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核算刍议

2024-08-12

高校会计核算刍议(通用12篇)

高校会计核算刍议 篇1

人力资源会计是通过对一定范围内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来报告有关人力资源信息, 供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使用以提高决策准确性的学科。人力资源会计从拥有未来盈利能力的角度向外界提供企业未来财务状况信息, 从人力资源运营现状出发为内部管理者提供改善经营绩效信息。因此有别于传统会计, 具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双重属性。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灵魂在于核算, 本文将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作为理论视角, 深入分析人力资源取得与开发、使用、流失各环节人力资源会计科目设计及账务处理问题。

一、人力资源取得与开发过程中会计核算问题

人力资源取得与开发是指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招募人力资源, 加大对已有人力资源的岗前教育、岗位培训和脱产培训力度使员工达到符合其特定岗位要求的业务水平。企业通过科学设置会计科目及处理会计账务反映其间发生的各项会计业务往来。

1. 企业取得与开发人力资源时会计科目设计

企业在取得与开发人力资源时必定会发生相应的成本支出, 这就需要设置“人力资源投资”账户来反映和监督其取得与开发人力资源的投资状况。该账户借方登记企业取得与开发人力资源的全部费用, 贷方登记企业资本化投资的每期摊销数额。为了分别反映在人力资源取得与开发这两个方面的费用支出情况, 企业应设置“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源取得”和“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源开发”明细账户。

人力资源取得与开发保障了企业具有初始价值并经培训开发了的人力资源逐渐沉淀为人力资产, 此时设置“人力资产”账户反映人力资源获取、开发及使用对人力资产含量的影响。该账户借方登记各项人力资源活动所带来的人力资产增加值, 贷方登记人力资产减少值。由于引起人力资产增减变化的因素各不相同, 企业需要设置“人力资产——人力资源取得”和“人力资产——人力资源开发”账户进行分类核算。

为了核算取得与开发人力资源的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 企业需要增设“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差异”账户。其借方登记人力资源投资实际成本超过计划成本的差额, 贷方登记人力资源投资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的差额。该账户有助于企业调整其人力资源投资支出, 防止投资成本超支。根据人力资源投资内容分别设置“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差异——人力资源取得”“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差异——人力资源开发”明细账户。

企业因取得、开发人力资源与相关单位或个人发生的结算关系应由“应付账款”、“应付工资”、“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等账户反映, 这些账户根据企业取得、开发人力资源的不同支出分别设置明细账户。“应付工资”账户反映企业支付招聘人员和接受在职培训员工工资的会计业务。企业培训员工岗位操作技术就会使用机器设备, 而机器设备的磨损费用就通过“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账户来反映。企业可按不同单位或个人分别设置这些账户的二级明细账户来具体反映其与每一单位或个人账款结算情况。

企业取得与开发了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员工, 而员工将其胜任力显现在工作绩效上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因此人力资源取得与开发成本支出的受益期超过一年以上, 应予以资本化, 并进行分期摊销。故企业需设置属资产类的“人力资产待摊费用”账户。该账户是“人力资源投资”账户的备抵调整账户, 借方登记已经支付或发生的待摊费用, 贷方登记应由本期负担或摊销的费用, 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尚未摊销的待摊费用。按照待摊费用种类可分为“人力资产待摊费用——人力资源取得”“人力资产待摊费用——人力资源开发”账户进行分类核算。

获取与开发人力资源的各项投资支出会为企业带来人力资产增值的同时也会面临投资成本无法全部收回的威胁, 因此需要设置属资产类的“人力资源投资跌价准备”账户来核算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无法回收的那部分支出。该账户是“人力资源投资”的抵减账户, 提取人力资源投资跌价准备时记入该账户贷方, 发生投资跌价损失时记入借方, 年末贷方余额为已经提取的跌价准备。该账户也可分为“人力资源投资跌价准备——人力资源取得”、“人力资源投资跌价准备——人力资源开发”这两个明细账户分类核算。

2. 企业取得与开发人力资源时会计账务处理

(1) 企业发生人力资源取得与开发成本时:后将其转入“人力资产”账户:

借:人力资源投资借:人力资产

贷:应付账款或应付工资等贷:人力资源投资

(2) 提取待摊费用:借: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发生投资成本摊销:借:人力资产待摊费用

贷:人力资产待摊费用贷:人力资源投资

(3) 核算人力资源投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差异时:

如果实际成本超过计划成本:如果实际成本超过计划成本:

借:人力资产借:人力资产

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差异贷: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差异

贷: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源投资

(4) 核算人力资源投资跌价准备:

提取投资跌价准备:借:管理费用发生投资跌价准备:借:人力资源投资跌价准备

贷:人力资源投资跌价准备贷:人力资源投资

二、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会计核算问题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拥有的一种特殊性生产资源, 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会因体力、脑力耗费而带来人力资产贬值, 还会因其在劳动中“干中学”而提高劳动技能。简言之, 人力资源使用是一个人力资产不断耗损、老化的过程, 又是一个不断累积经验而增值人力资产的过程。企业应设置以下会计科目及会计分录来反映其人力资源使用过程。

1. 企业使用人力资源时会计科目设计

企业使用其人力资源必定会发生相应的费用支出, 由于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受益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个会计期间, 企业应将其使用成本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而人力资源工作岗位、工作性质不同, 其使用费用也不同, 分别记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账户。企业使用直接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的生产工人费用应记入“生产成本”账户, 使用间接为生产提供服务的员工费用记入“制造费用”账户, 使用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费用记入“管理费用”账户。

企业获取与开发人力资源通过改变其数量和质量增值人力资产, 而使用人力资源则借助经验累积来提升人力资产。因此“人力资产”账户下可设“人力资产——人力资源使用”账户, 其借方登记企业因合理使用人力资源而增值的人力资产, 贷方登记因过度耗损或没有有效使用人力资源引起人力资产贬值。

企业使用人力资源除了增值人力资产, 还逐渐损耗人力资产, 因此需设置“人力资产累计折旧”账户反映人力资产已经磨损的价值并调整人力资产原始价值。该账户是“人力资产”的抵减账户, 借方登记人力资产折旧的冲销数, 贷方登记人力资产已损耗的价值, 即人力资产折旧的增加数。对于生产工艺过程中使用的人力资产提取折旧应记入“制造费用”账户借方, 对非生产用人力资产提取折旧记入“管理费用”账户借方, 同时记入“人力资产累计折旧”账户贷方。

为了核算人力资源实际使用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可以设置“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差异”账户, 在借方登记企业实际使用成本超过计划成本的数额, 贷方登记企业实际使用成本低于计划成本的数额。这将有助于企业合理调整使用成本, 将其使用人力资源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企业使用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应由“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账户反映, 借方均登记企业已经支付给员工的工资或福利费, 贷方登记企业未支付的工资或福利费用。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工资和福利费用应根据其从事工作性质的不同分别记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账户借方, 同时记入“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贷方。

2. 企业使用人力资源时会计账务处理

(1) 企业发生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时: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

贷:应付工资或应付福利费

(2) 企业计提人力资产累计折旧:企业发生人力资产累计折旧:

借: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借:人力资产累计折旧

贷:人力资产累计折旧贷:人力资产

(3) 核算人力资源使用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差异:

当实际使用成本超过计划成本时:当实际使用成本低于计划成本时:

借:人力资产借:人力资产

—人力资源使用—人力资源使用

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差异贷: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差异

贷: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

三、人力资源流失时会计核算问题

人力资源是具有趋利性和潜在流动性倾向的群体, 会在竞争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流向更能实现其价值的地域, 因此企业要设置会计科目反映人力资源流动性倾向对企业的极大影响。

1. 企业人力资源流失时会计科目设计

企业高效运行离不开高绩效的人力资源, 而他们往往因稀缺性而更具流动性, 高绩效人力资源的流失致使企业运行速度减缓甚至出现停滞现象。企业须设置属资产类的“人力资产流失准备”账户预先提取流失准备抵减人力资产流失带来的损失。企业以以往人力资源流失状况为依据, 按经验或行业规定来分期计提流失准备。提取流失准备时应记入该账户贷方, 当人力资源流失时在借方登记来注销确认损失, 年末贷方余额为已经提取的流失准备。

职工流失既会导致企业损失惨重, 又会因员工支付违约金等费用使企业获取一部分额外收入, 企业设置“人力资产损益”账户来核算职工因退休、离职、死亡等原因脱离企业而带来的人力资产损益。该账户是损益类账户, 借方登记人力资源流失带来的损失, 贷方登记人力资源流失带来的收益, 期末将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后应无余额。

职工非正常退出企业会导致企业因支付补偿金、未能摊销完投资成本而支出一大笔费用, 这就要将因员工死亡而无法摊销的成本支出反映在“营业外支出——人力资源非常损失”账户上。当员工死亡而退出企业时将应摊而未摊销完的成本记入其借方, 期末将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同时记入该账户贷方, 结转后账户无余额。员工离职退出企业, 企业支付给员工的补偿费用应反映在“管理费用”账户, 企业支付离职员工补偿费用时记入其借方, 期末将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同时记入该账户贷方, 结转后账户无余额。

企业因员工擅自离职收到员工支付的违约金及对方单位给予的补偿费应该记入“营业外收入——人力资源流动成本”账户。该账户属损益类账户, 反映和监督员工离职所需付出的流动成本。当员工支付离职成本时记入其贷方, 期末将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同时记入该账户借方, 结转后账户无余额。

2. 企业人力资源流动时会计账务处理

(1) 员工退休正常退出企业, 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已经摊销完毕:借:人力资产待摊费用

贷:人力资产

(2) 员工死亡退出企业时:借:人力资产待摊费用

营业外支出——人力资源非常损失

贷:人力资产

(3) 员工提前离职退出企业, 并由员工支付离职成本:借:人力资产待摊费用

其他应收款或现金

贷:营业外收入——人力资源流动成本

人力资产

将账户余额借或贷登记在“人力资产损益”账户, 作为本次人力资源退出的损失或收益。

(4) 员工提前离职退出企业, 并由企业支付补偿金:借:人力资产待摊费用

管理费用

贷:人力资产

现金或银行存款

同上其余额借或贷登记在“人力资产损益”账户。

(5) 员工未流失时计提流失准备:借:管理费用员工发生流失时:借:人力资产流失准备

贷:人力资产流失准备贷:人力资产

到目前为止, 人力资源会计在理论上仍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在实践中也阻力重重, 关键原因在于遇到人力资源会计核算这一难点问题。由此看来, 只有在人力资源取得与开发、使用及流失环节科学设置人力资源会计科目及处理会计账务, 才能在实践中全面推进人力资源会计。

摘要:知识经济下, 人力资源是企业寻求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而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运行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人力资源取得与开发、使用及流失三个环节, 深入探讨了人力资源会计核算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核算

参考文献

[1]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2]夏洁曾显斌:新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探索[J].商场现代化, 2007 (2)

[3]耿莉萍王治军: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7 (5)

高校会计核算刍议 篇2

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推动了财政预算的改革,对政府会计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关键词】新预算法;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制度

一、新预算法对高校财务管理的意义

(一)提高高校会计核算的精细度。

新预算法强调了决策草案应该与预算相对应,且分为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和决算数三类。

在实际会计核算时,应按功能与经济类别分类编入再进行核算。

同时,新法还规定了各级人大将政府预算列入审查的重心,这就要求部门决算根据预算口径进行转化,使决算与预算互相对应。

对于报表口径的一致性,就取决于会计核算的水平。

由于高校会计信息使用者众多,相应的需求也不同,新预算法实施后,使得会计核算更精细化,有望满足高校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且这在一定程度上更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现状与追究管理责任主体。

(二)促进高校预算管理更精细化。

根据我国收支编列的状况来看,可以分为功能类系与经济类系两套体系,但目前财政预算公开较偏向于选择功能类。

为了区分政府职能具体支出,新法不仅将经济类体系增加进来,还更加细化了预算编制,同时也增加了难度。

此外,现行预算体制下,高校面对校内和校外所出具的预算报告不同,新法推行后,实施的“双向管理”使得预算编制更立体,还增加了预算调整、决预算相对比的要求。

(三)全面推进预算管理。

新预算法规定了将政府全部收支都纳入预算。

随着预算管理制度不断深入,全部的财政收支都在政府预算中体现,使得现代预算制度日益完整。

目前,高校已将预算收入中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行政事业类收入等均纳入预算管理中。

依据新的预算法,收支范围还会扩大,比如将来的经营收入、科技成果与横向课题收入都会归入范围中国。

同时,新法还要求各高校在“大预算”背景下,实行“三全”政策,即从“全员参与”逐渐升级到“全额管理”直至“全程管理”。

二、当前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发展特点

(一)会计目标不够多元化。

会计目标有时可以通过会计核算基础体现出来,一般情况下,基于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的会计追求目标主要是预算管理目标;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的追求的会计目标主要是财务管理目标。

根据新预算法规定,高校的会计核算基础通常是收付实现制,有些经济业务的核算基础按会计制度规定使用权责发生制,其用意是希望管理者能兼顾其他的会计目标,可是从目前整体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来看,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新制度按收支类科目规定按功能分类科目、经济分类科目设置,来核算众多不同资金来源与不同的预算类别。

虽新制度增加了16项一级会计科目,但能真正体现权责发生制的科目只有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与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而且缺乏与其对应的成本费用科目,所以折旧与摊销也形同虚设了,它们仅能反映长期存量资产的质量情况。

整个会计科目核算体系追求的是预算管理目标,所以难兼顾到其他会计目标,所以会计目标显得较单一。

(二)会计功能不够健全。

虽新制度新增了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同时也粗放了支出的分类科目,但是没有细分哪些科目属于费用类科目,这些大都根据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并对应收入的资金性质与年初预算内容来进行明细核算。

这种核算形式主要用于规范高校的预算行为,它的功能也主要反映高校的预算执行成果,所以会计功能较单纯。

(三)会计成果不够充分。

所谓的高校会计核算成果就是高校的财务报告,它也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础之一。

新的制度相比旧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来说,它不仅兼顾了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在所提供的财务成果中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了高校经济活动与财务状况。

因为它完善了财务报告的架构与体系,主要由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表构成,且在年度报表中增加了批注。

但在实际生活中,高校的会计核算制度仍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主要是报告高校的财政资金收支的结果与资产负债的状况,主要反映的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理合法性程度,这不仅不能体现出成本、绩效与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且还不属于综合财务报告。

即它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高校的财务成果。

三、完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实施思路

随着新预算法的推行以及不断全面深入改革,因为高校的会计核算制度关系着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因此,完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重新定位会计的目标追求。

新预算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与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预算编制规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与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

”由于该制度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绩效目标管理”,所以强制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无条件的执行绩效目标管理。

高校属于预算基层单位,则其会计目标理应与预算法一致。

由于不同的会计确认反映不同的会计目标,高校会计核算基础不仅实行收付实现制,还要引进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在预算收入与支出要素的确认方面可采用收付实现制,对财务收入和费用要素的确认可实行权责发生制。

因此关于会计目标的定位,首先应从传统预算管理向财务管理与绩效管理目标转换,因会计核算基础也应该实行“双确认基础”。

其次可将现行的`会计要素由资产、负债、收入与支出、净资产转化为资产、负债、收入与费用、净资产财务会计要素。

其中资产、负债与净资产是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与费用为收入费用表要素。

这里将“支出”要素改为“费用”要素,主要是因为这样才能核算、反映高校财务绩效,同时也满足新预算法的要求。

(二)拓展完善会计功能。

新的预算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强制要求政府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来编制综合的财务报告。

这里不仅要披露资产负债表的所有信息,还要求披露收入、费用与经营余额的信息。

其中,费用是指效益与本会计期间的支出,而对象化的费用为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校拓展了会计功能,同时也对成本的核算增加了难度。

由于当前高校的会计功能主要是反映了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它是以评价核算收支的真实合法性为主,并没能真正核算该校的教育成本。

由于现行的新制度没有设置相应成本费用会计科目,也没有归纳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的方法和规定成本费用的核算内容,因此很难完成支出管理向成本费用的成功转型。

所以,完善科目设置是很关键的环节,建议高校可以增设“待摊费用”、“资产减值准备”与“坏账准备”等核算成本费用的科目,并根据规定明确界定高等学校的费用,完善健全科目体系,拓展会计核算功能,进而能真实地反映高校资产信息,以及对学生教育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反映高校的“运营绩效”,满足新预算法的要求。

(三)建立健全的会计报告体系。

首先应该改进财务报告架构,可以通过增设“成本费用表”与“现金流量表”来构建更立体直观的报告体系。

“成本费用表”主要用于披露高校教育的培养与运行成本,“现金流量表”主要可以全面反映高校资金周转与营运状况。

这套体系可以全面完整、系统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他们更深入了解该校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况,并作出合理的评价与预测,同时也能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对高校的投资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韦锦义,尹丽.新预算法视角下完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制度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6):3-6

高校基建会计核算若干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基建;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希望,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对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当前,许多高校都在进行基础设施及科研场所的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基建会计核算工作成为了高校的工作重心之一。做好基建会计核算工作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建设资金的作用,确保基础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打好基础。

一、高校基建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基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匮乏

国家对高校基础建设的重视和投入是近几年才开始的,而基建会计队伍的建设还没有跟上投入的脚步。当前,大多数高校中的基建会计人员都是从高校原本的会计部门中抽调出来的,并不具备专业的基建会计核算知识和技能,对相关的国家文件、规定和制度等都没有充分的了解,甚至缺乏一定的基础常识,从而极大的影响了高校基建会计核算的质量。

2.基建账务处理不规范

由于高校的基建会计核算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基建会计核算的内容和业务较为陌生,从而导致了基建账务处理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例如会计科目设置的不规范就导致高校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基建支出记录的不规范则导致了工程的款项无法及时有效合理的分摊给不同项目。一些高校基建会计核算中还存在业务单位账务前后不一致的问题,给查账、对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一些项目的成本核算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没有做好前期的核实、记录等工作,使得项目的支出无法查证,项目的成本信息缺失,管理经费超出预算。

3.会计核算把关不严

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会直接影响财务部门对合同的拟定和执行。若会计人员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按照合同的相关规定严格的执行合同内容,将导致在项目的结算过程中出现手续不完整、凭证缺失等问题。

4.建设单位合同管理混乱

规范的合同管理过程是财务部门先将合同与凭证装订到一起,在形成一套完善的合同档案。档案中应当包括工程项目由始至终的各个环节。但许多高校的建设合同管理没有按照规定完成,施工队伍经常出现擅自结算的行为,导致项目资金无法进行统一的核算和管理。

二、提高高校基建会计核算质量的对策

1.加强对高校基建会计人员的培训

高校的基建会计人员应当加强学习,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及时了解和学习基建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和制度,积累一定的基建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知识。与此同时,高校基建会计人员还要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认真完成每一次的项目建设,深入到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提高基建会计核算的能力和水平。

2.提高账务处理的规范化

高校的基建会计核算应当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的建设水平和现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规范高效的会计核算,尤其要做好账目的核对和管理。在建账时,要区分好账簿的等级和明细,准确划分项目的内容,使账目与项目的明细能够达到一一对应。基建会计核算人员要及时了解项目建设的进度,将建账、记账、核算等环节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高校基建账务管理的规范性,强化核算的真实性。

3.做好合同管理,建立合同档案

高校在建立基建项目的合同时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所有建立的合同都应当由财务部门统一编号,并做好记录、留档和建档的工作。高校基建会计部门应当根据账目建立的时间,登记好合同的执行单位、合同设计金额、支付方式、合同编号、签单名称等,从而使項目款项支付时能更好的进行监督和审查。在进行项目付款时要记录好支付的时间、金额、发票编号、凭证号等,从而对支付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避免在支付的过程中出现失误。

4.严格审核工程结算手续

只有建立严格的审核工程结算手续,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基建核算过程中的违规行为。所有的基建项目一旦涉及到资金的使用都要建立有效的合同,合同中要明确支付的内容。项目的进行应当根据合同的内容执行,并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个方面进行共同的签字。进行项目的付款时要出具收款单位的票据,并对票据的真实性进行验证。结算过程中若发现与合同内容中不符合的部分,必须及时进行更正。若施工单位要进行名称的变更时,必须要有工商及税务部门核准变更的相关文件。

5.实行权责发生制

在高校基建核算中实行权责发生制不会受到制度方面的障碍。当前,在经济条件和制度变化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资金来源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这一形式,而是结合了民间投资和金融投资等多种形式。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有效的解决费用分摊的问题,降低基建的风险系数,提高高校会计核算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

三、结语

高校基建会计核算对高校基建工作的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高校要提升基础建设的质量,应当首先建立一个专业的基建会计队伍,并定期对基建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知识积累。与此同时,要做好基建财务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确保高校基建会计核算有科学的依据,从根本上杜绝基建核算的混乱和无序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明玉.高校固定资产财务核算问题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0(11):12-13.

[2] 周旭芳. 基于新会计制度视角下的高校基建会计核算[J]. 会计之友,2012(05):55-57.

短期融资券会计核算刍议 篇4

一、短期融资券的相关介绍

企业短期融资券是指企业依据《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它是一种以融资为目的、直接向货币市场投资者发行的无担保的商业本票, 实质上就是发达国家货币市场中的融资性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券只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人发行, 不对社会公众发行, 其风险由投资人自行承担;短期融资券采取备案发行方式, 须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 并实行上限管理, 其发行期限最长不超过365天, 企业可在上述最长期限内自主确定每期发行的期限;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实行余额管理, 待偿还短期融资券余额不得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发行利率不受管制, 发行利率或发行价格由企业和承销机构协商确定, 在中央结算公司无纸化集中登记托管。

短期融资券作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自推出以来, 受到了以货币市场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热烈欢迎, 同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短期融资券的会计处理

因为短期融资券是企业为了短期融资而承担的金融负债, 我们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将其归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处理。

企业设置“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 按公允价值核算企业承担的交易性金融负债。“交易性金融负债”是一个流动负债类会计科目, 与“交易性金融资产”这个流动资产类会计科目相对应。“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应按负债类别分别设置“本金”、“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其中, “本金”明细科目核算企业确认 (承担) 交易性金融负债时收到的金额和发生的交易费用, “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核算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高于或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

例:2009年2月24日,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2009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 本次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额共50亿元, 票面价格为100元, 期限为一年, 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 由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承销, 通过簿记建档招标后确定发行利率为1.88%。本次发行所募集资金的50%将用来归还银行贷款, 置换负债品种, 提高公司直接融资比例, 降低融资成本。另外, 其成功发行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直接融资比例, 进一步优化公司融资结构, 增强公司现金管理的灵活性。

(1) 2009年2月24日,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短期融资券50亿元, 扣除交易费用50万元, 实际收款49.995亿元,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做如下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49.995亿元, 投资收益0.005亿元;贷:交易性金融负债———本金50亿元。

(2) 2009年12月31日 (资产负债表日) 计息0.799亿元 (50×1.88%×306/360) 时:借:投资收益0.799亿元;贷:应付利息0.799亿元。

应注意的是, 如果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短期融资券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 将其差额入账时的会计分录为: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若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 则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3) 2010年2月24日,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到期, 计算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2月24日的利息0.141亿元 (50×1.88%×54/360) 时:借:投资收益0.141亿元;贷:应付利息0.141亿元。

(4) 2010年2月25日,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兑付2009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50亿元本金和利息0.94亿元 (0.799+0.141) :借:交易性金融负债———本金50亿元, 应付利息0.94亿元;贷:银行存款50.94亿元。

如果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短期融资券在资产负债表日价值有波动并入账, 应注销账面相关账户的价值 (若为升值) :借: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投资收益。

高校会计核算体系构建思考论文 篇5

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提高高等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部于12月修订印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30号,以下简称《新制度》),并要求自1月1日起施行。《新制度》的发布并实施,为高等学校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自身经济业务发展需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本文主要对高校在《新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会计核算体系完善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完善和适应新会计制度的合理建议。

一、《新制度》在核算目标、科目设置、核算要求等方面的完善和改进的主要体现

1.高校会计核算的目标更高,一方面要满足高校经济活动财务管理的需要,同时也要与财政改革要求相适应。

2.支出业务的核算更加明细。《新制度》要求按照支出功能和经济内容细化支出类科目,将原会计制度下“教育事业支出”科目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几类,并要求区分资金来源和预算类别,在上述明细科目下还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3.预算管理要与会计核算进一步衔接。一方面高校的财务预算编制程序要更加规范,按照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重点科学编制,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同时要求高校财务预算的执行与会计核算进一步地衔接,提高预算的执行准确性。除此之外,《新制度》还有一些变化,如扩大了权责发生制使用范围、计提固产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完善了会计科目的编码、基建并帐处理、优化了报表项目结构体系和校内独立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的纳入等等。

二、高校会计核算目标的探析

基于《新制度》的新变化和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对高校会计核算的目标进行了再梳理、再思考,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会计核算要满足《新制度》所要求反映的.会计信息需求。从信息需求视角的来看,高校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有:(1)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高校决策管理者;(2)不确定的人员,如教学评估人员、各类检查人员、以及其他社会公众。因此我们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要能提供上述人员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2.会计核算要与部门预算挂钩,进一步促进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统一。高校部门预算不能有效地和会计核算系统衔接,也是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一个短板,由此造成,会计核算人员不能及时、正确的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并造成不正确账务处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预算执行不够精细等现象。

3.会计核算要满足教育成本核算要求,便于高校的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根据《新制度》要求,高校应当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按照相关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逐步进行成本核算,这些工作的开展都有赖于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和创新。

4.会计核算体系要科学合理,便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实务操作。随着会计信息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核算体系的设置要体现科学、高效、准确。会计核算体系顶层设计考虑要完善、精细;基础操作要简单快捷。

三、构建完善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会计核算体系主要包括科目体系和项目体系。科目体系主要指会计科目,一级会计科目按制度的规定设置,明细科目(制度规定的除外)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项目体系主要是指根据单位的管理需要,按以项目为核算对象自主设置的核算体系。,通过对《新制度》和高校会计核算目标的进一步思考、探析,本文认为,除了现有的科目、项目维度外,必须增加会计核算体系维度,优化核算结构,具体如下:

1.完善科目核算维度设置方式。根据《新制度》要求,高校每笔支出业务必须按其预算类别(基本/项目)、资金来源(财政补助/非财政专项/其他资金)、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进行核算,按此设置,以“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为例,必须下设“教育事业支出—预算类别—资金来源—功能分类—经济分类”至少5级明细科目,由此计算所需设置的会计科目数将非常庞大,既不利于日常科目的管理维护,也会造成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下降。因此建议简化科目设置层级,可采用“教育事业支出—经济科目”模式,将预算类别、资金来源和功能分类科目等信息纳入“资金来源”维度核算。

2.增加“资金来源”核算维度。由于简化了科目设置,因此建议增加“资金来源”维度来核算科目设置中减少的预算类别、资金来源和功能分类等信息,例如可以按照“资金来源—功能分类—预算类别”模式将资金来源维度定义为“财政补助—高等教育—基本支出”等,其他的以此类推,并按一定的规则将其编码。设置好的“资金来源”通过会计核算软件可以与项目关联,或直接与会计科目关联,以此来标识每一笔支出的资金来源信息。

3.优化项目核算维度的设置。传统的“项目—科目”二维核算体系,是体现“做的什么事—用的什么钱”的思路,项目的设置主要反映需要做的事情。但是在多维核算体系中,项目的设置要细化,项目需承载更多的核算信息,以便于在会计软件中将“科目—项目—资金来源”进行规则化的关联。因此,每个项目的建立需要体现以下信息:(1)项目核算对象,实际操作中可以为具体院、系和特别指定的核算对象,核算对象要区分为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和离退休五类;(2)项目资金来源,主要区分信息是财政补助、非财政专项和其他资金三类;(3)项目资金预算类别,是指该项目资金是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4)项目的受益层面,主要用来指定项目资金的受益对象,可细化为学校层面、院系层面、班级层面等,还可以根据需要指定层面,该项目信息主要用来进行教育成本核算。项目设置要与高校预算编制协调一致,项目的预算类别和资金来源信息随着预算的变化而变化;项目设置要涵盖高校所有的支出,即学校发生的每一笔支出都要有相应的项目与其对应。高校应当建立统一的项目编码规则,规则既要易于识别,又能方便组织核算。

四、总结

多维核算体系的建立后,高校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均包含有各维度的管理信息,通过选择不同维度的组合,可以根据管理需要产生不同的会计报告,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戚艳霞.《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特点分析[J].财会月刊.(12).

[2]解文清.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应收及暂付款管理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11).

[3]蔡催冬.高等学校会计核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_基于《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J].会计之友.(9).

[4]于莉萍,靳鑫.新高校会计制度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探析.《大连大学学报》[J].2013(4).

[5]陈东.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多维核算体系的构建探讨.《会计之友》[J].2014(09).

[6]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通知(财教[]488号)[EB/OL].ht

高校会计核算刍议 篇6

关键词:高校 会计核算 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8-02

高校会计核算是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方面,是高校财务分析的基础,是高校编制年度预算的依据,同时也是高校信息披露的关键。但由于近年来会计制度改革一直实行的是会计集中核算,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因此,当前如何改进和完善高校会计核算方式,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高校的会计核算制度

我国高校的会计核算一般遵循的基本法律制度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预算法》和《高等教育法》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计法律和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会计制度也在不断修订,从开始的按照行业进行划分的会计制度,到统一的不分行业和所有制的会计制度,相继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直到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相对于企业来说,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明显滞后。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会计制度的建设。各高校的基本做法是,将《会计法》作为总的纲领,把它作为一切会计工作的基础;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作为指导高校会计行为的具体意见,看成是高校制定具体会计制度的准则;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为指导高校会计工作的具体标准,最后各高校根据200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来制定了高校内部的会计核算办法。

二、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风险

1.会计核算出错产生的风险。这些会计差错主要包括:一方面因为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原因,会计人员忽视了对票据的审核,使失真或非法票据进入核算程序,使会计核算失真。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人员数据计算、抄写错误或出现错误的会计科目,结果很可能导致失真的会计报表数据。

2.现金出纳产生的风险。现金出纳没有严格履行财务制度,没有按规定每天检查库存现金,没有对库存现金和现金日记账进行核对,没有根据要求处理损溢现金,每月总是产生库存现金而且还与日记账不一致;银行出纳人员没有仔细保管银行票据、没有根据要求分开保管银行印鉴和公章;没有及时仔细进行银行对账工作,没有查明并处理每一笔没有及时到达的账目款;对大额银行支出没有根据要求履行审批手续,导致很大的资金安全风险。

3.审核人员产生的风险。审计人员对金融监管政策和学校的财政政策不了解,不了解资金支出的有关规定,出现了即使花费支出超出标准也不能及时发现,有时报销金额出现错误,没有显示报销费用用途也不知道督促更正,对重大支出需要按照要求履行的审批手续不了解,说法不一,造成资金支付风险及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不满。

因此,高校必须足够重视会计核算工作的风险,提前预防,力争将会计核算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高校应对会计核算工作加以重视,合理定位,合理配备高品质的会计人员

会计核算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起基础性的作用,是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的保障。而且,会计核算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有很高的技术性和复杂性,会计风险的存在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不确定性和隐蔽性,所以大学必须加强会计核算风险意识,认识到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性的作用,并通过下列措施将会计核算风险降到最低。

1.合理设置会计核算岗位。现在,由于高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高校会计核算人员要核算上级拨款和收取学生的学费,承担着繁重的和高强度的工作,在如此繁重和高强度下,很容易发生会计失误,造成会计核算风险。根据会计工作的需要设置人员编制,真正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是避免会计核算风险的最好办法。因此,财务部门应根据岗位的要求,合理配置人员,与业务量相结合,使各业务之间可以进行相互检查,相互制约,防止不同岗位由一人承担的现象,使会计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被安排有效的监督。

2.配齐配足高素质会计核算人员。会计核算风险既然由会计人员产生,也必须由会计人员来避免。所以,选择高品质的会计业务人员并将其安排到会计核算岗位是高校避免会计核算风险的前提。这就要求,会计核算岗位的人员应配备具有良好的道德,能够坚持原则,敬业、负责,熟悉会计业务,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计算机能力。

(二)高校要健全财务制度和加强岗位管理

健全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是财务工作有序进行避免风险的前提,对财务制度严格执行是财务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高校应建立会计核算规章制度,进行岗位责任制度建设,明确各个会计岗位人员的行为准则,狠抓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并明确严惩机制,以尽量避免会计核算工作风险。为了确保会计的工作合法性,规范性,防止会计风险,必须建立健全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行为。

1.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且要做到人员岗位分离和操作权限分离,使岗位和权限彼此牵制,相互制约,使会计岗位人员能够明确工作应注意的问题,集中注意力,尽量避免会计核算风险。要产生这样的效果就要加强会计监管,不但做到有法可依而且做到违法必究。

2.制订会计核算岗位职责。让每个会计核算人员指导自己岗位职责,逐步要求其按照职责去执行,责任到人,并加强日常运作管理,提高每天会计核算业务的监控能力。具体做法:审计人员要严格原始票据的验收批准,杜绝假冒、涂改,证件手续不全;会计人员应仔细计算每个原始凭证金额,减少计算错误,在《高校会计制度》要求下开展工作;检查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检查工作职责,做好检查。大学应建立会计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用法律的形式来监督会计人员必须增强责任意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规定。

3.让全校职工明确本校的财务管理制度。高校已经根据《会计法》和《高校会计制度》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本校的财务管理制度,那么就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校职工明确这些规定特别是报销、借款等的规定和审批手续,这样会计核算人员在工作中就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审核人员也能工作开展的很顺利,这样既遵守了本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又从源头上规范了报销、借款程序,避免了票据不合法、手续不完备的风险。

(三)通过培训来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核算人员的责任心大小,职业道德高低,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好坏。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会计能力强,可以减少错帐,避免了会计风险。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会计风险的有效预防有重要意义。为了会计人员及时了解会计政策、会计事务处理方法,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会计核算人员培训是有效的方式。高校应针对不同的对象,通过各种形式,激发会计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具体做法是:

1.让会计核算人员树立要不断学习的思想。高校可以印刷一些宣传资料,如《会计法》、《高校会计制度》和《本校财务管理制度》等,让会计人员的认知能力不断加强,从而提高会计核算人员遵守财务制度的自觉性。

2.进行会计业务培训。高校要针对财务部门的具体情况,积极进行有目的性、可行性的岗位轮换学习,开展会计业务知识竞赛等。通过集中培训、讲座和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会计核算人员业务能力。

(四)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避免和降低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举措

1.根据“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想办法,来激发会计核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一切活动都是由人来创造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要依赖会计人员去实施。因此,高校要根据会计核算人员能力的大小,安排其在合适的岗位,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2.不断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习培训或现场讲授及经验交流等方式,让会计核算人员明确岗位道德标准,并能够自觉去执行,使职业道德观念牢固地渗透到会计核算人员的灵魂深处,不断影响其人生观,改变其行为准则。逐步建立符合岗位要求的道德观,从而提高每个会计核算人员遵守财务管理制度的自觉性,使之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法、廉洁自律、提高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提高责任意识,坚持原则,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严格日常业务处理,降低和避免会计核算风险。

3.让会计人员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会计核算人员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日常业务操作的同时,还应对每笔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仔细审查核对,防范虚假凭证、会计错账等造成的会计核算风险。

总之,高校会计核算风险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其加以防范和化解,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而确保高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大限度地降低高校会计核算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红梅.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4)

2.吕伟华.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和实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会计之友,2008(2)

3.谢艳.论高校财务会计改革[J].审计与理财,2009(8)

4.杨云标,杨昆元.关于我国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8)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6.周建共.高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财务与会计,2007(5)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财务处 黑龙江省哈尔滨 150027)

旅游汽车公司会计核算特点刍议 篇7

旅游汽车公司主要经营旅游客运, 车辆对外服务, 旅游包车客运、普通货运、货运代办、汽车租赁、一类汽车维修、货物进出口等业务。其中, 汽车租赁是其主要业务。其经营模式也由最初的公车公营, 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经营格局。特殊的企业类型和多样化的经营格局为旅游汽车公司会计核算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

二、旅游汽车公司的经营模式

如前文所述, 当前, 旅游汽车公司的一种主要经营模式是汽车租赁。汽车租赁, 是指在约定时间内, 旅游汽车公司将自有汽车资产的使用权转让给承租人, 其目的是获取租金。承租人在租赁期间内, 拥有所租赁汽车的使用权, 而不具有其所有权。承租人对汽车使用权的获得以支付租金为代价。旅游汽车公司的汽车租赁业务又分为两种模式, 即经营租赁模式和融资租赁模式。

其中, 经营租赁模式是旅游汽车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在经营租赁模式下, 作为租赁物的汽车仍然属于旅游汽车公司所有, 是公司自有财产。期末依会计准则照常计提折旧, 并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列示。在经营租赁下, 旅游汽车公司收到租赁收入时, 将其作为“其他业务收入”, 按照收到时间分期确认。承租方交至的由旅游汽车公司代收代付的款项, 应作为企业的“其他应付款”或者“应交税金”。相关的营业税金和车辆折旧费, 统一作为“其他业务支出”进行处理。倘若旅游汽车公司对部分车辆实行融资租赁的经营模式, 那么公司实际转移了与汽车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在租赁开始日, 要按照“最低租赁收款额”确认公司的“应收融资租赁款”;按照汽车的原账面价值, 确认“融资租赁资产”;差额作为“未实现融资收益”。

三、旅游汽车公司会计核算特点

(一) 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实际是会计反映的一种形式。对旅游汽车公司而言, 其针对已发生的经济事项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的手段进行的一种事后核算。同时, 在充分核算的基础上, 针对未来发展情况作出预测, 从而为公司领导者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会计工作的优质完成离不开合理地组织会计核算形式。良好的会计核算不仅能有效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 而且还能充分提高公司财务工作的正确性和工作效率。在良好的会计核算基础之上及时编制财务报表, 也能够充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通常而论, 客观、及时、深入、准确、细致、全面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码要求。

(二) 旅游汽车公司会计核算特点

旅游汽车公司特殊的经营模式和公司性质, 使其会计核算也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自身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车辆作为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特点。

车辆是旅游汽车公司正常运营的一种主要劳动工具。同时, 其也是公司的一项主要固定资产。汽车租赁之后, 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相分离, 甚至其价值也逐步转移, 车辆的会计核算发生一定变化。旅游汽车公司在与承租者签订《租赁承包合同》之后, 汽车这种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随即分离。对旅游汽车公司而言, 汽车的承租者往往是同一个旅游系统的内部人员或组织机构, 甚至是公司的内部职员。虽同样是租赁业务, 但是在会计核算上, 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经营性租赁。旅游汽车公司可以根据《租赁承包合同》向承租者按期收取租金。随租金的交付, 汽车的使用权转移至承租人。旅游汽车公司在会计期末, 依会计准则照常计提折旧, 并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列示。在经营租赁下, 旅游汽车公司收到租赁收入时, 将其作为“其他业务收入”, 按照收到时间分期确认。承租方交至的由旅游汽车公司代收代付的款项, 应作为企业的“其他应付款”或者“应交税金”。相关的营业税金和车辆折旧费, 统一作为“其他业务支出”进行处理。采用上述方法处理后, 通过帐簿和报表的记录能够全面反映承租者应交、已交、未交的租车款项, 有效防止公司资产流失。

2、收入的会计核算特点。

对于车辆承包业务, 企业在收入方面的指标存在较大的不同。在金额方面, 它几乎是固定的;但在含义上, 收入便等同于客户的承租金。企业对外规定的车辆承租金额可以根据车辆所承载的班线、车辆的新旧情况以及业务淡季旺季等因素而选择不同的金额标准, 二承包金由公司的运管费、养护费、福利费、统筹费用、管理费用等十几项费用组成。在实际经营中, 往往会出现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导致承租方停运的而造成的承租方一定的利益损失, 企业也会针对这种情况对承租金额进行一定的调整, 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类损失进行弥补。具体到会计核算中, 企业要建立“应收司机承包金”科目, 对承包方应交欠交等情况的承包金额进行列示, 因为客运收入大部分集中在公司里, 承包方在客运途中收到的票款所占的比例较小, 因此“应收司机承包金”不能等同于“运输收入”。在具体记账时, 将各个站点售票处汇集的月报表收入数确认运输收入, 并列入“应收账款”科目, 这样“运输收入”科目下的贷方合计数并不等同于本期实际收入数, 但与各承包单位所交付的承包金合计数基本一致, 在月末转入本年利润统一核算。单位建立“承包收支差额表”, 承包方每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列。“应收账款”科目下“应收承包金”科目在月末汇总转入资产负债表时要特别注意, 如果出现借方余额便将其反映在流动资产部分, 若是贷方余额则将其反映在负债部分, 用以反映承包方所拖欠的部分承包金。

3、成本的会计核算特点。

企业将车辆租赁承包出去后, 运营成本的核算也发生了变化。企业把运营成本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两大部分。可控成本是企业是提承包方代为支付的一部分成本, 这部分成本企业主要可以通过承包金直接收取和扣减。不可控成本则是承包方自行支付的费用, 与企业没有关系, 包括司机的工资、提取的车辆修理基金等等。有些企业为了管理方便, 干脆不设置代收代付费用, 即没有可控部分的费用, 只设置管理费用, 将其他的两部分成本全部推给承租单位, 即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全由承租方支付, 这也有效的降低了管理部分的费用支出。在会计处理方法上, 我们可以做如下处理:当内部部门转入物资成本时, 借记运输支出科目, 贷记应收账款科目。月末结账时, 将可控部分的费用统一在“承包收支差额表”中放映, 例如承包方领用的材料、轮胎、燃油、维修工时等等, 而企业曾经垫付的租金、保险费用等可以直接在承租金中具体体现, 再根据实际发生的业务情况借记运输支出、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 贷记应付账款、应交税金科目。在企业支付自身的管理费用时, 就可以直接借记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相应的现金流科目。

四、旅游汽车公司会计核算的几点注意事项

(一) 严格规范旅游汽车公司会计核算工作

财务部分在票据、业务审核工作中要严格把关, 严格规范款项支付流程, 一改过去采取“现收现付”的陋习, 注意收入、成本的准确确认, 使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所反映的经济状况重拾其应有的利用价值。对于旅游汽车公司时常发生的退款业务合理规范, 不能将所退款项想当然的计入成本费用科目, 而要严格按照真实的发票单据对应调整的会计期间进行相应的收入调整。加强发票管理, 将开具发票时应当填列的必要要素填列清楚, 特别像开具对象、开具金额和时间等要素。当然, 旅游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监督, 以引导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 努力提高旅游汽车公司的会计核算水平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的趋同, 会计不断在细处进行改进和发展。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变化, 紧跟会计行业的发展步伐。旅游汽车公司可以对公司内财务人员进行行业培训, 或者对财务人员进行轮派制, 到先进企业中参观学习, 或者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同时, 财务人员自身也应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 更新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 紧跟形势的变化, 适应变化下的新要求。在引进人才方面, 旅游企业也要运用一定的薪金措施, 招揽并能够留住人才。在此基础上, 重视会计电算化水平,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重视开发信息网络系统。对于初具规模的旅游企业更应规范化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 试着引进ERP管理系统软件, 建立立体规范的软件管理平台, 使我国的旅游行业向一体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项军.公路运输企业实行公车公营的会计核算及内部控制[J].交通财会.2011 (07)

[2]饶日菊.承包经营不是公路运输企业的最佳选择[J].交通财会.2010 (11)

[3]金顺安.汽车客运企业特殊会计实务处理的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2011 (01)

[4]梁启厚, 陆镇.租赁会计在公路运输企业中的应用[J].交通财会.2010 (09)

[5]戴治仁.如何搞活公路运输企业——从低谷中崛起的南川县汽车运输公司[J].交通企业管理.2009 (05)

刍议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 篇8

) (以下简称《制度》) ,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范性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 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新形式, 也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优化农业生产要素, 有效地配置农业经济资源, 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的出台, 对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会计活动, 准确地核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资产状况, 加强合作社的内部管理, 明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关系, 保护合作社成员的合法权益, 促进合作社健康持续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制度》的总体框架和组成

《制度》的总体框架包括“总则”, “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四个部分。

(一) 总则

主要阐述了《制度》制定的依据和制度的适用范围、设置账薄及会计人员的配备以及采用权责发生制和借贷记账法等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和总体要求。也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最基本的要求。

(二) 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1.合作社资产的划分及分类。

合作社的资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项目:流动资产、农业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反映农业资产项目的有“畜牧 (禽) 资产”和“林木资产”两个会计科目。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与一般企业的核算内容差别不大, 只是核算繁简程度不同而已。

2.合作社的负债。

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这与一般企业的划分略有不同, 现已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都是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在核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债时要注意《制度》与现行会计准则的差别。

3.合作社的所有者权益。

具体包括:股金, 专项基金,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无论是科目划分上, 还是在具体核算内容上都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有很大的区别。

(三) 会计科目

《制度》规定的合作社会计科目共计37个, 其中资产类17个, 负债类7个, 所有者权益类6个, 成本类1个, 损益类6个。

(四) 会计报表

《制度》规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 盈余及盈余分配表, 成员权益变动表, 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核算特点

《制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核算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相比较, 主要有以下特点:

1.体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核算要求。农村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相比, 产权比较明晰, 权益和分配的核算相对更重要。与一般有限责任公司相比, 股东 (成员) 较多且每个股东 (成员) 份额较小。为了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这一特点, 《制度》专门设置了“股金”、“盈余分配”科目, 并设置了“成员权益变动表”和“盈余及盈余分配表”, 以满足反映合作社成员股份投入和盈余分配的要求。

2.体现了农业特色, 这是由《制度》本身制定的目的和适用范围决定的。《制度》在“总则”部分第二款中明确规定“本制度适用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设立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的合作社。

3.会计核算和处理相对简单。《制度》不要求合作社计提任何资产减值准备, 而且成本核算也很简单, 成本类科目只设置了一个生产成本科目。这种相对简单和简化的会计处理, 是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和核算现状相适应的。从核算现状上看, 农民专业合作社核算力量比较薄弱, 会计人员素质偏低;相对简化的会计处理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降低合作社的核算成本。

4.专门设置了“成员往来”科目, 用于核算合作社与成员之间的各种往来。将合作社与成员之间的往来和非成员之间的往来严格区分开来, 这有利于会计核算单位和会计核算资料的运用。从现行税法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及各省制定的农业合作社条例来看,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各种经济活动基本是免税的。因此, 将合作社成员之间和非成员之间发生的经济业务以及往来区分开来, 对于合作社掌握免税与应税项目提供了方便, 也便于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

三、农业合作社主要会计项目的核算

(一) 资产项目的核算

反映合作社资产的会计科目有17个, 具体包括: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 应收款, 成员往来, 产品物资, 委托加工物资, 委托代销商品, 受托代购商品, 受托代销商品, 对外投资, 牲畜 (禽) 资产, 林木资产, 固定资产, 累计折旧, 在建工程, 固定资产清理, 无形资产科目。

大部分会计科目与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核算内容和方法基本一致, 没有多大差别。差别较大的会计科目有, 应收款, 成员往来, 产品物资, 牲畜 (禽) 资产, 林木资产科目。

“应收款”科目核算成员往来以外的各种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项;“成员往来”科目核算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的往来业务的结算款项;“产品物资”科目是将一般企业的“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科目的核算内容整合归类到本科目核算;“牲畜 (禽) 资产”、“林木资产”科目相当于一般企业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核算内容。

(二) 负债项目的核算

反映合作社的负债项目的会计科目包括:短期借款, 应付款, 应付工资, 应付盈余返还, 应付剩余盈余, 长期借款, 专项应付款科目。

短期借款、应付款项和应付工资的核算内容与一般企业基本相同, “应付工资”科目的核算内容不包括各种社会保险和工会经费、教育经费等。“应付盈余返还”和“应付剩余盈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特有的核算内容。

“应付盈余返还”科目, 核算合作社按成员与本社交易量 (额) 比例返还给成员的盈余。合作社根据章程规定的盈余分配方案, 按成员与本社交易量 (额) 提取返还盈余时, 借记“盈余分配”科目, 贷记本科目。实际支付时, 借记本科目, 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

“应付剩余盈余”科目, 核算合作社以成员账户中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 以及本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到本社成员的份额, 按比例分配给本社成员的剩余可分配盈余。合作社按交易量 (额) 返还盈余后, 根据章程规定或者成员大会决定分配剩余盈余时, 借记“盈余分配”科目, 贷记本科目。实际支付时, 借记本科目, 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

(三) 所有者权益的核算

反映合作社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科目包括:股金, 专项基金,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本年盈余, 盈余分配科目。

“股金”科目核算合作社通过成员入社出资、投资入股、公积金转增等所形成的股金。合作社收到成员以货币资金投入的股金, 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科目, 按成员应享有合作社注册资本的份额计算的金额, 贷记本科目, 按两者之间的差额, 贷记“资本公积”科目。合作社收到成员投资入股的非货币资产, 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 借记“产品物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 按成员应享有合作社注册资本的份额计算的金额, 贷记“股金”科目, 按两者之间的差额, 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科目。

“专项基金”科目核算合作社通过国家财政直接补助转入和他人捐赠形成的专项基金。

“资本公积”科目核算合作社形成的资本公积。成员入社投入货币资金和实物资产时, 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和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 借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产品物资”等科目, 按其应享有合作社注册资本的份额计算的金额, 贷记“股金”科目, 按两者之间的差额, 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科目。合作社以实物资产方式进行对外投资时, 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 借记“对外投资”科目, 按投出实物资产的账面余额, 贷记“固定资产”、“产品物资”等科目, 按两者之间的差额, 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科目。合作社用资本公积转增股金时, 借记本科目, 贷记“股金”科目。

“盈余公积”科目核算合作社从盈余中提取的盈余公积。合作社提取盈余公积时, 借记“盈余分配”科目, 贷记本科目。合作社用盈余公积转增股金或弥补亏损等时, 借记本科目, 贷记“股金”、“盈余分配”等科目。

“本年盈余”科目核算合作社本年度实现的盈余。

“盈余分配”科目核算合作社当年盈余的分配 (或亏损的弥补) 和历年分配后的结存余额。本科目设置“各项分配”和“未分配盈余”两个二级科目。本科目应按盈余的用途设置明细科目, 进行明细核算。本科目余额为合作社历年积存的未分配盈余 (或未弥补亏损) 。

(四) 合作社损益项目的会计核算

反映合作社损益项目的会计科目主要有:经营收入, 其他收入, 投资收益, 经营支出, 管理费用, 其他支出科目。

“经营收入”科目核算合作社销售产品、提供劳务, 以及为成员代购代销, 向成员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等活动取得的收入。

“其他收入”科目核算合作社除经营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

“投资收益”科目核算合作社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

“经营支出”科目核算合作社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 以及为成员代购代销, 向成员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等活动发生的支出。合作社发生经营支出时, 借记本科目, 贷记“产品物资”、“生产成本”、“应付工资”、“成员往来”、“应付款”等科目。

“管理费用”科目核算合作社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支出, 包括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差旅费、管理用固定资产的折旧、业务招待费、无形资产摊销等。

“其他支出”科目核算合作社发生的除“经营支出”、“管理费用”以外的其他各项支出, 如农业资产死亡毁损支出、损失, 固定资产及产品物资的盘亏、损失, 罚款支出, 利息支出, 捐赠支出, 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损失等。

四、《制度》的推进与实施

从《制度》的颁布及实施迄今为止, 《制度》的实施并不乐观, 全国近百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按《制度》建账核算并配备财务人员的合作社只占少数, 特别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合作社的会计核算很薄弱, 大部分合作社未按《制度》建账核算和配备会计人员 (或聘请中介机构代账和整章建制) 。造成合作社会计核算缺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合作社理事会不重视会计核算, 他们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 对合作社管理和效益至关重要的会计核算认识不足, 认为花费这种核算成本不值得。

2.工商及合作社主管部门 (各级农委) 对合作社的核算不够重视, 有些地方的政府只注重合作社的设立, 不注重对设立后的合作社的管理。这也是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3.有些合作社设立不符合条件, 成员和理事会都是虚设, 只是少数人为了骗取国家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的目的而设置的, 这类合作社自然就不需要什么会计核算了, 因为根本不存在内部制约机制。

4.农村会计人员短缺, 到城里聘用会计既不方便又会增加成本。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实际情况, 应采取以下对策:

1.政府负责免费培训一大批农村会计核算人员, 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核算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2.鼓励城市的会计人员到农业合作社做专职会计或兼职会计, 对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会计工资收入给予暂免征个人所得税及其他相关税费的优惠政策。

3.政府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的监管和引导, 在确定享受财政补助和税收优惠政策时, 当场验证其会计核算是否健全, 必要时聘请中介机构资深人员现场鉴定。

4.对合作社的设立严格把关, 确实要有一定数量的成员, 确实要投入资产, 确实要建立理事会组织, 形成完善的管理和制约机制, 使会计核算有其存在的土壤和条件。

刍议商业银行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 篇9

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特点, 银行会计科目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经济业务的内容, 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及资产负债共同类。资产类会计科目反映银行的资产和债权。负债类会计科目反映银行债权人的权益。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反映银行投资人对银行净资产的所有权。损益类会计科目反映银行的财务收支及经营成果, 包括银行的各项收入类科目和各项成本费用类的科目。资产负债共同类会计科目是银行会计所特有的会计科目, 它反映银行的债权和债务, 主要适用核算联行往来、辖内往来、同城票据清算等业务。二是按照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 分为表内科目和表外科目。表内科目是用以反映银行资金实际增减变动的会计科目, 这类会计科目的余额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内, 并要求平衡。表外科目是用以反映不涉及银行资金运动但重要业务事项的会计科目, 这类会计科目的余额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内, 不要求平衡。比如银行的重要空白凭证, 它是一种无面额的、经银行或单位填写金额并签章后即具有支付效力的空白凭证, 包括支票、本票、汇票等。当发生重要空白凭证业务时, 虽然不能引起银行资金的增减变动, 但银行对外已经承担了经济责任, 需要设置“重要空白凭证”科目进行登记和反映。

二、记账方法

记账方法是按照一定的规则, 使用一定的符号在账户中登记各项经济业务的技术方法。会计上的记账方法有单式记账方法和复式记账方法。我国银行业采用复式借贷记账法对银行表内业务所涉及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在核算表外科目所涉及的经济事项时, 一般采用单式记账方法, 如银行对业务上使用的重要空白凭证、未发行的国家债券、待结算凭证、待保管有价值品等应设置表外科目登记, 并视情况进行单式记账。这种记账方法以“收入”、“付出”为记账符号, 当表外科目所涉及的业务发生时, 记“收入”;注销和冲减时, 记“付出”;余额表示尚未结清的业务事项。

三、会计凭证的设置和使用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和据以登记账簿的书面证明。商业银行的会计凭证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一是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银行的记账凭证, 需要在银行内部组织传递, 因此记账凭证又称为“传票”。二是记账凭证按其填列的会计科目的数目不同, 分为单式凭证和复式凭证。除此之外, 银行针对自身业务的特点, 将记账凭证按其使用范围分为基本凭证和特定凭证。1.基本凭证。基本凭证是银行根据有关原始凭证及业务事实自行编制的凭证, 包括现金收入传票、现金付出传票、转账借方传票、转账贷方传票、特种转账借方传票、特种转账贷方传票、外汇买卖借方传票、外汇买卖贷方传票八种表内凭证和表外科目收入传票、表外科目付出传票两种表外凭证。现金收入、付出传票、转账借方、贷方传票是银行的内部凭证, 只限银行内部使用;当银行发生转账业务, 涉及外单位资金收付又是银行主动代为收款或扣款时使用特种转账借方传票和特种转账贷方传票;当涉及外汇业务和表外业务时使用外汇买卖借方传票、贷方传票以及表外科目借方传票、贷方传票。2.特定凭证。特定凭证是银行根据各项业务的特殊需要而设置的各种专用凭证。这种凭证一般由银行印制, 客户填写后交银行办理业务或银行填制凭以办理业务, 银行用以代替传票并凭以记账, 如支票、现金缴款单、定期储蓄存单等都属于特定凭证。

商业银行的会计凭证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由于银行业务量大、岗位分工细, 故银行大量采用单式凭证以方便会计凭证的传递和按科目轧账, 提高工作效率。二是银行大量以客户提交的原始凭证代替记账凭证。三是银行会计凭证联数多。

四、账务组织

商业银行会计的账务组织是指账簿的设置、记账程序和账务核对方法等相互配合的账务体系, 它包括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个系统。

(一) 明细核算系统

明细核算是按账户进行的核算, 它在每个会计科目下设置明细账户, 以具体反映各账户资金增减变化及其结果。明细核算系统由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以及现金收入和现金付出日记簿组成。

1.分户账。分户账是明细核算的主要账簿, 包括甲、乙、丙、丁四种账。甲种账, 账簿设有借、贷、余三栏, 适用于不计息科目的账户或使用余额表计息的科目以及银行内部科目的账户。乙种账, 账簿设借、贷、余和积数四栏, 适用于在账页上加计积数并计算利息的账户。丙种账, 账簿设有借方、贷方发生额和借方、贷方余额四栏, 一般适用于借、贷双方反映余额的账户。丁种账, 账簿设有借方、贷方发生额、余额、销账四栏, 一般适用于逐笔反映、逐笔销账的一次性账户。

2.登记簿。登记簿是一种辅助性的账簿, 凡是分户账上未能记载而又需要查实的业务事项, 都可以设置登记簿进行登记。也可以用于统驭卡片账或控制重要的空白凭证、有价单证、实物及某些重要的事项等。

3.余额表和现金收入、付出日记簿。余额表是核对总账与分户账余额和计算利息的重要工具。而现金收入、付出日记簿是记载现金收入、付出笔数和金额的账簿, 是一种序时和分类相结合的账簿。

明细核算的记账程序如下, 首先, 要根据传票记载分户账, 如为现金收入和付出业务, 则还要分别登记现金收入日记簿和现金付出日记簿。其次, 对不能入账而又需要记载的重要业务事项, 则在登记簿中进行记载。最后, 银行每日营业终了时需要按分户账各账户的当日最后余额编制余额表。

(二) 综合核算系统

综合核算是按各会计科目进行的核算, 它综合、概括地反映各科目的资金增减变化情况, 是明细核算的总括反映。综合核算系统由科目日结单、总账和日计表组成。

科目日结单是每一会计科目当天借、贷方发生额和传票张数的汇总记录, 是轧平银行当日账务和登记总账的依据。总账是按货币, 分科目设立的账簿, 是各科目的总括记录, 是综合核算的主要账簿。日计表是反映当日全部银行业务活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也是轧平当日全部银行账务的重要工具。

刍议新会计准则下资本公积核算 篇10

资本公积科目来源于我国公司设立时采用的注册资本制度。我国从会计制度改革首次提出资本公积概念以来, 对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进行了多次改革。

1993年7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的资本公积包括股本溢价、法定资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等3项内容。

1998年1月开始实施的《股份制公司会计制度》中资本公积包括5项内容:股本溢价、接受捐赠实物资产、住房周转金转入、资产评估增值和投资准备等。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公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以后的补充规定, 对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作了较大调整, 具体有资本 (或股本) 溢价、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关联交易差价、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和其他资本公积7项内容。其中其他资本公积包括资本公积现金捐赠、准备转入、债务重组和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

2001年12月出台了《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 (财会[2001]64号) , 明确关联方之间的资产交易所产生的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 设置“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核算。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会计准则, 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 利得的定义是: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葛家澍 (2000) 将利得或损失的内容划分为4种:偶发或非经营活动的收益 (其他资本公积中的债务重组收益或豁免的债权) ;企业与其他主体间的非交换性资产转移 (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接受现金捐赠、拨款转入) ;持有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变动 (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自然灾害或其他环境因素导致的利得或损失。可见资本公积 (除股本或资本溢价外) 的内容实质是一种“利得”。

二、新会计准则下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资本公积的解释是:资本公积是企业收到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 (或股本) 中所占份额的投资, 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溢价 (或股本溢价) 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总账科目下只设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即:“资本 (股本) 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 与原先相比, 精简了许多。

1. 资本 (股本) 溢价。

核算内容包括:投资者出资额超出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合并日按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 享有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与支付合并对价的账面价值差额;以债务转为资本, 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权的公允价值;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行使转换权利, 按股票面值和转换股数计算股票面值总额差额;专项应付款工程项目完工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支付与发行权益性证券直接相关的交易费用;企业将重组债务转增资本的, 按股份公允价值总额与相应实收资本或股本的差额;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收购本公司股票方式减资的, 按股票面值和注销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与注销库存股账面余额的差额;购回股票支付价款低于面值总额, 按股票面值总额与注销库存股账面余额的差额。

2. 其他资本公积。

核算内容包括: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 重分类日该投资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资产负债表日,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或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金额;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 将作为存货或自用建筑物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 转换日转换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 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其他变动, 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的投资份额等。

三、新会计准则下资本公积核算的存在问题

1. 核算内容不一致。

新会计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有如下规定:将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和将自用的建筑物等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 在进行账务处理时, 增加的投资性房地产和转销的存货或自营工程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若在贷方, 则计入资本公积;若在借方, 则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者年终结账时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影响未分配利润。这样处理, 虽然不会影响所有者权益的总额, 但由于在所有者权益的构成中, 资本公积与未分配利润的具体用途是不同的, 最终会影响到企业不同投资者的利益。

2. 核算内容太复杂。

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 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付账款、应付债券、专项应付款、递延所得税负债、实收资本、库存股、所得税费用等内容均涉及资本公积。在企业的创立、合并、增资、投资等组建或经营过程中, 资本公积的处理问题越来越多。随着经济变革, 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会越来越庞大, 范围也会越来越广, 但准确度却越来越低。

3. 用途规定不明确。

旧会计准则规定, 资本公积的用途有转增资本和弥补亏损两个, 并明确规定“准备”项目不得直接转增资本。现行《公司法》规定资本公积不得用于弥补亏损, 但新会计准则没有明确规定资本公积的用途。新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规定资本 (股本) 溢价可以直接转增资本, 但对其他资本公积是否可以直接转增资本没有明确规定。

4. 财务指标需调整。

资本 (股本) 溢价是准资本, 可以直接转增资本;其他资本公积的实质是利得和损失, 通常在将来转入当期损益, 或者转回。因此, 在分析净资产指标时, 对一些与净资产有关的财务指标要进行调整, 以获得更加准确的信息, 从而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5. 信息披露质量受影响。

资本公积作为资本储备的一种形式, 其金额应该为真实存在的, 但目前资本公积中有许多是来源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公允价值会随着活跃市场上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将其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可能是未实现金额, 到处置时, 相应的其他资本公积要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可见, 这些情形下的其他资本公积并不是真正的资本公积, 在将来都要转出, 这样处理会使资本公积信息披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四、新会计准则下完善资本公积核算的建议

1. 规范明细科目。

建议取消“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 在“资本公积”科目下, 按资本公积的特定来源分类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可以设置“资本 (股本) 溢价”、投资分享“、”有效套期“、”金融资产价值变动“等明细科目, 使每类明细科目都代表一类资本公积的特定来源, 这样可以更好地规范各类资本公积的用途, 也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2. 明确具体用途。

新会计准则中应该明确规定, 只有资本 (股本) 溢价可以直接转增资本。至于能否用资本公积弥补亏损, 要看用于补亏的资本公积是资本 (股本) 溢价部分还是其他部分, 若是资本 (股本) 溢价部分则不能用于弥补亏损。资本 (股本) 溢价实质上是所有者权益, 将这部分资本公积用于弥补亏损等于变相撤资, 也间接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3. 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发挥作用。

目前, 在国家大力推动的股改大潮中, 有的上市公司对资本公积的使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 民生银行、华立控股等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是用资本公积向全体股东转股本, 非流通股股东将共获得的全部转增股份作为对价支付给流通股股东。这一创新做法, 拓宽了资本公积的使用思路, 从程序上看也具有可操作性。资本公积对于一些股权结构特殊的上市公司来说, 是支付对价的较好方式, 资本公积的对价方案与缩股和送股方案相比有着天然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琳, 汪政.从新会计准则看资本公积[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2)

[2].李玲.会计准则下的资本公积核算相关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 2008 (1)

[3].解秀兰.新会计准则下的资本公积核算探析[J].经济师, 2008 (2)

[4].李健, 王江欣.浅议新会计准则下的资本公积[J].财会研究, 2008 (8)

高校会计核算刍议 篇11

【关键词】会计确认基础 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

一、高校会计确认基础的分类与选择

会计确认包含了会计系统的整个流程,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简单的说是解决两个环节:何时进行会计处理和进入会计系统?在会计报表中何时出现?会计确认基础一般包括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我国高校会计同时存在两种会计确认基础,有些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另一些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对高等学校运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收付实现制下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收支无法严格遵循配比原则,不利于成本核算

以高校学费收入为例,在收付实现制下,对于已经收取的学费确认为收入,而对于那些应该收取而还没有收取的那部分学费往往不做会计反映。近几年收取的学费越来越高,拖欠学费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金额也越来越高,对于应收而未收的学费不做收入确认,既不能真实反映高校的收入,也不利于高校学费的催缴工作。学费的收取不管是否属于当年的收入一律作为当年学费收入入账,但同时培养支出却是跨年进行的,这使得收支无法严格配比,不利于反映高校各个发展时期的真实信息,不利于准确的反映高校的财务信息,不利于科学的反映高校的财务决策。

(二)高校债务无法在账面上真实体现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基建项目投资越来越大,通过金融贷款数额也越来越高,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下,基建项目应付而未付的工程款无法进入高校的负债账簿,还有大额的维修、采购都是按合同进度进行,这些是高校负债的重要部分。又例如高校教职工的工资薪金和公积金,贷款利息等,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下,这些都是在实际支付时才会做会计处理,而这些业务往往金额都很大,如果不在当期财务报表中体现,带来的影响也很大,这些都是高校的负债,会虚增学校的可支配资金,会掩盖学校的财务风险,会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不合理

随着高校不断发展,高校固定资产也在不断的增加,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下,购置的固定资产是按其购入成本一次性计入“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增加“固定基金”,同时虚增的是本期的事业成本和事业结余。另外在原会计确认基础下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不计提折旧,不进行减值处理,除了固定的固定资产清理和固定资产报废,固定资产反映的的账面价值始终是购置时的原值,固定资产的折损和减值无法在账面上得到体现,最终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情况相差越来越大。

三、引入“权责发生制”对高校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高校学费、住宿费的核算

高校的收入除财政拨款外最主要的是学费、住宿费收入,高校的这些收入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可以通过“應收账款——学费(住宿费)”科目来核算。学生本应交的学费、住宿费全部借记“应收账款——学费(住宿费)”科目,属于学校的债权。凡是属于本期的学费、住宿费,不管这些款项有没有收到,都计入本期的收入。而在实际收到财政专户返回到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时,冲减对应的应收账款,最终“反映出来应收账款”下的学费、住宿费明细科目的累计余额就是学生拖欠的学费、住宿费,可以真实反映和统计的高校的学费收缴情况,有利于保证学校各项预算目标的完成,确保高校资金的完整以及高校财务的正常运转。

(二)高校各类债务的核算

高校的大额应付账款,如基建、维修和采购项目以及贷款利息、教职工的工资薪金及公积金等,均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无论款项是否实际支付,在确认为高校债务时,就应该借记相关支出类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明细科目。在实际付款时,借记“其他应付款”明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这样,高校大额的基建、维修和采购项目以及贷款利息、教职工的工资薪金及公积金等大额应付款就可以体现在账面上,并最终通过财务报告进行报告。

(三)高校固定资产业务的核算

刍议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 篇12

一、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概要

经营性事业单位属于事业单位的一种, 其主要为社会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 且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以及排他性。在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上, 由于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着社会公益性以及经营性, 所以一般情况下, 事业单位需选择收付实现制以及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模式, 这样才能保障经营性事业单位系相关职能的正常实现。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受多种体制的影响, 许多单位只对收付实现制进行了应用, 在这种情况下, 单位主要将现金收支看作总收支, 缺乏一定的成本核算, 致使相关会计信息难以较好符合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 最终给单位的正常运作带来不利。

二、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经营性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营中, 受自身体制以及多种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 其会计核算模式出现了多种问题, 核算数据不能较好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给单位多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管理人员的决策带来不利。很多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模式缺乏适应性和科学性, 核算依据不够充分。在实际运作中, 很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模式, 这种核算模式下产生的相应会计数据难以较好反映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 从而给单位多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不利。在收付实现制作用下, 单位的收支项目在一定时间段内会存在不统一问题, 由于有些费用并不属于经常性支出, 不会在每个会计季度内产生, 但是当其产生时, 在会计年度内的支出就会极大增加, 而收付实现制并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致使相应结余下降, 相关数据的准确性降低。很多情况下, 支付环节与采购环节存在一定的分离性, 当单位采用固有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时, 就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与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不相匹配。

一些经营性事业单位在对自身资产进行核算时, 大都只对规定资产的原值进行核算, 没有考虑到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 而固定资产的更新需通过一定修购基金完成, 导致会计核算质量较低。许多经营性事业单位大都在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核算标准, 但是在固定资产的损耗核算方面存在着一定缺陷。当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不断增加时, 单位固定资产中的账面值与净值会产生不匹配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固定资产原值没有包含一定的资产损耗, 致使单位资产总量存在虚增情况, 一些会计账目难以反映出单位的实际负债水平。折旧费用属于成本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但是许多单位在成本核算中并没有对折旧费用进行考虑。单位固定资产一般包括设备费用、修购基金等, 而这些内容都存在一定折旧现象, 如果单位不将折旧费用纳入成本核算中, 将导致核算结果与单位实际经营情况不相匹配, 最终给单位正常经营带来不利。

在成本核算过程中, 单位一般对经营性业务采取权责发生制进行操作, 对非经营性业务采取收付实现制核算成本方式进行操作,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经营性业务与非经营性业务的界限并不明确, 难以对成本费用进行准确分配, 而且对非经营性业务的成本部进行核算将难以对单位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明确。这种成本核算方式不仅给单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不利, 而且对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造成了较大影响, 所以对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进行改进势在必行。

三、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改进方法

1. 有效应用权责发生制

在实际情况中, 会计核算依据的选择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单位自身性质、单位业务模式等, 一般情况下, 由于一些财政总预算会计以及行政单位会计都以收付实现制作为开展依据, 所以经营性事业单位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模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经营性事业单位的相关业务存在着一定复杂性, 如果只依赖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 将难以保障相关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因此, 企业可以对权责发生制进行有效应用, 促进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和谐统一。由于单位的业务形式较多, 所以单位须对收付实现制以及权责发生制进行合理应用, 并以收付实现制为主, 这样的会计核算模式能够较好提高核算数据的准确性, 能够帮助单位对相应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这样才能更好保障经营性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2. 完善会计核算相关制度

基于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自身特性, 其会计核算过程会受到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核算信息极易出现失真问题, 不仅对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 而且还给管理人员的决策带来不利。因此, 经营性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必须对会计核算相关制度进行完善, 并细化相关条例, 以促进会计核算的规范性。管理人员需加强对会计核算过程的全面监督, 并对相关会计账目进行定期检查, 核实相关数据的准确性, 以确保会计信息符合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管理人员必须完善风险机制, 并落实责任制, 将会计人员的利益与核算工作进行紧密联系, 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核算质量意识, 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单位会计核算的有效性。

3. 加强单位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经营性事业单位相关业务正常开展的重要环节, 对业务的开展效果有着较大影响, 所以单位必须加强成本核算。经营性事业单位必须对各种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 明确开支标准、业务特性等内容, 进行选择合理的成本核算方式进行操作。在进行成本核算时, 单位必须将折旧费用纳入成本核算范围, 并保障相关数据的准确性, 这样才能提高成本核算质量, 增强会计核算的整体效果, 保障经营性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在经营性事业单位中, 会计核算是保障财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对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 保障会计核算的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在实际情况中, 很多经营性事业单位并不具备完善的管理体制,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不高, 而管理人员又疏于管理, 致使会计核算质量并不高。因此, 基于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管理人员必须对会计核算模式进行优化,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从而更好保障会计核算质量, 维持单位的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1]广宏宇.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模式初探[J].现代商业, 2012, (29) :260-261.

[2]程远荷.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的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1) :124, 125.

[3]王雅苹.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改革初探[J].中国经贸, 2012, (2) :161.

上一篇:融合矩阵下一篇:氧化钇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