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研究

2024-05-29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研究(精选7篇)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研究 篇1

一、引言

在中国, 总会计师制度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的产物, 它是为了完善企业干部管理制度, 并借鉴了苏联的经验, 并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之初虽然带有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但总会计师制度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我国高校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高校发展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主要表现为高校发展规模化、教育需求社会化、资金来源多样化、办学风险扩大化。这就意味着一方面高校办学更加体现社会需求性, 其办学质量将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高校面临的现金流也将会越来越大, 资金成本和风险也越来越高, 这就对高校的资金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设置总会计师,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改进和完善高校管理水平, 是新时期环境下促进高校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之举。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设置正是在借鉴过去总会计师制度成功经验基础上, 为了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完善和发展而提出的新举措。

二、我国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主要发展历程

从1979年我国制定关于高校设置总会计的正式文件开始,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回顾我国高校设置总会计师的发展历程, 我们不难发现, 其中经历了不断“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的反复过程, 其主要反映在许多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不断修订和完善 (见表1) , 以及在此基础上高等院校总会计师制度在我国的设置取得的阶段性进展, 这主要体现在许多学校纷纷设置总会计师职位 (见表2) 。

其中: (1) 《教育部部属高等学校〈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一级财务机构的高等学校, 应当设置总会计师, 同时要建立总会计师的经济责任制。总会计师属副校 (院) 长级, 同时兼技术职称和行政职务。”

(2)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实施办法》规定:“各高校应建立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总会计师全面、独立管理和审核学校的财务工作, 对校 (院) 长负责。”

(3) 《关于高等院校贯彻〈总会计师条例〉的实施意见》指出:“在校学生规模3 000人以上、年资金流量1 000万元以上的普通高等学校应该设置总会计师, 高校总会计师纳入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教委党组教党[1991]56号文件规定的高校校级领导职数内。设置总会计师的高校, 不再另设与之职权重叠的其他行政领导成员, 对未设置总会计师的高校, 应创造条件, 在1995年前配齐。”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要求:“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位, 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 并且规定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

三、我国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 组织实施不力, 岗位落实不到位。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设置, 涉及教育部、财政部、各级政府和组织部门以及高校本身等多方面的参与, 必须依靠各方形成共识, 一致、协同、有效地开展工作, 才能使总会计师制度真正实施。目前为止, 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总会计师的原因主要就是各级相关部门、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总会计师制度实施方面没有足够保障, 大多只停留在文件号召, 而没有强行实施。

另外, 高校总会计师岗位设置还有领导职数限制。根据相关要求, 设置总会计师后须取消与总会计师的职权重叠的副校 (院) 长。由于体制原因, 我国高校领导编制和职数一般由上级部门选拔委派, 编制都是满的, 而且各有分工, 其中一位副校长分管财务。这种情况下, 总会计师人员的安排就会面临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一是增加编制, 在原有编制基础上多设一名总会计师, 意味着要调整和修改目前的高校行政管理制度;二是若用总会计师接替原分管财务的副校长一职, 这就涉及很多利益问题。因此, 总会计师岗位往往很难落实到位。

2. 培训和认证体系不健全, 人员数量和质量储备不足。

从1979年开始要求设置高校总会计师到现在, 许多文件都涉及了总会计师的资格任免问题, 2011年《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再次详细地提出了高校总会计师的任免等条件, 但是从最近几年公开选拔的人员资料来看, 人员专业背景仍是短板。比如2012年东南大学等六所高校公开选拔的对象中, 只有一名系会计专业;2013公开选拔的10所高校总会计师人员中, 真正具有会计专业背景的也仅有2名。

这也反映了在高校总会计师的人才数量和质量储备方面, 存在明显不足。而人才数量特别是质量的保证, 需要有完善、成熟的培训和认证体系来支持。

3. 职责权限受限制。

高校总会计师地位普遍不高。根据相关文件及教育部最近几年一系列已经公开选拔高校总会计师的实践结果来看, 总会计师与校长的存在职级差别, 一个是副高级, 另外一个是正高级;这种职称上的不同, 毫无疑问会影响总会计师在高校中的地位, 使得总会计师丧失一定的独立财务管理权和决策权。

现有高校管理体制也不利于总会计师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设置初衷是通过总会计师的作用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最终目标是完善我国高校的治理结构。在我国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下, 一般情况都包括财务大权在内的决策权掌握在行政一把手手中, 审批签字权在校长, 而总会计师更多的是被放在了执行层。在这种管理体制下, 如果一把手和校长与总会计师在这些方面意见存在分歧, 那么总会计师的相应责权就会受到限制, 其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四、完善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措施

1. 成立专门组织领导机构, 以法律法规手段, 规定有时间、有步骤地强制实施。

一方面以各种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 各高校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并公开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总会计师一职。当然, 具体的要求和时间表可以根据高校规模、实力不同分别开来, 各部级高校、985高校、211高校要率先施行, 然后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其他高校则要根据自身情况和时间表逐渐、有序地施行。另一方面, 从部级到地方抽调一些相关人员, 全权负责该项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对于没有按规定设置并任命总会计师的高校, 给予相关领导人员处分处罚, 责令限期改进。

针对职数限制问题, 一旦强制规定设置总会计师岗位, 那么就可以调整高校领导班子的人员配置, 在不增加原来编制的情况下, 将总会计师纳入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内, 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2. 推行资格认证制度, 对高校总会计师职业能力进行综合评测。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鉴于总会计师相关配套制度都已经在企业推行, 一些企业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为高校总会计师的相关认证和评估提供很好的借鉴。中国已实行多年的也相对成熟的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认证制度, 以及一系列成熟的会计从业相关考试制度都可以作为对高校总会计师考评的重要参考。另外, 在认证制度尚未实施之前, 可以由组织部和人事部等相关部门, 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 负责高校总会计师的培训和选拔工作, 为认证制度的过渡期做好衔接准备工作。根据这些已有的经验, 结合高校发展特点, 制定一套成熟的高校总会计师资格认证体系应该是不难的, 由此便可带动这一新兴职业的良性发展, 在保证人才供应的同时还可以增加相关社会就业岗位, 可谓一举多得。

3. 提高总会计师的地位, 不断完善高校管理体制。

可以考虑将总会计师按照正处级的级别和待遇作为正处级校级领导来选拔和任免, 总会计师负责财务管理, 不再另设其他校长兼管财务。这样既提高了总会计师的地位, 避免了职位不对称带来的麻烦, 又减少了其他校长干涉财务的机会, 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另外,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在学校领导体制中实行领导班子民主决策制, 将高校重要事务的决策权提交领导班子集中讨论、民主投票决策。作为学校领导班子的一分子, 总会计师就可以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地位增加财务工作的话语权, 更好地履行相应的职权, 真正发挥总会计师应有的作用。

同时, 逐步实行包括领导在内的高校教师聘任制, 把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作为领导考核的重要指标, 并长期坚持下去。这样, 领导必然会更加关注资产和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方面的信息, 注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而作为总会计师的职业优势就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出来, 总会计师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财政部.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教人[2011]2号, 2011-04-01

[2] .国家教育委员会, 财政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实施办法.教计字162号, 1986-10-15

[3] .国家教育委员会, 财政部.关于高等院校贯彻《总会计师条例》的实施意见.教财[1991]82号, 1991-10-29

[4] .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 (试行) , 2011-03-05

[5] .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教会[2010]19号, 2010-09-21

[6] .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财会[2011]19号, 2011-09-09

[7] .文佑云.从总会计师制度向CEO制度转型.财会月刊, 2012;23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研究 篇2

一、导致我国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一) 导致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调查

组织经营的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财务风险, 但不同因素对组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高校也不例外。因此探索导致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 分析这些因素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机制,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是解决高校财务风险问题的关键。为此设计了问卷对各高校财务人员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7份, 全部回收, 有效问卷52份。涉及财务风险主要因素的问卷包括两个问题, 分别调查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第一个问题是让被调查者选择导致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直接因素, 要求被调查者在给定的选项中选择1-6个主要的直接因素。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第二个问题要求被调查者针对第一个问题中提出的直接因素, 选择相关的间接因素。被调查者可以针对一个直接因素选择1-3个间接因素。

通过表1可以发现, 前四项主要因素的重要性明显高于后两项, 因此, 本文略去后两项因素, 只研究前四项重要因素。各间接因素对直接因素的影响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二) 关于高校财务风险调查结果的分析

依据前文调查结果, 选择导致高校财务风险最重要的四个直接因素, 结合对直接因素产生影响的首要间接因素对高校财务风险成因进行分析:

1. 学校规模过快增长, 伴随高校财务管理不当导致高校负债快速增加

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 在校生快速增加, 各高校的基建需求快速增长, 教学实验设备、科研设备等投入也随之增长。高校为追求超常规发展, 普遍提高项目投资水平。在已有财务管理体制下, 一些项目实施前未经过科学论证, 投资规模明显超出自身承受范围, 还本付息压力超出学校的财务承受能力, 学校背负上沉重债务, 部分高校由于过度负债影响了正常的资金需求, 导致经营困难。

2. 高校政府出资人财务监管角色缺位, 资金监控机制不健全

投资人应该对资金使用进行严格监管, 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高等院校。如果这种监管不够规范严格, 会给投资人带来重大损失, 但这种理念并未在我国高校管理中得到有效体现。我国多数高校为公办性质, 主要由国家出资办校, 政府是高校产权持有者。但政府对高校进行投资之后, 并没有设置专门人员代表政府监督财务工作, 投资者利益保护角色处于缺位状态。现有制度下, 高校管理者拥有独立的管理职权, 不需要直接对投资人负责, 政府并不能严格地对高校的资金预算及使用进行有效监督, 存在投资风险隐患。

3. 内部财务监督不足导致高校不合理的对外投资较为常见

随着市场经济理念逐渐渗透到高校, 一些高校对资产有效利用的意识日益提升, 这有益于促进学校闲置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我国《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 学校可以联合其他单位开发产业, 以部分货币资金或无形资产开展投资活动, 但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这一规定对高校防范投资风险有一定作用, 但在高校管理实践中, 仅依赖外部制度并不能有效控制对外投资风险, 还需要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制度来防范高校财务风险。一些校领导在进行对外投资决策时, 有着强烈的政绩工程意愿, 过度关注可能实现的收益, 对投资风险研究不够充分, 引发投资损失。一些高校投资的项目与学校关联并不紧密, 投资额占学校总资产比重较高, 经营活动脱离了学校监管。而学校作为主要投资人, 一旦出现经营亏损, 则必须承担主要责任。

4. 高校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风险控制措施欠缺

在制度层面, 导致高校财务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缺失、职能弱化、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由于缺乏系统的财务风险防范制度, 一些高校对外签订经济协议时, 常出现条文不严谨, 存在风险敞口等问题, 导致学校购买商品已到位却因学校资金短缺而无法履行合同规定的支付义务, 或货款已付但货物无法正常到位, 造成支付风险, 甚至引发财务纠纷。

二、我国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现有制度明确规定了总会计师在高校的重要地位

从制度法规层面看, 我国确立总会计师制度已有较长时间, 该项制度在企业和行政机构已有较好的实施成效。1990年, 国务院就针对行政机构财务管理问题颁布了《总会计师条例》, 该条例规定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 直接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负责, 职能是协助主要领导进行财务监督与风险管理工作。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是一项规范我国高校财务运作的重要制度。该制度要求所有高等学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岗位, 协助校长管理学校财务工作, 承担相应的领导和风险控制责任。该制度将总会计师的级别确定为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 提升了财务监督职能在高校的地位, 强化了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职能。

(二) 总会计师制度在高校实际管理中并未得到严格执行

我国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确立始于1979年, 当年颁布的《部属高校〈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实施细则》对总会计师制度作了明确规定, 要求各高校设置总会计师岗位, 并要求总会计师对高校经济责任负责。但该项规定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后来我国又颁布了《总会计师条例》, 在该条例的指导下, 很多大中型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已逐渐推行总会计师制度, 并取得良好效果, 但该制度在高校中并未广泛实施。至今为止, 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的高校数量不到我国高校总数的1%。

三、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对于财务风险防范的作用及必要性

(一) 高校实施总会计师制度对于财务风险防范作用的调查

问卷调查中有两个问题与总会计师对高校防范风险的作用相关。第一个问题是调查总会计师制度对于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数据表明, 总会计师制度对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可, 有79%的被调查者认为, 实施总会计师制度有益于解决高校财务风险问题。

第二个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总会计师制度对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为开放式主观题。依据调查结果, 本文将高校实施总会计师制度防范财务风险的必要性作以下分析。

(二)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对于财务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1. 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需要实施总会计师制度进行资产监督管理

2012年以来,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 高校可控制的资金数量快速增长。如何对学校庞大的资金和各类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防止财务风险形成, 是对高校高层管理人员的严峻挑战。总会计师既懂财经政策又熟悉资金运作规律, 有助于高校在预算经费管理、基建资金筹集、化解债务风险等方面提升学校资金管理和经费使用的专业化水平, 有助于健全专业化管理团队, 防止出现财务决策失误, 堵住财务管理漏洞, 推动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2. 总会计师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科研和教学, 我国高校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特征表现得并不突出, 财务管理职能长期得不到重视。在机构和人员配置方面, 校级领导通常以教学或科研人才为主, 很少有专业财务人才进入校领导系列。实践中, 各高校通常会指派一名校级领导主管财务工作, 但该领导多为学术性人才, 不熟悉财务工作, 且身兼数职, 很难保证财务工作高效运行, 无法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管理。各高校在进行资金使用时, 往往缺乏专业的财务论证, 对财务风险没有充分认识。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后, 总会计师可以从财务角度对高校的各类经济活动提出专业建议, 从源头上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

3. 总会计师制度是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总会计师对高校财务风险防范的作用可以体现为资金筹集、使用两个方面。在进行筹资活动时, 总会计师可以负责前期论证工作, 保证融资期间的收支平衡, 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在资金使用上, 总会计师对资金使用进行统筹负责, 专门负责可能的风险预测与评估, 在保证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投入, 防范财务风险。

4. 总会计师制度可强化领导班子财务管理能力, 提高财务风险控制能力

在高校进行财务管理决策过程中, 财务数据是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依据。总会计师能对高校财务数据进行专业解析, 提升管理决策能力。根据我国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规定, 总会计师为校级领导, 在涉及发展方向、风险防范等重大问题上有发言权、表决权, 对高校重大决策可以提出专业建议。实行总会计师制度有利于为高校科学决策、防范财务风险提供专业支持。

5. 总会计师制度是对政府教育资金安全使用的保证

我国高等教育主体是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以政府投入为主。国家希望所投资金有效、安全使用, 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而使用者则冲动性较强, 较少考虑资金安全性, 甚至存在大量低效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加大了政府资金风险。总会计师可从财务角度对资金的使用成效及风险进行监督, 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提升政府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完善总会计师制度, 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对策及建议

(一) 管理实践中应明确总会计师的地位、职责、权限

在各高校的管理制度中应对总会计师的职责作出明确规定, 其中最为重要的应该是授予其执行经费预算与决算、起草并执行年度财务计划及财务报告、监督经费收支管理活动的权力。应该明确高校总会计师在重大项目决策时, 依据财务运行状况提出专业建议的职责, 如果项目有重大财务风险, 总会计师应该有否决权。

(二) 为总会计师增设一名副校级领导岗位

从企业和其他行政机构的经验来看, 总会计师应该设置为该组织的高层领导这一点得到广泛共识。但我国高校的领导职数有明确规定, 各高校无权为总会计师增设校级领导的职数, 因此实施总会计师制度应当取得组织部门、人事部门的大力支持, 增设副校级总会计师职数1人, 不挤占原有副校级职数。

(三) 开展总会计师资格认证, 明确规定专业背景和任职资格

总会计师相关配套制度已经在企业推行, 其成功经验可以为高校总会计师认证和评估提供借鉴。在现行体系下, 高校总会计师的任职条件、任职资格没有明确规定, 这给选拔合格的总会计师人选带来一定的困难, 不利于高校总会计师的专业化要求。因此, 应建立高校总会计师考核认证机制, 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合作, 依据现有的会计类专业人才资格认证和职称制度, 制定高校总会计师资格确认机制。同时组织各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参加总会计师培训和选拔工作, 经考核认定高校总会计师资格。

(四) 加强学习和培训, 提高总会计师人选综合素质

总会计师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岗位, 与高校其它岗位领导有较大区别, 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不利于专业会计人才的成长。在高校的管理实践中, 应当大力支持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会计人才积极参加高级会计师、会计专业硕士、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等项目的深造学习和培训选拔, 通过这些方式促进青年会计人才逐渐成长为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能全面参与高校事务管理的总会计师人选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沈莹.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2 (6) :76-81.

[2] .赵欣, 汤建华, 蹇登霞.论高校财务风险[J].中国市场, 2015 (11) :71-72.

[3] .王超辉, 付希贤.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法规变迁及执行现状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11) :30-32.

[4] .李克勤.高校设立总会计师制度的职责定位[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32) :115-116.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总会计师制度,责任,权限

一、引言

总会计师在高校的经济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 我国早在1979年11月22日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部属高等学校 (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实施细则》中就规定了总会计师的设置、职责和权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许多高校在大宗物资采购、科研经费支出、资金来源等方面的业务模式趋于多样化, 这相应增加了总会计师的职责范围和管理的难度。在新形势下, 如何合理安排总会计师的职责与权限, 建立完善的总会计师经济责任制, 充分发挥总会计师的权威领导作用, 促进高校财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成为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当前我国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 并据此分析高校总会计师应当承担的责任与拥有的权限。

二、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执行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生对高校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大, 使高校之间争夺优秀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 高校资金的来源结构趋于多元化、对外投资与合作活动更加广泛, 客观上使高校财务会计、管理、法律等方面工作的内容与难度加大。而与之相对应的实际现状却是当前高校总会计师岗位设置不一、人员素质不齐、责任与权限不清等, 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高校总会计师岗位设置不一, 人员素质不齐

1991年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贯彻 (总会计师条例) 的实施意见》规定:学生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和年经费收入达到规定数额的高校应设置总会计师。然而,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设置正规的总会计师岗位, 有些高校直接由校长担任总会计师的职责与权限;有些高校管理者认为没有设置总会计师的必要, 只要有会计主管就行了;有些高校将不具备任职资格的人员安排在总会计师岗位上, 使该职位形同虚设。例如, 黑龙江省省属高校有33家, 其中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的仅有12家, 还有60%的高校并未设置总会计师岗位。

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总会计师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职能作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会计核算。然而, 当前高校的总会计师队伍中, 有相当一部分总会计师不仅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学校管理工作的需要, 有些人员甚至没有达到基本的任职资格, 许多人员没有进行严格的系统培训, 没有掌握现代财务新知识与新理念, 从而很难保证总会计师制度实施的效果。

(二) 总会计师的职责范围受局限

高校总会计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参与高校战略的策划与实施。然而, 由于当前许多高校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总会计师在学校经济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也没有对总会计师的职责进行科学定位, 一些高校的管理者甚至不给予总会计师参与学校高层领导会议的机会, 导致总会计师的决策职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许多总会计师的工作仍局限于会计核算监督和财务管理等范畴, 使总会计师的制度价值未得到真正实现, 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

(三) 没有明确规定总会计师的权限, 也没有进行科学定位

在高校治理结构中, 要求高校总会计师既对国家负责又对校 (院) 长负责;既掌握高校财务会计管理权, 又拥有高校会计监督权。另外, 一些高校的总会计师还监管审计处, 行使审计监督职权, 这种不正确的职权定位导致一些高校的总会计师滥用权力, 做出不利于学校发展的事情。

三、完善高校总会计师经济责任制, 实现责权统一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总会计师工作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 文章从总会计师的任职资格、承担的责任和拥有的权限等方面进行分析, 切实维护总会计师制度的权威性, 提高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水平, 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一) 健全总会计师准入机制, 进行科学定位

2010年, 教育部联合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实施办法》具体规定了总会计师的任职条件。总会计师必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同时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具有经济、管理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从事财务、审计、资产等相关管理工作经验, 担任正处级职务三年以上;具有会计学、经济学、管理类等相近专业背景, 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我国高校在选拔总会计师时应严格遵照以上资格条件, 同时在任职后要加强对总会计师的道德教育与业务培训, 提高总会计师的综合素质。

高校的领导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总会计师在财务工作与战略决策中的重要地位, 让总会计师积极参与学校的高层领导会议, 依法保障总会计师的合法权益, 提高总会计师的地位, 优化总会计师的队伍结构, 使其职能得到真正实现。

(二) 统一规范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设置

高校应当严格按照《会计法》和《总会计师条例》的规定设置总会计师岗位, 并不断完善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在校长领导下的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对应设而未设总会计师岗位的高校规定明确的设置时间表, 并对已设置的学校监督总会计师制度的执行情况, 从而强化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管理力度, 保障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 明确总会计师的职责

高校应当根据《总会计师条例》的规定, 明确总会计师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权威领导地位, 在全面领导学校的各项财务会计工作的基础上, 组织好高校的经济核算, 从而实现总会计师职责的规范化、制度化。高校的总会计师应当履行的职责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总会计师应当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

术和管理方法, 进行高校会计核算的改革, 以适应高校体制改革的发展需要。

2. 总会计师应当根据高校的各项资金收支计划合理安排资

金的使用方向,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 要加强对材料、实验设备、科研成果等各项资产的管理, 努力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从而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

3. 总会计师应当全面了解各部门的经济运行状况, 并运用科

学的方法对他们的会计、业务等方面进行业绩评价分析, 从而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环节, 发挥监督职能, 协助校长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 明确总会计师的权限

有责必有权, 有权才能尽责, 有权无责必然产生官僚主义, 甚至滥用职权。因此, 必须实现职、责、权三者的统一。高校总会计师享有的权限包括以下三点。

1. 监督考核权

监督考核权既是总会计师的职责又是他的权力。按照《会计法》第十九条的规定, 总会计师对高校的财务工作具有监督权, 对违反财经纪律, 不按规章制度办事者有权加以制止, 并应及时向上级单位行政领导人提出书面报告, 请求处理, 并报审计机关。同时, 对各部门的财务收支和物资管理的效果具有评价考核权, 对检查出的问题应明确相关责任实施改进措施。

2. 参与决策权

总会计师有权参与学校的各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和发展规划的讨论制定, 有权参与学校高层领导会议并发表相关意见。

3. 一定程度的人事任免权

高校的总会计师管理学校所有财务人员的工作, 并有权对其进行业绩考核, 从而有初步的任免、调动、晋升和奖惩权利。

四、总结

高校总会计师既是行政领导, 又是专业技术人员, 组织领导学校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我国高校的领导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总会计师承担的责任与拥有的权限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高校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 建立与现代教育体制相适应的总会计师制度, 从而提升学校各项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提高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娟, 邹晓红.新形势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价值[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8) .

[2]苏佳萍, 刘海燕.探析高校总会计师的责权[J].黑龙江金融, 2011, (1) .

[3]付希贤.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探讨[J].财会通讯, 2011, (8) .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探析 篇4

一是高校设置总会计师的必要性。 (1) 高校经费收支渠道出日益复杂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经费收入项目越来越多, 预算内教育经费收入来源渠道中的资金流情况也开始出现变化, 科研拨款收入越来越重要。从学校支出看, 工资福利支出、助学金、商品和服务支出及专项公用支出、基建支出等支出项目越来越繁杂。 (2) 高校经费收支的复杂化增加了财务风险。资金流动形成的高校利益相关者的网络日益庞杂, 增加了高校财务运行风险发生的可能。高校经费收支复杂化所引致的财务管理对象与利益相关者的复杂化趋势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与专业化。 (3)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专职化倾向需要设置专职高校财务管理职位。高校财务资金的多元化趋势增加财务风险的同时, 也促使财务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专职化。这种发展趋势必然需要高层次财务管理专业人员参与管理、监督及执行相关管理决策活动。因此, 随着我国高校经费收支渠道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不断深入,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 乃至高校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设置总会计师职务来规范经费收支管理, 以规避风险, 提高资金运作质量和效率。 (4) 国家相关制度安排对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从国家层面来看, 顶层设计已经对高校等事业单位设置总会计师职位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高校经费的不断增加, 促使国家相关部门对高校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机构提出新的改革和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提出“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 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 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 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高校设置总会计师成为相关制度建设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是提高高校经费收支管理的质量与效益的改革尝试。

二是高校设置总会计师的合理性。 (1) 高校组织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 为高校设置总会计师奠定了基础。大学已经难以回到经典大学理念中的“象牙塔”之中, 而逐步与社会、公众及其他组织之间构建了紧密的联系。从“多元巨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 大学不断演化出新的组织特性, 这些新的组织特性逐步缩小了大学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差异。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大学组织开始在处理复杂的市场环境及大学组织内部环境之间的矛盾中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在市场化的背景下, 高等学校经费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大学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与高校内部管理改革提供了条件。高校设置总会计师是高校调试与市场关系的改革实践, 但是高校设置总会计师与企业组织设置总会计师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高等学校应根据高校组织的根本属性, 结合现阶段的组织特性, 明确总会计师的职责权限, 以提升高校应对复杂财务环境的能力。 (2) 高校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为高校设置总会计师提供了契机。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以来, 高等教育系统内也掀起了高校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的高潮。高校领导能力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民主决策的能力、驾驭学校发展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社会交往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高校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稳定高校办学方向, 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就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来看, 经费越来越成为决定高校发展水平与质量的核心要素, 筹措及合理控制经费支出在高校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 高校领导班子驾驭高校经费收支的能力日渐成为衡量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标准。鉴于此, 高校领导班子关注财务资金专职管理岗位的设置是优化领导班子的专业结构, 完善领导班子民主决策, 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的有效路径。在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中, 高校通过设置总会计师职务提升财务管理在高校决策中的话语权, 形成管理决策首先要结合学校经费收支实际的管理路径, 明确高校决策的经费支撑能力, 以保障领导班子决策能够得到有效贯彻执行。这也是提高财务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影响力与渗透力的重大改革举措。综合来说, 高校设置总会计师是完善高校领导班子结构, 加强高校领导班子能力建设, 促进高校领导班子科学决策的有益尝试。总会计师是对高校传统财务管理工作的补充与完善。根据《总会计师条例》有关规定, 总会计师的职责包括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 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 开辟财源, 有效地使用资金;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 督促本单位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 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承办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交办的其他工作。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发生的转型相似, 已经逐步实现了从利益核算向利益调节转变, 从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 从被动保障向主动引导转变。总会计师的职责范围涵盖了高校财务运行中的各个环节与要素, 并且强调财务管理中的利益协调, 关注财务管理与学校系统管理的整合, 是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系统整合。高校设置总会计师是适应高校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步骤。 (3) 国外高校财务管理的相关实践为我国高校提高财务管理的专业化改革取向提供了作证。英美等发达国家高校经费收支数量与项目庞大。充裕的经费来源为高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 同时也给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无论是公立高校还是私立高校, 为提高资金利用的透明度及资金利用效率, 它们采取公开年度财务收支明细的形式监督高校财务经费收支管理。学校大多数是通过发布年度财政报告公开学校收支, 其中详细的阐述了经费收支的监管及明细。以澳大利亚堪培拉TAFE年度财务报告为例, 其内容主要包括运行报表、余额表、权益变更报表、资金流报表、拨款报表及附录, 其中各部分是由高校负责财务的行政主管负责监制, 并由责任人发布责任声明。其年度财务报告体现出的主要特征是公开、透明、科学、专业。其财务报告的专业化水平及财务收支与高校运行情况相结合的财务报告的撰写方式表明其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与高校系统管理实现了整合, 在强调利益核算基础上, 不断拓展为利益协调提供管理决策依据的管理能力。综合来说, 国外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诸多实践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改革, 高校总会计师设置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参考。

三是高校设置总会计师的建议。 (1) 明确高校总会计师的职责。总会计师既是行政领导成员, 又是专业技术人员, 作为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对校 (院) 长负责, 全面负责本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与经济核算。作为专业技术人员, 既是高校的管理者又是财务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高校总会计师不仅要熟悉会计工作流程, 而且要了解高校管理活动、管理对象的特殊性。综合来说, 高校总会计师的职责应包括执行经费预算与决算, 结合高校运行实际情况起草并执行年度财务计划及财务报告, 监督经费收支管理活动, 加强部门员工的引导、教育及员工培训, 并为领导班子决策提供财务运行状况的依据。 (2) 完善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高校设置总会计师是加强高校会计制度建设, 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契机。高校需要围绕总会计师的任免、职责权限及监督等方面, 结合高校实际情况, 出台高校总会计师制度。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应围绕总会计师在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专业化, 运行效率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同时, 制度建设应强调总会计师在参与高校重大宏观决策中的职责和权限。高校总会计师要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 保障学校财务收支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依据, 达到资金利用的最佳效率。 (3) 坚持公开选拔与内部挖潜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拔。诚然, 国家有关法律已经系统规定了高校总会计师的任命, 但其任命程序仍然需要高校与任免主管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从目前来看, 我国教育相关主管部门已经着手部分部属和省属高校总会计师的遴选及任命, 并以公开招聘形式进行遴选。但是, 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 有步骤的开展总会计师的选择与任命。高校总会计师担负着高校经费收支有关的财务活动的监督、管理及高校决策等多方面的任务, 因此, 不仅仅要熟悉会计工作的专业技术要求, 高校财务环境, 还要对所任职高校的运行状况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因此, 高校总会计师任命的主管部门通过公开选拔与内部挖潜的方式有利于总会计师选择与安排的针对性。 (4) 完善监管机制, 进行高校财务管理改革。高校及总会计师主管部门应设置考核机制及监督机制, 加强对总会计师权力行使的监管。高校内部可以通过民主参与, 公开财务年度报告等形式监管总会计师的管理活动及工作绩效。总会计师主管部门通过实地调研, 汇报材料等了解总会计师的工作绩效及工作成就, 并通过学校反馈信息了解总会计师权力行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同时, 主管部门应着手建立总会计师的培训及再教育工作, 切实提高总会计师的专业化水平, 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职业化发展。

总会计师制度对高校财务影响探析 篇5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高校在资产规模、资产组合和管理方式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此同时, 高校为求发展, 创办民办附属学院、向银行贷款融资、开立校办企业、对外投资与合作等, 这些都会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财务、法律、管理等问题。从1990年国家颁布《总会计师条例》开始,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 为高校总会计师知道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面对高校发展面临的一系列财务管理问题, 建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2 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计财处只是大学的一个辅助业务部门, 围绕财政实行预决算管理, 财务管理模式十分传统甚至有点陈旧, 还存在不少的大大小小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发展。

2.1 高校财务经济责任关系不明晰

高校经济管理改革进展较快, 经济决策机制尚不完善, 财经法规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各岗位的经济责任在很大程度上规定并不具体和明确, 内部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和完善, 如果财务上出现重大问题, 由校长还是相关部门的处长来负责, 责任关系界定不明确。高校在资金安排上, 决策缺乏科学性, 未能从学校的全局和发展战略出发, 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未能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安排资金, 使资金使用结构达到最优状态;经济决策中的各种信息资料往往带有各部门主观成分。根本原因是作为法人代表的校长和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领导的责任不落实, 未能明确划分校内各部门在财务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

2.2 财务分析工作薄弱

财务分析是运用事业计划、会计报表及其它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 以求得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目前大部分高校只重视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 而忽视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性, 财务分析工作基本处于未开展状况, 致使目前学校教育资金管理松散, 使用效率不高。

2.3 高校财务管理层次低

由于高校隶属于教育部, 大部分的经费都来自财政拨款, 绝大部分高校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围绕财政部门展开的, 其会计核算的都是日常的收支业务, 是很简单很基础的会计。与精打细算的专业会计相比, 高校会计核算层次偏低, 会计核算的意识淡薄, 还停留在能核算, 不出大差错的阶段。

2.4 财务管理工作不够深入

由于历史原因和实际情况, 我国高校财务工作的范围比较窄, 只限于记账、算账以及报账, 提供一些基本的会计数据等。部分高校内部控制内容、范围不全面、内部控制执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没有达到《会计法》规定的内部控制的要求。财务工作人员的地位与权力不够, 监督的流程也很有限, 只负责事后监督, 忽视财务业务事前, 事中, 事后的管理和监督。

3 实施总会计师制度对高校财务制度的影响

当前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相关的法规政策已经初具雏形, 为高校财务管理中引入总会计师制度, 就能很好的完善高校领导班子结构, 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 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能力, 更好的发展学校财务管理模式和体系。

3.1 实行总会计师制度, 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

根据会计法和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 规定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模式;明确校长是学校法人代表是经济运行状况的总负责人, 将总会计师制度融入到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机制中, 明确学校财务处是学校的一级财务机构, 统一管理学校各项财务工作, 学校二级财务部门核算的全部收入、支出必须纳入校级综合财务计划。将总会计师的行政地位提升到校领导层次, 统一负责领导全校的财务相关事项, 并对经济行为负相应的责任。

3.2 排除干扰, 强化高校内部控制管理

高校实行总会计师制度, 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总会计师行政地位高, 可以有效排除其他部门的干扰, 完全从经济财务角度出发,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 严格执行内控机制。同时要求总会计师要定期把学校的财务状况向相关校领导汇报, 校领导对汇报的内容进行核实和监督, 做到这两点就可以有效地监督总会计师, 使总会计师在做好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同时真正服务于学校。

3.3 总会计师统一领导, 切实强化财务分析能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 高校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会得到加强;与此同时, 高校的快速发展对整合资源、拓宽收入渠道、对外投资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 财务处室作为学校经济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将更加突出。为此, 实行总会计师制度, 由总会计师统一领导, 兼顾统筹各方面信息, 分配工作责任, 进一步改进财务分析方法, 建立完善财务分析系统, 将客观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决策支持信息, 提高会计数据的使用价值, 为学校的高效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4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

4.1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 高校都是校长负责制, 都是以科研教学为主, 在大多数高校中, 财务部门只是一个不太起眼的辅助部门, 并不能很好的引起校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高校财会的职能也仅仅限制于传统的算账、记账以及报账, 提供的分析数据也仅仅是简单的财务数字。一旦实行总会计师还可能引发与校长“争权夺利”的嫌疑, 阻力可能会比较大。

4.2 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由于一直以来都是财政拨款, 实行收复实现制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相对比较简单且变化相对较少, 高校原有的财务人员由于长期在高校内部从事财务工作, 与外界沟通较少, 市场化运作经验十分缺乏不是非常熟悉。近年来, 高校内部结构、管理体制、办学规模等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高校内部、外部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与之相适应的财会制度及相关法规也在不断变化, 这些变化, 使得高校在财务关系上, 不仅对内要处理和理顺一些可能从未出现过的复杂问题和财务关系, 而且对外需要处理好与银行、税务、保险、企业等部门的关系, 经济业务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且在高校各项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 要求总会计师专业必须具有较高专业胜任能力和沟通协调水平, 从而保证学校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避免出现重大财务漏洞和经济损失, 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

5 结论

高校实行总会计师制度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新举措, 是解决高校财务经济管理弊端的一个途径。但从目前的形势看, 总会计师制度的实施还需要高校内部和外部的高度重视, 认真对待在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财务人员自身也得加强学习, 提高经济业务素质, 为总会计师制度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随着高校产业化的发展, 国内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对高校财务的现代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 普遍存在债务风险、财务风险以及业务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 因此为了适应高校的现代化发展, 解决和克服出现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和完善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本文从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出发, 拟就高校实行总会计师制度的必要性、可能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总会计师

参考文献

[1]王荣琦.高校总会计师制度作用及有效性分析[J].财会通讯, 2012, 5.

[2]谢远东.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1, 10, 9, 20.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研究 篇6

(一) 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

现代企业理论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 委托代理理论源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会产生信息不对称和激励的问题。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是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 而由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逐渐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内外部控制机制。

现代企业理论表明, 企业是各种委托代理关系的总和。现代企业的标准组织框架是: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职工, 对应的治理框架是:权力机构—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在这条线索中, 存在着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 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将企业的许多经营决策权限委托给董事会行使。而董事会又以委托人的身份, 将日常经营管理事务委托给经理层处理, 经理层再下达各项操作指令, 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便形成制约、监督和激励机制。

在上述治理结构中, 执行层的最高负责人被称为CEO (Chief Executive O f f i c e r) , 是负责日常事务的最高行政官员, 向董事会负责。C F O (C h i e f Financial Officer) 制度是为保障股东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以专业人员、机构、制度和措施为依托的财务监督与管理机制的总称。在公司治理的不同发展阶段, CFO制度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CFO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也差别甚大。

(二) 公司治理变迁与CFO制度

传统的公司治理注重权力制衡, 强调对人的控制和约束。这一阶段大致持续到二十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的C F O基本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账房”、“管家”, 即进行会计核算并将结果反映给C E O、董事会和投资者。这一阶段, C F O参与管理的层次不高, 主要履行监管职责。

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投资者机构化, 企业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 企业的各项决策影响巨大, 公司治理功能转为科学决策。科学决策要求企业股东、董事、经理充分参与决策过程, 尤其是战略决策。这一时期, 管理职责成为CFO的首要职责, CFO在价值链分析、战略投资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业务流程再造等管理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 成为C E O的战略伙伴。但是, 物极必反, 由于过分强调C F O的管理角色, 忽视了其监管职责, 从而为二十一世纪初“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系列会计造假丑闻埋下了隐患。

安然、世通的会计丑闻促使美国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 (Sarbanes-Oxley Act) , 简称萨班斯法案。该法案要求CEO和CFO必须在公开的财务报告上签字保证其真实性, 并确立了二者在建立内部控制中的责任。权力制衡在公司治理中被重新提起, 从而使公司治理在权力制衡基础上促进科学决策。至此, C F O在公司治理中承担了监管与管理并重的职责, C F O在公司中也处于仅次于C E O之后的重要地位。

(三) 现代公司治理中CFO的职责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管理信息化、运行环境金融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的大背景下, C F O在公司治理中的职责包括管理和监管两方面, 管理职责又可以细分为战略管理、价值管理和流程管理职责, 监管职责衍生为绩效评价和风险管理职责。

1. 战略管理职责

从公司治理变迁过程中可以看到, C F O的战略管理职责已经上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C F O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资源和财务分析技能, 为战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战略实施过程中, 建立一套战略控制系统来保证战略的实施, 为战略实施提供包括融资在内的资源开发和资源配置工作;选择适当的控制评价指标, 监督战略实施, 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互利共赢。

2. 价值管理职责

在竞争激烈的当下, 充分利用企业规模效益已经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利器, 而仅仅利用企业内部积累实现企业规模扩张速度太慢。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 实现企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懂得资本市场运行规律, 通过制定与经营战略相匹配的财务战略, 利用现代理财手段进行并购、分拆、重组等实现价值创造, 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实现保值增值, 已经成为CFO的重要职责。

3. 流程管理职责

随着企业内外部分工越来越细化, 职责分工越来越明确, 现代公司治理要求企业必须对流程进行精细管理, 如何制定合理的流程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课题。C F O作为企业的信息管理者, 掌管着企业的会计与财务信息系统, 对于理顺企业流程、实现流程再造也具有天然的优势。特别是在信息化的当今社会, 借助信息化手段来进行流程再造更是企业的一次脱胎换骨的再生。

4. 绩效评价职责

用数字说话是C F O的职业要求, 为此, C F O必须履行传统“账房先生”、“管家”的职能, 这是C F O职责中最不可缺失的内容。企业经营的所有信息最终都归集到财务, 反映在财务报告中。CFO作为企业的信息管理者, 在企业的绩效评价中拥有最权威的发言权, 设计一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盈利能力、经营效率、管理效率、经营成果等进行评价, 成为CFO监管职责的新内容。

5. 风险管理职责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 不但会面临宏观的政治风险、政策风险等系统风险, 还会面临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外汇风险、控制风险、操作风险等非系统风险, 如何管理风险成为企业管理的新内容。如何分析风险、量化风险并选择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 特别是如何利用远期、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成为现代公司治理赋予CFO的新职责。

(四) 现代公司治理中CFO需具备的职业能力

坚持以现代公司治理需求作为C F O职业能力建设为导向, 是C F O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原则。笔者以为, 职业价值观、专业胜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共同构成CFO职业能力框架。

1. 职业价值观

C F O职业能力框架首先应强调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C F O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居于非常关键的地位, 肩负着资本市场、董事会、经理层的重重委托代理责任, 其道德水准往往比专业技能更重要。众多财务丑闻的发生也往往是由于C F O违反职业操守所造成的。强调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 才能避免“屁股决定脑袋”、“坐什么位置讲什么话”现象的屡屡发生。

2. 专业胜任能力

专业胜任能力是指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政策掌握水平以及职业判断能力, 具体包括会计核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审计内控、税收筹划、战略管理、风险管理、资本运作以及软件运用等涉及专业技术领域的能力。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现代公司治理中避免“外行领导内行”现象的发生。

3. 组织协调能力

现代企业是各种委托代理关系的总和, 是各种利益的交汇点, 如何避免冲突, 寻求利益共同点, 实现互利多赢, 凝聚各方力量实现股东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需要C F O与C E O默契配合, 发挥组织协调能力, 处理好股东、董事会、外部审计机构、监管者、金融机构、供应商、经销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4. 学习创新能力

作为现代公司治理关键职位的C F O, 必须善于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才能制定出适合行业特点的公司治理措施, 才能带领和培养企业组织内的人员, 才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才能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总会计师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总会师制度是新中国建立后借鉴原苏联的高度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与模式而形成的。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总会计师条例》, 要求“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1999年颁布的《会计法》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2006年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暂行办法》, 规定“总会计师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通过一定程序被任命 (或聘任) 为总会计师的高级管理人员。”

如今, 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总会计师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规定总会计师职责权限的法规地位不高

我国的《总会计师条例》是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 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暂行办法》也仅仅是部门规章, 其地位远低于美国总统签署的萨班斯法案, 这对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治理是一大硬伤, 使得有关人员无法充分履行其在公司治理中的相应职责。

(二) 总会计师制度的适用范围较窄

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总会计师条例》, 仅仅要求“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1999年颁布的《会计法》也只是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而2006年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暂行办法》更是只适用于中央企业。这对提高我国的公司治理水平是不利的, 特别是民营企业。《2013中国企业家犯罪 (媒体样本) 研究报告》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该报告显示, 在全部270例民企企业家犯罪案件中, 提及案发领域的案件共有252例, 其中融资、财务管理和合同纠纷是民企案发的主要领域。

(三) 总会计师职责权限不能满足公司治理的需要

《总会计师条例》规定的总会计师职责主要包括编制和执行预算、控制成本费用和会计核算等监管的职责, 规定的权限则主要包括组织经济核算, 审批财务收支, 签署财务报表、考核会计人员等。总体来看, 这些职权主要是履行公司治理中的财务监管职能, 并且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局限, 这些职权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公司治理中对战略管理、价值管理、风险管理、流程管理、绩效考评等职能的要求。虽然2006年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对《总会计师条例》的上述缺陷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其明确规定了总会计师应履行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机制建设和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职责。抛开其适用范围较窄等缺陷以外, 其对于建立真正符合现代公司治理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四) 总会计师制度无法满足公司治理的职业能力要求

《总会计师条例》规定的任职条件都是原则性的, 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并且对履行现代公司治理职责所需能力毫无提及, 如“坚持原则, 廉洁奉公”, “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 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 掌握现代化管理的有关知识”, “具备本行业的基本业务知识, 熟悉行业情况, 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对此, 《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也进行了一定的修正, 如规定“熟悉国家财经法规、财务会计制度, 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知识, 熟悉企业所属行业基本业务, 具备较强组织领导能力, 以及较强的财务管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但是对于建立能履行现代公司治理职责的能力体系建设也未进行更深一步的规定。

三、实现从总会计师制度到CFO制度的战略转型

(一) 从总会计师制度到CFO制度转型的必要性

1992年10月, 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之后历次党的全会均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新的论述, 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理论高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 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我国遵循市场规律的必须结果, 也是党审时度势的英明决断。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意味着所有经济成分都按现代产权制度平等组合, 按现代企业制度良性运行。这一方面在宏观上要求政府构建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机制, 另一方面微观上也要求我国的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因此, 作为借鉴原苏联的高度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与模式而形成总会计师制度也到了必须向C F O制度战略转型的当口。总会计师制度与C F O制度的最大区别在于, 总会计师制度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而C F O制度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公司治理架构不断完美而一步步演变而成的, 也是经过市场检验的符合现代公司治理要求的组织制度。只有向C F O制度转型, 我国企业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健康有序运行, 才能避免西方企业所走过的弯路, 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 从总会计师制度到CFO制度转型的可行性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 至今这套准则已经实施了7年之久, 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对新准则都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把握。这套新准则的颁布实施, 使我国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为C F O制度的实施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

目前, 大多跨国企业都在我国开展业务, 其在公司治理构架中基本都实行了C F O制度, 这对我国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国的国有企业都推行了总会计师制度或财务总监委派制度, 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暂行办法》也有很多内容是借鉴C F O制度制定的, 所以我国也初步具备了CFO制度实施的实践经验, CFO对我来说也不再是一个新鲜事物。

我国从总会计师制度向C F O制度转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制度基础和实践经验, 现在实现从总会计师制度向CFO制度的战略转型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窗口。

(三) 从总会计师制度到CFO制度转型需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1.以人大立法的高度来推行总会计制度向C F O制度的战略转型。出台一部具有萨班斯法案地位的“中国C F O法”, 而不是对《总会计师条例》进行修修补补。用法律形式规定C F O的职责与权限, 才能避免过去总会计师制度得不到贯彻落实, 总会计师“没有位、不到位、放错位、排末位”的现实境况。只有法律才能体现政府对公司治理的高度重视, 才能完全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

2.CFO制度应适用于所有性质的企业, 而不仅仅局限于国有企业。只有所有性质企业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 才能实现我国公司治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才能为我国经济健康运行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

3.CFO制度应注重CFO的职业能力建设。CFO制度运行的基础是CFO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并且其职业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会计核算专一能力, 而是具有多维度的综合能力。

4.CFO制度应加大CFO法律责任, 提高C F O的违法成本, 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和行业禁入制度。只有通过C F O职业资格测试的人员才能担任企业的C F O, 而一旦违规, 则根据其严重程度禁止其在一定期间直到终身不得从事该职业。

参考文献

[1]王跃武.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与CFO的制度比较与演进[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1 (2) .

[2]杜胜利.CFO制度与公司治理[J].中国总会计师, 2003 (9) .

[3]张瑜.关于总会计师设置等若干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 1998 (2) .

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理论与实务研究 篇7

一、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总会计师是协助单位行政领导人组织领导本单位的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工作的有较高会计专业技术职务的专门人员。总会计师是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职责是负责单位的财务、成本及预算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方面的工作,参与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1985年我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设置总会计师的要求,肯定了总会计师制度。结合我国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1990年对总会计师的地位、职权、任免等作了详细规定,将总会计师定位于单位行政领导成员,协助主要行政领导人工作。随后明确规定了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可设置总会计师并由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担任。在此背景和指导下,相关法规明确了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建立,要求条件符合的大、中型卫生事业单位逐步设置总会计师,负责财务会计工作。医院设置的总会计师是医院行政群成员,参与医院的经营决策活动,负责医院经济管理的职权,并直接对院长、医院管理目标和会计法规负责。医院总会计师的设立,对发挥会计职能作用,强化医院的现代化管理,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及监督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

二、医院总会计师的职能及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意义

对总会计师角色的定位和服务对象的确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现代企业管理而言,有利于进一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努力实现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最大化;有利于加强企业价值管理,通过总会计师以财务会计系统为主线,全面衔接起企业经营活动,打造企业管理的价值链;有利于提升企业风险控制力度,利用相互制衡的管理制度,规范企业内部经营的流程,进一步规避风险;有利于充分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根据相关规定,担任医院的总会计师,应在坚持一系列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具备本行业的基本业务知识,熟悉行业情况,熟悉国家财经政策,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懂得医务知识并能根据医院的情况编制相应的会计科目。医院的总会计师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医院财务制度,重视经济核算及监管,让医院的各种经济行为按规章制度办事,利用好医院有限的卫生资源。其次做好医院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规范并强化医院的预算管理。总会计师要从医院实际出发,根据科室的经营状况及承担的职能来编制预算,并对预算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利用信息理论和控制理论,增加预算方案的可行性。再次,总会计师应根据医院提供的全面医疗信息,制定一套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办法,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实施全面成本管理。通过成本的分析与控制,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提高医院的整体效益。最后,总会计师要运用专业技能进行预测、核算和分析,加强会计的监督职能。作为总会计师,须配备有实力的会计人员协助其对医院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监督,避免医院经济活动的浪费、损失,保障医院的利益安全。

总会计师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和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对医院的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起到十分重大作用。

(一)医院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需要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现行的医院管理体制中,行政、后勤甚至财务等工作,常由一名副院长进行分管,这一制度使医院的内部制约难以形成,弊端明显。不同类型的人员任职不相容职务的职务分管控制难以实现,医院的内部管理控制存于形式。医院建立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后,负责行政、后勤的副院长和总会计师等都对医院院长负责,在医院的业务决策中,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医院内部监督管理。

(二)改善医院经营管理,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医院资金。医院要改善经营管理,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必须实行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工作。实现总会计师制度后,总会计师需要制订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方法,建立责任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在完善成本核算工作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成本控制。同时,总会计师还要指导医院编制预算、监督预算执行,合理使用医院资金,保证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建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是医院体制的改革。医院虽在性质分类上属于事业单位,但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经营管理一直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近些年来,医疗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也已经明确指出要加强医疗机构的经济管理,进行成本核算,要有效地利用医疗机构资源。因此,加强医院的内部财务管理是提高综合效益的根本途径。建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充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更好的计划、考核、控制、分析以及预测成本费用,科学的使用资金,以适应医院深化改革的需要。

(四)医院总会计师制度有益于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市场经济讲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核算、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医院总会计师的职责及其专业技能结构就是为了加强医院经济的核算、管理,以期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由于总会计师的职责主要是对全院的经济管理和财务状况负责,建立健全经济管理的规章制度,监督、检查经营活动,是医院总会计师的任务之一。而且,总会计师进入医院领导层,优化了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这能使决策尤其是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方面决策更有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形成高效的医院管理体系,最终提升医院的综合效益。

三、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建立的思考

随着医疗体制的深入改革,总会计师肩负的责任不断凸显。总会计师制度的监管、决策作用对医院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医院设立总会计师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推进总会计师制度。医院若要尽快走出计划经济的残余影响,面对不断涌现的市场挑战与竞争,就需要大力的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尽快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实行医院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并促进医院的社会、经济效益一体化。大力推进医院总会计师制度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勇于开拓、改革,重视自身财务管理,同时要协调好人事权责,明确总会计师的领导职权和责任,为医院总会计师制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区分好总会计师和财务主管或财务负责人的职责和权限,积极探索经验,不断完善总会计制度。

(二)注重总会计师的管理决策作用,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总会计师的任务是协助院长,负责全院的经济工作,是医院财务方面的最高负责人,财务负责人要向总会计师做定期汇报财务工作情况。要使总会计师积极参与医院的各项经济管理决策才能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制度的作用。总会计师需向院长提交医院预算、全面汇报医院的财务状况,设计资金使用与筹集方案,控制医院的财务风险。总会计师还要汇总、审批财务负责人的报告,在财务负责人的协助下,设置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分析工作,确保医院的财务、会计工作较好的贯彻执行。

上一篇:课余体育行为下一篇:中国山水画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