2]顾健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素质培养的目标定位[J].成人教育,2007(12):53-55.

[3]张彦坤,满春涛.教育信息化时代专业课教师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42-44.

[4]郑传敏.试论以信息技术促进素质教育[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5):20-22.

[5]郑传敏.试论以信息技术促进素质教育[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5):20-22.

[6]霍涌泉.教育现代化与高校教师的素质规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2000(9):160-168.

高校信息技术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信息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现状

1.学生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发生新变化

随着社会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复杂性、多样化的特点。他们更注重个性发展、主体意识的强化以及开放竞争意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大量的获取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思维更加开阔,思维角度变换迅速,思维方式呈现动态,往往对同一社会现象,却能得出不同的理解和结论。

2.学生自我意识日益凸显

社会的进步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要求越来越强烈,最突出表现为对学校传统思想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下降,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很难在头脑中沉淀,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力大为降低,使得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和考验。

二、网络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作用

1.增加信息、资源获得及沟通渠道

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得高校学生可以主动在网上接触和寻找相关的教育资源,打破了受教育者以往接触教育资源的被动性和局限性,增强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教育资源的认同感。网络既能传播文字,又能传播声音和图像,使思想教育的手段更加现代化,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网络容量大、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可以使思想教育的内容在网络上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传输,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快捷性和影响力。

2.网络信息技术为个性化思政教育提供了技术可能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具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因材施教及互动的学习模式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平等、民主、自然地交流和讨论,可以更好地发挥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作用。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特征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宣泄情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场所。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想法,探讨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者可以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针对性。

3.网络信息技术使得思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

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及时高效。网络能够快速传递各种信息,并能随时更新、实时互动,节省了获取信息及沟通的环节,这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策略

1.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

在大学校园学生群体在使用网络行为上的主要内容和方式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对于新生而言,他们在信息的获取上还是以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为主,对于在校园网络上获取信息的意识不强,而在内容上则较多的关注休闲娱乐信息。对于高年级学生,完善多层次、规范化的沟通渠道,引导大学生民主参与形式的健康发展是学校网络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要建立规范、有序的民主参与实践活动,要建设和完善多层次和规范化的沟通渠道,引导他们合理有序地参与公共事务。

2.发挥学生骨干及学生党员在网络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骨干和学生党员是学生团体中的较为优秀的一部分,在网络行为上也比较理性和客观,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号召力,更容易与同学产生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学生骨干或党员往往能及时了解事件的过程,并且对于那些在网上传播不确切消息及不良言论产生的原因以及学生的心态更为了解,因此更容易澄清事实和进行说服教育。

3.利用网络加强对于特殊群体的教育和引导

在目前高校学生中存在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心理疾病、沉迷网络、无法正常毕业等特殊问题的学生群体。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出现诸多问题,如缺乏自信、自卑、虚荣、精神压抑、行为孤僻、思想偏激、与人沟通存在障碍等,他们更容易接受网上负面信息的影响。因此,对这类学生要重点关注和主动交流,要关注他们在网上的行为,及时了解这些重点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充分结合社会网络信息技术计划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我们的工作富有特色和实效,努力把网络建设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文化的新平台,开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潘敏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综述[J]. 高校理论战线,2006(11).

[2]郝丹丹.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4).

高校德育中的网络信息技术研究 篇1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和日臻完善, 互联网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七月份, 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我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 截至6月底, 我国网民已达6.32亿, 占国民总数将近一半, 而其中手机网民竟高达5.27亿, 占总网民数的83.4%。显而易见上网冲浪已成为公民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网络信息服务终端的生力军的庞大学生群体, 在享用丰富多彩的网络生活带给高校学生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面临着网络传播中的不同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和思想道德的渗透和侵蚀, 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大学时期正是高校大学生思想塑造和成型的关键时期, 面对庞大的网络传播体系, 若对大学生网络环境不加管控、监测和净化, 任由其随性发展, 那么高校德育工作将不堪设想。为此, 研究、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坚定社会主义理念, 已成为当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 网络信息技术对于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现如今在校的大学生均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他们青少年时代正处于我国网络快速发展和多媒体电脑普及应用的高峰时期, 对网络电脑有着与生俱来的亲缘关系, 以至于到目前在大学期间, 线上线下学习、网上冲浪、网上购物已成为他们生活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网络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有助于高校学生德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

《论语·雍也第六》中有这么一句名言“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是2500年前我国的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对学习兴趣的精辟论述。时至今日,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仍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永恒的教育任务之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 过去在没有电脑和现代通讯技术下, 高校德育的学习兴趣培养就是通过教师的精彩讲解, 寻找其中的关联度,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本人在上大学期间, 每逢上《哲学》课时, 政治老师讲的口吐白沫、眉飞色舞, 努力倒出所讲内容的知识关联度, 以求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而到最后, 仅有那么几个屈指可数的学习好的同学与老师上下互动, 津津乐道, 其余大部分同学都进入甜美的梦乡, 学习兴趣难以激发。现如今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后, 随着网络媒体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普及, 德育思想教师利用制作精良、内容丰富、模块考究的多媒体课件, 通过音、视频及动漫相结合的方式, 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 从而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对那些非常抽象、干涩难懂的政治理论、思想道德的学习兴趣。

网络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有助于提高高校德育教学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思政课堂上, 政治老师占用大部分时间在不停地板书政治术语的概念、内容以及知识点间的关联度, 不停地想尽一切办法板书那些枯燥无味的抽象理论, 搞得粉笔末满教室飘荡、唾沫星子四处飞溅, 耗时耗力, 效果仍然不甚理想。而当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后, 政治老师就可事先在课件上把那些极其抽象的政治概念、枯燥无味的抽象理论、干瘪难扯的知识关联用醒目的层次关系、动漫的影音效果以及紧凑的逻辑关系一一形象地表述出来, 从而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把那些政治重点、难点融会贯通, 进而提高政治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网络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高校德育的最高宗旨在于提高学生具备哲学、政治、道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政治素养, 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一批批政治过硬、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提高高校学生的政治素养的最佳途径。对比传统政治教学模式,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现代政治教学模式, 更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 随时能够将全球刚刚发生的最新事件以第一时间传播学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音视频、文字以及图片等, 让学生更直观、更贴近现实生活, 了解、掌握事件背后的政治动向, 从而逐步提高高校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高校德育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三个途径

培育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 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备课效率

高校思政课授课效果取决于授课教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一位优秀的高校思政课教师, 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 而且还要掌握娴熟的网络信息技术。只有运用娴熟的网络信息技术, 条分缕析、删繁就简、把脉清脉络地科学备课, 摒除传统的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填鸭式教学, 才能在课堂有限时间内有效完成授课计划。从而不但在教学的“学”的层面大大提高授课效果, 而且在教学的“教”的层面更加有效地增强备课效率。

挖掘网络信息技术潜力, 注重情景教学, 朝着人机“上下互动”方向努力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把高校思政课从传统的死气沉沉中火起来, 探索情景教学, 最终形成人机“上下互动”的火热场面。为此作为一名有理想、有作为、有责任感的合格高校思政课教师, 自觉并积极地钻研网络信息技术, 挖掘其潜力, 从课件的设计、外观、文字、图表、动漫、音视频等方方面面精雕细琢, 既做到全而不繁又做到简而不漏, 最终实现教学情景逼真, 人机“上下互动”的良性发展。

增强驾驭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文化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创新发展。毫无疑问,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因此, 我们在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创新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 既要汲取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 继承并发扬光大, 还要合理运用和娴熟驾驭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只有兼顾好二者, 方能开创我国高校思政教学授课模式的新天地。

4 结语

上一篇:经济植物下一篇:VB教学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