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绩效会计构建(共11篇)
高校绩效会计构建 篇1
目前我国学术界仅有少量的关于财务绩效指标的研究成果, 对于高校绩效会计的研究还没有起步。为了便于高校绩效会计研究的开展, 对高校绩效会计初步进行以下概念界定:高校绩效会计是事业会计的新发展, 是财务会计向现代大学管理领域的新拓展, 是高校会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管理会计在高等教育行业的分支。高校绩效会计以向学校提供高水平的财务管理服务为目的, 以财务会计的数据信息为基础, 运用专门的技术手段对基础会计信息提取、加工, 转换成高等教育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所需求的信息资料。高校绩效会计是大学评价最需要、最基础的工具及数据源信息系统。
一、构建高校绩效会计的意义
(一) 符合高校会计发展的方向
记账、算账、报账是传统会计的三大职能。随着现代企业的产生, 会计的管理职能越来越重要, 因此管理会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而产生。20世纪80年代初, 管理会计理论开始传入我国, 但管理会计在我国理论界尚未引起高度重视, 在实务界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20世纪末以来,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高校管理的全面变革, 高校会计的管理职能开始显现, 但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仍处在低水平阶段。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管理的基础。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绩效评价是管理会计体系中责任会计的任务, 无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部分的绩效评价或者是责任会计的绩效评价其目标、手段、方法基本一致, 因此, 高校绩效会计无论对人力资源管理或者是绩效管理与评价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符合高校会计发展的方向, 是高校追求管理高水平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 学校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
无论是绩效管理或者绩效评价都应该将预算、成本、目标、结果等作为重要内容, 但由于受制于会计核算技术及财务管理理念的制约, 绩效管理或绩效管理所需要的财务数据往往难以从财务部门直接获得, 这正是绩效管理、绩效评价工作难以保证质量的原因。近年来, 随着大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许多高校都开始绩效管理探索, 但在绩效衡量方法上缺乏统一的尺度, 远远没有形成共识。由于绩效管理需要大量的财务数据, 但会计账表上的原始财务数据又不能直接满足绩效管理人员的需要, 非财务专业人员又难以对会计账表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提炼、整合、加工。因此, 高校绩效会计是高校绩效管理的基础。
(三) 高校高水平管理的需要
平衡计分卡是由哈佛大学的卡普兰 (R.S.Kaplan) 教授和来自波士顿的顾问诺顿 (D.P.Norton) 两人在20世纪90年代共同开发的一种新的绩效评价方法, 至目前, 财富500强企业只能够有80%的企业在管理中引入平衡计分卡。国内理论界对平衡计分卡也做了不少理论阐述, 许多企业也开始不断关注或准备引入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中围绕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学习/成长角度这四个维度建立起来的四个指标体系中, 前三个指标体系都包含大量的财务数据。而传统的财务会计难以提供出平衡计分卡所需要的大量财务数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王平心教授在《高等院校内部绩效评价研究》一书中应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容法对X大学及X大学的各学院进行绩效评价实例分析, 其中就涉及大量的财务资料, 也是一本难得的大学绩效实证研究成果。因此, 站在国内外管理前沿的高度来看问题, 高校绩效会计对于建立高水平的大学非常重要。
二、高校绩效会计体系设置
(一) 数据源系统
高校绩效会计数据源系统是指高校绩效会计的数据信息来源及撷取处。数据源包括财务会计数据源与非财务会计数据源。财务会计数据源指会计记录或核算成果资料, 非财务会计数据源是指非会计数据资料。财务会计数据源系统应通过建立项目辅助账、指标辅助账等形式, 根据绩效会计的需要, 对财务会计数据进行重新的分门别类, 建立多层级的项目码、部门码体系, 使得绩效会计能够灵活、便利的获取各种数据。非财务会计数据源, 可通过重新建立数据库的形式构建。全校学生数量、院 (系) 学生数量、各专业学生数量;学位授予点数量、重点学科数量, 仪器设备数量, 科研成果数量等都属于非财务会计数据源部分, 对于常用的非财务会计数据要储备到数据库内, 对于临时需要的非财务会计数据则可以根据需要及时补充进数据库。
(二) 数据提取、加工、转换系统
绩效会计需要对来自数据源系统的数据信息进行提取、加工、转换。例如在计算2009级化学学院化工专业的学生生均实验设备耗费时, 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计算, 为了保证统一性及效率, 应统一建立系列数学模型, 运用计算机从数据源中提取数据、经过模型自动运算加工转换成绩效会计所需要的数据。
(三) 会计操作系统
高校绩效会计的操作系统, 应构建于财务会计软件系统内, 作为一个形式上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实质上与财务会计账务系统资源共享。财务会计账务系统是绩效会计的最重要的数据源。绩效会计操作系统连接财务会计数据源与非财务会计数据源, 从数据源中撷取原始数据、调动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处理, 最后输出绩效会计报表。
(四) 报告系统
高校的绩效报告应该根据各学校绩效管理的需要灵活设置。绩效报告的内容可多可少、形式多样。一般来讲, 绩效会计软件操作系统出具的报告受设计格式的局限, 但以软件操作系统报告为基础形成的人工报告则可以丰富多样。为了使绩效具有可比性, 上级管理部门可以设计统一的绩效报表, 为管理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1]潘飞:《管理会计》,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顾琴轩:《绩效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高校绩效会计构建 篇2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的`实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构建了符合教学管理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
作 者:李颖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009“”(7)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人员 绩效管理
高校绩效会计构建 篇3
要建立起科学、有效、合理的政府绩效会计核算模式,离不开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管理的改革步伐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渐完善与发展,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所采取的预算会计模式已难适应事业单位管理的需要和新的时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亟需改革与创新。
一、绩效会计理论
1.绩效的内涵
绩效含义是成绩和效益,绩效内涵可以概括为绩效是人们实践活动产生的,与劳动耗费有对比关系的、可以度量的,对社会有益的结果。绩效必须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其性质有正负之分,凡是主体作用于客体产生的绩效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要时,则为正绩效。反之,不利于满足社会的需要时,则为负绩效。
2.绩效会计的内涵
绩效会计的理论基础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是对管理当局所应用的信息进行鉴定、计量、积累、分析、处理、解释和传播,以便在組织内部进行规划、评价和控制,保证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管理责任。由此可见,财务会计是一个单纯提供会计信息的系统,而管理会计一方面要提供信息,另一方面要帮助管理当局制定计划,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这点来看管理会计人员要比财务会计人员更接近决策层。绩效会计是将管理会计思想与财务会计方法有效地结合。即在财务成果核算的同时,直接进行经营管理分析,努力做到企业经营成果和管理效率的同步核算。突出强化了现代会计的管理意识,试图推动并完善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为此,绩效会计确立了会计管理论、收益目标论和要素功效论等基础理论
3.政府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改革的背景
(1)建立集中性公共财政管理框架与政府会计改革。近年来,旨在建立公共财政管理框架而推动的一系列财政改革客观上要求对现行政府会计进行改革。主要制度包括部门预算制度、集中性政府采购制度、“单一账户、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上述财政管理制度的本质是转变公共财政管理的分散性,建立以集中性为特征的公共财政管理框架,财政管理方式由分散管理转向集中管理。
(2)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建设与政府会计改革随着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普及,公众及相关部门要求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追踪,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正在逐步建立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以对政府部门及官员进行有效的制约与监督。在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有效的组成部分是政府会计系统提供基于部门、项目、服务的关于资源消耗与产出之间在“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等方面的对比会计信息,以此作为绩效评价的基础数据。
(3)全球性政府会计改革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推动。政府会计改革进入以支持结果、效率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为重点的新阶段。政府预算执行过程的全程监控、政府财务状况全面而真实的核算与报告、资源耗费与部门及项目产出成果之间的配比,成为促进公共管理改革的关键。
二、事业单位绩效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措施
1.改革会计核算基础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除经营性业务收支外,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元化,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仅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存在大量隐性债务、资产虚高、不能准确地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不能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等。因此,事业单位为了更好进行效率考核,建议在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辅之以“权责发生制”,这样一方面能保持事业单位和政府预算收支的一致性,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确保按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正确计算各项成本、费用,为绩效预算实施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2.建立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会计核算体系
为配合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方向应主要从公共投入管理为主到以公共产出管理为主;从侧重单位财政、财务状况的短期流量分析层次到短期流量分析和长期存量分析并重,以防范财政风险。这就意味着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应是一个集财务会计建立政府财务会计系统。为此我们应结合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在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政府会计的特殊性,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以充分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3.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从西方国家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来看,对每个单位和部门来讲,主要是对其实施成果和其制定目标之间进行比较评价,评价其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评价其是否完成目标。由于单位每个部门的工作、责任不同,所以各部门的评价指标都不一样的。在新时期,我们认为,事业单位在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重学习和创新指标。事业单位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决定了能否持续不断地提高竞争能力,能否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事业单位只有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提高经营效率,为社会与公众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最终实现持续增长。
4.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制度
首先,应建立独立于事业单位的外部审计制度,使审计机关或其他鉴证机构以公正中立的身份,提供客观、公允的审计报告。同时应将审计报告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以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客观、公允地反映事业单位绩效和受托责任。其次,应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内容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使之包括审计报告、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基金财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要求披露的补充信息等五个部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及现金流量表这些主表及其附表组成;基金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和基金余额变动表及现金流量表组成,并确立事业单位基金、权益基金和受托基金,各自作为独立的财务报告主体。最后应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并建立更高效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
5.建立绩效会计核算监督评价体系
首先是要划分责任单元。责任单元是事业单位内部按责权统一的原则划分的相对独立的,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能反映经济责任情况的内部单位。划分了责任单元后,还必须建立起事业单位各部门、员工的信息沟通渠道,信息的收集、分享、交流是成功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保证,在反馈、沟通过程中达到了绩效监督的目的。事业单位根据反馈的结果对数据进行合理调整后,再将绩效核算的结果即绩效工资分配至部门,部门根据对员工的个人考核结果再发放至个人。其体现这一部分工资与员工个人业绩、部门业绩以及单位业绩相结合从而进一步了分配竞争和激励作用。
6.建立绩效预算管理的企业动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通过对基于多维动态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使企业预算的编制与监控建立在动态的多视角分析的基础上,弥补长期以来对企业绩效主要采用传统的财务评估方法的不足,即把企业绩效评价制度作为一种反映企业过去的历史经营状况,以事后为主的静态管理行为扩展为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以促进企业价值增值、提高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动态管理行为,建立起除财务指标考评之外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视角的动态绩效评价制度体系。
(1)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企业业绩是多层面的,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既可以是财务性的,也可以是非财务性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使用最广泛的指标,因为企业的长期目标几乎总是纯经济效益性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直接与企业的财务目标相衔接且具有综合反映企业业绩的功能。在企业绩效预算管理下,为了有效反映企业综合业绩,使企业各利益主体对企业经营状况从各自角度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经济效益指标从财务与非财务两个方面反映企业绩效。
①财务指标:包括赢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能力、股本扩张能力和主营业务鲜明状况等。其中前四个与我国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系统评价的内容相同,后两个是根据上市企业的特点而考虑的。
②非财务指标:主要从创新能力、研发费用率、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开发率、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和合同交货率等方面来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2)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在绩效预算管理下,企业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不能仅仅以完成或超额完成经济预算指标为目的,还应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否尽职尽责等角度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如重大事故发生率、安全生产率、泄密率、职工薪酬费用支付率、社会积累率、排污达标率和环境保护状况等方面反映综合业绩。
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4
一、高校会计人员绩效的界定
90年代以来,有的研究者将绩效看作是“员工自己控制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行为”,绩效评价也逐渐由对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工作行为的关注;有的认为绩效并非单维的结构,而是多维的结构,并依此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不同的绩效结构模型。国内一些学者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实证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中国组织内员工的工作绩效,特别是管理者的工作绩效结构与西方关于工作绩效的“任务-周边绩效”模型存在明显差异。例如,王登峰和崔红通过对94名党政领导干部的深度访谈,经探索性因素和二阶因素分析,得出包括任务指向和个人品质两个维度的工作绩效结构。凌文铨等认为,从纯粹的可操作角度出发,在对绩效加以定义时,应考虑三个方面,即时间、方式和结果。换句话说,绩效可以简单定义为“某个个体或组织在某个时间范围内以某种方式实现的某种结果”。
因此,笔者认为高校会计人员的绩效是针对高校会计工作人员的任务而言的绩效。在这里,高校会计人员绩效应突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会计人员的工作结果;二是指影响会计人员工作的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
二、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系统的设计
(一)绩效评价系统的要素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六个基本要素,即评价目标、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法。
1. 评价目标。
绩效评价系统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通过绩效评价的选择、预测以及导向作用,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几乎所有的绩效评价系统都是基于这一个目标的,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系统也不例外,因此,在设计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系统时,必须首先确定绩效评价的目标。
2. 评价对象。
绩效评价一般包括组织绩效评价以及员工绩效评价。不同的绩效评价对象取决于不同的绩效评价目的的,评价结果对于不同的评价对象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此外外,对于员工的绩效评价也会由于员工在组织之中地位不同而而影响评价系统中的其他要素。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系统的的评价对象自然是高校会计人员,本研究探究的是高校及其财财务部门对会计人员进行绩效评价的问题。
3. 评价主体。
所谓的评价主体指的是那些直接从事评价活活动的人。对于个人绩效评价时,评价主体的选择就要根据评评价的目的、方法以及评价对象的相关特征进行选择。高校会会计人员绩效评价系统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
4. 评价指标。
绩效评价指标决定了对评价对象的哪些方面面进行评价。绩效评价系统最为关心的是评价对象对组织有明明显相关的行为因素,这些因素就体现在绩效评价指标上。员员工的绩效评价指标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可以分为工作业绩绩、工作态度指标和工作能力指标三个大类。高校会计人员绩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个严谨、科学而复杂的工作过程。
5.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指用于判断评价对象绩效优劣的的标准。选择什么样的标准往往取决于评价的目的。评价标准准可以被分为绝对评价标准和相对评价标准两类。绝对评价标标准是指评价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标准,相对评价标准指的是通通过对比和排序进行的标准。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的标准与与评价指标紧密相连,绩效评价标准的确定也是一个严谨、科科学的工作过程。
6.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实际上是指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准等要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实施评价过程的程序和方法。评评价方法一般表现为各种评价日程表和评价表格。高校会计人人员绩效评价的方法应综合考虑其工作特性、评价的成本、评评价的有效性等。
(二)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指标确立
绩效评价指标的确立是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系统设计计的关键和重要环节。综合运用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的各种方法法,特别是工作评价、资料文献研究、专题访谈、个案研究等等方法,根据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所遵循的效率优优先、兼顾公平,可操作性,以人为本,突出一线等基本原则则确定高校会计人员的绩效评价指标。笔者针对本文欲研究的的对象,在访谈西北地区高校7位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的专家基基础上,将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指标分为能力指标、行为指标、态度指标以及绩效指标,并依据特尔斐法7位专家为各指标赋予了相应的权重。
1. 指标A——知识与能力指标(权重0.19)。这里的知识是指高校会计人员所掌握的财会知识、法律知识等的情况;能力是指高校会计人员运用所掌握知识和技能完成会计工作的本领。根据高校会计人员工作的特点,知识与能力指标具体可细分为三个二级指标:A1知识(权重0.33),掌握高校会计人员应有的财会、法律等知识;A2协调沟通能力(权重0. 2 7),对于工作任务以及工作中人际关系的适应、协调以及沟通的能力;A3学习能力(权重0.40),为适应高校会计工作而不断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
2. 指标B——态度指标(权重0.23)。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这是对高校会计人员工作态度的集中反映。可具体细分为四个二级指标:B1责任感(权重0. 26),爱岗敬业,遵守法律法规与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自律的情况;B2严谨性(权重0. 29),对于会计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情况;B3服务态度(权重0. 2 2),热心服务,主动为师生员工解决相关问题的情况;B4组织认同感(权重0.23),认同组织,即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3. 指标C——行为指标(权重0.21)。行为是指在主客观因素下影响下的外部活动。对于高校会计人员来说,其具体细分为三个二级指标:C1出勤率(权重0.36),反映会计人员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的程度;C2工作主动性(权重0.35),积极主动工作的情况;C3工作服从性(权重0. 2 9),完成组织目标或上级要求的情况。
4. 指标D——结果指标(权重0.37)。这是高校会计人员工作的实际结果,按其工作具体可将其工作分为如下四种情况,为了评价的方便,按一定标准统一折算成一个具体的数量值。包括:D1附件数(权重0.23),以实际统计的附件张数为据,按100张附件折算为一张凭证;D2分录数(权重0. 1 3),以实际统计的分录条数为据,按10个分录折算为一张凭证;D3错账率(权重0.64),错账次数占总凭证数的比率。
(三)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需把握住五个关键,即构建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透明的绩效评价方案,有力地执行绩效评价方案,对评价者进行一定的激励,重视绩效反馈,采用合适的激励措施。
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这是关键点之一,有效地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操作都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应遵循以下三个要点:第一,绩效评价标准的确定应先于具体评量指标的选择,且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可随意增删;第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本着贵精不贵多、贵明确不贵模糊、贵敏感不贵迟钝、贵关键不贵空泛的原则进行;第三,多样性评价指标是否整合,需根据具体的需要而定,整合时要考虑评价指标本身的权重差异以及不同评价者由于对标准尺度掌握的松紧不一和评判角度不同所带来的对最终评价结果的影响。所以,应选择多方面的人员组成合理的评价群体,通过不同的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2. 透明的绩效评价方案。在制定绩效评价方案时,上级领导与会计人员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就做什么和如何去做达成共识,尤其是绩效指标的确定、绩效指标的量化以及绩效评价计划的内容。同时,上级领导应该使高校会计人员明白绩效评价的计划并不是给予惩罚,而恰恰是在帮助会计人员改善绩效,并且使其相信这有利于其个人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其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3. 有力地执行绩效评价方案。
一旦绩效评价系统开始实施,就应努力地去执行,尤其是需要会计人员的大力参与。但需要注意的是,上级领导与会计人员良好的沟通是能够有力执行绩效计划方案的前提。
4. 对评价者进行一定的激励。
在建立评价群体时,根据“评价者动机模型”可以看出,“必须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使评价者相信,提供准确的绩效评价信息要比提供不准确的绩效评价信息更有好处”,因此,应通过制度建设使每一个评价者都积极参与绩效评价,尽可能减少主观误差,获取真实的绩效信息。
5. 高度重视绩效反馈。
有效的绩效反馈是绩效改进的关键。很多绩效评价计划失败的原因恰恰就是不能有效地实施绩效反馈,甚至以保密等借口不向被评价的会计人员公开,这是十分荒谬的。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就把绩效评价定义为员工与其主管的一次面谈,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面谈工作。刚开始绩效反馈时,主管领导会感到不自在,难以开口,尤其是会计人员确实存在绩效缺陷时,因此,在绩效评价系统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会计人员及其主管领导都应接受相应的培训。
三、结语
(一)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应突出两层含义:
一是会计人员的工作结果;二是指影响会计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
(二)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的一级指标及权重分别为:
A.知识与能力(权重0.19);B.态度(权重0.23);C.行为(权重0.21);D.结果(权重0.37)。
参考文献
[1]胡素英,杨学洁.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绩效考核机制探索与实践[J].教育财会研究,2009(02).
高校绩效会计构建 篇5
摘 要: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教育质量,并不断促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与高等教育体系完善。现阶段,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功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再单纯局限于高校办学与教育目标,而是朝教师职业化方向发展。本文结合一些实证案例分析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科研绩效
引言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存在一个普通的问题,因为国内高等本科院校多以教学型教育方式为主,在坚持与贯彻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兼有少量研究生教育及专业教育,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教师的绩效考核缺乏实质性突破与创新,许多高校在构建教师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基本盲目照抄照搬,选取的绩效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的设计更是脱离教学实际,完全没有体现出高校自身发展特色与教学目标、教育价值。
1、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要素的选取
1.1课题研究问题的提出
“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来,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程与突破,包括教育体系趋于完善、高校教学制度改革与创新等。当前,国内高校教学工作过程中普遍实行教师职务聘任管理制度,这项制度坚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非常系统,“岗位需求——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合约管理——按劳取酬——优劳优酬”。这项系统化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机制要想在各高校推广与实行,必须在高校内部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绩效评价与考核管理机制。
1.2绩效指标要素的选取
关于本次“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课题研究,选用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以南京市各本科院校为主,包括高校教师、学生、科研人员、工作管理人员等。本次在多个校园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150份,有效回收120份,其中南京理工大学共回收76份,回收率为80%。问卷内容主要涉及高校师资情况、高校办学目标与教学宗旨、高校学生人数、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等相关情况。
2、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的构建
通过上述调查统计分析可以得知基本情况,各高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重科研,轻教学”。对于教学型本科院校而言,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从“重理论、轻实践”逐步转向“重科研,轻教学”,当然,这与国家教育政策有关,鼓励各高校科研创新,并在经济上、资源上、政策上给予帮助。可是,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高校教育模式造成目前“头重脚轻”这样一个不利的局面,因此,本次关于高校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规划很有必要。
首先,高校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要坚持以目标管理为基础;其次,考核、评价体系管理流程要循环渐进,切忌过度追求效果化,要层次分明。关于此次绩效评价指标模型的构建,应该包括三个方面:①高校教学工作;②高校科研工作;③高校起到的社会服务功能。
2.2教师绩效指标的计算
2.2.1教师教学工作绩效指标计算
在此将教师教学工作的绩效指标设为P1,那么得出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绩效
——P1=高校教学工作量+指导学生学习工作量
其中最主要的指标要素就是教学工作量(教学工作量=高校专业课程教师的授课工作量×高校教师课堂或实验教学质量得分)。
2.2.2教师科研绩效指标计算
在本科高等院校教学体系当中,学校的科研工作一般包括科技成果、科技论文、课题研究等,所以此次高校科研工作绩效主要由高校论文工作绩效、专著工作绩效、课题工作绩效共同组成。得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
——P2=高校科研课题工作量+专著工作量+论文工作量
2.2.3教师社会工作绩效指标计算
高校教师的社会工作绩效指标主要指高校的外部学术研讨会及高校之间的技术交流工作等。因此高校教师社会工作绩效指标
——P3=对外技术交流工作量+高校外部学术研讨工作量
2.2.4高校教师绩效指标综合考评
高校教师绩效指标综合考核评价值为P,所以关于高校教师绩效综合考评值应该根据上述三方面绩效的基本完成情况定夺。结语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建模型,包括问题的提出及案例的选取,教师绩效指标的计算与综合评定。总之,文章中探讨研究的这套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实际要求,这是一套“公平”、“公开”、“公正”,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高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其指标设计的主线依照的就是“高校总体发展计划——各院系之间的工作计划、教学目标——各院系教师的岗位职责”。
参考文献:
[1]屠怡文,朱勇.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及问题分析[J].管理观察,2009,(29):151-152.
[2]刘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高校绩效会计构建 篇6
关键词:社会经济,绩效评价,数据支持,政府会计体系建设,意义
一、前言
早在2004年我国人事部就提出了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我国各学术界和学者对政府会计系统和政府绩效评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但是怎样利用政府的会计系统来对政府的绩效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和怎样在政府的绩效评价中引入定量的会计数据与信息则很少有人去研究, 所以研究绩效评价导向构建政府会计体系无论对政府的会计管理还是政府的绩效评价都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二、以绩效评价导向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
(一)以绩效评价构建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由于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构建, 主要是在会计信息的统计下完成政府财务的汇总, 主要是通过公共责任委托以及政府利益相关者的经营决策。 而这两项主要的内容是依据政府的绩效评价作为基础,以此来实现政府绩效评价和定位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 对整个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研究中主要是依据新会计准则中所概括的观点, 其主要观点认为政府的财务报告主要目标在于对公共责任委托以及政府绩效评价的界定。
(二)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界定研究
对于政府财政报告的主体界定,其主要是依靠绩效评价作为导向, 然后确定出财务报告的目标, 然后界定出财务报告的主体是否会承担公共的受托责任,同时是否会存在着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 虽然立法机构与政府部门相对独立,但是其作用的范围更加广泛,而且立法机构也是政府部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 一起构成了公民委托监督机制下的监督行政机构。 所以对于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界定主要还是与利益相关导向下的绩效评价进行界定,不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政府,均是构成了整体的政府,因此只要是承担着主体的委托责任,那么则可以看作为独立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
(三)会计要素的确认
根据目前的研究理论表明, 政府会计基础和要素确认时应适当的引入应计制,这里应计制我们不详细讨论,根据政府绩效评价和应计制的要求,政府会计要素的确认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资产,政府资产作为政府各项活动的基础,是未来的服务和未来的经济效益的前提。 为了尽可能的反映出政府对资源的控制情况,在会计财务报告中应该更广泛的披露出政府的资产;二是政府负债,政府负债说明政府部门要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一般是由过去事项而承担目前的现实义务,该责任和义务有可能是推定义务,也有可能是法定义务,所以政府负债确认的关键点在于推定义务的确认和披露, 这是由于在法定义务的确认范围内,推定义务组成了政府承担社会大部分的责任。 在政府会计财务报告中披露此类信息对政府绩效评价有直接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政府的净资产, 政府净资产不同于政府的资产,它是政府除负债后剩余的净额,政府净资产也是体现政府履行社会职责的持续能力的强弱, 政府净资产的确认主要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政府资产确认和负债确认上, 当这两点满足了科学的原则才能真实的反映出政府未来履行责任的持续能力;四是政府收入和费用,政府收入和费用是无法进行配比的,这和普通的企业有本质的区别,政府部门就不是为了收入才向社会提供服务, 这就使得政府收入和费用确认存在着非对称性,根据应计制的要求,也为了真实全面的反映政府的资源耗费情况,在确认时将政府的付现和非付现成本都确认成费用,政府收入的确认范围就较窄,如税收,收入确认是政府资源的补充,是政府各项活动的基础,是政府可自由分配的资源。
(四)会计信息的披露
会计信息的披露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绩效评价需求, 在通常情况下, 政府由于各类因素的制约或干扰往往是有选择性的披露有利会计信息,从而使得人们对政府的绩效评价不准确,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在建立绩效评价为导向的政府会计体系建设应当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该监督体系要公正、公开、透明的对政府会计信息进行监督,以提高相关人员对政府会计信息的关注力度, 满足相关人员的社会需求;二是披露政府整体情况的会计信息报表,这是为了满足相关人员对政府绩效评价的需求; 三是强化政府会计信息可比性, 政府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主要从政府的商业经营活动和类似的社会企业进行对比,也可以同不同政府间的行政活动进行对比,还可以同国际相关的组织进行对比;四是细化各项费用的支出和收入,细化费用的组成和类别, 这是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对政府各项活动的费用支出和资源来源以及资源的使用有一个明确了解和把握。
三、结束语
政府的行为是具备特殊性的, 该特殊性也决定了公共受托责任解除方式的特殊性,目前是通过政府的绩效评价来体现该特殊性,政府会计活动同时也是反映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所以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价通过政府部门的会计活动为导向是具备科学性。 政府会计信息关注程度日益提高, 这又促使了政府会计系统的数据更加准确和全面, 所以本文就主要从政府绩效的角度分析了政府会计体系的建设,以为相关人士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朝晖.构建中国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
[2]乔瑞.基于绩效评价导向的中国政府会计体系构建[D].中央财经大学,2010
高校财务绩效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篇7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于20多所高校《年度院系分析》、《财务决算报表》以及财务处、资产管理处、校办、教务处等有关部门的相关资料, 同时约请了一些同类高校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对高校财务运行和管理状况进行深入研讨, 一些财务绩效数据经专家组反复论证后最终确定。由于各评价指标所反映的是客观现象的数值, 数据大小不一, 越大越好的指标为正指标, 越小越好的指标称为逆指标, 在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时, 必须将不同质、不同量的指标的实际值全部转化为无量纲的正向评价值, 然后才能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中, 各种指标均需统一折算, 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以便于综合和合成。本文选择功效系数分数转换法进行无量纲处理。在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 既有正向指标, 也有逆向指标, 功效系数转换公式如下:
式中X为各评价指标的原始, Xi为各评价指标的功效系数值, XMIN为各评价指标的最小值;XMAX为各评价指标的最大值。
二、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高校财务绩效指标层体系最高层一般是评价的目标层, 是要解决问题的根本。下一层是准则层, 是对总体评价目标多维度衡量的次指标层, 以总体的评价目标为基础来进行比较具体的分解, 达到从多个维度来全面衡量评价目标的目的。最后一层是具体指标层, 是对准则层指标进一步分解形成的指标体系。
5大项18小项具体指标中, 目标层是高校财务绩效评价 (D) , 准则层包括教学绩效 (C1) 、科研绩效 (C2) 、经费自筹能力 (C3) 、资产绩效 (C4) 、产业绩效 (C5) 五项内容。其中教学绩效 (C1) 由师生比 (B1) 、生均事业支出 (B2) 、生均设备费 (B3) 、教职工人均获取经费额 (B4) 、教学活动收入年增长率 (B5) 、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 (B6) 来反映;科研绩效 (C2) 由教师人均科研经费 (B7) 、科研成果收益率 (B8) 、科研活动收入年增长率 (B9) 来反映;经费自筹能力 (C3) 由学校自筹经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B10) 、学校自筹经费年增长率 (B11) 、自筹基建经费占基建经费的比重 (B12) 来反映;资产绩效 (C4) 由固定资产年增长率 (B13) 、学校融资收入占银行存款平均余额的比重 (B14) 、学校其他投资收益率 (B15) 来反映;产业绩效 (C5) 由校办产业投资收益率 (B16) 、校办产业资本金利用率 (B17) 、校办产业资本保值增值率 (B18) 来反映。
三、建立判断矩阵
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多指标的权重系数, 首先要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指同一层次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值, 由若干管理专家进行判定。指标评价中直接赋予比较大小的重要性系数, 对专家来说困难较大, 因为社会经济系统变量间无法确定统一的标度, 只能具有相对重要的比例标度。因此, 在确定社会经济变量的相对重要程度时, 引入了相对重要的比例标度。其信息基础主要是人们对每一层次各个元素的相互重要性给出的判断。两个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比较, 可引入九分位的比较标度, 使任何两两指标间通过专家意见, 形成一个判断值。全部指标经两两判定后, 形成一个判断矩阵B, 见表1。
矩阵B各元素bij表示横向指标ci对于各列指标cj的相对重要程度的两两比较值。bij用常数:1、2、3、4、5、6、7、8、9或其倒数表示, 其含义如下:
1表示ci比cj两者一样重要;3表示ci比cj稍重要;5表示ci比cj明显重要;7表示ci比cj强烈重要;9表示ci比cj极端重要;2、4、6、8取上述两相邻判断的中间值。1~9各数字的倒数与上述数字意义相反, 如1/5表示cj比ci明显重要, cj比ci明显不重要;1/9表示cj比ci极端重要, ci比cj极端不重要等。
通过问卷调查, 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学者和高校财务部门及相关部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就层次分析中各种因素进行两两比较, 并按标度赋值。得出如下判断矩阵, 见表2至表7。
由矩阵理论可知, 对判断矩阵求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 可通过求解BW=λmaxW获得排序值, 其中λmax是矩阵的最大正特征根, W为排序矢量。
根据上述判断矩阵, 得出权重系数的计算结果, 见表8。
四、确定评分方法
为了便于应用和比较, 在权重值确定后, 还需要采用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 对财务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评价和排序。即:财务系统综合评价=Xi×W, 式中, Xi为财务系统评价的指标转换值, W为专家咨询得出的各指标评价的权重值。
财务系统的综合评价的指标转换值, 是将量纲不同的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 以便于综合和合成。在实际测算中, 这一方法具有很强的无量纲化处理的结果, 即把大小不一、方向不同、量纲不等的各个指标值转化为0~1之间的、以相对位置的比率为数据的数值, 因为该数据在0~1之间变动, 不符合人们评价事物的习惯, 所以在这个比值确定后乘以一个常量, 使其符合人们所习惯的分数值, 计算后分数值在0和常量之间变动, 即高校评价值最高分为设置的常量值, 最低分为0分, 而0分对高校的评价是显然是不真实的, 所以在此基础上加上第二个常量, 使高校评价的最低值等于第二个常量, 而人们习惯60分为及格, 100分为满分, 所以本研究选择分数值中最低值为50分, 最高值为100分, 即设置时乘以一个变量50再加上另一个变量50, 这样计算出来的各项评价指标就在50~100分之间变动, 被评为100分的说明绩效效果好, 被评为50分的说明已经处于最恶劣的状况了, 当然这是针对正指标的处理而言, 逆向指标正好相反, 该指标为越小越好, 本文中只有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是一个逆指标。在应用中, 可以根据数值分数的分布状况以及对评价结果离散性的要求作出调整, 在10~100分之间变动。乘以50倍后再加上的50都是可调系数, 也可以用40、50、60、70。
在实际中采用这一方法, 根据高校财务数值变化的规律性及其分布特征, 采用功效系数值的无量纲化转化, 在不影响总体评价结果的基础上, 使转化值的信息损失尽量最低, 同时可用度量性、可加性的特征更为明显。
五、确定评价标准
将最终的评价结果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通过分数的高低可以直观地反映高校财务绩效发展的趋势性事实。绩效得分在90~100分之间的高校为发展水平高的学校, 绩效得分在70~90分之间的高校为发展水平中等的高校, 绩效得分50~70分之间的高校为发展水平低的高校, 这样可以直接比较分析各高校的财务绩效状况, 并加以对比, 使绩效得分高的学校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不断进步;绩效得分中等与绩效得分低的高校, 积极查找自身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向绩效得分高的学校学习, 促进高校水平不断提高。
六、实例分析
本文以20所高校作为样本,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从教学绩效、科研绩效、经费自筹能力、资产绩效、产业绩效5个方面共18个具体指标进行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 并对黑龙江省某高校2006~2008年财务绩效的纵向分析, 找出该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动态变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某高校位于黑龙江省西部, 是三所院校共同合并组成的综合类普通高等院校。该校在资源综合利用和结构优化的过程中, 加强了与地方共建、联合、合并的步伐, 有力地获取了地方政府的财务支持, 多渠道筹资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学校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和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在开源节流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学校的财务状况也在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学校在组织财源、开拓创新渠道、增收节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财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财务运行的效益和效率普遍提高, 学校的财务负担和风险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学校的经济管理水平和理财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有限财力资源的约束下, 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
笔者利用高校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对该高校进行财务绩效评价, 从教学绩效、科研绩效、经费自筹能力、资产绩效、产业绩效等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 该高校2006~2008年财务绩效评价。通过对该高校2006~2008年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评价该校近三年来财务绩效。见表10。
利用高校财务运行绩效评价指标, 可以看出该高校办学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总分为56.36分, 2007总分为66.22分, 2008年为72.07分, 各项指标值稳中有升, 符合该校的实际状况。
教学绩效的分数逐年提高, 教学绩效整体水平较好。师生比2007年比2006年提高, 2008年比2007年略有下降, 但幅度不大, 这与2007年学校为评估引入大量的教师有很大关系;生均事业支出不断提高, 这与该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 实力不断增强有很大关系;生均设备费各年略有下降, 这与该校学生人数增长幅度超过设备的增长幅度有很大关系;教学活动收入年增长率呈增长趋势, 这与学校教学活动的创收有关, 说明学校在自筹资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各年增加, 这一指标说明人员支出的比重高, 学校的人力资源利用率较低, 学校的管理水平较低。人员支出的比重高, 用于公用支出的经费就越少, 不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这一指标最能反映学校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可见, 该校在这方面还有待于加强管理, 提高效率。
科研绩效水平发展较快, 反映该校获得横向科研经费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的程度越来越大。该高校教师人均科研经费虽然连续保持增长, 但与其他高校相比, 还存在一定差距。
经费自筹能力不断增强, 该高校自筹经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以及自筹经费年增长率提高很快, 说明高校自主办学、提高自筹经费的能力在提高, 扩大了自身的办学力量。这与学校从各种方式, 如学费收入、捐赠收入、教育基金、利研收入、教育贷款等方面筹集资金有很大关系, 但整体筹资能力还比较弱。
资产绩效方面, 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分别为2006年15.6%, 2007年35.9%.2008年46.6%, 每年保持高增长, 说明教学、科研、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财务支出结构较优。融资收入总体略有下降, 说明学校财务部门在盘活金融资金存量上有些工作不到位。学校其他投资收益率2007年有所下降, 2008年又较高, 说明学校经济管理工作中对外投资工作总体绩效较好, 投资收益较高。
产业绩效方面, 校办产业投资收益率各年都为0, 说明各年校办产业的投资均未取得收益, 该校校办产业投资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应加以重视, 重点分析投资失败的原因。校办资本金利用率各年虽然有所增加, 但增加的幅度很小, 说明校办产业资本金利用率低。校办产业资本保值增值率均在1以上, 说明校办企业在国有资产的保值方面做得较好, 但在资本金增值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要积极发展校办产业, 取得较多的收益, 提高资本金利用率, 实现资本的增值。
总体上, 该高校产业绩效各年均有所增长, 但增长幅度不大, 仍需在校办产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使校办产业得到长足的进步。
(2) 提高高校财务绩效的建议。
第一, 寻找各种渠道筹集资金, 改善办学条件。与其他四所高校相比, 虽然该高校经费自筹能力强, 但相对而言, 学校自筹经费年增长率偏低, 这说明自筹经费的数量虽然在增长, 但仍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 幅度较少, 因此今后一段时间除继续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外, 还应切实采取措施多渠道筹措经费, 如与企业联合办学, 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发挥学科优势, 面向社会人群和企业, 为其进一步深造和培训提供机会;充分利用校舍和场地等资源, 为社会提供服务;利用税收减免、学费收入、捐赠收入、教育基金、利研收入、教育贷款、利息收入等渠道筹集资金, 使学校适应多变的环境, 减少资金稀缺的压力, 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 学校还要努力争取更多的财政经费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 严格控制费用支出水平,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该高校对外投资一直未能有效开展, 说明该校积极盘活金融资金、组织投资活动的努力程度还很差。主要原因是该校的资金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 除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和评建工作之外, 难有额外的资金作为投资的资本, 同时由于该校是经过三所院校合并而成, 合并后支出迅速增长, 资金缺口很大, 财务风险普遍提高, 因此该校要严格控制费用支出水平,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
第三, 将以节流性为主的理财行为转向以开源为主, 树立开源与节流并重的理财观念。该高校由于合校等原因, 大量购置设备和改建校舍, 花费巨大, 近年来, 在理财上主要以节流为主, 但仅仅靠资源效率的发挥不能很好地促进学校发展, 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持, 将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要求。因此, 该高校要利用自身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特点, 在整体性学校资源开发的基础上, 以开放式思路进行理财, 在为社会服务中求得学校的发展资金, 在为社会贡献的过程中求合作和联合。同时, 要有效利用校内的财务杠杆, 充分发挥员工的激励作用, 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各种资源, 提高办学经济效益。
第四, 加强经费管理制度建设, 强化科研经费管理。该校人均科研经费较低, 但科研成果收益率较好, 科研活动收入年增长率较高, 科研绩效整体水平一般, 在科研经费管理上还存在一定问题。财务部门应严格按照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 有关部门要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 建立审批制度, 减少科研人员报账的盲目性、随意性。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制度。对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应注重国家政策性和规范性要求, 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项目主管部门的财务规章制度, 监督和控制不合理的开支;对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 立足于推动高校参与市场竞争, 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创收能力的效能, 使科研人员能够充分利用国家有限的资源, 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周复、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篇8
所谓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就是指高校通过预算对校内的各项经济、学术、管理活动进行组织和协调, 高校的各项财务活动以此为依托, 贯穿整个高校财务管理全过程。就目前来看, 我国各高校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 尤其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相比之下高校尚未健全各种财务绩效评价机制, 使得财务绩效评价不能与教育改革和财政革新相匹配, 尤其是对非税收收入、财政资金的效益缺乏监督、考核、评价。
1. 思想误区。
从我国高校长期的财务绩效评价工作来看, 相关人员的绩效评价观念淡薄, 对绩效评价工作往往存在着重视使用、投入、分配而忽略了效益、产出、监督的思想误区, 由此高校的日常活动经常会出现资源利用率低下、资源分配不科学、教育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 评价体系不完整。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评价标准一般都是纵向标准, 如历史标准、计划标准, 缺乏同类高校中的横向比较。借鉴国外高校的财务评价实例, 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应该包括评价客体、评价主体、评价方法三个方面, 而这方面正是我国众多高校在财务预算绩效方面所欠缺的, 具体表现如下: (1) 高校现存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客体只是简单、笼统地把学校作为一个评价客体, 没有进一步细化, 界限比较模糊, 指标不明确。 (2) 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缺乏一定的目的性, 评价主体界限不明确, 绩效评价缺乏激励性、规范性和导向性。 (3)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在方法上仍停留在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这几种上, 缺乏一个方法体系,
3. 绩效评价体系配套不完善。
我国众多高校并未在制度的层次高度上对财务预算评价作出明确的规定, 缺乏文件支持。与此同时, 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对高校绩效进行监督规划方面, 缺乏政策性指导。高校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应以层次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为指导、以动态管理要求为根本对象, 以财务为角度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建立一个适当的高校评价财务绩效评价系统, 以此来衡量高校资金的运作情况和效率。迄今为止我国高校在预算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合理性: (1) 预算执行方面。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在内部控制方面制度尚不健全, 有关支出缺乏合规性限制, 这样难免导致高校财务预算支出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 (2) 预算编制方面。第一, 预算编制方法仍采用“基数+增长”模式,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但是不够透明化, 缺乏公平、规范, 很容易致使高校财务资金供给紧张、效益不高;第二, 预算编制程序采用集权式的统一管理、集中领导的编制程序, 并且经费按人数核定, 很难作出恰当合理的支出管理决策。 (3) 预算考评方面。高校预算考评缺乏激励奖惩制度, 不利于高校整体财务绩效水平的提高以及内部员工个人价值的提升。
二、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1. 选择评价指标。
笔者参考了《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和国内外绩效指标的相关研究成果, 并且结合了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具体目标, 运用平衡计分卡分别从四个维度上划分出若干具体指标。笔者在指标的选择上考虑了我国高校目前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学校职能、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逻辑关系但功能有不重叠 (表1给出了适应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具体的绩效指标) 。
2.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笔者确定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后, 由评价人员根据相关的计算公式或计算模型按照某一标准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目前学术界采用无量纲化处理指标的做法主要包括指转换数值、定值转换分数、定值转换功效系数、转换函数值指标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分数定值转换方法, 公式如下:
指标正向处理公式:
指标逆向处理公式:
其中, x———指标转换前的评价值;xi———即指标转换后的评价值;xmax———指标的最高值;xmin———指标的最低值。
三、实证分析
笔者以2010年教育部某直属大学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为基准, 与另外14所同类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对比, 然后将结果进行排序, 从而分析排序结果结合大学战略发展目标提出改进意见。
1. 选择数据。
表2显示了包括在内的1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10年度的有关数据, 这些数据都是来源于各个学校的真实数据, 笔者按照平衡计分法的原理分别在财务层面、顾客层面、内部业务层面和学习与创新层面这四个维度上将数据进行处理。
2. 无量纲处理。
笔者在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工作上采用的是分数定值转换法, 其中表示教育经费占总收入的比例, 表示采用指标逆向对公式师生比例的处理, 而其他数据都是经过指标正向公式处理的。
3. 计算指标权重。
(1) 构造判断矩阵。笔者根据上述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相关指标构造出判断矩阵, 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高校领导、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征求有关意见, 以此来确定相关指标的权重。本文两两比较层次分析中的相关因素, 并按标度赋值。 (2) 一致性检验。笔者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了一个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程序, 排序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均小于0.1, 因此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 其结果是可以被接受的。
4. 评价和排序。
笔者对各项指标进行合成, 求得最终的综合评价值, 同时进行比较和排序, 结果见表4。
笔者选取的15所高等院校都是来自“211工程”和“985工程”中的大学, 根据本文对这15所高校2010年的财务预算执行结果的综合评价来看, 学校在整个排名中并不占优势, 名次相对比较靠后, 因此在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四、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1. 加强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建设。
不同于传统的预算管理和预算评价, 高校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主要衡量的是高校各项活动耗费的资源经费等是否符合预算目标。因而, 各高等院校应根据院校实际情况, 要明确其成本核算及其计量的标准, 严格按照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管理要求, 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评价考核体系, 实施便于绩效成本核算和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信息的会计制度、财务报告制度, 明确奖惩制度。客观地来讲, 适当的奖惩制度首先可以调动高校内部财务预算相关人员提高绩效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可以使财务预算绩效考核制度化, 提高了绩效评价的正规性, 使之更加严肃、更加有效、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具体来说, 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从学校整体角度来讲, 每个高校都有一定的长期规划, 学校规划的过程也就是确定学校发展重点的过程, 并使学校能更好地应付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因而财务预算编制作为高校战略布局的一部分, 必须与高校的长期战略规划和目标相切合, 不仅包括学术项目计划, 还包括市场计划和战略计划等。 (2) 高校的预算支出主要包括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学术交流支出、宣传支出、党务支出等, 鉴于高校不同类别的预算支出各有特点, 本文认为高等院校预算中的绩效评价应该分类进行, 并且以支出效率为评价标准。比如, 科研支出要根据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标准进行绩效评价, 行政突发事件支出应该按照行政效率的标准进行绩效评价, 社会服务支出等应该按照经济效率的标准进行绩效评价。 (3) 高校在整体绩效考核工作中要把财务预算执行考核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明确预算执行考核的内容和指标, 调动高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逐步完善预算考核制度, 这样有助于更好地进行高校预算管理工作, 促进财务预算评价工作效益和水平的提高。
由上述可知, 在高校提倡部门预算的大背景之下, 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财务预算监督机制对发挥高校预算管理的指导、监督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以单位内部管理工作为基础, 与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结合在一起, 分别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个不同的角度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2. 建立信息传递机制。
从本质上来讲, 高等院校预算的执行过程是一个内部各级之间、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关系协调的过程。高校财会部门在整个预算执行过程中, 应建立一个能够上下联动的预算执行信息传递反馈系统, 该系统以高校财会部门为核心, 贯穿决策层和下属各单位, 充分发挥其财务监督和财务管理的职能。高等院校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财务预算执行信息传递反馈系统对整个部门预算计划、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观察, 严格把握资金流向。同时还可以将每个部门的预算执行进度和情况建立内部共享网络, 确保决策者和各责任单位时刻了解财务预算近况, 以便作出合理的决定, 保证预算计划顺利完成。
3. 加强预算管理监督。
(1) 高校内部的经济决策和财经制度是具体到各个单位和层次的。首先, 高校各层级的经济决策和财经制度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同时也要做到统一协调。其次, 各层级出台的经济决策和财经制度必须与高校整体战略规划、经济决策和财经制度相一致。再次, 高校应该明确各单位、各层级经济决策和财经制度的责任人制度。 (2) 高校划拨下放给各项目、各单位的预算经费一旦确定下来, 这部分预算经费就是各项目、各单位全部经济活动的标尺, 应该细分至各个不同的管理层次, 将财务预算收支的权力义务明确到岗位, 甚至个人。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相关岗位、层次的有关人员的责任必须追究, 并及时解决问题, 并且上一级岗位、层次的负责人要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确立日常预算收支经济责任制。 (3) 在新的内外部教育环境之下, 高校整体财务预算中主要包括两类支出:日常性支出和较大金额项目支出。本文建议高校应该针对较大金额的项目支出安排与之相关的专项责任制度, 以创新性理财观念并通过项目法人组织体系的机制建立大金额项目责任制, 根据项目涉及金额的大小由相应的决策人签字负责。尤其是基建项目必须首先明确项目总体责任人以及各分工的责任人, 严格遵守国家基建程序的有关规定, 根据工程进度划拨工程款项, 以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4. 完善考核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近年来, 我国高校资金来源呈多元化趋势, 为了更好地进行预算管理, 各高校可以建立并完善专门的决策预算编制体系, 主要包括长期投入预算、研究与开发费的预算及责任预算体系。 (1) 长期投入预算体系。现在大部分高校都有一些基建项目, 然而目前高校对这些基建项目并没有建立专门的预算体系, 本文认为长期投入预算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投入方针的决策, 可供选择的投入方案, 分析评价各投入方案, 方案筛选, 投资资金的调配和运用, 投资方案实施细则, 监督实施状况、评定实施结果。 (2) 科研预算体系。高校是我国科研部门的一部分, 其研究与开发决策和研究开发费的金额一般是高校最高管理者制定出来的。一旦研究开发费总额确定之后, 相关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和科研人员在综合规划内对每个科研题目的费用预算及各时期的科研成就都应加以确定。 (3) 建立责任预算体系。传统的预算控制方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的发展要求, 各高校必须革新财务预算管理方法, 在原有传统集权式预算控制的基础上适当地将权力下放, 让每一个部门都负有一定的管理权责, 创新内部控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各个部门的资源都是严格按照预算资源分配的, 至于部门内部具体的再分配支出则是由部门视情况而定。部门被赋予广泛的自主权, 这种做法有助于改进预算过程的配置效率。责任预算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善高等院校的财务预算, 它是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我国高等院校目前预算管理的重点大多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上, 缺乏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预算绩效评价方法。笔者将高校财务绩效考核与平衡计分卡的结合应用, 提出了与我国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相适合的,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以此来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从而实现了绩效评价与财务目标的结合。
摘要:鉴于目前国家财政预算体制改革、教育改革深化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有关高校不得不优化其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以确保教育事业和谐、稳定发展。而高校绩效评价为高等教育公共投资的投入与产出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对合理配置高校资源、推动高校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也为国家进行财政拨款提供重要依据。基于此, 文章从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现状入手, 构建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并进行实例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对策。
关键词:财务预算,评价体系,对策
参考文献
[1] .吴勋, 张晓岚.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探讨[J].财会通讯, 2010 (8)
[2] .陈雪珍.高校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6)
[3] .赵方亮, 赵晓萌.浅议新时期高校全面预算管理[J].经济师, 2010 (06)
[4] .张文利.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研究[J].财会研究, 2009 (23)
[5] .王秦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困境及创新路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01)
[6] .瞿凡.控制论视域下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分析与策略优化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1 (08)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篇9
关键词: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构建
预算绩效评价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保证预算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实用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有助于高校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办学效益和效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要求, 财政部门也陆续出台了有关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相关规定与方法, 但是针对在高校如何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针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意义
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 有助于各个部门优化资源配置, 其实质是通过一系列、全方位、多维度的绩效测评指标对预算执行的最终结果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评价。通过预算绩效评价, 可以客观反映高校的财务全貌, 了解经费发挥的效益, 发现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 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为高校扬长避短, 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和减少财务风险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目前, 我国对高校所采取的监督检查与财政监管, 都是在审查支出的合法性方面, 对高校预算的经济性、有效性与效率性的管理还缺乏有力的评价。预算的编制墨守成规, 方法单一, 缺乏对预算执行的过程管理和经费投入之后项目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有利于高校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有利于科学调整资源配置, 有利于合理确定支出结构, 有利于学校各项事业的协调、持续发展, 对提高办学效率和促进学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
以企业预算绩效指标的原则为依据和借鉴, 根据年度绩效目标制定一系列针对预算支出活动最终结果的绩效测评指标, 高校在设计绩效指标时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绩效测评指标具有精确的内涵和外延, 能够科学、准确地反映支出的实际绩效情况。高校绩效指标体系要求所选择的指标不遗漏、不重复。指标种类中既包含财务绩效、资产绩效等财务指标, 也要包括教学绩效、科研绩效、社会绩效等非财务指标。
整体性原则是指高校绩效指标体系应是一个指标群。该指标群中的指标个体的内容要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 这样才能反映高等学校的总体绩效。
可比性原则是指绩效指标应该在统一的核算范围内建立并量化。绩效测评指标设计既体现共性又兼顾特性, 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预算绩效进行测算、整体评价以及同相关信息的对比分析, 这有利于高校同时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
全面性原则是指绩效测评指标完整、系统地反映公共事业单位支出的绩效情况, 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体效益和局部效益、短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层次分析的思想, 指标体系应该能够较为清晰的反映出高校绩效评价的目标层次以及关键指标定位的预算绩效评价导向。考虑到高校之间的类型差异以及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表现为“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等多目标的评价系统, 所以要建立一个能够既可用于校际之间横向比较, 又可用于学校自身进行历史性纵向比较的指标体系。首先将高校预算的总目标划分为财务绩效、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资产绩效、社会绩效五大层次, 其中, 包含了各类高校都应涵盖的教学、科研及社会这三个最基本的绩效层次, 以及针对预算绩效评价的目标和内涵专门设置的财务绩效层次、资产绩效层次;其次在这些层次中选取了5类共计18个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高校的预算绩效评价。
(一) 财务绩效类指标。
资产负债率=年末负债总额/年末资产总额, 这一指标用以反映高校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开展活动的能力和对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 也是衡量高校偿债能力的指标之一。支出预算完成率=本年支出总额/预算支出总额, 这一指标可衡量高校预算支出的完成程度, 反映高校预算控制和节约资金的效果。学校自筹经费增长率= (本年自筹经费收入-上年自筹经费收入) /上年自筹经费收入, 这一指标用于衡量高校自筹经费收入的增长速度, 可从动态的角度反映学校自筹经费能力的增长水平和筹资的能力。
(二) 教学绩效类指标。
师生比=学生人数/教师人数。这一指标反映了高校的教师资源利用效率。该指标过高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过低则效率低下。生均事业费=事业支出/学生人数, 这一指标反映了学校培养学生的经费支出成本。在忽略学生培养质量差异的情况下, 生均培养经费越少, 反映学校办学成本低, 办学效益好。教学支出增长率= (本年教学支出-上年教学支出) /上年教教学支出, 这一指标是衡量高校对教学的投入和增长速度 , 从动态角度反映学校在教学活动方面的状况。教学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教学支出总额/事业支出总额, 这一指标可以体现学校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同时也反映了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率, 指标值越大越好。
(三) 科研绩效类指标。
师均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总额/ 教师人数。这一指标不仅反映了科研的投入规模, 也体现了学校的对科研的重视程度, 更体现出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科研活动增长率= (本年科研收入总额-上年科研收入总额) /上年科研收入总额, 这一指标反映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速度, 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筹措科研经费的能力, 是对衡量科研规模指标的补充。师均科研成果获奖数=本年科研成果获奖数教师人数, 这一指标是衡量高校科研成果水平的重要指标, 考虑到科研成果奖项是有级别差异的, 对不同级别的奖项可设定不同的级别系数, 以便体现不同级别科研成果奖的差异。科研成果转化率=已成功运用的科研成果数/科研成果总数, 这一指标反映了作为重要科研基地的高校科研水平及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也可反映高校投入的资金中最终转化为为科研成果的水平, 是体现科研投入产出效益的重要指标。
(四) 资产绩效类指标。
固定资产增长率= (本年固定资产总额-上年固定资产总额) /上年固定资产总额, 这一指标可以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 也可以反映高校硬件条件的改善情况。生均教学设备=教学设备/学生人数;生均图书册数=图书册数/学生人数;生均固定资产=年末固定资产资产总额/学生人数;这几个指标都属于反映高校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水平的指标,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和挖掘潜力的可能性。
(五) 社会绩效类指标。
校友捐赠率=本年捐赠人数/在册校友人数。这一指标反映了高校毕业生对母校的回报程度, 和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捐赠收入率=本年捐赠收入数/收入总额。这一指标反映了社会对学校认可和关注。学生就业率=当年就业学生人数/当年毕业生人数。这一指标反映了高校培养的学生被社会认知的程度。
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对高校各部门的成本效能、水平效能、效益效能的资源配置都起到了很好的优化作用, 对预算绩效评估结果的准确率起到了极大的提升作用。学校应根据预算绩效评价的结果, 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 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经费投入方向、资金支持重点、责任人的业绩考核挂钩。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充分调动高校管理者、各环节责任人和教职工创造良好绩效的积极性, 真正实施对预算资金的追踪问效, 以实现学校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 确保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陆萍, 吴婧, 张甫香.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方法探析[J].财会通讯, 2010
[2].陆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及绩效指标体系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
[3].张文利.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研究[J].财会研究, 2009
高校绩效会计构建 篇10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高校则不同,长期以财务收支平衡,不以营利为目的。但随着高校教育和科研经费的扩大,资金来源逐渐多元化,学校内部各类产业也越来越多,从而决定了高校财务既不是单一的企业型财务,也不是单一的事业型财务,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即使不以营利为目的,也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但是,目前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缺少一套科学、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难以对学校资金进行优化配置,产生了较大的财务风险。为了全面系统分析高校财务资源的配置,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发挥综合优势,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其作出及时、有效的反映。
二、构建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由于高校事业的迅猛发展,资金来源、使用用途日趋复杂,建立有效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合理规划资金投入、准确评价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有利于引导高校教育与经营行为,制定合理发展规划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管理体制的薄弱,一些高校片面追求眼前利益,不惜牺牲国家和学校的长远利益,使得学校背上各类沉重的包袱,给教育和科研事业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开展财务绩效评价,能够引导与规范高校的行为,促使高校改善经营管理方式,合理进行财务规划。
(三)有利于引入绩效机制,控制高校财务风险
根据高校财务绩效评价进行合理分配资金,减少投资盲目性与分配随意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防止发展不考虑成本,大量举债,增大财务风险,对财务运行边界进行预报,避免或降低财务风险。
三、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财务绩效指标不全面、不科学、可行性差、认识度不高等问题,构建合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已迫在眉睫。根据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要求,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构建合理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财务运行绩效指标。所谓运行绩效,就是按照投入与产出对高校财务运行效能、效率、效益等产出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它能全面反映高校获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情况。属于高校财务的运行绩效指标主要有资产收入比率、净资产收入比率、投资收益比率、年度收支比率等,具体包含教学服务收入年增长率、科研服务收入年增长率、教育事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报酬率、固定资产年增长率、仪器设备利用率、校办产业资本金利润率、校办产业资本保值增值率、学校其他对外投资收益率等。
(二)财务发展潜力指标。财务发展潜力反映了高校负债状况和对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及其发展能力。随着高校教学和科研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资金筹集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衡量和评价高校财务潜力,主要看财務发展潜力的指标:资产负债率、资产权益比率、净资产增长率、年度收支比、学校融资收入占银行存款平均余额的比重等。
(三)财务综合实力指标。高校财务综合实力应当合理反映高校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状况,同时反映学校综合实力如办学条件、科研水平及未来发展动态等。财务综合实力的绩效指标可由以下两部分构成:
(1)资金筹集能力指标。高校经费来源主要为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两部分。国家拨款主要为主管部门拨付的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学校基本建设费等。学校自筹主要为教学、科研、后勤、开办校办产业、其他增值产业以及从社会各界获取的各类赞助与奖学金等。反映学校资金筹集指标包括学校总经费收入、学校自筹经费收入、科研服务收入等。
(2)学校办学水平指标。主要为学校年末资产总额,包括学校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与对外投资年末价值总额。
(四)非财务指标。合理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有部分非财务指标来不充说明,这样才能更综合、真实地反映高校财务情况,揭示高校财务绩效的综合水平。属于非财务指标主要有人力资源、科研能力、对外交流指标,具体包括行政人员人数、辅导人员数、工勤人员数、科研机构人数、发表论文数、科技成果数、国内外学术交流参加人数等。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论述,提出构建合理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引导高校规范管理,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做好风险控制,使学校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对财务绩效评价进行了大致设计,对于具体指标权重、评价模型和方法,没有详细探讨。由于高校财务的复杂性,就目前而言,现有评价方法中,能简捷、精确评价出高校财务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蕾.高校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时代经贸.2006(4).
[2]李云.建立高校财务综合实力绩效指标体系的思考.会计之友.2007(4).
[3]陈少杏.关于构建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想.会计之友.2008(22).
[4]李曙光.基于层次因素权重分析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模型研究.2006(6).
高校绩效会计构建 篇11
一、高校科研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科研资金管理工作中,作为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申报和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考核等环节监督不足,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科研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使得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受到很大影响。高校科研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项目申报环节。
主要问题包括:①科研立项重复。许多高校为获取更多科研经费,存在不同部门项目立项相同或类似项目重复申报等问题。②重立项轻论证。很多高校在向上级部门申报项目时,抱着“科研资金不要白不要”的态度,项目立项前期不做充分调研,只重争取资金,忽略项目论证,致使科研项目实施与科学发展规划不符,一些项目即便拿到科研资金也无法正常使用,有些下拨经费甚至被收回,或者改变资金用途违规使用。③预算安排欠合理。部分重大专项资金预算存在很大盲目性,严重阻碍了科研资金使用效率。很多高校科研预算申报与预算执行严重不符,年终沉淀大量科研资金,只好违背资金专款专用原则,改变经费使用计划。项目预算编制的不合理给高校预算执行监督带来严重障碍。
(2)项目评审环节。
主要问题表现为项目评审不客观。高校专项科研经费在项目申报阶段常常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考虑到上级部门在项目评审时会将部分经费审减,许多高校在编制科研预算时通常人为主观地根据以往审减比例进行上调。而主管部门又不对科研项目调查研究而是根据经验评审预算,评审项目时随意、主观,经常将项目经费预算控制在某个数额上。
(3)项目实施环节。
项目实施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从财政经费拨款,到项目单位财务核算和资金支出管理等,都属于项目实施环节。该环节主要问题包括:①科研拨款时间滞后。通常专项经费预算申报是在上一年9月份,而主管财政部门下达预算经费通常在当年10~11月份,两者相隔时间长达一年多。如前所述,许多高校项目申报阶段的盲目性,使得部分科研项目在等待经费拨款期间已发生变化,从而需要对前期申报项目进行相应调整,而项目调整又需要重新履行各项审批手续,导致项目无法如期实施,科研经费年终结余过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②科研资金违规挪用。在高校目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背景下,科研资金拨款时间滞后往往造成项目经费年度结余过多,而结余额度要被收回注销,出于平衡资金的目的,有些高校会混淆各种专项资金开支边界,不同科研项目经费开支混乱,专项资金挪作他用现象频出,给科研支出量化考核造成困难。③预算执行存在偏误。由于高校科研经费支出与项目实施进程不同步,科研项目实际工作进程与经费预算计划存在较大偏差。高校科研经费预算一般未详细列示资金开支范围,部分高校会主观改变或者扩大科研经费支出范围,不按照预算使用经费或者改变经费用途,使得项目预算执行存在严重偏误。④日常支出“不真实”。科研经费下拨到高校,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通常由项目负责人负责,负责人对科研资金使用拥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财务部门通常只对反映项目执行过程的各种财务票据的合理、合法性进行监控,往往无法对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监督。⑤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高校科研部门往往忽略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申请的科学论证和规划,重复购置仪器现象频繁,有的设备仪器被长期闲置,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尤其是移动性比较强的电子设备、仪器、图书资料等甚至被视为私有财产,学校难以对科研资金所购置的资产进行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
(4)项目考核环节。
由于我国目前对科研项目考核管理没有实质性要求,高校对于科研项目实施效果考核缺位。表现在:①科研评价体系简单。由于科研资金管理者缺位,导致评价主体缺失。尽管由上级部门组织的绩效考评所涉及的范围在逐步扩大,但科研项目实施绩效考评的主要承担者还是高校自身。目前,从评价指标上看,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考核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科研资金使用效率评价内容非常有限,仅仅包含预算收支完成率、人员支出占项目支出比率、资产负债率、人均支出增减率等指标,粗略的评价指标使科研绩效评价过于简单,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②监督考核效率低下。当前,主动对科研项目管理绩效进行全面评估的高校几乎没有,即使面对上级部门组织的绩效考评,大部分高校也是草草应付,考评结果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科研项目实施的状况。
二、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原则与方法
SMART原则被许多国家政府部门和组织作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五个字母所代表的定义分别是:明确性(S-Specific)、可衡量性(M-Measurable)、可达成性(A-Attainable)、相关性(R-Relevant)和时限性(T-Timebound)。SMART原则对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有一定借鉴作用。鉴于高校科研资金主要依赖政府科技部门拨款,科研项目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较少等特点,本文将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原则归纳为四个方面:1)特定性;2)可衡量性;3)数据可获取性;4)时限性。其中,特定性指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明确指向和专门用途,主要表现在评价目标特定和评价导向特定两个方面,例如针对多个科研项目比较其优劣之处,进而通过评估对项目拨款起导向作用。可衡量性要求设置评价指标应当有科学标准,以便于采用统一尺度来衡量不同评价对象的表现。可衡量性要求评价指标具有可量化的特性,不一定要求将评价指标的设置限定在定量指标上,对评价中定性指标的测量,可通过定性描述人为赋予评价指标定量含义,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可衡量的定量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指用于生成科研项目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应便于收集。如果用于某项评价指标的数据在现实中不可获取或获取难度大、成本高,则该指标不具可操作性,应予以剔除或寻求其他指标替代。时限性是指项目的完成具有时效性,科研项目何时开始何时完成都应准确记录,对项目完成进度和效率应有严格要求。
国际上通用并为大部分学者所接受的科研项目与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通常为同行评议法,配合使用其他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如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经济回报率分析、案例分析和财务指标分析方法等。我国科研绩效评价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体系设置中,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三个层次。
一般情况下,科研绩效评价主要反映项目科研投入与产出状况,其中投入指标主要包括科研项目人力投入与财力投入状况,如基于熵权-G1法科技评价模型中“R&D人员数”、“R&D经费”指标等(2007,祝志川、张玉玲),基于组合客观赋权法的科技评价模型中“科技活动人员数”、“R&D经费占GDP比重”、“R&D时间”指标等(2005,樊华)。产出指标主要考察项目的科技产出、经济产出、社会影响和成果转化四个方面,其中,科技产出主要考察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数、发明专利数等;经济产出通常采用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均GDP增长速度等指标评价;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主要考察项目完成时培养的优秀研究生人数(邓斌,20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成果转化则主要考察项目当年转让合同数(吕蔚,2008)、成交合同金额等。针对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项目绩效评价特点的不同,有学者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000,王明、刘强),该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剔除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指标,并将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设定为定性指标。
在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各国众说纷纭,但无论是同行评议也好,科学计量分析也罢,都必须与评价对象相适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符合逻辑的科学性指标并遵循客观性及可操作性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三、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我国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考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3年至1998年,主要采用定量方法对科研产出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主要选取获奖、论文、专利等产出类指标。第二阶段是1999年至2004年,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重大创新科技成果,重视科研目标完成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承担战略性科研任务、高质量科学论文、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等。第三个阶段为2005年至今,其主要特点是对科研项目进行综合质量评估与政策导向评估,关注项目的科研创新能力与整体发展绩效,追求对研究工作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引导,建立了以基础数据测评为基础的综合质量评估体系,选取论文、专利、人才、重大创新贡献等24个绩效评价指标元素,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创新能力指数定量测评体系,并尝试对科研项目进行战略规划评价。
为了加强对高校科研项目与资金的管理,财政部2003年印发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并结合教科文部门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规范》,对高校科研项目与资金管理绩效考评进行工作部署。科技部也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和规定,如《科研评估暂行办法》、《国家科研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察办法》、《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暂行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评审程序规范》及《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等,部署了一系列有关科研项目评价理论、评价方法及政策体系的软科学研究。
根据前述绩效评价指标设立的四项原则并结合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现状,本文拟将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两个层次,具体包括项目执行、项目人员、项目经费、项目产出成果、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社会影响、人才培养情况7个一级指标和项目进展、项目技术和经济指标完成等20个二级指标。高校科研项目与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现对表1所列各项指标分别说明如下:
1. 项目执行情况
项目执行情况(评价值)=项目进展权重×项目进展评价得分+项目技术和经济指标权重×项目技术和经济指标评价得分+项目验收结论权重×项目验收结论评价得分
项目执行情况评价的各级指标组成见表2。
表2中,项目进展评价采用等级选择方式获得无量纲分数,项目“按计划进行”、“进度超前”、“拖延”、“停顿”和“撤销与终止”计分标准依次为:10分、9分、6分、4分和1分。项目技术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计分标准包括:“全部完成”计10分;“基本完成”计6分;“未完成”计1分。验收项目以计划主管部门的验收结论为准,项目验收结论同样采用等级选择方式获得,其中“验收合格”计10分;“验收基本合格”计6分;“验收不合格”计1分。
2. 项目人员情况
项目人员情况(评价值)=项目负责人职称权重×项目负责人职称评价得分+项目参研人员学历权重×项目参研人员学历评价得分
其中:
项目负责人职称评价得分=正高人数×10+副高人数×8+中级人数×6+初级人数×4+其他人数×1
参研人员学历(计算值)=研究生学历人数×10+大学学历人数×8+大专学历人数×6+中专学历人数×4+其他人数×1
3. 项目经费情况
项目经费情况(评价值)=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到位金额权重×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到位信息评价得分+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支出金额权重×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支出信息评价得分
项目经费情况评价各级指标组成见表3。
表3中,各指标计分标准依次为:“实际到位项目经费与预算吻合(指经费90%已实际到位)”计10分;“实际到位项目经费与预算基本吻合(70%~90%实际到位)”计6分;“实际到位项目经费与预算不吻合(实际到位不足70%)”计1分。项目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计分标准包括:“严格按预算支出(控制在预算±5%之内)”计10分;“基本按预算支出(控制在预算±10%之内)”计6分;“未按预算支出(实际支出超出预算10%以上)”计1分。
4. 项目产出成果
项目产出成果(评价值)=发明专利权重×发明专利评价得分+论文著作权重×论文著作评价得分+成果水平权重×成果水平评价得分+技术标准权重×技术标准评价得分+项目奖项权重×项目获奖评价得分
项目产出成果评价指标见表4。
上述各项指标均采用无量纲分数,如成果水平指标包含“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和“省内领先”,计分标准依次为10分、8分、6分、4分和2分。成果水平等级选择以项目鉴定结果为准。
5. 直接经济效益
通过计算项目直接实现的经济产值与项目经费实际支出金额比值进行评价:
投入产出比(计算值)=项目实现的经济产值(元)/项目经费实际支出金额(元)
得到项目投入产出比计算值后,通过该指标隶属度进行差值计算获得该指标的最终评价得分。
6. 间接社会影响
间接社会影响评价值=改善生态环境权重×改善生态环境评价得分+节能降耗减排权重×节能降耗减排评价得分+社会公共服务权重×社会公共服务评价得分+防灾减灾权重×防灾减灾评价得分+人口健康水平权重×人口健康水平评价得分
反映“间接社会影响”的5项二级指标均采用等级选择方式获得分数,选择“是”计10分,“否”不计分。间接社会影响评价指标见表5。
7. 人才培养情况
人才培养情况评价值=取得学位人数权重×取得学位人数评价得分+晋升职称人数权重×晋升职称人数评价得分
取得学位人数(计算值)=取得博士学位人数×10+取得硕士学位人数×5+取得学士学位人数×2
晋升职称以项目实施过程中晋升中级、高级职称人数统计,指标计算值如下:
晋升职称(计算值)=晋升高级职称人数×10+晋升中级职称人数×5
得到该指标的计算值后,通过该指标隶属度进行差值计算获得指标的评价分数。
8. 指标权重的确定
借鉴现有评价体系设置原则,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计算可采用两种方法:
(1)根据项目鉴定标准与鉴定结果,获得二级指标的评价得分,包括项目进展、项目技术和经济指标、项目验收结论、负责人职称、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到位信息、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支出信息、成果水平、改善生态环境、节能降耗减排、社会公共服务、防灾减灾能力、人口健康水平共计12个二级指标。
(2)通过统计指标的加权求和获得二级指标的计算值,包括参研人员学历、发明专利、论文著作、技术标准、项目获奖、投入产出比、取得学位人数、职称晋升人数共计8项二级指标。
方法1的有关评价指标的评价值直接参与指标加权求和计算,而方法2所得的计算值不仅量纲不尽相同,值域也不同。为了能在指标体系中进行比较,需要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隶属度的设计将指标的计算值转化为指标评价得分。
四、结语
【高校绩效会计构建】推荐阅读:
高校绩效评估07-16
高校科研绩效06-03
高校财务绩效07-22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07-27
高校党建绩效管理论文06-06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06-17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08-04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08-30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细则05-14
高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