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会计核算(精选12篇)
高校教育会计核算 篇1
一、高校核算教育资本支出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高校由原来的国家包办转变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高校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微观主体,它一方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又是商品、劳务购买者和消费者,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在办学方式、发展规模、招生分配、科技成果转让等领域逐步与市场接轨,高校面临着调整、联合、合并的发展趋势及办学风险。如何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投入,降低成本,以达到低投入、多产出,最终实现最佳经济效益,既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经济规律赋予高校的新任务。
高校是一个主要依赖智力投入的机构,而且有很多高校具有非营利性,这样使得高校办学能力在外在价值上比较难于衡量,只能从成本支出获得一些信息。如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为高校数年甚至数十年办学能力产生作用,而高校雇用清洁公司对校园的清洁美化只是对当年的教学产生影响。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称为教育资本支出,后者称为教育费用。显然市场经济中,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办学能力,但是现行高校会计核算体系,通常只核算经费支出,而忽视了经济效率考核,排斥教育资本支出核算。因此,在高校实施教育资本支出会计核算,科学地进行教育资本支出与价值管理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作为微观主体的高校的发展要求。
二、高校教育资本支出的范围
确定高校教育资本支出的会计核算内容涉及两方面:一是哪些费用能计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范围?二是哪些费用与高校长期办学能力有关?
高校除了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外,还提供诸如社会技术服务、社会政治文化经营等服务。所以要正确划分教育教学性支出和经营性支出等非教育教学性支出的界限。经营性支出指校办产业与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发生的非教育教学性支出。这部分支出与教育教学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因而不能计入培养成本。教育教学性支出指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的各项支出。具体来说高等学校事业支出中应计入教育教学性支出的有:1.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为教学服务的教辅、行政、后勤人员的工资性支出;2.学校用于日常行政管理及公务活动的支出;3.教学部门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发生的各项业务性支出;4.与教育教学和培养过程有关的科研支出;5.与教育教学和培养过程有关的固定资产,包括教学、业务辅助、行政管理、学生事务等使用的固定资产,科研专用固定资产,后勤服务中非经营性的固定资产;6.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经济资助,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应该视为一种教育投入,也应该计入学生的教育教学性支出。
高校教育教学性支出中构成长期办学能力的有:1.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及相关待遇支出;2.与教育教学和培养过程有关的科研支出;3.与教育教学和培养过程有关的固定资产,包括教学、科研等方面使用的固定资产;4.设立长期奖学金当期发放的奖学金等等。
三、高校教育资本支出的会计核算
高校教育资本支出的会计核算可以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进行。这时,除教育教学性支出和长期办学能力的形成和积累有关的费用支出被分离出来单独设主账户核算外,其余的收支核算工作与传统会计相同。
高校财务会计部门在进行教育资本支出会计核算工作时,需在传统会计账户设置的基础上,增设教育资本支出账户、教育教学性支出账户。
教育教学性支出账户,用来归集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支出,主要由高等院校的事业经费支出构成,因此,“教育教学性支出”账户可根据需要,设置多栏式明细账户分类记录有关教育事业经费支出的金额,进行明细核算。例如,可以设置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固定资产支出、学生事务支出。因为教育教学性支出的业务大都发生在借方,贷方的功能主要是区分教育资本支出与非教育资本支出,因此期末结转时,构成高校长期办学能力的支出从教育教学性支出账户的贷方转入教育资本支出账户的借方,其余的支出则转入传统会计相应的账户。
教育资本支出账户,用来归集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能够形成长期办学能力的支出,可以按照高校长期办学能力的主要要素设置明细账,如师资队伍、科研投入、专用固定资产、长期奖学金等等。如高校需要考核院系业绩也可以按照院系设置二级明细,然后按高校长期办学能力的主要要素设置三级明细账。该账户借方发生额主要是从“教育教学性支出”账户贷方转入的相应项目和金额,期末转入传统会计相应的账户。主要相关账户处理有:
1. 发生教育教学性支出时:
2. 结转教育教学性支出:
3. 期末结转教育资本支出:
教育资本支出账户、教育教学性支出账户都是虚账户,期末没有余额。其主要作用如下:一是根据教育教学性支出账户的发生额计算学校总体教育教学支出和学生人均培养成本;二是根据教育资本支出账户的发生额计算学校为长远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而发生的成本支出,并利用其明细数据分析学校及其二级单位教育能力的情况;三是可以计算两个新指标:学校教育教学投入率=某期教育教学性支出发生额/某期学校经费总额,学校教育资本投入率=某期教育资本支出发生额/某期学校经费总额,使用这些指标和明细账的数据可以考核高校或者二级单位的工作业绩,引导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在市场经济中,高校作为微观主体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学校的长期办学能力。加强对高校教育资本支出的核算不仅可以衡量学校长期办学能力投入,也可以为考核学校和二级单位办学业绩提供信息,引导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高校教育会计核算 篇2
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推动了财政预算的改革,对政府会计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关键词】新预算法;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制度
一、新预算法对高校财务管理的意义
(一)提高高校会计核算的精细度。
新预算法强调了决策草案应该与预算相对应,且分为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和决算数三类。
在实际会计核算时,应按功能与经济类别分类编入再进行核算。
同时,新法还规定了各级人大将政府预算列入审查的重心,这就要求部门决算根据预算口径进行转化,使决算与预算互相对应。
对于报表口径的一致性,就取决于会计核算的水平。
由于高校会计信息使用者众多,相应的需求也不同,新预算法实施后,使得会计核算更精细化,有望满足高校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且这在一定程度上更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现状与追究管理责任主体。
(二)促进高校预算管理更精细化。
根据我国收支编列的状况来看,可以分为功能类系与经济类系两套体系,但目前财政预算公开较偏向于选择功能类。
为了区分政府职能具体支出,新法不仅将经济类体系增加进来,还更加细化了预算编制,同时也增加了难度。
此外,现行预算体制下,高校面对校内和校外所出具的预算报告不同,新法推行后,实施的“双向管理”使得预算编制更立体,还增加了预算调整、决预算相对比的要求。
(三)全面推进预算管理。
新预算法规定了将政府全部收支都纳入预算。
随着预算管理制度不断深入,全部的财政收支都在政府预算中体现,使得现代预算制度日益完整。
目前,高校已将预算收入中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行政事业类收入等均纳入预算管理中。
依据新的预算法,收支范围还会扩大,比如将来的经营收入、科技成果与横向课题收入都会归入范围中国。
同时,新法还要求各高校在“大预算”背景下,实行“三全”政策,即从“全员参与”逐渐升级到“全额管理”直至“全程管理”。
二、当前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发展特点
(一)会计目标不够多元化。
会计目标有时可以通过会计核算基础体现出来,一般情况下,基于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的会计追求目标主要是预算管理目标;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的追求的会计目标主要是财务管理目标。
根据新预算法规定,高校的会计核算基础通常是收付实现制,有些经济业务的核算基础按会计制度规定使用权责发生制,其用意是希望管理者能兼顾其他的会计目标,可是从目前整体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来看,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新制度按收支类科目规定按功能分类科目、经济分类科目设置,来核算众多不同资金来源与不同的预算类别。
虽新制度增加了16项一级会计科目,但能真正体现权责发生制的科目只有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与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而且缺乏与其对应的成本费用科目,所以折旧与摊销也形同虚设了,它们仅能反映长期存量资产的质量情况。
整个会计科目核算体系追求的是预算管理目标,所以难兼顾到其他会计目标,所以会计目标显得较单一。
(二)会计功能不够健全。
虽新制度新增了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同时也粗放了支出的分类科目,但是没有细分哪些科目属于费用类科目,这些大都根据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并对应收入的资金性质与年初预算内容来进行明细核算。
这种核算形式主要用于规范高校的预算行为,它的功能也主要反映高校的预算执行成果,所以会计功能较单纯。
(三)会计成果不够充分。
所谓的高校会计核算成果就是高校的财务报告,它也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础之一。
新的制度相比旧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来说,它不仅兼顾了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在所提供的财务成果中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了高校经济活动与财务状况。
因为它完善了财务报告的架构与体系,主要由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表构成,且在年度报表中增加了批注。
但在实际生活中,高校的会计核算制度仍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主要是报告高校的财政资金收支的结果与资产负债的状况,主要反映的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理合法性程度,这不仅不能体现出成本、绩效与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且还不属于综合财务报告。
即它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高校的财务成果。
三、完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实施思路
随着新预算法的推行以及不断全面深入改革,因为高校的会计核算制度关系着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因此,完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重新定位会计的目标追求。
新预算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与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预算编制规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与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
”由于该制度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绩效目标管理”,所以强制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无条件的执行绩效目标管理。
高校属于预算基层单位,则其会计目标理应与预算法一致。
由于不同的会计确认反映不同的会计目标,高校会计核算基础不仅实行收付实现制,还要引进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在预算收入与支出要素的确认方面可采用收付实现制,对财务收入和费用要素的确认可实行权责发生制。
因此关于会计目标的定位,首先应从传统预算管理向财务管理与绩效管理目标转换,因会计核算基础也应该实行“双确认基础”。
其次可将现行的`会计要素由资产、负债、收入与支出、净资产转化为资产、负债、收入与费用、净资产财务会计要素。
其中资产、负债与净资产是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与费用为收入费用表要素。
这里将“支出”要素改为“费用”要素,主要是因为这样才能核算、反映高校财务绩效,同时也满足新预算法的要求。
(二)拓展完善会计功能。
新的预算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强制要求政府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来编制综合的财务报告。
这里不仅要披露资产负债表的所有信息,还要求披露收入、费用与经营余额的信息。
其中,费用是指效益与本会计期间的支出,而对象化的费用为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校拓展了会计功能,同时也对成本的核算增加了难度。
由于当前高校的会计功能主要是反映了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它是以评价核算收支的真实合法性为主,并没能真正核算该校的教育成本。
由于现行的新制度没有设置相应成本费用会计科目,也没有归纳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的方法和规定成本费用的核算内容,因此很难完成支出管理向成本费用的成功转型。
所以,完善科目设置是很关键的环节,建议高校可以增设“待摊费用”、“资产减值准备”与“坏账准备”等核算成本费用的科目,并根据规定明确界定高等学校的费用,完善健全科目体系,拓展会计核算功能,进而能真实地反映高校资产信息,以及对学生教育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反映高校的“运营绩效”,满足新预算法的要求。
(三)建立健全的会计报告体系。
首先应该改进财务报告架构,可以通过增设“成本费用表”与“现金流量表”来构建更立体直观的报告体系。
“成本费用表”主要用于披露高校教育的培养与运行成本,“现金流量表”主要可以全面反映高校资金周转与营运状况。
这套体系可以全面完整、系统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他们更深入了解该校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况,并作出合理的评价与预测,同时也能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对高校的投资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韦锦义,尹丽.新预算法视角下完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制度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6):3-6
高校教育会计核算 篇3
关键词:高校;会计核算;绩效评价体系
虽然随着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建立,高校财务核算中存在的局限性问题与片面性问题得到了改善,高校的经费来源因此得到了拓宽,资金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但是随着该中的服务与管理范围的扩大,高校发展对服务与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建立起一个适用于该中心的绩效评价体系成为了必然。
一、 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绩效评价现状
(一) 过于形式化
高校中各个职能部门目前所使用的绩效评价基本都是沿用事业单位的考核标准,其在评价的格式方面同其他部门是没有区别的,而且绩效考核的过程过于形式化。在对财务部门进行绩效评价时,所使用的考核指标并不是根据其特殊的服务性质来制定的,严重缺乏针对性。
(二) 过于大众化
高校中的各个部门在面对每年一度的绩效评价时,基本都是心理有数的,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只有“优秀”或“称职”这一种,根本没有通过考核与评价找出工作中的问题,更别说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了。考核的“优秀”评价由各个部门轮流获得,其背后的顺序、要求等也都成了管理,考评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用真正的去考核什么,长此以往,考评人员对工作丧失了积极性,一切工作都敷衍对待。
(三) 无反馈渠道
因为在过去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中,在制定相关标准时并没有结合实际工作来进行,所以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是很难通过评价展现出来的。这样一来财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无法进行解决,而年终考核的进行也导致某些问题即使被提出来了也由于时间过长,而无法及时的进行改正。
二、 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 保证绩效评价指标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应该根据高校会计核算中心在监督与服务方面的特点,将绩效指标的制定弄清楚,并明确指标的共同性。此外还要考虑到指标的差异性问题,从具体的财务工作中,将影响较大的评价指标选择出来,用以反映会计核算中心真实的绩效水平。
(二) 保证绩效评价指标的实际性与客观性
在制定绩效评价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到会计核算中心的实际工作情况,确保选择出来的指标是可操作性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并且能够将核算中心工作的发展轨迹都体现出来,能够有效帮助考评人员进行改进与再学习的评价指标。
(三) 保证绩效评价指标的定量性与可分析性
在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绩效指标中,要确保内容的可统计性,同时还需要这些内容可以将绩效工资的情况都反映出来,并经由量化分析获得被考评人员的具体绩效分数。在服务态度的质量评价上,要通过定性分析来对上下级业务间的熟练程度与配合程度进行衡量。
三、 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 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宗旨
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其宗旨就是对中心的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进行改进与完善。评价体系应该是可以反映其中各个岗位、环节的具体工作,其中不但要能体现出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还要能够体现出其工作的监督职能与服务效率。并且要经由对评价体系的运用,找到会计核算中心效率不高的原因,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和服务能力进行优化,保证高校财务管理发展的科学性。
(二) 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论支持
会计核算中心就是为高校整体资金管理而存在的,而绩效评价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与中心人员有关的各种评价信息。这种全方位的绩效反馈评价法可以满足各相关人员在绩效评价方面的要求,其优点就是能够做出公平而客观的评价,并且可以使参与人员间的信任与交流不断加深。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我评价。员工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表现,根据既定的考核标准与目标,对自己进行评估。自我评价的优点就在于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扰,可以对自我进行分析,找出不足之处,并最终实现自我完善的目的。
2同事间的绩效评价。这种评价一般指的是处于同一部门的员工们相互进行评价,在同样的工作条件下,遵守着同样的工作要求,进行着同样的工作内容,相互之间经由绩效评价来激励、鞭策堆放。此外,这种同事间的绩效评价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各自的人际关系与交往能力。
3由上级进行绩效评价。上级在绩效评价体系中,不但是制定評价体系的主体,同事也是对下属进行评价的参与者。上级通过评价下属的绩效,来了解下属如何管理工作、安排工作的。
4由下属进行绩效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评价的效益性与真实性体现出来,如何通过公正而客观的评价,找到各种评价中存在的差距,实现提高上级管理能力的目标。
5由客户进行的绩效评价。这里的客户不但指单位内部各部门的员工,同时也包括了其它单位的相关人员。在员工的态度与服务质量方面,客户的评价基本上是最为真实而贴切的。
(三) 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指标
要先建立起一套实用而合理的会计核算中心绩效评价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按照其中各个会计岗位工资的提点与具体内容,根据定性分析与定量性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出代表性强的指标来当会计核算中心的绩效评价指标。其次就是要按照指标的性质及其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例,来设置各个指标的权重,确保通过绩效评价指标得到的结果可以充分的反映出该体系的实际考核目标。
(四) 绩效评价体系的结果管理
在考评结论方面,参与者们不但要按照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来制定相应计划与方法,同时还要对这些考核指标进行自主评价与判断,这是一个相互补充的过程。被评价者通过绩效评价,获得了对自身工作情况最为全面的评价,这对于未来的工作具有很好的知道意义。而绩效评价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要对目前中心的各种工作进行评价与考核,同时也在向中心提供改进与完善工作的参考意见。
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绩效评价的存在为解决以往高校财务核算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其中同样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所以建立起一个新的、符合高校会计核算中心要求的绩效评价体系就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作者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利儒.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绩效评价问题初探[J].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25).
[2]郑秀妙,杜永波.高校会计核算中心有关问题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11(20).
高校教育会计核算 篇4
一、会计调整法概述
(一) 会计调整法的含义
会计调整法是指以企业会计成本计量原则为基础, 利用高校现有的教育经费收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会计报表资料, 将教育经费收支有关明细科目的数据调整转换为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数据的方法。
(二) 会计调整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一是核算简单、成本低。财务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基于准确、系统的会计资料,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会计数据进行调整, 得出相对准确的教育总成本。二是核算结果具有科学性。由于核算所依赖的数据具有连续性、可比性、准确性, 因此核算结果比较科学与合理, 同时这些数据使同一高校不同时期、不同高校之间相互具有可比性。三是具有可比性。在会计调整法下, 高校既能按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核算, 又能根据相关资料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对会计资料进行调整、转换和补充。这种核算方法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原理相同, 有利于不同行业运营、生产、服务等成本的比较, 是对现有核算方法的完善与提升。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 成本与费用归集
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为培养一定数量和层次的学生所耗费的一切高校资源的货币表现, 从会计学角度解释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核算的高等教育教学实际成本。即高校作为会计主体, 其收入与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均应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目前, 高校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中实行收付实现制原则, 成本与收入不要求配比, 不利于教育成本的数据归集。
(二) 成本支出范围
现行高校会计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大收大支”的会计制度, 会计核算的相关性原则要求谁受益谁承担、受益多少负担多少, 在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时剔除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
(三) 会计期间
我国高校会计制度将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 但高校教育培养人才周期是将每年9月至下年8月作为一个教学年度, 为了与高校现行的会计年度相一致, 核算教育成本时要将公历年度作为成本核算的周期。
(四) 固定资产折旧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实际上固定资产是教育活动中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在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下不断发生磨损, 其磨损价值也应当得到足够的补偿, 为了正确地计算培养成本, 必须将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以折旧的方式计入培养成本。
三、会计调整法实施环境与相关原则
(一) 会计调整法实施环境
在我国还没有出台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办法的情况下, 应营造一个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财务管理的新环境。首先, 修改事业会计准则和学校会计制度, 打破收付实现制基础, 采用权责发生制, 并将成本核算作为学校会计核算的一部分, 建立完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高校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其次, 采用双轨制, 即在现有的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内, 既反映国家预算教育经费支出, 又通过增加相应的会计科目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教育成本。
(二) 会计调整法相关原则
具体包括:一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以及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科学计算高校教育成本。二是根据重要性原则合理选择成本构成要素。构成高校教育成本的要素有很多, 每个要素所占的比重和对成本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很大差异。在核算教育成本的过程中, 只需要按照重要性原则的核算要求, 将成本中比重较大的要素作为重点项目单独反映并力求准确, 而对比重较小的要素, 可以采用简易核算方法。三是以分类核算为目标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的“精打细算”的作用。高校教育培养成本首先按学校性质分类核算, 逐步过渡到按专业分类进行核算以及按年级分类核算的层次。四是根据相关性原则合理划分成本范围。凡与高校教育无关的收支活动, 一律不计入教育成本。五是适当采取估算原则。采用会计调整法核算教育成本是一种估算的成本, 不可能十分准确, 因此没必要过分追求精确, 否则计算成本就会加大, 效率就会降低。
四、会计调整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流程
(一) 计算学生总人数和折合标准学生总人数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学生总人数是指一个自然年度内的全校平均学生总人数。应按《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 (以下简称《办法》) 中规定的各类学生年初学生数和年末学生数。将教学年度转换为公历年度, 公式为: (年初学生数×8+年末学生数×4) /12。
由于教育经费支出核算中很难将各类学生的支出具体区分开, 因此将各类学生数统一折合为标准学生数。折合后标准学生总人数= (本科生+专科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学生+高职高专学生+成人脱产学生+进修生) ×1+博士生×2+硕士生×1.5+来华留学生×3+函授网络生×0.1+ (夜大+其他学生) ×0.3。折合后的学生人数就是无差异的学生人数。
(二) 教育事业支出数据的会计调整
《办法》中规定:“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家庭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构成。”
一是人员支出部分的调整。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人员支出对应于高校会计科目“教育事业支出—工资福利性支出”。首先核定在职职工总数是否超编, 若突破单位定编人数, 则按超编数, 在职教职工人均工资及福利费支出水平相应核减;若未超编, 按下列方式调整人员支出数:剔除实行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后勤部门管理人员的工资性支出;剔除社会保障费中非基本社会保障费支出;基本工资、津贴、奖金按实际发生数列支。
二是公用支出部分的调整。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公用支出对应于高校会计科目“教育事业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取暖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福利费、劳务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招待费和其他公用支出。首先应将已经剥离的后勤服务费用剔除;福利费、工会经费分别按工资总额的3%、2%计提, 超出部分要核减, 未达标的要核增;维修费中一般维修费用按实际发生的费用列支, 不含大型维修费;招待费应严格按照当年公用支出总额 (扣除招待费和维修费) 的1% (中央管理高校) 执行, 超出的核减, 未突破的不核增;其他公用支出总额控制在当年公用支出总额 (扣除招待费和维修费) 的15%, 超出部分不计入成本。
三是对个人家庭补助支出部分的调整。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对个人家庭补助支出对应于高校会计科目“教育事业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目前, 部属高校还未实行养老金统筹制度, 离退休人员经费一小部分由国家拨款补助, 大部分由学校负担, 笔者认为, 在计算教育成本时离休费、退休费、医疗费只计算学校负担部分, 不含财政补助收入中的离退休人员拨款和离退休人员公费医疗经费拨款;抚恤和生活费据实列支;一次性进入住房补贴项目费用, 数额巨大的要采取按学校教职工平均年数 (即从参加工作到退休的年数) 的方法进行分摊 (一般可按30年进行分摊) , 按年度分摊额计入住房补贴中;助学金项目要剔除以单位或个人捐赠、赞助形式设立的专项奖学金。
四是固定资产折旧部分的调整。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固定资产折旧对应于高校会计科目“其他资本性支出”和“固定资产”。由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实行收付实现制, 会计记录中没有关于折旧费的记载, 只有固定资产原值和每年的设备购置费的数据, 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 设备购置费不能计入当年的教育成本, 只能计入当年固定资产的折旧费, 因此, 要根据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 采用年限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费。目前, 固定资产折旧应划分为房屋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交通工具、图书、其他六种类型, 房屋建筑物折旧按当年房屋建筑物总值的2% (50年折旧期) 计提, 其中:已投入使用但未竣工结算的房屋建筑物可按估价暂估入账, 并计提折旧。专业设备按8年计提, 一般设备按5年计提, 其他设备按10年计提。另外, 高校为了扩大校园规模而自筹经费购置的土地也应计提折旧费, 笔者认为, 应按50年计提折旧计入教育成本。
(三) 科研事业支出的会计调整
目前, 科研费用计入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比例问题, 一直还是理论界争议的焦点, 不同类别高校的科研费用占教育事业费用比例也不同, 笔者认为暂按《办法》规定执行。《办法》规定按科研费用的30%计入教育成本, 如能分别计入具体成本项目, 则在该项目中直接核减;否则, 按科研费用占教育总支出的70%相应核减各成本项目支出。
(四) 计算高校教育生均成本
公式如下:高校教育生均成本= (调整后教育事业支出+固定资产折旧+科研事业支出×30%) /折合后标准学生总人数
通过以上调整与计算, 可以基本准确地核算出一所高校的教育生均成本, 由此进一步核算某一专业甚至某一年级学生平均培养成本。这些核算结果具有相对合理性和可比性, 能为高校管理与改革提供可信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高校会计核算体系构建思考论文 篇5
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提高高等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部于12月修订印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30号,以下简称《新制度》),并要求自1月1日起施行。《新制度》的发布并实施,为高等学校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自身经济业务发展需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本文主要对高校在《新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会计核算体系完善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完善和适应新会计制度的合理建议。
一、《新制度》在核算目标、科目设置、核算要求等方面的完善和改进的主要体现
1.高校会计核算的目标更高,一方面要满足高校经济活动财务管理的需要,同时也要与财政改革要求相适应。
2.支出业务的核算更加明细。《新制度》要求按照支出功能和经济内容细化支出类科目,将原会计制度下“教育事业支出”科目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几类,并要求区分资金来源和预算类别,在上述明细科目下还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3.预算管理要与会计核算进一步衔接。一方面高校的财务预算编制程序要更加规范,按照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重点科学编制,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同时要求高校财务预算的执行与会计核算进一步地衔接,提高预算的执行准确性。除此之外,《新制度》还有一些变化,如扩大了权责发生制使用范围、计提固产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完善了会计科目的编码、基建并帐处理、优化了报表项目结构体系和校内独立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的纳入等等。
二、高校会计核算目标的探析
基于《新制度》的新变化和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对高校会计核算的目标进行了再梳理、再思考,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会计核算要满足《新制度》所要求反映的.会计信息需求。从信息需求视角的来看,高校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有:(1)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高校决策管理者;(2)不确定的人员,如教学评估人员、各类检查人员、以及其他社会公众。因此我们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要能提供上述人员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2.会计核算要与部门预算挂钩,进一步促进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统一。高校部门预算不能有效地和会计核算系统衔接,也是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一个短板,由此造成,会计核算人员不能及时、正确的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并造成不正确账务处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预算执行不够精细等现象。
3.会计核算要满足教育成本核算要求,便于高校的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根据《新制度》要求,高校应当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按照相关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逐步进行成本核算,这些工作的开展都有赖于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和创新。
4.会计核算体系要科学合理,便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实务操作。随着会计信息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核算体系的设置要体现科学、高效、准确。会计核算体系顶层设计考虑要完善、精细;基础操作要简单快捷。
三、构建完善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会计核算体系主要包括科目体系和项目体系。科目体系主要指会计科目,一级会计科目按制度的规定设置,明细科目(制度规定的除外)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项目体系主要是指根据单位的管理需要,按以项目为核算对象自主设置的核算体系。,通过对《新制度》和高校会计核算目标的进一步思考、探析,本文认为,除了现有的科目、项目维度外,必须增加会计核算体系维度,优化核算结构,具体如下:
1.完善科目核算维度设置方式。根据《新制度》要求,高校每笔支出业务必须按其预算类别(基本/项目)、资金来源(财政补助/非财政专项/其他资金)、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进行核算,按此设置,以“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为例,必须下设“教育事业支出—预算类别—资金来源—功能分类—经济分类”至少5级明细科目,由此计算所需设置的会计科目数将非常庞大,既不利于日常科目的管理维护,也会造成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下降。因此建议简化科目设置层级,可采用“教育事业支出—经济科目”模式,将预算类别、资金来源和功能分类科目等信息纳入“资金来源”维度核算。
2.增加“资金来源”核算维度。由于简化了科目设置,因此建议增加“资金来源”维度来核算科目设置中减少的预算类别、资金来源和功能分类等信息,例如可以按照“资金来源—功能分类—预算类别”模式将资金来源维度定义为“财政补助—高等教育—基本支出”等,其他的以此类推,并按一定的规则将其编码。设置好的“资金来源”通过会计核算软件可以与项目关联,或直接与会计科目关联,以此来标识每一笔支出的资金来源信息。
3.优化项目核算维度的设置。传统的“项目—科目”二维核算体系,是体现“做的什么事—用的什么钱”的思路,项目的设置主要反映需要做的事情。但是在多维核算体系中,项目的设置要细化,项目需承载更多的核算信息,以便于在会计软件中将“科目—项目—资金来源”进行规则化的关联。因此,每个项目的建立需要体现以下信息:(1)项目核算对象,实际操作中可以为具体院、系和特别指定的核算对象,核算对象要区分为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和离退休五类;(2)项目资金来源,主要区分信息是财政补助、非财政专项和其他资金三类;(3)项目资金预算类别,是指该项目资金是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4)项目的受益层面,主要用来指定项目资金的受益对象,可细化为学校层面、院系层面、班级层面等,还可以根据需要指定层面,该项目信息主要用来进行教育成本核算。项目设置要与高校预算编制协调一致,项目的预算类别和资金来源信息随着预算的变化而变化;项目设置要涵盖高校所有的支出,即学校发生的每一笔支出都要有相应的项目与其对应。高校应当建立统一的项目编码规则,规则既要易于识别,又能方便组织核算。
四、总结
多维核算体系的建立后,高校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均包含有各维度的管理信息,通过选择不同维度的组合,可以根据管理需要产生不同的会计报告,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戚艳霞.《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特点分析[J].财会月刊.(12).
[2]解文清.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应收及暂付款管理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11).
[3]蔡催冬.高等学校会计核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_基于《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J].会计之友.(9).
[4]于莉萍,靳鑫.新高校会计制度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探析.《大连大学学报》[J].2013(4).
[5]陈东.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多维核算体系的构建探讨.《会计之友》[J].2014(09).
[6]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通知(财教[]488号)[EB/OL].ht
高校教育会计核算 篇6
【关键词】会计核算;会计监督;问题与对策
近几年,随着教育的改革,我国高校办学水平快速提升,无论是在教育、学术还是科技研发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甚至有些层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是与此同时,高校的持续扩招也为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增加了难度,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我国高校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问题
1.核算基础薄弱
(1)成本收入不切合实际
我国高校的学费由之前的国家承担变成了学生自身承担,但是高校的会计核算制度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特别是对收入和支出这一部分的会计制度还存在着非常大的缺陷,这就导致很多学校出现了巨型的隐形债务,导致其财务数据失真,为高校的科学管理制造了非常严重的危机和潜在风险。
(2)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符
目前,固定资产虚高是很多高校财务报告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固定资产应该是对高校当前建筑、设备等资产的统计,但是有很多学校为了扩大办学水平或者应付上级的检查,针对实际已经不存在的或者已经报废处理的固定资产并不在账面上进行处理,使账面资产远远大于实际,以此来提升学校的固定资产数额,以便于在学校评级时能够在固定资产这一方面获得加分。
(3)净资产真实性不足
高校当前沿用的会计制度把其净资产分成了事业基金、专用基金政府补助等多个类目。但是,当前在实际上我国高校会计仍然为收与支的结余,它不能对净资产进行非常良好的反应。
2.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没有完善的会计报表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报表各个类目设置的不太合理,因此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高校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中依然包含着资产、负债以及净资产等三大类目,同时还有收入与支出项目,但是在实际上作为事业单位,其财务报表中的收支项目时没有存在必要的,收支项目能够由收支表来代替。还有,会计报表太过重视预算以及收支,对固定资产、债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方面的核算重视程度不够。
(2)没有完善的财务公开披露制度
在高校改革之前,高校的资金来源基本上都是政府财政拨款,因此长久以来高校的财务报告主要是针对于上级主管部门。现在虽然高校施行了新的财务制度,但是其仍然没有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财务公开披露制度,这使得外部的一些与高校发生财务往来的机构,比如银行、金融机构、赞助企业等并不能对高校的财务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监督。
3.会计核算工作的动力不足
(1)高校管理层对于会计核算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校的管理层基本上都有行政级别,因此导致他们并不注重对经营性工作的开展与推动。长期以来,财政拨款使得高校和一般的企业有了非常大的差别,高校管理层因此都不太重视会计核算工作,这是现在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2)会计核算人员专业素养不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中也大量的应用了信息技术,这就对会计核算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除了掌握财务方面的知识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可知,大多数高校的会计核算工作人员整体素养都较差,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会计核算工作的需求。
二、解决高校会计核算问题的有效对策
1.增强会计核算的动力,使其基础更加坚实
(1)管理层要重视会计核算工作。高效管理这要转变思想观念和意识,不应该只关心学术以及教学,而应该适当的将一部分精力放置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上,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并未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提升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水平。人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实际执行者与操作者,因此想要提升会计核算的能力,就必须提升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水平。
2.构建完善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1)完善会计报告内容。在当前会计报表的基础上新设立现金流量表类目以及相关的附注披露。这样就可以使工作人员能够较为精准的了解到高校现金的动向,提升其对资金的掌控能力。(2)完善财务公开披露制度。通过合并会计科目的方式对则务报表的编制项目进行调整,从而设计出能够反映高校整体经营活动的则务报表。另外,还要在原有披露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则务报告公开披露和外部审计制度,加强信息披露的力度,使外部人员能够较为准确的了解到高校的财务状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在我国高校的会计核算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实现精准、全面的会计信息管理。因此,高校要从这些方面加强改革力度,不断提升自身的会计核算工作水平,实现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毛成银,鲁忆.基于收付实现制条件下我国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24).
高校会计核算探讨 篇7
(一) 法律制度问题
高校会计核算主要遵循《会计法》、《高等教育法》和《预算法》等法律制度。现从三个法律制度层面来分析高校会计核算所依据法律的不足。第一, 会计法颁布的时间滞后。目前使用的会计法于1999年10月31日修订完成;且与企业单位比较, 事业单位仅在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有处理会计事务相关规定, 而企业单位另有第三章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第二, 教育法施行的时间为1999年1月1日。经过10年发展, 目前的高校教育有了很大变化。另外, 教育法对资产来源与使用、在校学生的人均教育成本、科研校办政策优惠和财务活动应当依法接受监督等方面作了规定, 但对于高校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的监督检查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第三, 预算法中没有提及高校预算相关的内容, 只在第十九条第三款所称“事业发展支出”中提到其他事业发展支出。
(二)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于199年颁发 (财预字[1997]286号) , 1998年1月1日起实施, 距今已使用超过十年。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没有将权责发生制引入预算会计内, 且没有提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等。
(三) 教育行业会计制度问题
一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于1998年颁发 (财预字[1998]105号) , 已使用超过十年。二是高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教学周期时间约为3月1日到下年2月28日, 二者不一致。三是高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经营性收支业务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随着高校的发展, 高校与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应收、应付款项越来越多, 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缺陷也越来越明显。四是高校在年终清理结算的基础上进行年终结账, 包括年终转账、结清旧账和记入新账等, 如果按月结算可以更好控制预算支出。
(四) 会计核算技术问题
一是不核算固定资产折旧。二是不核算各种资产减值准备。三是没有按月核算收支, 没有使用权责发生制。四是没有核算学生的培养成本。五是没有考虑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六是会计核算科目与预算科目没有统一。七是会计报告缺少会计附注说明资料等。
因此, 从法律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核算等层面可以看出, 目前高校所依据法律制度亟待完善。有健全的高校法律制度为依据, 才能使高校的会计核算更科学、更具有实效性。
二、高校会计核算的对策
(一) 加强会计核算基本法律制度建设
高校的会计核算需要遵循的基本法律制度有:《会计法》、《预算法》《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会计法律、会计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创新, 法律制度不断修订, 从最初的行业会计制度, 到不分行业、不分所有制的统一会计制度, 即《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相对于企业, 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滞后。因此, 需加强高校会计制度的建设发展。《会计法》作为第一层次, 指导会计工作;《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作为第二层次, 制定具体会计制度的基本法律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指导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具体规范为第三层次;作为第四层次的各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办法, 根据1998年颁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制定, 明显滞后, 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二) 完善会计核算原则和政策
一是客观性原则要求资产需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需计算折旧。笔者认为, 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核算方法不合理:一方面, 固定资产购置或建造完成后, 随时间推移, 不管使用与否, 都会产生有形或无形损耗, 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将会存在差异, 计提修购基金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 导致会计报表上资产金额不真实。新旧固定资产的价值都按购建时的价值计算, 将虚增资产, 不能真实地反映高校资产净值情况, 不符合可靠性原则。另一方面, 高校在购建固定资产时, 将购入固定资产费用一次性记入“结转自筹基建”等科目, 虚增了当期费用, 不符合配比性原则。因此, 笔者建议增加“累计折旧”科目, 在预计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会计核算期间内, 将固定资产按年份或月份计提折旧, 直接将折旧费用计入当期费用。这样即从账面上直接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并且不同时期增加的固定资产净值能基本反映真实情况, 固定资产的净值合计数能较客观地反映各预算单位资产情况。将基本建设会计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范围, 将购建取得固定资产及时、准确转入高校事业财务会计核算, 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能够真实反映资产实际情况。鉴于高校固定资产账面数和实际数相差较大, 建议高校进行会计核算时,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
二是相关性原则要求设置会计核算科目时考虑预算项目。把财务核算与财务预算联系起来。高校会计核算科目与预算项目不对应, 主要是会计核算明细科目分类要求很细, 而预算管理要求科目只分大类, 没有细化到具体预算管理项目。会计信息资料与预算编制没有对应, 难以满足高校预算管理的要求, 给高校拨款、资金管理、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等带来不便。同时, 预算和决算还存在差异, 会计核算时, 会计科目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保证年度财务会计核算资料与预算决算项目一致。
三是可比性原则要求加入权责发生制更能反映会计信息质量。为使高校会计制度能更好地适应高校日趋发展的新形势, 建议将“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修正为“根据实际情况把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会计核算基础结合的核算制度”。用权责发生制弥补收付实现制的不足, 用以适应高校核算和管理需要。如收缴学费、基建融资利息的核算等采用权责发生制。且高校后勤和产业财务管理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在学校财务合并后勤和产业财务账目时, 理论依据更充足, 也可准确反映高校的债权债务, 有利于高校对资产的持续经营, 加强负债管理。两种核算基础相结合的模式, 可准确反映学校净资产、客观体现高校的资产负债情况, 从而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
四是专款专用原则要求加强科研费用管理。财政部和教育部于2009年8月5日 (财教[2009]173号) 颁布《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使用基本科研业务费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高校资产管理范围, 合理使用, 认真维护;高校要建立健全责任制, 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和项目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负责,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等按职责承担相应责任;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项目实施情况, 要自觉接受财政、教育、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详细操作办法暂未颁布, 但高校应按每个科研项目进行收支管理, 严格管理资产和费用。目前对于科研经费的开支, 大部分都较随意, 管理不严。建议在核算科研费用时, 将每一项目所有费用进行明细分类, 某项科研形成的固定资产也单独核算。该项目结题后, 委托有关部门对该项目进行合理、合法性审核, 出具项目审计结论。避免经费随意开支, 保证科研形成资产的完整性。
(三) 改进会计核算具体管理办法
第一, 合理核算高校每一批毕业生培养成本。首先, 将学校每年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支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可以直接记入学生培养成本的费用, 直接记入某系某专业学生培养成本;另一部分是不能直接记入学生培养成本的费用, 但与培养学生有密切联系的费用, 可设置科目如“培养费用”归集, 通过某种费用分配方法, 分配到某系某专业学生的培养成本中。其次, 在每年年末, 将汇集到某系某专业的学生费用, 在本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之间进行分配, 计算出每批毕业生的直接培养成本, 并计算出每一位毕业生的平均直接培养成本。最后, 把支出的其他费用 (高校的除学生培养费用以外的支出) 平均分配到每一个毕业生的培养成本上, 再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费用汇总, 计算出每一位学生的培养成本, 即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的平均费用支出。此数据可以作为学生学费的根据, 也可以作为上级拨款的依据。同时, 还可以将各项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作横向、纵向比较, 及时发现各项费用开支是否合理, 促使各高校注意节约成本, 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益。
第二, 关于“会计报告”称谓。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如何称谓, 也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将“会计报表”改为“会计报告”。原因是:首先, 由于事业单位会计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化, 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范围、内容也不断变化, 从以往单纯的数量信息向数量与文字信息并重方向发展, 从单纯货币信息向货币与非货币信息改进。单一的会计报表无法容纳大量文字、非货币信息。其次,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 要求会计报表与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同时提供。单一的会计报表容易引起误解。再次, 我国《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制度》及有关会计规章制度, 也已将原来使用的“会计报表”一词改为“财务会计报告”。可见, 将“会计报表”一词改为“会计报告”有利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其他会计规范的协调一致。
第三, 关于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在报表中列示。高校筹集资金多渠道多方式, 民营资金和外部资金参与高校建设和运行后, 高校的财务管理应该将这部分资金的使用和结余情况按照企业的要求和规定进行核算, 使得外部投资者通过报表和相关资料, 能理解高校整体财务运行情况, 包括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和现金流动情况, 也便于其他渠道的资金能够更多地进入高校, 使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第四, 应重视现金流量信息, 增加现金流量表。事业单位是否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 这是在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后, 会计界不少学者提出的问题。虽然事业单位现金流量信息重要程度不及企业, 但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也有必要编制现金流量表:首先, 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现金流入、流出进行分析、利用, 以掌握事业单位现金增减变动状况。其次, 事业单位定期编制货币资金收支计划, 也就有必要编制反映这种计划执行情况的货币资金收支情况表 (即现金流量表) 。最后, 事业单位也需要掌握货币资金的运用和支付能力, 避免出现资金紧缺不能支付到期应付款项的情况。事业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不能完全套用《企业会计制度》中现金的概念, 也不一定将表中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类, 可以简化处理。编制现金流量表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了解其现金变化状况十分必要。
第五, 考虑增设分部报告。随着事业单位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为了获得不同行业分部和不同地区分部的规模大小、业务情况, 以及发展趋势资料, 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整体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也可考虑增设分部报告。
第六, 考虑对会计报表附注内容及格式作相关规定。长期以来, 事业单位一般只提供会计报表和简单的财务情况说明书, 会计报表信息含量和可理解性受到一定影响。为了发挥会计报表附注对基本报表信息的说明、补充或解释作用,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对会计报表附注内容和格式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
第七, 调整高校会计期间。高校财务核算的会计期间 (或称会计报表的报出期间) 、会计年度至今都是每年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 高校作为特殊的事业单位, 学校的一个学年包括上学期和下学期, 实际的期间一般为每年的2月至第二年的2月。学校经费一般按年度拨款。会计报表也按1月1日到12月31日年度报出。由于学校服务期间的特殊性, 服务的周期按学年计算, 会计报表以学年也就是每年2月到下一年的2月作为会计报表的报出年度更能反映一个学校的实际情况, 所反映的财务状况、服务的收入支出和现金流动情况更能符合实际。对于学校计划、控制和使用资金更有利于学校的财务管理。并且从企业角度而言, 一个学年 (上学期和下学期) 就相当于一个经营服务周期, 相当于特殊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 可以按特殊的会计报表年度处理会计业务。并且按月结算, 每月进行一次收支表结转, 做出每月的收入支出表。这样, 可以看出高校每月收入的完成情况和支出的控制情况, 便于预算的控制和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和高校会计制度的逐步完善, 深化高校会计核算日益成为一个突出迫切的问题。面对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高校要快速发展, 就必须不断改进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法, 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适应形势需要。
参考文献
[1]孙建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财会通讯》 (综合·中) 2009年第9期。
高校教育会计核算 篇8
一、高校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分账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会计主体被人为分割
高校基建会计执行的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该规定适用于国有建设单位和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非国有建设单位,没有针对高校基建会计制定具体规定和细则。高校事业会计执行的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该制度没有涉及高校基建会计核算的相关内容,也未明确制定高校基建会计基本工作规范。高校作为一个完整的会计主体,被人为地划分为事业会计和基本建设会计两个会计主体,这种做法是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企事业单位业务会计主体与基本建设会计分开核算的延续,是国家预算在高校会计的延伸。会计主体的分割导致高校存在两个会计核算主体、两套账、两套财务报告。
(二)高校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披露会计信息
目前高校分别披露事业会计报表与基建会计报表,没有一套完整的会计报表来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高校整体经济活动的需求。两套报表的平衡关系、报表格式、统计口径均不同,事业会计提供的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而基建会计则重视资金使用的计划性,主要报送资金平衡表、基建投资表。高校基建项目的银行贷款、在建工程、待摊投资反映在基建会计上,而高校对外提供的报表一般仅事业会计报表,该报表未能准确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和经营情况,致使高校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高校决策者无法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高校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容易导致重大经济决策失误。
(三)高校基建预算执行不力
高校事业会计对基建会计拨款实行“以拨代支”的核算方式,基建会计独立核算,游离于整个高校事业会计核算体系之外,致使高校对基建预算监督执行不力。预算支出安排时,未能真实反映基建投资所需资金,有的高校在事业会计中随意虚列或增减“结转自筹基建”,资金“以拨代支”流入基建会计后,基建财务按工程项目实际成本列支,而工程项目的造价估算和成本结算等工作主要由高校基建处负责,再加上基建项目工期长、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预算的管理与监督被弱化,财务处很难考核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资金体外循环严重,不少高校基建账户资金结余上亿,间接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
二、高校基建会计纳入事业会计的可行性
面对着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目前核算方式存在的问题,基本会计与事业会计分账核算已无法提供全面、真实、可靠、及时的会计信息,客观上要求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统一核算,而这种改革也具有可行性。
(一)理论上可行性
高校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同属高校财务会计范畴,都满足财务会计对外提供信息的特征。高校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都以高校本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核算的空间范围完全相同,核算的主体均为高校本身。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竣工验收转为资产之前由基建会计核算,在完成交付使用资产后,事业会计再在基建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行资产的使用和后续计量,二者在经济业务上具有连续性,合并能更完整地反映高校的经济活动。《征求意见稿》中规定,高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同时调整和增加相应的基建会计科目,新增了《基建投资表》(会高校04表),这些都为基建会计纳入事业会计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实践上的可行性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高校需要颁布新的会计制度以适应高校发展需要,《征求意见稿》在许多方面参照了企业会计制度,笔者认为高校会计逐渐与企业会计接轨是趋势,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可以吸取企业的经验,《企业会计准则》通过设置“在建工程”及其有关明细科目对企业基本建设投资进行核算。企业基建会计并入企业会计核算后,未对企业会计目标、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基本理论有较大影响,企业基建会计并入企业会计取得的成功为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核算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技术上的可行性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为技术操作提供了条件,高校已步入会计信息化时代,目前很多高校使用的是天财、用友、金蝶等ERP软件,这些软件对核算方式的过渡转换以及基本建设项目的明细核算都是可行的。在核算方式的过渡时,只需要按要求科学设置会计科目、增设报表体系,建立账户自动结转关系,就可顺利实现转换;项目明细核算可以通过增加项目辅助核算方式解决。因此从技术上用一套会计核算体系可以满足高校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银行和社会公众等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同时,高校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为技术应用提供了保障。
三、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后的会计核算
本文以《征求意见稿》的核算体系和会计科目为基础,对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后的科目设置和会计核算进行论述。
(一)并账后会计科目的转换和对接
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设置的会计科目表,现用于高校核算基本建设的主要会计科目有13个,分别是:101建安工程投资、102设备投资、103待摊投资、104其他投资、111交付使用资产、232银行存款、233库存现金、242预付工程款、252其他应收款、301基建拨款、304基建投资借款、332应付工程款、352其他应付款;事业会计主要用“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核算高校用财政拨款以外的自有资金安排自筹基本建设。“交付使用资产”、“结转自筹基建”是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之间的过渡性科目,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后可以删除。
按照《征求意见稿》核算体系设置的会计科目,并账后相应调整的科目有:1407基建工程,本科目设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明细科目;2301长期借款,本科目下设“基建借款”明细科目;3003本期盈余,本科目下设“基建拨款”明细科目;4002基建拨款,本科目设置“中央基建拨款”、“地方基建拨款”等明细科目。通过对高校会计核算科目的重新设置,将基建会计科目从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两类要素转换为事业会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类要素(见表1)。
此外,《征求意见稿》新增了基建预算会计科目:7101预算收入,本科目下设“基建拨款”明细科目;7201预算支出,本科目下设“基建拨款支出”明细科目;7301本期结余,本科目下设“本期基建拨款结余”明细科目,7302累积结余,本科目下设“基建拨款累积结余”明细科目。
(二)并账后基建业务的会计核算
完成了会计科目对接和转换后,高校按新的核算体系和会计科目对相关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本文选取高校部分有代表性的基建业务进行会计分录处理。
高等学校收到的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基本建设拨款时,主要包括财政直接支付方式、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直接收到基建拨款方式三种。
借:基建工程/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
贷:基建拨款
会计期末,将“基建拨款”科目余额转入本期盈余。
借:基建拨款
贷:本期盈余
高校以基本建设项目资金进行基本建设所发生的实际支出时,按“基建工程”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借:基建工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
贷:应付账款/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基建拨款
同时,做相应的预算会计分录,本分录也可以期末统一调整再做。
借:预算支出——基建拨款支出
贷:本期结余——基建拨款累积结余
高校按基本建设合同规定向施工单位预付工程进度款时,按预付金额入账;待与施工单位结算工程价款时,按高校应承付的工程价款予以转回,其差额记入“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
借:预付账款
贷:基建拨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银行存款
借:基建工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
贷: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银行存款
高校通过基本建设项目取得的固定资产,按照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成本作为入账成本,其中基建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应按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待摊投资”。
借:固定资产
浅议高校会计核算 篇9
(一) 高校自主权确立
我国《高等教育法》已明确规定高校应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这使高校的自主权在法律上得到了确认。随着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大量扩招起, 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 办学自主权也越来越大, 办学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 高校筹资渠道多样化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我国的高校规模也越来越大, 为了进行高校建设, 我国高校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筹资渠道进行筹资, 例如:积极进行银行资金借贷、与企业联合办学、接受各种投资基金、接受各种社会捐赠。
(三) 高校投资渠道多样化
新形势下, 我国高校开始自主创收, 如自主出资创办公司、培训基地、实验基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等。
二、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不能有效衔接
目前在高校的财务工作中财务预算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各行其道。高校的财务预算工作现在仍然存在预算编制不合理、不细化、不精确、不科学等问题, 导致了预算的实用性较差, 导致高校财务预算不能被有效执行, 不能对高校的费用支出等进行有效控制, 使会计核算时对预算执行流于形式, 出现了乱开支项目, 随意扩大支出标准, 人为故意不执行预算等现象, 致使高校出现了有预算不执行, 会计核算口径与财务预算口径不统一的问题。
(二) 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存在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仍然保持着以前的核算方式, 在资产购入时一次计入支出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 同时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固定基金”。在账面上不体现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做减值准备, 但实际上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必然对固定资产造成了磨损, 且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固定资产也可能发生减值, 如果不对这些损耗和减值予以确认, 必然导致虚增资产价值。
(三) 高校财务收支及资产状况核算不完整
目前高校会计核算除经营性收支业务外, 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随着高校扩招和高校规模的扩大, 高校财务收支量不断增多, 目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容易形成财务管理漏洞, 也不能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财务收支及资产状况, 已不适应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 学费收入依据收付实现制原则。在收付实现制原则下高校仅把已收的学费作为收入而不对未收到的学费予以确认。这样不但不能准确的核算学校的学费收入, 也使学校的未收学费没在账面上予以反映, 这不利于学费催缴工作的开展, 容易导致学费的流失。 (2) 某些临时性收入, 当合同已签订或事项已实施, 但对方的款项还未到位或对方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在这些情况下高校不对未收到的收入给予确认, 会使高校的债权不能全面反映在账面上。
(四) 高校不重视无形资产的核算
无形资产核算的主要内容为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和土地使用权等等。而目前大多高校只是对土地使用权进行了核算和披露, 对科研成果和专利权等一些无形资产没有进行确认。但我国高校近年来科研成果和专利权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这使高校的财务报表对高校资产的反映不够完整。
(五) 高校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 高校的资金不仅限于国家财政对高校的投入, 多种渠道的筹资使得高校经费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资金周转量加大。同时, 由于学校硬件设备和软件配备等方面建设的速度、规模进一步加快, 通过加强管理所要挖掘的效益潜力越来越大, 向管理要效益的工作更加突出, 会计核算的对象日趋复杂, 这就要求会计核算更细化, 财务管理更有效率。但目前大多高校的财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会计核算的要求, 不能很好的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另外, 随着公办不断电脑化, 财务软件的全面应用, 财务人员的财务能力还不能够达到会计电算化的要求, 加之未能及时补充会计新知识, 很难适应当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需要。
三、解决高校会计核算问题的措施
(一) 完善高校预算编制方法
我国高校应完善预算编制制度, 保证高校预算立足高校现状、考虑高校的发展需要和高校的管理要求, 不断使高校的编制方法科学化, 使高校的财务预算做到精确、细化、完整, 增强预算的实效性和预算的约束力。保证会计核算工作可以和财务预算保持统一。
(二) 完善固定资产核算
为了准确核算固定资产的价值, 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可参照企业会计制度采取分类折旧, 按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 在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进行逐项检查, 对存在发生减值迹象的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借记“固定基金”, 贷记“固定资产减值”, 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及计提减值准备。另外,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都在进行新校区建设, 其涉及到的会计核算问题, 各高校采取的核算方法有所不同。建议高校将土地 (土地使用权) 作为一种特殊的固定资产, 计入固定资产科目进行核算和管理, 既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分类标准保持一致, 也便于管理, 同时也能保证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和完整。
(三) 会计核算基础应引入权责发生制
随着高校新业务的增多, 收付实现制作为高校会计核算的基础已明显凸现出许多局限性。收付实现制对收入和费用的确定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基准, 但对于高校工程款、设备款等大额款项采用分期付款, 或按合同规定在采购完成后要保留一部分余款 (如质保金) 留待以后支付, 以及会计期末应付未付的款项必须在当年决算中列支, 但由于拨款时间太晚而不能及时支付的款项等。运用收付实现制根本无法对复杂多样的新业务进行客观恰当的处理, 而引入权责发生制, 此类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权责发生制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是以权利和义务 (责任) 是否在本期实际发生为标准, 而不管其款项是否在本期收到或支付。运用权责发生制, 可对上述业务作如下处理:业务在发生时按总金额借记支出类科目, 将应付金额贷记“应付及暂存款”, 在实际支付款项时借记“应付及暂存款”, 贷记“银行存款”。
(四) 重视无形资产核算
无形资产作为高校的长期资产, 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给高校带来效益。高校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高校购入的无形资产, 如数据库使用费、数字化图书馆、应用软件和教学软件等其价值一般较高;高校的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 而且许多科研成果和专利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高校自身的“商誉”, 校名特别是那些百年名校, 由于文化历史沉淀丰富, 其学术水平、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和管理水平等因素都集中体现在校名上。但因无形资产有一定的有效期限, 因此高校应将入账的无形资产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按合理的比例进行摊销, 客观公正地使无形资产核算走向正常有序的轨道。高校应当定期或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给学校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若预计某项无形资产已经不能给学校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应当将其账面价值全部冲销。
(五) 提高高校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应通过重新招聘专业知识完善、职业道德良好的财务人员, 对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等多种方式来促使高校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系统化和职业道德更加良好, 高校应合理优化财务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为了使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高校应建立一个健全的会计人员教育培训体系, 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因而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首先, 进行会计知识的系统教育, 把会计人员的学习培训纳入到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其次, 进行会计电算化业务培训, 强化实际操作能力, 从而使高校的财务工作逐步实现会计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决策电算化。在人员的工作安排上还可以实行会计人员轮岗制和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的方法, 以锻炼会计队伍, 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财会人员管理上, 可以建立健全各层次的经济责任制, 其核心是将权利和义务相结合, 使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在经济活动中既按规定行使权利, 又必须按规定履行责任。
摘要:高校会计核算工作作为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财务工作的基础, 为高校真实准确地进行会计记录核算、准确地进行财务分析、科学地进行财务预测等提供了信息支持, 另外, 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 我国高校应立足高校现状,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完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 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使会计核算在高等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会计核算,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会计核算 篇10
一、高校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分账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主体被人为分割
高校基建会计执行的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该规定适用于国有建设单位和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非国有建设单位, 没有针对高校基建会计制定具体规定和细则。高校事业会计执行的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该制度没有涉及高校基建会计核算的相关内容, 也未明确制定高校基建会计基本工作规范。高校作为一个完整的会计主体, 被人为地划分为事业会计和基本建设会计两个会计主体, 这种做法是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企事业单位业务会计主体与基本建设会计分开核算的延续, 是国家预算在高校会计的延伸。会计主体的分割导致高校存在两个会计核算主体、两套账、两套财务报告。
(二) 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披露会计信息
目前高校分别披露事业会计报表与基建会计报表, 没有一套完整的会计报表来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高校整体经济活动的需求。两套报表的平衡关系、报表格式、统计口径均不同, 事业会计提供的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 而基建会计则重视资金使用的计划性, 主要报送资金平衡表、基建投资表。高校基建项目的银行贷款、在建工程、待摊投资反映在基建会计上, 而高校对外提供的报表一般仅事业会计报表, 该报表未能准确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和经营情况, 致使高校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高校决策者无法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高校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 容易导致重大经济决策失误。
(三) 基建预算执行不力
高校事业会计对基建会计拨款实行“以拨代支”的核算方式, 基建会计独立核算, 游离于整个高校事业会计核算体系之外, 致使高校对基建预算监督执行不力。预算支出安排时, 未能真实反映基建投资所需资金, 有的高校在事业会计中随意虚列或增减“结转自筹基建”, 资金“以拨代支”流入基建会计后, 基建财务按工程项目实际成本列支, 而工程项目的造价估算和成本结算等工作主要由高校基建处负责, 再加上基建项目工期长、不确定性等因素, 导致预算的管理与监督被弱化, 财务处很难考核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资金体外循环严重, 不少高校基建账户资金结余上亿, 间接地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
二、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后的会计核算
本文以《征求意见稿》的核算体系和会计科目为基础, 对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后的科目设置和会计核算进行论述。
(一) 并账后会计科目的转换和对接
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设置的会计科目表, 现用于高校核算基本建设的主要会计科目有13个, 分别是:101建安工程投资、102设备投资、103待摊投资、104其他投资、111交付使用资产、232银行存款、233库存现金、242预付工程款、252其他应收款、301基建拨款、304基建投资借款、332应付工程款、352其他应付款;事业会计主要用“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核算高校用财政拨款以外的自有资金安排自筹基本建设。“交付使用资产”、“结转自筹基建”是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之间的过渡性科目, 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后可以删除。
按照《征求意见稿》核算体系设置的会计科目, 并账后相应调整的科目有:1407基建工程, 本科目设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明细科目;2301长期借款, 本科目下设“基建借款”明细科目;3003本期盈余, 本科目下设“基建拨款”明细科目;4002基建拨款, 本科目设置“中央基建拨款”、“地方基建拨款”等明细科目。通过对高校会计核算科目的重新设置, 将基建会计科目从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两类要素转换为事业会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类要素 (见表1) 。
此外, 《征求意见稿》新增了基建预算会计科目:7101预算收入, 本科目下设“基建拨款”明细科目;7201预算支出, 本科目下设“基建拨款支出”明细科目;7301本期结余, 本科目下设“本期基建拨款结余”明细科目, 7302累积结余, 本科目下设“基建拨款累积结余”明细科目。
(二) 并账后基建业务的会计核算
完成了会计科目对接和转换后, 高校按新的核算体系和会计科目对相关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本文选取高校部分有代表性的基建业务进行会计分录处理。
高等学校收到的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基本建设拨款时, 主要包括财政直接支付方式、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直接收到基建拨款方式三种。
会计期末, 将“基建拨款”科目余额转入本期盈余。
高校以基本建设项目资金进行基本建设所发生的实际支出时, 按“基建工程”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同时, 做相应的预算会计分录, 本分录也可以期末统一调整再做。
高校按基本建设合同规定向施工单位预付工程进度款时, 按预付金额入账;待与施工单位结算工程价款时, 按高校应承付的工程价款予以转回, 其差额记入“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
高校通过基本建设项目取得的固定资产, 按照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成本作为入账成本, 其中基建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 应按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待摊投资”。
总之, 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 建立高效统一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 满足了财政体制改革和高校发展的要求, 有利于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 有利于提高高校会计信息的质量, 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管理和决策, 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摘要:文章对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核算方法做了详细叙述, 对高校财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校财务,基建会计,财务会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财会便[2009]62号 (S) .2009.
[2]寇丽梅.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核算研究 (D) .北京:中国科学院硕士论文, 2010.
[3]王煜.高校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合并核算的思考 (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9 (9) .
[4]于建.高校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初探 (J) .财会通讯, 2010 (9) .
小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篇11
摘 要 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关系到社会、国家以及高校的和谐发展,本文就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有助于高校加强成本管理,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 高校 教育成本 核算方法
目前,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已成为教育部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一方面,该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学校收取学费提供一个有说服力的依据,对近些年来学费不断上涨,很多人要求公开教育成本做出一个回应。另一方面,该问题的研究也可以解决目前高校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通过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提高高校加强成本管理的意识,增强高校的发展潜力。笔者认为,高校的成本核算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关系到政府教育资源的投入,也关系到若干家庭高校教育的投入,同时也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包括教育部、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各个高校都要正面认识该问题,而不应回避。
诚然,高等教育的并轨以及高校的扩招,加大了教育资源的需求,而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上的配置非常有限,不仅促使高校提高了教育收费的标准,也助长了学校盲目扩建、追求规模、发展趋同的不当行为。
目前,诸多高校负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而老百姓教育负担过重的现状不得不使我们考虑高校教育资源的投入以及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这就要求教育部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事实求实地核算教育成本,给出一个准确的标准,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而且还要积极监督高校资源的使用,提高其效率。
二、要正确划分高校的各项职能和支出
正确的区分高校职能和支出关系到教育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目前,高校的办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职能变得复杂,高校活动变得多样,高校的支出也变得更加多元化。表现如下:
社会职能支出:诸多高校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也承担了诸多的社会职能,其承担的社会成本支出过于沉重,譬如:在职和退休教师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福利支出。高校履行这方面的职能是一种社会职能,其支出就不应该计入教育成本。
学校发展支出:在目前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指挥棒下,高校之间的竞争一方面表现为科研实力,另一方面表现为学校的规模。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许多高校加大了科研的投入,对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给予重奖,经常举办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讲座或培训;同时,花重金聘请高水平人才的加盟以及不顾自身实力的盲目贷款搞基础建设。尽管这些支出在整个学校的支出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且该项支出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但考虑到一方面没有和学生的培养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如果直接计入也不符合会计核算中的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因此,不能直接计入教育成本。
学校行政支出:高校进行管理,发生行政支出,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而且还履行着非办学性质职能而发生的行政成本问题。行政成本过高,主要由于行政人员的庞大以及由于行政接待费用的高昂所致。这部分成本也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办学成本,也不应该计入成本。
三、要采用适当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除了要划分各种支出,圈定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以外,还要界定成本核算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并选定正确适当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首先,要划分成本核算的期间,也就是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建议将教育成本核算周期为学年。因为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政府对教育的拨款是学年(年度)拨付的,学费是按学年收取的。将几年学年的教育成本相加,很容易得到各级毕业生培养周期的教育成本。其次,要确定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以整个学校为成本核算主体还是以各个院系作为核算主体。建议以整个学校为成本核算主体,因为院系不能独立提供教育产品并且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性。最后,成本核算的方法采用,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因为高校教育成本的支出很多都是间接直接,没有明确的归属对象。
四、完善教育成本核算的体制
教育成本的核算因为涉及到政府各级部门、学校以及家庭等各方的利益。不应该由单独某一方实施和裁定。建议:其一,由教育部牵头成立一个教育成本核算的工作组或者委员会,邀请各方代表参与和监督;其二,实施教育成本核算的“阳光”政策,将成本核算的过程和结果予以公布,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或者举行大规模的听证会。
总而言之,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关系到社会、国家以及高校的和谐发展,我们要从思想上、从成本的核算方法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等方面予以重视,真正使高校从复杂的职能或任务中解脱出来,回归办学属性和教育属性,提高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英.高等教育也应当提倡成本核算.经济参考报.2008(6):23-24.
高校会计核算风险防控探究 篇12
一、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会计核算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长期不受重视,财务制度不健全,对上级部门的拨款依赖性太强,不能按照财政管理的内部规律办事。 会计核算既没有严格的内控系统,也没有科学、严谨的核算制度。 由于会计核算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会计核算体系无从谈起,规范化更是天方夜谭。
(二)预算和执行缺乏约束力
预算和执行缺乏约束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预算编制不准确, 预算编制部门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不是采用零基预算进行编制,而是使用在上年的基数上进行增加的方式, 影响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2. 部分预算单位在使用资金时, 超支浪费现象严重,没有对支出进行控制的意识。
3. 不能做到专款专用,部分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模糊不清,甚至出现了挪用项目资金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不足,最终导致项目经费和日常经费混乱不堪,增加财政管理的难度。
4. 部分预算单位重视预算的申报和审核,却忽视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缺少监督和考核项目资金使用绩效的意识。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缺乏相互制约的财务监督机制是高校会计核算中的普遍现象。 由于人事编制等因素,高校财政部门的会计、出纳有时会由一人兼任,并且内部会计管理失控,移交不规范,滋生了违法乱纪的土壤,继而赊账过多、过滥,对高校财政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甚至出现了对国家的政策法律置若罔闻的现象,擅立收费项目,截留国家专项资金,挪用应上缴的财政收入。
二、高校会计核算的风险防控
(一)不断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会计的法律法规已逐步得到完善,但其严谨性、操作性、科学性、实用性还有待加强,而完善齐备的法律法规能为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高校会计核算中心要严格执行现有的法律法规,避免执行上的混乱,注重各相关法律的衔接,不断规范高校财政管理,使会计核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会计核算的法律漏洞。
(二)强化预算管理
随着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财政管理的内容将更加的丰富,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会相应地有所增加,预算管理将成为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会计核算的方方面面,会计核算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所以说应强化预算管理,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监督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确保预算编制合理,并被严格执行。 通常情况下, 高校编制好的预算经上级单位批复后就进入执行期,确保严格执行批复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具体如下:
1. 如果预算申报没有批复,这说明与上级单位批复的收支规模有较大出入,应尽快调整过来然后再申报。 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申报的预算通常会高于上级单位最终批复的收支规模,这是上级单位综合考虑学校的财务状况以及实际需要的结果,学校应做好心理准备,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关于项目支出, 要首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并对各项预算支出进行细化,保证经费支出和项目实施有计划、按步骤进行。
3. 要根据预算和项目计划办理资金拨付和日常收支业务, 并结合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对预算支出明细进行调整。如果有必要调整整体的预算收支规模,可以按流程向上级部门报批。
(三)建立高校部门的成本核算制度
引入成本核算是对高校会计核算体系进行规范化设计的关键。 尽管高校各部门的各项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为了有效控制高校的运行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应逐步建立起高校部门的成本核算制度。 而高校的财政部门既有信息又有手段,从各个部门的各项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入手,运用科学的成本核算分析方法,尽量压缩成本支出,对活动支出实现超前控制和事前参与,继而提高高校成本管理水平。
(四)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
对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推行并完善高校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 释放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的功能,从源头上遏制铺张浪费、冒支乱花、贪污腐化的现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作为会计委派制的主要运行方式之一,会计核算中心要承担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等业务,撤掉预算单位的会计和出纳岗位,并把其人事关系直接转移到会计核算中心。 会计核算中心的设立使得财会人员在人事上相对独立,只受会计核算中心的领导并支取薪水,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制度框架下,各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会计职能是相互剥离的。 预算单位不再具有会计职权,只有报账员,没有出纳和会计岗位,只有会计核算中心有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权利,弱化会计的服务功能,增强对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的监督功能。
会计核算中心取消了各预算单位的银行账号,对收支进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为各预算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心设立统一的基本账号,使得每一笔的财务收支都在会计核算中心办理,有利于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 而财会人员由于在行政上、人事上相对比较独立,会勇于拒绝不合法、不合规的原始凭证,减少不合法、不合理的财务开支。 这种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铲除了小金库生存的土壤,扭转冒支冒领、胡花乱花的风气,遏制腐败的发生,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加的高效。
(五)强化内部监控制度建设
高校财政部门应结合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任务以及范围建立一整套的内部监控制度。 从制度上和组织上控制各预算单位的财务支出。 不断规范各单位的业务流程,完善财务会计的运作程序,确立各监控岗位和控制点的职责和工作内容。 加强对业务流程的管理,使财务管理与流程管理同步进行,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财务监控体系。 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业务流程管理和财务管理,使得两者能实现有效的、全面的、动态的对接,各项活动的相关信息都要传送到财务管理的子系统,加快信息的流通,方便对全过程的跟踪和管理。 以计算机为核心,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使财会人员从大量的、繁琐的财务事物中解脱出来,加强对核心问题和事物的把控,把主要精力放在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设计上。
(六)明确会计核算中的定位
受不同办学性质、科研特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影响,每个高校的核算方法、内容以及目标也有所差别。 所以,高校会计核算的第一要求是明确自身在高校日常管理中的定位,使会计核算的目标、任务以及指导思想更加的清晰、明确,这对高校的会计核算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会计核算的定位需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 根据学校的办学计划和发展重点建立权威的决策机制,对会计核算进行统领。 通常由一位高校主要领导任会计核算小组组长,由专业人才任副组长。
2.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核算机制,并在最基本的会计核算单元中推行。
3. 组建会计核算队伍, 形成一套成熟人才引入、 培养以及储备体系。
4. 对现行会计核算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及时规避可能的财管风险。
5. 完成上述四步后执行会计核算发展的总目标,并对总目标进行分解,把各个分目标成为财会人员现在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6. 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高效的反馈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明确奖惩措施。
三、结束语
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有利于对高校及构成主体的资产负债、运行效果、资金流量等情况实行整体核算、监督以及反馈,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好地落实国家的财政政策。
摘要: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和高校职能的转变,现行高校的会计核算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其会计核算体系也存在着急需规范的地方。为了构建一整套与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相适宜的会计核算体系,我们要对高校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化设计,本文首先分析了导致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原因,接着论述具体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高校,会计核算,风险,防控
参考文献
[1]王兵.浅析我国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商,2015(23).
[2]肖斌,邵淑华.建立高校会计核算中心委派制的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3]汤贺凤,郭碧雯.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会计核算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1(6).
[4]陈红艳.高校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会计之友,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