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工作绩效评价

2024-07-06

会计工作绩效评价(精选10篇)

会计工作绩效评价 篇1

会计人员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主要辅助力量,他们的工作对高校的正常运作和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包括高校会计人员在内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一直在摸索,关于其绩效评价的改革也一直在探索与完善。众所周知,会计人员的绩效评价工作同高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评价一样存在的诸多问题,成为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本文对高等学校会计人员的工作绩效评价进行探究,拟从理论上丰富我国高等学校会计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评价,从实践层面有利于完善高校会计人员绩效管理,进而实现其工资福利制度、职称与职务晋升制度等的科学化,有利于高校会计人员人事制度及其他制度的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高校会计人员绩效的界定

90年代以来,有的研究者将绩效看作是“员工自己控制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行为”,绩效评价也逐渐由对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工作行为的关注;有的认为绩效并非单维的结构,而是多维的结构,并依此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不同的绩效结构模型。国内一些学者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实证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中国组织内员工的工作绩效,特别是管理者的工作绩效结构与西方关于工作绩效的“任务-周边绩效”模型存在明显差异。例如,王登峰和崔红通过对94名党政领导干部的深度访谈,经探索性因素和二阶因素分析,得出包括任务指向和个人品质两个维度的工作绩效结构。凌文铨等认为,从纯粹的可操作角度出发,在对绩效加以定义时,应考虑三个方面,即时间、方式和结果。换句话说,绩效可以简单定义为“某个个体或组织在某个时间范围内以某种方式实现的某种结果”。

因此,笔者认为高校会计人员的绩效是针对高校会计工作人员的任务而言的绩效。在这里,高校会计人员绩效应突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会计人员的工作结果;二是指影响会计人员工作的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

二、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系统的设计

(一)绩效评价系统的要素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六个基本要素,即评价目标、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法。

1. 评价目标。

绩效评价系统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通过绩效评价的选择、预测以及导向作用,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几乎所有的绩效评价系统都是基于这一个目标的,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系统也不例外,因此,在设计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系统时,必须首先确定绩效评价的目标。

2. 评价对象。

绩效评价一般包括组织绩效评价以及员工绩效评价。不同的绩效评价对象取决于不同的绩效评价目的的,评价结果对于不同的评价对象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此外外,对于员工的绩效评价也会由于员工在组织之中地位不同而而影响评价系统中的其他要素。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系统的的评价对象自然是高校会计人员,本研究探究的是高校及其财财务部门对会计人员进行绩效评价的问题。

3. 评价主体。

所谓的评价主体指的是那些直接从事评价活活动的人。对于个人绩效评价时,评价主体的选择就要根据评评价的目的、方法以及评价对象的相关特征进行选择。高校会会计人员绩效评价系统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

4. 评价指标。

绩效评价指标决定了对评价对象的哪些方面面进行评价。绩效评价系统最为关心的是评价对象对组织有明明显相关的行为因素,这些因素就体现在绩效评价指标上。员员工的绩效评价指标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可以分为工作业绩绩、工作态度指标和工作能力指标三个大类。高校会计人员绩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个严谨、科学而复杂的工作过程。

5.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指用于判断评价对象绩效优劣的的标准。选择什么样的标准往往取决于评价的目的。评价标准准可以被分为绝对评价标准和相对评价标准两类。绝对评价标标准是指评价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标准,相对评价标准指的是通通过对比和排序进行的标准。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的标准与与评价指标紧密相连,绩效评价标准的确定也是一个严谨、科科学的工作过程。

6.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实际上是指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准等要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实施评价过程的程序和方法。评评价方法一般表现为各种评价日程表和评价表格。高校会计人人员绩效评价的方法应综合考虑其工作特性、评价的成本、评评价的有效性等。

(二)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指标确立

绩效评价指标的确立是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系统设计计的关键和重要环节。综合运用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的各种方法法,特别是工作评价、资料文献研究、专题访谈、个案研究等等方法,根据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所遵循的效率优优先、兼顾公平,可操作性,以人为本,突出一线等基本原则则确定高校会计人员的绩效评价指标。笔者针对本文欲研究的的对象,在访谈西北地区高校7位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的专家基基础上,将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指标分为能力指标、行为指标、态度指标以及绩效指标,并依据特尔斐法7位专家为各指标赋予了相应的权重。

1. 指标A——知识与能力指标(权重0.19)。这里的知识是指高校会计人员所掌握的财会知识、法律知识等的情况;能力是指高校会计人员运用所掌握知识和技能完成会计工作的本领。根据高校会计人员工作的特点,知识与能力指标具体可细分为三个二级指标:A1知识(权重0.33),掌握高校会计人员应有的财会、法律等知识;A2协调沟通能力(权重0. 2 7),对于工作任务以及工作中人际关系的适应、协调以及沟通的能力;A3学习能力(权重0.40),为适应高校会计工作而不断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

2. 指标B——态度指标(权重0.23)。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这是对高校会计人员工作态度的集中反映。可具体细分为四个二级指标:B1责任感(权重0. 26),爱岗敬业,遵守法律法规与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自律的情况;B2严谨性(权重0. 29),对于会计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情况;B3服务态度(权重0. 2 2),热心服务,主动为师生员工解决相关问题的情况;B4组织认同感(权重0.23),认同组织,即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3. 指标C——行为指标(权重0.21)。行为是指在主客观因素下影响下的外部活动。对于高校会计人员来说,其具体细分为三个二级指标:C1出勤率(权重0.36),反映会计人员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的程度;C2工作主动性(权重0.35),积极主动工作的情况;C3工作服从性(权重0. 2 9),完成组织目标或上级要求的情况。

4. 指标D——结果指标(权重0.37)。这是高校会计人员工作的实际结果,按其工作具体可将其工作分为如下四种情况,为了评价的方便,按一定标准统一折算成一个具体的数量值。包括:D1附件数(权重0.23),以实际统计的附件张数为据,按100张附件折算为一张凭证;D2分录数(权重0. 1 3),以实际统计的分录条数为据,按10个分录折算为一张凭证;D3错账率(权重0.64),错账次数占总凭证数的比率。

(三)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需把握住五个关键,即构建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透明的绩效评价方案,有力地执行绩效评价方案,对评价者进行一定的激励,重视绩效反馈,采用合适的激励措施。

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这是关键点之一,有效地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操作都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应遵循以下三个要点:第一,绩效评价标准的确定应先于具体评量指标的选择,且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可随意增删;第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本着贵精不贵多、贵明确不贵模糊、贵敏感不贵迟钝、贵关键不贵空泛的原则进行;第三,多样性评价指标是否整合,需根据具体的需要而定,整合时要考虑评价指标本身的权重差异以及不同评价者由于对标准尺度掌握的松紧不一和评判角度不同所带来的对最终评价结果的影响。所以,应选择多方面的人员组成合理的评价群体,通过不同的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2. 透明的绩效评价方案。在制定绩效评价方案时,上级领导与会计人员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就做什么和如何去做达成共识,尤其是绩效指标的确定、绩效指标的量化以及绩效评价计划的内容。同时,上级领导应该使高校会计人员明白绩效评价的计划并不是给予惩罚,而恰恰是在帮助会计人员改善绩效,并且使其相信这有利于其个人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其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3. 有力地执行绩效评价方案。

一旦绩效评价系统开始实施,就应努力地去执行,尤其是需要会计人员的大力参与。但需要注意的是,上级领导与会计人员良好的沟通是能够有力执行绩效计划方案的前提。

4. 对评价者进行一定的激励。

在建立评价群体时,根据“评价者动机模型”可以看出,“必须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使评价者相信,提供准确的绩效评价信息要比提供不准确的绩效评价信息更有好处”,因此,应通过制度建设使每一个评价者都积极参与绩效评价,尽可能减少主观误差,获取真实的绩效信息。

5. 高度重视绩效反馈。

有效的绩效反馈是绩效改进的关键。很多绩效评价计划失败的原因恰恰就是不能有效地实施绩效反馈,甚至以保密等借口不向被评价的会计人员公开,这是十分荒谬的。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就把绩效评价定义为员工与其主管的一次面谈,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面谈工作。刚开始绩效反馈时,主管领导会感到不自在,难以开口,尤其是会计人员确实存在绩效缺陷时,因此,在绩效评价系统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会计人员及其主管领导都应接受相应的培训。

三、结语

(一)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应突出两层含义:

一是会计人员的工作结果;二是指影响会计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

(二)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的一级指标及权重分别为:

A.知识与能力(权重0.19);B.态度(权重0.23);C.行为(权重0.21);D.结果(权重0.37)。

参考文献

[1]胡素英,杨学洁.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绩效考核机制探索与实践[J].教育财会研究,2009(02).

[2]王登峰,崔红.中国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结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

会计工作绩效评价 篇2

一、增强预算绩效管理观念,积极开展预算绩效工作

1、《预算法》把“讲求绩效”作为财政预算管理基本原则贯穿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在当前我市经济下行压力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形势下,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以效益的提升来缓解收支矛盾,显得愈加迫切和需要。针对我市项目多、工程量大的特点,我们与各业务科室积极配合,结合部门特点,选择有代表性及社会反响较大的项目,由各业务科申报并选择评价项目,确保评价项目金额及项目数量达到上级要求,我们对选择出的30个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主要有:湿地公园三期BT工程24888.83万元、园林局绿化管护费1463.71万元、卫计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45.07万元、各乡镇环卫人员工作及汽燃费1355.016万元、公务局建设局西延道排1058.88万元等30个项目投资金额总计59852.466万元。

2、推进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

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市级业务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同时抄送局预算股、企业股及相关股室,督促项目单位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作为改进预算管理、编制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项目,将在下年度财政预算安排时予以优先考虑和适当倾斜;对较差的项目,要扣减或取消下年预算。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

1、需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一是要加大预算绩效管理基础理论和实务操作统一培训力度,对各预算主管部门、预算单位和中介机构等多层次进行辅导和培训。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对绩效评价的范围、方法、技术手段进行探索和研究,形成理论和实践互为促进的良好局面。广泛宣传预算绩效管理政策,大力倡导“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理念,营造“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的良好氛围,使社会公众都来了解支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2、指标体系未真正建立。20xx年财政预算编制,将所有单位的项目资金均要纳入预算绩效管理的范畴,各预算单位在申报项目资金的同时,都要提交项目绩效目标,财政部门认真审核绩效目标,并将绩效目标和部门预算一并批复。

3、评价方法需进一步改进。绩效评价方法相对单一,主要应用横向比较法、预定目标与实施效果比较法等,其他一些方法如因素分析法、专家评议与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要熟练掌握和应用。

4、评价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发挥各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建立部门预算责任制度,强化部门的预算编制和执行主体责任,形成“谁干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制度,从预算编制到执行,部门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建立绩效问责制度,把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纳入机关建设和效能建设的考核范围,进一步落实责任,提高单位对项目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视和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自觉性。

5、评价结果的应用制度还未真正建立。一是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要求,逐步公开财政支出项目预算及绩效评价结果,加强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二是研究提出将项目绩效目标提交人大审议的方式方法,加强立法机构对预算管理的监督。三是根据评价结果,针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评价报告提出的建议,督促预算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组织人员就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四是建立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有机结合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优先考虑和重点支持评价结果好的项目,减少评价结果差的项目资金安排,取消无绩效或低绩效项目。五是建立绩效问责机制,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政府绩效评估范围,作为行政问责的重要依据。

会计工作绩效评价 篇3

摘 要 企业成本会计的精细化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和合理地控制企业的各项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尤其是在当今诸多企业内部都实行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对企业在绩效评价体系下如何进行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企业 绩效评价体系 成本会计 精细化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当今的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现在的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绩效评价体系,在这种评价体系之下,如何进行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成本会计的内涵

成本会计是基于商品经济条件下,为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成本和费用的会计活动。它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对在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成本和耗费进行预测、分析、控制、决策和考核的价值管理活动。成本会计是成本会计工作人员协助管理计划和控制公司的经营,并制定策略性或长期性的决策,并且建立有利的成本控制方法,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成本会计是一个估算、跟踪和控制产品和服务成本的流程。其基本内容包括成本计划、预测、核算、决策、检查等多个方面。

二、当今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约束,当今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必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

(一)管理理念落后

当今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依然存在着按照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进行成本会计管理。大多数企业认为,成本会计工作只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与其他部门的人员毫无关系,从而导致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缺乏成本控制意识。

(二)传统的管理方法

传统的成本会计的管理重结果轻过程,认识不到企业财务问题的根源,最终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成本控制的不合理现象的出现。企业一直采用传统的成本会计的管理方法,不能使企业充分利用财务信息进行决策。

(三)缺乏科学的方法体系

企业在成本核算方法上,一直采取的是事后核算,这种方式不能解决企业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当今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应该建立科学的方法体系,对成本做到合理的预测和控制。

(四)制度机制不健全

当代企业成本会计的制度和机制不健全,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相应的机制作保障,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在企业内部,没有制定成本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制度和机制,致使企业的财务工作不能充分的为企业服务。

三、企业在绩效评价体系下进行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采取的措施

在绩效评价体系下,企业在进行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存在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不先进、缺乏科学的方法体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企业应该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积极开展培训,提升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绩效评价体系下,企业要想提高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水平,应利用各种机会组织财务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的方法和理论。另外,还要积极的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业务和工作需求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探索适合本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法,要突破常规,进行创新,寻求新的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使企业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提升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二)推行扁平化、垂直化的财务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涌现了很多综合实力强大的企业。有的企业规模很大,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分公司。有的企业甚至将业务延伸到了国外。那么,对于这些规模大、业务范围广的企业而言,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显现出诸多弊端。尤其是在大部分企业都在推行绩效评价体系,那么在此体系下进行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加大力度推行扁平化、垂直化的财务管理模式。

(三)贯彻和落实财务管理制度和规范,将工作落到实处

加大检查和监督力度,对于企业中出现的财务问题和财务违规操作行为进行严惩,要严格按照企业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范,落实各项财务计划,将成本会计的精细化管理工作落到實处。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监督和控制,关注企业财务信息的动态。对重要的财务指标和重要的收支科目按月进行统计和通报,将一些财务问题和财务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另外,还要增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企业中的每位工作人员都要遵守各项财务管理的制度与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在绩效评价体系下提高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推进成本会计信息化建设

企业在绩效评价体系下,推进成本会计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成本会计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成本会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企业要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按照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内容,推进财务部门对成本会计信息化建设。企业的财务工作要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相结合,开发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通过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也能为企业的绩效考核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

四、结语

在绩效评价体系下,进行成本会计的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棘手的系统工程。企业应通过积极开展各项培训、推行扁平化和垂直化的财务管理模式、贯彻和落实企业的各项财务制度和规范、推进成本会计信息化建设等各项政策措施来提升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楼小英.论绩效评价导向下银行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金融经济.2012(10).

[2]陈艳.企业管理会计精细化管理探析.财经与管理.2012(08).

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篇4

关键词:高校会计人员,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高校的绩效管理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 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人员的管理中。对高校财务会计人员的绩效管理应当如何设计, 如何实践则是较少涉及的领域。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法来探索高校会计人员的绩效评价, 即在某高校财务处真实的作业环境中, 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 对会计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于小范围或者基层 (个体) 组织, 该方法适用于实际问题而非理论问题, 其研究目的并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具体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的研究。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 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绩效是指高校会计工作人员的绩效, 即根据学校赋予和规定的财务处的职能而产生的财务处工作的完成程度, 是针对某高校已有的财务会计工作内容而言, 不涉及新的工作内容、方法等而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业绩的评价。

(二) 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

1. 指标体系的构成

(1) 根据评价周期, 指标体系分为月度绩效评价指标和年度绩效评价指标, 两指标内容基本一致, 年度评价指标在月度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增加全年绩效的加 (减) 分因素。例如, 是否有通过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考试、发表论文、举办讲座或报告等绩效等 (详见表1) 。

(2) 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设计了三大类 (8种) 岗位的绩效评价指标, 分为会计核算岗位绩效评价指标、财务管理岗位绩效评价指标和科级领导岗位绩效评价指标。

指标体系由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部分组成, 具体来看:

注:1.分数由绩效评价小组根据实际评价期内实际情况进行评分。2.上述加 (减) 分项目需要提供佐证材料。

在定量指标方面, 根据不同的岗位确定2个关键业绩的定量指标。如:审核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是凭证制作数量、分录制作数量 (其它岗位详见表1) 。

在定性指标方面, 根据不同的岗位设计了8种岗位的绩效评价指标, 且分为3个一级指标, 分别为:①工作业绩;②工作态度;③个人发展。其中:“工作态度”和“个人发展”指标均一致, 分别下设“工作投入程度”、“待人接物”、“岗位考勤”3个二级指标和“应变能力”、“执行能力”2个二级指标。在“工作业绩”指标方面, 8种岗位的绩效评价指标均下设5个二级指标, 其中均设有“总结分析能力”、“完成其他工作任务”, 另3个二级指标根据不同岗位和绩效计划, 分别设置。如:会计核算岗位为“分录制作准确合理”、“业务办理规范严谨”、“业务办理平均速度”;财务秘书岗位为“工作及时有效性”、“公文处理及时性”、“财产物资规范完整”等。

2. 指标之间的权重

在定量和定性指标之间权重方面, 会计核算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的定量、定性指标各占50%的权重。其中, 2个定量指标又分别占15%、35%, 定性指标根据评价者不同权重不同, 直接领导、同级员工、自评分别占30%、10%、10%。科级领导岗位不设定量指标, 全部为定性指标, 权重为直接领导60%、同级领导20%、下级20%。

在定性指标内部之间权重方面, 会计核算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的权重均为:工作业绩70%、工作态度20%、个人发展10%, 并且二级指标的权重也是一致。科级领导岗位的权重为:工作业绩70%、工作态度10%、个人发展20%, 且各二级指标的权重与会计核算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也是不一致的。

3. 指标计算的公式和方法

在制作设计评价表时, 各项工作绩效的评价分数按百分制填写, 因此, 各类被评价者的月度绩效评价分数计算公式如下:

普通员工绩效评价得分=∑定量指标分数×权重+∑定性指标分数×权重±处领导调整修正分数;

科级领导绩效评价得分=∑定性指标分数×权重

其中, 根据绩效评价优化设计方案的规定, 定量指标评价分数由绩效评价小组根据实际评价期内会计核算、收费管理系统、薪酬管理系统等相关数据统计进行计算。所有指标均以前3年相同指标数量合计÷3÷12得出月平均工作量 (其中:凭证、分录制作总量还要除以制作人数得出人.月平均工作量) 。达到平均工作量时, 得分为80分, 每增加平均工作量的10%, 得分增加5分, 达到平均工作量的140%, 为满分100分;每降低平均工作量的10%, 得分减少5分。

绩效评价小组根据实际评价表得分汇总统计以及处领导调整修正分数, 计算完成各个被评价者的分数。

二、会计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方案

广州某高校根据上述指标体系的思路、内容、构成及权重等, 设计出财务处会计人员绩效评价各项指标权重明细表和年终绩效评价加 (减) 分表 (详见表2) , 以此来评价会计人员的工作绩效。

三、实证研究

根据本文第一、二部分设计的绩效评价体系, 研究者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日常的绩效评价工作中运用上述方法开展了10次评价, 并总结实践中该方法的合理之处与仍需完善之处, 以便未来进行评价体系建设的进一步优化。

(一) 评价对象

研究对象所在的学校各类学生约28000人;年度财务收、支总额超过70000万元。作为统一管理全校各项财务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 财务处目前共有工作人员29人, 设处长、副处长各1名, 下设6个科室, 各设科长1名。包括审核11人, 复核2人, 出纳2人, 秘书、网络管理、专项管理、预算管理、薪酬管理、学费管理1人, 其中本科学历占52%, 研究生学历占21%, 大专学历占17%。从职称来看, 获得高级技术资格的占31%, 中级技术资格24%, 初级及以下占45%。

(二) 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在本研究中, 以ZH、YS、KJ、HQ、Y K、E K分别代表财务处下设的6个科室, 以数字编号如ZH01代表具体员工。评价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 考核评分。评价者严格按照绩效评价方案的标准, 对被评价者进行打分, 包括同级之间互相评分, 直接领导对下级评分, 自我评分。

第二, 面谈。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进行一次甚至多次面对面的交谈。通过面谈, 使评价者了解过去工作的完成情况, 被评价者明确组织的期望, 自己达成的绩效, 存在的差距。同时, 被评价者也可以提出自己在完成绩效目标中遇到的困难, 请求上级的指导。

第三, 绩效评价工作的负责人根据面谈结果调整评分。

2013年, 财务处运用新旧两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对员工开展绩效评价10次, 分别为1-2月、3月、4月、5月、6月、7-8月、9月、10月、11月、12月, 并在半年度和全年度对考核评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三) 评价结果

为了更好地评判绩效评价方案的效果, 在绩效评价工作实施过程中本文同时采用了新旧两种评价方案 (详见表3) 。在实施这个绩效评价体系之前, 研究对象绩效考核实行分层负责制, 由上级对下级 (即处长考核科长, 科长考核其科室的员工) 按照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三个评价因素进行考核。“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以上”、“一般70分以上”、“较差60分以上”、“极差60分以下”进行考核评分, 处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分。

从表3可以看到, 新旧方案的评价结果针对相同的样本, 在相同的期间内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具体来看:一是使用前绩效评价方案得出的分数普遍较高, 如表3所示, 2013年考核评分平均分为93分, 都达到了优秀的标准;二是考核评分随意性大, 评分主要依靠定性指标, 标准是资历、职称等。例如, 排名前3的为YK01、YK02、YK03, 他们3位是科室的业务骨干, 又是“正式工”, 评价者打分都很高, 而没有考虑具体的工作业绩;三是, 评价结果不具有区分度, 例如YK08号员工的按照原方案分数分别为88.2分, 该员工平时工作表现一般, 考勤不合格, 且在评价期内出现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 评价者虽然给的分数较上述业务骨干要低, 但还是超过85分, 达到了“业绩良好”的分数标准;而EK03员工因个人身体原因在评价期内是无法正常工作的, 评价者却仍然在初次评分时给予了87.32的良好以上分数。

新的方案实施后, 因为评价标准明确, 可操作性强, 被评价者的分数有了一定的区分, 评价结果比较客观。本文认为新方案的结果是可靠的, 合理的, 其结果与被评价者的主观感受基本一致。在方案实施中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结果认可方面, 22人 (占26人的84%) 对评价结果认可;4人 (占26人的15%) 对评价结果比较认可;1人 (占26人的3%) 对评价结果基本认可, 在与该员工的面谈中发现, 其个人认为定量指标没有全额反映其全部工作情况, 但其对结果也基本认同, 并且没有提出正式申诉;没有人对评价结果不认可。特别是, 各月份最高分者和最低分者对自己的评价结果均认可。

(四) 新绩效评价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改进方向

新的绩效评价方案在实施中与原方案相比更加具体, 增加了定量指标, 可操作性强, 但在评价的实施中, 仍有以下不足之处。

注:1.定量指标评价分数由绩效评价小组根据实际评价期内账务系统相关数据统计进行计算。2.计分方法:上述所有指标均按以前3年相同指标数量/3/12得出月平均工作量 (其中:凭证、分录制作总量还要除以制作人数得出人.月平均工作量) 。达到平均工作量时, 得分为80分, 每增加平均工作量的10%, 得分增加5分, 达到平均工作量的140%, 为满分100分;每降低平均工作量的10%, 得分减少5分。以此类推。

第一, 每月进行一次评价, 季度和半年度要进行汇总, 全年工作量大。未来可以改为每半年进行一次绩效评价。

第二, 评价小组面谈随意性大, 缺乏规范的面谈提纲, 可能导致面谈内容与绩效评价工作相关性差。未来应该制定严谨规范的面谈提纲, 并对面谈进行书面记录。

第三, 指标体系设计方面, 科级领导岗位不设定量指标, 全部为定性指标、指标之间的权重设计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键业绩的指标选择理论支撑薄弱。例如对于审核岗位, 关键指标是凭证制作数量, 但是每一笔业务的复杂程度不同, 耗费的时间也不同, 仅仅依靠凭证制作数量来评价缺乏合理性。尤其是针对定性指标, 执行过程中因个人理解的角度和认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方式与方法, 一致性不够, 影响了绩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应加强绩效理论方面的研究, 借鉴其他组织的绩效评价方法, 不断提高关键业绩指标选择的科学性, 并且应完善科级领导岗位的评价方法。

第四, 评价者的独立性问题。考核评分是方式是上级对下级评分, 考虑到下属的意见, 和其他科室的竞争等因素, 评价者会都选择了给予高分。绩效评价的结果可能无法客观公正的反映实际情况。为此, 可以考虑设立绩效工作机构, 指定掌握绩效评价工作方法专人组织、落实、实施评价。

第五, 没有充分运用评价结果来改善未来的工作。绩效评价完成后应将结果应用于相应的其他管理环节, 如结果要与薪酬分配、职务调整、培训与再教育进行挂钩等, 并为绩效管理的改进与发展提供可靠依据。公平公正的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运用可以正确处理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的关系, 增强互相学习和帮助的氛围, 提高凝聚力和工作绩效, 促进组织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Spangengerg, H.H. (1992) A System Approach to Performance Appraisial in organigations.Paper presented at 2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Brussel, Belgium.

[2]Fandray, Dayton.The New Thinking in Performance Appraisal.Workforce, 2001, 80 (5) :36-37.

[3]Pamenter, Fred.Moving from Apraisal to Employee Enhancement.Canadian Manager, 2000, 25 (1) :13-14.

[4]孙柏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52、257.

[5]吴志华, 刘晓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311.

[6]高峰.如何实现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性[J].人力资源, 2009, 8 (8) :60-61.

[7]李元, 王光彦, 邱学青, 李敏.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7 (15) :59-65.

[8]刘宝录.AHP在高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6 (6) :88-93.

秘书人员的工作绩效评价 篇5

罗伯新近被任命为Sweetwater州立大学的行政事务副校长,上任伊始他就面临严重的问题。三周前,他的老板即校长告诉他,他首先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改进该校的秘书与勤杂人员的工作绩效评估系统。该校绩效评价系统的主要问题是,它将工作绩效评价结果与年底的工资晋升联系在一起。但是,大多数管理者对秘书和勤杂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时,却往往不是很注意保持评价的精确性。这主要与评价工具有关,即用的图尺度评价方法,管理者经常将其下属的秘书和勤杂人员都简单地评为“优秀”,而这样做的结果事学校所有的辅助雇员每年都得到最高级的工资晋级。

但目前学校的预算已经不具备在下一年度再为每一位事务工作人员都提升一级最高工资的能力了。此外,大学的校长也认为,不对于每一位秘书人员和勤杂人员提供有效地工作绩效反馈这种惯例并不是一种正常的情况。因此,他希望罗伯能够对原有的工作绩效评价系统进行审察。10月罗伯向每一位行政管理人员下发一份备忘录,要求大家只能将其手下一般的人评为优秀。这份备忘录立刻得到行政管理人员和秘书勤杂人员的广泛抵制----管理人员害怕其手下会到私营企业去找更赚钱的工作;秘书人员认为新工作绩效评价系统是不公正的,它剥夺了每一位秘书都能获得最高工资晋升的机会。

罗伯再次情况下,找到该校工商管理学院的几位绩效评价方面的专家,来讨论这个问题。罗伯先说到了他发现的问题:现有的工作绩效评价系统早在10年前即该校刚成立时便建立起来了。而当时的工

作绩效评价表格是由秘书委员会设计的。这种每年一次的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几乎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因为,管理者对工作绩效标准的解释就大相径庭,同时他们在填写表格以及对手下进行监督时的负责程度相差很大。问题不仅仅如此,这种工作绩效评价方法的弊端在第一年度年末就已经变得显而易见,每一位秘书的工资提升实际上是直接与工作绩效评价联系在一起。由于该校支付给秘书的工资比私营企业的低,因此,在第一年有些没有得到最高工资晋升的秘书一怒而去。从那时起,很多行政管理人员为了降低离职率,就开始将属下的工作绩效一律定为优秀。这样就可以确保他们得到最高一级的工资晋升。

几位专家有两位答应考虑这一问题并在两周后提出如下建议:

1、原有的评价表格基本上不起说明作用。比如,优秀和工作

质量本身的含义就是不清楚的。结果导致大多数管理者对每一项评价指标的理解不清楚,也不歧异。他建议换一种表格。

2、同时,他还建议罗伯撤销其前一个备忘录,因为强制性要

求将秘书的一半划为优秀是不公正的。并且,在考核时最好使用排序法。

3、要想使得所有的管理人员认真对待工作绩效评价,就必须

停止将工作绩效评价结果与工资晋升联系在一起。至于工资晋升,则不仅仅以工作绩效评价为基础,还要考虑其他的一些因素,这样,管理人员再对其手下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时,就不会再犹豫是否要诚实的对下属人员的实际工

作绩效做出评价了。

问题:

A、该学校产生绩效考核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B、为什么专家建议使用排序法?其实,关于绩效考核的方法很多,如行为对照法,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关键事件法等等较为科学合理,不容易产生歧异的方法?

会计工作绩效评价 篇6

关键词:社会经济,绩效评价,数据支持,政府会计体系建设,意义

一、前言

早在2004年我国人事部就提出了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我国各学术界和学者对政府会计系统和政府绩效评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但是怎样利用政府的会计系统来对政府的绩效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和怎样在政府的绩效评价中引入定量的会计数据与信息则很少有人去研究, 所以研究绩效评价导向构建政府会计体系无论对政府的会计管理还是政府的绩效评价都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二、以绩效评价导向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

(一)以绩效评价构建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由于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构建, 主要是在会计信息的统计下完成政府财务的汇总, 主要是通过公共责任委托以及政府利益相关者的经营决策。 而这两项主要的内容是依据政府的绩效评价作为基础,以此来实现政府绩效评价和定位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 对整个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研究中主要是依据新会计准则中所概括的观点, 其主要观点认为政府的财务报告主要目标在于对公共责任委托以及政府绩效评价的界定。

(二)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界定研究

对于政府财政报告的主体界定,其主要是依靠绩效评价作为导向, 然后确定出财务报告的目标, 然后界定出财务报告的主体是否会承担公共的受托责任,同时是否会存在着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 虽然立法机构与政府部门相对独立,但是其作用的范围更加广泛,而且立法机构也是政府部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 一起构成了公民委托监督机制下的监督行政机构。 所以对于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界定主要还是与利益相关导向下的绩效评价进行界定,不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政府,均是构成了整体的政府,因此只要是承担着主体的委托责任,那么则可以看作为独立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

(三)会计要素的确认

根据目前的研究理论表明, 政府会计基础和要素确认时应适当的引入应计制,这里应计制我们不详细讨论,根据政府绩效评价和应计制的要求,政府会计要素的确认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资产,政府资产作为政府各项活动的基础,是未来的服务和未来的经济效益的前提。 为了尽可能的反映出政府对资源的控制情况,在会计财务报告中应该更广泛的披露出政府的资产;二是政府负债,政府负债说明政府部门要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一般是由过去事项而承担目前的现实义务,该责任和义务有可能是推定义务,也有可能是法定义务,所以政府负债确认的关键点在于推定义务的确认和披露, 这是由于在法定义务的确认范围内,推定义务组成了政府承担社会大部分的责任。 在政府会计财务报告中披露此类信息对政府绩效评价有直接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政府的净资产, 政府净资产不同于政府的资产,它是政府除负债后剩余的净额,政府净资产也是体现政府履行社会职责的持续能力的强弱, 政府净资产的确认主要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政府资产确认和负债确认上, 当这两点满足了科学的原则才能真实的反映出政府未来履行责任的持续能力;四是政府收入和费用,政府收入和费用是无法进行配比的,这和普通的企业有本质的区别,政府部门就不是为了收入才向社会提供服务, 这就使得政府收入和费用确认存在着非对称性,根据应计制的要求,也为了真实全面的反映政府的资源耗费情况,在确认时将政府的付现和非付现成本都确认成费用,政府收入的确认范围就较窄,如税收,收入确认是政府资源的补充,是政府各项活动的基础,是政府可自由分配的资源。

(四)会计信息的披露

会计信息的披露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绩效评价需求, 在通常情况下, 政府由于各类因素的制约或干扰往往是有选择性的披露有利会计信息,从而使得人们对政府的绩效评价不准确,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在建立绩效评价为导向的政府会计体系建设应当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该监督体系要公正、公开、透明的对政府会计信息进行监督,以提高相关人员对政府会计信息的关注力度, 满足相关人员的社会需求;二是披露政府整体情况的会计信息报表,这是为了满足相关人员对政府绩效评价的需求; 三是强化政府会计信息可比性, 政府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主要从政府的商业经营活动和类似的社会企业进行对比,也可以同不同政府间的行政活动进行对比,还可以同国际相关的组织进行对比;四是细化各项费用的支出和收入,细化费用的组成和类别, 这是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对政府各项活动的费用支出和资源来源以及资源的使用有一个明确了解和把握。

三、结束语

政府的行为是具备特殊性的, 该特殊性也决定了公共受托责任解除方式的特殊性,目前是通过政府的绩效评价来体现该特殊性,政府会计活动同时也是反映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所以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价通过政府部门的会计活动为导向是具备科学性。 政府会计信息关注程度日益提高, 这又促使了政府会计系统的数据更加准确和全面, 所以本文就主要从政府绩效的角度分析了政府会计体系的建设,以为相关人士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朝晖.构建中国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

[2]乔瑞.基于绩效评价导向的中国政府会计体系构建[D].中央财经大学,2010

企业会计准则与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篇7

随着企业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公司绩效考核评价作为公司管理的组成部分,其理论、方法和技术已日趋成熟。 公司绩效考核评价从简单地依据财务指标进行判别到运用综合指标进行分析,进而与公司管理过程其他因素相融合,其间经历了由传统方法向现代方法的转变,并始终离不开以一定会计准则为规范的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帮助。

我国财政部会同其他国家部委于1999 年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 及其 《实施细则》(2002 年进一步修订),该绩效评价体系由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标准、绩效评价组织等构成。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公司财务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四个分项和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类指标,而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均需要以符合会计准则规范要求的财务会计报表数据为依据。 因此,揭示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变化与企业业绩评价之间的联系对公司绩效考评实践无疑具有指导作用。

一、公司绩效评价与会计准则的联系

公司业绩评价是随着企业管理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从上世纪初开始,伴随着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的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三个阶段,围绕绩效评价方面的目标导向演变、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优劣、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等问题,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公司管理进入战略管理阶段以后,作为公司管理有效手段的绩效评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研究公司绩效评价,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转变经营理念、引导经营行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均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为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实施中评价功能的发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绩效评价长期以产值和利润考核为主。 1999 年以后,国家相关部门联合推出了一整套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使企业绩效考核评价初具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但随着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其局限性也日渐显现。

(一)我国公司绩效评价现状与不足

我国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在研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特点逐步建立起来的,但仍然普遍存在以会计利润考核指标为中心、偏重财务指标的现象。在多年的实践中,我国现行公司绩效评价工作的主要不足是:董事会的职能被严重削弱; 指标确定不切实际、 不能做到实事求是,考核评价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考核评价不重视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要求, 如对央企的考核常常不顾公司实际和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指标年年加码,只能增不能减,严重违背了财务会计所倡导的稳健与谨慎性理念与要求。 就公司绩效评价而言,已经发布修订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及操作细则,虽然设计了一套评价指标,规范了评价行为和评价方法。 但该指标体系设计仍偏重于投资者的管理要求,忽视了公司战略经营的管理需要和企业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需要, 不能充分发挥绩效评价对促进公司持续发展的有效作用。 甚至在实践中易被某些公司管理层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变更而人为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数据,导致与公司绩效考评初衷的偏离或相背。

(二)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特点与影响解析

2006 年以来, 我国构建起了适合我国国情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 涵盖各类公司各项经济业务、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的作用和地位得到全面加强,会计准则对国内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日益凸显。 首先,在内容体系方面,准则体系包含基本准则、具体准则、相关应用指南等。 具体准则中一类是各类共同经济业务的准则;一类是有关特殊经济业务的准则;还有一类是有关财务报表的准则。其次,在会计基本准则、会计要素计量和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结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做了大胆的借鉴。 此外,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在会计要素计量方面的一大改革是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 现行准则体系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公司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此次重大变革对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运作以及绩效评价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此前相比,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使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数值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

1.资产减值计提方面的调整所带来的影响。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对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转回。 而“ 盈利上升, 多计提跌价准备; 盈利下滑, 再将跌价准备冲回”,这曾是上市公司调节盈利的手段之一。 现行会计准则变动后,上市公司不得转回上述已计提准备。

2.债务重组方法的变革所带来的影响。 现行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准则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 进入利润表, 而原来是计入资本公积;现行会计准则同时引入公允价值,以实物抵债,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于是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 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高每股盈余。

3.新的存货记账方法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取消 “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对于原先采用“后进先出”,存货较大、周转率较低的公司,会造成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

4.合并报表准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现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即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 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这一变化,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将产生较大影响。

5.金融工具准则所带来的影响。 关于金融工具的具体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金融类企业。 金融工具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上市银行和证券公司等必须认真研究如何用好衍生金融工具,因为衍生金融工具“表内化”将对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在表内化下,公司不但要考虑现金流等经济因素, 还要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以避免带来过大的波动。

二、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下改进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对策

针对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对公司绩效考核评价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改进现行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之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公司绩效考核评价的基础,如果业绩考核评价是建立在虚假的会计信息之上, 绩效评价的结果就会背离公司的实际情况, 绩效考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为此,我们必须严格遵循现行会计准则,促使公司会计行为规范化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使公司绩效考核评价建立在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基础上。

(二)适度调整和完善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对绩效评价体系的财务指标做出一定的修订,促进绩效评价的客观性。(1)取消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受分红、增减资以及合并与重组等经营者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影响。因此,在计算时需要剔除这些因素(指标计算时需要扣除不可控因素),否则用来考核经营者就不公平。但在剔除这些因素后,该指标与净资产收益率重复度较高且难以修正。(2)增加产品销售毛利率指标。增加主要产品销售毛利率和综合毛利率,有利于公司制定产品战略,预防为做大销售规模不计成本。 (3)增加资本化研发投入占总技术研发投入的比率。 技术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增加资本化研发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率可防止资本化费用成为调节当期经营业绩的手段。(4)增加总资产营业利润率指标。 由于绩效评价指标中的净利润可能是诸多非持续性因素影响的结果, 如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所得税和少数股东损益(合并报表)等因素的影响。 而营业利润则是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体现,不受以上因素的影响。 因此,增加总资产营业利润率指标可弥补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指标的不足。(5)增加营业现金回笼率指标。反映资产营运状况的基本指标如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分子都是销售收入,故应考虑销售收入的质量。 营业现金回笼率指标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销售收入的比率,用以反映销售收入的质量。 采用该指标可以预防经营者通过大量提供商业信用而获得销售收入快速增长来提高利润的操纵行为。

2.适当引入非财务指标。 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本身存在局限性,适当引进非财务指标是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创新建设的需要。(1)重视对客户和市场份额的评价。保持原有客户并争取新客户是公司经营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客户的多少代表着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在同行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 所以,保持一定规模的客户并不断争取新客户,是公司持续发展、实现战略经营目标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因此,对客户关系管理和市场份额的评价应成为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2)重视人力资源的评价。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因此,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中应该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评价内容。能够较好地评价这方面内容的指标是企业员工的素质、能力和满意度指标。 (3)增加风险防范能力指标。企业对经营风险的防范措施和机制应成为衡量企业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评价内容。 德国、澳大利亚等已经通过法律形式明确了企业在风险防范方面的责任。企业风险防范能力评价内容主要有:对客户、供应商或市场的依赖度;对产品销售的依赖度;对个别管理者或主要技术人才的依赖度;目标市场可能发生的结构性调整;产品因重大技术创新面临淘汰的危险;存相关产业政策调整的可能性等。

(三)逐步将EVA即经济增加值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EVA指标衡量的是企业资本收益和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 EVA指标最大的特点就是从股东角度重新定义企业的利润,考虑了企业所有投入资本(包括债权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成本。 EVA指标由于在计算上考虑了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并且在利用会计信息时尽量消除会计失真,因此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 在公司绩效评价中,EVA与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理念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所以,在充分发挥现行会计准则体系评价功能完善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引入EVA进一步改进公司绩效评价中的不足很有必要。 应用EVA方法能够建立一种更有效的、多层次的激励报酬系统,这种系统通过将经营者的报酬与增加股东财富的EVA指标相挂钩,正确引导经营者的努力方向, 促使经营者充分关注企业的资本增值和长期经济效益, 这就为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解决经理层与股东利益不一致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金晶.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及其应用分析[D].同济大学,2009.

[2]王辰诗.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央企绩效评价财务指标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

会计工作绩效评价 篇8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 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体系因缺乏有效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对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存在不全面、不真实和有效性差等诸多问题, 特别是在政府会计体系国际趋势的影响下, 已不能在公共受托责任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更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需要, 对现有的政府会计体系进行研究, 提出基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政府会计体系建设, 显得尤为迫切。

二、国内外政府会计体系比较

(一) 国外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与政府会计体系

国际上, 当政府财政困难, 要求对所有支出加强管理、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分配、准确真实反映国家和政府的负债情况、对财政风险适时防范、增强政府财务信息可信度和透明度时, 就会发生政府会计改革;财政困难、政府资金管理出现浪费和腐败行为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 也是触发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因素。

国外政府会计体系建立较早,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就在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上颁布了《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法案的制定源于国会发现了联邦项目在经济活动中的浪费和使用无效的现象, 使美国公众对政府开始失去信心, 从而制定战略计划予以有效控制。

(二) 国内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与政府会计体系

我国政府会计领域历来以预算会计为主体。预算会计制度建立于上个世纪50年代, 为适应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经历了不断的修订和完善的过程, 1983年和1988年, 财政部分别两次对早已不适应我国经济飞跃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较大修订, 但所形成的独立会计系统依然存在较浓的与当时国情相符合的计划经济色彩。直到1997年, 财政部再次对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悖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制定并实施了从政府职能到资金渠道等各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一系列与市场经理理论相适应的预算会计制度和规范。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起步较晚, 政府财政支出管理相对滞后,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既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也缺乏相应的评价制度、评价环境和评价标准。2009年, 我国在对国外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国情进行了反复深入的调研, 特别是对财政支出领域进行了多方研究和探索, 制定和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旨在加强政府部门财政支出管理, 建立对财政支出进行科学评价的会计体系, 强化政府资金支出责任, 杜绝腐败与浪费, 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透明度, 真正体现政府支出用之于民的目标。

三、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对我国现阶段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和政府会计信息的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对于进一步推动政府会计改革和构建新时期政府会计体系,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政府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 政府会计目标不明确

我国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财务制度法律法规, 过分强调了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会计信息在加强内部管理方面的作用, 对于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社会组织内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重视不足, 忽视了包括纳税人在内的社会公众、民间组织和团体以及各种社会资源的提供者对政府经济源及其支出状况等进行的有效监督和绩效评价, 特别是对于非财政资金财务收支的政府债权、债务、对外投资等会计信息无法提供, 而且随着预算环境的不断变化, 政府会计目标所暴露的不全面、不连续等诸多不适应性也会越来越明显。

(二) 规范形式和制度不完善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明显滞后于会计实务。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因基于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 偏重于政府内部财政预算, 而忽略了政府会计作为一个独立主体所应反映和提供的独立和完整的会计信息, 从而失去了监督职能, 使政府会计仅仅起到记账薄的作用, 这样的形式不利于社会和公众对于政府业绩、决策效率、管理效率等政府效率以及政府工作效益的理解和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估。

(三) 财务报表缺陷

我国目前政府会计报表体系的主要组成资产负债表对于静态报表和动态报表的范畴划分不明确, 实际操作不仅容易发生混淆, 还存在容易对存量和流量的信息难以准确反映的不足;现有政府会计报表体系中预算执行情况表只对政府财政状况的一部分, 即收支预算和执行情况予以反映, 导致社会公众、社会团体以及立法机关等使用者无法得到全面、真实和完整的财务支出信息和状况。

四、构建以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导向的政府会计体系的基本思路

现阶段政府经济行为的多元化, 对政府信息披露机制提出了既能够提供政府经济活动定量信息, 又能够提供定性信息的要求, 特别是所提供的关系到国民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经济数据决定了披露与评价的复杂性。基于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政府会计体系可巧妙地将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政府围绕财政支出的各项行为及其结果相结合, 不但对政府财政支出信息进行披露以增强民众的信任度, 又能对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监督。

(一) 设计科学合理的政府会计体系

构建以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导向的政府会计体系, 应遵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标准规范规定, 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理论融入政府财政管理, 以全新的价值观、行为取向、思维方式和角度作为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的思想基础。明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 坚持评价指标应遵循的相关性、重要性、系统性和经济性原则, 掌握计划性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和其它标准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 根据管理方式、评价目标, 分别制订实施细则确保政府会计体系的工作程序、运转方式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以现行财政支出状况、功能、科目等构建的政府会计体系, 应分层设计, 建立公共服务、科技教育等宏观领域大宗专项资金的财政支出大类, 逐步细化, 形成立体交叉、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政府会计体系。

(二) 确立各个阶段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式

完善的政府会计体系, 应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具备各部门支出状况自我评价、财政综合评价功能, 体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必要时, 构建全面实用的政府会计体系, 应聘请经验丰富和知识广博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 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更具权威性。

完善的政府会计体系, 应能够反映真实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 它应与年初的财政预算相结合, 对支出绩效评价优良的项目, 将评价结果纳入下一年度, 予以优先预算安排;对支出绩效评价较差的项目, 除通报警示外, 应加强支出监督和管理, 并对下年度的预算进行紧缩安排。

完善的政府会计体系, 应能正确反映预算项目与该项目的发展目标、完成进度, 能够从源头上对不需要财政支出或高支出低绩效的项目进行控制。完善的政府会计体系, 还应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财务各项管理制度相结合。

(三) 建立法律法规框架下的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

构建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导向的政府会计体系, 既要满足委托人有权知晓“对国家投资”的资源营运情况, 又有向委托人全面披露资源的使用方式和取得的效果的义务, 以使委托人依据法律法规要求和标准规范规定, 通过对财政支出绩效信息进行准确与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用科学的方法对政府财政支出和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

明确现代民主社会中, 政府与公民、社会在委托本质上的契约和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委托人对代理人的信任, 客观上要求政府作为代理人必须就其财政支出和公共财政资源分配使用情况向纳税人等委托人负责, 保证财政支出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四) 完善科学有效的政府财政信息系统

构建以政府财政支出绩效为导向的政府会计体系, 应遵守和依照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 建立和完善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 提高工作透明度。该系统的运行, 既有助于政府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也有利于针对政府的财政支出运行状况形成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使信息系统成为政府及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重要桥梁。另外, 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 应基于财政透明度。财政公开与透明不仅是政府进行经济活动依法行政、取信于民的前提条件, 也是确保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得以落实和实现的基本保证。

五、结论

综上所述, 以财政支出绩效为导向的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 打破了传统的政府财政资源信息披露方式, 可更好地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 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使用效益。它不仅符合政府会计建设的国际趋势, 也在客观上为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基础和科学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任明东.完善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12) .

[2]赵学群.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管理制度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 2010 (12) .

会计工作绩效评价 篇9

现代企业身处全球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环境中, 竞争态势十分激烈, 超竞争特征愈加明显, 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随时掌握企业组织的经营绩效水平, 这样才能准确地调整自身的战略, 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根据文献综述和梳理的结果, 目前应用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视角很多, 但能够从内外部各个方面综合评价企业整体绩效水平的视角却较为少见。随着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出现, 学者们对于企业的经营绩效评价有了新的研究视角, 即基于价值链会计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自从阎达五教授2003年提出并构建了价值链会计的基本框架, 戴德明教授从研究起点、分析动因、运作流程、理论框架和研究展望等方面为价值链会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基础性和开创性工作之后, 国内外的学者们就对价值链会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然而就可见的理论成果来看, 目前对于价值链会计的研究基本还停留在较为基础的水平, 其研究内容较为零散, 尚未形成能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方法;而且目前应用于价值链会计的研究方法还基本为规范研究和理论推演, 采用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成果还较为少见。综合企业绩效评价和价值链会计两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理论特征, 可以看出, 这二者有着明确的理论共通性和契合可能性。一方面, 企业绩效评价的科学评价需要价值链会计这种既能够结合企业基础实践数据, 同时还能够整合内外部评价模式的理论工具进行拓展性分析;另一方面, 价值链会计的深入研究也需要借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这一实施平台来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探讨。据此, 本文拟首先根据价值链会计的相关理论, 通过理论推演的方式归纳得出基于价值链会计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阐述了适用于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业绩评价的实证分析方法———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和BP神经网络分析方法;最后选取湖南省内的10家企业为实证样本, 对价值链理论视域下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方式进行了探讨。

二、基于价值链会计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根据价值链的相关理论, 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并进而产生经营利润的活动可以划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其中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五种职能活动因属于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实质性活动, 而被称为基本活动;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四种活动因属于为基本活动提供支持作用的活动, 而被称为辅助活动;这些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了价值网络, 共同促进企业价值和经营利润的产生。笔者首先对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然后以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为研究工具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接着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归类和维度分析, 应用极大不相关法对所筛选出的指标进行聚类和精炼;再采用德尔菲分析法从价值链九种活动上分别调整指标;最后从基本活动价值链和辅助活动价值链两个一级评价指标维度上归纳出基于价值链上九种活动层面的二级评价指标群, 并分别概括出各二级评价指标群所分别对应的具体三级评价指标, 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笔者仅对二级评价指标群和三级评价指标进行涵义归纳:

(一) 内部后勤层面

原材料输入活动效率代表了企业进行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原材料输入活动的效率, 该比率越高, 说明企业原材料采购模块的运作绩效越好, 从而也越有利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履行;与上游合作伙伴协作活动效率代表了企业在外部价值链上与前向供应商间协作工作的效率。

(二) 生产作业层面

产品合格率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合格品占总产品数量的比例;产品生产周期是指产品生产流程的总耗时;非增值作业率是指未能为企业经营创造附加值的作业数量占企业生产经营总消耗作业数量的比例;非增值成本率是指企业总体运营过程中非增值作业所耗费成本占企业总体运营成本的比例。

(三) 外部后勤层面

产成品输出活动效率是指企业中间产品和产成品输出活动的效率, 该比率说明企业对自己产品与终端市场衔接活动的效率高低, 比率越高则证明企业价值链向销售终端延伸的绩效水平越好;与下游合作伙伴协作活动效率代表了企业在外部价值链上与后向供应商间协作工作的效率。

(四) 市场营销层面

市场占有率是指企业各类产品占同类产品数量市场份额比率的加权平均值;产业内业务成长速度是指企业在同行业企业中业务成长的相对速度和绩效水平, 该指标代表了企业在特定行业和时间维度上的相对竞争能力;市场应变能力是指企业针对商品供需结构、市场环境、政策等因素变化而调整经营策略、产品组成、营销方式等经营方式的适应性能力。

(五) 售后服务层面

顾客投诉率是指企业所接受客户投诉次数占同期企业所产生总交易次数的比例;准确交货率是指满足时间正确、地点正确、数量正确和质量正确等交易条件交易次数占企业同期总交易次数的比例;成功解决投诉率是指企业接收到投诉后所成功解决数量占同期客户总投诉数量的比例。

(六) 企业基础设施层面

企业文化健全程度是衡量一个企业核心价值观、核心员工素质和企业发展前景的指标;企业管理制度健全程度是衡量企业基础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现在经营状况和未来运营趋势能否提供及时性和适合性支持作用的指标;企业信息化健全程度是衡量一个企业信息化制度是否足够健全和合理以促进企业价值链增值的指标。

(七) 人力资源管理层面

员工的知识水平是指员工在企业持续性成长方面所需知识储备水平的高低;员工生产效率是指在一定经营周期内, 企业员工活动对于企业总体价值创造和利润产生的贡献率高低;员工流失率是反映企业关键员工流失, 企业的招聘、培训和替代成本水平的指标。

(八) 技术开发层面

研发项目成功率是指企业所研发项目中市场和产品反映均显示能够达到所规定预期成功水平项目占企业投入资金项目总数的比例;新产品开发速度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计划开发新产品数目中实际进入研发环节产品数量的比例;新产品投资回报率是新产品成功上市后, 其表现出的价值创造能力和获利能力占企业前期投入资源总体水平的比例。

(九) 采购层面

对供应商的满意度反映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的综合满意度水平, 该类指标能够用于评价企业总体经营价值链中上游供应商与生产商契合程度水平的高低;企业采购活动效率则用于评价企业经营过程中实施采购活动对于企业总体价值创造和利润产生的影响程度水平, 该指标越高则表明企业的原材料供应越能得到保障, 越有利于企业的价值增长。

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实证分析方法

为对价值链会计视角下企业经营的绩效水平进行适当的量化分析, 根据前文所构造出的评价思路以及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还必须设计出一种适用于企业绩效评价的可行性途径。从前文归纳出的基于价值链会计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可以看出, 这些评价维度包括了企业日常经营的各个方面、生产经营链条的全部环节、企业运营时间维度的所有阶段;而具体指标集则概括了定量化评价指标和定性化衡量指标, 因此无法将这些不同类别、不同属性和不同维度的指标进行简单的加权平均就直接用于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实际过程。为了对价值链视角下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合理评价, 应首先通过模糊处理的方法将不同属性的指标进行归一化分析, 以确保数量化指标和定性化指标能够被有效地放置在同一个研究框架下进行评价, 其次还应当对各个维度指标的输入和输出数值进行模糊处理以计算得出整合评价所需的综合权重值;最后还需要通过合适的技术方法对企业绩效评价所需的数据单元和指标群体进行量化评价。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的, 笔者引入模糊数学评价和BP神经网络作为企业经营绩效评价实证分析的数学处理工具。

(一) 模糊数学评价方法简介

模糊综合评价是以模糊数学为理论基础, 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属性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 从而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能够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 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 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主要分析步骤为: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 P个评价指标, 权向量A中的元素ai本质上是因素ui对模糊子!对被评事物重要的因素"的隶属度。利用合适的算子将A与各被评事物的R进行合成, 得到各被评事物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即:

其中b1是由A与R的第j列运算得到的, 它表示被评事物从整体上看对vj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实际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最大隶属度原则, 但在某些情况下使用会有些很勉强, 损失信息很多, 甚至得出不合理的评价结果。提出使用加权平均求隶属等级的方法, 对于多个被评事物可以依据其等级位置进行排序。

(二) BP神经网络分析方法简介

BP神经网络是模仿生物神经网络功能的一种经验模型。其由输入层、中间层、输出层组成阶层型神经网络, 中间层可扩展为多层。相邻层之间各神经元进行全连接, 而每层神经元之间无连接, 网络按有教师示教的方式进行学习, 当一对学习模式提供给网络后, 各神经元获得网络的输入响应产生连接权值。然后按减小希望输出与实际输出误差的方向, 从输出层经各中间层逐层修正各连接权, 回到输入层。此过程反复交替进行, 直至网络的全局误差趋向给定的极小值, 即完成学习的过程。BP神经网络是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简称, 它由一个输入层, 一个或多个隐含层和一个输出层构成, 每一次由一定数量的的神经元构成。这些神经元如同人的神经细胞一样是互相关联的。BP神经网络分析模型的结构如图1所示。BP神经网络最主要的优点是具有极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理论上, 对于一个三层和三层以上的BP网络, 只要隐层神经元数目足够多, 该网络就能以任意精度逼近一个非线性函数。其次, BP神经网络具有对外界刺激和输入信息进行联想记忆的能力。这是因为它采用了分布并行的信息处理方式, 对信息的提取必须采用联想的方式, 才能将相关神经元全部调动起来。再次, BP神经网络对外界输入样本有很强的识别与分类能力。由于它具有强大的非线性处理能力, 因此可以较好地进行非线性分类, 解决了神经网络发展史上的非线性分类难题。所以BP神经网络本质上是一个非线性优化问题, 它可以在已知的约束条件下, 寻找一组参数组合, 使该组合确定的目标函数达到最小。

四、基于价值链会计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实例分析

笔者选取了湖南省内的10家企业为实证样本, 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类指标的综合权重值进行计算, 计算得出表1中企业绿色经营绩效25个三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为{0.037, 0.033, 0.049, 0.054, 0.036, 0.045, 0.052, 0.041, 0.031, 0.031, 0.048, 0.017, 0.082, 0.068, 0.034, 0.033, 0.033, 0.023, 0.047, 0.028, 0.032, 0.025, 0.037, 0.035, 0.049}。

接着以模糊数学评价方法所确定的指标体系和权重值来计算10家样本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快速发展的MATLAB软件为神经网络理论的实现提供了一种便利的仿真手段, 实证分析中BP网络算法的实现过程是基于MATLAB编程计算的数据。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的出现, 更加拓宽了神经网络的应用空间, 神经网络工具箱将很多原本需要手动计算的工作交给计算机, 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 还提高了计算的准确度和精度, 减轻了研究人员的负担。神经网络工具箱是在MATLAB环境下开发出来的许多工具箱之一, 它以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为基础, 利用MATLAB编程语言构造出许多典型神经网络的框架和相关的函数。

表2中的数据即为10家样本企业实际经营绩效的综合得分及排序, 其中第一列表示企业代码, 第二、三列分别为用线性加权法评价出的企业得分及排序。

五、结论

随着价值链会计理论研究的兴起, 企业日常经营的各种活动都将受到价值链会计理论的指导, 价值链会计能够合理地结合战略管理和会计学的相关方法, 为企业日常经营提供准确的业绩指标和数据。本文的研究过程以价值链会计理论为研究视角, 从价值链九种活动的维度上构建了企业实际经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并引入模糊数学评价和BP神经网络分析方法作为整合分析评价指标数据的演化工具, 进而确定了对样本企业实际经营绩效进行衡量和排序的途径, 最后结合10家样本企业的数据对价值链会计视域下企业经营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工作在理论方面能够完善价值链会计的理论研究框架, 为企业实践中价值链运作绩效的提高构建了一个富有创新性的、科学的、逻辑性强的理论框架;在实践方面能够对样本企业运作中的量化指标和非量化指标分别进行合理的综合衡量, 并进而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进行较为精确的计算。尽管本文的研究工作具备一定的探索性, 但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缺陷在于价值链会计视角下所甄选出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对于不同类型的行业、不同属性的企业、不同的运作阶段和不同的经营地域的经营主体而言, 其经营绩效的评价指标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在日后的研究过程中可选取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企业进行更为广泛的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1]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2]程宏伟、张永海、李想:《基于模块化的价值链会计研究》, 《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2]程宏伟、张永海、李想:《基于模块化的价值链会计研究》, 《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3]吴勋、刘东限:《价值链会计基本理论浅探》, 《对外经贸财会》2004年第2期。[3]吴勋、刘东限:《价值链会计基本理论浅探》, 《对外经贸财会》2004年第2期。

[4]徐国强、高方露:《价值链会计对象论》, 《天津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24期。[4]徐国强、高方露:《价值链会计对象论》, 《天津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24期。

[5]蒙高原:《价值链会计视角下的企业业绩综合评价体系》, 《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008年第7期。[5]蒙高原:《价值链会计视角下的企业业绩综合评价体系》, 《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008年第7期。

[6]程防雯:《价值链会计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程防雯:《价值链会计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吴国森:《基于价值链会计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7]吴国森:《基于价值链会计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8]周霞、魏乐:《基于价值链的施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财会通讯》 (理财版) 2007年第6期。[8]周霞、魏乐:《基于价值链的施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财会通讯》 (理财版) 2007年第6期。

[9]Hoque, Z.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 the Value Chain Framework:a Case Study[J].The 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2001, 15 (2) .[9]Hoque, Z.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 the Value Chain Framework:a Case Study[J].The 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2001, 15 (2) .

会计工作绩效评价 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绩效评价,评级指标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投资的重要方面, 也是企业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 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绩效评价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 有助于企业分析投资绩效, 准确把握自身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企业的信息化从会计信息化起步, 逐步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相对来说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具备较好的实施基础。目前,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主要问题是评价内容确定及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评价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由最初的以“投入为主”的评价逐步转变为以“绩效为主”的评价模式, 这一转变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引导和实践价值。一般来说, 绩效包括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 就会计信息化建设而言, 表现为与会计相关的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运行过程是指通过信息系统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来改善企业目标。运行结果是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目标实现的贡献度。因此, 会计信息化绩效不是简单的结果, 它不仅与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效果相关, 而且包含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战略定位、基础环境、管理控制、运行效率、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政府和社会对信息化评价的认识和实践为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环境。国务院发布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制定科学的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 改进信息化绩效评价方法, 把信息化绩效评价作为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保障措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发布了《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 建立了“企业信息化投资效益指标体系”, 组织参与了多家中央大型企业的信息化评价工作。许多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导性方法和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认识包括三个方面。首先, 不论是基于投资管理的要求, 还是基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都有实施的必要性, 但由于缺乏内外部的政策约束, 特别是没有专门针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相关制度, 企业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 具体实施并积累有益经验的寥寥无几。其次, 会计信息化绩效评价存在不可回避的难点问题, 如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的界定, 会计信息化效益的准确度量, 缺乏权威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第三, 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不明确制约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得实施。

总体来看,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作为企业信息化评价的一个分支, 目前还处于探索发展期,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思路和方法如何应用到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 确定评价内容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必须解决的问题, 也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内容界定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内容是指评价的具体指向, 即反映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的过程和结果的具体方面。只有明确了具体内容, 才能进一步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涉及企业管理的不同层面:战略层、控制层、执行层, 不同管理层面所关注的重点和承担的任务并不相同。企业信息化战略层主要完成战略定位, 建设规划, 内外部环境匹配等工作。控制层主要完成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统筹规划, 建立会计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 会计信息化具体投资与风险的分析, 确定实施方案等。执行层主要负责按既定方案实施, 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为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依据不同层面承担的任务来分解确定评价内容是可行的方法。依据上述分析, 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内容可细分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定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信息处理的效率、信息安全性、会计信息化产生的效益、运行管理七个方面。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应以评价内容为基础, 同时遵循综合性、可行性、相关性、重要性、互斥性等指标确定原则。综合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设置要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状况, 要涵盖会计信化战略定位、基础环境、功能、效率、运行效果、安全、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可行性是指会计信息化评价指标必须具有操作的可行性, 指标含义必须明确, 所需信息容易获取, 指标有可比性。相关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出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和结果, 各项评价指标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相互联系。重要性是指应抓住能反映出会计信息化本质特征的主导因素来设计指标, 尽量综合细节, 使指标重点突出,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包容性, 以保证所建立的指标简明实用。互斥性要求指标间相互独立, 不应出现过多的包容、涵盖, 导致指标内涵重叠。

确定评价内容和指标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工作的核心内容, 但评价的组织、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等也是开展会计信息化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 这些内容本文不做重点论述, 将在后续文章中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郭飞, 贾伟.山西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05期

[2]、李蓉.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标准的构建.企业标准化.2006年07期

上一篇:产业价值创造下一篇:法律监管机制