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信息经济学(精选12篇)
高校会计信息经济学 篇1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其本质是提供会计信息, 而会计信息本质上则是一种商品。按照马克思经济学商品定义, 一项有用资源只要用于交换就成为商品。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公司制企业的出现, 向不参与经营的所有者呈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成为会计的主要目标之一, 不仅提供给管理当局的财务信息, 也日益为股东、投资者、信贷者和政府部门等相关利益者所需要, 由此, 会计信息市场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
一、会计信息的供给动因
1. 契约动因。
会计供给信息的契约性动因指按照契约经济学的思路对企业进行解析,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 而处在这些连接点上的是人, 凡是人都不能脱离自利的理性人约束, 企业是由这样一些个人所组成, 他们为了一定产权而与企业这个法律主体签定了契约, 并且具有最大限度地谋取自身利益的目标。
当利益机关这向企业投入了专有资产时, 企业就与其建立了一个有形或无形合同, 当利益机关者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实现保值和增值, 必须关心企业生产经营者, 进而了解公司的相关信息, 并根据所关注的信息做出决策。利益相关者要求获得信息便于企业履行合约义务, 同理, 企业对相关者要求投入专有资本是利益相关者义务。这种合同履行有先后顺序, 即利益相关者先投入专用资产, 企业后提供信息, 故从合同履行上看, 企业有提供相关信息动机。
2. 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供给的市场动因 (私人动因) 。
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私人动因源自于市场力量, 这体现了对企业控制的经理人为个人利益而采用符合利益相关者的行动, 这类市场有两类:经理人才市场和接管市场。⑴对于经理人才市场, 当经理的收益与企业价值通过市场挂钩时, 经理人为获得较多的收益必然努力增加企业价值, 其手段是通过良好的经营和有效信息披露 (会计信息有广告产品之用, 它能帮助实现企业价值认同) 。经理人同时试图使公司成本最小化, 从而使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 这就会形成向市场供给信息的动因之一。⑵对于接管市场, 当企业因经营不善导致价值下降其很可能被接管, 若企业被接管, 经理人也会被解聘, 其在企业收益成为泡影, 故接管市场也对经理人产生巨大动力, 经营好企业并提供良好优质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的供给收益
作为管理者, 提供会计信息商品, 必然以获益为前提, 管理者提供会计信息所获的收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有利于解除管理人员的“受托责任”。会计信息生产的动力源自公司缔结的合同。会计信息对于监督合同的遵循情况是必须的, 要提供经营成果的计量就需要净收益的信息, 以至于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愿意将报告的净收益作为经理人业绩的可靠计量指标之一, 此时管理者都愿意提供信息, 以使投资者相信他在实际中努力工作。⑵有利于管理人员在经理人市场上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正如尤金·法玛指出, 让经理人员隶属于经理人市场, 这将赋予其管理服务以市场价值。经理人才市场会激励经理使其公司价值最大化, 这将对经理人提供信息的动力产生主要的影响。⑶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存在使得股东具有行使权力的潜在机会, 如果经理不努力去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公司可能会陷入被接管的境地, 因而, 接管市场也会激励经理人员将公司价值最大化。与经理人才市场相同, 接管市场对于信息生产也具有激励作用。⑷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有利于树立企业健康的财务形象, 以较低的成本从资本市场获得所需的资金, 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有利于社会公众对企业进行监督评价, 强化企业自律管理, 提供管理水平和绩效。
三、会计信息的需求成本
使用会计信息应付出的使用成本, 主要表现在:⑴任何会计信息使用者都要付出一定的理解成本。虽然各国会计准则都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但这种可理解性是“对那些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而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的人士” (FASB) 而言的, 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不能真正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⑵各类特定的使用者还要付出相应的使用成本。对潜在的投资者而言是先使用, 后付费。股票的购买价格中实际内含了他们在消费会计信息时所应负担的信息费用;对于投资者来说, 公司的会计信息生产成本已在当期列为费用, 减少了可供分配给股东的利润, 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付费, 只不过付费的方式是从其利润中扣除而已。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提高其决策把握性的同时, 也为此承担一定风险。利益相关者在利用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时提高了他们决策把握性, 降低了风险。对于企业的非相关利益者, 他们并不因为会计信息而承担风险, 对这些信息的利用也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 所以理性的企业非利害关系人不能成为会计信息市场的需求者。
四、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相互关系
1. 会计信息需求对会计信息供给的作用。
⑴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理解越充分, 真正运用会计信息来进行决策的主体越多, 市场效率越高。会计信息需求者的素质和成熟程度决定了他们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能力, 从而影响到企业供给信息的目的。会计信息需求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对相同会计信息的理解也相差甚远。如果会计信息只能被少数投资人所理解和有效使用, 势必会降低市场效力。⑵信息需求方的力量对比可以决定所供给的会计信息的计价原则及质量特征。信息需求各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 对会计信息质量有不同的要求。相比较而言, 以历史成本法为计价原则的会计信息更满足可靠性的要求。可靠性是指会计人员所做的计量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经济对象和事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认为可靠性包括三个要素, 即可实性、可验证性和客观性。国家及其管理部门更关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税务、工商等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管的依据, 所以他们要求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是可验证的真实的会计信息, 而以历史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可以更好地满足这种要求。提供以现时价值法为计价原则的会计信息更满足相关性的要求。相关性是指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与经济决策是相关的, 会计信息使用者依据该会计信息可以在投资和信贷决策中减少不确定性, 从而避免决策的失误。首先, 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预测价值, 其中包括: (1) 根据以前年度盈利状况预测未来年度盈利; (2) 根据业务部盈利状况预测整个企业盈利; (3) 根据财务比率预测未来的财务危机。其次, 它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反馈价值。根据会计信息的反馈可以提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措施。再其次, 它还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在作决策时不能获得的会计信息是缺乏相关性的会计信息, 因为它已经失去了影响决策的能力。在会计信息的需求群体中, 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关心相关性, 所以他们希望更多的会计信息能够以现时成本法来予以记录和披露。在具有高度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里, 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 投资者和债权人在信息需求的力量对比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因而企业会计准则中有越来越多会计账户允许有选择的在期末使用现时成本法计量。在我国, 目前会计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 我们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可靠性是财务会计本质属性, 是会计信息的灵魂, 即使在未来, 公允价值的应用可能越来越广, 但公允价值不可能完全取代历史成本, 而且公允价值的应用也要力求可靠、充分而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真相。这就是说, 未来的会计和财务报告不论怎样改革, 都不应偏离这个基本方向:可靠性和相关性缺一不可, 可靠性是基础, 是核心, 两种计量方法长期并存是必然的结果。
2. 会计信息供给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作用。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会计信息并不等同于决策信息, 而它仅是各经济主体用于经济决策的信息源之一,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最主要的一个信息源。总之, 会计信息供给的内容多少及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该信息需求者所做出的决策的有效程度, 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
五、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矛盾分析
商品市场和产品市场一样, 人们也希望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相互平衡, 但事实上, 这点很难做到, 供求不平衡的状况是普遍存在的:⑴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形成单一供给对应多种需求的局面, 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 仅以一套财务报表来满足所有的信息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国的财务报告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 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将被限制“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之内。由于通用财务报告信息容量有限, 不可能详尽的提供所有的信息, 它只能针对“绝大部分人的绝大部分需求”, 在此之外就很难得到满足。⑵出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 对需求的满足程度必将有所侧重, 很显然, 会计信息主要是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国家和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而对于其他信息使用者, 由于他们与企业的利益关联性较小, 他们的信息需求对企业不具有强制性。⑶各信息使用者的地位不同, 使得各自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也不相同。例如, 在投资者中, 非上市公司的投资者由于人数少、投资关系直接, 其信息的需求会最大程度的得到满足;而上市公司的投资者, 除董事会成员和少数大股东外, 其他的广大股民在所获得的信息, 只限制在通用财务报告的范围之内。又如, 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法律保护, 因此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部分信息需求, 特别是对一些大额债权人来说, 通常会在财务报告之外, 再提供一些其他的信息。
高校会计信息经济学 篇2
摘要:中国的高校会计信息披露改革,是高校会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改革开展的基础,是受到中国新《高校会计制度》的执行、大数据时代会计因素影响以及市场化高校会计理念的引进这三个方面因素影响造成的。其研究的开展,对于高校会计管理与决策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会计;会计信息披露;披露内容;披露方法
一、引言
在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高校会计工作遇到了新的发展瓶颈与契机。高校会计管理者在时代背景下,开展了各项会计发展研究,其中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开展,成了会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的重点包括了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以及披露内容与方法的转变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对于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以及会计工作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影响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因素分析
在高校会计改革过程中,会计信息披露改革开展刻不容缓。会计实践工作中,影响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实践因素包括了以下三点内容。第一,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因素。[1]为了确实做好高校会计管理工作,提高高校会计管理效率与质量,1月财政部颁布执行了新的《高校会计制度》。这一制度的执行,为高校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执行标准。这一制度改革对高校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其中对会计信息新要求的提出成为了影响披露工作的重要因素。如在新会计制度中,严格要求将高校独立核算单位的相关会计信息纳入高校年度财务报表反映,就增加了会计信息披露数据内容,进而更好地提高了会计信息与报表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第二,大数据时代会计管理要求。[2]大数据时代技术的来临,对于中国各项会计工作发展都有重要的技术与理念支持作用。在大数据理念支持下,高校会计管理中的数据化内容有了极大的发展。正因如此,高校会计管理者对信息披露中的数据量与数据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现金存款等各类会计数据的披露中,信息数据精度要求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得到了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大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应用,对于高校、上级单位以及中国整体教育管理决策都起到了极大的数据支持作用。为此这些数据管理者,也对高校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市场经济机制变化。在高校财务改革过程中,市场化机制的引进是高校会计改革中不可避免的因素。在这一因素影响下,高校会计管理中的市场化要求有了很大提升。在会计信息披露中,这种市场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信息披露内容的变化中。如资产类会计信息中,对于市场经营预测、资产升值情况等信息披露内容,都是市场化因素在会计信息中的主要展现内容。单就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而言,市场性内容的增加对于信息管理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管理要求。
三、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与方法转变研究
在实际的高校会计管理中,受到以上因素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转变主要集中在信息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下面人们分别就这两点内容进行分别研究。第一,信息披露内容的转变。在高校会计改革背景下,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在新的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新的信息披露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内容更加充实。与传统的高校会计信息相比较,其披露内容更加充实。如在资产信息中,除了需要披露资产余额与增值情况外,还应加入下一年度资产增值预期、资产贬值情况说明以及资产管理审计内容等相关性内容;同时对高校无形资产,也应进行充分的披露,全面完整地展现出高校资产的整体情况。这种更加充实的财务信息内容,也符合高校会计管理的市场原则。二是新内容的增加。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只是将一个会计管理年度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展示,便于社会与上级单位监督工作的开展。但是新的会计管理模式中,会计信息披露可以为高校与管理部门相关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所以在新的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中,管理者需要增加决策性支持性信息数据,使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更加便于决策开展。如在会计信息中增加预测性内容、市场因素影响内容等,使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开展决策过程。单就高校自身财务管理决策而言,经决策内容通过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对于财务审计与责任审计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三是数据内容比例的提升。在大数据技术理念支持下,当前会计信息中的文字说明比例逐步下降,同时数据化内容比例有着很大的提升。如传统的高校会计信息中对于固定资产描述往往文字表述过多,但实际价值、增值空间等数据较为模糊。但是新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其数据性内容增加较多,极大地减少了文字表述内容。第二,信息披露方式的转变。信息披露方式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也是此次高校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信息披露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其主要的转变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单独会计信息报告的撰写。传统的高校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三张报表(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以及支出明细报表),以及相关附表进行披露,对于复杂内容简要解释即可。但是市场环境下,为了更好做好会计信息披露工作,这种传统的披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高校会计工作。所以新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应吸收企业会计管理方式,在单纯的会计报表模式上撰写详细的会计报告。这种会计报告内容应针对报告对象,进行调整。如对上级管理单位的报告中,应重视决策性内容的披露;而对于科研资金披露而言,其披露内容应集中在科研资金使用方面,避免资金被侵占问题的出现。二是突发临时性问题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转变。对于突发性临时财务问题,高校会计管理工作一般采用简单的会计公报形式进行披露。但是新的会计制度中,要求对这种问题必须撰写专项的会计财务报告进行说明,这种形式的转变使得高校内部与管理部门可以对突发性会计问题及时应对。
四、国外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系统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美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美国大学会计核算历史上主要运用“基金”会计方式,会计报表主要遵守一种被称为“审计模式”(AICPA模式)的披露准则。这种准则,需要依照“基金”施行信息披露,基金余额变化表、资产负债表和流动营运基金收支表包含在报表内。1993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第117号规则“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要点应落在净资产是非营利高校财务报表需要的,继而需要以责任产生制为根本说明用费,业务表、资产负债表和资金流量表包含在报表内。此种模式透露出以下的讯息:首先,摒弃了古老的“基金”方式会计报表为非营利高校,继而摒弃了运用多年的“基金”会计核算方法。固然,“基金”会计时至今日依然是美国大多数高校运用的核算方式,但由于颁布了117号规则,至少高校会计核算的天然方式并不是阐述“基金”会计,基本能够因环境而改动;其次,不管从方式到内涵高校会计报告都倾向于企业会计报告方式。企业报告中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和117号规则中需要披露的“业务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有着一致的范畴,而且,报表的规范和企业报表有相同之处。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相比,高校报表缺乏全部者权益项目,而为净资产工作,并划分暂时制约性、非制约性和长久制约性。新规则没有依照基金划分,而是由学校“全局”方位表示财务情况。第二,英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英国高等学校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则,每一年的`年末都往投资人、教育行政管制部门、学生(家长)、债权人、捐赠者等有关收益者透露学校有关的科研状况、教导以及资金等层面的信息,按照讯息不同的方式和内容的不同能够分为:年度回望(AnnualReview)、财务报表(FinancialStatement)和现实与数据(factsandfigures)三个方面。学校年末的报表与另外有关的阐述是年度财务报表。通过单独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关于学校管制报表、财务报表的报告、独立审计报告、学校理事会人员、学校理事会的担责、合并损益表、会计策略、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附注、现金合并流量表等都包含在内,对去年年度的科研、教导和社会服务层面的成功施行全盘的披露和汇总被称为年度回顾;现实与数据讯息对外暴露相关师资水平、学生状况、教育和科研、财务与资金等简易的讯息。第三,加拿大高校会计信息披露。能够变为典型的为加拿大高等学校讯息透露轨制。依照加拿大教育有关的法律表明,高等学校每一年年末都往教育行政管制部门、学生(家长)、投资人、债权人、捐赠者等有关收益者透露有关学校的科研状况、教导以及资金等层面的讯息,现实与数据(factsandfigures)财务报告(FinancialReport)和管制指标施行年度报告三个方面组成了学校的讯息透露,财务报告早已过单独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现实与数据讯息也运用了相对正式的方法,利用数字和图标施行充足的透露学校一年来的学生情况、财务情况、师资水平、研究状况、图书馆状况等;为了使有关利益者对现实和数据讯息的了解与运用相对便捷,利用细致指标对有关的讯息数据施行评估和分析是管制指标执行年度报告。此外,在后两方面报告中,透露讯息的内涵和细致指标比较稳定,但各高校也依照本身的状况截然不同。第四,对中国的启示。中国是以修正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依据创设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眼下,中国高校会计怎么适宜市场化革新的需求,能够从美国高校会计轨制变化的“一角”,获得下面的启发:其一,作为预测会计轨制革新的目的需达到多方信息运用者的需求。历史上因为中国高校皆是以公立为多,因此全局会计轨制的创设也是为了达到国家的需求,例如,现行轨制要求高校要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施行预算管制等。伴随高校多道路汇集资金的进展,会有层出不穷的国家之外的主体和高校产生财务联系,他们也力需明白高校的运营状况。由此,在创设会计轨制时,务必要思考这些有关利益者的需要。眼下中国高校会计讯息还未达到公开披露,而单单为向上级管制部门报告。这让其他主体没有办法取得他们需求的讯息。讯息公开,有助于提升捐赠人、国家、赞助者甚至学生对学校的财务监督,提升学校运用资金的效率;其二,应维持财政部门为所有会计规则系统的制订机构。双轨制为美国高校会计核算的运用,政府会计规则委员会规定公立大学,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管制私立大学。这种轨制,在处理会计讯息的比较性问题有很大难度。近几年来,美国私立和公立大学的会计轨制慢慢倾向相同。实践表明,没有较多的卓越性在两套管制机构里。中国创设两套会计管制制度几乎是没有必要的。中国的国情,确认了会计管制机构客观上仅为财政部门。人们明白,针对私立和公立大学创设两套会计核算和披露方法是没有必要的。毕竟,还未有如此的需要在客观上,并且,在中国私立大学还在起步水平,在一套核算方法中,能够把这种会计差异协调过来;其三,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规则与企业会计规则倾向相同。美国高校信息透露由基金主体转为学校主体,目的就是使较多的人明白财务报告。眼下非营利组织会计和国际上政府在很多层面租用了企业会计的方式,例如用收付实现制被权责发生制代替,支出概念被费用概念替代,编制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等,都力证了两种会计方法的相融性;其四,不应当运用“基金”会计核算方式。人们明白,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基础特点并不是“基金会计”,它仅为特殊会计条件下的产物。除了学费和政府拨款为美国高校资金的源头外,占有较大比例的为其他方式像捐赠等。因此用基金账户划分核算,有助于表达责任的不同。中国很大部分高校资金来源于学费和财政拨款,在其他渠道汇集的资金占比很小,由此整个会计核算系统应环绕着财政拨款来定制。中国现行高校会计表明:对经营性支出依照权责发生制,通常性支出依照收付实现制。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美国的高校会计,可以更精确地反映教育的“成本”是其优点,继而为获得相应的补偿铺垫基础。中国高校还未全部开放本科生的收费轨制,但培育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现实早已大范围采用“自费”轨制,这就说明了非常有必要地施行成本核算,运用权责发生制也是客观需要。
五、结束语
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改革,是高校财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管理工作者重要研究内容。为此高校会计工作者,与相关管理部门对信息披露内容与方式转变,开展了专项实践研究,为高校会计改革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秦光瑞.浅议高校会计信息披露问题[J].邢台学院学报,(03).
高校会计信息经济学 篇3
摘要: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会计在搜集信息时要对相关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而且还要关注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一些关联信息要进行有效整合,这样探寻影响信息质量的有效思路。
关键词:会计经济环境;会计信息质量;影响
会计工作的完成需要多方面的信息,而对这些信息的有效处理严重影响着信息的质量,实现会计的预定目标需要明确不同的影響因素,对于会计经济架构内的环境差异,会计人员要学会辨识关联的影响,从而使环境影响有利于信息质量的提高。
一、会计经济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影响
会计活动是一项具有经济特性的工作,它的有效运行受一些环境的影响,会计主体在处理信息时要关注这些具有经济特性的环境的影响,会计的经济环境包括很多种要素,这些要素严重影响着具体工作的进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连接着工作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会计架构下的环境有内外之分,外部环境一般在对应情形下发生,而内部架构下的一般也称为分支环境。内部环境表现在很多方面,如预设环境工序和路径,其中预设文化是处在整体态势下的,并且一些理念价值也属于内部环境,具有会计特性。而会计涉及的很多要素属于外部环境,主要有文化特性和科技特性等。这些环境会不断的变更,是属于内外部框架下的环境,并且会产生大范围的影响。会计环境和信息质量是互相影响的,因此会计要对信息进行检验,这样才能保障会计信息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二、会计经济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外部影响
1、宏观态势的总体经济
经济环境的影响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说特定时期的经济结构和文化水准都能够在一定程度反映这种影响,信息质量的高低和使用者有很大的联系,使用者由于受到其本身特性的影响,很容易受到需求变化的影响。信息的不同特性也会对会计的质量造成影响,比如说市场化的信息会提升原来的信息质量。我国独特的经济体制决定了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而企业中的各个成员也是这种特性的使用者。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需要对关联的环境有所侧重我国现有公司的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而且公司的贸易也在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因此财务信息的运用主体也有了更广的范围,随着市场的拓展,资本市场的各个环节也变得日益复杂,他们之间在配置资源上有着自己的特性,而且能够实现信息互通,这些都会给会计信息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2、政治环境
国家的政治环境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会计工作的流程也受到政治路线的制约,在某一个时期,国内政策方针的变化对会计的总体地位会有所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长时间地存在,会计人员在处理具体的事务时要认真解析这种政治环境,并且有效地运用到会计的各个领域。我国的经济由于受到历史的影响,一直以来各种市场主体都受到政府很强的干预,这种政治手段虽然对会计的经济环境有着良好的影响,但是这种干预路径仍然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有些时候过分的制约会影响经济环境的公正,因此会计主体可以创设一些关联的经济环境,这样才能会计工作更加地公开。
3、潜在特性的社会环境
会计信息的质量也会受到一些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是复杂多样的,比如说一些价值观念、文字或道德观念都会对会计的流程有所影响,这些环境因素有很大的稳定性,这些特性在会计工作人员处理信息的方式上能够得到清晰的体现。工作人员对待权威的态度以及大众对信息的保密程度都是潜在的社会环境,而且会计的经济环境也包括各个方面,比如说会计的培养水平,处理信息的技术和会计人才的流动性都是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我国的多重文化都是在集体主义的环境下建立的,这种特性的社会成员很容易形成一些小团体,这样的群体模式是不利于信息流通的,进而影响会计领域的信息质量。
三、寻求完善的途径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需要对一定范畴内的经济环境加以控制,通过探索不同的解决办法来维护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原有会计信息披露的水准普遍偏低,而且一些会计准则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建立新的披露体制才能使信息更符合规范。会计信息的关联准则在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有着很强的不确定性,而且缺乏相关的体制来规范这些准则,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这些现存的规定,是关联准则发挥更大的作用。处理会计信息的人员虽然能够按期完成任务,但是这些人才的素养已经难以满足工作中新的要求,因此建立相关的培训机制对优化人才结构有很大的作用。会计信息的处理需要秉承诚信的原则,从而保证信息的可靠性,这种信息质量的保证需要公司优化治理结构,要重视会计工作中的细节,通过有效治理从而为会计工作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使会计信息的处理在公司的总体架构下更加规范。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会计经济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相互关联的,这些环境因素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信息的质量,而这些环境有受到总体态势的影响,因此会计工作人员既要分析这些关联的环境因素,又要去辨别这些搜集而来的信息的属性,通过探寻合理的手段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陈军.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08年08期
[2]杨占云.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及改善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09年03期
[3]贾冰.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09年10期
会计信息失真经济学分析 篇4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控制会计信息的有关经济人为了实现会计主体本身或者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 不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 故意篡改、伪造、编造有关的会计凭证, 虚报、漏报、瞒报有关的会计数据而造成报出信息与会计主体本身的实际信息不符的现象。
一直以来,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层出不穷, 2001年底安然公司因为会计舞弊而破产;2007年, “ST天海”、“ST花炮”、“航天通信”在财政部公布的“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中被提出了批评等。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经十分严峻, 本文基于此从供求理论、成本效用理论与博弈理论三个方面分别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 进而根据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分别给出治理措施。
二、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分析
(一) 从供求理论分析会计信息失真。
从供给需求理论看, 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正是由于这种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市场的均衡价格。会计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会计信息交易的双方是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和供给者。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仅考虑是否有利个人决策, 而不是考虑其是否符合社会整体利益要求。这样就可能出现一些经营者在吸引投资时, 可能根据某些投资者的个人偏好提供信息, 从而使其他投资者或企业整体的利益受损。可以用经济学模型对信息需求与边际成本进行分析。 (图1)
图1中, D为会计信息的需求曲线, MC1为会计信息的社会边际成本曲线, MC2为私人边际成本曲线。社会成本包括因负外部性产生的损失和私人成本, 故MC1与MC2不等, 且MC1>MC2。此时, 会计信息的供求均衡点是MC1与D的交点El, 该点达到社会“帕累托最优”, 信息披露量为Q1。但是, 如果信息供给者考虑到某些投资者的个人偏好, 在进行信息公开披露时, 会有选择性地将迎合部分投资者偏好的信息进行虚假或者夸大披露, 以吸引这部分投资者进行投资, 信息供给者很可能会选择MC2与D的交点E2进行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量为Q2。这样, 虽然Q2>Q1, 信息披露的数量有所增加, 但是Q2是企业在不承担外部损失成本前提下满足个别投资者偏好的信息披露量, 而Q1是企业必须承担负外部性产生损失的信息披露量, 多披露的 (Q2-Q1) 的部分很有可能是信息供应者提供的失真的会计信息。也就是说, 若企业不考虑承担外部损失成本, 按个别需求者成本披露信息, 信息披露量增大到Q2, 但这并不说明所有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从社会的角度看, 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所以, 企业的最佳信息披露量为Q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由于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并没有达到社会“帕累托最优”。
(二) 从成本效用理论分析会计信息失真。
首先进行经济人假设, 这个假设认为决策者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并且可以清楚地计算其行为的成本和收益。
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都在于谋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会计人员作为独立的经济人, 他也将“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会计从业人员作为理性的决策者, 他不会考虑到社会利益, 即只要会计信息失真给他带来的私人收益大于私人成本, 就会诱发会计信息的造假。这里用一个模型进行分析。 (图2)
图2中横轴表示会计信息造假的收益及程度, 纵轴表示会计信息造假的成本及惩罚。其中, 会计信息造假的理论总成本曲线TC1, 即在法律制度完善, 惩罚充分有效的情况下, 会计信息造假者的总代价。会计信息造假的实际总成本曲线TC2反映现实状态, 较之前者低, 且主体是在补偿线之下, 表示会计信息造假成本低于会计信息造假收益, 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是“有利可图”的。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会计信息造假的总成本是很低的。会计造假者在面对巨大的经济诱惑时, 侥幸心理和利益驱动促使他们进行会计造假。经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各种社会约束减弱、会计信息失真成本过低、而其收益过高的情况下, 会计信息失真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
(三) 从博弈理论分析会计信息失真。
纳什均衡是美国数学家纳什于1951年总结出来的一种均衡理论。这种均衡是指参与博弈的每个人在给定其他人战略的条件下选择自己的最优战略所构成的一个战略组合。下文将从企业竞争双方角度和投资者与经营者角度两个方面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博弈分析。
1、竞争双方角度。
假设A、B公司有两个策略:披露虚假信息和披露真实信息。两个公司都披露真实信息的效用为 (1, 1) , 都披露虚假信息的效用为 (2, 2) , 一个披露真实信息, 另一个披露虚假信息的效用为 (0, 3) 或 (3, 0) 。两公司博弈矩阵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 每个公司都有两种策略:披露真实信息或虚假信息。在此博弈过程中, 无论B公司选则披露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 A公司都会选择披露虚假信息, 因为披露虚假信息可以使A公司效用最大化。同样道理, 不论A公司如何行动, B公司都会选择披露虚假信息, 因为披露虚假信息可以使B公司效用最大化。这从博弈论角度解释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因为公司经营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披露虚假信息是公司的理性选择, 可使公司效用最大。 (表1)
2、投资者与经营者角度。
在这个模型中, 投资者有两个策略:投资与不投资。经营者有两个策略:披露虚假信息和披露真实信息。投资者投资、经营者披露真实信息的效用为 (1, 1) , 投资者投资、经营者披露虚假信息的效用为 (-1, 2) , 投资者不投资、经营者披露真实信息的效用为 (0, 0) , 投资者不投资、经营者披露虚假信息的效用为 (0, 1) 。双方的博弈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由上图可以看出, 经营者提供真实信息投资者投资策略即 (1, 1) , 这个策略组合使社会总收益最大, 此策略是最优策略。但是, 人们不一定会如此理性并选择对社会有益的最优策略。本文的博弈模型假设双方可以考虑到对方的决策, 由于事先知道经营者会提供虚假信息, 为避免损失, 投资者很可能选择不投资。于是, 该模型的均衡点为 (0, 0) , 即经营者提供虚假信息, 投资者不投资, 这种情况对经济的发展非常不利。然而如果有关部门增加对企业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 使经营者对于披露虚假信息的占优策略消失, 将会促使经营者披露真实信息。与此同时, 投资者对信息的信任度增加, 也会促使其理性投资。
三、会计信息失真成因总结与建议
(一)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总结。
基于以上经济学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供求理论看, 会计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信息的供给者为了迎合特定投资者的偏好, 在进行信息公开披露时, 会有选择性地将迎合部分投资者偏好的信息进行虚假或者夸大披露, 以吸引这部分投资者进行投资, 这样虽然信息披露的数量有所增加, 但这是企业在不承担外部损失成本前提下满足个别投资者偏好的信息披露量, 从而引发会计信息失真。
2、从成本效应理论看, 会计信息造假的实际总成本曲线在会计信息造假的理论总成本之下, 且主体是在补偿线之下, 表示会计信息造假成本低于会计信息造假收益, 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是“有利可图”的。在各种社会约束减弱、会计信息失真成本过低、而其收益过高的情况下, 会计造假者面对巨大的经济诱惑时, 侥幸心理和利益驱动促使他们进行会计造假, 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3、从博弈理论看, 对于竞争双方的公司, 无论对方公司选择披露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 自己都选择披露虚假信息可以效用最大化。因为公司经营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所以披露虚假信息是公司的理性选择, 可使公司效用最大。对于经营者来说, 无论投资者投资与否, 提供虚假信息都会获取较高的收益, 作为理性人, 经营者势必会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这两个角度来看, 披露虚假信息都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从而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
(二) 建议
1、完善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是解决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问题。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目的是保护投资者, 但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信息的产生, 将会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法律环境, 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就必须运用法律武器, 增加执法和司法的投入。
2、培育有效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 对会计信息供给者形成监督。
首先, 应提高个体投资者的自身素质, 使其逐步走上理性投资之路;其次, 大力培育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公司信息的有效需求主体。我们应该完善机构投资者内部控制机制并加强其诚信意识。此外, 还应帮助优质机构投资者拓展融资渠道, 培育价值投资理念, 严惩其利用资金优势联合操纵股票市场的行为。这样有助于促使会计信息披露向着透明的方向发展。
3、培育经理人市场, 完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信息不对称使委托人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行动选择。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管理人员必然以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激励约束机制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双方的利益实现最大程度的趋同, 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参考文献
[1]Watts.R, Zimmerman.J.1986.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Watts.Corporate Financial Statement A Product of The Market and Political Process.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7.4.
[2]蒋尧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虚假陈述研究[J].会计研究, 2004.1.
[3]李亚云.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高校会计信息经济学 篇5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区分了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的“真实性”含义和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的“真实性”含义。提出从市场经济环境、企业、企业会计等不同层面分析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根源,并采取相应对策。本文还探讨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的关系。
一、问题提出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具有真实性)”与“失真(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信息经济下成本会计核算研究 篇6
摘 要:在信息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成本会计必须体现信息化的管理思想,从而包含了更丰富的内涵,并对传统的会计成本理论体系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分析了对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的冲击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成本会计;核算
1 对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的冲击与挑战
1.1 对成本会计环境的影响
在信息化系统下,企业组织趋于扁平化,成本的日常核算与管理发生了变化,每个员工都享有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从而形成了员工的自主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是降低成本的理想方式。同时,信息技术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奠定了基础。所谓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并对价值链进行的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以满足及时性和充分性要求的成本信息为基础,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予以快速处理、分析,进而实现实时调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有助于建立现代化的成本会计的信息系统。
1.2 对成本管理的冲击
首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为保持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需对产品从研制到开发、生产到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由于企业的研究开发成本会大幅提高,成本管理将从生产过程向前延伸至决策、设计过程。同时,生产过程后的售后回访、维修过程的成本管理则涉及产品的后勤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售后服务成本和维修成本等。其次,随着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成本管理的内涵也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和环境成本等。最后,企业管理的中心由重生产管理向重经营决策管理,这就需要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
1.3 对成本计量属性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计量模式出现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和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局面,现行成本、市场价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都可以用来计量。随着市场的健全和完善,资产计量基础可以通过网络传输从市场交易中直接获得,大大提高了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于是,按不同的计量目的选择的各种计量基础会在其适用的条件范围内大显神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彻底改变传统成本会计中历史成本的主导地位。
1.4 核算方法面临新的机遇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数据的收集、存贮、处理、报告和传递等等都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用多种会计方法已不再有任何困难。为加强管理与考核,手工方式下不得不放弃的核算方法。而且,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高效、迅速以及“随机寄存”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成本会计中“只读寄存”和“非此即彼”的局限,使相同的数据可按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多元选择”。
1.5 成本会计报告模式将全面改革
首先,在披露内容方面。在财务报告中增加成本会计信息含量,以全面、客观、公正反映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状况和经营成果,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更好地维护企业所有者、管理当局、债权人及相关群体的利益。
其次,在成本会计的报告方式方面。事件驱动方式应用于成本会计,改变了传统的顺序化处理方式,不必在每一个会计期间重复“凭证帐簿-报表”的会计循环,平时只须完成数据的存储即可。成本信息的使用者通过输入相关信息代码,运行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就可得出实时的成本信息处理结果。“超文本”和“信息链接”的引入使得成本报告所含信息无限扩大,报告的阅读者在阅读报告时可在其权限范围内实时追踪信息线索,无形中提高了阅读成本报告的效率。传统的符合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仅仅是会计信息系统诸多实时信息处理结果输出口之一,更多的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决策者希望企业提供更具有个性化的财务报告以及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报告。运用信息技术可按需定制个性化的交互式成本会计信息,借助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不同的成本会计处理方法,合成不同的成本会计报表,从而满足用户更具体、更个性化的要求。同时,根据用户所选择信息的统计资料了解用户所需要的成本会计信息,为未来成本会计政策的制定奠定基础。企业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成本会计信息,这就形成了真正的以用户为导向,将摆脱现有模式的束缚。
1.6 成本会计信息监督方式将得到改进
未来的成本会计信息监督主体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信息使用者自行监督。信息使用者对于获得的实时成本会计信息和其他日常信息,根据其变化的轨迹,发现不正常的情况自行调整。二是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对于日常成本会计信息的审计以网上审计为主,企业应向审计人员开放网络财务账目,提供有关材料,做出相关解释;企业使用的网络财务软件应增加便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相关功能;对于网上无法取证的交易应进行实地审计。三是政府部门的监督。财政、税务、审计机关、人民银行和证券监管等部门依法对单位成本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主要有3方面:接受信息使用者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投诉;对注册会计师监督的再监督;处理公司违规披露成本会计信息的事件。
2 信息化成本核算模式的构建
2.1 构建与成本管理多元化目标相适应的内部代码体系
企业要在管理工作中科学运用信息,就要对信息进行科学分类,这种分类工作具体表现是建立维护企业内部信息代码库,包括产品、物料、资产、部门、人员、客户以及供应商等代码。企业内部代码是企业内部信息分类的重要标志,是计算机识别信息的前提条件,是对信息资源实行定向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在EPR运行过程中对信息不断集合、排列、计算的基础。在制造业,物料代码中制造环节的在产品代码最为复杂,零部件出现了不同的集合体和再集合体;在不断变化的各个阶段,它们因含义不同、价值不同将要有不同的代码,这些代码是网络计算零部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成本的重要标识。
上述代码群在企业内部要有规范的统一管理,使其标准化和识别电子化,从而提高代码的网上通用性。这项工作是企业总部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战略工程,因为成本管理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内容比较多,所以,这项战略工程对网上成本管理工作更为重要。
2.2 设置明确的成本责任中心
成本责任中心的设置要强调企业内部管理的藕合性研究。在制造业,工作中心是各种生产能力单元的统称,也是发生加工成本的实体,作为最基础的工作中心-成本中心,将其确定在哪一级是一个在企业内部成本计算方案设计中与企业现有状况结合相当紧密的重要决策。在成本核算工作中,以传统的间接费用作分配方法易产生较大的误差,会出现成本背离价值和价格的现象,对决策产生误导,不利于对产品成本和利润的计算与分析,成本也很难作为制定价格的依据。
高校会计信息经济学 篇7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高校投资主体单一, 经济业务简单, 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高校自身内部管理的需要, 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分离, 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投资主体多元化, 经济业务日益复杂和多样, 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两账分设, 导致会计信息割裂, 不能适应现实经济环境下相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 尤其是部门预算改革及其相关配套改革的逐步推进, 两账分设, 高校会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的问题更加突出。
一、高校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存在的问题
1.两账分设, 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全面、不充分, 不能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大规模扩招以来, 基本建设进入了高峰期。高校的基建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自筹、银行贷款和国家拨款。高校不同渠道取得的基建资金进入基本建设领域后, 在基本建设过程中使用, 形成相应的投资支出, 这些投资支出构成高校未完工基建产品即在产品的实际成本, 是高校资产的一部分。但由于两账分离, 投资支出只在基建会计中反映, 不在财务会计中反映。只有当工程项目完工交付使用后, 财务会计才将完工基建产品的成本即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的成本登记入账。因此, 高校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全面、完整、充分地反映其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即使按规定, 高校在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报表时合并基建报表中来源于财政性资金的基建拨款及其形成的基建投资和基建结余资金, 但对于基建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或其他非财政性资金的高校来说, 合并基建报表后的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仍然不能全面、完整、充分地反映其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
2.两账分设, 导致高校会计信息失真。按照规定, 高等学校作为贷款主体向银行取得的基本建设投资借款, 要在财务会计中反映,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借入款项”科目。将取得的银行借款拨付基建时, 财务会计做借记“应收及暂付款”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基建会计在收到拨付的基建资金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基建拨款一本年自筹资金拨款”科目;这部分资金在基本建设过程中使用时, 基建会计做借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待工程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 财务会计才根据交付使用资产的价值做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 贷记“应收及暂付款”科目。由于工程项目建设期长, 往往要跨年度有的甚至跨几个年度, 因此, 基建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的高校, 在较长的时期里, 资产负债表中会有大额应收及暂付款。而这部分资产在基建会计报表中又以银行存款、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形式存在。两账分设, 既虚增了资产, 还不便于报表使用者理解。
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以及《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 基建投资借款利息应记入建设成本, 但由于两账分设, 高校作为借款主体向银行借入的基建投资借款在财务会计中反映, 支付的借款利息作为支付当期的事业支出反映在财务会计中, 不记入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 导致固定资产价值低估。因此, 用银行贷款进行项目建设的高校, 由于两账分设, 会计处理的最终结果是既虚增资产, 又低估资产价值,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两账分设, 增加了管理和核算的中间环节, 降低了管理效率, 增加了管理风险。由于两账分设, 基建资金的划拨、资产的交付, 以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国家基本建设拨款的使用等, 需要在两套账之间增设相应的管理环节, 设计相应的内控程序, 同一笔业务, 需要在两套账中分别记录, 导致重复劳动, 也增加了管理难度和管理风险, 降低了管理效率。
二、高校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融合的对策
1.整合现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为融合高校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提供制度依据。高校作为事业单位, 其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存在的问题, 也是我国所有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高校会计核算的改革与国家整个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体系的改革密不可分。我国现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主要由《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与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资金核算有关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组成。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步到位, 必须分步骤、分阶段实施。现阶段可行的是整合现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取消《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将《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的相关内容充实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 提高高校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 改进高校会计信息的质量, 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和决策需要。
2.完善会计科目体系, 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在现行高校财务会计科目体系中增设“物资采购”、“工程物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资产类科目, 核算高校为工程项目建设储备的材料物资以及发生的各类投资支出;取消原“借入款项”科目, 增设“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两个负债类科目, 分别核算高校向金融机构借入的偿还期限在一年以内 (含一年) 和超过一年的借款;增设“基建拨款”科目, 它属于收入类科目, 核算高校国家基本建设拨款的取得和转销情况。
3.完善会计报表体系,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满足各相关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和决策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 资产类增设物资采购、工程物资、在建工程等项目, 负债类取消借入款项, 增设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两个项目;在净资产类未完项目收支差额项下增加基建拨款项目。
在收入表中增加基建拨款项目。
增设基建投资表, 反映建设项目自开始建设起到本年末止基本建设资金来源以及基本建设投资支出情况。
增设待摊投资明细表, 反映本年实际发生的各项待摊投资数额。
增设现金流量表, 使相关信息使用者了解和评价高校的现金流量, 并据以预测高校未来的现金流量。
4.规范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随着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和多样, 现行高校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中的决算说明部分过于简单, 且没有统一的格式和要求, 不便于相关信息使用者理解高校会计报表。因此, 规范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 对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作出解释, 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加深入地理解高校会计报表的内容, 全面分析高校的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 作为决策参考。
三、会计核算举例
(一) 基建拨款的取得及其使用和结转
1.取得基建拨款时, 做如下会计分录:
2.支付工程款时, 做如下会计分录:
以上为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的会计处理。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 则在支付工程款时, 做如下会计分录:
3.工程竣工交付使用时, 做如下会计分录:
同时:
(二) 基建投资借款的取得及其使用和结转
1.从金融机构借入款项时, 做如下会计分录
2.支付工程款时, 做如下会计分录:
3.工程竣工交付使用时, 做如下会计分录:
4.用自有资金归还贷款时, 做如下会计分录
同时:
摘要:高等学校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 会计信息割裂, 严重影响高校会计信息的质量。文章主要分析现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下高校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使二者融合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基建会计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996年10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号发布
[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财预字[1997]286号
[3].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80号
[4].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试行) .财预字[1998]105号
[5].基本建设财务规定.财建[2002]394号
[6].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财会[1995]45号
高校会计信息经济学 篇8
关键词:军队会计信息失真,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一、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军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军队会计信息失真,就是军队单位会计核算与制度的符合程度低,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军队会计信息失真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会计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有意的造假行为,如编制虚假的经济业务,故意歪曲、掩盖、隐瞒会计信息的真实面貌,编制“账外账”等。还有一类是非故意的会计信息失真,如由于会计人员业务不熟、能力差,相关的技术水平低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一)“逆向选择”因素造成的军队会计信息失真
“逆向选择”是在交易发生之前交易双方由于外生性信息(诸如交易当事人的能力、偏好、身体健康状况等)不对称所引起的。导致军队会计信息失真的“逆向选择”有两种情况。
1. 低素质会计人员驱逐高素质会计人员
我们假设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军队会计人员供给市场。在该市场上,有能力、素质、品行参差不齐的潜在军队会计人员,也有负责选拔会计人员的军队会计人员的选拔方(或会计信息的使用方)。在潜在的军队会计人员与军队会计人员的选拔方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潜在的军队会计人员拥有的私人信息(包括能力、素质、品行等),选拔方并不清楚。那么,将来谁可能会被选拔从事会计工作呢?我们把潜在的军队会计人员简单分为两类:一类会给选拔方送礼,善于溜须拍马(往往是能力一般、品行一般的人);另一类人员不会送礼,并且不善于溜须拍马(往往是技术能力强、品行较好的人)。同时,我们也把选拔方分为两类:一类比较正直,送礼、溜须拍马等对他们不管用;一类不正直,送礼就收,一旦被吹捧就忘乎所以。
这样就会出现两种博弈情况:(1)如果选拔方人品不正,则会送礼、善溜须拍马的潜在会计人员被选中的概率很大,而不会送礼、不善溜须拍马的潜在会计人员往往落选。(2)如果选拔方人品正直,能力一般、品行一般的人也会想法设法在选拔方面前,说自己的能力高、品行好,而能力强、品行好的人则往往不会这样做。在选拔方无法鉴别真实信息的情况下,能力一般、品行一般的人被选中的概率也会比较大。上述两种情况表明,无论选拔方正直与否,军队会计人员供给市场都可能会产生“逆向选择”,即能力一般、品行一般的人往往会把能力强、品行好的人挤出市场。能力一般的会计人员往往会造成技术性的(非主观性的)会计信息失真,而品行一般的会计人员往往会造成故意的人为性的会计信息失真。
2. 劣质会计信息驱逐优质会计信息
这里也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假设军队有N家能够独立编制会计信息的单位。我们分析其中的两家单位甲和乙,这两家单位也就是博弈论中的参与人。两家单位在提供会计信息时的行为选择集合是:如实提供(合法)和弄虚作假(违法)。这里假设两单位不能互通信息,每个单位只能在收益最大、损失最小的原则下做出如实或虚假提供会计信息的选择。这种博弈的特点是:因为单位众多,这两家单位在利益上基本不存在直接的分配上的竞争(基本上是你多得了利益,并不意味着我少得利益),只是如果一家单位提供虚假信息获得的收益比如实提供会计信息要多,可能使得另一家单位感到受到了相对损失。因此,我们假设他们的支付函数分别是:如果两家单位都如实反映,各获利3个单位;如果两家单位均弄虚作假,各获利5个单位;如果一家单位如实反映,另一家弄虚作假,如实反映者获利3个单位,弄虚作假者获利5个单位。可见,不论甲单位是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还是如实提供信息,对乙单位的行为选择都没有影响,乙单位都会选择作假;同样的道理,不管乙单位选择什么行动,对甲单位的行为选择也没有影响,甲单位也会选择作假。
第二种情况:假设军队只有两家能够独立编制会计信息的单位甲和乙。它们的行为选择集合也是两种。同上面博弈不同,它们的博弈多具有竞争性,一方多得往往会造成另一方少得。因此,我们假设它们的支付函数分别是:如果两家单位都如实反映,各获得5个单位;如果均弄虚作假,也各获得5个单位;如果一单位如实反映,另一单位弄虚作假,如实反映者获得3个单位,弄虚作假者获得7个单位。因此,在甲单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既定时,乙单位若如实提供,甲得7、乙得3;乙单位若也提供虚假信息,甲得5、乙得5。在这种情况下,乙单位的选择必然是作假。反之,在甲单位如实提供会计信息的情况下,乙单位的选择同样也是作假。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甲单位如何选择,乙单位都会选择提供虚假信息;同样,无论乙单位如何选择,甲单位也会选择作假。最终的均衡状态就是双方都不如实提供会计信息。
综合上述两种类型的“逆向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劣质会计信息驱逐优质会计信息,使得优质会计信息没有市场,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平均质量下降。
(二)“道德风险”因素造成的军队会计信息失真
“道德风险”是指代理方知道自己的努力程度以及是否在按委托方的利益行事,但委托方却因不可观察证实,或因成本较高难以接受而不知道。因此,在交易达成后,代理方就可能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进行机会主义行为。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便是代理方在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效用的同时做出的不利于委托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军队会计主体掌握着全部的会计资料,独占了会计信息生产的全过程,这种天然的优势造成了军队会计信息供需双方的地位不对称,并潜在地降低了不良会计行为的风险成本。军队会计主体在生产、提供会计信息时,利用占有信息优势和直接参与会计活动的最有利条件进行机会主义行动,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取向,对原始资料进行人为的选择、加工,尽可能地向上级监督部门提供对本单位有利的会计信息,甚至不惜损害信息的可靠性。而其他利益相关者由于在信息生产中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只能被动接受军队会计主体提供的财务会计报表,无法有效地验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即使能够验证,可能也会因为成本太高而不可行。
在军队会计行为主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前提下,会计行为选择的实质就是一种利益的选择。军队会计人员的行为选择也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我军的现状来看,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军现行的法律环境存在缺陷,存在执法不严、惩罚不力的现象;二是监督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由于军队保密性的特殊要求,军队不能像地方一样借助民间审计机构对军队会计工作实施监督,而内部审计部门又缺乏必要的独立性,使违法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发现和处理;三是内控制度还不够健全,不同人员和部门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牵制机制。而军队会计信息失真的收益却是直接和现实的。根据博弈论理论,当会计信息失真的收益大于可能的风险成本,同时又不会导致严厉的惩罚时,会计信息失真就成了会计信息相关主体之间博弈的均衡结果。
二、基于信息经济学视角的防范军队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解决军队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必须要缓解“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特别是通过制度设计来改变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军队会计主体的行动选择集合。
如何防范由“逆向选择”造成的军队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使素质高、能力强的人而不是素质一般、能力一般的人从事会计工作呢?迈克尔·斯宾塞的“信号传递”模型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力高的求职者为了不被能力差的求职者赶出市场,他可以通过向雇主“传递信号”来暗示自己的能力很强,并且这个信号必须是强信号,即能力差的人不容易模仿(要模仿成本会很高)。军队会计人员供给方也可以自己“发信号”来暗示自己的强能力和高素质。这里的“信号”,既可以是受教育的水平,也可以是会计师等职业证书。当然,军队会计人员的选拔方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比如说举行比较专业的考试)来“鉴别”会计人员的能力强弱和素质高低,只是这些手段成本不能太高,否则就不可行。
解决军队会计信息失真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必须建立一个奖惩机制,提高会计人员“道德风险”的成本,降低其机会主义行为的收益。在正式制度方面:第一,推行会计委派制度,成立军队会计委派机构,改革会计人员的任免、奖惩和升迁制度,由上级财务部门主官考察其工作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会计人员从某个单位局部中解脱出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第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在组织和开展会计工作中所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规范整个会计处理过程,建立健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可以为会计信息报告的真实性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会计信息失真在源头就被有效预防和控制。第三,完善审计监督制度,解决审计部门独立性问题。第四,构建有效的评价激励制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的结果同个人职务晋升、经济利益和政治奖励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军队会计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非正式制度方面,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它通过改变人们对其行为的成本-收益评价来影响其行为选择,有效的意识形态可以淡化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应培养军队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树立“诚信光荣、作假可耻”的良好氛围。这样的意识形态教育能够提高会计人员造假的“成本”,有助于防范其“道德风险”行为。
经济学视角的会计信息失真探讨 篇9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会计主体的客观经济活动情况。会计信息失真通常表现为编造虚假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等,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主要是:
1.会计信息不对称
从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来看, 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函数和效用函数存在一定差异。委托人是企业的所有者, 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 力求实现资本保值与增值的目标, 而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对代理人有效的控制来实现,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委托人控制代理人的基础与依据。而代理人是企业的经营者, 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 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 如高报酬与晋升等。为实现其目标或获得最大的效用, 代理人就会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会计信息优势造假。一般而言, 会计信息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分布不对称。代理人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与提供者, 对会计信息掌握得比较充分, 相对于委托人而言, 拥有会计信息的优势, 而委托人是资源的所有者, 对企业不具有经营管理权, 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够了解, 在掌握会计信息方面处于劣势。由于会计信息直接影响到双方的利益分配, 当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 存在利益冲突时, 代理人就会利用其所拥有的会计信息的优势来谋求自身利益, 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我国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处罚力度不大, 使得会计造假所得收益超过成本, 为一些群体或个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原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理性人的经济行为是在权衡收益与成本的基础上, 力图使自己的效用最大或成本最小, 在效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 理性人为获取收益会不惜牺牲成本, 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会计信息的生产同样遵循这一原理。当一些利益攸关者从虚假会计信息中获得的效益远远大于所付出成本, 就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有些企业制造并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后, 反而会使这些企业容易通过银行或发行股票债券筹集到资金, 或少纳税, 企业相关人员也可以多拿酬金或得到晋升。而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所付出的成本并不高, 如我国证券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对造假的罚处的规定过宽过轻, 罚款几十万与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非法所得相比, 简直是微乎其微。加之有些法律条文中规定比较模糊, 缺乏具体的判定标准, 难以对造假行为进行有效的惩处, 这使得造假的收益大大超过预期的成本, 为群体或个人造假提供了动力。
3.产权不明晰
产权关系模糊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根源之一。产权不明晰, 就难以明确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经济上的契约关系, 很难形成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产权不明晰造成了企业所有者缺位, 相关机构缺乏对会计信息监管的动力, 导致虚假会计信息出现。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存在许多弊端。首先, 我国国有企业存在所有者缺失的问题。国家是国有企业财产所有权的主体, 但由于缺乏人格化的组织或个人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的职责, 也就是说国有企业没有真正的所有者, 因而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 往往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管理层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 就会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其次, 债权人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太关注, 为造假者提供了机会。国有企业的债权人大多是国有银行或国有企业, 这些债权人的所有者同样是国家,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对债权人的生存发展影响并不显著, 因此, 这些债权人对会计信息是否失真也不会太关注, 这使得造假者有机可乘。最后,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尽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是国家授权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专业机构, 但是, 由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不能干预企业经营权, 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因而对企业的监督缺乏相应的效果。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针对上述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应着重从明晰界定产权、建立健全会计法律制度、加强监控管理等方面来着手, 使所生成和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1.加强监控管理, 削弱会计信息不对称
企业可以通过对会计信息加强监控管理来降低会计信息不对称, 以预防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加强会计信息的监督包括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第一, 应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通过对职责分工、授权、批准、预算、风险控制等这些关键点的控制, 加强对会计信息的采集、记录、汇总等环节的监控力度, 及时纠错查弊,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报表, 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第二, 强化外部监督。外部监督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相对内部控制而言, 更能体现公正性, 因而有效的外部监督对于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更为重要。加强外部监督, 一方面, 要加强审计、财务、税务部门等国家形式的监督, 进一步强化这些部门对会计监督的力度。另一方面, 要建立和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审计监督体系, 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 提高其业务素质, 扩大会计监督面, 使社会监督系统与国家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经过层层监督, 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建立健全会计法律制度, 增强制裁的威慑效果
法律制度不健全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根源之一, 加强会计法律制度建设是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重要保障。从犯罪经济学来看, 法律责任的确定性程度和法律责任的严厉程度决定了制裁的威慑效果。如果承担的法律责任越明确, 法律责任越严厉, 那么制裁的威慑效果就越强。因此, 减少会计法规的不确定性, 加大惩罚力度, 使得会计造假的成本大于收益, 这会降低代理人的违规概率, 减少委托人对会计信息的监管成本, 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得到有效的遏制。具体而言, 建立健全会计法律制度, 防止会计信息失真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 在制定会计法规时, 要尽量减少会计法规的不确定性。环境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 为避免环境变化对会计准则的影响, 应在对未来的会计环境进行超前、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基础上, 制定合理的会计准则, 使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 应尽量细化法律规定, 在一些法律条文的规定上, 要有具体的解释, 阐明所适用的情况;在对会计概念和方法的阐述上, 也要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或者”、“也可”等含糊不清的词语。
其次, 加大惩罚力度。潜在造假者决定是否冒险的关键, 是造假收益是否大于成本。在现实中, 加大惩罚力度, 是提高造假成本的有力手段。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会计法律制度建设。一是在立法中对造假者进行重罚, 并加强执法力度, 以增加造假成本, 从而减少造假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倾向;二是要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增加违约处罚成本, 使造假者支出的成本大大超过所得收益, 从而降低会计信息失真的概率;三是可以建立市场退出机制, 对会计造假引起严重后果者, 要将造假者驱逐出相关行业, 提高市场处罚成本, 对潜在造假者产生威慑效果。
3.明晰界定产权,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认为, 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 不管制度对初始权利的界定如何, 都不会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影响, 但是, 在现实中, 交易费用往往不为零。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 权利的不同界定, 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正是由于现实中存在交易费用, 所以可以通过不同的制度安排来降低整个系统的交易费用。同样, 对会计信息而言, 通过明确界定产权, 也可以降低会计信息交换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只有产权界定清楚, 财务才能清晰, 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提供才会有效率。明晰界定产权是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针对我国企业目前状况,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并根据其要求来明确企业产权, 要建立和加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 真正维护广大股东的利益。二是优化企业的产权结构。从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可知, 真正的所有者缺位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因此, 要塑造国有产权主体代表, 来真正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的职责, 同时, 要采取相应措施减持国有股, 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 以优化企业的产权结构。三是规范企业治理结构。要对监事会、董事会、股东大会进行明确的责权划分, 避免董事会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重叠, 建立起权力相互制衡的机制, 使董事会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发挥核心的作用, 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者、监督者。
参考文献
[1]王宏.经济理论视角下的会计诚信缺失辨析[J].理论界, 2008, (2) :224-225.
[2]张国华等.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责任的缺失与完善[J].商业研究, 2008, (1) :137-139.
[3]王国弘.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与对策探析[D].天津大学, 2005.15-20.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 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经济学
一、关于会计信息
企业是各种要素投入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而联合起来缔结的一种具有法人资格和地位的契约关系网络。会计信息是资产定价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 从本质上讲来源于资产的所有权。会计的目标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提供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盈利前景的信息, 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从会计主体提供的信息中分析出利于自己决策的依据。因此, 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构成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基础。
另一方面,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 (资源提供者) 、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在对会计信息的了解程度上存在差异, 供方显然占优势, 他们掌握会计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传输 (包括传输的内容、时间和方式) 全部过程, 而需方一般只能被动接收, 对接收到的信息还不一定能全部吸收、正确理解。具体表现在会计信息的质量、数量、接收时间和理解程度存在着不对称性, 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受到影响。
二、会计信息的边际利益分析
就目前而言, 无论是把会计信息看作是商品还是公共产品, 会计信息的供需是制约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主要原因。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通过考虑边际量来做出最优决策, 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 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动。从会计信息的供给角度来看, 会计信息从生成到披露的整个过程中受制于会计信息的披露成本。一般认为, 信息披露成本包括信息提供成本、信息维持成本和竞争劣势成本。信息提供成本是指从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到会计信息的披露完成所花费的一切支出;信息维持成本主要包括定期的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的支出 (比如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发生变化时, 对会计人员进行的培训费用) ;竞争劣势成本是指竞争对手或合作单位利用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 调整其经营策略或谈判策略, 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引起的成本。信息提供成本和信息维持成本的增加, 勿需置疑, 能在各个方面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而信息的披露越是充分可靠, 就越有可能导致竞争劣势成本的增加, 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再者, 一般商品的供给者从商品的供给中可以直接获得经济利益, 所以, 其有创造需求和引导需求的主动性。而会计信息的供给方不能从信息的供给中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 所以信息供给者缺乏创造需求, 引导需求的主动性, 甚至于有可能为了降低成本, 在此类信息的披露过程中避重就轻, 含糊其辞, 甚至不予披露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一般只求达到要求的最低披露标准) , 从而造成信息供给不足, 无法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从会计信息的需求角度来看, 由于会计信息不对称性的客观存在, 每个信息相关者都会主动的搜集信息, 并对供给方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实施监督, 任何信息需求者 (使用者) 的监督行为如果导致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 由此带来的利益, 所有使用者都可以免费享受得到, 但付出的监督成本却只有发生经济监督行为的使用者承担, 就个体而言, 理性人必然不实施监督行为。为此, 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程度亦受到影响。
尽管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这只“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的配置资源, 但这个规律也有一些重要的例外, 即“市场失灵”的情况也有发生, 这就需要政府干预, 以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所以政府在关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活动中应发挥其作用。
三、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制度分析
制度对市场经济的运转和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基础制度的安排决定了经济运行效率。
组织中的个体有各自的利益, 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 个体不可能无限地扩大自身的利益, 因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于组织中的其他个体行为不影响该个体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 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必须对组织中的其他个体的利益影响最小。这种由于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产生的个体的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 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其实质就是契约 (合同) , 一个关于组织内个体行为及其后果的契约 (合同) , 制度的形成是多万博弈的结果。有效的制度能降低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 抑制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降低交易费用。有效的制度还应当是违规成本大大高于违规收益。
会计准则和其他经济制度一样, 有助于规范会计活动,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等等)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减少了会计信息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因选择披露方式不同所形成的机会主义行为, 使得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同一经济事项可以形成一个合理可靠的预期, 为人们运用会计信息提供了一个有保障的制度框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创造合作的条件, 提供激励机制。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报送的会计报告会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 这些个人或团体行为的后果被认为可能影响其他团体的利益。可见, 会计准则就其本质而言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通过规范会计信息披露来降低交易费用的公共契约 (合同) 。
所以政府应积极推进和完善基本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推广工作, 使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过程更趋规范、科学, 另外政府应加大立法、监管与处罚力度, 增加其违规成本, 使其不得不回归到有法必依的轨道上来。要维护《会计法》的权威, 保护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同时加强对《会计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那些严重违反《会计法》使会计核算不真实的当事人、责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还要制定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 对其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以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处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 为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薛祖云.会计信息市场与市场监管[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胡晶翔。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及其控制[J].统计与决策, 2004, (5)
高校会计信息经济学 篇11
【关键词】高校 会计信息化 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渐加大,几乎在全世界的各个行业都有所涉猎,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行业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为高校各项工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高校会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迫在眉睫。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打破了传统手工操作、过程繁琐、会计人员工作量繁多的局面,为高校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了便利条件,同时它带来的隐患也不容小觑。
一、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随着当代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教育行业的重视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的招生数量也居高不下。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会计的工作量也日益繁重,再加上传统的高校会计工作主要由工作人员的手工来完成,工程量十分浩大,并且当代人们交易间常常需要较为繁琐的手续,这更为高校会计的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这种情况下,高校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一些问题,并且由于传统的会计工作并不依赖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所以他们的工作效率并不高,因此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件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的决策,是高等教育学校响应时代发展的重要表现,对高校的建设、学校知名度、财务部门的工作等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信息化的建设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的工作量大、操作复杂的问题,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在繁忙的高校招生时期,保证了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问题,使高校的招生工作有条不紊,同时会计的信息化可以对高校日常工作中的有关资料、表格、数据等及时整理及时反映,杜绝一些潜在问题的发生,同时会计信息化的引进工作使学校对生源、毕业生就业、高校建设与投资的预测更具科学化,使高校内的每项收支都得到很好的监测,减少了腐败问题的发生,综上所述,高校会计的引进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工程还处于初始阶段,各个方面的工作还不完善,主要存在下面几点问题:
(一)缺乏信息化设备建设
虽然当今社会各阶层人士对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大,高校的招生量也不断增加,高校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也逐渐开始实行,但由于这项建设工作刚刚开始起步,尽管高校已经投入一部分资金购买相关的硬件、软件设施,但是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岗位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人们对新事物的引进本身会存在一些抵触心理,再加上对新事物的学习过程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不大,工作人员还是较依赖原来的手工操作,高校会计信息化工作很大一部分停留在初始的、基础的方面,在其他较为核心的方面发挥的效果并不明显。
(二)高校信息系统过于落后封闭
高校会计的信息系统过于独立,它一般只是處理该系统内的信息,与其他的系统间的联系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它所整理得到的信息显得较为闭塞,不能与其他非财务方面的数据问题相联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工作会更加繁重,高校整理信息的难度会增加,即使财务方面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增加,但学校整体的工作效率会受到影响,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并且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会存在安全问题。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对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的引进过程中缺少监管机制,一些安全隐患也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所以财务方面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问题。近些年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大,工作量逐渐增加,资金的数量也十分巨大,一些技术较为高超的网络黑客便对高校的信息系统进行攻击,导致高校系统内的相关信息被偷窃、偷窥,对学校造成不利影响。再加上当前网络技术的逐渐发展和网络环境处于的一个较为自由的环境,利用计算机犯罪的行为居高不下,使学校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安全监制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
(三)高校技术人员技能综合素质不达标
高校信息化建设之后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增加。传统的会计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并不十分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也参差不齐,随着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学校对会计人员的能力的要求也随之增大,有的工作人员自身专业能力并不高,对先进事物的学习能力不强,服务能力很难达到师生的要求。
三、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针对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效应大力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使它能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服务:
(一)完善、强化高校会计信息化设备建设工作
学校应该增大相关方面的资金投入,着力购买相关的办公软硬件,同时应该重视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的培养,适当地聘请一些专家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对信息化工作软硬件的使用不只停留在基础、简单的层面,这样一来,在增加员工自身工作能力的同时,使学校财务方面的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二)增强对会计信息化网络系统的监督工作
由于当前网络环境较为开放,网络技术也逐渐发展,一些黑客大肆地对学校信息系统进行攻击,对学校的信息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加强安全监制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增强会计信息的共享。由于会计信息系统较为独立,不利于校园整体活动的开展,响应外部资源共享的需求,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三)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高校应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使会计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地实施,同时也保证了会计信息化的进行,推动了高校建设的整体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传统的会计工作已逐渐不能满足当代高校的需求,高校会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增强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对整个学校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所以应该不断深化会计制度的改革,全面地推进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从而使我国的高校建设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崔永艳.新时期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探讨[J].财经界.2014.10(20):17-18.
[2]赵建花.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J].群文天地.2012.06(14):05-06.
高校会计信息经济学 篇12
一、国内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主要原因
(一)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绝大部分企业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以及危机意识仍然不够高, 因此在整理企业会计信息时可能会导致信息质量失真, 缺乏真实性与准确性。同时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财务流程也不够规范, 因此在实际会计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漏洞。责任制度又落实不到位, 致使会计信息质量失真, 从而使得企业失去更好的发展机会, 甚至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 企业经济收益和成本比例严重失衡
当前来说导致会计信息管理问题的原因相对较多, 而企业经济收益和成本比例有着较大的偏差是影响的一大因素, 部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随意转移资本, 这就使得企业经济收益和成本比例严重失衡, 而企业经济收益比违约成本低, 再加上目前国内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处罚相对较松, 并且法律法规管理范围也相对较小, 因此部分企业为了谋取更高的经济利益而转移投入资本, 从而导致市场经济运营陷入混乱。
(三) 企业内部利益冲突凸出
由于企业发展受到许多利益影响, 因此财务会计在设计企业经济信息时需要对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个人利益进行综合考虑, 当财务会计设计的企业经济信息无法满足三方利益需求时就有可能会产生利益冲突, 并且无法保证企业运营质量,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引发矛盾冲突可能会致使企业信息质量有所下降, 甚至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才流失等。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方法
(一) 积极开展会计规范体系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管理体系和制度, 使得会计信息管理和财务流程更加规范化。当前会计管理体系不完善和财务流程不规范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所以当前首要任务是积极开展会计流程规范建设工作, 不断完善财务会计管理机制。结合国际会计制度和基本准则来制定会计体系, 有助于实现与国际会计市场接轨。在制定会计制度和基本准则的过程中应当征求多方群体的意见和建议, 然后展开系统的讨论再制定出各方都能接受的会计准则。同时政府相关机构部门还需要为会计准则机构建立起威信, 要赏罚分明, 只要是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违背会计准则就需要使用法律制度对其进行相应惩罚, 这主要是为了规范会计信息管理和财务流程等, 避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这样不仅能够使会计信息准确性和真实性升高, 还能有效推动着企业的经济发展, 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 加强合作关系
双方企业在合作中可以加强契约关系, 有助于减少违规行为等现象的发生, 将企业合作中违规行为预期成本抬高, 严格控制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等状况。一是企业在制定经济交易合同前需要先仔细阅读合同的规定, 并要严格执行合同中的条约规定, 明确各方的利益, 提升违约合同成本, 以约束各方的违规行为;二是双方应签署关系合同而不是完全合同, 因为合作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风险, 所以要在合同中留有风险回转的余地, 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情况。当合同违规成本升高后合同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各种违规行为, 有效减少企业信息失真等现象发生。
(三) 维护利益者间的良好关系
企业内部管理者委托代理关系非常复杂, 所以在实际管理中应当要维护好委托方与代理方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专业经理人才竞争市场, 并将竞争机制贯穿于企业竞争市场中, 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人才管理制度, 积极鼓励证券市场互相并购, 使得资本市场更加活跃, 逐步将竞争机制融入到人才市场中去。除此之外, 还需要明确会计管理部门的产权, 其中包括有据实核算反映权以及监督权等, 但是不能妨碍经营者的决策, 也不能在经营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予经营者决策。如果经营者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所作出的各种违规与损害利益等行为, 应当予以拒绝相关事务处理, 同时还需要及时向上级禀告。
三、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及时改革会计信息体系和机制, 使得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更加规范化和国际化, 杜绝各种违规行为, 保障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摘要:企业决策者在制定战略发展计划和发展决策时需要参考会计信息, 因此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都与决策者的决策有着直接关联, 基于此, 研究并分析如何加强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企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经济视角,会计信息质量,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杰凯.经济学视角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探讨[J]..财会学习, 2016, (09)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